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学基础知识篇范例6篇

企业管理学基础知识篇

企业管理学基础知识篇范文1

关键词:就业导向;实践重点;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析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2

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隶属于重庆市供销合作总社,是一所公办全日制部级重点中职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第三批示范校建设单位。会计专业是学校的一个传统老牌专业,开设于1986年,2008年被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确定为市级重点专业,2012年确定为示范校建设的重点专业。虽然学校在会计专业建设中,对会计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技能型人才,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但现有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与会计职业能力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笔者认为,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应立足学校实际,本着服务重庆市经济的转型,重庆市中小企业和供销系统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会计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进一步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会计技能人才。

一、重庆市经贸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变革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现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1.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缺乏职业特性

学校现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是从学科派生出来的。在我国,从事课程设置开发的人员主要来自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来自企业界的人士很少,所以从课程设置上看,过多地强调学科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在课程编排上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实际操作训练,课程设置很难满足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业务能力和综合处理能力的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岗位胜任能力不强。

2.会计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就业趋向之间存在矛盾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初级会计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包括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等中小企业就业,主要从事会计、出纳、收银员、统计等相关工作。而现行的中职学校会计课程大多是依据大中型企业的要求,按照《会计准则》,以企业会计制度为大纲编写的,无法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紧贴实际工作要求,因此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下降。

3.会计专业课程知识结构不合理

课程设置只侧重于学科的某一个方面,学科与学科之间缺乏应有衔接,知识结构不合理,课程之间、章节之间比例失调。如《税收基础》中没有涉及有关税金分录的编制,财务管理也只是进行有关经济模型的计算,没有跟企业内部的管理结合起来。

4.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未与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及助理会计师证书考试融合

从业资格证书及会计专业技术职称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得基础,但是目前学校会计课程设置中,《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内容有一定的脱节,不能把学生考证与专业课程有效融合。

因此,必须对学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建立适应培养社会所需会计人才的课程体系。

二、新环境下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一)培养目标定位

本专业主要面向中小微型企业、供销社行业企业、基层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会计服务机构,培养与区域经济建设发展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依照小企业会计准则从事出纳、会计核算及相关财经服务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应成立由行业、企业和高校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会计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组织会计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企业进行会计人才需求调研,广泛听取行业、企业财务专家、学生就业对口企业人事主管对会计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的任务描述和职业能力分析,以职业所需能力为主线,形成能力所需的知识、技能、素养,再将相关知识、技能、素养转化为课程,按照会计岗位职责、会计岗位能力要求,制订课程标准,研发相应岗位教材,形成课程体系的改革思路。以达到教学内容 “实际、实用、实践”的要求,既能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又能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处理能力。

(三)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三模块三融合”的课程体系

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的“改革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要建立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的要求,在对会计行业及中小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行业、企业专家对课程体系改革的意见,提出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三模块三融合”的课程体系的构想。其中“三模块”包括基本素质模块、专业技能模块、职业拓展能力模块;“三融合”是指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合、课程教学与岗位能力融合、课程教学与跟岗实践相融合。

三、未来选择:中职会计专业“三模块三融合”课程体系

(一)“三模块三融合”课程体系内涵

“三模块”包括基本素质模块、专业技能模块、职业拓展能力模块。

基本素质模块为公共文化课程,在于培养学生的公共基础知识,以学生“够用”为度,主要包含了语文、数学、英语、德育、体育、音乐、计算机应用基础、思想道德修养、心理健康指导、公关礼仪等。该类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专业技能模块旨在培养学生扎实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适当增加选修课。该模块设置的课程包括:企业登记管理实务指南、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财经基本技能、出纳实务、企业经济业务核算(资产篇)、企业经济业务核算(权益篇)、企业经济业务核算(损益篇)、成本会计、企业会计综合实训、纳税实务等。

职业拓展能力模块,学生在学习公共文化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外,还应该多学习一些专业相关的课程,如财务管理基础、经济法基础、审计学基础、管理学基础、财经应用文写作、市场营销等课程,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和专业能力水平,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后盾。

“三融合”是指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合、课程教学与岗位能力融合、课程教学与跟岗实践相融合,建设由行业专家和企业一线财会人员共同参与开发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合,就是结合会计专业特点,建构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技能认证、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五个对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如《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体现了课程教学与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相融合。

课程教学与岗位能力融合,就是制定岗位模块课程标准,开发岗位课程教学资源,实施模块化教学,开展岗位实训,如《财经基本基本》、《出纳实务》、《企业经济业务核算-资产篇》、《企业经济业务核算-权益篇》、《企业经济业务核算-损益篇》、《成本会计》《纳税实务》、《审计基础与实务》等课程与会计实务中的出纳岗、财产物资会计、往来会计、销售会计、总账会计、成本会计、报税员、审计员等岗位紧密结合。

课程教学与跟岗实践相融合,即在每一岗位课程学习中或学习后进行跟岗实践,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实习环境开展手工岗位实训、会计电算化岗位实训、综合模拟实训、沙盘模拟实习、代账公司的真账演练、暑期拜师跟岗实习、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初中级会计技能人才。

(二)构建“三模块三融合”课程体系

“三模块三融合”课程有三个相互联系的特点:开放性、具体性和激励性。“三模块三融合”课程结构使会计专业课程结构由传统的知识本位型向知识与能力兼顾的方向发展,使培养出的会计人员具有创造性与管理渗透性的知识结构。

基本素质模块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政治经济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商务礼仪等课程。

专业技能模块包括专业核心课、技能方向课和综合实训课。其中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基础会计、企业经济业务核算(资产篇)、企业经济业务核算(权益篇)、企业经济业务核算(损益篇)、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税法基础、会计电算化、财经基本技能等;专业技能课程(企业会计)方向包括出纳实务、成本会计、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实务、纳税实务、财经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企业会计)方向包括收银实务、统计学基础、库管员实务、会计从业基础、企业登记管理实务指南、ERP沙盘基础等课程,综合实训课程包括:企业会计综合实训、ERP沙盘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等课程,

拓展能力模块包括:市场营销、经济法基础、管理学基础、财务管理基础、审计基础等课程。

(三)教学时间安排得基本要求及教学建议安排

按照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采用理实一体、学训交替方式,增强教学过程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会计专业教学执行计划。教学计划安排的设想是,一年级完成基本素质模块课程学习后,二年级进行专业技能模块的课程学习,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对专业知识有一定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学习更多相关的专业课程。三年级主要是学生在企业行业对口专业、学校校外实训基地、学校引进的记账公司等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具体教学建议与安排如表2所示。

1.教学时间安排基本要求

(1)本教学时间安排针对三年制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参照执行。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36周(含复习考试和集中实训),假期16周。周学时平均课时为29。顶岗实习一般按每周30小时(1小时折1学时)安排。三年总学时数约为3168(3132)。

(2)公共基础课中的德育课,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体育与健康课为必修课。学校也可根据需要,开专题讲座(活动)。

公共基础课学时约占总学时30%,累计总学时将近一学年。保证学生修完公共基础课的必修内容和学时,能满足第3年参加技能高考需要。

(3)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方向课、专业拓展能力课以及综合实训课。

专业技能课学时占总学时的70%,其中顶岗实习(含认识性实习实训、教学实习实训、专业综合实习,累计总学时约为一学年。

(4)课程设置中的拓展能力课程教学课时占总学时比例的10%,以满足学生进一步学习(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的连续性。

2.教学建议与安排

基本素质模块(公共基础课程)基本安排在1、2学期,体育与健康总学时144且前4个学期每周2课时,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及办公自动化总学时144且每周4课时,其余公共基础课程每周均为2课时。

专业技能模块及拓展能力模块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及教学条件安排在2、3、4、5学期,但基础会计、财经基本技能安排在第1学期。其中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实务总课时为108,企业经济业务核算、企业会计综合实训总课时为180,其余课程课时均为72,第6学期为顶岗实习。

总之,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不能只追求学科体系的逻辑严密性,必须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紧贴实际工作,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综合处理能力。希望上述课程体系框架,能对其他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姜大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曾英姿.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职业技术教育,2005(35).

