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治理措施范例6篇

生态环境治理措施

生态环境治理措施范文1

关键词: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辽宁彰武

彰武县地处辽宁省西北部,是全省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全县总面积为3 640 km2,水土流失面积为1 047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8.8%。地形地貌为东低山、西丘陵、北沙荒、中南平洼,其中丘陵占30%、沙荒占3%、平洼占40%。全县水土流失类型为水蚀和风蚀,水蚀分布在东、西部低山丘陵地区,风蚀分布在北部风沙区和柳河流域,水土流失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成为彰武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之一。

1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措施

根据彰武县水土保持部门多年治理经验和地形地貌特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可以从2方面进行:一是东、西部低山丘陵区,可安排经济林为主的治理项目,结合坡耕地治理,通过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达到生态综合治理的目的;二是北部风沙区,可安排生态林为主的沙漠化治理项目[1]。自2008年以来,彰武县把农业综合开发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相结合,以项目整合、资金整合的形式进行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弥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资金不足,突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了明显成效。

1.1低山丘陵区生态综合治理

1.1.1区域概况。该区域包括彰武东部的大四家子乡、后新秋镇、苇子沟乡、东六镇和二道河子乡,及彰武西部的平安乡、哈尔套镇、满堂红乡和四堡子乡。区域总面积为1 342.21 km2,水土流失面积361.4 km2,水土流失类型以水蚀为主,兼有风蚀,主要分布在坡耕地、侵蚀沟及荒坡上。

1.1.2治理措施及规模。根据区域地形特点,治理措施以发展经济林为主,经济林应选适合当地的大扁杏。其次对坡耕地进行治理,措施为梯田。对坡度>15°、<25°,且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坡耕地进行坡改梯。在植被覆盖较低的坡荒上,首先进行截水沟整地,之后栽植大扁杏。除了栽植大扁杏外,还可以做一些辅助措施,如打井、谷坊、作业路等。具体为:梯田2 153.3 hm2,截水沟整地3 166.7 hm2,栽植大扁杏3 166.7 hm2,其他辅助措施根据实际投资情况定。

1.1.3治理效益。丘陵区生态综合治理以发展经济林为主,措施实施后会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栽植3 166.7 hm2的大扁杏,3年后达到盛果期,年增加经济效益3 206万元。对2 153.3 hm2的坡耕地进行梯田改造,年增加粮食产量5 814 t,增加经济效益697.68万元。在生态效益方面,增加3 166.7 hm2的林地面积,林地覆盖率提高2.4个百分点,年涵养水源380.68万m3,保土11.17万t。

1.2北部风沙区生态综合治理

1.2.1区域概况。北部风沙区包括四合城乡、冯家镇、章古台镇、阿尔乡镇、大冷乡、大德乡6个乡镇,区域总面积为1 115.55 km2,水土流失面积为390.4 km2,水土流失类型为风蚀。从2005年全省土壤侵蚀遥感普查结果可以看出,该区域是全省最严重的风蚀沙化地区,生态环境恶劣,需集中连续治理。

1.2.2治理措施及规模。风蚀沙化地区生态综合治理,应以植物措施为主,植物措施对防沙治沙有较好效果,是生态恢复的有效途径,因此综合治理应以生态林为主,辅以发展适量适合沙地生长的经济作物,以提高防沙治沙的经济效益。根据彰武县长期以来的防沙治沙经验,生态林栽植形式为乔灌混交,乔木选杨树、樟子松,灌木选柠条、紫穗槐,沙棘等。具体为:营造7 200 hm2生态林,其中乔木6 500 hm2,灌木700 hm2,发展林间隙地经济作物3 333.3 hm2。对植被覆盖率的疏林地、残次林实行生态修复,规划面积为2.82万hm2,依靠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进而改善生态环境[2-3]。

1.2.3治理效益。风蚀沙化区发展生态林,以生态效益为主,营造7 200 hm2生态林和实施生态修复2.82万hm2,植被覆盖率可提高6.5%,减少土壤风蚀量22.7万t,蓄水96.52万m3。营造生态林是防沙治沙的有效措施,生态效益显著,其经济效益表现为活立木效益,即树木材积量的增加和林间隙地种植的经济作物[4]。据测算,发展生态林7 200 hm2,年平均增加木材蓄积量1.944万m3,增加经济效益1 166.4万元,林间隙地种植经济作物3 333.3 hm2。以菊芋为例,年效益为22 500元/hm2,种植3 333.3 hm2菊芋,年可获利7 500万元。

2小结

彰武县经

过多年的生态治理,成效显著,治理区域逐年扩大,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群众的生态意识逐步增强,在做好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发展生产,提高了经济收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参考文献

[1] 姚冬梅.淮南市秋菊沉陷区生态综合治理机制分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5):108-110.

