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的本质范例6篇

道德教育的本质

道德教育的本质范文1

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为祖国和人民做贡献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不仅应该是学业成绩优异,同时还包括健康的心理、高尚的情操。

近年来,我们学校在加强青少年学生诚信教育工作上做了许多踏实的工作,现就学校开展诚信教育的问题谈谈我们的一点看法。

一、我校开展诚信教育的背景

1、当前社会诚信失落,社会上见利忘义、尔虞我诈现象较多,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少数学生存在的考试作弊、抄袭作业、说谎等不诚信行为。

2、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以德治国”的方针,并明确提出了公民道德十条基本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诚实守信的品德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诚信品德必须从小培养,诚信教育是学校工作的一件大事,要认真抓紧抓好。

4、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对中小学生明确进出“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的要求。

5、新修订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的诚信提出具体要求:“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答应他人的事要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借他人钱物要及时归还。不说谎,不骗人,不弄虚作假,知错就改。”

6、我们的思考:“诚信”是一切思想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有了“诚信”的思想观念基础,才能建立德育金字塔。

二、学校诚信教育的任务

一是学生以诚信养德。在诚信教育中培养基本的道德品质,促进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养成,学会了解自己,把握自己,使自己和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间取得平衡,并进一步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审美,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确立健全的人格,最终学会做人。

二是教师诚信立教。教师要以“热情、关爱、公平、宽容”为执教思想基础,以“职业道德”为执教规范,为人师表,以诚立教,在诚信教育中形成科学,现代,文明的施教方法和态度。

三是学校诚信兴校。学校诚信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加大教育的人力物力投入,促进良好班风,学风,校风的形成,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效益。

四是引导社会诚信。《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学校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这一论述赋予了学校引导社会诚信的重任。学校的诚信教育必须引导家庭诚信,家庭诚信影响社会诚信。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相融相生,相应相扣,相互影响共成整体。最终实现社会诚信。

三、我校开展诚信教育的方法途径

1、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

诚信教育我们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要求学生不说谎话,不抄袭作业,考试不作弊,明礼守纪,拾金不昧,团结友爱等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抓起,从具体事情入手,归根到底是引导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比如,学生中普通存在为了班级荣誉在评比中作假。出现这种情形如何对待?关键是教师要有正确的态度。决不能把这种行为看做愿望是好的便加以姑息,相反要严肃指出这是一种违反公平公正原则的不道德举动,引导学生以平常心看待评比,使评比真正促进班级整体素质的提高。

诚信教育内空是广泛的,如文明礼貌教育可以养成诚信的内在品质;遵纪守法教育可以培养个人的社会信誉意识;诚信守信、真诚待人教育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个人的社会亲和力;言行一致和学生负责教育可以增强责任意识而受人信赖和欢迎等。这些基本内容都可以在日常行为规范中体现。

2、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

学校教育中有很多进行诚信教育的相会,比如团员入团宣誓,我们可以让团员学生重温一次誓词,让学生懂得,誓词是诚信的最高表现,正式的誓词是用生命来维护的。誓词不能滥用,誓词教育也是人格教育,古今中绕誓词的诚信文化很多。都是进行诚信教育的好材料。

3、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诚信教育要从小抓起并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学生因为不同年龄,其心理特点和对教育的可接受性有所不同,我们根据教育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专门的诚信教育主题活动、辨论赛等活动形式,来营造一种有利于诚信品质形成的必理氛围,引导学生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4、与师德建设相结合

开展诚信教育,教师应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行导行。用爱和诚感染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制度建设及对家长、学生承诺等方式,把诚信教育落实到全体教师的教育行为上。

平时须做到:第一是平等诚心听真话。要鼓励学生讲心里话,用自己的语言讲话,引导他们不讲大话,讲真话实话。二是情理交融讲真理,讲党的方针政策,不能言不由衷,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放进去,要有个人的创见和感受,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讲的是真心话。三是言行一致做真人。教师要保持良好的师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使学生通过教师的人格榜样体会“真”的高尚、“假”的渺小。

5、与知识传授相结合

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作为德育基石的诚信教育也不例外。各科教学,特别是文科教学应成为向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语文历来强调“文以载道”,这个“道”,就包含着丰富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我们有意识地发掘,让学生接受已民族文化的熏陶,逐步使他们了解学校德育要求是有民族文化根基的,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亲和力,培养他们的民族道德情感。

道德教育的本质范文2

关键词:教师;道德教育;实践

现代教学,对于学生的评价、考试机制占据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的德育理解。越来越多的教师出现失德和失范现象,生存状态不佳,工作激情也开始衰退。究其原因,有教师自身的社会地位、福利、学校管理等客观因素,更有教师自身的性格、能力和道德等主观因素。