[4]郑小兰.关于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思考[J].南昌高专学报,2004(4).

[5]杨宗武.国家中等职业示范建设学校推进策略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企业管理学基础知识篇范文2

一、《管理学》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剖析 

1.《管理学》教学中的“知识割裂”问题[1]。(1)从教材的内容上来看。一般高校选用的教材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国外的经典管理学著作,第二种是国内的知名度高、有影响力的教材,第三种是学校的自编教材。第一种教材在一般高校中使用较少,主要推荐为参考书。后两种是主要的选择,但不论哪一种,教材的主体框架都是从管理学概论、管理的计划篇、组织篇、领导篇、控制篇等方面进行编著,分别从不同的管理职能角度进行论述,各篇章都论述详细,但各篇章之间的联系却论述甚少,且主要是对前人的理论成果的综述,而对于现代结合实际的理论演进的研究部分论述却略显不足。因此,学生在阅读教材时,是分别看到了管理的不同方面,对他们的相互联系仍不清楚,没有建立完整的管理科学体系,这就妨碍了学生对管理科学的系统理解和综合运用。(2)从教学的过程上来看。大多数教师在讲授《管理学》时,基础理论的讲授占据了教学课时的大部分,在讲授时也主要是从管理的基本理论、管理的发展史、管理的四大职能的角度分别进行讲授,各篇章都有对应的案例分析,对于管理学的理论性、应用性分析深入、条理清晰,但各篇章之间如何关联,如何更好地体现知识的实践性却仍然存在着割裂。 

2.《管理学》教学中内容的滞后性问题。随着大科学时代的到来,管理学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时俱进不仅体现在管理实践中,同时也应体现在管理理论上。管理学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在管理学著作的编写时总是会出现“滞后”的现象,对于现代管理伦理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虚拟组织理论和组织再造理论等管理学上的最新发展的研究及其发展趋势探析等在管理学著作中鲜有详述。这一块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较普遍的管理现象,以前的管理理论不再能够清楚地解释相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前沿性问题进行补充,因此,也对教师在管理学上的知识储备、研究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3.《管理学》教学中实践性欠缺问题。《管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课堂讲授为主,因受学时、场地所限,学生学习后没有具体实践环节的安排,也难以加深学生对该课程实践性的认知。部分高校的沙盘模拟实践课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模拟实践的效果,但形式单一,内容简单也缺乏系统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管理潜能的充分发挥。 

4.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力影响教学效果。目前我国高校管理学教师学术性普遍较强,理论研究造诣也要强于其实际的管理能力,主要是许多大学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的从业经历,没有实际的管理经验,所进行的实践教学很多来自于对资料、对知名企业管理活动的分析,因此不能真正做到有效地传授管理实践相关技能,使理论上的研究与实践真正的结合。对于《管理学》这门应用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教师的个人能力确实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二、《管理学》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 

企业管理学基础知识篇范文3

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理论基础与体系结构

从系统的角度,管理科学为基础,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优化管理工作。遵从软件工程的原则,开发运行稳定、质量可靠、互动性好的MIS软件系统,配置合适的硬件环境,构建新的管理信息系统,涉及硬件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管理开发过程的项目管理、质量管理和网络技术。

项目管理包括配置管理、质量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规划阶段进行可行性研究,涉及技术经济学方面的指示,如投资分析。分析阶段,涉及管理信息系统、系统论、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方面的知识;设计阶段涉及管理信息系统、系统论、管理学和通信网络技术;实施阶段涉及软件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配置管理、测试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体系

结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理论基础和体系结构,结合现有文献提出的管理信息系统改革方法,提出以下改革建议。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减少MIS开发方法和开发过程所占的比例,添加MIS与企业竞争优势、MIS管理、经管领域MIS应用等知识模块。工商管理类专业MIS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

(一)管理信息系统基础理论篇

1.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

2.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基础:管理理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行为科学、数学以及运筹学等基础理论学科的把握。

3.管理信息系统的分类:基于管理层次的分类、基于管理职能结构的分类、信息资源的空间分类以及技术架构分类。

4.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结构:概念结构、层次结构、功能结构、软件结构和硬件结构。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基础篇

1.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

2.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条件:企业业务流程分析与企业业务改革,领导的支持与参与。

3.系统的开发方法:结构化开发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和计算机辅助工程。

4.数据库技术基础:概念模型、关系模型、概念模型和关系模型的转换、关系模型的规范化。

5.通信与网络: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

(三)系统开发与管理篇

1.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必要性、目标、内容与组织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规划模型,系统规划的主要方法。

2.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系统分析的目标、任务及步骤,系统详细调查与分析,新系统逻辑方案的建立。

3.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系统设计的任务与原则,系统功能结构设计、系统配置方案设计、系统流程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

(四)典型应用篇

1.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的发展、物料需求计划、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

2.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的概述,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历程,决策支持系统功能与支持,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群体决策支持系统。

3.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概念、分类,电子商务的应用框架,电子商务中的支付,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课程教学改革尤其是教学内容改革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一些文献分析了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措施和方法,如梁妍和王知强针对信息管理系统学科的特点,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教材、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教师素质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研究。

关于教学方法已有较多研究,如讨论法、案例法、项目驱动法、自主实验法等。管理信息系统是管理科学、系统科学、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和通讯技术等多学科综合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它既具有较深和较宽的理论基础,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避免以纯理论和纯技术的观点描述信息系统,而应将信息技术、管理方法和组织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从管理和应用的角度介绍信息系统。在教学手段上应多采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际系统调查等加强对信息系统的整体认识,结合上述教学内容提出一种专题讨论和案例启发相结合的教学法。

(一)并非课程全部内容均适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根据教学实际从上述四部分内容中选取一些作为案例讨论的专题。如管理信息系统对管理的影响,管理信息系统与企业竞争优势、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成败的因果等。

(二)建议对学生分组,如每组4-5人,小组式任务安排可使任务量合理化,学生间团结协作。

(三)针对专题内容,选择有针对性。本土化的新颖案例可由教师指定或由学生小组自行确定。

(四)为保障教学效果,要求学生课前认真准备。

如,讲解管理信息系统成败原因分析这一专题时,安排学生准备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学生分小组准备资料和课后在课堂讨论互动,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成功案例总结管理信息系统成功的经验有哪些?通过失败案例分析失败的教训是什么?如何准确把握企业信息系统的需求?如何确定信息系统的开发策略?如何分析和选择软件供应商等,最终由教师总结归纳管理信息系统成功的关键因素。这种教学方法注重营造开放、互动的课堂气氛,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培养信息化环境下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四、结论

如果对于案例教学的方法没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很多人会将案例教学当做是教师讲述理论概念后的故事举例,进而总结结论,再要求学生提交阅读案例的心得,而实际上,案例教学是以具体问题为学习和讨论的焦点,选择贴近现实的问题要求学生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的学习过程。在案例教学中,学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升,学生挖掘隐含在案例之内的知识点的过程更是一个深化知识理解和掌握的过程,希望以上的探讨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三鸿,许鑫,王昊,等.案例教学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的实践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120-125.

[2]徐生菊,徐升华.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1):7-11.

