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统一性范例6篇

生命的统一性范文1

关键词:生命线工程防灾减灾发展趋势

引言

城市生命线系统主要包括供电、交通、通信、供水和供气五个系统。它们在城市的防震减灾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 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震害特点

生命线工程系统的震害特点与系统的结构构成密切相关,一般包括地上和地下两种结构工程。由于系统功能的需要,生命线工程系统除了一般常规建筑物外,还包含有大量特殊建、构筑物和工业设施,其中有各类管道、线路、桥梁、隧道、气柜、油罐、电力变压器、高压电气设备、通信设备等,系统构成十分复杂。与建筑物相比,人们对这类特种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和认识尚不够成熟,还难以全面地掌握系统中的隐患和薄弱环节并采取适当措施加以解决,因此造成很多生命线工程系统在历次地震中损失惨重。生命线工程系统中各类结构的型式迥然不同,其动力特性、抗震能力彼此差异甚大,而其中任一主要设施的地震破坏都将对整个系统的功能产生影响,一些抗震性能相对较差的结构单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命线工程系统的抗震能力,这体现出了生命线工程系统的复杂性。

震害统计资料表明,建筑物的破坏是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而生命线工程系统的震害则是对经济损失、次生灾害和国计民生影响更为严重的因素。生命线工程系统中不少设施、设备本身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其地震破坏均会导致较大的经济损失。

2现代城市抗震防灾需要研究的问题

现代城市抗震防灾需要研究的问题为了提高城市的综合抗震防灾能力,减轻地震灾害,我国已颁布了相关法规,提出了“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这些都为现代城市抗震防灾工作提出了法律及政策保证。下面从技术上谈谈现代城市生命线系统地震安全预控需要研究的首要问题。

因地制宜编制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1)城市抗震减灾规划的基本目标当遭遇多遇地震时,城市一般功能正常;当遭遇相当于抗震防烈度的地震时,城市一般功能及生命线工程基本正常,重要工矿企业能正常或者很快恢复生产;当遭遇罕遇地震时,城市功能不瘫痪,要害系统和生命线工程不遭受严重破坏,不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2)抗震设防规划基础资料的获取应根据不同城市的不同抗震设防要求,对城市建设、地震地质、地形地貌、土层分布及地震活动性地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提供第一手基础资料;3)抗震设防规划的技术性内容城市地震危害性分析,建设用地安全性评价与抗震设防区划,以及工程设施建设的抗震性要求。

3城市生命线工程减灾研究进展

3.1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生命线地震工程研究工作起始于1974年,当时的研究工作主要是针对地下管线进行的。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生命线地震工程研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一期间,我国研究工作的重点是震害分析、结构动力特性分析、管道及各类设备的地震反应计算方法、抗震试验等方面。90年代起,研究工作向更高层次深入发展,由单体的抗震研究逐步转向系统的网络分析,研究成果逐步应用于工程实践中,研究工作的重点是生命线工程系统的震害预测方法、网络工程抗震能力分析技术、功能失效分析和高新技术在生命线地震工程中的应用以及复合生命线工程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刘锡荟等提出了一个生命线系统抗震评定与修复决策的专家系统;冯启民等提出了生命线工程系统专家震害预测方法;李杰等建立了离散事件系统仿真技术的理论方法,柳春光等对供电系统、交通系统的服务功能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3.2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和日本对生命线工程系统抗震问题的研究一直十分活跃。1971年圣费尔南多地震后,人们开始关注生命线工程的抗震防灾问题,1974年美国土木工程学会(ASCE)成立了生命线地震工程技术委员会(TCLEE),率先系统地开展了生命线地震工程的研究。继美国之后,日本也开展了生命线地震工程的研究,于1976年在东京召开了第一届美日生命线地震工程会议。对生命线危险性进行了分析;Shinozuka对地下管线震害、场地特征和给水管网震害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Los Angels给水管网进行了震害分析。

另外,美国、日本及时吸收罗马普洛埃塔地震、北岭地震、阪神地震等大地震震害经验,开展了一些规模较大的地震灾害和结构抗震方面的研究,修改完善各类工程结构的抗震规范,制订震前防御、震时应急的规划和预案。

4现代城市生命线系统抗震减灾对策

4.1城市生命线系统的评价

城市系统结构具有复杂性、功能的多样性、环境的制约性,特别是在地震灾害发生后,城市系统如何协同工作,需进行系统的评价。系统评价是方案选优和决策的基础,是用技术的、经济的、效率的观点综合地评价、审查研究系统的合理性以及系统设计成功的可能性,选择适当的可能实现的最优系统或方案供决策者参考。

4.2城市生命线系统的抗震减灾对策

城市生命线系统抗震减灾的主要目的是生命线系统设施的震害预防,减少服务障碍,防止次生灾害发生与蔓延,实时且合理地实现震后恢复。为此,生命线系统管理部门的主要对策有震前预防(实施生命线地震工程,提高设施的抗震能力,开发利用防灾系统,制定震后恢复计划等)、紧急对应(在震后紧急救助阶段抢险救灾,维持生命线系统机能等)和震后恢复(设施与机能恢复到震前的水平)。具体而言,城市生命线系统抗震减灾对策主要包括减轻设施的物理震害、系统的冗余与分割、提高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对应与恢复等。

5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减灾的研究展望

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是推动生命线工程的抗震防灾研究由“被动”抗震阶段向“主动”抗震阶段发展,建立相应的城市生命线工程的防灾减灾决策系统,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在工程减灾领域中的优势,城市生命线工程防灾减灾的理论和实践将会达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生命的统一性范文2

关键词:生命;伦理维度;生命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规定必须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可以预期,生命教育将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教育完善生命的根本价值取向的应然体现,也是教育面对现代人生命现实的积极应对,其所包含的生命伦理意涵不仅是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实践活动的指导方针。

“教育中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对待人的问题’,因为人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是教育理论的全部秘密。”生命教育是基于生命的活动,因此,生命是生命教育之全部秘密所在,是否理解生命,以及如何理解生命决定着如何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与本质。从生命伦理视角来看,面对生命,人们首先思考的是如何看待生命在世,生命如何存在以及生命意义何在等问题。因此,以生命为切入点来建构生命教育,理应从生命的三个纬度入手,解决受教育者的生命意识问题并建构起生命教育的完整内涵。

一、三维伦理视角中的生命

我们可以从存在论、系统论与生成论三个角度来审视生命:

1.存在论的生命观

存在论将生命理解为一种本体性与本源性的存在,从而置生命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它的存在是无条件且绝对的。在伦理意义上,它本身就是价值,同时也是一切价值之源。“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马克思的这句名言正是对个体生命的存在论确认,“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从现实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这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生命存在论视角的基本依据。因此,所谓存在论的生命观并不是指存在主义的生命观,而是从存在的角度思考生命观。从存在论角度来看,生命被理解为:(1)生命是当下的存在。当下的生命是真实的,不是虚幻与虚无的。这是生命的第一前提与基础;当下的生命是现实的,它既是过去生命的既存,也是走向未来生命的出发点,更是世界由以出发所建立的所有关系的聚集与聚焦点,也就是说,生命是现实世界的中心。(2)生命是感性的存在,或“感性―对象性”活动的存在。康德指出:“人就其属于感性世界而言,乃是一个有需求的存在者,并且在这个范围内,他的理性对于感性就总有一种不能推卸的使命,那就是要顾虑感性方面的利益,并且为谋求今生和来世(如果可能的话)的幸福,为自己立下一些实践理性的准则。”实践唯物主义本质上就是对生命存在论的揭示,生命即是通过全面感官来感知的存在以及对象性实践活动,作为感知―实践的存在,它建构了生命存在的本质内容。(3)生命是自我的存在。“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财富。”存在论的生命是主体自我的存在。生命本质上是自我自在的,并非外在塑造可神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生命的存在即言自我的存在,生命的存在由自我去支撑、去确认、去体验。

2.系统论的生命观

系统论的生命是对生命作系统观,将生命理解为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1)生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的存在,它是长期自然进化与发展的产物;生命系统是开放的,是通过对象性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对象系统,它构成生命自身的丰富性与多样性,系统越复杂,生命就越丰富。(2)生命系统又是动态的,受具体现实性(生命存在的时空性)制约,生命对象性活动所包含的价值选择便出现冲突,生命系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运动过程。

人的生命系统性取决于人是类存在,“人是类的存在物……人把自己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人的生命是一种关系性存在,“凡有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何谓类生命?笔者认为,类生命作为人之生命的本质表述,实质就是以类去建构生命的多样性与普遍性,从而丰富生命的个性。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人不仅是人,而且是物,是生物,是动物,所以凡是一般物、一般生物、一般动物所同有之性,人亦有之。”生命的系统论揭示出生命既以一个多元素展开其丰富性、多样性,也寻求多元素之间内在的整体性与完整性,“把生活看作整体,这乃是有理性的人的渴望,他不能完全沉湎于流逝的瞬间,而必须追求某种包罗一切的目标”。这种完整性即言生命是纳自然、社会及精神于一体的整体存在。

3.生成论的生命观

生成论视角是对生命作过程观,把生命看作是一个过程,即过程性存在而不是既成事实或静止状态。马克思主义实践的生命观本质上是生成论的生命观。作为人的生命能动的存在方式,生命生成是实践的本质内涵。马克思主义的生成论观是对生命本质的科学阐释:“人不是在某一规定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将生成理解为本质的实现,而不是简单地归结为某一单一的所谓累积式的量的取向,“人的本质的生成是人的本质对人来说的真正实现,是人的本质作为某种现实的东西的实现”。

“人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生物,其肉体的再生产始终是每一个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基础。”这是生命运动赖以存在的前提。然而,作为生物学生命,从哲学人类学看来,“人在本能上也是匮乏的,自然没有对人规定他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就从内在规定了人的生命是一个未完成且不确定的动态存在,“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小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人的生成就其本质内涵而言,就是由自然生命向人文生命的跃进,但这是一个永远的过程,生成论视域中生命表明的是生命的意义与价值问题。

生成论的生命包括三个向度:内在向度,即面对生命的自然前提向着人文生命的生成,这是自我价值的生成与建构;外在向度,即由个体生命向类生命的生成,这是对社会价值的生成与建构;时间向度,即由当下实然生命向未来应然生命的生成,这是对终极价值的生成与建构。

二、生命困境与生命意识危机

人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的生活空间和领域,促进和提高了人类生活的便利性和生命的成就感,为改善人的生命质量创造了机遇和条件。可是技术理性带来的并不是美好与幸福,人类在享受自身发明创造成果的同时,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重负。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日益枯竭、恐怖主义的泛滥、贫困、疾病和犯罪等等,这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销蚀人们的生命感,威胁着人类的存在;另一方面,人们都生活在追求成功的沉重压力下,成功并不一定使他们有幸福感,相反,面对传统文化所建构的意义世界的解体,面对瞬息万变及复杂多样的现代生活,不少青年人逐步丧失了支撑其生命活动的价值资源和意义归宿,从而陷入一种“存在性危机”中,处于深刻的“和自然疏离”“和社会疏离”及“和自身疏离”的困境焦虑之中。

1.存在感危机

早在20世纪中期,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就提出现代社会人们所面临的生存挫折和存在危机。认为由无意义感和空虚感捏合而成的生存空虚,是现代人们看不清或看不到生命意义的原因所在。所谓存在感危机,即现代人难以体验到生命的真实存在。诸如:(1)“一无所有”的人生焦灼感。所谓一无所有,并不是一种真实的人生状态,而是现代人一种近乎虚幻的主观感受。(2)身不由己的“淹没感”。我们被现代生活所淹没。(3)“没意思”的人生空白感。(4)“没感觉”的人生状态。这些成了现代人的精神常态。

2.碎片式生存

现代人正遭遇着自身的三重分离:(1)人与自然的分裂与冲突。一方面是人对自然的征服与破坏,另一方面是自然对人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报复;一方面是自然在丧失其物性日益为人造自然所取代,另一方面则是人失去自然的家园,变得无家可归。(2)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则形成了马克思所描绘过的局面:人类社会内部冲突造成了“每个人都妨碍别人利益的实现”,而“这种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所造成的结果,不是普遍的肯定,而是普遍的否定”。(3)人与自我之间同样无法调和:各种异化与物化使人处于自我放逐状态,人的发展日益走向片面与异化,从而使人类社会陷入深刻的自我分裂状态。人变成“碎片式”的存在,生命平面化之后,生命成为可分割取舍的简单堆积物,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不再有内在统一性。“由于现代生活是纷乱的,所以我们对实践所发生的事情不能理解,我们正航行在一个海图上未曾标划出的海面上,无法达到一个能清楚地看到整体的海岸”。

