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管理范例

社区文化管理

社区文化管理范文1

随着创新社区治理的深入,迫切需要强化第三方社区管理与服务类企业的整体优势和综合效应。规范物业公司企业文化就是规范社区管理与服务市场。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社区管理与服务企业之一的物业公司企业文化发展的障碍,借鉴北京等一线城市大型物业集团公司成熟的企业文化,提出物业公司企业文化构建的反思和策略,以期提高物业管理与服务企业对企业文化构建的认识和重视。

关键词

社区服务;物业企业;文化构建;策略

1引言

在创新社会治理中,社区是平台,物业公司等组织是载体依托,所承接的社区服务事项越来越多,迫切需要强化第三方社区管理与服务类企业的整体优势和综合效应。物业公司是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充满前景的产业,在发展的同时形成的企业文化是一种商业伦理与传统观念之间协调和冲突摩擦不断的文化。物业公司之间的竞争将不再是企业规模的竞争,而是品牌的竞争,是服务的竞争,是企业文化的竞争。规范物业公司文化就是为了规范社区管理与服务市场,提高物业公司的整体竞争力。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社区管理与服务企业之一的物业公司企业文化发展的障碍,借鉴北京等一线城市大型物业集团公司成熟的企业文化,提出物业公司企业文化构建的反思、策略,以期提高物业管理与服务企业对企业文化构建的认识和重视,有助于专家学者的更深入研究,也为企业制定决策提供佐证。众所周知,由于物业行业的特性,传统的物业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各个物业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比如北京盛世物业公司紧抓食堂工作、改善宿舍环境、加强与员工的沟通等等。企业文化,并不是一个部门的事,也不只是公司管理人员的事,而是需要公司所有员工共同践行的一件重要事。企业文化是近年来在各种大大小小的企业中比较“流行”的词,说它流行,是因为这变成了一种时髦,如果一个企业,不经常说起自己的企业文化,好像就没有跟上潮流似的。说它是个“词”,是因为许多企业跟着时髦喊了很久,却没有实际行动来落实企业文化,就只是个“词”而已。①

2物业公司企业文化发展的障碍

现在绝大多数物业公司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对物业公司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推动作用不言而喻。

2.1部分物业公司没有明确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难以有效地执行

它们没有企业文化的原因主要是认为企业文化与企业经济效益没有直接的关系,与其花大力气建设企业文化,不如创造更多经济效益,企业更加关心的问题是企业生存和如何突破发展瓶颈,追求的是短期经济效益的增长。

2.2从业人员素质低,职业化程度低

现阶段物业服务人员结构复杂,素质参差不齐,他们往往难以理解企业文化的本质,更不要说能有效地执行。除了企业领导要正确理解和执行企业文化之外,还要指引员工理解和执行企业文化。

2.3物业公司企业文化分裂,缺乏与时俱进,企业管理者和员工仍墨守成规

物业公司规模越大,领导文化、员工文化以及其他小团体文化越分裂。物业公司并没有危机意识,还固守着传统的观念和模式,服务方向、品牌形象模糊。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日益深化和物业服务事业的不断发展,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和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求变成为众多物业服务企业寻求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

2.4管理实施政策与企业文化不协调,使员工对企业文化产生怀疑和不信任

多数物业公司在制定管理实施政策时往往与企业文化不协调,没有两者相结合的意识和忽视相结合的重要性。比如有些物业服务公司在创办初始是以“业主满意至上”为企业文化,这就要求企业一切经营活动首先要注重的是业主满意度,但是管理者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却忽视了业主满意和品牌影响,把经济效益摆在了首位,这样势必造成企业活动恶性循环,影响物业服务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再比如有些物业服务把”打造职工之家”定位企业文化之一,但是企业内部员工却分为三六九等。有特殊关系的能力一般的员工职位高、工资高、福利高;而没关系的能力强的人员却待遇极低,且没有合同、保险等,但是干的工作却是一样多,甚至干的更多。这无疑是管理政策与企业文化的不一致,虽然他们暂时能忍气吞声,但是最终将使企业中的部分员工对企业文化产生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2.5服务形式少,企业间无序竞争,企业文化扭曲,制约了企业的规范发展

目前我国物业管理服务的形式主要由单位自管和委托社会公司两种。企业自办、集体和个人开办的物业服务企业之间由于缺乏有力的行业规范的制约以及不可避免的利益冲突,常会出现没有秩序、没有规则的竞争,同行无法在一起共同工作来培育成熟的物业服务市场。在一些物业服务企业里不仅一线服务人员文化素质低,管理人员的水平也不高,有的企业文化充满了唯志意识,唯亲式、大佬式、军阀式企业文化横行,没有有效的制约和纠偏。简单的劳动密集型运行模式,没有创新服务,唯利是图,人性化服务缺少等严重制约了物业服务企业的规范发展。

3物业公司企业文化构建的策略

构建优秀的物业公司企业文化是一个繁杂的过程,需要创业者和全体员工不懈的努力,不断地实践培植新型的物业公司企业文化。

3.1物业公司企业文化构建必须全面协调

在构建物业公司企业文化时必须坚持全面协调的原则,既要请教专家,又要依靠企业领导者的睿智,更要发挥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公司管理者所要做的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完善和管理企业文化,使企业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共同遵守和自觉贯彻,物业公司企业文化必将成熟。物业公司可以从看得见摸得着的企业文化建设入手,比如建立一个展示企业发展历程的实物展览室;制作一套展示企业形象的宣传片、宣传手册和宣传展板;制作一套规范的业主服务手册;建设一个功能完善的公司内外网络系统;建立一个系统规范的企业档案室等。北京盛世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拥有国家一级物业管理资质。其企业文化概括为八个字:尚德、志业、尊重、锐气。尚德———遵守规矩,公道正派;志业———追求卓越,贡献价值;尊重———友善包容,和衷共济;锐气———勤奋学图,永葆激情。

3.2物业公司企业文化构建必须独具个性

物业公司应具有自己特色的个性文化。但是,目前我国许多物业公司在企业文化构建中普遍存在着相互模仿、毫无个性的问题。构建个性鲜明的物业公司企业文化首先需注重品牌策略,建设个性化的质量服务文化;其次要注重服务策略,物业公司为业主提供的主要是服务,选择竞争企业不足的服务要素项目进行强化和提高,以提高公司服务的竞争力。盛世物业企业文化特色———“和文化”:中国物业管理协会会长谢家瑾在《中国物业管理杂志》卷首语中撰文《弘扬盛世精神,物业管理“和”为贵》中指出:“盛世物业准确做好自身定位,千方百计化解矛盾,不以强势面貌出现,不搞纠纷,不搞对立,不和业主打官司,坚持以优质服务感染业主,以严格的管理锻造队伍,以军人情怀干物业,把做好人、有爱心、善待客户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打造和谐物业管理氛围。”“物业管理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和谐氛围,所以盛世精神在当前显得更为可贵。”②

3.3物业公司企业文化构建必须以人为本

只要员工热爱自己的公司,认为只有公司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才会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激发员工的潜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符合公司发展要求的人才,为他们搭建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3.4物业公司企业文化构建必须适时创新

企业文化内容繁杂,在构建物业公司企业文化中必须突出重点,对物业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的价值观念进行精心提炼,集中精力塑造公司精神,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和公司特色的优秀的物业公司企业文化。物业公司企业文化的任务是创新,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是企业精神的首要内容。和其他事物一样,企业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始终处在变化和运动之中的。由于物业公司的发展目标或者所处的内外环境发生变化,企业文化也必须相应地发展变化,否则将会对物业公司的存在和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起阻碍作用。物业公司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物业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已成为物业公司生存和发展最具挑战性的一环,成为物业公司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物业公司企业文化是一个物业公司中各个部门人员所共同拥有的经营哲学和原则,解决问题和制定决策的方式。它对物业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经日益显著。在对此正确的认识的基础上,我国物业公司要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物业公司领导的作用,建立以人为本、服务至上、创新发展和适应公司发展不同阶段需要的企业文化,在借鉴发掘整合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物业公司企业文化。

作者:王宏强 单位: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

注释

①王岩.浅议发挥企业文化正能量[J].和盛世,2012(11):48.

