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消费特征范例6篇

游客消费特征

游客消费特征范文1

1问卷设计

本文根据乌鲁木齐市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以及农业旅游消费者消费行为,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指导语、问卷主体以及致谢三部分。问卷主体主要包括农业旅游消费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消费者消费行为特征、农业旅游消费者旅游动机、农业旅游消费者满意度评价以及旅游消费者的后续行为等内容。2011年国庆节期间,共发放和收回问卷350份,经过筛选,获得有效调查问卷315份,有效问卷率90%。

2农业旅游消费者人口特征分析

2.1农业旅游性别特征分析

大量研究数据表明,性别对于消费者是否购买该产品具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女性具有较为浓厚的感彩,比较注重追求完美,达到实际利益;而男性在这方面一般处于被动性,一般购买意念非常果断,倘若决定要购买,则会非常迅速的购买。相比之下,女性较男性理性。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女性旅游消费者为160名,占到总调查人数的50.79%,男性旅游消费者为155名,占到总调查人数的49.21%。从数据可以看出,参加农业旅游调查的男女性别几乎持平。

2.2农业旅游消费者年龄特征分析

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者在其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上是不一样的。一般情况下,中年人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于老年人,因此,遇见新事物,接受速度比较快,思想转换也快;而老年人则一般比较谨慎,注重效果。从调查的消费者人群中可以看出,参与农业旅游的消费者年龄跨度比较大,涵盖了大部分年龄段。数据表明,69.8%的农业旅游消费者分布在26岁到65岁之间,从结果可以看出,该年龄段消费者无论从消费能力上还是从消费意识上来说都占主导地位,比较能反映出农业旅游消费者对于农业旅游的参与意愿(表1)。

2.3农业旅游消费者民族特征分析

由于乌鲁木齐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因此,在调查农业旅游消费者行为中,必须将消费者的民族特征考虑其中,才能真正地分析该市的农业旅游消费。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观念,对旅游也有着不同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农业旅游消费者人群中,汉族175人,占到样本总量的55.6%,其次是维吾尔族和回族,占到样本总量的25.5%。

2.4农业旅游消费者收入特征分析

消费者的收入特征作为影响旅游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直接影响到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购买支出。随着消费者收入的不断提高,旅游消费者对于农业旅游产品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月收入在699元以下的消费者群体占到样本总量的4.7%,700~3999元的消费者群体占到样本总量的73.9%,详细消费者月收入分布见图1。

2.5农业旅游消费者受教育特征分析

游客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对于农业旅游动机也是不同的。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教育程度越高的游客旅游的动机已经从原始的参观欣赏园区景色上升到追求精神享受,而教育文化程度低的游客还是停留在观景的欣赏过程之中。从本文的调查对象来看,其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高中到本科之间,占到样本总量的66.7%(表2)。

2.6农业旅游消费者职业特征分析

对于旅游消费者来说,是否有充足的休闲时间,对于能否去旅游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旅游消费者职业对于研究旅游消费者行为至关重要。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旅游消费者职位分布主要集中于学生、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企业高管以及退休人员(表3)。3农业旅游消费者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3.1准备阶段消费者行为分析

3.1.1获取信息渠道随着Internet网络的普及和运用,消费者可以从多方面渠道获取旅游信息。比如,Internet网络、旅游期刊杂志、广播、数字电视以及亲朋好友宣传等。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对于旅游信息的获取渠道有着不同的选择。但是,选择通过亲朋好友介绍这个渠道的消费者共142人,占样本总量的45%。其次是旅行社宣传和报纸杂志,占到样本总量的35%。选择其余获取信息渠道的消费者人群占到样本总量的20%。结果表明,口碑宣传在传播信息中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图2)。

3.1.2出游方式游客在出游方式选择这个问题上,比较集中在选择家人、朋友、同学一起游玩,占到样本总量的65%。通过把出游方式和游客年龄结构交叉分析发现,年龄结构较低的游客选择出游方式比较丰富,选择独自、同学、朋友、家人一起出游,并且与同学、朋友一起游玩居多;年龄稍大一点的游客,由于有了自己的家庭,所以和家人一起游玩的居多;年龄较高的游客,在出游方式选择上比较狭隘,甚至出现100%的选择和家人一起游玩(表4)。

3.1.3交通方式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在交通方式选择上,乌鲁木齐市居民比较倾向于自驾车、大巴等交通工具,这与游客的收入息息相关。收入较低或者一般的游客大多选择公交车、摩托车,而中高收入阶层的游客大多选择自驾车外出旅游(表5)。

3.1.4旅游动机分析笔者运用Spss17.0社会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中农业旅游消费者动机一项调查进行了样本均值分析,详细情况如表6所示。结果表明:缓解工作学习压力为4.35,体验新的生活方式为4.27,体验民族风情为4.18,获得脑力和体力恢复为4.15,锻炼身体和增进健康为4.09,探亲访友为4.06,品尝风味小吃为4.01,调节心情为3.98,与家人共度美好时光为3.84,游览自然风光为3.75,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3.73,怀旧情绪为3.66,游览文化名胜为3.61,研究民族文化为3.59,旅游考察为3.56,考察为3.49,统计结果与客观实际情况是一致的,也符合现代消费者参与农业旅游的动机即逃避城市喧闹生活,释放生活、工作压力,回归自然。

3.2消费阶段消费行为分析

3.2.1停留时间旅游消费者在旅游景区停留时间的长短反映出该游客对该景区是否感兴趣,并且直接影响到旅游消费者是否重游此地。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农业旅游景区停留时间在5h之内的旅游消费者占到样本总量的64.5%。由于农业旅游景区一般都在郊区,所以,选择住宿的游客仅占到4.4%(表7)。3.2.2消费金额在旅游过程中的消费金额对于旅游消费者比较敏感。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一少部分游客是单位赠票的,所以这项调查不是很明显。消费金额集中在200~500元的有185人,占到样本总量的58.7%;其次是500元以上,占到样本总量的30.3%;其余占到样本总量的11%。从收入和受教育程度分析游客在游玩过程中的消费金额,发现游客消费金额和收入及游客受教育程度成正相关,即收入越高,文化程度越高,游客在游玩过程中的消费金额就会越多。

3.2.3食宿选择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住宿选择方面:乌鲁木齐市居民在住宿选择上与农业旅游景区的距离相关。当距离景区较近时,选择住宿的游客非常少;当距离景区较远时,住宿选择表现出极大地差异性。选择宾馆的和农家接待的游客占到了样本总量的85%,而选择其他住宿的游客仅占15%。饮食方面:选择在社会餐馆和亲戚家居多,占到样本总量的65%,选择农家、渔家、宾馆和其他的仅占到样本总量的35%。

3.3评价阶段消费者行为分析

旅游消费者对这次旅游活动的满意程度决定了该游客下次是否再次参加农业旅游活动。因此,笔者认为对该旅游活动的满意度评价属于消费者行为。笔者在问卷调查中设计了两道关于游客对该次旅游活动中的六大要素的满意度评价问题,分别是“在本次旅游当中您对住宿、餐饮、娱乐、交通、购物、游览等最满意的是哪一项服务”和“在本次旅游当中您对住宿、餐饮、娱乐、交通、购物、游览等最不满意的是哪一项服务,结果见表8。

4结语与建议

本文从农业旅游消费者准备阶段、消费阶段以及消费者评价阶段三个阶段全面地分析了乌鲁木齐市农业旅游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消费行为,得出以下结论:

游客消费特征范文2

[关键词]出境旅游;阶段特征;政策选择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3)01—0039—07

1 问题提出

中国的出境旅游始于1984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赴港澳地区探亲旅游。1990年10月国家旅游局《关于组织我国公民赴东南亚三国旅游的暂行管理办法》,1997年国家旅游局与公安部共同《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政策环境的逐步宽松,加上我国经济和国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中国出境旅游也相应得到了快速发展。2012年底,中国正式实施的ADS目的地达到115个。出境旅游人次数从1992年的298.87万人次增长到2011年的7025万人次,已经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客源输出国之一。伴随着出境市场的迅速增长,以及入境市场增长趋于稳定,我国旅游业由原来重要创汇行业,成为服务贸易中逆差集中的主要领域。2009~2011年间旅游贸易逆差总额372亿美元,并呈现出迅速扩展的态势。

