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规划设计案例范例6篇

城市更新规划设计案例

城市更新规划设计案例范文1

新加坡“花园城市”建设及其启示

城乡规划管理中的文化内涵研究

规划移动执法监察平台研究与开发

可持续大学校园规划建设探析

我国城市规划公众参与面临的难题探讨

碳税对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影响分析

我国空港物流园区的规划特性探讨

“多规合一”中生态环境规划体系探讨

融入地域文化的教育基地景观规划设计探索

国内新城建设及其对济南东部新城规划的启示

基于TOD和IOC模式的梧州红岭新区规划建设

乌兰浩特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规划特色探析

面向智慧城市的数字规划发展思考与实践

“武汉规划公示”微信公众平台建设与实践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城市规划信息采集研究

统计数据在重庆城乡规划管理中的作用研究

重庆市主城区城中村改造规划体系探索

面向“多规合一”的信息平台设计与实现

重庆市规划诚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研究与应用

“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建设进展评述与分析

生态城市设计研究层级的技术体系构建

大同市“五规合一”信息联动平台研究与实现

江西赣州市中心城区交通应急通道体系规划研究

风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建设规模控制方法探讨

大学绿色校园虚空间主轴的塑造——以广西大学为例

城乡全域空间规划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思路研究

大数据、大平台背景下的城乡建设一体化信息平台研究

城乡规划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衔接策略探讨

城乡规划纳入公共政策:城市增长管理政策工具经验

“多规合一”项目审批前期审查制度创新和流程改革

数字水印和访问控制在城市规划信息安全保护中的应用

广州市、厦门市“多规合一”信息平台案例分析与思考

厦门市“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多规合一”推动下厦门市城市规划审批流程改革的思考

区域协调集约发展理论视角下义乌工业园规划设计探析

城市“中优”发展策略下的济南旧城改造与更新

新艺术装饰风格居住区景观设计探索——以羊山湖公馆为例

传统区域可意象性环境的构建——以北京前门大街为例

国外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及其启示——以斯德哥尔摩和温哥华为例

历史街区改造的困境与对策——以济南解放阁舜井街片区为例

“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建设方案研究——以浙江省淳安县为例

大型地下空间发展模式探讨——以广州珠江新城地下空间为例

多维度的城市更新——以德州市京沪铁路两侧区域规划为例

“智慧城市”的“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建设实践——以镇江市为例

从“信息孤岛”到功能整合的“多规融合”协同办公平台建设研究

城乡统筹背景下“城郊村”改造探索与实践——以慈溪市湾底村改造为例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公共设施建设历史及用地分类标准修订演变研究

历史文化名村规划保护与利用研究——以广西贺州福溪村旅游开发为例

从要素整合到“多规融合”——长沙市“大规划”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探索

城市更新规划设计案例范文2

Abstract: The college is trying to reform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people-oriented is the focus of educational reform.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teaching reform on principles of urban planning in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group,then it put forward some utility measures of teaching reform,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puts forward the necessity of teaching reform on architecture.

关键词: 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城镇化;教学改革

Key words: architecture;principles of urban planning;urbanization;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3-0195-03

0引言

在当代“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席卷全球,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观念、意识形态,而且影响着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主体,满足人们的生存、行为、精神和发展等方面的需求。高等院校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教育教学改革。以学生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己任是新时期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在国家和地方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发展经济、推进城镇化进程是当代国家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据国家最新统计资料显示,到2008年中期,世界城镇化水平平均已超过50%,而中国城镇化水平也已到44.9%。中国城镇化水平与世界平均城镇化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这一方面反映我国的国民经济还较弱,有待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另一方面体现我国城镇的集聚力和辐射力不足,城镇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一些城市在建设中不顾历史文脉、周围环境,一味标新立异的建筑随处可见,缺乏处理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城市关系的专业人才是主要问题之一。经过多年的高等学校专业教学及社会实践,笔者认为建筑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加强专业素质教育,建立完善的教学法体系。具体指培养学生对专业课的浓厚兴趣,掌握专业课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技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之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本文仅以建筑学专业必修课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为例加以阐述。

1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现代社会中,城市发展的规划建设等方面不断地遇到新问题,人们也不断地思考和实践,新的规划理念、思潮和设计方法不断地涌现。而汇集其精华的城市规划原理课是应用性较强的建筑学的专业基础课,涉及学科范围广泛,知识更新频率较快。因此,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现有教材,应根据形势的发展、社会的需求不断地进行调整、完善和补充。

1.1 全面了解城市规划学科的前沿及最新发展动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规划的理念几经演变。教师应掌握国际及国内城市规划理论、方法的发展和变化,并将其中具有深远影响的学术观点介绍给学生。例如:体现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和宗法礼制的“周礼・考工记”,现代城市规划、建筑思想的典范“田园城市”和“光辉城市”,当代城市、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体系的结构重组等知识。

