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品德养成教育范例6篇

学生品德养成教育

学生品德养成教育范文1

关键词:学生;良好品德;养成教育;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043-01

引导学生形成和发展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审美情趣,是小学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思想的塑造者。把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与传授知识结合起来,树振树 云撞云 心感心,培养德、智、体、美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1.1 注重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教育。学校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空间,由于性格的差异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也不尽相同。有的落落大方,善于交往,有的沉默寡言,不善交流。因此,教师根据个体差异有意识的创造各种情境,引导学生学习礼仪,学会与人交际,让学生积极有趣地融入到团队和班集体的生活中。

1.2 注重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言行、学识、风范去启发、引导和帮助学生。让学生用道德规范自己、约束自己,使学生从自己内在的道德需要出发,通过各种形式去认知、领悟、体验、抉择、践行自己的道德实践,满足其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1.3 培养学生增强辩驳是非善恶的能力。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日益开放,使学生接触的信息日益多样化、复杂化,监控也越发困难。受社会消极因素和家庭负面环境的影响,分辨能力尚差的小学生在道德取向上特别容易"出轨"。只有教会学生选择,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觉醒,才不至于在成长的道路上迷失方向,迷失自我,成为问题儿童。

2.挖掘课程资源,注重"知、性、意、行"的养成教育

"知、情、意、行" 是构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它贯穿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整个过程。教师要善于挖掘现行教材丰富的课程资源,积极以文本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如人教版六年级第二单元中的课文《不能忘记屈辱》让学生了解因为执政政府的无能、国家科技的不发达,致使国家再三的被列强侵略被迫签定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人民陷入苦难之中,祖国所受的侵略史,为列强的惨无人道的行为愤怒、感叹,同时激起他们的爱国意识以及学习动力,知道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能不被人所欺侮,而这一切责任都在他们的肩膀上。《为了中华民族的屈辱》本课教学要让学生知道为了人民的解放和祖国的富强,许多革命先辈不断探索拯救中国的革命道路,体会中国的爱国志士为了拯救中国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付出的代价。让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胜利,培养热爱共产党的情感。培养学生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奋斗的民族责任感。又如第三单元《站立起来的中国人》通过了新旧社会分别在经济上与政治上的四次对比,点燃孩子体验的情感火花,使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的道德认知形成爱国的道德情感落实到爱国的道德行为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感到自豪和骄傲。

3.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情怀

孟母三迁的故事表明环境对育人的影响。校园文化环境的德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校园环境是无声的教育者。它体现了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氛围,达到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条件,通过对学校环境美的创造,以艺术的美感来振奋学生的心灵。校园环境作为校园文化的物化形态,作为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它担负着重要的德育任务。在校园环境建设中积极融入德育教育内容,是全面发挥校园文化功能的内在要求,也是新形势下改进和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措施。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以校园精神为底蕴,营造和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和浓厚素质教育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德育功能,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4.教师良好的修身立德,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因素

学生品德养成教育范文2

一、热爱本职工作

热爱本职,就是热爱政治教育事业,热爱教育的对象一学生。这是作为一名合格中学政治教师的前提。要塑造出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的青年,也正是政治教师出于对祖国的前途,民族的未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对政治教师工作产生深厚的感情,还是在我进入大学期间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共党史之后,非常敬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也正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从而奠定了共产主义信念,并为之而奋斗,迎来了新中国的今天,而新中国的今天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而我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者,有着一种高度的光荣感和自豪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跨世纪人才,不仅要使其掌握现代技术,而且要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成为合格的接班人。这更增加了我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用三尺讲台,通过辛勤的劳动,在青年学生中燃起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火花,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培养出具有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人才,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天职和幸福。

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是说教师在塑造青少年的灵魂上,就像一个建筑师在设计精美的建筑物一样起重要作用。思想政治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科学知识课程,又是塑造未来一代思想品德,培养出具有马克思主义素质的优秀人才的教育工程,为此在专业知识的素质要求上,要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必须提高马克思主义素质。

首先,应系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和了解党史、中国革命史等,是一个合格政治教师必须做到的。