3.方位感迷失

人们在脱离动物界成其为“人”时,本能的状态被有意识地制止,并发展出一整套文明与文化的传统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可是,近代以来,尤其是现代化以来,传统在新的生产及生活方式的冲击下逐渐瓦解和崩溃,这种情况在中国显得尤为严重。于是,继以“本能”不能告诉人们该做什么之后,人们在“传统文化”中也已经无法找到如何行为的方向和准则了。正在全世界泛滥的后现代文化更是提出要消解一切事物的深度、本质、规则、意义、价值等等。如此一来,人似乎获得了空前的自由,但白茫茫的大地实在太干净了:没有路标、没有道路、没有参照系。人们不知要怎样行,如何走,到哪里去,要干什么。彷徨、无奈、消沉成为现代人生的鲜明标识。此外,正如弗兰克所指出的,有时求意义的意志受到挫折,于是用其他代替者作为补偿,例如求权力的意志。也有时候,这种受挫的求意义意志被求享乐的意志所取代。这就是现代社会许多人对金钱、权力疯狂追求,甚至不惜犯罪的内在原因。

总之,在自然生命与人文生命、在已然与应然、在实在与超越之间,人们的选择普遍出现了“退行”倾向。常常是放弃精神上的信仰和追求,把某种有限的物质神圣化,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青少年中的这种倾向,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担忧。

三、生命教育的本质与内涵

生命教育的生命视角决定着生命教育的内涵与本质,亦决定着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何以有效展开以及与其他教育形式相区别的根本所在。

1.生命教育是人的生命本质活动的体现

“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就是它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了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教育正体现了人与动物生命的本质区别,从而赋予了生命教育以本体论意义:生命教育正是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对象的活动。换句话说,生命教育即是人对生命建构的实践活动,生命教育首先就是对生命进行理解、反思与追问的活动,其目的旨在建立生命的自我主体性。

2.生命教育即是回归生命原点的教育

“生命是教育发生的原点”。在人类早期,教育萌芽于个体间的相互影响,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东方的孔子均以对话方式从事教育活动,对话存在于生活之中,没有教材文本以及其他教育形式等。但随着工业革命与生产力的发展,近代教育日益与生命相脱离,形成独特的教育体系和教学范式,从而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到了现代,由于技术理性的渗透,教育日益走向技术化。与此同时,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日益发展与完善,其内在的规律性日益彰显,从而使教育也就日益走向自律并远离生命。走向自律的教育改变了教育与生命之间的本体性关系,教育按照自身逻辑对生活世界进行文本处理从而形式化。实施教育活动的教师不是忠实于生活而是忠实于教育文本与技术规范,学生进入教育中的目的在于建构知识体系而不在于建构生命。当今以技术教育为实质的专业教育不但远离生命而且日益肢解着生命,致使学生生命存在感迷失,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可见,生命教育回归生命原点有两方面含义:(1)它是教育回到本源的体现与必然;(2)它是对如今占主导地位的技术主义教育的扬弃。

四、生命的体认、统整和提升

“判断一种教育活动是否合理,基本的尺度是看它有没有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有没有使每个身处教育世界中的生命都焕发了生命活力,有没有使生命的能量通过这样的教育得到增殖、提升和扩展”。因此,针对现实生命三重危机的生命意识现状,生命教育必须致力于生命的体认、统整与提升,这既是生命教育的价值追求目标,也是生命教育实践的内容,还是对生命教育价值判断的标准。

1.致力于生命的体认

在存在论纬上,生命教育旨在重建一种话语,即将生命理解为一种本体性与本源性的存在,从而置生命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它的存在是无条件的,且绝对的。某种意义上说,生命存在的本身就是无上价值并因此成为一切价值之源。这种话语使生命存在得以澄明,并以此来推动主体对生命存在的建构。因此,针对生命存在感的危机,生命教育如同麦田的守望者,其生命伦理还在于它既是对生命的守护,也是对生命的润泽。生命教育必须为受教育者提供一个能够安抚他们心灵的庇护所。既要关爱、呵护生命,又要引导受教育者关注当下生命。“学校作为一种制度应当简化现实的社会生活,不应像过去那样把它缩小成一个社会的雏形”。生命教育应起到过滤器的作用,应该同受教育者一道建构一个生命存在的家,一个生命的驿站,而不是将严酷的现实搬到学校。受教育者从生活现实走进生命教育课堂,在其中得到安抚并清理混乱的内心,由此出发走向生活迎接挑战。

对生命存在感的建构是生命教育的首要内容。它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层面即认知生命,生命教育必须揭示生命的真相;第二层面即体验生命,生命教育必须丰富生命的情感;第三层面即尊重生命,即赋予生命以神圣性,它包括珍爱生命与敬畏生命。对生命真相的了解有助于获得真实的生命体验,并在尊重生命时解除对生命的神秘性;对生命的体验则有助于丰富对生命的认知并强化对生命的尊重;而对生命的尊重则能深化对生命的体验并提升对生命的认知。如此,生命教育方能建构起生命存在的精神家园。

2.致力于生命的统整

面对现实生命的分裂与冲突局面,生命教育必须立足于所有生命系统的所有方面,致力于对现实生活的统整,以生命的整体性、和谐性、发展性为目的,成为一种真正的“全人的教育”。生命教育对现实生活的统整包括:(1)统整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应该唤醒精神,目的就是让学生去发现深层次的精神价值。(2)对理性精神的统整。即对科学理性、道德理性和审美理性进行统整。求真育爱,使生命活动和规律性与目的性相统一,从而达到自由的生命境界。(3)统整生命的理性与非理性。即协调认知与情感的关系,建构“全面的方式”,使“人不仅在自己的思维中,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从而作为“完整的人”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4)统整生命的存在形式,建构生命共同体。统整人与自然,建构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统整个体与社会,建构社会的生命共同体;统整自我身心灵,建构自我身心共同体。

3.致力于生命的提升

“一切社会存在的合理性的根据就在于:它为人的活动的开展,为人的生活的提高和完善,为人的生命潜能的充分展现,为人的诸种特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提供条件,它以人的生成和完善为其使命。”提升生命质量,生命教育应是责无旁贷。教育提升生命体现为两个方面:(1)通过人文生命教育引领生命发展的方向。自然生命是无内涵的存在,而人文生命则是人类生命共同体有机发展的文化积累,它从根本上由于既赋予自然生命以广度;又因为人文生命内涵的精神气质,从而赋予自然生命以深度,成为精神生命之生成依据。一个人的生命生成就是一个将自己的自然生命在不断的文化教化中将人类留下的遗产内化生成为人文生命的过程。因此,人文生命代表着人的生命生成的方向与目的。(2)通过生命意识教育建构生成的动力。教育就是要唤醒沉睡于生命深处的自我意识,包括面对生命有限性的自我超越意识、面对生命必死性的终极价值关怀、面对个体生命相对性的整体生命意识等等,从而将人的创造力、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这样生命的成长就有了绵延不绝的动力源泉。

“教育就是要向人们传达一种生命气息”。生命教育必须使所有进入其中的个体都能从中获得对生命的体认、统整与提升的启迪。针对生命的任何教育活动的展开都应成为个体对生命的一次体认,生命完善的一个方面或是生命成长的一种过程,“教育应该成为此时此刻的个体的可能生活价值完满的一种特殊方式”。使教育成为生命本质觉醒和显现的过程,成为个人向“人类”世界和自我不断开放的过程,这正是生命教育的伦理合法性所在。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7.

[2][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商务印书馆,1960:164.

[3]冯友兰.三松堂全集[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92-93.

[4][德]鲁道夫・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2.

[5]俞吾金.实践诠释学:重读马克思哲学与一般哲学理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258.

[6]M・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阎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195.

[7][德]孙志文.现代人的焦虑和希望[M].北京:三联书店,1994:82-83.

[8][德]卡尔・雅斯贝尔斯.现时代的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1.

[9]冯建军.论教育学的生命立场[J].教育研究,2006(03).

[10]李政涛.教育学的生命之维[J].教育研究,2004(06).

[11][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

[12]鲁洁.教育的原点:育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4).

生命的统一性范文3

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通过人的活动在人与人关系中的实现,产生了人的社会。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只有在人与人关系中实现,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自身才能实现。只有在人与人关系中,才能进行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活动。在人与人关系中进行的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高度自组织性活动,即社会自组织性活动,产生了人与人关系的自组织性结构即社会自组织性结构,社会自组织性结构产生社会自组织性机能。人的社会是由社会自组织性的人、社会自组织性活动、社会自组织性结构与社会自组织性机能所构成的人与人关系结构体。人的社会的实质是人的活动创造并凝结在人与人关系中的自我完善性、自组织性,及创造并凝结在人化自然与人化物质信息中的外在组织性。

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产生了人与人自组织性关系,即社会关系。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自我提高,人的本质在人与人关系中的实现,必然产生人与人自组织性关系。人与人自组织性关系,人的社会关系,是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的必然表现形式之一。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活动,把人与人的自我否定性、非组织性的自然关系,改造为自我完善性、自组织性的社会关系。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水平提高到这种程度,只有实现人与人自组织性关系,只有在人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人的这种高度自我完善性,人的活动才能作为社会活动而存在,而人的活动只有作为社会活动,才能作为活动而存在——人的活动具有社会性特性——这样,人才能作为人而存在。人与人自组织性关系、人的社会关系是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实现的必要条件之一,是人的存在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是人的自组织性活动实现的必要条件之一。WWw.133229.CoM能否实现人与人自组织性关系,能否实现人的社会关系,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准之一。人的关系是自我完善性为主的属人的关系,生命关系;动物的关系是自我否定性为主的自然关系,非生命关系,对动物来说是异己的关系,是对动物生命本质、生命本性否定的关系。动物自我否定性关系是对动物关系的否定。在某种程度上,人的关系是人建立的,动物的关系不是动物建立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说来,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①]

所谓社会性,即人与人关系的自组织性,即社会自组织性;所谓社会活动,即在人与人关系中进行的自组织性活动,即社会自组织性活动;所谓社会关系,即人与人自组织性关系,即社会自组织性关系;所谓社会化,即人与人关系的自组织化,即社会自组织化;所谓社会化水平,即人与人关系的自组织化水平,即社会自组织化水平;所谓社会结构,即人与人关系的自组织性结构(同时包括社会的主体——人的自组织性结构、人化自然和人化物质信息的外在组织性结构),即社会自组织性结构;所谓社会机能,即人与人关系的自组织性机能,即社会自组织性机能,即社会和谐性机能、社会紧密联系性机能、社会自我调节性机能、社会有序性机能、社会目的性机能。

人化自然——工具是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物质中介物。因为自我完善性、自组织性具有不可中断性,所以,在生命自然矛盾第二构图:“人——人化自然——自然”中,高度自组织性的人与非组织性的自然由于在广义组织性水平上的天壤差距,无法直接发生对象性关系,只能通过具有外在组织性特性的人化自然这个物质中介发生对象性关系。这个物质中介首先表现为工具。高度自我完善性的人自我创造、自我制造了专门执行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物质中介功能的人化自然,即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专门物质中介物——特异化的人化自然——工具。所以,制造工具这种特异性对象性活动构成了使用工具这种一般性对象性活动即人之所以为人的先决条件。人的大脑自组织性水平越高,人的活动自组织性水平就越高,人制造的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物质中介物——特异化的人化自然——工具的外在组织性水平就越高,人的活动的对象化水平就越高,从而使自然界物质在更高的水平上被组织化,使人化自然的外在组织性水平就越高,使人与人关系自组织性实现的水平就越高,使人的活动自组织性可能实现的水平也越高。同样,由于自我完善性、自组织性具有不可中断性,所以,人类工具的外在组织性水平表现出由低到高的连续系列。任何新的高级外在组织性水平的工具都是由低一层次外在组织性水平的工具生产出来的。用锤子、钳子生产不出电子计算机,但没有锤子、钳子也生产不出电子计算机。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自然和人与自然关系具有无限多样性。任何既定的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自然和人与自然关系都是特异性的。这样,任何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物质中介物——工具都是特异性的。工具具有特异性,从工具(包括杀人的工具——武器 )的五花八门、林林总总可见一斑。人类生产和使用工具的水平,代表了人的活动的对象化水平,代表了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人类历史,特别是物质生产发展史,也是工具发展史。

社会的要素是什么?人化自然是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物质中介物。同时,人类只有支配了自然,才能支配人与人关系;人类在多大程度上支配了自然,就在多大程度上支配人与人关系。所以,人化自然的外在组织性水平越高,人的活动的对象化水平就越高,人对自然的支配水平就越高,人对人与人关系的支配水平就越高,人与人关系自组织性实现的水平就越高,人的活动自组织性可能实现的水平就越高。没有人化自然,人就不能进行支配自然的对象性活动,人与人关系自组织性即人的社会性及人的活动——人的活动在本质上是社会活动——自组织性就不能实现,人就会成为生物意义上的生命存在物,人就会沦落到生命自然界。所以,人的创造物——人化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是人的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的社会由自组织性的人(包括高度自组织性的人的大脑、自组织性的人的身体、自组织性的人的活动和自组织性的人与人关系)、外在组织性的人化自然和外在组织性的人化物质信息三大要素所构成。

