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管理实施方案范例6篇

固定资产管理实施方案

固定资产管理实施方案范文1

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的特点

与其他类别的档案相比,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以建设项目为单位立档,具有以下特点:1.涉及部门、单位多,人员广涉及部门主要可分为内部、外部两种。内部涉及档案部门、技改部门、基建部门、设备管理部门、仪器管理部门、物资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等。每一个内部部门在具体进行项目建设的时候势必会有对口相应的外部单位,如基建部门对口的勘察、设计单位以及施工方、监理方等,其中又会有总承包单位和多个分包单位;设备、仪器管理部门,物资管理部门等多个对口供货方;技改部门对口上级拨款单位等。人员分为专兼职档案人员、项目具体参与人员等。2.收集周期长一个项目建设周期往往以年为单位,个别项目持续时间长达数年甚至更久,项目档案的产生、收集周期也被拉长,为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带来很多实际操作的困难。3.内容多样,数量庞大从基本概念和实践经验来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的类型主要有基建档案、设备档案、仪器档案、综合管理类档案、家具及工器具档案等,每个类型的档案又分纸质、光盘等多种载体。只有全面、多样地收集档案,才能保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的方方面面都能保留下最可靠的档案文件材料和历史记忆。

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的特点可以看出其与其他档案的区别,这也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难点所在,其涉及领域广、内容纷繁复杂。主要包括:基建档案涉及勘察、设计、建设总包、分包、监理等多个单位,各单位负责的档案专业性相对较强,但人员流动性大、管理制度缺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基建档案的质量,加大了后期整改的压力和难度;设备仪器购买时工作重点放在设备仪器实体到位,投入使用、具体操作等事项上,往往容易忽视相关文件材料的收集,导致各种资质证书、装箱单、检验记录、报关单等材料的缺失;技改部门为方便日常查找利用,将大量综合管理类文件留存滞归,导致综合管理类文件材料在项目档案验收前一段时间内集中突击归档,挤压了全面自检和整改的时间,使得档案人员工作较为紧张和被动。综合分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建设单位、部门、个人之间权责不清,导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工作进度滞后或执行情况混乱;2.与档案直接发生接触的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岗位变动大,导致工作中前后无法有序衔接、科学推进;3.较长的时间跨度、较大的档案数量带来较大的工作量,效率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

三、应对措施

为应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1.制度建设:清晰明确的制度保证项目档案管理工作有理有据地推进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档案局、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先后就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颁布了相关规定,如《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整理规范》(DA/T28-2002)、《基本建设项目档案资料管理暂行规定》、《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等,以此指导项目档案工作。另一个层面上,各集团公司及其下属单位也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制定企业集团和各企业的管理办法,如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制定的《军工电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规范》(试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验收评分细则》(试行)等。除此之外,具体参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工作的各个内部部门之间要理清流程制度,明确责任归属,制定相关制度办法将档案工作纳入综合考评,从制度上保证档案建设与项目建设同步,减少因为两者脱节而产生的额外工作量,同时最大程度地避免工作交叉、权责不清带来的进度滞后。各单位各部门与外部单位之间要以合同、协议等形式中的具体条款来规范和保证项目建设过程中档案工作的实施,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进行全过程、动态、系统的监督,把握项目档案工作在面对复杂环境时的主动权,利用强大的法律和制度约束能力为档案工作保驾护航。总之,要依靠制度来理清建设单位内部各部门、建设单位与其他参与单位以及项目档案相关人员之间的权责关系,使得各部门、各单位各负其责,确保不把时间和精力消耗在与项目档案无关的事项上。

2.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相关人员的宣传和培训

首先,要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涉及部门相关领导的档案工作宣传,使其明确档案的作用,强化档案意识,保证项目档案工作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其次,项目参建人员(如施工人员、监理人员等)作为项目建设与档案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在项目建设业务知识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但对项目档案的重视程度和管理水平上往往跟不上项目档案的需要。为了提高项目档案质量,强化过程控制,应对与档案工作相关的项目参建人员进行培训和宣传,使其提高档案工作责任意识和档案管理水平,普及基本规范和要求,为项目档案后续工作的科学、有序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档案管理人员在档案业务知识和管理上有优势,但是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具体建设内容了解较少,相关知识(如土建、监理、工艺等知识)的储备也趋于片面化,对判断档案文件材料的准确性、完整性、专业性、档案文件材料系统收集整理等相关工作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基于此,对专兼职档案人员进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知识培训是很有必要的。

