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范例6篇

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

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范文1

关键词:正名;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8-0161-05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到现在已经历90多年。90多年来,我党对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十分重视,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对外开放事业广泛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相应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应当前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问题,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与思想政治工作,形成有利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良好氛围,是摆在我党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的伟大任务。因此,科学地挖掘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并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

随着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于2005年的设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相继成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在今天的学术界,思想政治教育又成为了热门话题,似有成为某种特别的“显学”的倾向。然而,在这种貌似学术繁荣的背后,却隐含着这样一种陷阱。即某些研究者急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进行淡化处理。或试图以某种价值中立的名义来祛除思想政治教育的严肃的政治色彩。

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认真地梳理思想政治教育的“元问题”,即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名”问题,“名正”方能“言顺”,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都应该依据于某种恰当的理论逻辑起点与深层的概念内涵。唯有特定的理论梳理与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实效性”与“长效性”方可得到逐步的解决。而为了求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名”真实意蕴,我们首先需考察学术界对何为“思想政治教育”都作了哪些定义。

通过我们对国内十二种文献综合比较分析。发现这些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展开论述:有以功能角度而言,如陆庆壬、王勤、苏振芳主张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特定目标的实现。思想品德的转变与指导实践行为”为核心;有以内容的角度而言,如陈秉公、邱伟光与教育部思政司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心理”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有以目的的角度而言,如袁礼周认为“解决问题,提高能力,为当前和长远目标而奋斗”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有以主客体价值关系而言,如张耀灿、仓道来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在于主客体需要的满足;有以目的与内容相结合的角度而言。如孙其昂认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育新人,动员大家为当前和长远目标而奋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议题。

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从多维度展开了争鸣,没有形成绝对一致的意见,但这并不代表着这个领域研究的弱化。恰恰相反,多样化的探索正说明学者们对基本概念,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元问题的充分兴趣。正所谓“名正言顺”——展开对这个学科的本质内涵的探究,离不开概念的逻辑起点。

二、“思想”与“政治”的“教育”抑或“思想”的“政治教育”?

我们党在开始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之前,经历了一个长期的酝酿和成型的过程,就一般而言,我们将之归纳为:政治工作(教育)一思想工作(教育)一政治思想工作(教育)一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这四个主要阶段或环节。

早在1922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就开始以“政治教育”或“政治工作”作为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名称之一。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指出:“经过政治教育,红军都有了阶级觉悟”。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

开,会上提出:“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这说明“政治工作”作为我党的重要理论教育手段,已是比较成熟了。列宁曾指出:“对人民进行政治教育——这就是我们的旗帜,这就是全部哲学的意义。”政治工作和政治教育对于任何一个政党而言,都是首要的工作任务,这个概念的提出与运用,对于从事党的理论教育与实际工作带来的极大的方便。但同时,当政治教育与政治工作被广泛地运用于一般性的场合和领域时,其概念的明确性与范围的确定性,则显示出其比较局限的一面:思想政治工作,首要的和主要的是一种思想教育与思想工作。

鉴于政治工作与政治教育的局限性,思想教育和思想工作是作为对前者的补充而提出来的,是对前者的深化与推进,因为政治教育的首要方面是思想方面的教育,正如朱德所说:“要以思想教育为主”,而列宁也认为:“一分钟也不要忘记政治斗争,不忘记用社会民主主义的思想教育整个工人阶级。”政治斗争依据的是思想的教育,因此,思想工作对于完成政治任务具有中心环节的作用。但是,政治思想工作在实际的运用中所存在的不足,一方面是由于政治工作的多样性、复杂性,另一方面也由于特定概念具有“包打天下”的雄心。将政治与思想的关系作一个调整,即将思想放在政治之前而成“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这一概念,原来作为一个词的政治思想,现在则成了两个词:思想与政治,而我们以为,要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并不能宽泛地界定:“由于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在内容上有交叉,就使之成为一个浑然一体的概念,从而增加了所能概括的内容范围。因此,不仅包含了政治工作中的思想工作,包含了政治工作之外的思想工作,而且包含了政治工作中的非思想工作,并且突出了思想工作的政治性。”这个解说,将凡属于思想教育范畴与政治教育范畴的内容皆涵括在内,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家族的日益庞大与繁杂。从过去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扩展到纪律教育与道德教育,甚至当人的心理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课题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又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其中,这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本质内涵在理解上存在着差异,也在于对实际“思想政治教育”所承载的任务过于庞杂所致。 但是,不管实践中我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充满多少的期待,或是基于其过于庞杂而导致实效性的可能缺失的认知,进一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本质是很有必要的。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个存在着诸多争议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即是思想政教育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是其价值规定与根本指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基础的、根本的意义。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其“政治性”,即思想教育中的政治立场。