一、教师的道德表现

道德,在传统文化中被分为“道”和“德”两部分,道德的道性注重规范价值,道德的德性注重品质价值。教师道德同样包含两方面:一方面,社会对于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和行为准则,是外在的,是道性;一方面,教师自身的职业行为和品德特征,是内在的,是德性。教师道德是个体道德和职业道德的统一。

1.由于工作对象是青少年,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生命个体与生命个体的对话,教师的自身素养、性格、学识、价值观等对学生会产生影响。以学生为主,教师与学生交流,就形成了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无私地关怀学生,对学生个性尊重和宽容,针对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可以发展他们的特长,挖掘他们的潜力。

2.在教学中,教师从时代的变化,学生心理和需求的角度出发,对教学进行反思。“三省”自己,包括自己察看自己、自己审视自己、自己检查自己,是一个人品德形成的依据和基础,是培养个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综合方法。在道德反思中取得成功。舍恩说:“实践工作者特别是借由他与情境对话的能力,创造了一个可理解的、和谐一致的构思。在反思性对话中,实践工作者解决重新框定问题的努力,将会衍生出新的行动中的反思。”教学反思基于教师的实践产生,是将“会学习”与“会教学”有机地统一,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过程。

3.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师之间的交流是技能提升的有效因素。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众多教师思想的触碰必然会激起更加先进的教学方式的产生,教师起到榜样作用,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与他人一起分享好的学习方法、解题策略,共同合作使大家一起得到进步。在合作中,提升自己,共同分享酸甜苦辣。

二、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培养人、教育人的事业,从本质上看,教育是理想的事业。一个教师,如果没有理想,不可能走得很远。

“教育是在本质上实践的”,源自于马克思的著名论断――“社会生活是在本质上实践的。”教育的存在,因为教育有一种向善的力量。“教育在本质上的实践”明确了教育的实践性质,实践是一种活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向善,教育作为一种活动,改造人,把人往善处改造。教育作为实践形式,是人对人的活动,不是人对人以外对象的活动。当前的很多人往往将学习作为技艺的体现,不把自己升华到更高的层次,正是当前教育体制的偏离,是对教育本身的背离。

教育在实践中实现,实践是教师获得认同的基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教育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教育的本质是对道德的延续,是道德的教育。

三、教师道德发展的必然走向

1.教师道德提升有助于精神世界的飞跃。教师作为知识分子,注定要处于社会边缘,成为物质的贫瘠者。在“本我、自我、超我”的层次要求下,教师应该不断地反思自己,吸取先进理念,超越自我,学会扬弃,以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思想性来获取知识,丰富自己的精神领域,从而达到精神世界的不断飞跃。教师道德的提升,才会保证学生的人格完整,以学生的需求为教学指向,构建交流的平台,实现自我道德的同步提升。

2.教师道德构建促使道德教育回归生活。道德存在于生活中,以往的道德教育只是学生片面学习知识,教师系统灌输知识,将戒律条款灌输给学生,然后通过考试反映出来,在实践中成为一纸空文。针对道德教育的严重缺失,道德教育对生活的回归则提供新的生命。教师道德的重新建构促使道德教育向生活回归。

在教育的发展历程中,素质教育迟迟无法登上历史舞台。一方面,社会对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另一方面教育实施本身存在教育误区,教师道德的沦落正是对教育的背离。教师道德的提升,不仅促进了道德教育的发展,而且对于学生道德的形成是一管剂。教师道德的形成,可以为其获得奋斗的动力,走到创新教育的彼岸;同时教育事业也将得到发展,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向善而成,学业水平必然得到提高。道德的力量是思想的芦苇,必将深入骨髓,开出灿烂的花朵。

参考文献:

道德教育的本质范文3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056-02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职业学校的根本任务,也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该职业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的总和。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一起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着力点,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只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中职教育可能就是他们走向社会的最后训练基地,他们面临着由学生向职业工作者的转变,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可使他们热爱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履行职业义务,有较强的敬业和奉献精神。成功的职业道德教育可以为他们以后从事本职工作打下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为他们从业后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修养提供理论、知识、情感前提。

1.中职生职业道德素质现状

中国传统教育是知识本位的教育,强调学而优则仕,强调对知识的死记硬背,改革开放之后开始重视能力的教育,从原来的"知识本位"发展到现在的"能力本位",人们的认识发生了很大转变。尽管如此,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对中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学校德育中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其形势不容乐观。