3.搭乘信息化快车

企业档案信息化作为企业信息化的一部分,主要是指企业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化技术,以网络为基本平台,对档案信息资源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处置、管理和开发,以实现档案工作为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等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过程。作为企业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工作耗时长、工作量大、涉及部门广,对信息化的需求十分明显,应用效果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有效提高项目档案管理效率。项目档案管理自动化程度不断加深,范围不断拓宽,档案实体管理逐步简化,项目档案相关人员能够以在线、离线操作等多种方式代替手动翻查排列等工作,对档案原件也有一定保护作用。(2)促进项目档案相关人员素质的提高。从传统手工或者单机系统的小规模封闭方式向信息化方式转变时,基础设施、软硬件投入、档案软件功能不断变化,对项目档案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信息化环境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从业人员必须改变传统做法,主动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3)促进项目档案服务水平的提高。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具有保存备考的重要作用,在后续竣工验收、扩建、改建、设备仪器维护检修等工作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信息化既可以提高查询效率,又可以丰富服务手段和内容,同时满足更加多元的利用需求。四、结语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只有各参建单位和相关人员权责清晰、意识到位,信息化等技术手段切实落到实处,才能推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从而实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在项目建设全过程中的作用与价值。

参考文献:

[1]余然.设备仪器档案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机电兵船档案,2012(4):50

[2]李凤勤.浅谈基建档案的管理[J].时代经贸,2007(3):156

固定资产管理实施方案范文2

【关键词】固定资产;档案管理;必要性;策略

随着这些年来的不断发展,国家不断进行拨款、投资,企业随着规模的增大,不断进行扩建、改造,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这些档案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项目建设的前期重要准备,因此我们要想做好项目建设,建立档案管理制度是当务之急,档案管理主要由档案管理工作者负责,他们的目标是使档案能够系统化的、规范化的进行管理,发挥出档案管理制度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价值。

一、建立档案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一)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难度比较大、操作比较困难。在公司项目运转过程中,伴随着项目的不断推进、增多,固定资产的投资也不断加大,相应的,需要建立的项目档案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相关档案的内容包括项目的申请、审批通过、施工、生产前的准备以及竣工和投入生产等,固定资产项目投资档案管理的目的是为项目建设管理、科研生产、竣工验收等工作服务,这样看来,固定资产档案管理制度建立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在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次,企业在项目投产、建设时伴随着大量的文件资料产生,这些文件资料复杂凌乱,包括专业技术类和管理类等,同时对于档案的信息载体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种类繁杂、数量大,我们在进行档案管理时就会产生许多困难;再次,在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不同部门,文件的收集也存在一定困难。一般情况下,我们在进行项目建设时,要涉及不同的部门和机构,各个部门之间项目协作,相互监督,关系特别复杂,处理特别困难,这就会导致我们在处理档案时难度加大。再加上由于项目文件资料始终贯穿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会导致档案收集的时间比较长,耗费精力比较大,对收集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要求高、涉及面广。投资项目档案是能够完整,全面的揭示项目建设全过程的原始文件资料,它是一笔无形的价值财产,也是进行审计、监督、验收的重要依据。因此,档案管理工作者在做档案管理工作时要注意把档案完整进行归档。我们在进行档案管理时,就是为了使档案能够完整表现出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进行投资项目档案管理。

二、建立档案管理制度的实施对策

(一)建设工程项目的档案内容要全面、细致、完整的反映建设过程中的真实情况。文件的内容一定要按照国家规定进行设计、施工和监理等,文件在书写过程中不得采用容易褪色的书写材料书写,文件在书写过程中笔记一定要清晰、所绘制的图表要表达完整,签字手续要齐全;项目档案在组卷过程中要按照规定好的组卷原则进行组卷,项目施工文件的组卷方式包括有按结构阶段、专业方式组卷,而项目竣工图组卷方式更加多样化,包括采用水电、环保、建筑等的形式进行组卷,在进行档案管理的时候,注意防盗、防潮、防尘工作。

(二)改变档案管理的传统模式。采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文件资料必须要及时按照类别实时输入到电脑中去,进行计算机监控和管理,利用计算机技术分门别类的把胶片、纸质、录音、录像等进行数字化归档,然后对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到网上,然后跟各子公司进行共享,提高档案资源利用率,让档案信息循环利用。

(三)改善项目建设档案管理工作者的管理档案水平。档案工作者缺乏一定管理知识,因此要进行全面的培训,从底层到高端,从软件到硬件等技术知识都要进行详细全面的学习。不光档案工作者,我们对于参加的单位也要进行适当的培训学习,让他们能够了解基本的档案管理的意义;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因为一般档案管理工作者的工作环境比较封闭,要不断的重复做类似的工作,一般情况下会产生厌烦感,同时又因为档案管理工作者在档案管理中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在档案管理时必须要发挥好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档案管理工作者要能够善于总结与归类,善于将这些毫无头绪的文献资料整理的井井有条,这就必须要求具备强烈的责任心、使命感以及善于运用语言文字,只有这样,档案管理人员的价值才能被社会认同,档案管理人员才能引起足够重视,才能使档案管理工作高效进行。