要认清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基于其“政治”的属性,就首先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的来源及其含义,孙其昂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源自社会系统中的政治价值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定性:首先,政治观念是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理论与价值观。统治阶级思想在社会思想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也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精神内涵。在这样的社会中,支配人们行为的是思想意识,也就是政治价值观决定和支配的行为。其次,政治关系体现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作为上层建筑构成要件之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反映了一种社会关系,即是统治阶级思想与被统治阶级思想、统治阶级内部思想之间的关系是政治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调节政治思想关系,对政治关系的协调发展贡献精神手段,另一方面也从属于社会实践活动,倚重于政治关系。再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导向其成为社会制度与政治制度的一个必然结果,而政治制度又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与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化作为我党理论建设的一个文化传统,是社会制度与政治制度延伸与具体体现。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倚重政治权力的运行。而具有真理教育与政治权力的双重力量,是政治权力的教育领域的延伸。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以为,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所蕴含的本质属性在于“政治性”,而这种“政治性”禀赋,就其根本意义上而言,在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必须保持与党的中心任务、根本利益相一致的基础上。而且,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层面的政治与教育的结合,是一种观念形态的教育活动,是观念世界的政治灌输与改造活动。

因此,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思想”与“政治”的教育,而是“思想”的“政治教育”,换句话说,也就是“思想”的特定“意识形态教育”。我们以这种构词方式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是多此一举,或是概念上的倒退回“政治教育”的阶段呢?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我们认为,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思想”层面的教育活动,在于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根本上是一种观念形态的、心灵世界的,而不是外在物质世界,因为,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观念的传达,而不是“物质”的给予,虽然,“精神”的能动作用能够引起“物质”的变化,但这并非“精神”与“观念”的自有属性。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分包容,将是导致其实效性、长效性在逐步丧失的重要原因,因为,不同范畴的教育内容。具有不同的教育手段与教育规律,强扭一种方法、一种方式、一种模式的教育,必然导致针对性的下降乃至最终丧失。“思想”的“政治教育”既保证教育对象的单纯性:“思想世界”,也保障教育的价值判断的“政治性”,是根本性与价值性的有效统合。

最后,“思想”的“政治教育”为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的教育与建构提供了正当与合理的出口,既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正本清源”,也为“意识形态”的科学创新发展,保障国家、社会的长治久安指明了清晰的方向,“思想”的“政治性”教化是“意识形态”构建的首要任务。

那么,作为“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呢?

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

要准确地理解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首先需要明晰何谓“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一词最早在19世纪初由法国哲学家特拉西(destutt de tracy)提出的,用以指称“观念的科学”。特拉西认为,作为观念学的意识形态,其主要的任务在于研究认识的起源、界限和认识的可靠程度。除了理论上的、哲学认识论上的意义之外,特拉西还赋予了意识形态学说以实践的意义:作为一切科学的基础,意识形态是负有社会使命的,它的目标在于为人类服务,甚至拯救人类。基于这一主旨,特拉西和他的信徒们曾设计了一种国民教育制度,以期把法国改造成一个理性的、科学的社会。自特拉西提出“意识形态”这一术语后,西方社会首先开始对意识形态问题进行比较系统阐述,如:德国哲学家卡尔·曼海姆撰写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一书,阐述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理论之间的相似性,并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对意识形态的含义、类型进行了分析,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思想方式”,并将“意识形态”区分为两种情形:即“特殊的”(特别的)意识形态和“整体的”(总体的)意识形态。

