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设计范例6篇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设计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应用型本科;教学质量;层次性

1应用型本科文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目前有些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不区分文理生的。文科生在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时应与理工科学生有所区别,不能使用同样的教材、教学理念、思路、定位,要体现传统继承性,独特性和差异性。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重视不够。在思想上有些人认为应用型本科文科学生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平时在计算机教学中对他们就要求不高,对计算机知识了解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就够了,如只要求上网会搜索信息、能进行简单的排版等,而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中的Word高级排版、Excel的高级数据处理不做要求。在将来社会经济发展中,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文科生还要根据自己所学专业选修不同的计算机课程,在工作中就可以得心应手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速度和质量。有些文科生也有错误的认识,觉着大学计算机基础不是自己的专业基础课,学好学不好无所谓,意识不到将来计算机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一个工具,就像大家都要学会开车一样。(2)学时少。进入90年代,各本科院校基本上都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但目前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文科生开设其他的计算机课程比较少,这样应用型本科文科生一般只能学习一个学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最多60个学时,有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只有48学时,况且理论只有16学时。学生觉着理论学时太少,不能满足本科生的需求,作为一个应用型本科文科的学生,要想学好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是有困难的,所学计算机知识在工作中根本不够用,和实际的要求相差甚远。(3)设置合理性差。文科生理科方面的基础相对较差,要因材施教,应用型本科所使用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要分文科与理工科教材,文科使用的教材内容要翔实、浅显易懂、图文并茂,偏向应用操作,这样才能让文科生容易学会。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文科专业开设相关的其他计算机课程。应用型本科文科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应根据学生有无基础分层次上课,有些专业根据需要在后续还要选择其他的计算机课程,使部分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不至于缺乏连续性,最终达到分层次上课。

2提高应用型本科文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方法与措施

针对应用型本科文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出现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教学改革方法和措施。

2.1要重视应用型本科文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

应用型本科文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大家要清醒地认识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重要性,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加大教学设备的投入与维护,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发展更新换代快,要及时更新设备,再一个就是学生实习用的计算机利用率高,系统经常出问题,键盘鼠标经常不灵,实验管理人员维护要及时。(2)学校要加强机房管理,因为有些学校机房虽然很多,但是这些机房分别属于不同的院部,管理起来比较困难,不能达到资源共享,有些资源利用率低下。所以,学校要制定合理的政策,统一调配全校机房,计算机设备淘汰比较快,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来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效率。这样可以节约成本。对于教学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老师来说,必须改变旧观念,旧思想。目前计算机技术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文科生并不是不需计算机文化知识,而是目前的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对学生是不够的。在大学计算机教学工作中要深入学生中搞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做到因材施教,上课前要充分备好课,认真负责上好每一节课。让文科学生既懂本专业技术方面的知识,又懂计算机方面的技术知识。对于应用型本科文科的学生来说,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这门课的兴趣,还要让文科学生懂得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这一门课的重要性。有些文科学生错误地认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中是辅助课,不是专业主课,60分万岁,思想上就对自己要求不高。因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一般在大一开设,由于是新生刚到大学,尚未深入到专业学习阶段,难以清楚在本专业学习和研究中计算机的重要性。许多同学学习一学期大学计算机基础,最后只练习会了打字,而一些基本的计算机操作都不会。有些文科生机基础较差,简单的数学知识也不会,尤其英语基础差,这些基础知识不掌握学好计算机是困难的。

2.2加大学时数

对应用型本科文科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我们要根据就业需要,收集资料,修订应用型本科文科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学时数,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不同,可以开设其他计算机课程,满足不同专业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如生猪健康养殖专业的,可以增开有关养猪管理软件的学习,同时,增加上机操作,让学生多实践,提高自己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

2.3根据专业设置不同的教材和教学方法

针对应用型本科文科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不同现象,首先教材要选择文科用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不能和理工科学生使用同样的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形式和安排上要根据文科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在新生军训期间调查一下在高中是否学过计算机信息方面的课程,据往年所教的班级调查情况,有些高中为了追求升学率,不开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尤其一些偏远落后地区的高中根本就不开设计算机方面的课程。根据有没有高中学过计算机基础知识将学生分为二种情况,对有无计算机基础知识学生进行编班上课,可以采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授课方式、不同的考核方式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基础好的要求教师上课时增大信息量,扩大知识点,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潜力,做到人尽其才。计算机基础比较差的要求老师要讲的细一点和慢一点,多补充一些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这种层次教学模式既符合应用型本科文科生目前的教学现状和教学规律,又可以人尽其才。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设计范文2

摘要:我院从基础建设、教学大纲、课程设置、评价体系等几方面对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了改革。本文介绍了我院的具体做法以及实际效果,最后总结了我们的一些经验。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教改;实践教学;分类教学;分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教学,经过几年的建设和教学实践与教学改革,我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有了良好的基础,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改善和优化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软、硬件条件和教学环境,教学和教学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提高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使计算机基础教学迈上新台阶创造了有利条件。

1加强计算机教育基础建设,为计算机基础教育建立坚实基础

(1) 建立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机构。2000年初,为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学校成立计算中心,明确计算中心的任务是承担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承担全校各学院的专业基础课的上机实践教学和课程设计上机,为学生课外上机学习提供条件和环境,开展计算机教育与教学研究。建设目标是把计算中心建设成为计算机教学基地、实验基地和科研基地。计算中心下设办公室、二个教研室、三个实验室、三个研究室。