现在的职业道德教育在缺失,大量的学校教育中关于人格道德的教育停留在一种空洞、老化的理念层面上,而社会上的各种培训,培训内容五花八门却鲜有道德培训。在目前中等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学校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却没有给予极大的关注;而相对于智育处于次要地位的德育,又存在着重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轻道德品质教育的现象,学校德育注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注重他们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无产阶级政治观、社会主义信念的培养,而对学生道德品质修养教育重视不够。而在这已被忽视的道德品质教育的过程中,又存在着重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而忽视职业道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其他思想道德教育的现象。企业非常需要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人,虽然说有些人在技能上可能并不适应企业需求,但让企业家感到最痛心的不是他们技能差、水平低,而是他们对企业缺乏忠诚,没有敬业精神,无法与企业同生存、共兴亡。有一个关于三资企业的报道说,中国三资企业里边,忠诚于这个企业,为企业着想的人不超过15%,其中85%上的人实际上今天拿着你这个企业的钱,明天已经在想着怎么离开,三资企业是这样,中国内资企业也同样令人担忧。由于学校德育对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加之一些学生对加强自我职业道德教育不以为然(据调查,26%左右的认为职业道德在工作以后再培养也不迟),目前中职生职业道德素质现状也令人堪忧。在学生的择业观上,他们往往对所提供的工作岗位的工资待遇、工作地点极为关注,这导致在就业市场中一些岗位趋之若鹜,一些岗位却无人问津。在敬业精神方面,当代学生奉献意识已弱化,十分强调奉献与索取成正比,并将二者置于同等位置,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在敬业精神方面,当代学生奉献意识已弱化,十分强调奉献与索取成正比,并将二者置于同等位置,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

2.加强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2.1职业道德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根本任务决定的。"中等职业教育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技术性人才," 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一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其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高中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中等职业学校由于生源的特性,决定了其学生素质,尤其是基本素质。因此,在为国家培养素质全方位的技能型人才这个大目标下,教育者在做好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也应将加强学生的德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与小学、初中、高中基础知识教育不同,中职教育旨在对中职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级专门人才。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有机统一于职业教育中。职业知识教育是职业道德教育的载体,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知识教育的灵魂和生命线。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有利于使学生正确认识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明确自己将来所要担任的社会角色,深刻感受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能够促使他们更好地投入专业知识学习,以自己所学实现自我价值,报效祖国和人民,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道德教育的本质范文4

关键词: 养成教育 素质教育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教育,通过有效的培养与锻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克服不良行为,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社会公民。

一、什么是养成教育及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养成教育是指家庭、学校、社会根据个体道德的生长规律,通过对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反复训练,使之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心理结构,凝聚为道德品质的培养方法。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什么是素质教育?我们通常所说的素质教育的“素质”是指“素养”,是指这种平时养成的,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水平以及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

养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是什么?简单地说,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养成教育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如何加强养成教育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这段话指出了加强青少年基本行为准则培养,对青少年今后的成长至关重要。而青少年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的任务在学校,因为学校的养成教育是育人的基础工程,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当前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基本道德素质抓起。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20字“基本道德规范”,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所阐明的“八荣八耻”是对全体公民的基本要求,当然也是青少年的基本道德行为规范。对于学生,我们还应当始终长期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他们的道德素质养成必须从这些最基本的道德素质要求的培养抓起,要求他们人人皆知、人人践行,将这些规范作为自己生活的基本准则。只有着眼于青少年的道德建设实际,从切实可行处抓起,才能逐渐提升青少年的道德层次和水平。

(2)道德规范、准则的要求要有可操作性。

道德规范、准则要求必须具备可操作性,这是养成教育中必须坚持的最基本原则。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培养,不仅要使受教育者明了道德原则、规范、准则的基本要求,而且要使他们具体知道如何去做。只有可操作性强,才能使青少年易于理解和遵循,从而将道德认知转变为自觉的道德行为,并在行为的不断重复中凝结成优秀的品质。因此,我们应着重进行道德行为规范的可操作性研究,将正确道德观念的教育落实在行为之中,使得青少年能够在道德行为中培养习惯,在道德习惯养成中积淀道德素质。

(3)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寓养成教育于活动之中。

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养成教育尤其强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有机统一。为此,应注意以活动为载体,吸引广大青少年普遍参与,在自觉参与中深化道德认识,践行道德规范。青少年道德实践活动多种多样,应该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根据不同层次青少年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明确具体标准,制定落实措施,力求取得实效。要坚持在各种类型的道德实践活动中突出德育内涵,强化道德要求,并与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和文体活动结合起来,使青少年在自觉参与中道德情操得到陶冶,道德习惯得到养成,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4)家庭、学校和社会凝成合力,共同做好养成教育工作。

在对青少年进行养成教育过程中,家庭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家庭中长辈的思想品德观念和言行作风,对子女不仅潜移默化地发生着熏陶作用,形成其品德发展特别是学会做人的主观基础和出发点,而且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血缘上的联系决定了家庭德育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长期和相对稳定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一任“老师”给予孩子的影响是最久远的。家长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点,给予孩子积极正面的示范,为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孩子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

