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工程范例

道路工程

道路工程范文1

关键词:道路工程;路线布设;技术要点

0引言

虽然我国修建道路的总长度非常长,但在每条路线进行建设前,都对路线沿途所经过的地区进行了专业的考察工作,充分了解每条路线附近的城市或者乡村规模、地形的起伏变化和环境等,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综合分析,对道路路线的布设进行合理的规划。

1道路工程路线布设原则

在对路线进行布设规划时,实地的路线考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能帮助我们准确地了解到路线沿途的实际情况。在进行城市和乡村道路修建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人口的数量,怎样进行道路路线布设才能使人们的生活更方便快捷。对乡村道路进行规划时,要考虑到我国人口较多,耕地面积却很小,所以对农民耕作的土地尽量绕开进行路线规划。我们还需要请地质勘探队对每条规划路线的土质结构进行检测,如果路线上的某个地方的土质结构不稳定,就容易出现路面的塌陷断裂等情况,造成危险的发生,所以应该及时对这些地方绕开进行规划。在进行规划路线的过程中遇到自然保护区的也应该及时绕开进行规划,因为自然保护区中都是一些自然界留下来的有研究价值的遗留痕迹,还有部级的保护动物,如果因为我们的方便导致部级保护动物或者自然环境的破坏就得不偿失了。在进行规划路线的过程中,应该对道路建设完成后的实际运行状况进行模拟测算,预先进行交通量的预算,在进行模拟测算完成后,对该条路线进行等级划分,并按照等级标准进行建设,使得该条道路的建设更加经济合理。

2道路工程线路布设技术要点

2.1路线基本走向的选择

在对每一条道路进行建设时,先要对这条路线进行规划,这条路线怎么走,经过什么地方都需要进行合理的考量。对待一些无人区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用直线通行,减少施工时的不必要的材料使用;对待一些土质结构不稳定的地方应该采用绕行或者进行路基处理。安全永远是最重要的,在路线上应该规划好什么地方应该用高架建设,什么地方只需要修建普通公路就能满足需要,技术人员对最后的规划路线进行反复甄选,确定出一条最经济合理的规划路径。

2.2道路的超高设计

在对道路布设进行规划的时候,道路的超高设计是很有必要的。所规划路线可能会经过山地。丘陵等地势起伏比较大的地方,通常道路会有连续的转弯,如果道路是水平的没有角度,机动车在快速行驶的时候,就会在惯性的作用下容易把行驶的机动车沿着直线甩出,因此在设计的时候把道路增高,内圈进行降低,使公路有一个斜面的角度,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情况,所以在对道路进行规划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对道路进行超高设计。

2.3道路的视距参数

在对道路布设进行规划的时候,要从道路使用者的角度出发,不能随意地进行道路设计,根据路线的实际考察情况,在不同路段进行不同的道路设计。道路的使用者也就是驾驶员,在行驶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开阔的视野,道路设计合理,使驾驶员有了开阔的视野可以及时掌握道路周围的信息,对驾驶过程中的突发情况能够迅速做出应对,以避免事故的发生。由于在规划时不能进行实际检测,这就需要根据规划路线周围的同等级路线进行参考和模拟,来测算出规划路线所需要的视距大小。

2.4道路的平面线形

在对道路布设进行规划的时候,为了使规划道路与当地的使用情况更加贴近,在设计时应该注意对道路平面线形进行设计。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驾驶员容易产生疲劳,引发交通事故,合理的对平面线形进行设计,与道路周围的环境融合在一起,可以使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不断受到视觉刺激,减轻驾驶员的疲劳感觉。不仅要注意平面线形设计,还应该注意三维线形设计,综合性更强,大大提高了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指数。

2.5道路的经济作用

我国的大部分贫困地区在边境地区或者山区,由于道路建设稀少,交通不便利,因而地方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而道路建设密集的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是因为道路建设密集的地方由于道路比较宽,平坦不颠簸,使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更舒适,提高行驶速度,周围的人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快更强,每天都有来自各地不同的商品进行购买,促进经济进行快速发展。相反,如果道路建设较少的地方,道路狭窄崎岖,车辆难以行驶,很多时候人们出行只能依靠步行,有许多地方几乎接近与世隔绝的状态,人们就会对其他地方的事物或商品信息了解比较匮乏,只能接受附近地方现有事物或商品的购买,导致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者发展比较缓慢。所以道路建设是我国促进经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方式。

3道路工程路线布设实例分析

3.1了解道路工程情况

在对道路路线布设的实例分析过程中,首先要选择一条比较有代表性的路线,设定我们所需要分析的路线是我国西藏地区的某条路线,该条路线海拔较高,气温非常低,冻裂严重,路线地形起伏较大,双车道堵车严重,容易造成交通事故,要求对该路线进行重新规划,进行合理的线路布设,尽量减少道路冻裂情况的发生,增加车道减少堵塞情况的发生。

3.2对路线进行布设

在了解了所需要布设的道路工程的情况后,开始对这条路线进行合理的布设。首先我们考虑到路线所在是高寒地区,在路线没有发生冻裂状况的路段继续使用,对发生冻裂情况的路段进行合理规划,平缓降低受到冻裂影响了路段的海拔高度,使温度提高,防止高寒冻土对路基路面的影响。由于该条路线所在的地形起伏程度比较大,在进行路线布设时要符合地形地势的走向,设计时尽量降低坡度,对道路进行拓宽施工,减少车辆拥堵的情况,合理进行道路的线形设计,减少事故的发生概率。

3.3对工程规模进行分析

在对这段路程进行布设时,由于需要对原来受到冻裂影响的路面进行规划,需要进行绕路修建。如果有两条比较合理的线路,一条地形起伏比较大,中途可能需要进行隧道施工,修建高架,另一条地形起伏比较小,但是这条路线穿过村庄,占用大量土地,工程规模较小,距离较短,在相比较之下应该选择施工规模比较小的路线进行布设,这样能够加快工程施工的速度,尽早完成对路线的施工工作。

3.4对影响环境程度进行分析

在对这段路程进行布设时,还应该对这条规划路线的沿途环境进行考察。第一条线路由于进行隧道施工和高架的建设,对山体进行开凿挖掘,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比较大,第二条线路由于地形起伏不大,不需要挖掘隧道和高架建设,对自然环境影响较小,我们相比较后就会选择第二条对环境影响较小的路线进行布设。

3.5对布设沿途人口进行分析

在对这段路程进行布设时,还需要对规划路线沿途经过的村庄人口的数量进行调查。第一条路线地形变化较大,沿途经过的村庄比较少,第二条路线地形变化较小,沿途经过的村庄比较多,人口密集,让沿途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道路带来的便利,我们就会选择沿线人口较多的路线进行布设。

4结语

在道路的建设中,合理地规划道路的路线布设是每条道路进行建设的前提,能够减少实际施工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为道路建设寻找到最佳的施工路径,使我国道路网络分布更加均匀,使我国经济更加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道路工程范文2