(四)将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到合同管理中去。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经济体制的不断进步,合同管理必然对档案管理产生一定影响。我们必须要明确,在签订合同时,参与建设的部门跟建设单位必须要把档案管理纳入进去,并且要详细注明具体条款,这样能够明确责任,利用合同来约束参建单位,让他们及时有效得把资料收集起来。

(五)项目档案管理的验收工作是档案管理的最后一步,它是为项目验收做好铺垫。档案验收是为了保证项目档案的完整性,同时它还能提高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的水平,因此,项目所有文件已经归档并通过项目单位自查符合项目档案管理要求后,应该积极向上级机关申请专项验收。项目不同、单位不同,它的项目档案管理方式也各不相同,我们必须要根据特定项目的档案特点,不断开展管理制度的创新。

三、结束语

我们在档案管理实施过程中常常遇到一些新的困难,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替企业着想,把眼光放长远,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好固定资产项目投资档案管理的工作。

参考文献:

[1]余湘,藏国宇.浅谈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J].机电兵船档案,2014(3):48-51.

[2]石丽.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的管理[J].机电兵船档案,2010(3):54-56.

固定资产管理实施方案范文3

关键词:工程项目;设备;经济管理;途径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设备经济管理的任务就是要用科学的方法,对设备一生各个环节的费用进行定量分析,主要是对设备投资方案进行经济分析,确定投资的最佳方案;对设备的折旧,按照各类设备的经济寿命提出合理的折旧年限;对设备的维修费用进行统计、分析,掌握设备价值运动规律,最终取得最大的效益。

1设备经济管理概述

设备的经济管理是对设备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的管理,它强调的是经济性,追求人力、 物力、财力、时间、资源的相对节约。经济管理贯穿于设备的寿命始终。从目前的工程实践看,在工程项目中,一项工程的设计费用占总工程费用比例约为5~10%,设备工程费用一般占工程项目投资的40%~50%左右,设备有关的各项费用一般要占企业全部生产资金的60%~70%左右,在固定资产中设备固定资产要占三分之二左右,在流动资金中,与设备有关的(如备品备件、维修费等)大约要占25%~30%,在建筑企业系统要占到40%左右。所以与设备有关的各项费用(设备的购置费、维修费等)的使用情况如何,对全部生产资金的利用程度关系极大。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差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产品成本高,二是投资费用高,三是资金利用率低。这三种情况都与设备管理水平有关,更主要的还是与不重视设备经济管理有关,缺乏先进的经营观念和竞争意识。

2 加强工程项目中设备经济管理的途径分析

2.1 设备进场前的方案选择。

生产设备进场前的计划分析,时间安排,方案比较,选择配置是项目施工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要根据项目施工组织设计,依据工程量的大小、工期,确定所需设备规格型号、数量,编制适合该项目的机械使用计划和所需施工机械进出场的时间计划,做好生产设备总量、进度控制。

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应本着“先调剂,后经租”的原则,先将企业内部闲置的设备充分利用。不足部分和缺口设备,通过外部租赁市场租用。尽量避免项目自身购置设备,增大工程成本,给项目后期带来存量资产的不利处置。

2.2设备投资方案决策

设备投资是企业以购置各类机器设备的方式把资金固定化,以期获得更大的收益。由于投资属于长短期结合的决策,从资金的时间价值角度来说,短期投资方案在设备的投资选择和评价上应利用盈利额、盈利率、终值、互斥方案等指标进行衡量;在长期投资方案的决策上,应把各方案所发生的费用和收益组成资金流量表,或从净流量开始分析,因为投资的经济性分析主要以货币额为尺度,以测定投资效果对整个投资期资本增量的贡献度。一般来说,投资方案可分为单一方案(即独立投资方案)和多方案(包括互斥型投资方案、混合型投资方案等),可以利用净现值法、净年值法、终值法、投资利润率、差额流量、投资回收期法等手段比较设备投资的优劣,寿命期相同和寿命期不相同的方案也可以利用上述几个方法进行分析比较设备的优劣,以最终确定设备投资方向。

2.3 生产设备的选型、配套

由于生产设备生产厂家的不同,其适用于各类工程施工的生产设备的型号、规格、性能、价格亦不尽相同。因此,每个工程项目施工前,都要对其所要使用的生产设备进行最合理的配置,即优化配置。项目施工对设备的选择要求很高,在选择设备的配置上必须精打细算,力求少而精,做到生产上适用、技术性能先进、安全可靠、设备状况稳定、经济合理,能满足施工工艺要求。在进行生产设备的配置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经济性原则。既要确定所需设备的类型、数量、进场时间等内容,还要考虑本单位现有生产设备的技术状况、维修费用的高低、设备使用人及维修人员的维修水平、新购设备的价格等因素。通过比较选择最经济的机械配置,在满足施工生产需要的同时努力降低责任成本。

第二,合理性原则。要根据施工现场场地的情况,选择那些利于在现有施工场地安放的机械类型。配置生产设备的数量时,要根据施工生产的需要来安排,既不能因配置过多造成成本上的浪费,也不能因配置过少而制约了施工生产的进度。