②北京盛世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内部资料《盛世企业文化解读》有关章节.

参考文献

[1]张德,潘文君.企业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51.

[2]王岩.浅议发挥企业文化正能量[J].和盛世,2012(11):48.

[3]北京盛世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内部资料《盛世企业文化解读》有关章节.

[4]肖峰.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企业文化[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1-51.

[5]韩朝,陈凯.物业管理企业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社区文化管理范文2

1.1体育文化

对于体育文化的概念,理论界既有共识,也有分歧。马岳良(2004年)认为体育文化是以身体为媒介,把满足人类需求的身体活动进行加工、组织和秩序化,形成获得社会承认且具有独立意义和价值的文化,是渗透到人所创造出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中的一种特殊的人体活动文化,具体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思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体育市场开发、体育运行规律、体育物质条件等。王振涛、单清华、周毅(2007年)结合物质层、意识形态层和哲学思想层的三层次文化构成理论,认为完整的体育文化也应包含这三个层面内容,具体为:第一层(物质层),为各种体育活动场地等硬件设施;第二层是体育的科学原理、锻炼知识、组织形式、制度等;第三层次则是哲学思想层次,诸如生命观、健康观、寿命观、健美观、伦理观等。孙娟、付常兵(2009年)认为体育文化是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切体育实践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人们为谋求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等手段,以身体形态变化和动作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包括体育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等。结合相关学者对体育文化的定义,不难发现理论界对体育文化虽然在内涵表述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基本上存在一个共识,即认为体育文化是体育物质文化、体育精神文化和体育制度文化的综合体,这三者均是体育文化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笔者对此表示认同,因为文化不是孤立的要素组成,需要物质基础支撑、精神内核彰显以及来自制度的规范约束,体育文化同样也不例外。

1.2体育文化的功能

笔者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归纳,认为体育文化的功能主要聚焦于两个方面:一是体育文化有助于提升国民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而且参与体育文化逐渐成为国民提高个人生活质量的一种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娱乐享受功能,这一点几乎是目前理论界的共识,可以说是体育文化的基本功能;二是体育文化具有感召功能,有助于凝聚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人心,能够推动形成共识从而提升国家和民族的团结力。有学者认为,体育文化还具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塑造公众形象、推动社会进步等功能,其实,笔者认为这些功能依旧是体育文化基本功能和感召功能的延伸。事实上,体育文化还具有强大的社会管理功能,即政府及社会可以借助体育文化来协调社会人际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引导健康、友爱、积极向上的社会道德风尚,从而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而体育文化的社会管理功能迄今没有得到高度重视并被充分运用,也未被理论界进行系统性的抽象总结,需要对此予以挖掘并深入研究,进一步丰富体育文化的功能内涵。

2社区管理中的文化缺位及体育文化契合分析

2.1社区管理中的文化缺位分析

社区是指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社会成员以居住环境为主体,行使社会功能、创造社会规范的行政区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社区是城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可以说,社区是城镇构成的最小组成单元。而社区管理通常是指一定的社区内部各种机构、团体或组织,为了维持社区的正常秩序,促进社区的发展繁荣,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文化活动等特定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自我管理或行政管理活动。结合我国现行法律以及理论界对社区和社区管理内涵的定位,不难发现社区在管理上具有自治性,但是,笔者认为社区也是政府的行政区域,不能脱离政府的行政领导,否则仅依靠社区的自我管理会出现管理“失灵”。事实上,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法律定位,导致我国在对社区管理上出现管理责任不清晰、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大、社会参与动力不足等问题。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在不断加快,据统计,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3.73%,城镇社区的数量也随之不断增多。一方面从社区群众对其生活环境诉求来看,满足社区群众基本生活需要的硬件设施条件一般都会逐步得到政府的重视而被解决,但受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法律定位,社区群众的文化诉求却未能得到较好的满足,即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相对不足。另一方面,从政府相关部门对其行政权力职责履行来看,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社区居民进行严格管理,如国家计划生育等政策在社区的执行,可依然受社区自我服务的法律定位,政府对社区管理的行政指导相对不足,尤其是在借助非刚性行政指令的政策制定及指导上较为欠缺,导致对社区管理效果并不理想,社区文化严重缺位就是体现,社区居民之间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加上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关系不够融洽;社区居委会社区管理职能的履行缺乏居民的积极支持,使得一些政策难以推行实施;甚至由于缺乏正确的社区文化引导,“黄、赌、毒”等不良社会风气在一些社区滋生蔓延,给社会和谐带来了诸多隐患。

2.2体育文化功能与社区管理的契合分析

以文化为载体,加大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力度既是满足城镇社区居民对文化生活诉求的需要,也是社区管理方式的创新。而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构成的一部分,相比较其他文化,在社区管理中具有较多的功能优势,可以与社区管理形成有效的契合。首先,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讲。马斯洛认为人有五个层次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随着社区居民物质生活的日益满足,一方面他们逐渐有着强烈的文化生活需要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而体育文化具有一定的娱乐享受和自我发展功能,可以较好地满足社区居民较之物质生活更高层次需求;另一方面,社区居民还存在社交需要以获得社会尊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而社交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这就涉及到不同文化程度或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融合问题,在融合过程中,体育文化具有较强的优势,可以迅速架起沟通的桥梁,教育背景、能力禀赋、地域差异等内外部因素均不会成为体育文化在社区居民间的沟通障碍,因此,体育文化交流既是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又是促进社区居民沟通的有效途径。其次,从社区居民对不同文化参与的主动性和被动性程度来比较。不可否认,政府越来越重视在社区管理中充分依托文化载体来实现有效管理的目的,为此加大了对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文化进社区活动,但是,面对以政府为主导,通过行政指令性条款推行的模式,或者商业机构以营利为目的,功利性明显的商业化推广方式,其效果并不理想,不仅社区居民的主动参与程度不高,甚至还会引起社区居民的强烈反感进而产生抵触心理。而体育文化具有不可比拟的吸引优势,社区居民基于提升自身身心健康素质等因素的考虑,会积极参与其中,政府如果加大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力度,通过体育文化来辅助社区管理,可以为社区居民的主动参与提供平台,提高社区管理的效率。再次,从体育文化社会管理功能的作用形式来考量。体育文化相比较政府行政指令、刚性的政策规制等社会管理形式,可通过柔性影响来达到社会管理的效果,这与我国社区管理工作的特点也有着较强的契合性。如前所述,按照我国现行相关法律规定,社区是具有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基层自治组织,如果社区管理部门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在社区定期规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符合社区居民文化诉求的文体活动,并辅之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精神文化主题教育,以此来宣传党的政策方针,社区居民更容易接受和贯彻执行。通过参与社区体育文化,社区居民之间的一些利益问题也可以得到更好的解决。

