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数字化发展阶段范例6篇

企业数字化发展阶段

企业数字化发展阶段范文1

美国研究机构Gartner日前《2015新兴技术炒作周期报告》(Hype Cycle for Emerging Technologies, 2015)。报告评估了112个领域超过2000项新兴技术的市场类型、成熟度和商业价值。跟去年一样,今年的报告依然以通往数字化企业之路作为报告的主题,不过今年新引入了一个概念:数字化人本主义(Digital Humanism),即人是数字化商业与工作场所的关注焦点。

无人驾驶车和物联网最热门

炒作周期又名技术成熟度曲线,是Gartner发明用来对众多行业发展周期进行预测和判断的一种手段,它描述了一项技术从诞生到成熟的过程,并将现有各种技术所处的发展阶段标注在图上,为一些行业的发展做出很好的预测。Gartner认为,任何一项技术的发展通常都会经历上升期、快速发展期、下降期、爬坡期、稳定应用期等几个阶段,技术的成熟度会逐步增加,而受关注程度则会经历迅速走上巅峰,然后又迅速被遗忘,再到随着应用推广而逐步再受关注的变化。

今年最受期望的技术是无人驾驶汽车和物联网。随着Google、苹果等技术巨头相继推进自己的无人驾驶汽车计划,以及众多汽车厂商将之纳入自己的近期路线图,去年处在巅峰前期的无人驾驶汽车今年被炒作到了顶峰。类似的,在层出不穷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的推动下,物联网技术也进入到了炒作的高峰。

企业数字化之路

Gartner认为,企业走向数字化之路一般要经历6个阶段:模拟、Web、电子商务、数字化营销、数字化企业以及自治。其中新兴技术主要集中在后三个阶段。

数字化营销(Digital Marketing)阶段强调力量的连结(移动、社交、云、信息),聚焦于以新的更复杂的方式抵达消费者。今年值得关注的技术包括手势控制、混合云计算、物联网、机器学习、理解人(People-Literate)的技术、语音翻译。

数字化企业(Digital Business)阶段的焦点将转移到人、企业与事物的融合,物联网以及显示与虚拟边界的模糊是该阶段的强烈特征。物理资产实现数字化,成为企业价值链中与既有数字化内容如系统、应用等并列的内容。值得关注的技术包括3D生物打印、人类技能增强、情感计算、增强现实、生物声学感应、生物芯片、脑机接口、居民数据科学、数字家庭一体化、加密货币与交换、数字安全、智能机器人、智能顾问、手势控制、物联网、机器学习、微数据中心、自然语言问答、量子计算、软件定义安全、虚拟现实、可穿戴技术等。

自治(Autonomous)阶段是后关系时代的最高级阶段。该阶段的企业将利用技术提供类人或替代人类的能力。使用无人驾驶汽车运送人或物品,使用认知系统答复邮件、顾客问题,都是这一阶段的典型案例。值得关注的技术包括自动汽车、生物声学感应、脑机接口、人类技能增强、机器学习、理解人技术、量子计算、智能顾问、智能微尘、智能机器人、虚拟个人助理、虚拟现实、全息显示等。

资本市场的关注方向

Gartner炒作周期展示了各创新技术的行业认知和发展趋势,也为一级和二级市场的投资方向和阶段指出道路。

技术周期逐渐在缩短,相对于2014年,2015年炒作周期幻灭期和爬坡期的技术数量大幅减少。在过去的一年,不仅是A股市场对于TMT产业尤其是电子产业的迷茫期,也是全球对于TMT行业走向的重新思考,如机器间通讯、移动健康监测、NFC已经快速实现,从幻灭期中消除。3D扫描技术也不再属于爬坡期。技术研究进步速度越来越快,导致技术周期也逐渐在缩短,证实证伪也可能在一年内发生。

企业数字化发展阶段范文2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信息技术;规划

0 前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工具的不断更新,人类利用互联网传递信息变得越来越快捷,越来越频繁,基于数字化和计算机化的电子文化的发展给传统的书本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更使教育领域的课堂模式、教学手段、学习方法、课程教材等面临严峻的挑战。其应对策略,是努力实现教育的信息化。所以推进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行政举措,更是科学技术和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谁抓住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动权,谁就抓住了学校发展的主动权。

1 数字化校园的概念和特点

1990年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凯尼斯格林(KenneGreen)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是数字化校园概念的最早出现。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一次演讲中,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迅速被全世界普遍接受,并引出“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等多种理念。