自我调节性机能的意义是什么?在自组织性机能当中,自我调节性机能是革命性因素,其它四种机能是相对静止性因素。自我调节性机能具体表现为自组织性结构(广义自组织性结构)即系统在系统内部和系统与外界环境两种质和量上显著不同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一个系统的自我调节性机能越强,且这种机能是和谐性的、紧密联系性的、有序性的、目的性的,那么,它的自组织性机能(广义组织性机能)即系统机能就越强,它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能力就越强,它向和谐有序方向进化的能力就越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机理就在于自我调节性机能和作用。根据紧密联系性特性,系统内部自我调节性水平要高于系统与外界环境的自我调节性水平。所以,为了维持这种水平差,在这两种作用的界线处出现了系统的边界。这种系统边界表现为细胞膜(可以有选择的控制物质进出)、动植物的皮组织(包括皮上可开关的孔)、房屋的墙壁(包括墙上可开关的门窗)、国家边境线(包括其上可“开关”的海关)、社会组织吸收和排斥其成员时特有的制度、章程、纪律、手续、仪式、礼仪、服饰、暗语等。系统自组织性水平(广义组织性水平)即系统水平越高,系统内部自我调节性水平和系统与外界环境的自我调节性水平差越大,其边界机能越强,越严密。一个系统的自然边界就是其内部自我调节性作用所达到的边界。如果一个系统的内部自我调节性作用可以覆盖几个具有独立内部自 我调节性作用的系统,那么,后者就是前者的子系统。

人的社会活动,产生社会结构,社会结构产生社会机能。人的社会活动的改变,使社会结构和社会机能改变,使社会自我调节性机能改变。而社会机能,尤其是社会自我调节性机能的改变,又反过来使人的社会活动,使社会结构及社会机能改变。人的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自我提高,使人的社会活动的自组织性水平不断提高,使社会结构和社会机能的自组织性水平不断提高,使社会自我调节性机能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使人的社会活动、社会结构和社会机能的自组织性水平不断提高,由此推动着社会发展。

6·人的需要

自我完善性是无限自我产生、无限自我完成、无限自我满足、无限自我实现的,它本身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既是动力机,又是工作机,是两者的完美自然统一。所以,生命主体自我产生了生命自我完善性需要即生命需要,同时,自我产生、自我创造了生命需要自我满足的手段和对象物。同理,自我完善性本身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所以,自我完善性需要自我满足的手段和对象物必然也只能是自我完善性和它的某种性质属性本身。生命自我完善性水平越高,生命需要水平、生命需要自我满足手段的自我完善性水平、生命需要自我满足对象物的广义自我完善性水平、生命需要自我实现的水平也越高。

植物低下的自我完善性水平与自然界物质的自我否定性水平差距即广义自我完善性水平差距小,所以,植物生命需要自我满足的手段和对象物仅仅表现为生命原始机能即同化异化机能和具有广义自我完善性性质的自然界物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利用阳光和无机物直接合成有机物并同时分解有机物,来满足低下的生命需要。动物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自我提高,动物生命需要水平不断提高,它与自然界物质的广义自我完善性水平差距绝对扩大,自然界物质不能满足动物的生命需要。动物自我产生、自我创造了生命需要自我满足的新的高级手段——运动机能。动物通过觅食运动及求偶运动,利用自我完善性性质的生命自然界物质——动植物有机体来满足新的高级的生命需要。生命进化为人,生命需要进化为新的高级层次——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需要即人的需要,同时,人即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自我产生、自我创造了人的需要自我满足的新的高级手段——人的活动。生命自然界物质及自然界物质自我完善性与广义自我完善性水平巳不能满足具有高度自我完善性水平的人的需要。人类通过自身活动,把对象世界不断自我完善性化、组织化、和谐化,用人化世界,用自己活动即赋予了外在组织性特性的产品,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如人化的自然——制造的车床、房屋,人化的生命自然界——种植的农作物,畜牧养植的动物,人化、社会化的人自身——人的大脑、身体、活动、人与人关系和情感,人化的物质信息——哲学、科学、艺术、伦理、宗教等来自我满足无限增长的人的需要。

生命进化,动物生命需要自我满足的手段由植物的生命同化异化原始机能进化为运动机能,自我满足的对象物由植物的自然界物质进化为生命自然界物质;而人的需要自我满足的手段由动物的运动机能进化为人的活动,自我满足的对象物由动物的生命自然界物质及自然界物质进化为整个人化的对象世界。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反映了人的主体性、人的对象世界与人的需要的关系。人的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自我提高,人的需要水平不断提高,人的需要自我满足的手段水平即人的活动的自我完善性、自组织性水平不断提高,人的需要自我满足的对象物的广义自我完善性水平不断提高,人的需要自我实现的水平也不断提高,由此推动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无限提高的人的自我完善性水平、人的需要水平、人的需要自我满足的对象物的广义自我完善性水平和人的需要自我实现水平的矛盾在人类活动中得到统一。人类的历史是人的需要在人的活动中无限自我产生、自我增长、自我展开、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丰富、自我完成、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历史。人的活动既是自我产生、自我创造、自我满足、自我实现人的需要的过程,也是自我创造、自我实现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的过程,即自我创造、自我实现人的本质的过程,即自我创造、自我实现人的存在的过程。

7·人的异化

在生命自然矛盾中,生命要把自然自我完善性化、组织化、和谐化,即生命化,自然要把生命自我否定性化、非组织化、非和谐化,即自然化,生命和自然都要把对方异化为对立方面的一部分。生命自然化即生命的异化,自然生命化即自然的异化。在生命自然矛盾中,生命的异化和自然的异化是一种对立着的相互作用力,性质相反,大小相等。对立方面的存在,对立作用的存在,是异化作用存在的必要条件。异化作用开始于生命即人对自然统治作用的开始,结束于生命即人对自然统治作用的最终实现。当自然对生命居绝对统治地位即生命自然矛盾第一构图,或人对自然居绝对统治地位即生命自然矛盾第三构图[②],生命与自然的对立作用趋于零,这时,是终极化了的异化,人的异化和自然的异化就不会存在了。

在生命自然矛盾第一构图:“自然——生命自然界”中,自然作用绝对统治了生命作用,生命完全异化为自然的一部分,生命与自然的对立作用接近于零,生命对自然的异化作用即自然的异化接近于零,同样,自然对生命的异化作用即生命的异化也接近于零。在生命自然矛盾第二构图:“人——人化自然——自然”中,随着人的本质力量的产生,人与自然对立的出现,人的本质力量把部分自然异化为人的一部分,即把非组织性的自然异化为具有外在组织性的人化自然,成为在某种程度上与人和谐,与人不矛盾的自然,自然作用也在相同程度上把人异化为自然的一部分,产生了自然化的人,即产生了人的异化。

自然作用把自我完善性的人异化为自我否定性的人。人的异化在把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力量异化的同时,把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力量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形式——人的活动异化了,使人的活动的主体性即自主性水平和对象水平降低了,把人、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活动的展开物——生产力、人化自然、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国家、人的意识、人的现实、人的自由、人的个性、人的文化、人的需要异化了,即人、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和人的活动的结果都被异化了,人和人的世界都被异化了。自然对人的异化作用使自组织性的人异化为非组织性的人,使和谐统一的人异化为非和谐性的人,对立性的人。

在生命自然矛盾第二构图:“人——人化自然——自然”中,高度自组织性的人与非组织性的自然通过具有外在组织性的物质中介——人化自然发生关系。人的本质力量通过人化自然对抗着自然,自然作用也通过人化自然对抗着人。人化自然一方面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者,作为在有限意义上与人和谐的自然,作为人的方面的一部人,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代表着人的本质力量压迫着自然,支配着自然,统治着自然,是与自然对立、对抗的;另一方面,人化自然作为整个自然的一部分,代表着自然作用压迫着人,支配着人,统治着人,是与人对立、对抗的。人化自然既代表着人对抗着自然,又代表着自然对抗着人,即人化自然具有双向作用性。人化自然对人的压迫、支配,使体现在人化自然上的人的本质力量变为人的异己力量,人的本质力量,人创造的人化自然反过来压迫着人,对抗着人,使人异化了。同时,人化自然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它的外在组织性水平比人的高度自组织性水平低,这样,人化自然的外在组织性把人与人自组织性关系“疏远化”了,“外在化”了,人与人的关系异化、降低为人与物的关系,甚至异化、降低为物与物的关系,如金钱关系,财产关系。无生命的人化自然,以及人化物质信息, 人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如资本、社会意识——其背后实质上是自然界物质,开始统治人,支配人,敌视人。

在原始社会,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人的本质力量,人的主体性活动与对象性活动,人的生产力和人化自然绝对值非常微小,其水平极其低下,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作用在数量上极端不平衡,自然在最严重的意义上直接统治着人,人类仅仅在非常有限的意义上从自然中独立出来。所以,人与自然的对立作用可以忽略不计,人与人的对立作用也可以忽略不计;人对自然的异化作用可以忽略不计,自然对人的异化作用也可以忽略不计;人与自然在一定程度上是和谐的,人与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和谐的(这种和谐“仅限于氏族或部落内部”[③])。原始社会是原始和谐社会。

随着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人的本质力量、人的主体性活动与对象性活动、人类生产力和人化自然绝对值的不断增长,其水平不断提高,人化自然以超过维持最低限度人类生存并不断增长的物质财富的形式出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对立作用越来越大,人对自然和自然对人的异化作用也越来越大,自然把和谐统一的人类社会异化为互相对立的两个阶级。这样,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进入了阶级社会。由于自然作用对人的本质力量在数量上处于压倒地位,自然严重统治着人。自然作用与人的本质力量的不平衡,造成了互相对立的两个阶级力量的不平衡,使人类阶级社会分化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出现了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这样,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产生了。人的自我完善性水平的低下,决定了人的自主性活动水平和对象性活动水平的低下,决定了人的主体性存在水平和对象性存在水平的低下。自然对人的严重统治、支配、压迫,使人对人的统治、支配、压迫采取了最严重的形式——人身占有,产生了没有人身权利,没有 人身自由的人——奴隶。

在生命自然矛盾运动中,在生命自然矛盾第二构图人的本质力量在数量上小于自然作用时,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绝对值越大,人的本质力量绝对值越大,人的主体性活动和对象性活动绝对值越大,人的主体性存在和对象性存在绝对值越大,人类生产力绝对值越大,人化自然绝对值越大,人对自然的统治程度就越大,自然对人的统治程度就越小,人对人的统治程度就越小,而人与自然的对立作用就越大,人与人的对立作用就越大,人对自然的异化作用就越大,自然对人的异化作用也越大。

随着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人的本质力量、人的主体性活动与对象性活动、人类生产力和人化自然绝对值的增加,人对自然的统治程度越来越大,自然对人的统治程度越来越小,人对人的统治也采取了相对轻微的形式——人身依附,产生了在法律上不平等的人——农奴、农民。这样,人类进入了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随着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作用趋向平衡,自然对人和人对人的统治减轻,被统治阶级地位提高,人的主体性存在和对象性存在水平提高,自然与人和人与人的对立则趋向严重,自然的异化和人的异化也趋向严重。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人身占有到人身依附,是人的主体性存在水平和对象性存在水平的一次飞跃,是人类从自然对人的统治和人对人的统治的一次有限意义的解放,是人类向自由迈出的巨大的一步。

随着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的绝对自我增长,人的本质力量的不断增长,人的主体性活动与对象性活动水平的空前提高,人类生产力和人化自然绝对值的巨大增加,人类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人对自然的统治程度增加,自然对人的统治程度减小,人对人的统治也采取了更为轻微的形式,产生了在法律上自由平等的人——自由劳动者,雇佣劳动者。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从人身依附到人身自由,是人的主体性存在水平和对象性存在水平的又一次飞跃,是人类从自然对人的统治和人对人的统治的又一次有限意义的解放,是人类向自由迈出的又一巨大的一步。

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作用在数量上势均力敌,而被统治阶级与统治阶级则分庭抗礼,人与自然的对立——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危机和人与人的对立——阶级对立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尖锐形式,自然的异化(即环境危机、人为物种灭绝)和人的异化登峰造极。人化自然的双向作用性使巨大数值的人化自然对人与人关系的支配和疏远化、外在化作用达到了物统治人的不堪忍受的程度。人、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活动及它们的产物即人创造的一切——生产力、人化自然、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国家、人的意识、人的现实、人的自由、人的个性、人的文化、人的需要即人和人的世界都成了人的异己力量,压迫人,对抗人。

