会计教育论文范例6篇

会计教育论文

会计教育论文范文1

教育创新的灵魂在教师。“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教师的问题。”因此,造就高水平的高等会计教育教师队伍,是建立和培育高质量的高等会计教育资源、实现高等会计教育的教学和管理创新、提高高等会计教育水平的关键。

当前高等会计教育的教师队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基础学科知识欠缺,体现在教师的综合文化素质与专业知识脱节;专业知识分工过细,体现在会计教师、审计教师、财务管理教师专业整合不够;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体现在多数从事会计教育的教师没有亲历过会计业务实践,或者实践经验不够丰富;运用外语工具的水平不高,体现在不能很好地利用外语工具进行高层次的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教育教学理论探索和联系实际不够,体现在教学方式方法选择上落后于现代电化教育的发展趋势。

高水平的高等会计教育教师队伍,除了应具备系统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会计业务实践经验外,还应能将会计与财务、管理、审计等相关理论和实践教学很好地结合,熟练运用外语进行高层次的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并能不断深入探索会计教育教学理论,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推进我国高等会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因此,国家或行业主管部门应创造条件,允许高校会计、审计教师有机会通过注册会计师执业得到实践锻炼,丰富其实践经验。同时还应进行政策调整,允许注册会计师和财政、审计部门专业人员到高校从事会计和审计教学工作,让他们丰富的会计实践案例成为高等会计教育中鲜活的培训内容。此外,国家或行业主管部门应对从事高等会计教育教师进行入门资格限定,注重选拔培养、培训高等会计教育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促进高等会计教育教师个人的全面发展。

二、选拔和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治国理政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创新驱动靠人才,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同样需要选拔和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

教育不仅仅是“教”学,更是“育”人。21世纪是我国会计事业充满机遇、竞争和挑战的世纪,我国的高等会计教育,要面向国际化的时代背景,始终坚定贯彻培养高层次、国际化的高层次会计人才队伍这一目标,制定国际化的高等会计教育规划,通过学历教育和后续教育,通过加紧实施会计领军人才战略工程,通过深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选拔和培养一大批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良好的职业道德、综合的业务素质、完善的知识结构,还要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会计业务人才,促进会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完成时代赋予高等会计教育的历史使命。

三、创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互通渠道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很好地阐明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必然联系。高等会计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其效果如何,最终还是要到会计工作中去,接受会计业务实践的检验。因此,在高等会计教育中,要加快推进渠道创新,开创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之间的互通渠道,畅通“请进来”、“走出去”的实践教学之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请进来”,就是除了从事高等会计教育的教师外,要创造条件、出台政策,从外部请进来具有丰富会计实践经验的专家,不仅为未来的高层次会计人才提供“聆听大师,对话前沿”的机会,也会促使专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进行深入的归纳总结,从丰富的会计实践中提炼出更加符合时代特色的会计教育教学理论,更好地推进高等会计教育深化改革。

“走出去”,就是除了课堂教学外,要创造机会,让从事高等会计教育的教师和未来的高层次会计人才能够深入到会计师事务所、会计机关、会计机构的会计业务现场,通过真实的会计业务,消化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增强对会计实务的感性认识,促进会计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双提升。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互通渠道,实现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业务实践三方面的资源整合,让理论、案例与业务产生碰撞,形成高等会计教育教师和高层次会计人才多思、善学、实际工作能力得以提升的良好局面。

会计教育论文范文2

中国长期大一统的封建教育以儒学的“四书五经”为正统,视经商和理财为末流“,会计”不得登大雅之堂,会计教育是与数学教育结合在一起进行的,江苏会计教育没有不同。江苏近代教育是以1861年苏州人冯桂芬写成《校邠庐抗议》一书为标志,他提出了“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社会变革思想,成为洋务派先声,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先导(刘正伟,2001)。1896年,两江总督张之洞在南京成立江南储才学堂(1901年清政府下兴学诏将所有书院改设学堂,1902年改为江南高等学堂),招收学生120人,分交涉、农政、工艺、商务四门,其中商务分为各国好尚、中国土货、钱币轻重、各国货物衰旺等目,此时才开始涉及商业教育。1898年刘坤一继任两江总督,为振兴实业而创办南洋高等商业学堂,这是当时最早的商业学校。1909年新任两江总督端方奏准把南洋高等商业学堂和中等商业学堂合并为江南高、中等商业学堂,附设银行、税关各专修科(潘懋元等,1993),包括大清银行学堂在内仅有的两所经济专科学堂,为当时试行改良中国会计培养了24名精通西式簿记的会计专门人才,人虽少,但他们与从日本、美国留学归来的经济管理专门人才一起,后来大都成为推动中国会计教育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成为我国最早的一批会计学教授(郭道扬,1997)。

