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宣传文化范例

社区宣传文化

社区宣传文化范文1

高校社区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虽然不可避免的要受到社会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它总是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对学校校风建设、学风建设产生重要影响。社区文化通过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相互影响,为新生适应校园生活创造良好氛围;通过学生自治组织建立与运行,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提升主人翁意识;通过社区心理咨询室的专业咨询,促进学生自我意识与自我认知能力的提升,改善人际交往关系;通过学生活动平台的设立,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大学生知识结构与创新思维的形成。总之,高校社区文化,在育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推动了大学生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思想品德及精神风貌的形成,对每一名大学生具有内在推动和外在塑造的作用。

高校社区文化具有凝聚、激励、导向、教育、传承、服务、规范、媒介等几大功能,是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体现与升华。高校社区是集工作、学习、生活于一体的青年学生集聚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更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宣传阵地。如前所述,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前提是外延式建设,就高校社区文化建设而言,这一点更多地体现在物质层面,即学生公寓楼栋建设、社区绿化等配套设施。在外延式完全发展的情况下,高校发展逐渐向内涵式发展阶段转变,就高校社区文化而言,更注重社区规章制度的建设与完善,社区良好精神风貌的形成。在内涵式发展阶段,高校社区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将外延式建设的成果进一步巩固,形成社区文化活动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内涵式发展视阈下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1.一个中心:坚持“以人为本”为中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以人为本的高校社区文化建设思想,要求以现代人的精神培养现代人,以现代人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由传统的以管理为本向以育人为本转变,就是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重视学生需要,突出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进行充分肯定,信任学生的潜能、智慧,最广泛地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通过学校教育、管理资源的有效整合,建立起帮助学生成长,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便利学生办事,维护学生群体利益的服务与管理体系。坚持高校社区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理念为中心,就必须做到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在公寓管理中做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始终把工作重心放在为学生排忧解难上,为学生办好事、办实事,营造温馨、和谐,充满生活气息的社区氛围;另一方面,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出发,让学生切实参与到社区管理中。在社区内建立学生自治委员会,并让学生参与社区管理委员会,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职能,将宿舍卫生检评、道德文化建设、社区维权等工作及监督、批评等职能赋予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

2.两条主线:以提高专业素质与人文素养为主线,强化特色

现代高等教育既要承担培养“专才”的专业教育的使命,又要承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人文教育”使命,以使人成为“现代人”。现代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特别注重其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高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主要载体,必须牢牢抓住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这两条主线,创造条件帮助学生成才。就高校社区而言,必须努力建设富有特色的现代大学社区文化,推进高校社区内涵式发展。以社区文化系列活动为平台,构建人文社区,开展文明宿舍评比、社区维权日等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积极地人生观、价值观;构建创新型社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加强思维整合能力培养,促进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背景的相互融合,突出学科交叉与专业特色,强化多角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打好本专业基础的同时,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构建和谐社区,进行心理团辅,培养沟通协调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素养与能力。

3.三大平台:创设就业、读书、活动三大平台,培养创新型大学生

提高质量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首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社区作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必然不断创新,构筑平台,以有益于培养有质量的创新型大学生。一是构筑创新创业平台,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依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计划,在社区内建设大学生实践基地,划拨专项基金,帮扶大学生自主经营、自主管理。同时注重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创业”,谋求在现有资源环境下做得更好;二是构筑学习平台,促进社区文化建设与学风建设的互动。通过建设社区阅览室、自习室,组建社区学风督导与帮扶小组,开展经典诵读、读书节、科技节等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社区学习风气,促进校风建设;三是构筑精品活动平台,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能力。通过对社区文化活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合理配置,以弘扬主旋律,培育优良社区文化为主题,抓好品牌性社区精品活动建设,重点组织学雷锋公益活动、我爱我家社区装扮活动、国庆游园活动及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等,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与信念,传承传统文化,陶冶学生道德情操。

4.四进公寓:推进道德文化、党团工作、自我管理机制、心理健康进公寓,深化文明社区建设

公寓是学生课余生活最集聚的地方,在高校社区文化建设中,推进“四进公寓”制度,是内涵式发展下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选择。一是道德文化进公寓。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通过多种渠道开展道德教育活动,利用公寓区宣传栏、网络等宣传阵地,向师生宣传《公民基本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介绍先进人物事迹,弘扬模范高尚精神;广泛开展“文明宿舍”评选活动,崇尚节水、节电绿色生活方式;推行“光盘行动”,倡导“爱粮节粮”;开展“文明修身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制作、粘贴“讲文明树新风”系列公益宣传画及道德守礼、学风名言警句,营造浓厚道德文化氛围。二是党团工作进公寓。打造公寓区思想政治宣传阵地,划定固定区域建设成为学生党团宣传活动阵地,并制定《学生党团活动室管理办法》;设立“党建之窗”、“团学信息”等宣传板块,实时更新信息,关心学生思想动态;建立党员“包干责任区制度”、“学生干部服务岗”,开展“一帮一”互助活动,提升党员服务意识,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实行党员宿舍挂牌监督制度,促进党员自省与进步。三是自我管理机制进公寓。实行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辅导员监督、引导为辅的管理模式,完善《学生宿舍卫生检评标准》及晚间零报告等各项制度,组建学生卫生检评、学生公寓督查、文明礼仪督导等专项服务组,严格保障宿舍区安全、稳定。四是心理健康教育进公寓。采取积极举措,优化公寓区心理环境,在公寓区全面渗透心理素质培育。依托公寓区心理咨询室,开展面对面咨询,帮助来访学生改善不良情绪和行为;依托心理团辅室,为学生进行团体辅导,促进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模式,增强集体凝聚力。

三、总结

社区宣传文化范文2

[关键词]中职;德育;社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

学校是社区的重要要素之一,对于社区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样,基于学校而言,社区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要素,是学校的重要教育资源,尤其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良好资源。因为社区是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学生在课余生活中走进社区,可以在社区环境中得到学习锻炼,不断提升自我。在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实践中,学校保持和社区的密切联系,不断引导和带领学生深入社区,将所学的专业文化知识和礼仪服务带进社区,服务社区,让学生在社区生活中得到实践和进步,是中职学校开展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1社区基于中职学校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