资本主义社会这架庞大的经济机器疯狂地运转着,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人的本质力量、人的主体性活动与对象性活动、人类生产力和人化自然绝对值以惊人的加速度增加着,自然作用在比值上迅速减小着。当人的本质力量不但在质量上,而且在数量上超过了自然作用,人的主体性存在水平和对象性存在水平得到革命性提高时,生命自然矛盾发生了革命性的转折——使由自然统治人转变为人统治自然,使由人对人的统治和人与人的对立转变为人与人的和谐,使人类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使命就是完成这一转变。

在社会主义社会,人的本质力量统治了自然,支配了自然,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作用相比居优势地位,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作用又出现了新的不平衡。人对自然的统治作用取代着自然对人的统治作用和人对人的统治作用,取代着人与自然的对立作用和人与人的对立作用,取代着人对自然的异化作用和自然对人的异化作用,使自然对人的统治和人对人的统治、人与自然的对立和人与人的对立、人对自然的异化和自然对人的异化盛极而衰,迅速失去存在意义,并随着人的本质力量的急剧增长而急剧消亡。人对自然的统治是人对自然本质实现了的异化,是终极化了的异化,即人把对立物——自然同化了,所以,也是异化的消亡。

在社会主义社会,自然对人类社会异化作用的直接产物——阶级不复存在,人与人根本利益的一致取代了人与人根本利益的对立,自然对人的异化作用仅仅以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以分工、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等残余形式存在着。人类社会实现了初步意义的和谐、自由。

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从人对人的统治和人与人的对立到人与人的和谐,是人的主体性存在水平和对象性存在水平的一次革命性飞跃,是人类从自然对人的统治和人对人的统治的一次革命性意义的解放,是人类向自由迈出的革命性的一步,是人类历史进程的一次根本性转折。

(三)生命自然矛盾第三构图

人的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自我提高,人的本质力量水平、人的组织性、主体性与对象性活动水平、人类生产力水平和人化自然的外在组织性水平不断提高,人的本质力量对自然的统治作用越来越大,而自然作用对人的统治作用越来越小,人类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按照自我完善性目的支配着人、人的活动、生产力、人化自然、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人的意识、人的现实、人的自由、人的个性、人的文化和人的需要,支配着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而自我否定性规律对其的支配程度越来越小,这样,使人类不断进步。当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人的本质力量、人的组织性、主体性与对象性活动、人的主体性存在与对象性存在、人类生产力、人化自然、人化人与人关系和人化物质信息在绝对值和水平上都增长为极大值,人的本质力量绝对统治、支配了自然,人类把活动所达到的自然空间都全部并高度组织化了,自在的自然远离了人,其对人的影响即自然作用对人的统治作用小到可以忽略不计,这时,自然对人的统治,自然与人的对立、非和谐不复存在了,人对人的统治、人与人的对立、非和谐也不复存在了,人对自然的异化作用和自然对人的异化作用也不复存在了。人在支配自然的同时,支配了人类社会本身;人与自然取得了和谐,人与人也取得了和谐;人在自然界取得了自由,人在社会也取得了自由;人成为自然的主人,同时也成为社会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人由对立性的人变为和谐性的人。这时,人类从自然对人的统治和人对人的统治中彻底解放出来,人类解放事业完成了她的最后使命。人的本质在人的生物体、自然界、人与人关系和物质信息中得到完全的、高度的实现,人性也得到完全的、高度的实现,人作为本质的人、和谐的人、无限多样性的人、个性的人、自由的人而存在着。人的本质只有在生命自然对立统一关系中才能实现,而人性只有在人的本质完全实现以后才能完全实现。这样,人化自然成为人的附庸,成为人的组成部分。生命自然矛盾第二构图:“人——人化自然——自然”演化为生命自然矛盾第三构图:“人——高度人化自然”。自然被生命同化了,生命自然矛盾在生命的基础上实现了第二次高度大统一。高度自我完善性世界、高度自组织性世界、高度和谐性世界、高度自我调节性世界、高度无限多样性世界、高度个性世界、高度自由世界、高度人性世界、人类大同世界、人类理想世界、共产主义世界来到了。

四、生命进化生殖死亡

生命是在同化异化特殊化学运动形态的、自我完善性化学运动性质的生命界化学运动中,按照自我完善性根本运动规律和根本存在性质生成、运动、变化、转化、存在的,具有自组织性结构、自组织性机能和自我存在形式化学存在状态的以大分子有机物蛋白质为代表的有机物化学物质系统。

自然是在非同化异化一般化学运动形态的、自我否定性化学运动性质的自然界化学运动中,按照自我否定性根本运动规律和根本存在性质生成、运动、变化、转化、存在的,具有非组织性结构、非组织性机能和异己存在形式化学存在状态的无机物化学物质。

物质世界一切化学变化,都分为同化异化化学运动形态的、自我完善性化学运动性质的生命界化学运动和非同化异化化学运动形态的、自我否定性化学运动性质的自然界化学运动两种根本化学运动形式;一切物质存在形式,都分为生命界化学运动的生成物质即具有自我存在形式化学存在状态的有机的生命界物质和自然界化学运动的生成物质即具有异己存在形式化学存在状态的无机的自然界物质两种根本存在形式。任何物质——包括某些无机物(水和某些无机盐)——只要一进入同化异化化学运动,就以生命界物质的面目出现;任何物质——包括有机物——只要未进入或脱离同化异化化学运动,就会表现或转化为非同化异化化学运动形态、自我否定性化学运动性质和异己存在形式化学存在状态,就会表现或最终转化为自然界物质。被冷冻的动植物尸体,动植物有机体转化的石油、煤,人工合成的塑料,巳脱离同化异化化学运动并巳转变为非同化异化化学运动,或不能进入或根本不具有同化异化化学运动,所以,虽然是有机物,但不具有自我存在形式化学存在状态,虽然化学分解缓慢,或暂时停止分解,但最终将分解为无机物,所以,它们不具有生命形态。从动植物身上分离出一块碎片,在由同化异化化学运动向非同化异化化学运动转化完成之前,具有生命性质,一旦转变为非同化异化化学运动,有机物将分解为无机物,生命就转化为自然。同化异化化学运动形态,自我完善性化学运动性质,自我存在形式化学存在状态与非同化异化化学运动形态,自我否定性化学运动性质,异己存在形式化学存在状态,是衡量生命与自然的根本标准。根据生命定义和自然定义,可以衡量和解释具体物质是生命形态还是自然形态。

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达尔文进化论用外界原因、外在关系——自然对生物变异的选择作用即生物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物间的生存竞争即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来解释生物的进化。自然选择学说是外因论,它未能说明生物进化和生物变异的动力、机理、内在原因。所以,自然选择学说不能为生物进化机制作出理论上的完全说明,它不能构成生物进化论的坚实理论基础。

生物进化动力是由生命本质即生命本身性质、生命自身原因决定的。自我完善性绝对自我增长,生命自然完善性水平绝对自我提高,使生物绝对自我进化。生命绝对自我完善,绝对自我进化,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生命的绝对自我完善。生命自我完善性运动是生物进化的过程。自我完善性暨自身规定性——绝对自我增长性是生物进化的动力。生命自我完善性本质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动因,并使生物进化表现出一种正方向性、不可逆性、不可中断性、自我加速性。不能到生命之外去寻找生物进化的动力。

生物进化是生物依据生命本质,依据生命自主性、自组织性本性通过变异主动适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关系的绝对自我完善,绝对自我发展的过程,是生命自然矛盾运动的过程,是对立着的生命与自然交互作用的过程。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形式,适应作用是生物进化的表现形式,自然选择作用是适应作用的表现形式,是生物进化和变异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自然对生命的外在影响。生命本质决定生物进化和生物变异,生命本质、生物进化、生物变异及自然作用产生适应作用,即生命主动适应自然,而适应自然与不适应自然的结果一起表现为自然选择作用,即生命本质、生物进化、生物变异、适应作用及自然作用产生自然选择作用。生物进化、生物变异与适应作用是生命自主的过程,而自然选择作用是自然被动的过程。生命本质、生物进化、生物变异与适应作用是第一性的,而自然选择作用是第二性的,自然选择作用是生命本质、生物进化、生物变异、适应作用与自然作用的派生作用。

生命自我完善性运动产生自组织性结构,自组织性结构产生自组织性机能,自组织性结构和自组织性机能又产生自组织性形态。自组织性机能当中的自我调节性机能使自组织性结构的不同部分分别执行不同的特定自组织性机能,从而使其分化为新的不同的特异性的更高水平的自组织性结构及自组织性机能、自组织性形态。同理,这一特异性的自组织性结构、自组织性机能与自组织性形态又产生新的特异性的更高水平的自组织性结构、自组织性机能与自组织性形态,即自组织性结构、自组织性机能、自组织形态具有互相促进作用。生命自组织性结构和自组织性机能产生了具体的自组织性形态,如千变万化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体等。自然自我否定性运动产生非组织性结构,非组织性结构又产生非组织性机能,非组织性结构和非组织性机能又产生具体的非组织性形态,如岩石、沙漠、土壤、河流、海洋等。物质统一性,自我完善性和自我否定性的统一性,决定了自组织性结构与非组织性结构、自组织性机能与非组织性机能、自组织性形态与非组织性形态的统一性。自组织性结构与非组织性结构构成了广义组织性结构,自组织性机能与非组织性机能构成了广义组织性机能,自组织性形态与非组织性形态构成了广义组织性形态。

在生命自然矛盾运动中,生命本质与自然本质、生命作用与自然作用及其两者的相互作用,两者的力量对比和彼此消长规定了生物进化的动力、内容、形式、方向、路线和速度。生物进化动力是生命自我完善性本质;其内容是生物在自组织性结构、自组织性机能和自组织性形态上的绝对自我完善;其形式是生物变 异;其方向是正方向性;其路线,由于生命自我完善性统一性和生命作用与自然作用的不同力量对比及这个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表现为统一多路线性和波动曲线性,即呈树系状;其速度是自我加速性。

生命自我完善性水平的绝对自我提高和不可中断性,必然由最低层次自我完善性水平向最高层次自我完善性水平进化,产生自最低层次水平至最高层次水平自我完善性水平层次结构连续体。这样,依次进化出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器官水平、系统水平、神经系统水平、中枢神经系统水平等不同层次水平的自我完善性,最后,进化产生了迄今为止物质世界自我完善性层次水平最高并绝对自我提高的物质——人的大脑。所以,生命自我完善性水平提高和人的进化,主要表现为最高自我完善性层次水平,即人的大脑高度自我完善性层次水平的提高,表现为人的大脑高度自组织性结构、机能和形态水平的提高,这又表现为人的自组织性活动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外部世界在前所未有的更高水平上组织化。人的大脑是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自我提高的生长点,人的大脑也必然呈现为自较高层次水平至最高层次水平自我完善性水平连续层次结构。所以,人的进化主要表现为人的大脑的进化,最主要表现为大脑最高级部分——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进化,而人的非大脑的生物体的生理进化在人的进化和生存中已退居次要地位。

物质绝对存在,绝对运动,绝对变化,绝对转化,绝对转变。物质统一性必然表现为生命自然统一性,表现为生命自然绝对互相转化性。自我否定性是自我完善性不完全的、不完备的、不完善的形式,自我完善性本身包含自我否定性因素。所以,生命必然由自我完善性转化为它的对立面——自我否定性,使生命走向死亡。死亡是生命过程的中断,是对生命自我完善性绝对自我增长性、不可中断性、不可逆性的直接否定。自我完善性自身规定性即绝对自我增长性、不可中断性、不可逆性、自我复制性决定了生命具有生殖机能。生命通过特有的生殖机能,使自我完善性及其绝对自我增长性、不可中断性、不可逆性在子代身上得到实现。在生殖过程中,生命通过蛋白质分子结构自组织性的特定代表核酸把自身自组织性信息遗传给子代,使生命自我完善性和自组织性既有水平连续地、不可逆地发展下去。所谓“遗传信息”,即“遗传组织信息”。核酸是蛋白质分子结构自组织性的特定代表,所以,它必然和只能与蛋白质分子一样,本身也是一种大分子有机物。在原生质大分子中,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承当物,而核酸仅仅是蛋白质分子结构自组织性的特定代表。蛋白质存在是生命过程本身,而核酸仅仅对生命过程起调控作用。有蛋白质可能有生命,无蛋白质则必然无生命。生殖机能是自我完善性绝对自我增长性、不可中断性、不可逆性、自我复制性的直接表现形式,是自我完善性特殊的、无限多样性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自我完善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一切生命形式特有的和必须具备的机能。是否具有生殖机能,是区分生命和自然的根本标准之一。