第三,及时维护原则。生产设备的技术状况对工程施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确认进场后设备的技术状况后,应在开工前对其进行一次全方位的保养,以保证开工后能正常使用。配件的库存量要根据生产设备的多少来核定,同一种设备配件的库存宜以一台设备的库存量来定,且库存配件应为易损件,非易损件的库存应根据机况进行确定。配件的价格因地区不同而会有所不同,但配件管理人员应掌握常用配件的基本价格,以保证所购配件的价格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3 设备经济管理对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的现实意义

3.1 提高固定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改善固定资金的使用情况方面,设备的经济管理可以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可以解决设备投资的决策问题,即用同样的投资额,通过多方案的经济分析,选用经济性好的最佳方案,使设备投产后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二是对现有的机器设备如何经济合理的使用,提供各种决策方案。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就能有效地提高固定资金利用效率,使企业在不增加固定资金的条件下提高经济效益。

3.2 提高维修费用效率

设备维修必须考虑到经济因素。在工程实践中,维修费用无限制且实报实销、修理次数不限制等做法造成了很多设备过剩修理,维修费用不断增加,提高了生产成本。设备经济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提高设备维修费用效率。按照经济原则,决定设备的维修决策,使现有设备修得其所、改得合理,使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佳化。

3.3 按照经济寿命决定设备使用年限

在实际工作中,设备使用年限大多取决于设备的物质寿命,即用到不能用,或修到不能修为止。这个办法貌似节约,实则浪费。机器设备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人,它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消耗原材料),而且役龄越长,生产率越低,维修费用越大。机器设备有其自身经济寿命。机器设备“年轻化”能提高经济效益,设备的经济管理可以为确定设备的经济寿命提供科学方法和依据。在设备更新上,既要考虑技术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经济方面的效益。这就要不失时机地做好设备更新决策,把握最佳时机。

4 结语

在工程项目中,生产设备投资费用在工程建设的投资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所以加强对项目工程的设备管理是相当必要的。 只有做好了管理,才能够 节约工程投资和企业资金,使得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谭建东.当前施工企业投标工作应注意的问题[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5)

固定资产管理实施方案范文4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管理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段,我国对基础建设方面的投资越来越重视,资金投入大幅增长。据统计201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农户)达55.15万亿,2016年1月-5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农户)已达18.80万亿,如此巨大的资金投入量对社会产生的影响难以估计,如何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尤其是项目的资金管理,保证投资对市场产生良性刺激作用,意义重大。

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简述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是指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的项目,按投资主体分为政府投资、企事业单位投资、个人投资,按建设性质分为新建、改建、更新、扩建项目,按审批的程序不同分为备案类、审核类、核准类,按资金来源分为自筹资金、企业折旧基金、贷款、发债劵、国家拨款等。项目具有建设目标体现国家的政策与战略发展意图、立项计划性强、资金投入巨大且建设周期长、建设方案存在不确定性等特点。一般需要经过前期调研、申请立项、批复投资、项目实施、竣工检验、交付运营及后评价等阶段。

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金管理现状

2011年以来国家发改委提出以有效履行政府职能,提高服务及审批质量,加强行业项目全程监管的管理模式,出台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中央投资项目招标资格管理办法》、《中央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和中央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大纲(试行)》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财政部也先后出台了《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基本建设项目竣工结余财政资金处理有关事宜的通知》等配套制度,对各类型投资项目的审批、核准、备案流程,以及从初始设计、实施调整、竣工验收及后评价等各个环节进行了调整和归位,为投资建设方式、招投标技术监管、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资金的规范使用提供了切实的法律保障,促进了投资结构调整持续优化,工业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业、科教科文卫投资快速增长,高能耗制造业投资不断下降。然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拖期超概;资金挪作他用;自筹资金难以到位;资金的预算计划与项目实施进度不匹配,国拨资金预算执行率低;为了完成年度资金预算执行计划,在付款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办理支付;结余资金不及时上缴等现象仍然大量存在。