高速增长的出境旅游发展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国内外学者对我国出境旅游发展变化趋势、行为与消费特征、经济影响及其规制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其中,出境市场与消费的高速增长,以及由此所引发旅游服务贸易逆差扩大化问题,引发了关于出境旅游发展是否超前的激烈争论。部分学者在国际比较基础上,提出中国目前经济水平下出境旅游已严重超前发展的论断,将主要原因归结于经济方面的贫富差距较大以及体制方面的公费旅游大量存在,为减缓外汇流失、内需漏出等问题,政策取向上建议开征出境旅游消费税加以调节。持相反观点的学者认为,出境旅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居民旅游活动国际化的客观反映,往往随人均GDP呈指数上升,但同时取决于经济政策等诸多宏观经济因素。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属于趋势性的客观存在,随着国家富裕程度、三次产业演进以及区域人口密度由低向高发展,旅游产业由创汇产业向耗汇产业转变的可能性也大为提升。出境旅游在中国的迅速发展既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旅游经济体系走向平衡发展的开始,政策制定中需要正确认识对我国全球战略等方面具有的重要作用。综合既有的相关文献,尽管出于对出境旅游发展机制与阶段特征认识的不同,所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但在两个方面的认识上是共同的:一是出境市场与经济发展两者在总体趋势上基本一致,二是在特定的发展阶段,市场政策的干预可能会造成两者之间出现偏离。

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动,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三大市场结构呈现出新的格局,标志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客源地与目的地、旅游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都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如何科学把握我国出境旅游的阶段特征,特别是近年来出现并不断扩大的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学术问题,而是与新时期旅游市场政策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

2 中国出境旅游发展的阶段特征

对出境旅游发展阶段的相关定量研究,无论是利用历史数据的纵向比较,抑或是截面数据的横向对比,都建立在同一个假设前提之上,即将所有国家与地区的出境市场作为同质的整体加以分析。这种不现实的假设忽略了旅游市场在客源产生机制与消费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性。可以肯定的是,虽然中国出境旅游在不同发展阶段也具有与其他国家与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表象,比如与宏观经济的整合发展,逆差的产生与扩大,以及产业政策对于市场的影响等,但是表象背后所存在的机制与结构却存在巨大差异。本文从旅游流系统的角度,围绕客源产出、空间流向、市场规模、消费结构等方面,力求理性客观地审视中国出境旅游发展的阶段特征。

2.1客源产出:高收入地区多,低收入地区少

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并不是一个整齐划一的整体渐进过程。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使出境客源呈不均衡的演化格局。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人均GDP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明显高于我国中、西部地区。2010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46354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3273元,分别是中部地区的1.91倍和1.46倍,西部地区的2.06倍和1.47倍。加之较为便利的签证与对外交通联系等条件,东部地区长期以来占据着中国出境旅游客源产出的主要位置,从2011年全国出境游组团社出境组团指标的排序可以得到充分印证(表1)。从衡量区域发展水平与消费能力的人均GDP与人均可支配收入角度而言,东部地区接近或正处在相关研究中提出的出境旅游爆发阶段的阈值区间。如果考虑到大量隐性收入的存在,东部游客的实际收入可能高于已公布的统计数据。根据相关研究的测算,占城镇居民家庭10%的最高收入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原有统计数据的3倍有余,其他居民的实际收入也高于原有统计。这与实际观察到的东部地区居民出境消费能力能够较好地吻合,也能够较好地解释统计收入与超常增长的出境消费之间的不一致。

2.2空间流向:出境多,出国少

受政治体制与发展历程等多种因素所决定,我国出境旅游的活动形式包括“港澳台游”、“边境游”和“出国旅游”三种类型。作为开放时间最早,与内地关系最为紧密的地区,中国香港与澳门一直是内地出境游客最为主要的出境目的地。2003年,在《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下,内地赴香港与澳门“个人游”正式启动,使得赴香港与澳门旅游的内地居民持续增加。从2004年至今,赴香港与澳门的游客规模基本保持在出境游客的70%左右。2008年《海峡两岸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协议》的正式生效与2011年赴台“个人游”的开放,推动赴台游客实现了大幅增长,台湾成为大陆居民的第四位出境游目的地。大量游客流向港澳台地区,严格意义上的出国游客数量还比较少。2011年的7025万游客当中,赴香港、澳门、台湾的游客分别为2832.07万人次、1976.53万人次和184.50万人次,边境游客与出国游客共计只有2216.40万人次,占总游客量的31%。地理位置的毗邻与经济联系的紧密决定了内地赴港澳游客中以不过夜游客为主要构成。以香港为例,2011年内地赴港游客中51.2%为不过夜游客,2012年1~10月该数据上升到56.4%。不过夜游客中的25.1%,是以过境、探亲访友及其他目的访港,并非以度假、商务会议为目的的典型游客。不过夜游客的人均消费为2439港元,仅为过夜游客人均消费8220港元的29.7%。由此可知,占据中国出境市场主体的赴港澳游客与出国游客无论在出行距离、旅游目的、停留时间以及人均消费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作为国民市场的衍生,中国出境市场仍然处在从国内旅游向出国旅游转化的过渡阶段。

2.3市场规模:绝对数大,相对数小

作为国民旅游的有机组成,中国出境旅游的快速增长得益于中国庞大人口基数所产生的巨大旅游需求。尽管出境市场规模渐创新高,但与中国的人口总量相比,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出游率都是较低的。1992年,出境游客仅占到总人口的0.25%,即便是出境规模最高的2011年,出游率也只有5.21%。严格意义上的出国旅游,2011年出游率仅为1.65%。相比之下,1992年日本出境市场已经占到总人口的9.49%,之后徘徊在13%上下。韩国1992年出境市场占总人口的4.68%,之后迅速提升,2011年该数据达到25.50%。中国台湾从1992年的20.26%增长到2011年的41.27%。美国的出境市场占总人口的比例一直稳定在20%左右。金砖国家中,俄罗斯在2006年之后超过20%,南非近年来保持在10%的水平,印度在2010年达到1.06%,巴西历经反复之后恢复到2.72%。因此,从出境市场的绝对量来看,2011年中国已经位居世界第二,总量仅次于德国。但作为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中国出境市场的相对规模刚刚达到韩国20年前的发展程度。如果仅考虑只占出境市场规模30%的出国市场,相对量的差距将更为明显。另一方面,我国的出境游客是一个广义概念,包括因公或因私出境前往其他国家或地区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的内地(大陆)居民。其中既包括了因公出境,也包括了因私出境;既涉及狭义旅游范畴的观光休闲,也囊括广义旅游范畴的商务会议。从统计的角度而言,属于宽口径的统计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放大出境市场的实际规模。这意味着狭义旅游范畴上的出境游客相对规模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开。

2.4消费结构:购物比重大,观光娱乐住宿等占比小

购物是中国出境旅游的重要消费项目。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2011年的调查统计,32.2%的中国游客在购物项目中花费最高,只有10.8%与10.0%的游客认为文化娱乐与景点门票是消费最多的项目。在部分目的地,购物消费成为旅游消费的主要形式。2011年内地(大陆)游客在港澳台地区旅游消费中的70.4%、60.5%、59.2%用于购物。其原因既有由于总人口出境率和个人出境频率较低造成的“透支消费”,社会习惯造成的集合式“影子消费”,也有由于进口商品综合税率过高所导致的“转移消费”。在一定意义上,这种非理性的消费正是中国出境旅游所处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在出境旅游发展的初期,旅游消费往往具有放大效应,并不是居民实际收入的直接反映。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只有当出境旅游变成普及性与经常性的旅游活动之后,非理性的消费方式才会逐渐理性化。