因为生命是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提高的过程,而死亡是对生命的否定,所以,死亡是生命的逆过程,所以,死亡是生命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降低的过程;因为生命是不可逆、不可中断的过程,所以,死亡也是不可逆、不可中断的过程;所以,生命只有一次,死亡也只有一次。不可中断性决定了在没有外源更高水平生命自我完善性作用或压倒性、毁灭性自然自我否定性作用时,无论是生命还是死亡,都不能使自我完善性水平跳跃式提高或下降,即生命自我完善性水平不具有“无级调速性”。自我完善性绝对自我增长性、不可逆性、不可中断性以及死亡必然性,从理论上解释了生命只有一次,死亡也只有一次即生命不可死而复生等经验事实。长生不老、灵魂不死、精神不灭和死而复活只存在于人的想象中和神话里,它是对自我完善性及其不可中断性的曲折反映。

生命是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提高的过程,它表现为人的发育和生长过程,表现为人由受精卵、胚胎、婴儿发育生长进入青春期,达到人的生理水平的巅峰状态。尔后,生命中自我否定性因素逐渐增强,自我完善性因素逐渐减弱,前者逐渐逼近后者,人的发育阶段结束,人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停止,人的生理水平开始下降,人开始走向衰老和死亡。

死亡是生命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降低的过程,即死亡具有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下降过程性。它表现为自我完善性由最高水平逐次连续下降为零并直至为负,即表现为自我否定性水平的过程。人的死亡首先表现为人的自我完善性水平最高物质——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机能丧失和死亡,然后依次表现为神经系统、系统、器官、组织机能的丧失,最后表现为自我完善性水平最低物质即有机体普通细胞机能丧失和死亡并分解为无机物。死亡的前奏阶段即前死亡阶段是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机能的丧失,而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并未死亡分解。前死亡阶段是可逆的,是生命与死亡的过渡阶段和形式,如“植物人”。当人的最高自我完善性水平一旦降低,即人的大脑皮层神经细胞一旦大量死亡,人的死亡绝对过程就不可逆转。所以,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死亡是人的死亡的根本依据。

人是自我完善性水平最高的生命形式,所以,人的死亡最典型地表现了死亡的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下降过程性。自我完善性水平最高物质——人的大脑皮层神经细胞一旦大量死亡,人就立即地、绝对地、不可逆地进入死亡过程。低等生物——植物、低等动物自我完善性水平、自组织性水平低下,它未进化、分化出明显高低不同层次的自我完善性水平,即生物体各个不同部分自我完善性水平差距非常小,所以,当生物体任何一部分被毁坏,不能使生物整体自我完善性水平明显下降,即不能或不能立即使生物死亡。而有些最低等生物被毁坏分解为几个部分 ,甚至成为碎沫,但由于各个部分自我完善性水平相等,其自我完善性水平并没有下降,所以,每个部分都能作为独立的生命存在。低等生物不能明显地表现出死亡的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下降过程性。

五、生命自然矛盾的宇宙论意义

宇宙即总的物质存在,所有的物质存在,无限的物质存在。它包括无限多样的物质运动形式、物质结构形式、物质机能形式、物质形态和物质存在形式,包括无限多样的物质变化形式和物质转化形式;在时间上,既包括无限的过去,包括现在,也包括无限的未来;在空间上,既包括无限大的宇观世界,包括宏观世界,也包括无限小的微观世界;它既包括物理运动形式,又包括化学运动形式,既包括自然物质存在形式,也包括生命物质存在形式。宇宙论即物质存在的总过程,总状态,总规律。所以,宇宙论首先是一种哲学宇宙论,宇宙论在本质上是高度统一性的,高度普遍性的。

物理学描述由宇观天体世界、宏观日常生活世界、微观分子、原子、基本粒子世界([④])的物理运动、物理演变构成的物理世界、物理存在,描述以物理世界、物理存在、物理运动、物理演变为基础的物理宇宙论,寻求物理世界的统一。生命自然本质理论和生命自然矛盾学说描述了由物质化学运动、化学演变构成的化学世界、化学存在,描述以化学世界、化学存在、化学运动、化学演变为基础的化学宇宙论,寻求化学世界的统一。

物质具有物理和化学两种存在状态。人类对物质的认识首先是从物理存在开始的。物理存在可以直观地认识物质的结构、运动和变化,具有重要的本体论意义。自然科学首先成熟的是力学([⑤])。物质的分子、原子结构,物质的机械运动构成了人类认识的一般知识背景,支撑着人类认识的大厦,构成了人的世界观的基础。人们首先建立了机械论的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和宇宙论,即建立了物理宇宙论。物理科学的每一次革命,都深刻地改变着人类认识中的世界图景。

以一定形式存在的物质不但运动着变化着,而且还在此基础上生成、转化、发展、联系着。化学转化是生成新物质的根本变化,是比机械位移基础上的物理运动,物理变化更重要的变化。化学意义上的自然即与生命相对意义上的自然、生命、具有生命的人、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与对象性、人的活动、人的活动基础上的人的存在、人的意识、人的现实、人的自由、人的个性、人的文化、人的需要、人的世界,乃至方法论、认识论、宇宙论,都是化学世界的现象,都是一种广义化学存在。它们的意义是由化学存在决定的,物理世界对此无能为力。宇宙是人认识、实践的宇宙,是我们的宇宙;宇宙论是人认识的宇宙论,是从事活动的人的宇宙论,是包括人在内的宇宙论。所以,化学存在比物理存在在物质的生成、转化、发展、联系中具有更加重要的方法论、认识论和宇宙论意义,即化学宇宙论与物理宇宙论相比,对于人的存在、人的活动、人的自由,人的世界,对于方法论和认识论,具有更大的意义。在化学存在、化学运动、化学演化基础上产生的生命自然本质理论、生命自然矛盾宇宙论为人类提供了新的、更加广阔的认识世界的视角,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新的、更加强有力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工具。物质化学存在决定生命和自然的本质,生命和自然的本质分别决定生命和自然的根本运动规律和根本存在性质,决定生命自然矛盾,决定生命自然关系,决定生命本质的特殊的高级生命形式——人的本质,决定了人的本质的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形式——人的活动,决定生命自然关系的特殊的高级形式——人与自然关系和受其制约的人与人关系。所以,认识物质的化学存在,认识生命自然本质,认识生命自然矛盾,认识生命自然关系,认识人的本质和人的活动,认识人与自然矛盾和人与人矛盾,认识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宇宙论和人学意义。这将使人们完成由物理决定论、机械决定论、严格决定论即自然单因素决定论向化学决定论、有机决定论即生命自然双因素决定论,由机械方法论向有机方法论即自组织性方法论,由物理宇宙论、机械宇宙论、自然宇宙论向化学宇宙论、有机宇宙论、生命自然矛盾宇宙论的转变,将形成生命自然统一的物质世界图景。这将是人类认识的一次突破,一次革命。

物质具有生命和自然两种存在形式。生命和自然的本质分别决定了生命界物质和自然界物质的生成、运动、变化、转化、发展和存在,分别决定了其存在性质形式与状态,即分别决定了其根本运动规律和根本存在性质,能够分别统摄和解释一切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在生命自然本质基础上产生的生命自然矛盾,是物质世界基本矛盾之一。生命自然矛盾及其演化即生命运动与自然运动的合力构成了自然界、生物界、人类社会即物质世界统一的,交互作用的,而非二元的发展史,决定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物质世界新的完整的基本图景。生命自然矛盾理论是我们的世界生成、运动、变易、发展、联系的基本宇宙法则,根本理论框架。生命自然矛盾演化过程,即宇宙大化过程。生命自然矛盾理论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宇宙论。

只有认识物质,才能认识自然,只有认识自然,才能认识生命,只有认识生命,才能认识人。即要想认识人,必须认识生命,要想认识生命,必须认识自然,要想认识自然,必须认识物质。而认识是人的认识,是作为主体的人对客体世界的认识。认识了人,又能在更高的水平上认识生命、自然和物质。在物质自然生命人认识链中,生命和自然的本质,是尚未解决的问题。认识了生命和自然的本质问题,将有助于其它问题的解决,其它问题认识上的止步不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生命和自然本质空白造成的。只有认识生命和自然的本质,才能认识生命自然关系,才能认识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及其产物——人和人的世界,才能认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即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即主客体关系,如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需要关系、审美关系等等关系,才能建立生命自然矛盾理论框架,建立生命自然矛盾宇宙论,建立生命自然即物质世界统一的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和宇宙论。要想深入地、更好地认识客体世界,必须认识生命和自然的本质,必须认识生命自然关系,必须认识生命自然矛盾宇宙论,必须认识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必须认识意义世界的承当者,即必须认识人本身。

在世界是物质的大前提下,生命是什么,自然是什么,生命和自然的关系是什么,是哲学上一切问题的原始出发点。揭开了生命和自然的奥秘,并在生命自然矛盾理论框架下,将有助于我们从新认识生命生殖死亡机理、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力量、人的主体性和对象性、人的活动(认识活动、实践活动)、人的本质的实现、人的需要、人的异化、人的自由、人的解放、人性、伦理、道德及三者的关系、性善论与性恶性的关系、人性与阶级性的关系、理性的本质、美的本质、宗教的本质、生物进化动力、社会历史发展动力、人类生产力内在发展动力、人类认识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动力、自然界规律与生物界规律的关系、生物界规律与人类社会规律的关系、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关系、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关系、整体论与还原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等生命界和自然界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将深化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将是人类认识的一次突破,将改变我们认识中的物质世界的基本图景。生命自然矛盾理论具有普遍的宇宙论意义。

世界是决定论的吗?在自然界规律之外有没有与之相左、与之抗衡的东西?如果没有,那么这样的世界就是一个严格决定论的、机械决定论的、没有生命、没有人、敌视人的世界,而非我们的世界。这是一个只有统一,没有对立,没有矛盾的世界。如果在其之外,有与之对立的、不可调和、不可统一的规律,那么,这样的世界就是一个分裂的、二元的世界。这是一个只有对立,没有统一的世界。在自然界之外有 一个生命世界、人的世界与之对立、抗衡。在生命自然矛盾框架内,自我否定性与自我完善性既对立又统一,前者产生后者,后者具有绝对自我增长性和自组织性,后者又是前者的高级形式。这样,产生了生命与自然极其错综复杂的关系,产生了有机决定论的极其丰富的内容,产生了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

从生命自然矛盾理论框架看问题,机械决定论是自然单因素决定论,而有机决定论是生命自然双因素决定论。生命和自然既对立又统一,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多姿多彩的现实世界。

生命自然本质、生命自然关系、生命自然矛盾是哲学上的重要问题。对它的不同体认,产生了人类文化的两大根本形态——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

生命与自然既对立又统一。东方文化倾向于认同生命,认同生命与自然的统一;西方文化倾向于认同自然,认同生命与自然的对立。这一差异是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它决定了东西方文化的其它差异,决定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风貌,产生了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分野。

东方文化或者说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生命自我完善性,认同自我完善性与自我否定性的统一性,即认同广义自我完善性,产生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倾向。天既是形而下的气,又是形而上的理;既是自然之天,又是超越于自然、生命和人之上的道、天理。这种统摄主宰包容万物万理的天,既是物质的,是一种宇宙本体,又是精神的,是广义自我完善性的义理之天,是一种绝对性、普遍性、统一性、超越性的宇宙本原,宇宙精神。

天理统摄万物万理,万物万理内在地统一于天理精神之中。天理即广义自我完善性本身就是一个超越性、统一性概念。一个人在心里认识了形而上的宇宙本原、宇宙精神——天理,即实现了超越。中国人走的是一条内在生命自我超越之路。

中国传统文化是对生命、对生命自然统一、对广义自我完善性的认识,是一种生命哲学、生命文化、统一性文化、综合性文化、伦理性文化。中国生命文化表现出统一性(大一统)、不可中断性(连绵性)、生命伦理性(宗法血缘性)、内在生命自我超越性(内敛性)的特点。

西方文化认同自然自我否定性,认同自我否定性与自我完善性的对立性,产生了天人之分、天人对立、主客二分、主客对立的思想倾向,是一种自然哲学,自然文化。自然、自我否定性是生命、人之外的物质低级存在形式,低级存在性质,不是一种统一性文化,而是对立性文化,差别性文化,分析性文化。对自我否定性的认同,认为人性是恶的,产生了基督教的原罪观念,是一种罪感文化。对立性的个体的人只有在物质活动中认识、改造、征服外在对立的客观自然才能生存,才能实现与外在自然世界的统一([⑥])。西方文化走的是一条外在自然超越之路。

在生命自然矛盾第二构图中,社会调节作用有生命社会调节和自然社会调节两种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调节力量。社会调节形式主要表现为:“生命—人—人性—伦理—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道德—政治—法律—恶—暴力—阶级斗争—革命—战争—自然”。其中,离生命越近,生命社会调节作用越大,调节作用内在性越强,强制性越弱,破坏性越小,调节作用越温和;离自然越近,自然社会调节作用越大,调节作用外在性越强,强制性越强,破坏性越大,调节作用越强烈。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生命文化,所以,它主要表现为生命伦理内在自我非强制性温和社会调节作用;西方文化是一种自然文化,所以,它主要表现为自然法律外在强制性强烈社会调节作用。