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包括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以拓展实现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

从技术层面看,数字校园的基本特点是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少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繁杂任务化;多媒化使得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教学信媒一体化。从教育层面上看,数字校园的建设必然导致教育过程信息化。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特点:教材多媒化:教材多媒化就是利用多媒体,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

资源全球化:利用网络,可以使全球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教学个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教学及提供帮助。学习自主化:由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向。

活动合作化:通过合作方式进行学习活动也是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其形式包括通过计算机合作(网上合作学习);在计算机面前合作(如小组作业);与计算机合作(计算机扮演学生同伴角色)。

管理自动化:利用计算机管理教学过程的系统叫做CMI(计算机管理教学)系统,包括计算机化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

环境虚拟化:网上活动空间是一个空间距离为零、时间维度具有高度弹性的虚拟世界,这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是电子网络化教育的重要特征。现代已经涌现出一系列虚拟化的教育环境,包括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图书馆、虚拟学社、虚拟出版社等,由此带来的必然是虚拟教育。

2 数字化校园建设原则和目标

(1)教学创新。依托学院各示范专业群的建设,整合形成数字化教学资源,构建共享型教学资源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网络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为其他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信息和借鉴,同时为各专业不同层次的技能人才职前培训和职后提升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

(2)管理创新。以就业为导向,建成一个“双挂牌、双基地”校企合作的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承担企业职业能力培训服务等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使学校与企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形成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培训体系,更好地为学院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提供服务。

3 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规划

数字化校园的特点是涉及面广、任务重、项目复杂,同时由于与原有系统的整合问题,整个工程时间跨度较长,因此规划在分阶段完成整个系统的实施。

总结以往实施系统的经验和教训,建议整个项目划分为两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是基础建设阶段,其总体目标是:完成信息化基础设施以及基础平台的建设,同时要选择能在短期来产

生效果的应用系统,从而为为后续阶段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主要任务包括: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将校园网主干升级为千兆,建立与中国教育网及其他网络多样化的宽带连接,形成一个结构合理、高速通畅的教学办公网络,同时网络覆盖学生宿舍,为宿舍学生访问互联网提供方便。校园网实现全网的安全控制与管理。在校园网的硬件设施建设上满足数字化校园建设需求并为数字化校园软件应用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完成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包括共享数据平台、信息交换平台、综合信息服务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的建设,完成主要应用系统与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的整合,同时选择综合性全局应用进行建设。

(3)信息化应用技术培训和制度建设。成立数字化校园管理中心,引进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加强数字化校园的管理和维护。建立信息化应用技术的培训制度,对教师不断开展网络新技术培训和网络应用培训。

第二阶段的深化建设阶段,其总体目标是:在第一阶段建设成果上,继续深化各应用系统的整合,推动全局性业务系统的建设。其主要任务包括:完成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对其他应用系统的整合,同时全局性业务系统的建设。主要包括:

(1)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建立以采购、编目、馆藏、流通及馆际互借等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海量图书资料存储系统,有计划地实现图书文献数字化计划。

(2)综合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平台建设。实现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应用服务。

(3)教学资源库建设。围绕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模拟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几个模块进行资源的建设。

(4)基础数据库与平台建设。建立学院行政管理工作的各项数据资料,形成数据库。开发完成全校综合性的管理信息系统。

(5)校企合作的网络平台建设。建成一个“双挂牌、双基地”校企合作的网络平台,通过Web服务器技术建立为社会、企业提供职业能力培训服务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交互式服务平台,实现职业能力在线培训和职业技能在线鉴定等功能;提供职教集团企业人才招聘、人才资源统计、在线查证;向社会、企业提供职业能力发展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资源及相关信息。

(6)校园网络社区服务系统建设。建立校园一卡通系统,从学校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化管理,充分利用银行的金融服务,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

4 结语

数字化校园的规划和实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在进行系统开发时需要有一个整体的考虑,以保证各个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使得数字化校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参考文献

企业数字化发展阶段范文3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个性化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a)-0255-02

进入21世纪,在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大力支持下,数字图书馆建设取得了飞跃式发展,目前已经有一批数字图书馆建成并投入使用。基于用户信息活动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未来数字图书馆用户服务的基本模式[1],事关数字图书馆竞争优势的保持和服务能力的提升,因此,如何解决好数字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问题,显得十分紧迫。