综上所述,从客源产出来看,中国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东部地区已经接近或处于出境旅游爆发的阈值阶段,而中部与西部的客源产出能力梯次下降,出境旅游还没有成为一种普遍的大众化消费活动。从空间流向来看,接近70%的出境游客流向中国港澳台地区表明中国的出境旅游行为仍抑制性地表现为短途旅游为主的特点,并在出行距离、旅游目的、停留时间以及人均消费上呈现出介于国内旅游与出国旅游之间的过渡性特征。从市场规模来看,出境市场总量在2012年将可能成为世界首位,但基于人口总量的相对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滞后。从消费结构而言,购物为旅游消费主体项目标志着中国的游客消费行为还处在从尝试性向成熟型逐渐发展的特点。中国出境旅游处于大众旅游发展的初期阶段。

3

政策选择

国际旅游同时具有经济属性、政治属性与国际属性。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对于我国旅游业在创汇方面等经济属性的要求正在不断弱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境旅游对于贸易平衡、文化输出、话语权提升、国际化布局等方面的特殊意义不断凸显。如何相机引导并利用好出境旅游的作用,是政策制定与学术研究在未来的工作中应该关注的重点。

3.1市场政策符合我国国情与出境旅游发展实际,并很好释放了出境旅游的综合功能

从国际经验来看,市场政策对于出境旅游的发展会起到不容忽视的促进或抑制作用。我国出境旅游市场政策历经20世纪50年代~1983年对于出境旅游的严格控制,1983~1997年以港澳“探亲游”与边境游为代表的尝试性发展阶段,1997~2005年主动引导出境旅游发展的适度发展阶段,2005~2009年以加强监管、提升品质为目的的规范发展阶段,2009年之后强调出境旅游综合效应发挥的有序发展阶段等发展阶段。可见,出境旅游的市场政策是谨慎推进、有序放开的。我国从1997年起实施的ADS(Approved Destination Status)政策,是一项针对出境旅游目的地审批的制度安排,以双边旅游协定为基础,准许中国自费游客以团队的形式,凭借特殊签证赴对方国家或地区旅游。ADS中对于中国境内全面开放和部分开放的地区划分,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必须以旅行团队的形式进行,以及从事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业务的必须是中国与目的地双方核准的旅行经营商等相关规定,表明对我国出境旅游目的地范围、旅游形式、签证办理与旅游经营等方面的开放是逐步进行的。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实施的ADS国家115个,占与我国建交的172个国家的66.86%。“自由行”与“个人游”作为ADS基础上更加灵活的政策设计,目前仅向中国港澳台地区放开。可以说,从我国出境旅游的政策取向看,中国出境旅游政策是基于不同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内外政治局势的科学研判,适应出境旅游的不同发展阶段要求适时调整的。

虽然出境旅游市场政策的作用直接体现在出境旅游领域,但是其战略意义并不局限于此,出境旅游在推进国家旅游发展战略,以及国际交往中提升国家软实力等方面的综合功能日益凸显。出境旅游市场政策事关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和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游客的满意程度。相对推出之前国外签证的繁琐手续和苛刻条件,ADS等引导政策在提升中国公民出境便利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出境旅游发展的同时,也是我国出境旅游组团社迅速发展并推动整个旅行社行业提质升级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企业伴随中国游客的“走出去”步伐开始进行国际化战略布局的时期。出境旅游的发展对我国整体外交格局的构建产生了积极影响,对于推动我国与目的地国家与地区的民间往来,加强国际和地区间的交流合作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已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旅游开放政策。目前,我国与建交国家的ADS签约率分别为美洲100%、欧洲90%、大洋洲和亚洲70%、非洲50%。中国出境旅游对世界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为中国树立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没有采取任何抑制出境旅游发展的措施,而是通过其有序发展,去帮助目的地国家旅游业不至于出现根本性的衰退。2011年,全球入境游客实现4.4%的同比增长。其中,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贡献相当于30%,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欧元区债务危机、日本复合型灾害以及中东北非动乱等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成为全球旅游业持续繁荣的动力源泉,也为我国区域旅游合作和未来的入境旅游发展争取了更大的空间。

3.2对于限制性市场政策的实施需要充分评估其正当性、可操作性和可能效应

16世纪以斯图尔特为代表的重商主义认为,货币作为财富的唯一形态,货币的流人才是财富,货币的流出是损失,所以在经济思想上主张政府使用关税等保护政策,通过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发展对外贸易,维持一定顺差。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强调分工与交换,通过最大限度的降低交易成本以刺激消费和活跃产业,才是达至各利益主体多赢的优势制度安排。19世纪以来掀起的一轮又一轮消除贸易壁垒运动,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全面、长期、综合考量的国际贸易政策创新。纵观世界各国现行的出境旅游政策,大多逐步放松对出境旅游的管制,实行自由的市场政策,同时通过促进旅游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政策实施,推动劳务、人才、技术、管理及对外投资的输出,直接从其他国家获取相应的经济收益,并相应带动国际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和货物贸易的迅速发展。出于对旅游收入的流出及其乘数效应的考虑,采取诸如出境旅游消费税等限制性产业政策从局部、短期来看,似乎是合理的,但是从全局、长期的战略视角看,不仅违背了世界旅游发展的宗旨与目标,而且可能引发新一轮的旅游贸易保护,更多目的地国家与地区的仿效将对中国的入境旅游发展造成不可预计的负面影响。

进一步而言,征收出境旅游消费税的实际效果如何还有待商榷。部分学者认为征税可以让富人在出境旅游的过程中多消费,殊不知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境旅游消费总预算与其收入和财富相关,是相对稳定的。征税或许能提高其单次旅游消费额,但总的消费支出不会得到提高。如某位游客一年中的出境旅游预算为10万元,出境10次。征税后其总预算将大致还是10万元,只是出境的次数可能下调为9次。如图2所示,征税前出境旅游市场均衡点在供给曲线s与需求曲线D。的交点A处,征税之后需求曲线势必向左下角移动,市场均衡点变为供给曲线S与需求曲线D1的交点B处,此时P0P1即为征税额度。也就是说,市场的均衡价格没有变化,然而市场出清的商品或服务数量则由Q0下降为Q1,如此一来,旅行社、航空公司等产业主体势必因业务量减少而蒙受损失。在目前的买方市场格局下,如果国内旅游的价格与品质没有根本性的改善,产业主体通过提高价格(图2中的供给曲线更加陡峭)而转嫁损失的能力很低。也就是说,通过提高出境旅游的价格而将更多消费留在国内的政策目标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征收出境游消费税对产业发展不利,对因征税而不得已多付费甚至取消出境旅游的普通百姓是不公平的,也不符合我国结构性减税的中长期宏观调控政策。

3.3符合大众旅游全面发展和旅游强国建设的战略要求坚持有序发展的出境旅游市场政策

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出境旅游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受我国入境旅游逐渐进入平稳增长期等因素的影响,旅游服务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也是不可避免的。如何保障出境游客的权益、如何正面并利用旅游服务贸易逆差,是需要重点思考的现实课题。

第一,应坚持实施有序发展的市场政策,一如既往地支持并有序引导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出境旅游发展的程度是一个国家开放程度的象征,也是经济发展程度的象征。应坚持现有的市场政策,从真正意义上满足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需求与权利。

第二,借助出境旅游发展提升我国在国际旅游领域的话语权,促进文化和价值观等软实力的输出。充分利用我国出境旅游迅速发展的有利时机,扩大我国在国际旅游事务特别是在组织、政策、标准等方面的话语权。在开放目的地谈判和ADS执行情况评估过程中,引导目的地政府将逐步放开中文卫星电视频道落地的权限,实施更加宽松的中文图书报刊进口政策,完善中文接待环境等纳入开放和实施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重要条件。通过出境游客满意度调查等相关研究,推动目的地根据中国出境游客的需求结构,完善以签证便利、安全保障、信息提供、服务提升为主的公共服务体系。尽最大的努力保障中国公民的旅游权利,提升中国公民的旅游福祉。

游客消费特征范文3

[关键词]澳门;香港;游客;特征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09―0041―06

一、引言

香港游客是澳门三大客源之一。在内地开放自由行的2003年之前,香港游客一直是澳门数量最大的游客群体,2003年7月自由行的开放(指内地居民前往香港、澳门可以自己前往,不必随团),使到澳门的游客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香港游客变成澳门第二大游客群体(见图1和图2)。根据澳门统计暨普查局最近公布的数字,2005年,澳门入境游客总数为1871.12万人次,比2004年增加12.2%。其中香港游客为561.49万人次,比2004年增加11.2%,占入境旅客总数的31%(见图1和图2)。