1.2 及时更新城市规划的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基本概念、理论是城市规划原理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其涉及范围很广,它的很多内容基本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而且,多数概念、理论始终处于发展之中,需要逐步的完善、调整。任课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根据学科的发展提炼出一些核心概念、理论和方法,及时更新所讲授的内容。如教材中列出的城市规划的作用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在2003年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的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的参考用书中记载的是“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确保城市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从城市建设发展上看,城市规划的对象是以城市土地使用为核心内容的城市空间系统,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对城市空间和土地使用的操作而得以实现的。通过分析可能看出后者比较科学、合理,学生易于理解。

1.3 初步掌握城市规划的编制与设计城市规划的编制与设计可以拓展建筑师的知识面、提高建筑设计水平,也是本科建筑学教学大纲的重点之一。城市规划编制与设计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完成学业后能否顺利地走向社会,成为设计、规划、建设及管理方面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主讲教师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本着对学生、对社会负责的态度,仔细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利用powerpoint 、CAD、Photoshop等软件进行教学,讲解城市规划的编制程序及各个层次规划设计的内容、方法等。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理解、巩固和加深所学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对城市规划的认识从理性到感性、再从感性到理性的螺旋式上升过程。这种认识方式也是符合认识论的基本规律的。

1.4 增加和补充城市规划管理的内容城市规划管理是建设项目的组织编制、设计、建设和监督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在系统工程上包括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反馈系统及保障系统等。具体指根据城市土地空间资源的使用和各项布局,组织编制和审批城市规划,并依法对城市土地的使用和各项建设活动进行组织、协调 、引导、控制和监督,使土地资源系统和各项建设的空间关系形成合理的结构,使城市建设能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若将学生培养成了解城市规划及管理的建筑学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城市规划的概念、理论、编制方法,还应懂得城市规划管理方面的知识。这方面的内容虽然不在教学大纲的范围内,但却是不可缺少的。它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领域,拓宽他们的就业空间,为社会培养规划建筑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1.5 正确处理好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城市规划不仅与建筑学、环境学、市政工程、土木等息息相关,而且涉及城市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生态学、地理学及信息技术等。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对这些相关学科的知识也应有所涉及,尤其是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城市、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及环境变化对城市生态的影响。高等院校应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和一定的预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使他们走向社会后能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和子孙后代造福。

1.6 加强城市规划中实践教学的内容城市规划原理可分为以讲授基础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两大部分,《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传统的教学过程主要以教师的“教”进行设计的,大纲内容突出了课程的知识点,对于学生通过学习所应取得的规划技术,运用技能要求虽然提及,但在实际理论教学中,往往是知识传授为主,技能训练少甚至无,也就是说,实践教学内容有所欠缺。因此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今后应加强实践教学内容,围绕学生的“学”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课程大纲要明确规定学生学的时间与老师教的时间比例。教师课程活动讲解不得超过2/3,应留1/3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查阅资料,进行社会调查和进入政府或企业部门进行实践等。

2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关键,在教学改革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传统的城市规划原理教学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学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教育活动。新时期的城市规划原理教学是以学生为本,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需要不断地调整、完善和创新。

2.1 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法体系如何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已成为当前教育界讨论的焦点话题,更是建筑学专业教学的重点。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法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他们的潜力,给学生广阔的知识及发展空间是有效的措施之一。城市规划是灵活的、立体的、网络化的知识,依赖于广阔的信息来源。教师可以利用报刊、杂志、电视、互联网及实务案例等多种资源,并且适应当前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借助多种教学手段,达到启发式教学、形象化教学的目的。学生能够在课堂及其他渠道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信息量,参与教学的各个阶段,展示自己的知识才能。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又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2.2 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计算机技术及软件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在以往的二维平面教学基础上增加了三维立体教学。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软件进行教学,使教师讲课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重点突出,学生易于吸收、理解,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规划设计课的教学,在方案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计算机三维建模的特点,结合简单的动画,可以使设计理念感性化,及时对不理想的建筑单体造型、建筑空间布局进行调整,以达到舒适、安全、幽雅的环境效果。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制的规划区域鸟瞰图,使抽象的设计空间变得真实,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想像力。

2.3 加强建筑及规划模型制作的训练力度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注重规划设计的二维表现,甚至以表现的好坏来判定一个设计作品的优劣,而忽视规划模型的制作,或只作为最后设计成果的表现形式。将制作规划模型贯穿于设计课的全过程,是国外规划院系普遍采用的教学手段。例如: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建筑学专业的设计课均需制作模型,欧美高校建筑学专业课的教学更是秉承包豪斯的传统,从未放松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国内的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的设计课也非常重视制作设计模型。通过制作设计模型可以直观地反应规划意图和空间结构关系,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拓展他们的视野和空间想像力。