其次,理论联系实际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水平。学习时不仅要完整地掌握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且一定要结合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这是对政治教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的一个最基本要求。因此我在新学期第一节总是这样教育学生:我国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一门科学,是研究社会的一门学科。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结果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特别是在新形势新任务的情况下,如何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这是一种客观需要。

三、提高文化知识素质

教育的新生命力,关键在于教师本身的知识力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不读书,没有教师迷于书海和精神生活,对于提高教学水平的一切措施都将失去意义。”不断学习知识是教师教育职责的前提,不仅能提供学生发展智能的基础,而且能提供学生通向道德的阶梯。因此教师为了教好学生,就必须刻苦钻研业务,精通专业知识,教师知识越丰富,就越能把所授学科教活。几年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政治课教学有它的特殊性。一些术语,难懂、难记、抽象,涉及内容广泛,要讲好课让学生有兴趣,这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严密的思维逻辑,流利的口语,更需要教师具有渊博的学识。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增强自身的文化知识素质。第一,教师除了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之外,还要学习心理学、教育学、法律学、伦理学、生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以丰富教学内容。第二,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广泛阅读刊物、搜集材料,无论是书上的、报纸上的、刊物上的,凡是教学上用得着的都把它保存下来。第三,要注意知识的更新,积累最新资料。

所以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是适应现代教育,培养现代人才的客观需要。

四、提高能力素质

政治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提高教学水平,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还需具备多方面的教育组织能力。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工作达到最佳效果,关键是教师的教学能力,要具有哪些方面的能力素质呢?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感到:首先是语言的表达能力,这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因为语言是人们之间相互交流、表达思想的思维工具,做好教师的工作主要是运用这一工具。如果这一能力较差,即使有再好的理论,再高的工作热情,恐怕也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是要有严密完善的组织教学能力,主要是能够切合实际地掌握、运用各个教学环节,善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学进程积极活跃而又井然有序,课堂始终保持良好的纪律和积极思维的状态。充分体现每一课时的最佳教育效率。这一能力在多种能力中是最主要的。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秩序,是保证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条件。

学生品德养成教育范文3

德育工作是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将以创建绿色学校为载体,以弘扬民族精神教育、严抓师生养成教育为重点,切实加强生命教育、绿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努力构建学校的“和谐绿色德育”。

重点工作: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1、提升教职工德育理念。

要牢固树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大德育观,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明确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每一个教职员工都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岗位的育人功能,自觉承担起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养成教育的工作。所有的任课教师都应该确立“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观念,把教书和育人的任务紧密地结合起来。

本学期将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每个教师的德育素质。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教育法规,增强遵纪守法、依法施教的自觉性,提高教师科学育人的水平。牢固树立“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思想。加强职业道德自律,规范教学行为,增强爱生意识,关心学生品行健康发展,认识并掌握教育规律,坚持耐心教育与严格管理相结合,使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师表风范,全面关心、爱护学生,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拿起表扬、赞美的武器,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2、继续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管理和指导。

本学期将进一步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培训力度,着力打造一批品行好、能力强,工作踏实、乐于奉献的班主任队伍。要健全和完善班主任工作相关管理和考评细则。以2008年一月参加的省班主任培训高级研修班学习为依据,制定详实的班主任培训方案,认真组织班主任培训学习,并继续组织班主任参加上级各部门组织的培训活动,用专家的理论指导班级管理工作,努力在本学期内在绿色班级创建上取得成效。

3、推进德育课程改革,提高学科德育功能。

开展学科德育渗透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各学科自身的特点,做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学生思想修养相统一,灵活随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识别真善美的能力,使之形成理想与信念,进而转化为发愤学习,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

4、抓好“三个结合”教育,促进学生发展。

重视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充分利用家长委员会这一有利资源,定期召开会议,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校外德育教育基地活动,进一步形成德育教育的合力。

要定期召开好家长会,班主任要做好家访工作,建立家校联系卡,沟通学生在校和家庭情况,提出学生在家、在校的学习常规要求,使孩子在家长指导下,加快常规养成。全体教师要定期做好学生的家访工作,和家长一道做好学生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要充分发挥“家校联系”的作用,通过家教经验交流、给家长的一封信、课堂教学开放周等形式对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进行指导、引导。