社区是指具有某种互动关系的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在一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区域。它由人口、地域、制度、政策和机构等五个要素组成,如学校、工厂、居委会等均属于社区。在我国,当代社区具有管理、服务、保障、教育和安全稳定的功能。其中,教育功能在于提高社区成员的文明素质和文化修养。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中职学校教育承担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责任,对学生的成人、成才和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未来谋生就业的专业技能等等。但是由于学校所提供给学生的实践环境难以与复杂的社会现实情况一致,学校教育亦有一定的局限性。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实用型、技能型”高素质职业劳动者。学生终归要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并在社会生活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因此,为了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为了帮助学生将学校所学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实践并尽快认识和适应社会,学校应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社区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因此也是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工作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礼仪认知,将礼仪认知转化为其内在的礼仪情志并通过不断实践来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即帮助学生“成人”,为他们今后顺利走上社会奠定良好的人文素养基础。要实现学生的真正“成人”,学生仅仅在学校里学习和实践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应帮助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走向社区,将礼仪服务带进社区,在社区环境中践行文明礼仪,提升自我。

2中职学校开展学生社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实践具体措施

2.1知识宣传进社区

在卫生中职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实践活动中,学校相关部门在与社区行政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和沟通的基础上,一方面:结合我国特定节假日所蕴含的文化蕴意和社区的实际需要,定期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各种形式的文明礼仪知识的宣传,以此来帮助社区居民学习礼仪知识,强化礼仪观念,营造浓厚的“讲文明、行礼仪”的社区氛围并进一步强化学生自身对礼仪知识的学习和礼仪行为的践行;另一方面:结合社区不同时期不同人群的卫生保健需要和学校的专业特色,定期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社区卫生宣传,提高社区群众的卫生保健意识和水平,如助产专业的学生开展优生优育知识的宣传,护理专业的学生开展各类传染病的预防和日常生活保健的宣传,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开展慢性病、老年病、残疾的预防和康复宣传,口腔专业的学生开展怎样正确刷牙、维护牙齿和口腔健康的预防,等等。在礼仪知识和专业知识宣传进社区活动中,学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很好的自我提升。

2.2青年志愿者活动进社区

在中职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实践活动中,学校定期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以此来帮助学生搭建文明礼仪践行的社区舞台。社区青年志愿者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为社区打扫清洁卫生

学校与社区行政管理部门联系,为在校班级分配社区义务清洁劳动街道,划定责任区,定期组织各班级学生为社区进行卫生清扫。在该活动中,学生一方面深刻领悟到环卫工人的辛苦及其工作的意义的重大,对环卫工人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另一方面,增强了自身不乱扔垃圾、爱护环境清洁卫生、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思想意识,能够自觉维持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此外,还能深刻体会到父母辛勤工作来维持生活和帮助自己完成学业的辛苦及来之不易,增强了对父母的敬爱和感恩。

2.2.2为社区维持交通秩序

学校组织绿色交通志愿者分队,在每周节假日或其他交通繁忙时间来到社区交通繁忙、拥堵街道,指挥和协助过往行人和车辆,维护社区的交通通畅和安全,倡导绿色交通。在此活动中,学生们深刻领悟到畅通无阻的交通需要靠大家通过遵守交通规则、爱护生命的道理来实现,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出行安全第一、遵守交通规则、人车礼让的思想意识和行为。

2.2.3为社区提供专业服务

学校某些社团或某些专业的学生依靠自己所学的一技之长,定期深入社区开展现场便民服务。例如医疗急救社的学生开展医疗急救知识和技术的社区培训,康复治疗协会和康复治疗专业的学生为社区慢性病、老年病患者和残疾人开展推拿按摩、理疗及其他康复服务,美容美体专业的学生为社区群众开展美容、美发、美甲、美体等专项服务,等等。通过这些专业便民服务,学生既增强了自身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本领,又锻炼了专业技能,收到了德育和智育双丰收的效果。

2.3文化活动进社区

学校和社区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文化活动,包括礼仪文化活动、专业文化活动等,把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进行很好地融合。与此同时,在校内开展有关文化活动时,如校园礼仪文化节、5.12国际护士节、五四青年节、国庆节活动等,学校邀请社区有关领导和群众来参观。在学校和社区的文化共建中,进一步密切了学校和社区的关系,增进了彼此的感情,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礼仪实践舞台。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校密切与社区的联系,结合校本的德育工作实际,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的德育资源来开展德育工作,可充分发挥社区的合力育人作用,进一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社区宣传文化范文3

[关键词]社区教育;品牌;路径

总书记指出:“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党的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而社区教育在社区治理中占据重要地位。现实生活中,社区教育供给不足,社区教育质量参差不齐,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精神文化需要,更不能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延缓了居民的终身教育。社区教育品牌是社区教育的标杆,代表着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质量的认可和信任,也是社区教育发挥其作用的保证和责任。社区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全体社区居民,企业在打造社区教育品牌时,需要结合本地社区居民特点,利用本地特有资源,打造属于自己特色的社区教育品牌,促进社区居民的终身教育。

一、打造社区教育品牌的意义

(一)促进社区居民身心健康发展

“十四五”规划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社区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居民的素质是社区文明程度的一种表现形式,社区教育通过将本土文化和科学价值观相结合,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和个人修养,丰富社区居民的业务生活,健全他们的精神生活,让社区居民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提高社区文明程度,进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长沙市经过几年的摸索,利用本地特色,建立了属于自己独特魅力的社区教育,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

(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交通技术的发展,人员流动性较为频繁,本土文化是凝聚社区居民的重要纽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渗透在社区教育中,可以让社区居民感到有归属感,能够培养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其责任感,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还可以帮助居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除居民各自的地域排斥感,将松散的人心凝聚起来,构建和谐的社区生活环境[1]。

(三)树立城市文明新形象

城市居民的素质是城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有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和素质,丰富城市文明内容,促进城市文明的发展,树立城市文明新形象。尤其是长沙市是一个网红的打卡城市,每年慕名而来的游客较多,城市居民的素质是长沙文明城市的一张名片,社区教育在提升居民素质方面不容忽视。

二、企业如何打造社区教育品牌

(一)根据目标群体,确定品牌价值定位

社区教育的对象以老年群体居多,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60岁以上和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已经大大超过了国际老年化社会标准,我国社会老年化现象较为严重。老年人退休后,一下子从原本的工作忙碌情况变为无所事事状况,再加上体能和精力的下降,使得老年人的生活缺乏新鲜感,心理落差较大,精神生活较为贫乏。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在培育社区教育品牌时,就要充分考虑目标群体的心理需求,一方面满足社区居民学习新鲜事物的技能和知识需求,另一方面还要满足居民社会认同感、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正如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当人们在摆脱了温饱阶段后,在小康和富裕阶段,人类需要更多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所以在树立社区教育品牌时,企业需要主动出击,做好目标群体的需求调研,定位好品牌价值,就像格力空调的定位就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调动社区居民的学习主动性,吸引社区居民主动去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主动去宣传该企业的社区教育品牌,吸引更多的居民来加入该品牌的教育,也让更多的居民认可该企业的品牌,促进企业的良好可持续发展。在这方面,长沙天心区的“草根明星梦工厂”社区教育就做得非常好。该项目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舞蹈、音乐、太极拳、绘画、书法、手工等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活动,大力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艺术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和精神生活,引导他们学有所乐、学有所成、学有所为。这种社区教育满足了社区居民文艺技能的知识需求,以及居民明星梦的需求,得到人民群众的爱好和推广。已成为长沙的一张闪亮的社区教育名片。

