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审计报告范例6篇

企业财务审计报告

企业财务审计报告范文1

财务报告作为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直接反应,也是企业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作出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无论是对企业自身的经营发展,还是对外部投资者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管理层作为企业的实际经营者,很有可能在利益的驱动下,出现粉饰财务报告的问题,影响财务会计报告质量,而开展审计管理,尤其是通过注册会计师外部审计,则可以避免这一问题。因此,充分研究审计、管理层权力对财务报告质量影响,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这对于促进企业的长远健康稳定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审计功能、管理层权力及财务报告有关概念分析

审计功能,重点是通过审计监督作用,对我国的资本市场上企业的运作进行规范,以促进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企业的会计信息透明度。由于近年来我国对审计提出了强制性要求,因此审计结果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影响越来越重。但是。目前有的上市公司受到自身利益的影响,出现了内部审计结果不准确,外部审计方面与注册会计师合谋购买审计意见等问题,审计监督作用需要进一步强化和规范。

管理层权力,也就是企业内部高管控制企业的意愿和能力等,按照现阶段有关学术研究,对管理层权力的评估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评价:结构性权力,主要是指企业内部管理层对下属控制的权力大小,主要通过职务控制和薪酬控制来实现。所有权权力,主要是通过高管所分配的股权或者是相关股权等,对公司管理带来的影响。专家权和声望权,主要是指高管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或者是声望等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会带来的影响。

财务报告则是企业财务信息的综合体现,现阶段对于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要求,则是要求企业除了通过财务报告进行基本的信息披露以外,还应该对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与财务状况等进行反映,严禁弄虚作假、粉饰财务报表或者是调整盈余。有的企业在财务报告或者是盈余调整方面,往往会通过更换审计师或者是增加审计费用等来调整审计意见,造成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失真问题的发生。

三、审计功能、管理层权力及财务报告关系分析

(一)管理层权力对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分析

当前,我国很多上市公司还未能对管理层权力形成有效的制约,因此管理层权力运作过程中,时常会有影响企业财务报告会计信息质量的问题。整体来说,随着企业管理层权力的不断增加,其自身受到有关的治理权控制以及外部监督的约束力度就会减弱,有的管理层则会选择在不违背企业会计准则以及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的框架内,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特别是选择各种有利的会计政策,调整盈余等,这些行为往往会造成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下降,甚至会对外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造成误导。

(二)审计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分析

审计管理特别是外部监督审计,是提高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关键因素,独立性较强的注册会计师开展审计,能够有效地避免企业内外的各种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于降低企业的成本非常有利。特别是具有较高专业胜任力的审计师,能够及时修正财务报告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但是由于企业的外部审计需求主要动因是政府的强制要求,因此有的企业并不喜欢高质量的审计服务,特别是有的企业管理层通过有针对性地选择审计事务所或者是通过审计费用等,会直接影响审计质量,进而出现财务报告质量不高的问题。

四、加强审计,合理控制管理层权力,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措施研究

(一)优化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强化对企业管理结构性权力的制约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的管理层权力有着重要影响,而管理层的权力对会计信息质量又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提高企业的财务报告质量,首先应该采取措施进一步的优化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特别是上市公司应该逐步改善内部治理环境,重点加强对企业内部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和制约,避免出现管理层手中权力过度集中的问题,确保企业内的管理层在良好的内部治理机制下,提高财务报告质量。其次,应该注重对企业管理层的所有权权力进行合理的培养,特别是合理的运用股权激励机制,将财务报告质量与管理层的股权激励或者是薪酬激励等直接挂钩,提高企业管理层自觉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的主动性。此外,在企业管理层的专业权力管理方面,还应该注重提高企业整体经营管理能力,准确认识到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性,降低人为操控财务报告的压力和动机。

