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管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社区文化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社区文化管理

社区文化管理范文1

随着创新社区治理的深入,迫切需要强化第三方社区管理与服务类企业的整体优势和综合效应。规范物业公司企业文化就是规范社区管理与服务市场。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社区管理与服务企业之一的物业公司企业文化发展的障碍,借鉴北京等一线城市大型物业集团公司成熟的企业文化,提出物业公司企业文化构建的反思和策略,以期提高物业管理与服务企业对企业文化构建的认识和重视。

关键词

社区服务;物业企业;文化构建;策略

1引言

在创新社会治理中,社区是平台,物业公司等组织是载体依托,所承接的社区服务事项越来越多,迫切需要强化第三方社区管理与服务类企业的整体优势和综合效应。物业公司是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充满前景的产业,在发展的同时形成的企业文化是一种商业伦理与传统观念之间协调和冲突摩擦不断的文化。物业公司之间的竞争将不再是企业规模的竞争,而是品牌的竞争,是服务的竞争,是企业文化的竞争。规范物业公司文化就是为了规范社区管理与服务市场,提高物业公司的整体竞争力。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社区管理与服务企业之一的物业公司企业文化发展的障碍,借鉴北京等一线城市大型物业集团公司成熟的企业文化,提出物业公司企业文化构建的反思、策略,以期提高物业管理与服务企业对企业文化构建的认识和重视,有助于专家学者的更深入研究,也为企业制定决策提供佐证。众所周知,由于物业行业的特性,传统的物业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各个物业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比如北京盛世物业公司紧抓食堂工作、改善宿舍环境、加强与员工的沟通等等。企业文化,并不是一个部门的事,也不只是公司管理人员的事,而是需要公司所有员工共同践行的一件重要事。企业文化是近年来在各种大大小小的企业中比较“流行”的词,说它流行,是因为这变成了一种时髦,如果一个企业,不经常说起自己的企业文化,好像就没有跟上潮流似的。说它是个“词”,是因为许多企业跟着时髦喊了很久,却没有实际行动来落实企业文化,就只是个“词”而已。①

2物业公司企业文化发展的障碍

现在绝大多数物业公司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对物业公司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推动作用不言而喻。

2.1部分物业公司没有明确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难以有效地执行

它们没有企业文化的原因主要是认为企业文化与企业经济效益没有直接的关系,与其花大力气建设企业文化,不如创造更多经济效益,企业更加关心的问题是企业生存和如何突破发展瓶颈,追求的是短期经济效益的增长。

2.2从业人员素质低,职业化程度低

现阶段物业服务人员结构复杂,素质参差不齐,他们往往难以理解企业文化的本质,更不要说能有效地执行。除了企业领导要正确理解和执行企业文化之外,还要指引员工理解和执行企业文化。

2.3物业公司企业文化分裂,缺乏与时俱进,企业管理者和员工仍墨守成规

物业公司规模越大,领导文化、员工文化以及其他小团体文化越分裂。物业公司并没有危机意识,还固守着传统的观念和模式,服务方向、品牌形象模糊。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日益深化和物业服务事业的不断发展,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和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求变成为众多物业服务企业寻求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

2.4管理实施政策与企业文化不协调,使员工对企业文化产生怀疑和不信任

多数物业公司在制定管理实施政策时往往与企业文化不协调,没有两者相结合的意识和忽视相结合的重要性。比如有些物业服务公司在创办初始是以“业主满意至上”为企业文化,这就要求企业一切经营活动首先要注重的是业主满意度,但是管理者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却忽视了业主满意和品牌影响,把经济效益摆在了首位,这样势必造成企业活动恶性循环,影响物业服务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再比如有些物业服务把”打造职工之家”定位企业文化之一,但是企业内部员工却分为三六九等。有特殊关系的能力一般的员工职位高、工资高、福利高;而没关系的能力强的人员却待遇极低,且没有合同、保险等,但是干的工作却是一样多,甚至干的更多。这无疑是管理政策与企业文化的不一致,虽然他们暂时能忍气吞声,但是最终将使企业中的部分员工对企业文化产生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2.5服务形式少,企业间无序竞争,企业文化扭曲,制约了企业的规范发展

目前我国物业管理服务的形式主要由单位自管和委托社会公司两种。企业自办、集体和个人开办的物业服务企业之间由于缺乏有力的行业规范的制约以及不可避免的利益冲突,常会出现没有秩序、没有规则的竞争,同行无法在一起共同工作来培育成熟的物业服务市场。在一些物业服务企业里不仅一线服务人员文化素质低,管理人员的水平也不高,有的企业文化充满了唯志意识,唯亲式、大佬式、军阀式企业文化横行,没有有效的制约和纠偏。简单的劳动密集型运行模式,没有创新服务,唯利是图,人性化服务缺少等严重制约了物业服务企业的规范发展。

3物业公司企业文化构建的策略

构建优秀的物业公司企业文化是一个繁杂的过程,需要创业者和全体员工不懈的努力,不断地实践培植新型的物业公司企业文化。

3.1物业公司企业文化构建必须全面协调

在构建物业公司企业文化时必须坚持全面协调的原则,既要请教专家,又要依靠企业领导者的睿智,更要发挥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公司管理者所要做的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完善和管理企业文化,使企业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共同遵守和自觉贯彻,物业公司企业文化必将成熟。物业公司可以从看得见摸得着的企业文化建设入手,比如建立一个展示企业发展历程的实物展览室;制作一套展示企业形象的宣传片、宣传手册和宣传展板;制作一套规范的业主服务手册;建设一个功能完善的公司内外网络系统;建立一个系统规范的企业档案室等。北京盛世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拥有国家一级物业管理资质。其企业文化概括为八个字:尚德、志业、尊重、锐气。尚德———遵守规矩,公道正派;志业———追求卓越,贡献价值;尊重———友善包容,和衷共济;锐气———勤奋学图,永葆激情。

