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归因理论范例6篇

管理学归因理论

管理学归因理论范文1

【关键词】业绩归因 市场反应 印象管理

一、引言

上市公司年报的客观性,不仅取决于数据信息质量,也取决于语言信息质量。作为上市公司年报的编制者,管理层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有充分的动机对年报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操作”。西方学者曾就年报的语言信息质量提出假设,认为上市公司管理层在年报语言叙述过程中存在自利性归因倾向。近年来我国也有学者针对这一现象就理论层面、表现层面、原因分析以及市场反应等方面展开研究。

二、业绩归因的理论基础

(一)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源于心理学,Weiner(1971)正式提出“自利性归因倾向”的概念。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四个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并根据这三个维度,将原因分成内因和外因、稳因和非稳因、可控因和非可控因,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明确原因的维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将心理学的归因理论延伸至企业中,Bowman(1976)最早发现归因信息披露领域存在自利性倾向,他通过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对82家食品加工行业绩优公司和绩差公司年报的统计,发现两类公司阐述的内容差异很大。绩差公司总是讨论气候变化、政府对价格控制等外部因素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很少讨论即将发生的经营环境变化,诸如产品市场地位、公司未来发展方向、应对能源危机的计划等;绩优公司则更多地讨论其自身的战略方向。Bowman发现不成功公司的管理层倾向于使用外部因素解释不利业绩。

三、业绩归因的自利性操纵研究

(一)董事长致辞中的自利性归因。

Bettman &Weitz(1983)集中讨论年度报告董事长致辞部分的归因问题。作者选择电信、采掘业等四个行业公司1972-1974年间181份董事长致辞为研究对象,考察管理层解释公司业绩的行为。根据原因的部位(内部或外部)、原因随时间变化的稳定性(稳定或不稳定)、组织对原因的可控性(可控或不可控)对每个直接归因句子进行编码。研究发现管理层倾向于将有利结果归为内部、稳定和可控的原因,不利结果发生后,倾向于归为外部、不稳定和不可控的原因。

既然业绩自利性归因现象在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那么业绩好的公司和业绩差的公司对于归因的内外部倾向是否明显呢?如果假定高投资报酬率的公司将好业绩归因于管理层的行动,低投资报酬率的公司将差业绩归因于外部因素,Ingram and Frazier(1983)使用计算机化的内容分析技术WORDS检验了金属制造业、石油和化工行业79家公司1978年年报董事长致辞部分的语言信息。依据投资报酬率将公司分为高、低两组。他们的实证分析验证了这一假设。

(二)董事会报告中的自利性归因。

Clatworthy & Jones(2003)对英国200000家公司1997年的税前利润变动率进行排序,选择业绩上升幅度最大的50家公司和业绩下降幅度最大的50家公司为研究样本,对其董事会报告进行分析。通过对归因信息单词数量的统计,他们发现两组公司都倾向于将好消息归为公司战略、营销政策等内部因素,将坏消息归为竞争环境、产业结构调整等外部环境。

同样是以利润增长为选取样本的依据,国内学者孙蔓莉等(2005)根据证券分析系统所提供的公司统计数据,按照2002年相比2001年的每股盈余变动排序,选择每股收益增长超过0.3元/股的31家公司作为绩优公司组,每股收益下滑超过0.3元/股的39公司作为绩差公司组,然后对2002年年报董事会报告部分的归因信息进行编码,分别统计出每家公司内因正面影响、外因正面影响、内因负面影响、外因负面影响的字数值。研究发现绩优公司更多地用企业内部因素解释公司优异业绩的取得,绩差公司也更多地将亏损归为管理问题,其结果与传统归因理论不符。但经过进一步分析、验证,发现绩优、绩差公司之间存在明显的归因倾向差异,符合归因理论的思想主线。

(三)盈利预测中的自利性归因。

管理层的自利性业绩归因不仅出现在年报的董事长致辞与董事会报告中,还出现在上市公司公布的盈利预测中。Baginski et al.(2004)以1993-1996年间上市公司公布的951份中期和年度盈利预测为样本,统计发现56.5%的盈利预测包括外部归因,43.5%的盈利预测包括内部归因,29.4%的样本仅披露外部归因,16.0%的公司仅披露内部归因,数据表明管理层更偏好采用外部原因解释预测业绩。他们对此的解释是由于投资者和财务分析师更容易判断外部归因的精确性,用可以观察的外部现象解释盈余能够增加披露的显著性,而内部归因可能泄露公司的战略和行动,管理者试图避免提供内部归因以传递私有信息。

四、文献述评

上述文献大多采用实证研究,验证上市公司的自利性归因行为,探索其存在原因及市场反应。学者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及上市公司的自利性业绩归因是普遍存在的,且这是由于公司治理结构、信息不对称、股权激励等因素形成的。外部信息使用者对管理层所披露的信息识别能力不强,大多顺应管理层的业绩归因,这使得自利性归因对股价具有支撑作用。

从问题的形成、现状、原因和解决方式这一角度来描述当前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明显看出,学者们对于业绩归因的形成,现状及原因已有成形而系统的研究。但对于自利性业绩归因解决方式,即从监管层、审计师及投资者的角度如何识别业绩归因,并作出恰当的反应,这一领域鲜少有学者进行研究。

