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治理情况范例6篇

生态环境治理情况

生态环境治理情况范文1

关键词:河道管理;生态治理;城市化建设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同时也引发了一定的环境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河道的治理问题。由于人们缺乏完善的保护意识,进而导致河道水资源供应不足,自然生态环境也受到损害。为落实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应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加强河道管理,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河道生态治理建议。通过这样的模式可以加强对河道资源的保护,并为我国水利生态环境建设奠定基础。

1河道生态治理工作的基本内涵

在开展河道生态治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生态环境系统和生态学原理方面的有关理论,确保可以实现人工修复和自然规律的有机结合,提升河道规划设计与管理的科学性。与此同时,河道生态治理应以改善河流环境为基础,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并借助河流自身的水体净化功能来促进环境治理与修复水平的提升,为构建良好的河流生态系统打好基础。

2河道治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河道管理意识有待提升

河道管理意识的匮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相关管理工作的开展,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河道在运行过程中没有出现严重的灾情,导致很多群众思想麻痹,难以树立起很强的防灾意识,缺少对河道管理的重视,开发建设的随意性明显提升;第二,政府部门对于河道管理与生态治理的重视程度不足,很多涉河建设项目在没有经过严格报批的情况下就开展建设,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河道整体防洪水平。与此同时,政府部门没有进行完善的生态治理工作,这不仅会进一步加剧河道环境污染,同时还会给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1]。

2.2缺乏完善的河道管理机制

就当前河道管理治理的情况来看,很多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缺乏完善的河道管理机制,河道管理与治理职责难以得到有效落实,进而导致很多河道管理治理工作无人负责的情况。在落实河道管理工作的时候,缺乏明确的协调机制,出现问题后各部门之间存在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这不仅难以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同时还难以实现对各项工作的高质量把控。

2.3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加剧

经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河道生态水域环境的恶化,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的排放使得当前的河流难以达到以往的洁净标准。随着河道污染物的不断累积,水体含氧量下降,同时富营养化现象持续加剧,河流自身带有的自净能力也在进一步降低。与此同时,水与土壤之间物质交换的停滞使得河流面积萎缩,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河流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2]。河流流经污染比较严重的乡镇地区之后,就会通过地表径流将这部分污染物质带入城市河流当中,给城市河流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部分城市内部的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流中,也加剧了河道水体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河道周围生态环境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将会受到影响,同时开展河道管理与生态治理的成本也将明显提升,造成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降低。

3开展河道生态治理的有效举措

3.1积极转变传统的治理方法

河道管理与生态治理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其中涉及绿化、环卫、环保、城建等多领域内容[3]。要想进一步落实生态化管理,提升河道的生态管理效果,就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河道治理观念与模式,加强对生态型管理方式的落实,从而推动生态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在开展相关治理工作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地方实际情况,落实相应的河长制工作平台,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河道管理的综合性与资源开发的有效性。其中,建立河道管理的地方政府领导应负河道管理的全责;流域内的地方领导应负主要责任;当地河道主管部门应承担组织责任。与此同时,河道管理工作还应同城乡建设规划结合起来,确保在完成相关规划的基础上,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开展相关建设工作。除此以外,国土资源部门在对河道周围用地进行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应与河道主管部门取得联系,在双方达成一致之后,按照相关流程完成规划的审批与落实,进而确保河道开发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3.2树立生态化治理的科学目标

河道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主要包括优化景观环境、提供充足水源等,同时对于改善区域小气候也起到了明显的功效。因此,河道可以看作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的源泉,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经济水平的提升。因此在开展河道生态治理的过程中,应树立合理的生态化治理目标,并逐步在修复、恢复、再建生态河道的过程中坚持基础设置的建设与完善。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采用的河道生态治理模式往往比较单一,以传统的裁弯取直或块石驳岸等方式为主,这样不仅会对河道的自然状态造成影响,同时还会导致河道与周围环境割裂开来。相关部门在进行河道生态化治理的时候,应坚持以自然生态修复为基础,通过加强水生植物种植等方式来加速生态环境的恢复,还可以借助自然生态公园的开发来为河道生态治理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在进行河流形态规划的过程中,应始终遵循河流发展的客观自然规律,保护其原有的自然形态。以生态化治理的科学目标为基础,健全河道生态景观建设,有助于进一步为水土交融的实现奠定基础。相关人员还可以在建设工作中,更多地使用河道周围的自然材料,促进其环保性与功能性的提升。

3.3将先进技术引入河道生态治理中

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河道生态治理工作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加强对先进水利建设管理技术的学习与参与,并将更多科学的信息化技术引入到生态治理工作中。一方面,相关人员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应始终坚持以防治为主的原则,通过建立河道信息管理平台与河道管理数据库,实现对河道资源分布情况、河道生态结构、河道资源供需等方面数据的妥善管理,进而为后续河道治理工程的开展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在河道生态治理的时候,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完成相关案例处理方法的采集,为实现河道工程数字化管理打下基础。就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数字化管理模式在河道生态治理中发挥出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而相关工作人员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水土保持技术、人工湿地技术以及水利环境修复技术等先进生态治理技术的应用,保证相关技术可以有效加强湿地、水土方面的保护,并逐步推动水利资源的自然循环,实现生态化治理效果的最优化。

3.4构建完善的生态治理工程

构建生态水利工程与河道保护工程是实现河道生态保护的有效举措,在此过程中,对于相关人员生态化治理技术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开展生态治理工程的时候工作人员应积极掌握生态治理核心,同时参与到生态建设管理技术的讨论与学习中。有关部门应定期针对这部分人员开展关于河道生态治理技术的相关培训,确保其专业知识与治理能力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河道治理的过程中,如果采用了错误的治理手段,反而会加剧河道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遵循“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原则,提升环境保护意识与行为的规范性与合理性,有效通过生态化的手段来促进河道保护水平的提升。除此以外,有关部门还应对河道水资源情况、工业用水情况以及生活用水情况展开综合衡量,进而在此基础上构建起生态用水的保障机制,为水利建设生态化管理目标的实现打好基础。