[2] 郭海荣.谈石羊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24):9.

[3] 王增亮.龙口市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研究[j].中国水利,2008(13):35-36.

生态环境治理措施范文2

关键词:美丽乡村;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

长期以来,生态环境历来受到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在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党的十五中全会中,正式将“绿色发展”作为核心发展理念和方式,进一步强调了农村生态发展的重要性。笔者所在的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黄土高原地带,境内物产资源比较丰富。但在早期的经济粗放式发展阶段,大量的煤矿开采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诸多不利影响,生态环境总体呈现出恶化的态势。2017年党的报告中,明确要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关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坚持加快推进绿色发展方式,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科学论述,采取科学的生态环境治理手段[1]。如山西在改善农村环境问题上,相继出台《山西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规范(DB14/T1271-2016)》和《山西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017年行动计划》,并计划建设100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20个特色小城镇,以全面促进农村发展面貌的新变革。

1目前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因素分析

1.1工业生产污染

近年来,随着农村地区开放程度的日益提升,工业企业的入驻大幅激发了农村经济活力,各类配套产业相继崛起,达到了预期的发展效果,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更丰富的渠道。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农村对工业生产的限制不足,使工业污染问题难以得到缓解和控制,逐步成为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源之一[2]。一方面,由于农村资金、技术及人才的限制,使企业在生产技术设备上的投入不足,只能依赖落后的生产工艺,增加了生态环境污染风险。再加上废气、污水、噪声、固废等因素影响,无疑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居民环保意识比较缺乏,过度追求经济效益,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被忽视,打破了农村地区的生态平衡。

1.2生活垃圾污染

传统的农村生活生产中,生活垃圾问题始终困扰着农村地区生态发展,甚至产生了诸多“垃圾围村”的现象,对美丽乡村建设造成了极大阻碍。通常而言,随着山西农村地区经济的逐步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垃圾的产生量急剧攀升,包括诸多重金属污染、废弃塑料制品、焚烧中的有毒气体等,均给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影响。根据卫生部门统计显示,2020年山西省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为12.41亿吨,生活垃圾产生量为560余万吨,而其中农村地区生活污水排放约6.58亿吨,占全省总量的50%以上,生活垃圾产生量约140万吨,占据全省总量的25%左右。由此可见,农村环境污染形势极为严峻,而反观农村地区的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还存在基础设施不健全,处理方式不合理等显著问题,难以适应快速增加的垃圾产生量,从而使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举步维艰。

1.3农业生产污染

作为传统农业生产地区,山西省农村农业污染同样较为突出。由于缺乏生态环保意识,以及缺乏绿色生产技术,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手段比较单一,单纯依赖化学药剂进行防治,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投入,还使农产品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甚至造成土壤与水体的长期污染。与此同时,为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化肥的使用也难以得到规划,过度使用化肥将同样导致土壤板结,给农业发展带来恶性循环,并且其中的磷、氮等物质含量的增加,将对地下水、空气等造成影响,加剧污染的程度和影响范围。另外,秸秆焚烧现象在农村地区也普遍存在,焚烧过程中将产生大量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以及可吸入颗粒,给农村地区造成大气污染。据统计,山西省2020年农业化肥用量为109.6万吨,农药用量2.7万吨,农用塑料薄膜4.9万吨,虽然总量有所下降,但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依然严峻。

2美丽乡村下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

2.1健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立法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明确提出,要坚持“立法先行”的治理原则,依托法律的强制约束性,实现对生态环境污染的有效管理和控制。于山西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而言,应当切实结合地区的现实情况,积极制定相应的管理目标和内容,理清在立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积极借鉴国内外关于生态环境治理的成功经验,对现行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和创新,以适应美丽乡村建设的需求,在实践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3]。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控制:一是树立科学立法理念。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美丽乡村建设目标,从立法的角度加强生态环境的维护,深入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严格做到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确保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二是健全环境保护配套立法。针对山西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特点,做好相关法律措施的配套和完善,适应当地的社情、民情,提升法律制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大幅提升法律的规范作用。三是加强违法惩处力度。在生态环境污染主体责任的追溯中,严格规范个人和企业的行为,制定规范化、常态化的管理措施,并落实好“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严厉追究违法和失职行为。