2.4 在理论课中强调引入案例分析和研究城市社会经济的复杂性决定了城市开发项目的极少重复性。目前,城市规划理论学说仍不严密、不完整。因此,城市规划项目的案例分析和研究(Case Study)就显得十分重要。城市规划原理等理论课教学应该借鉴工商管理MBA课程的教学方法,通过大量案例分析说明城市现象和问题,总结规划设计经验,让学生加深课程基础概念及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相关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宗旨不是传授最终真理,而是通过教师出示一个个具体案例,组织学生开动脑筋思考案例中提供的矛盾,参加讨论,各抒己见,去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案例教学甚至不在乎能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它真正重视的是答案的思考过程。在课堂上,每位学生都要贡献自己的智慧,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学生一方面从教师的引导中增进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把握信息做出决策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从同学之间交流、讨论中,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实践证明,该方法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的也比较好。

2.5 在实践课中加强对规划技能的训练和掌握城市规划原理以城市、社会为研究对象,要想透彻的理解课程内容,必须加强实践锻炼,对学生来说,社会调查、数据统计和整理、分析和预测是必须掌握的技能,要注重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例如:在城市规划中,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经济状况的分析与预测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搜集相关城市近20年人口、经济与用地等相关数据,上机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统计与整理,分析和预测,最终做出人口金字塔图、GDP趋势图等图件成果,并根据分析数据,撰写文字报告,这一部分实践课主要是通过上机操作完成。通过该部分的实践,提高了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6 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教学改革,光从教师“教”的一方面进行改革是不够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要从“学”的一方面也进行改革,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锻炼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改变传统的听、记的听课方式,由单方面的接受知识变成双方的互动教学,增加语言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抓住教师给予口头表达的机会,锻炼自己口头表达能力,做到语言表达清晰,具有感染力。另外要多动手,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的基础上,学会编写一些小文章或者方案介绍等,学习做一些电子的演示文件,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也为学生的职业选择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②要求学生加强在课外的多方位的知识吸收,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瞬间万变的时代,获取知识的手段也已千变万化。因此学生不仅要看课外书籍,还应从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中吸取丰富的营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3课程师资队伍的改革

近年来,各地建筑规划院系片面强调师资队伍的学历文凭,教师基本是由博士生、硕士生组成。他们大多数一直生活在学校,缺少社会实践经验。高校建筑学本科教学目的是为城市建设培养合格的建筑师,而目前检验合格建筑师的标准是通过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的考试,即国家承认其已具备履行其岗位职责与业务活动所必备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实际工作的能力。注册建筑师考试中的案例分析、场地处理及环境设计占很大的比例,建筑学专业教师必须具备较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才能通过国家注册建筑师的考试,成为合格的建筑师和专业教师。

3.1 让年轻的专业教师下基层锻炼高等教育要服务于社会,迎接时代的挑战,就必须走出象牙塔,高校的建筑规划院系应与设计、管理、建设单位密切联系,将最新的理论和技术及时输送给社会,并将实践经验反馈给学校。担任建筑学专业课教学的教师需要经常到研究所、设计院、各委办局、施工建设现场等进行锻炼,弥补相关知识的不足。国内已有一些高校开始尝试,效果不错。学生反映经过实践锻炼后的教师讲课生动、观点明确、例证翔实、案例分析透彻,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改变了以往呆板的“填鸭式”教学,获得学生的广泛好评,这种方式值得大力推广。

3.2 鼓励专业教师进修,学习和参加注册师考试要提高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就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就应积极鼓励并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进行教学进修与学习。让他们在国内外知名院校学习先进的思想和教学方法和实践经验,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鼓励支持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教师参加注册师(注册建筑师或注册规划师)考试。通过注册师的考试,能促进教师认真学习建筑及规划方面的法律、法规、规范和技术标准,了解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查、实施、监督和管理的程序和过程,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及时更新自己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同时这也是让教师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3.3 邀请校外专家来校授课和作演讲等建筑学、城市规划方面的专家具有多年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对城市和建筑的历史发展、开发建设、空间环境的改造等认识是一笔可观的知识财富。邀请专家来学校讲学,讲解一些建筑、规划建设方面的实例,分析其成功的经验、遇到的难题和解决的途径。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对学科认识的理想化,使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更加合理,走向社会后可以很快地承担社会赋予的重任。此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专业师资队伍不足的压力。