(2) 我校分布在三个校区,分别在三个校区建立了满足教学要求的计算机教学实验室。

(3) 计算中心制定了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条件和环境建设、教材建设等建设规划。

2落实计算机教学建设与改革规划,计算机教学稳步发展

(1)学校于2000年4月召开“首届昆明理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会”,并行文《昆明理工大学关于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意见》,确定我校计算机教育的建设和改革方案,确定我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为:开展“三个层次”教育,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教育,并确定以第一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为教学重点,逐步加大第二、三层次教学的力度。把第一层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和第二层次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设置为校级主要公共基础课程、必修课,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课。

(2) 2001年制定了《昆明理工大学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教学改革方案》,方案明确规定:逐步将教学的重点从现行第一层次推向第二、三层次;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内容;采用“精讲多练、重引导、强实践、课内课外结合、严格考核”的教学模式等。2001级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采用三种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各种模式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一致,但教学学时分别为84学时、48学时、24学时,由各学院选择前二中的任一种模式,学生可自由选择24学时的模式。

(3) 2003年制定《关于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意见》,建立计算机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框架,计算机教学“四年不断线”,设置必修课程板块、选修课程板块和“网络课堂”课程板块等三个板块的课程,减少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开展“网络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选择余地。

(4) 2004年,根据教育部非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白皮书)和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CFC2004)的精神,根据全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形势和我校教学改革的发展形势,制定了《昆明理工大学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案》,提出了新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发展思路和改革方案,从“三个层次”的教学体系变为“计算机基础教学”和“结合专业课教学的计算机教学”两个层次的教学体系,前者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起到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课程设置为“2+x”方案,把原“三个层次”中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升级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部分的教学由学校统一规划,计算中心承担教学任务。后者则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中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由各院系根据专业的需要进行规划实施,目的是实现计算机教学内容与专业课教学内容的整合。学校加强协调两者之间的配合与衔接。此方案已纳入我校2004版人才培养方案中。

(5) 积极研究和探索计算机教学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深入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考试模式和考试方法改革。2006年制定了《关于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考试办法改革的意见》,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重点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行无纸化考试。从平时学习成绩、综合设计实验成绩、上机考试成绩等3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课程总成绩评定按平时学习成绩占20%、综合设计实验成绩占30%、上机考试成绩占50%。

(7) 2007年,学校制定了《昆明理理工大学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发展方案》,提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深入发展和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培养的方案及措施。

3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1)明确教学目标,制定计算机教学的教学要求

根据教学目标,计算机基础教学要达到以下几方面的教学要求:

1) 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具备使用计算机实用工具处理日常事务的基本能力;具备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了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了解并能自觉遵守信息化社会中的相关法律与道德规范。

2) 具备使用数据库等工具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利用的意识与能力。

3) 具备使用典型的应用软件(包)和工具来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

4) 具备通过编程,在本专业领域中进行科学计算的基本能力。

5) 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本技术分析方法,具备利用计算机硬件及接口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基本能力。

6) 具备专业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集成与开发能。

在上述6项教学要求中,要求我校文、管、经、法、艺术科类专业学生要达到第1~3条的要求,理工科类专业学生还需达到第4、5条的要求,部分专业、部分学生要达到第6条的要求。

(2)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框架

我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阶段:1997年以前为初级阶段,以计算机高级语言教学为主。

第二阶段:1997年至2004年为发展阶段,开展“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三个层次的教育。

第三阶段:2004年开始为快速发展阶段,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和“结合专业教学的计算机教学”两个层面的教育。前者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起到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这部分的教学由学校统一规划,计算中心承担教学任务。后者则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中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水平,主要由各学院按需要进行规划和实施。通过两者之间的配合与衔接,把大学计算机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中,做到“四年不断线”。

(3) 课程设置的原则

昆明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兼有经济、管理、文学、艺术、法律、教育等多学科的多科型综合大学,是云南省规模最大、办学层次和类别较为齐全的学校。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的起点的变化,以及各专业学科计算机知识机构的要求,优化计算机教学课程体系结构。根据计算机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按照计算机基础教学分层、分类规划与实施的原则,针对不同专业计算机知识结构与应用类型方面的差异,设置不同的档次,不同类型的课程,供各院系和学生选择,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和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满足各专业的要求。

(4) 第二阶段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教育的课程设置

两门必修课程:

1) 计算机文化基础。

2)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包含:

C 语言 程序设计(必修)

Visual FoxPro、 Visual BASIC 语言程序设计(文、管、经、法等专业必须选修其中1门)

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 (部分理工科专业开设C语言双语教学)

X门选修课程:

网页制作与网站设计、网络技术基础、数据库应用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Web数据库程序设计、微机组装与维护。

网络课堂教学课程:设置3个方面的课外选修课,供学生课外自由选修

1) AT&IT 课程

2)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辅导课程

3) 计算中心开设的选修课程

(5) 第三阶段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教育的课程设置

1) 采用“2+X”的课程设置方案

根据我校本科学生人才培养目标与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目标、教学要求,按照计算机基础教学要分层、分类规划与实施的原则,以及不同专业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结构与应用类型的不同要求、教学学时数等多种因素,确定我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设置采用“2+X”的课程设置方案。其中“2”是“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两门必修课程,“X”是X门选修课程。