3对体育文化在社区管理中功能发挥的政策建议

结合前文对体育文化的概念界定和体育文化功能内涵的阐述以及体育文化与社区管理的契合分析,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挥体育文化在社区管理中的社会管理功能,必须重视社区体育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方面的建设力度,要形成“三位一体”的强化机制,为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3.1加大社区体育文化的物质资源供给

健全的体育文化物质资源包括体育场所硬件设施、体育硬件配套环境、体育活动用品等,这些是体育文化在社区管理中社会管理功能得以发挥的前提,而当前政府对社区的体育文化物质资源投入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政策支持缺位、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即使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也没有建立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使得体育文化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支撑,从而严重制约了体育文化社会管理功能的实效。同时,社区体育文化基础设施等物质资源呈现典型的公共品特性,具有明显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等特点,使得私人市场由于无法解决“搭便车”问题缺乏供给的动力,因此,政府要承担起社区体育文化物质资源供给的主要责任。在《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拓展投资渠道”,这就要求政府要站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高度,重视社区体育文化的物质资源投入,并建立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确保体育文化物质资源能够长期有效运转。此外,基于政府财力的限制,也应积极吸引个人、企业和社会的主动捐赠,为社区体育文化物质资源建设开辟多元化的投资渠道。

3.2加强社区体育文化的精神文化建设

在社区体育文化物质资源建立健全后,需要以此为载体开展丰富的体育文化活动,发挥出体育文化提高社区居民身心素质、娱乐享受等基本功能,同时,要依托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向社区居民传递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契合政府的社会管理,引导社区居民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观念、心理倾向和价值取向,发挥出其社会管理功能。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要妥善处理好体育文化的基本功能和社会管理功能的关系,基本功能是社会管理功能的前提,忽视体育文化的基本功能,一味追求其社会管理功能只会事与愿违,因为基本功能是社会管理功能得以实现的媒介,因此,社区管理部门要以“为居民服务,为社区服务”为宗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社区群众喜闻乐见,有益于提高居民身心素质的文体活动。在文体活动开展过程中,积极运用各种有效形式和方法,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党的基本路线、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法制等教育活动,实现体育文化社会管理功能发挥的目的。

3.3科学设计社区体育文化的管理制度

具备了一定的体育文化物质资源基础,并以此为载体开展了传递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社区体育文化活动,有助于体育文化社会管理功能的发挥,但是,社区管理既是一项系统性的管理工程,也是政府及社区自身所面临的日常性管理工作,要使体育文化社会管理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还需要加强社区体育制度文化的建设力度,通过健全、科学、长效的管理制度,规范社区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事实上,当前我国社区体育制度文化建设严重滞后,使得社区体育文化杂乱无章,不仅未能较好地保证体育文化基本功能的发挥,甚至对社区规范管理、社会和谐起到了负面效应,因此,相关管理部门要尽快出台规范社区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各种法律和规章制度。一方面要规范社区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场所、时间、内容、形式,避免体育文化的无序开展影响社区居民的正常休息生活;另一方面,要通过规章制度确保社区体育文化活动能够有效开展、长效开展,为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文化提供可持续的制度保障。只有健全、科学、规范有序的体育制度文化作为保障,体育文化强大的社会管理功能才会得以体现,缺乏制度保障的体育文化也只能削弱理论界以及社会对体育文化社会管理功能的认识和重视。

4结语

社区文化管理范文3

关键词:老爸茶;茶文化;文化价值;社区管理

一、相关概念与文献

(一)老爸茶文化

对于“老爸茶”的起源,根据《海南岛民俗志》的记载,这种饮茶方式最早是由华侨从东南亚引入到海南的。据《海南省志》第三卷《民俗志》记载,海南民间把大众茶称作老爸茶。在现如今的老爸茶茶店中既有上年纪的男人和上年纪的女人,也有中青年男女参与的一种原生态的休闲生活方式。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研读认为,老爸茶文化是一种自然化、有一定区域特征的市民生活方式,也是海南特有的地方市井文化,它记录着市民文化生活实景,具有明显的包容性、多样性和抚慰性功能,具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和极高的参与度。生态旅游产品是提供满足旅游者消费需求的旅游项目、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的综合性旅游产品。以此为据,结合老爸茶文化发现,海南旅游生态产品开发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

(二)社区管理

社区管理有着地域和人群相对固定、组织形式多样化、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重在社区群众的参与四个方面的特征。正因为这些特征,海南社区居民慢慢有了这种喝老爸茶的习俗。除此之外,在老爸茶盛行的社区日常生活中,这种管理实施的场景不是正式的社区会议室,不是办公室,而是大家喜欢前往的老爸茶店这种生活场所。

(三)文献综述

高翔认为海南老爸茶文化是一种近代南洋文化,最早始于清末的海口,如今的老爸茶是这种南洋风俗的延续。晓剑提出老爸茶是海南文化的记号也是海南物质性元素。刘晓林认为老爸茶有提升为茶道的价值,描绘了一幅老爸茶自在悠闲的和谐画面。曾红则认为老爸茶店是当地人的一个诗意、放松的最佳场所。木言则对老爸茶店里的茶果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蔡葩、李晔从独特的个人感知视角阐释了老爸茶的优雅。刘仕刚认为市井文化的延续应从文化品牌入手,提出老爸茶既是地方文化产物又是海南人的象征和文化品牌。鲍富元提出老爸茶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体现可以从旅游开发入手,积极促进海南茶文化旅游的发展。金丹从老爸茶的现象入手,研究了海南红旗村日常生活中的协商治理情况。王亦晴认为老爸茶文化可以用原创音乐的形式来传承和发扬。从已有的文献中可以发现,目前老爸茶研究主要集中在老爸茶的起源、内涵、现象、茶文化旅游开发、文化传承和村民协商等方面,在基于老爸茶文化对社区治理和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的研究却是凤毛麟角。

二、社区管理中老爸茶文化价值

(一)解疲缓压,氛围和谐

老爸茶店经营条件简易,可接受度高,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并且距离社区较近。无论什么时候到茶店都十分方便,闲暇空余三五好友相聚茶店,聊着自己的家常和事业,品尝着老爸茶好不快乐。在茶店里茶客们能快速寻找到自己的目标伙伴并融入,分享着自己的快乐和苦恼,很好地找到情感宣泄出口,通过交流以后总会喜笑颜开,整个茶店也是其乐融融。在实际社区管理过程中,不少小事也就因此在交谈中融洽化,避免了很多恶化的可能性,相关社区管理和服务人员也积极融入这个氛围中通过非正式的方式答疑解惑、引导舆论,共同建设和谐社区氛围。

(二)沟通无间,化解矛盾

茶客们到茶店除了休闲解渴之外,也会以茶会友,以茶交友,渐渐地形成了一种非正式的交流沟通形式。常规的社区管理遇事一般走正式程序,按照相关制度按部就班的执行协调,但是效果总是差强人意。由于正式的协调程序有明显的环境压迫感,彼此双方都十分谨慎难以卸下防备,不利于矛盾的高效解决。但在茶店里大家都使用一种非正式的方式进行沟通,不管是邻里过道占用还是家庭遗产争议,社区管理和服务人员在茶馆里作为中介桥梁,一边喝着茶一边谈论着问题,在轻松的环境下引导矛盾双方进行协调,效果十分明显。