3.4 积极鼓励人才有序流动要解决好我国当前建筑规划教育工作存在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问题,归根结底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具有多学科背景和“杂交优势”的师资队伍。在现阶段,我们应结合国情,积极鼓励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教学合作,特别应积极鼓励人才的有序流动。逐步改变我国建筑规划院校师资“近亲繁殖”的普遍现象。

4结语

随着当代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镇化的趋势在世界各国迅猛而持续的发展。中国在21世纪将又快又好地大力发展经济,加快全国各地的城镇化建设,就是要按科学规划逐步完善城镇的各项基础设施,建筑物,构筑物和生态及环境保护设施,日益改善城镇的人居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争取早日进入小康社会。未来城镇将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人口和社会经济资源将向城镇集中,经济发展将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城镇的发展。因此,在未来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我国城镇建设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契机,需要许多知识全面,能力扎实,学有所用,勇于挑战的建筑、规划方面的复合型实用人才。所以,建筑学专业中,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是时代的需要,是当务之急。同时也是以学生为本,与时俱进,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需要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原理.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3]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城市更新规划设计案例范文3

关键词: 工科高校 城市规划专业 CAD课程 实践教学

城市规划专业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交叉边缘学科。目前,各高校开设的城市规划专业主要有两类,即工科建筑学专业为主的高校和理科地理学专业为主的高校,这两类城市规划专业在专业基础教学方面有各自的特色[1-2]。工科建筑类高校开设的城市规划专业应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着重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规划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3-4]。CAD课程在当中作为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中间桥梁,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地形地貌图,还是景观设计及规划者设计思想的表达都需要通过CAD作为媒介实现。在本科教学阶段,尽管各高校都将CAD课程作为基础课程,但是在CAD课程基础教学过程中仅简单地讲授专业绘图知识,缺少实际工程项目背景下的绘图类课程的教学工作[5]。导致学生分析能力和图纸表达规划设计的能力较弱,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规划工作[6]。

一、CAD课程在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吉首大学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在城市规划专业开设了AutoCAD课程,经过几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使学生能够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程设计中,提高了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向工科建筑类背景下的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开设CAD技术课程,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使学生掌握阅读和绘制城市规划专业图纸能力;第二,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城市规划方面的空间构思能力和构形设计能力;第三,使学生能够利用AutoCAD软件理解城市规划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的设计构思,并能够与同行进行技术交流。

二、CAD课程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CAD课程教学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近年来吉首大学城市规划专业主要用人单位关于毕业生CAD应用实践技能反馈的信息,可以看出学生对AutoCAD软件中的点、线、面等基本命令都十分熟练,但是在实际城市规划工程背景下的作图、识图、制图能力欠缺。希望学校在城市规划专业CAD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在工程背景条件下专业技能的培养,特别是徒手作图、识图、制图等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提高实际工程实践能力。

(二)CAD课程教学缺乏利用工程制图语言表达设计思想的能力

各高校城市规划专业的CAD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都以AutoCAD软件作为教学平台,但在教学过程中以讲授常见的二维绘图命令和绘图方法为主,缺乏利用CAD表达设计思想教学内容。使得学生既缺乏城市规划方面的空间构形设计能力,又无法通过AutoCAD软件表达自己的规划设计思想,更无法理解其他城市规划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的设计思想。

三、城市规划专业CAD课程教学改革

城市规划专业AutoCAD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不仅能够阅读并绘制专业图纸,而且在深层次上让学生能够使用AutoCAD软件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理解其他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意图,并与之交流。

(一)应用工程案例教学

城市规划专业CAD课程应首先培养学生使用AutoCAD软件识图和制图等动手能力,这是从事城市规划项目的前提条件。但枯燥的绘图命令和脱离实际工程背景下的教学方法,使得广大学生无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CAD课程应以工程教育为基础,增加工程实例,按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以案例为载体介绍绘图知识,进而提高学生操作能力,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多年来通过对工程案例教学经验的总结,确定了以下三点原则:

第一,工程案例应涵盖CAD课程的全部知识点,并与上机实验教学有机结合;知识点通过工程案例加以具体化,然后通过上机实验教学巩固知识点,工程案例应与上机实验教学在内容上相互关联。

第二,要选择生活中常见的工程,便于学生学习掌握,以便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第三,建立工程项目案例库,要求每个工程案例都有相对完整的工程资料,使学生能够得到完整系统训练。

吉首大学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安排相关专题的实践课程,使学生接触到实际工程,在2012至2015学年教学中,学生直接参与了这些工程案例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城规专业CAD课程工程项目案例库已有30多个案例的工程资料。