2.2增强农村民众环保主体意识

农村生态环境发展关键在人,正所谓“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因此,山西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始终坚持以民为本,激发农民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积极性、主动性,始终契合于实际开展农业生产,强化其主体意识和主体责任,使之转变成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力军。目前来看,当务之急是要转变农民认识,明确其在生态环境发展中所承担的主体责任,逐步为山西美丽乡村的建设发挥作用。一是提升农民环保素养。政府要发挥关键的规范和指导作用,开展普遍性的宣传教育,采取多渠道、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帮助农村民众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维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利用诸多成功做法与经验进行引导,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利用社会媒体、农村两委等平台,开展绿色生产方式的宣传,传播农村绿色发展的“正能量”。二是正确认识主体地位。农民“生于斯、长于斯”,要借助农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了解,发挥其本源治理优势,通过增强其主体地位和责任,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帮助农村民众享受到生态环境的红利,提升其共建共享的积极性和幸福感。三是自觉践行绿色生产理念。统筹推进农村厕所粪污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协调推进农村公厕和旅游厕所建设,与乡村产业振兴、农村危房改造、村容村貌提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一体化推进。积极推动“厕所革命”的深入,改善农村基础面貌,加大在环境治理中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适应不断发展的生态发展需求,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3结语

生态环境治理措施范文3

1生态水利概述

生态水利就是研究水利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演变的关系;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配置中,在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水平、节约用水的条件下,保证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和良性发展的途径和措施。

因此,生态水利是把人和水体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要素来考虑,照顾到人和自然对水利的共同需求,通过建立有利于促进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的运作机制,达到水生态系统改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引大济湟西干渠工程

2.1工程概况

青海省引大济湟西干渠工程项目区位于大通县北川河西岸和湟中县湟水南北岸,项目区涉及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中县两县,面积2885km2,占湟水流域面积的17.9%。据2010年各县统计年鉴资料,项目区内总人口为49.6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60万人,城镇人口7.06万人。耕地总面积91.17万亩,其中灌溉面积18.46万亩。工业增加值104.5亿元(工业企业位于甘河工业园区,其它沟道无工业)。牲畜总头数63.67万头(只),其中大牲畜14.50万头、羊32.48万只、猪16.69万头。该工程解决项目区饮用水困难问题,可将西干渠灌区现状旱地改为水浇地,提高人均收入,对项目区群众脱贫致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引大济湟西干渠工程具有战线长,施工点多,施工难度大等特点,如何在施工期间做环境保护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西干渠工程建设实施不但可以改善灌区生态环境、增加荒坡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还可以增加当地群众收入,促进地方无污染乡镇企业及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因此,在开工建设前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针对于项目区的环境保护做出来详细的规划和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

2.2工程对环境的主要不利影响:

(1)工程建设对原地貌植被扰动和破坏造成新增水土流失;

(2)施工弃渣和废水排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施工期对人群健康影响及工程移民安置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4)工程运行期由于灌溉供水对下游河道生态的影响;

(5)工程运行期灌溉对灌区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2.3工程在建设中的主要环境保护措施:

(1)工程建设期生态保护措施;

(2)施工废水、环境空气、噪声污染等防治措施;

(3)施工期固体废弃物处理措施;

(4)施工期人群健康保护及移民安置区环境保护措施;

(5)运行期对下游河流保护措施;

(6)运行期对灌区土壤环境监控预防措施;

2.4在引大济湟西干渠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为了保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项目区环境不致造成严重破坏,将整个水土流失和环境保护防治责任范围划分为:明渠段防治区、隧洞进出口防治区、土石料场防治区(砼骨料场、块石料场)、弃土、弃碴场防治区、生产生活管理防治区、施工道路防治区、灌区配套工程防治区七个防治区。明确责任和防治范围,建立完整的规章制度和检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各个防治区对生态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加大对生态保护不力单位的处罚力度,并在年终进行奖罚,使得工程施工对周边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