(三)价值观兼容并包

社区管理需要人性化,也需要适当的弹性和包容。老爸茶店也正好是一个面向大众的兼容并包的理想场所。茶客们喝着茶,伴随着敏捷的思维,在自己关注的领域表达着自己的观点,言语间顺畅地传播自己的价值观。针对部分观点,一些人认同,一些人反驳。对于被认同的观点,提出者一定程度上也找到了自己的成就感;对于被反驳的观点,提出者也会不断反思和完善自己的观点。正因为如此,老爸茶店给居民茶客们提供了一个兼容并包的人生舞台。

(四)话题广泛,谈天说地

老爸茶店的茶客结构多样复杂,有退休的老人,有各行各业的中青年,如教师、记者、画家、小老板、作家等。正因为茶客知识结构多样,所以在这个茶店里的话题是多样的、信息量丰富的,不同的人都会找到不同的信息需求。上到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下到谁家生了一对双胞胎,在这个茶店平台上尽收眼底。社区管理也少不了大家的参与和出谋划策,这些言论和意见可以很好地辅助社区调整管理工作思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向人们最需要的方向改进。

三、基于老爸茶文化的社区管理实践路径

(一)提升社区周围茶店基础设施和环境质量

环境是承载文化的营养土,社区和茶馆周边的环境便是老爸茶文化弘扬的营养土。伴随海南自贸区和中国特色自贸港的建设,各市县区内的社区基础设施和环境质量提升迎来了大好机遇。要规划社区老爸茶馆周围电动车、机动车车位;消费支付方式与主流接轨;做好茶馆内外的消防安全和治安条件配套;开展便携手机充电宝租赁业务和电动车充电桩配置。同时,做好垃圾分类和回收处理,槟榔类产品的食用指导,做好噪音控制,公益倡议和道德宣传标语布置。

(二)打造社区茶店的沟通功能平台

社区管理服务人员与社区周边的老爸茶馆进行沟通协调评比,让条件优秀者与社区共同构建具有明显沟通功能的平台。在新思想、新政策落实的第一线,社区可借用老爸茶馆的沟通平台,用非正式的方式在第一时间组织时事学习和讨论。平时沟通中社区居民也可以第一时间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样一来,社区管理服务人员和社区居民在这个老爸茶馆的沟通平台上能更好地互知互信,助力构建和谐、平安、有序、有爱的美好社区。

(三)构建社区重大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的非正式阵地

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改革和创新方案、政策,仅仅靠官方媒体的宣传和引导是不够的,大部分的官方宣传都是单向传输,只管政策信息的输出而没有民众的反馈。在社区周边的老爸茶馆进行专业的非官方的政策宣传和引导,有积极作用,能很好地了解社区居民对新政策和制度的反应、疑惑,能在第一时间为之做出相应的解释,尽可能地排除制度和政策的理解误区,让相关政策制度能在短时间内落地和执行。

(四)鼓励举办各抒己见的社区茶店百家讲堂

社区周围的老爸茶馆里不乏很多知识丰富、认知广博的退休人员、知识分子、长者、艺术家等,在老爸茶馆里定时自愿的主讲相关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分享自己的观点,就会渐渐形成一个百姓自己的百家讲堂。这样一来,既可以规避传统茶馆的打麻将、打扑克牌的不良习惯,又可以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基于老爸茶文化价值社区的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突出文化性、地域性、永续性和综合性,充分考虑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旅游者的生态体验效果。具有海南老爸茶文化价值的社区本身就具有明显的文化性和地域性,社区管理实践也有明显的持续性,在管理过程中涉及的事务综合多样,能给不同旅游者带来多样吸引力和多重体验。因此,在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必须考虑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完成生态旅游资源经过加工转化为符合特定标准要求的生态旅游产品的整个过程。

(一)找准政策落点,突出功能定位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海南省全域旅游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等文件的出台推动了海南生态体验旅游新的热潮。海南省的基层社区在老爸茶文化价值的熏陶下,形成解疲缓压,氛围和谐;沟通无间,化解矛盾;话题广泛,谈天说地带有基层治理特征的新型人文生态。这种新型的人文生态具有明显的异质性,既有基层政权为人民服务的过程,又有提升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的实质内容,还有基层的民俗民风的展示。基于此,可以以社区为圆点打造生态旅游产品,突出社区治理原有功能新型模式,吸引旅游者前来参观体验。

(二)培养生态意识,科学编制生态旅游规划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包括政府、居民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与未来经营生态旅游产品的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因而经营决策必须要考虑他们的利益,也接受他们的约束。在产品打造过程中要加强利益相关者的生态意识培养,加强宣传普及工作形成舆论监督,战略制定和规划编制一定要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友好的长远利益出发。具体而言,老爸茶文化价值社区的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要注重基层政府、社区居民、周边居民、旅游者、商业经营户、当地媒体等多方利益体的生态意识培养,编制规划和实施规划都要充分论证,确保规划的科学性。

(三)突出生态旅游中的茶文化价值社区高光点

旅游者的个体差异必然要求市场提供的选择也要有差异性,因而针对市场的现实需求选择一种异质化的旅游产品供给,注重品牌宣传特色,营造生态旅游良好氛围,是落实海南全域旅游、生态旅游的又一突破点。前文中提到,提升社区周围茶店基础设施和环境质量、打造社区茶店的沟通功能平台、构建社区重大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的非正式阵地、鼓励举办各抒己见的社区茶店百家讲堂等都是茶文化价值社区高光点的体现。在此基础上突出基层社区治理的公开性,进而可以吸引旅游者的关注和参与体验。

(四)依托政府平台,委托专业经营团队

社区文化管理范文4

关键词:基层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管理

群众文化事业对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而言,意义极其重要。在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新生,并指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要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充分发挥出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以及服务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所谓社会文化建设,就是指社区成员共同创造精神财务以及物质心态,其主要功能为引导社区群众共同创建和谐稳定的社区环境,这也是开展社区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1增强社区文化事业责任意识

近年来我国发展速度很快,人们也变得更加富裕,在文化上需要承担更大责任与使命,党和政府特逐步提高了对文化建设与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视程度。但是在很多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文化建设,体现在缺乏清晰工作思路上,也未能履行好相应政治责任。殊不知加快社区文化事业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关系着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这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文化管理部门等充分考虑到大局,在思想观念上作出创新,能够真正提高对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解决其中遇到的难题。通过营造良好的群众文化建设氛围,才能为社区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有利基础。

2不断拓展文化资金筹措渠道

社区文化要想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应该在从传统政府投资、包办文化等模式上作出改变,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投资中,各级政府应该增强自身主体责任,在财政预算中纳入建设资金,让群众文化建设有足够的资金。要加快文化阵地建设步伐,注重对已有资源的整合,运用新建、扩建和改建等措施,将公共文化设施配置齐全,真正在公共资源上做到共享。此外,政府部门要实行一系列激励政策,在社区文化事业中吸引企业与个人资金,将社区办文化积极性调动起来,让社区文化今后的快速发展获得有利条件。地方政府应该安排足够数量的专业文化管理人员,在工作经费上提供可靠保障,让群众文化管理工作能够正常开展。