三、影响项目资金管理质量的因素

1.项目预算的编制不够合理,执行过程不重视(1)预算编制不够准确。在项目立项论证环节考虑不充分,或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由于财务部门与项目管理部门沟通不够,导致财务人员的预算核算科目内容与项目管理部门提供的项目实际支出在内容和金额上出现不一致,造成一些项目发生重大变更,不得不调整概算,甚至在竣工决算审计时进行大量账务调整,国拨资金缴回国库。(2)对预算执行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一些企业“重立项,轻管理”,把主要精力放在跑项目上,在一个项目得到批复后,便又开始其他项目的申报,而对已立项项目的实施组织管理不够,造成项目进度滞后,资金积压;部分企业未充分考虑自身能力,选择将建设内容全部或部分自营,导致项目实施率低、工程质量差;部分企业预算执行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流程和奖励制度,缺乏对预算执行的控制,每月的投资进度和会计处理不及时、不匹配、不准确;有些企业的预算执行统计不规范,不精细,不能及时向管理层提示出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有一些企业平时疏于管理,为了完成年度资金预算执行率而突击花钱,这些都降低了投资效果。(3)预算调整不及时。项目从申请立项到批准实施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而在实施过程中因客观情况发生变化都会影响项目预算的编制和实施,如果不能在项目执行之前或在实施过程中对项目预算及时进行细化、调整和报批,会直接影响预算顺利执行。(4)自筹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目前大部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都要求国拨资金和企业自筹资金配套使用,而且自筹资金比例越来越高,如果项目建设单位出现了财务状况恶化或筹资计划难以落实,自筹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也会直接影响项目的实施。2.项目建设施工中的造价管理不到位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建设施工中的具体项目支用,是资金的主要资金流向,由于涉及专业知识和国家政策要求,管理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想做好此项工作,工作人员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极强的工作能力,还必须保持负责任的工作态度,严谨对待每一项管理工作。由于资金支用通常比较分散、跨度也比较长,为了保证资金支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监管人员需对具体情况进行实地考察,要保证考察结果的有效性,负责此项工作的监管人员必须具有相应实践经验、了解市场情况。从这个角度来说,负责具体工作人员的管理理念与意识,是影响国拨资金管理工作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但在现实中,项目造价管理中却经常出现管控不力的情况,造成资金损失,工作成效很不理想。3.项目竣工验收缺乏有效监督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竣工验收工作,是整个项目工程建设的收关阶段,在这一环节中建设单位的验收人员会根据建设施工的预算和实际支出情况以及建设预期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对整体建设施工活动作出评价,并与施工方办理经中介机构审核过的竣工结算。目前我国相应的固定资产投资竣工验收的规范、流程还在逐步完善,如果验收人员的过程监督、检查力度不足,中介机构的专业审计能力不强都会影响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质量,有可能出现挤占、挪用及超概支付资金的问题。4.对竣工交付后的运营管理、后评价重视不足若没有签订有效的售后服务合同,施工单位、设备供应单位的售后服务不及时,质保期未到期产生质量问题,都会造成运营管理成本增加;同时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对企业项目绩效评价的强制力也需加强。

四、提高资金管理质量的措施

1.建立精干的管理团队,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从计划、决策、投资和执行的角度来看,固定资产投资的全过程是一个复杂和高度技术性的系统工程,有必要建立起一个结构与能力搭配的管理团队,将职能与责任进行分解和明确,按照管理和技术形成行政领导和项目设计负责人组成的双总师系统,重大建设项目由单位法人亲自担任行政总指挥,加以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团队能力建设和科研任务团队的综合优势。2.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体系,从制度上防控风险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不断加强,对科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引入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中,以满足项目管理的质量、工期、投资效益、资金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并与建设单位内部的财务制度、采购制度、纪检监察和审计制度共同构成一整套的制度体系,用制度加以规范,即使在项目投资过程中发生变化,也可以保障各项工作顺利进行。3.建立科学、合理的全过程预算体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项目建设的筹划期,建设单位就应建立科学的预算体系,制定相应的奖惩办法,结合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预算测算工作,确保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每一阶段都有详细的预算计划,让资金拨付工作有序进行。本着“费用谁使用,预算谁编制”的原则,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加强财务部门和资金使用部门的沟通并发挥各自在预算中的作用,财务人员需加强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费用分摊的及时性,资金使用部门应按项目建设的总规划细化分解阶段性任务,加强现场管理,并按投资进度的完成情况申请资金;其次,要加强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控制与预警工作,资金使用部门应严格严格遵守财务规章制度,按照批准使用的资金额度和支出范围开支,及时掌握预算执行力度,切实提高预算执行的质量和效率,财务部门应按月核算成本费用,统计项目预算执行率,对预算执行进度滞后于项目工程进度的事项进行预警和分析,提请项目管理层进行整改、调整或变更,对偏离项目总目标较大的子项,应及时“叫停”,找到解决措施再行实施;同时,要重视企业自筹资金和国拨资金间的配比关系,制定可行的自筹资金方案,促进国拨资金与自筹部分的合理配置与使用,促进项目的建设实施,降低投资风险。4.认真执行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程序,加强过程管控在立项阶段,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明确国家的战略规划和项目的建设目标,平衡需求和效益、先进性与实用性的关系;在项目申报审批阶段,重点做好可行性分析,对项目的建设方案、建设周期、经济效益、投资规模等进行充分论证,及时上报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等规范性材料;并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减少审批程序的延误;在项目实施阶段,按规定的程序和权限,办理各类审批手续,对超出预算额度和预算外支出要由申请单位或部门提供书面资金申请资料和原因的说明,由建设方相关领导和部门进行审查确认方能支付,对设计变更增加的工程量、签证工程量还须有设计方、监理公司的确认,相关资料做好留存备案;同时,按照合同管理要求,加强对施工单位和材料、设备供应商的监督,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在工程竣工验收阶段,做好项目总结评价,注重效益分析,系统科学地比较预算和实际支出,对超支原因进行分析,对工程质量进行鉴定,确保控制投资额,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在交付使用后,要加强运营管理,切实发挥投资效益。