1 数字图书馆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1.1 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必然阶段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有一批数字图书馆建成经投入使用,如今数字图书馆建设已从开始的信息资源建设阶段发展到现在的用户服务推广阶段。如果说在信息资源建设阶段,需要注重的是信息技术使用与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规范性”,以便进行资源共享,那么,在用户推广服务阶段,则需要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用户的“柔性”需求,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从而个性化信息服务成为数字图书馆未来发展服务的基本模式和必然选择。

1.2 个性化信息服务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必要性

数字图书馆建设不但是投资规模较大的基础性建设,而且是运行维护费用较高的工程。从数字图书馆发展现状来看,已经建设成了一大批数字图书馆,但是仅仅靠政府投资只能解决数字图书馆的生存问题,数字图书馆要发展壮大,还需要数字图书馆本身市场化(或企业化)运作的程度及市场的开发程度,而数字图书馆取得市场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信息个性化服务。

1.3 数字图书馆具备提供高水平个性化信息服务的能力

传统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由于缺少数字化手段,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其服务范围只能局限于少量的重点用户。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图书馆大量建设,其先进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使图书馆服务内容不断扩展,服务方式不断增多,服务功能日益强大。数字图书馆已经具备了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的能力。

2 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定义与主要内容

目前,多数大中型数字图书馆可以为用户提供如信息查询、文献获取、参考咨询、知识增值等基本信息服务[2]。个性化信息服务与此不同,它是在基本信息服务基础上,提供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服务类型和模式,并日益成为数字图书馆服务方式的主流和趋势。

2.1 个性化信息服务定义

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指能满足用户的个人信息需求的一种服务。它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定制特殊的用户界面,以获取用户个人信息,了解和推测用户的需求,从而为用户提供更为到位的信息服务,提高用户满意度[3]。

2.2 个性化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

概括来说,个性化信息服务主要包括服务时空的个性化、服务方式的个性化和服务内容的个性化三方面。现实中具体表现形式有信息分类定制服务、信息推送服务、信息智能服务、信息垂直门户服务、信息帮助检索服务、信息挖掘服务以及信息呼叫中心服务等[3]。

3 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3.1 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仍处于初始发展阶段

我国的数字图书馆整体还处于边建设、边服务、边管理的阶段,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更是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国内数字图书馆已经建成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如浙江大学图书馆的MyLibrary、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系统”以及中科院图书馆的MyLibrary等,目前也只做到根据用户的选择把经过挑选、整理后的数字资源提供给用户[4],还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多样性、个性化信息服务要求。

3.2 缺乏个性化服务方面的专业人才

我国从1997年才开始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与建设工作,到目前才仅仅十几年时间,因此还没有培养出足够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队伍,不仅技术人才短缺,知识理论型人才也短缺。个性化信息服务需要一支高端人才队伍,而这方面的人才目前尤其缺乏。

3.3 缺乏对用户市场的开拓

由于国内数字图书馆建设,绝大多数资金来源于国家或地方的财政,缺乏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动力,也缺乏激励机制,对用户市场开拓不足。其主要表现在:第一,服务范围狭窄。以北京为例,北京有数量庞大的数字图书馆,但其大多数只对本校师生开放或联盟高校的师生开放,服务的范围有限;第二,没有充分利用好庞大的文献信息需求资源。如北京拥有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合计超过2000家,研究人员超过50万,而科研院所与研究项目都有研究经费,是一个庞大的文献信息消费市场。如果能够开拓这个市场,那么可以给北京数字图书馆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庞大的信息消费市场仍没有得到很好利用。

4 做好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几点建议

4.1 做好用户个性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第一,要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用户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及信息资源的不断丰富、扩充与完善,需要把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员投入到数字图书馆的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一方面要不断完善信息服务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制定与完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标准、规范及要求;第二,树立服务导向理念。把服务当作数字图书馆工作的核心,并把这种理念贯穿到数字图书馆的日常工作、业务和规章规程中,建立一套完整的服务规章制度;第三,建立良好的用户反馈机制。针对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项目,需要建立一套用户信息反馈系统,让用户来评价数字图书馆所提供的信息服务的质量,通过用户参与的评价来不断完善数字图书馆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4.2 提高图书馆员的个性化信息服务能力与水平