由此,学者需要拓宽研究广度及深度,分别从不同的信息使用者的角度,联系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将业绩归因应用于审计、监管、政策制定等研究领域,探究信息使用这如何识别信息并作出正确的决策。当然,这还需要大量的学者研究对这一领域进行补充。

参考文献:

管理学归因理论范文2

关键词:海归高管;特征;企业技术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国际人力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得以有效的配置。多数海外回国人员经过国外的学习培养和工作锻炼,在创新高效的思维、全球化视野和专业化的技术能力方面相对于本土的人才具有着较大的优势,使其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国际人力资本。相对于在国内学习工作的本土人才,本文将这类拥有海外学习、工作或培训经验的归国人员统称为海归。海归作为一个特殊的智力群体逐渐引起学者关注,而有关海归及其特征的文献仍相对较少。本文以海归高管为载体研究其特征对创新表现的影响,不仅丰富了海归群体对资本市场作用的相关文献,而且为高管团队特征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熊彼特创新理论开启了实务界和理论界对创新的思考,围绕创新的研究迅速增多,包括探讨“人”对创新影响的文献。由于“人”本身的复杂性,致使由“人”引发的研究视角多元化,从个体到团队,从单个特征到综合特征,从人口特征到心理特征等。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广泛,海外背景特征逐渐引起学者的注意,一些学者研究发现拥有海外背景的高管有效促进了国际技术知识的转移。然而技术知识仅是创新的冰山一角,拥有海外背景的高管是否会对创新有更广泛的作用,这引起了我们的好奇。高层梯队理论提出后,针对高管团队特征的影响一直争论不休,然而却鲜见以海归高管为主体的特征影响的讨论。为回答上述问题,弥补现有研究的缺憾,本文将立足于创新投入产出视角,研究的主要问题:海归高管在担任职务、海外经历、专业背景和政治关联特征的不同是否会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产生显著不同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

高管团队异质性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最核心的两大理论是社会类化理论和信息决策理论。本文认为:短期内,担任核心高管的董事长或总经理的海归,由于自身的知识背景、文化差异和自身的核心地位、权威影响等因素,对团队成员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不能很好地把握,容易被社会类化,引发人际冲突,发生社会类化效应,团队成员的不支持不协作行为将严重阻碍企业创新战略的实施;在长期,海归董事长或总经理与中低层管理人员相互了解,逐步接受彼此的行事风格,沟通与配合逐渐增多,任期最初的抵触情绪减少,社会类化理论逐渐不适用,信息决策理论发挥作用。非核心高管则由于地位和权威性与团队成员的差距较小,能够较为平和地在日常沟通与管理中与普通员工保持密切联系,不易被社会类化和排斥,有助于提高企业创新表现。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H1:海归高管中非核心高管相对于核心高管,更有利于促进公司技术创新。高管海外经历大致分为学习和工作两种。海外留学曾是人们出国的主要路径,因此海归天然地被认为接受了海外高质量的教学,培养了创新性思维,掌握了先进专业知识,这些独特优势无疑对企业创新机会的识别,创新难题的攻克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海归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接近世界顶尖技术,对企业技术与世界接轨的作用也就更大。而拥有海外工作经历的海归,虽然可以凭借着在国外企业工作的实战经验切实体会和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建立广泛的国际关系网络,但由于国内外文化环境、治理机制等的较大差异,很可能使其短期内无法将国外系统的管理模式因地制宜地应用于国内企业,更甚者,无法适应国内企业的管理模式,导致较差的经营表现。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2:拥有海外求学背景的海归高管相对于海外工作经历的海归高管,更有利于促进公司技术创新。企业创新倾向于发生在高度专业化的领域,在这些领域高管的相关专业技能很可能成为其一个优势,使他能更好地识别一个好的项目,做出有效的创新投入决策,同时也可以很专业地解决技术困难,提高创新产出。高管团队专业背景的作用很早就受到学者关注,Grimm&Smith(1991)发现,核心高管的专业背景在一定程度会左右企业发展战略的方向[1]。Wiersema&Bantel(1992)进一步发现,具有科学和工程专业背景的高管更倾向于通过创新使企业发展[2]。Subrahmanya(2005)的研究表明,领导者的技术专业背景会激励他们进行技术创新[3]。余恕莲和王藤燕(2014)对创业板企业高管专业背景特征的研究同样发现,技术专业背景不仅促进研发投入,而且提高研发投入利用效率[4]。所以,从创新的技术性特征来看,拥有技术专业背景的海归高管对企业技术创新作用显著,特别是对技术创新投入。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3:拥有技术背景的海归高管相对于没有技术背景的海归高管,更有利于促进公司技术创新。政府掌握着广泛的稀缺资源,左右着部分运作规则,这使存在政治关联的企业更易获得资源和得到保护。如此,政治资源的缺乏显然成为企业一个不容忽视的竞争劣势。Duan&Hou(2014)发现,海归缺乏本地政治关联的劣势致使任命海归CEO反而恶化了公司业绩[5];但Giannettietal(2015)认为,缺乏关系网络的状态使海归有更强的动机追逐利润而非迎合政党,并用实证支持了他的观点[6]。基于本文的研究样本为民企为主体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其中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导,故本文更倾向于认可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创新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傅家骥教授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涉及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可见,创新成功更倚重于企业的内在能力而非外部资源。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H4:无政治关联的海归高管相对于于政治关联海归高管,更有利于促进公司技术创新。