五、结束语

目前正处于“十三五”战略规划的开篇之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三去一补、深化供给侧改革的开局时期,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国家基础能力建设水平,不仅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影响着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所以在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中加强资金的管理活动,提高资金管理质量的意义显得益发重大和必须。

参考文献:

[1]李清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研究.价值工程,2010,29(20):45-46.

[2]潘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提高有效性的分析.经营者,2014(12)38.

[3]梁家煜.如何切实做好军工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现代经济信息,2015(10).

固定资产管理实施方案范文5

关键词:水库除险加固;建设管理;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P343.3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水库现状

据统计,我国内地现有的水库87085座,其中大型水库510座、中型水库3260座、小型水库83135座,绝大多数是建于20世纪60年代左右。由于建设年代的科学技术和基础设施设备的局限和半个多世纪的使用,很大一部分水库存在工程质量安全差、防洪效率低下、水库管理维护工作不到位、工程老化溃坝等一系列的安全隐患,使得我国病险水库的存在数量相当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约有3万座病险水库,病险水库对人民的生产、生活具有巨大的安全隐患,也对社会经济效益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一定的威胁。因此,对于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管理建设的思考研究,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对病险水库出险加固的工作十分重视,在我国一些地区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许多已经完成除险加固的水库已开始发挥着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如,甘肃省的小海子水库、内蒙古自治区的岗岗水库,都在除险加固过程中或是除险加固完成后出现溃坝等问题。在实际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例子中,除险加固工程的溃坝率要比水库大坝综合溃坝率要高。在这些问题出现后,我们应该对除险加固工程中的各个工作环节及时查找原因,以求得解决方法,尽量减少类似溃坝现象发生。

基于对于甘肃省的小海子水库、内蒙古自治区的岗岗水库的调查和分析研究,再结合我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的现状及现场工作环节的调查,得出目前我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中以下几个主要环节最容易出现问题: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计划和制度、除险加固的目的、设计方案、建设管理、资金管理与工程质量管理、现场运行管理等6个环节。

(一)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计划和制度

建立较完善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计划和制度,是能有效的完成除险加固计划的前提保障。法律法规等相关软环境的不完善和除险加固制度的不健全,容易导致除险加固项目建设缺乏长期稳定性,也就对后面的建设管理埋下了隐患,如,项目法人组建的不规范、项目建设管理经验的缺乏和技术力量的匹配不足,除险加固项目建设的质量也就难以保证。

(二)除险加固的目的

根据病险水库的病险程度和其对周围人民的生产、生活的重要程度,对病险水库进行合理除险加固项目建设,来减少或避免病险水库存在的潜在危害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危害。

(三)设计方案

在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中,除险设计方案是整个项目建设管理的灵魂。在这个环节中,需要除险加固的专业人员对病险水库的诊断结果具有非常高的认识,如,加固的先后顺序准确安排、对基础资料的准确掌握、具体的建设周期和最后的审核环节的严格把关等等。这些前期的准备工作对于除险加固的设计方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建设管理

建设管理贯穿于整个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项目工程中,有好的建设计划和制度、明确的除险加固目的和优秀的方案设计,没有一个良好的建设管理体系,对于除险加固项目工程来说,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也是苍白无力的。这其中,主要容易出现的问题有:项目投标工作的不规范、缺乏项目建设管理经验、监理工作的执行力度有待提高、对合同履行意识差等等。

(五)资金管理与工程质量管理

资金管理将整个除险加固建设项目中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建设的预算计划到最后的工程质量管理及其最后工程的维护和检修,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在资金能否及时到账,资金量对于每个除险加固项目环节的支配额和实际的变动调整情况,除险加固项目建设中基础设施设备的购买价格变动等固定资产支出。

工程质量管理,主要体现在除险加固项目建设的中后期,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于每个实施环节的质量的管理,在项目建设完成后,对其整体质量的验收管理,这需要工程质量管理人员对工程安全检测的重视提升到一个高度,也是目前工程质量管理实施的一个难点。

(六)现场运行管理

现场运行管理,顾名思义,在整个除险加固工程建设项目中,对现场的各个环节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也是现场运行管理人员对安全监管的重视程度不高、管理单位对安全意识的缺乏、工作人员对工程安全的态度几个方面。

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的优化策略

从我国目前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现状问题出发,结合一些已经成功除险加固项目建设的实践经验,给出以下几点优化策略。

