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范例6篇

道路基础设施建设

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范文1

关键词: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监督管理;市政

1 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监督管理的前期准备

1.1 办理工程质量监督登记手续

凡新建、改建、扩建的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在工程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工作完成后,建设单位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之前,应携带有关资料到所在地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办理工程质量监督登记手续,填写工程质量监督登记表并按规定交纳工程质量监督费用。

1.2 制定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质量监督计划

根据受监工程的规模和特点、投资形式、责任主体和有关机构的质量信誉及质量保证能力、建设单位提供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勘察成果报告、合同,经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及有关技术标准、规范、文件而制定。并根据监督检查中发现问题的情况及时做出调整。监督计划的编制,以事前控制为主,以监督各质量责任主体的行为为重点,来保证工程实体质量。以样板引路的工作方法,推动工程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2 市政工程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监督管理

2.1 有关文件的核查

对施工前的监督管理,主要是有关文件审查的监督。根据建设单位办理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质量监督登记时,向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提交的以下有关资料:1)规划许可证;2)施工、监理中标通知书;3)施工、监理合同及其单位资质证书;4)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意见;5)经批准的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于工程开工前对建设单位履行法定建设程序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2 对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单位的资质核查

(1)勘察、设计单位的资质核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国务院《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均有明确规定:1)检查勘察、设计单位的资质证书类别和等级及所规定的适用业务范围与拟建工程的类型、规模、地点、行业特性及要求的勘察、设计任务是否相符,资质证书所规定的有效期是否已过期,其资质年检结论是否合格;2)检查勘察、设计单位的营业执照,重点是有效期和年检情况;3)对参与该工程的主要技术人员的执业资格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其注册证书有效性,签字权的级别是否与该工程相符。

(2)施工单位的资质核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为了维护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加强管理,保障承包单位的合法权益和保证工程质量,制订了建筑企业资质等级标准。承包单位必须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经营活动,且不得超范围经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承包单位的资质实行动态管理,建立相应的考核,资质升降及审查规定。

(3)监理单位的资质核查。①检查监理单位的资质证书类别和等级及所规定的适用业务范围与拟建工程的类型、规模、地点、行业特性及要求的是否相符。资质证书是否有效,其资质年检结论是否合格。②对参与该工程的总监理工程师及专业监理工程师的执业资格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其注册证书有效性,专业是否与该工程相配套。

(4)检测单位的资质核查。①核查检测单位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资格认可证书》和《计量认可合格证书》。资质证书是否有效,其年检结论是否合格;②核查检测单位的营业执照,重点是有效期和年检情况3)对检测单位的主要技术人员的执业资格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其注册证书有效性。

3 市政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监督管理

3.1 对建设单位质量行为的监督

(1)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将工程发包给持有工商营业执照和具备相应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施工资质的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发包工程时,应该根据工程特点,以有利于工程的质量、进度、成本控制为原则,合理划分标段,不得将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各系统肢解发包给几个施工单位,不得迫使承包方以低于成本价格竞标,不得指定分包单位,不得收取质量保证金,不得明示或暗示施工单位违反国家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降低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质量,不得要求承包单位以垫支或带资为条件进行发包,不得任意压缩合理工期。

(2)根据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特点,配备相应质量管理人员,依据国家规定实行工程监理制,必须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监理,也可以委托具有工程监理相应资质等级并与被监理工程的施工承包单位没有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害关系的该工程的设计单位进行监理。并与监理单位签订监理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3)建设单位应当向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提供与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施工相关的设计图纸、文件、水源、电源等原始资料,并保证所提供材料真实、准确、齐全。

(4)按照工程承包合同规定供应的材料、构件和产品、设备等的采购应进行招标。采购的材料、构件和产品、设备的质量,必须符合设计文件、合同及国家有关产品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不得明示或暗示施工单位使用或购买不合格的材料、构件和产品、设备。

(5)工程竣工验收。收到竣工报告后,建设单位应当依据国家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技术标准和经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审定的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设计图纸、相应技术资料,合同等相关文件组织竣工验收。

(6)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质量验收合格,建设单位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将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和有关文件,报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3.2 对设计单位质量行为的监督

设计单位是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设计的主要实施者,其质量行为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的设计质量。

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范文2

F阶段正处于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党和政府对地方农村工作有了新的指导和部署。为充分了解当前河南省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现状,进一步摸清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情况,简要分析存在的问题,探求对策,向学校和有关部门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2016年暑假期间,我们课题组深入河南省信阳市新县进行了实地调研,选取了农村村内道路作为农村基础设施的一个方面,以期获得科学、准确的考察结果,并分析当前河南省农村基础设施在村内道路方面的投资现状。据此,本文分别针对农户与村落设计了《农户视角的农村道路设施建设的调查与分析问卷》的调查问卷表及相关访谈提纲。调查过程中,课题组选取新县八里畈镇神留桥村为调查地点,以不同类型农户和不同层次干部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田野访谈等调研工具共完40份样本农户问卷,同时通过访谈村干部方式获得本村详细情况简介,并分别获取大量县乡干部访谈、村民小组访谈和社区概况等资料。

二、调研说明

(一)样本农户基本情况

40名被调查农户中,有男性34名,女性6名,从年龄分布看,31岁至40岁、41岁至50岁、51岁至60岁三个区间分别占32.5%、45%、10%,30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分别占12.5%和2.5%。

(二)样本村基本情况

样本村的总人口为1874人,总劳动力人口为1021人,总户数为533户。村内农用地总面积1884.3亩,平均每户耕种面积3.53亩。该村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东北部,紧邻省道S339,交通便利。本村以种植水稻为主,一年一熟,另外以花生、大豆、油菜、茶叶等经济作物为辅,现如今利用国家政策优势,在积极发展新型农业,以合作社为依托大力发展水果种植等经济作物,将技术资金“引进来”,将产品理念“走出去”。

三、农村道路设施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

总体而言,近年来河南省农村道路建设成效斐然,尤其是“村村通”工程全面推行,极大完善了农村道路情况,方便了农民出行,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外部条件。然而,调查中也暴露出部分建设弊端,较为突出的是,侧重于行政村之间等村外道路建设,而相对忽视了村民小组之间、村民小组到村委会等村内道路。样本村调查显示,村镇间通水泥路(50%)和沥青路(30%)的比例已高达80%,但该比例在村民小组到村委会及村民小组之间仅为20%和10%(如表3-1),表明农村道路建设要重视结构均衡。