2)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设置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由“2”门必修课程和“X”门选修课程构成。两门必修课程是“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课,分别在一年级上、下学期开课。“X”门选修课程是设置不同档次、不同类型的课程,供各学院选择,满足该各业的要求,在二至四年级开课。如下表所示。

4必修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实施方案

4.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与实施方案

4.1.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与基本要求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升级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后,从根本上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变革,但它仍然是大学生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的一些基础知识、重要概念,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并且使学生能够在各自的专业中有意识地借鉴、引入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理念、技术和方法,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具有很好地基础性、先进性、应用性。也就是说,该课程既要突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又引入计算机的发展动态、计算机的新技术、新成果,还要保证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

(1) 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结构与组成原理;

(2) 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功能和与一些重要概念;

(3) 了解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多媒体、信息安全等技术基本概念、相关技术和应用领域。

(4) 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

(5) 增强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4.1.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建设思路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面对计算机知识为非零起点的新入学大学生开设的,是具有大学水准的公共基础性课程,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第一门课程。该课程既要适应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应再从“零起点”开始的发展要求,又要符合“白皮书”和“CFC2004”的精神。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对“计算机文化基础”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涉及的知识范围广、知识点多、内容深。但目前一年级新生入学时原有的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差异较大,在认真总结几年来教学情况和对即将入学的2004年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进行全面分析后,我校决定该课程的建设与教学采用“双过渡”的方式,一是新增加的教学内容的过渡根据新入学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的起点的逐步提高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逐步提高教学内容的起点,逐步提升和扩展教学内容。二是对原来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内容的过渡。2004级至2006级学生为过渡期,经过几轮的教学实践和课程建设,使该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逐步提高。针对目前我校入学新生的计算机知识的起点差异较大,还有一部分学生很少使用过计算机,甚至未使用过计算机,倡导多样化教学和个性化发展,使全体学生增强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与信心以保证全体学生均能达到教学基本要求,又能使基础好的学生能学习到更多的新知识、新技术。

4.1.3从教学内容上分类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我校级主要公共基础课,是全体一年级学生的必修科,由于不同的科专业对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要求不同,学生入校前在相关方面的理论基础也以很大差异,思维方式也有差异。如果使用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大纲,则很难适应不同专业的需求。为此,我们按理工类、经济与管理类和文、法、艺术类三类专业从教学内容上实行分类教学。主要区别体现为,对理工类专业在一些主要知识点要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理论描述。对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在教学的知识点上虽与理工类专业相近,但更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直接以各知识点的操作应用来讲,较少涉及深入的理论描述。对文科、艺术类专业降低一些要求,以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为主,仅讲授最基本的理论知识。

以讲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为主,而将工具的使用和操作性(即工具性和技能性)的教学内容通过实验上机课完成。

4.1.4采用“分级教学”和“分段实施”教学的教学模式

该课程在“双过渡”期间,采用“分级教学”和“分段实施”教学模式,把一学期分为两个阶段组织教学,前10周为第1阶级,教学内容以“计算机文化基础”(部分知识点的内容有加深)和云南省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的内容为主,学习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常用自动化办公软件操作及网络基础知识,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系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后6周为第2阶段,教学内容为提高部分,主要内容是数据库、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等内容,重点是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础知识和建库技能,以及网页制作与网站设计的内容与技能。第1阶段的教学结束后,学生于第10周末参加云南省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第2阶段的教学,要求学生完成1个综合设计课题,理工类、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以数据库的内容为主,文、法、艺术类专业学生以内容为用网页制作与网站设计的内容为主。

在2006级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对2006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入学新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比2004、2005级学生有较大的提高,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知识迫切感有明显的增强。于是,我们在2007级的部分专业学生开展试点,进一步提升该课程教学内容的的深度和广度,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取得经验后,在2008级学生全面铺开。

由于目前入学新生的计算机知识起点差异较大,为保证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该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面向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开设选修课“计算机文化基础”,学时数16学时,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以讲座形式开课,共开设4个讲座,由学生自由选择模块内容参加学习。

4.2“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与实施方案

程序设计是各类系统开发的基础,因此,我校把“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列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主要课程,确定为校级主要基础课程,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必修课程。

4.2.1“程序设计基础”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

该课程主要讲解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和程序设计的方法与技术,其内容以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知识和程序设计技术的基本方法为主,同时包括程序设计方法、数据结构与算法基础等方面的初步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编程技能和上机调试程序能力,并尝试通过编程解决一些难度较大的实际问题,初步具有在各个领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

4.2.2“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

该课程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课,由于各专业的特点和需求的不同,对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程序设计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理工类专业学生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软件系统的开放能力和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经、管类学生重点培养学生对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放能力和多媒体信息检索、利用的能力;文、法、艺术类专业学生重点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和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于是,分类、分层设置课程和实施教学。

理工科类专业的学生可在“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和“计算机程序设计(Java语言)”两门课程中必须任意选一门课程。