三、研究设计

本文初始样本为先后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的402家公司,样本期间为2009—2013年。经手工整理,先剔除了未能成功上市和暂缓上市的公司信息;然后剔除了由于上市较晚而缺少报表信息的21家公司,最后得到创业板379家上市公司2009—2013年的1270个(企业—年份)观测值样本数据。(一)相关变量的定义、含义及计算(二)模型设定为了检验研究假设,我们使用以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Innovationi,t=μ0+μ1Returnee1,i,t+μ2Returnee2,i,t+∑kk=1μk+2Controli,t,k+Year+Region其中,Innovationi,t表示企业i第t年的创新表现,用上述被解释变量表示;Returnee1,i,t和Returnee2,i,t表示企业i第t年的每组海归高管特征;Controli,t,k表示企业i第t年的第k个控制变量,依次对应上述控制变量;μ0为常数项,μ1-10为待估回归系数。模型用以检验海归高管的各类特征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

四、海归高管特征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

分析与稳健性检验本文的稳健性检验在参考《海归高管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吗?》[7](张信东、吴静,2016)全面系统的稳健性检验基础上,采用海归高管四个特征分别对公司的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滞后期的影响分析作为稳健性检验的简化处理。(一)描述性统计表2描述了样本中高管规模、高管数量与海归高管特征各年的频数分布,其中括号中为当年具有该特征的海归高管人数占当年高管规模的比重。综合来看,创业板企业中同为海归的公司高管在任职、海外经历、专业背景和政治背景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而且从各年变化来看上述差异,除2009年的频数分布比例显著异于其他年份以外,其他各年的相对比例在整体平均值附近小幅波动。创业板企业海归高管群体呈现的较为稳定的特征分布,一方面体现了创业板企业任命的海归高管总体特征,另一方面也成为了本文以海归高管为主体进行特征研究的前提条件。(二)海归高管四方面特征影响技术创新的检验结果下页表3中的1-1、1-2可以表明,担任非核心高管的海归则无论资金人员投入,还是专利、软件著作权、商标产出和控制研发投入后的产出都有显著正的影响;而担任核心高管的海归则在创新投入方面较弱,甚至于对创新产出有负面影响。进一步探究,我们结合表4,发现担任非核心高管的海归的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滞后期的表现仍然显著为正。考察海归领导者一年以后控制研发投入前后的创新产出时仍然是负向影响,但负向影响已不再显著,而在二年以后控制研发投入前后的创新产出已经显现出正向显著效应。由此说明,担任核心高管的海归在长期内对企业技术创新是有正向作用的。所以,实证结果不仅证实了研究假设H1,而且给出了更具体的答案。表3中2-1、2-2呈现的结果表明,拥有海外学习经历的高管无论在创新投入、创新产出,还是控制研发投入后的创新产出方面都有着积极显著的表现;而拥有海外工作经历的高管得创新指标则并不显著。海归高管通过海外学习经历掌握的先进专业知识和培养的活跃创新思维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而拥有海外工作经历的海归高管,短期内其管理方面的不适应使其无论在创新产出还是创新效率方面都无突出贡献。上述结果初步证明了我们的假设H2。结合本文表5,拥有海外学习经历的高管在一年和二年以后的创新产出方面,相比于拥有海外工作经历的海归高管,始终表现突出。在此,全面地证实了H2。表3中,3-1、3-2实证结果显示,拥有技术专业背景的海归高管与研发支出、研发(技术)人员投入和本科学历以上人员投入都正相关,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而与专利、软件著作权、商标表示的创新产出和控制研发投入以后的创新产出却仅在10%的显著水平上正相关。整体来看,拥有技术专业背景的海归凭借技术的敏感性及时抓住创新机会有效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拥有非技术专业背景的海归更擅长全面运作推动现有项目高效完工,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的提升。因此,研究假设H3得到验证。本文表3中4-1、4-2表明,拥有政治关联的海归高管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各个方面都没有显著影响,无政治关联的海归高管反而在创新投入和产出方面都发挥了正向作用。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对企业技术创新而言,政治关联并未发挥作用。相反,海归缺乏政治关联的事实使其能更为专注地进行研究开发而非取悦政客,成为其优势。由此,实证证明并阐释了我们的研究假设H4。

五、结论、建议与展望

管理学归因理论范文3

关键词:班主任;纪律管理;和谐管理理论;归属需要理论;行为选择理论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1-0011-01

纪律管理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职责,这一点毋庸置疑。基于此种情况,班主任必须积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不断提升自身的纪律管理能力。相关研究表明,班主任在具体的纪律管理过程中,必须结合多种理论进行纪律管理,提高管理实效。班主任进行课堂纪律管理,除了要运用先进、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之外,还应遵循基本的教育理论。唯有如此,方能让纪律管理具有针对性、高效性。在具体班主任管理实践中,可以结合和谐管理理论、归属需要理论、行为选择理论进行班级纪律管理,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一、和谐管理理论在班主任纪律管理中的运用