企业管理学基础知识篇范文4

一、主要工作和特点

陕北矿业公司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理论教育工作有所创新;形势任务教育扎实有效;日常宣传教育积极主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持续活跃;新闻报道工作成绩显著;精神文明建设继续深化;宣传队伍自身建设不断加强。主要抓了以下四项重点工作:

(一)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得到了加强,发挥了阵地和凝聚作用

按照公司党委的工作部署,各单位结合工作实际和发展需要,针对干部职工的思想状况,认真开展形势任务教育,为各项工作顺利进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一是政治理论学习常抓不懈。公司党委修订完善了中心组学习制度,制定了学习计划,明确了学习的内容、时间、形式和考核办法,使政治理论学习进一步规范化和制度化;各单位结合实际,建立和完善了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制度,保证了学习活动的正常开展。二是学习内容不断充实。各级党政把学习党建理论、企业管理知识和上级的文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拓宽了学习的知识面,增强了学习的实效性。三是学习方法形式多样。各级党政把集中学习、外出培训、个人自学、知识竞赛和形势任务教育结合起来,使学习更加贴近干部职工的思想和工作实际,统一了思想,促进了工作。

在全体党员和职工中深入开展了“献计献策” 活动和“管理质量达标年”活动;开展了“创先争优”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评选活动,选树了集团公司文明单位包头运销公司、韩家湾煤矿和劳动模范冯刚等先进典型,发挥了先进典型的示范引路作用,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开展了“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树组工干部新形象”学习实践活动,培育了广大宣传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政治坚定性、品德纯洁性和行为先进性,为今后各项工作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注重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利用和发挥板报、橱窗、标语、《陕北矿业》和互联网等阵地的作用,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思想观念引导和形势任务教育,深入宣传了党的十七大精神、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积极开展了安全生产知识学习、党员答题竞赛、先进典型宣传等系列活动;组建了公司门户网站,充分发挥互联网络作用,扎实推进了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为公司快速发展,构建和谐矿区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文化保证。

利用《陕北矿业》这一宣传阵地,大力推广各单位在践行科学发展观中的新鲜经验和好的做法,宣传重点工程和先进典型。对外宣传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代表集团公司参展了在榆林举办的第三届榆林国际煤炭暨能源产业博览会,受到了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通报表彰;并在《陕西日报》、《陕西工人报》、《榆林日报》等平面媒体对公司三个文明建设进行了大力宣传,提高了公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了良好的外部形象。

进一步健全了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网络,下发了政研课题,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调查研究,并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中心工作之中,先后组织开展了纪念“五一口号”发表60周年暨改革开放30周年有奖征文活动,开展了深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等活动,共收到研究论文17篇,为公司快速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组织编撰《陕北矿业公司志》一书,目前,正在征集各方面的意见,作进一步的修订。

(二)日常宣传教育得到了加强,增强了针对性和实效性

日常宣传教育始终围绕公司的中心工作,抓好党的政策学习、集团公司文件精神传达,公司重要会议贯彻落实和社会宣传等工作,多方鼓舞士气、凝聚力量,积极宣传企业形象,增强了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制度建设上,进一步完善和修订了公司新闻宣传工作管理办法、新闻宣传报道工作考核奖励办法和通讯员队伍建设等有关制度,注重新闻宣传队伍建设,保证了公司重大事项、重大决策、中心工作及各类会议的宣传报道工作。各单位成立了新闻宣传报道小组,组建了通讯员队伍,制定了管理制度,完善了激励机制,明确了目标任务,并努力改善通讯员的学习、工作环境,激发了宣传干部的积极性、事业心和成就感。

在工作创新上,公司对《陕北矿业》报进行了改版,增强了新闻宣传的时效性,突出了知识性、趣味性和指导性,并在版面设计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增设了《安全漫画连载》、《读书》、《工作研究》、《亲情底片》、《艺海拾贝》、《爱心榜》等十多个栏目。同时,我们对公司三个文明建设中涌现的先进典型进行专版宣传,彰显了以人为本、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栏目组稿上,我们始终坚持服务公司安全、生产、经营工作中心这一主题,突出指导工作、交流经验、鼓舞士气、营造氛围这一职责,及时根据企业发展状况、重点工作推进情况和职工思想动态进行针对性组稿,并狠抓稿件质量的提高和报纸版面的美化,有力地配合了公司党政工作。

在服务生产上,开展了以“美化生态环境、岗位建功立业、构建和谐矿区”为主题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全国安全生产月” 活动、“青年节能减排”活动、“百日安全”活动等;在《陕北矿业》上开辟了《安全漫画连载》、《工作研究》等栏目,连续刊登安全生产知识,发挥了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安全生产的作用,增强了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了浓厚的安全宣传教育氛围,使 “安全高于一切、安全先于一切、安全影响一切、安全重于一切”的理念深入人心。

(三)队伍和阵地建设得到了加强,营造了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在队伍建设上,首先是狠抓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公司党群部利用各种时机为通讯员提供学习资料,解决生活工作困难,面对面耐心辅导,交流采编心得,及时为通讯员传授新闻写作

知识,激发了通讯员的写稿热情,培育了一支新闻宣传队伍。其次是发挥了《陕北矿业》内外宣传和通讯员培养双重作用,加强了队伍建设,提高了报纸质量。

今年1-10月,《陕北矿业》共出版20期,刊稿500多篇。其中,韩家湾矿采用稿件117篇、大哈拉矿采用稿件50篇、包头运销公司采用稿件73篇、神木运销公司采用稿件30篇,全部超额完成公司下达的上稿任务。对外宣传报道(平面纸质媒体)刊用27篇,其中在省部级以上报刊刊稿25篇,树立了公司良好的外部形象。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对外宣传工作在2009年实现了新的突破, 即在《陕西日报》和《陕西工人报》等报刊外发稿件,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均实现了新的突破; 在《陕西日报》对公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行了专版重点宣传,有力地宣传和展示了公司形象。

(四)精神文明和企业文化建设得到了加强,加快了和谐矿区的创建

一年来,公司从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出发,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活动为抓手,着力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公司投资1万多元为包头运销公司新建了图书室,为职工进一步学习创造了条件。包头运销公司在抓好职工自学的基础上,聘请了铁路管理人员给职工讲解铁路运输知识。韩家湾矿每季度组织全矿职工培训集中培训一次,区队每月组织集中培训一次,班组在每个班前会组织学习岗位应知应会,培养了职工的文明习惯,提高了安全生产技能。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公司以文明单位创建为动力,把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加强基础建设结合起来,对重点部位进行绿化美化,基本做到环境卫生整洁化、日常管理牌板化、各项工作标准化,进一步增强了职工对企业的荣誉感。韩家湾矿结合矿井产业升级,对生产、生活主要设施进行了改造,矿区面貌焕然一新。包头运销公司对办公楼进行了修缮,配备了必要的办公设施,进一步改善了职工的办公和生活环境。今年上半年,包头运销公司、韩家湾矿被评为集团公司文明单位,包头运销公司经理冯刚同志被评为集团公司劳动模范。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包头运销公司对征集的理念进行了整理,并设置了宣传牌板、刷新了警示标语。大哈拉矿在办公区设置了安全警示牌板,在生产区悬挂了安全理念横幅。韩家湾矿在产业升级中不忘企业文化硬件投入,建设安全文化长廊,在路灯上设置了宣传牌板,在区队开展了班前安全礼仪活动。