虽然香港游客对澳门的旅游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澳门有关香港游客的研究却非常少。到澳门的香港游客究竟是些什么样的人?他们的年龄多大?收入水平多高?是什么吸引他们到澳门旅游?澳门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是什么?对澳门的旅游设施的满意度有多高?他们在澳门有些什么样的活动?他们同内地游客有什么差别?这些问题我们都缺乏了解。而了解这些问题对于了解香港游客的需求结构、消费水平、消费方式,发现澳门旅游条件的弱点,使澳门的旅游、、酒店等行业能更好地针对香港游客的特点制定营销战略,为香港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产品都十分重要。此外,由于香港游客长期可以自由前来澳门旅游,因此他们已是非常成熟的游客,了解他们当前的消费模式,有助于预测未来到澳门的内地游客的消费变化趋势。由于以上方面的原因,我们组织了对香港赴澳游客的调查。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调查地点选在澳门返回香港的喷射船上,每隔5人发一份问卷,问卷由游客自行填写,共获得有效问卷348份。调查数据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下面是本次调查的主要发现。为便于参照,本文尽可能将香港赴澳游客的特征同内地游客的特征加以比较。

二、结果与分析

(一)香港游客的基本特征

被调查的348位香港游客中(见表1),男性游客比例较大。男性游客占被调查对象的56%,女性占44%,男性高于女性12%。有61%的游客是结了婚的游客,未婚游客占被调查游客的39%。结了婚的游客中有小孩的游客占被调查游客总数的约50%,未有小孩的占11%。被调查游客中比例最大的是职员,即一般的白领阶层,占被调查人数的39%;其次是专业人员,占18%;再其次是企业主,占14%。上述人员以外的其他人员比重较低,几种人员加上不愿填写职业的人员合计占28%。被调查游客的年龄层次以26-45岁的为主,占被调查游客的62%。其次是46―55岁和19―25岁的年龄层次,分别占被调查游客的17%和10%。18岁以下和56岁以上的游客都比较少。78%被调查游客的月收入超过8000港元,60%的月收入超过12000港元。根据《亚洲周刊》2002年的统计数字,香港居民的人均月收入约为10700港元,因此可以说到澳门的香港游客是香港中上收入水平的居民,与到澳门的内地游客(包括自由行游客和团客)是内地收入水平较高的群体基本一致,与2003年、2004年美国游客的情况类似。

(二)香港游客在澳门的活动特征及其与内地游客比较

1.旅游伴侣

香港游客主要同朋友/同事(41%)或家属(41%)一道来澳门,两者相加占被调查游客的82%,自己单独来的占18%。香港游客的旅游伴侣与自由行游客无大差异,但与团客的差异较大(见表2)。到澳门的内地团客很少自己单独来澳门(仅5%),而同朋友同事来的比重高,达72%,这可能与团客常常由单位组织旅行有关。

2.在澳门逗留的时间

多数香港游客(60%)在澳门呆两天,即过一夜(见表2)。不过夜的游客占25%。呆3天以上的游客为15%。不过夜的游客比例同澳门统计暨普查局的调查结果(28%)基本接近。与自由行游客情况相比,在澳门过夜的香港游客比例较高,但比团客的比重低,后者在澳门过夜的比重高达96%。

3.在澳门的消费水平

香港游客在澳门消费没有集中的趋势,从500澳门元以下到4000澳门元以上不等(见表2)。香港游客在澳门的消费水平同团客的消费水平相似(r2=6.78,p=0.15)。由于分组不同,香港游客不能和自由行游客进行一一对应比较,但从消费4000澳门元以上比重看,自由行游客有24%在该水平,而香港游客仅有13%在该水平,说明香港游客在澳门的消费水平远远低于自由行游客(x2=14.57,p=0.00)。据澳门统计暨普查局的资料(2004),内地游客在澳门的人均消费为2824澳门元,而香港游客在澳门的人均消费仅为953澳门元。根据本调查结果分析,内地游客较高的消费水平应该是由自由行游客的消费水平高而提高的。

4.来澳次数

被调查的香港游客只有7%是初次到澳门,92%以上来澳门两次以上,有63%来澳门5次以上(见表2),显示香港游客到澳门的频率较高。香港离澳门仅约1个小时的轮船(喷射船),来往非常方便。香港文化批评家梁文道认为,在香港人心目中,澳门只是香港的一个离岛,是一周忙碌之后休闲放松的地方。因此香港游客到澳门,就相当于北京的居民周末去郊区一样。与内地赴澳游客情况相比,香港游客的回头率比自由行游客高11%,比团客高75%1

5.在澳门的活动安排

香港游客到澳门以后的活动安排几乎100%是自己安排,这与自由行游客比较接近,但与团客有较大的差别(见表2)。由于到澳门的自由行游客以广东游客为主,很多是回头客,因此他们对澳门比较了解,于是他们同香港游客一样到澳门后喜欢自己安排活动。而内地到澳门的团客以广东以外省份的游客居多,他们对澳门比较陌生,而且多数为第一次到澳门,因此他们喜欢让旅行社安排在澳门的活动。

6.选择到澳门旅游的原因

由于游客到一个地方旅游可能是出自多种原因,因此本问题是一个多选题(百分比合计超过100%)。调查发现,影响香港游客到澳门的因素,首先是澳门的美食,占被调查游客的55%;其次是葡 国风光,占被调查游客的40%;第三才是澳门的,占被调查游客的39%(见表3)。因为购物、其他原因到澳门的游客比例则比较低。而自由行游客选择到澳门首先是因为澳门的(47%)和因为澳门的商场(购物)(47%),其次为观光(37%);而团客到澳门首先是为了观光(69%),其次才是(46%)和购物(17%)。显示内地游客和香港游客到澳门的目的差距比较大。香港游客因为澳门的美食到澳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与特区政府多年在香港的宣传有关。过去由于香港是澳门最大的客源市场,因此澳门特区政府把旅游营销的重点放在了香港。20多年来,澳门旅游局持续在香港的电视、报刊上打广告宣传澳门的美食,《东方日报》每周都有一版介绍澳门美食的广告。澳门特区政府的努力使香港人对澳门的美食比较了解。很多人就是看了广告之后到澳门来找澳门的猪仔包、红豆饼。而内地很少看到有关澳门美食的广告,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澳门的美食或不知道到哪儿找,因此因想品尝澳门美食而到澳门的内地游客比较少。

7.在澳门最难忘的经历

最大比例的香港游客认为澳门给他们印象最深刻的首先是澳门的美食,作该选择的游客占被调查游客的35%;其次是澳门的,作该选择的游客占被调查游客的31%;再次是澳门异国情调的建筑,占被调查游客的27%(见表3)。这再次证明了澳门的美食对香港游客的吸引力。此外这也显示,香港人到澳门主要以休闲为主要目的,是次要的。而内地游客,不管是自由行游客还是团客,最大比重的人都把经历视为在澳门最难忘的经历。尤其是团客,高达68%的比重对经历最难忘。显示内地游客比香港游客更喜欢。出现这种差异可能与内地开放到澳门旅游时间较短有关。由于内地游客到澳门的次数还比较少,多数人对还有很强的新鲜感,因此经历使他们难忘。而香港游客由于到澳门的次数太多了,的新鲜感已经消失,对的兴趣已经下降了很多。根据香港游客目前的消费行为和根据行为经济学“有限理性”的理论,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地游客也会经历香港游客的这种转变。

8.澳门在香港游客心目中的形象

虽然香港游客多数是因为澳门的美食到澳门,但当请他们用一个词描述澳门时,49%提到的是赌城,只有34%提到美食小城,10%提到葡国风光(表3)。这显示澳门在香港游客心目中的首要形象不是美食小城而是赌城。内地游客心目中的澳门形象同香港游客心目中的形象是一致的,唯一不同的是,内地团客高达81%视澳门为赌城,几乎没有人视澳门为美食城。