学校德育是青少年养成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德育具有德育内容系统性、途径方法综合性、德育管理规范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它在德育活动中使社会德育、家庭德育的内容理论化;可以帮助青少年学生提高识别、抵制和消除社会、家庭中不良因素的能力。学校道德教育在青少年道德素质养成中具有主导性作用,要科学规划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坚持不懈地把养成教育放在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抓紧抓好。

社会德育是家庭、学校和单位德育的延伸、补充和拓展,而且因其德育资源丰富、感染力强,从而导致社会德育具有极大的覆盖面、辐射力和渗透性。青少年道德养成,应该充分利用社会德育的资源,建设有利于青少年优良品德生成的环境氛围,培养良好的社会文明风尚。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应时刻注意社会不良环境对青少年道德养成的副作用,花大力气整治道德建设的社会大环境。

(5)与规章制度建设相结合,并辅以必要的法律手段。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公民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离不开严明的规章制度。”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养成靠教育,也要靠制度、纪律和法制。科学、合理、严明的纪律、规章制度可以促进各项道德规范、守则等在实践中的落实,为整个青少年道德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青少年道德养成还必须始终注意利用法律对其行为的调节和规范作用,因为法制是推进道德建设的有力手段和重要保证,而青少年良好道德素质的养成总要经历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法律的约束是绝对必要的。

三、我院在学生养成教育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

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的十七大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我院始终围绕“学生的养成教育”这个中心,目标明确、常抓不懈,为培养出具有良好行为规范、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人格+技能”的高素质的人才而努力。

(1)以入学教育为起点,引入养成教育。

从新生入学报到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进行入学教育和军事训练。在为期近十天的入学教育和军训期间,学生要学习学院专门编订的《学生手册》、《学生安全手册》、《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试纪律、宿舍管理、违纪处分条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思想上绷紧养成教育这根弦,同时参加队列训练、内务整理、野外拉练等军事训练项目,从行动中落实养成教育,养成不怕苦、不怕累、团结协作、一切行动听指挥的良好作风,上好入学第一课。

(2)以一日常规为抓手,融合养成教育。

系对班级的考核以及班级对学生的考核主要以一日常规为抓手,内容涉及遵守作息时间、遵守课堂纪律、爱护环境(教室、宿舍、保洁区)卫生、文明礼貌用语、爱护公共财物、团结互助等多方面内容。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在学生养成教育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们利用班会、周记、个别谈心、亲手做示范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在他们的示范作用下,学生们很快就适应了学院的学习、生活环境,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和维护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3)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激活养成教育。

学院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深化养成教育。平时通过校园广播、报纸、网站、橱窗、黑板报等阵地宣传报道校内先进人物的光荣事迹,请专家学者来学院讲学等。还举行一些专题活动,如举行“宿舍文化艺术节”,活动对宿舍的要求不再仅仅是干净整洁,而是要突出宿舍布置的文化品位和宿舍成员的文化素质,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逐步达到这个要求,同学们就在创建的过程中,无形地提高了自身养成教育的要求。一年一度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更是学生施展才能的大舞台,他们通过书画、美术、摄影、演讲、朗诵、文艺汇演等形式,展示自己的文艺才能,并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4)以“三自”服务为契机,深化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综合竞争力。学院开展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教育活动,让学生以自己的力量来服务大家,以自己的高素质来感染大家,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滋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学生会来协助搞好学生管理;通过学生评议会等组织来帮助大家解决矛盾,促进团结等等。

养成教育是一种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是一种素养和人格的教育,是关怀学生一生的教育。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使学生终生受益。所以,我们不应把养成教育仅仅理解为贯彻学生行为规范的内容,而应把它提高到贯彻教育方针的高度去认识。学生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学校德育的核心就是养成教育,学校德育的根本出路在于以校为本、以生为本、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张树臣.本能教育论.全国高校素质教育教材研究编审委员会.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道德教育的本质范文5

一、关于德育的本质内涵

一种观点认为,从学理上讲,德育即是道德教育。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该坚持“大德育”的概念,我国 的学校德育即是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方面的总称。这两种观点反映了两种 不同的思路:一是学理的思路,一是约定俗成的思路。会议争论的焦点在于,能不能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 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当作德育。双方都不反对学校应该开展这些方面的教育,问题是应该用什么来概括。从 学理上看,用德育来概括是不理想的,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混乱。究竟用什么来概括目前学校德育的内容?有的 学者提出用社会性教育,有的学者提出用价值观教育。会议在这个问题上还没有统一的结论。关于德育的本质 ,从教育哲学的高度来看,主要有两个视角。第一,德育是超越的,还是适应的?第二,德育是工具,还是目 的?