2009年10月20日至27日,公司组织部分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和二级单位党委(支部)书记一行8人,先后赴黄陵、蒲白、澄河、韩城等单位考察学习企业文化建设情况,通过座谈、观看专题宣传片、实地查看,切实感受到了兄弟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的力度和文化的魅力;10月29日上午,邀请西安交大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思锋教授来公司为公司机关和二级单位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举办《核心竞争力及其培植--论企业文化建设》的专题讲座。10月29日下午至11月2日,由公司党群部和西安交大公共管理学院组成的6人调研小组深入公司机关及各二级单位开展调研活动,为下一步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整体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看,陕北矿业公司宣传思想政治工作虽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的成绩,但与集团公司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不够,办法不多,步子不快;基层单位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2009年,是陕北矿业公司“强一进一”战略目标实施的起步年,也是公司广大干部凝心聚力、奋力拚搏,加快发展、做强做大的一年。一年来,在公司党政的领导下,在集团公司党群部的指导下,宣传思想政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企业工作中心,以凝心聚力、营造氛围、构建和谐、促进发展为目标,扎实工作,稳步推进,较好地发挥了阵地和凝聚作用,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因素,为公司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完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主要工作和特点

陕北矿业公司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理论教育工作有所创新;形势任务教育扎实有效;日常宣传教育积极主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持续活跃;新闻报道工作成绩显著;精神文明建设继续深化;宣传队伍自身建设不断加强。主要抓了以下四项重点工作:

(一)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得到了加强,发挥了阵地和凝聚作用

按照公司党委的工作部署,各单位结合工作实际和发展需要,针对干部职工的思想状况,认真开展形势任务教育,为各项工作顺利进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一是政治理论学习常抓不懈。公司党委修订完善了中心组学习制度,制定了学习计划,明确了学习的内容、时间、形式和考核办法,使政治理论学习进一步规范化和制度化;各单位结合实际,建立和完善了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制度,保证了学习活动的正常开展。二是学习内容不断充实。各级党政把学习党建理论、企业管理知识和上级的文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拓宽了学习的知识面,增强了学习的实效性。三是学习方法形式多样。各级党政把集中学习、外出培训、个人自学、知识竞赛和形势任务教育结合起来,使学习更加贴近干部职工的思想和工作实际,统一了思想,促进了工作。

在全体党员和职工中深入开展了“献计献策” 活动和“管理质量达标年”活动;开展了“创先争优”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评选活动,选树了集团公司文明单位包头运销公司、韩家湾煤矿和劳动模范冯刚等先进典型,发挥了先进典型的示范引路作用,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开展了“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树组工干部新形象”学习实践活动,培育了广大宣传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政治坚定性、品德纯洁性和行为先进性,为今后各项工作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注重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利用和发挥板报、(免费提供,转载请注明)橱窗、标语、《陕北矿业》和互联网等阵地的作用,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思想观念引导和形势任务教育,深入宣传了党的十七大精神、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积极开展了安全生产知识学习、党员答题竞赛、先进典型宣传等系列活动;组建了公司门户网站,充分发挥互联网络作用,扎实推进了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为公司快速发展,构建和谐矿区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文化保证。

利用《陕北矿业》这一宣传阵地,大力推广各单位在践行科学发展观中的新鲜经验和好的做法,宣传重点工程和先进典型。对外宣传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代表集团公司参展了在榆林举办的第三届榆林国际煤炭暨能源产业博览会,受到了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通报表彰;并在《陕西日报》、《陕西工人报》、《榆林日报》等平面媒体对公司三个文明建设进行了大力宣传,提高了公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了良好的外部形象。

进一步健全了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网络,下发了政研课题,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调查研究,并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中心工作之中,先后组织开展了纪念“五一口号”发表60周年暨改革开放30周年有奖征文活动,开展了深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等活动,共收到研究论文17篇,为公司快速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组织编撰《陕北矿业公司志》一书,目前,正在征集各方面的意见,作进一步的修订。

(二)日常宣传教育得到了加强,增强了针对性和实效性

日常宣传教育始终围绕公司的中心工作,抓好党的政策学习、集团公司文件精神传达,公司重要会议贯彻落实和社会宣传等工作,多方鼓舞士气、凝聚力量,积极宣传企业形象,增强了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制度建设上,进一步完善和修订了公司新闻宣传工作管理办法、新闻宣传报道工作考核奖励办法和通讯员队伍建设等有关制度,注重新闻宣传队伍建设,保证了公司重大事项、重大决策、中心工作及各类会议的宣传报道工作。各单位成立了新闻宣传报道小组,组建了通讯员队伍,制定了管理制度,完善了激励机制,明确了目标任务,并努力改善通讯员的学习、工作环境,激发了宣传干部的积极性、事业心和成就感。

在工作创新上,公司对《陕北矿业》报进行了改版,增强了新闻宣传的时效性,突出了知识性、趣味性和指导性,并在版面设计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增设了《安全漫画连载》、《读书》、《工作研究》、《亲情底片》、《艺海拾贝》、《爱心榜》等十多个栏目。同时,我们对公司三个文明建设中涌现的先进典型进行专版宣传,彰显了以人为本、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栏目组稿上,我们始终坚持服务公司安全、生产、经营工作中心这一主题,突出指导工作、交流经验、鼓舞士气、营造氛围这一职责,及时根据企业发展状况、重点工作推进情况和职工思想动态进行针对性组稿,并狠抓稿件质量的提高和报纸版面的美化,有力地配合了公司党政工作。

在服务生产上,开展了以“美化生态环境、岗位建功立业、构建和谐矿区”为主题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全国安全生产月” 活动、“青年节能减排”活动、“百日安全”活动等;在《陕北矿业》上开辟了《安全漫画连载》、《工作研究》等栏目,连续刊登安全生产知识,发挥了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安全生产的作用,增强了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了浓厚的安全宣传教育氛围,使 “安全高于一切、安全先于一切、安全影响一切、安全重于一切”的理念深入人心。

(三)队伍和阵地建设得到了加强,营造了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在队伍建设上,首先是狠抓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公司党群部利用各种时机为通讯员提供学习资料,解决生活工作困难,面对面耐心辅导,交流采编心得,及时为通讯员传授新闻写作知识,激发了通讯员的写稿热情,培育了一支新闻宣传队伍。其次是发挥了《陕北矿业》内外宣传和通讯员培养双重作用,加强了队伍建设,提高了报纸质量。

今年1-10月,《陕北矿业》共出版20期,刊稿500多篇。其中,韩家湾矿采用稿件117篇、大哈拉矿采用稿件50篇、包头运销公司采用稿件73篇、神木运销公司采用稿件30篇,全部超额完成公司下达的上稿任务。对外宣传报道(平面纸质媒体)刊用27篇,其中在省部级以上报刊刊稿25篇,树立了公司良好的外部形象。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对外宣传工作在2009年实现了新的突破, 即在《陕西日报》和《陕西工人报》等报刊外发稿件,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均实现了新的突破; 在《陕西日报》对公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行了专版重点宣传,有力地宣传和展示了公司形象。

(四)精神文明和企业文化建设得到了加强,加快了和谐矿区的创建

一年来,公司从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出发,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活动为抓手,着力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公司投资1万多元为包头运销公司新建了图书室,为职工进一步学习创造了条件。包头运销公司在抓好职工自学的基础上,聘请了铁路管理人员给职工讲解铁路运输知识。韩家湾矿每季度组织全矿职工培训集中培训一次,区队每月组织集中培训一次,班组在每个班前会组织学习岗位应知应会,培养了职工的文明习惯,提高了安全生产技能。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公司以文明单位创建为动力,把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加强基础建设结合起来,对重点部位进行绿化美化,基本做到环境卫生整洁化、日常管理牌板化、各项工作标准化,进一步增强了职工对企业的荣誉感。韩家湾矿结合矿井产业升级,对生产、生活主要设施进行了改造,矿区面貌焕然一新。包头运销公司对办公楼进行了修缮,配备了必要的办公设施,进一步改善了职工的办公和生活环境。今年上半年,包头运销公司、韩家湾矿被评为集团公司文明单位,包头运销公司经理冯刚同志被评为集团公司劳动模范。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包头运销公司对征集的理念进行了整理,并设置了宣传牌板、刷新了警示标语。大哈拉矿在办公区设置了安全警示牌板,在生产区悬挂了安全理念横幅。韩家湾矿在产业升级中不忘企业文化硬件投入,建设安全文化长廊,在路灯上设置了宣传牌板,在区队开展了班前安全礼仪活动。