关键词:道路工程;施工技术方案;裂缝

0引言

道路的病害诸如不均匀沉降、钢筋腐蚀等不仅会影响道路的使用价值,还会影响其美观性。道路病害与施工材料和施工技术存在关系。为此在实践中应积极改善施工技术方案,并提高施工材料的质量,选择技术成熟并认真负责的施工人员,通过针对性地解决常见病害,及时改善道路的状态,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1道路工程施工中常见病害

1.1不均匀沉降

道路的不均匀沉降主要发生在路面上,属于常见的病害之一。引发道路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包括设计缺乏合理性、缺乏对环境的了解等。由于这些原因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道路不均沉降发生的几率,往往会引发其他的安全问题,需要引起重视。除了这些原因之外,管道安装如果不符合要求和标准,同样会引发不均匀沉降问题。在管道底部和周边回填夯实碾压等细节方面处理不到位也会加大不均匀沉降病害发生的几率。

1.2裂缝

道路工程投入使用过程中因为外界因素的作用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如果属于长期使用状态下形成的裂缝,则需要从养护和修复方面来恢复道路的使用性能。不过部分道路尽管没有经过长期使用,仍然出现了很明显的裂缝。那么则要考虑是否是混凝土的抗拉力不符合要求,或者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度控制不到位等。

1.3钢筋腐蚀

钢筋腐蚀属于道路常见病害的一种,除了自然环境的影响之外,还与钢筋的质量有关。通常钢筋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腐蚀病害,这是因为这一类材料暴露在空气中,会产生氧化反应。若钢筋腐蚀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和处理,腐蚀的程度加重,将会直接导致周边混凝土出现病害,影响道路的整体稳定性。

1.4梁端头局部破损

梁端头局部破损属于道路修复过程中发生的问题,由于这一环节的要求较高,如果技术人员稍有失误就可能引发梁端头局部破损。道路的设计缺乏科学合理性也会引发梁端头局部破损,例如在参数、张拉力方面若存在误差,那么就会导致最终结果缺乏准确性,一旦直接应用到施工中,就会对道路施工质量产生影响。

2道路工程的病害预防及处理技术

2.1低压注浆和灰石挤密桩修复处理技术

为了解决道路的裂缝和不均匀沉降问题,通常都需要采用低压注浆修复处理技术。这种方法要求施工人员结合裂缝的宽度、大小,确定具体的修复方案。另外也需要从混凝土材料入手,经过科学调配比例,将其用作灌缝的材料。为了提高修复的质量,在修复之前需要针对裂缝进行彻底清理,防止存在杂物。针对道路存在的不均匀沉降问题,则应当选择灰石挤密桩施工技术,利用石灰、碎石屑、粉煤灰等材料来填筑,并按照要求进行夯实处理,提高密实度。

2.2混凝土施工处理技术

这一技术的重点是混凝土浇筑,要保证混凝土内部温度达到标准,才能起到良好的修复作用。应用混凝土修复技术时需要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和配合比,要尽量避开高温、高寒天气。若不得不在高温天气施工,那么应当设置遮阳棚,减少阳光直射。桥梁加固修复过程中应提高养护和振捣环节的施工质量,按照要求在混凝土最终凝固之前完成二次振捣。同时也要做好道路中水平钢筋空隙和水分的控制,从而提高道路工程内部结构的稳定性。在应用混凝土施工技术处理裂缝问题时,应当充分了解裂缝情况。当道路的裂缝处于0.2cm以下时,则可以选用环氧树脂浆液进行涂刷。

2.3提高钢筋材料质量

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中难以避免地遇到钢筋锈蚀的问题,如果没有及时解决钢筋锈蚀问题,则会引发其他的质量问题。为了保证道路的抗压性能和强度都满足要求,需要选择符合要求和标准的钢筋材料进行施工,钢筋材料需要经过防锈处理。在此基础之上也要重视涂层钢筋的选择,确保其质量。为了保证最终的施工质量,施工企业也要安排施工人员接受相关的技术培训,以提高其施工技术水平。

2.4施工养护处理技术

施工养护处理属于道路施工的重要环节之一,能够有效降低道路病害发生的几率。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施工养护相对薄弱,很多施工单位没有意识到养护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了病害的发生。道路的裂缝、不均沉降以及沉陷等病害,均可以选择合适的养护处理技术来控制。全面控制施工养护处理的细节和质量,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提高道路的质量。

2.5结构加固处理技术

结构加固处理技术要求施工人员按照要求和标准,借助运转正常的施工设备完成钢筋结构的涂抹,为了更好地防止钢筋结构锈蚀,要全面涂抹,不可忽视衔接处以及拐角处。通过这种处理方法还能够有效地防止桥梁工程结构变形等问题。施工人员选择合适的道路工程加固处理技术是防止病害的一个重要前提。针对道路管道、井周边、水稳等结构层的处理要到位,严格参照标准和要求进行碾压,提高密实度,从而有效防止翻浆等问题,减少病害发生。

2.6构建施工技术管理体系

施工单位从施工方案的确定阶段就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严格参照技术管理体系开展工作。施工单位结合实际情况构建施工技术管理体系,为避免道路常见病害打下基础。道路施工技术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合理规划施工单位、施工人员、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并使这些主体之间建立相应的联系,为顺利完成施工创造良好的条件。针对道路工程建设的实际需求,形成具体的技术方案,做好规划设计和引导。将具体的工作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促使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相互配合,减少不必要的质量问题。积极开展员工学习培训,确保每一位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均了解自己的职责,从而更好地完成工作内容。可以设立相应的奖惩制度,激发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使得他们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保证道路施工质量。

3结语

通过分析道路常见病害的成因,提出了具体的施工技术方案,以确保道路的质量符合要求。道路的常见病害对于道路影响程度不同,需要利用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方案做好整个施工过程以及后期的养护维修,从而提升道路的整体水平,减少病害的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1]孙欣.市政道路桥梁工程的常见病害与施工处理技术探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9(5):117,120.

[2]徐国强.道路桥梁工程的常见病害与施工处理技术[J].绿色环保建材,2019(5):142.

[3]霍光.市政道路桥梁工程的常见病害与施工处理技术探究[J].居舍,2019(10):49.

[4]陈博瀚.道路桥梁工程的常见病害与施工处理技术[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6):117-118.

[5]王延涛.道路桥梁工程的常见病害与施工处理技术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6):200-201.