(二)提高财务报告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进一步的提高企业财务报告质量水平,作为企业的管理层,应该积极主动地健全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督促提高财务报告质量。首先,应该注重加强财务报告中有关数据的管理,确保严格按照会计核算办法认真处理各项业务,保证财务报表的数据从源头上真实、准确、合规,进而确保账表一致,逻辑正确,客观反映。其次,应该对财务报表等进行严格的审核检查,确保报表的严肃性、及时性。此外,还应该注重加强财务报告的分析运用,充分发挥财务报告的实际价值,特别是依据财务报表计算分析各项财务指标,针对重要风险点、关键时间节点等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充分发挥好审计监督的作用

保证企业的财务报告质量,重点还应该充分发挥好审计监督尤其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的作用。在审计目标方面,应该重点是对企业的财务报告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在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是否准准确等进行审计,重点是提高财务报表的可信赖程度。同时,应该注重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职业道德的要求,确保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遵守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持专业胜任能力,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审计工作。

(四)完善责任追究机制

提高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确保企业信息披露的准确公允,除了加强控制管理以外,还应该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等,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信息披露责任追究机制。在责任的明确方面,管理层作为企业财务报告起草和披露的主要责任人,对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具有直接决定权。注册会计师等作为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评价审核的直接实施人,也是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重要责任人。在充分明确责任主体以及责任人之后,对于出现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真实或者是不规范的,应该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督促提高企业的财务报告信息质量。

五、结语

企业财务审计报告范文2

关键词:财务;决算;会审

中图分类号:F234文献标识码: A

一、财务决算会审的发展阶段

财务决算会审是财务管理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集团企业通过年终财务决算报告及时掌握成员企业经营业绩、管理水平并发现经营管理薄弱环节并提出整改意见的一项审计工作,旨在通过为企业管理层提出审计意见,促进企业持续提高企业风险防范意识,提升企业经营业绩和强化内部管理而为企业创造价值。财务决算会审工作重点依据企业设立的管理目标不同而不同,服务于企业的管理需求。因此,财务决算会审在中国铁物系统内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财务报表复核阶段。在计划经济体制内承担计划性铁路物资供应时期,企业的管理目标为政治性的物资保供任务,管理目标单一,业务种类单一,会计核算简单,尚未形成严密的财务决算报告体系,决算会审工作只对《资金平衡表》(相当于现在的资产负债表)等少量的管理类报表进行准确性和报表之间逻辑关系的复核。可以说,在此阶段的会审工作是根据总账对财务报表编制正确与否的核对工作。

第二阶段为查找问题阶段。随着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特别是从铁道部(现中国铁路总公司)剥离后,中国铁物原有的行政职能也在逐渐弱化甚至消失,企业的职能也由原行政职能向经营职能转变,企业管理不再是以单一保供任务为目标,除保留原有部分铁路物资保供任务以外,则需要完全顺应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求得生存实现发展。随着企业生存发展空间的外延,经营范围逐步拓展,经营品种日渐增多,精细化管理的不断深入,财务报告体系日渐形成。在此阶段,决算会审工作重心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会审工作重心不再是报表审核,而是依托于财务报表、会计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的财务报告体系而开展审计工作,发现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形成会审意见,在决算会审结束时将审计意见告知被审企业,要求企业落实整改,促进企业从整体上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第三阶段为防范风险阶段。随着企业的经营规模与资产规模的不断增长,经营模式的形成,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层出不穷,企业管理难度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风险管理的作用与地位被推向前延。为确保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企业管理由事后管理转变为过程管理,所有业务纳入风险管控体系,内部控制得到强化。在此阶段,财务决算会审工作的重心,从通过查缺补漏式的发现管理漏洞再落实整改向事前管理和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是否有效等防控风险管理方向转变。

总之,无论企业肩负着怎样的使命,制定怎样的战略,设立什么样的目标,而财务决算会审工作的重心永远都是企业战略实现,完成企业使命的驱动力量。

二、财务决算会审的作用

财务决算会审已经历十余年,随着会审工作内容的日臻完善,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也日渐提高,发挥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1.不断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