(二)利用多种科学技术,提升教育质量

社区教育品牌是社区教育的标杆,是排头兵,品牌就意味着高质量,而质量又是企业长期存续下去的核心动力。一个企业的产品如果质量不过关,消费者是不会长期购买此产品的,该企业也就无法存续。企业在打造社区教育品牌时,一定要保证教育的高质量。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兴科技层出不穷,企业可利用这些新兴技术,打造品牌课程、品牌活动、品牌项目,让品牌课程成为该社区教育的明信片,吸引社区居民不断主动、迫切地进行学习。人们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才会主动学习,才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和运用,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就如同提到空调,大家脑海中想到的就是格力空调,这就是品牌的效应。互联网技术日益发达,企业打造社区教育品牌时可以依托互联网技术和手机平台,实现线上的教育,打造属于自己特色的品牌课程。长沙开福区的“互联网+赋能空间”社区教育,就是充分利用社区高人气、高关注度的“掌上世纪城”微信公众号,开通网络投票选课通道,按照居民投票结果分年龄、分层次开设线上赋能讲座、线下戏曲班、声乐班、模特班、画画班、趣味英语班、阅读演讲班、志愿服务类、亲子类等多门课程,搭建高效的学习“聚能”平台,提高了居民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自2016年起,赋能空间学习馆开展“赋能课程”累计达400余堂,服务居民15000余人,覆盖了社区各年龄、各职业人群,获得了广大居民的支持和认可。

(三)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社区教育品牌建设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企业可以和政府加强合作,在政府的引导下,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和监督机制,确保社区教育品牌的高质量。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师资教培人员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师资队伍的高低对社区教育品牌质量的高低有着较大影响[2]。我们可借鉴国外优秀的案例,除了聘请专门的师资人员外,企业可以从社区接受教育的居民中择优选择,将这些优秀的居民聘请为兼职师资人员。一方面降低了企业聘请人力资源的成本,另一方面给其他居民做了良好的榜样示范,只要努力学习,表现优秀,可以成为老师,满足居民的自豪感,实现居民的自我能力实现需求,刺激其他居民主动学习和高质量学习。长沙开福区的“互联网+赋能空间”社区教育,通过社区“赋能课程”,“赋能”给社区居民,让文明精神传递不息,居民既成为社区教育志愿服务的共享者,又成为社区教育志愿服务的参与者,在社区形成自助+互助的“造血式”学习模式,孵化社区教育火种,互学互助。

(四)建立多途径的宣传渠道

俗话说得好,“酒香还怕巷子深”。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发达的现代社会,产品质量好还需要多途径的宣传,这样才能广为人知,增加销售量,产生品牌效应。企业在打造社区教育品牌时,要充分利用本土特色文化,扩大自己的品牌效应。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城市也较多,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尤其是长沙地处湖湘之地,一直都有“楚湘出人才”的美誉,只有让社区居民自觉将本土文化品牌内化于心,增强他们自身的文化自信,才能建立居委会、市政府以及各社会阶层的沟通桥梁,通过报纸、讲坛、讲座、社区网站等多种方式,对社区教育品牌宣传,提高企业社区教育品牌的知名度。全民终身教育是我们的追求和目标,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言而喻。社区教育品牌植根于本土文化后,如何让它成长为参天大树,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就需要企业积极拓展宣传途径,让社区教育品牌真正的落实到社区各家各户。一是提高社区教育的社会地位,由政府部门牵头,企业积极配合,鼓励组织市民推广宣传本土文化相关的活动,并将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融合起来,去学校进行公益广告宣传,在社区各阶层推动企业社区教育品牌宣传,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同时在社区教育完成学业的居民,可以获得相关的证书,证明其具有相关的技能,可以作为一种荣誉的表现。二是提高民众的参与度,社区教育是一项全民化的工作,需要企业重视传播品牌的持续性,不能单一化传播,要传播品牌的多元性。企业可以和社区大学、社区学院进行合作,双方共同协商,达到双赢。[3]三是多利用“互联网+”平台,现在的社会是流量成王的时代,谁的流量越多,谁就能宣传更广阔;企业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自媒体,宣传自己的社区教育品牌,同时还可以和老年开放大学、地方电视台的市民大讲台等平台合作,通过公益讲座、手机直播等形式,宣传自己的社区教育品牌,吸引天使投资者对自己的企业投资,扩大企业的社区教育品牌影响力,聚集更多的社会优质资源,丰富企业的社区教育品牌内涵,同时在各个学校组织线下游学活动、社区教育品牌本土文化专题讲座,既宣扬了本土文化的内涵,又使居民业余生活多姿多彩,精神生活得到了丰富,又激起了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动力和激情,提升了社区教育的学习质量。

三、结论与展望

社区教育是全民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国民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的提高至关重要,对我国文明的发展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企业在打造社区教育品牌时,不仅要注重课程的教育质量和服务质量,还需要特别注意将本土文化和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进行创新,注意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提升社区居民的学习主动性和激情,和政府及其他部门团结合作,共同打造高质量、高水平、多样化、多元化的社区教育品牌,树立长沙文明城市新形象,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提升居民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促进居民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可.社区教育本土特色与品牌建设研究———以常州市为例[J].广西广播大学学报,2019(1).

[2]程仙平.社区教育品牌生成路径与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2016(9).