(一)不同职务农民的农村道路设施建设满意度调查

本次调研过程共完成40份调查问卷,其中,普通农民30份,村干部10份[包括村委会正(副)主任,村支部正(副)书记,村会计等村级公务人员。]。村干部一般在综合素质与认知能力上高于普通农民,思想较为开放,多数具有外出务工及从事非农产业的经历,长期领会党和国家相关文件精神,长期接触上级政府机构,在自身经济实力上也普遍处于本村中上等水平,对此群体问卷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更加深刻、客观地理解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普通农户视角看(如表1),普遍对当前农村道路设施满意度偏低。例如,对农村道路设施设施持“非常满意”与“基本满意”意见的农户仅占总样本量的33.3%,仅占总体的三分之一;从另一面看,对现有农村基础设施持负面意见的农民比例则明显较高,在农村道路设施满意度上,持“非常不满意”意见的农户比例超过10%,高达16.67%,反映出部分设施明显不能够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在调研过程中,笔者明显感受到多数农民事实上对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意愿还是较为强烈的,对国家近年来大力加强农业支持力度的决策还是非常肯定的。然而,根据对农民的调研访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情况也严重阻碍了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及新农村建设。

从村干部视角看(如表2),其对农村基础设施满意度的看法更是不容乐观。调查结果显示,农村道路基础设施持“非常满意”与“基本满意”意见的村干部比例不超过20%。然而,与此同时,对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呈“不怎么满意”和“非常不满意”意见的村干部比例均高于40%,通过访谈获知,多数村干部对本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心存忧患,并表示自身承担行政职务并非“官本位”意识,而是确实希望为本村发展尽力。然而,较之城市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广泛存在设施层次低、质量差、品种少等问题,严重制约当地发展。此外,村干部还提出另一项被忽视的问题,即随着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农村基础设施有着新的需求,政策制定者应正视农村基层需求,多提供农民需要的设施,变以往“由上至下”的供给机制为“由下至上”。

(二)不同年龄农民的农村道路设施建设满意度调查

本次调研过程共完成40份调查问卷,其中,45岁以下农民18份,45岁以上农民22份。不同年龄阶段农民的生活阅历不同,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因素考虑不同,对农村基础设施的生产促进作用认知水平不同。对不同年龄群体农民分别进行调查,将有助于更加真实的了解其设施需求意愿。

从45岁以下农民角度看(如表3),由于多属于新生代农民,个性化特征明显,较易表达出自己对农村基础设施的真实偏好与感想。在农村道路基础设施中持“非常不满意”意见的农民比例均超过20%,持“不怎么满意”意见的农民比例均超过15%,反映出中青年农民对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的不满。此类农民群体明显体现出自身的个性化诉求,如对农村文化娱乐设施的诉求很强烈,希望政府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能够发展村内的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体现出新生代农民追求生活多元化,强调生活品质;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诉求不仅仅是停留于以往的规模层面,而是更加强调结构层面,这是以往研究所忽略的,今后政策制定与设施投资要充分考虑到这种新的变化。

从45岁以上农民角度看(如表4),多属于传统农业时期的旧式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必要性的理解更加侧重于从生产环节进行考虑。可以归结于其习惯思维,追求一种生活生产适用性。部分年老农民指出,由于长期生活习惯的影响,本人对一些新生事物,如互联网等并无明显偏好,认为其可有可无。同时,此类群体还明显表现出对生产生活的关注,认为政府不如集中力量整治农村医疗设施设施、农村道路、农村养老设施等与生活关联更大的项目。

四、调查结果分析

如上所述,通过对不同类型农民的观察与分析,可知当前农村道路设施建设需求呈现多元化的事实,其投资面临多层次问题。事实上,以往农村道路设施投资更多体现为“一刀切”,忽略了区域差异性与个体异质性问题,往往导致设施投资绩效难如人意。据此,有必要结合数据分析来归纳出一些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基本规律与共同特征,并将其界定为未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的重点领域。

(一)农村道路设施投资要尊重农民需求

中国是个发展中农业大国,河南也是中部传统农区。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与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健全,农民分化现象不断凸显。在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方面,一是在对农村公路规划时,广泛征求村民委员会和村民的意见,尊重地方对项目的选择权,做到相互沟通、达成共识,便于项目的实施。二是要充分利用好“一事一议”等政策允许的办法,通过村委会组织群众投工投劳、自行调整公路用地、拆迁等工作。三是要加强宣传工作。其中,对于农村公路设施应一如既往的加大投资,改善农村村内道路的整体质量和水平,逐步消除“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让村内道路真正方便村民,为民所用。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当前各类设施需求的异化,从发展角度看问题,重视新型设施供给,如互联网、室、卫生处理设施等,积极遵循“短板效应”。部分有条件的地区甚至可以以新农村建设为平台,积极实践城乡一体化与统筹城乡发展理念,全面提升农村社区各类设施供给水平。此外,对于部分弱势群体及弱势地区,更正视其需求意愿,务必实现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大地。

(二)农村道路设施投资要着眼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的,尊重农村经济发展是重要前提。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必须改变过去“自上而下”的需求表达机制,让农村社区内部需求得到话语权,使农民中多数人的需求意愿得到体现,充分体现村民自治。由全体农民或农民代表对本社区的农村基础设施进行投票表决。通过我们的研究和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表明,农民非常关注道路、农村基础教育设施,这是政府今后投入的重点。

(三)农村道路设施投资要兼顾地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动工之前一定要科学、合理地做出规划和布局,就样本村而言,村内仍有明朝留下来的历史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村内道路的修建,要尽可能的去保护原有的村内样貌,在原有路基的基础上进行翻修和重建。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后期保养问题成为又一难点。在基础设施投入使用之后,由于天灾及不可抗因素等存在损坏,蚕食等现状。村里对这些问题处理不积极,影响村民的日常生活。比如,一户村民在村里道路改造时家中房屋仍为平房,但后来盖楼房时将地基垫高之后,一碰上雨天,门前的水泥路便成为一低洼处,积水情况严重。另外由于现在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村里的年轻人很多都拥有了自己的家庭汽车,原有道路的宽度已经不能满足现在需要行驶汽车的需要,刚刚修建好的道路又要重新规划和修建,这又将成为今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大难点。

