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利弊范例6篇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利弊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利弊范文1

关键词:大坝;建设;利弊;分析

中图分类号:TV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3(a)-0000-00

水坝建设是最能唤起人类激情的工程之一,更是人类意志和创造力登峰造极的表现。水坝是一项集发电、灌溉、航运、防洪为一体的综合利用工程。工业化以后,特别是发明电以后,利用水力发电造福人类,更是一度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如我国由于季风性气候,暴雨集中,时常有洪涝灾害发生,从总体上讲,淡水资源十分缺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用水需求的增长,要解决我国的水资源短缺,措施之一就是必须建设一批大型蓄水水库,增加各流域汛期的蓄洪能力,从而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程度。

1 大坝的建设的益处

1.1就三峡大坝为列,它是综合治理长江中下游防洪问题的一项关键性措施。并兼有发电、航运、灌溉、供水和发展库区经济等巨大的综合经济效益,对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提高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大坝的建设可以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以我国为例,由于季风性气候,暴雨集中,尽管时常有洪涝灾害发生,而从总体上讲,淡水资源十分缺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用水需求的增长,要解决我国的水资源短缺,措施之一就是必须建设一批大型蓄水水库,增加各流域汛期的蓄洪能力,从而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程度。纵观历史,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如果没有特殊环境形成的天然水资源充足保证,几乎无一例外的必须依靠水坝蓄水来解决其水资源供应问题。三峡坝顶高程185米,最大坝高175米。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对周边省区的水资源短缺的情况起到了缓解作用。

1.2 大坝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保障。目前,我国已面临着能源危机。煤,天然气,石油的剩余可采储量正在逐渐降低,如果按目前的消费速度,在一百多年以后将会枯竭。所以,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尽管风能、太阳能发电技术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按照现有的技术水平,风力和太阳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还不能满足大规模的社会需求。当前,全世界上大约20%的电力是来自水电,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发电的比重还很小。水电是目前唯一一种技术上比较成熟的、可以进行大规模开发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

1.3大坝的建设对防洪具有重大的意义。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流域内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特别是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城市和人口最为密集、社会和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但在公元前185年至1911年的2000多年间,长江曾发生大小洪灾214次,平均约十年一次,给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其惨重的损失。防洪是建设三峡工程的首要任务。

工程建成后,将有效地拦蓄长江上游的洪水,使长江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从而保护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1500万人口和150万公顷耕地免受洪水威胁。

2 大坝的建成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2.1长江上游影响河床演变作为关键的造床质是砾乱卵石,不是泥沙。三峡一带属石灰岩地貌,这坝得怎么建才能防止滴水穿石?那水的压力如此之大,而三峡地区的脉形纵横交错,是极易发生地震的板块挤压地区,如此多的水聚积在一个狭长的河谷中,危险至极修坝后原来年年逐出夔门的砾卵石将一粒也排不出去,可能十年内就堵塞重庆港,并向上游逐年延伸,汛期淹没江津河川一带

2.2 水库淹没耕地,移民和城镇迁建,会加剧本来就已十分突出的人地矛盾,并由此而可能加剧植物的破坏、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

2.3 目前库区的工业和生活废水年排放量已超过1Gt,沿江城市的局部江段已形成了较严重的污染带。建库后,库区水体流速减缓,复氧和扩散能力下降,将加重局部水域污

2.4 三峡工程将改变库区及长江中下游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条件进一步恶化;对四大家鱼的自然繁殖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2.5 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出现冲淤变化;对长江中游平原湖区低洼农田土壤潜育化、沼泽化有一定影响;下游河口的海水入侵危害有可能增加。对上海的影响尤其明显。

2.6 三峡建坝后,库区水面抬高加宽,沿江部分文物古迹将被淹没,三峡自然景观也会收到影响。

从三峡工程一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水利工程在兴建的同时必然会产生许多对我们有害的方面。特别是大型水利工程,移民问题,泥沙问题,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经济效益减少等问题更令人担忧。我们兴建水利工程是为了使人类更好的生活在这一“水”球上,但若不经切实真正有效详细的设计和思考,也许弊还是要大。若一个工程真正投入建设实施,我们一定要尽量减少它给我们带来的弊端,使得人们受之福而不患其灾。。水利工程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方面,它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是水利工程成功的重要途径。不可否认,对水坝利与弊、是与非的审视,反映了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对于事物多方面的认识。但是,我们应当把这种审视是建立在科学和理性的基础上。水坝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有利有弊。对于每一项具体的工程而言,必须根据水坝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不同进行辨证的分析之后,用科学态度作出决策。对环境影响利大于弊的水坝工程,可以改善环境,应该积极建设。对环境影响利弊相当,但工程的资源、社会效益巨大,综合来看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据环境是可以改变的原则应容许其上马。对环境有严重影响,破坏生态环境的水坝工程,应坚决反对。 只看到水坝的“利”,而忽视了水坝的“弊”,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掠夺行为,同样,过分夸大水坝的“弊”,反对在一切河流上建水坝,反对一切水利工程,决不是对待水坝应有的态度。

片面的认识只会导致偏激的态度。围绕水坝的是是非非,我们更应摆正我们的态度,针对各地形式各国国情,做出相应的判断。可以说,水坝的功用众多,因此其发挥职能也是多方面的。因而,我认为,对于水坝利与弊的考察更应在经济、政治、生态环境等方面寻找一个平衡点,基于利大于弊的原则,发展大坝。