当企业确立使命、描绘企业景愿、形成战略目标后,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围绕使命、景愿和战略的实施而展开。年度财务报告则是对近期战略目标实现的综合概述,在财务报告中会清晰地阐述财务指标的完成情况、与预算目标的偏离度、投融资情况以及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等,而财务决算会审就企业战略目标和管理目标而制定会审内容,将侧重点放在发现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问题,分析经营活动特点,对重大风险事件以及管理缺陷发表会审意见,决算会审意见的形成,不仅为集团公司管理层掌握成员公司经营状况提供有利的信息,也为集团公司管理层为实现战略目标而进行下一步的工作部署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在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当中,财务决算会审对企业向战略目标的实现起到了修正与推动作用。

2.不断提高企业财务报告质量,进而提升企业的公信力。

诚信经营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许多企业特别是公众企业对外披露财务报告不仅是遵循法律,更是企业树立良好形象的有效策略,高质量的财务报告是树立企业诚信经营的良好形象与提升企业对外公信力的最佳标志。财务决算会审工作是财务报告对外披露的最后一道关口,会审工作组将对财务报告进行交叉立体式复核,审核的内容即包括技术性审核如报表的编制、逻辑关系、完整性正确与否,还包括管理问题的审核,如重大事项在报表报告中如何反映,披露事项是否完整,是否如实的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等,并遵循现场疑问现场解决的原则,对财务报告进行完善修正,以此不断提高企业财务报告质量,为企业对外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提高企业公信力夯实基础。

3. 不断促进业务规范化,提升管理水平,降低经营风险。

创造价值是企业追求的目标,风险与收益是一对孪生兄弟,在企业追求创造价值的过程之中,必然要应对风险,特别是在经营品种的多元化,盈利模式复杂化,经营风险在不断增多。财务决算会审是站在第三人的角度以独立性及其职业的审慎性客观地分析成员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充分发挥其职业判断能力对业务的管理流程、经营管理薄弱环节乃至于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提出较为公正的审计意见,促进企业不断增强防范风险意识,促进业务模式不断优化,持续提升管理水平,在降低经营风险的同时创造企业价值。

4.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执业能力,促进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升华。

随着企业贸产融物流一体化的经营发展,盈利模式的复杂化,对财务人员的执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需要财务人员具备更深厚的理论基础,更需要财务人员深入的了解业务实质,全面掌握业务发展动态,促进业务不断规范化,为企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对会审人员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需要会审人员不断关注经济形势变化,分析对集团公司的整体影响,完善和优化知识架构,不断的提高其职业判断能力,在公司内部充分发挥其领军带头作用。通过决算会审搭建的平台,增强会审人员与参加会审企业的财务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将拓宽财务人员视野,冲击其固化的思维模式,创新管理方法,提升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推动财务人员由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

三、财务决算会审还需要完善的环节

1.将财务决算会审纳入制度,使其“合法化”。

每个年度终了企业集团层面都会对决算会审工作人员配置、工作内容、准备资料以及时间部署等做了详细的通知,但,尚未制定相应的决算会审管理办法。笔者认为若财务决算会审工作要发挥更强大的财务管理功能,承担更多管理任务,应该提高决算会审管理级别,制定决算会审管理办法,明确财务决算会审在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使之纳入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使其成为一种管理制度而不是一种管理习惯。

2.还需建立建全财务决算会审的组织结构,实现流程化管理。

集团财务部会根据决算工作进展情况,拟定决算会审工作日期,从各个层级公司抽调会审人员,制定会审工作内容并下发财务决算会审通知,并在会审期间组织协调开展会审工作。鉴于财务决算会审并不是一项日常的管理活动,具用周期性、短暂性的工作特质,使得这项工作在集团企业内部缺少稳定组织架构和开展工作的管理流程。因此,在提高财务决算会审工作管理层级的同时,也应该配置稳定的组织框架,建立建全财务决算会审管理流程,通过对财务决算会审组织、审计目标、审计要点、工作要点以及审计工作底稿以及审计程序等环节进行流程管理、规范管理,促使财务决算会审工作开展能够和谐有序,提高其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进而促进决算会审工作质量持续提高。