五、调查总结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应兼顾“顶层设计”与“底层设计”

制定具体规划前应先广泛征求民意,尤其是对村内道路的新修建规划要经村民充分讨论,坚持群众自愿原则,按照规定条件和程序选点,并经公示无异议后上报。成功的基础建设规划要先行,不能只求自己任期内的政绩,对村里长远发展毫无考虑,任着领导的意图遍地开花。同时要加强规划管理,严格按照规划建设,严防建设和治理的随意性。

(二)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筹集力度

县、乡镇、村领导要为村民尽量争取外部有关部门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支持,同时要做好农村对外宣传工作,吸收社会闲散资金进入基础设施建设中来。要以现在绿色旅游业为依托,要敢于带动村民探索我村新的发展方式,不应将村庄的发展方向定格化,模式化,这将很抓住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动向。既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只有同镇,县、乃至市一级很好的联动,积极引入外资,才能让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从而带动村民走向更加富裕的明天。乡镇主要领导是本辖区农村道路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担负起农村道路建设的重任,做到亲自挂帅、亲自上阵、亲自组织、亲自参与、亲自督查,深入一线了解情况、研究对策、搞好协调、解决问题,全力抓好资金筹集、工程质量等重点工作。

(三)加强道路设施后期保养工作

对基础设施的养护应放在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益。首先,在规划阶段必须考虑运营养护经费,将其纳入项目总投资或明确养护经费来源,建立养护经费保障机制。然后,再将路面的养护维护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切实解决农村基础设施长期存在的“有人建,有人用,无人养”的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新形象,遵照“村容整洁、生态良好”的要求,结合农村道路建设的实施,加大村容村貌整治的力度,突出解决农具乱放、柴草乱堆、垃圾乱倒、脏水乱泼、畜禽乱跑等问题,搞好村庄内绿化,做好农村生活农业用水工作,创造良好居住环境

(四)充分调动群众直接参与建设

建设新农村,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投入是关键。政府决不能包办代替,不能搞“一言堂”,只有调动村民直接参与建设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所以就要广泛宣传,以培养新型农民为动力,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大力提升农村文明程度,激发农民投身建设新农村的热情,让农民来决策自己农村的问题,让广大农民知道建设资金从何而来,到哪里去,有多少,花多少。没有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就永远难以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本课题组的研究目的是调查了解现阶段农村道路对农村的影响,进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通过这次调查与分析,我们了解到,任何一个社会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离不开城乡的协调发展,城市F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向农村扩展,而良好的农村基础设施恰好是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的桥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推进农村现代化,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使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长期受益。现在正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让我们把更多的目光放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上,让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上,让我们共同期待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一个更加积极的面貌去实现更加跨越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月玲.发展农村道路交通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保障[J].科技展望,2016,(31).

[2]陈池波,胡振虎,傅爱民.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4).

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范文3

(一)主要成就

1.硬件环境明显改观。行政中心顺利搬迁,拓展了城市发展的新格式。20**年至2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6平方公里扩大到22.88平方公里,全区城镇化率由55.4%进步到67.2%。渝武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并取消**段年票车次票费。遂渝铁路建成通车,襄渝铁路二线、绕城高速公路、中环快速干道、**嘉陵江大桥、嘉悦大桥等重点交通工程建设提速。嘉陵江航道实现昼夜通航。以“521”为重点的对外交通骨架网络基本形成。“十五”以来,新(改)建城市道路近30公里,城镇日供水能力达15万立方米,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同兴生活垃圾处理厂。变电站总数达到21座,变电总容量185.834万千伏。先后建成三条气源长输管线,总长71.5公里。区内供气主干管长151.3公里,最大日供气能力达60万立方米。建成覆盖全区的现代通讯基础网络,实现社社通电话、村村通电视。

2.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坚持不懈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20**年以来共拒尽引进有污染的企业投资总额达60多亿元,先后实施“清洁能源”工程、“五管齐下”净空工程和蓝天、碧水、宁静、绿地“四大行动”,城区和童家溪镇建成“基本无煤区”。城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满足ⅱ级以上的天数和比例逐年上升,20**年达到316天,占全年总天数的86.6%,api指数为72,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在主城九区中排名第一。深进开展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次级河流污染综合整治,启动马鞍溪流域综合整治,璧北河、梁滩河流域整治前期工作基本完成。辖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国家ⅲ类水质标准,达标率为99.4%,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水质要求。全面推进竹类景观建设,中国竹海生态城已见雏形。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2.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98%,城市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7.8平方米。成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区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3.体制机制有所创新。一是积极争取国债资金。**污水处理厂通过争取国债资金,建成了三峡库区第一个区县污水处理厂,并成为库区运行最为良好的污水处理厂。二是通过土地储备融资。通过与市高投司的合作,通过在龙凤桥街道和东阳街道储备土地融资,新建了**人民企盼已久的**嘉陵江大桥。通过与市城司、地产团体合作,在蔡家组团储备土地,启动了连接蔡家组团和北部新区的嘉悦大桥建设。特别是通过城司在**组团储备土地,顺利取消了渝武高速公路**段年票车次票费,切实改善了**对外交通环境,使**真正融进主城经济大循环。三是组建缙云资产团体,争取国家开发银行授信贷款。四是通过bt方式融资。蔡家组团管委会、温泉***委会等通过bt方式张罗资金,启动了中环快速干道、温泉大道等道路建设。

(二)主要题目

1.交通基础设施滞后,影响招商引资。与主城其他八区相比,**在地理位置上未与主城核心区相连,对外交通和经济联系仅靠原国道212线。目前,原国道212线路面破损严重。渝武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我区对外交通主要依靠渝武高速公路。我区与渝北空港没有快速干道相连,固然距机场间隔不远,但是由于路况较差,交通仍然受到影响。重点园区起步较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因此,在对外招商过程中,部分投资者乘兴而来、扫兴而回,放弃投资意向,使得我区多年来招商引资效果欠佳。