社区宣传文化范文4

(一)有利于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

提高居民素质,培养新型人才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成人脱离了学校,要想继续提高能力,就需要依靠形式更加灵活的成人教育。由此看来,成人教育对于农村社区经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成人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出农村社区发展所需要的掌握实际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可以使农村社区居民增强市场竞争意识,不断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培养优势产业和产品,增强农产品的社会有效供给,形成各类经济产业链;还能够指导农村社区居民在寻求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推动各类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实现多次转化增值,在产、销一体化经营体系内进行利益互补,进而大幅度增加居民收入。同时,成人教育能够促进农村社区的科技发展、传播和创新,实现劳动力“再生产”,促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良性循环的农村产业结构,强有力地推动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

(二)有利于农村社区的政治文明建设

农村社区政治文明建设的成果表现在社区居民人人都能够享有当家做主的权利,成人教育为这一目标的实现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农村社区的政治文明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部分管理者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识与概念较为模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和热情。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不恰当的行政干预和介入,使得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行政色彩浓重、自治能力弱、依附性强,导致各阶层之间信息沟通不畅、职责落实大小不等问题出现,从而在农村社区建设中产生目标不一,自相矛盾的现象。另一方面,农村社区居民在社区建设中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不强,政治参与度不高,没有明晰自己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主体地位,导致应有的权利丧失,应尽的义务没有及时履行。成人教育的政治导向功能有助于这些问题的化解,不仅可以通过制造舆论氛围来推动政治民主,发挥其服务农村社区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而且可以通过加强对领导者的培训,使他们成为社区建设的设计者、服务者、推动者、监管者、协调者,使基层政府迅速有效地融入农村社区建设这一新的制度环境中去。同时,成人教育通过对农村社区成员进行教导,可以增强他们的民主意识,提高他们对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号召他们为社区建设和政治民主建设奉献一份力量,由此把农村社区政治文明建设引向深处,帮助农村社区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的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三)有利于农村社区的文明乡风营造

乡风文明是指居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良好的乡风能够凝聚人心,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良好的精神支持以及和谐的氛围。目前农村社区的乡风文明建设并不如人所愿。在某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还不能完全普及,这就导致这些地区的居民缺乏基本的文化素养和必要的科学素养。农村社区居民处于一个狭小的圈子,血统观念比城市的社区居民浓厚,思想开放程度不高,信息接收量较小,封建意识的残余相对较多,文明程度较低。此外,适合农村社区居民需求的文化产品缺少,娱乐活动单一,一些不健康的娱乐方式充斥在农村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不仅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也破坏了农村和谐的风气。成人教育可以帮助农村社区营造一种文明祥和的乡风,促进农村社区建设。一方面,成人教育不仅能够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弥补农村社区基础教育不足的缺陷,为农村社区居民输入新鲜的“知识血液”,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充实他们的业余生活,满足闲暇时间对娱乐方式的需要。另一方面,成人教育可以帮助农村社区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提高基层官员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建设文明社区的信念,带领农村社区居民营造良好的乡风,促进农村社区的文明乡风建设。由此看来,成人教育对于农村社区文明乡风的营造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有利于农村社区的环境保护

农村社区是居民的生存场所,自然优美的社区环境可以使居民处于健康向上的生产生活状态,农村社区的环境保护工作也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一环。目前一些农村社区的生存环境恶劣,环境保护力度不够,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农村社区呈现出“脏、乱、差”的状态,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农村居民受个人习惯、文化程度的影响,常常把生活和养殖垃圾堆放在门前或者临近道路上,不能够将废弃物分类、分袋和掩埋处理,社区内一般也无专门的废弃物处理设施,这就使得农村社区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其次,农村社区居民缺乏对废弃物进行处理的主动性,对废电池、塑料和重金属垃圾没有基本了解,未意识到随意堆放和处理废弃物会影响到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再次,清洁人员主要来源于本村劳动能力比较低的居民,没有进行严格、正规的上岗培训,素质较低,这就导致垃圾不能及时处理,造成不良后果。成人教育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有的放矢地促进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成人教育通过对农村社区居民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与教育,可以使他们提高整体素质,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深化对环境污染严重性的认识;可以号召有关部门建设垃圾处理设施,引进绿色生产技术,把保护环境落实到具体行为上;引导农村社区居民形成“社区是我家,环境保护靠大家”的共同观念。

二、成人教育应采取的策略

(一)培养新型农民,促进经济发展

新型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在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他们既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转化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目前,我国农村社区居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不仅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经济收入,也严重制约着农业劳动效率的提高。因此,成人教育应大力开展相关培训,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对于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国家的资金可以引进,技术可以引进,设备可以引进,少量的科技专业人才也可以引进,但是劳动者的素质却不能引进”。所以成人教育应采取相应策略,利用其灵活多样的方式来满足农村社区居民增长知识的需要,培养出能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主力军。首先,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根据农村社区的生产情况、经济特点以及发展需要制定教学内容,使其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同时融入地方特色。其次,根据农村社区的现状和具体情况,创造便利条件开展远程技能培训和特色讲座,普及与农村工农业相关的生产知识和技术,例如育种、植保、养殖技术、农机、农电实用技术、农作物栽培与深加工技术以及乡镇企业管理等生产知识和技术。再次,定期组织农业科技专家走进田间地头,现场为农村居民开展科技指导,提供信息咨询,加强经济、市场、社会生产、科技等方面的指导服务,为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引航指路,全面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的科技水平和种植能力。最后,鼓励农民利用当地的资源进行创业,吸收当地劳动力资源,实现就业及再就业。这既是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的特色,也是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使社区成员不断提高农业知识和科技水平,真正掌握实用的生产技术和技能,紧跟市场经济潮流,享受到现代文明的硕果。

(二)传播社区建设理念,推进政治民主

民主政治在基层的实践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它的运作与居民的思想文化状况紧密相关。民主、公正、自由、正义等政治文明的价值理念若要被广大的政治主体———农村社区居民所接受,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其文化水平。农村政治文明是农村社区居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实践活动,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外部保证,为此成人教育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推进政治民主建设。首先,通过广播、网络以及宣传栏等多种传播途径,大力宣传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具体内涵、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使社区基层政府和普通居民能明确农村社区建设的含义,了解自己在该过程中的职责。其次,通过对领导干部的重点培训,使政府人员转变观念,明确自己与居民之间的关系,以农村社区居民需求为引导,开展社区工作。建立开放、多元的民主决策制度,在体制上疏通农村社区居民的参与渠道,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的法律知识,增强其法律意识,保证其义务的及时履行和权利的享有。推动社区自治,保障社区居民自由选举,保护居民自由表达个人意愿的权利,推动农村社区的民主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再次,引导农村社区居民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深入了解农村社区民情、地理、发展概貌,找出制约社区发展的瓶颈因素,对其进行培训和教育,切实增强农村社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增强他们的公民意识、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其社区参与和自制能力,引导其从自身需求出发,全面参与到农村社区发展的全过程。