道路工程范文3

关键词:道路工程;常见病害;治理对策

0引言

在“互联互通”战略理念的正确引导下,中国国内数个省市及自治区之间加快道路工程的建设脚步,持续完善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格局。但道路工程使用过程中,受地质、气候条件及车辆载荷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滋生出较多的病害问题,其不仅会降低道路的使用价值,增加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道路工程的治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在日常治理与施工阶段应加强分析,提升道路项目的实用性,减少投用后期维护成本。

1道路路基常见病害与治理对策

1.1翻浆。在较寒冷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冻土融解,路基的实际含水率提高,强度明显跌落,在车辆荷载作用下,路基很可能滋生出软弹、外溢泥浆等病害,诱导路面破裂过程。在非冰冻地区的多雨季节,如果路面的密水性偏差,则路面上水聚集到一定程度时将会渗入到路基,也会增加路基的实际含水量,强度下降,出现翻浆。针对路基翻浆病害的成因,主要有水、路面施工建设、交通流量、土质条件、气候温度以及人为因素等。为治理这一病害,可以采用如下对策[1]:(1)针对冰冻地春融形成的翻浆,先组织人力挖除翻浆路段,而后回填适量片石或者砂砾,再敷设单层土工膜,最后铺筑路基与路面。以上治理方法操作过程简易、成效明显,适用于二级及其以下的路段,针对一级公路及高速公路,在不干扰正常通车活动的前期下,也可酌情使用。(2)针对非冰冻区由于路面渗水引起的翻浆问题,先挖除翻浆路段,而后布设石灰挤密桩,随即填筑无机结合料,最后按照规范要求铺筑路基与路面。

1.2沉降。路基沉降被定义为路基和与其相连接的路面形成近乎垂直的下沉现象。造成路基出现沉降病害的因素并不唯一,比如水损坏、路堤碾压密实度不达标,特别是未能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处理填挖交界位置、湿软路段处理不完全等,以致施工结束后出现肉眼清晰可见的沉降问题。还可能是V型或U型沟的填方施工阶段,因坡积层于土石界面出现滑移,诱导路基整体滑移与出现沉陷问题。针对路基沉降问题,若在施工阶段发生时,应即可进行返修处理。若沉降量不大时,则建议使用补强措施加以处置,复合地基有较广泛应用,常见的有灰土挤密桩、干拌碎石及干拌水泥碎石桩等。对于V型或U型沟填方段路基沉陷问题,先要组织人力建设盲沟等排水设施进行有效排水,而后整体挖除湿软的填料,随即回填符合设计要求的新型填料。也可以结合工况,酌情选用注浆法、旋喷桩等处置沉陷问题。

1.3边坡滑塌。滑塌是当下国内道路工程较严重的一种路基病害,边坡滑塌主要有塌方、滑坡之分,尽管土质疏松是诱发塌方、滑坡的主要因素,但是两者也存在一定区别,其中塌方的成因主要是建设活动中施工方法不规范与水损坏;而不良地质的破坏作用是滑坡病害的主要成因。大部分情况下,土质疏松且雨水频繁的区域道路工程路基塌方、滑坡事件发生的风险更高,土质疏松自身就是诱发滑坡病害的因素,外加雨水的冲击作用,进一步削弱了土质的承压能力,进而诱导整个路面土体顺沿某个滑动面朝下滑落,最后破坏路基[2]。当下,边坡防护施工可供选择的措施方法较多,应秉持因地制宜、节约成本、就地取材、防治联合原则。植被固面、路基排水是最常用的方法,植被固面即利用砖、石、混凝土等修砌成有一定装饰功能的框格,于框格内栽种适宜植物,植被能对原本疏松的土壤起到加固作用,降低水对边坡的冲刷作用,起到固定与保护坡面的作用、地面、路面及地下排水时最常用的排水方法,其能减轻水对路基的侵蚀作用,增强路基的稳固性,优化项目建设质量,使用道路工程投用阶段规避边坡滑塌病害。

2路面常见病害和治理对策

2.1裂缝。裂缝为路面常见的一种病害,“局部龟裂”是其常见表现。裂缝有横向、纵向、块状裂缝和龟裂等之分。针对路面裂缝的成因,主要有:在车辆荷载作用下,路面出现有破坏性的裂痕,其隶属于荷载性裂缝;昼夜温度明显波动,在温度改变因素作用下而出现的裂缝,即是温度裂缝,其为非荷载性裂缝;基层裂缝对面层开裂过程也会起到诱导作用,在这样的工况下,面层上出现裂缝被定义为反射裂缝。封缝、灌缝及贴缝是当下治理道路路面裂缝问题的常用方法,相比之下,灌缝的应用频率更高。既往有工程实践表明,灌缝法能更好的改善道路路面的使用性能,贴缝用于基层与横断面状况较好的工况中表现出而更好效能,而封缝适合于因沥青老化而形成的裂缝与渗水较严重的路段。针对温度裂缝,可以从技术与材料两个方面加以治理,先要加大水泥与水煤灰类型的控制,确保其和施工技术紧密结合,推荐选用高效的减水剂,严格筛选混凝土集料内粒径较大的颗粒,结合实验分析结果,保证于相应温度下混凝土配比的科学性,有益于减少路面裂缝问题发生率[3]。

2.2路面泛油。泛油是市政道路特别是新建沥青混凝土道路路面的常见病害之一。若路面施工过程中,若沥青投用量过大、粘稠度偏低,则将会诱导道路泛油问题的发生、发展过程。新建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在高温天气作用下,混凝土内部下层沥青就会朝向外部上层方向偏移,外加行车荷载作用,就很易出现路面泛油病害。对这一病害成因加以分析,主要和如下两因素有关:一是用于铺设路面的混凝土配比与有关标准要求间存在出入;二是施工过程中管理部严格,部分工人操作欠缺规范性。针对泛油程度较轻微的道路路面,建议在确保温度适宜的工况下,铺撒厚3~5mm石屑,使用压路机碾压处理即可;但是针对泛油现象较为严重的路面,建议在室温条件下撒5~10mm碎石,碾压处理以强化其稳定性,随后再重复泛油程度较轻微路面的处理操作即可。

2.3车辙。车辙即车辆通行后于路面上遗留下的凹槽,属于永久性变形,恢复的概率极低。路面车辙有失稳型、结构型、压密型与磨耗型之分,前两种类型较为常见。路面车辙病害通常是多种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因素包括原材料、级配与施工工艺等,温度、车辆荷载是常见的外部因素[4]。

3结语

道路工程使用及使用过程中,路基、路面经常会出现病害,若处理不及时或方法不妥当,病害不断发展、恶化,对道路工程运营安全性将会构成严重威胁。故而,在现实工作中,应深度分析各类型病害的成因,予以针对性的治理方法,将病害对路基路面形成的侵害降至最低,为我国交通行业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温立影.地方公路路面病害处治探讨[J].山东交通科技,2018(05):65-67.

[2]熊杰.浅谈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分析及应对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6(50):276-277.

[3]马雪松.浅谈道路工程中路基路面运用的病害治理对策[J].科技视界,2016(15):222+267.