但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的马克思与恩格斯并没有明确界定“意识形态”这个概念。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也没有专门解释过这个概念,即使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阐释意识形态的专著里也没有概念式的注解,只是在恩格斯致弗梅林的信中提出“虚假的意识”的说法:“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有意识地、但是以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推动他行动的真正动力始终是他所不知道的,否则这就不是意识形态的过程了。”(恩格斯:《恩格斯致弗梅林》)

而就一般的西方学者而言。他们对意识形态的理解和把握主要分成两种用法。

其一,是以“中性化”的态度来概括意识形态含义。如:《布莱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认为:“意识形态是具有符号意义的信仰观点的表达形式,它以表现、解释和评价现实世界的方法来形成、动员、指导、组织和证明一定行为模式和方式。并否定其他的一些行为模式和方式。”哈里·约翰逊认为,意识形态被运用得最为广泛的定义,是指构成一种社会政治纲领的整套主张、理论和目标。美国哈泼·科林斯出版社出版的《美国政府与政治》辞典对意识形态作了多种解释,其中一种观点就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关于人与社会本质的政治信念的综合体系:是一种最好生活方式和最佳社会机构安排的观念的有机集合体。《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哲学或政治哲学的一种形式。其中实践的因素与理论的因素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是一种观念体系,旨在解释世界并改造世界。”从上述学者对意识形态的分析可以看出,他们把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实体性概念,认为意识形态是信条系

统或信念体系,是一定阶级和利益集团的政治主张和理论体系。 其二,是以“否定”和“贬义”的方式来解释意识形态概念。如:法国政治学家莫里斯·迪韦尔热在《政治社会学》一书中认为,意识形态是“解释一个社会的系统方法”。并强调,意识形态“是一种维持或摧毁、维护或批判一种社会所采取行动的依据。”美国学者阿瑟·施莱辛格认为,意识形态“指的是以组系统的僵硬的教条和信条,人们根据这些教条和信条试图了解世界,并试图保存或改变整个世界。”在全球化浪潮下西方出现了所谓“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意识形态观,并以此为基础来解释意识形态。20世纪50年代以来,“意识形态终结论”之争一直持续不断。在“终结论”的争论中,就包含着对意识形态含义的不同认识,正如美国学者西摩·马丁·李普赛特在其《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中指出的:“大体上说,关于意识形态终结的分析是否正确的激烈论战,是围绕‘意识形态’一词的不同含义展开的。”从法国雷蒙·阿隆的《意识形态的终结》(1954年)一文,到美国丹尼尔·贝尔的《意识形态的终结》(1960年)一书,再到美国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1992年)及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1996年)等,他们总体上声称意识形态,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一种乌托邦,是一种“欺骗”和“杜撰”,是“虚假的观念和意识”等。

1964年埃利希·哈恩在《马克思主义和意识形态》一文中认为马克思对“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或术语很可能在双重含义上被运用。一方面,它被马克思和恩格斯具体地理解为虚假的意识的标志;另一方面,它被马克思主义和其他一些人的文献中,它主要是作为一个阶级的社会意识的总体概念而出现。”p·c·罗兹在《意识形态概念和马克思的理论》一书中认为:“马克思已经把意识形态理解为‘虚假的意识’,也理解为‘形而上学’和‘宗教’的整个‘上层建筑’”这二位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专家都认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具有否定性,是为“虚假的意识”,可以说是非常切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本义,因为恩格斯在弗·梅林的信中就曾直接地道出“虚假意识”的说法。从否定层面来理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也就真正地掌握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的核心主旨。

但是,我们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分析马克思与恩格斯所运用的“虚假意识”的意识形态概念,实际上,他们是基于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与虚假性揭示的前提上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无疑是以真实世界的实践学说为基础。反映人类生产活动与思想认识发展的科学规律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与真实性。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意识形态作为对资产阶级的批判武器是不能普泛至马克思主义范畴,列宁批判了伯恩斯坦制造的所谓“意识形态与科学分界”,指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与真实性,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贡献。以此,著名学者邢贲思认为:意识形态是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中的一部分,并属于社会意识中层次较深的具有理论形态的这一部分。俞吾金也认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是“在阶级社会中,适合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竖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而形成起来的,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