经济即人把自然乃至整个对象世界人化从而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能力、过程与结果。经济首先表现为人与自然关系,其次表现为人与人关系,而且在整个生命自然矛盾第二构图中,这种人与人关系是由人与自然关系决定的。在经济基础之上产生了道德、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经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具体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作用的现实力量对比。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作用现实力量对比的改变即经济、经济基础的改变,决定了上层建筑的相应改变。西方自然法律社会调节,实质是“经济—道德—政治—法律—恶—暴力—阶级斗争—革命—战争”调节,即强烈的经济—政治—革命调节方式。这种调节方式注重经济发展,注重物质利益,注重物质财富增值,注重外在社会约束,注重法律,注重自然科学,注重阶级对立,注重暴力革命,孕育出工业文明,政党政治,世界大战和真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中国传统社会生命伦理内在自我非强制性社会调节是温和的非经济—政治—革命调节方式。这种调节方式重视生命价值,重视伦理价值,重视内在社会约束,重视个人道德自觉,重视和谐稳定,轻视经济发展,轻视物质利益,即所谓的重义轻利,具有强烈深沉的生命意识和历史意识(历史意识实质上是生命意识)。

中国传统社会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用强大,在宗法制和等级制的基础上产生了集哲学、伦理、美学、经济、政治、法律于一身的礼教([⑦]),生命伦理文化异常发达,而自然法律社会调节作用弱小,法学不发达,所以,中国传统社会生命社会调节作用表现为以伦理调节为代表的生命伦理社会调节。西方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用相对弱小,伦理文化相对不发达,而自然法律社会调节作用强大,有发达的法哲学,完备繁复的法律和组织严密的司法制度与司法机构,法学文化异常发达,所以,西方自然社会调节作用表现为以法律调节为代表的自然法律社会调节。在中国传统社会,生命伦理不但调节着家庭婚姻和血缘关系,而且还有力地调节着社会关系和国家政治生活。社会关系、政治关系是宗法血缘生命伦理关系的直接放大,政治伦理化([⑧])了,而法律注重生命伦理关系,主要调节人与人关系,带有浓重的伦理色彩,即所谓的天理国法人情,清官难断家务事,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也伦理化([⑨])了。与中国传统社会生命伦理适成鲜明对照,西方社会伦理表现为带有自然主义倾向的个人主义伦理观,主要呈现为自然伦理,经济伦理,即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生命伦理自然化了,而法律强制调节着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它不但调节着人与人关系(家庭婚姻和血缘关系、社会关系、政治关系),而且还有力地调节着人与自然关系,即西方社会法律注重人的经济关系,财产关系。

中国生命伦理调节社会有意识或无意识、自觉或不自觉地极度强化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用,同时极度排斥自然社会调节作用,无视其存在,但自然社会调节作用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必然地、顽强地表现着自己。生命伦理非经济社会调节方式使人对自然的统治作用小,使自然对人和人对人的统治作用大,使人的活动的对象性水平低,从而使人的活动的自主性水平低,使社会生产力发展迟缓,由此产生了贯穿传统社会始终的自然社会调节形式——专制统治,产生了生命伦理与专制如此对立又如此奇妙的结合,即忠孝观念,三纲五常观念,即所谓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强制性专制调节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生命伦理非强制性非自然法律社会调节及生产力低下的代偿。专制强,则法律弱;反之,法律强,则专制弱。那么,每当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为单因素调节作用,作为温和的非强制性调节作用发挥到极限,必然走向衰微,它对自然社会调节作用的排斥、抑制作用减小,而自然社会调节作用由弱变强,使社会趋向无序,混乱,或以及自然作用异常强大,即所谓的天灾人祸,这种生命非经济—政治—革命社会调节方式的有限性无法维持社会机体存在,无法维持人的基本生存,也无法使社会自我更新,自我革命时,则自然外在社会调节作用取生命伦理内在社会调节作用而代之,产生了每隔一定历史时期的不绝于史的大规模的席卷全国的农民起义战争和改朝换代,即所谓的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用长时期束缚、压抑自然社会调节作用所聚积起来的能量,长时期专制统治、压迫所聚积起来的反抗能量,象火山一样急促地、剧烈地、非常态地爆发了。这种急骤的、外在的自然社会调节作用以社会生产力的破坏,以社会机体的破坏为代价。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用对自然社会调节作用的束缚、压抑作用越大,专制统治、压迫作用越大,自然社会调节作用爆发越强烈,越急促,社会生产力的破坏越大,社会机体的破坏越大。而当自然社会调节作用即农民起义荡涤了社会累积起来的非组织性因素,动乱的社会恢复了常态,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用也恢复了常态,自然社会调节作用又退出了历史的前台,历史又回到了起点,直到下一次自然社会调节作用爆发为止。在这种治乱历史循环中,中国人自觉地,执着地坚守生命伦理单因素社会调节作用,坚信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痴心不改,九死而不悔。这种非常态的、间断的、强制性的自然社会调节方式与常态的、连续的、非强制性的生命伦理社会调节方式互为补充,各有其存在价值,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调节作用。

中国传统社会生命伦理社会调节方式与自然社会调节方式互相渗透,互为表里。王朝建立之初,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用强大,纲常名教完备,政治修明,忠臣大行其道;王朝后期,自然社会调节作用压倒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用,奸臣当道,纲纪废弛,社会失范,天下大乱。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用与自然社会调节作用具有内在对立性,同时,中国传统社会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用有意识、有目的地排斥自然社会调节作用,表现为所谓的忠奸不两立。当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用与自然社会调节作用势均力敌,以及由前一种调节作用向后一种调节作用转折时,忠奸斗争最激烈,达到表面化、尖锐化的程度,往往表现为生死斗争。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用转化为自然社会调节作用,而自然社会调节作用中强制性最小,调节作用最温和的法律调节作用自身是如此软弱,只能由强制性最大,破坏性最大,调节作用最强烈的战争来充当社会的清道夫,王朝只能在内部战争即内部王权战争与农民起义或外部战争或它们的夹击中走向覆亡。

中国生命伦理调节传统社会非经济—政治—革命调节方式,表现为不发达的私有制,即表现为发达的小私有制,表现为亚细亚生产方式,表现为停滞不前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表现为发达的农业文明即非工业文明,而阶级对立、阶级对抗往往表现为改朝换代,而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小,产生了延续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专制社会。中国生命伦理调节传统社会是一个暴力征服欲、扩张欲小的社会,一个缺少英雄史诗的社会,在未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情况下,未能产生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西方社会经济—政治—革命调节方式,表现为发达的、彻底的大私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垄断资本主义所有制,阶级对立、阶级对抗表现为剧烈推动历史前进的社会革命。西方社会暴力征服欲、扩张欲强,盛行英雄史诗和骑士文学,出现了震撼世界的两次世界大战和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次伟大的革命。

西方文化即自然文化是外在自然超越文化,外向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强调征服自然,强调主体实践,崇尚人的自由,最终产生了马克思的社会革命思想和社会实践学说,是偏重于自然的生命自然双因素社会调节文化,是经济—政治—革命的强烈调节方式,所以,它表现为一种强势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即生命文化,是内在生命自我超越文化,内敛文化,产生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最终产生了王阳明的心学,是生命单因素社会调节文化,是非经济—政治—革命的温和调节方式,所以,它表现为一种弱势文化。

伦理属于生命社会调节范畴。道德是在伦理和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跨越并联接生命伦理和自然两个范畴,但它相对于伦理而言,更多地属于自然社会调节范畴。伦理是由生命单因素决定的,道德是由生命和自然双因素决定的。在人性、伦理、道德三个因素中,人性最稳定,变化性最小,伦理相对稳定,变化性相对小,而道德属于上层建筑领域,随着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作用现实力量对比、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它最不稳定,变化性最大。道德是人性、伦理的现实表现形式,社会表现形式。伦理与道德具有相同性,具有紧密的联系,同时,它们又具有明显的区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人的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自我提高,人的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作用的现实力量对比不断变化,人与自然关系不断变化,使社会调节作用不断变化,使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用与自然社会调节作用的关系也不断变化。在原始社会,当饥饿威胁群体生存时,吃掉老人和妇女是被当时的伦理接受的([⑩]),即自然社会调节作用入侵、支配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用,而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在法律上废除死刑才是可能与现实的,即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用入侵、支配自然社会调节作用。

随着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水平的绝对自我提高,人的本质力量对自然的统治程度越来越大,自然作用对人的统治程度越来越小,以伦理为代表的生命社会调节作用越来越大,以法律为代表的自然社会调节作用越来越小,而自然社会调节的强制形式战争、革命、阶级斗争、暴力、恶、法律终将相继退出历史舞台。人的本质与人性的差别越来越小,伦理与道德的差别也越来越小,两者趋向融合。那将是一个高度和谐自由、高度人性的社会。但人类必然经过自然法律社会调节为主的自然历史阶段,只有这样,才能再次进入生命伦理社会调节的理想的社会历史阶段。抛开东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别,总的说来,人类历史是由生命伦理调节原始社会向自然法律调节社会再向生命伦理调节社会过渡的历史过程。而后一个过渡,是由自然历史阶段向社会历史阶段过渡的历史过程,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的历史过程。

西方社会己经历史地完成了由生命伦理调节社会向自然法律调节社会的过渡。中国传统社会在近代在外来文化的强力影响下,开始了由生命伦理调节社会向自然法律调节社会,由生命单因素调节社会向生命自然双因素调节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缓慢社会转型。这种社会转型由于中国生命文化的过于发达,历经一个半世纪,至今未能最后完成。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法制建设和观念更新加速,中国加快了社会转型的步伐。中国高度发达的生命文化决定了其由血亲复仇式的、宗法血缘式的生命伦理调节社会向自然法律调节社会过渡,并将最终过渡为高度人性的、世界大同式的生命伦理调节社会。中国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丰厚文化遗产必将重新放射出耀眼的光彩。

东方文化是没有对立的统一,西方文化是还未实现统一的对立。东西方文化既是对立的,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又是互补的,谁也取代不了谁。只能走深层次创造性融合统一之路。

生命自然矛盾学说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发展主线,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更新,为东西方文化的深层次创造性融合统一,为把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自然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思维运动,把物理科学、化学科学、生命科学、生物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人学、哲学统一在一个理论框架内,即创立一种大统一理论框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5页。

[②]见本章第(三)节:“生命自然矛盾第三构图”。

[③]参见杨金海《人的存在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8页。

[④]关于“宇观世界、宏观世界、微观世界”见《自然杂志》编辑部编着《当代科学之门》(学林出版社,1982年),第24页页下注。

[⑤]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24页。

[⑥]

[⑦]

[⑧]

生命的统一性范文4

一、立足生物学概念的动态属性,构建生物学概念的知识框架

生命的组成、生命的运动都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中间涉及的概念非常之多。其中,描述生命体系的组成物质结构属性的物质性概念,比如生物膜、细胞器种群、内环境、生态系统等这些物质性的概念。生物学当中还有一些能够很好地描述生命系统运转过程的程序性概念,比如基因突变、细胞呼吸、物质循环、光合作用,等等。物质性概念和程序新概念共同作用构成了生命运动,运动也就成了生命结构系统的最为基本的属性,生物学概念的运动动态性教会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以变的方式来激活各种生物学概念,再现概念所表现的各种生命运动的动态属性,从而更好地接近生命系统的实际情境。这就要求在高三生物复习概念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立足于生物学概念的动态属性,构建一个相对完整而又符合生命运动规律的概念教学体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有关概念,在学习概念的过程中感知生命运动。

比如,在对光合作用概念的复习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光合作用离不开光照,没有了光照就不可能会发生光合作用。如果把光照进行无限制的增强,光合作用发生的速率是否也会呈现正比例的增长,为什么?光反应与暗反应、ATP与C5循环、化学能与光能、酶、有机物、色素、氧气、二氧化碳、水等各种有机和无机元素相互作用此消彼长。学生就能够在探讨光合作用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对生物学的概念进行有效的梳理和总结,能够对光合作用有一个更加深刻而又全面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理解和判断应用能力。

二、将生物学概念呈现于不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背景中

在高三生物复习课教学过程中,对于生物概念的教学应该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来呈现各种生物学的概念,尤其是一些相互联系的生物学概念,呈现于不同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背景中,实现生物概念的立体化、系统化、综合化。一个生物学的概念所描述的一些对象的属性在不同的生命系统当中就会展现出不同的生物学意义,它的发生时期和地位也会有所不同,就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知这些概念的多重属性。