二、强化“育人”目标意识,突出养成教育重点,切实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本学期的养成教育确立以“抓养成教育,建和谐校园”---学生绿色行为训练周为主题,加大力度积极开展并实施养成教育系列化工程,切实加强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思想道德和文明行为的教育、培养,促进学校良好的风气形成,促进教学教育质量的提高。积极研究探索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对策、新方法和新途径,努力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熏陶人,以生动活泼的群体活动教育人,以切实可行的行为规范引导人。

1、用“规范”育人。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农大子弟校文明班级评比细则》、《农大子弟校学生绿色行为训练周活动方案》、《农大子弟校常规检查细则》、《农大子弟校学生大课间活动管理细则》为依据,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坚持从细微之处入手,加强观察、监督、引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坚持从小处着眼,从小事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和卫生等习惯,继续以开展“评选文明班级”、“争夺流动红旗”、“读书之星”、“绿色少年”活动为抓手,逐步形成富有校本特色的常规教育体系。

2、用“活动”育人。学校坚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继续规范升旗仪式、提升国旗下讲话的教育

含量。以班会课为平台,充分利用每周的班会课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课教育活动,本学期我校德育活动将以“2008!感恩—回报”为主题,设计具体详实的活动方案,深入细致地在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将主题宣传教育与民族精神教育、传统美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及学校的其他教育活动紧密结合,通过主题宣传教育,使学校成为文明创建的宣传和示范窗口,使学生成为文明礼仪行动的先锋队。利用纪念日、节假日时间开展实践感恩活动,通过学生的社区公益活动等,深化教育效果。同时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等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用“文化”育人。我们始终把校园文化建设与育人相结合。积极开展丰富的绿色校园文化活动,以校园文化活动的丰富内涵,协调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和谐的氛围,提高教育品位。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科学性和创造性为一体的目标,激励学生,教育学生,塑造学生,使校园文化活动成为高水平、高品位的德育活动。

常规工作:

一、加强体卫工作,增强学生体质。

1、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有目的,按质量,按课程上好每一堂体育课。认真落实“两课两操”,保证学生每日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值日生及值日教师每日做好督导工作。

2、加强学校卫生工作监管力度,坚持定期或不定期的学校卫生监查,针对发现的问题和安全隐患,及时督促学校整改,杜绝学校食品安全事故,防范学校群体性传染疾病的发生。积极开展健康教育,降低学生近视率。

3、以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为目的,做好艺体特长生的培养工作,做好各类艺体竞赛的组织工作,充分发挥学生艺体特长和竞技水平,争取在区六月份艺术月各项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二、重视师生心理疏导,提高师生心理健康水平。

积极健康的心理氛围,能使大家心情舒畅,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对于学生的错误和困惑,要耐心倾听、全面分析、积极引导,防止感情用事,简单粗暴,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本学期将继续重视特殊家庭儿童的生存状况,加强教师家访工作的监督,力争家访面达到100%。利用这一途径及时详细了解学生情况,使教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同时,结合学校省级科研课题《创建绿色学校》的阶段研究---本学期研究重点为“师生绿色行为、绿色心理探究”将更关注师生心理健康,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上加大力度。投资建设标准心理咨询室,以成为香坊区心理健康教育基地为目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设备和资料。

三、继续深化安全文明校园建设。

加强学生法制、安全、自我保护教育,建立健全学生安全教育制度,不断增强学生和学生家长的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着重抓好交通、防火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和安全措施的落实。

四、提高德育科研意识,申报德育科研课题。

本学期将申报省级德育科研课题---《创建绿色班集体》,用课题引领,在班级管理、特色集体的创建上寻找新途径,新方法,班主任应以科研课题为契机,努力探索德育工作的规律,将德育工作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反过来再指导班级管理工作,通过科研提升自身能力,提高班级管理实效。

各月具体活动安排:

三月份:

1、制定德育计划、少先队计划、各班制定班队工作计划。

2、健全各项检查评比制度。

3、开展《雷锋精神伴我行》系列主题班队会活动。

4、3月8日开展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5、各班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农大子弟校文明班级评比细则》、《农大子弟校学生绿色行为训练周活动方案》、《农大子弟校常规检查细则》、《农大子弟校学生大课间活动管理细则》。

6、《2008,你感恩了吗?》动员活动。

四月份:

1、清明节组织全校师生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遗志。

2、班主任工作培训。

3、申报省级科研课题。

4、召开主题班队会。

5、“感恩”活动课堂教育系列。

6、绿色行为训练。

五月份:

1、开展“劳动技能大比拼”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活动培养队员的劳动技能,激发队员热爱劳动的热情和情感。

2、开展大队竞选活动。

3、班主任工作培训。

4、“感恩”实践活动。

5、绿色行为训练

六月份:

1、组织参加艺术月竞赛活动。

2、《欢庆六一》队报评选活动。

3、评选先进班级、优秀少先队员、优秀队干部。

4、班队工作总结

5、绿色行为训练

七月份:

学生品德养成教育范文4

思想品德教育及意志培养的教育是体育教学任务的组成部分,体育教育大纲明确指出“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三大项基本任务之一”。为此,体育教学同样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及意志培养的重任。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担负着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任务,而且还应该结合体育教学的任务和特点,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及意志培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束缚,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及意志培养往往被忽视,表现为:在认识上重视增强体质和对基本技术、技能的学习,而轻视思想品德教育和意志培养的教育;在实施教育上,缺乏启发诱导、耐心说服的合理方法或因操之过急而使用简单粗暴手段,或是姑息迁就,放任自流等,其结果往往导致教学任务的片面完成,影响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同的思想行为、个人爱好、意志品质等都能充分地表现出来,这样教师可以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意志培养,往往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思想品德教育和意志培养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体育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及意志培养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及意志培养与技术技能和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是统一的,相互作用的。通过学习完成技术动作、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过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及意志培养的过程;反之,思想品德教育和意志培养的教育对完成技术动作的学生提供了保证。通过体育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团结进取的集体主义精神,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

针对教育对象,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表扬与批评相结合

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及意志培养,是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各项身体活动的过程中进行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并及时表扬,对学生中的不良现象,教师应以帮助、爱护为出发点,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及不同性质的问题采取灵活的批评方式,帮助学生找出错误原因,提出改进方法,让学生心服口服。但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到:第一,对学生不要偏爱,有缺点也要提出,对表现不好的学生要指出缺点,但不要忽略对优点的表扬;第二,对学生的批评要适度,教育中要“允许”学生反复犯错误,教育要有耐心。总之,在体育教学中遇到问题,要采取具体分析的方法,既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教育,也能在体育活动中培养他们的意志。

紧抓教材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及意志培养

体育教学中教材内容繁多,每一个项目都有自身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特点,充分挖掘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及意志培养,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及意志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课多以动作形式表现出来,很多女生因为胆小、害羞而不敢做一些动作。此时,教师必须鼓励她们,培养她们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因此,体育教学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意志培养方面区别于其他科目,它是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能够使学生的内心活动、思维和动作、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使学生的动作再现出来,这是其他科目所不能比拟的。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采取相应教学手段,使思想品德教育与意志培养贯穿于教学中。

利用课的组织和教法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和意志培养

在课的组织和教法实施过程中,如能有意识地与思想品德教育和意志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意志培养。例如:进行课前动员和课后总结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目的的认识;队列队形及定位体操可以训练学生一切行动听指挥的严格纪律性;体操的整齐划一也能陶冶学生的美感;教材中的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的机智、敏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在体育活动中进行竞赛,以培养学生的拼搏进取、团结友爱、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放松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相互帮助、保护,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的责任心。