(三)对澳门旅游设施的满意度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讨论香港游客对澳门景点、餐馆和购物的看法。这3方面是旅游地吸引游客最重要的因素。

1.对澳门景点的评价

香港游客对澳门的景点质量有比较高的满意水平。被调查的游客中,满意和很满意的占58%,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游客仅占6%(见表4)。这说明澳门的景点有特色,对香港游客有吸引力。内地自由行游客对澳门景点的满意度与香港游客的满意度相似,但团客的满意度明显低于香港游客和自由行游客。由于团客89%是由旅行社安排活动,因此团客的满意度低可能与旅行社安排不令人满意有关,而不是澳门景点没有吸引力。

2.对澳门餐馆的看法

香港游客对澳门的餐馆总体比较满意,认为很有特色的人占55%,而回答无特色的人仅有3%(见表4)。考虑到香港人到过的地方比较多,以及食品常常是众口难调,显示澳门的食品对香港游客的吸引力是比较高的。自由行的游客的满意度低于香港游客的满意度,但远远高于团客的满意度。团客有27%认为澳门的餐馆无特色,认为很有特色的仅15%。这大约是因为团客主要由旅行社安排饮食,而旅行社安排的餐馆一般都把价格因素放在首位,游客可能吃不到具有澳门特色的饮食的缘故。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团客多数来自广东之外,他们不习惯澳门的粤菜。需要注意的是,即使香港游客和内地自由行游客对澳门的餐馆满意度相对较高,澳门餐馆离游客的期望仍有很大的距离,因为有42%的香港游客仍认为澳门的餐馆一般化或无特色。

3.对澳门购物品种和购物方便性的看法

香港游客中有49%的人认为商品品种太少,16%的人可能根本就没有购物(回答不清楚者)。这显示香港游客对在澳门购物不是很感兴趣。据澳门统计暨普查局的资料,2004年,内地游客在澳门的人均购物消费为1656澳门元,占在澳门除之外消费的59%。而香港游客在澳门的购物消费仅为234澳门元,相当于其在澳门之外的消费的25%。香港游客在澳门的购物消费仅相当于内地游客购物消费的14%。由于香港本身就有“购物天堂”之称,澳门有的商品香港基本都有,澳门没有的品种,香港也有很多,因此香港游客对澳门的商品品种不满意是正常现象。而内地自由行游客和团客对购物品种的满意度要高很多,认为品种太少的比重,前者为20%,后者为39%,分别比香港游客低29%和10%。这大约是澳门的很多进口/品相对内地品种更多、价格更便宜之故。

在购物方便性方面,香港游客的满意度比较高,认为不方便和很不方便的仅占被调查游客的8%(见表4)。与自由行游客对同一问题所持的看法比较接近(6%),但同团客的差别较大,团客认为不方便或很不方便的比重高达54%。

三、结论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得出如下归纳和结论:

(一)香港赴澳游客基本特征

到澳门的香港游客是以职员、专业人士等白领阶层为主的结了婚的男性和女性,年龄在26―45岁之间,月收入在12000港元以上,是香港收入中等偏上的群体。他们同朋友、同事或家人一道来,在澳门自己安排旅游活动,他们在澳门住一夜,消费一般不超过4000澳门元。他们多次来澳门。到澳门的原因首先是因为澳门的美食,其次为澳门的和葡国风光。他们最难忘的经历是品尝美食,其次是娱乐和欣赏澳门异国情调的建筑。他们对澳门购物不感兴趣,认为澳门商品选择性太少。

(二)香港游客与内地游客的差异

香港游客在消费偏好上同内地游客有较大的差距,同内地游客特别是同自由行游客相比,香港游客更喜欢在澳门过夜,人均消费水平更低,来澳门的次数更频繁。到澳门的主要目的更偏重休闲。他们更喜欢欣赏澳门的美食,对的兴趣没有这么高,他们对澳门的景点、餐馆都满意,但不喜欢购物。

(三)旅游宣传和旅游产品定位应有针对性

由于香港游客和内地游客在旅游目的和旅游偏好方面都有较大差异,因此澳门的旅游机构在旅游宣传和旅游产品定位方面对内地游客和香港游客应该不同。

(四)对未来内地赴澳游客消费模式的预测

游客消费特征范文4

Study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and the satisfactions degree of tourist consumption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Qingdao’s tourists

LIU Jia, ZHANG Hong-xiang

(Management College,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

Abstract:By taking the Qingdao touris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getting the sample data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construct the factor analysis model, analyze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tourism consumption of Qingdao tourists; in the meanwhile, analyze the satisfaction of tourism consumption with the IPA index.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tourism consumption of tourists in Qingdao is mainly affected by tourism service factors, income and price factors. The tourists are highly satisfied with the coastal scenery of Qingdao, architectural culture, and the overall environment; however, the types of entertainment, food and beverage quality, traffic conditions, commodity characteristics and product price satisfaction is relatively low.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level of tourism consumption in Qingdao so as to facilita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Qingdao.

Key words:tourist consumption; influence factors;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Qingdao city

一、引言

近年来,为了充分挖掘旅游消费潜力,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法规。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深化旅游业改革开放,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2013年国务院颁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进一步提出,逐步落实带薪休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扩大旅游消费;2015年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培育旅游消费热点和拓展旅游消费空间,激发旅游消费需求。旅游消费已成为我国政府和业界关注的热点。学界对旅游消费研究始于对其影响因素的关注。国外学者较早地基于消费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二重特征,对旅游消费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近年来,旅游消费影响因素的研究向计量和智能定量化发展,方法由偏重定性研究向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的方式转变。如Greg Richards研究了欧洲地区的文化旅游需求,发现遗产文化旅游消费受供给因素、收入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影响[1];Llorenc Pou Joaquin Alegre 对西班牙家庭旅游消费进行研究,采用计量统计模型对长达10年的家庭消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影响旅游消费的关键因素[2]。在国内研究中,早期虽然对旅游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但大部分学者主要关注收入这一影响因素,对其他影响因素研究相对较少[3-7]。随着旅游实践的发展和相关研究的深入,部分学者意识到旅游消费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收入只是其中一个较为重要的因素,旅游消费还受旅游者家庭结构、行为特征和目的地供给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旅游消费影响因素的研究逐渐更为系统化和科学化。如王莹等研究了政策因素在旅游消费中的作用,发现不同政策?β糜蜗?费的影响程度不同,政府作为制定旅游消费政策的主体,应该制定合理的政策以促进旅游消费[8];张金宝采用定量研究方法,通过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发现,除家庭当前收入外,家庭成员对收入的预期也会对旅游消费产生一定影响[9]。我国农村人口众多,消费潜力巨大,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农村旅游消费潜力明显不足,因此近几年学者开始关注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如余凤龙将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并对消费结构及影响旅游消费的因素进行了探讨[10];周文丽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西部农村居民进行调查并总结归纳出影响旅游消费的主要因子[11]。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不管在旅游消费影响因素还是研究对象方面,国内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影响旅游消费的经济和社会因素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但是受研究条件的限制,已有研究仍然以宏观规范研究居多,中微观实证研究较少,所选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官方统计。但是,事实是一些影响旅游者消费的数据,由于统计复杂,难以实现,官方并未给出,这就影响了研究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因此采用实证分析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消费群体旅游消费开展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尤其是采用实地访谈结合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一手资料,从微观尺度剖析旅游消费行为的特征与机制,对于准确把握旅游消费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青岛市作为我国著名的滨海旅游城市,旅游资源兼具人文景观和海洋特色。但近几年,由于恶性宰客消费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了青岛市旅游城市形象。如受媒体和公众广泛关注的青岛市“38元大虾”事件,给青岛市旅游形象带来的恶劣影响是持续的,导致青岛市游客的消费信心和意愿明显下降。因此研究影响青岛游客旅游消费意愿的因素和对青岛市消费环境的满意度,对促进青岛市旅游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指导作用。本文采用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青岛市游客旅游消费的一手数据和资料,建立因子分析模型,探讨影响青岛市游客旅游消费的主要因素,并从目的地视角分析旅游消费满意度的影响因素,针对游客消费不满意状况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以期合理引导青岛市游客旅游消费,促进青岛市旅游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问卷设计与处理