道路工程范文4

关键词:加筋土挡墙;道路工程;技术;应用

0引言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和城乡建设的高速发展,加筋挡土墙工程逐步在国内应用推广,也同时带动了加筋土挡墙在道路工程等领域的应用。同时,加筋土挡墙的设计理论和施工技术也日渐成熟,特别是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加筋土技术更广泛应用于现代化建设。

1加筋土挡墙原理分析

土体在受到外力或自重影响下,容易发生倒塌或严重变形沉降,加筋土挡墙在土体中沿应变方向设置筋带材料,通过交替铺设拉筋与填料的方法,使得筋带材料和土体产生摩擦而更加粘着,使挡墙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等力学性质得到改善。同时,加筋可赋予结构一定的柔性,能够预防轻微的土体变形,从而减少由于变形带给公路的危害。在加筋土挡墙的结构中,外部荷载所产生的侧向压力和土体自重作用下,面板将承载的压力传递给拉筋带,拉筋带被土体紧固,因筋带与填土之间的摩擦阻力使其无法从土体中拔出,从而进行加固。因此增加筋带材料的强度,可以使摩擦阻力提高,并且达到不滑移的强度条件,通过加筋带使土体力学性能提高并得到改善,形成能够承载自重和外力的结构体。

2加筋土挡墙的特点及应用优势

加筋土挡墙能得到迅速发展和应用,因其与传统土挡墙(装配式土挡墙、混凝土挡墙等)相比,有以下优势。1)施工简便。可预制面板,采用工厂化生产的拉筋带,在施工现场进行人工分层填筑或机械填土,由于挡墙采用装配法,因此施工简便快速,并且节省人力物力和缩短施工工期。另一方面,土挡墙是由预制的面板和拉筋带以及填料形成,因此在一些狭小的施工场地或对噪音有限制的城市施工项目中同样方便,施工限制较少。2)经济性好。土挡墙的填料可通过就地取材的方式获取,工程填料可充分利用回填土、粉煤灰等建筑垃圾。如本段建筑工程采用的是加筋土挡墙,减少了大量拆迁工作,降低工程成本。3)柔性较好,能适应一定地基轻微变形。由于加筋带是柔性材料,对地基稳定性的要求不是很高,加筋带等柔性材料采用的是逐层回填并压实的工艺,具有良好的抗振动性,可更好地适应土体变形,并广泛应用于软土地基。4)可有效减少用地面积。因其墙面为垂直平面,自然而然形成了错落有致的规整图案,另外,还可对面板进行各种图案和造型设计,整体美观。5)加筋土挡墙还具有造价低的优势。墙体越高,经济性越明显,因此在道路工程建设中,可对加筋土挡墙进行大力推广和广泛应用。

3加筋土挡墙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3.1施工工艺与控制要点。加筋土挡墙的施工技术及控制要点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地基基础的处理、土挡墙面板的安装、筋带铺设和填料的摊铺、压实。3.1.1地基基础的处理基础开挖前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进行适当的放坡和人工清洗。第一步是对基础承载力进行检验,确保地基满足承载力要求。进而平整地基,使地面平整光滑,便于第一层混凝土挡墙面板的支撑和安装。基础浇筑采用片石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加强振捣,浇筑完成后应进行洒水养护,以确保工程质量满足建筑工程的要求。垫层是加筋土土挡墙施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准确定位垫层,水平段和曲线段必须在保证直线圆顺性的同时满足相关要求。其次,调整垫层高程,保证土挡墙的整体美观,保持模块整体受力。每层地基的顶面均在同一水平线上,且加筋组合式挡墙中条形基础的长度应满足模块数的要求,使受力更加均匀。3.1.2土挡墙面板的安装安装前,首先进行定位。在清洗面板的基础上,标记外缘线和正确测量边缘,并对各个板面的位置进行精确测定。面板采用人工安装,并及时进行水平检测,确保整体墙面的垂直度,防止面板因压实而倾斜。检查完成后,在墙体内部放置竖向泡沫缝,接着对第二层土料进行摊铺,待完成土体的回填压实后,就完成了第二层面板的安装。其余各层的操作流程与第二层相同。连接接缝用泡沫填充,以允许水的流动,并防止回填颗粒流出。3.1.3筋带铺设与填料压实筋带与面板之间的连接采用螺栓链连接,筋带铺设在整平压实的填料上,不宜重叠、卷曲或弯曲。筋带可用少量填料压实,防止筋带脱落或变形。挡墙面板安装完成后,回填砾石、碎石等填充料,填料要符合规定要求,并按筋带垂直间距分层摊铺和压实。填料过程中,可采用人工或机械进行摊铺,要保持厚度均匀,表面平整,每层厚度不超过20cm。填料填筑过程中,时刻检查含水量是否在规定范围内,并严格按照分层分步要求,碾压各层填充料。另外,当压路机前进时,要保持与面板平行,从筋带的起点延伸至筋带末端,最重要的是,要时刻保证在各个阶段,各层填料的含水量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3.2加筋土挡墙的应用。3.2.1道路工程中的应用在20世纪70年代末,加筋土挡墙施工技术就开始广泛应用于道路工程中,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成了数千个加筋土工程,其中道路工程占91%,林区、矿区及其他行业占9%。重庆滨江路沿线挡墙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加筋土工程,该工程中的加筋土处理主要应用在护岸挡墙及公路挡墙,最高处达33m。此外,三峡水库地区还修建了高度约55m的加筋土挡墙。全国性道路工程,特别是高速公路的支撑结构,以及涉及到软土地基处理的工程,对加筋土结构的依赖性越来越强。3.2.2新型加筋土挡墙的应用1)复合式加筋土挡墙。在现代化的土地施工过程当中,很容易遇到软土地基。而复合式挡墙采用上缓下直的断面,上部为土工格栅包裹式加筋体,下部采用大厚度组合模块直立式加筋挡墙,断面布置合理,可防止软性土地出现不稳定的情况,同时,城市用地紧张的态势也会得到进一步的缓解。通过应用复合式加筋土挡墙,能够快速完成施工,难度较小且工程不需要占用太多的土地,对于周边的环境影响也不大。因此,新型复合式土挡墙在越来越多工程中广泛应用。2)钢丝网片生态挡墙。这种新型加筋土结构可用于公路沿线生态护坡,因为西北地区气候比较干旱,全年的降水量较低,在公路铺面植被覆盖量不够,水土流失较为严重,通过钢丝网片生态挡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能够降低土地的占用率。通过钢丝板和钢筋骨架等进行填充,能有效调节其硬度,进而优化面板,使其加固成新型的夹心结构,能很好的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另外,在扩建工程中具有减少征地拆迁,保护土地资源,适应路基不均匀沉降及施工快捷等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实用效果。

4结语

加筋土挡墙结构作为新型结构物,在道路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通过介绍加筋土挡墙的技术原理和优势,对其在道路工程中的技术和应用进行了探讨。在今后的发展中,加筋土挡墙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使经济性和技术性更好地融合,在技术工艺、成本费用以及造型外观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使加筋土挡墙技术更好地适应复杂工程。

参考文献:

[1]魏贇.加筋土挡墙在山区段高速公路工程中的应用[J].交通世界,2019(11):60-61.

[2]王忠星.公路加筋土挡墙施工技术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7):199-201.

[3]李鹏杰.加筋挡土墙在公路工程中的设计与施工[J].黑龙江交通科技,2020,43(2):60+62.