191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把大学分设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商科之中又分设银行学、保险学、外国贸易学、领事学、关税仓库学和交通学六门,六门中簿记与会计学课程的开设有了明显的增加。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始设商业专修科,杨杏佛出任首任商科主任,1921年国立东南大学成立,初设5科24系,后调整为6科31系,商科下设普通商业、会计、工商管理、银行理财等7个系,同年由南京迁至上海,成立中国第一所商学院———国立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为上海财经大学前身),马寅初兼任教务主任,郭秉文任校长;1924年,潘序伦完成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商学硕士和哥伦比亚大学商业经济学习获得博士学位归国,接任上海商科大学的教务主任,还兼任暨南大学商学院院长。1928年成立的国立中央大学是全国院系最全、规模最大的一所综合性大学,设8个学院34个系,其中商学院设有银行、会计、工商管理和国际贸易4个科,1935年经过调整取消商学院;民国时期至1948年(民国37年),开设会计科或课程的学校还有江苏省立江苏学院、私立江南大学、私立建国法商学院、私立重辉商业专科学校、私立东吴大学等。特别在当时共产党领导的苏皖边区创建的位于淮安的华中新闻专科学校还专门设有会计专业。1927年,潘序伦在上海设立“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并在事务所内设立会计补习学校,次年,将事务所改名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同时扩大会计补习夜校,改名为“立信会计补习学校”,1937年夏天,正式创立经当时民国教育部批准立案的私立“立信会计专科学校”。

解放后,经过1952年前后和1956年前后的两次院系调整,江苏的高校主要留下的是理工科专业,又经过1961-1963年的全面整顿后,江苏高校由1960年的80所下降到29所,文科专业设置偏少、财经、政治等专业由于调整到其他省市而出现空白。十年后经过拨乱反正和教育的恢复,到1988年,江苏全省范围73所高等学校设置会计专业(包括财会管理专业)的学校有37所,占江苏高校总数的50.7%,包括南京大学、河海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华东工学院、南京航空学院、江苏工学院、南京化工学院、无锡轻工业学院、苏州丝绸工学院、镇江船舶学院、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南京粮食经济学院、南京林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电力专科学校、南京航务工程专科学校、苏州大学、淮海大学(淮海工学院)、江苏化工学院、扬州师范学院、常州技术师范学院、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盐城工业专科学校、江苏会计专科学校、江苏商业专科学校、南京审计学院、金陵职业大学、常州工业技术学院、江南大学、苏州职业大学、沙洲职业工学院、常熟职业大学、南通职业大学、彭城职业大学、盐城职业大学、淮阴工业专科学校、连云港职业大学等(江苏省志《教育志》,2000)。江苏会计专业培养学校数与全国其它地区比较,普通专科、普通本科排名第一,成人专科、成人本科、硕士和会计硕士专业排名第二,最高层次的博士排名第九,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逐渐扩大,超过大多数区域的规模扩张速度(见表1)。与此相对应的学生规模普通本科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列第一,普通本科的招生数与普通专科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以及成人本科的在校生数和招生数列全国第二。

截止2011年,江苏各高校各层次开办会计专业的学校和学生情况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其中全省163所高校(包括独立学院、成人高校)有138所开设会计专业,占江苏高校总数的84.7%,与1988年相比,22年内该比例上升67%,本、专科会计专业在校生达到111892人,当年招生数达到33329人,在校生规模100人以上的有113所,500人以上的78所,1000人以上30所,1500人以上19所,2000人以上11所,在校生规模前二十名分别是:南京审计学院(6428人)、南京财经大学(5170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4318人)、江苏城市职业学院(4087人)、江苏大学(3373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3066人)、无锡太湖学院(2999人)、苏州职业大学(2906人)、南京农业大学(2657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553人)、常州大学(2150人)、徐州工程学院(1855人)、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1821人)、南京审计学院金审学院(1648人)、金陵科技学院(1564人)、中国矿业大学(1548人)、扬州大学(1534人)、苏州大学(1528人)、江苏科技大学(1512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1454人),这二十所高校的在校生数占江苏125所高校全部在学生数的48.4%。总体上,从培养学校数和学生规模上,江苏的普通本科教育基本领跑全国,普通专科、成人专科和成人本科以及硕士教育也进入第一梯队,但会计专业硕士和博士教育水平较低。

二、会计教育师资力量

古代会计教育没有专职教师,一般作为数学的应用而列入私塾和政府高等学府进行教学,职业会计教育采用师傅带徒弟方式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将会计作为一门技术和专业在学校进行教育是近代的事情。近代最早创办的商业专科学校为江南高等商业学堂和大清银行学堂,当时教师有些是早期留洋(主要是日本、美国等)归来的,有些直接聘用外国教习。民国时期,留学教育更加发展,也造就了许多大师。当时全国担任经济学、会计学课程的教授、副教授以留美归国的留学生最多,其次是欧洲和日本,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国内大学和研究院培育出来的人才(郭道扬,1988),江苏的情况类似,根据南京大学校史资料,南京大学在国立东南大学时期(1914-1927),商科的师资力量很强。中国会计博物馆列出了十八位中国会计名人(见表4),其中潘序伦、杨汝梅(予戒)、谢霖、杨端六、徐永祚、雍家源、葛家澍、李宝震、杨纪琬、娄尔行、顾准等11位与江苏(上海在1928年前行政区划属江苏)有关系,要么出生在江苏,要么工作在江苏,要么兼而有之,他们与其它会计教育家一起共同支撑了中国近代以来现代会计教育的大厦,也从另一个角度映证了江苏会计教育师资力量之强。当代会计教育师资从教育行政部门统计进行研究是一个视角,从专业协会视角研究是一个更有意义的视角。根据中国会计学会网站公布的资料,截止2013年8月,中国会计学会现有会员3338人,资深会员为149人、高级会员为1918人、个人会员(初、中级会员)为1271人,其中:高校资深会员和高级会员分别为75人和851人(为有详细单位信息的1472名高级会员中数字),可以从资深会员和高级会员在全国各区域的分布情况来了解高校会计师资的情况。江苏目前高校高级及以上会员数排在北京(145人)、辽宁(73人)、上海(67人)和广东(67人)之后,列第五(60人),不属最强。总体上,江苏会计师资力量经过了民国最强解放后30年弱改革开放后逐渐恢复目前次强的过程。