和谐管理理论具有非常之强的东方韵味。相关研究表明:和谐管理所追求的主要是道家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以及儒家的“和为贵”“和则多力、和则生物”之境界。管理环境存在复杂性、矛盾性及多变性等特征,因此,有时很容易造成管理失灵,和谐管理正是为应对这种不确定性所产生的一种管理理论。和谐管理理论的主要思想是对管理的内容尽可能进行科学、详尽的设计,与此同时,还需要根据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动态生成,灵活调整管理策略。学生在课堂中会做出这样或那样的违纪行为,有些违纪行为的出现很可能会在教师的意料之外。面对这种意外,班主任必须采用刚柔并济的课堂纪律和谐管理手段,有效提高课堂纪律管理的有效性,实现课堂纪律的和谐管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例如,班主任可以任命经常在课堂上违纪的同学为纪律委员,让其负责班级的纪律管理工作。由于身负纪律委员职责,该名同学也不好再在课堂中带头违纪。受到这名同学的影响,其他同学也会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这样的管理方式,充分运用和谐管理理论,能让班级纪律管理质量很快得以提升。

二、归属需要理论在班主任纪律管理中的运用

归属需要理论由德雷克斯(Rudolf Dreikurs)首先提出。德雷克斯认为,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非常希望自己可以成为班级中的重要一员。假如班主任可以对每一名学生均予以充分尊重和重视,这样很容易帮助学生在班级当中获得归属感,这种归属感的存在,也会引导学生积极与教师进行合作,最终形成一个关系融洽、秩序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相反,假如学生的归属感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满足,那么部分学生就会选择以错误的课堂行为来引起别人的关注,而这种错误的行为也很容易扰乱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德雷克斯认为,要想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必须积极关注他们行为背后的需求,搞清楚他们真正的需要,进而有效满足学生的归属需求,防止他们在课堂中产生不当行为。对于那些业已发生的不良行为,班主任必须了解产生这种不良行为的原因。比如是为了报复,还是为了逃避失败;是为了寻求权力,还是为了寻求关注。了解产生不当行为的原因之后,班主任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矫正、管理,帮助学生尽快将自身的不良行为转化为积极行为。

三、行为选择理论在班主任纪律管理中的运用

行为选择理论最先由格拉瑟(William Glasser)提出。格拉瑟认为,学生的行为方式是他们根据自身的意愿进行选择的最终结果。对学生的行为选择,外在环境很难对其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格拉瑟认为,学生的不当行为是他们所做出的坏选择,而得当的行为则是他们所做出的正确选择。因此,班主任应该帮助同学们不断做出相对正确的行为选择。对于如何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格拉瑟也给出自己的意见。他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管理不能采用强迫和控制的手段,而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让学生明确良好的行为会给他们带来什么结果,不良的行为又会给他们带来什么结果,然后再让学生做出好的行为选择。对于学生所做出的错误行为选择,班主任必须要做到奖惩分明,让学生明白无论自己做出什么样的行为选择,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例如,班主任可对违纪的同学处以罚其进行卫生值日的惩处。而对于在课堂纪律管理中表现较好的同学,可以给其发放小红花,以示表扬。格拉瑟的行为选择理论,可以很好地运用于班主任课堂纪律管理当中,它是班主任进行课堂纪律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

四、结束语

班主任的纪律管理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在班主任的纪律管理工作中,应积极遵循行为选择理论、归属需要理论及和谐管理理论。只要将上述理论积极有效地运用于班主任纪律管理实践,纪律管理成效就定然明显提升。目前,部分班主任只是盲目进行纪律管理,对纪律管理的理论知识却知之甚少。因此,班主任应积极学习相关理论,并将其有效运用于纪律管理工作中,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文彬,高维.我国中小学课堂纪律研究三十年[J].当代教育科学,2009(05).

管理学归因理论范文4

关键词:渎职罪;因果关系;认定

渎职犯罪作为一种隐形的腐败,一方面隐蔽性较强,另外一方面危害性更大。曾有数据显示渎职犯罪的平均个案损失是贪污犯罪的17倍①。但与贪污犯罪相比,查办渎职犯罪困难则更为突出,其中渎职犯罪因果关系认定的复杂性是很大一个难点。

本文将从认定渎职犯罪因果关系难点和问题入手,对认定渎职犯罪因果关系的客观归责理论作一介绍,并就实践当中如何更好认定渎职犯罪因果关系,查办渎职犯罪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一、司法实践中认定渎职犯罪因果关系的难点

(一)原因行为与渎职行为的统一,导致认定渎职犯罪因果关系困难

渎职犯罪因果关系是指渎职行为同危害结果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行为很大程度上就是渎职行为。而渎职行为和一般的危害行为相比,由于涉及到不同工作人员的职务范围、不同工作人员的职务关系、相关嫌疑人的渎职程度以及渎职行为对危害结果产生影响力大小等问题,往往会导致对其认定产生一定难度。②

(二)“多因一果”导致渎职犯罪因果关系认定难

相当数量的渎职犯罪中,往往是多种因素结合在一起造成了危害结果的发生。实践中最常见的就是数个职能部门在履职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渎职行为,结果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或者是有的案件中,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原因众多又,共同促成了危害结果的产生。简而言之,渎职行为责任分散,给司法实践中准确认定渎职犯罪因果关系带来困难。