此外,宋惠昌、刘建飞、朱兆中、李英田等多位学者与上述两位一样,都比较一致地认为,意识形态是作为一种特定目的、特定团体的某种社会制度、阶级理论与观念系统的综合物体。他们普遍认为,意识形态是“政治性”话语方式的独特路径。但是,当我们进行中西比较时,就会发现,意识形态实际有着“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意识形态一种类型认为,这种意识形态实际上相当于与物质世界对应的精神世界或精神文化和思想观念:另一种类型认为,这种意识形态是为某一定的阶级和利益集团的自身利益需要而表达出来的价值观、思想和主张。从狭义的意识形态来看,它实际是指一定社会制度下的统治阶级和社会集团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提出来的思想体系和理论主张,这种狭义主张,实际就特定的“政治性”话语的掌控方式,而且通常是为“统治阶级”的特有宣传手段。

意大利共产党领袖、著名的理论家葛兰西通过区分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提出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即相对于政治社会的“政治领导权”和相对于市民社会的“文化领导权”或

精神的和道德的领导权”。后者的实质就是意识形态领导权,而这种领导权在根本意义上说,就是一种教育关系,是靠先进的知识分子批判旧的意识形态并传播新的意识形态的方式来实现的。葛兰西说到:“这种批判使旧的意识形态已拥有的重要影响的分化和变化的过程成为可能。先前是第二位的,从属的或甚至是附带的东西现在变成了主要的东西,变成了一个新的意识形态的和理论的复合体。”正是通过教化的落实转化了新旧意识形态,使无产阶级掌握了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进而完成政治领导权的夺取。葛兰西依据政权建立的过程。区分两种领导权,但在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建设中,是无法分离这两种领导权的。因此,“政治领导权”与“意识形态领导权”在思想政治教育看来,就不可避免地需要统合二者,也就是“思想”的“政治教育”,而这种教育即依据“政治领导权”的必然出发点。

思想政治教育从产生于“政治工作”的历史,就注定了其最高宗旨不是致力于获取知识世界的境界。思想政治教育从显在层次的意识到潜在层次的意识都渗透着“政治性”意识形态的空气,那种以为可以脱离特定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幼稚、荒谬,而且需要全面地批判。

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范文2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帮助初中生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

在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是最根本的指导思想,这种价值原则和思想根基,需要教育者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人文精神非常浓厚,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我们必须对思想的文化根源进行挖掘,对邓小平的时代精神进行弘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将和谐、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内化为包括初中生在内的,全社会的一种自觉的追求。唯有如此,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成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并指导初中生进行价值判断和文化选择,在内心深处根植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精神的运用可使马克思主义的人文魅力凸显出来,这是帮助初中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并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重要途径。

2.对传统文化进行弘扬,培养初中生的民族精神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积淀和蕴含了深厚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无法抛弃的、与生俱来的根本。中国传统文化对情感和伦理思想非常重视,它重点强调培养爱国情操和思想道德,歌颂和弘扬的是一种精忠报国的思想。而这种民族精神的弘扬和传承,铸造和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的辉煌篇章。新的历史时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必须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引起高度重视,使文化自身的属性提升,对初中生的道德情操进行陶冶,使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被激发出来,进而培养初中生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树立民族精神和民族大爱,成为勇于担当的优秀的社会公民。

3.对人类优秀的文化精神进行吸收,鼓励初中生勇于创新和开拓

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范文3

关键词:正名;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8-0161-05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到现在已经历90多年。90多年来,我党对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十分重视,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对外开放事业广泛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相应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应当前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问题,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与思想政治工作,形成有利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良好氛围,是摆在我党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的伟大任务。因此,科学地挖掘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并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