3.5完善落实河道的日常管理工作

落实完善的日常管理工作也是加强河道生态治理的重要途径,通常情况下,河道日常管理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一是河道清洁,很多生活垃圾排放到河流中会造成河道的污染,因此不同区域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制度,在出现污染情况之后应第一时间找到河道负责人,在保证河道环境的同时加强对周围环境的美化。二是河道稽查,部分群众由于缺少法律观念,存在在河道里采集、挖土等违法行为,这会导致河道的不稳定。因此,相关人员应对破坏河道以及生态平衡的行为进行稽查,并处以一定的惩罚。与此同时,河道稽查工作还可以与当地管理部门相互配合,进而为后续的稽查工作提供有利条件。三是河道监测,河道监测是保证居民用水安全的重要举措,为避免工业废水对河流的污染给居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相关部门需要对废水的排放情况进行监测,同时不断加强河水的自我净化能力,实现河道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四是河道安全,河道周围的违章建筑会对河道的安全造成恶劣影响,因此应将其及时拆除,并在后续施工中进一步完善建设规划,提升对河道安全的重视程度。五是树立科学的法律意识,河道生态治理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很多河道污染问题的出现是由于人们的保护意识淡薄,因此应加强宣传与教育力度,提升群众的法律法规意识,同时提升其参与河道生态治理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为河道生态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的环境下,河道管理与生态治理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以往的河道管理中,往往存在保护意识不足、管理机制不完善以及生态环境恶化加剧等问题,对于居民的身体健康也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政府部门应不断提升对河道管理的重视,积极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与治理技术,构建完善的生态治理工程,加大生态建设力度,为我国水利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何军.研究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生态治理建议[J].区域治理,2019(13):226.

[2]周茜.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措施[J].中华建设,2019(8):129-130.

生态环境治理情况范文2

【生态环境局】9月份工作总结及10月份工作计划

    一、主要经济指标运行情况及形势分析

    截至9月24日,全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x微克/立方米,全省排名第三,较去年同期(x微克/立方米)下降x%,较20xx年同期(x微克/立方米)下降x%;优良天数比例为x%,全省排名并列第二,较去年同期(x%)上升x个百分点;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为x微克/立方米,全省排名第二,较去年同期(x微克/立方米)下降x%。

  下一步,继续开展污染源巡查,精准溯源,做好问题督办、整改和跟踪督查工作,推进城区面源污染管控;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部署好今年秋冬季工作任务,组织开展20xx-20xx年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综合治理攻坚行动,积极谋划部署秋季秸秆禁烧工作。

二、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完成情况

9月18日下午,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省政协党组副书记xx率省督导组来我市,就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情况开展督导。

8月25日-27日,省生态环境厅第三专员办来我市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督导工作;9月8日,省生态环境厅下文同意我市20xx年国家警示xx县开发区废水直排问题通过验收;9月9日,省生态环境厅总工xx来我市调研,现场核查了双桥污水处理厂整改情况、xx高新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情况。9月8日,我局组织各县市区召开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工作调度会,争取于10月底前除部分工程性措施外,全部完成整改。9月11日,我局组织相关单位就双桥污水处理厂、高新区污水处理厂、集中供热问题召开了专题调度会,对存在的问题和整改工作进行了部署和要求。

下一步,按照“突出重点、强化调度、保证质量、提前完成”工作思路,高标准完成整改工作。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除扬子鳄问题外)、省专题片反映问题力争于10月底前完成整改。其余问题包括省级督察反馈问题,确保年内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三、市生态环境局重要工作进展

    (一)水污染防治工作

一是持续推进南漪湖水环境治理。推进南漪湖空天地一体化监管平台和南漪湖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督查相关县市区南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推进情况。二是通报1至8月水污染防治工作有关情况至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市直有关单位,督促各地加快完成年度工作任务,确保完成年度考核任务。三是完成重点流域“十四五”规划要点编制工作。四是持续做好如何排污口管控工作。五是继续做好水断面生态补偿测算工作。

(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一是开展秋季秸秆禁烧工作。截至9月25日,全市未发现大面积焚烧秸秆现象,生态环境部未通报我市火点。二是按月调度20xx年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整治项目进展,20xx年全市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整治项目215个,截至8月底,已完成207个,完成率96%。三是严格落实《xx市20xx年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实施方案》,在全市4个重点园区进行挥发性有机物走航,开展涉VOCs企业帮扶指导,宣贯挥发性有机物夏季攻坚相关政策和要求,按周调度各县市区挥发性有机物夏季攻坚行动进展情况。四是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部署好今年秋冬季工作任务,修订上报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

(三)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一是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持续推进。完成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审议意见及问题清单处理情况报告并上报市政府,向省厅报送第三季度宣城市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工作任务进展情况。二是深入推进涉镉等重点行业企业排查、重金属减排和核算工作。截止目前,省厅初步反馈我市“十三五”重金属排放绝对减排量331.75kg,超额完成国家10%减排控制要求,协调解决了郎溪县得奇电镀园内6家企业重金属总量调剂问题。三是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市级抽查工作,开展全市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培训482人次。四是推进农村污染防治工作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作。