2.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影响农民生产生活。我区现有耕地面积23.9万亩,海拔高度在175-1312米之间,山地易旱,平坝易涝,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全区现有的水利排灌设施大多是上世纪70年代兴建,年久老化,几乎是旱时不保、涝时不防。每年水田需水大约6000万方左右,在多数年份需依靠沿嘉陵江及主干支流几个泵站外调水1000万方左右。嘉陵江沿岸提水站基本上都是上世纪60年代建设,年久失修,渠道损坏严重;区内几座小(二)型水库均为上世纪50年代人工建设,现多数属病险水库,蓄水能力不强;塘堰大多数淤积严重,蓄水量少;泵站也是60年代至70年代兴建的抗旱站,设备老化损坏,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要求。全区119个行政村2225个社、上万个自然村,乡村便道建设通达率占60%,乡村公路通达率为85%,但乡村油路不到30%,很多行政村只有窄窄的机耕路,边远村社农副产品和农资运输困难。农村水利、交通建设滞后,制约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影响农民生活质量进步。

3.能源基础设施不足,影响企业生产经营。自然气方面,我区目前三条长输管线最大日设计供气能力为60万立方米,但实际最大日供气能力只有40万立方米,与“一小时经济圈”建设要求达到90万立方米的供气需求相比,差距还相当大。供电方面,供电总量不足,主城区和部分场镇供电线路老化,线路故障经常发生,降低了供电可靠性,甚至引发火灾等严重事故,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用电高峰期,为了保证民用电,不得不对产业企业拉闸限电,制约了**经济的更快发展。

(三)主要原因

1.地理条件导致投资本钱高。我区被“两山一江”分割为四片:缙云山以西的区域,与壁山相接;缙云山和中梁山之间的**组团,向南与西永相连;缙云山和中梁山之间的蔡家组团,与北部新区隔江相看;嘉陵江以东的江东片区,与渝北相邻。全区幅员面积中,25度以上坡度占了一定比例。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增大了基础设施建设本钱。因此,要实施道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量巨大。

2.规划编制滞后不适应发展要求。20**年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规划工作,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和投进力度,先后完成了**组团、蔡家组团以及12个镇场镇区域的建设规划编制,较好地解决了规划滞后的不利状况。但是,我区没有编制专门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使基础设施项目策划、建设时序安排相对滞后,不能充分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基础设施对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平台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3.投进力度不大制约建设进度。我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依靠市级以上无偿资金投进、以土地置换融资、开发银行授信贷款等三个渠道,贸易银行贷款和民间资金使用则受限于大多数项目的非营利性质而融资难度大。进一步紧缩的信贷政策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筹集更加不利。在主城区同一的财政体制下,我区在按照规定向市里上交相关规费后,很少获得市级财政的公共投进。20**年,我区得到市级专项资金16076万元,仅占主城九区的6.2%,与主城九区的均匀水平相差12000多万元,其中基本建设资金1887万元,占主城九区的5.9%,与主城九区的均匀水平相差1600多万元;我区在配套费、土地出让金等城建资金方面的体制政策与主城其他八区一样,但直辖以来,市的道路、桥梁等重点项目等几乎未布局**。aapp会议和亚太市长峰会期间,市里对主城各区市容市貌改善给予了资金补助,但由于我区不在主城核心区,所获几乎为零。

4.社会心理障碍影响扩大交流。一直以来,在主城区市民心目中,**是重庆的一个郊区,以为**是“边远**”、“偏僻**”。市级财政公共投进无暇顾及,社会资本也由于心理障碍难以流向**,致使近年来我区基础设施建设在较大程度上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突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

(一)加快骨干交通网络建设

1.加快融进主城核心区的道路建设。一是加快绕城高速公路、中环快速干道、嘉陵江嘉悦大桥等项目建设,积极争取三环线等重大项目提前实施,尽早规划**交通换乘关键。二是尽快启动省道110**段改扩建工程,消除**与沙坪坝的交通瓶颈。三是力争提前实施轨道6号线、7号线建设,早日实现“轨道进碚”,增强城市客运能力。

2.加快与周边地区的快速通道建设。积极争取尽早买通连接**的三条出境通道。一是争取在渝北区大树镇渝邻高速开口,与金刀峡至渝北大湾公路接通,建设一条二级以上大道,这将极大增强重庆主城与重庆北部地区和四川华蓥山地区的联系和辐射。二是拓宽改造**至机场的复兴大道,发挥空港的交通上风带动江东片区发展。三是建设连接**经西永大学城至渝遂高速的西北快速干道,将有利于**组团与西永组团的融合和互动发展,进一步畅通**到沙坪坝、渝北、北部新区等各区的道路交通能力。

3.加快建设区内循环道路建设。一是高度重视**组团与蔡家组团的融合。目前仅靠拥挤的渝武高速公路**段和狭窄的省道110很难使**组团与蔡家组团融为一体,必须尽快规划建设**到蔡家的快速交通,使**组团到蔡家组团10分钟即可到达。可以争取建设一条穿越中梁山的隧道公路,或者争取建设**至蔡家的嘉陵江滨江大道。二是规划建设**一东阳一天府一静观一复兴一蔡家一歇马一**的区内环线,促进三大板块协调发展。目前特别要加快碚金公路改造。三是加快区内城市主干道和区间道路建设,尽快完工**嘉陵江大桥,及早开工建设朝阳二桥和水土嘉陵江大桥。畅通区内各镇街的道路,切实为统筹城乡发展奠定良好的交通道路基础,形成对外快速通畅、对内循环的现代交通网络。

(二)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电网建设。启动110kv团山堡变电站和220kv江东变电站建设,做好同兴产业园区、蔡家组团以及复兴500kv变电站建设前期工作,力争尽快进进工程建设。加快城区和场镇老化线路改造,确保用电安全,进步供电可靠性。

2.加强自然气管网建设。加快建设重庆自然气720毫米外环线,从拟建的水土自然气外环线720毫米管线开口,建成水土至**高压管线,解决**供气紧张的状况,确保群众生活和企业生产用气。

3.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信息服务功能,实现区域内无缝覆盖,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完成有线电视整体转换,进步我区信息化综合水平。