(三)举办文化活动,营造文明乡风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环境的影响作用十分重要,通过在农村社区中因地制宜地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有助于文明祥和乡风的营造。首先,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举办传统的地方特色文艺节目。利用社区内的文化中心和文化广场,在公众假日和民俗假期期间开展文化活动,如手拉手、文化沙龙、纳凉晚会、戏曲大下乡、电影下乡等文艺节目,切实有效地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在积极健康的文娱活动中融入针对农村社区居民的成人教育。又如,将自学成才的典型事例拍摄成电影,在电影下乡活动中进行展示,通过这种励志电影,提高农民参加成人学习活动的热情。其次,积极开展生产生活技能和科学文化教育培训,运用多种教育文化平台,如图书馆、夜校、培训机构等,提供工农业生产指导,深入挖掘农村社区文化资源,使居民能够随时学习新的农业科技知识,努力建设“人人都需要学习,人人都能学习,人人都会学习”的学习化社区。例如,农村社区一般以养殖业和种植业为主,因此可以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农业技术人员,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班,使居民能够及时接触最新的农业科技知识,帮助他们将理论与实际有效地结合,让他们在田间地头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实践中体会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必要性。再次,加强在农村社区内的法律常识普及工作。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一些不良风气也随之蔓延开来,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农民的法律意识淡薄造成的。因此,在农村社区中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律咨询和法律培训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形成老有所助、帮扶济困、和睦友善的农村社区新风尚,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以此来遏制不良恶风俗气的传播,形成文明、和谐的新农村社区。

(四)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社区宣传文化范文5

[关键词]太极拳运动;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作用

太极拳运动是人们日常休闲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太极拳运动作为一项集休闲、健身为一体的中华传统项目,一直以来深受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近几年,随着基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脚步的推进,太极拳运动在社区中的开展也愈发受到社区工作者的关注。在这一背景下,如何针对性地改良以往太极拳运动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升太极拳运动在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中的普及程度也就显得尤为迫切[1]。

一、太极拳运动的内涵

太极拳运动作为我国中老年群体中接受程度极高的一项体育运动,据统计,我国有50%以上的中老年群众直接或间接接触过太极拳运动,所以,可以认为太极拳运动是一种普及性较强的体育项目之一[2]。通过对以往太极拳运动的研究,笔者认为这一运动的内涵大都集中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太极拳运动蕴含了“天人合一”的基本理念

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国传统思想中追求的终极目标,同时也是贯穿太极拳运动始终的核心思想。从太极拳运动的点滴来看,可以认为每一个动作都不同程度上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是一种能够兼具放松身心、锻炼身体素质的体育运动项目。

(二)太极拳运动中蕴含了拳家气功训练的精髓

在太极拳运动中,这一运动要求参与者将“用意不用力”的理念践行到实际的运动过程中,这种思维的存在不仅考验了运动者对自身身体的掌控水平,也要求运动参与者能够通过太极拳运动的展开逐步提升其对自身意念、思想的掌控,从而实现运动者身与心之间的协同发展[3]。

(三)太极拳运动充分融合了动、静两种状态

就以往的太极拳运动而言,可以发现太极拳运动中蕴含了两种迥然不同的运动形态,这种动、静结合的方式不仅是对运动者身体素养的训练,同时也是运动者心理素养的提升。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太极拳运动研究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科学地开展太极拳运动,不仅能够提升运动者的身体机能,同时也能够磨炼运动者的心性,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实现这一运动开展的目标所在。

二、太极拳运动在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社区体育文化建设脚步的推进,截至目前,太极拳运动在我国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中已然应用了一段时间,通过以往社区工作中笔者对这一太极拳运动的研究,认为太极拳运动在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大都集中表现在如下六个方面。

(一)能够提升社区居民整体素质

太极拳运动作为中华传统体育运动之一,这一运动不仅蕴含着能够提升人体健康的实践意义,同时也蕴含了中华文化的精神意义,长期坚持太极拳运动能够实现中国人修身养性的成长目标。所以,在未来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环节践行太极拳运动,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升居民整体素质的作用。通过太极拳这一运动的开展,居民们可以在这一运动中感受到日常生活中无法感受到的宁静,进而实现预期的文化建设目标[4]。

(二)能够促进社区医疗保健理念

对于太极拳运动而言,这一运动中所蕴含的保健功能也是这一运行推广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优势所在,尤其是在现阶段社会高速运行的背景下,受生活、经济等多方面压力的影响,很多居民都处于长期不健康或亚健康的状态中,面向这一群体合理地展开太极拳运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医疗、保健的理念落实到社区工作中去,以逐步提升群众的身体素质,同时为居民们未来获得更好的生活奠定基础。

(三)能够影响社区中的环境氛围

就以往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环节而言,笔者认为太极拳运动的开展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区的环境氛围,从而为群众的日常生活提供更好的人文环境,以此提升群众生活的舒适程度。比如,就太极拳运动而言,这一运动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也能够帮助从事这一运动的人员快速平静下来。这种情况、思维层面的转变为社区环境所带来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如果所有的社区居民都能够秉持着太极拳运动中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社区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人或事,势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以往社区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矛盾、纷争,以此实现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目标,推动我国社区这一基础集群的发展。

(四)能够帮助群众养成良好习惯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脚步的推进,我国大部分社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已经获得了很大程度的解决,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如何培养群众养成更好的生活习惯,促进社会群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就成为了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此,太极拳运动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社区群众之间的沟通、交往,以让培养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成为可能,进而实现我国未来体育文化建设的目标。

(五)能够完善社区中的行为规范

随着太极拳运动在社区生活中的普及,参与太极拳运动居民的数量增多,这种背景下就要求相关管理部门贴合实际开展太极拳运动,设计相应的运动行为规范,进而指导群众更好地参与到后续的太极拳运动中去。所以,在这一基础上,社区中原有的行为、规范也势必会获得一定的修正,从而完善原有社区生活中可能会存在的不足,以此实现预期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目标,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夯实了基础。

(六)能够落实我国全民健身体育政策

自顺利召开以来,全民健身体育政策逐渐成为我国人民素质培育发展的必然方向,所以,在未来社区太极拳运动的过程中,合理地开展这一运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这一发展方针的需求,在点滴中逐步培养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以此提升我国群众的身体素质,为后续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夯实基础。

三、优化太极拳运动在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中作用的举措

通过上述有关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中太极拳运动的研究,笔者认为在未来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环节如果想要凸显太极拳运动为这一文化建设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就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构建合理的太极拳运动发展机制