    (四)生态环境系统机构改革

持续推进垂管改革工作,出台了《宣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人员调动管理办法》。

    (五)自然生态保护与生态创建工作

一是完成20xx年下半年部级自然保护区遥感监测线索实地核查,制发违法违规问题整改方案,向省厅报送20xx年下半年部级自然保护区遥感监测线索实地核查结果和处理工作情况。督促自然保护地违法违规问题整改,更新xx省自然保护地整改工作调度系统信息。二是做好我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复核迎检工作。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复核现场核查点位督查。三是组织召开郎溪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20xx20xx年)评审会。四是陪同做好xx市政协生态修复工程调研和xx市人大突出环境问题整改考察活动。

(六)环境执法监管

一是不断加强环境执法监管。20xx年1月至8月,全市共检查企业996家次,出动检查人员1992人次。二是深入推进“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截至20xx年8月,我市共排查“散乱污”企业1081家(含广德),已完成整改1075家(整顿规范类171家,已完成170家;取缔关闭类910家,已完成905家)。

(七)生态环境监测

一是扎实开展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二是重点做好土壤和空气质量监测。三是稳步推进各类专项监测工作。适时启动宣城市鳌峰区域夏季挥发性有机物加密监测;完成宣城市3家省级挥发性有机物重点排污单位专项执法监测;完成宣城市7个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2家重点排污单位监督性监测;督促全市272家排污许可重点单位在全国污染源监测信息管理平台上传自行监测方案和手工监测数据,目前我市联网率和方案上传率均列全省前列。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1.继续抓好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整改、“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以及扬子鳄保护区问题整改等“2+10+N”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各项工作。

2.做好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复核迎检准备工作,待生态环境部正式下发复核通知后按要求补充开展各项工作。

3.开展自然保护地违法违规问题整改,组织验收销号工作,开展2020年自然保护地遥感监测线索实地核查。

4.持续推进南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督促相关县市区落实南漪湖整治方案,加快实施水污染治理工程。 

5.完成“千吨万人”乡镇以下水源保护区“划、立、治”工作。

6.完成xx县级备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定上报省厅待审。

7.向省厅上报我市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启动我市20xx-20xx年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综合治理攻坚行动。

8.重点做好秋季秸秆禁烧工作,进一步压实禁烧工作责任。

9.持续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继续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检查,加强调度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

10.持续推进生态环境系统垂管改革工作。

11.做好全市大气、水质自动监测数据进行实时监控与分析。

生态环境治理情况范文3

县人大常委会:

环境保护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党中央、国务院已把改善生态环境提到了“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的高度来认识,将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基本国策常抓不懈。为了保护和改善我县生活和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促进生态示范区建设,县人大常委会根据年初部署,结合本县实际,对我县贯彻实施环保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情况进行了检查。现将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执法检查的组织情况

本次检查主要采取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和实地重点检查等方式进行。纵观执法检查过程有以下特点:

——部署早。县人大常委会早在年初就把环保执法检查列入工作要点,并作为今年常委会法律监督的重要内容写入工作报告。月上旬,县人大常委会发出执法检查通知,明确了检查的方法、步骤、重点和要求,要求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及时进行执法情况回顾总结,落实有污染防治任务或防治设施的单位开展自查自纠。由于早部署、早落实,为本次执法检查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创造了有利条件。

——步骤清。结合我县实际,这次执法检查分三阶段进行:自查阶段(月日)。县政府及其环保主管部门对全县贯彻实施环保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情况开展检查,要求有污染防治任务的企事业单位进行自查,边查边改;检查阶段(月日)。执法检查组分别听取县环保、经委、林业、水电、卫生等部门关于环境保护的专题汇报,并对、、、公司、公司家污染治理重点单位进行了实地检查;总结阶段(月份)。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委员们提出的建议,制定整改措施,加以整改,并将有关情况向人大常委会作专题汇报。

——重点明。本次检查的重点是:我县实施生态示范区规划中,生态林业、生态工业、生态城镇等建设过程中的环保情况,限期治理污染企事业单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控双达标”治理任务完成情况及污染防治设施管理情况,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以及环保监测机构、队伍建设和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情况。

——效果好。通过执法检查,及时发现了我县环境保护法贯彻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引起了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使一些有条件解决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解决条件尚不具备的,也制定整改方案,积极创造条件加以解决。进一步促进了环保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在我县的贯彻执行,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法治观念,推动了“生态立县”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了我县生态示范区建设。

二、贯彻实施环保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成效

从检查情况看,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在贯彻执行环保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上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主要成效有:

㈠生态环境监管工作得到加强

⒈强化执法工作。检查中发现,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均注重把依法行政作为加强环境保护与管理的首要工作来抓,强化了行政执法职能。如县环保局以“一控双达标”工作为重点,依法开展了污染治理和环境监管工作,工作规范,成效明显。县林业局根据森林法等法律法规,有效实施了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生态小区规划,加大了封山育林和查处山林违法案件力度,生态林业效益初现。县水利局则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建立健全了遍布全县的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网络,实行执证上岗,使监督执法工作步入规范化、经常化轨道,从源头上遏制水土流失现象。

⒉注重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基础。从检查情况看,县政府及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该项工作十分重视,环境监测工作较以往有了很大的突破。监测方式上,由原来的仅一项水环境监测发展到现在的水、气、声综合监测;监测范围上,由原来的地面水监测逐步拓展到污染源监测、饮用水源监测、污染事故监测、建设项目环评和竣工验收监测等;监测效果上,每年的监测数据量由原来的数百个发展到现在的两千多个,数据处理也改变以往精度和效度偏低、时效性不强的纯手工方式,采用微机化管理,极大提高了监测数据的有效性,为我县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了及时、精确、科学的依据。