3.完善信息平台的构建,借用强大信息手段提高财务决算会审的效率。

ERP系统引进与使用已基本构建了企业的财务业务一体化整体架构,凭借信息化平台的搭建,部分财务决算报表已基本实现从数据库中自动提取数据功能,但是,由于各个成员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和财务业务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使财务决算报表提取数据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大打折扣;尽管在年度财务决算报表体系中设置了海量的审计公式,但是,仍不能完全解决报表错报与漏报等情况。强大的信息系统未能充分发挥审核作用,导致从各个企业抽调出来的业务精英将大量的精力耗费在核对报表错报与漏报上面,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决算会审工作效率难以实现质的突破。因此,需要不断完善ERP与财务报表的对接功能和财务报表体系的技术性审核功能,利用强大的信息平台和技术手段,将会审人员从核对报表错报与漏报的技术性审核解放出来,而将审计工作重点放在经营管理与内部控制方面,提升财务决算会审的效率与效果。

4.借助中介力量提升财务决算会审的质量

在某种意义上,企业是为了取得外部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一纸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报告而被动的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在配合外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而消除的截止性错误便是最好的证明。因此,中介机构对于推动企业完善财务管理体系,推动企业管理提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鉴于财务决算会审工作与外部审计服务的对象一致,工作内容与时间有重叠,集团企业可以完全信赖于权威性与专业性并重的会计师事务所,将会审与外部重复性的工作交与外部事务所去完成,以提高决算会审工作效率,此外,还可将双方发现的管理问题相互交换,一方面借助外力推动企业对管理问题的整改,另一方面也拓展财务人员视野、提升执业水平,促进决算会审工作质量稳步提升。

企业财务审计报告范文3

1、财务报表审计基本理论

财务报表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在实施审阅程序的基础之上,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是否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真实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发表审计意见的鉴证业务。

财务报表审计最早起源于19世纪以前,目前在世界各国范围内已发展成熟,美国、日本等国家很早就颁布实施了财务报表审计准则,我国也早在 1996 年就了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相关学者对财务报表审计的研究成果不计其数。

2、内部控制审计相关概论

内部控制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审计委托,对被审计单位特定基准日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在此基础上发表审计意见。

在研究美国 COSO 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有关内部控制概论的基础上,将内部控制进一步细分为:广义内部控制和狭义内部控制,广义内部控制采用 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内部控制的概念;狭义内部控制概念借鉴美国 PCAOB 的 AS2 中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概念,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与财务报告有关的内部控制审计目标的过程,其目标主要是为了合理保证企业财务报告及其相关信息的真实公允完整。

3、整合审计基本理论

整合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审计单位委托,依照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利用两次审计工作的相似性来制定实施双向审计的流程,在整合审计的实施过程中,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和内部控制制度由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的同一项目组来执行,实施审计的整合计划,合理运用他人的审计成果,以求实现两种审计共同的审计目标。

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的整合审计研究已经成为国际执业界最新的发展趋势。在近十年的发展过程当中,理论界和实务界一直在孜孜不倦的对整合审计的效率和方案进行探索和研究。

二、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的区别、联系

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最终目标相同,整合趋势明显,但是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是两种不同的审计模式,二者在实施审计程序的过程中也有着明显的区别,笔者通过下表分析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1、审计业务范围

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都需要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必要时进行内部控制测试,但是二者在审计范围方面有着本质区别,财务报表审计的审计对象主要是对某一时点的或某一会计期间的财务报表、内部控制测试的必要性、并在必要时测试内部控制有效性,在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方面,除了了解与财务报表审计有关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外,对于其他内部控制不需要进行了解和评价,内部控制审计主要是对特定基准日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计,对于内部控制必须要进行测试,对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增加“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予以披露。

2、审计目标

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的具体目标不一致,但是二者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共同目标都是向财务报表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高质量的财务信息,并对提供的财务信息的真实公允性提供合理保证;但是,财务报表审计的具体目标主要是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都进行了真实公允反映,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对财务报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合理保证。而内部控制审计的具体目标: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并对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合理保证。

