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折旧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影响

固定资产折旧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影响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扩招人数的增加和办学规模的扩大,高职院校对固定资产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对固定资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提出固定资产折旧这一政策背景下,W高职院校将积极借改革的“东风”,进一步保障实物管理和成本核算、优化固定资产管理的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固定资产折旧

随着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这一政策被写入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这就意味着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成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然而随着扩招人数的增加和办学规模的扩大,高职院校对固定资产的需求及管理要求将不断增加和提高。为更合理地匹配供需两方的要求,借新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东风”,实施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的新政府会计制度体系,尤其以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为重点的新政策,将对我院固定资产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所谓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指的是在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内,采取确定的方法对应计的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与收付实现制下固定资产“不提折旧”或“虚提折旧”相比,权责发生制下的固定资产折旧能够充分考量资产的使用成本,真实反映资产的实有价值,这对于进一步保障实物管理、提升资产管理的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W高职院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前存在的问题

作为高职院校,W院相较于本科院校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先天不足”的方面,未做好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在固定资产购置过程中,未经实际调研、缺乏整体性规划、采购计划性较差、盲目预算、盲目购置,这就导致了固定资产购买和配置随意性大,严重制约着高效预算管理的实现。第二,在管理过程中,管理模式单一且规范性欠缺、专业化队伍滞后,部分资产管理人员没有做到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部分资产的使用人、存放地点等要素发生变动时,相关资产管理人员未及时制作变更手续,导致资产无人认领;部分资产使用超年限,且已损坏无法使用,或者对有些需要报废的固定资产未及时进行上报审批,导致有些废旧的固定资产被随意丢弃、堆放。由于没有按照固定资产管理流程进行资产的良性管理,经年累月,这就出现了“账、卡、物”不符的账面不清晰的情况。另外,随着新的固定资产的大批量购进,新旧固定资产的混合使用,导致W院固定资产利用效率过低。第三,信息化建设滞后,实务操作中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与其他系统未对接,比如资产系统与财务系统、决算系统的对接等,使数据在各个系统中孤立存在,缺乏信息共享和实时交换,导致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落实不到位等。

2W高职院校实施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举措

W高职院校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暴露出诸多问题,为更好地解决以上问题,通过实施新政府会计制度,尤其是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这一政策,将改变W高职院校管理“失范”的局面,这就要求从两个方面为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2.1开展资产清查工作,做好新旧制度的衔接

根据H省《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的规定,要求每年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而对于W高职院校而言,并未真正落实清查工作,所以在资产管理方面一直混乱不已,也积攒了很多历史遗留问题。为更好地将计提折旧这项工作成功“落地”,需要成立专门的清查小组,对固定资产做一次全面的摸底清查。基于人员库、地点库、单位库,并结合实物存有状况,梳理资产关系,完善固定资产的基本信息,做到数据真实、有效、准确,为准确计提折旧等提供基础信息。只有固定资产账面清晰,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才能使固定资产折旧工作在核算与反应实有价值方面体现其真正的意义,才能更好地确保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和转换。

2.2明确固定资产折旧范围、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

高等学校固定资产按照财政分类分为六大类,根据新政府会计制度要求,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家具用具装具等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均需要计提折旧,而动植物、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及单独入账的土地则不需要计提折旧,这就从制度上明确了固定资产折旧的范围。而对于折旧年限的规定,W高职院校财务处根据《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应用指南》中的规定并根据《高等学校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表》,并结合W高职院校固定资产使用状况,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从而为W高职院校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确定提供了有效依据。W高职院校资产处和财务处进行了充分沟通,共同确定适用本院的折旧年限。基于高校固定资产的服务潜力和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W高职院校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上,采用年限平均法来计提固定资产折旧。W高职院校的固定资产多集中于科技含量相对来说较低、磨损程度也不高,并且这些设备所产生的作用与使用年限没有显著的关系,因此采用年限平均法的方式来进行折旧核算。

3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W高职院校的积极影响

由于目前W院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已难以满足现有的资产管理要求,而通过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将进一步核实、理顺W院固定资产实际情况,充分挖掘W院固定资产潜力,提升使用效率,更好地适应现阶段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的发展需要。