“道德教育是一种超越”曾经被人指责为“理想主义”。对此,有学者指出,“道德教育是一种超越”所 表达的是道德教育“应该”超越,反映的是人类对道德教育“理应如此”的期望,是从“道德教育应该怎样” 来说的。它从教育的本性(超前性)和道德的本质(道德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中获得理论支持,是对时代 误区(经济至上、物质主义)的超越,是对传统德育指导思想(机械适应论)的超越,它必然要求超越人们习 以为常的规范化德育模式。

德育是目的还是工具?一种观点认为,德育是一定社会为教育下一代而进行的活动,它是社会、阶级或集 团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另一种观点认为,德育应该摆脱一时一事的功利限制,坚持以人为本。当前的学校德 育太功利化,以致于失去了自己的目的和价值。有学者在分析中外学校德育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指出 :学校德育只有建立在个体德性需要的基础上,才能深入人心。在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间,应该是以个人为 本位。

对德育本质的研究,也涉及到德育功能,对此要与德育功能联系起来考察。德育的根本功能是“育德”, 是传递道德文化,延续人类道德生活。还有学者认为,要进一步研究德育何以可能的问题,即学校德育的条件 性。应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要不要道德?要什么样的道德?道德是否可教以及应该如何教?教道德有哪些途 径?学校德育是不是教道德最有效的途径?最有效的学校德育是怎样的?新时期德育理论的突破,可能就在于 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之中。

二、关于德育哲学的研究

德育改革需要德育理论思维,这是与会的专家、学者的共识。理论思维的更新,集中体现为构建新的道德 教育哲学,这正是目前德育学科的新的“增长点”,也是“九五”期间德育理论发展的重大课题。

作为对社会变革的反映,新时期的德育思维也相应发生了转折。第一,德育思维的出发点由“泛政治”转 向人的发展。第二,德育思维的根据,从唯书、唯上的教条主义转向现实基础和可能。第三,从德育思维的价 值尺度来看,从片面抽象的集体主义转向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集体主义。

本次会议反映了专家学者们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如何估计当前学校德育的历 史进程?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的德育正在实现根本性转换,但这种转变远未完成。甚至可以说,学校 德育存在着“危机”。有学者把它概括为“德”——“育”生态的危机。这种危机不仅仅是“德”的无奈—— 在文化冲突与价值多元的背景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处于困惑之中;也不仅仅是“育”的无力 ——教育者的教育努力惊人地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还是道德精神与育德模式的不相匹配,是“德”—— “育”冲突的危机。要摆脱危机,就必须确立“德育生态”的理念。“德育生态”的理念强调:第一,德育的 具体性。它强调德育过程中“育”与“德”的适应性,强调“育”的特性与“德”的品质一致性,认为只有在 二者匹配时,才会产生德育效力。第二,德育的生态性。它强调道德教育的诸要素所形成的有机结构对实现德 育目标的影响,突显的不是个别要素,而是诸多要素构成的生态。“德育生态”的理念提醒我们注意德育环境 建设,注意德育的文化环境。

三、关于市场经济与学校德育

我国的学校德育何去何从?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时代精神、文化传统、市场经济和人类发展是确立新 时期道德教育的价值选择必须加以观照的四个基本点。

关于德育的规律,有学者认为应该研究进行德育的可能性问题。道德究竟可教不可教?应该以什么样的人 性观为基础?性善论?向善论还是反映论?现在一讲德育,就是说教,最通常的作法就是开课。那么,儿童道 德的形成、发展主要依靠什么?学校起多大的作用?课程又占多大的比重?儿童不上学难道其道德就不发展, 就没有道德吗?有学者指出,德育的前提就是学生有道德需要,因此应该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提高其需要层 次。目前的德育模式是为了解决问题,以管住学生和不让学生出事为目的,根本不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四、关于新的德育模式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对传统德育的根本改造,还需要构建一些新的德育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 讲的“模式”不是一种操作步骤,而是指从理论建构到实践尝试的系统过程。本次研讨会主要探讨了列入教育 部“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的三个模式。

第一,整体构建德育模式。该模式着眼于学校德育的整体构建,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德育目标和内容 体系、德育途径和方法体系、德育管理和评价体系的构建。其中德育内容构建,就是把德育内容的要素结构和 层次结构划分出来,以五大要素(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为纬,以各项要 素的不同层次为经,按照整体性、有序性、动态性的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