通过文献研究和实践总结,并以旅游消费理论和“推-拉”理论为基础,筛选可能影响旅游消费的因素。在旅游学中,“推-拉”理论与供求理论存在一致性,“推力”因素主要是促使旅游者产生旅游需求的相关因素,比如旅游者出于社交目的而外出旅游,则此时“推力”因素即为社交因素;而“拉力”因素主要是从目的地角度,考虑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服务、设施等因素对旅游者的吸引力[12]。基于全面性和准确性原则,本文综合考量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研究旅游消费影响因素。由于旅游满意度主要是指游客对目的地和到达目的地后的实际感知相比较的结果[13],因此,满意度因素的确定主要基于目的地角度考量。基于以上原则,筛选确定可能影响旅游消费的因素,并初步设计调查问卷,经过小组讨论和听取专家建议进一步对问卷进行修改,最终确定15个影响因子和影响游客满意度的13个因素。问卷设计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青岛市游客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旅游者性别、年龄、户籍和收入水平等;第二部分为青岛市游客的旅游消费特征与行为偏好;第三、四部分采用量表的方式对旅游消费影响因素和游客旅游消费满意度进行调查。为确保问卷设计的合理有效性,进行为期两天的问卷预调研,并通过游客返回意见和预调研结果对原问卷进行调整和修改,进而进入正式调研和数据收集与整理阶段,调研采取随机抽样当场填写的方式进行。在问卷填写过程中,如果受试者对调研题项的理解存在疑义,调查人员现场解答,以尽可能提高有效问卷的数量和质量。调研地点为青岛市游客集中的主要旅游景区,包括五四广场、栈桥、第一和二海水浴场、青岛啤酒博物馆、石老人海水浴场等。调研时间从2016年5月下旬开始到6月结束。共发放问卷243份,回收问卷243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235份,有效率为96.7%。

(二)研究方法

1.因子分析法数学模型

采用统计学中的因子分析法,通过降维方法,归纳找出影响青岛市游客旅游消费的主要因素。

设有N个样本,每个样本有P个变量。记每个指标为,公因子为,矩阵称为因子载荷矩阵,为因子载荷系数。其中是可观测的随机变量,其均值,协方差矩阵等于相关矩阵;为不可测变量,该向量的各个分量相互独立,方差都为1;与不相关;互不相关且方差不同。再此基础上,得出因子分析的一般模型[14]:

其中 (1)

2. IPA分析法

为进一步客观而准确地找出影响旅游消费的因素中的主要因子,通过IPA指数对青岛市游客旅游消费主要影响因子进行测度,定量反映游客对青岛市的旅游消费环境的满意度。IPA(重要度-表现性分析法),是将消费者的满意度看成是产品期待和产品表现的函数,并通过IPA比较得到顾客的满意度[15]。构建IPA指数测度公式:

(2)

式(2)中,为重要性指数,为表现性指标。IPA指数越大,则旅游消费满意度越低,通过对指数进行计算,能较为科学地反映满意度与重要性两者之间的不同[16],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和提高旅游消费水平。为了进一步细分,本文把IPA划分为5级,即 0、0~4、4~9、9~13、13,相应为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不太满意、不满意。

三、青岛市游客旅游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受访者人口学和社会学特征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通过频率分析得到受访者人口学和社会学特征。被调查者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但男女整体比例大致相等;年龄集中在15-24岁和25-44岁这两个年龄区间,比例分别为47.2%和48.1%,可以看出中青年游客是旅游消费的主力。从地域来看,沿海省份受访者与内陆省份受访者比例相当,农村游客约占29.8%,城镇游客约占70.2%,从城乡游客数量对比可知城乡旅游消费二元结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教育程度以本科、大专和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为主,总和达91.5%,游客的教育水平普遍较高。职业以学生和企事业单位职员为主。月收入主要集中在无收入和3000元以上。综上可知,受访者样本分布基本合理,这对于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游客旅游消费行为特征

1.出游目的

从出游目的来看,43.4%的游客选择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和其他目的的游客比例分别为30.6%和20.4%,4.3%选择探亲访友,1.3%选择健康疗养。这表明青岛市游客旅游消费层次仍然有待提高,观光游览所占比例太高,休闲度假的比例也在逐渐提高,其消费层次有向高层次转变的态势。

2.年均出游次数和出游时间

就游客年均出游次数而言,26.4%的游客年均出游1次,31.1%的游客年均出游2次,18.7%的游客年均出游3次,11.1%的游客年均出游4次,12.8%的游客年均出游5次及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年均出游次数以1到2次为主,出游频率仍然太低;在出游时间上,74.5%的游客选择3日游至7日游,16.2%选择2日游,5.1%选择1日游,4.3%选择7日游或者更长时间,也就是?f,青岛市旅游消费短途旅游或1、2日游比重不是特别的高,多日游所占比例相对较高,但仍然有发展空间,尤其是旅游时间7天以上的游客比例有待提高。

3.出游方式和出游花费

就出游方式来看,有92.8%的游客选择自由行,7.2%选择旅行社组织。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旅游信息传递速度加快,准确性提高,游客选择个人出游的比例较高,这也与游客出游经历增加、自主决策能力提高有很大关系。就一次出游平均花费来看,1000元~3000元的所占比例最高,达到48.9%,平均每次花费在3000元~8000元之间的比例为28.55%,1000元以下和8000元以上的比例分别为16.2%和6.4%,即大多数游客的消费水平处于中等,较低或较高消费能力的游客群体均占少数。在一次出游花费最多的项目选择上,交通、住宿和游览等基本消费所占比例较高,而购物、娱乐所占比例较低,分别为17%和11.9%。总之,餐饮及交通费是游客出游花费的主要方面,占一次出游总花费的近60%。

4.获取旅游消费信息的渠道

游客对旅游消费有关信息的获取是其进行消费行为的前提。游客获取旅游消费信息的渠道以亲友介绍和互联网为主,这与青岛旅游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网络等大众传媒的覆盖率较高有直接关系。

(三)旅游消费影响因素因子分析

1.因子分析可行性检验

以游客旅游消费支出作为反映游客旅游消费水平的指标,将其与问卷最终确定的15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从而探讨影响旅游消费支出的主要公因子,分析出青岛市游客旅游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

为了了解所有样本在各个因素上的分布状况,在因子分析之前,先对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2)。从最大值和最小值可知游客对所有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反应较为分散,就均值来看,可支配收入、交通便捷程度、目的地宰客现象对青岛市游客旅游消费影响较大。

为了检验问卷量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对指标进行KMO检验和巴特勒球形检验。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Alpha系数)来检验问卷的信度。一般来说,Cronbach a系数大于等于0.7为高信度,本次调查的Cronbach a系数为0.811,是一个相对较高的系数值,表明测量指标的一致性很强,可靠性很高,调查使用的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另外,经过分析,KMO值为0.807,Bartlett球体检验结果近似卡方值为2241.748,显著性sig为0.000

