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研究现状范例6篇

社区治理研究现状

社区治理研究现状范文1

>> 自治区自治条例立法的推进与完善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治条例之立法思考 论自治区自治条例之立法障碍与突破 脱发分好“自治区” 甘南藏族自治区群众的媒体接触现状 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制定《家庭教育促进条例》的立法建议 自治区 自治区体育局自治区老年人体育协会 自治区边境贸易发展现状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电力工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融资担保机构现状与对策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学前教育师资现状调查 广西自治区业余音乐教学现状调查报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发展现状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幼儿教师配备现状及问题 自治区经济与金融现状与发展 自治区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及其金融支持 自治区实施母子健康保健项目现状分析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职业教育现状的浅析 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工作现状与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国务院.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EB/OL](2005-02-28)[2014-11-25]http:///gjmw/zwgk/2005-02-28/1177034000717203.htm.

[3]付明喜.中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自治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2.

[4]吴大英,等.比较立法制度[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2.

[5]周旺生.立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6]陈正华.自治区自治条例出台阻滞的法律经济学分析[J].广西民族研究,2008(1).

[7]韦丽利.完善民族法制,加快制定自治区自治条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8].1993年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G]//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1988―1998).北京:华文出版社,1998.

[9]周旺生.立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10][英]洛克.政府论[M].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1]宋才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自治区自治条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2]韩大元.论自治条例的若干问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6).

[13]宋才发.自治区自治条例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1).

[14]吉雅.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立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15]胡纪平,彭建军.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

[16]张长青.我国民族立法体制的缺陷及其完善[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2).

[17]韦以明.对自治区自治条例出台艰难的立法思考――兼论我国中央和地方立法思维中的非逻辑因素[J].广西社会科学,1999(5).

社区治理研究现状范文2

关键词:高血压 社区管理 效果 探究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043-01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恶化和人类自身身体素质的降低,加上不良的生活和饮食习惯等导致高血压患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目前高血压发病呈现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且发病早期容易被忽视,控制率和治疗率低,且高血压会引发多种并发症的产生,对患者的器官、组织等造成损害,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需要加强对该病症的治疗和护理研究,本次试验研究是针对高血压患者社区管理的效果探究,以为社区管理提供依据,进一步缓解患者的痛苦,先将研究数据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由社区服务中心2012年3月至2014年5月接收并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抽取100例进行回顾性探析,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措施,研究组患者采用的是社区干预管理,在分析高血压患者病例状况后进行健康教育的基础上,指导患者及时正确的服药和治疗,并监测其血压值,最后通过问卷方式进行回访。对比两组不同方式的临床效果。所有病例均通过了《中国高血压诊断与治疗标准》确诊为高血压疾病,排除了其他脏器官受损、肝功能障碍、精神因素等,均为自愿参加本次试验研究。其中男性患者有52例,女性患者有48例,年龄区间在26-72岁,平均年龄为40.2±1.6岁。所有病患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疾病类型、病情严重程度、受教育程度和生活饮食习惯等因素上均不存在明显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性管理。研究组采用的是社区干预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首先要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知识讲解,让患者明确自身的身体状况和诱导因素等,做好饮食指导,避免高盐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提倡低脂肪和低盐食物摄入,并且要禁止饮酒和吸烟,以免加重自己的病情。指导饮食的同时要加强监督,按医嘱进行服药。根据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运动方案,例如太极拳、散步和慢跑等项目,坚持定期的对患者的血压进行测量,记录并分析出现波动的原因。

1.2.2 药物服用和治疗 目前高血压患者服用的药物主要有:α受体阻滞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CEI、钙通道阻滞剂等,其中最主要的服药原则就是遵循患者自身的特殊性,根据患者具体的身体状况来调整服药的剂量。通常服药剂量由小到大,慢慢递增,同时要选择长效降压药物,避免短时间靶器官受损害,产生需要波动等。加强药物干预治疗,并要加强药物配制监督,服用药物时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血压变化状况,制定联合用药原则,综合用药。