2009年10月20日至27日,公司组织部分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和二级单位党委(支部)书记一行8人,先后赴黄陵、蒲白、澄河、韩城等单位考察学习企业文化建设情况,通过座谈、观看专题宣传片、实地查看,切实感受到了兄弟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的力度和文化的魅力;10月29日上午,邀请西安交大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思锋教授来公司为公司机关和二级单位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举办《核心竞争力及其培植--论企业文化建设》的专题讲座。10月29日下午至11月2日,由公司党群部和西安交大公共

管理学院组成的6人调研小组深入公司机关及各二级单位开展调研活动,为下一步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整体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看,陕北矿业公司宣传思想政治工作虽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的成绩,但与集团公司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不够,办法不多,步子不快;基层单位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2009年重点工作设想

“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现党的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担负着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重大任务,担负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使命。”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总书记2009年元月22日在全国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陕北矿业公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陕北矿业公司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工作。

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完成新任务,迫切需要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振奋人心,鼓舞士气,为公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着力巩固干部职工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坚持把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继续作为政治理论学习的重点。积极引导干部职工全面领会、准确把握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点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工作部署,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十七大精神上来。制定公司深入学习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安排意见和具体措施,安排部署好全年的理论学习,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分层次、有重点地组织好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学习。要充分利用党委中心组学习这一主要形式,使领导干部自觉成为学习宣传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模范,提高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公司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能力。同时,要认真抓好干部职工的学习教育活动,通过宣讲科学发展观、举办轮训班、撰写心得体会等不同形式,深入推进科学发展观学习热潮,努力使党的最新重大理论成果走进生活,切近群众,推动企业发展。

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要始终不渝地将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宣传贯彻同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影响和制约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等突出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使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澄清各种错误思想认识的有力武器,成为谋划企业改革发展的正确思路,成为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有效措施,努力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取得实效。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继续组织好形势任务和理想信念教育。明年是陕北矿业公司建局20周年,也是实现跨越发展最为关键的一年。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充分运用各种媒体、以多(免费提供,转载请注明)种形式,大力宣传公司发生的巨大变化,宣传公司改革发展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坚定广大干部职工做强做大企业的信心和决心。

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我们将紧密结合公司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工作和干部职工普遍关注的热点、疑点问题,摸准思想脉搏,有的放矢地组织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把搞好公司的热情和信心转化为加快发展、创建和谐矿区的强大力量,切实达到转变思想观念、强化内部管理、优化职工队伍、提高劳动技能的目的,着力增强主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力开展科学发展观实践教育活动。用广大干部职工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其更多地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紧紧围绕公司“强一进一”战略目标,创新发展理念,丰富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着力推动转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推动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认真做好公司改革发展过程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我们要把服务公司中心工作、维护职工权益作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重点,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做好宣传鼓动和解疑释惑工作,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积极引导职工支持和参与改革,树立与公司快速发展相适应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

加强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探索。要重视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紧密结合生产经营管理的实际和重大举措,进一步加大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着力增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我们将适时召开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就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矿区进行理论研讨。

(三)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努力构建公司快速发展的的良好舆论环境

认真组织开展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大讨论活动。着眼于以思想大解放、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公司科学发展为目的,积极开展思想大解放大讨论活动,教育引导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在新形势下继续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着力强化发展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争先意识,为切实加快公司科学发展破除思想障碍,为做强做大陕北矿业公司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

全面深入地宣传公司改革发展成果。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载体,大力宣传报道公司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等方面新思路新举措,大力宣传公司近年来所取得新进展新成就,着力塑造陕北矿业公司良好的外部形象。2009年,矿井产业升级即将结束,安山井田就要开工,公司新项目开发将全面铺开。为此,我们要深入开展宣传报道活动,为公司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和企业文化建设,推动和谐矿区创建

深入开展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建设。要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重点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并将其融入干部职工教育的全过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教育干部群众,引导广大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推动公司形成文明和谐的良好风尚。

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紧紧抓住陕北矿业公司建局20周年的有利契机,开展形式多样庆祝活动,融洽人际关系,促进企业和谐,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为企业实现做强做大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不断深化拓展文明创建的内容,大力推进和谐公司创建活动。继续组织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班组、文明示范岗等创建活动,不断推进公司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提高职工的文明素质和公司文明水平。

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要严格按照公司即将推行的企业文化实施纲要的总体部署,扎实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提高文化品位,塑造企业形象,打造企业品牌,提升企业竞争力。公司适时举办企业文化建设经验交流推介会,总结推广企业文化建设的先进典型。

(五)加强宣传思想队伍建设,提升宣传思想政治工作能力

加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多种方法,加大对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深化对党的最新重大理论成果和现代科技知识的学习,不断增强宣传思想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努力在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树立良好形象、提高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在增强业务本领、改进工作作风、切实推动工作上取得明显成效,不断提高宣传思想干部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宣传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企业管理学基础知识篇范文5

关键词:旅游产业;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2-0172-04

Abstract: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cluster are not fully reveal the black box. Based on more than 10 years of domestic related academic literature, we found that the domestic academic research of tourism industrial cluster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cluster, the mechanism of tourism industrial cluster, the relevant interest groups of tourist industry cluster analysis, the tourism industry cluster and network analysis ,and the tourism industry cluster competitiveness research, etc. In addition, there is also a part of the research is focused on the industry cluster analysis of tourism destination development .On the above aspects, in the light of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cluster research,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cluster.

Key words: Tourism Cluster Reviews

一、引言

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中国旅游研究范畴内是2004年,距现在已经十余年的时间。到目前为止,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处于较为尴尬的局面。从1990年,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集群的概念后,引起了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和地理学等多学科的关注,成为研究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理论方法。产业集群理论更多的是应用在制造业的产业分析中,我国学者对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一直小心翼翼。在旅游产业集群研究发展的十余年中,一直有正反两方面的声音,对产业集群是否适用在旅游业中存在着质疑。黄雪莹、张辉(2013)认为旅游产业的经济现象不能生硬的套用传统的产业集群理论来解释。尹贻梅(2004)、冯卫红(2008)、王兆峰(2009)、卞显红(2011)等学者认为旅游产业适用产业集群理论来分析,旅游企业具有集聚的特征,旅游业的产业联系密切。至于产业集群的创新性,旅游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不仅关注产品的创新,更多的重视制度和组织上的创新。现着重将旅游产业集群出现至今10余年来国内学者对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做一系列的梳理,以分析和把握国内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对未来国内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研究做出一些展望。

二、文献概况

现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文献论文。研究论文的获取方式是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中国网络期刊学术出版总库的“高级检索”中输入“旅游产业集群”,时间范围为2004至2015年,限定核心期刊和CSSCI两个属性,共搜获129篇文章。文中以是否为旅游目的地研究为划分标准筛选出66篇旅游产业集群理论构建文章和63篇旅游产业集群应用型文章。现主要集中前面的66篇文章。通过对这66篇文章梳理,近10余年国内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的内容可以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旅游产业集群内涵研究19篇,形成机理研究15篇,利益相关群体研究6篇,集群内企业和网络结构研究6篇,竞争力研究6篇,区域发展与品牌构建4篇,创新研究3篇,可持续发展2篇及综述类文献5篇。