人才是实施知识服务型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根本,要从多方面入手,采用灵活的方式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信息服务人才队伍。第一,定向培训。根据个人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及所从事的岗位要求,进行定向培训,在短时期内有针对性的补充和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第二,加强在岗学习和交流。通过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不断学习、交流和积累,达到共同提高工作技能和能力;第三,注重人才引进工作。信息个性化服务需要是一批高端复合型人才,既要求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又要有较强的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能力,这就需要做好人才引进工作;第四,完善人才使用方面规章制度,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通过建立人才产生、管理、使用机制, 采用考察、选拔、使用人才的科学方法,制定全方位评估复合型人才的测评方式,逐渐形成人才脱颖而出、管理有序、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4.3 注重开拓个性化信息服务消费群体,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用户需求决定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而服务则影响到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企业、科研人员、行政机关、金融保险等高端服务业机构从业人员是个性化信息服务的主要用户,了解用户需求是有效开展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的重要前提,必须深入了解这些目标用户的需求,不断拓展个性化信息服务消费市场。

第一,注重对企业信息消费市场的开发。一是通过对企业的调研,建立企业用户档案。企业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行业、主要产品、企业性质、规模、经营情况、企业文化等。只有掌握了这些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发展提供帮助和服务;二是要了解企业的需求,主要包括:企业文化需求、企业产业研发需求、企业开拓市场需求等。这样才能够有目的性地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通过对企业服务,不但可以得到企业经费方面的支持,提升市场竞争力,还可以提高自身的行业地位。

第二,注重科研人员的信息消费需求。为教学和科研人员建立个人数字图书馆,根据每个人的工作、研究方向设置相应的栏目和检索策略。此外,还通过短信、E-mail、QQ等现代化的数字服务方式为教师、研究人员等提供便利化服务。

第三,为更多的用户群体提供信息消费服务。针对国民经济管理和服务机构、金融保险行业、中介咨询、娱乐会展、律师会计等高端服务业客户,需要为他们制定出个性化信息服务方案,来满足其庞大的文献信息消费需求。

5 结语

数字图书馆建设如今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之前的信息资源建设阶段到现在的用户服务推广阶段。目前数字图书馆在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和用户的实际需求还有较大一段距离。必须通过加强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深入了解用户需求,积极开拓用户市场,重点提高数字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才能把数字图书馆建设好,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曾克宇,王一丁.我国的数字图书馆服务―― 相关文献综述[J].情报资料工作,2005(4):74-76.

[2]孙坦,周静怡,宋文.数字图书馆开放式资源与服务描述规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6):74-77.

企业数字化发展阶段范文4

三个递进阶段

针对海淀区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与总体需求,海淀区政府将电子政务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数字园区、数字政府和数字海淀。

第一阶段数字园区建设,是区域信息化的试点阶段,也是电子政务网上办公建设的起步阶段。2000年7月28日,海淀园率先在国内推出了网上交互式办公系统。在园区原有“一站式”的政务机制框架下,将海淀园包括内、外资高新技术企业审批、税务、管理、财政、外事和统计等17个业务职能部门的6大类48项业务事项,全部转移到网上办理,以园区带动,实现了海淀园管委会内部电子政务建设的突破,建立了全国首个交互式网上办公平台。

第二阶段数字政府建设,是政府全线推进网上办公的阶段。2005年1月1日,涉及全区35个委办局1578项业务的海淀区对外网上交互式办公系统正式上线运行,标志着海淀区的电子政务由重点突破进入了全面拓展、整体推进的阶段。

第三阶段数字海淀建设,是按照信息时代的价值理念,全面推进区域信息化的建设阶段,也是网上办公步入协同办公的高级阶段。2005年7月1日,网上跨部门协同办公系统正式上线,标志着海淀区政府已经初步实现了跨部门协同办公。

数据显示,从2005年1月1日截至2006年6月1日,网上协同办公系统已经办理业务事项近5.47万件,办结近34440件,月均达2026件,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和群众。

目前,海淀区电子政务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从政府信息化的指标来看,办公自动化系统及政府内部事务网上协同处理已覆盖区内90%的政府机构;从企业信息化指标来看,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已100%上网,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北京市同类电子商务交易的80%以上;从社区信息化指标来看,社区宽带网接入率达100%,计算机普及率达每百人90台。

四层政务创新

海淀区政府的发展成果,集中体现了一种思想――创新。海淀区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创新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政务梳理。从2004年5月开始,海淀区进行了全面的、大规模的对外办公事项梳理。通过业务梳理,全面掌握了全区各委办局的业务事项,明晰了各业务部门的职能范围及相互联系。