2.因子分析结果

按照方差最大法进行旋转,经过因子旋转提取5个公因子,5个公共因子的累计贡献率均为64.868%,表明公因子解释总方差程度较好(见表3)。由此可知,目的地服务环境、旅游投诉、监管制度、出游安全程度、目的地接待能力、目的地宰客现象和交通便捷程度在公因子F1上具有较高的载荷,因此,F1可称为目的地的旅游服务因子;旅游预算、可支配收入及旅游产品价格变量在公因子F2上具有较高的载荷,因此,F2可以称为收入与价格因子;滨海旅游知名度和滨海风景吸引力在F3上载荷较高,因此,F3可以称为滨海特色引力因子;旅游动机、自己和亲友的旅游经历在公因子F4上具有较高的载荷,因此,F4可以称为旅游经历和动机因子;滨海特色旅游纪念品和休闲时间在F5上具有较高的载荷,F5可以称为时间和纪念品因子。由表3可以看出,代表青岛市游客旅游消费支出的变量X16在F1―F5各公因子上的载荷分别为0.519、-0.240、-0.062、0.045、-0.203。F1对变量X16的解释能力最强,其次是F2,第三是F5,F3和F4对变量X16的解释能力最小,表明青岛市游客旅游消费受目的地旅游服务质量、可支配收入、旅游产品价格、滨海风景特色、旅游经历和动机等因素的影响,但占主导地位的影响因素仍然是目的地的服务质量、可支配收入、旅游产品价格,这与样本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论相同。该结论在一定程度上也进一步验证了旅游消费“推-拉”理论,旅游消费不仅受钱、闲和出游欲望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受目的地建设、旅游安全及可进入性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四、青岛市游客旅游消费满意度与重要性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由上文的分析可知,影响游客旅游消费的因素众多复杂。从游客自身角度来分析,包括其可自由支配的收入、闲暇时间、旅游经历和动机等;从客观方面分析,主要考虑目的地的拉力强弱,包括目的地的旅游服务质量、旅游产品特色、旅游接待设施等因素。从游客角度的推力因素来讲,提高旅游消费水平主要依靠国家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者的主观消费观念的改变,这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从目的地的拉力因素来考虑,提高游客的消费水平就显得十分必要,尤其是在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更加需要重视旅游目的地消费环境的改善,提升游客旅游消费的满意度。同时,因子分析的结果也表明,影响青岛市游客旅游消费的主要因素为目的地的服务质量,因此,本文在分析影响旅游消费的影响因素后,重点从目的地角度选取影响因素,调查分析游客的满意度,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旅游消费水平的建议和对策。

根据问卷调查获取数据样本,进而对各消费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满意度的均值和标准差进行计算,并对均值进行排序,结果如表4所示。总体来看,游客对于青岛市旅游交通、滨海风光、商品特色、服务质量等因素期待较高,同时游客也认为这些因素对于提高旅游消费质量十分重要。在满意度方面,游客对滨海风光、建筑文化、整体环境和游览项目满意度较高,这也说明青岛市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其整体环境优美舒适,滨海风光和德式建筑得到游客较高的赞赏;游客满意度较低的为娱乐种类、餐饮质量、交通状况、商品特色和产品价格,尤其是特色旅游纪念品的价格不公和特色不鲜明让游客特别失望,交通高峰期的拥堵状况也造成部分游客的不满。

通过IPA指数分析结果发现,滨海风光、建筑文化和整体环境的IPA指数?楦褐担?说明游客对滨海风光、建筑文化和整体环境的满意度为很满意,卫生状况、餐饮质量和商品品牌为一般满意,交通情况、商色特色和产品价格为很不满意。

(二)游客满意度的IPA评价

本文采用IPA象限方格图来分析游客满意度和对各个影响因子重要性的评价之间的差异。根据选取的13个因子获得调查数据,并利用调查数据绘制IPA象限方格图,游客对青岛市的满意度由横坐标表示,游客对各个因子重要性的评价由纵坐标表示。各因子重要性平均值和满意度平均值为交叉点,将不同因子以点的形式标注于图上,以此构建具有四个象限的散点图[17](见图1):第一象限(Ⅰ)的指标变量为满意度和重要性均较高的,应该继续维持现状的或者继续前进的方面;重要性较高,而满意度较低的指标变量位于第二象限(Ⅱ),这类指标变量是造成旅游地满意度低的关键因素,应投入高精力分析完善,使其转变成为竞争优势;第三象限(Ⅲ)的指标变量应该视发展情况而定,由于其满意度和重要性均较低,可采取积极拓展策略;第四象限(Ⅳ)的指标变量为低重要性、高满意度[18]。

图1 青岛市旅游消费环境满意度IPA象限分析

本研究各维度的满意度平均值为3.81,重要性平均值为4.03,交叉点为(3.81,4.03),第一象限(Ⅰ)包括滨海风光和整体环境两个因子,其发展态势良好,应继续保持,即加强旅游整体环境的建设,包括旅游服务的软硬环境建设,尤其是餐饮环境、社会治安环境、游览环境、游客服务中心等。突出滨海风光旅游特色和文化内涵,树立青岛目的地形象,准确定位滨海城市,提炼具有市场吸引力的宣传口号,强化市场营销力度。

第二象限(Ⅱ)包括交通状况、商品特色、服务质量、住宿条件。针对交通拥堵状况,需完善青岛市城市交通网络体系,加强景区内部交通和旅游区线路的生态化设计,缓解高峰期青岛市内交通拥堵状况。针对旅游商品缺乏特色、种类单一的问题,可邀请专家、民间艺人和社会团体,共同研发青岛市特色旅游商品,增强商品特色,突出海洋文化和历史文化,增加丰富程度,加强旅游商品购物点的管理。针对住宿和服务存在的问题,需制定合理的住宿价格,根据酒店星级差别定价,加强住宿设施建设,提升酒店个性化服务水平,根据游客的消费需求,提供适当的服务。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定期培训导游人员和服务人员,提高其服务意识和整体素质,同时积极营造青岛居民热情好客的氛围,为游客观光消费提供良好的服务。

第三象限(Ⅲ)包括娱乐种类、商品品牌、产品价格、卫生状况和餐饮质量。针对餐饮设施不足、价格不合理现象,要有针对性地管理,加强营业执照和卫生状况管理,合理定价,加强餐饮设施建设。深度挖掘青岛的历史文化,借助啤酒节、海云庵糖球会、青岛樱花会、天后宫民俗庙会、大泽山葡萄节等节庆活动,丰富娱乐节目和种类,增强游客的参与性,尤其注重丰富夜间娱乐项目,注重引进国际知名商品品牌,建立大型商场,从而提高游客购物比重,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第四象限(Ⅳ)包括建筑文化、游览项目两个因子。游客对其满意度较高,可采取适度调控策略。应继续挖掘青岛市历史文化,将近现代青岛被侵占及其发展的历史融入旅游,加强德式建筑保护;增加游览项目,合理设计产品路线和游览线路,不断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

游客消费特征范文5

[关键词] 高校旅游产品 消费市场

一、前言

高校旅游是一种新兴的特种旅游产品,广义的高校旅游是指以高校为载体,在校园内进行的具有高校特色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称,狭义的高校旅游仅指以观光游览大学校园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本文所指的高校旅游为前者。

随着高校旅游的发展,近年来,很多学者开始关注这项新兴的特色旅游产品,但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旅游客体的理论研究,而对于高校旅游客源市场的案例研究在国内外都极少。

为了调查目前高校旅游产品的实际消费情况,本文采取街头随机拦截的方式,对沈阳城市常住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共计1155人,其中:听说过高校旅游的有812人,对其进行了有关高校旅游认知与态度的调查;有过高校旅游行为的有201人,本文对这部分高校旅游者的结构特征与旅游行为特征进行了更深入的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97份,问卷回收率为98%。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高校旅游产品开发应该如何满足市场需求的建议。

本文对于高校旅游市场开发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对高校旅游的认知

(1)感知度。在1155名调查对象中,听说过“高校旅游”的调查对象占样本总数的70.3%,这表明“高校旅游”在沈阳城市常住居民中的知名度较高。

(2)对“高校旅游”概念的认知。在感知到高校旅游的812名调查对象中,95%认为高校旅游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校园观光;仅有5%的调查对象认为高校旅游可以包括修学旅游、体育旅游及事件旅游。这说明,目前沈阳城市常住居民虽然对于高校旅游的感知程度较高,但在认知上还有很大局限,仅把高校旅游理解为狭义的高校观光游。

2.消费市场规模

在所调查的1155名沈阳城市常住居民中,有过高校旅游行为的调查对象为201人(指广义的高校旅游),占调查对象总数的17.4%,用沈阳城市常住居民总数*17.4%可以近似估算目前沈阳城市常住居民对高校旅游产品的消费规模。

3.消费者结构

本文按照人口统计学及旅游行为的主要特征指标,对有效回收的197份有过高校旅游行为的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1)性别。男、女比为1.3∶1,男性略高于女性,主要是因为很多高校旅游者是利用到高校出差开会的闲暇时间游览高校的,而男性在这方面的机会略多于女性。