参考文献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利弊范文2

关键词:大城市边缘区 规划弊端 规划模式 产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203-02

当前,中国的城市化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中大城市发挥了越来越明显的区域带动与增长极核效应,特别是位于城乡交错带的大城市边缘区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的主要增长地域,是产业发展最集中、城市面貌变化最迅速的地区。然而在城市增长过程中,由于核心区和乡村的共同作用,大城市边缘区的各种规划出现了很多弊端,导致其产业发展存在很多问题,使得大城市边缘区成为社会、经济矛盾最集中的地区。从区域行政和经济管理的角度来看,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策略就是优化和更新规划模式,消除规划弊端所带来的影响,协调推进大城市边缘区城市化、促进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大城市边缘区概念及特征

大城市边缘区是指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核心区的社会、经济功能和影响力等因素集中向周边区域辐射与扩散,所形成的位于城乡之间,特征、结构和功能实质介于传统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地理区域,是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环境等要素互相作用、互相融合、互相转化的特殊地带。

大城市边缘区在地域空间上处于城市核心区和乡村之间,是城乡要素激烈转换的区域,是城市化进程中核心区向乡村的辐射与扩散,其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在城市和乡村二重要素的共同影响下,大城市边缘区中部分区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高而逐步被纳入城市建成区,或成为相对独立的边缘城市,从而转化为真正意义的城市区;同时,这一区域又不断地向外扩展,继续吸纳部分郊区或乡村地区,形成新的边缘区域,在这一过程中,产业发展也随着区域性质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大城市边缘区具有明显的二元性、过渡性和动态性特征。

二、大城市边缘区产业发展状况

作为城乡关系过渡区,大城市边缘区是乡村不断向城市转换的中间环节,一方面它是城市核心区产业向外扩散的前沿地域;另一方面它是乡村产业最先更替的“形成层”。因此,与城市核心区和乡村相比较,大城市边缘区的产业发展往往表现出更大的弹力和活性,但往往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表现出更大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

1.产业发展迅速,发展空间优势明显。大城市边缘区是在城市核心区和乡村地带之间形成的一个城乡要素激烈转换的中间地带。和城市其他区域相比较,它具备区位、土地、环境等多方面的产业发展优势。在此条件下,它是培育城市经济实力和发挥城市功能的腹地,它是第二、三产业的重要扩散区,城市核心区的工业、商业和科技首先向这里辐射延伸,它也是第一产业的重要保障区,提供生活食品和生产资源。因此,城市边缘区的产业发展迅速、生机勃勃。

2.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均衡。大城市边缘区产业发展保持了城乡混杂的状态,从城市核心区扩散而来的第一产业在边缘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其带动下,乡镇工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近年来,在第一产业的带动下,第二产业虽然快速增长,但是第三产业由于产业结构集中和劳动力结构分化而导致发展不足,不符合城市经济架构的需要。

3.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布局混乱。大城市边缘区由于自身的二元性、过渡性和动态性,同时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也很容易造成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重构现象严重等状况。面对这些状况,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其进行调整,以期使产业结构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但是由于大城市边缘区的土地、人口、环境、社会等要素较为复杂,存在多头管理和多重管理的现象,产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发展后劲不足。

三、大城市边缘区产业常见的规划弊端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城市边缘区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产业规划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从近年来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规划的关系来看,存在着一些普遍问题,可以说是常见的弊端,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规划体系不健全。目前中国大城市边缘区产业规划体系尚不够健全,规划制定过程较为随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一方面产业规划理论研究不足,产业规划理论基础广泛但不成体系,在现有理论基础上制定的产业规划要么流于形式,要么背离现实,难以形成有操控价值的产业规划,无法指导现实的产业规划实践;另一方面产业规划在实际应用中的针对性不强,很多产业规划缺乏科学的论证和严格的制定过程。

2.规划模式及管理缺乏弹性。传统的规划模式及管理带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其过分强调产业发展与规划期末的一致性,使规划在市场经济下,面临一些突况时缺乏弹性,而大城市边缘区产业又极易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因此给规划和管理都带来很大的麻烦,面对“不定性”,缺乏调控机制,规划的科学性、超前性和权威性受到严峻的挑战。

3.规划目标定位不准确。产业规划的目的在于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利用现有资源,通过产业的选择、产业发展规模的评价、产业布局的合理化等手段提高区域的产业竞争力。因此,大城市边缘区的产业规划受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目标的制约。从目前中国产业规划的实践来看,很多边缘区在产业规划制定中的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导致规划的目标常常脱离于当地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要么过分超前于经济发展,要么落后于经济发展。两种情况的结果都将使得产业规划成为一纸空谈,使规划失去意义。

四、大城市边缘区规划弊端问题的对策建议

大城市边缘区的规划弊端问题是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累积性矛盾问题。该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关联,需要通过统筹协调产业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之间的关系、更新规划观念、改变规划模式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1.统筹协调产业规划与其他规划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城市和产业发展的实践表明,规划是一个体系,编制产业规划不能只关注产业自身的问题,还要注意与其他规划尤其是城市规划的衔接。从规划定制的角度来看,不同的规划有不同的对象、功能和内容,他们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产业规划如同边缘区发展的源泉,而与其他规划的协调就是边缘区产业发展得以持续的基础,两者是双向因果的关系。没有产业规划,边缘区产业发展就像无源之水;没有与其他规划的协调,边缘区将失去持续成长的生命力。所以,在城市化加快发展的背景下,统筹协调产业规划与其他规划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促进边缘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2.遵守产业规划“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原则。大城市边缘区空间具有比较高的动态性,其土地利用方式的转换空间比较广阔,其产业结构相应地具有很大的可变度;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技术不断更新,边缘区的产业结构也会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因此,大城市边缘区的产业规划要充分考虑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因素,确立“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的原则,使得规划本身具有一定的可调范围和弹性空间,以此适应时间和空间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在人口资源的承载能力以及生态环境容量的约束内合理规划产业发展大计。