道德教育的本质范文6

(一)良好的思想素质

解决来华留学生的思想困惑,帮助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树立良好的思想风貌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打铁先得自身硬”,完成这一任务要求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素质。“思想素质主要是指运用科学的理论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1]177科学的思想观念、正确的思想方法和过硬的思想作风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基本思想素质要求。(1)科学的思想观念。思想观念是客观事物及本质在人脑中的反映,属于理性认识范畴。思想观念具有能动性,反作用于实践活动。思想观念将直接影响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性质、方向和水平,因此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必须具备科学的思想观念。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三观”不仅直接反映了教育者的思想状况,同时也制约着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唯有教育者有正确的“三观”,才能引导被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三观”。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世界,分清真、善、美与假、丑、恶;树立崇高的人生价值观,自觉摒弃“金钱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其次,要树立开放的意识。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必须打破习惯思维的束缚,站在世界高度审视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纠正传统思想道德教育只是针对中国学生而非外国学生的错误观念。最后,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善于根据时代主题和条件的变化,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教育。善于打破已有观念的制约,不断推陈出新,探索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2)正确的思想方法。“方法是人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也即工具、手段。”[2]249思维方法将影响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和进展,因此,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必备的思想素质。一方面,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要掌握唯物的、辩证的思维方法。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以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坚持矛盾观点、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观点,全面深入地分析留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另一方面,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要掌握逻辑的、历史的思维方法。坚持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相结合,从一般认识个别,通过个别分析一般;从部分认识整体,通过整体认识部分。善于利用历史的、经济的和社会的观点去认识和剖析留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根源并探索相应的对策。(3)过硬的思想作风。“思想作风是指人们在思想、工作和生活上一贯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是思想素质的重要内容和综合表现。”[2]249优良的思想作风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必备的思想素质,是提高教育效果、感动教育对象的重要保障。优良的思想作风主要包括:求真务实的作风,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科学认识和把握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在此基础上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开展教育活动;宽容的作风,即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要有宽广的胸怀,大度的气概,能够容忍和谅解来华留学生出现的一些思想道德问题;民主的作风,即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在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善于倾听不同意见,倾听留学生的呼声和他人的意见;虚心学习的作风,即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坚持谦虚谨慎的学风,善于向其他教师、专家和留学生学习,始终坚持谦虚的学风;吃苦耐劳的作风,即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在留学生思想道德过程中任劳任怨,不怕苦、不怕累,苦中作乐,顽强拼搏,坚忍不拔;积极进取的作风,即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在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开拓进取,不局限于已取得的成绩,面对成绩不骄不躁,坚持开拓进取,不断开创新局面。

(二)高尚的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是指个人在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能够长期发挥作用的内在的道德品质。”[1]177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的道德素质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将直接影响到来华留学生的道德素质状况,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留学生,怎样培养留学生的问题。此外,教育者的道德素质也代表了国民的道德素质,直接影响国家的形象。因此,道德素质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的核心素质之一。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如下:(1)良好的道德素养。道德素养是人在长期的道德实践活动中养成的稳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倾向。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要求教育者必须拥有良好的道德素养。首先,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充分认识到道德对于人生的意义和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深刻理解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精神实质;坚持把道德素养放在人生修养的首要位置,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其次,自觉践行道德理念。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要自觉将道德理念付诸行动,把德作为行动的准则,以德做事,以德服人,以有德为荣,无德为耻。在道德实践中,不断验证和完善道德理念。最后,有坚定的道德意志。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在道德实践中,要克服重重困难,坚守道德底线,自觉践行社会道德要求,坚决抵制和批判各种不道德现象。(2)崇高的职业道德。崇高的职业道德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的核心道德要求。首先,要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协调教育者与职业关系的基本准则。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要热爱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对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深入系统地研究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规律与特点,推动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不断前进。其次,要平等待人。平等待人是教育者处理与被教育者关系的基本准则。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要平等地对待留学生,不因留学生的国别、肤色、性别和经济状况不同而差别对待。关心和爱护留学生,经常深入到留学生中去,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解决他们生活学习中的各种困难。用真心、真情去关心和爱护他们,坚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为人师表。再次,要团结互助。这是处理教育者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之间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互相帮助,共担风险,发扬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精神。彼此尊重,相互配合,顾全大局,营造和谐的氛围,共创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局面。最后,要清正廉洁。这是教育者处理职业活动中经济问题的基本准则。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在日常工作中要坚持两袖清风、一身正气,自觉抵制各种腐败行为,不收受留学生的各种贿赂。在平凡的工作中,艰苦奋斗,不讲究个人得失,耐得住清贫,经受得起金钱的考验。

(三)过硬的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指一个人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念、政治态度、政治信仰的综合表现。”[1]176虽然在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中不宜过多涉及政治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政治素质可有可无。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的政治素质会影响国家形象、国家间的友好关系,会影响留学生教育政策方针的贯彻执行。因此,过硬的政治素质是对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的基本要求。(1)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立场是在观察和处理政治问题时所处的根本地位和所持的政治态度。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必须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始终站在国家、民族的立场去认识和解决问题。深入贯彻和执行国家关于留学生教育的相关政策和要求,保证政策和要求真正落实到具体的留学生教育工作中,始终与国家步调保持一致。(2)浓厚的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的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要自觉维护国家的尊严和荣誉,在与来华留学生的交往中不卑躬屈膝,不做损害国家形象的事。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严格保守国家相关政治、经济和文化机密,时刻保持警惕。(3)较高的政治水平。政治水平是指对政治事件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预测能力和解决能力。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在工作中将面对不同国度、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留学生,不仅仅涉及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同时也涉及政治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因此,具备一定的政治水平是必要的。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在与留学生进行思想沟通、道德教育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坚持适度原则,内容不要涉及国家之间的矛盾和一些敏感的政治问题,防止引起留学生的反感甚至造成国际纠纷。同时,也要注意留学生之间的关系,对于涉及的国际纠纷问题要及时预判、解决,防止升级为国家间的政治问题。同时,对留学生的日常生活要有充分的了解,防止留学生中出现国外情报人员,若出现国外情报人员能够正确处理。