(二)分层次实验教学

城市规划专业CAD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安排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1)根据城市规划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要求。首先培养学生利用AutoCAD软件掌握计算机绘图能力。(2)依据已经建立的城规专业CAD课程工程项目案例的特点,实验课程内容要遵循工程项目案例要求。因此,我们认为本实验课程主要内容分层次设置实验项目,即: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三个层次,每个实验教学都是环环相扣,前一个实验环节是下一个实验环节的基础,后一个实验环节是对之前实验环节的拓展和延伸。该实验项目的设置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三个层次实验的合理比例为40%,40%和20%。实验课程内容如表1所示:

1.基础性实践教学

基础性实践教学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绘图命令和绘图方法,主要是使学生掌握二维平面绘图技术。在重点讲授AutoCAD软件的特点、常见绘图命令及其基本修改功能的命令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上机完成城市规划各要素绘制,如树木、亭台等。

2.设计性实践教学

设计性实践教学是在给定的工程背景条件下,要求学生分别对给定道路、公共设施等要素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学生通过AutoCAD软件完成自己的设计规划方案。

3.综合性实践教学

综合性实践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一定基本操作技能和规划知识的基础上,借助CAD软件,完成工程规划设计图纸。本实践教学课程中,要求学生从实际工程出发,考虑各种地形地貌条件、交通量和人流量等因素,完成某实际工程的总体规划成果图,并撰写规划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提供实际工程项目的背景资料,与学生共同参与问题的讨论,提供必要指导。

(三)组建“工程项目团队”

调查发现,很多学生认为CAD课程的理论内容很枯燥,同时在计算机上操作基本的绘图命令仍然是被动学习,难以产生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没法获得深刻的认识。为此,可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团队,采取分组参与、团队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首先,参照工程项目部的模式,以5~6个人为一组组建“工程项目团队”。其次要求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团队中,在团队中扮演一员,各自完成自己的职责任务,对于在实施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解决,最终使学生能够使用AutoCAD软件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理解其他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意图,并与之交流,以便更好地与就业相对接。

项目团队按实际工程项目部的运作方式,每个团队由一位项目经理和若干组员构成,项目经理协调任务分解,并给所有组员分配任务。教师制定进度计划和团队管理办法,指导每个团队的实践过程,监督项目过程规范的执行情况,最后主导考核与评价。在2012年CAD课程中组建了12个项目团队,2013年组建了9个,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四、CAD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果

自2012年起,我校在城市规划专业进行了CAD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已有四届三百多名学生受益。表2记录了改革前后学生期末成绩分布情况,对比分析发现自从实施了课程改革后,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明显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可见,城规专业CAD课程改革有助于强化教学效果。

改革前后主要用人单位对我校城规专业毕业学生能力综合评价如表3所示,分析发现,改革之前学生绘图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然而缺乏实际工程背景下绘图能力的培养。自2012年实施改革以来,不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程设计中,而且能够大幅度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改革之后城市规划专业近四年的就业率呈现稳步提升趋势。2014年城规专业平均就业率达到92.6%。

参考文献:

[1]谢晓玲,李欣怡.城市规划专业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6):2-3.

[2]韩秀茹,燕华.城市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以青海大学城市规划专业为例[J].中国建设教育,2011(Z2):76-79.

[3]姚玲玲,覃永晖.地方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城市参观认识实习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科技教育创新,2011(12):160-161.

[4]马万民.高校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4):110-112.

[5]李建伟,刘科伟.城市规划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建构[J].高等理科教育,2012,106(6):145.

城市更新规划设计案例范文4

关键词:

自主创新决定城市命运,自主创新需要“亮剑”精神。

经典案例:

■从美国的“微软”到日本的“索尼”。

■从“两弹一星”到“神舟飞船”。

核心提示:

自主创新需要“亮剑”精神,用改革的办法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在体制上打破部门所有、分割占有、封闭配置等制度障碍,在人才流动机制、创新合作机制、创新扩散机制、创新利益分配机制和创新风险机制等方面突破瓶颈制约。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变仿造为制造,变贴名为创牌,用创新来创业。

第二十计 双轮驱动

关键词: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动力,城市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对孪生兄弟。两者的精彩互动,牵动着城市高开高走。

经典案例:

■河北省城建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年大变样”。

■东莞市的“建设国际制造业名城、生态绿城、文化新城”的发展战略和“一网两区三张牌”的发展思路。

核心提示:

工业化创造财富,为城市化提供动力;城市化涵养财富,为城市化提供载体。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互动并进,演绎着一曲又一曲富民强市的动人乐章。实现两者完美结合的关键在于:城市规划和产业规划保持同步,工业做强做大和城市做优做美并举,使“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相得益彰。以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发展,用工业化这一“千斤顶”支撑城市,以城市发展促进产业发展,用城市承载力的不断提升聚集产业,以工业化和城市化共同催生农业产业化。

第二十一计 规划即法

关键词:

城市工作千头万绪,规划是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规划管全局,管战略。规划的领先是最大的领先,规划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规划出生产力,更出竞争力。

经典案例:

■河北廊坊市的“城市规划山”。

■南京市的城市规划,市民有说“不”的权利。

核心提示:

一流城市必须有一流规划,一流规划来自一流专家。城市规划要注意体现人文关怀,注重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在规划的程序上坚持广泛听取和采纳群众意见,由各方面专家共同研究制定也属必要。规划即法、执法如山,“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规划一旦确定,就要有铁的手腕保证规划的有效实施,确保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第二十二计 另起炉灶

关键词:

大拆大建,劳民伤财,“山重水复疑无路”;跳出城,再造新城,“柳暗花明又一村”。

经典案例:

■既不失古典之韵,又充满现代之美的“古苏州”“洋苏州”“新苏州”。

核心提示:

美国人提出“保护过去,就是为了未来”;新加坡人提出“建设一个包括过去的未来”。旧城改造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改造,应该以科学的城市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改造与再造并重”,实行“有机更新”,讲究“名、优、特”。“改造与再造并重”,就是跳出旧城,发展新城,新旧分治,相得益彰。旧城改造包括“城中村改造”,是最为敏感、最为复杂的“民心”工程,在具体操作中不能搞“全麻”,更不能“快刀斩乱麻”。

第二十三计 画龙点睛

关键词:

个性是城市的眼睛,有精品才有个性,有个性才有魅力,有魅力才有竞争力。

经典案例:

■大连市“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城市建设理念

■江苏宿迁市、河北廊坊市“抠死角、上细活儿”的纳米精神。

核心提示:

道路是城市的血脉,广场是城市的客厅,公园是城市的眼睛,绿地是城市的肺叶,雕塑是城市的“灵魂”,建筑是城市的音符……建设一座品位不凡的城市,使之成为近悦远来、客商云集的风水宝地,必须从塑造精品开始。把看似简单的事情,做好了就是不简单;把看似平凡的事情,做好了就是不平凡;把看似细小的事情,做好了就是一件精品;把这些精品叠加起来就是一座精品城市。

第二十四计 静动结合

关键词:

动态驾驭静态,无形决定有形。

经典案例:

■中外知名会展之城的财富效应、聚集效应、品牌效应。

核心提示:

城市的建筑物是静态的,城市所在的位置是不可能流动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一种“动态经济”“流动经济”“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谁善于运用动态原理,谁精于开发会展经济、旅游经济等“动态软件”,谁就能赢得投资者的青睐和消费者的忠诚,谁就能成为竞争的赢家。

第二十五计 机制再造

关键词:

把城市的有形或无形资产当作资本经营,通过城市资产的资本化经营,创造财富,实现城市增值,变“有多少钱干多少事”为“干多少事筹多少钱”。

经典案例:

■河北廊坊市的融通资金理念:“用全国乃至世界的钱建设廊坊”。

核心提示:

经营城市是一个高投入的产业,实现城市的快速发展,必须依靠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通过“机制再造”,打破资金瓶颈。“凡市场能办到的事,政府要坚决地退;凡市场不能为的事,政府就必须到位;凡是能交给市场去办的事情,绝不包揽;凡是能用经济手段解决的问题,绝不用行政手段;凡是能够花钱直接办的事情,绝不拿钱‘养人’去办”。

第二十六计 品牌突围

关键词:

品牌能托起一个产品,可以改变一个企业的命运,也能托起一座城市。如果这座城市不想被遗忘,不想被淘汰,就必须像经营企业、营销产品一样,精心打造自己独具特色的城市品牌。

经典案例:

■大连市的环境品牌之路、青岛市的产品品牌之路。

核心提示:

品牌是现代城市的名片,是经济生活的基本元素,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对消费者而言,品牌意味着信用,也意味着个性;对城市而言,品牌意味着活力,也意味着实力;对国家而言,品牌是一种软实力,也是一种竞争力。作为一种市场力,城市品牌可以使产业升级、城市升值。塑造城市品牌是一个长期战略,既需要“眼观六路”的全球视野,也需要具备盘清“家底”的本事。品牌需要载体,品牌需要真实,品牌需要差异,需要创新,需要营销,需要专家认定、市民认同、官方认可,政府不能擅自决定。

第二十七计 软硬兼施

关键词:

城市之争是项目之争,项目之争是环境之争。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

经典案例:

■河北廊坊市,全国中等城市中首个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城市。

■大连市以环境建设为龙头的“环境革命”。

核心提示:

哪里环境好,资金就往哪里投,项目就往哪里放,人才就往哪里流。环境营造不是虚无缥缈的,必须从硬到软、从上到下、从物到人一起抓、具体抓。真正做到以“硬”促“软”、以“软”补“硬”、“软”“硬”兼施,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努力构筑经济发展的良好平台。