随着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于2005年的设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相继成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在今天的学术界,思想政治教育又成为了热门话题,似有成为某种特别的“显学”的倾向。然而,在这种貌似学术繁荣的背后,却隐含着这样一种陷阱。即某些研究者急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进行淡化处理。或试图以某种价值中立的名义来祛除思想政治教育的严肃的政治色彩。

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认真地梳理思想政治教育的“元问题”,即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名”问题,“名正”方能“言顺”,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都应该依据于某种恰当的理论逻辑起点与深层的概念内涵。唯有特定的理论梳理与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实效性”与“长效性”方可得到逐步的解决。而为了求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名”真实意蕴,我们首先需考察学术界对何为“思想政治教育”都作了哪些定义。

通过我们对国内十二种文献综合比较分析。发现这些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展开论述:有以功能角度而言,如陆庆壬、王勤、苏振芳主张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特定目标的实现。思想品德的转变与指导实践行为”为核心;有以内容的角度而言,如陈秉公、邱伟光与教育部思政司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心理”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有以目的的角度而言,如袁礼周认为“解决问题,提高能力,为当前和长远目标而奋斗”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有以主客体价值关系而言,如张耀灿、仓道来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在于主客体需要的满足;有以目的与内容相结合的角度而言。如孙其昂认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育新人,动员大家为当前和长远目标而奋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议题。

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从多维度展开了争鸣,没有形成绝对一致的意见,但这并不代表着这个领域研究的弱化。恰恰相反,多样化的探索正说明学者们对基本概念,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元问题的充分兴趣。正所谓“名正言顺”——展开对这个学科的本质内涵的探究,离不开概念的逻辑起点。

二、“思想”与“政治”的“教育”抑或“思想”的“政治教育”?

我们党在开始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之前,经历了一个长期的酝酿和成型的过程,就一般而言,我们将之归纳为:政治工作(教育)一思想工作(教育)一政治思想工作(教育)一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这四个主要阶段或环节。

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范文4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公路文化;结合建设

一、思想政治工作和公路文化建设之间存在的关系

公路文化是在一个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利用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的一个统一的价值观的体现,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是为公路文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公路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做好公路文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对公路文化建设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作用。

(一)思想政治工作对公路文化建设的影响

思想政治工作与公路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公路文化的创新改革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在公路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是作为保障的有利后盾关系。在对思想政治工作与公路文化的影响探讨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二者的作用和概念。思想政治工作是在思想上教育的工作,是一定的社会阶级为实现其自身的利益,对相关人员进行思想形态意识上的教育,达到指导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依照自己观点行动的目的。以指导以人们意识形态为主要对象,改变人们的观念意识为目的,提高人们在思想上意识认知,党合理运用思想政治工作在领导人民群众实现向社会主义文明精神思想的发展,培养一支遵纪守法的工作团队也是党工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意义,帮助落实公路文化建设和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支持。

(二)思想政治工作对公路文化的推动

我国现阶段繁荣蓬勃的文化已经传播渗透到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公路文化在当今社会的文化发展下已经是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同时公路文化对社会文化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公路文化是在政治思想工作的发展引导之下的保障工作,对公路文化有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在公路文化建设过程中为保障公路文化的正常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思想政治工作和公路文化工作作为两门科学研究人的文化,在建设过程中促进公路文化的改革与创新,是思想工作在这种形式上的补充文化,两者都是以人为研究对象,以人为科学研究的工作,在实际操作中有着不同的不用的重点方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三)思想政治工作与公路文化的含义

思想政治工作是利用社会主义观念对人民群众进行教育的思想,从中提高自身对社会意识的理解和创造出对社会的改变。政治思想工作是团结各族人民的共同建设思想,将社会工作者和创造者思想结合的一个共同主义。我国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给思想政治工作和公路文化建设赋予一个强有力的保障,指导作出正确的思想方针。公路文化概念是:人民自己创造的文化产物,是人民物质上拥有的共同财富,是作为一个在精神方面创造的劳动果实,另外含有社会中的科学知识和形态理论,公路文化体现一种具有凝聚力的公路精神,是劳动者精神创造上一个重要代表体现。