管、经、法科类专业的学生在“程序设计(Vb语言)”、“程序设计(VFP)”、两门课程中必须任意选一门课程。

文、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学习“多媒体技术与应用”。

以25%的班级开设“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双语课程。

该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可根据具体的各门语言的基本知识、技术和要求分别确定。该课程的教学改变了过多地重视基本概念和理论、语法的教学方式,在注重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同时,加强程序设计的思路、方法的教育与培养。采用任务驱动和典型案例的教学方法,在该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着相应的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课题组织上机实验教学,从第3周开始逐步开展综合设计实验,在期末时学生分小组完成综合设计课题,写出设计报告。

5“X”门选修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

“X”门选修课程面向2至4年级的学生开课,把计算机基础教学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中,做到计算机教学“四年不断线”。根据不同专业对学生的要求的差异及学生基础的差异,开出不同档次的课程,由教务处公布每学期的开设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也可由学院或系统一选课。同时,将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各专业的需要,不断开设一些新的课程和热门课程,如工具性应用课程、应用开发性课程等。

6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开展实验教学

计算机基础要使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关键要抓住能力培养,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所有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依赖于学生上机实验。

(1) 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优良的机时”为目标,建立满足教学要求的实验室,要保证实验室面积、计算机台数、软件和实验室运行与管理机制等都满足教学要求。我们还开发了“机房自动化网络管理系统”和“实验设备器材管理系统”,实行网络自动化管理,加强机房管理和计算机维护,设备完好率在98%以上。建立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开展“网络课堂”课程教学。坚持实验室全天候面向学生开放,为学生上机自主学习提供优良的条件与环境。坚持每年向学校申报2-4个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实验室开放项目,指导教师精心指导,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和创新能力。计算机教学实验室获“云南省高校示范实验室”称号,为“精讲多练,考教分离,机试为主”提供坚实的基础保证。

(2) 把实验分为基础性(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各门课程都在逐步减少基础性实验,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积极开展研究创新性实验。

(3) 每门课程都要进行综合设计实践教学课题,学生分组(或个人)完成1个综合设计课题,可选择教师给出的课题,也可由小组自己拟定课题报教师批准。每人至少完成一个程序模块的编程和调试,对源程序语句加注释,独立完成所选模块的设计文档(流程图、源代码及注释)。我们制定了“综合设计实践教学课题报告要求”和“综合设计实践教学课题要求与考核办法及评分标准”。每组提交一份完整的电子文档形式的“综合设计实践教学课题报告”(综合设计报告.DOC)和源程序(源程序.C),其中包含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参与设计和独立完成模块设计的情况来表述个人收获体会,或者是对本课程教学方法、综合设计等方面的评价的内容,如下所示。

昆明理工大学

“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综合设计实践教学课题报告

课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

组长:学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组员:学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学院:__________专业班级: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

昆明理工大学计算中心

200年月日

昆明理工大学计算中心“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综合设计实践教学课题考核表

“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综合设计实践教学课题报告要求

一 系统概述

简单描述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

二 数据结构设计

要说明本程序或数据表定义、连联中用到的所有数据类型的定义,给出变量名及类型(如结构体、数组)的设计,并明确说明:

(1) 数据输入的形式和输入值的范围;

(2) 数据输出的形式。

三 模块设计

要明确说明程序完成的功能、主程序的流程以及各程序模块之间的层次(调用)关系。给出实现各程序模块的框图,以及核心语句。并明确说明:

(1) 程序所能达到的功能以及出错处理;

(2) 每个组员承担及完成的内容。

四 调试运行及操作说明

告知用户如何使用该程序,并明确说明:

(1) 调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2) 测试数据:包括正确的输入及其输出结果和含有错误的输入及其输出结果。输出结果直接抓取屏幕图像粘贴到报告中。

五 总结和体会

重点写明本次设计以及该课程学习、应用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1) 组长:

(2) 组员:

六 程序代码

7主要做法与经验

(1) 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建设。学校将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纳入主要公共基础课程建设规划中,“C语言程序设计”被评为云南省精品课程,“网页设计和网站建设”、“C语言程序设计”双语教学等三门课程先后获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C语言程序设计”评为云南省精品课程。两门必修课程和多门选修课程获学校多媒体课件建设项目,各门课程课程建立了相应的教学网站,完成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稳步推进。

(2) 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考试办法改革。改革考试模式和考试方法,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考核,重点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行无纸化考试。从平时学习成绩、综合设计实验成绩、上机考试成绩等3方面综合考核。课程总成绩评定按平时学习成绩占20%、综合设计实验成绩占30%、上机考试成绩占50%。

(3 )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与方法。在坚持“精讲多练”的前提下,我们先后采用了“分级教学”、“分类分层次教学”、“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尝试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鼓励和支持学生采用研究型学习、发现式学习、资源型学习、协作型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在使学生逐步领会信息化社会的学习模式和工作模式,逐步加大自主学习、个性化发展力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4) 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计算机学习氛围。坚持每年举办一次校内学生计算机应用竞赛,组织学生参加云南省大学生计算机应用竞赛,学生参加云南省大学生计算机应用竞赛连续两届获团体一等奖和个人一等奖(第一名),二、三等奖获奖者多数是我校学生。

(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面对新形势与任务,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对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以及信息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通过引进高素质人才和培养提高现有教师的办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措施,保证教师的培训、进修提高时间和条件,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逐步提高师资队伍的层次,青年教师都具有硕士或更高的学历,建设相应的考核制度和约束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和科技开发工作,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我们还设立了各门课程的责任人,负责该课程的建设,坚持示范教学、互讲、集体备课、青年教师教学评教等措施,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整体提高。