学生品德养成教育范文5

关键词: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养成教育 问题 对策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我国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自1981年在小学开设思想品德课程,并一直受到国家与学校的高度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现今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科上分为《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1-2年级为一阶段,3-6年级为一阶段,二者相辅相成,承上启下,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并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必须看到,目前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还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和问题,严重影响了德育教育的实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重视程度不够,贯彻落实难。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生活常识p政治法律常识p日常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汲取的精神营养,也是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了的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突出的表现是:一些学校对思想品德教育有安排,没落实,把它放在了可有可无的位置;一些学校存在口号多、宣传多而实际行动少,教学形式多而教学内容少等现象;一些学校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重视不够,使得素质教育存在简单化、片面化与形式化的问题。同时,在当前教育体制下,受社会形势、升学率学生家长等因素影响,许多学校把应试教育放在了首要位置,重“智”轻“德”,严重忽视与应试教育和升学率关系不大的思想品德课程,认为思想品德课程是副课,随意挤占思想品德课课堂和时间,从而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小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权利。

1.2忽视学生个体需求,违背少年儿童发展规律。

一方面,小学阶段是小学生长身体、学知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他们的学习模仿能力很强,绝大部分学生具有积极的进取心和求知欲,自尊心很强。另一方面,每个小学生的个性差别也比较大,其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和行为习惯上的差距往往较为明显。但许多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的这种行为特征和个体差异注意不够,仍然采取大众化、灌输式与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很少开展差异化教学,不仅忽视了学生的精神自由及主体性,而且违背了开设思想品德课的初衷与原则,会对小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及天性的正常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使之很难自觉接受德育教育。

1.3课程设置不够完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首先,由于一些小学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程的设置上,从师资力量的配备到课程课时的安排上,都与其他课程存在较大差距。比较极端的事例是,一些学校经常出现语文课、数学课老师以各种理由占用思想品德课课时,以加快其授课进度、强化应试教育的现象。还有一些学校将思想品德课安排在下午的最后一节,而这个时间往往是小学生学习精力不足的时间,因此其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必然受到一定影响,学习效果也就不会很好。

其次,一部分思想品德课任课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抽象化的思想品德理论的传授,而忽略了课改纲要,也忽视了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及接受程度和内化效果,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成效受到一定影响。一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多以传统模式进行思想品德教学,使得小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位置,缺乏对小学生进行引导、启发,过多地压制了小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堂所产生的疑问与质疑等,不但没有从思想根源上引导、帮助学生,反而容易引发小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抵制、反感情绪,影响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1.4利用社会资源不够,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四者有机整合不足。

我国是个人口多、地域广阔的多民族国家,历史文化十分悠久,因此,在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可资利用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很多,差异化现象也比较普遍。而我们很多思想品德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资源和差异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将之很好地运用到思想品德教育中,也没有向学生展示这些差异性,从而使得德育教育脱离实际、无的放矢,不能使学生产生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和国家观念。

同时,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在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的不同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家庭、学校、社区及社会这四个相关因素对小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不能很好地将这四种环境或者说四种相关因素考虑进来、结合起来,造成思想品德教育脱离实际,与现实社会脱节,从而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德育教育,严重影响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2.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

2.1思想品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小学生。

人的思想品德源于社会生活,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表现出来。小学生对世界的认识首先是从其面对的日常生活开始的,他们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所面对的人和事的思考,形成对与错、好与坏、善与恶的认识与判断,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因此,紧贴生活、紧贴社会实际构建思想品德的大课堂,是深化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要针对小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进行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小学生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使他们从小就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他们诚实、勇敢、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品德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思想品德教育又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要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2.2构建完整的德育体系,形成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的合力。

学校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但家庭和社会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因为德育的成果很大程度上要靠个体用自觉的实践最终落实和完成。首先,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因此,家庭教育是孩子人格成长的摇篮,父母的言传身教,他们的人格因素尤其是诚实、进取、勤奋、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同时,家庭教育既是启蒙教育,又是终身教育,如果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则思想品德教育将大打折扣。其次,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不应只是局限于课堂和校园内部,而应该让小学生走出校门、走出家门、走向社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多参与合适的社会活动,比如,参与环保活动,参与小区的帮老、助老活动等,让他们体验、感受在社会生活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实践中体验社会、观察社会,并对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加以探究。