三、在生命结构系统中根据有序作用、共变共存,呈现生物学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生命结构系统中,各个生物学概念之间具有明显的时序性,并体现出突出的共变共存的特点。一个生命系统的构成是由各种各样的生命要素来组成的,这些要素之间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他们表现出明显的时序性、共变性和共存性的特点,而且各种生物之间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复杂性关系,总是呈现出生物多样性的特点。而构成生命系统中的各种概念也如同自然生物群落一样具有明显的有序作用,存在着共存共变的特点。比如,染色体和基因存在着时序性,存在着典型的共变共存特点。绿色高等植物光合作用时,暗反应和光反应、细胞呼吸、氧气二氧化碳和矿物质元素的跨膜运输、各种高等植物的叶片的气孔的开闭以及各种蒸腾作用等这些生命活动都表现出明显的有序协调等特点。

生命的统一性范文5

关键词 :生命体;城市生命力指数;城市生态系统健康;集对分析

中图分类号 Q148,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2-0122-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2.021

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发展至今,城市已无可争议地成为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心,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关键之所在。城市在获得极大的物质财富和飞速的经济发展的同时,在耀眼的繁荣兴盛景象背后,也遭受着水质恶化、大气污染、能源匮乏、环境退化、生态破坏、居民健康水平下降等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困扰,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以系统观点重新审视城市生态系统,明晰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包含的要素,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数及综合评价模型,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诊断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管理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与理论意义。现有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研究,主要涉足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概念及内涵的探讨[1-3]、健康标准的确立[4,5]、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6-10]、评价模型的建立[11,12]、评价实例的开展[6,9,13,14]等领域。总结与分析现有研究进展,认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主要还应从以下两方面加强:其一,鉴于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极大的不确定性,不再人为制定健康标准,而在客观承认和充分尊重其不确定性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不确定性理论,从不同城市的相对比较情况来反映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以促进各城市在相对比较中明晰自身不足、针对性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其二,在理解与把握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特征与关键要素基础上,构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系统全面地描述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本研究引入集对分析这种能对不确定性系统刻划、并已在多属性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的方法[15,16]建立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模型,结合城市生命力指数来模拟与评价城市生态系健康状况,为加强城市生态管理、提高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城市生命力指数概念

1.1 城市生命体概念的引入

相对于其他的科学定义,生态系统健康的定义带有一种解释说明性色彩,这与生态系统健康本身就是一种比拟、难以精确量化描述具有密切关系;而相对于生态系统健康,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定义更是一种从健康的城市生态系统应包含的因素给出的总结性、描述性语言,这与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开放性、多元性不无关系。尽管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描述性定义中包含了众多因素,但其关注点可以被概括为城市生态系统主体相对于健康目标(标准)所具有及所应具有的结构、功能等一系列能力、表现、状态等特征。其中,城市生态系统这个主体要强调其整体性、系统性,健康这个目标既包括城市生态系统自身发展的内在目标,也包括为满足人类需求而设立的外在目标。

从结构、功能、活动、发展演化规律等方面来看,城市都具有生命体特征。土地、交通、建筑、能源、资源、人口等构成城市生命体的基本结构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生命体的各种功能[17]。这种将城市看作一个生命体的观念正好也与要强调城市生态系统主体的整体性、系统性的要求相吻合。鉴于上述原因,决定采用比拟思想,引入生命体概念,在将城市生态系统看成一个有着自身结构与功能特征、内部各组分之间存在有机联系的生命体的基础之上,系统开展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苏美蓉等:基于生命力指数与集对分析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2期1.2 城市生命力指数

笔者在文献[18]中,已经提出了城市生命力指数概念:把城市生态系统看作一个生命体,城市生命力指数就是一个包含生产力、生活态、生态势、生机度四个维度,分别从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自然子系统及生态调控子系统来综合表征城市生态系统发展状态的指数。具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城市生命力指数框架图(引自苏美蓉等,2008)Fig.1 Framework of urban vitality index1.3 城市生命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如图1所示,城市生命力指数包括不同维度的信息,具体到操作层面,首先选取合适的描述各个子系统的指标来反映每个维度的状态,然后再将四个维度的状态以一定方式整合为一个城市生命力指数。要利用城市生命力指数开展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首先就要构建适宜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以某种数学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在文献[18]中,已经基于生命力指数框架、参考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结合指标相关性等,筛选出了39项指标。在此,在更多关照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内涵与要素的基础上,兼顾数据可得性等,对原有指标进行微调,得到了如表1所示的城市生命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2 城市生命力指数的集对分析

在现有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中,大多通过设立每一个指标的标准或综合指数的标准,在计算过程中或表1 城市生命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Tab. 1 Indicator system of urban vitality

目标层(O)

Objectivelayer准则层(R)

Criterialayer要素层(F)

Factor layer指标层(I)

Index layer权重

Weights城市生命

力指数R1生产力F1经济发展水平I1 人均GDP/元0.034 2I2 GDP增长率/%0.002 0F2经济结构I3第三产业占GDP比重/%0.112 1I4第二产业增长率/%0.004 7F3经济竞争力I5 外资占GDP比重/%0.093 4I6 出口总额占GDP比重/%0.139 7R2生活态F4社会公平I7城镇登记失业率/%0.009 5I8农村与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差异0.002 8F5科教水平I9申请专利授权率/%0.003 5I10万人拥有高等学校学生数/人0.043 5I11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数/册0.085 4F6人群健康I12人均预期寿命/岁0.000 2I13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张0.023 1F7生活质量I14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元0.011 4I15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m20.001 6I16恩格尔系数0.000 7I17万人公交车辆/辆0.017 1R3生态势F8资源条件及利用I18人均家庭生活用水量/ m30.029 9I19人均城市道路面积/m20.027 5I2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0.004 4I2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0.012 5I22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0.007 9F9生态环境质量与安全I23空气质量优良率/%0.002 1I24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0.000 2I25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0.018 4I2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0.012 6I27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0.005 6R4生机度F10管理与调控能力I28环保投入占GDP比重/%0.065 4I29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0.001 7F11系统协调度I30单位GDP能耗/(吨标煤•万元-1)0.015 1I31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煤•万元-1)0.017 7I32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占GDP比重/%0.193 9

注: GDP增长率、第二产业增长率以当年的增长率计;农村与城市 居民人均收入差异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值来表示。

者在得出评价结果后参照此标准,对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或等级作出结论。然而,城市生态系统健康与人类健康不同:人类健康的状态点是内生的,并且在医学上已确定其性状的正常范围;而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状态点则因为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难以确定,并且会随着人为制定目标的改变而变化。这些都决定了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极难确定或者说不存在固定的、唯一的标准状态。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像给患者看病那样,参照某个固定的标准指出城市某个组成要素出现了多大程度的病症,然后对症下药给出精确的药剂量,就期冀着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明显好转,这是由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开放性、动态性等特征所决定的。

既然人为制定固定的、大一统的、绝对的健康标准没有多大意义,不妨换个角度,从各个城市的相对比较情况来描述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这样既能避免人为确定标准时的主观性、静态性等缺点,又能充分体现对城市生态系统健康不确定性的重视;同时,开展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相对评价,也能更好地让各个城市在相互比较中取长补短、竞相追赶,实现城市健康水平的整体提升。

鉴于集对分析方法能对不确定性系统刻划[15,16],并已在多属性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19,20],尤其是已用于城市生态系统相对健康状况的评价中[21],特将该方法引入到城市生命力指数评价中,通过各个城市生命力指数的相对比较,反映各个城市生态系统的相对健康状况。

2.1 集对分析方法简介

集对分析的核心思想是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视为一个系统,把具有某种联系的两个集合看成一个集对,在某一具体问题背景下,按照集对的某一特性展开分析,建立这两个集合的同一、差异、对立的联系度表达式,并据此展开分析[15]。

设根据问题W的需要,对由集合A和B组成的集对H展开分析,共得到N个特性,其中有S个特性为两个集合所共有,这两个集合在另外的P个特性上相对立,在其余的F=N-S-P个特性上既不对立、又不同一。则在不计各特性权重的情况下,两个集合的联系度表达式如下:μ(W)=SN+FNi+PNj(1)

式中,S/N为集合A与B在问题W下的同一度;F/N为差异度;P/N为对立度。通常式(1)被简写为式(2),即经典的集对联系度表达式为:μ=a+bi+cj(2)

式中,μ为联系度;i为差异度系数,取值于[-1,1],i取-1与1时,都是确定性的,i在-11之间变化时,随着i0,不确定性明显增加;j为对立度系数,取恒值为-1;a、b、c分别为两个集合的同一度、差异度及对立度。这种刻划是对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定量描述,其中a、c是相对确定的,而b是相对不确定的[15]。这种相对性是由客观对象的复杂性和可变性,以及人们对客观对象认识的主观性和模糊性造成的。

2.2 城市生命力指数的集对分析

在文献[18]中,是采用的加权求和法确定的城市生命力指数,尽管提供了一种系统形象的城市生态系统状态表征量,但在计算中间过程依据了各个指标的标准,这有悖于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不确定性与相对性,因此,本研究引入集对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改进。通过集对分析方法,可以在城市生命力指数这一具体问题背景下,把多个集合(不同城市)组合到一起,按照某一特性展开具体分析,明确集合(城市)之间的联系(相对状况)。

2.2.1 基本模型利用集对分析方法进行城市生命力指数相对状况评价的具体数学计算过程如下[21]:

设多属性评价问题(此处为基于城市生命力指数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问题)Q={S,M,H},其中S={sk}(k=1,2,…,p)为评价行政区域(城市)集,sk为第k个行政区域;M={mr}(r=1,2,…,n)为指标集,通常M有不同的类型指标,记M1为正向型指标,M2为负向型指标(城镇登记失业率、农村与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差异、恩格尔系数、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负向型指标,其他均为正向型指标),mr为第r个指标;则基于集对分析的关于问题Q的决策矩阵H=(hkr)p×n,hkr为行政区域sk关于指标mr的属性值。

由各评价指标中最优评价指标构成最佳评价集为U={u1,u2,…,un} ,各评价指标中最劣评价指标构成最劣评价集为V={v1,v2,…,vn},其中,ur、vr分别为指标mr的最优值和最劣值。对于m∈M1,比较区间为[vr,ur],则在论域Xr={hkr,ur,vr},(k=1,2,…,p)上定义集对{hkr,ur}的同一隶属度akr和对立隶属度ckr:

akr=hkrur+vr(3)

ckr=h-1kru-1r+v-1r=urvr(ur+vr)hkr(4)

akr和ckr分别表示hkr与ur、vr的接近程度。同理,对于mr∈M2在比较区间[ur,vr]得到集对同一隶属度akr和对立隶属度ckr:

akr=h-1kru-1r+v-1r=urvr(ur+vr)hkr(5)

ckr=hkrur+vr(6)

在sk的比较空间[U,V]中,结合各项指标的权重,计算平均同一隶属度ak、平均对立隶属度ck:

ak=∑nr=1wrakr(7)

ck=∑nr=1wrckr(8)

由于ak、ck是相对确定的,分别表示对sk接近最优评价系统U的肯定和否定程度,那么在相对确定条件下可定义sk与U的相对贴近度为:

rk=akak+ck(9)

rk的大小决定了被评价城市sk在评价问题Q下的排序,rk值越大者表示状况越佳,即城市生命力指数与最优评价集的贴近度越大,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越好。

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到,利用集对分析方法,可以将评价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多个生命力指数指标系统合成一个与最优评价集的相对贴近度,用来反映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而这个最优评价集产生于城市生态系统本身,并且会随着时间推移动态更新,这样就避免了人为确定评价标准时主观性和静态性的干扰。

2.2.2 信息熵权重从生命力指数的集对分析模型可以看出,需要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认为适宜选用信息熵模型来确定指标权重。当集对分析用于多属性评价时,主要进行各评价对象在各个指标上相对情况的比较,因此,那些在不同评价对象之间差异较大的指标,其所包含的信息量较多,对于相对性比较的意义较大,其权重系数也应较大。这些正好与信息量权重的特点相符。信息熵是信息量的一种常见表达方式,在此,采用信息熵方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Shannon首先在信息论中引入了熵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信息熵。即对于一个不确定性系统,若用随机变量X表示其状态特征,对于离散型随机变量,设X的取值为X= {x1,x2,...,xn}(n2),每一取值对应的概率为P={p1,p2,...,pn}(0Pi1, i=1,2,...,n),且有∑Pi=1,则该系统的信息熵为:S=-∑Piln(Pi)。信息熵可用来描述任何一种体系或物质运动的混乱度和无序度。对于基于集对分析的生命力指数而言,基于信息熵的指标mr的权重Wr表达式如下[22]:

Wr=(1-Er)/(n-ee)(∑nr=1Wr=1,0Wr1)(10)

其中:

Er=-1lnp∑pk=1qkrqrlnqkrqr(11)

qr=∑pk=1qkr(12)

qkr=hkr/h

r (h

r=max(hkr),mr∈M1)

h

r/hkr (h

r=min(hkr),mr∈M2)(13)

ee=-1lnp∑nr=1∑pk=1qkrqrlnqkrqr(14)