三、会计教育课程与教学

古代会计课程作为算学的应用部分而没有独立分科,实际应用教育是通过老会计带徒弟方式进行,学习内容包括算盘使用、文字识读、毛笔书写、钱币鉴别和清点、钱账与物账核对、账簿开设与记录等。正规的学校会计教育是在近代主要通过学堂和学校聘请外国教习和出国留学生学成回国兴办会计教育而开始的。特别是当时国立东南大学商科及由此衍生的上海商科大学,管理人员如杨杏佛、马寅初、潘序伦等都是留美博士,他们充分借鉴了美国高校的商学课程体系。以潘序伦为例,潘序伦将各大学商学院的专业课程体系总结为:簿记学(初级会计)、高级会计学、审计、决算表之分析解释、设计会计、公司会计、制造业会计、银行会计、各业会计(包括电业、矿业、棉纺织等)、政府会计(包括交通、铁道等)、诉讼;与会计有密切关系的学科还有:基本学科(包括国文、数学、英文)、经济学科(包括经济学、财政法、银行货币学)、商事学科(包括商业组织、工商管理、市场销售、运输保险等)、民商法规(包括民法、商业登记法、公司法、商标法、票据法、保险法、破产法、所得税、遗产税条例)、技术学科(包括投资数学、统计方法及制图、珠算、书法)(潘序伦,2008),基本借鉴了美国体系。

1949年至解放后30多年,我国采用原苏联的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会计核算原理、部门会计学、部门经济活动分析(即“老三门”)和部门财务管理课程,实践证明这种细分部门的课程体系及会计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需要。1978年改革开放后,首先从财经和文科院校开始讨论课程体系改革问题,打破部门会计藩篱,形成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等五门核心课程为基干的包括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比较会计、会计制度设计等在内的新的会计学科体系(娄而行、石成岳,1984)。从1992年起国家全面进行会计改革,会计管理体制和课程内容变化较大,但课程体系变化不大。进入新世纪后,教育界引进项目教学、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念等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项目,从2003年到2010年期间,教育部共评选出部级精品课程3910门,其中本科类2535门,高职高专类1023门,网络教育类209门,军队院校143门,共有746所高校的课程获评国家精品课程,本科和高职高专合计共3558门(其中包括统计中未区分的2006年军队院校16门),这其中会计专业课程本科25门,高职高专类22门,共47门,北京和浙江各六门并列第一,湖北和上海次之,江苏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一门《会计学原理与技能》垫底。2007年国家公布的会计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学校分别为中央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五所大学,没有江苏高校。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名单中,江苏会计专业建设点只有三个(分别是金陵科技学院、南京财经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在全国中等偏上。总体上,民国初期以江苏(包括上海)为代表的华东开创了系统会计教育的先河,使会计学成为独立的社会科学,改变了会计教育模式和政府对会计教育的理念,其会计教育和会计人才的培养为各大学、企业、政府机构提供了大量专门人才,为当代会计教育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目前江苏的会计课程和教学水平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四、结论

通过对江苏区域会计教育的历史与现状的考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近代江苏学校会计教育水平要高于现代学校会计教育。

现代意义上的正规学校会计教育尽管源起于北京的京师大学堂,但是江苏却后来居上发展最快,成为整个中国会计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上海乃至华东是旧中国会计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心。而其次是北京、天津及中南地区。”(郭道扬,1997),主要表现在最强的师资队伍集中在此地、由于实业和经济发达形成理论与实际结合最紧密、学生规模大和质量最高等方面。

(2)强烈的社会需求是江苏会计教育发展的动力。

洋务运动和清末维新运动的失败促使国人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等方面研究救亡图存的真理,因此国内教育和留学教育主要集中在文、法科目,后来是商科,对包括会计在内的文科教育的需求很大,潘序伦在会计事务所从业的基础上于1928年附带创办了立信会计补习学校,由于旧企业会计人员和新学员,特别是女性学员的巨大需求,仅1928年至1937年就培训学员累计4783人,平均每年四、五百人,从1938年到1952年共有学员83013人,平均每年5500多人(李海波,1998),而同期国立大学受名额限制招生则少得多,据江苏教育厅民国23年(1924年)统计,江苏全省专科以上学生共5493人,民国27年(1938年)中央大学当年招生673人,抗战八年共招生约4000人,金陵大学才招生1000多人(江苏《教育志》资料),这就充分说明社会对会计教育需求之强烈,其背后的原因则是相对发展的经济。

(3)江苏会计教育以师为先非常明显。

历史上,江苏教育具有以师为先的特征(陈乃林、周新国,2007),即高素质教师参与教学,江苏会计教育以师为先的特征更加明显,如谢霖、潘序伦等留学归国高级科技人才不仅参与会计教学,而且还积极身体力行针对社会需要创办学校和会计事务所,这些学校聘请的大都是兼具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高水平教师,这些师资不仅精通国际会计,具有国际视野,而且熟悉国内行业、企业,这就保证了会计教育的高起点和高水平。