二、思想政治工作和公路文化的应用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公路文化的区别

两种建设文化之间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关系较为密切复杂。

相同点有:在思想政治工作和公路文化建设中的教育对象相同,是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精神教育,达到改变人类的观念提高人生价值观的目标。两者之间的建设内容相同,是以提升领导干部和普通工作人员的精神素质为建设重点,并且能够提升他们对工作的责任态度,规范工作者和劳动者的行为,促使努力的工作。

两者之间也存在一些不同点:两者的工作中心不同,思想政治工作是以公路建设部门和其他单位为对象,有监督的作用,而公路建设单位的工作中心是以建设好公路质量为重点,前者监督面广,后者是单一的工作。两者工作针对环境不同,思想政治工作是代表国家教育出台的一套科学理论理念,以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觉悟和对工作的态度。

(二)两者的运用范围

公路文化是被包含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文化,后者有着对前者的导向作用。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三个代表”为主要思想进行对人民的思想教育,结合科学发展观,教育有关人员进行知识学习且提高他们的素质素养,教育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责任态度和政治方向,提高自身的社会价值观,形成一个正确的人生观,规范自身的道德抵制一些社会中的腐败行为,纠正不良之风创造正确的社会主义道路。做好思想政治的多方面内容工作,创造优秀的精神文化理念,以建设公路文化为建设基础,从而发挥出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意义,运用不同的教育理念开展进行相关学习,以提高他们的素质为目标。公路文化的建设是劳动者的体现,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下的正确实现。

(三)思想政治工作对公路文化建设的引导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是促进公路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为公路文化的建设奠定一个基础保障,对腐朽思想有抵制作用,能够对工作人员的不当行为进行约束,公路文化是人们在劳动中产生的有形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促使人们有正确的思想理念,实现工作与现实之间的思想良好协调,达到文化服务工作的观念,令使其对社会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结语

思想政治工作是公路文化建设的基础思想保障,在新社会中可以防止有些腐朽文化的产生,创造新文化的新力量培养先进文化的产生,推动公路文化的建设和理解。想要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前提得学习了解公路文化的重要性,理解公路文化的内在含义和作用,才能作出对公路文化以及建设的保障。公路文化也拥有自身在文化方面的建设体制,在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下为工作人员建立相关法规条例,为公路文化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为思想政治工作与公路文化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范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德育非政治化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讲政治”。

第一,关于“德育”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学界对“德育”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争论的焦点在于“德育”是否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确定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主要根据,是理论对实践的关系,是概念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把“德育”理解为“道德教育”,从字面上看不失为合理的解读之一。从伦理学或道德建设的角度看,“道德教育”可以简称为“德育”。但是,作为我国教育全局中与“智育”、“体育”、“美育”相并立的概念,“德育”决不能仅仅归结为“道德教育”。我国的教育方针用“德智体美”四个字概括了教育的内容。“德”育包括的内容应该是:为了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除“智”育、“体”育和“美”育外的所有内容。

“德育”的含义问题,决不只是一个文字解读的问题,不是仅仅从字面上推敲就可以确定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全局出发来确定的重大问题。它首先是教育实践中的一个重大问题,然后反映为一个理论问题。在我国教育的全局中,适应不同受教育阶段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教育内容,但从总体上看,开展与学生年龄和受教育水平相适合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的教育,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因而教育方针中的即当代中国教育中的“德”育概念包含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的内容,这既是“实然”,也是“应然”,既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也是完全合理的方针。正因为如此,在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中,“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这两个概念是相通的,可以指称同一的对象,只是根据具体场合的需要,分别采用了这两种不同的表述方式。例如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分别以“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为关键词,但都包括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内容。如果像某些论者所主张的,德育只能是道德教育,不能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那么,国家的教育方针中就没有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的位置,以教育方针为依据的我国学校教育中就没有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的地位。这种教育理论如果被付诸实践,必然会导致削弱和损害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严重后果。因此,联系我国教育的实践以及“德育”概念在党和国家重要文献中、社会生活中使用的实际来看,把“德育”说成是不得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的“道德教育”,不能不说是一种排斥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的“德育非政治化”的理论。从字面上做文章,根据“道德”与“政治”、“思想”等概念的区别来论证“德育”不能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也是站不住的,因为这种论证的逻辑前提是把“德”仅仅解释为“道德”,所以认为“德育”若包含政治、思想教育就是概念混乱。但是在现代汉语中,“德”本身就包含了“道德”、“品行”、“政治品质”等多重含义,因而“德育”的释义正是“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第二,关于“公民教育”。