道路工程范文5

关键词:BIM技术;道路工程;设计;实际运用

0引言

当前在建筑领域中应用BIM技术,其信息建模技术提升了空间建筑的发展,为行业发展注入活力,也促进了BIM技术的创新。在早期道路工程设计以CAD为主,2011年Shim等将BIM技术运用在桥梁设计中,建设3D桥梁模型,国内也将BIM技术运用在高速公路隧道工程施工中,细化施工工序与步骤,根据参数等三维建模分析工程建设,提高了施工效率。现阶段运用在路桥施工设计中,初步取得理想效果,但在某种程度上具体施工过程中,还有待改进和完善。

1BIM技术的应用概述

BIM技术主要是构建建筑信息模型,将建筑设计从二维向三维方向转变,实现建筑信息化的立体应用,包括几何信息、现场动态信息、施工行为运动等,BIM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我国从2001年引入该技术,受到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的重视。我国的城市更新、城镇化、地下管廊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受到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对环保方面提出更高要求,所以应该让BIM技术的应用发挥到最佳。道路设计部分比较复杂,需要多个专业相互配合实现,具备系统性、复杂性、统筹性、交互性等特征。道路设计涉及到大量数据资料,在BIM设计中对道路设计,其设计流程和传统设计形式并没有较大差别,因此设计流程也很容易被人们接受。道路设计工作中,主要是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分析,其中涉及到大量合同内容、业主的需求、上位规划分析、现场情况调查等。当基础资料整理完毕之后就可以进行道路的平、纵、横方案设计,设计主要目的是在控制各种因素的前提下选择合理的平、中、纵面线形和横断面(形式)搭配。规避生产建设中的不利因素,保证规范合理,满足质量要求,保证工程施工安全。当道路平、纵、横方案初步确定之后,其他的专业设计则在这个基础上完成,不同专业数据相互支撑矫正,不同专业交互设计之后设计成果即可汇总输出,用来指导方案设计与施工(见图1)。BIM是一种新型生产理念,能将工程建设中各个工种与部门所掌握的信息高度集成在3D模型之内,保证整体方案的设计、工程进度、运营维护等[1]。

2道路工程设计的实现

2.1地质勘察

道路的地质勘察与建筑勘察不同,道路为条带式,道路沿线所有要素均在工程设计考虑范围之内,方便后期进行道路施工方案设计,以及动态调整施工。因此勘察工作主要是道路沿线地质地貌,而3D建模需要与路桥专业人员协同作业实现。电子3D建模可以动态反映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各种测绘数据综合之后,结合软件进行3D建模,按照地形测绘数据创建出丰富的曲面表达形式,可以制定出最佳设计方案。

2.2方案选择

道路项目建设大部分是由政府投资建设实现的项目,立项之前需要分析道路建设的可行性,可行性文件内要包含道路建设区域内所有设计要素,同时预测交通状态,结合技术指标拟定方案,综合这些内容确定概算与预算,制定出不同方案。政府需要联合多个部门商讨方案的可行性最终作出决策。BIM技术提供的多因素虚拟可以灵活调整其中的各项要素,可以实现可视化对比,和常规的文字方案相比,这种方案更可以提高交流对比效果。

2.33D可视化

Revit软件中将导入数据建模,能直观表现出道路施工各方面需求,业主也可以根据3D可视化设计提出自己的专业要求,降低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压力。也可以通过3D的渲染软件来展示立体化效果,在道路设计中可以高效建立起道路交叉路口、匝道出入口、桥梁墩台等实现个性化更新,通过简单参数设计就可以实现模型变动。在设计的时候通过3D可视化矫正可以提高设计效率。在Revit软件设计中自行计算碰撞冲击检测、结构稳定性验证(见图2)。

2.4协同设计

BIM技术在项目设计中能实现协同设计,信息交流畅快,解决了以往信息闭塞的问题,BIM技术平台搭建的共享新模型实现了多方参与。借助信息模型平台,直观展示整个设计中的内容,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讨论分析速度加快,将数据信息与道路的基本情况都直接传递给施工各个部门,方便施工单位造价核对精准、管理科学合理。BIM技术构建的协同平台能实现信息的综合性碰撞,以及促进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快速计算出地形曲面、路线平面、纵横断面设计的可执行性[2]。

2.5工程量造价计算

常规道路工程设计是人工计算方式得到项目的工程量与工程造价,因此投入大量成本与精力,其中大量数据资料很难快速分析出来,大量资料需要阅读、处理。在以往技术并不发达,设计图纸表现并不直观,导致计算造价存在误差,工程量的校审、审核工作开展困难。3D数据模型可以将整个路面所有情况展示出来,如路基、基层、面层等,能在软件内集合左右信息实现高精准计算,精简人力构成。如果在传统施工中发现计算错误,中途更改会消耗大量成本,但是结合3D模型,更改内容均在计算机软件中完成,借助BIM技术将动态展示工程量造价结果。道路工程设计方案都是以图纸的形式来交付,BIM技术设计成果形式是通过信息建模,传统的2D图纸使用中出现解读不充分或者过度解读的情况,当图纸存在变更的时候,常常要核对大量工作,对设计图纸进行变更。BIM技术应用,可以借助信息化实现集成,实现对整个系统的精细化管理,通过软件调整分析,在计算机上分析与输出最终结果,结合造价与工程量来分析方案设计等是否合理,如果要变更图纸等,只需要在建模的基础上调整数据即可[3]。

3可视化建模分析

3.1线路设计

通过搭建BIM信息模型来确定坐标,输入在软件内定义地形,也可以在软件中绘制下层土体情况DMT,这是基础性工作。通过DMT建立直观展示地下土层实际情况,为道路设计工程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持。现阶段常用软件为PowerCivil,可以提供Terrain独立文件,该软件在地形建模方面具备非常显著的功能,编辑、分析、运算功能强大。系统内生成xml、tin格式,线路设计方便快捷,可随身更改数据与更新,使用AutoCAD进行二次开发,即可生成3DBIM地形模型[4]。

3.2平纵设计

PowerCivil是通过导线法来设计道路主线,根据勘测资料所得到地形地貌与坐标点设置地形导向,根据交点找到曲线,将其连接成一条路线,在地形曲面基础上形成纵段面地面线,同时附加道路、排水等要求,设计纵坡竖缺陷,设计结果如图3所示。

3.3路基设计

PowerCivil的路基建模,创建横断面方面考虑特征点、组件、末端这三个基础部分。以施工中常见的沥青路面为例,有土路肩边缘、道路中心等,各个节点之后通过斜率、直线距离来对其进行定义,通过各种约束标签描述具体位置,对该位置进行参数化设计就是特征点。在软件对路基建模的过程中,组件是一个点组,可规定开口类型、表征人行道与基层材质等。末端就是边坡的设计,软件逻辑分支来确定边坡末端,自动化搭建模型[5]。

3.4快速建模

PowerCivil软件内基于2D模型建立的3D模型在输入数据之后就可完成初步设计,当平面、纵面、断面设计内容借助之后,将道路设计横断面按照路线设计方向拉伸模型,就可以快速建立道路3D模型。部分道路工程设计方案在横断面的设计方面存在差异,因此需要使用多个横断面模块来完成。PowerCivil软件系统可以借助先进的计算能力得到最佳方案,反映到道路整体模型中(图4)。BIM技术在三维建模设计、道路中心线设计之后,可以借助系统进行全面分析、优化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技术人员和设计最终效果之间有直接关联,因此需要保证建模人员的专业素质,才可以提高BIM技术整体使用效率。道路工程设计具有复杂性、综合性等特征,施工影响因素较多。BIM技术模拟施工活动可以为道路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在建模完成之后,依托BIM软件平台做好防护工作,进入到虚拟漫游模块中,构建熟悉的信息化情景,充分感知道路施工中的高风险区域,结合建模制定事故应急预案,完善施工管理策略。