(三)“介入因素”导致渎职犯罪因果关系认定难

实践中,有时行为人的渎职行为并没有直接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而是在渎职行为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介入因素,才使危害结果最终得以实现。这导致一个结果就是,渎职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因果关系的连接显得相当间接与偶然。③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行为人的先行为与介入因素之间谁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以及多个渎职行为之间责任如何分担,这也导致因果关系难以认定。

二、客观归责理论介绍

对于因果关系的认定,理论界争议已久,我国传统刑法学理论中倡导 “必然因果关系”和“偶然因果关系”理论,此外还存在诸如条件说、原因说、相当因果关系说、客观归责说等,即使同一学说内部也存在不同观点,因此给实务中渎职罪因果关系的认定增加了难度。④

目前理论界通说是客观归责理论,笔者也赞同运用客观归责理论来进行渎职犯罪因果关系的认定,下文对客观归责理论作一介绍:

客观归责理论对渎职犯罪因果关系的认定分两个层次进行,明确区分归因(事实判断)与归责(价值判断),其基本涵义是:在行为与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条件理论判断)的前提下,只有行为人的行为对于行为客体制造(或是升高)了一个法律所不容许的风险,并且该风险在具体事件历程中实现,而导致结果的发生;如果这个结果存在于构成要件的效力范围内时,由这个行为所引起的结果,才能算是行为人的恶果,也才可归责于行为人。⑤具体而言,客观归责理论分成两个层面:

(一)因果关系判断

在进行因果关系的判断时,客观归责理论将因果关系的判断从复杂的价值判断中解脱出来,根据条件说判断经验上有无因果关系,按照“若无前者,就无后者”的公式进行判断。如果在实现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若无前者,就无后者”的条件关系,就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二)客观归责判断

客观归责的判断建立在因果关系判断的基础上,在已经判断实行行为与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基础上,再来按照三个基本规则判断实行行为是否具有可归责性:

1、行为制造了法不容许的风险。这是客观归责判断的第一阶段规则,即行为人以法律所不允许的方式对法益制造了一个风险。在判断行为人的行为是否制造了法不容许的风险时,一般借助于相关法律法规及具体领域的流程或规定。⑥但需要注意,不对以下几种行为进行客观归责:(1)风险降低行为。因为风险降低行为虽可能造成了损害,但它降低了正在发生的的其它的高度风险。(2)未制造风险的行为。如果行为人的行为尽管与危害结果的发生具有因果关系,制造了“风险”,但是行为人的行为制造的风险却不属于法不容许的风险,则尽管存在因果关系,却不能归责。如A和B有仇,A意欲B死,便劝B在台风天气出门,结果B被台风所刮倒树木砸死,A的行为与B的死亡有因果关系,但是A让B出门的行为自然不能视为制造风险的行为。(3)风险允许行为。若行为虽然制造了风险,但该风险属于法所容许的,则应免于归责。如医疗时“开膛剖腹”即属于风险允许行为。

2、行为实现了法所不容许的风险。这是客观归责判断的第二阶段规则,即在进行过第一阶段规则的判断之后,如果确认行为人制造了法不容许的风险,还需要判定该风险是否实现。如果虽然发生了结果,但却并非行为先前制造的风险所导致,则不能进行归责行为。⑦以下几种行为即属于不能进行归责的情况:(1)风险未实现。风险未实现又称“重大偏移”,即如果行为人虽然制造了法所不容许的风险,但这种风险并未实现或者虽然实现但是因为介入了其他因素的缘故。此种情形下,不应进行归责。例如:某监狱监管人员李某违反规定为罪犯韦某办理暂予监外执行,韦某出狱后在回家乘车途中发生交通事故死亡。监狱监管人员李某对自已违反监管规定办理暂予监外执行的行为负责,但韦某回家途中发生交通事故属于异常介入因素,李某无法预见。因此,李某的渎职行为与韦某的死亡结果应当没有因果关系。(2)未实现不被容许的风险,即只有实现了不被法所容许的风险才具有可归责性。如私人医生甲未按规定对心脏起搏器进行检查就给病人B安装,后来因心脏起搏器缺陷导致B死亡,但后经检验证明,因此种心脏起搏器乃“舶来品”,即使按照本地的检查标准也是检测不出来其缺陷的,此种情形下,也是不能归责的。(3)结果不在注意规范保护范围之内。尽管行为人的行为制造了风险且导致了结果的发生,但该结果并不在注意规范的保护目的范围之内,则不能归责,即行为人所制造的风险必须是法律本身所要排斥的风险。

3、构成要件效力范围。这是客观归责的第三个判断归责,主要强调在有些情况下,行为人所创设的风险实现,还要考虑是否在构成要件效力的范围之内,如果不是构成要件的效力所包含的范畴,则不能归责于该行为人。⑧以下几种情形不对行为人进行归责:(1)第三人负责范围。第三人责任范围是指在他人责任范围之内加以防止的结果,对此行为人不可归责。如母亲A在照顾其子B时疏于看管,致使B滑落水中即将淹死,此水域救生员C在营救B时,自己因体力不支死亡,在此情形下,因C负有救人的职责,A不对C死亡负责。(2)被害人自我负责,又称同意他人造成危险。是指一个人在意识到某种风险的情况下,故意让别人给自己造成这种风险,即自己有意投入风险,此种情形下,结果就不属于构成要件效力范围。