2.3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注重养成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规范非常稳固,甚至会使其终生受用。如果能够长期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就会在头脑中建立起一系列条件反射,形成道德行为上的高层次定型,即反复的行为实践会使学生形成一种行为定势。因此,从规范行为习惯入手,注重养成教育,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任务。所谓养成教育,就是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达到其最终的目的――养成良好的习惯。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所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养成教育就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好习惯让人受益终身,因此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所以,小学德育教育不仅仅是上好思想品德课,更重要的是,要在小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中都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要使所有小学老师和家长一起努力,全面实施校内外的养成教育,通过养成内在不断自我更新的习惯,把学生从低级的学习行为习惯中解放出来,从而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最终实现教育的终极――不教而教。同时,要从孕育良好的品质与道德行为入手,健全人格,协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培养平和稳定的心理状态。

2.4以活动为载体,实施开放式教学,构建新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

新的时期,我们必须从社会发展和儿童身心发育的现实出发,全面改革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构建开放式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为前提,以活动为载体,实施教育性、探索性与创造性的开放的教学形式,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索、主动操作与自主活动,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把思想品德课教学从基本封闭的状态转入较为开放的状态。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变革知识客体的能力以及建立新型的生活观的能力;要发展学生自己的自立性、创造性,形成参与、合作与竞争的意识,锻炼其应变能力;要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强调和突出未来社会对人素质的综合性、全面性要求,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多种教育渠道,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总之,我们要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前提,以更新教育方式为手段,从教育的实施机制、教学内容的创新、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及营造全社会的文明氛围入手,全面加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不但要让小学生学好知识,而且要让小学生学习做人,使之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牛慧丽.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浅探[J].学周刊,2014(02):25.

[2]王亚琳.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路径[J].华夏教师,2013(03):91-92.

学生品德养成教育范文6

一、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感化学生

环境对学生的情绪、个性、情感、社会交往能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1.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是道德的引路人,是品行的示范者。教师的世界观,教师对学习、生活的态度,教师的理想和追求,无不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表露出来,时时刻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必须有正确的信仰、高尚的品德和丰富的知识。教师还应该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事事做学生的榜样。以大方的仪表、端庄的举止、亲切的态度、文明的语言和良好的审美素养等,形成一种无声无形的教育动力,去感召学生、启迪学生,最终达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目的。

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以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特点为依据,这样才能增强教育的可接受性,实现教育的目的。思想道德的目标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特点之间的交汇点便是最佳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起点。

2.创造一个和谐、平等的民主氛围。尊重学生,对于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养成优良的品质,都是十分重要的。平时应把学生作为一个大人来看待,虚心倾听他们的意见,认真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并要注意态度温和,说话文明,即使批评学生也要讲究方法,注意分寸,使他们受到尊重,这样,他们就会在和睦、平等的民主气氛中受到熏陶,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二、采取多种形式,将德育贯穿于学生的一日活动之中

思想品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它的教育内容应贯穿于学生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我们要善于抓住对学生实施品德教育的每一个契机,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把德育教育的单渠道变为多渠道。

1.从抓常规教育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从抓常规教育入手,容易做到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在一日生活活动中我们建立合理、必要的生活常规,促使学生从实际出发,坚持一惯性,形成独立性及自制、自律的品质。在生活活动中渗透德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性、自信心、劳动观点及态度、勤俭节约、合作谦让、轮流分享等品质,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2.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从知识、智能及品德三方面去考虑,抓住学科特点,深挖教材中德育因素,进行有机渗透,并加以落实。教学中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用活动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情感,培养良好习惯,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持之以恒、一贯要求、反复强化,最终就能形成良好的习惯。

三、家校配合,协调一致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只有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反之就事倍功半,所以,我通过多种形式,如开家长会、进行家访、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和公布每周教育教学内容等,向家长们讲明在重视智力开发的同时注意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心理保健的重要性,并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基本的家教知识,从而使得大部分家长能主动地与教师相互配合、互相探讨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自的优势,使品德教育真正获得成效。

四、在实践体验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提高德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