二是网上办公。2005年1月1日网上办公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实现了区政府所有对外办理业务事项的网上全程。网上办公由重点突破到全面铺开,实现了办事进度查询、办事结果实时、在线投诉举报、满意度调查等20多项功能。网上办公的使用,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能,为企业、群众等建立了一个以人为本、高效便捷的数字化生态环境。

三是流程再造。流程再造以全区的所有企业和群众的需求为导向,改进了政府各部门的传统业务流程,缩短了政府各业务部门对外办公的办结时间,提高了办事质量,增强了政府行政管理效能。

四是协同办公。在各部门实现单体事项网上办理的基础上,海淀区将全区各业务事项串连成合理的协同链路,再将新的协同事项划分成若干的政府职能群组,依托统一的数据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实现各业务部门的数据共享与协同办公。协同办公是继网上办公后的一次重大跨越。通过各部门协同办公,实现了政府内部的统一管理、部门之间的协同管理和信息共享。

实践证明,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海淀区有效地实现了政务职能的转变,更快速、更便捷地服务了广大的企业与公众。

企业数字化发展阶段范文5

关键词:数字油田; 软件系统 ;架构

数字油田的产生是现代工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油田数字化综合了多项科学,如石油地质学,项目管理和通信技术等,这些学科之间只有良好的配合,整体把握好数字油田软件系统的应用和管理,才能是我国油田业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

1.数字油田

我国油田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由于不合理的开采和利用,使得我国的石油资源越来越短缺,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将油田开采和管理进行数字化是缓解资源短缺形势的有效途径。

数字油田是将油田生产和管理中的信息综合、共享,协调各项工作的一项综合的信息管理系统。因为它是由多种学科合成的,因此在管理和应用协调上面是非常复杂的,主要涉及到通信信息技术、石油工程、地质学以及管理学等多项复杂学科。而且软件开发技术在数字油田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的进步,对于油田利用的问题日益凸显,如开采点分布繁乱,开采的线长,开采环境恶劣等。同时国家对石油资源提出了跟高更远的发展目标和策略。这无疑对石油产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压力,为了缓解这种压力,数字油田软件系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而且,近些年数字油田成为了全球石油界的一个非常热门的词汇。

在国内,最早规划数字油田建设的是大庆油田( 2000年),塔里木油田( 2002年)、胜利油田( 2003年)、新疆油田( 2003年)等也相继规划和实施了数字油田建设,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中国石油2005年开始的十一五信息化规划的实施,全面、有序地支持了数字油田建设。

针对国内数字油田建设对油田信息管理和大量复杂信息的收集等都已基本实现,但是在实际应用及效果上一直没有达到期望值的问题,国内很多学者纷纷提出数字油田软件系统的这样一种构想,即:在以三维空间、技术数据和业务逻辑模型为基础,以信息的收集、满足业务规则和协同各项工作为目标建立这样一个软件系统的平台的思想基础上,结合世界信息技术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对数字油田系统架构进行深入研究。

2.数字油田软件系统架构

2.1设计理念

基于要解决数字油田对各项资源信息利用效率不高,协调性相对较差等复杂因素的考虑,数字油田软件系统的架构设计应该遵循以下理念:

(1)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整个系统工作的协调

数字油田软件系统应该是建立在硬件系统之上,协调配合硬件系统和软件,对系统收集的复杂信息和数据进行协调,构造预想中的一个资源共享的环境,以为相应各领域科学技术专家以及企业管理人员建立一个良好的相互协调的资源环境。

(2)对环境变化反应的敏捷性

数字油田软件系统的建立在协调咯学科应用和资源整合之外,对外界环境变化也需要有迅速的反应,因为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复杂性及竞争性越来越强,对反应速度的要求是在所难免的。因此,作为维系数字油田系统的软件系统必须要有敏捷的反应速度。

(3)实时系统

因为数字油田软件系统是将收集的大量复杂信息和数据进行实时的整合处理,而且需要不同学科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能够快速对处理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共享,从而结合外界环境的变化,对油田的开采等生产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实时的控制。以达到高效生产的目的。

(4)软件系统的建立综合考虑,循序渐进

因为数字油田软件系统要解决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其所需资金大,建设时间长等因素。使得在进行数字油田软件系统进行设计开发时,要综合考虑到复杂环境外,为各阶段,不同客户,的需求得到满足为条件,建立一个灵活的系统架构,可以实现不同时期不同客户的阶段需求和总体目标。