在未来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环节,笔者认为如果想要更好地将太极拳运动全面推广到社区中去,工作人员就应着眼于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针对性地构建符合自身社区情况、自上而下的太极拳运动发展、推广机制,同时拓宽群众对太极拳运动需求的方式,推动这一运动在社区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应用和发展。

(二)加大对太极拳运动的全方位宣传

就以往社区太极拳运动的推广来看,影响这一运动在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中作用的因素之一是工作人员对这一运动宣传不到位,所以,在未来的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环节,工作人员也应从贴合自身社区群众的切实需求入手,针对性地开展对太极拳运动的全方位宣传,以此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太极拳运动、参与太极拳运动并喜欢太极拳运动,以此实现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目标。比如,就这一环节,在展开有关太极拳运动宣传前,工作人员应着眼于自身社区的定位。如果社区主要居住群体为老年群体,工作者则可以通过组织体验课程、讲座等深受老年群体接受的宣传方式,展开对太极拳运动内容的宣传;如果小区主要居住群体为中青年群体,工作人员就可以选择应用更多的多媒体信息平台、小区公众号等深受中青年群体喜欢并接受的方式进行太极拳运动的宣传,以为后续活动奠定基础。

(三)邀请专业太极拳运动指导员进行培训

在提升社区居民对这一太极拳运动理解、接受程度的基础上,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人员也应凭借自身文化建设部门的优势,适度邀请具备一定专业水平的太极拳教练参与到基于太极拳运动的社区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来。通过与社区居民沟通、切磋等多样化的方式,发挥“榜样作用”,以此提升太极拳运动对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所带来的积极作用,推动我国未来全民运动目标的达成。与此同时,工作者们也可以结合社区太极拳运动开展的实际情况,组织多样化太极拳互动活动,充分地利用居民休息、假日时间,引导居民们参与到更加生动、有趣的太极拳运动过程中来,以此发挥这一运动的作用,实现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目标。综上所述,随着太极拳运动在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中开展次数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基层文化工作者们重视到了太极拳运动对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由此,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方面提升太极拳运动在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中作用的举措,希望能够对未来我国社区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予以帮助。

参考文献:

[1]赵晓静.乌鲁木齐市南湖社区太极拳锻炼健身的调查研究[J].武术研究,2019,4(7):71-73.

[2]王春光,王石峰.“互联网+”时代社区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互动发展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26(4):7-9.

[3]李爱增.太极拳和中医“治未病”结合在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中的应用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2):62,63.

社区宣传文化范文6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互联网+;社区教育

现今,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经济压力普遍加大,国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减弱,兴趣降低,缺乏珍重感、敬畏感,特别是青少年容易被外来文化吸引,对传统文化不了解,无兴趣,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冲击。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根本,只有大力宣扬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互联网对文化传承带来冲击的同时,“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为传统文化在这个时代焕发新生提供了新的机遇,让我们能够重新思考,在网络时代,如何通过互联网,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让更多的中国民众,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崇尚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能更好地传承下去。互联网+社区教育模式就是互联网和社区教育相结合,这个模式以社区教育为基础,提出通过互联网重新构造一个更加丰富,更加精准,更多层次的适合文化传承的平台,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推广开拓新模式。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文化传承所面临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互联网+社区教育模式给出适用性解决策略,最后深入总结和展望互联网+社区教育模式如何更好对促进传统文化传承。

一、传统文化内容管理、资源管理问题

现今中国互联网日益发达,自2006年起,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平均每年提升约6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互联网络的建设,使我国的宽带建设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不仅用户总数大、联网区域广,而且其发展潜能也是非常巨大的。互联网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人们提供无限的信息资源,这让传统文化内容、形式、符号以各种方式展现给更多人了解,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更多便利,同时也带来了冲击。首先,互联网带来了大量外来文化信息,这些新鲜信息更容易吸引追求潮流的年轻人的兴趣,引起盲目追求,这会严重冲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文化结构和文化模式。其次,互联网加大文化流通的同时,引起文化的融合和简化,对保护珍贵文化遗产造成困难,由于网络信息缺乏监管,部分传统文化内容没有得到良好保存,使得传统文化内容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融合简化,导致网络上的传统文化千篇一律,对传统文化解读因为融合也更容易混淆,在网络信息环境中难以筛选区分出准确内容进行深入了解,满足不了国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需求和精神追求。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挑战,迫切要求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资源的管理,打造内容更精彩、更精确、更新颖、更有趣的中国传统文化。互联网+社区教育模式可以从这两方面加强传统文化的内容、资源管理。

(一)通过互联网+技术使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化、多样化

目前,互联网上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良莠不齐,急需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调研、收集、整理,建立数据库,从而进一步推动多元化运用、数字化储存、网络化传播,为国民提供更全面、更准确、更精彩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目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已经能用更丰富多样,更新颖有趣的方式展现传统文化,新媒体技术、数字化技术通过静态或动态的展示能大大增强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这些技术不仅可以提供大量科普内容,知识体系,著作,还能提供更加形象有趣的影视录像、动画、甚至是人机互动。这些内容都能让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容易、更深入。

(二)联合文化资源机构合作宣传传统文化内容

目前,我国对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大量传统文化资源已经建立数据库,比如学校、博物馆等文化资源机构都掌握着大量传统文化资源。但现今生活节奏快,大量国民没有时间没有兴趣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和学习,也不会针对性的查找传统文化资料,这使得更多整合的传统文化资源信息得不到更好地宣传,走入国民的日常生活。社区教育作为面向更多国民的宣传应用平台,能更好地和各文化资源机构合作,获取大量文化资源,重新整编内容推送给公众,做好文化资源机构和公众之间至关重要的纽带。“互联网+社区教育”可以将文化资源、文化爱好者、文化研究者整合在一起,社区教育作为宣传力量的中心枢纽至关重要,应与多方文化资源机构密切合作,获取整合资源,并起到重大的推广宣传作用,比如链接学校的文化微课教育、文化课程信息;链接博物馆传统文化开发项目及活动;链接传统文化书籍、文献资料;传统文化活动推送、链接优秀传统文化商品……社区教育在对国民的宣传方面有天然优势,互联网+社区教育可利用多平台,构造一个综合性程度高、自主选择性强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从培养兴趣到深入钻研,通过链接整合多种程度不同的传统文化资源,提供给不同的人群,引发国民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