3、审计程序和承接业务范围

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审计程序都必须制定具体审计策略和总体审计方案,注册会计师在业务承接前都需要就审计工作事项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商议,达成一致的审计意见。但是,财务报表审计的具体审计计划包括风险评估、实质性分析程序和控制测试等,在审计收费:“审计收费”不是财务报表审计必然要求,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时,注册会计师应该充分进行职业判断,只有在注册会计师认为需要时,才需要和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收费”方面的商议,将审计收费事项登记在业务约定书上;财务报表审计的审计报告是在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上编制的,并且要求真实公允反映,并设计、执行必要的内部控制测试;在审计工作计划方面:内部控制审计的具体审计计划主要包括: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和运行有效性测试的具体程序,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内部控制审计要求在和被审计单位的审计业务约定书约定“审计收费”事项;内部控制审计的审计报告编制的基础:按照适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准则,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对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之上编制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三、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的整合趋势分析

1、整合审计的理论基础

(1)受托经济责任理论。企业经营者的受托经济责任,是指按照相关公司章程的要求或原则,受托者向外部信息使用者报告其受托管理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义务,财务报表审计业务由此产生。在受托经济责任理论的下,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具有共同的委托方即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和相同的受托方即企业管理层,两种审计业务中有共同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这是整合审计的理论前提。

(2)协同效应理论。将两种审计工作双向整合进行,产生的协同效体现为: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都强调对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关注,内部控制是指由公司的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程序和政策。

(3)内部控制理论。内部控制审计即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运行有效性进行评价的鉴证业务,审计对象是与企业财务报表有关的内部控制情况。无论是内部控制审计还是财务报表审计都是对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关注,为企业的整合审计研究提供了基本理论基础。

2、整合审计实施的流程

3、整合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企业财务审计报告范文4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的变迁,完善建议

一、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变迁

(一)美国内部控制审计

美国是较早开始关注内部控制审计领域并完善内部控制审计规范的国家。193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第1号《审计程序公告》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审查的要求。1978年,科恩委员会提出企业在披露公司年度财务报告时,也应对公司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估,同时要求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需经过注册会计师的评价并出具相关报告。之后几年,SEC也了相关的提案意见。2001年的安然、世通等事件的发生催生了美国国会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该法案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公司年报的同时应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并出具报告。2004年3月,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的《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关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AS2)明确提出了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时应同时进行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审计;2007年,PCAOB了更为完善的AS5以取代AS2。至此,美国内部控制审计已达到了较为完善的地步。

(二)我国内部控制审计

我国在相继出现了银广夏、蓝田等事件之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2002年了《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该意见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接受委托后就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特定日期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认定进行审核,并发表审核意见。其后,为了规范企业内部控制,进一步使得国内的内部控制审计规范与国家接轨,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于2008年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从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基本规范》要求执行该规范的公司,应当披露本公司年度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自我评价报告,并可以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2012年我国67家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在披露2011年年度报告的同时,披露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以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另外,根据《关于2012年主板上市公司分类分批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通知》的要求,中央和地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应在披露2012年年度财务报表时,应披露董事会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报告以及注册会计师出具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由此可见,我国在内部控制审计已逐渐趋于成熟化。

二、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完善建议

(一)内部控制审计范围

在2008年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要求执行本规范的上市公司应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随后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则明确提出会计师事务所应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在我国,内部控制有五大目标:保护财产安全,保证经营合法合规,提高经营效率,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而根据SEC2003年正式的最终定义中,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指由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或者公司行使类似职权的人员设计或监管的,受到公司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的,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满足外部使用的财务报表编制符合公认会计原则提供合理保证的控制程序。由此可见,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仅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目标之一,而是否应该其他方面的内部控制包括在内部控制审计中,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基于此,笔者建议,内部控制审计不应只包括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理由如下:(1)目前规定注册会计师只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发表审计意见主要是为了减轻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但是,在笔者看来,风险和收益是对等的,注册会计师在对企业整个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后所得到的报酬是与其承担的责任对等的;(2)注册会计师之所以需要对内部控制是为了提高财务报告信息的可靠性,除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以外,企业的内部环境等的内部控制也能对财务报告信息真实性产生影响,故更不应仅局限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3)对于企业管理层而言,其更希望审计人员能够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整体审计提出内部控制在哪些方面可能存在失效。而即使准则规定审计人员应就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管理层沟通,但是由于该业务并非审计人员必须完成的责任,就会出现审计人员不认真对待、管理层也无法获得内部控制整体运行情况的状况。由以上三点原因可见,将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作为审计人员必须履行的责任更有利于完善内部控制审计。