4结束语

道路工程范文6

关键词:BIM技术;道路工程;模型;信息

0引言

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目前被广泛翻译为建筑信息模型,但其实BIM可以应用于几乎所有的建设行业。BIM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建模-仿真-分析,建模的数据来源于项目的基础资料,包括地形地貌、规范标准等。信息、标准是以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通过模型的建立,运用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设项目的真实信息。BIM是通过三维的建设模型代替传统的二维图纸表达的一种设计思路,是一种更高级的表现设计意图方式。将BIM技术运用在建设项目全过程,设计意图表达更加完整、设计变更率降低,还可以从源头控制项目投资,同时它具有信息完备性、信息关联性、信息一致性、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八大特点。目前该技术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技术较为成熟,在市政道路项目方面尚且处于摸索阶段,但是发展趋势已经逐渐明朗,不久后BIM将会运用到市政项目的设计-施工全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提升工程管理、设计、施工效率的有效方式之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多种信息技术间的集成,提升不同主体间的沟通能力,加强工程管理等都是在当前条件下可以实现的有效方式。

1道路工程特点分析

道路工程分城市道路系统和公路系统,城市道路的平面线位需严格遵循城市的总体路网规划,但其他附属工程复杂,需考虑沿线交叉口、非机动车、行人、两侧建筑物以及地下管线等,主要设计难点是兼顾道路横断面、平面以及纵断面设计的同时考虑沿线交叉口功能、路基路面设计、沿线桥涵的设计、景观绿化、交通安全、监控、给排水以及地下管线的铺设等多个专业;公路的选线考虑因素有地理位置、社会情况、自然条件和工程的难易等,主要设计难点在于线路选取是否为最佳位置。道路设计过程中的每一个专业、每一个指标都有严格的规范,各专业之间相互限制、约束,须相互协调。在市政项目设计过程中交叉节点是设计难点,也是方案的关键。交叉节点分为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平面交叉设计的重点是交叉口尺寸,立体交叉的设计牵扯因素较多,形式较多,在空间存在交叉,设计难度较大,需要考虑的专业也较多。其中最关键的步骤在于立交选型,BIM技术可以帮助搭建空间结构,进行空间分析,实现专业自身和与其他专业的衔接自查,包含专业较多、精度较高,深度探索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定量分析方案各项指标,有助于设计人员定性分析方案的优缺点,对于选出最佳方案很有帮助。

2BIM特点

BIM技术工作原理是通过数字信息的导入将建筑实体动态三维呈现,但是表现形式只是BIM技术的一个优点,BIM主要的优势在于可以检验设计的合理性、正确性,以及后期施工过程全模拟,避免设计冲突、施工冲突、施工延误以及设计美观度的直观体现。

3BIM技术道路行业规范化技术路线

道路设计过程需要各个专业间信息传递、回馈、对接。为保证各个专业以及设计流程的高效、顺畅,可以采用一站式的基于BIM技术的多软件协同作业方式,建立包含整个流程的平台,采用IFC标准数据传输结构。IFC(IndustryFoundationClass)产生于1994年Au⁃todesk公司发起的一项产业联盟,用于定义建筑信息可扩展的统一数据格式,功能为辅助建筑、工程以及施工软件这三个程序之间的互传。IFC标准的核心技术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工程信息如何描述,另一个是工程信息如何被获取。IFC标准可以促成不同软件数据源的有效链接,实现数据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共享和交互。目前各BIM应用软件也基本上完成了对IFC数据格式的支持开发,IFC标准是BIM技术发展的基础。对于城市道路而言,道路平面及纵断面设计必须遵循城市总体规划,建模基础数据主要包括:道路沿线地形地貌、城市总体规划、地勘资料、周边建筑物范围、地下管线布置情况;公路设计重点在于选线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经济性,建模基础为:地形地貌、不良地质勘察情况。建模步骤(如图1所示):(1)将上述影响因素输入至系统作为基础数据进行建模,系统自动识别并同步进行分析各个因素对整体设计的影响;(2)实现设计方案落地;(3)公路项目空间关系简单,可通过3D模型,直观判断方案与周边的环境互适性、用地适应性以及周边其他建筑衔接性,市政道路工程空间关系复杂,通过BIM技术建立总体场景,将所有专业集成,可直观判断方案整体协调性,主要包括路线方案起终点的高程是否与既有路相接、纵坡是否与相交道路进行顺接,路基路面设置是否合理,下穿或者上跨方案净空是否满足要求、与地下管线是否存在碰撞,景观设置是否与周边环境相适宜,各专业设计方案指标是否符合规范,为技术可行性提供保障;(4)方案比选功能,通过工程经济学、美观度、安全性等多个方面量化进行比较,推荐较优的方案;(5)通过输入预测的未来年交通量,BIM技术进行区域交通仿真演示,突出项目建设必要性;(6)在项目施工图阶段,整个工程过程中工序较多,存在很多的交叉、冲突,施工过程安排不合理就会延误工期,造成经济损失。BIM技术可以实现施工全过程模拟,同时优化施工决策,形成最佳施工次序,保证施工可操作性,明确提升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提升其准确性,形成良好的发展循环。目前建筑行业较为成熟的BIM技术应用也主要在于施工过程的控制,通过模型的反馈,整体的施工过程得到提升,成本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有效控制,减少了返工、误工的概率,同时有效规避了可能出现的施工风险。

4结束语

时代高速发展,信息化、自动化将会惠及每一个行业。当初CAD的出现使得工程制图速度和效率得到质的飞跃,但是根据时代特点和行业发展,目前单纯的制图软件已经不能满足行业的发展,BIM三维制图终将取代CAD二维设计。目前建筑行业已经成熟运用BIM技术,道路设计中存在牵扯专业众多、空间结构复杂等困难,但BIM技术可以将多个模块多个功能融合,在方案比选、空间关系碰撞以及最后效果展示等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以往道路设计依赖经验和技术,缺少一定的科学性和创新性,运用建模可以补充这个缺陷,使得方案更具科学性、经济性。目前在施工工程设计以及施工领域,BIM技术尚处于摸索阶段,且仅仅运用在某个阶段,例如地基处理、桥梁设计或者施工进度管理等,并没有将项目从设计到施工整体贯穿起来,缺少连贯性。目前根据建筑项目的经验可知,工程设计三维化是大势所趋,将BIM技术运用在道路、公路建设项目的各个分支上并进行整合,数字模型和三维视频终将替代图纸出图,设计成果直观呈现,同时设计和施工过程紧密联系,相互制约,提高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科学性、经济性,建设工程将会实现伟大的革命转变。

参考文献:

[1]冯俊峰,常明辉,孙洪阳.基于BIM的市政工程施工进度管理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16):233-234.

[2]张晓恒.BIM技术在市政道路设计优化的应用研究[J].智能城市,2019,5(21):35-36.

[3]张达峰.BIM技术应用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优势及阻力分析[J].工程与建设,2019,33(5):711-712.

[4]王旭良,袁有生,杨万伟,等.探讨基于BIM的市政道路优化与设计[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9(9):47-48+54.

[5]余拥华.BIM技术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风,2019(18):111.