(4)会计教育具有义利兼顾特点。

江苏会计教育义利兼顾的特点也很明显,中国传统教育重义轻利,孔子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即此义,江苏作为“东南财赋地”经济相对发达,人们对经济利益较为重视,由此产生义利兼顾的教育价值取向,从“苏湖学派”的胡瑗、改良派的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马建忠等,到甲午战争后的南通张謇、常州盛宣怀以及后来的著名教育家黄炎培等,都是普通教育和实业教育领域的义利兼顾的典型代表,会计教育领域的谢霖、潘序伦等一边开办和经营会计事务所,另一边在感觉会计人员多又素质低时,出于经济考虑开始办补习班、补习学校和出版图书用品,这一方面提高了教育质量,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事务所收入和经济效益,真正做到了义利兼顾。当代江苏会计教育规模已经领跑全国,同样也是这个特点的表现,尤其在“利”的方面更明显,因为办会计专业是相对成本较低的选择。

(5)当代会计教育受政府的强烈影响。

会计教育论文范文3

一、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适应经济发展“两个转变”的客观要求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法制经济,尤其是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要求现代会计必须随之转轨变型,由报账型向管理型、决策性转变;由事后型向事前型、事中、事后全过程转变;由被动型向能动型、自主型转变;由传统手工方法向现代高科技、网络化、规范化转变。适应形势,更新知识,不断进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学习,是科教兴国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企业改革、会计主体变化对提高会计人员基本素质的必然要求。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其基本思路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形式多样化,会计主体多元化,在企业错综复杂、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①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对时局变化的高度敏锐性,感悟时局变化对企业财会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及程序,要加强学习,坚持方向,提高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②具有强烈的市场经济意识。市场经济综尚超前和创机关报、竞争和法制,更体现了风险与效益对等的根本法则,归根到底市场竞争是产品的竞争,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而这一些均有赖于国民教育和不断学习。

③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一定的新技术知识,较娴熟的业务操作能力,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

④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忠于职守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刻苦学习,廉洁奉公,团结协作。

3.扭转我国会计队伍落后状况的现实要求。财政部长项怀诚指出,当前会计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合格的会计人员数量不够;二是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三是风气不好,做假账、造假账,违反财会制度和职业道德。只有通过大规模的培训,提高会计队伍的政治、业务和整体素质,实行强制的定期的继续教育学习,更新知识,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会计队伍的不利局面。

4.深化会计教育改革,与国际会计教育接轨的时代要求。利用现代科技的远程继续教育形式,能扩大教育规模,甚至形成教育产业,减少国家投资,解决工学矛盾;实现的人智能最大化,使高科技技术手段成为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的自我奋斗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手段,使学习成为不断探索的动力源泉。更利于教育普遍化,如持续教育、终身教育、持续专业教育、教育深化、非传统教育、成人教育等,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以教育为基础,扩大人才培训的贡献率,实现劳动者知识化和学习终身化。

二、会计继续教育的特点

1.强制性,严要求。财政部颁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学习内容、学时由财政部会计司拟订,具体实施由各级财政会计管理部门批准认可的学校、单位组织开展,其运作格局是由培训单位培训,由各级财政部门发证,每个会计人员每年必须接受一定时间的继续教育,若连续二、三年未参加,将在资格考试、会计证年检、评先表模等方面予以惩诫,直至吊销会计证,清理出会计队伍。

2.在职性,层次性。会计继续教育,根据会计专业技术资料(职称)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三个级别,按文化学习、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工作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来划分。

3.大量性,大规模。我国有1200万会计人员,一个县一般也有一千多名会计人员,要在两三年之内全部轮训一遍,无论是会计人员数还是培训工作量都是大规模性的,是史无前例的。

4.长期性,循环性。会计继续教育是一项长期循环性工作,不但在工作上要循序渐进,循环往复,持之以恒,而且在培训师资、教材、场地、质量、制度及管理,应长计划,短安排,综合配套。

5.新颖性、专业化。一是工作新和专,继续教育在西方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却是一项新工作,尚无经验可寻。一是内容新和专,要向会计知识更新为主内容的技能操作方向转化。

6.开放性,实用性。会计继续教育以自学为主,培训为辅;以专门培训为主,其他学习形式为辅。既可以是读学位拿文凭,也可以为取得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既可以是拿会计证、会计电算证,也可以搞会计学术课题研究,还可以为考注册会计师;既可以脱产学习,也可以半工半读,长期性与短时性相结合,属于开放型学习模式7.社会性、服务性。坚持以属地原则为主,级别管理为辅的原则。一般地,高级培训权限在中央、省里,中级培训权限在地市一级,初级培训在县里,按财政、财务管理体制的属地原则培训。在培训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咨询,解决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会计服务水平。

8.现代性、多形式。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模式一般有:

①函授学习;

②电话会议形式学习;

③有线电视形式的学习;

④电教录像形式学习;

⑤卫星传授电视接收形式的学习;

⑥计算机为主的学习;

⑦网络为中心的网上教育。

尤其是“以网络为中心”的网上教育是现代远程教育的标志。

三、会计继续教育的组织与管理

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艰巨性和紧迫性,树立为广大会计人员服务的思想,立足基层,筹划未来,精心组织,严格管理,检查督促,保证质量。