三、司法实践中如何更好认定渎职犯罪因果关系

渎职犯罪危害甚重而渎职犯罪因果关系又难以认定,要想更好地打击渎职犯罪,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正确对待有关刑法因果关系的各种学说

理论界关于刑法因果关系的学说可谓纷繁复杂,导致实践中很多人在认定渎职犯罪因果关系时本末倒置,侧重于分辨各种不同的学说而忽视了其本来的目的――分析判断是否有因果关系。因此司法实践当中,司法工作者不要因学说的束缚而影响了渎职犯罪因果关系的判断,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态度。

(二)立法完善关于渎职犯罪因果关系的成立条件及标准

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及相关司法解释中,对渎职犯罪因果关系的成立条件和标准,并没有一个明确具体的规定,司法实践中在认定渎职犯罪因果关系时,往往要依据办案者自身的经验或者学术界一些关于刑法因果关系的理论来认定,造成的后果就是在认定渎职犯罪因果关系时“观点多”、“争议大”。

没有一个理论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是人类有限理性所决定的,通过对各种因果关系理论和经验的考察,可以发现渎职犯罪因果关系的认定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和争议,在还没有一种更好的认定模式出现之前,立法机关可以对现有模式进行选择,并努力加以完善。笔者推荐客观归责理论作为认定渎职犯罪因果关系的“标准”理论。

在“多因一果“条件下,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原因进行判断:(1)原因对结果发生是否起决定作用;(2)原因对结果发生是否起直接作用;(3)结果对发生的事实原因的数量多少;(4)渎职行为程度的轻重;(5)危害结果的严重程度。⑨

在存在“介入因素”条件下,可以通过考察行为人的渎职行为导致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介入情况对结果发生的作用大小、介入因素是否异常等,以判断前行为与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否可归责。⑩即在具体案件中要考虑介入因素对危害结果的发生能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介入因素异常,是行为人不可能预见的,且介入因素对结果的发生起决定性作用,则先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中断,不可归责;反之,则不中断。

(三)在认定渎职犯罪因果关系时对刑法谦抑性进行考虑

在认定渎职案件的因果关系时,应对多种因素进行考量,既要重视刑法追求的价值、基本原则、国家的刑事政策等,也不能忽视社会大众的法律观念、道德伦理等因素。在判断渎职罪的因果关系时应当比其他法律的因果关系具有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在认定渎职犯罪因果关系时要更谨慎,将事实因果关系中一些对于结果的产生只起了微小作用的行为排除在刑法之外,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刑法的秩序保护功能与人权保障功能。

[注释]

① 李理宇、周欢:《渎职犯罪因果关系判断》,载《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36期。

② 陈立:《渎职侵权犯罪因果关系的认定》,载《检察日报》,2012年3月2日。

③ 王杨:《多因一果渎职犯罪中因果关系的判断》,载《检察日报》,2010年6月18日。

④ 孙运梁:《客观归责理论的引入与因果关系的功能回归》,载《现代法学》2013年第1期。

⑤ 孙运梁:《构成要件的效力范围――客观归责理论构成归责研究》,载《湖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⑥储槐植、魏颖华:《渎职犯罪因果关系的判断》,载《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⑦周光权:《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和客观归责论》,载《江海学刊》2005年第3期。

⑧ 李勇:《客观归责理论之提倡――以渎职罪为例》,http:///,访问日期2013年10月15日。

管理学归因理论范文5

关键词:开放教育学员,归属感,培养

学校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有学生和老师,而学生又是整个学校的主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开放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问题特别是学员的思想归属感问题成为电大管理探索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学员对在学习过程中的归属感越强,其对学校的主人翁意识就越浓,勤学、上进、爱校的情感就越深,因此,培养学生的归属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成为了推进电大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开放学员归属感的内涵与表现形式。

开放学员归属感是指学员在同所在学校组织长期互动交往过程中,而产生的乐于将个人融入组织的比较稳定的态度与情感。它是开放学员长期的、全面的、自觉主动的学习互动性的积淀、凝聚与升华,是开放学员对集体和学校情感的深层反映。包括学员对学习过程的学习目标、管理模式、组织文化以及与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的认知、情感、行为等一系列的心理过程。其本质就是学员对学生群体发展与个人价值追求相互融合的一种态度体验,而做出一定反应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取向,它能满足学员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渴望与组织及其成员之间相互交往合作、共同成长的心理需要。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学员归属感不仅是繁荣学校校园文化的需要,而且也是学员发展的内在动力,对学员的成长具有强烈的激励、导向作用。