二、多元性移动平台建构

现代人阅读习惯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阅读尤其是手机阅读发展迅速,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平板电脑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4.0%,移动阅读、社交阅读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再这样的变化下,中华传统文化需要根据人们的文化需求进行更好地转化,通过互联网+社区教育构造一个综合性程度高、自主选择性强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成为文化推广宣传的重点。社区教育面向社区居民,也是面向所有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背景的国民,通过互联网+模式,可以更好地向所有国民传递传统文化信息,由浅到深,让不同的人群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在“互联网+社区教育”发展中,凭借互联网多元化的载体、多样性的资源形式和碎片化的学习资源,使学习者的学习不再受到限制,可按照自我喜好选择新媒体类型、资源形式和学习进度等,将学习融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体现出“互联网+”的自由,使网络社区教育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另外,利用互联网的特性,根据现代人阅读习惯的改变,可采用微信推广,分享链接,论坛探讨等多种方式,进行传统文化推广宣传。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需要从兴趣开始培养,微信作为现今最流行的移动交流平台,是兴趣培养的温床,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有趣的传统文化内容,引起兴趣后链接更加深入详细的学习内容,并提供传统文化微课,建立传统文化兴趣群,将传统文化渗透到社区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兴趣有效培养后,提供更深入的学习内容,可以通过论坛等更专业更利于相互交流的平台,提供专业的数据库信息,引导对中华传统文化更感兴趣的人群进行深入学习研究。在平台构建方面要注意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提供多样的选择,利用不同软件平台的特性,进行分化处理,提供自主学习的可能性。

三、利用线上线下活动营造文化氛围

由于生活节奏加快,以及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不了解,很多传统文化形式已经慢慢淡出人们视野,传统节日、传统活动、传统风俗等无法引起人们关注。互联网+社区教育模式,为营造文化氛围,兴起传统文化活动,提起了新的可能性。利用互联网+线上线下方式,让大家在线上通过兴趣组群进行联络,相互了解熟悉,再利用社区的地域优势组织线下活动,吸引更多人加入。对于快节奏的现代人而言,在线上进行熟悉交友更加方便快捷,也更有安全感,在建立联系之后再进行线下会面举办活动变得更加容易。社区活动对居民具有天生吸引力,传统文化活动的举办让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唤起人们的记忆,比如举办传统文化歌唱比赛,传统节日游园活动,参观传统建筑、手艺,外出参加其他传统文化活动……文化氛围的提升,会引起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起到推广宣传传统文化的作用。

四、总结和展望

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互联网+社区教育模式需在几个方面进行发展:(一)文化信息内容的丰富性,通过和文化机构的联合,获取更多文化信息,包括文字信息、视频信息、课程信息等,提供更新颖有趣的生动资料,从浅入深,提供给国民刺激兴趣、深入了解、学习研究的多种类文化信息内容。

(二)利用多种互联网传播平台,结合平台特性,将传统文化学习内容划分层次,建立兴趣组群,链接丰富信息,全方位地调动国民文化兴趣,形成文化热潮。(三)充分发挥社区教育优势,利用平台线上建立的组群,开展线下活动,加大活动宣传和活动奖励,将国民文化热情带入现实生活,提升社区文化氛围。互联网+社区教育模式能更好地在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国民中推广宣传中华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社区教育能更好地填补学校教育的疏漏,也具有吸引居民的天然优势,互联网+社区教育模式可以通过整合文化资源、营造文化氛围,构建多元平台达到向国民推广宣传传统文化的作用,这不仅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保护,更能提高全体国民的文化素养,构造更好的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谭庆浩,冯钊,蒋有佳.“互联网+”时代下,壮族传统歌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科技视界,2017(19):88,103.

[2]包琳,朱淼.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电子制作,2013(5):161-162.

[3]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公布[EB/OL].

社区宣传文化范文7

1.存在问题

(1) 认识不足

社区教育进农村文化礼堂,在推动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农村文化礼堂的教育功能,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其内涵认识不足。从领导层面来说,一些主要成员还没有认识到发展礼堂文化,有利于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有利于推进经济与文化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与质量标准,有利于形成人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发展的和谐统一。从学校教师层面来说,部分教师对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的工作还缺乏足够的认识,片面认为这些仅仅是为村民提供一个茶余饭后的游戏,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忽视了文化礼堂的教化功能,没有把教育内容与礼堂文化融合在一起。从农民角度来说,还未形成清晰的认识,有的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文化礼堂。目前的农村社区无论是领导还是社区成员及部分教师,对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差异。

(2) 社区教育体系不全

一是教育管理缺乏系统性。教育进社区文化礼堂是新型的教育形式,组织管理尚未齐全。各村没有设立专门组织,往往是把有关事项交给妇女主任或村民主任,而他们又有各自分管的工作要做,无法集中精力从事社区教育工作,导致社区教育效率低下。学校也因人手不够,难以把教育任务落实到村,细化到人。部分外聘教师缺少系统的教学安排,教育培训连贯性不强,导致教育知识前后脱节,影响教育效果。文化部门人手更少,联村工作要做,本职工作面广量大,文化礼堂委托老年协会。三驾马车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组织。二是教育内容缺乏实用性。社区的教育资源、教学设施不足,导致文化礼堂教育缺乏对农村社区成员进行教育的能力,从而使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过程中,文化礼堂难以有效发挥自身的作用,人气不旺,农民参与度不高,没有很好地诠释其“精神家园”的内涵。三是教育形式缺少吸引性。社区教育形式要灵活多样,内容要丰富多彩,这样对农民参与活动就有吸引力,否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以五林村为例,其在 6 月份的一次社区教育中主题是“六月份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的防治”,但以教室授课作为主要形式,很多农民在听课过程中走神、开小差,这样不仅影响了社区教育的效率,也伤害了农民的学习积极性,如果这次活动既有理论授课,又有实地指导,效果会更好。因此,社区教育应不断丰富教育活动的形式,以吸引农民主动参加社区教育活动。

(3) 村落“联姻”基础不实

在推进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的过程中,忽视了村与村之间的“联姻”,优秀的村落文化得不到抱团发展。村落联姻不仅可以促进村与村之间的文化交流,还可以拉近村民间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的认同,为形成良好的村风奠定基础。当下,溪口的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活动都是以村作为基本单位,在各自的礼堂进行,这样的教育活动虽然可以保证村民的学习质量,但村与村之间的联系性却变差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丰富的教育内容得不到分享,各村村民慢慢地会形成以本村为主要活动范围的生活圈,影响农村社区教育氛围的形成。

(4) 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溪口的社区教育资源两方面相对欠缺。一是文化艺术相关的资源,二是现代化网络技术教育资源。目前,社区教育工作主要由当地有公信力的老人或者退休教师负责,他们虽然有一定的教育工作经验,但对新兴事物却并非了解透彻,如农业互联网等知识,这就易存在教育内容的局限性。另外,要想实现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效率的提升,就少不了对社会各项资源的综合利用,只有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才能让更多的农民学到日常接触不到的优秀文化和知识。