1.大力宣传,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财会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都积极支持、关心、投入会计继续教育的活动中。

2.明确主体,形式多样。会计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的机关是各级财政会计管理部门,培训以中华会计函授学校为依托,发挥其它部门的积极性,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学习,有自学、有培训;可自己组织,也可委托办班;有函授、电教、录像,也可课堂讲授、网络查询、实地演练;可集中上来,也可分片下去等等。

3.分别层次,分清职能。分期分批,分行业分系统,区别情况,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会计部门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提出培训目标,制定培训规划和培训要求;

②制定培训单位的资格审查标准;

③会同具体培训单位,制定教救灾计划、收费标准,并指定教材;

④检查和监督培训单位的培训质量。

4.围绕主题,规划目标。

5.坚持原则,加强管理。

①严格许可证制。

②坚守师资条件。

会计教育论文范文4

(一)当前的审计制度存在一定缺陷

通过独立的审计工作,一方面能够督促被审计企业管理人员对投资者和会计信息解决人员之间存在的信息失衡进行披露,另一方面能够有效约束管理层会计信息的编报权力。但现如今注册会计师在对上市公司提交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工作时往往缺乏一定的独立性,从一些欺诈事件消息的来源这一问题上群众就会发现,大多数的会计欺诈行为最先都是由一些新闻媒体曝光纰漏的,而不是由这些企业的注册会计师发现的,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新闻媒体工作者本身的独立性要大于从事注册会计师行业人员的独立性,如果注册会计师没有这种独立性,那么其具有的审计、鉴证功能势必在发挥的效果上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这就为上市公司进行会计造假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虽然我国证监会一致提出每一家上市公司在聘请注册会计师时必须要经过企业股东大会的批准,但事实上这种权利通常集中在企业内部一少部分管理层人员的手中。如果没有一名合格的注册会计师负责将审计的结果向外界进行信号的输送,就会令上市公司减轻被曝光的顾虑而敢于去造假,再加上报表的使用者对于每一份报告都抱有怀疑的态度,这些都会造成财务报告失去其应起到的作用,因此,保证与客户之间的独立性就变得非常重要。

(二)企业的治理结构存在一定缺陷

之所以存在会计欺诈这种行为,不能否认的是这和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自身道德素质缺陷有很大的关系,但与此同时还不应该忽略其与委托人也就是上市企业本身存在的契约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经营权和所有权相互分离的基础上来实现的一种委托关系,分离的结果最终会导致进行上市的公司在管理层和投资者二者之间有着非常明显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是由于这种不对称,才使得信息的产生者向外界透露那些对自己非常有利的信息,这种行为就构成了欺诈和舞弊,而信息的不对称正是导致欺诈行为出现的主要诱因。此外,一些欺诈案也涉及到公司本身会计人员监守自盗的情况,产生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企业自身监管能力不足、管理人员对于会计工作的监督和选人用人不够重视造成的。

(三)利益影响

1.经济利益

在我国的《公司法》中有明确规定,一家公司想正常上市要保证在上市之前的三年里公司必须处于连续性的盈利。受到上市巨大收益的驱使,一些公司本身即便是不具备以上条件,但是为了能够上市对其财务数据进行大肆的包装,而负责包装工作的人都是他们聘请的一些会计人才,这些人才深谙其中的技巧和数字的巧妙变换。

2.政治利益

通过对参与会计欺诈的公司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这些公司本身对外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企业也形成了产业化的规模管理,甚至一些企业是某些地方的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企业的管理层和领导者是当地的政协委员,都是一些有头有脸的人物。但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以上这些他们具备的优势渐渐得到削弱,这时就有一些企业的领导为了保证他们原有的政治资本就在公司的账目上进行利润的虚增和产值的虚报。

(四)外部缺乏有效监督

企业的外部监督主要包括:行政监督、财政监督、技术质量的监督、工商税务的监督、政治监督、法律监督、审计监督、金融监督和计划统计的监督等,这些监督彼此的功能各不相同,制定的标准也各式各样,因此在管理上呈现出一种分散式、混乱式的结构联系,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这样就不能在整体基础上实现一个监督的合力效果。甚至有一些监督的机构本身形同虚设,在进行监督工作时存在监督弱化的问题,一些地方的政府机关为了确保当地的政府利益和经济效益,对那些进行会计欺诈的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采取宽容和默许的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会计欺诈这种违法不良行为的风气。

二、会计教育工作的建议

(一)建立会计人员的诚信机制

一名正直的注册会计师本身应该具有诚信的品格,这样才能保证他在进行上市公司的审计工作时秉持公正、无私的态度。这不仅要求会计师能够不偏向关乎利益的某一方,同时还要求他们在进行职业判断的时候能够学会灵活对待制定好的会计审计准则:当审计准则已经明确不能够真实反映实际的经济业务情况时,会计师应该果断放弃这些条文规定,本着尊重实际的原则让投资者准确了解实际的会计信息,为他们提供正确的决策建议以此来实现投资风险的有效规避。建立诚信机制可以有效控制欺诈行为的出现。

(二)提升会计人员本身的职业道德

早在十年前我国国内具有会计从业资格的人数就已经突破了一千万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数比例占到了其中的0.8%左右。通过具体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会计从业人员的学历都处于本科及以下的水平。我国的会计行业长期以来过于重视会计工作者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而对于他们的素质水平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这也是造成业内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低下的主要原因。实现会计人员本身职业道德提升这一目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1.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