2.5在具体实施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切实加强环境保护管理力度,使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共同发展。

(1)加强生态保护工作。进一步研究黑泉水库坝址以下生态环境用水需求,制定水库运行期生态环境用水和下泄调度方案,确保宝库河和北川河生态及环境用水;应对渠首区、渠系及其建筑物区、弃渣区、施工道路区、土石料场区、临时工程区等采取工程和生物防治措施,达到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水土流失治理标准和要求;完善局部排水不畅地区排水系统,加强经常性水盐管理,落实地下水和土壤检测,防止发生土壤次生盐渍化。经常性检测黑泉水库下游宝库河一、二、三水电级站尾水水质水量,并安装油水分离器,以免水质不达标造成水环境污染,保护下游生态基流。

(2)加强水环境管理与保护工作。加强用水管理和节水措施。建立灌区和城镇供水节水机制,落实灌区渠系节水工程与管理措施,严格用水指标。

(3)针对环境敏感点,完善环保措施设计,落实施工期“三废”及噪声防治措施。

(4)落实建设单位对环境管理与监测措施。

(5)项目建设必须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

(6)适时邀请环境管理部门对项目施工期间对工程施工和移民工作环境保护监督检查。

生态环境治理措施范文4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推进蓝天碧水、节能减排、两地保护和造林绿化工程,全县的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我县煤炭行业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环境保护问题:一是部分煤炭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改扩建和资源整合开发建设项目未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二是部分煤炭企业环保设施能力不足、运行不正常,存在超标排污、偷排暗排等环境违法行为;三是煤炭开采造成地表沉陷等生态环境破坏现象,环境安全形势十分严峻。这些问题影响了周边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全县的环境质量,需迅速加以解决。为此,必须把认识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开发中加强环境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矿产资源,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

二、明确煤炭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职责和目标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事关全市环境质量改善,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各有关单位及煤炭企业要高度重视,明确工作目标,认真履行职责,把矿山生态环境工作各项任务和要求落到实处。

(一)明确主体责任。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补偿”的原则,煤矿企业是治理矿山环境污染和生态恢复的主体,必须按照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高标准建设防治污染设施,认真地履行矿山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的各项义务。

(二)明确监管责任。环保部门要建立矿山生态环境监察制度,定期巡查,定期对矿山企业排放的污染物进行监督,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定期审验,杜绝无证排污,违法排污。国土部门负责矿山企业塌陷补偿、土地复垦的监管工作。水利部门负责矿山企业水土保持的监管,督促矿山企业在开采过程中逐步落实植被恢复等水土保持措施。

(三)明确工作目标。通过加大对煤炭矿山水、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的治理力度,加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我县“不欠新账、渐还旧账”的煤炭开采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完善“事先防范、过程控制、事后处置”的生态环境监管机制,将我县煤炭矿山企业建设成为达标排放、生态良好、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环境优美的生态矿山。

三、认真落实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各项任务和措施

按照“废水排放净化、废渣处理无害化、生态恢复绿化、矿区环境美化”的总体要求,将进一步加大矿山企业废水、废渣、废气、噪音的治理力度,认真落实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一)强化大气污染防治。所有煤矿应建储煤筒仓,基本做到原煤不落地。由于地质条件等因素不能建储煤筒仓,经管理部门同意后可建储煤场,储煤场应尽量缩小面积,四周应安装挡风抑尘墙并高于堆煤高度两米以上,设置全方位覆盖堆煤场的固定洒水装置;矸石堆存应建仓或采取密闭措施;原煤筛分应加装除尘设施;原煤输送转运、转载采用封闭式皮带走廊,设自动洒水装置,尽可能减少原煤、矸石跌落高度;锅炉、热风炉需安装除尘和脱硫设施,多台锅炉在一座锅炉房的应共用一个烟囱;鼓励采用清洁替代能源。

(二)完善废水处理设施。根据井下排水量建设足够规模的矿井水处理设施,并配套建设事故水池;工业生活污水应建污水处理设施;按环评批复要求,不允许排放废水的应对处理后的矿井水和生活污水全部利用,必须有明确、可靠的用水对象和方案;有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应遵循“用污排净”的原则,优先回用经处理达标的生活污水;储煤、生产地应在场地最低处等适当位置设置初期雨水收集池、收集系统和回送污水处理厂的管线。