3.采用产业规划的新模式。传统的规划模式可以概括为:“时间―规模―布局”,即由时间决定规模,再由规模决定布局。这种规划模式的特点是静态的、封闭式的完整状态,它专注于边缘区发展的两个端点的状态描述,却忽视了边缘区自身生长的规律和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规划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大城市边缘区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更加无法起到规划的引导作用。针对大城市边缘区产业发展的二元性、过渡性和动态性,我们需要转变思想,采用具有弹性和动态性的规划新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概括为“规模―产业―布局”,即由边缘区的规模来决定产业分布,再由产业分布来决定空间布局。这种规划模式的特点是动态的、开放的完整状态,它专注于边缘区发展的动态过程,重视边缘区自身发展规律以及面对的机遇和挑战,随时可以进行合理的调整,真正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促使边缘区产业规划顺利科学地进行。

五、结语

产业规划是对未来的一种规划、安排、部署或展望,是政府对国民经济和产业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做出的战略谋划或部署。在中国大城市边缘区产业发展中,只有通过明确产业规划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产业目标的定位、规范产业规划的编制程序等手段,才能逐步消除传统规划带来的弊端影响,促进大城市边缘区产业的有序、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朝林,陈田,等.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特性研究[J].地理学报,1993,(4):54-65.

[2]顾朝林.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47-150.

[3]毛岩亮,刘俊甲.城市边缘区的城市化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5,(12):53-57.

[4]王林容.浅析城市边缘区的产业发展[J].江苏城市规划,2005,(3):25-27.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利弊范文3

关键词:水利工程 大坝建设 利弊

水利工程凭借它的可以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进行水量调节和分配,以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的作用,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绝对性的地位。而大坝建设作为水利工程中的重要一环,更是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坝建设不仅存在很多优势,更是拥有一些甚至危害国民发展的弊端。我们不仅要看到大坝工程建设为国民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更应该关注大坝工程建设的弊端,以避免其对国民发展造成的危害。

1 大坝建设的意义

1.1大坝建设能够有效解决短缺的水资源问题

大坝的建设已经是目前的重点工程,我国最突出的大坝建设工程就是三峡大坝,它是项关键性的防洪措施,能够高效治理一系列长江中下游地段的防洪问题,同时,它具有发电、灌溉以及供水和航运的作用,对于整个库区的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综合,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并且它对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起着推进的作用,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加强。大坝建设的首要益处为:建设大坝就能够有效解决短缺的水资源问题。针对我国目前的现状分析可知,我国总体上是非常缺乏淡水资源的,并且我国会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经常出现暴雨高度集中的现象,这样势必引起洪涝灾害的发生。并且我们都知道目前经济的发展伴随着人们需水量的增加,而要想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首先就要建设蓄水水库,增加人们对水资源的利用。

1.2大坝建设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能源保障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的加速,能源短缺成为首要的发展障碍,我国已经在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煤、石油以及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所有的剩余储备日益减少,据统计,如果以目前的能源消耗速度发展下去,在一个世纪左右的时间能源便会枯竭。因此,人类社会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发展策略,不断转变已有的能源结构,发掘可再生的能源,而大坝的建设就能为社会现代化的建设提供充足的能源保障。众所周知,现在风能和太阳能等新型发电技术已经开始大量投入使用,它们虽然有着很乐观的发展前景,然而,以目前所有的技术水平来看,风力、太阳能等新兴能源的发电技术水平还很难高度满足整个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它们还未能广泛被应用。

1.3大坝建设可以防洪

大坝对于防洪有着重大的意义,以我国的三峡大坝分析来看,由于长江流域的资源吩咐,尤其在中下游地段土地非常肥沃,是我国城市集中地,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达城市的密集部分。但是,在该地区每年都会有不能程度的洪水发生,洪灾不同频率的发生直接给该地区经济已经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三峡大坝的功能之一就是防洪,它能够拦蓄来自上游的洪水,很大程度的降低洪灾发生的次数,进而保护下游平原周围土地和人口,使他们避免洪水带来的威胁。

2 大坝建设的弊端

2.1大坝将会堵塞港口

由于长江的上游地段中关键的影响河床演变的造床地质是卵石沙砾,并且,三峡一带是属于石灰岩的地貌条件,加上巨大的水压影响和地震板块挤压的威胁,直接导致这些在狭长河谷聚集的大量水源不能将砾卵石排出去,造成中下游港口的堵塞,并会延伸到上游,一旦汛期来临,就会淹没中下游地带。

2.2大坝建设将会加剧人地矛盾

水库将会把耕地淹没,造成移民负担,加剧人地矛盾。由于水库的建设将造成不同程度的耕地淹没,这样就要求居民移除,城镇移迁,带来很大的人地矛盾。

2.3大坝建设将带来严重的水域污染。

由于在库区的生活废水加上工业废水每年的排出量都极其庞大,目前,沿江地区的局部城市已经是严重的污染地带。建设水库大坝后,受到水流减慢的影响,污染原子的扩散能力直接下降,造成局部水域出现严重的污染。