三、研究内容述评

(一)旅游产业集群内涵研究

1.产业集群理论在旅游产业集群的适用性问题

2006年尹贻梅、刘志高在《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上发表文章《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的条件及效应探讨》,从空间集聚和产业联系及创新效应回答了产业集群理论是否在旅游产业适用的问题。

而2013年黄雪莹、张辉在《经济与管理》上发表文章《证伪主义关照下“旅游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在产业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基础上,提出了四个命题,运用证伪主义方法研究框架说明“旅游产业集群”是一个伪命题。

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从迈克尔・波特在论述加利福尼亚葡萄酒产业集群时首次提出了“旅游集群”的概念,而后一些学者认为旅游产业集群违背了产业集群多产业联合的特征,产业集群企业间的分工合作强调的是互补性的投入产出关系,而旅游产业集群企业间的合作更多的是水平关系。但更多学者认为产业集群理论适用于分析旅游产业,旅游产业集群具有空间聚集性,基于贸易性或非贸易性的产业联系及不同于制造业的制度和组织上的产业集群创新性。国外学者对旅游产业集群的存在性给出了一定的分析。Capone和Boix(2008)认为高水平的旅游产业集聚不是简单的基于自然特征或有吸引力的遗产,而是旅游产品相关的经济活动的连接而引起的经济体的存在位置。

旅游产业集群是不一定属于相同部门的互补企业的企业位置选择的结果,(Novelli et al.2006),但是企业会从现存的网络、联盟或他们之间的其他动力机制中获益(Tinsley &Lynch, 2001; Saxena, 2005; Presenza & Cipollina, 2010; Weidenfeldet al., 2010)。这个特征符合“对角集群”,因为新进入的企业直接或间接与旅游有关,不仅增加集群内企业的价值也增加旅游经验本身的价值。文中认为产业集群理论适用于研究旅游产业,但不是生搬硬套制造业的产业集群研究方法,而是要针对旅游产业的特殊性来分析旅游产业集群。

2.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

中国第一次出现旅游产业集群的相关概念是2004年尹贻梅、陆玉麒、刘志高在《福建论坛》所发表的文章《旅游企业集群:提升目的地竞争力新的战略模式》。在区域集群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企业集群的概念――聚集在一定低于空间的旅游核心吸引物、旅游企业及旅游相关企业和部门,为了共同的目标,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协同工作,提高竞争力。并将产业集群分成核心层、要素供应层和相关辅助层三个层次。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旅游企业集群是以特定区域为载体,相关企业紧密联系分工协作为形式的产业组织形式。

张建春(2006)认为旅游产业集群整合了产业链、地理空间、发展演变和战略理念四个方面的内容。龚邵方(2007)将旅游产业集群与价值产生过程联系在一起,从价值链角度诠释了旅游产业集群。冯卫红(2008)的定义强调了集群内部企业的连接方式,认为旅游产业集群特征包括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集聚性和产业规模及链条的完整性是外部特征,而旅游集群内合作性竞争及企业间的非正式制度是内在特征。随后,有学者在旅游产业集群的定义之上针对旅游业发展的特征和需要,提出了一些相关的集群概念。薛莹等(2008)将视角放在区域旅游上,提出了广域旅游集群的概念。李晓琴(2012)提出低碳旅游产业集群的定义。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虽然学者对旅游产业集群定义的出发点不同,但都强调了外部集聚性,内部企业的竞争合作性及集群形成后的创新效应。虽然这些定义表面上能将旅游产业集群与旅游合作、旅游目的地聚集等概念区别开来,但是旅游产业集群企业间的合作与创新效应机理至今没有得到解释,因此,需要一些研究来真正诠释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

3.旅游产业集群的识别

在旅游产业集群如何判定的问题上,很多研究都是假设于旅游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从而避过集群识别问题;另外一些判定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的文章很多是建立在区位熵指标的基础上的。王兆峰(2009)在传统的产业集群识别的指标基础上,根据旅游产业的特性,提出了从集聚条件、聚集主题、聚集效应三方面构建的区位商指数,产业联系和有产业集中度和产业间联系大小共同决定的旅游产业集群度来识别旅游产业集群。

4.旅游产业集群的分类

学者基于不同的出发点将旅游产业集群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张建春(2006)根据旅游集群的特性可分为地理空间聚集特征为主的旅游产业集群和通过建立集中分布在一定地域空间上的专项旅游产品链而形成的各类主题旅游集群。张新(2007)认为旅游产业集群分为资源型旅游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型旅游产业集群。

龚邵方(2007)根据旅游产业的自身特点和旅游目的地核心层,可将旅游产业集群分为景区型、城市型、社区型三类。刘敏、冯卫红(2010)依据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主导因素可划分为“自我累积型”和“协会助推型”及“项目或战略推动型”旅游产业集群;依据集群内部企业联系和组织结构的划分,可分为意大利式旅游产业集群和轮轴式产业集群;根据所依托环境来划分,分为依托城市型产业集群、景区型产业集群和社区型旅游产业集群。总的来说,旅游产业集群的分类较为分散,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

5.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从我国现有的旅游产业聚集区的特征出发,基本有两种运作模式,一是凭借旅游目的地的空间聚集,二是市场开发模式的聚集。黄向、梁明珠(2007)以恩平市旅游经济走廊为例,提出了有利于实现产业集群空间集聚的带状极核型的空间配置和产业链的三维延伸的产业联系实现路径。龚邵方(2007)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主要包括自下而上的市场驱动型和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型模式。刘会燕(2008)以浙中城市为例,提出了旅游产业集群的组团模式。张辉、张晓明(2010)提出了区域旅游双核联动和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因为产业聚集区拥有的资源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因此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要根据具体旅游聚集区来设计开发。

(二)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研究

旅游产业集群形成机理是学者们较为关注的内容,主要运用增长极理论、生命周期理论、生态位理论、企业资源观理论、自组织理论、复杂系统适应理论及经济学相关理论来揭秘这个黑箱。

以增长极理论为出发点,卞显红(2008)年将增长极理论与产业集群理论结合起来,对比了城市旅游产业集群与城市旅游增长极理论的异同。从生命周期角度分析集群发展机制,赵书虹(2009)、卞显红(2011)从集群形成不同阶段的特征基础上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持续成长的驱动力。以自组织理论为出发点,许登峰(2010)、卞显红(2011)分析了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旅游产业集群不同阶段的特征。

王兆峰(2008)(2009)从生态理论视角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特征,集群生态资源潜力是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集群生态结构是集群发展的动力,集群外部环境是集群发展的保障。荣浩(2014)基于生态位理论分析了集群内部企业的竞合问题。

孙飞(2010)从专业分工的角度分析了产业集群形成机理。方世敏(2010)分析了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对长株潭旅游产业形成因素的关联度进行了判识。卞显红(2011)比较了内生型、外生型旅游产业集群演化过程。许辉春(2012)认为旅游产业集群共生类型分为资源型旅游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型旅游产业集群,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共生的动力机制。张玲、邬永强(2013)运用复杂系统适应理论CAS理论研究广州旅游产业集群形成过程和发展的动力机制。

从以上分析情况可见,对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阶段,仅仅只有两篇文中运用灰色相关分析和复杂系统适应理论分析了集群形成过程的动力机制。因为旅游产业集群自身发展的限制,因此运用完全定量方法有一定的难度,倡导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个案研究来深度解释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三)旅游产业集群相关利益者