(三)做好固体废物的处置。矸石应尽可能综合利用;矸石堆场必须在经批准的选址上进行建设,矸石场的建设、堆放应严格执行国家的规范、标准;矸石场役满后应按规定要求进行绿化、复垦;生活垃圾按当地环卫部门的要求处置,不得乱堆乱放,不得送矸石场。

(四)有效治理噪声污染。对产生噪声的设备,用低噪声的设备代替,从声源上根治噪声;对鼓、引风机、液压机、振东筛等产噪设施,应按要求采取消声减振措施,确保厂界噪声达标。

(五)加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煤炭企业必须制定煤炭开采生态恢复治理方案,采取整治措施,逐年实施治理项目,对矿区煤炭开发中塌陷、裂缝等生态破坏现象进行整治,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对矸石山、堆场按规范要求采取覆盖和绿化措施,防止自然和扬尘污染。

(六)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新建、改扩建、技改和资源整合已投产的各类煤炭生产企业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条例》规定,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凡资源整合兼并重组年产在150万吨以上(含150万吨)的煤矿,要尽快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并报国家环保部进行审批;凡资源整合兼并重组年产在150万吨以下、单独保留、产能增加且原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已经审批的煤矿,要及时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变更材料,并报省环保厅审查后出具变更文件;凡资源整合兼并重组年产在150万吨以下的其它煤矿,要尽快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并报省环保厅审批。

(七)严格落实环保“三同时”管理制度。煤炭生产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环保部门的批复进行建设,认真执行“三同时”制度。凡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已经审批、建成投入试生产的煤矿应按《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的要求,在规定时限内完成竣工验收工作。

(八)做好关闭矿井环保工作。对于在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后政策性关闭的矿井,兼并主体要做好关闭矿井的环境保护工作:一是清理矿井生产区,防治次生污染;二是对不再使用的矸石堆场进行闭库处理;三是对原采区出现的地表塌陷等生态环境破坏现象及时进行治理和采取措施;四是兼并主体应编制关闭矿井的环境整治方案,并报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在3个月内完成整治工作。

四、切实加强煤炭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以王明德副县长为组长、等部门负责人为副组长、六大煤炭控股集团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县环保局。各煤矿企业要切实加强责任意识,采取有效措施,摸清情况,查清底数,明确责任人,制定工作方案,认真开展工作。领导组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任务、标准和时间,要建立动态管理制度,及时掌握工作情况和进度,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工作。

生态环境治理措施范文5

关键词:水电站建设水环境影响水环境治理生态措施

一、水电站对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1、对下游水文系统的影响。水电站建设从根本上看是改变了水文过程,即其影响了原有的水文规律,从而引起了水环境的改变。从而对下游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水电站建设的主要影响的是水量的变化,即以往的季节性水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因此对下游原有的水质更新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一定的方面影响了下游水环境的净化过程。

2、对水质水温的改变。水电站的定期性控制流量的过程直接将影响水环境的质量,从而改变了长期形成的水文周期,这样无疑改变了水质净化的特有规律。从而进一步影响水质的稀释、扩散的规律。如果下游水体出现富营养化就会导致稀释速度减慢而增加污染的严重度。同时水电站的出水温度往往较高,此种情况对下游的微生物生长显然有较大的影响,进而直接影响水质。

3、水库产业对水环境的影响。当前多种产业多元化发展,水电站建设所带来的水库产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在这些人为的活动中也会对水环境产生影响,如饲料的投放如果不加以控制很容易就会对水质产生负面影响。另外旅游业、上游工业的不合理开发也会直接影响水库水环境,这对下游水质显然是十分不利的。

二、对水电站建设产生负面影响的保护原则

1、持续发展的原则。持续发展从治理环境的角度看就是利用生态化的措施对水环境进行治理,以此获得对生态系统的最大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因此在保护水环境的时候就应当合理的对水电站位置进行选择和合理设计,从立项开始就注重对水环境的保护。以此协调整个水系的生态环境,将保护和开发结合起来。