1.3 统计学数据处理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值检验,数据之间差异性显著(p

2 结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抽取的100例患者血压均有明显下降,但研究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

3 讨论

高血压发病率较高,而发病人群倾向于老龄化,对于糖尿病治疗和注意事项尚不明确,治疗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严重影响到高血压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威胁到生命安全,因此需要加强管理和健康教育。社区管理中采用有效的干预护理,通过积极地与患者沟通和交流,加强健康知识宣教、主动指导用药,合理分析治疗方案,避免因患者自行购买价格低廉的劣质药品治疗,遵医嘱进行药物购买和治疗,并加强监督和指导。指出注意事项,减少治疗误区。通过对抽取的病例进行治疗分析,加强对高血压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监督,降低吸烟和饮酒的频率。总而言之,社区管理中提供一些便利措施,更好的服务于高血压患者,提高患者的治疗自信心,治疗效果也会提高。

参考文献

[1] 钱宁. 出院后慢性病人社区管理系列之十 出院后高血压病人社区管理的基本流程[J]. 中国社区医师,2010,09:26.

[2] 钱宁. 出院后慢性病人社区管理系列之六 出院后高血压病人社区管理的基本流程(一)[J]. 中国社区医师,2010,05:28.

[3] 钱宁. 出院后慢性病人社区管理系列 出院后高血压病人社区管理的基本技巧[J]. 中国社区医师,2010,18:27.

社区治理研究现状范文3

[关键词] 社区护理;心脏搭桥;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4-139-03

有研究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1],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而伴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诸如心脏搭桥术等手术也越来越多的在临床上开展起来[2]。冠状动脉搭桥术是一种应用血管桥移植手段来改善远端心肌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在不适合进行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支架术时,冠脉搭桥可以有效治疗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4]。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对于心脏搭桥手术患者,其术后康复问题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亦有重要影响[5],而患者术后康复的主要场所就是社区[6]。本研究以我辖区2011年1月~2013年7月间的冠脉搭桥术后康复期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就社区护理干预对冠脉搭桥患者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做一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为我辖区2011年1月~2013年7月间的60例冠脉搭桥术后康复期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手术指证,并且同意接受干预。为保证研究对象同质性,我们要求所有患者术前未合并有严重疾病,生活基本可以自理,在干预期内未发现有恶性肿瘤等疾病,在手术方式方面,需排除进行微创切口搭桥及在术中合并有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置换者。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A组与B组,A组30例患者,男20例,女10例,患者年龄57~73岁,平均(62.2±5.6)岁,B组30名患者中其中男21例,女9例,患者年龄58~75岁,平均(62.4±5.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积极进行常规治疗,A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社区护理干预。首先,是对患者血糖、血压和血脂等疾病相关指标的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对症处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求患者定期来社区诊室进行复查,如患者实在不方便,也可由医生进行上门检查,如发现患者监测指标有问题,需在积极寻找原因的同时,上报医生进行处理。社区护理干预第二部分是运动疗法,应要求患者每天都进行运动,每次不少于20min,在运动方式的选择上,我们发现,诸如健身舞、太极拳等强度较低的群体运动项目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另外,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及时发现患者心理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心理症状进行有效的干预。

1.3 评价指标

1.3.1 两组患者心理症状的比较 主要包括焦虑、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

1.3.2 两组患者疾病康复情况的比较 主要包括疾病康复知识、自我护理能力、治疗依从度三个部分。

1.3.3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的比较 使用WHO公布的WHOQOL-100生活质量量表和我们自制的社区护理服务评价卡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经Epidata1.10双向核查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A、B两组患者组间各指标比较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康复期心理症状的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A组在焦虑、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方面得分均低于B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康复期心理症状的比较()

组别 n 焦虑 抑郁 人际关系敏感

A组 30 2.13±0.43 2.02±0.35 1.87±0.65

B组 30 2.66±0.32 2.54±0.47 2.43±0.31

t 5.42 4.86 4.26

P

2.2 两组患者康复质量的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A组在疾病康复知识、自我护理能力、治疗依从度三个方面得分均高于B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康复质量的比较()