在会计这一行业中,职业道德具体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是紧密集合的,会计工作者在从事会计工作时应该将道德知识融入到他们的实践操作中,实现职业道德知识和道德实践的有效结合。

2.采用集体影响和个人示范相结合的方式

对于会计工作来讲,这既是一种集体行为又是一种个体行为,在提升会计工作者自身道德规范时应该采用集体影响和个人示范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树立先进的工作典型,扩大集体的影响;另一方面,要求会计行业内的领导干部在进行工作时能够以身作则,成为整体会计工作者的学习对象。

3.确保正确引导与舆论的相互统一

树立榜样是促进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提升的一种有效策略,这为会计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正确的学习方向。此外,还应该将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迹编写成教材,在整个行业内形成诚信为本、踏实工作的良好舆论环境,这一方面会得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还可以对行业领域的外部环境进行净化。

4.在企业内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廉政建设教育工作

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廉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也能够不同程度提升企业内部员工自身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企业员工尤其是会计工作人员监守自盗情况的出现。

(三)对现有的审计体系、制度进行改革

现有的设计制度原本将公司的经营者、所有人和会计师事务所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控制在相互独立的位置,但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限制,公司的经营者经常会行使本应属于会计师事务所具有的权利,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这种独立关系很难得到真正的实现。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对现有的审计体系和制度进行适当的改革,以此来实现注册会计师和其他人之间的联系,使会计师再进行审计工作时保证一定的独立性。具体可以通过由监管机构进行招标这一形式,根据投标事务所本身的能力、信誉、资质和是否存在违规记录等条件进行全面的考量。

(四)建立完善的法律机制

提升会计人员自身职业素质仅从思想层面进行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这种方法虽然在一定层面上对会计人员的思想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但仍存在一些人自身的觉悟较低,对于这一类人就应该通过法律来对他们进行约束。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具体约束违法行为的有效机制来实现,另一反面,可以从立法这一角度出发进行会计诚信的建设。

(五)加强各大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

会计工作者有毕业于各大高校的,也有通过社会培训机构加入这一行业的,做好各大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能够从源头上提升我国整体会计从业人员的德道标准和综合素质。

三、总结

会计教育论文范文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当前会计教育教学面临着重大改革,以至于给会计教育教学带来严峻的挑战,现本文以下将新形势背景下我国会计教育教学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介绍,从而为会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力依据。

1.关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挑战分析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逐渐涌入我国国内,那么给当前会计教育教学活动带来极大的挑战,未来会计工作人员不仅需要熟悉我国会计准则,而且还需要了解国际会计准则,从而使其更好地投入到跨国企业工作活动中,另外,随着我国面临越来越多经济贸易壁垒后,使得我国国内企业遭到不少经济损失,为此,需要尽快协调好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关系,并且,还需要加强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从而有效应对国内经济贸易壁垒现象。

2.关于科学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带来的挑战分析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得以全面开发,并且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样,会计活动中也普遍应用到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其中,会计电算化应用软件在企业财务处理活动中得以普遍应用,其不仅有效提高了会计自动化程度,而且还有效保障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与此同时,随着会计活动电算化应用软件的出现,企业会计管理系统以及业务系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至于对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其具备一定的会计业务处理能力,而且还需要熟悉财会管理知识,并且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知识等也是当前会计人员应该具备的,从而全面提高企业会计处理水平。

3.关于知识经济的出现而带来的挑战分析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会计工作人员需要不断通过学习以及积累相关知识才能够适应当前新形势发展需求,加上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会计知识以及积累经验不断更新与出现,则会计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学习,并且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意识,从而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另外,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强调知识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无形资产以及人力资本等逐渐成为了各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的决定因素,因此,通过加强企业内部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够为企业提高综合竞争能力而提供有力保障。

二、探讨新形势背景下我国会计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途径以及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会计教育教学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所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会计教育理念、专业教育体系等来探讨会计专业课程设计以及教育方法,从而有效保障改革后会计教育教学能够满足当前会计人才培养需求。

1.关于会计教育目标的树立分析笔者认为当前会计教育应选择分层次方法而进行树立不同的会计教育目标,这不仅与西方先进国家会计教育目标保持一致,而且使得不同教育目标培养的学生均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从而有效提高本校教育水平以及教学质量。

2.关于会计教育课程的设计分析在对会计教育课程进行设计的时候,首先需要了解跨级课程体系所包含的内容,例如: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然后针对不同专业需求而科学的整合其他相关教学内容,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未来会计工作人员除了具备一定专业技能水平,而且还需呀具备一定相关技术技能,从而使其全面发展而更好地投入会计工作活动中。

3.关于会计教育方法的改革以及有效对策分析传统的会计教育教学活动中,主要由教学教师讲授专业知识为主,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不利于培养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以至于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够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教学教师需要结合当前素质教育政策实施初衷目的来进行教学活动中,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并且积极引进当代科学技术产品以及网络技术等教学资源作为教学手段,不仅使得学生们从中获得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有效培养了学生们与专业有关的应用技术能力,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而更好地投身于会计工作活动中。