城市更新规划设计案例范文5

【关键词】城乡规划,多重交互,立体化教学;体系构建

1、城乡规划一体化背景下的城市设计

我国建筑教育体系中城市设计课程开设始于1980年末。当时“广义建筑学”提出,“广义建筑学”的内涵就是利用城市设计的核心作用,从概念上和理论基础上把建筑、地景、城市规划学科的精髓合为一体。20世纪中叶,发达国家开始重视村镇体系规划设计以及村庄建设,2000年以来我国也伴随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开始加强村镇体系规划,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各地都制定了村镇体系规划的技术规范,如今城乡规划专业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应培养学生具备城市设计以及城乡规划的基础能力已经没有争议。

1.1 “广义建筑学”“城镇建筑学”“城乡一体化”异军突起,高层次城市设计人才培养意义重大

上世纪末,“广义建筑学”及“城镇建筑学”概念的提出和其后的认识与实践的发展,在侧面昭示着城市设计在中国的发展走向,城乡体系规划的逐步深入推进,也在迫使城市设计的领域从城市圈,城市,区域逐渐向城镇体系纵向发展,传统的建筑学科领域的拓展应在城镇体系的城市设计层面上得到突破和体现,进而“以城市设计为基点,发挥建筑艺术创作,共建和谐的城乡社会关系。

1.2 城市设计学科起步较晚,学科定位与研究内容亟待完善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设计及城乡规划体系起步较晚,特别是各类人才培养建设明显滞后:本科生教育多在建筑学专业和城市规划专业中开设城市设计课程,研究生教育中有城市设计方向的,但是一直到2009年才有第一本较权威城市设计本科教材《城市设计》出版,城乡规划专业方兴未艾也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所以长期以来各大高校都有自己的教学体系进行城市设计人才培养。

2、“多重交互”立体化教学的特点

2.1多专业融合,课程体系综合性强

城市设计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强起点高的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所学课程中涉猎面最广,囊括知识点做多的课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要求所培养人才在建筑学、城乡规划、园林景观、道路交通、市政设施各专业上都有一定基础,并且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针对这门课程的特殊性我们在课程体系建设的时候,诸如《城市设计》等课程应选择资深教师授课,并开设了较多的专题讲座穿插在课程当中,适当组织学生进行认识实习。

2.2理论课程、设计课程、实践课程交互进行,循序渐进提高课程深度

本成果在课程建设中采取理论课程理论课程、设计课程、实践课程交互进行形成课程体系如下:

2.3 横纵交错,立体化教学

针对城市设计课程自身的特点,突破了传统教学手法上单项渐进的教学模式,采用横纵两条轴线进行教学体系的推进,横向为课程的深度,从基础课到专业课逐渐深入,纵向为专业发展轴,从建筑学专业向城市规划专业、园林景观专业、道路交通专业等相关专业逐步扩展。

2.4 紧扣我国城市设计的特点

我国的城镇体系规划起步较晚,真正广泛应用也只有十几年的实践,城市设计课程具有前沿性和系统性的特点,需要学生具有很广的知识面和对成功案例的借鉴,以掌握城市设计的精华,掌控城市设计的前沿脉搏。将理论授课和实践环节的快题设计设置在学生外出实习较为集中的学期。并且借鉴国外城乡规划过程中的成功案例开设《精品城市设计案例赏析》课程。委派任课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城市设计会议,参观实际案例,并以讲座以及系内播放幻灯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城市设计的前沿知识。

3、“多重交互”立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创新之处

城市更新规划设计案例范文6

中国有句古话,叫“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我们建设和谐家园的进程中,如没有科学的规划设计,则只能是一盘没有杂乱无章的散沙,更谈不上人与自然的和谐了。人们往往赞美具有特色风格的建筑是奏响时代旋律的音符,但若没有规划严谨的总谱,这些音符将变得毫无生命力。因此,规划与建设是不可或缺的孪生兄弟。大至整个国家,小至区域建设,都离不开统筹规划,这已被无数的实例所证明。上海东南西北四大产业基地的建设,浦东开发的高速发展,世博园建设的有序进行等,它们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无不显示了规划设计在重塑山河、建设和谐家园方面的重要性。为此,人们对在城市规划中颇有建树的规划设计单位及规划设计人员,油然产生了一种敬仰之情。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就是这样一个在规划设计领域颇有建树并在全国享有盛誉的行业佼佼者。

规划设计研究院成立10年来,以他们不断创新的理念和雄厚的实力,在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旅游风景区规划等十几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完成了千余项规划设计和科研项目,确立了大规划、大环境、大手笔的新的规划思路。这一规划思路,在2006年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区保护与利用规划”及“上海世博会世博村项目国际方案”中,再次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江山重塑 和谐共鸣兴中华