2.4大坝的建设威胁自然物种的繁衍。

由于水利工程的施工将会改变部分生态系统原有的机构和功能,一旦物种栖息的生态环境遭到改变甚至是破坏,就会导致其生存条件的恶化,进而造成稀有物种等大量减少,危害着整个自然生态的平衡。

建设水利工程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的腾飞。因此,在建设水利工程尤其是大坝工程的过程中,我们要扬长避短,利用科学的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对于利大于弊的工程重点发扬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加大力度以避免其对环境资源产生的危害;对于利害相当的工程,应视实际情况,在经济和环境条件允许下能对其进行改善则改善,否则坚决反对此类大坝的建设,以免造成严重危害,得不偿失;而对于弊大于利的工程,我们要毫无疑问地坚决杜绝。用科学的正确的态度对待水利工程中大坝建设存在的利弊关系,使之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最大的效益。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利弊范文4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宇燕(1999)学者的观点,美元化包括三层涵义:事实美元化、过程美元化和政策美元化。事实美元化是指作为一种事实,美元在世界各地已经扮演了重要角色;过程美元化是指作为一种过程,美元在美国境外的货币金融活动中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策美元化是指作为一种政策,一国或经济体的政府让美元取代自己的货币并最终自动放弃货币或金融的行动。

事实美元化与过程美元化实际上是一种民间的、自发的美元化的概念,IMF的托马斯·巴林诺给美元化的定义就是:美元化是指一国居民在其资产中持有相当大一部分外币资产(主要是美元),持有这种观点的我国学者李扬、黄金老(1999)等认为,美元化程度可以境内流通的美元现金和美元存款来衡量,即以国内银行体系的外币存款占广义货币的比率来衡量美元化程度。据IMF统计,1995年,该比率在阿塞拜疆、玻利维亚、柬埔寨、克罗地亚、秘鲁和乌干达都超过50%;1998年,该比率在7个国家中超过50%,在另外12个国家中占30-50%,在其他国家中,一般占15-20%,其中,玻利维亚为82%,土耳其为46%,阿根廷为44%,俄罗斯、波兰、希腊和菲律宾均为20%左右,墨西哥为7%(注:张宇燕:《美元化:现实、理论及政策含义》,《世界经济》1999第9期)。

政策美元化实际上主要指官方美元化,华东师范大学的黄泽民教授(2001)给美元化的定义就是这种官方美元化:美元化是作为国际本位货币的美元替代各国或各经济体货币的过程,其实质是美国把持全球的货币政策。官方美元化具体表现为三种形式:最高形式是别国或经济体全面放弃本位货币,美元成为法偿货币、计价货币、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比如巴拿马、波多黎哥、利比里亚、厄瓜多尔等;中级形式是本币的发行必须有十足的美元准备,美元与本币维持固定的比价,比如我国香港特区和阿根廷的货币局制;初级形式是单一的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由于民间自发的美元化与官方美元化存在本质的区别,本文将以官方美元化为研究内容,并且主要研究官方美元化的高级形式,即完全美元化。从本质上讲,完全美元化是固定汇率制的极端形式,或者说是一种超固定汇率制,即不可逆转的的固定汇率制。从操作的角度看,完全美元化又可以细分为两类,一是单边美元化,即美元化国家在不与美国签定任何协定的情况下让美元取代本币;二是双边美元化,指美元化国家与美国签定协定,建立一个两国都必须遵守的体系和规则,实际上是货币联盟的一种。目前为止,双边美元化尚无先例,因此,本文除非特别说明,一般是指单边美元化。

二、美元化的成本与收益

美元化这一政策同其它政策一样,总是有利有弊。在分析实行美元化的成本与收益方面,国内外学者基本已取得共识,大体观点如下(张宇燕,1999;李扬,黄金老,1999;Hanke,Schuler,1999等):

首先,实行美元化的成本主要在于:第一,美元化经济体将失去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退出选择。汇率政策工具不复存在,当该经济体遇到“不对称冲击”时无法采取积极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应对(注:这里“不对称冲击”指经济变化(或外部冲击)对美元区各不同成员国的影响不是同方向的。);因无法进行实际汇率的调整而得不到汇率贬值的好处;若要重新用本币作为法偿货币将是一个相当漫长和复杂的过程;第二,美元化经济体将失去中央财政发行货币的收入,包括直接的存量损失、流通损失和潜在的铸币税损失。美元化后货币当局不得不向公众和银行购买其存储的本币,最终将铸币税返还给了公众和银行;美元化意味着货币当局将放弃每年为满足货币需求增长而印发新币所得的铸币税收入和现有储备资产的利息收入等等。第三,美元化经济体的真正的中央银行将不复存在,将丧失对银行体系的监管和最后贷款人职能,不利于本国银行体系的稳定。

实行美元化的收益主要包括:第一,美元化将降低外汇交易成本与风险,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和吸引外国投资,从而推动各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增强竞争力,促进国内经济效率的提高;第二,美元化能够有效降低通胀与通胀预期,在那些饱受通货膨胀之苦的国家促进金融中介迅速恢复功能;第三,美元化能够增强货币发行纪律的约束,哪家央行发行的货币稳健,人们就会选择哪种货币,这为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条件;第四,美元化有利于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有利于金融深化,也促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一体化发展,还有防止资本外流的作用,大大降低了货币危机的可能性。