(三)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前建设农转非安置房,及时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全力加快园区土地整治,优先布局道路、管网、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进步园区土地“七通一平”成熟度,为重点项目及企业进驻创造良好条件。加强园区环保设施建设,集中建设生活污水和产业废水处理站,确保达标排放。加强各种产业污染治理,确保园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新农村建设任务,加快农村公路、人行便道、农村饮水安全、五保家园、生态家园、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小城镇基础设施、村庄风采整治等工程建设。改造场镇供水厂,以进步制水能力,扩大供水规模。新建一批农村供水工程,全面解决农民饮水不安全题目。实施防洪保安工程,重点抓好病险水库整治、提灌站改扩建、农村小型水库、山坪塘、浇灌渠系整修和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努力改造一批镇村级道路,确保“十一五”末完成农村公路改建958.9公里,新增通镇通畅工程26.8公里,实现通畅率100%。进步农村电力通讯质量,在完成农村“户户通电”的基础上,进步用电可靠性和安全性。加快农村通讯基站建设,切实改善农村通讯条件。

3.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启动碚南大道龙凤溪大桥建设,连通新城和龙凤桥。实施双柏立交建设,缓解渝武高速公路**出***通瓶颈。实施沥青罩面展设,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启动嘉陵江**东阳段防洪护岸工程建设,促进东阳片区的全面开发建设。加快**水厂城南加压调节池和东阳水厂建设,进步用水保障。加大投进,积极推进市政环卫设施升级换代。加快**供排水一体化移交工作,协调市水务团体尽快启动**污水处理厂截污干管尾工工程,进步生活污水处理率。

(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1.推进绿化建设。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契机,深进开展城乡绿化工作,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贯彻执行市政府“三山”管制规定,保护缙云山生态植被和珍稀植物。全面推进新城竹类景观绿化,进一步凸现中国竹海生态城特色。实施区内四个高速路出口绿化,推进缙云大道、温泉大道等鲜花大道改造,进步市街绿化品质。采取鲜花上街的方式,在城市主要路口设置鲜花摆放点,彩化城市景观。

2.加强重要河流整治。加快推进马鞍溪流域综合整治。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尽快启动璧北河、梁滩河及黑水滩河流域综合治理,改善流域生态环境。

3.重视地质灾难整治。切实做好工程规划,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努力推进天府、金刀峡、东阳等地区的地质灾难治理,提升地质安全程度。

三、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思路

(一)加强科学规划

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是政府指导和调控的基本手段,是关系全局的基础工作,必须围绕“一小时经济圈”的发展,立足区情,科学规划。综合交通方面,围绕构建接邻水、机场高速、西永大学城等的交通通道、与“三环十射”骨架网络的联系通道、区域内几大经济板块之间快捷联系通道,公路、铁路、水路、轻轨等各种交通类型之间的接点、换乘等方面谋划一批重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以未来城市规模为基础,着重研究城市道路、供排水、电力、燃气、通讯、垃圾收运等方面满足现代化城市需求的功能设置及区域布局,以此为基础策划提出一批符合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建设要求的重大市政基础设施项目。

(二)创新体制机制

围绕张罗建设资金,大力创新体制机制。一是向银行筹借资金。充分整合国有资产,利用缙云资产团体、国资办、中小企业担保中心等载体和平台,拓宽与各大银行的合作领域和范围,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二是向上级争取资金。认真研究、充分对接中心国债资金和预算内经常性建设资金投进方向,精心策划包装项目,努力向上争取建设资金。三是向社会吸纳资金。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举措,善于走市场化的路子,采用收购、吞并、合资、合作、bt、bot(tot)、租赁、承包等多种方式,充分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三)强化工程治理

严格基本建设程序,严格工程招投标制度和造价治理制度。建立项目治理机构和项目实施单位信息沟通机制,加强与投资方、建设方的沟通联络,及时了解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题目,研究破解办法,落实有针对性的措施,为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环境。加快项目实施进度,确保投资进度和工程质量。

(四)扩大***宣传

把基础设施建设与招商引资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作为对外宣传的主基调。立足**,面向全国,面向国内外,多角度、多形式、多层次地宣传**的生态环境、科教人文、资源禀赋、特色产业、发展空间以及区位交通等上风,进步**的着名度和美誉度,树立“一刻钟”形象,增强整体吸引力,消除社会心理障碍。

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范文4

论文摘要:近年来,温州加快了各种具有产业布局特色的工业园区的开发与建设。该文结合多年来对园区市政道路工程的设计与现场施工情况的观测,归纳 总结 了针对典型软土区域园区市政工程建设开发时序的安排及注意事项,为制定工业园区 科学 合理、积极有效的建设方案提供可行 参考 。

1 概况

温州山多地少,各工业园区规划面积小则两三个平方公里,大则十几甚至几十平方公里不等,多数园区座落于三面环山的平原地带,河网密集。地质条件为典型的滨海相软土地区。,其地质特点是软土层厚 (软土厚达 50 m)、含水率高 (平均35%,最高达 65%)、透水系数小(kv=1.60e一7cm/s,kh=1.90e一7 cm/s)和承载力低(45 kn/m )等。园区内道路网骨架基本由主干路、次干路、支 路等组成 ,有些园区甚至有快速路穿越。除市政道路外 ,还伴随着工业产房、区域防洪渠道等工程建设。各园区视规模与资金等综合情况,采用一次建设或分期滚动开发。

2 建设时序的安排

工业园区往往有分期建设、滚动开发的步骤,因此针对上述情况拟定市政道路及相关基础设施的总体建设时序。建设时序总体思路一是建设对外 交通 干道利于园区开发建设;二是通过骨架道路建设引导和支撑地块开发;三是通过合理道路建设时序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四是泄洪沟滞洪区的优先建设利于园区工程保障。

(1)先外后内——先建对外联系通道,后建园区内部道路。

园区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必须先开辟一条能承担整个园区对外沟通的重要通道 ,成为园区整体对外物流、人流及信息流的纽带,为业主招商引资和 企业 入园提供平台,同时为园区的开发建设提供重要通道。对外联系通道往往应根据路网情况选择利于整个园区运作的主干路或次干路来承担。

(2)先主后次——先建主干路,后建次干道。

在解决对外交通的前提下,为利于园区整体的开发与建设,建议近期先实施园区内若干条主干道,其将成为支撑园区开发的基本骨架。若规划园区内存有若干村落 ,可为村落近期的对外交通、供水以及排污等市政基础设施创造条件。