(二)内部控制审计是否应进行整合审计

内部控制审计被提出并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后,许多人认为应该对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进行整合。整合审计是指将两项审计工作交由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执行从而达到提高审计效率、降低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成本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成本的目的。并且,就我国现状而言,从2012年开始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公司基本都采取的是整合审计的方式。但是,在笔者看来,整合审计是不可行的。从前文所述内部控制审计的变迁可知,在经历了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公司进行造假的事件后,公众降低了对财务报表的信任度,因此,实施内部控制审计主要是为了重新提高公众对公司财务信息的信任度,内部控制审计为财务报表审计的可靠性提供了保证作用。但是,当进行整合审计时,事务所为了能同时获得两项业务可能会向被审计单位做出不该有的承诺;而若整合审计最终被作为行业规定强制执行时,会计师事务所也会因能够获得一项审计业务的同时获得另一项审计业务从而减少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的程序降低业务的质量。并且,相较于一家事务所的保证,公众更愿意相信两家事务所同时提供的保证。因而,实行整合审计只会降低内部控制审计对财务报表审计的保证作用,违背内部控制审计的初衷。所以,笔者认为,内部控制审计不应进行整合审计。

参考文献:

企业财务审计报告范文5

摘要:当下,建立适应经济发展和时代要求的财务会计报告模式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针对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体系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借鉴国内国际研究成果,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财务会计报告;局限性;改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以知识驱动为基本特征的崭新的经济时代。企业所处的财务环境受整个经济环境的影响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现有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因滞后于环境的变化而显示出了它的缺陷与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对财务会计报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使其得以完善和发展。

一、财务会计报告--信息有用性的改进

1.加强理论研究,为财务报告体系的改进提供理论基础

我国财务报告目标应是业绩评价和决策有用两者的有机结合,既可向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财务会计信息,又能用来作为评价企业管理者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尺度。财务报告作为企业正式对外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首先应为企业实现其目标服务。国家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其所需要的信息也可以通过经常性的抽样调查等间接方式获得。这将进一步淡化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报告内容的界限,未来两者融合的程度将会越来越大,即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转化到财务会计的成份将增加,促使财务报告目标得到充分实现。因此,应加强理论研究,为改进我国的财务报告体系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2.进一步完善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体系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是我国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主要报表,辅之以附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构成了我国的财务报告体系。它以财务报告为内容、资产报告为中心、财务报表为主要表现形式对企业的资产使用、已得收益、资金营运等财务信息进行确认、表述和披露。未来的财务报告应该着眼于用户层,以满足用户层在市场经济中与企业的发展、竞争能力、风险等方面相关的财务信息需求。可将这四张主要报表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分为核心信息和非核心信息两个部分,在财务报表中披露能够表明财务弹性、投资报酬和变现能力的相对值会计信息。

3.增加未来预测的信息

利益相关者在掌握企业现在的财务信息的同时,还要借助现有的信息去分析和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从决策的角度上来说,信息使用者能通过借助现有的财务信息去预测企业未来的信息才是最相关的。因此,未来的财务报告模式应增加一些企业未来的预测信息。如企业的前瞻性信息、创新金融工具信息和企业管理信息等,以提高财务报告的整体有用性。

二、财务会计报告--信息披露的改进

1.增加会计报表表外揭示内容,鼓励披露更广阔的信息

财务报告原则要求揭示所有对用户的理解及决策有用的重要信息。为此,财务会计报告不仅要披露财务信息,而且还要披露非财务信息;不仅要披露定量信息,而且还要披露定性信息;不仅要披露确定性信息,还要披露不确定性信息。[]