三、美元化的适用范围

既然实行美元化的经济体将面临以上所述的种种成本与收益,那么对于某经济体而言,究竟是否应该实行美元化?或者说,美元化究竟适合于什么样的经济体?由于完全美元化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超固定汇率制,而双边美元化实际上就是货币联盟的一种,因此,对于美元化的适用范围的研究可以从最优货币区理论谈起。所不同的是,最优货币区是指由不同国家或地区组成一种货币联盟,在区域内实行单一的共同货币或虽有几种货币但相互之间具有无限可兑换性,对区域外则统一浮动;而美元化是一国或经济体的政府让美元取代自己的货币而作为法偿货币。可以认为,美元化是货币联盟的一种初级形式。

(一)最优货币区理论(OCA)

“最优货币区理论”是由罗伯特·蒙德尔(Robert A.Mundell)于1961年最早提出。继蒙德尔之后,经济学家们纷纷撰文分析最优货币区的判断标准,也即一个地区要达到最优货币区所必需的条件。蒙德尔的要素流动性标准认为,在价格工资呈刚性的前提下,是否组成最优货币区主要取决于该区域要素流动程度;麦金农(Ronald McKinnon,1963)的经济开放标准则将经济开放度(即一国生产或消费中贸易物品对非贸易物品的比率)作为衡量最优货币区域的标准,同时,他还指出,相对于大的开放经济区域而言,固定汇率制更适合于小国、开放经济体,即将经济体规模大小、开放程度作为实行固定汇率的标准;凯南(P.B.Kenen,1969)主张以产品多样化的程度作为实行固定汇率制的标准,也即符合最优货币区域的条件;英格拉姆(J.C.Ingram,1969)侧重于资本帐户研究,他指出金融一体化是一个货币区域达到最优规模的标准;哈伯勒(G.Harberler,1970)和弗莱明(J.M.Fleming,1971)强调只有通货膨胀率非常相近的国家才可能彼此保持固定汇率,这是建立最优货币区域的一个必要条件。在单一标准的基础之上,经济学家们开始运用复合判定标准来衡量现实世界中是否存在最优货币区域,比如,维塞尔(H.Visser,1991)指出判定标准应包括以下方面:(1)区域内部具有紧密的贸易关系;(2)区域内部具有较高的劳动力流动性和较灵活的工资及价格机制;(3)区域内部所有成员国的产业结构多样化。另外,汉森(J.D.Hansen)和尼尔森(J.U.M.Nielson,1997)、雷曼(S.S.Rehman,1997)等也都提出了建立最优货币区域的复合条件。目前,许多经济学家都开始关注这 一理论,并从不同角度予以补充和完善,使之成为一套日臻完善的理论体系。

(二)西方学者的争论

尽管有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指导,但因为该理论对标准问题存在多种意见,因此,对于美元化究竟适合于什么样的经济体这一问题西方学者仍然存在尖锐的分歧,他们或采取模型分析,或采取实证方法,试图回答这一问题。

泛美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Ricardo Hausmann(1999)在分析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时认为,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是金融市场的不发达,所以采取超国家的货币是解决危机的策略,因而提出应在拉美地区实行美元化。但Thomas D.Willett(2001)认为Hausmann的政策主张有误导性,认为他的政策结论不能从其分析当中逻辑性地导出,因为有许多与美元化有关的其他因素并没有考虑到,并且并不是所有的拉美国家的国情都一样。斯坦福大学的Ronald McKinnon(2001)将分析视角放在在加拿大和东亚国家逐步实行美元化上,认为尽管在这些地区实行完全美元化不大可能,但实行普遍的美元本位制将是可行的。智利学者Vittorio Corbo(2001)通过分析认为:对于长期金融不稳定、并且对外经济交往主要是美国的国家,美元化好处较大;对于金融稳定记录并不差、并且与许多国家有贸易往来的国家,采取谨慎的货币政策加上弹性汇率制,比美元化更优。

加州大学的Sebastian Edwards(2001)则认为,美元化的鼓吹者们很少考察现存美元化国家经济发展记录,也较少考虑实行美元化的潜在成本,就好比医生在开药方时,并没有弄清楚病人还应采取的其他配合手段、没有解释副作用和临床成功率一样。因此,他运用1970-1998年期间实行美元化的12个经济体的有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注:这12个经济体实际上是放弃本币完全采用外币(而不仅仅限于美元)的经济体。它们是:Andorra,Kiribati,Liberia,Liechtenstein,Marshall Islands,Micronesia,Monaco,Nauru,Palau,Panama,San Marino,Tuvalu.),试图回答美元化国家是否达到财政平衡和外部平衡、是否比非美元化国家有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较低的通胀率等问题。他的结论如下:美元化国家与非美元化国家相比,有较低的经济增长率,财政状况没有明显差别,经常帐户逆差没有逆转,但有明显较低的通胀率。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1970-1997年美元化与非美元化经济体的经济表现

美元化经济体 所有的非超固

新兴市场经济体  巴拿马

定汇率经济体

(非超固定汇率)

人均GDP年增长率(%)

中数

0.49

1.87

1.71

1.80

均值

0.16

1.38

1.20

1.31

年通胀率(%)

中数

3.92

8.54

9.58

1.82

均值

5.28

46.37

56.32

3.49

年财政赤字(占GDP%)

中数

4.62

2.98

2.93

4.62

均值

4.00

3.66

3.65

3.64

经常帐户赤字(占GDP%)

中数

4.33

3.20

4.07

4.34

均值

2.22

4.09

4.82

4.26

数据来源:World Bank,IMF and United Nations.Edwards,S.(2001):"Dollarization Myths and Realities",Journal of Policv Modeling,23.