组别 n 疾病康复知识 自我护理能力 治疗依从度

A组 30 87.58±5.48 91.17±3.32 93.26±2.10

B组 30 80.41±5.73 85.47±4.41 83.27±7.69

t 4.95 5.66 6.86

P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服务满意度的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A组在生活质量和护理服务满意度方面得分皆高于B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服务满意度的比较()

组别 n 生活质量 护理服务满意度

A组 30 78.77±8.86 91.74±5.47

B组 30 70.38±6.58 84.33±6.60

t 4.16 4.73

P

3 讨论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安全的最主要疾病类型之一,在我国,由于人们生活结构正发生着快速的变化,一些由生活方式改变而引起的疾病的发生率正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其中心脑血管病就是一大类[7]。有研究报道,心脑血管疾病在威胁人类健康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医疗负担[8]。心脏搭桥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种治疗手段,其手术效果确切,患者术后临床症状会得到极大程度的减轻,能有效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9]。但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发现,由于对于疾病的认知水平较低,且缺乏自我护理意识,患者在院外康复的效果并不理想[10-12]。就此,我们在社区心脏搭桥患者中开展了社区护理干预项目,旨在通过护理干预,提高心脏搭桥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使其可以拥有更为良好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在焦虑、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方面得分均低于B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社区护理干预对心脏搭桥术后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有积极作用,其可以降低患者心理症状水平、提高患者康复能力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胡东生,顾东风.中国1980-2010年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回顾[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11):1059-1064.

[2] 朱雨富.冠状动脉支架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4):2297-2299.

[3] 何丹青,王玲,赵晟,等.冠状动脉搭桥患者术后左室收缩功能的二维斑点追踪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3,48(1):65-68.

[4] 何丹青,王玲,赵晟,等.二维斑点追踪显像评价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左室心肌纵向应变[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3,22(2):107-110.

[5] 安荣彩.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康复的临床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3):108-110.

[6] 高文根,胡大一,汤楚中,等.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随诊管理流程再造[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11):757-760.

[7] 施继红,郝雁红,吴寿岭,等.开滦研究人群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分布调查[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1):62-67.

[8] 赵冬,刘静.中国心血管病:负担持续上升,预防任重道远[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3):177-178.

[9] 陈巧,夏梅.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监护体会[J].重庆医学,2011,40(12):1194-1196.

[10] 马跃文,马庆平,杜宝琮,等.康复治疗对重症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9,31(5):332-335.

[11] 张俊鲜,王美花.心脏外科手术病人的护理体会[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3,30(5):564-565.

社区治理研究现状范文4

[关键词] 社区;精神分裂症;婚姻状况

[中图分类号] R7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b)-0129-03

随着精神卫生构建以病人为中心的、以全程服务为特点的、医院社区一体的、具有公共卫生特点的、连续的团队式网络化服务[1]。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社区中的照料相对增多[2],随着686项目向社区的纵深推进,为了探讨对社区中患者婚姻状况对其社区治疗的影响,便于提供更为具体有针对性的精神卫生社区服务。研究选取2005年9月―2011年5月期间进行686项目的山西省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5年9月―2011年5月进入686项目的山西省精神分裂症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②年龄≥18周岁;③目前在社区服药维持治疗,排除标准:①疑似诊断;②年龄

1.2 方法

根据686项目流程,常住人口中的确诊或疑似重性精神病患者,经精神专科医师复核诊断后自愿加入后建档,填写电子表卡A-精神疾病患者基本信息;电子表卡B精神疾病患者疾病信息;对其中肇事肇祸危险行为评估3级(含)以上的患者进行随访,对随访患者中的贫困患者进行免费药物和免费住院治疗补助,填写电子表卡C-精神疾病患者随访信息。