(5)规则应该统一

任何行业的设计都应该有统一的原则要求,这可以为后期因为环境复杂多变性等因素影响产生的问题做统一规定要求,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同样,数字油田软件系统的开发建设也不例外,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则来进行约束和规范。

2.2总体架构设计

数字油田软件系统,简单来说,就是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合管理的系统平台,或者说是数据信息的集合体。对于任何一个系统来说,都是要严格遵循一定的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就可以实现系统的应用价值,以及与其他相关联系统进行的信息的维护和交换共享等。

数字油田软件系统架构被很多学者分为了4个阶段:1、物理资源阶段;2、数据资源阶段;3、业务逻辑服务框架;4、应用阶段。在数字油田软件系统架构的设计中,以业务逻辑服务框架的理念构建一个平台,然后充分利用前面提到的数字油田软件系统架构设计应遵循的理念等基本要求。

(1)物理资源阶段

物力资源阶段就是我们肉眼都可以看到的物理层面的一些为软件系统架构作支撑的硬件系统。主要就是指计算机、运行需要的网络设施、存储设备和传感设备等。其中的传感设备就是指信息传感器,传感设备主要用来进行收集信息。

(2)数据资源阶段

数据资源阶段就是将物力资源阶段收集的信息进行处理。这个阶段主要涉及到业务的规范统一性、逻辑性和业务数据信息和空间数据、数据库、元数据等。

其中,业务逻辑一般就是主要涉及到了业务的规则、流程和关联关系等。而且业务逻辑在所有的业务活动中起到了主导和控制的作用,它是业务活动的实现和在业务之间进行信息的传递的核心。

而空间数据是集合了我们所能看到的空间实体的位置、体积大小和形状及分布特征等很多层面的信息数据。而且,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所有的业务活动都是有空间和事件属性的。

在数据资源阶段,使用到的技术主要涉及到数据建模、专业数据管理、数据库、空间数据建模等。

(3)业务逻辑服务框架

业务逻辑服务框架是整个数字油田软件系统架构设计的核心,只要这个阶段能够应用好,建立统一规范的业务系统,就可以实现整个系统框架的灵敏度和信息的整合 处理。

(4)应用阶段

应用阶段就是数字油田软件系统应用到实际当中的可视化阶段。它是在前几个阶段的基础上,按照一些列规则要求和目的建立起来的应用系统。

3.数字油田软件系统的应用前景

随着计算机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数字油田软件系统应用的深入研究,通过不断优化软件系统架构设计来促进石油产业的快捷灵敏性发展的观念得到越来越多石油企业的认同和应用。

而且,这对于实现我国百年油田建设计划以及实现国内各大型油田产量的提高和开采井口数量的增加,石油的使用效率的提高都具有重大意义。在网络信息化共享的这样一个非常有利的时代背景下,各大石油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下大量有利于自身的共享信息,全面推进企业的发展,推进油田开发生产中软件系统技术的应用,加快软件系统架构设计的提高和协调性发展,加快建设信息共享以及信息通信技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促进石油企业乃至整个石油行业的迅猛发展。

总之,各学者提出的关于优化数字油田软件系统架构设计的方案,为构建更加良好的数字油田系统提出了易于实现的发展思路,通过不断的深入实践和应用提高,为未来石油业的发展乃至其他行业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可实现性的应用方向。相信通过切实推进数字油田软件系统架构设计的研究道路,可以是我国石油业的发展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为我国石油生产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应用等方面树立一个崭新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马涛 许增魁 王铁成 李阳明,数字油田软件系统架构研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0(6).

[2]何生厚 毛峰,数字油田—理论、设计与实践[J],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企业数字化发展阶段范文6

关键词:产业生命周期;信息服务业;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0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1)10-0081-04

产业发展生命周期反映了产业从形成、成长、壮大到衰退、重生的整个基本过程。在不同阶段,产业发展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对信息服务业生命周期的研究,对把握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规律、合理划分信息服务业发展阶段、掌握信息服务业发展阶段的程度、提高产业发展决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一、产业生命周期的内涵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形成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因为企业行为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所提供的产品和所依存的市场。美国的波兹等学者提出产品生命周期依其进入市场后不同时期销售的变化,可分为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1]。在产品生命周期研究的基础上,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步兴起产业生命周期的模型进行分析。1982年,Cort和Klepper经过对46个产品最多长达7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提出了产业经济学意义上的第一个产业生命周期模型,即G-K模型[2]。他们认为,产业生命周期分为引入、大量进入、稳定、大量退出和成熟等五个阶段[3]。所谓产业生命周期,是指某个产业在市场上从产生到衰退的时间周期。一般认为,产业生命周期显现了产业发展历史中的不同阶段,可以划分成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等四个阶段(见图1)[4]。这是产业发展的一般形态,可以描述为S型曲线。