但是这12个经济体中最大的巴拿马人口规模也只不过三百万,基本上还是小国小经济体。因此,基于可获得的有限的实例,实际上我们对美元化的利弊知之甚少,美元化就象医生给病人推荐只经过有限的临床试验的新药一样,会有许多问题。医生会给病人膏盲者开这种药,但对于还比较健康的人,不会滥用。因此,美元化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国家,对于经历过、甚至一再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的国家,可以考虑实行美元化以稳定经济。

加州大学伯克来分校Barry Eichengreen(2001)的观点多少让汇率经济学家感到羞愧。他认为汇率经济学家们只关注在钉住与浮动汇率之间选择、在保留本币与利用其他货币之间选择,实际上,我们应该关心的不是人们钱包中货币的种类,而应是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增长率。我们关心美元化问题,是因为我们认为它会成为经济增长的先决条件,但事实上许多采取不同汇率制和货币安排的国家,都成功地保持了稳定的经济增长率。关于汇率体制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目前并无定论。既然汇率是金融变量,合理的连结应是研究美元化与金融市场发展之间的联系,但这还只是一个待研究的领域。美元化对一个经济体来讲是好是坏,取决于它是否能加速实行美元化国家的财政、金融和劳动市场改革的步伐,但是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还没有清晰、准确的答案,理论模型分析可能会因为理论家的聪明而有正反两种结论,因此还需要系统地在汇率体制与经济改革的联系方面的实证研究,否则,得出结论还为时过早。

(三)美元化适用范围

西方学者对美元化问题的争论,说明美元化适用范围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这里,我们通过对美元化成本与收益、“最优货币区理论”和西方学者观点的分析总结,可以认为,从短期来看完全美元化基本上适用于以下经济体:

第一,通过麦金农的“最优货币区”经济开放标准、维塞尔的综合标准之一——区域内部具有紧密的贸易关系以及智利学者Vittorio Corbo的分析结论可以认为,对于高度依赖美国经济的小国开放经济体,由于无法承受汇率不断变动的不利影响,比如中美洲小国,实行美元化将利大于弊。一些中美洲小国的对外开放程度非常高,象尼加拉瓜和哥斯达黎加1998年甚至超过了100%;据相关资料,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哥斯达黎加、牙买加、危地马拉、哥伦比亚等中美洲小国的进出口贸易对美国存在严重的依赖关系,对美国的贸易额占其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65.4%、50.4%、48.12%、47.13%、44.78%、40.48%。(参见《世界经济研究》2001年第二期.P71)又比如加勒比海共同体的主要成员国中,苏里南、牙买加、圭亚那三国对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在其GDP中的比重分别为22.8%、57.3%和46.4%(注:见Marvin Anthony and Andrew H.Hallet: "Is the Case for Economics and Monetary Union in the Caribbean Realistic?",World Economy,Jan,2000.)。美元化对中美洲小国和加勒比海地区开放度较高的一些

小国无疑是一项合适的政策选择。

第二,通过Sebastian Edwards的实证分析结论,实行美元化的国家可以大幅度降低通胀率,因此,经历过、甚至一再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的国家,对本币失去信心,比如阿根廷,可以考虑实行美元化。虽然阿根廷对美国的贸易依赖程度比较低,但其经济长期受通胀困扰,国内事实美元化程度较高,1998年阿根廷的外币存款占货币供应量的44%,已经付出了相当的代价,却没有享受政策美元化的好处。因此,可以考虑在阿根廷实行官方美元化。

第三,根据蒙德尔最优货币区理论的要素流动性标准以及通过对美元化的利弊分析可以认为,同美国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或经济体适合实行美元化。这样该国的经济周期会和美国相一致,美联储制定的货币政策才不会和该国的宏观经济状况相抵触。经济一体化程度可以用资本、劳动力、商品等在两国间的流动程度来衡量。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由于缺乏相应的资料无法得出准确结论,就商品的流动程度而言,墨西哥对美国的贸易依赖程度最高,对美国的贸易额占其进出口总额的79.09%。因此,在与美国有紧密经济联系的NAFTA国家如墨西哥、加拿大等,实行美元化可以节约大量的货币兑换成本,但这两国均为大国,会面临很大的政治成本。以上这些国家或为了摆脱长期通胀的困扰,或为了降低汇率变化带来的货币兑换成本和汇率风险,短期内实行美元化(单边美元化)是一项合适的政策选择,但是从长期来看不一定如此。这些单边美元化的国家,一旦达到长期的内部稳定,就不一定愿意继续将货币发行收入拱手让给美国。德国学者Volbert Alexander和美国Fordham Univ.的George von Furstenberg(2000)就通过研究认为,对所有的小国、开放、新兴市场经济体来说,货币联盟从长远来讲要比美元化更好,单边美元化从长远来看不会持续下去。他们还认为,即使是从短期和中期来看,多边货币联盟因为要求进行财政、金融调整和改革,也比单边美元化容易被人们接受。因此,从长期看,美元化的前景取决于美国的态度,即是否愿意与这些国家签定协定以实行双边美元化。美国商界对阿根廷等国表现出的政策美元化倾向持有相当积极的态度,理论界有些学者也开始呼吁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并将美元作为区内统一货币等,但美国政府目前的政策是对美元化采取开放和中立的态度。