A表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地区、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共同居住者、医疗付款方式、职业、经济状况及看护人情况等;B表调查内容包括:既往病史、起病形式、家族史、入院次数、连续病程、风险评估、病情、服药情况、服药方式、依从性、不良反应、未治原因及疗效;C表调查内容包括:病情变化、治疗药物及剂量、功能状况、康复措施、随访治疗情况等。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进行描述,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山西省精神分裂症患者基本情况

由表1所见,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病情、经济状况、家族史、起病形式、共同居住者及医疗付款方式进行分类统计。见表1。

2.2 不同婚姻状态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

由表2可见,男性患者的未婚率(71.0%)明显高于女性的(35.6%),同样男性患者的离婚率(60.7%)也高于女性的(39.3%)。性别在婚姻状况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22,P

已婚患者的用药连续性较好,丧偶患者的间断服药率高达44.1%,其服药情况在不同婚姻状况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67.181,P

在服药方式方面,精神分裂症患者主动服药依从性并不高,不论在哪种婚姻状况,他人给药服用仍然为主。见表2。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国外40多年的实践证明,社区治疗可在更为自由的环境和更少代价的情况下,减轻患者症状,减少复发和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增强社会功能[3]。特别是在低资源配置的地区,基于社区的康复维持治疗对于患者来说是灵活的可接受的,对于社会功能的恢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4]。该研究显示在社区随访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婚姻状态下其治疗呈现出多种情况,社区随访精神分裂症患者从性别的角度看:精神分裂症会影响婚姻关系的建立与维持,对男性患者尤其如此[5]。在已婚的群体中,女性患者所占的比率(64.4%)高于男性(35.6%)。鉴于丧偶的患者中,女性患者所占的比例(77.5%)高于男性的(22.5%),由于该研究未调查其病前的婚姻状态,所以可以假设推定,女性患者在丧偶创伤性事件中更易感精神分裂症。

社区管理患者的服药情况,尽管已婚患者的连续服药绝对数(1 628例)占到连续性服药患者的3 179例的51.2%,处于未婚和离婚状态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有75.2%,73%的比例能坚持连续服药,明显高于丧偶患者(55.9%)的连续服药情况。

社区治理研究现状范文5

关键词:社区 治理模式 变迁

社区研究是社会学研究领域中较为活跃的主题话语。近几年来,有关社区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受到高度重视,民政部在全国确定了26个社区建设实验区并进而评选出一些示范区,对全国推进社区建设起到带头作用。关于城市社区的研究,2000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更在全国各城市掀起了社区建设的热潮。而由地缘群体、区域社会形成的社区,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区治理的效绩高低直接关系到城市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城市社区治理是实现和谐社区的基本途径,如何搞好社区治理,也是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其最终目标是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的主要特征反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政府职能的转变、单位制的解体和社区功能的放大以及市民社会的兴起等。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和社会的转型,我国城市社会发展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首先,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化,单一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转化,社会阶层分化趋势明显,城市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其次,随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方位转变,“单位体制”逐步瓦解,单位办社会的状况开始改变,单位行为的非专业性目标不断弱化,大量的社会职能向社区回归和转移,人们由过去隶属单位、依赖单位变成走进社区、依托社区,社区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重要场所和实现社会整合功能的基础单位,不仅社区管理职能增多,社区管理的人口也不断增多。最后,随着改革深入和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城市房地产业的兴起和住房商品化的进程加快,城市的居住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住宅区的功能要求呈现多样性、复杂性趋势。所有这些变化导致了城市社区治理的难度、广度、复杂程度都进一步的加大。所以,对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变迁研究及其路径选择的探讨成为社区建设的一大热点与难点。

社区治理的内涵

治理概念产生于西方国家,与统治相对,其基本含义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治理理论认为政府并不是国家唯一的权力中心,各种机构(包括社会的、私人的)只要得到公众的认可,就可以成为社会权力的中心。因此,治理泛指国家、公共组织、私人机构及社会个人等各种活动主体间的关系。