在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研究中,学者们对旅游产业集群的关注点主要放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形成两类集群,在这两类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市场和政府的作用都非常重要,所以有学者研究了旅游产业集群的相关利益群体的行为对产业集群发展产生的影响。王兆峰(2008)在定义了旅游产业集群相关利益者的基础上,立足于消费者和政府两个角度,分别用博弈模型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中这两类利益群体的行为。温兴琦(2009)、赵忠奇(2014)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中政府职能和市场作用的具体体现。

(四)旅游产业集群企业和网络结构

旅游产业集群中的企业联系是集群理论运用到旅游业中是否合适的焦点。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少。饶品样等(2009)在企业资源观的基础上提出旅游产业集群共享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共享资源的划分纬度和演化机制。王兆峰(2009)落脚于旅游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行为,通过博弈模型分析旅游集群企业出现机会主义的原因,并利用声誉模型分析如何对旅游产业集群企业机会主义行为进行控制。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解释了集群内企业的合作竞争的行为,因为共享资源的不均衡占有,因此集群内企业间有种天然的投机倾向,这势必会影响集群竞争力,了解和控制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对集群健康发展很重要。

另外一些学者从集群网络结构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刘建平等(2009)在复杂网络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网络的复杂网络特性,提出了以网络中心化程度为指标来选择政府驱动还是市场驱动的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张鹏顺(2011)分析了产业集群的网络,认为用无尺度网络的概念解释旅游产业集群网络更加合适。卞显红(2012)利用杭州国际旅游综合体分析了集群三个层次的相互作用。田晓霞等(2013)以喀什46家旅游企业的问卷调查结果为依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喀什市旅游产业集群的社会网络结构。

(五)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因为产业集群是衡量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因此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也引起了学者的注意。史文斌、张金隆(2007)提出了基于模糊理论的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岳进(2009)从规模竞争力和效能竞争力两方面对中国24个旅游强市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了评价。王兆峰(2010)分析了影响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因素,利用影响因素和弓弦理论,构建了竞争力的评价体系。胡宇橙、王庆生(2010)运用GEM模型分析了天津滨海新区的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刘中艳(2013)在帕-吉GEM模型的三要素的基础上增加了环境要素,提出了GEMS模型四大要素、八个因素,然后用两个评价模型评价了大九寨的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证明了GEMS在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中更合适。

(六)其他方面的研究

除了以上的几个方面,学者们还从区域发展、品牌建设等方面对旅游产业集群进行了研究。王兆峰(2009)通过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力系数来分析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拉动和推动作用。张金霞(2006)、侯雪艳(2013)、杨佳利(2014)都探讨了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构建。

阎友兵等(2009)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创新存在的问题,认为三重螺旋模型的旅游产业集群创新系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张鹏顺(2011)分析了知识管理对旅游产业集群的影响。卞显红(2012)提出了旅游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并给出了基于集群品牌的旅游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这几位学者从创新角度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虽然研究不是很深入,但也算对旅游产业集群创新效应的研究空白的填补。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业越来越重视,有学者也将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齐晓梅(2012)从和谐管理理论视角、自组织理论视角论述了旅游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模型。罗萌、姜岚(2013)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中的熵变和流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旅游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路径。

以上的分析是基于对旅游产业集群体系完善的研究基础上的,而还有52篇文献是旅游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有的依托于体育、农村、县域等旅游产业集群,有的分析具体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业集群,通过对现存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提出发展策略。

四、结论及展望

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第一是对旅游产业集群相关理论的发展和完善,第二是对某特定区域的旅游产业集聚的现象的分析与策略构建。文中主要分析第一类旅游产业集群相关的研究,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内学者定义了旅游产业集群,从生命周期理论、生态位理论、企业资源观理论、自组织理论、复杂系统适应理论等理论基础上探讨了旅游旅游产业集群的机理,也将创新理论、社会网络结构理论运用到集群分析中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从单纯的定性分析在向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然而,基于上面的分析发现国内对旅游产业集群的重点还是停留在旅游产业集群的机理研究上,主要研究模式是理论分析、现象阐述,所以出现了因为直接嫁接产业集群理论而脱离了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的真相。因为研究的学科基础较为单一,所以研究发展受到了限制。基于以上认识,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理论基础方面。旅游产业的跨产业特性决定了旅游产业的研究是多学科交叉研究,虽然先前的研究已经结合了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但是学科交叉性不强。因此,认为未来的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能够成为多学科、多理论交叉的综合体,更进一步的阐释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真相。

第二,研究内容方面。从之前的论述中可以发现,由于旅游产业集群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使得研究结果不是很明朗。未来的研究建议从两个层次出发,一是从中观层次出发,以旅游产业为载体,探讨旅游产业集聚机制研究。二是从微观层次出发,研究企业的行为特征,从而更好的诠释集群效应。

第三,研究方法方面。因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不是很成熟,所以应该坚持以案例分析研究方法为主线索探讨机理研究,但是在集群竞争力及识别方面要坚持定性定量的结合。要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和情境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尹贻梅,陆玉麒,刘志高.旅游企业集群:提升目的地竞争力的新的战略模式[J].福建论坛,2004(8):22-25.

[2] 聂献忠,张 捷,刘泽华,等.我国主题旅游产业集群的成长及其空间特征研究[J].人文地理,2005(4):65-68.

[3] 张 梦.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以大九寨国际旅游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6(2):36-40.

[4] 张建春.旅游产业集群探析[J].商业研究,2006(24):147-150.

[5] 尹贻梅,刘志高.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的条件及效应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6):98-102.

[6] 史金斌,张金隆.基于模糊评价的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16):341-342.

[7] 龚绍方,刘志高.区域旅游发展初探[J].中州学刊,2007(4):71-73.

[8] 相阵迎,徐红罡.国内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的整理评述[J].旅游科学,2007(6):6-11.

[9] 卞显红.基于旅游产业集群视角的城市旅游增长极形成机制分析[J].商业研究,2008(1):203-206.

[10] 王兆峰.旅游产业集群与其利益相关者――政府博弈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63-67.

[11]冯卫红.旅游产业集群判定和识别探讨[J].经济问题,2008(2):120-122.

[12] 王兆峰.基于生态理论的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研究[J].中国人口环境与资源,2008(2):29-34.

[13] 冯卫红,苗长虹.旅游产业集群: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微观领域[J].人文地理,2008(3):97-101.

[14] 王兆峰.旅游产业集群与其利益相关者――消费者的博弈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9):68-71.

[15] 王兆峰.旅游产业集群识别方法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2-86.

[16] 王兆峰.旅游产业集群企业机会主义行为控制[J].系统工程,2009(4):90-95.

[17] 胡宇橙,王庆生.基于GEM模型的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5):74-78.

[18] 卞显红.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旅游产业集群演化阶段与机制研究――以杭州国际旅游综合体为例[J].经济地理,2011(2):327-332.

[19]卞显红.旅游产业集群网络结构及其空间相互作用研究――以杭州国际旅游综合体为例[J].人文地理,2012(4):137-142.

[20] 张 玲,邬永强.基于CAS理论的旅游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研究――以广州会展旅游产业集群为例[J].经济地理,2013(8):171-176.

[21] 黄雪莹,张 辉.证伪主义观照下“旅游产业集群”理论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3(6)63-69.