(一)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计划的制度化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既是一项民生工程又是一项德政工程,因此它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工程,它需要有详细而周全的建设计划和完善的制度,不能只为达到时间效益,而忽略了其除险加固的根本目的。因此,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建设管理团队需要进一步加强国家对于这一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和认识,将其运用到除险加固项目建设的制度中,并不断的完善。由于我国大部分水库的建设时间在20实际60年代左右,所以目前我国的病险水库数量比较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条件的变化,一些原本正常水库也会慢慢的演变为新的病险水库,使得病险水库必然会长期存在且不断增多。面对水库的现状,这就需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团队在战略指导上上升到一个高度,如,对整个除险加固过程做出全盘、动态的考虑和认识。同时,也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如,东部地区的经济相比于中部和西部而言比较发达,这方面的地方政府政策制度也相对较完善,合理有效的资源也比较丰富,所以国家应该在行业政策上的规定也应该因地制宜,地方政府也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引进有效的资源。

(二)除险加固目的的明确化

除险加固旨在降低病险水库的危险性,提高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保障人民的生产、生活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因此,除险加固要始终贯穿在对病险水库实施除险加固的过程中。对于一些通过除险加固工程不能够降低病险水库的风险,就应该实事求是的上报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三)设计方案的安全性和精确性

对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项目的实施是根据其设计方案来执行的,换句话说,设计方案的安全性和精确性直接关系到除险加固项目实施的成效。针对于这一方面,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建设团队需要加大其设计方案的安全性工作的鉴定,按照规范合理的展开病险水库的地质勘探工作。上文中提到的两宗溃坝的案例,在设计方案上都存在这一些设计缺陷,这与地质勘探工作和安全鉴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四)建设管理制度化

第一,健全管理机制,加强质量管理监督机制。首先,需要建立明确有效、长期稳定的除险加固规划;其次,落实岗位责任人制,加强除险加固项目建设的执行进度和质量管理;最后,加强学习,提高各级政府对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的认识,保证其对除险加固工程的检查和指导,尽量避免安全隐患。

第二,建设管理集中化。在实际的除险加固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多的地区,进行建设管理集中化,加强资源整合,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除险加固项目建设的效率,保障除险加固项目的建设管理的规范化。

第三,除险加固分步化。针对我国的病险水库较多,经济水平、基础设施设备的限制,对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除险,主要针对水库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另一种是达标,在除险的同时还需要在管理设施设备、工程形象、通信和运输方面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

(五)资金管理与工程质量管理规范化

资金管理应该侧重于资金预算和拨款及时到位,在除险加固项目建设中,需要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和管理办法来执行,对于资金的使用,应该严格按照相关合同条款和除险加固方案设计进度执行。

工程质量管理应该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质量监督管理,切实落实质量责任制。根据除险加固建设工程的进度进行分阶段的安全鉴定,并严格把关其安全鉴定标准。

(六)后期运行管理责任制

对于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建设项目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水库就此彻底除险加固,仅仅表示水库具备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在其开始正常运行后,后期的维护管理也至关重要,合理有效的维护可以延长水库安全使用的年限。在后期的运行管理中,可以通过责任制来提高水库管理者的安全风险意识,在思想上有了警惕,在工作态度和实际工作中就会执行,合理的控制水位、定期的巡视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尽早采取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

四、结论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基于我国的水库现状、我国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以及结合实际除险加固建设项目完成后除险溃坝问题案例,分析出六点问题以及在实际的除险加固建设项目得以改进的策略。

目前,在我国开展大规模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应该加强管理人员的学习,提高其对除险加固的认识水平;其次,对于除险加固建设项目的目的、方案设计等前期工作的重视;然后,对除险加固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监督应该贯彻到每个实施环节中;最后,积极的探索后期运行管理模式,来提高和延长除险加固项目完成后的水库的使用效率和年限。

参考文献

[1]李泽江. 来宾市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管理策略[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09).

[2]张士辰, 杨正华, 郭存杰,董秀好. 我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管理对策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0(04).

固定资产管理实施方案范文6

关键词:小型水库;大坝;加固除险

一、我国小型水库的基本情况

我国有小型水库8.3万多座,库容在10万m3-1000万m3之间,居世界第一位。这些小型水库在防洪、灌溉、发电、航运、供水、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是我国防洪、减灾、保安全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然而,我国多数小型水库修建于20世纪50-70年代,建设标准偏低,工程质量较差,其中存在不同程度病险的小型水库总数超过3万余座。据统计,建国后的60年中,我国已发生溃坝3462座,其中小型水库有3336座,占溃坝总数的96.4%。如“63.8”大洪水,河北省垮了5座中型水库、96座小型水库,损失巨大;“75.8”大洪水,河南省垮了板桥、石漫滩2座大型、2座中型、58座小型水库,造成下游毁灭性灾害;1993年青海省沟后水库垮坝,死亡328人,财产损失达1.5亿元,引起全国的广泛关注。这些带病运行的小型水库,不仅难以发挥应有的工程效益,而且容易酿成溃坝灾难,严重威胁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国家基础设施及生态安全。