(2)年龄。20岁~25岁年龄段的游客最多(41.9%),其中多为大学在校生,他们到访高校的主要原因是:①探访同学、朋友;②与其它高校同学联谊;③以访学和考研为主要目的,到其它高校进修,在上述过程中顺便游览高校。16~19岁年龄段的旅游者次之(30.2%),其中高中学生居多,他们高校游的主要动机是了解高校、为高考填报志愿做准备。上述两个年龄段构成了高校游客的主体,其它年龄段的游客所占比例较小、且较分散。

(3)职业。在各职业类型的高校旅游者中,学生所占比例最大,占总体的48.8%,这与年龄结构的统计较一致。列第二位的是企业管理者,占18.6%,其高校旅游的主要原因是:①与高校有业务往来顺便游览高校;②到高校招聘人才,参观高校;③知名企业家到高校讲学,游览高校;④到高校进修学习,游览高校。其它职业类型占总体的比例较为分散,没有体现出较多的规律性。

(4)学历。高中以下学历占旅游者总体的11.6%,高中及同等学历30.2%,大专及本科学历55.8%,本科以上学历2.3%。上述数据显示,大专及本科学历、高中及同等学历的游客占绝大部分,这与上面年龄结构、职业结构所表现出的结果较一致。

(5)月收入。除去学生无固定收入的因素,月收入1500~2500元中等收入水平的高校旅游者所占比例接近半数,达44.4%;2500元以上的旅游者占6.2%。

(6)旅游经验。通常,近三年来旅游次数在4次以上的旅游者被认为是旅游经验较丰富的旅游者。根据调查,近三年来旅游次数在4次以上的高校旅游者占总体的79.1%,说明高校旅游者的旅游经验较丰富。

4.消费行为特征

(1)动机。绝大多数高校旅游者到访高校都有其他目的,高校旅游只是附属行为。在197名有过高校旅游行为的调查对象中:直接以观光游览为目的造访高校的,仅占7%;另外93%的旅游者造访高校都有不同的原因,游览高校只是闲暇时的附属行为,造访高校的主要目的包括:①工作或学习需要(23.3%)、②探亲访友(34.9%)、③日常休闲(11.6%)、④其他目的(23.3%),包括:参加同学或孩子的毕业典礼、送新生入校,等等。

观光和体验大学生活是高校游的最主要旅游动机。高校旅游各种动机所占比例如下:①观光、感受大学氛围(36%);②了解和体验大学生活(25%);③欣赏科研资源,学习科学知识(11%);④日常休闲,锻炼身体(8%);⑤圆自己的大学梦、名校情结(10%);⑥其他(10%)。

(2)旅游方式。在197名高校旅游者中,没有人参加旅游团,全部以散客的形式进行高校旅游(散客组成:个人、家庭成员、朋友、其他)。

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①客观原因:目前沈阳市旅行社中开展高校旅游业务的较少;少数有此项业务的旅行社未把高校旅游作为重点推广产品,缺乏宣传推销,很多市民不知道旅行社的这个旅游项目;少数旅行社对高校旅游的线路设计不科学,游览内容少而空洞,造成人们不愿参团。②旅游者主观原因:大部分旅游者认为自己去高校旅游有以下优点:自己旅游在时间安排上比较灵活;有孩子或亲友在高校读书或工作,可以安排参观游览高校;自己旅游比较省钱。

(3)消费结构。197名高校旅游者都是以散客形式进入高校的,而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对于个人出入高校管理比较松散,高校大多可以自由出入,所以这些旅游者在购买门票上的消费为零;53.5%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有饮食消费,但金额都不大;在住宿、乘坐校内交通工具两项上没有游客参与,消费为零;没有游客参与旅游购物,消费为零;23.3%的旅游者参加过校园的各种文体活动,例如校园歌曲大赛、校园文化节等,但没有金钱消费;没有人在游览过程中聘请过校园导游,在导游消费方面为零。

游客消费特征范文6

根据CNNIC在2016年1月份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12月,我国的网民规模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网络经济的飞速增长得益于网络技术快速发展,而网络消费也深刻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参与到网络消费之中,享受着网络带来的经济、快速和便捷。而传统的旅游营销策略已无法满足旅游者网络消费的需求,创新营销策略变得尤为重要。

一、旅游者网络消费行为特征

网络环境下,旅游者消费行为特征既体现着网络消费者行为的普遍特征,又有其独特性。 网络时代旅游消费者参与感增强,他们主动要求参与到旅游产品的设计中来,表达自己的需求,通过网络收集大量信息,从中自主选择与决策。在网络环境下,旅游者消费个性化需求增高,越来越多的旅游消费者要求私人订制,依照自己的需求制定个性化出游计划。旅游消费者购买方式多样化和购买范围扩大化,网络使得全球化购物成为现实,旅游消费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购买自己所需要的旅游产品。 旅游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程度增高,网络信息的易获取和透明性,使旅游消费者能够对比各方旅游产品的价格,掌握主动性以得到高性价比的旅游产品。

二、旅游者网络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一)社会因素

旅游消费者个体属于社会群体的一员,其旅游消费行为必然受到和他相关的社会群体如:家庭、朋友、工作群体等的影响。在社会活动中,通过行为和心理相互影响,产生了社会的共同规范、理念和态度,而这些决定着消费者的行为方式。网络提供了良好的社交平台,形成独特的旅游社区群体,成员通过旅游经验的分享、旅游信息的交流,很容易对其他成员旅游线路制定或旅游产品的选择产生影响。

(二)环境因素

现代化交通和通讯设备,不断缩减着地域空间距离,在这个信息共享的“地球村”里,不同的消费观念、消费潮流和消费文化得以交流,进而深刻影响旅游者网络消费行为。 随着社会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创新,各种新奇高科技的旅游产品层出不穷。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消费者提供全新的旅游产品交易平台,变革性的改变了旅游消费者购买行为和方式。

(三)心理因素

影响旅游消费者行为的心理因素可以从:动机、学习和知觉三个方面分析考量。 在动机因素方面,由于旅游消费者需求的不同导致产生多种旅游购买动机。旅游动机包括有求廉动机、寻求方便的动机、充分交流的动机、理智购买的动机、充分选择的动机、求新奇的动机、获得尊重的动机、个性心理动机等。在学习方面,网络时代形成巨大的网络虚拟社区,使得有着共同爱好和兴趣的消费者聚集在一起,进行交流与学习。通过网上其他消费者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评价而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在知觉方面,旅游产品供应商通过网络多媒体技术,整合动画、图像、文字、声音等信息给旅游消费者以简单直白的刺激,旅游消费者通过网上浏览就可以轻易获取大量旅游相关信息,形成对旅游产品的知觉。

三、网络环境下旅游市场营销对策研究

(一)开发个性化旅游产品

网络时代,消费者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取大量信息,这使得旅游者网络消费有了更多选择,并且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个性需求来购买旅游产品。这就要求旅游企业在旅游产品的特色化和个性化上大做文章,以特色化和个性化取胜。旅游企业应使旅游消费者参与到产品设计中来,充分展现消费者个性需求,从而增强旅游者参与感和认同感。旅游企业为旅游者提供自助型旅游产品,旅游者可按照个人偏好量身定制,更好的迎合了旅游消费者的需求。

(二)加强客户管理

与传统旅游营销相比,网络营销缺乏与旅游消费者面对面的交流,消费者对旅游企业缺乏认同感,想从纷繁的旅游产品和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建立完善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并积极开展品牌营销。加强与客户间的联系,进行跟踪服务,及时了解客户反馈的信息,对客户的消费行为、需求进行分析,推出符合客户需求的旅游产品,刺激他们消费以此留住和吸引更多的旅游消费者。

(三)网络营销

网络营销快捷便利,极大的简化了旅游产品消费环节,节省旅游消费者的时间和精力,消费者在电脑上就能完成原来复杂的信息收集和旅游预定行为。网络营销过程中信息传递是双向的,旅游消费者在营销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起着主导作用。网络营销中,旅游消费者能够更加自由的制定旅游计划,以更优惠的价格享受优质旅游产品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