[6]罗超,曾娟.BIM技术于市政立交工程方案设计中的应用[J].建材发展导向,2019,17(16):46-48.

道路工程范文7

[关键词]市政道路工程;沥青混凝土;路面改造技术

如今的市政道路工程通常采用沥青混凝土的路面施工方式,以适应社会的持续发展需求,同时,社会对于市政道路工程的质量要求会越来越高,导致对沥青混凝土路面改造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实现路面改造技术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对其进行改进与完善。

1  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工程施工原理

道路工程的施工涉及多项技术指标,其中包括路面的平滑度、倾斜度、道路周围环境,等等。随着对道路施工的要求越来越高,技术指标只会越来越多且复杂,需尽可能地对工程施工进行规范化管理[1]。在采用沥青混凝土材料的情况下,对于沥青混凝土的调配要求较高。在配置中,要选择符合标准的原材料进行混合,按照标准比例进行配置[2]。配置的过程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应该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进行辅助,比如进行混合搅拌的时候,人工作业不仅会影响搅拌的效率,而且还可能造成搅拌不均匀的后果,最终导致混凝土质量大打折扣。除此之外,需要利用仪器对沥青混凝土路面进行标准性检测,观察路面的状况,符合标准后方可投入使用,使沥青混凝土路面符合人们的交通出行要求。材料的存放不能长期处于露天状态,因为空气中会存在粉尘等污染,对于材料的放置不利,长期存放会造成一定的材料性能减弱。市政道路工程对于沥青的要求也有明确的规定,沥青的黏结性以及耐温性等,都关系着沥青混凝土道路的质量。比如强调沥青材料要注意防水和不在露天堆放,对于不同的沥青种类进行标记[3]。

2  市政道路工程中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改造的优点

2.1路面的平整性较好。采用沥青混凝土的路面改造,使路面拥有更好的平整性即路面没有凹凸不平的现象。路面的平整性能保障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不发生打滑的情况。沥青混凝土对混合材料以及混合比例都有严谨的指标,所以混合出来的沥青混凝土更加坚固,混合更加充分,不存在颗粒混合在里面而导致混合不均的现象[4]。

2.2车辆经过的噪声较小。汽车在沥青混凝土路面上行驶,产生的噪声较小,一方面,避免了驾驶人员出现分神的情况,减少暴躁的情绪,降低驾驶人员的疲惫感,保障了驾驶的安全性,降低意外事故的发生概率;另一方面,驾驶人员可以更好地观察路面的情况,对其他车辆的声响也较为敏感,能够及时避让车辆。在保障自身车辆安全性的同时,噪声的减小还可以保障其他车辆的行驶安全。除此之外,还能减轻车辆行驶噪声污染,对环境具有很大的优化作用。

2.3路面不易出现反光现象。在阳光强烈的照射下,传统的路面类型会存在反光的现象,会导致驾驶员视线受到光线刺激,看不清前方路况,不利于安全驾驶。沥青混凝土路面则不一样,即使在光线较强的情况下,路面也不会出现反光现象,保障了驾驶出行的安全。2.4路面的清洁度较高沥青混凝土由于对材料的选择与配置方面都进行了改良,路面的清洁度较高。道路本身的状态很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晴天和雨天的路面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驾驶安全。但沥青混凝土路面对于天气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晴天的时候,路面不容易产生尘土等粉尘污染;而雨天的时候,路面也不易出现水洼,降低了天气对人们出行的负面影响。

2.5路面较易维护。与传统路面相比,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更为简单,施工工期比较短,难度比较小。施工结束后,在后续的日常维护中,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与资源,成本降低的同时还能达到很好的维护效果。

3  市政道路工程所采用的路面改造技术分析

3.1施工前材料、人员以及场地的准备。3.1.1材料的合理选择。沥青混凝土的材料组成部分主要是沥青与碎石,道路工程前期需要对材料的购买数量、价格以及质量有准确的了解。面对存在多个供应商的情况,应采用招标的形式进行原材料的采购。在招标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价格合理的材料,以减轻原材料的成本压力。同时,对材料的购买数量进行估计,利用技术评估当前工程需要的材料,以免造成购买过多而导致库存过量的现象。在材料选择中除了需要考虑购买成本,还需要考虑材料的质量。工程材料有各自的质量指标,工程需要根据指标选择高质量的原材料[5]。3.1.2人员的合理选择。工程的施工需要运用大量的技术设备,施工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知识以及实操能力,对这些设备的操作进行掌握。重视人员的综合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工程任务。人员选择完毕后,在施工之前还需要对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介绍工程重难点,规范工作人员的技术设备操作行为,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工作人员较强的安全意识。3.1.3场地的合理选择现场施工的场地需要进行合理选择,施工附近的环境状况以及施工地的路面状况都需要严格勘测。施工场地如果出现凹凸不平的状况过多,施工的难度以及成本也会大大增加。在场地选择完毕后,需要对施工场地进行施工规划设计,力求实现工程施工的效益最大化。

3.2材料的混合比例确定。一是需要对路面使用的材料进行用量的判断分析,确保材料的用量符合路面施工要求。二是根据测算计算出沥青的使用量以及各材料的混合比例。三是采用机械设备,利用功能性的搅拌机以及控制室对材料进行充分混合。在材料选择用量的时候,可以采用筛选机器对于不符合混合标准的颗粒进行筛选,保证后续混合得以顺利推进。

3.3最终混合材料的运输过程。在运输材料的过程中,要采用专门的运输车辆进行运输,并且保证运输车辆的承重性,可以负担更多的材料运输。为了防止混合材料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成分变化,需要对混合材料进行保护,减少和空气的接触。另外,混合材料可能会与车厢内壁产生接触,因此需要在车厢内壁刷液,防止混合材料粘合。

3.4摊铺机的平整工作。材料运输至施工现场后,需要开展摊铺工作。运输车辆不能离摊铺施工地位置过近,要保持一定的距离,防止机器的运行发生碰撞。在摊铺过程中,需要确定摊铺的厚度等,所以要选定一个较合理的摊铺高度。摊铺的地面可能会有凹凸不平的区域,这时对于摊铺材料的用量就要更加准确,保证路面摊铺的平整性。采用摊铺机工作时,摊铺机的停止运行状况可能会影响摊铺的顺利以及平整,所以在运作中尽可能保证摊铺机的持续运行,在运作前对所有可能出现的危害做好排查[6]。

3.5碾压技术的运用。摊铺重点在于确定路面摊铺的厚度,保证路面平整铺成,而在摊铺阶段完成之后,还需要对路面进行碾压。路面的碾压是将材料进行更好的密合处理,保障路面的稳定性。同时,碾压技术可以让摊铺机经过的地方更加平整,清除机器经过的痕迹。碾压的过程也存在着一系列的约束指标,工程在使用技术的同时根据规定的指标,优化碾压的方式。

4  结语

路面工程的建设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市政道路工程的改进有利于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在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中,要重视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改造,运用现代化的技术设备,优化沥青混凝土路面建设的各个阶段,保障路面的平整与安全。沥青混凝土路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不仅可以保持良好的路面状况,而且可以满足人们驾驶的更高需求。在工程的施工中,要重视成本与质量,使工程建设获得更优质更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应建国.上海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依法治理的探索[J].中国市政工程,2019(1):59-63+108-109.