二、小型水库加固除险的必要性

从防洪安全角度来看,虽然小型水库的规模较小,出现问题影响的范围和造成的损失远小于大中型水库。但是它们面广量大,问题复杂,事故频发,给历年的防汛工作造成了巨大被动,也对下游人民群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从兴利的角度来看,小型水库的安危也影响了其效益的发挥。水资源紧张局面不会在短时间内有根本性缓解,小型水库将不仅承担农村和农业的水源供给任务,而且也是当地城市和工业的水源支撑点。而目前,由于小型水库存在险情,就迫使我们采取提前泄水、降低溢洪道等措施,使大量水库蓄水白自流走,造成水资源的臣大浪费。

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水库安全工作,曾经有过许多重要指示。水利电力部和水利部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先后开展了两次水利工程大检查,1973年在江西省九江市召开全国中、小型水库安全座谈会,1975年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全国防汛和水库安全问题会议,1976年、1977年召开南北方水库加固设计经验交流会。之后,国务院又先后颁发《河道管理条例》、《防汛管理条例》、《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等,所有这些活动和颁布的条例,对促使各级领导对大坝安全的重视和加快除险加固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要保证人民群众的产和生命安全,要保障城乡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就必须做好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作,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三、小型水库加固除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小型水库量大面广,不同的地区在大坝加固除险过程中存在不同的问题。但是总结起来,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如下三点。

(一)项目的资金来源单一

2007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国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规划总投资510亿元,中央投资277亿元。但是由于我国小型水库数量众多,而除险加固资金有限,光靠国家的资金投入难以全面解决问题。然而,由于水库的特殊性质,社会资金尚未被准许投入到水库的日常维护管理当中。因此,小型水库加固除险项目的资金来源单一导致资金短缺,造成目前加固除险工程进展缓慢。

(二)工程处理方案不科学

小型水库加固除险的核心问题是采取什么样的处理方案,使用什么样的处理方法。处理方案是否科学得当决定工程项目的成败。我国众多小型水库及其附属建筑物建设建设标准偏低,工程质量较差,隐患多,基本无水情、工情等安全监测设施,设计、施工和运用的基础资料极其匮乏。因此,必须根据不同的坝型、坝基和病因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案。当前,一些地区在没有弄清病因的情况下就盲目对小型水库加固除险,加固除险方案缺乏理论和实际依据,处理方法不科学,这不仅会造成资金浪费,还会给加固除险工作造成更大的压力,甚至形成新的隐患。

(三)项目实施管理不到位

有了科学得当的工程处理方案,工程实施就是关键了。要保证小型水库加固除险项目实施的正规化,就要强化项目管理。只有一个正规化的项目管理方式,才能确保工程质量,达到除险加固的目的。但是,目前在对小型水库加固除险的过程中,存在着项目实施管理不到位的现象,缺乏对招标投标、质量监督、项目验收等各个环节的监管,结果造成工程质量差,加固工程失效,徒劳无功且还劳民伤财。

四、加强我国小型水库加固除险工作的措施

(一)建立多方资金筹集机制

小型水库加固除险工程,资金投入较大,通过单一的公共财政投入已经不能满足项目要求。因此,各级政府应当转变以公共投入为主的观念,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基金筹集机制。首先,各级政府应该建立小型水库专项治理资金及其管理机构;其次,在防汛和灌溉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各级政府可以考虑吸引个体、企业投入水库维修工程或采取承包租赁的方式拍卖水库的长时期的经营权来换取除险加固资金;最后,要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对资金使用的监督。

当然在采取承包租赁的同时,也要面对的还是以及管理安全问题,承包人如果仅仅是承包一段时期,到了后期必定会节省开支,对于水库的维修视若无睹,这就给水库的安全问题造成了隐患。

(二)完善工程处理方案

工程处理方案是水库加固除险工作的核心,一般来说工程方案的设计应该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在工程建设前期,主管部门应该组织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方面的知情人员座谈水库的有关事项情况,做到对需要维修的水库情况的熟悉。其次,工程地质勘察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委托具有资质的专业机构对病险水库进行一次全面的探查,才能为方案设计提供第一手资料,有时也能够准确找到病因所在。最后,要根据不同的坝型、坝基和病因情况,设计不同的处理方法和方案,在了解水库的基本地质情况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可靠的办法处理隐患。一般来说,小型病险水库最主要的病征是渗透,较常见的是均质和芯墙土坝的渗漏,对于这类问题可靠的处理方法有冲挖、劈裂灌浆、压力灌浆。

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对方案的争议较大。例如小型水库心墙和均质土坝防渗处理大多采用冲挖法,成功的事例较多,但失败的例子也不少,使人们对其产生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