3.1合理配置国有资产,挖掘其使用潜力

在收付实现制下,高职院校对固定资产只重视存量管理,而忽视流量管理。对高职院校而言,其本身固定资产规模有限,相关部门不轻易对毁损、无使用价值的资产进行处置报废;在未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和计提时,由于未掌握固定资产价值的实时变化,无法及时有效地对固定资产进行增值和保值,在未摸清“家底”的情况下,为扩大资产规模,重复购置资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资产购置的随意性过强、对固定资产的统筹意识十分薄弱,不能充分发挥固定资产应有的使用效能,存在严重的管理“失范”。而通过对固定资产实施计提折旧,可以对W院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摸底,厘清并梳理固定资产使用不清、管理不善的现状;在摸清“家底”,理顺资产关系的基础上,合理配置国有资产,首先,根据实有资产情况,做好采购计划,进行科学论证,合理匹配固定资产需求,购置所需资产,避免重复购置。其次,根据其实有价值合理且及时淘汰一批在账、毁损或盘亏资产,尤其对于账面净值为0的资产,若其无使用价值,可进行资产处置,处理账面堆积的不清晰的陈年旧账,保障账面的清晰。最后,对于已计提完折旧报废的固定资产,应充分挖掘其现有的使用潜力,比如对于报废的计算机等通用设备或其他专用设备等,其零部件可用作学生的“拆装实验”,发挥固定资产在教学中的使用价值。

3.2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水平,提高固定资产使用率

对W高职院校而言,其固定资产每天都发生着损耗,日积月累,固定资产的损耗费也是惊人的。另外,在没有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存在着“虚增”固定资产原值的情况。比如,高职院校对于实训教学设备的投入占固定资产的比重较高,用于实训教学的设施设备价值高,资金多,更新快,但其在使用过程中的减值降效未进行充分体现,因而造成固定资产实际价值虚增。通过“实提”折旧,它可以较大程度地降低高职院校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出现偏差的概率,更能准确地计算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彻底打破收付实现制的桎梏,如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全面掌握运行成本,提高固定资产使用率。

3.3有效核算实有成本,科学编制财务报告

不提折旧或“虚提折旧”转为全面“实提”折旧政策,这一规定改变了我国高职院校传统固定资产管理中不计折旧的现状,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现阶段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的发展需要。“虚提折旧”通过冲抵固定基金来反映事业单位所占用固定资产的成新率,这对加强实物管理具有一定的意义,但从技术层面上来讲,该做法并没有将折旧纳入成本中加以考量和核算,这就使与计提折旧的理论本义及完整地反映事业单位诸类成本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而对于固定资产将按期计提折旧,明确了固定资产折旧的范围和年限,并要求计入当期的成本费用,这样不但使单位能准确地核算当期实有收入,还能合理地核算公共服务成本并控制成本,有效地满足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对固定资产的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等要求;同时能在当期会计报表中真实地反映单位的资产、负债以及单位的财务运行状况,有利于对本单位的资产和财务成果进行客观真实的反映;对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进而对权责发生制的推行和科学地编制政府财务报告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3.4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水平

由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新政府会计制度体系也对固定资产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有效核算固定资产,需要资产处和财务处共同配合,建立信息技术共享机制,及时传递和共享实时数据。这就要求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和财务系统要进行必要的对接,打破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和财务系统彼此孤立的局面。利用数据库,精准把控固定资产数据信息,同时建立数据分析机制,做好动态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提升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另外,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对做好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和依据,可以更好地落实现阶段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的发展需要。

4结语

固定资产是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促进W院健康、可持续运行的物质基础。因此重视W院资产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做到精细化、科学化,实现固有资产的使用效益和增值,是发展职业教育这一形势下所选择的必由之路。而在权责发生制下,新政府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折旧的合规规定,一方面使W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真正做到有章可循,另一方面提高了W高职院校在国有资产管理中的创新性、可比性、规范性,有利于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率与效益,真正为W高职院校规范固定资产管理方面提档升级。

参考文献

[1]初宜红.高等学校政府会计实务[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8(10).

[2]孙志娈.政府会计制度下中职学校计提折旧的必要性与有效策略[J].财会学习,2019(2).

[3]贾晓佳.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对高校固定资产核算的影响[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17).

作者:李双 单位:山东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