3积极整合现有社区文化资源

社区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中,应该制定战略性整体规划。第一,对无法复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方文化产品来说,应该加大继承、保护与发展的力度。第二,在社区文化设施建设过程中,应该结合城乡总体规划,做到科学布局,不断对结构进行改善,让社区获得完整的文化设施。第三,从已有文化资源出发,做到科学整合与有效利用。要将机关、企业、学校以及社会团体等拥有的文化场地与设施利用起来,为社区群众进行开放,这样可以提升资源的利用率,避免出现文化设施重复建设的情况。

4组织多样社区群众文化活动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在精神文化上也有了更大的需求。要想让人们的需求得到满足,地方文化馆要注意转变思想观念,注重开展多元化的群众文化活动,并与本地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加快创新的步伐,并实现品牌意识的增强。第一,要将我国传统节日利用起来,组织社区群众参与晚会、灯谜等活动,并采取通俗形式将节日特征反映出来,从而激发群众参与热情,让他们的文化生活变得更加丰富。第二,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好文化活动宣传工作,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思想与党的方针政策等,增强群众政治意识。第三,要将当地资源最大限度挖掘出来,在展示形式上建创新,从而培育良好文化品牌。第四,要深入研究本地历史文化,促使当地群众凝聚力不断增强,在面对本地文化时有更高的认同感。应该加快学习型社区建设步伐,在图书管理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并对社区活动室进行开放,购买专业书刊,由专人负责管理。同时也要积极组织藏书、文明家庭等活动,从整体上促使小区家庭素质实现提升。

5加强基层社区群众队伍建设

第一,要将人才引进制度落到实处,并注重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在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要求我们加强基层社区群众队伍建设,不仅要引进更多高素质人才,也要采取考试、综合面试制度,让人才得到科学合理的考核。第二,要组织各类培训工作,促使工作人员素质与能力不断提升。在培训中不仅要让工作人员掌握丰富专业知识,也需要形成先进的思想,实现活动策划能力的提升。第三,也要为工作人员提供更多外出考察的机会,这样有利于拓宽其视野,学习到很多有用的技能,今后更好的投入到当地社区群众文化事业发展中。

6结语

总而言之,在十九报告中高瞻远瞩的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因此,在社区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要采取措施不断加强基层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和管理,通过各种途径,坚定文化自信繁荣社区文化,助推我国基层社区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稳健长远的同时,加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赵媛媛,徐君.文化自信:社区文化建设的使命[J].当代继续教育,2018,(1):27-32.

社区文化管理范文5

关键词:边境民族地区;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是城市流动人口的根本依托。因此,以社区作为管理主体,将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纳入社区管理工作内容之中,这对提高流动人口的社区化管理服务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崇左市属边境民族地区,是“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也是中国(广西)自贸区的发展片区。该区人口流动规模大,商贸往来频繁。因此,本文以社区管理视角,来研究崇左市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对城市发展以及国家边疆稳定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一、崇左市流动人口管理现状

(一)崇左市流动人口概况。2018年,崇左市户籍人口251.7万,常住人口209.94万,迁移流动人口的数量已经达到了41.76万人;市辖区户籍人口37.73万,常住人口34.6万(截止2018年底)。近几年,崇左基础建设规模扩大,主要的流动人员为建筑工人、跨境劳务以及商务人士。从来自省外流动人口看,受大学及以上教育的人口比重大,流动人口文化素质明显高于全市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同时,跨境流动人口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

(二)崇左市流动人口管理主体及模式。崇左市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安部《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实行居住登记和居住证制度。公安机关负责流动人口的居住证发放和治安管理工作;卫生计生部门负责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工作;发展和改革、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住房和城乡建设、司法行政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工作。

二、崇左市社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现存流动人口社区管理机制未完善。目前,崇左市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仍是公安机关全权进行,一级管理中心主要集中在登记与办证服务内容上,多由出租屋屋主与流动人口个人前往综合大厅办理相关登记。这也是我们信息收集的主要渠道。社区仅仅对接流动人口医保业务、妇幼保健、育龄妇女的计生服务工作。目前,该市未能落实按照流动人口或者出租房屋数量比例,聘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协管员的自治区规定;流动管理服务是否合情合理这类满意度调查或机构测评暂无;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和管理缺乏必应的协调联络和联动机制,管理合力无法及时有效形成,流动人口多项公共服务需求无法在管理中心“一站式”完成。

(二)流动人口管理系统使用率低。崇左市流动人口数据自助服务设备少,无法在网上完成便民登记等内容,常常是人工服务。该市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信息单一,具体操作不明晰。流动人员仍需要前往管理中心大厅询问或办理,在办理时,材料审核耗时久,手续繁琐,网络反馈与答复间隔时间长。尽管政府信息通过港政府门户网站、微信、微博等方式主动公开,但推送的信息多为纯文字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缺乏对语音、视频功能的开发和利用。信息系统缺少对流动人口信息综合分析与数据共享项目。

(三)管理人员及队伍建设不足。崇左市在管理和服务方面,专业人才和专职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队伍显然不足,尽管专门设立有城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所,但在职人数9人,人员工作压力较大。社区担任下属分担协助工作的角色,多为传达文件命令政策,没有实权且管理并不规范,社区资源无法整合。社区整个管理队伍中核心的管理实效问题,仍需指导、考核评价的专家、群众和第三方等来保障,仅仅依靠内部自律管理是不行的。

三、完善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模式对策建议

流动人口的社区化管理模式是指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宏观调控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和配合下,基层社区以社区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基础,运用社区管理的机制与手段,促进社区整合与稳定,以达到管好外来流动人口之目的的一种管理模式。流动人口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应做好以下措施:

(一)创新以基层社区为主导的管理服务运行机制。政府要从宏观上健全流动人口管理的法律法规,并把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权限下放到基层管理组织,明确社区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各社区在获得授权后,应设专门的流动人口管理部门,通过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部门与计生、公安、卫生、工商等部门的工作对接,形成完善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结合边境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多的特点,崇左市可以在社区中建立“民族之家”或“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站”等特殊服务平台。

(二)构建完善的流动人口信息系统及社区档案制度。社区化流动人口管理应以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为契机,建立统一信息系统,并为流动人口建立信息档案。该档案经技术开发建成流动人口信息系统,对接住房、税务、卫生计生、就业和社保、义务教育等信息系统,由社区负责采集和录入流动人口基本信息,并归入数据库。为加强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力度,提高信息入库率和准确率,该数据库可以与国家PADIS系统个案数据信息的实时动态相统一,全面分析流动人口的数量、性别比例、集中居住地、主要职业、逗留时间等,公开一定范围内可共享的信息并及时更新。社区信息系统与信息分享平台可与各部门协调联动,从而使流动人口信息能够分权分级共享。

社区文化管理范文6

国家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能力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真正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讲,国家治理体系是一系列规范行政行为、市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制度和程序的总和,包括国家的行政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目标就是要规范社会权力的运行和维护公共秩序。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有机、协调、动态和整体的制度运行系统,涉及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等三个次级体系,而城市治理现代化则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就是要处理好国家与市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而在城市治理现代化方面,也应该首先理顺好政府与社区、政府与民众的关系,使政府在职能上归位,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治,达到政府治理与居民自治之间的良性互动。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政府要首先转变观念之外,还必须有健全的制度保障,建立适应城市治理现代化要求的社区组织体系。必须看到,实现城市治理的现代化,重心在基层,基础在社区。因此,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建立新型的社区管理组织体系,既是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条件。