开放学员归属感从内容上看主要表现为:(1)具有强烈的组织认同感。每个学员在内心深处产生了“组织在我心中”的牢固组织观念,形成了代表组织成员共享的期望、信念和价值取向,即共同愿景,并内化到每个学员的人生追求中。(2)对组织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现为每个学员对学校组织的深厚感情依恋,关心学校的发展,拥护学校组织的各项决策,对自身组织成员身份、荣誉感到百倍珍惜。(3)大量的利组织行为。免费论文参考网。能从学校、班级发展的整体出发,主动参与到学校、班级管理之中,有“校荣我荣、校衰我耻”的主人翁态度,积极维护学校声誉,为学校发展做出有利的积极行为。(4)拥有同组织其他成员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学员与学员之间具有友好活动的人际关系,每个成员能感觉到这种美好关系所带来的温馨与敞亮的心理快乐。

二、开放学员归属感的现状。

(一)班集体概念模糊。

班集体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电大开放学员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良好的班集体风气,可以给学员以积极的正面引导和影响,对开放学员学习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但是,据笔者调查了解,现在电大开放学员的班集体意识普遍比较模糊,普遍缺少共同的奋斗目标、行为规范和舆论氛围,因而也就普遍缺乏共同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合作力。

(二)同学关系淡化。

在开放办学环境下,学员之间的关系仅限于面授辅导间的短暂学习交流,同学间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共同语言普遍未涉及,课后交流很少,因此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知、互信的关系很少建立。

(三)师生情感弱化。

传统的教育教学工作,倡导师生互信、互动,强调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人格魅力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教化和影响,所以素有“一身正气,为人师表”、“身正为范,德高为师”的说法,也因此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但是,在开放办学环境下,教师与学生的直接交流减少,更多的是对专业知识的传授,师生情感因此比较单一和肤浅,深厚的师生情感普遍没有建立。

三、培养开放学员归属感的基本策略。

开放学员归属感的培养是电大建设中一项系统的管理实践活动,它涉及众多因素。在学校实施管理中,要培养开放学员的归属感,必须从整体出发,立足本校实际,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优化组织资源为核心,协调好各方面的力量,以抑制那些不利于开放学员归属感形成的因素。

(一)确立发展目标,培养开放学员对组织的自豪感 。

开放学员对组织的自豪感源于学员对学业的不断进步和未来美好发展前景的憧憬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学员自豪感是学员归属感形成的基础。在电大管理中,必须结合开放学员的实际情况,课程管理员(班主任)帮助学生分析现实、展望未来,从而确立一个长远的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战略发展目标,这是前提。这个目标要包涵一种在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指导下的崇高的奋斗目标和长远的发展方向,必须突出“以人为本”;要富有挑战性,起到组织目标超越和引领个人目标的作用,让学员从专业学习中看到自身发展的希望,体现出努力奋斗的生命价值。

发展目标,就是结合学员实际,能够激发学员归属感的战略目标。在确立发展目标过程中,要引导学员将自身的发展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统一起来,形成共同愿景,培养学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彼得·圣吉认为“共同愿景是团体中成员都真心追求的愿景,它反映出个人的愿景。”因此,要培养学员的归属感,必须充分尊重每一个学员内心的人生愿望,在此基础上确立学校的发展目标。在这个愿景中,学校组织要考虑如何创造条件,努力帮助学员提高专业素质,实现自我超越。

(二)积极开展互动学习,形成学生互助和合作学习文化。

在开放办学环境下,要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就必须倡导、鼓励学生开展积极的互动学习,形成学生互助和合作的学习文化,营造一种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人际关系。

所谓互动学习就是学生在自学、自思的同时,开放自己,通过与教师,特别是学生之间的对话、协作等方式,加强学生间专业知识的切磋、协作,共同分享经验,互助学习,共同成长。所谓学生互助和学习文化就是让学校成为学生一个民主、开放的专业讨论领域与学习空间,让学生互动学习成为一种正确的学习方式和主流时尚。

传统的课堂教学有很好的学习氛围和更直接的人际沟通与交流,这些因素对学习者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由于网络上师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常常是时空分离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缺少来自老师和同学的沟通与激励,学习动机不易激发。免费论文参考网。因此,在这种时空分离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互动学习就更显重要。远程教育发展到今天,讨论学习模式就成为了学生互动学习的一种好手段。讨论学习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讨论支持系统的帮助下,学习者围绕某一主题或中心内容,积极主动地发表观点、相互争论进行学习。在网络上实现讨论学习的方式有多种,比如BBS、聊天室等,网上讨论可以让人人有机会表达自己观点并分享更多的别人的智慧。由于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进行交流合作,它比个别化学习更能促进学习者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健康情感的形成,因此网络上的学习氛围比传统课堂更民主更平等,更能吸引学生的参与性和培养学习主动性,也有利于学生归属感的培养。免费论文参考网。

通过开展互助学习,形成学生互助和合作学习文化,形成了学员间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人际关系,学员就会生成一种群体成就感,自然就产生了对组织的归属感,有利于学员归属感的培养。

(三)建立教师威信,增强师生情感,培养学生的归属感。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对学生组织的情感和对学校的归属感首先来源于学生对学校教师的崇拜和尊敬,而学生对教师的这种崇拜和尊敬又来自于教师威信的建立。教师威信的建立主要依靠两方面:一是教师高深的专业知识,二是教师崇高的人格魅力。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由于教学之间多数处于时空分离的状态,因此教师威信的建立更多来源于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要善于结合电大开放教育的特点,钻研教材和教法,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如:BBS讨论、电话答疑等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联系和沟通,从而建立一种互信、互知的良好师生关系。只要师生间能建立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开放学员自然就会萌生归属感。