[2]徐中一.关于市政道路工程中试验检测质量控制的探讨[J].建筑工程与管理,2019,1(2):15-16.

[3]邓涛,龙木钦.冷涂型非固化橡胶沥青防水涂料关键性能研究及其工程应用[J].中国建筑防水,2019(9):9-12+20.

[4]熊道斌.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处理实例分析——以广州市南沙区进港大道改造为例[J].建材与装饰,2016(13):265-267.

[5]林豪,孔德智,汪福松,等.粗集料复掺对沥青稳定碎石性能影响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8,42(1):126-130.

道路工程范文8

现阶段,国家交通网的建设逐渐扩大。因为道路负荷逐年增加,所以对道路工程的质量要求就提高了。文章根据市政道路的质量要求、施工特点,提出道路路基质量控制的措施。

关键词:

市政道路;路基施工;质量控制

1市政道路路基的施工质量要求

道路路基承载着道路上的所有荷载,必须有足够的强度与稳定性,包括结构稳定与水稳定。路基强度,也就是必须保证路基在外荷载作用下不会发生较大变形。路基的结构稳定性,是保证路基不会出现失稳或者较大变形。因此,路基工程必须从设计阶段开始就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保证其结构稳定性。由于路面处于露天环境,经常遭受雨水的冲刷,所以,路基的水稳定性,就是保证路面在受到雨水或地下水的作用下,路基强度不会大幅度下降,路面结构不会受到破坏,尤其是雨季、冬季,路基不会出现冻融现象导致路基强度下降。

2市政道路路基工程施工特点

(1)市政道路工程属于室外操作,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很大。同时,由于市政的管道、线路比较多而且很复杂,所以在施工准备阶段,就应该与这些单位协调好,弄清管道和线路的位置、排列方式,在施工中采取措施避免其影响。另一方面,市政道路很多都是在市区,会对周边居民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应该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减小对居民生活的干扰。

(2)虽然市政工程施工很单一,但是其涉及的工序不少,不仅仅是路基部位的施工,还包括土方的开挖、基坑的防护、挡土墙的设置、施工的排水降水等等。应该在施工前制定一套完整的施工方案,按照方案要求,安排施工工序的进行。尤其是交叉施工的地方,合理安排好施工流程,避免相互之间的干扰。

(3)路基工程比较特殊,很多工序靠人力无法完成,只能借助机械。机械设备的种类比较多,施工操作中需要有专人指挥,避免各个机械之间的碰撞或者影响。

3市政道路路基工程技术质量控制措施

(1)路基施工放样与测量的施工技术。在市政道路路基工程的施工中,放样与测量是施工准备阶段最基本的两个工序,其操作要点就是符合图纸规范,能够满足施工要求。在施工之前还需要进行中线复测,这个过程中,必须熟悉图纸,查看规范,检查与设计是否相符,如不相符必须校核。必须保证所有的放线误差都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尤其是纵横断面的定位,其精确度必须有所保证,不仅定位相符,尺寸也应该对应上。另一方面,在放样、测量中,应该随时关注地下的市政管线,避免由于施工而产生的管线中断,造成一定的损失。在开工之前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必须复测高程与线路是否与设计要求相符,核对控制桩与水准点的增设,同时测量并准确的绘制路线横断面,并记录测量结果。

(2)路基的填方和挖方。在路基工程中,涉及到土方的开挖与填方,两者相较,填方的工程量多于挖方。在填方的施工操作中,要保证其施工质量,应注意以下几点:①采用分层填筑的方式,当上一层土方填筑完成,应该检测土质的含水量,如果含水量不在要求的范围内,应该采取相关措施,指导含水量达到要求,才能进行下一道的压实施工,避免由于含水量不符而出现的返工;②控制干密度试验误差,越小越好,不同的土质,选择相应的干密度标定,假如都适用同一种刻度,那么土质压实度就有可能无法满足设计要求;③采用分段施工的方法,在纵向搭接的连接点处,分别安排不同的时间进行填筑,如果由于技术要求必须同时填筑的,也要采取分层交叠的填筑方式。另外,在纵向搭接的地方,应该对搭接长度进行控制,不能太小,一般大于2m为宜。④土体改良,主要就是给土壤加劲,提高路基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在进行土方开挖的时候,一定要先勘查土质,结合气候条件,观察路基周围有没有渗水现象。在开挖过程中,一般为了保证土体的稳定,可以采用分层开挖的方法,对于地质比较复杂的地方,可以采用人工开挖的方法。如果开挖的过程中,发现有特殊的土质,要立即停止开挖,报告相关单位,及时对土质进行勘测,针对土质情况对设计做出调整。

(3)路基防护的施工。所谓对路基进行防护,就是增加的强度和稳定性,这是市政道路路基施工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现阶段,我们最常采用的方法就是利用绿化植被坡或者是浆砌片石挡土墙、砌片石护坡等进行路基防护,所选择的砌筑材料应该质地均匀、结构密实,没有裂缝,并且是硬质石料,其抗压强度应该在30MPa以上,还可以使用大体积的石料砌块进行砌筑。对砌块的选择,以长方形或者正方形为主,各个表面平整、干净、无缺块、无麻面,砌块的厚度应该大于0.2m,长度和宽度分别是厚度的1.5~3倍及1~1.5倍。最后,在对路基防护进行镶面施工的时候,应该从外向内,依次进行修凿,使表面平整度达到要求。路基防护施工是路基施工中的最后工序,其质量好坏关系着路基的使用寿命,在施工中一定要重视。

(4)路基排水。道路路基的施工是在露天环境进行,施工中难免会遭遇降雨天气,或者是施工用水会在路基积累,会严重影响路基施工及其质量,所以路基排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程。另外,道路遭受常年累月的雨水冲刷,如果不做好路基排水,那么路基就会受到雨水的侵蚀,对路基的稳定性和强度造成损坏,影响道路的正常使用。由此可见,路基排水在道路路基的施工中,是必不可少而且非常重要一个环节。进行路基排水,其原理就是利用排水沟将积累在路基周围的水排到外面,在地基施工中,将积累的雨水、施工用水或者地下水排出去。在路基排水的施工中,最常见的技术手段有暗沟排水、明沟排水等等,其目的都是对积累的水进行收集、阻拦、排出。对于明沟排水方法,更适合地下水位较浅的地方,对于地下水具有很好的阻拦作用,同时对于积累的雨水能够很好地将其排出,但是对于气温较低的季节或者地区,这种方法并不适用。对于暗沟排水法,主要是通过引流的方法将积水排出,一般情况下,其横断面是矩形,具体的断面尺寸根据地形、天气、湿度来定。

4结束语

市政道路直接影响人们的出行方便与安全,所以必须保证道路施工质量,而其中最重要的当属路基施工质量,是道路稳定、安全、耐久的保障。所以在道路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明确施工方法,做好施工措施,加强养护力度,保证路基质量,为人们提高方便、安全的出行保障。

作者:蒋文明 单位:江苏省华厦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国模.市政道路路基工程的施工分析[A].《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5年8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