二、盐田改革社区管理体制的实践探索

深圳市盐田区委、区政府在多年的城市管理实践中,虽然无法一开始就将其提升到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理论高度,但是在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仍然有不少做法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原则。2002年初,盐田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在全区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要求将居委会改为社区居委会,并以此为中心建立新型的社区组织体系,承担起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重任。并且,明确指出新的社区组织体系的任务是“以加强社区党的建设和社区自治建设为重点,以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和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为基础,以发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以提高社区文化建设水平、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高人的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为宗旨”。很明显,这样的改革指导思想符合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它可以有效地调动基层党组织、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社区治理的合力,创建现代化的文明社区。2002年开始建立的新型社区组织体系,包括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是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由居民选举产生,主要职能和任务是建立社区服务网络,完成社区服务任务以及以社区服务为龙头的社区建设的各项任务。居委会有自治权、协管权和监督权。二是社区居民会议。社区居民会议是社区的权利机构,是社区居民表达自己意愿的组织形式,其主要职责是选举社区居委会,负责审议居委会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报告,研究决定社区内涉及居民利益的重大事项。虽然社区党支部仍然是社区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但这种新型的社区组织体系开始体现出政府和社区的职能、权责的分离,实现了居委会从“议行合一”的旧体制向“议行分设”的新体制的过渡,最重要的是使居委会开始具有“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性质,起到了“还权于社区、还利于社区、还位于社区”的作用。2005年,盐田区委、区政府出台一系列文件,对社区组织体系又进行了新的改革,将社区工作站从居委会中分离出来,作为区政府设在社区的唯一的承接政府下达的各类行政事物的工作平台。社区工作站的设立,将居委会原先承担的政府职能彻底剥离出来,然后由政府通过社区工作站的雇员为居民提供专业优质的服务。同时对居委会的委员实行直接选举,这样既激发了居民参与政治的热情,又使居民对自己选出来的委员和主任有信任感。对于民主选举产生的社区居委会,区委和各街道党委还注重发挥其协调矛盾、民主自治、依法监督的功能,创造各种条件使居委会能通过多种途径来协助政府做好基层社会工作,起到正确引导群众的思想情绪,调解民间纠纷,维护社区的治安环境,保持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居委会也就真正成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自治组织。2011年5月18日,盐田制定下发了《盐田区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工作方案》,再一次提出了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社区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完善社区管理服务功能的任务,要求做到党建有力、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全面实现争创“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的工作目标。这个工作方案的最大特点就是目标明确,任务具体,而且责任到位。该工作方案的出台,巩固了前一阶段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完善了社区管理机制,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党的十八大之后,为了进一步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解决基层社区负担过重、考核过多的问题,2014年8月盐田区正式出台实施“1+2+1”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相关文件。其目的就是通过理顺基层各类组织关系,强化综合党委核心领导地位,减轻社区工作站负担以及提升基层工作人员待遇等方式,着力构建一核多元、共融共治的社区管理新体制。这次改革主要涵盖四个方面:一是要理顺社区各类组织的关系,进一步明确社区综合党委在基层社区的核心领导地位;二是明确社区党组织发挥领导作用的方式;三是为社区工作站“减负”,提升政府服务基层群众的质量;四是增加基层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待遇,让愿意扎根基层者拿到体面的工资。而改革的最大亮点,就是系统地梳理并制订了社区工作站工作目录和考核目录。根据这两份目录,盐田基层社区工作站承担的工作事项被压缩为30项,考核事项从原来的70多个压缩成2个。这样就有效地解决了基层社区的三难:“婆婆”多,任务重,各种考核泛滥。

三、盐田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及其启示

盐田区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盐田社区的管理体制和机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出四个方面的明显特点:

1.基层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近年来,随着社会管理和社会创新工作的不断推进,参与社区管理的各类组织日益增多,虽然较好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但也带来了社区组织权责不清、功能重叠、各自为政、缺乏统筹的弊端,难以形成治理合力。因此,如何有效地发挥好社区综合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使社区各类组织依法依规充分发挥作用,形成“一核多元”的社区治理模式,就成为社区治理过程中必须努力解决的大问题。在盐田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1+2+1”文件中,明确提出了社区综合党委是社区内各项工作和事业的领导核心。要求各类组织的党组织和党员均纳入社区综合党委管理,社区综合党委要从政治、思想、组织、加强管理、强化监督等方面全面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其对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这些文件不仅赋予了社区综合党委在重大事项上的话语权,并严格规范了民主议事决策的程序。社区综合党委、社区工作站、社区居委会的重大财务事项和年度收支情况,均需要社区综合党委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讨论决定,社区股份合作公司运作是否做到依法依规也由社区综合党委监督。在议事决策的形式方面,文件也规定社区应以“新三会”形式研究决策各项事务,另外不定期召开民意拍砖会,由社区综合党委选择社区某项难点、重点事务,专门征求辖区居民和专家学者意见。这些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从制度上保障了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的充分发挥。

2.政府的执行力得到较大提高。

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变革中,政府的行为尤为关键,既要真正做到不越位、不错位,又要做到不缺位,必须当好“掌舵者”,切实提高自己的执行力。在盐田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中,做到了降低政府行政成本和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有机统一。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以前,行政化的社区居委会人员结构复杂,平均每个社区有近90个人(包括治安和保洁人员),他们的收入基本上都是区财政拨款,每年至少需市、区财政下拨经费大约1836万元。社区体制改革后,原社区居委会中属于行政工作的归并社区工作站,并给社区工作站明确职责,每个社区工作站平均配备6个雇员编制,工作人员数大为减少,个人收入水平明显提高,但财政拨款的人员的经费整体水平仍然大大降低。更重要的是,这种体制运作牵引街道办事处和各职能部门之间新型的工作关系和行政成本、行政管理及行政效能的评估方式改革,建立了新型的政府管理的垂直链条,提高了同等成本标准下的行政效率。