建设前期,根据园区地质与建设情况,可利用人为因素,规划与组织好大型工程车的通行线路,提早对上述不需要深层处理的道路路基进行通行碾压,可进一步加强路基整体质量。结合周边地块土建建设进度 ,有必要对道路路面结构层(沥青面层)实行分期摊铺。建议待道路两侧开发基本完毕,沥青上面层再做最后的罩面,保持路面平整与洁净。

(3)支路可视企业进场情况安排建设。

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道路总是先于周边地块施工,而地块施工时则利用已建道路作为施工通道。因支路地块后退红线距离有限,地块施工时围墙一般紧挨着支路红线设置。大吨位施工车辆的进进出出,地块建筑基坑开挖,或基础工程的施工,对道路结构特别是地下管线破坏很大,往往在地块建筑完工后须对道路进行大面积整修才能投入使用,造成重复投资,浪费极大。

因此,我们建议在满足市政道路总体建设时序的前提下,对园区内的支路应做到:先做临时路基供施工车辆进场,地下管线暂不埋设,待企业土建工程基本完工后再施作地下管线和路面结构。如此处理,可提前预压路基,道路与企业厂房基本上可以同步完成,既不影响企业建设、生产,又节省了投资。

(4)泄洪沟、滞洪区尽可能同步或优先于园区道路建设。

温州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达 1 800 mm,春夏季雨水较多,特别是夏季受暴雨和台风的影响,形成的洪涝灾害可造成已建或在建基础设施的破坏和生命财产的损失。针对三面环山的园区,建议园区建设启动过程中应尽早安排水利泄洪沟与滞洪区的开挖建设,为园区地表水的收集,避免水患提供通道与蓄水空间。建议泄洪沟与滞洪区应同步或优先于道路实施 ,将利于道路地下雨水管线的排放及地表水的收集。

3 相关工程的衔接及注意事项

(1)泄洪河道的开挖与道路的衔接。

有些园区内规划泄洪道与道路挨得很近,为避免水害,建议泄洪河道与紧邻道路同步建设,或尽可能优先于园区其他道路实施。

应协调好相临道路路基处理与河道开挖之间的时间前后关系。同处软土基础且紧邻同位,建议先进行路基处理达到稳定要求 ,再进行河道开挖建设,反则 ,路基处理过程可能会影响已建河道工程质量。同时,河道开挖弃土方应进行 科学 堆放。以往有些工程将河道开挖出的淤泥质土直接堆放在道路范围内,其不能作为路基填料,将面临二次搬运,同时不利于路基施工。建议开挖淤泥须外运,至少应远离河道,防止因填方过高导致开挖边坡滑移与河床“涌土”现象。

河道开挖应顺从下游往上游的原则进行。河道挡墙结构设计也应综合考虑道路建设和房建基础施工等各种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

(2)泄洪河道的开挖与桥涵的衔接。

泄洪河道上往往有规划道路通过,在交叉位置基本采用桥涵的形式穿越河道。基于软土地基条件,桥涵均采用桩基础为主,河道也为设置桩基础的重力式挡墙。因此要协调好河道基础与桥涵基础之间空间位置和施工顺序。若为桥梁,应注意重力式桥台与河道挡墙的顺畅衔接,避免河道挡墙提前修建而因桥台落位重叠,导致拆除挡墙。若为涵洞,应衔接好涵洞基础与河床铺底基础、涵洞与河道挡墙之间的关系,同样要回避重复建设问题。

(3)泄洪河道的开挖与市政管线的衔接。

若河道先期开挖实施,其侧面与底面将形成一个封闭的界面,而市政雨水管收集的水量常会对 开挖河道处进行排放 ,道路管线施工过程会遇到雨水管穿越泄洪河道已建挡墙 ,若倒虹管及污水等深埋管线采用顶管施工方法,会受到河道挡墙桩基础的干扰。因此 ,施工前务必预留好各管线穿越的空间位置,减少后续管线施工的阻碍。

(4)路基处理与管线的衔接。

考虑在未经处理的软土地基上修建道路,其工后沉降较大,势必造成地下管线的破坏。工程实施时,应先进行路基处理,再埋设管线。管线的开挖及 回填将扰动原状土并造成 回填土密实度不足,直接影响路面结构性能。因此 ,建议采用密实度较高且施工相对容易的砂砾石进行管沟回填或采用土壤固化材料加固管沟回填土,提高整体工程质量。

(5)园区土建施工与道路的衔接。

在建设时序章节中均阐述了道路建设与房建施工的相关关系,业主可根据建设进度、资金落实、建设承诺等实际问题,选择若干道路一次性建设到位或分期实施。若选择分期分步施工,可结合土建进度,逐步施工;若提前拉开主要道路的建设,一次施工到位,为 企业 入园建设打好基础 ,展现园区框架风貌,此情况下,厂区土建工程往往后于道路施工,需要慎重考虑房建基础的施工对已建道路及市政管线造成的破坏。建议房建基础尽可能不要采用震动过大的锤击桩,若有存在,应与相邻已建道路之间设置防震沟,并进行时时量测监控,避免因震动导致管线错位与路基开裂。房建深基坑的施工与防震沟的开挖应采用可靠的边坡防护措施,以免滑塌。

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范文5

论文摘要:近年来,温州加快了各种具有产业布局特色的工业园区的开发与建设。该文结合多年来对园区市政道路工程的设计与现场施工情况的观测,归纳 总结 了针对典型软土区域园区市政工程建设开发时序的安排及注意事项,为制定工业园区 科学 合理、积极有效的建设方案提供可行 参考 。

1概况

温州山多地少,各工业园区规划面积小则两三个平方公里,大则十几甚至几十平方公里不等,多数园区座落于三面环山的平原地带,河网密集。地质条件为典型的滨海相软土地区。,其地质特点是软土层厚(软土厚达50m)、含水率高(平均35%,最高达65%)、透水系数小(kv=1.60e一7cm/s,kh=1.90e一7cm/s)和承载力低(45kn/m)等。园区内道路网骨架基本由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等组成,有些园区甚至有快速路穿越。除市政道路外,还伴随着工业产房、区域防洪渠道等工程建设。各园区视规模与资金等综合情况,采用一次建设或分期滚动开发。