(四)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以先天为基础,并通过后天的锻炼而逐步形成的各种心理品质的综合。掌握留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时化解他们的心理困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者在面对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时,会产生种种心理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也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对教育者的要求。因此,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1)丰富的想象力。“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3]28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的想象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进展状况和最终实效。同时,也有助于缓解教育者的心理压力,增强职业意识。因此,丰富的想象力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必备的心理素质。一方面,教育者要在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整个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有意识的心理想象,充分发挥再造想象力和创造想象力,不断探索出新的教育方式、方法和途径,促进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建立对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理想。理想是想象的重要表现形式。教育者通过建立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理想,树立教育目标,增加工作热情,增强责任感和成就感,缓解工作中的不适,保证教育的实效性。(2)稳定的情绪情感。“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3]31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进行的情感交流活动。教育者的情绪情感将影响被教育者的情感体验,制约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稳定、真挚的情绪情感是对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在情感上的基本要求。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寓教于情。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境。心境又称为心情,是一种持续而微弱的情绪状态。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情,主动说服自己,教育自我,始终保持平静、乐观的良好心境。同时,还要善于控制自己的心情。面对留学生的种种问题甚至一些非理性问题,教育者要及时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防止勃然大怒等失控情绪的出现。其次,要保持持久的热情。“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刻的情感。”[3]32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在工作中要保持热情,热爱所从事的工作,以自己的热情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打动被教育者。最后,要保持一定的激情。激情是强烈爆发的短暂的情绪体验。激情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调味剂。积极的激情,可以帮助教育者克服困难,推动工作的进展。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不断刺激感官,产生一定的激情。通过激情,调节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不良情绪,激发工作热情,提升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吸引力。(3)坚强的意志。“意志是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3]36教育者的意志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思想道德教育的状态和结果。坚强的意志品质是来华留学生必备的心理素质。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坚强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克服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的种种困难,果断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百折不挠,树立必胜的信念。(4)广泛的兴趣。“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3]42兴趣促使人对某种事物给予优先的关注,能提高活动效能。建立广泛的兴趣,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效能,是对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教育者要保持对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兴趣。热爱工作,积极探索其内在规律,了解留学生的思想动向,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发展其他方面的兴趣。因为留学生的兴趣是十分广泛的,做好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需要教育者具备广泛的兴趣和爱好。(5)良好的性格。“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它是个性中最重要、最显著的心理特征。”[3]52性格的形成主要受后天因素的影响。教育者的性格往往会影响学生团队的性格。来华留学生的性格往往会打上教育者的性格烙印。这就要求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要积极改造自己的性格,树立乐观、开朗、向上、进取、坚毅、理智和处事不惊的精神风貌,克服没落、消沉、悲观、急躁等不良性格。