(6) 采用选用优秀教材和自编教材的办法加强教材建设,成立“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系列教材编委会”,组织教学第一线、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系列教材,先后出版了两轮教材,其中的《研究式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受到出版社和使用学校的好评。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高职高专 轨道交通 计算机基础课程 设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150-02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享受现代科技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信息时代的新的挑战。现代信息社会要求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毕业生能够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这就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轨道交通专业毕业生应具备计算机基本素质,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典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具备安装、设置与操作计算机的能力,提高计算机动手能力,培养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自动吸取计算机发展的新技术、新知识,具有较强的信息系统安全与社会责任意识。

一、轨道交通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的背景

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是较为全面地讲述计算机学科中的基础性知识,更多地强调计算机操作技能,侧重点在于帮助学生通过大学生计算机一级考试,没有在更高层次上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国内各高校中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基本没有专业差异,甚至没有任何差异,与公共英语、高等数学一样,定位为公共基础课程,不管是对什么专业,均采用相同的教材,无法针对学生的专业来安排课堂内容,缺乏专业特色。而国外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很强的专业差异性。在高职院校中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需要开设哪些课程,应采用怎样的教学质量检验方法,其原则应是使学生的信息素质达到社会需要的标准。

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行车、货运、客运等岗位职业技术能力,以及较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符合轨道交通行业一线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岗位要求的,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较强的专业知识及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以,轨道交通专业应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基本技能训练标准与其专业相结,合进行综合应用能力训练,如运用Word软件制作行车、客运、站务等行业文档,运用Excel表格制作货票,运用Powerpoint2007制作工作实务汇报文稿等。据此,应对轨道交通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相应的设计。

二、轨道交通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的思路和目标

坚持“计算机基础教育实质上是应用教育”的指导思想,以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为平台,以“面向应用需要、采用多种模式、启发自主学习、重视实践技能训练、培养创新意识、树立团队精神”的教学理念,从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对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和知识结构进行科学分析,拟订“直接从应用入手”制订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面向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实训技能训练标准,设计其实践课程,并拟订出版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面向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实践课程教材。同时,探索和开发有利于轨道交通专业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及其实践训练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资源、网络学习平台和课程教材。

通过课程设计,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检测、自主评价、自主反思等一系列认知和自己专业项目研究报告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自主行为,增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和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三、轨道交通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的内容

依据课程学习目标,选择适合培养学生专业能力、适合教学操作的知识和实训内容,作为训练学生专业能力的实训任务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学习单元,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依托工作任务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力训练过程。

首先,针对学习情境一――现代办公组网情景案例,对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关键知识和能力基本因素进行分析和再组合,开发、设计出包含这些知识点的具体活动项目方案和教学资料,在实施、验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设计。

其次,针对学习情境二――现代办公软件情景案例,即针对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现代办公软件实际情境,设计出实际工作中包含这些知识点的具体操作文档、教学资料,使学生能够掌握Word、Excel、Powerpoint等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技能,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最后,针对学习情境三――现代办公设备使用情景案例,即针对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现代办公软件实际情境,在项目实施过程设计中不断强化各项基本技能和理论知识,使学生进一步熟练使用传真机、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等常用办公设备。

四、轨道交通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的创新之处

轨道交通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计是将目标定位在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学生身上,是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一门必修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来进行的。希望寻找到既适应社会和企业对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又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能够切实提高高职高专学生计算机基础关键能力的项目教学方法,设计出既适合轨道交通专业学生又可推而广之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具体项目和活动方案,最终开发出相应的校本课程教材,总结与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有关的课程资料,使之能够在广泛的范围内得以推广。因此,需从铁道运输类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出发,深入了解铁道运输行业中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质要求,对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知识结构进行科学分析,并据此拟订出课程体系,规范教学要求和内容。坚持“面向应用需要、采用多种模式、启发自主学习、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创新意识、树立团队精神”的教学理念,采用“直接从应用入手”设计课程体系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今后在工作中更加容易融入企业、更好地将计算机技能应用于实践工作中。这是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一项改革,是值得重视的探索。同时,也为非计算机专业及其他不同领域多模式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提供了可供选择的空间。

要使上述课程设计真正发挥实效,还需要有一些相应的措施来辅助实施,具体如下:一是构建具有轨道交通专业特色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即探索具有专业特点和特色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新模式,建设好配套的教材、课件、考试系统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等等。二是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设计后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以情景案例为核心,将完成案例的过程和教材内容有机地组织在一起,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三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网上教学资源库和建立开放性、动态性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网站。

【参考文献】

[1]李文光,何克抗.以知识建构与能力生成为导向的教学设计理论中认知目标分类框架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7)

[2]冯铃.海外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经验[J].计算机教育,2007(11)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基础教育

引言

为适应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高校应全面分析计算机基础教育内容,并结合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提出相应改进策略,以培养全面的计算机人才,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因此,笔者对互联网背景下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开展研究,展望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方向,希望为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水平作出贡献。