除上述三种类型经济体外,美元化还是否会适用于其它的小国、开放、新兴市场经济体,比如说东亚国家或地区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尽管有一些东亚国家或地区有非常高的对外开放度,比如香港特区、新加坡、马来西亚开放程度远远超过100%(见表2),但东亚地区对美国经济和贸易的依赖程度并不高,对美贸易额占进出口总额比例最高的日本和菲律宾也只不过25.6%和25.3%(见表2),与拉美国家的较低水平相当;从贸易额与GDP的比率来看(见表3),东亚区内贸易额所占比重远大于对美贸易额所占比重,显示出对区内经济体的依赖程度远大于对美国经济的依赖程度;另外,东亚各国也没有长期遭受恶性通胀以至对本币失去信心的历史。因此,可以认为,在东亚地区不具备实行美元化的基本条件,为避免货币危机、增强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可以考虑加强货币合作,逐步建立亚洲区域货币联盟。《清迈协议》的浮出,表明亚洲货币合作机制已现端倪。

表2 1997年东亚国家和地区对外开放度(A)、对美贸易额/进出口总额(B)、区内贸易额/进出口总额(C)(%)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银行、IMF的资料计算;转引自《世界经济》2001年第10期P43-44并经过重新整理。

表3 东亚地区贸易额与GDP之比

(%)

1991

1994

1997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区内贸易额/区GDP

7.3 7.3 8.0 8.0 10.2 10.1

对美贸易额/区GDP

4.1 2.7 4.2 2.6  4.6  3.3

对日贸易额/区GDP减去日本GDP

5.1 8.4 4.9 9.3  4.7  7.9

对中贸易额/区GDP减去中国GDP

0.9 1.4 1.4 1.7  1.9  2.6

资料来源:同表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利弊范文5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一体化;利弊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02(C)-0062-01

一、中国与东盟关系的现状

最近几年来,中国――东盟关系可以说是双边与多边齐头并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越关系近年来发展尤其迅速,关于中国在越南对外关系中的重要性与特殊性。越南的中国研究所所长杜进森教授是这样描述的:“越南与中国地理的、经济的、文化的多边联系以及相互作用与影响,赋予了两国关系特殊的意义,使双方在对方的对外政策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杜认为,这种特殊性是由如下几个因素决定的:中国是越南最大的邻邦,而且又是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大国,中国在地区与全球的地位与影响正在迅速提升,越南与之搞好关系,对越南今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越南的经济建设与发展需要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近年来,越南与中国的经济相互依存度正在日益提升,越南越来越需要中国的支持和帮助;越南与中国同属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上有共同的语言,可以相互帮助、相互支持。

二、中国――东盟区域一体化的有利方面

(一)资源禀赋间的优势互补

首先,东南亚是世界大米的主要生产区,泰国、缅甸、越南被称为世界三大米市。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的天然橡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5%左右。热带水果、热带花卉、咖啡、麻、椰子、木薯、烟草、甘蔗等经济作物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次,东南亚的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泰国、马来西亚、缅甸、印尼四国的锡储量占世界锡储量的一半左右,印尼、文莱和马来西亚都拥有丰富的天然气。再者,钨、铬、重晶石、萤石、铜、锰、宝石等各类矿产品也盛产于东南亚地区。此外,东盟国家还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资源互有需求,东盟国家需要中国的棉花、蔬菜、茶叶、煤、石油、金属矿砂、非金属矿砂、肉类等。中国许多资源如:天然橡胶、棕榈油、木材、食糖、大米、绿豆、可可、香料等则需要从东盟国家进口。

(二)经济、贸易上的差异互补

中国――东盟各国处在不同的人均收入发展阶段,新加坡已进入工业化国家行列,是东盟国家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其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竞争力强。印尼的工业起步较晚,钢铁工业和机器制造工业仍很薄弱,主要工业有制造、矿、纺织、轻工、装配业等。马来西亚的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的地位。越南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农业,农业产值约占越国内生产总值的30%。按人均GDP划分标准:新加坡、文莱属于高收入国家,马来西亚属于上中等收入国家,泰国、菲律宾属于下中等收入国家,越南、缅甸等其他五国属于低收入国家。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与规模,工业门类齐全,许多重要产品产量位于世界第一、第二。而且我国经济东部沿海地区有较现代化的工业,已经形成竞争力较强的制造业生产能力和初步发达的第三产业。所以,中国与东盟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这种发展的差异性,是我国与东盟之间经济与贸易发展的有利因素。

(三)产业结构上的互补

从中国的产业结构上来看,既有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有许多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是一个产业结构复杂的国家。同时,从全国的产业布局来看,沿海地区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比较集中,而中西部地区,随着这些年的产业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知识技术含量不太高的产业比较集中,因此中国的产业结构层次性较强,我国的这种产业特点,正好和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东盟各国之间进行广泛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四)有利于创建良好的政治环境

中国与周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传统友谊,随着我国与东盟国家在经济上的广泛合作,促进了区域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增进了区域间各族人民的相互了解,可以最大限度的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东盟与我国接壤的国家多,领土和边界等一些历史问题的存在,这些问题都可以在一体化框架内提供便利的途径。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拓展一片广阔的天空。

三、中国――东盟一体化的弊端

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虽然有许多有利的方面,但不可否认,其中也会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即会有许多不利的因素。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环境复杂

东盟国家的成员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差距大,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有欠发达国家,不同的国家对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合作的承受能力和目标也有比较大的差距。我国在一体化的过程中同时要扮演多种角色。因此情况复杂,难以在短时间内进行高效率的沟通和协调。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政治环境复杂