(五)渊博的知识储备

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教育过程,涉及诸多问题,需要多方面的知识。渊博的知识储备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必备的素质。(1)精深的专业知识。从事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一方面要对思想道德教育基本原理、思想道德教育史、比较思想道德教育等一般性思想道德教育知识充分掌握,要善于从共性出发来认识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另一方面,也要掌握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内容、方式和途径等特殊性思想道德教育知识,善于从个性出发分析和解决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2)广博的相关知识。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活动,要求教育者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相关知识。教育者要掌握来华留学生教育和管理方面的知识,掌握国家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掌握与思想道德教育直接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和法学等知识;了解来华留学生所学专业如汉语、医学等专业知识;了解和掌握留学生所在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发展、风土民俗和等各方面的知识,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六)突出的能力素质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3]46能力是在具备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的,而知识和技能又是以具备一定的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为前提的。教育者掌握与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必须具备相应的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突出的能力素质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对教育者的基本要求。(1)调查分析与决策能力。调查分析与决策的过程要求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状况和其他精神面貌进行信息的收集,并利用逻辑思维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发现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再在此基础上做出结论,提出开展教育的方式和具体措施。调查分析与决策能力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首要的能力素质。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要善于观察留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变化,观其言看其行,注意每个细节。同时,对留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具体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细致分析,剖析背后的原因。在此基础之上,果断地制定出相应对策和方案。(2)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是指教育者在对教育对象思想道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具体组织和协调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的能力。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是社会性活动,教育对象既有群体,又有个体;既需要汇集集体的智慧,又需要发挥个体的聪明才智。组织协调能力是从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必备的素质。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要独立组织开展留学生群体和个体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善于发挥和调动留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化解他们的意见分歧;善于调动同事和相关人员,形成分工具体、权责明确、彼此协调的关系,共同形成一股教育合力。(3)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指教育者运用语言、文字和动作等方式,把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传播给教育对象的能力。表达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动作表达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是思想道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是教育者必备的能力。主题明确、思路清晰、观点准确,做到逻辑性、准确性、严密性和生动性相结合,是对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表达能力的基本要求。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要注意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善于利用留学生习惯的语言方式进行沟通交流,注重语言的生动,幽默和诙谐,尽量不用命令式、强迫式的语言。在文字表达方面,要注意文理通顺、思路清晰、图文并貌。在动作表达能力方面,善于运用各种肢体语言,如手势、眼神、微笑等向留学生传播教育信息,禁止出现不雅的动作姿态。(4)说教能力。说教能力是教育者说服被教育者的能力。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使留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矫正错误的思想道德行为,并付诸实践。教育者的说服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一目的实现状况。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注意培养自己的说服能力。对留学生进行说服教育,要掌握相应的技巧,注意方式、方法,讲究说教艺术;注意换位思考,利用留学生易接受的模式进行;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5)外语能力。外语能力是指掌握运用他国语言的能力。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国,语言种类繁多,这些都给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共同的语言是打开交流心扉的媒介。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必须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用留学生的母语和留学生进行交流有助于消除他们的抵触情绪、距离感和陌生感,从而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度,增进彼此的友谊,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外语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教育者必须精通一门外语,能够熟练地同留学生进行交流。此外,还要掌握“二外”。在精通一门外语的前提下,还能够简单了解其他外语,能够看懂简单的语句,听懂日常口语,能够和留学生进行简单的沟通。(6)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指教育者面临突发事件时的应变和决策能力。来华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度,面临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等诸多压力,经常出现一些思想道德等方面突发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恰当地处理这些突发问题成为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必须具备的能力。教育者要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制定预案,掌握突发事件的特点和相应的解决方法。在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时,要沉着冷静,耐心劝导,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处理完突发事件后,要及时进行分析总结。上述六个方面的素质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必备的基本素质。除了具备以上六种素质外,还要具备法律素质和身体素质。要掌握与留学生管理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自觉遵守法律。同时还应保持健康的身体,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储备好身体条件。

二、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素质的培养

(一)政府加强对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素质的培养

政府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没有政府的参与,高素质的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队伍是不可能形成的。在建立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队伍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首先,政府主管部门要将建立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队伍列入国家留学生教育规划。要制定长期、中期和短期的队伍建设规划;要明确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内容,保证队伍建设的正确方向;要确立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队伍的规模、师生比例、职责和任务,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队伍。其次,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的教育与培训。目前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队伍还没有形成,人员结构单一,水平参差不齐。政府在做好总体规划的前提下,还要大力加强对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的教育和培训,使其达到工作要求。要坚持国家和地区培训相结合,充分调动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积极性;实行定期培训和不定期培训相结合;坚持知名学者和权威专家相结合,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作用;培训内容坚持理论传播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培训人员坚持以高校一线教师和管理者为主。最后,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素质的评估和检查。在规划和教育培训的基础之上,政府主管部门还要对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的素质进行评估和督查。评估和督查是加强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一环,有利于政府了解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队伍建设的状态,有利于提高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队伍的素质。政府主管部门要科学地设立评估和检查的标准、原则、指标和具体方法。要坚持国家、地方和高校三位一体的评估和督查相结合,硬件和软件评估相结合,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相结合,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

(二)高校对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素质的培养

高校是政府教育政策的具体实施机构,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工作的单位,在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素质的培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高校应积极引进高素质的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坚持任人唯贤,改变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谁都能开展,怎么开展都行的错误理念。把好用人关,把德才兼备作为衡量引进人才的根本标准,保证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做好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的培训工作。高校要严格落实政府关于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的培训教育规划,根据实际情况,制订适合本学校培训教育规划。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鼓励教育者外出访学、参加相关技能的培训,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对本校教师开展全面的培训。同时,提倡在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之间开展培训、教育和经验交流,共同提升教育水平。再次,为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高校应重视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尊重教育者。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面临的实际困难,为他们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校内氛围。最后,高校应建立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素质考核机制。定期对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的素质进行综合考核,保证其素质的提高。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保证考核有据可依。同时建立奖惩制度,对于考核优秀者在评职、提升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对于考核不合格者,实行定期整改,对定期整改仍不合格者则调离工作岗位。

(三)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素质的自我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