企业管理学基础知识篇范文6

关键词:高职教育;财务流程与实务;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46(2015)06-0102-03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传统专业,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在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与服务岗位工作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财务流程与实务”是该专业为培养学生在了解财务信息的基本理论及财务工作的管理流程的基础上,掌握用友ERP软件管理与维护技术、进而掌握开发财务软件的岗位能力而开设的特色课程。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整合了“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三门课程的内容,编写了突出理论够用、重视实践、针对岗位能力的对应教材和课件,并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等方面都做了改革与创新。

一、课程改革目的

“财务流程与实务课程”在课程改革之前叫“会计基础”,由会计专业的教师讲授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业务流程和基本技能。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大二的学生在前三学期学的是计算机软硬件的专业知识,不了解会计学科。会计术语与会计技能对他们而言是生僻的知识,又因为会计知识和该专业的计算机知识没有融合点,因此,他们缺乏兴趣,考核成绩不理想。针对上述状况,通过深入研究,最终得出结论:在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财务工作岗位分工及工作流程,掌握会计凭证、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工具的格式、填制内容及相互关系,直至掌握计算机技术如何应用在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中,实现对会计数据的收集、加工、存储和输出,最终实现开发与管理会计软件。这门课程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会计软件的设计能力及软件的售后管理服务能力,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衔接是前三个学期所学的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设计对象,是后面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铺垫。“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显然已不能满足课程目的,因此,应当在会计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把“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三门课程的内容整合到一起,设计“基础篇”、“实践篇”、“设计篇”三个模块。这三个模块的有机结合既说明了跨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又明晰了课程设计目标。

二、教学内容整合

在定位了课程的培养目标后,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在会计专业的教师指导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调整,把“会计基础”课程更名为“财务流程与实务”,并把“会计基础”的课程内容整合到“基础篇”模块中。区别于会计专业对于学生要求的掌握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填制、查询、审核及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岗位能力,要求学生在基础篇了解会计的基本术语与相关概念,熟悉会计工作的业务流程,掌握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的格式、填制要求和相关的规则及注意事项。本着这个目的,贯彻“必需够用”的原则和“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课程在理论教学内容对于会计原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财产清查方法等基础内容进行删减,对于编写会计分录,填制会计凭证、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等内容降低了难度。以“用友ERP8.72”会计软件应用作为“实践篇”模块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熟悉会计软件的安装与启动,掌握软件的系统初始化、总账的日常操作和期末处理及UFO电子表格操作,学会数据的备份和管理,了解软件的界面设计风格、安全管理机制设置及会计软件的维护。学生在使用会计软件时,把会计理论在实践中融会贯通,更能深入地理解会计工作流程的前后关系及环环相扣的制约机制。以设计家庭理财软件项目为主线,模拟“用友ERP8.72”会计软件设计方式作为“设计篇”的教学内容。以“会计信息系统”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让学生掌握家庭理财软件项目设计规划、系统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评价等项目设计流程和方法。把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通过会计软件加以实践,了解会计软件的设计风格和基本功能模块,并优化设计出满足用户需求的小型管理软件,这就是本门课程教学内容整合后的成果。

三、教学资源建设工作

在明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整合的基础上,为更好地开展课程的教学、实践工作,本课程加大了教学资源的建设开发力度。(一)教材建设工作由于“财务流程与实务”课程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特色课程,教学内容是“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三门课程的内容有机整合,因此在市场上很难买到适合的教材。任课教师就在教学实践中联合会计专业的会计电算化教师共同编写了《财务流程与实务课程》的校本教材。该教材由于是任课教师编写,在每一轮的教学完成后,都根据学生的特点与接受情况,进行修改与升级。此外,为了配合教学内容,加大实践教学的练习,还编写了《财务流程与实务课程实验指导》讲义,提高学生财务软件的应用能力与管理维护能力,充分体现了“学中练”、“练中学”。(二)网络教学资源为了方便学生课后学习,本课程在学院网站教学平台上传了“财务流程与实务”授课重点录像、课件、实验资料、教案及项目开发案例,并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会计、软件开发网站等网络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与使用。(三)校内实训室建设根据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利用校内丰富的教学设施,我们将会计学院和信息工程系的实训室有效利用,将“学中练”、“练中学”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现在学院内建有财务会计实训室5个,计算机信管实训室1个。财务会计实训室配备用友ERP8.72正版的教学软件和上机考试软件,计算机信管实训室配备VB、PHP、JAVA、JSP、数据库等各种软件开发工具,学生可以在课堂理论学习的同时,进行财务软件的上机应用实验,在软件应用管理的基础上进行软件开发。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融合后的“教、学、练”一体化。(四)校外实训基地学院与系部注重校企合作工作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在用友公司、沈阳天九集团、沈阳天创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建立了校外的学生实习基地,聘请实训基地的技术骨干来学院以授课、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参与教学、教材建设、实习指导工作。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有效提升了老师的实践教学水平,锻炼了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了解授课对象,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是高职教育中最重要的课题。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具有如下特点: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不具备任何相关的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素养;计算机水平较高,查阅资料能力较强;好奇心强,做事耐力差。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注意扬长避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完成教学任务。(一)角色扮演法由于本专业的学生以前没有任何会计专业知识,对于会计的专业术语和会计流程陌生、不感兴趣,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把会计筹集资金、采购、生产、销售等业务流程制作成案例,把案例中的角色让学生分组模拟扮演,比如学习采购业务,采购员、供货商、库管员、出纳等在角色扮演中让学生了解业务的流程和涉及的业务知识。(二)实物演示法配合课程任务与会计业务,课前准备好与本次课程有关的教学实物,例如:发票、会计凭证、入库单、会计账簿等。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向同学展示实物,以此为依据配合会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三)小组分工合作法在用友ERP的软件学习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把软件的安装、初始化、记账、查账、对账、结账、报表等工作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分工完成。(四)讨论法把学生生活中涉及与会计有关的事项及以后工作中可能遇到与财务相关的业务列举出来,课前布置下去讨论的题目,根据本专业学生计算机网上收集资料水平较高的特点,让他们课下查阅资料,分类信息,让学生课上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终找到解决的办法。(五)现场指导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布置会计业务模拟实验,围绕学生在模拟工作现场遇到的问题,由教师或学生代表加以指导与现场演示,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五、考核测评

考核测评是检验教学成果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学实施的重要保障。由于财务流程与实务是分成三大教学模块来完成的,三大模块代表三个不同的教学内容。因此考核评价就要分阶段、分方法进行,在对学生考核时,将考核内容分为理论考核、上机操作与项目作业三部分,每部分分别占30%、40%、30%,体现“学、做、训三合一”的教学理念。而每个模块的考核中,出勤情况、课堂讨论、平时作业、课堂实训等方面的平时考核,计30%的平时成绩到模块考核总成绩中。第一模块会计基础篇的考核,以开卷笔试的形式在第一模块结束后随堂进行。本模块主要考核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会计业务的核算、会计报表等会计基本技能。第二模块会计软件的实践篇以小组为主要评价对象,以上机实操的形式在第二模块结束后随堂完成。考核时,根据给定的不同的会计业务资料,组内分工分别完成建账、分角色、记账、查账、对账、结账等业务。根据小组对整个业务的完成程度给出小组总成绩,组员根据自己承担的分业务完成情况由考核教师和小组长共同打分给出个人成绩,但小组成员的最高分不得超过小组的总成绩。第三模块软件设计篇,以项目小组提交的项目作业的形式,上交设计报告。这一模块是边学习,边完成设计任务,在期末上交设计报告,以项目小组答辩的形式由教师和项目小组共同给出测评成绩。考核形式、考核人与考核所占分值的说明见上表。

六、结语

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而课程改革是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课程内容整合、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如何适应教学需要,是高职教师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如何缩短教学与实践的差距,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后继学习能力,这些问题都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更进一步地去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李俊.浅谈高职教育的精细化管理〔J〕.知识经济,2011,(22):172.

〔2〕朱茹颖.试论高职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进〔J〕.职业时空,2010,(12):55-56.

〔3〕邓光.高职教育“333”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29):156-157

〔4〕王晓.探讨高职教育中关于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2,(10):117-118.

〔5〕李国佳.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电脑与信息技术,2015,(4):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