东盟是一个政治、宗教、文化多元化的地区,区域环境很不稳定,在经济一体化过程,东盟各国在讨论经济问题的同时,必须顾及各国、各宗教不同的要求,这样会面临很大的阻力,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建立一个地区经济联盟,但区域经济联盟必须有一个有力的凝聚核心,目前从东盟各国来看,还没有这么一个强有力的“凝聚核”,随着中国的加入,中国本来是有资格,而且也有能力成为这个“凝聚核”的,可是由于中国的日益强大使得东盟国家对中国的发展壮大有着许多担忧,再加上国际上有些国家散布的“中国”还有一定的市场,因此,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政治环境非常复杂。

(三)一体化进程难度很大

首先在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间,其中的关税和非关税等壁垒情况非常复杂,在《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就有实现零关税和减少非关税壁垒、技术壁垒。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经济管理系

参考文献: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利弊范文6

关键词:信息技术;内部控制;问题和措施

一、引言

我国农村相对比较缺乏资金,有时无法进行有效生产,小额信贷日益成为减少贫困和完善金融市场的的有效工具。本文将以X小额贷款公司为例,分析公司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情况下的内部财务控制现状,找出公司内部财务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二、X小额贷款公司内部财务控制存在的问题

1.预算管理不全面,不严肃。X公司对与日常或重要的经济活动有关联的内容,比如向客户贷款、业务人员流动等没有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程序,也没有实施相应的有效监控。X公司虽然表面上制定和通过了预算管理制度和方案,但是制度和方案没有得到有效和强有力的执行,所以导致公司在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方面比较随意,没有一定的标准,才会造成公司流动比率较低,而且呈递减趋势,这样会降低归还流动负债的保障,如果到期没有足够的流动资产,归还不了流动负债,就只能再次借款归还以前的借款,这样又会造成流动负债增加,流动比率减低,恶性循环。

2.责任授权管理不完善、职责分离管理没有严格执行。X公司的高管一向不善于放权,一些重要的决定都是自己决定。比如对于该不该放贷给某公司,或者最多能放贷多少资金,都由X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一人决定,这样出现坏账的风险会很大。公司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的职责分离制度,但是却不能够严格、坚决地贯彻执行,如X公司的董事长兼任总经理,财务总监兼任审计工作和部分行政工作。财务总监兼任审计工作,所谓的审计职能完全成了摆设,使公司离开审计的监督,这样公司的财务工作就失去了约束和控制,可能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财务舞弊和风险就可能发生。

3.管理水平低,运作不规范,风险评估方法有待改善。X公司内部管理人员和相关业务人员文化水平良莠不齐,员工虽然多数曾经从事过金融或金融相关的工作,但是缺乏正规业务和理论知识培训,聘请银行退休人员担任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存在相关的知识过时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还会滋生一些官僚作风问题,使年轻且有能力的工作人员不能有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

4.内部财务控制环境不完善。X公司的内部财务控制的观念比较落后,同时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较为普遍。而且,公司内部财务控制的信息化程度落后,信息化程度偏低,虽然能够进行简单的软件开发和运行,但是操作还不够熟练,应用还不够全面。

三、规范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对策

1.严格执行预算监控管理。公司对于涉及与经济活动相关的内容应全部纳入预算程序,实行有效监控。公司每个部门的管理者及以上人员都应有一份预算表,预算执行情况纳入个人和部门考核,包括个人报销的差旅费和办公费等费用也应专门设立一个账户,做到专款专户专用,预算既不能超支一定的比例,也不能结余一定的比例,否则说明预算的制定缺乏准确性,而且预算通过后,必须坚决执行。

2.加强责任授权管理和职责分离管理。公司应通过授权通知书来明确授权事项和使用资金的限额。公司每个部门的员工和管理者都应有这份授权通知书,并且严格按照授权范围进行日常经济活动。

公司还应该施行相关职责岗位分离管理制度,以化解职位串通舞弊损害公司利益的风险,这样做的结果可能会影响一些效率,但是却是利大于弊的。其中,需要执行职位分离的主要有授权审批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审核监督、业务经办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财产保管与会计记录相分离等等。

3.提高会计人员素质,规范管理,加强风险控制。公司管理层要及时掌握公司财务人员和业务人员思想和行为状况,着重观察和分析重点岗位员工是否有、炒股、与社会劣迹人员往来或是有相关密切关系和追求超常消费等情况,了解可能诱发这些员工利用岗位之便谋取私利损害公司利益甚至犯罪的外因,以便采取相关措施加以防范和控制。

然而任何公司都会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风险,风险影响着公司的生存能力。管理人员的每一次的决策都在创造风险,所以对于这些风险必须予以不断地评估,加强风险控制。由于小额贷款公司主要经营贷款业务,因此对客户进行风险评估至关重要。公司可以利用风险坐标图进行风险评估,如图:

可以将各个客户依据上面的风险坐标图进行风险评估,把客户分为A区域客户、B区域客户、C区域客户,公司可以承担A区域中的各项风险且不再增加控制措施;严格控制B区域中的各项风险且专门补充制定各项控制措施;确保规避和转移C区域中的各项风险且优先安排各项防范措施。

4.加强信息的沟通与交流,提高工作效率,防止舞弊。随着公司信息集成与共享的实现,信息技术对内部财务控制也将产生重大影响,公司的内部财务控制系统必将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