3.社会组织得到较快发展。

社会组织是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多年来,盐田区委区政府坚持宽进严管,厚待重托的原则始终不渝地促进全区社会组织更好更快更健康地发展,建立起从政府一元管理到政府、社会组织、公民共同治理、构建和谐社会的模式。同时,盐田区还十分注重培育社区参与意识,不但要求社区居委会具有相应的自治功能,而且还要承担起培育各类民间组织的任务。经过几年的发展,盐田区社区服务三级网络开设了教育培训、保洁、物管、家政、中介、文体活动等100多项福利和服务的公共产品,提高了全体居民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近半失业人员通过“社区就业基地”实现了再就业。2013年,盐田又将“继续完善社会组织培育和规范发展机制”列为社会创新重点项目,率先在全市设立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专项资金。除法律法规规定需前置审批以外,对公益慈善、社会服务等八大类社会组织全部实行直接登记,同时放宽社区社会组织准入门槛、简化办事程序,实行登记和备案双轨制。目前全区已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有142家,涵盖了经济、教育培训、文体、公益慈善以及综合等五大门类,逐步承接政府部分公共职能转移,并成为盐田区推动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四是居民民主意识和居委会自治能力明显增强。能否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是社区治理能否真正取得成效的关键。而要调动居民的积极参与,其重要前提就是要充分发挥基层的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居委会组成人员的直接选举。为此,盐田早在2005年就在全区17个社区居委会全部实行了直接选举,当时曾引起广泛的关注,被誉为“中国基层民主的破冰之旅”。在居民的积极参与下,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居委会真正回归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不再直接为政府“跑腿”,而是成为居民的代言人、权益保护人,架起了政府与居民沟通的桥梁。而随着社区服务站的建立,作为一个民办的非企业组织,拥有更多的自主权,经营行为更加灵活,使社区服务站在解决一些企业不愿无偿解决、政府无法全面解决、居民无力个人解决的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提高了社区服务的水平,促进了和谐社区的建设。更为可喜的是,随着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积极性的提升,盐田已经涌现出一大批志愿者。目前志愿者队伍人数接近3万人,约占辖区人口的15%,其中注册义工8000多名。这批志愿者为盐田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当初盐田社区治理体制的改革,是围绕创建符合盐田实际、满足政府社区管理和保障居民权利实现需要的社区治理模式,而不断探索前进的。但是反思盐田整个改革的进程,人们还是不难发现,盐田坚持制度创新和体制内资源优化这种与时俱进的改革,不但为形成中国特色社区治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四、启示

1.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尽管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个提法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才正式出现在党的文件中,但实际上30多年的改革都是朝着这个方向迈进。也就是说,随着党由一个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由国家统治转向国家治理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从盐田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虽然当地的党委政府一开始还无法预见到今天所倡导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然而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举措都是为了努力处理好政府管理与民众参与之间的关系,都是为了提高政府的工作效能,都是为了实现社会事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民主化,从而更好地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这一切,同样是国家治理或者说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因此,倡导国家治理现代化不能离开中国的国情,特别是不能离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只有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总结,国家治理现代化才能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2.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党执政能力的集中体现。

社区文化管理范文7

(一)运作模式

为避免传统社区管理“组织僵化”的科层化取向,社区网格化管理强调灵敏的反应运行机制,它要求突破传统“区———街道———社区”的三级层级模式,建立非科层化的新型治理模式,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的“纵横交错”式工作格局。当然,社区网格化管理并非将“网格”作为传统管理模式的层级增量和行政权力的运作末端,而是以“网格”为载体展开一种基于多元、民主、平等、高效等理念之上的网式沟通,从而构建扁平化的工作机制以迅速解决问题。此外,“网格化管理为在基层社会与政府公共服务部门之间建立起畅通的信息沟通反馈机制,避免政府各主管部门之间的扯皮推诿,从而缩短问题解决的时间,提高政府科层系统的行政绩效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主要优势

社区网格化管理从理论设计到实践发展都表现出了相比传统社会管理范式更多的优越性和创新性。具体来说,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主要优势突出表现在:一是动态管理,主动发现问题。“重事先防范化解,重源头治理解决,主动查找、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和冲突。”二是资源整合,打破条块分割。“进行网格化管理的目的就在于打破以往行政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推诿扯皮、责权利不明的种种弊端,将资源重新整合,进一步下放事权,构建一个新的社会管理体系。”三是网式沟通,管理技术信息化。这种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单向度沟通模式,它注重信息化建设和沟通反馈,能够达到层级内部、层级与层级(包括同一层级、跨层级)之间的直接有效沟通。四是纵横交错,全覆盖无盲区。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行科学封闭的管理机制,纵向通达、横向覆盖,实现社区服务全覆盖无盲区。五是注重考评,网格管理责任化。在“定格、定员、定责”的模式下,网格化管理建立公开透明的责任机制,就是要公开其问责程序与内容,使责任到人,以避免“暗箱操作”的问责困境。

二、当前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面临的困境

作为一种新型的社区管理模式和手段,网格化管理虽然有其优越性,但长期受计划经济时代传统行政管控型的管理方式的影响,这种管理模式依然存在社区管理被动静态化、社区行政化倾向严重、社区服务发展不平衡、社区信息沟通单向度和社区责任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一)社区管理被动静态化

目前社区管理基本上还是处于一种被动式、静态化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存在很多“重事后管理,轻事前控制”的现象,社区工作者在管理过程中往往秉持传统的管理理念和依靠传统的管理方式,习惯性地坐在办公室被动“等客上门”,没有把为社区居民服务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走访基层、主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如对社区环境中的一些“脏、乱、差”问题的管理往往采用被动式或适应式,缺乏事前的主动式管理。二是社区工作者被动式服从任务,简单根据指标进行管理工作,缺乏主动服务居民的态度。这与社区工作者的职业观念、认知水平和学识经历以及传统遗留下来的社区工作体制、运作模式等都是有很大关联的。这种被动静态化的管理模式,不能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的优势,社区无法充分履行管理与服务的职能。

(二)社区行政化倾向严重

“随着市、区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不断增加,管理层次不断增多,很多工作都是通过设立在街道社区的派出机构来完成的。”由于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进行得不够深入彻底,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仍无法得到根本性改变,行政性的资源配置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导致社区管理在具体实践中也无法跳出传统的层级管理模式窠臼。“从本质上讲,社区建设的行政化倾向是中国传统的城市管理‘一竿子插到底’的全方位管理思想和方式的延伸。”社区居委会以接受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承担过多政府管理部门下达的行政任务,忽视了寻找政府“行政性”与社区“自治性”之间的有效联结点,将难以促成综合性的良性管理局面,不利于社区自治功能的发挥和管理效率的提高。

(三)社区信息沟通单向度

传统的社区管理主要采取“社区———街道———区”依层级层层向上反映的模式,这种自下而上的单向度沟通结构忽略了“沟通”真正的内涵和价值所在。当前,社区管理中信息沟通的单向度,不仅是社区管理组织设计不合理的结果,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和居民主体地位的忽略也是较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单向度,意味着问题反映上去,却没有及时回应,必要的反馈也就更加从无谈起,这将容易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难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难以在实践中提升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管理中的现实性问题和倾向性问题。

(四)社区服务发展不平衡

随着人们利益取向与利益诉求的日益多元化,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但实际上,与社区居民普遍高要求不相适应的却是社区服务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包括地区数量和质量上的不平衡,甚至于部分社区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服务方面的承载能力严重不足。财政资金投入不足、资源分配不均、社区工作者数量不多、素质不高等都是导致社区服务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这大大限制了社区服务的全面覆盖和社区服务均等化,不仅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而且可能引起部分社区居民的不满和抵触情绪,严重阻碍了构建和谐社区的进程。

(五)社区责任机制不完善

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社区管理往往采取传统的自查自纠等监督方式,也常常遇到“暗箱操作”的问责困境,无法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注重考评,普遍存在“责任盲区”、“各自为政”和“缺位错位越位”等现象。一般来说,社区责任机制缺失,是因为应该公开、能够公开的信息未能及时向社区群众公开,或是公开透明度不够,无法对社区管理者形成足够力度的外部监督。因为,只有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才是最有效的监督,缺乏完善的责任机制,将在本质上影响社区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优化与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