社区治理是基于将治理理念引入社区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实践中。所谓社区治理,是指政府、社区组织、居民及辖区单位、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等多元治理主体基于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社区认同,协调合作,有效供给社区公共物品,满足社区需求,优化社区秩序的过程与机制。社区治理的特点是:治理主体由单一化(政府)转变为多元化(政府、社区组织、其他非营利组织、辖区单位、居民);治理过程由行政控制转为民主协商;治理组织体系由垂直科层结构转变为横向网络结构。

城市形态与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变迁研究

社会主义各国在实行市场化改革以后,城市由机械团结状态转为有机团结的存在状态,城市社区都在发生从单位化城市向功能化城市的转变,住宅区的功能化是城市功能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专门的住宅小区构成了有机化社会(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在单位化时期,单位或单位领导同时肩负着向职工提供住房的责任,但在市场化时期,企事业单位的职能逐渐转向其职业化的本职,包括住房在内的其他服务业逐渐通过商品化而转向由社会通过市场提供和解决。住房制度的商品化和社会化改革,就是城市由单位化向功能化转变的重要机制和政策背景。这种改革造成了大量通过市场交换(自然要通过货币)而整合各行业和系统的有机城市社会。

我国的社区研究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吴文藻是当时最先倡导社区研究的社会学家,也是我国社区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奠基人,在他的带领下,国内一些学者发表了一系列研究乡村社区成果。但对城市社区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6年国家民政部首先倡导在城市基层开展以民政对象为服务主体的社区服务,社区概念渐次进入我国政府管理过程,社区服务对象也逐渐由民政对象扩展到全体社区居民,社区服务的项目也越来越广泛,在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30多年时间里,社区几乎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社区服务社区建设口号的提出,社区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1981年,民政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了社区建设的概念,社区建设是被作为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重要思路和重大举措提出来的,社区建设的核心已经不是社区服务,而是管理体制的创新。

(一)单位制城市社区治理模式

美国著名学者andrew g. walder在其著作《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中,提出了单位和单位依附关系理论。基本观点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有体系属于再分配体制,所有资源都是由国家来分配的,单位和国家之间形成了依附和庇护的关系,职工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都是通过单位分配。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社会的治理体系是单位管理模式,即通过各种各样的单位,来履行资源配置、社会动员、人的需求的满足等多种功能,以实现社会的稳定;也就是说,管好每一个单位,就等于管好了城市社会。由于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各种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均成为行政附属物或准行政组织,因而单位管理模式的显著特征就是行政主导和条块分割,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单一性,即在运行机制上是单一的行政机制,在资源利用上是单一的行政资源,在力量配置上是单一的政府力量。这种单位管理模式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均衡的,在当时能运作并发挥作用。

(二)社区合作制治理模式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社会转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社会的转型带来了社会职能的分化。

一方面,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企业社会经济负担日益沉重。许多过去由企业承担的社会功能必须分解、剥离出来,并逐步向社区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必然涉及劳动力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配置。劳动者待业、就业、下岗再就业的转化过程中,要求社区承担起扶贫帮困,开辟就业渠道,职业介绍、培训、安置等功能,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机构改革,使原先由政府承担的许多社会职能、服务职能分离出来,转而由社会和社区承担。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通过转变职能逐步把原来兼任的社会职能还给社会。而落实社会职能的最基本的载体是社区,政府职能转变以后,原来承担的那部分不该承担的职能转移到了社区。

由此城市推行管理体制的变革,政府权力下放到社区,鼓励居民、辖区单位、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治理,从而形成社区合作型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是政府推动与社区自治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其特点是:治理主体由单一的政府扩大到社区内的自治组织,社区组织职能加强;资源投入以政府投入为主,社区组织投入为辅,居民参与社区公益活动、社区公共事务的决策热情提高。在合作制模式下,政府与社区组织的关系由过去的领导与控制向指导、协调、合作的方向演进。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这种模式出现诸多弊端,如社区治理非营利组织力量的弱小,非营利组织与政府未形成有效的沟通渠道和交流机制,而出现社区合作治理的困境。