我国宪法中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宪法第一条规定了我国的国体,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宪法规定了我国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的政体,规定了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宪法第二十四条又直接规定了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的内容。这一切,无疑都是我国的“公民教育”所应有的内容。

第三,关于教育方针中“接班人”的提法。

有论者特别反对培养“接班人”的提法,把它作为“德育政治化”的典型表现来批判。其理由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是政治使命,以“接班人”为指向的教育是政治教育。的确,教育方针中的“接班人”这个概念有很强的政治性。为了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实现我国办教育的目的,教育方针对培养目标提出了包括多方面要素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其中的“接班人”一词侧重体现了对培养对象的政治方面的要求。既讲“建设者”,又讲“接班人”,全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构成了全面的培养目标。这里的根本分歧,不在于“接班人”的培养目标是否具有政治性,而在于这种具有政治性的培养目标是否具有合理性。邓小平始终是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战略高度来看教育的,他强调社会主义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正因为如此,他多次用“接班人”、“革命接班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来表达他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批评把德育仅仅归结为道德教育的观点,旨在强调必须全面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着重讨论这一方面的问题,决不意味着可以轻视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党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阐述了道德建设的重要地位和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道德教育的丰富内容作出了集中概括。只强调政治教育而忽视道德教育的观点也是片面的、不可取的。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陈奎元.关于当前科研工作的任务和实施创新工程的意见

[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3-31(1).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范文6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相关部门对于公路思想政治工作的态度也愈加的重视起来,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思想政治工作与公路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却经常让人产生混淆心理。实际上,思想政治工作与公路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相互影响,共同将我国的公路事业进行推进。本文就思想政治工作与公路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 思想政治 公路文化建设 关系 影响 公路事业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进行一切社会经济活动以及其他活动的基本前提,只有做好了思想政治工作,才算是打好了基础,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保证我们国家长治久安,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基本的指导方针。总而言之,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国家得以和谐发展的基础,而公路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个环节。

二、公路文化建设的含义

文化的含义十分广泛,包含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两个方面,而公路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具体的含义,就是指公路建设的相关职工,在日常工作,也就是在公路的建设、养护等等方面进行的工作,所创造出来的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

三、对于思想政治工作和公路文化建设的误解

(一)错误认识公路文化

在1980年之后,由于许多西方国家开始在企业文化上耗费大量的精力进行研究,导致我国在进行学习和引进的过程中,将这一部分的内容引入了进来,导致许多国内的企业也开始逐渐重视起企业文化的发展,成为了热点问题,许多行业也开始效仿这些企业进行文化建设工作,公路文化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所以,许多人认为,公路文化的前身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演变成为了公路文化。

除此之外,在公路文化认识上,许多人,尤其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们,存在很大的人是局限,在进行公路文化建设的时候,这些思想政治工作者们将文化的名头套用在各个工作环节上,什么养护文化、安全文化、制度文化……许多跟文化丝毫不沾边的工作,也被生硬的戴上了文化的帽子,似乎这样做,公路文化就变得高档有品位了起来。实际上,这样的文化就算可以被称之为文化,也是对于公路事业毫无帮助的落后文化。在实际工作当中,文化不应当成为一个噱头,而是应当真真正正的将文化的精神落到实处,比如说几十年如一日的保证好公路事业的安全, 就属于真正的安全文化,这不需要去说,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去做。

(二)错误认识公路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在当今时代,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化不仅仅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寄托,更成为了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全世界都在争相热议的热点话题。在我国,文化建设也逐渐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所重点进行的课题,公路行业中,也逐渐认识到建设公路文化对于公路事业甚至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公路文化建设十分重要,并且与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不可以等同,中国共产党在实际工作当中具有绝对的政治优势,职工们要正确认识公路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将公路文化建设的特点人士明确,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有计划的对先进的公路文化进行建设。