2、预防为主治理为辅。水电站建设所影响的是水质的改变,而水环境具有一定的再生性,如果可以保证水源地的水质质量就可以有效的对污染进行稀释和缓解,因此应将整水系看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以水电站建设为核心宏观的对水体进行质量监控,即针对水源和下游工业开发有机的结合起来,一方面保护水源地的质量和水量,一方面控制下游的过渡开发,这样才能保证水环境的相对平衡,以此抵消水电站建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3、引入公共监督的原则。从监督和管理的角度看,有效的监督可以大范围的降低污染行为的出现,因此在保证水环境的过程中应当引入公共监督机制,即发动群众的力量对环境进行监控。对水环境的监督和保护引入公众参与和全过程监督主要就是指公众有权利对水电站建设及其环境污染的情况进行监督,即开发、利用、治理、管理等决策进行全面的监督,也就是将水电站建设和开发的过程以及影响透明起来,由公众进行监督,以此防止决策的盲目性,从而让水电站建设的效益与破坏性失衡,从而最大限度的维护水环境的质量。

三、对污染的防止措施

1、工程性措施分析。工程性措施就是利用工业化的手段和技术对污染源进行合理的控制和处理,以保证排放达到标准。此种方式针对的是水电站的上游水源污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控制污染源。此种方式是针对性的治理,即对上游污染点进行重点的净化和控制,一方面是对不合乎环保规范的企业进行停转,一方面建立相应的污水处理设置,以此控制对水源的污染。必要的时候可以建立统一污水处理厂以此对上游污染进行集中控制;2)对大面积的污染控制,对上游地区的水源地进行全面的综合性治理,此种方式主要是针对农业污染,即径流污染。通常利用坑、塘、池等对其进行处理,以此减少径流冲刷而增加下游的水质负担,从而降低水电站对下游水质的影响;3)对上游水体内部的污染进行控制,即针对水产养殖、人为污染等进行控制,可以一方面控制产业规模,一方面对河道进行必要的清淤。

2、水土保持和防护工程。在对水环境保护中,生态化保护始终是最佳的方式。因为利用土壤和植被对水进行净化是最为简单而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因此水土保持就成了直接控制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方式。在减弱水电站建设对水环境的影响措施中水土保持始终是最为有效的方式。因此对水电站工程周边的水土保持就成为一种控制水环境恶化的重要措施。在实际的操作中应重点对周边的原有环境进行维护,如产生破坏应及时对其进行修复性维护。另外,对周边的环境应采用防护性保护,即将水电站和相关的设置封闭起来,使之与外界原始的环境相互隔离开来,以此降低水电站生产对水环境的影响。

3、提高工程生态性并对环境进行修复。利用人工生态环境的建设可以弥补水电站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即对水库、滞留、库区等区域进行人为的生态化维护,建立生态化防护工程通过自然生物的净化作用保证整个水系的水环境相对稳定和平衡。但是应当注意的是生态修复工程中所采用的植物措施应保证得当,并且形成持续管理避免形成阶段性工程,反而影响了水质。同时以此为起点扩大整个生态修复的范围,将生态治理与水电生产结合起来,制定更加合理的生产计划,调节其对水文造成的负面影响,即让水电生产与生态保护平衡起来。

4、全面控制措施。此种措施主要是针对水电站所影响的农业区域,因为农业污染的面积较大,且影响深远,因此对水电站周边的农业生产应进行全面的控制和正确的引导,通过生态化的措施指导农业生产进入到生态环保的发展轨道上。大力的推广生态种植和无公害农业理念,一方面降低了农业生产所带来的对水环境的污染,一方面提高了农业生产的附加值,让农民得到真正的效益,这样的措施在应对水污染的时候显然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结束语

综合的看,生态的方式应对生态问题是一种可持续的治理方式,因此在水电站建设中应从设计阶段开始,利用生态化的治理思路对其可能造成的水环境污染进行分析,并采用措施进行治理,实现建设和治理同步进行,这样才能保证生态环境的稳定。

参考文献:

[1]李红娟,刘兰秀. 水电工程中对水环境保护措施探讨[J]. 治淮,2011,(01)

生态环境治理措施范文6

关键词:生态控制措施;病虫害防治;园林绿化

针对园林病虫害问题,在实际的防治工作中不仅要考虑防治效果,还需要考虑园林绿化环境的生态平衡,采取系统的防治措施和方法;根据生态平衡的理论观点,全方位、多角度地采用人工、生物、物理等防治手段,在维持园林绿化环境物种多样性的同时,有效抵制病害对植物的威胁,尽可能地避免病虫害的发生和减轻危害的程度,值得一提的是,基于生态控制措施下的园林病虫害防治手段中,应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尤其杜绝一些残效期长的农药,一方面可以保护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同时也能锻炼园林绿化群落自我调节能力,以确保园林生态的多样性与稳定性。