2建设时序的安排

工业园区往往有分期建设、滚动开发的步骤,因此针对上述情况拟定市政道路及相关基础设施的总体建设时序。WWW.133229.cOM建设时序总体思路一是建设对外 交通 干道利于园区开发建设;二是通过骨架道路建设引导和支撑地块开发;三是通过合理道路建设时序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四是泄洪沟滞洪区的优先建设利于园区工程保障。

(1)先外后内——先建对外联系通道,后建园区内部道路。

园区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必须先开辟一条能承担整个园区对外沟通的重要通道,成为园区整体对外物流、人流及信息流的纽带,为业主招商引资和 企业 入园提供平台,同时为园区的开发建设提供重要通道。对外联系通道往往应根据路网情况选择利于整个园区运作的主干路或次干路来承担。

(2)先主后次——先建主干路,后建次干道。

在解决对外交通的前提下,为利于园区整体的开发与建设,建议近期先实施园区内若干条主干道,其将成为支撑园区开发的基本骨架。若规划园区内存有若干村落,可为村落近期的对外交通、供水以及排污等市政基础设施创造条件。

建设前期,根据园区地质与建设情况,可利用人为因素,规划与组织好大型工程车的通行线路,提早对上述不需要深层处理的道路路基进行通行碾压,可进一步加强路基整体质量。结合周边地块土建建设进度,有必要对道路路面结构层(沥青面层)实行分期摊铺。建议待道路两侧开发基本完毕,沥青上面层再做最后的罩面,保持路面平整与洁净。

(3)支路可视企业进场情况安排建设。

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道路总是先于周边地块施工,而地块施工时则利用已建道路作为施工通道。因支路地块后退红线距离有限,地块施工时围墙一般紧挨着支路红线设置。大吨位施工车辆的进进出出,地块建筑基坑开挖,或基础工程的施工,对道路结构特别是地下管线破坏很大,往往在地块建筑完工后须对道路进行大面积整修才能投入使用,造成重复投资,浪费极大。

因此,我们建议在满足市政道路总体建设时序的前提下,对园区内的支路应做到:先做临时路基供施工车辆进场,地下管线暂不埋设,待企业土建工程基本完工后再施作地下管线和路面结构。如此处理,可提前预压路基,道路与企业厂房基本上可以同步完成,既不影响企业建设、生产,又节省了投资。

(4)泄洪沟、滞洪区尽可能同步或优先于园区道路建设。

温州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达1800mm,春夏季雨水较多,特别是夏季受暴雨和台风的影响,形成的洪涝灾害可造成已建或在建基础设施的破坏和生命财产的损失。针对三面环山的园区,建议园区建设启动过程中应尽早安排水利泄洪沟与滞洪区的开挖建设,为园区地表水的收集,避免水患提供通道与蓄水空间。建议泄洪沟与滞洪区应同步或优先于道路实施,将利于道路地下雨水管线的排放及地表水的收集。

3相关工程的衔接及注意事项

(1)泄洪河道的开挖与道路的衔接。

有些园区内规划泄洪道与道路挨得很近,为避免水害,建议泄洪河道与紧邻道路同步建设,或尽可能优先于园区其他道路实施。

应协调好相临道路路基处理与河道开挖之间的时间前后关系。同处软土基础且紧邻同位,建议先进行路基处理达到稳定要求,再进行河道开挖建设,反则,路基处理过程可能会影响已建河道工程质量。同时,河道开挖弃土方应进行 科学 堆放。以往有些工程将河道开挖出的淤泥质土直接堆放在道路范围内,其不能作为路基填料,将面临二次搬运,同时不利于路基施工。建议开挖淤泥须外运,至少应远离河道,防止因填方过高导致开挖边坡滑移与河床“涌土”现象。

河道开挖应顺从下游往上游的原则进行。河道挡墙结构设计也应综合考虑道路建设和房建基础施工等各种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

(2)泄洪河道的开挖与桥涵的衔接。

泄洪河道上往往有规划道路通过,在交叉位置基本采用桥涵的形式穿越河道。基于软土地基条件,桥涵均采用桩基础为主,河道也为设置桩基础的重力式挡墙。因此要协调好河道基础与桥涵基础之间空间位置和施工顺序。若为桥梁,应注意重力式桥台与河道挡墙的顺畅衔接,避免河道挡墙提前修建而因桥台落位重叠,导致拆除挡墙。若为涵洞,应衔接好涵洞基础与河床铺底基础、涵洞与河道挡墙之间的关系,同样要回避重复建设问题。

(3)泄洪河道的开挖与市政管线的衔接。

若河道先期开挖实施,其侧面与底面将形成一个封闭的界面,而市政雨水管收集的水量常会对开挖河道处进行排放,道路管线施工过程会遇到雨水管穿越泄洪河道已建挡墙,若倒虹管及污水等深埋管线采用顶管施工方法,会受到河道挡墙桩基础的干扰。因此,施工前务必预留好各管线穿越的空间位置,减少后续管线施工的阻碍。

(4)路基处理与管线的衔接。

考虑在未经处理的软土地基上修建道路,其工后沉降较大,势必造成地下管线的破坏。工程实施时,应先进行路基处理,再埋设管线。管线的开挖及回填将扰动原状土并造成回填土密实度不足,直接影响路面结构性能。因此,建议采用密实度较高且施工相对容易的砂砾石进行管沟回填或采用土壤固化材料加固管沟回填土,提高整体工程质量。

(5)园区土建施工与道路的衔接。

在建设时序章节中均阐述了道路建设与房建施工的相关关系,业主可根据建设进度、资金落实、建设承诺等实际问题,选择若干道路一次性建设到位或分期实施。若选择分期分步施工,可结合土建进度,逐步施工;若提前拉开主要道路的建设,一次施工到位,为 企业 入园建设打好基础,展现园区框架风貌,此情况下,厂区土建工程往往后于道路施工,需要慎重考虑房建基础的施工对已建道路及市政管线造成的破坏。建议房建基础尽可能不要采用震动过大的锤击桩,若有存在,应与相邻已建道路之间设置防震沟,并进行时时量测监控,避免因震动导致管线错位与路基开裂。房建深基坑的施工与防震沟的开挖应采用可靠的边坡防护措施,以免滑塌。