社区治理模式的理想选择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住房分配的货币化政策开始实施,社区分化随之开始,市场化改革造成社区功能化,社区内逐步由熟人社会演变为陌生人社会,这给社区治理提出新的问题。有人提出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与居民委员会构成三种核心性社会组织。社区分化导致诸多社会矛盾与冲突,有人就社区分化中业主委员会与物业公司之间的矛盾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已经开始突破“国家——社会”的理论框架,开始呈现“国家——社会——市场”的三元框架分析模式,总体来说,社区分化转型后的社区治理问题,已成为迫切的现实问题,对其进一步探讨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社区类型并非整齐划一,而有相当大的差别,既有未产生制度变革的传统社区(单位制社区),尚不存在业委会和物业公司;也有传统社区逐步改造开始实施物业管理的混合型社区(包括一部分商品房小区),主要有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公司管理;还存在商品房出售后的业主自治型社区,居委会已经逐步淡出管理,主要由业委会-物业公司管理;还存在诸如城中村之类边缘性社区。

基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我国的城市社区治理应根据社区分化的实际情况,构建多治理主体和谐参与、分类治理的治理模式,传统社区目前缺乏市场化社会组织介入,主要依靠国家为代表的行政力量,从长远来看要积极组织业委会,并逐步引入物业公司直接参与社区日常性社区管理。国家只有权力下放,对社区的管理职能和权限不断向社区转移,才能真正构建和谐社区、和谐社会。边缘型社区处于无组织管理的状态,社区的无序混乱更多由于管理组织缺乏,所以针对这类社区,可考虑加强居委会对其管理,进而考虑发展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的可能性。混合型社区中,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分别代表国家、社会与市场力量,常常出现一些组织协调矛盾。物业公司一般由居委会聘用,业委会与居委会的矛盾大多数体现在业委会与物业公司矛盾,从长远来看,居委会管理职能逐步缩小与物业管理职能逐步扩张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实现居委会职能的转变,避免直接插手物业管理,即从行政管理功能转变为公共服务功能。对业主自治型社区,由于目前真正形成业主自治的社区基本上是一些高档商品房小区,其较高的社群性有能力生成业主委员会和业主大会,从而基本实现了以业主委员会与物业公司互动关系的日常治理框架。所以进一步加强业委会与物业公司的良性互动是极为重要的,只有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才真正成为业主自治型社区。

随着改革深入,尤其住房制度和城市管理体制的变化,城市社区问题成为城市治理的重要内容。我国目前的城市社区仍然停留在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阶段,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是城市社区的部分内容,城市社区的治理是未来城市社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城市社区治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城市管理水平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时,从现实情况来看,当前转型过程中的社区类型并非整齐划一,多种类型社区的共存可能是长期的,对城市社区必须坚持各治理主体和谐参与、分类治理的原则,逐步形成从边缘型社区传统社区混合型社区业主自治型社区转变。

参考文献:

1.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 (1)

社区治理研究现状范文6

>> 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伦理功能 非政府组织的兴起及其治理功能 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治理传播 南京地区非政府组织在城市社区中的发展 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国际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治理中的问责研究 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作用与职能 组织战略的财务管理在绩效管理中的功能性研究分析 提升非政府组织公信力的必要性分析 促进非政府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 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浅析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救助中的参与 非政府组织在WTO中的角色 非政府组织在社会公益供给中的弱动力问题分析 非政府组织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角色分析 社会组织在地方政府治理中的功能及路径分析 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社会治理中探究 城市社区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的崛起 研究分析非政府组织(NGO)参与公共危机治理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必然性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那 力:非政府国际组织发展现状[ J ] .国际资料信息,2002,03.

[4]田 凯:西方非营利组织理论述评[J].中国行政管理,2003,06.

[5]杨 团 葛道顺:中国社会政策研究十年(1999—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01.

[6]徐增辉 戴 黍:我国非政府组织的现状及发展路径[J].理论导报,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