⒊狠抓污染治理。检查中了解到,县环保部门为促进污染治理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一是开展了排污申报登记工作。摸清全县范围内各类单位排污情况及环境污染现状,按标准确定了家工业企业为“一控双达标”重点单位,加强了对其污染治理工作的督查;二是依法开展限期治理工作。督促有污染治理任务企事业单位落实治污方案,加快治污进度。对治污重点单位做到一月一查、其他单位三月一查。对违法排污单位严格依法予以立案查处;三是建立污染源达标排放长效管理制度。采取设立治污台帐,开展定期检查和不定期突击抽查的办法,加强日常环境管理,有效防止了违法排污现象反弹;四是对建设项目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防止新污染的产生;五是建立公开举报制度。受理社会各界有关环境污染的来信、来电、来访举报,及时加以调查处理。

⒋改善城镇环境。从检查的情况看,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已把改善城镇环境作为环境保护和管理的一大重点,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实行环境综合治理,促进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县环保局近两年来建成了县城烟尘控制区,划分了县城噪声功能区,创建了水库和镇饮用水源保护区,修建了两处全封闭式垃圾中转站,拓建了垃圾处理场,使县城每天产生的多吨垃圾得到及时处理。县林业局加大了城镇沿道、沿河及小区的绿化力度。县水利局从小流域治理入手,以流经县城的溪和溪为重点,开展了河道疏浚、清淤,禁止垃圾污水入河,加固防洪堤等工作。县卫生局则狠抓了县城两家医院的生活垃圾、医疗垃圾、放射性垃圾及医疗污水的分类回收处理工作,防止各类病源微生物、放射性物质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造成危害。

㈡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⒈重点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我县从某年始投入治理资金多万元,对申报登记的家排污单位进行分类治理,向公司、矿业有限公司等家环境污染重点单位下达了限期治理任务。最后,有家单位经治理实现了达标排放,家单位被关闭停产或自行关闭停产。通过治理和关停措施,不仅完成了我县重点污染源治理任务,也有效促使我县工业企业从重污染、高耗能、低层次的歧路中走出来,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从执法检查中对家污染治理重点单位抽查的情况看,均做到了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健全,治污设施均运转正常,运行记录台帐完整,没有发现违法排污现象。

⒉林木蓄积量下降趋势得到遏制。年代以来,由于多种原因,我县林木蓄积量锐减,消长赤字每年近万立方米,森林的生态效应明显减弱,水土流失加剧,给我县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面对严峻现状,县政府及林业部门通过加大封山育林力度,加快生态公益林建设步伐,启动里绿色长廊工程,提倡零星散种等措施扭转了我县森林资源负增长的严峻形势。去年月,国家林业局对我县森林采伐限额执行情况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抽查后,确认我县森林资源消耗从低谷转向上升,林木蓄积年生长量已超过消耗量,实现了森林资源消长平衡。

⒊地质灾害、水土流失有所减弱。我县共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处,遍及个乡镇多村庄,被列为全省地质灾害重点县之首。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生态示范县建设中,把地质灾害整治、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纳入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退耕还林和坡地治理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人口再分布和城镇建设工程的实施相配套,相继投入万元防治经费加强治理,使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发展势头逐年减弱。目前已完成村、村、村等重点滑坡体的治理及规划,其他灾害点的灾情也基本得到控制。

⒋城镇环境进一步优化。经过城镇环境综合治理,县城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一是净化。各类大气污染和噪声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制止了往河道倾倒垃圾、排放污水的现象,实现了垃圾封闭式中转储运;二是绿化。县城主要街道和溪流沿线均建起了行道树和花坛等绿化带,土管、交通、邮政等部门建成了园林式的工作生活小区,并开始对县城周边的山体进行景观设计;三是美化。县城总体规划的实施,使县城的结构和功能布局趋于合理美观,特别是烟草、邮政等单位的特色建筑以及主要街道的灯光工程,提高了县城城市品位。

㈢“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付诸实施

县委、县政府回顾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历程,针对我县山多人少、地理经济环境特殊等实际,确定了“生态立县,特色兴县”的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变区域优势为经济优势,以生态示范区建设为载体,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思路。某年我县向省里提出建设生态示范县申请,同年年底被批准为省级生态示范区试点。在此基础上,开始着手编制《县生态示范区规划》,组织县环保、农业、林业、水电等有关部门参与,并邀请省环科院专家前来指导,广泛听取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历经两年多时间,完成了规划编制任务,在县届人大常委会会第次会议上获得审查通过,并付诸实施。

该规划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为依据,与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协调,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因地制宜原则,突出了山区资源的保护和永续利用,强调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充分体现出我县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特色。它涵盖了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工业、生态城镇、生态旅游等个领域项建设内容,明确了各项建设的工作思路、目标和重点建设内容及载体,确保了我县生态示范区建设定向、定性、定位的准确性。可以说《县生态示范区规划》是我县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的宣言和蓝图。从检查的情况看,规划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一些成效:

——生态农业,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农业,“菌、竹、果、茶、烟、药”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食用菌品种和产品结构调整效果初显,有机和绿色食品形成优势产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开展了中低产田改造,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退耕还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开始实施。

——生态林业,完成首期生态公益林建设万亩,封山育林万亩。实施里绿色长廊工程,目前已完成人工造林亩、退耕还林亩、疏林改造亩,城镇村庄绿化万株。森林生态环境有所改观,人为因素水土流失得到控制。

——生态工业,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得到优化,竹木、农副产品、机械原辅材料加工等“三立足”企业效益日增,工业生产布局趋于合理,工业污染防治任务基本完成。

——生态城镇,绿化、美化和净化县城和县域城镇体系的各项措施付诸实施,县城建设详细规划工作起步,城镇各类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镇生态环境逐步优化,城镇集聚功能得到增强。