三、结语

会计教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会计本科教育改革

一、科学发展观及其在教育领域的指导思想

(一)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中共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应用于教育领域,其指导思想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人是教育发展的主体,发展要靠人,教育发展的目的更是为了人。强调以人为本,既植根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土壤,又来自现代教育实践。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教育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强调教育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三者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三是全面推进教育创新。在观念创新上先人一步,在体制创新上优人一等,在机制创新上高人一筹,在实践创新上快人一拍,集中力量突破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谢维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

二、科学发展观视角的会计本科教育现状分析

《人民日报海外版》消息:中国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2005年11月10日在北京举行的一个新闻会上介绍说,中国在校大学生从1998年的600多万人增加到现在的1400万人,已经位居世界第一。而据统计,早在97年全国高校在校生共590万时,读会计专业的人数已达58万之多,每10名在校生就有一名在会计专业学习。尽管如此,实际真正满足市场需要的会计人才仍然缺乏。这就说明会计教育存在问题,而且问题还是一系列的。

(一)会计本科教育目标不明确,未能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目前,由国家统一规定的高等学校本科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在企、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科学机构从事会计学的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目标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陷:一是片面强调会计人才的专业化,不适应对会计人才通用型、应用型的要求;二是作为本科教育目标定位过高,实际上达不到;三是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专科、研究生之间没有层次差异,其教学内容只有广度的判别而没有深度的差别,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太大区别。

究其原因主要是会计教育界未能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根据职业界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建立会计教育目标并随之加以调整,职业界在新形势下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变化和不断变化着的需求也缺乏畅通的渠道传达到教育界,造成教育界在很大程度上是凭感觉来决定怎样教育学生,造成会计教育目标的模糊性和盲目性。(强培东,《会计之友(A)》,2005。)

(二)教学内容不合理,不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尽管我国近年来非常重视大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在专业基本知识、外语能力与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却在长期以来忽视了对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具体体现在:一是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不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维度,这主要表现在:(1)课程的整体结构不合理,专业课越开越多,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通用性基础课越来越少。会计专业课程从过去的五、六门增加到十多门,而一些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课程却越来越少。(2)课程设置缺乏整体规划,不同课程之间尤其是专业主干课之间重复较多。例如,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在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短期决策等方面存在较多重复。而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货币时间价值、长期投资决策、存货管理等方面存在严重重复。此外,同一课程教材的不同版本之间存在着内容、体系的重复。(3)一些重要的课程,如财务分析、会计制度设计等课程存在明显遗漏。

二是教材内容不完整,呈现给学生的往往只是现成的知识,而知识如何来的,知识与现实的经济生活、与企业实际有什么联系,在实践中有什么具体运用却很少涉及。通常对会计制度解释较多,理论分析很少,这使得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难以提高,往往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种现象在西方会计教学中也同样存在,正如萨博内克所说:会计教育者似乎觉得有责任使教材设计覆盖不断增加的会计原则和标准,而不是培养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事实上,法规正是依据这些基本理论制定的。这样的结果就是会计系学生在毕业时仅仅知道一系列被隔离起来的法规,而不知道这些法规的目的,也不知道会计在经济上的广泛应用,这就使他们在处理非常规业务时一筹莫展。(Subotnik,《Issuesinaccountingeducation》,D1987。)对本科生而言,学习会计理论有助于帮助其对会计实务进行解释、分析并对会计实务进行合理的预测,从而加深其对会计知识的理解。

三是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重视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目前在我国,企业、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等会计职业界和学校联系松散,没有一个固定长期的合作关系和联系机制,因而使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不能形成一个良好而持久的远行机制;其次,由于经费紧张,环境限制太多,也阻碍了实践环节的有效实施;再次,由于课程安排不合理,挤掉了实践环节的时间,因而总是匆匆忙忙走形式,即使有实践环节效果也不大。(袁水林等,《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1。)此外,广大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许多都是从校门到校门,他们虽然接受了理论知识的系统训练,也可能参与了一些科研项目,但绝大多数都没有承担过具体的会计工作,没有对实际问题的感性认识,这就进一步导致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三)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

当前会计本科教育教学方法单一,仍然是“填鸭式”课堂讲授教学为主,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没能科学地运用案例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大多数院校,上课时以讲授代替了问题讨论,在考试时以一些记忆性的问题和选择题代替了分析性的问题。如果翻开会计教材,就会发现,每一个问题和每一道作业题都有一个无需证明的正确答案。这种教学方法,会误导学生认为:“会计是同数字打交道,而不是和人打交道”,“每一个问题都有唯一正确答案”。而实际上会计处理的是复杂的人际关系,会计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会计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处理非确定局面时所必需的思路和技巧。

三、树立科学会计教育发展观,促进会计学科可持续发展

会计,作为能够为各行各业提供智力支持的学科专业,如何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如何解决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冲突与协调,是会计学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要推行以尊重个性、发展个性为宗旨,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具有科学创新精神的人才为目标,是强调实践能力、注重创新精神的会计学本科教育的鲜明时代特征。(一)树立科学会计教育发展观,推动会计本科教育改革步伐

学校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是教育和教学,指导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是教育观念,而教育观念又是从教育实践活动中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反过来它又指导教育实践。因此,本科院校应转变会计教育观念,由传统教育观念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转变。该观念下,学校管理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服务未来社会的综合能力。

1、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会计教育主体观

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在于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放在从属的、被动的地位。科学会计发展观要求在会计教学中以学生为本,主要表现为: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会计教学,并把学生的发展情况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准。