(四)选好班委,开展多样班级活动,培养学生归属感。

培养开放学员归属感要建设好班集体,而建设好班集体,最重要的就是要选好班委。因此,开放教育的课程管理员要在开放学员报到后,选拔一批班委干部,如班长、学习委员、小组长等,要注重选拔那些组织能力强、性格外向、工学矛盾不突出的学员担任班委干部。建立健全班委后,课程管理员应与班委干部一起制定学习计划,组织开展各项集体活动。活动是培养集体凝聚力最好的手段,经常性组织开展活动,可以增强学员之间的信任、理解和沟通,有利于学员间良好情感关系的建立,让学员感受到集体的存在和温暖,从而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主要参考文献】

1、刁纯志主编的《现代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年11月第1版

管理学归因理论范文6

关键词:新经济;战略管理;关键点

作者简介:康健(1975-),男,湖北武汉人,土家族,湖南工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战略管理、企业理论;

唐欣(1980-),女,湖南衡阳人,汉族,湖南工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4-0020-02

一、导论

从目前的文献资料来看,大多数研究成果集中于从理论阐述和定性分析方面对企业战略执行过程中的关键点控制问题进行研究,少有具体针对某个行业或企业战略执行中关键点控制的定量化和个性化研究。据此,本文结合笔者所从事过的一次管理咨询经历,对企业战略执行中的关键点控制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对这种管理方法进行初步探讨。本文中所分析的案例来源于笔者从事管理咨询工作时所接洽的一家客户企业(简称为A公司),A公司是一家大型民营企业,其主营业务为化妆品。根据化妆品行业的经营特点和笔者在该公司做管理咨询所接触的范围,在此选择A公司的营销部门作为研究对象,对该部门职能战略执行过程中的关键点控制方法进行研究。

二、样本数据收集和分析模型确定

由于咨询时间的限制和A公司现有数据储备的限制,笔者在此选取了A公司的一个完整经营年度进行分析,其研究内容涉及两个方面:

(1)确定以提高A公司销售额为目标时,所需要进行重点控制的关键点所在。引起企业销售额增加的因素很多,企业领导也难以一一控制,因此需要根据行业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对这些因素进行甄选,并加以重点控制。为此,笔者选取了市场份额、大客户数、专柜或门店数目、促销费用等作为可能的控制关键点所在,选择回归分析法作为研究工具,因为化妆品销售明显受到季节因素的影响,笔者此处还选取了季节因素作为回归分析模型的哑变量。具体而言,笔者以含哑变量的回归分析法作为数学处理方法,确定该年度影响A公司营销部门销售额高低的关键点所在。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2)确定以提高A公司净利润额为目标时,促销费用的合理化分配。从市场营销学角度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促销费用和企业利润额息息相关,且这种投资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需要严加管理。因此,笔者确定促销费用为企业营销职能战略的关键控制点之一。但如何确定合理的促销费用成为一个难题。因为从市场营销学角度看,增加促销活动的频率一般都会提高销售额,但由于促销活动本身即会产生相关的促销费用,从而可能抵消部分利润额。因此,促销费用最大化时,其销售额可能会最大,但其净利润额则不一定,企业经营者必须确定合理范围的促销费用。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笔者以A公司净利润额为因变量,以促销费用为自变量,采用曲线估计的回归分析方法作为数学处理方法,确定A公司在该经营年度的合理促销费用范围。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三、模拟结果分析与最终方程确定

将表1和表2的数据带入统计软件中进行计算,可以得到如下的回归计算结果:

数据拟合结果和最终方程确定的讨论如下:

(1)从表3中可以看出:含哑变量回归分析法中的相关系数R=0.993,判定系数R2=0.986,调整的判定系数R2=0.974,回归估计的标准误差S=1.045,说明该组样本回归方程的代表性较强。从表4中可以看出:含哑变量回归分析法所得的常数项0=-45.702,回归系数1=31.014、2=2.858、3=0.689、4=1.081、5=0.685。据此,可以得出该组数据所拟合的回归方程为:

y=-45.702+31.014x1+2.858x2+0.689x3+1.081x4+0.685x5

式中y为A公司经营年度的月度销售额,x1为A公司经营年度的月度市场份额,x2为A公司经营年度的月度大客户数目,x3为A公司经营年度的月度专柜或门店数目,x4为A公司经营年度的月度促销费用,x5为季节哑变量。

四、结论

从含哑变量回归分析法所得出的拟合方程:y=-45.702+31.014x1+2.858x2+0.689x3+1.081x4+0.685x5来看,为了保证企业销售额的最大化,在A公司市场份额、大客户数、专柜或门店数目、促销费用四项所选取的经营指标中,市场份额的影响程度最大(系数为31.014),因此这个指标被列为A公司营销部门的关键控制点;而大客户数(系数为2.858)和专柜或门店数目(系数为1.081)应当被列为次重要关键控制点;促销费用(系数为0.689)则可以列为非关键控制点。

参考文献:

[1] [美]迈克尔•希特等.战略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 余来文、裘兰.不确定条件下如何培育企业战略竞争力[J].企业研究,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