1规范植物配置,合理构建园林绿化生态环境

实施园林病虫害防治的目的不是有意去打破园林绿化生态系统的平衡,不是不惜一切代价将病虫害消灭干净,而是基于自然生态系统考虑,需要根据本地气候和环境的特点,通过一系列防治措施构建一个适应能力强、物种多样化的园林绿化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害虫是被自己天敌消灭,而不是过于依赖人为地防治,病害没有发生的环境和条件,在这种模式下的病虫害防治才是可持续的。在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行以前,首先收集园林绿化环境的相关资料,并对比分析植物防治前的生长条件与防治后的生长环境,研究两者的土壤、湿度等因素的差异及规避方法,尽可能保证前后因素相去不大,这对保证园林绿化生态平衡有着重要意义。此外,还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园林绿化环境生态平衡的干扰。

因此,如何去营造一个可持续的病虫害自我防治园林绿化生态环境,也就成了当前生态控制技术的重点问题。笔者以为,首先要熟悉当地植物的生长分布及自身特点,科学有效地配置园林系统中的物种,在保证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的前提下,人为构建出一个多层次的植物生态系统,也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日后城市园林绿化系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园林植物群落的配置呢?首先,在拿到园林绿化景观工程图纸,开始熟悉景观效果要求时,应在第一时间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植物的生物学特征;然后,通过对相关植物、种植地点和环境的选择、调控,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搭建一个较为平衡的园林绿化植物群落,使得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能够贴近自然,从而在这个群落中植物能得到健康生长,同时病虫害也得到有效抑制,病虫害不会对所有植物造成严重危害,在该模式下园林绿化生态系统向着自我完善方向发展,植物病虫害也得到了“无为而治”。

2加强园林绿化养护管理,降低病虫害发病几率

加强植物养护管理是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有效手段,也是园林绿化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环节。以往很多从业人员都认为栽植是园林绿化的主要工作,忽视了养护工作的重要性。“三分种,七分养”,要对园林绿化植物栽植后的养护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基于上述原因,在今后的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中,应熟悉并掌握园林绿化植物对环境的要求,加强后期养护管理,提高苗木的成活率,提高园林绿化的景观效果,为居民的起居生活和健康出行创造更好的环境。如何做好园林绿化的养护工作,主要通过下述方面进行。首先,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到养护管理工作中来,并认识到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所谓的养护管理,首先通过科学的养护措施以保证苗木健康生长、提高景观效果,同时增强树势和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其次要科学化养护管理,充分了解园林植物各种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发生条件,有针对性地防治和通过对环境的管理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使得整个园林绿化养护工作高效进行。在养护工作中,主要通过减少病虫源和除虫病两个渠道进行。病虫通常都发生在植物生长情况不佳时,需要加强养护及时进行浇水、除草、施肥等工作,对植物实施合理修剪,确保植物拥有所需要的光照、养分和水分;有助于提高植物的观赏性,同时也使植物达到最好的生长状态,加强植物在不利环境中的适应能力,有效抵御病虫侵害。此外,经常翻树穴的土壤,可以增强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为植物根部提供一个疏松透气的土壤环境,有助于植物对水分和营养的吸收,同时还能很好地除灭潜伏在土中的病菌、虫卵,为植物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条件。

3合理进行生物防治,发挥自然调控的作用

应用生态控制技术的同时还应该重视生物防治手段,通常可利用害虫的天敌、微生物、无公害药物、益鸟等自然因素,通过借助生物与生物的食物链间的关系,将害虫控制在对环境无害的程度之内,这种做法既尊重了自然法则,对园林环境没有任何的负面作用,同时也保护了植物的健康成长,使园林与害虫的关系达到平衡,既保证了园林环境的美化功能,也构建了一个可持续生长的园林绿化生态系统。

在一个园林绿化生态系统里,植物与害虫、天敌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这就是物种竞争与进化的源头条件,这也给园林绿化病虫害生态控制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生物控制措施大致可以通过借助害虫天敌、益鸟、蜗牛、病原微生物等物种消灭害虫,这种方式不但没有破坏园林生态系统的平衡,也不会造成污染,技术也十分易于实施。我国很多城市通过将肿腿蜂、赤眼蜂、瓢虫等害虫天敌引用到园林虫害防治工作中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值得借鉴学习。