1《计算机基础课程》概述

《计算机基础》是高等教育中,高校为学生所开设的基础性计算机教学课程,是学生掌握计算机技能、学习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入门课”,也是高等教育的公共必修课。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知识,能够掌握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主要操作方法,为后期学习、工作奠定基础[1]。再者,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会学会应用信息技术完成自主学习任务,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具体实践中,《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会全面、系统地讲授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重要概念、操作技能,使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科学学习期间,获取计算机基础知识,同时在知识内化任务完成后,拥有解决的问题能力,从而满足新时期信息化社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互联网技术使各类产业趋于数据化、在线化发展。这类新型经济形态的出现对高校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提出了更多新要求。基于互联网背景,计算机应用软件呈现多元化特征,高校在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时,还需改进现有计算机基础教育模式,确保计算机基础课程在互联网背景下,有序、有效地完成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社会人才培养事业提供助力。

2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为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需改变传统计算机基础教育观念,科学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讲授模式。但在计算机基础教育实践中,学生个性差异、教学内容滞后等因素,使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较多的现实性问题。(1)学生计算机知识、技能水平差异大,教师授课内容难以统一。据调查,在高校新生中,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接触了《信息技术》课程,该课程和《计算机基础》课程有较多的重复性内容。但是由于地区教育、经济差异,部分地区在中学时期并未有效落实《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使高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平,增大了教师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难度[2]。比如,对计算机知识了解较多的学生,由于其对课程内容较为熟悉,会认为教师讲授内容过于简单,从而对课程教学兴趣不高。而对计算机知识了解较少的学生来说,计算机基础属于新内容,他们就无法快速、熟练掌握教学内容。这一教学现象,导致教师无法统一授课内容,难以掌控课程进度,使计算机基础教育质量偏低。(2)教学内容滞后,教育目标针对性不强。《计算机基础》课程多选用全省统一教材,但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部分内容滞后性明显,教学内容应用价值不高。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使教学效果难以保障。此外,高等院校专业繁多,涵盖工、医、文、理等学科,不同专业对于计算机应用有着不同要求。但高等教育《计算机基础》课程使用的是统一教材,并且教材内容着重强调“办公软件”的操作知识与技能,忽视了高校学生的专业特性,进而造成各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不能有效服务于本专业技能学习。由此可见,对于不同专业,《计算机基础》的教育目标针对性不强,严重影响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的应用效果,阻碍了各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3)重视计算机考试通过率,忽视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计算机基础》考试采用全省统考标准,将学生考试成绩和学生学位证、毕业证挂钩。因此,为保障学生考试过关率,部分教师在课程讲授期间,仅讲授计算机考试相关内容,更侧重于考察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技能。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着重学习计算机应用软件操作技能,忽视了计算机理论知识学习,导致后期计算机学习水平、计算机综合运用能力不高。

3互联网背景下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开展途径

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技术、知识概念不断丰富,为《计算机基础》课增添更多新内容,同时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际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教师应不断转变自身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新时期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在全面教育引导中,适应当前社会形势下我国经济建设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核心要求。

3.1重视学生水平差异,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

针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为改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学习条件,教师应重视学生水平差异,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1)针对课程进度难以掌握、教师授课内容不统一等问题,教师可应用互联网学习平台,分享课程资源,丰富平台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计算机掌握程度,合理完成教学任务,避免学生重复学习[3]。(2)教师应采用差异化教学模式,在集体教学中,重视学生个体学习诉求。教师需在原有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基础上,以网络学习平台为基础,拓展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渠道,打造个性化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堂。(3)学生在高等教育时期有着独立思维能力,在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时,教师还应以学生性格、兴趣特点为立足点,因材施教,分层次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唤醒学生课堂活力。在教学引导中,教师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组织、协作学生并在优势互补中完成计算机知识学习任务,实现计算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除此之外,在落实差异化教学时,教师应预先调查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结合学生掌握程度,设计不同教案。同时制作微视频,上传至计算机网络学习平台,使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完成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任务。在此期间,教师应督促、指导学生有效利用平台资源,必要时可基于平台点击量、观看次数,通过课堂奖励机制给予学生相应鼓励。

3.2科学设置学习模块,更新计算机教学内容

在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应整合各专业学习计算机技能要求,科学设置学习模块,为学生专业化学习提供技术支撑,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水平。对于计算机教学内容滞后、教学目标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教师应通过互联网平台,及时更新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1)各院校应根据本校专业范围、计算机知识学习特点,组建校园教学网站,展示、分享含有新知识、新技术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资源。(2)教师应以学生专业为导向,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教学重点,并在知识讲授期间,针对不同专业学习设计不同教学案例。(3)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教师还应重视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计算机综合运用能力相结合。对此,教师需调整计算机教学知识结构,促进学生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有效融合,鼓励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3.3发挥计算机考试价值,保障学生学习的全面性