二、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

信息服务业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传递、交流,向社会提供各种信息产品或服务的行业。本文将信息服务业的构成分为三大部分:信息传输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和信息内容服务业。其中,信息传输服务业主要包括电信、互联网、广播电视、卫星通信服务等;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要包括软件产品开发、维护服务、信息咨询与集成服务、服务外包等;信息内容服务业主要包括数字内容和传统内容服务两大块。中国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表明,信息服务业中的三大部分占比重较大的是,信息传输服务业中的电信业、互联网业及信息技术服务业中的软件业和信息内容服务业中的数字内容服务业。因此,本文着重对电信业、互联网业、软件业和数字内容业这四个产业的生命周期进行分析,找出各产业演进的规律。

(一)电信业

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电信业延续了2008年下半年的发展颓势,电信运营收入达1.65万亿美元,同比下降2.5%,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首次负增长。其中发达国家电信业务收入同比下降4.2%,大于GDP下降幅度;发展中国家电信市场低速增长1.8%,略好于整体经济增长情况[5]。据2010年全国电信业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基础电信企业主营收入完成8 988亿元,同比增长6.4%,中国电信业回升调整趋势明显。基础电信企业的增值业务收入从2005年的774.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 175亿元,增值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也从2005年的13.3%增加到2010年的24.2%。

(二)互联网业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年中国互联网产业保持了快速发展,年底中国互联网网民数量达到4.57亿人,较2009年底增加7 330万人。其中宽带网民规模达到4.5亿人,年增长30%,有线(固网)用户中的宽带普及率达到98.3%。同时,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规模为4 299万人,占整体网民的9.4%。截至2010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达3.03亿,较2009年底增加了6 930万人,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进一步提高,从2009年末的60.8%提升至66.2%。[6]根据赛迪顾问的数据,2009年IT信息服务市场规模达2 992.7亿元;互联网总体市场规模达到1 834.5亿元,同比增长31.99%,是信息服务业中保持较高增长率的产业。

(三)软件业

据2009年全国软件产业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软件产业完成软件业务收入9 513亿元,同比增长25.6%,是2005年的2.44倍。2008年,中国软件业务收入超过50亿元的企业有6家,并已培育了中软、长城、南天、中创、东软、用友、金蝶等一批著名品牌软件企业,企业数量迅速增长。截至2008年底,全国累计认定软件企业21 673家,登记备案软件产品61 641个,分别比2005年的13 194家和30 992个增长了64.3%和98.9%[7]。同时,软件产业聚集效应显著增强。如表1所示,2008年北京、广东、江苏3个省市软件业务收入超过1 000亿元,合计占全国总规模的55.3%[8]。11个国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基地及6个国家软件出口基地的软件销售收入和出口创汇分别占全国软件收入和出口总额的50%以上,聚集软件企业和从业人员数量约占全国软件企业和从业人员的50%和40%。

(四)数字内容业

产业规模方面。2004―2008年中国数字内容产业规模尽管增速有所下降,但是2008年中国数字内容产业依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整体产业规模持续达到2 180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24.9%[9]。由于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潜力和增值空间,吸引了投资者对数字内容产业的越来越多的关注。伴随着国内网络基础设施快速增长与日趋完善,宽带网络和移动通讯网的日趋集成,来自于政府、企业和个人对于数字内容和服务的接受程度、应用水平以及消费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升[10]。

产业结构方面。从细分产业的构成情况来看,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互联网数字内容、数字影音动漫、移动数字内容服务为主,数字教育、数字出版等细分市场快速发展的产业格局。其中,移动数字内容服务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互联网数字内容服务。有关研究数据表明,2008年,互联网数字内容服务整体规模达到接近460亿元。网络广告、网络游戏和搜索引擎成为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移动数字内容服务规模达到1 280亿元左右;另外,数字影音动漫的规模达到了350亿元以上[11]。

三、信息服务业生命周期分析

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在信息产业发展成为中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同时,作为信息产业一部分的信息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成长。