在会计发达国家,表外信息的地位已成为使用者正确理解报表数据和判断报表信息质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整个财务报告系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我国只重视主表和附表的编制,对表外信息的内涵和披露方法不太重视,甚至是不太熟悉。如企业无论是否发生关联方交易,均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子公司和母公司有关的信息。企业与关联方发生交易的,应当在附注中披露该关联方关系的性质、交易类型及交易要素等。因此,我国在新会计准则颁布之际,要求会计改革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重视表外信息的作用,规范不同企业表外信息的揭示方式,逐步加大报表附注中非财务信息和其他财务报告的披露力度。通过旁注、脚注、附表等形式对基本报表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说明、补充或解释,以便帮助使用者理解和使用报表信息,满足报表使用者对决策有用信息的需求。

2.增加实时财务报告,对于重要信息进行实时披露

实时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网络将企业发生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和经济事项实时反映在财务会计报告中,进行实时披露。它有以下优点:一是有助于全面提高财务会计报告的相关性。实时的信息传递,使信息使用者能够及时获得相关信息,迅速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二是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传统会计模式下,会计人员平时的工作不为外人所知,故有些人在期末可以视需要对数据进行修改。根据以往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相关研究,往往侧重于公司治理的特定层面。如:股权集中度,最终控制人的性质等。会计质量方面的研究发现,公司外部董事会比例越大,独立董事越多,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亦然。实行实时财务报告,使经济业务发生后便及时公布,这样公司管理人员可以预测整个期间的经营业绩,从而使人为操作数据的可能性降低,数据的真实性大大提高。

三、财务会计报告--及时性的提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财务会计报告的及时性变得越来越重要。倘若无法满足及时性,即使相关的信息也会变得不相关。为此,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支持下,一方面缩短财务会计报告的时间间隔尤其是缩短上市公司年报的报送时间,尽可能及时地提供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必要时间则以缩短财务报告提供的周期,如采用季度财务报告或适当地发表临时财务报告,简化年度财务报告等;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定期报告与实时报告并存的形式。[

]

在不断提升定期报告质量的基础上,依据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将审计的报告存储于因特网上,信息用户随时都可以联机上网,直接进入企业报告子系统,及时有效地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实用价值。

四、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和尽快完善相应的准则规范

公司的审计制度包括外部审计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外部审计制度主要指企业之外独立的第三方建立和实施的审计制度。内部审计制度是指以公司内部审计委员会以及内部审计机构为主体实施的财会审计。为了加强财务报告的准确性,一定要加强公司内部审计制度。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有利于财务制度运行及其改善从而保证财务报告的质量。例如:摩托罗拉公司总部审计委员会独立于经理层进行不定期的审计,包括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员工职业道德情况审查等。所以加强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的监督公司经营和财务活动,及时发现和改正财务控制问题,以确保财务报告的质量。

要完善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体系,不仅要注重人为的操纵,而且还要从源头上进行改进,这就需要国家完善相应的准则、规范,从法律的角度对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事项进行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改进我国的财务报告体系。

参考文献:

[1] 晁春余. 现行财务会计报告模式改进的探讨[J].财会通讯

企业财务审计报告范文6

(一)历史争论--作用相斥

随着人们对报表审计中内部控制重要性认识的深入,是否对内部控制进行单独评价及报告作为难题之一逐渐浮出水面,成为历史上一个长期争论的话题。而争论的焦点在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出具是否会降低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可靠性。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财务领域的学术研究逐渐表明,年度财务报告仅仅是债务和权益投资的部分决策因素,而对季度会计信息、内部控制、预测等信息的需求变得越来越明显。于是,一些学者开始对注册会计师进入这些领域的可能性进行了论证,并使用问卷表来调查公众对此的态度。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53年出版的《注册会计师手册》中指出一个新建议:在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的意见中,应包括一个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意见。这个建议立刻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许多人指出:对内部控制在审计报告中加以评价容易引起误解。到60年代,《审计程序说明书第49号--内部控制的报告》把在审计报告中是否需要说明内部控制的权利交给了管理当局。这使得如何表达对内部控制评价的意见成为一个更加突出的问题。1980年,《审计准则公告第30号--内部会计控制的报告》取代了《审计程序说明书第49号》,《审计准则公告第30号》指出:为了表示意见,注册会计师必须审查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审查既可独立进行,也可以结合财务报表审计进行。可见,《审计准则公告第30号》采取了折中的态度,这也反映了实际中人们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与审计报告二者关系认识上的转变。

在长期争论的基础上,人们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与审计报告关系的认识于80年代末出现了明显的改变。1988年,《审计准则公告第60号--审计师对关注到的内部控制结构相关事项的传达》被颁布,该公告要求注册会计师就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中存在的重大不足与审计委员会进行沟通。199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利用法(FDICIA),这一法律规定:所有资产大于20亿美元的金融机构管理当局必须对内部控制结构的有效性进行声明。该法同时还要求注册会计师对管理当局的报告进行验证。2199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了《鉴证业务准则第2号--财务报告外的内部控制报告》及《鉴证业务准则第3号--符合性鉴证》,对企业提供内部控制报告及注册会计师对其进行评价并表示意见提供指导。至此,对于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报告关系的争论,以职业规范对内部控制评价及出具报告的认可而告一段落。实践的发展告诉我们,对内部控制进行单独评价及报告是因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是经济健康发展的保证,是独立审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正确选择。

(二)关系重新定位

虽然对于内部控制报告与审计报告关系的争论已告一段落,但留给我们思考的问题是: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否影响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到底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审计报告的可靠性?二者的关系到底如何定位?笔者试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对于被审计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这里的会计报表是企业管理当局向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方面财务信息的手段。一般地,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注册会计师以第三者身份,对企业管理当局提供的会计报表进行检查,并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贯性作出独立鉴证,以增加会计报表的可信性。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对被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声明书发表评价意见的书面文件。内部控制声明书是企业管理当局对其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所作的认定。按最新理念,企业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个要素。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对企业管理当局的内部控制声明书中的认定进行鉴证,并发表评价意见,以满足利害关系人对此信息的需求。

从审计报告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比较中可以看到:审计报告仅仅是对企业年度财务信息的鉴证,范围较小,时效也较短;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则是对"……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的鉴证,范围广,时效也较长。正因为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对过程的鉴证,审计报告是对结果的鉴证,所以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会对注册会计师的报表审计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表面上的意见类型的一一对应,即不能认为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无保留意见,则审计报告也应该是无保留意见。由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对整个企业范围内的、某个时期的全过程的鉴证,而审计报告是当年度财务信息发表意见,故财务报表所示财务信息的合法、公允及会计处理方法保持一贯并不表示整个企业的内部控制也一定是完整、合理及有效的;同理,企业内部控制在完整性、合理性或有效性上存在重大缺失也不等于企业当年财务报表一定不可信。内部控制对财务信息的影响是一种基础性的影响,是一种过程性的影响。

审计报告侧重于向信息使用者传递被审计企业当年度或短期的信息,而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反映出来的信息则具有长期性的影响。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对审计报告所提供信息不足的补充,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增加证券市场及其他资本市场的透明度及有效性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美]道格拉斯·R·卡迈克尔 约翰·J·威林翰 卡罗·A·沙勒 著 刘明辉 胡英坤 主译. 《审计概念与方法--现行理论与实务指南》.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2.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香港会计师公会. 《高级审计实务》.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3. 超越企管出版研发组. 《内部控制制度作业要点及实务--公开发行公司自我评估规范》.超越企管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新闻局局版. 1999

4. 文硕. 《世界审计史》. 企业管理出版社. 1996. 第二版

5. 王光远等编著. 《会计大典第十卷--审计学》.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9

6. 阎金锷 陈关亭. 《内部控制评价应用》.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