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是我国大多数社区目前管理创新和发展的一个手段,正在朝着社区综合治理与多元联动的方向发展。应适时地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模式的优势,提升社区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一)树立科学化管理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社区网格化管理首先是管理理念的重大变革。针对当前社区管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社区管理体制改革首先要做的就是在体制改革层面,充分借鉴和吸收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先进理念。一是坚持管理和服务并重。这就要求社区居委会重新定位角色和职能,从“管理者”转向“服务者”,寓服务与管理中,把为群众服务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居民群众在社区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基础作用。二是坚持精细化理念。粗放式的管理早已不适应当前形势下愈发复杂的社区管理,坚持精细化理念就是要社区工作者工作态度更加端正、认真、主动,工作内容更加明确、细化、统一,工作方法更加现代、定量、多元。三是坚持动态管理。社区管理层面出现越来越多的新问题、新矛盾和新情况,静态式管理根本无法准确把握问题的实质和预知问题的走向,这就需要采用动态管理方式来时刻掌握社区的整体情况,在遇到某一问题时才能以最快速度采取有效措施阻止问题态势的扩大,争取“走”在问题扩延的前面。

(二)破除行政化倾向

随着社区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社区管理的路径选择依然更多的是自上而下,这也必然导致政府的过多干预。事实上,社区居委会并不是政府层级化行政模式的运作末端和街道办事处的延伸机构,打破行政化倾向是改进社区管理的必然选择。首先,准确定位社区居委会。社区居委会与街道的关系应该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非传统意义上、完整意义上的行政色彩浓厚的上下级关系,只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理顺社区居委会与街道办事处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开展为居民群众服务的工作。其次,充分发挥社区自治功能。虽然社区辖区范围不断扩大,社区居委会要应对的日常工作事务也越来越多,但社区居委会依然要重视居民群众参与社区管理的主体地位,保证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深入社区走访群众,充分发挥社区的自治功能。最后,要明确社区居委会工作内容。当前,政府和各企事业单位更多的社会职能被剥离出来下放至社区,导致社区居委会不该办的事情必须办,应该办的事情办不好。对此,社区居委会要明确为居民群众提供社区服务的工作内容,把提供社区服务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和突出位置。

(三)加强现代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重要支撑,也是其重要内容。以社区网格化管理推动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必然要求加强社区管理信息化建设。首先,大量引进专业的信息系统和信息人才,这是社区信息化建设最为基础性和保障性的工作。完善支撑社区信息化管理的信息系统和相关基础数据库,扩充专业化信息人才队伍,才能开展相关的信息化及维护工作。其次,积极搭建各类信息化平台。从信息的采集、甄别到信息的传播、维护,都要依托各类信息化平台,如报纸、广播、电视、媒体、网络等,这样才能科学全面地对信息进行集中梳理,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形成一套完整畅通的信息流通系统,及时而又方便地倾听居民群众的声音、满足居民群众的诉求。再次,建立健全信息沟通反馈机制。反馈实际上是一个系统积极的自我调节方式,要求社区管理不仅要注重事后反馈,同时要注重事前和事中反馈,及时走访沟通,收集反馈意见,由此形成社区与居民之间反应灵敏的“上下衔接、上下联动”的沟通反馈机制。

(四)实现社区服务均等化

当前,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社会公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为积极响应和深入贯彻党和政府的这一重大决策部署,社区管理要准确掌握社区服务“供给不均”和居民群众“享受不均”的现状,加快实现社区服务均等化。一方面,要加快实现社区服务“供给均等”。供给均等,意味着要克服供给不均和供给不足。要制定“倾斜”政策,做到平衡财政资金投入,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硬件设备建设,打破提供社会保障、义务教育、环境卫生等基本服务的二元现象。另一方面,要加快实现居民群众“享受均等”。这也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实质。享受均等,意味着居民群众在社区服务地区上、数量上和质量上的享受均等。社区管理要注重扩大基本服务的覆盖面,确保社区内的居民群众都能享受到数量充足、质量过关的均等化基本服务。当然,这里所说的社区服务均等化,并“绝对均等”,而是要在现有社区发展程度和水平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现社区服务的相对均等。

(五)确保社区管理责任化

完善社区管理责任机制,确保社区管理责任化,是社区网格化管理带给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启示之一。社区管理要始终坚持责权利一致的原则,划分责任区,设定责任人,建立问责制。

四、结语

社区文化管理范文8

 

第一条为巩固文化公园(下简称公园)景观绿化成果,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创建宜居的城市环境,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文化公园公共设施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水利设施:包括河道、边坡、防汛抢险入河便道、蓄水坝及其配套设施等。   (二)市政设施:包括护拦、园路、景台、绿化、小品、公共亮化、公厕、管理房、地下通讯、排水管网等。   第三条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占用公园内的园林绿地、水面等公共资源。   第四条区住建委、水利局、规划局、城管执法局、公安分局、交通运输局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切实履行好各自的职责,依法开展公园内公共设施管理工作,并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确保文化公园各类设施保持完好,市容环境和市政景观保持优美,公共秩序保持良好。各部门的管理职责如下:   (一)区住建委负责河两岸的护拦、园路、景台、绿化、小品、公共亮化、公厕、管理房、排水、排污等设施的维护管理,保持市政公共设施清洁完好,功能完善;负责河两岸园林绿化设施内的保洁工作,确保两侧园林绿化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干净、整洁。   (二)区水利局负责文化公园河两岸护栏脚河岸线以内水利设施的维护管理,确保水利设施保持完好和河道行洪顺畅;负责河水面常态保洁工作,确保水面无明显飘浮垃圾,保护河水域环境干净、整洁。   (三)区规划局负责河两岸的规划、建设控制管理,严格控制沿河两岸建设项目,努力实现周边建筑与河岸景观相协调,不断提升沿河两岸景观。   (四)区城管执法局负责丰乐河两岸车行道、人行道的清扫保洁管理,确保两岸车行道路清洁卫生,护拦、凉亭和挡土墙等公共建(构)筑物无乱搭乱建乱涂乱划乱张贴现象。   (五)区公安分局负责丰乐河两岸交通、治安管理及重要节点设施安全巡查工作,保障人民群众和公共财产的安全。   (六)区交通运输局负责文化公园内桥梁的维护管理。   区住建委、水利局、规划局、城管执法局、公安分局、交通运输局等部门就各自职责分别制定详细管理细则。   第五条对公园绿化实行分片管理责任制,即分片包给各区直单位管理养护,严格按照“包成活”“包补植”“包成园”要求,认真做好丰乐河两岸绿化日常管理养护工作。   第六条文化公园内禁止下列行为发生   (一)擅自取土、打桩、耕种、放牧;   (二)倾倒渣土、垃圾、污水、废弃物;   (三)擅自挖掘绿化道路,停放非机动车辆,破坏或损坏护栏、路灯景观灯、凉亭石凳、花草树木、小品雕塑和园林绿化等市政设施;擅自践踏绿地、毁坏竹林、攀枝、采花、刻画树皮,盗窃花草树木、竹笋等公共财物;   (四)破坏或损坏公共厕所、工具房、垃圾箱等环境卫生设施,倾倒建筑废料、生活垃圾,在护拦、凉亭和景观墙等公共建(构)筑物上乱涂、乱划、乱张贴、栓绳挂物等;   (五)擅自设置招牌、广告牌,架设、埋设各种管线;   (六)擅自开办各类市场、停车场、游乐场点、售货摊点;   (七)占道停车,利用人行道和小广场停车;   有上述行为发生的,相关行政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处理。   第六条本办法由区住建委负责解释。   第七条本办法自年4月1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