——生态旅游,省级森林公园的建设步伐加快,历史文化保护区得到开发利用,生态休闲旅游初见端倪。

检查组认为,只要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按照规划的目标要求,结合实际,持之以恒地加以实施,我县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工作水平一定能逐年提高,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将我县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新。

三、贯彻实施环保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建议

㈠认识有待提高,宣传力度应进一步加强。

从检查情况看,对环保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面仍不广,一些干部群众,甚至包括个别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法纪观念仍然薄弱。如我县中学迁建项目直至报到省里审批,才发现没有依法进行水土保持项目规划。一些工业企业对污染治理工作认识不足,片面地把经济效益与污染治理对立起来,开展污染治理工作不自觉,甚至无视环保法规定和有关部门三令五申违法排污。一些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没有开展环评工作,执行“三同时”制度也未到位。一些娱乐场所、夜宵排档不顾有关规定,在半夜发出声、光污染,影响周边居民休息。部分群众时有乱倒垃圾、乱排生活污水行为。

建议县政府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对环境保护与管理工作的领导,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抓好环保工作的责任意识与紧迫感,把环境保护与管理作为社会系统工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强化主要领导环保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建设项目环保责任制和环保项目“三同时”制度。同时,大力开展对环保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行政领导和行业企业负责人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和监督污染治理工作,形成全社会关心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局面。

㈡生态脆弱区建设任务繁重。

检查组发现,我县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中生态脆弱区建设薄弱环节务必引起高度重视。一是因人们生产建设活动产生的生态脆弱区。如县城附近矿的开采,造成山体,不仅影响县城景观,还一度因大雨引发泥石流,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目前矿山土场还有随时坍塌的危险。另外,公路拓宽工程,使公路两侧的植被遭受不同程度破坏,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仍得不到治理。二是人口密集但资源匮乏地区形成的生态脆弱区。如、等乡镇,由于林木资源的恢复远远不能满足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不断索取,大部分山地林木资源已破坏殆尽,形成了大片强度水土流失区域。

建议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将以上生态脆弱区的环境保护与治理作为当前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资源开发和基本建设项目的管理,尤其要把项目建设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真正落到实处。要积极采取各类育林措施,尽快恢复我县生态脆弱区的荒山、荒坡的林相,切实遏制水土流失现象。

㈢生态环境建设投入与需求矛盾突出。

检查中发现,资金投入严重匮乏已经成为我县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最大的掣肘因素。如生态林业建设中,因省里补偿机制没有出台,只有建设资金而没有补偿资金,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随着森林保护力度加大,资金投入也远不能满足工作的基本需要,有时还出现移育林资金为“育人”资金现象。在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中,一些企业生产不景气,治理污染历史欠帐较多,治理经费不能落实到位。另外,排污费征收面窄额低,导致环保监测经费严重不足,监测设备老化,无力开展计量认证,影响了环境监测的开展。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县水利建设资金总量小、需求大,难以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水土流失防治。即使落实了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项目建设单位也由于缺乏建设资金,要么没有进行水土流失治理,要么对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偷工减料”。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全县所需防治费用高达亿元,县里虽想尽办法,每年用于防灾抗灾的经费仍是杯水车薪。

建议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在落实“谁污染谁治理”工作的同时,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通过制定“三废”综合利用、污染治理、发展环保产业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设立污染治理专项资金,协调银行部门支持建设单位开展污染治理,向社会引资和集资参与城镇的污水、垃圾处理等措施,多渠道地筹集资金,逐步解决生态环境建设投入不足问题。

㈣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走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任重道远。

生态环境治理情况范文4

一、引言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社会的发展。大气污染范围的扩大、植被覆盖率的降低、物种多样性的减少、淡水资源的污染等问题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就我国目前的环境污染情况而言,形势不容乐观,近期的雾霭事件就是最好的说明。2008年山西新塔矿业特别重大溃坝事故,2009年湖南武冈县文坪镇、司马冲镇血铅事件,2010年紫金矿业事件,等等[1]。这些重大环境事件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环境严重污染的警钟,因此,在环境治理方面我们必须要有所作为。在环境事件背后,是现有只强调GDP的地方政府考核制度与被规制企业建立起来的密集的政治关系,这两者的相互作用容易导致地方政府利益共同体的产生,从而导致地方环境业绩恶化,进而引发诸多环境事件。若要解决这个问题,打破利益共同体纽带是重要途径之一。从地方政府的角度,通过建立地方政府环境业绩评价体系能够有效遏制地方政府建立利益共同体的诉求,从而有效解决环境业绩恶化问题。

二、文献回顾

对于政治关联的界定,Roberts(1990)认为政治关联是指与参议员有利益关系。Faccio(2006)认为,公司的大股东或者高管是议员、大臣、政府首脑或者与政府高官关系密切,那么该公司就是政治关联的。现有研究很少涉及环境业绩与政治关联之间的关系,但实际上具有政治关联的企业可能获得一系列的政策优惠,如更多的环境资源,轻微的环境污染处罚,获得更多的排污许可等。实质上,地方政府与部分具有政治关联的企业存在着一定的利益交换。交换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论。这一理论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George Homans是交换理论的创始人,他指出人们总在追求报酬,逃避惩罚,行动受到经验和情景的制约,行动选择时是有价值判断参与的,价值受到时效性的限制。引起攻击或赞同行为的条件揭示了人类行动的感情色彩,在指出行动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行动的可能性。Peter Blau提出了五项基本原则包括理性原则、互惠原则、公正原则、边际效用原则、不均衡原则。此外还提出了使行为变为交换行为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该行为的最终目标只有通过与他人互动才能达到;二是该行为必须采取有助于实现这些目的的手段”。