2.对策措施

(1) 强化组织领导

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的工作绝不是单靠成校的力量就能推动的。首先,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要充分认识到文化礼堂建设对于农村文化的繁荣、农村教育的稳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在文化礼堂建设过程中把握打造空间、保障农村文化的传承,通过保留原有祠堂,科学合理的规划文体活动中心,农耕文化展览馆、家风教训道德馆,乡风民俗书画馆、谈古论今图书馆等,把先贤精神与传统美德展现好,强化村民的历史记忆。其次,要加强宣传工作,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加深农民对文化礼堂的认知。要善于运用电视、广播、微信等传统和新媒体等多种宣传渠道,广泛而深入地宣传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的工作。

(2) 强化服务理念

作为农村社区教育的载体,文化礼堂的主旨在于通过举办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农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才能举办出最具人气最具活力的文化礼堂活动。一是要以村民需求为导向。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必须坚持以村民的需求为导向来开展各项活动,这是活动举办的理念,也是村民表达诉求的渠道,只有让村民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各项活动开展才会接地气有生机。二是要以按需施教为原则。各年龄段居民在学历、职业、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对社区教育的需求也不同,因此,活动的开展要因人而异,要遵循按需施教的原则 , 以 丰 富 的 学 习 活 动 来 提 升 文 化 礼 堂“用”的热度和“育”的深度,满足群众的终身学习和精神文化需求,服务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

(3) 构建和谐运行机制

只靠学校的力量是难以推动文化礼堂向前发展的,需要政府加强指导和协调,学校主动做好对接工作,与文化站一道做好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的活动设计与载体创新,狠抓落实,确保实效。要动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文化礼堂的教育功能。

(4) 传承地域文化

社区宣传文化范文8

【关键词】终身学习;社区教育;转型;教育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教育越来越重视,社会必将向知识型和学习型转变,社会的重心向知识领域变迁。作为社会基本单元的社区,在人们学习知识、提高教育水平方面发挥越来越重的作用。

一、社区教育的概念及特点

1.社区教育的概念。社区教育是指利用本社区教育和文化资源等,对社区的全体公民进行教育,以提升全民素质为目的。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产物。社区教育在国外起步较早,80年代初期,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区教育逐渐起步。国家通过总结社会成熟教育资源的经验并借鉴国外社区教育的经验,通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社区教育已经逐步走向正轨。

2.全国社区教育分类。总结来说,我国的社区教育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以社区内的一所学校为中心,发展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组成社区教育委员会,称为企事业社区教育模块;二类是以社区为中心,由政府部门牵头,建立社会社区教育模块;三类是以工业区或农业县为地域界限,提升居民基础素质为目的的社区教育模块。

3.我国社区教育的特点。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我国社区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整合各类资源在内,集各种教育内容、方法、内容和对象为一体的大教育性;满足全体居民,适用不同年龄段,适用性很强的群众性;形式多样,参与人员广泛的开放性;以教育基层百姓为目的的民间性。

二、终身学习下社区教育的构建

1.整合社区内的教育资源,促进协调管理。社区教育是以提升居民的素质为主要目的,促进社区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为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对社区内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根据不同层次的人、不同需求安排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模式。总体设想是:民政部门发展的社区教育以建设新型社区为主要目的;宣传部门发展的社区教育以培养学习型社区为目的;劳动部门发展的社区教育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为目的;人事部门发展的社区教育以培养基层干部为目的;司法部门发展的社区教育应以构建法制社区为目的;妇联应当发展以构建和谐家庭和和谐邻里关系为目的的社区教育。

2.加强宣传工作,强化社区教育观念普及。当今社会,人们对学习的要求越来越高,新的教育模式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终身学习理念配合合理化的社区教育资源,将会是提高全民素质有效途径。如何让人们普及社区教育观念,加强宣传工作是一个有效的方式。

3.整合资源,构建共享的社区教育机制。社区作为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存在很多教育资源,要对这些资源整合后加以利用,并对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以达到教育大众的目的。社区中存在的学校等教育部门,现在都是各自为战的状态,不能有效的统一,不能形成教育合力。有效改变这种格局,对于提高社区教育的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推动社区与院校合作,以形成教育合力。为合理发展社区教育事业,要有效的利用社区内的高等院校,政府部门要推动二者之间的协调,以实现社区内教育资源的共享,把高校建立成社区教育的前沿阵地,能够保证社区居民的学习效果。社区可以请高校教师帮助开发社区教育课程。(2)充分发挥退休教师和专业技术骨干的优势,提高社区教育水平。每个社区内都会有退休教师和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这些人员理论水平和技术能力都过硬,可以聘请这些人员为教师,参与到社区教育中,促进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提高这些人参与的积极性,可以给予一定的激励。(3)吸引外来资源,充分挥人力资源的优势。随着城市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员进入城市,这些人中不乏各行各业的精英式的人员,要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发挥这些人的专业能力,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

4.适应不同人群,社区教育要向多元化发展。社区人员结构复杂,要求也多种多样,为适应不同人群,社区教育要向多元化发展。(1)教育内容多样化。社区教育的对象是社区全体社区居民,这些居民在年龄层面和文化水平及从事的行业都存在差异,这些居民对于知识的需求也不尽相同。社区教育要针对不同人群设置不同的教育内容,以满足大众的需求。(2)教育要体现个性。职业技术培训是社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之一,可以把这项培养成为重点课程和特色课程之一。(3)扩大教育范围。为了满足更多人都能得到优良的教育资源,要不断拓展社区教育覆盖面。并开发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以提高居民学习的动力,可以通过举办职业技能知识大赛、剪纸活动、书法比赛、演讲活动、健身活动、社区运动会等活动,提供居民展示自己的机会,提高居民学习的动力。

5.利用城市媒体,提高社区教育的辐射性。现在城市的发展水平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各种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不断推出,对市民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第一,社区教育信息机构。社区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作社区教育宣传纪录片,利用社区的大屏幕等设备进行播放宣传,并且完善社区教育网站,设置专人定期维护更新。第二,要采用多种途径的宣传方式。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强大,社区可以根据自己的教育特点,建立微信公众号,开发出自己适用的APP,指导居民安装学习,提高社区教育的影响力。

三、结束语

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不断深入,社区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广大基层工作者考虑自己社区的实际特点,加强舆论宣传,建立属于自己社区的社区教育机制,为提升全民的素质,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