从产业规模上看,截至2003年底,中国信息服务业市场规模接近6 800亿元人民币,就业人数240万人。2004年信息服务业收入还不足8 000亿元,2006年则超过10 000亿元大关,其增长率从2004年的13.8%上升到2006年21.9%,在2007年由于受到信息产业发展放缓的影响,其增长率略有所下滑。从总体发展态势来看,中国信息服务业收入规模仍在快速增长(见表1和图2)。

从产业结构上看,信息传输服务业尤其是电信业始终是产业的支柱,虽然在整体产业中的比例有所下降,2007年仍然占据了产业的一半以上。由于发展相对成熟且基数大,软件产业近年来取得了明显进展,成为中国信息产业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但是,2005年后产业发展出现新的拐点,产业增速减缓,从2005年的60.9%下降到2006年的23.1%、2007年的20.8%;互联网业的发展也经历了2005年以前的迅猛发展及2005年以后的产业增速减缓的阶段;数字内容产业近年来也显示出迅猛发展的态势,2007年增长速度超过40%,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核心力量,其比例的提升也反映出信息服务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从图2分析,2004―2007年中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分为2004年―2005年的产业成长阶段和2006年、2007年的产业成熟阶段,2004年之前的发展阶段可以认为是信息服务产业发展的萌芽阶段。

2004年以前,信息服务业作为新兴产业,人们对其产品还不够熟悉和了解,此时的增长率比较低。因此,信息服务业所提供的产品销售量和产业规模的限制,导致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低。由于该产业刚刚出现,与之配套的相关产业还不齐全,产业的关联度也比较低。但是,信息服务产业代表了新技术的革命,与传统的产业有较大的改变,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孕育了进一步发展的机遇。

2004―2005年,信息服务业快速增长,其增长率从2004年的13.8%迅速增长到2005年的20.5%。由于信息服务产业较高的增长率,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大大高于其他产业,引起生产要素向信息服务产业迅速聚集,使信息服务产业进一步发展。随着信息服务产业所提品的销售量快速增长,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步扩大,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从而成为带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增长极。同时,配套行业也得到迅猛发展,信息服务产业对整个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导向和带动作用,充当了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和“助推器”作用,从而带动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

2006―2007年,信息服务业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其增长率已经出现了下降趋势,从2006年的21.9%下降为2007年的17.5%,呈现出产业成熟期特征,信息服务产业开始向支柱形产业发展。这个阶段的信息服务业产业规模达到空前状态,产业的生产能力接近饱和状态,因而产业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特征,寡头垄断是常见的市场结构形态。此时,信息服务产业由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高于其他产业,同其他产业的上、下游关系联系紧密,围绕信息服务产业将出现大量的配套服务设施企业,即由于信息服务产业的高度扩张,吸引了大量的要素投向与信息服务产业相关的产业,此时信息服务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力和影响力达到最大,因此,产业的关联效应最大。

四、结论

从整体发展态势分析上看,中国信息服务业发展处于由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的发展阶段,即由主导产业向支柱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扩张和集聚特征。其中,软件业处于产业聚集阶段,产业向专业园区集聚,各种生产要素资源向专业园区集中并开始形成产业链。互联网服务业和数字内容业正处于由产业形成向产业成长过渡的阶段,产业自身出现爆炸式的无序成长,产业资源分散,产业增长几乎主要靠模仿和技术引进。电信业在中国信息服务业中一直占有较大比重,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稳定的主导产业和具有上、中、下游结构特征的产业链,具有较好地产业支撑与配套条件,产业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产出和较强的经济实力。但从长期来看,随着产业主导阶段的发展,电信行业产业发展的后劲逐步减弱,不可避免地将步入产业衰退期,这时产业必须通过不断创新和减缓实现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朝阳.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新产品渠道策略选择[J].大众科技,2006,(1).

[2]Gort, Klepper. Time Paths in the Diffusion of Product Innovations [J]. Economic Journal, 1982,(92):630-653.

[3]胡建绩.产业发展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4]杨公朴,夏人慰.产业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5]工业与信息化部.2009年全国电信业统计公报[EB/OL].省略/rollnews,2010-02-03.

[6]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省略/it/z/cnnic27/,2011-01-19.

[7][8]工业与信息化部.2009年全国软件产业统计公报[EB/OL].finance.省略/g,2010-02-03.

[9]2008年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及2009-2013年发展预测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信息产业部,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