计算机考试用于真实反映计算机基础教学效果和学生计算机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对此,教师在计算机教学实践中,应发挥计算机考试价值,同时保障学生学习的全面性。(1)《计算机基础》是理论、技能的综合课程,教师在考察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成绩时,应客观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以此为方向,判断学生计算机运用能力、知识内化能力。(2)教师应采用多元化考核模式,并结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特点,多层次、多方位地对学生成绩进行考评。基于此,高校可在互联网背景下,建立互联网在线考试系统,转变计算机考试形式,展现计算机考试的作用,从而为学生计算机知识学习提供学习思路。(3)教师在改革计算机考试时,还需完善计算机基础教学评价体系,灵活调整计算机考试形式、成绩评分比重。此外,为避免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仅用于通过计算机考试,仅注重计算机技能学习,高校可将在成绩评分中,采用多元化考评模式。比如,教师可采用“计算机技能(60%)”+“理论概念学习(25%)”+“日常表现(15%)”的考评比重模式,全面分析学生计算机学习效果,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3.4转变教学理念,创新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为保障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效性,教师应转变自身教学理念,创新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以此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教师应改变课程教学思维,丰富教学内容。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利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计算机知识内容。(2)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应用互联网平台,搜索自己所学课程资料,锻炼实践能力,促进计算机知识理论、实践的有效结合。比如某大学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应用“蓝墨云班课”,为学生推送教学资源、反馈学生学习记录、提醒学生学习时间等。(3)教师应通过微课、慕课、资源分享、课堂示范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课程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将计算机理论知识融合至课堂案例中,以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趣味性。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设计范文5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计算机普遍应用于各行各业,甚至人们的目常生活也与计算机紧密相联。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着重探讨了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并探索了如何通过开展计算机等级考试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计算机等级考试目前有四个级别。一级定位为满足人们在一般性工作中对计算机的应用,重点是操作能力的考核。二级定位为计算机程序员,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知识和使用一种高级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以及上机调试的基本技能。三级定位为“开发工程师”,重点在设计、管理、测试和技术支持。三级分为“PC技术”、“信息管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四个类别,主要考核对应类别应用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技能。四级定位为“系统设计工程师和项目主管”。考核内容包括计算机原理、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库、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讯等专业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项目包括笔试和上级考试。

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计算机等级考试是考查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更是学生通向理想的就业岗位的重要法码。近年,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人数逐年增多,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推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很多学校以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为模板来设计本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因此,应该充分发挥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把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基础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不合理的因素,切实提高学生有效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实践能力。

1 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针对性差

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普遍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主要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大学一年级的公共课程,采取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育。这样,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普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没有融入到他们的专业学习中,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他们的专业结合性较差。

市场经济需要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但又是专才基础上的综合性人才。在计算机技术已经普及到社会各个角落的背景下,计算机基础教学即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也要结合学校特色和各专业的特点进行,这样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

1.2 学生起点高低不同

造成新生的计算机水平的差异的原因,既有社会发展的客观因素,也有学生自身能力的主观因素。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还不平衡。有的发达地区,经济飞速发展,地区基础设施建没也得到相应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这些地区的学生,从小就能频繁的接触到计算机,在进入大学之前,他们已经具备了熟练使用计算机上网、处理文件资料等能力。有的学生甚至能进行网页设计、制作音频、视频等。而对于偏远地区或者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他们很多人在上大学之前甚至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他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是零起点。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还不够重视学生水平的差异,对他们进行统一模式的计算机教学,这样不能吸引起点高的学生的注意力,也不能照顾到起点低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是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1.3 教学中实践训练比重较少,学生动手能力差

当前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试教育普遍存在。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一年级的公共课程,学生数量多,课程教学时间少,教师数量有限,学校和教师以考试分数衡量学生水平。学生为了学分、考证学习,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意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另外,由于学生数量急剧增多,很多学校的机房数量不足,学生也确实上机操作的机会。这充分说明了该校教学手段、方法滞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差。计算机知识是应用性极强的知识,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

2 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2.1 过分注重通过率

开展计算机等级考试是为了通过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来提高人们计算机应用能力。任何考试都有它的局限性,不能完全衡量人们某方面的能力。然而,目前很多人对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认识存在误区,不少高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和学位挂钩,这样,学生以通过率为向导,参加汁算机等级考试的功利性增强,而不注重对计算机知识的持续学习。

2.2 考试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知识的更新速度更是不断加快,而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的更新速度却是远远跟不上时代节奏的。例如,目前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很多人都需要通过网络来购物,关于网络安全、电子商务等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是必须了解的,但在目前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反映相当知识的内容很少。所以,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应该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与时俱进。

2.3 测试结构有待改进

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结构有待改进。例如,对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考试中编程语言的内容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少。因此可以适当减少编程部分的比重。此外,应该进一步加强上机考试的比重,因为学生计算机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

3 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的关系

3.1 两者的区别

两者的对象和目的都不相同。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考核人们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水平考试,面向社会全体人员,注重培养人们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面对高校大一新生,目的是通过标准的教学让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基本的文化和知识,并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

3.2 两者的联系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计算机等级的大纲相适应。大一新生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了计算机基本的理论知识,为他们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开展又有利于激励学生,增强他们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动力。

4 优化计算机等级考试结构。改革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我们探讨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目的在于优化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级考试结构,改革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使两者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实现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优化计算机等级考试结构,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对其进行改革,一方面我们要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更新考试内容,使考试内容紧跟时代的发展,通过考试反映时展的要求,发挥其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要提高上机考试的比重,重视考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自己将来的工作领域中能熟练利用汁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应该以应用为向导,通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突出的实用性。对于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起引导作用,以学生自学为主。学校根据根据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和需求进行自主选择。这样既能鼓励先进又能照顾多数,对于不同起点和基础的学生因材施教。目前,大学新生都是90后青年,他们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个性较强。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教学,能让他们感受到尊重,更能发挥他们的个性特点,促使其自主学习。

4.2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衡量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标准,只能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应该解放思想,改变应试教育思维,千方百计增加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以实践能力为向导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