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范文6

关键词:道桥;城市景观;问题;对策

基于道桥与城市景观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看,在进行道桥基础设施的建设时需要从美学、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工程设计等方面综合考虑,在满足道桥使用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审美角度来综合分析,从而使道桥建设可以与城市景观达到和谐统一。但是在魍车幕础设施建设理念中其主要以城市使用需求及设施质量作为建设目的,而道桥所需要具有的景观价值则常常被忽略,造成一些道桥基础设施在城市中显得尤为突兀,而这也是其在建设中亟需改善的问题。

一、城市道桥基础设施建设景观问题与存在原因

1、城市道桥基础设施建设景观控制的现状

在道桥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景观之间因规划及设计而造成景色之间不和谐的问题较多,对于这些问题可以从多角度、多因素进行分析,以下则将其分为几点:第一,道桥设计与城市风格、城市规划内容不符,不具备当地特色风格,与城市景观之间出现差异性;第二,材料选用不当,在进行材料的选择时未对城市普遍采用的材料进行调查,不同材料的选用会造成路面之间存在色差,影响城市道路的整体性观感,影响美观;第三,道桥规划不合理,道路中候车亭、灯箱广告、路灯、道路标志标牌等各成系统,形式上及色彩上未作统一协调,并出现在空间上相互交叉等,未能达到理想的规划意境。

2、对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根据现今城市道桥建设的前期设计及后期建设情况来看,造成其与城市景观之间出现差异的因素可以从以下几点反映出来:第一,对道桥景观性设计意识不足,一些设计人员通常会根据建设方的要求只在道桥的结构性能上进行设计,并不注重其在城市景观中所起到的影响,而这也是现今道桥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第二,相关部门对道桥景观性控制意识不足,通常政府部门对道桥建设的可实施性的判断主要是从宏观角度来看,因此在细节上难免会有所忽略,忽视景观性的控制,特别是细部的材质、附属设施的协调性控制不够;第三,建设分阶段进行,整体协调性不够,建设业主有建设部门、城管部门及交警部门等业主,往往在部门利益与整体利益间存在冲突,各自为政,使街道景观难以得到较好地统一协调。

二、城市桥梁景观设计方法探讨

1、桥梁的环境景观

桥梁景观设计中,桥梁景观对地形、地貌的适合,桥梁景观对文化环境的尊重与共生及桥梁建设对建设地点的自然原生景观的保护等。

2、桥梁景观元素的组织与设计方法

(1)形象定位。包括城市精神、市民行为准则、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等,从中形成桥梁景观理念。

(2)标志物与标志图案。包括标志物与标志图案的多样化比较设计;根据桥梁尺度确定的标志物及图案的尺寸要求;标志物与标志图案的适合纹样设计等(可考虑方形适合、圆形适合甚至椭圆形等不同的类型),桥梁标志物可以是桥塔、桥台、桥头堡或其他对桥梁有景观制高作用的构件。

(3)标志色。可沿用城市标志色,也可根据城市的环境、文化确定标志色,选用的色彩应有一个量化标准,并要与标志物与图案纹样的色彩设计配合,同时还应与桥梁防腐涂装结合。

(4)桥梁景观元素的设计。包括桥梁附属的花坛、座椅、栏杆、广告牌、电话亭、公交车站、人行天桥、垃圾桶、指示标牌及灯具等元素,也包含地面铺装、窨井盖板、建筑小品等。其设计要以标志色为统一,以标志图案为特征。

三、道路景观的控制

1、道路绿化建设的控制

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道路景观控制的重中之重。

(1)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主要考虑艺术效果和功能效果。在植物配置中尽可能用乡土树种,体现地方特色。布置形式主要有两类:整齐式行道树类型及自然式园林道路的布置。

整齐式园林行道树。此种类型,植物配置形式有:第一种,乔木为主、配以草坪:高大的乔木不仅遮阴效果好,还会使人感到雄伟壮观,但较单调;第二种,乔木和灌木:既可增加景观和季相的变化,又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第三种,常绿乔木配以花卉、灌木、草坪、绿篱(或色块):这种形式既可四季常青,又有季相变化,是目前应用较多的形式,特别是通过不同花色的花卉布置,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另外,若条件允许可多行布置,既可增加绿化面积,提高绿化水平,又可大大减少噪音,这也是将来发展的方向和潮流。

自然式园林道路的布置。在繁忙的道路两侧设置自然式的园林道路即林荫路(具有一定宽度又与街道平行的带状绿地,其作用与街头绿地相似,有时可起到小游园的作用),尤其是居民分步相对较密集的一侧,既可方便居民自由出入林荫带散步休息(不必穿过交通繁忙的街道),又有效防止和减少车辆废气、噪音对居民的危害,这种形式在各个城市较为普遍。

(2)见缝插针,创造丰富的绿地景观。城市立交桥下面往往是被遗忘的角落,甚至成为废物垃圾的憩息地,立交桥底下应提倡种植垂直绿化(如爬山虎),种植耐阴植物。道路交通分流隔离岛应避免死板的水泥板,宜种植低矮植物,并注意修剪。总之要尽可能地增加绿量,使道路绿色充盈,充满生机。

2、道路景观其他要素的控制

(1)道路材质的控制。路面材料的选择,直接关系道路建成后的观感,在道路设计中应从几个方面去把握:一是选择与道路整体效果相协调的面层材质,注重颜色与质感的整体协调性;二是尽量就地取材,体现地方特色,同时也有利于造价的控制;三是满足道路功能的需要,比如防滑系数等技术指标的满足。

(2)附属设施的控制。道路附属设施一般包括公交候车亭、路灯、街道灯箱广告及道路交通标志标牌等,作其为道路景观控制的重要部分,对整体的景观将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的城市区域有其不同的规划景观控制要求,道路设计及建设管理应将各个不同的道路附属设施,通过整体统一的风格定位,创造出与整体环境相呼应的新景观。

四、结语

在现代城市中人们对城市基础设施除了使用性能的要求外也开始注重其美观性,而道桥作为城市中常见的基础设施,其与城市景观之间的协调性、整体性直接影响人们的视觉感官及精神感受。为了满足城市居民对生活环境要求,在道桥建设中需要从实用性、美观性、便捷性的角度出发,使道桥建设可以与城市景观融合,形成独特的、具有城市风格的独特景色,符合环境美、质量好的理念建设城市的基础设施。

参考文献:

[1] 陈琦威,赵钢.城市道桥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景观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