本文正是基于政治关联和交换理论研究成果,利用利益交换理论来分析居民、政府、企业三者之间的利益交换,以期改善居民与企业之间利益交换的不均衡状态以及打破企业与政府之间通过政治关联建立起来的均衡,更多关注居民的利益,并据此建立地方政府环境业绩评价体系。

三、政治关联与利益交换对地方环境业绩的影响机理

生态环境属于广大居民所有,自然希望生活的环境不被破坏,否则会损害到他们基本的生存权利。为了获得环境产权价值的保值与增值,广大第三方居民将该地区的环境产权价值通过政府分配给该地区的所有企业。因此,要想保障地区的生态环境,重点是使企业所承担的环境产权价值不发生减值。而如何做到这一点,理清居民、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关键:居民、企业、政府三者之间存在环境产权关系。第一,由于居民是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时受影响最大的群体,因此地方居民是该地区生态环境产权的所有者。第二,地方居民委托地方政府进行生态环境产权的,二者之间是委托方与者的关系。第三,地方政府将资源环境使用权分配给所辖企业进行使用,企业利用这些环境资源促进地方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证环境使用价值(生态权益)的保值与增值则应是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三者之间共同的利益就是保护他们最基本的生存环境,在这个前提下,实现各自的利益。

(一)居民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交换

由于居民受到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大,所以居民享有该地区的环境产权,居民将其享有的环境产权委托给地方政府进行分配,地方政府将环境资源分配给所辖企业进行使用,目的是让三者享受更大的福利。居民与政府之间的环境产权关系符合利益交换的理性原则、互惠原则、不均衡原则。然而,正是由于二者之间不均衡的利益交换导致了他们之间的委托关系并不能达到最佳效果。造成政府与居民之间的利益交换不均衡的原因:首先是作为人的政府与委托人之间的目标及效用函数不一致;其次是政府行为及其结果具有不可观察性;再有就是政府往往以很小的回报甚至是零回报来换取居民的环境产权等。因此,政府与居民之间的这种基于环境产权的不均衡交换就迫使必须要有一个约束机制来改变这种不均衡的状态。以生态权益为核心的地方政府环境业绩评价体系的建立就很好地适应了这种需求,一方面能够保障居民的利益,另一方面可以约束政府的行为。

(二)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利益交换

由于政府充当着第三方居民与企业二者的中间人,因此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利益交换应当是充分考虑到居民利益的均衡交换。但由于政治关联的存在,二者之间构建的均衡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居民的利益。在未发生环境事件的短期均衡、发生环境事件的短期均衡以及 发生环境事件的长期均衡这三种情况下,第三方居民的利益分别被不同程度的忽视。

1. 未发生环境事件的短期均衡。考虑到地方政府的任期,地方官员通常会在忽视民众因素的情况下,短期内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与地方政府建立政治关联的企业在考虑到地方政府任期因素等情况下,寻求利益最大化,双方主体都会考虑到短期的成本利益(地方政府追求政治利益,被规制企业寻求政治关联带来的环境规制宽松收益)。地方政府会优先向被规制企业(拥有政治关联的企业)提供环境资源和政策支持,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同样,被规制企业会通过政府提供的环境资源和优惠政策来达到自己的经济目的,就地方政府和被规制企业而言这种短期的均衡是合意的。但是这种短期均衡,忽视了对居民利益的影响,地方政府在进行资源配置时就已经忽视掉了民众因素,另外受任职期限的限制,加之当前政府注重GDP的考核机制,地方政府将重点放在了地方经济业绩上,极有可能在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方面存在不效率状况,造成环境资源的浪费。再有地方政府在信息方面存在滞后性和笼统性,尤其是有关生态环境信息的披露,导致地方居民很难在第一时间获知具体的环境信息,很容易被地方政府的滞后的表面信息所迷惑。而且这种对环境资源的不效率使用还存在着累加效应。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累加效应几乎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

2. 发生环境事件的短期均衡。但若发生环境事件时,上一个局部均衡就会被打破。地方政府由于受到上级政府的压力,会加大对所有被规制企业的环境规制力度,被规制企业也会加大环境整改力度,特别是与环境事件密切相关的企业,此时政治关联的作用也就不会那么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事件的影响逐渐减小,政治关联的作用会越发明显,企业会通过政治关联力求逐步减少其所承担的环境成本,而地方政府由于处在环境事件的漩涡中,承担了企业转移过来的环境成本,地方政府需要消化掉这部分环境成本。这种情况下,都会促使企业加大对政治关联的投入,以期达到未发生环境事件的短期局部均衡。由于发生了环境事件,从事件的发生到治理结束需要时间,因此,这种均衡应该是渐趋式的均衡,即经历着均衡——不均衡——均衡两阶段。很明显,第一阶段的不均衡是由于未发生环境事件的短期均衡中的累加效应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发生质变所导致,上文分析已经指出,这一阶段忽视了居民的利益。而第二阶段达到的均衡,最终还是要回到未发生环境事件的均衡,因此,极有可能会回到以前的发展路径上,继续着环境资源不效率使用的累加效应,从而继续忽视地方居民利益。

3. 长期发展的角度。从长远看,忽视地方政府任期等因素的影响,地方政府与被规制企业都在寻求长期利益,地方政府可能在短期内损失部分利益来扶持当地企业,包括放松环境规制来换取未来的经济发展,被规制企业在成本收益衡量下,在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获得利益最大化。对政府而言,一旦发生环境事件,政府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来平息环境事件,部分官员甚至需要付出被免职的重大成本。对企业而言,政治关联成本始终是存在的,而且不受地方政府任期的限制,企业为维持所能获得的利润,需要投入相应的政治关联成本,而获得的政治关联的收益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政府的环境监管力度不断加大而趋于零。在这种均衡条件下,环境事件所造成的损失与放松环境规制得到的收益在长期内大致相等。但这种收益和损失只是经济意义上衡量,而现实的情况是:空气污染浓度在加大,水资源污染面积在扩大,物种多样性在持续降低等。因此,不难看出这种长远均衡最终会耗竭地区资源,损害地区环境。即使是考虑到采取补偿的措施来治理环境问题,但大多采用的是经济补偿,然而,这种经济上的增长远不能补偿生态环境的损失。