4人工与物理方法并用,综合防治病虫害

通过调控有害生物的密度来实现生态控制也是常用的措施。目前,昆虫信息素和物理诱杀技术是应用较多的措施。通过研究发现,每一种害虫都有它各自的生长习性与趋性,通过利用害虫的生长习性进行防治,无疑是简单有效的。通过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以及光电等物理技术来对害虫实施防治,比如针对蜘蛛、网蝽、粉虱、木虱等害虫可以采取潜所诱杀的方式,通过黑光灯可以把飞蛾、蝼蛄、叶蝉、金龟子、蝗虫等具有趋光习惯的害虫诱杀,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味诱等方法进行园林绿化害虫防治。

园林绿化植物的病害发生是在具备病菌和发病环境条件下才能发生,二者缺一不可。也可通过物理方法使其不具备发病条件从而达到预防病害的作用。比如病菌发病一般需要较大的空气湿度,通过修剪,增强植物内堂的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就可以避免一部分病害的发生;还有病害一般都是通过伤口侵害苗木,在栽植时对伤口进行包裹和涂抹,使其与空气和水隔绝开来,能达到预防病虫害的作用。在栽植苗木之前对土壤进行深翻晾晒也可以杀死土壤里原有的虫卵和病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冬季通过树干涂抹黄油、缠胶带等措施都可以达到诱杀虫害的作用。

5合理使用农药,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基于生态环保方面考虑,在园林绿化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上应尽可能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尤其是一些毒性大和残效期长的农药,但是在特定时期,比如病虫灾害来势汹涌的情况下,采用生态控制措施在短时间内难以起到作用或难以控制病虫害危害程度,可适当借助农药来减少病虫害对园林绿化植物的影响,在该环节中,应优先使用低毒、无污染、残效气短的农药,尤其是一些生物激素类制剂;避免选用毒性大、残效期长的化学农药,以免对操作人员人身健康和苗木生长及土壤结构造成危害。实际园林绿化工程中,病虫害防治成本高、效果差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施工人员,笔者认为,要确保园林绿化植物的健康生长,减少病虫害,不仅要重视园林绿化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同时还应做好园林绿化植物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和生长条件。这就要求从业人员熟悉植物适宜种植季节,掌握园林绿化植物病虫害发生规律和时间,选用合理防治方法提早防治,加强园林绿化植物后期养护,最终保证园林绿化植物能够达到设计的美化效果。

此外,为了排除长期施药害虫产生抗性,在防治过程中应该交替使用不同杀虫机理的农药。在施药时要防止污染园林绿化生态环境,不要使用大面积喷雾的方式,多使用根施、涂茎以及注射等方式。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工作不是一个短期内就能完善、完美的任务,需要长远考虑,时刻谨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防治方法,最终为我国的园林绿化事业添砖加瓦。

6立地条件和养护管理调控

园林病虫害的发生与立地因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整地、施肥、浇水、除草、松土等都是常用的立地调控措施,在实施时,既要考虑对园林绿化植物生长的影响,也要考虑这些措施对病菌和虫害以及病虫害的天敌的影响;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开始研究植物根际微生态环境的调控措施。另外,合理修剪也是减少病虫害的重要举措,对天牛、透翅蛾等钻蛀性害虫,袋蛾等食叶害虫、粉虱、蚜壳虫等,枯叶病、白粉病、阔叶树的腐烂病等的防治都可以通过修剪枝叶的方式来实现,修剪完后要及时处理修剪下的枝条,避免病菌和虫害传染。在园林绿化苗木栽植时,苗木的根系受到很大的伤害,已无法满足地上枝叶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为了达到上下平衡需要修剪植物的枝叶,可降低植物移植过程中的水分消耗,避免苗木的物理死亡。平衡修剪通常在植物起挖后就开始,为了提升苗木栽植的成活率,针对阔叶树木则需要加重树冠的修剪量,把树木上交叉、下垂、内膛、出现枯叶病虫的枝叶修剪掉,对于萌芽能力较强的植物,可加大修剪量,以短截为主,减少蒸发量同时促发新枝。此外,合理安排草坪的修剪高度、次数和时间对草坪的长势和病虫害的预防也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