以上各式中,hkr、mr、p、n的含义均与城市生命力指数的集对分析模型中各式意义相同。

3 案例研究

3.1 评价对象

综合考虑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特点、功能定位等因素以及数据的可得性,选择哈尔滨、乌鲁木齐、银川、抚顺、北京、青岛、西安、上海、武汉、杭州、重庆、厦门、成都、昆明、广州、南宁共16个城市作为被评价对象。除受统计资料所限,人均预期寿命取2000年值外(人均预期寿命本身年际增长速度较慢,并且本研究重在进行各城市的相对比较,认为用各城市2000年人均预期寿命相对状况可大致表示2005年相对状况),其余数据均取2005年值。

3.2 评价指标权重

根据收集到的各个城市数据(来源于各城市统计年鉴2006),利用式(10)-(14)得到各指标信息熵权重,如表1中最后一列所示。3.3 评价结果

3.3.1 城市生命力指数根据各指标数据及信息熵权重,利用式(3)-(9),计算出各个被评价城市生命力指数与最优城市评价集的相对贴近度rk值(见表2),从而得出基于城市生命力指数的各个城市生态系统相对健康状况。

图2较直观地描述了各个城市生命力指数的相对状况。可以看出,在城市生命力指数这一问题背景下,厦门、上海、北京、青岛等城市与最优评价集较贴近,处于被评价城市中较高等级;而重庆、西安、银川、哈尔滨、成都等城市

图2 2005年各城市生命力指数相对情况Fig.2 Relative states of urban vitality index among different cities in 2005

与最优评价集的相对贴近度较小,处于被评价城市中较低等级;其他城市则处于中间等级。

3.3.2 城市生命力分指数为更好地分析各个准则层要素对城市生命力指数的影响,特针对生产力、生活态、生态势、生机度4个准则层分指数也开展集对分析。其计算原理及步骤与城市生命力指数一样,只是每个分指数下的指标集与生命力整体指数的指标集不同而已。在计算出各个城市生命力分指数与最优评价集的相对贴近度rk值基础上,图3给出了各个城市针对各个生命力分指数的相对情况。

由图3可知,就生产力而言,厦门、青岛、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处于被评价城市中较高等级,而重庆、南宁、抚

图3 2005年各城市生命力分指数相对情况

Fig.3 Relative states of each factor of urban vitality index among different cities in 2005顺、哈尔滨、昆明等城市处于较低等级;就生活态而论,上海、北京、广州、杭州、乌鲁木齐、武汉等城市属于被评价城市中相对较优状态,而重庆、抚顺、南宁、厦门等城市属于较劣状态;就生态势而言,广州、厦门、杭州、青岛、上海等城市处于被评价城市中较高水平,而抚顺、重庆、哈尔滨、西安、乌鲁木齐等城市处于较低水平;就生机度而论,抚顺、昆明、厦门、武汉、南宁等城市属于被评价城市中相对较优状态,而银川、西安、广州、杭州、成都等城市属于较劣状态。根据分指数相对情况,各城市可以针对性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以上海为例,其4个生命力分指数中,生产力、生活态、生态势的相对情况都较好,而生机度则相对要弱一些。因此,尽管上海城市生命力指数相对情况在所有被评价城市中高居榜眼,但也应注意通过加大环保投入、减少单位能耗、提高废物综合利用等手段提高城市生机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

从各城市生命力指数及分指数的相对情况可以看出,像厦门、青岛、上海、北京等至少有2个分指数处于上游水平的城市,最终的城市生命力指数相对情况也处于较高等级;而像重庆、西安、哈尔滨等至少有2个分指数处于下游水平的城市,最终的城市生命力指数相对情况也处于较低等级。总之,各个分指数的相对情况综合决定了生命力指数的总体相对情况。

4 结 论(1)在理解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鉴于城市在结构、功能、活动、发展演化规律等方面具有生命体特征,引入生命体概念,通过构建包括生产力、生活态、生态势、生机度的城市生命力指数,在将城市生态系统看成一个有着自身结构与功能特征、内部各组分之间存在有机联系的生命体的基础上,系统开展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2)鉴于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极大的不确定性,并不存在固定的、统一的健康标准,因此,引入集对分析这种能对不确定性系统刻划、并已在多属性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不确定性理论与方法,从不同城市的相对比较情况来描述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以促进各个城市在相互比较中明晰自身不足、针对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基于集对分析的综合评价模型不需要制定健康标准,避免了人为确定评价标准时主观性和静态的干扰。

(3)利用集对分析模型,结合信息熵权重,开展了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16个城市的案例研究,通过计算各个城市生命力(分)指数与最优评价集的相对贴近度,反映各个城市生态系统相对健康状况。结果表明,2005年,在基于城市生命力指数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这一问题下,厦门、上海、北京、青岛等城市处于被评价城市中较高等级,即具有较优的生态系统健康水平;而重庆、西安、银川、哈尔滨、成都等城市处于被评价城市中较低等级,即生态系统健康水平较劣;其他城市则处于中间等级。

(4)采用比拟思想,在引入城市生命体概念的基础上利用城市生命力指数来评价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还是一种新尝试。关于城市生命力指数这种新概念与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还有许多有待完善之处。例如,城市生命力指数的现有指标体系能否客观科学地反映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还有赖于城市生态学、系统生态学、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等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检验和支持。其次,集对分析方法与城市生命力指数的结合可以在更广范围内开展。例如,在数据充足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基于集对分析的城市群内部各个城市间、同一城市不同城市亚区、以及同一城市不同时期的城市生命力指数相对状况研究,为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提供一定科学依据。(编辑:田 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Mageau MT, Costanza R, Ulanowicz RE. The Development and Initial Testing of 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Ecosystem Health[J]. Ecosystem Health, 1995, 1(4): 201-213.

[2]Takano T. What is a healthy city[M].Toyk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ollaborating Center for Healthy Cities and Urban Policy Research, 1998:24-26.

[3]Rapport DJ, Bohm G, Buckingham D, et al. Ecosystem Health: the Concept, the ISEH, and the Important Tasks Ahead[J]. Ecosystem Health, 1999,5: 82-90.

[4]Rapport DJ. What is Clinical Ecology? Ecosystem Health:New Goals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M].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1992.

[5]Calow P. Ecosystems Not Optimized[J]. Journal of Aquatic Ecosystem Health, 1993,2(1): 55.

[6]Trudy H. Urban Health in the Gambia: A Review[J]. Health Place, 1996, 2(1):45-49.

[7]Takano T. Indicators for Healthy Cities[R]. Toyk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ollaborating Center for Healthy Cities and Urban Policy Research, 1999: 47-52.

[8]胡廷兰,杨志峰,何孟常,等.一种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环境科学学报, 2005,25(2):269-274. [Hu Tinglan, Yang Zhifeng, He Mengchang, et al. An Urban Ecosystem Health Assessment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J].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2005,25(2):269-274.]

[9]Zhang Y, Yang ZF, Li W. Analyses of Urban Ecosystem Based on Information Entropy[J]. Ecological Modelling, 2006,197:1-12.

[10]官冬杰,苏维词.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6,26(10):1716-1722. [Guan Dongjie, Su Weici. Study on Evaluation Method fo r Urban Ecosystem Health and its Application[J].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2006, 26(10):1716-1722.]

[11]桑燕鸿,陈新庚,吴仁海,等.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7):1280-1285. [Sang Yanhong, Chen Xingeng Wu Renhai, et al.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Urban Ecosystem Health[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6,17(7):1280-1285.]

[12]颜文涛.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属性综合评价模型及应用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 (8):137-145. [Yan Wentao. Research on Urban Ecosystem Health Attribute Synthetic Assessment Model and Application[J]. Systems Engineering:Theory & Practice, 2007, (8):137-145.]

[13]Spiegel JM, Bonet M, Yassi A, et al. Developing Ecosystem Health Indicators in Centro Habana: a Communitybased Approach[J]. Ecosystem Health, 2001, 7(1):15-26.

[14]毕东苏,郭小品.长三角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 生态经济(学术版),2007,(2):327-330. [Bi Dongsu, Guo Xiaopin. An Evaluation on the Urban Ecosystem Health of Changjiang Delta[J]. Ecological Economy, 2007,(2):327-330.]

[15]赵克勤,宣爱理.集对论――一种新的不确定理论方法与应用[J].系统工程, 1996,14(1):18-23,72. [Zhao Keqin, Xuan Aili. Set Pair Theory:a New Theory Method of Nondefine and its Applications[J]. Systems Engineering, 1996,14(1):18-23,72.]

[16]Jiang YL, Xu CF, Yao Y, et al. Systems Information of Set Pair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s[C].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and Cybernetics, 2004 Aug 26-29,Shanghai, 1717-1722.

[17]黄国和,陈冰,秦肖生. 现代城市“病”诊断、防治与生态调控的初步构想[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6,14(3):1-10. [Huang Guohe, Chen Bing, Qin Xiaosheng. Study of Diagnosing,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Illnesses of Modern Cities[J]. 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6, 14(3):1-10.]

[18]苏美蓉,杨志峰,陈彬,等.城市生态系统现状评价的生命力指数方法初探[J].生态学报, 2008,28(10): 5141-5148. [Su Meirong, Yang Zhifeng, Chen Bin, et al. Study on the Vitality Index Method for Urban Ecosystem Assessment[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8,28(10): 5141-5148.]

[19]王栋,朱元NFDA2,赵克勤.基于集对分析和模糊集合论的水体营养化评价模型的应用研究[J].水文,2004,24(3):9-13,41. [Wang Dong, Zhu Yuansheng, Zhao Keqin.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Model Based on Set Pair Analysis and Fuzzy Set Theory for Evaluation of Water Eutrophication[J]. Hydrology, 2004,24(3):9-13,41.]

[20]Jiang YL, Zhuang YT, Li ZX, et al. Application of Set Pair Analysis in Urban Planning Project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C].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and Cybernetics, 2005 Aug 18-21,Guangzhou, 2267-2271.

[21]Su MR, Yang ZF, Chen B. Set Pair Analysis for Urban Ecosystem Health Assessment[J]. Communications in Nonlinear Scienc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2009,14(4): 1773-1780.

[22]Miyano H. Identification on Model Based on the Maximum Information Entropy Principle[J].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Psychoogy,2001,45:27-42.

Urban Ecosystem Health Assessment Based on Vitality Index and Set Pair Analysis

SU Meirong YANG Zhifeng CHEN Bin

(State Key Joint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 Simulation and Pollution Control, School of Environmen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生命的统一性范文6

【关键词】命题联想系统;解题思维;等价命题联想系统;下游命题联想系统;上游命题联想系统

数学解题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数学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应试解题和题海战术的导向下,数学解题演变成机械的解题操练,甚至走向追求技巧的极端.另外,数学解题过分模式化和程序化,导致学生思维僵滞、狭隘,严重限制了学生思维发散的张力.如果把数学解题比作打仗,那么数学基础知识就是解题者的“兵力”,数学基本方法就是解题者的“兵器”,而调动数学知识、运用数学基本方法的解题思维就是解题者的“兵法”.“兵法”上乘才是制胜法宝,完备的“兵法”体系才是解题的关键因素.涂荣豹教授认为:“数学的解题活动主要是利用认知结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对抽象的形式化材料进行加工的过程,是数学符号及数学命题在人的大脑里的内部操作过程……”在数学具体解题过程中,通过对题设中的条件、图形特征以及求解目标分析,从而需要联想到有关已知的定义、定理、法则等,这时解题者或思维僵滞,或“浮想联翩”、过分发散.如何摆脱思维偏轨,优化解题思维,是解题者解题制胜的重要之匙.数学解题是有意义的学习过程,经历解题能够优化解题思维,完善数学认知结构.在数学解题中需要不断地转换,由命题A联想到命题B,由命题B联想到命题C……通过联想,把两个或多个命题按照一定的需要联系在一起,深深地印刻在头脑中,就形成了一个认知结构——命题联想系统.构建命题联想系统就是解题者由已知或未知的命题出发,按照数学知识的上、下位关系,合理联想与之有关的性质、方法、策略、思想、模型等,实现解题思路的转化.笔者认为,以下三类命题联想系统对中学生的解题有重要意义.

一、等价命题联想系统——柳暗花明

数学解题就是发现、沟通已知(条件、前提)与未知(求解、求证、求作、结论)的联系,然而在数学解题的过程中这种联系往往是隐蔽的.如果我们对已知或未知作出适当的等价转换,往往柳暗花明,找到两者的切合点.

三、上游命题联想系统——源头活水

为了得到命题A,寻找命题B,即由命题B可推得命题A,我们把命题B叫做命题A的上游命题,如果命题B,C,D…都可以推得命题A,就可得到命题A的上游命题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