理想的状态是居民、政府、企业三者之间基于环境产权的利益交换应该是均衡的。通过上文的分析:居民与政府之间的利益交换是不均衡的,需要引入一个约束机制;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利益交换,由于政治关联的作用,在三种不同的状态下达到了均衡,但是这三种均衡状态都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地方居民的利益,为此也需要引入一个控制工具,打破政府与被规制企业之间的利益均衡。这种控制工具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地方居民的利益。同时又要能结合地方的具体情况,真实反映地方的环境情况,而且还要能达到环境信息反馈的作用。环境业绩评价体系就很好地适应这样的需求,业绩评价体系本身就具有反馈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反映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将问题反馈给问题处理部门,使发生的问题能够很好地得到解决,并对以后类似问题的发生起到预防作用。

四、地方政府环境业绩评价体系构建与实施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环境业绩定义为:环境业绩是指组织对其环境因素进行管理所取得的可测量结果。环境业绩评价是指帮助管理者对组织的环境业绩进行决策的过程,首先是进行指标的选择,然后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最后依据环境业绩标准进行信息评价和交流,并定期对过程本身进行评审和改进(ISO14031,1999)[10]。其中环境业绩指标是指能够使人们从环境的角度对环境资源消耗的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的定量和定性信息(Bartolomeo,1995)。

通过理论分析,地方政府环境业绩评价体系的建立,应当充分考虑到地方居民的利益。基于地方居民与地方政府之间不均衡的利益交换以及政治关联作用对居民利益的忽视,我们所提出的地方政府环境业绩评价体系把地方居民利益作为核心的评价指标,同时还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各个地方的不同情况,业绩评价本身应该是一个综合的体系。为此,本文提出,地方政府环境业绩评价体系应该具有三个方面的作用:第一,地方政府环境业绩评价应该充分反映被忽视的地方居民利益,因为地方居民才是地区环境最直接的受益者;第二,既然是业绩评价体系,需要能够真实反映地区的环境情况,包括资源的使用情况、环境的污染情况等;第三,业绩评价体系本身应具有反馈的作用。为此,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建立起来的环境业绩评价体系才能够综合地反映地区的环境问题。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由于各个地区的情况不同,要因地制宜建立客观合理的地方政府环境业绩评价体系。因此,对于指标的选择,要参考 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于一个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地区发展不应是只追求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二者之间看似相互矛盾,实际上它们却在不同层面上影响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所以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必须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指标反映要客观,指标测量应持续,指标之间须协调。二是现实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置是为了指导实践活动,因此指标的选择必须具有客观性,要能够充分反映现实。同时,所选择的指标必须具有可测量性,而且不管是定性的还是定量的指标都要满足可比性的原则。另外,对于指标的计算口径和统计方法,要能够与原有的统计指标相衔接(郭瑞婷,李玉萍,2011)[11]。

由上文的分析可知,所要建立的地方政府环境业绩评价体系核心指标应该充分反映地方居民的权益,同时,对于环境问题本身也要重点涉及,既要能够反映地方环境质量又要涉及到地方环境治理的效果评价。为此,本文提出了如表1所示的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涵盖了生态权益、环境质量、环境治理三个子系统,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以求其结果能更准确地反映地方的环境业绩水平。

1. 生态权益系统的选取,生态权益是地方政府环境业绩评价体系中核心的指标,本文提出的生态权益应该是充分考虑到居民利益的权益,其衡量依据主要是居民对其居住环境的切身感受,包括居民对自己生活环境的满意程度、对地方政府在处理环境问题时的满意程度以及自己切身感受到的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所以,生态权益系统的主要作用就是反映地方居民生态利益,所选指标要能够反映居民的利益以及地区生态环境的基本情况。公众满意度、居民投诉频率是居民对所居住的地方环境最直接的反映,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直接获得。选取物种多样性、绿化覆盖率两个指标,是因为这两个指标反映了生态环境的多样性,综合反映地区生态环境。这两个指标的数据可以从政府公布的最新权威统计信息中获得,也可以从其他致力于环境保护的组织机构获得。

2. 环境质量系统,选取这个系统,主要是因为地方政府环境业绩评价体系必须要能够反映地区的环境状况。应该包括主要的生态资源、环境能源的使用情况,主要的环境污染物排放情况等。这个系统应该是环境业绩评价体系的基础,需要它来充分反映地方的环境质量。主要选取七个衡量指标:单位产值能源消耗、单位产值原材料消耗、单位产值水资源消耗、单位产值烟/粉尘排放、外排废水质量、外排废气质量、固体废物排放量。前三个指标主要用于揭示地区主要的资源使用状况,后四大污染物排放指标主要用于反映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这七大指标充分反映了地区环境的真实情况,这些指标数据可以从政府公布的环境信息中获得,也可以从第三方环保组织获得。

3. 环境治理系统,用于反映地方的环境治理情况。这个系统是环境业绩评价体系的中间环节,连接着生态权益和环境质量两个系统,使地方政府环境业绩评价体系形成一个整体,同时也是考核地方政府业绩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选取了如下七个指标:环境政策执行、环境信息公开情况、环境机构设置与人员投入、环境管理费用占总费用比例、环境设施运转、固体废物安置处理、三废循环再利用。其中环境政策执行、环境信息公开情况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环境机构设置与人员投入、环境管理费用占总费用的比例、环境设施运转、固体废物安置处理、三废循环再利用需要从政府出具的有关环境治理情况的统计报告中获得。