2、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确立“以能力为中心”的会计教育质量观

传统的会计教学是以知识为中心的。当今社会,知识急剧膨胀,科技日新月异,电脑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任务,一个人重要的已不是他记住了多少知识,而是当他需要知识时,知道用什么手段到哪里去获取。因此,会计教育的着力点必须由知识的传播继承转向激发学生创新。(郭淑芬,《北方经贸》,2003。)

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和适时性很强的学科。随着当前会计服务多元化趋势的增强,在企业会计及财务活动中,管理咨询、经营审计等所占比例日渐扩大,人们希望会计人员不仅仅是一名技术人员,更应当具备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高的洞察力、判断力以及良好的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会计人员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适应这一多元化、高层次的要求。因此,会计教育在强化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关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也就是说,会计教育应树立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

(二)重构教育目标,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学校要在终身教育教学的大系统构架下来思考本科教育教学的坐标。当今,会计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一定时期内会计规章制度也在不断更新,作为会计本科生,在有限的四年学习期间不可能学到今后工作需要的所有知识和技能。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的研究发现,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初是每10年增加一倍,20世纪70年代是每5年增加一倍,而近10年大约每3年增加一倍。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催生出许多新兴的经济业务,如远期合约、期权合约等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必然要求会计对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表编制等会计处理,而在校学习的时段内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会计教育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所应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要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些能力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技能:表达与交流才能、沟通与合作才能、信息处理与决策才能、逻辑与智能才能;二是知识:一般性知识、现代工商管理知识、税务与法律知识、会计专业知识;三是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与职业道德。

(三)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无论其他环节建设多么到位,没有科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改革都是一句空话。因此,必须做好教学内容的改革工作。

1、科学进行知识体系设计

大学本科会计教育要达到培养学生掌握合理的知识结构的目标,必须进行科学的知识体系设计。建立适应学生个性差异和潜能差异需要的必选与自选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不仅要开设一些课内思想道德教育,如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修养等,还要开设一些课外思想道德教育,如举办各种思想道德宣传;不仅要注重基本理论的培养,还要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不仅要开设会计专业课程,还要开设相关专业课程等,而且这些知识结构的设计要多方论证,广泛调查,适当征求学生的意见。2、抓好教材建设,创新教学内容

会计学教材在编写之前,必须明确课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必须从系统观出发,着眼于整体来建设部分项目,必须打破高校教学对固定书本和教材的过分依赖,要适当引入会计领域的一些新观点、新方法在企业应用的典型案例;要将作为导读导教的教科书与大量的指导阅读书有机地结合起来;还要留好“接口”,便于修改和重新组合内容。教材的形式应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启发学生思维,便于使用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反映会计学课程的特色。

3、丰富实践教学内涵

实践教学也是会计学科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在校内,应该建立会计学实验室,既可以是手工会计实验室,也可以是电算化会计实验室,当然最好是两者兼而有之。但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其目的都是通过模拟会计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挖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校外,应该与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企业联手,建立多个实践教学基地,把课程搬到企业中,使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使其有机会接触社会,接触自己未来的岗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

此外,有必要丰富教师们的实践知识,让教师将其对实际问题的感知传授给学生,通过这种间接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实际工作的认知水平。作为会计教师应在掌握现代会计理论知识的同时,深入理解和研究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丰富实践经验,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迎接社会的挑战,才能完成党和人民所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具体操作思路是:“请进来”和“送出去”。“请进来”是指学校可以将实业界的一些理论水平较高且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整合进教师队伍。“送出去”是指学校可以安排专门的时段让教师们到企业挂职锻炼,或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在企业兼职,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从另一侧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动的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体系

1、创新教学方法

科学会计教育发展观要求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实现现代化教育技术与手段的结合。在新的教育思想下,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如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问题导向教学法等。

以问题导向教学法为例,这类教学方法以问题为起点,思维训练为核心。该方法是从提供背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教师应先对课程知识进行梳理,提出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连同搜索的背景资料一并交给学生(或指导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由学生在审查资料的过程中去探寻,去争论、进而引出应有的结论。如在《财务管理学》“长期筹资”部分的教学中就可以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法,可先提出“上市是否是所有企业的必然追求?”这一问题,并让学生自由组合,形成正反两方,敦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或上网查找有关筹资的书籍、期刊、文章等资料,并指导他们整理出能够支持自己论点或反驳对方论点的内容,然后用4课时组织小组内部的交流、讨论,通过讨论发现新问题,再进行新一轮的资料搜集与整理,最后用2课时由正反两方推荐的代表进行辩论。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引导问题讨论不断走向纵深。

2、创新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种媒体进行授课、指导、考试,结合网上资源的建设,使教师能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教学经验,使学生能够更及时、更方便的获取所需知识,达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如会计学原理教学,可将大量的凭证、账簿、票单融入课件,增强讲课过程中学生的感性认识;在财务会计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播放不同类型企业生产运作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会计工作的基本流程,并适时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模拟账务处理、报表编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财务管理教学课件,可编入现有的财务分析软件,并通过直观、形象的人机对话方式进行筹资、投资等决策的实况模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参考文献:

[1]郭淑芬:《创新教育视野中的大学本科会计教育》,《北方经贸》2003年第9期。

[2]谢维和:《科学发展观与教育改革》,《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