四、公路文化的特点

公路文化的特点可以简要的分为五点:

(一)即公路文化是以人为本的一种文化,公路文化认为,职工是构建起公路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公路文化受到来自职工的各种行为的影响,职工如果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能够在工作中遵守行为规范,兢兢业业,那么,就会缔造起一个良好的公路文化。员工之间关系和谐,共同进步,同样也可以加强公路事业建设的质量和效率,更深层次的将公路事业推向更远的地方。

(二)即公路文化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在公路文化之中,包含着许许多多的小方面,比如说公路的设计风格,在公路管理上的管理手段和规范措施,公路职工在工作当中与人相处的行为模式和工作态度等,公路文化包含着方方面面的内容,从建设初期到后期养护,其中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影响公路文化,包含在公路文化之中的。

(三)各个时代的文化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公路文化由于具有很鲜明的时代性,就更加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在进行公路建设的时候,公路就是一个艺术作品,建设公路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公路的外形,公路建设所选用的的材质等,都可以反映出时代的理念以及时代科技的发展。就比如说新近被挖掘出来的秦直道遗址,作为秦朝的公路,体现了十分鲜明的秦朝文化,从这条路中我们可以看出许许多多的文化内容,看到当时社会的各种文化因素以及当时社会的发展水平,并从中获得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所以,公路文化的时代性,是不容忽视的。

(四)公路作为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公益产品,其实质的价值更多的体现在它的使用性上,单单只看使用性,公路的社会效益就已经是其他许多行业都没有办法向抗衡的。人的发展离不开公路,公路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公路,公路为社会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公路的公益性,是公路最突出的特点。

(五)公路在建设上还要考虑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生活习惯的因素,在建设上,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特殊性性质,在保证自身的使用性不被降低的同时,要更多的考虑到其他情况,综合考量,进行建设。

五、思想政治工作对公路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一)政治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社会经济,还是社会生活,都呈现出了多样性的特点,这导致人们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也面对着不小的挑战,人们的精神世界开始愈发的丰富起来。在公路事业中,必须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在思想政治工作当中,要充分的对公路职工进行党的基本思想的知识传授,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帮助公路职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公路职工能够在日常的工作中,为公路文化建设中贡献出属于自己的力量。

(二)经济上

在对公路职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同样需要找准方法,灵活变通,虽然看起来,经济好像一思想政治的关系不到,但是在公路事业中,经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起公路职工的团结意识和劳动意识,让公路职工能够以更加充沛的热情投入进公路文化建设之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公路文化建设中发挥自己的纽带作用,就可以将这种经济上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化。

(三)完善人格特征

思想政治工作,归根结底,是人的工作,所以,帮助公路职工完善人格特征,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工作任务之一。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断的在实际工作当中观察公路职工,在发现问题的时候提供心理咨询,并进行感化说服工作。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具备一个敏锐的观察能力,在工作当中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并能够及时的进行思考,清晰的进行分析,鼓励先进文化,及时的制止腐朽文化,保证公路事业的环境。其次,要能够为职工提供心理资讯,在职工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真正的就职工的问题进行解决,帮助职工排忧解难。最后,要针对公路职工中的矛盾和问题进行感化和说服,通过感化和说服消除职工当中存在的茅村和问题,提升整个公路团队的整体素质和文化素养,间接的将整个公路文化建设做好,做满。

六、结语

纵观我国目前的公路事业,进展得顺风顺水,这得益于公路文化建设的良好推进,也受到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可以说,思想政治工作与公路文化建设之间的相互影响,才促进了公路事业的健康发展,而思想政治工作与公路文化建设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也使十分值得研究和讨论的。总而言之,思想政治工作和公路文化建设是相依相存的,是互相影响的,只有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了,公路文化才得以又好又快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及时的阻止腐朽文化,更能够发扬先进文化,将公路文化建设的内涵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今后的日子里,仍然要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其与公路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这些关系,更好的进行公路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