(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由于所采用的评价指标中,有些是无法量化的、模糊的,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又是揭示事物在乏信息、贫数据背景下的发展变化情况,因此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很适宜的。具体评价步骤如下:

(1)确定因素集U和评定集V,评价的项目的集合U={U1,U2,…,U18},评定语集合V={优,良,中,差}

(2)统计、确定单因素评价隶属度向量Ai,并形成隶属度矩阵R。

(3)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wi,评定语的数值化结果w′v=(100,85,70,55)。本文拟采用主观的赋权方法求各项指标的权重:

邀请6位权威教授、3位环境监测主管、3位政府官员共12人进行各属性的两两比较,共收到9份回复,包括6位教授、2位环境监测主管以及1名政府官员的回复。根据表2 Saaty标度,采用AHP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其中aij表示,第i个指标属性与第j个指标属性的相对重要程度:

利用AHP.yaahp软件计算出来的结果如表3至表7所示:

(4)计算综合评定向量S及综合评定值?滋:

S=WUR ?滋=W′VST

这样,用求出来的结果与100,85,70,55进行比较,得出的数值若在85与100之间,说明该地区的环境等级达到优秀;若大于70而小于85,则地区环境达到了良好;若低于70但大于55,地区的环境还是勉强可以接受的,但是需要进行环境整改;若没达到55,该地区的环境则是无法保障居民生活的,必须立刻进行整改。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得出的地方环境业绩的等级,对地方环境治理有非常大的帮助,这样量化出来的结果,目标性更强。另外,该环境业绩评价体系也可以单独使用其中的某一个系统,如果单单只是为了测量地区的环境质量,则可以单独使用环境质量系统进行衡量,在此系统的基础上再加以细化分析,最后测量出地区的环境质量。

生态环境治理情况范文5

根据《**严厉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生态环境分局认真开展了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排查整治,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危险废物违法排查整治情况

(一)领导重视、亲自部署。**生态环境分局主要领导亲自对危险废物违法排查整治工作进行部署,**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具体负责,**生态环境分局生态办协助形成合力,保障专项行动圆满完成。

(二)建立并完善危险废物环境重点监管单位。建立并完善危险废物环境重点监管单位清单,去年,**危险废物管理系统中产废单位为225家。通过排查,截至目前在监管系统中新增66家医疗单位(卫生服务中心),4家机动车维修行业。督促产废单位在安徽省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中执行管理计划、申报登记、转移联单、经营情况报送等制度情况,督促相关企业如实通过信息系统申报危险废物产生、贮存、转移、利用、处置情况。

(三)组织学习,提升业务水平。组织业务科室和执法人员学习新《固废法》,依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违法行为的特点,创新监管手段和机制,严格依法查处相关违法行为,提高执法效能和依法行政水平。并组织辖区内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开展了《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培训会》。

(四)开展涉危废企业专项检查。2021年1月至9月**生态环境分局共对16家涉危废企业进行了专项检查,出动执法人员41人次,发现问题企业1家,罚款19.9万元。

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排查整治情况

(一)加强宣传、提升企业认识。为更好的开展自动监控工作,**生态环境分局于2021年7月8日召开了自动监控数据培训会,**重点排污单位及所有涉自动监控企业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邀请了市局专家对企业自动监控工作进行了指导。

(二)开展自动监控数据造假专项排查。**生态环境分局根据方案要求,结合**重点排污单位规范化环境管理检查工作,以企业在线超标数据现场核查为抓手,推进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排查整治工作。2021年1月至9月田家庵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大队共对72家企业进行了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专项检查,出动执法人员163人次;其中根据自动监控系统线索,检查发现1起涉嫌比对检测伪造监测数据案件,目前案件正在办理中。

生态环境治理情况范文6

位于贵阳市观山湖区鉴湖路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是全省125个监测点之一。陈敏尔首先来到这里,查看设备运行状况,询问环境空气质量主要指标监测数据。当了解到全省主要城市空气质量趋好时,陈敏尔高兴地说,抓空气质量就是抓环境生产力,要坚持抓好空气质量实时监测,倒逼大气治理工作抓得更加有力有效,让清爽空气成为贵阳的靓丽名片。

贵阳时代沃顿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复合反渗透膜专业化生产企业,产品广泛用于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水质净化等领域,产销量居全球前列。陈敏尔走进企业生产车间,了解科技研发、工艺流程和市场销售情况,希望企业坚持创新驱动、紧盯绿色技术前沿,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做大做强。

乌江渡水电站是我国在喀斯特岩溶地区自行设计、施工建设的第一座高坝大型水电站。陈敏尔来到电站大坝,听取电站建设运营情况介绍,询问电站生产经营和生态保护情况。陈敏尔要求乌江水电开发公司进一步管理好、运营好乌江渡电站,更加注重保护周边生态环境,使电站发挥更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造福更多人民群众。

陈敏尔十分牵挂乌江流域生态保护。34号泉眼是乌江流域的重要污染源,治理该项目被列为全省十二件环保实事之一,近年来开磷集团投入4.8亿元大力实施污染治理,极大地减轻了乌江总磷污染。陈敏尔来到34号泉眼治理工程现场,详细了解污染防治情况,对承担34号泉眼治理任务的开磷集团给予肯定,希望企业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强化责任担当、发挥聪明才智,确保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当天下午,陈敏尔一行从播州区乌江楠木渡码头出发,乘船实地考察乌江流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情况。陈敏尔与大家边考察边交流,随后在船上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省有关部门工作情况汇报,就如何加强乌江流域保护与开发进行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