4.3 变革考试模式

我们可以借鉴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试模式来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考试模式,建立以能力测试为主的全程考试模式,即将考试成绩分为理论考试、上机考试和平时考核三个部分。应该根据时展的需要逐步提高上机考试和平时考核的比重,通过以上三种考核模式的结合,达到正确评价学生计算机水平、培养其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4.4 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环境

一方面,学校要改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硬件环境。学校应加改善教学条件,加大资金的投入,购置计算机等硬件设备,扩大机房规模,增加学生上机的课时,为学生实际操作计算机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软环境。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还要熟悉学生的专业背景,能根据学生的专业需要开展教学,使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学生的专业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整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既要鼓励基础好的学生不断学习,又要照顾基础较差学生的心理和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 结论

计算机基础教学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我们应该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基础教学,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使其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全面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任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的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8,(5)

[2]孙春玲,潘晓鸥,高校非及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与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

[3]姜漓,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影响的探讨[J]福建电脑,2009,(2)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专业特色 教学优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高职毕业生除了要具备专业技能外,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水平也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关注。而高职院校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无疑对高职学生满足社会在计算机层面的要求有较大的影响。因此,近年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服务于就业的呼声越来越高,“计算机应用基础”应不应该服务于就业和怎样服务于就业是笔者将探讨的问题。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服务于就业的理性认识

首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旨在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具有初步的计算机学习和应用的能力,为其后续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其次,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与文献分析实践,“学生的起点不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学生的地域性差异、家庭背景、中小学期间就读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其他个人原因等诸多因素使学生的起点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工作非常有必要。“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院校一直秉持的办学理念之一,“计算机应用基础”服务于就业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合情合理,但不能盲目追求以就业为导向而忽视了该课程本身的宗旨。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首要任务是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这是该课程服务于就业的前提。

2.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优化途径

2.1基于教学模块的教学内容的优化

教学模块的设置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宗旨和社会需求为依据,在教学内容上以设置为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基础模块对应于课程宗旨,专业模块体现各行业的社会需求。笔者对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材料的编制进行了思考,如图1所示。

2.1.1基础模块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使用的一般都是通用教材,包括以下内容: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XP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Excel、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基础、信息安全基础。这些教材主要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难以体现专业特色,因此可以将这些教学内容作为基础模块子模块的内容。

2.1.2专业模块

专业模块的设置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由于涉及各行各业的不同需求和不同学校的教学情况,因而是公共教材难以解决的。笔者从自主编制的角度提出了该问题的解决思路,参照图1。

首先,高职院校或院校联盟可以成立一个“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指导小组或性质类似的组织,负责该课程的教学方案制订、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组织、师资建设等工作,小组成员包括课程相关负责人、课程任课教师、相关专业教师等。教学指导小组可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研,分析不同专业的社会需求及可预见的各行业发展趋势,并结合学校基础设施、师资等情况确定专业模块的教学内容,并自主编制相关教学材料。其次,鉴于课程具有知识更新速度较快的特点,在不同时期专业模块的内容要随着社会需求及现实条件的变化而调整和完善。

图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建设

2.2基于项目式任务驱动专业模块的教学方法的优化

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在计算机类课程中常用到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分层教学法、自主探究教学法等。这里提出的项目式任务驱动强调将专业模块的教学内容设计为具体的实训项目,再从课程总课时中抽出部分课时集中完成相关实训任务。比如文秘专业的实训内容可以设计为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扫描仪的使用、机关公文的排版、电子邮箱的高效使用等,又如非计算机类教育专业的实训内容可以设计为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优秀的教学课件、利用Excel管理教学信息、利用Word进行试卷的编辑与制作等。考虑到有些学生今后可能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应根据具体的教学条件将不同专业模块的实训项目设置为选修内容。同时,假如有的专业就业涉及的计算机相关知识较多无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完成讲授,则建议单独开设一门专业计算机课程。

2.3基于加强选择与培训的教师资源的优化

通常情况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属于计算机相关专业,这些教师的计算机知识面较广,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经验。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势必对教师素质提出新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要有不断更新知识获取计算机新技术的能力;其次要求教师不但具有计算机水平,还必须熟悉所教学生的专业内容了解该专业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工作内容要求。[1]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因此任课教师与专业教师的沟通合作尤为重要,同时挑选善于学习的任课教师和加强任课教师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非常有必要。

2.4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的优化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现实教学中,很多学校出现以学生获得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为教学目标,甚至以班级计算机过级率来评价任课教师教学质量的现象。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学习存在一定的机械性,不能将知识技能灵活运用到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同时也导致教学评价的参照标准单一化。

目前,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在许多科目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评价中总成绩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信息素养、基础模块及专业模块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因此该学科总成绩可以由平时成绩30%(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信息素养)、期末成绩40%(反映学生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实践操作成绩30%(反映专业模块知识技能的掌握)组成,其中对学生的考核可以采用机试、提交作品等方式进行。这样的教学评价体现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有效结合,评价手段和内容较丰富,也更科学合理。

3.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般在大一开设,学时有限,学到的知识也有限,而社会的需求会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学生在日后工作中的计算机能力水平过于依赖一门课程是不合理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坚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观念,在日常教学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自学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有效引导学生善于利用计算机满足生活、学习、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解丽丹.服务职业发展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