神州大地,长江就象一条腾飞的巨龙,孕育了深厚的华夏文化。在华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为了缚住这条苍龙,让她更好地造福于人类,治理与防患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因而出现了许多美丽的传说。但是,在党的领导下,千百年来的美好愿望正逐步地在变为现实,主席当年“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憧憬,随着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逐步建成,已经展现在世人面前。

夏南凯教授认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战略性工程,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它的完工,不但能大大减轻洪水对长江中下游的危害,改善航运条件,同时能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提供巨大的电力能源,而且以三峡大坝为核心,会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的旅游业发展。所以,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区保护与利用规划,是立足三峡,放眼整个长江流域的保护、利用与开发,具有很大的导向作用。

本着把长江的地势与文化结合在一起,把左岸的特色和自然地理结合在一起的宗旨,设计研究院形成了“天地一筑,高峡平湖,人文山水,时空明珠”的规划理念。夏南凯教授指出,整个长江流域,上游山势陡峻,气势雄伟,这一段应以自然保护为主;中游即从武汉到下游平原一段,这一段由于地势落差大,受长江的危害也就大,因而人文治理的痕迹也最重、最多;从南京一带至出海口是以平原为主的下游段,这儿是给中国带来最大财富的地方,因而也是中国最富裕的地方。若长江从上游到下游按走向划分,则左岸体现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右岸则体现了长江的治理文化和人文概念。基于对长江流域整体的这种认识,所以整个规划设计方案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从大禹庙到三峡大坝及其下游,分成若干小段,每个小段都有自己特色的主题,这些不同的主题,对旅游开发、生态保护,大坝建成后周边怎么管理及怎样发挥它的特色和功能等,――进行了探索。为此,整个规划按不同功能类型分为:三峡管理区域发展专题;三峡坝区生态修复导引规划研究专题;三峡管理区场地及设施改造功能规划;三峡大坝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建设性研究;三峡管理区旅游专题。

透过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区保护与利用规划,我们不仅可了解三峡管理区的现状,对周边的影响、幅射功能等,还能认识到科学地保护和利用所产生的影响。整个规划方案,既具有高瞻远瞩的广度和深度,又可使原有的长江文化得到保护和提升。例如大禹庙,原是一般历史保护建筑,但和整个三峡旅游开发联系在一起,大禹庙则就可以提升到世界级保护建筑了。

和谐城市 演绎以人为本“世博村”

自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世博会以来,已走过了155年历程了。由于世博会是展示科技、经济、文化等综合实力的舞台,因而被誉为经济领域的奥运会。在给举办地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极大地提高举办地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所以,对世博会总体规划和项目规划特别是世博村的规划,要求就非常高,竞争的激烈程度更是空前。

夏南凯教授告诉我们,在2004年的世博规划设计方案国际征集活动中,以同济大学为主体,联合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德国AS&P建筑设计公司、日本日建株式会社共同完成的方案,在包括世界顶尖10家设计机构在内的40多个投标方案中脱颖而出,成为三个优秀方案之一,而且是国内参赛单位的唯一入选方案。方案对世博会的未来、上海的未来、城市的未来将如何发展进行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构建和谐城市的先进理念。在世博会规划项目中,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众多国内外同行一道并肩作战,体现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思想。

交谈中,夏南凯教授说在2006年同济规划院也参与了世博村项目方案的国际竞赛,并请研究院六所副所长俞静硕士作进一步介绍。通过俞静小姐的介绍,我们进一步感悟了“和谐城市”理念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真谛。

世博村是世博会的重要配套项目,它不但要在有限的土地范围内解决参展人员的住宿问题,还要解决世博会后该项目如何进一步发挥作用的问题。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分别与德国HPP公司和法国AS公司组成联合团队参与了上海世博园区世博村国际方案征集,并分获第一名和第二名。

与法国AS公司的合作方案,实现了基地与城市和融合,基地与黄浦江的融合,既体现了法国浪漫唯美的设计理念,又体现了中国山水文化和精神,还很好地满足了本土的居住习惯。方案令人信服,得到评委的充分肯定。

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德国HPP公司的合作方案,主要是打造一个世博会期间及未来的国际性生活街区。为此,对几个关键性问题进行科学而大胆的规划设计,例如:如何演绎全球化和地方性的共融?如何将历史单一的工业基地改造复兴成未来上海城市新中心区内的国际街区?如何让不同国籍不同层次的各级人士都住得称心如意?世博会后,如何顺利实现角色的转换?等等。整个方案既有前瞻性,又考虑细致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