3.2物业公司企业文化构建必须独具个性

物业公司应具有自己特色的个性文化。但是,目前我国许多物业公司在企业文化构建中普遍存在着相互模仿、毫无个性的问题。构建个性鲜明的物业公司企业文化首先需注重品牌策略,建设个性化的质量服务文化;其次要注重服务策略,物业公司为业主提供的主要是服务,选择竞争企业不足的服务要素项目进行强化和提高,以提高公司服务的竞争力。盛世物业企业文化特色———“和文化”:中国物业管理协会会长谢家瑾在《中国物业管理杂志》卷首语中撰文《弘扬盛世精神,物业管理“和”为贵》中指出:“盛世物业准确做好自身定位,千方百计化解矛盾,不以强势面貌出现,不搞纠纷,不搞对立,不和业主打官司,坚持以优质服务感染业主,以严格的管理锻造队伍,以军人情怀干物业,把做好人、有爱心、善待客户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打造和谐物业管理氛围。”“物业管理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和谐氛围,所以盛世精神在当前显得更为可贵。”②

3.3物业公司企业文化构建必须以人为本

只要员工热爱自己的公司,认为只有公司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才会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激发员工的潜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符合公司发展要求的人才,为他们搭建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3.4物业公司企业文化构建必须适时创新

企业文化内容繁杂,在构建物业公司企业文化中必须突出重点,对物业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的价值观念进行精心提炼,集中精力塑造公司精神,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和公司特色的优秀的物业公司企业文化。物业公司企业文化的任务是创新,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是企业精神的首要内容。和其他事物一样,企业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始终处在变化和运动之中的。由于物业公司的发展目标或者所处的内外环境发生变化,企业文化也必须相应地发展变化,否则将会对物业公司的存在和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起阻碍作用。物业公司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物业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已成为物业公司生存和发展最具挑战性的一环,成为物业公司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物业公司企业文化是一个物业公司中各个部门人员所共同拥有的经营哲学和原则,解决问题和制定决策的方式。它对物业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经日益显著。在对此正确的认识的基础上,我国物业公司要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物业公司领导的作用,建立以人为本、服务至上、创新发展和适应公司发展不同阶段需要的企业文化,在借鉴发掘整合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物业公司企业文化。

作者:王宏强 单位: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

注释

①王岩.浅议发挥企业文化正能量[J].和盛世,2012(11):48.

②北京盛世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内部资料《盛世企业文化解读》有关章节.

参考文献

[1]张德,潘文君.企业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51.

[2]王岩.浅议发挥企业文化正能量[J].和盛世,2012(11):48.

[3]北京盛世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内部资料《盛世企业文化解读》有关章节.

[4]肖峰.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企业文化[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1-51.

[5]韩朝,陈凯.物业管理企业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社区文化管理范文2

1.1体育文化

对于体育文化的概念,理论界既有共识,也有分歧。马岳良(2004年)认为体育文化是以身体为媒介,把满足人类需求的身体活动进行加工、组织和秩序化,形成获得社会承认且具有独立意义和价值的文化,是渗透到人所创造出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中的一种特殊的人体活动文化,具体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思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体育市场开发、体育运行规律、体育物质条件等。王振涛、单清华、周毅(2007年)结合物质层、意识形态层和哲学思想层的三层次文化构成理论,认为完整的体育文化也应包含这三个层面内容,具体为:第一层(物质层),为各种体育活动场地等硬件设施;第二层是体育的科学原理、锻炼知识、组织形式、制度等;第三层次则是哲学思想层次,诸如生命观、健康观、寿命观、健美观、伦理观等。孙娟、付常兵(2009年)认为体育文化是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切体育实践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人们为谋求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等手段,以身体形态变化和动作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包括体育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等。结合相关学者对体育文化的定义,不难发现理论界对体育文化虽然在内涵表述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基本上存在一个共识,即认为体育文化是体育物质文化、体育精神文化和体育制度文化的综合体,这三者均是体育文化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笔者对此表示认同,因为文化不是孤立的要素组成,需要物质基础支撑、精神内核彰显以及来自制度的规范约束,体育文化同样也不例外。

1.2体育文化的功能

笔者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归纳,认为体育文化的功能主要聚焦于两个方面:一是体育文化有助于提升国民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而且参与体育文化逐渐成为国民提高个人生活质量的一种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娱乐享受功能,这一点几乎是目前理论界的共识,可以说是体育文化的基本功能;二是体育文化具有感召功能,有助于凝聚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人心,能够推动形成共识从而提升国家和民族的团结力。有学者认为,体育文化还具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塑造公众形象、推动社会进步等功能,其实,笔者认为这些功能依旧是体育文化基本功能和感召功能的延伸。事实上,体育文化还具有强大的社会管理功能,即政府及社会可以借助体育文化来协调社会人际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引导健康、友爱、积极向上的社会道德风尚,从而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而体育文化的社会管理功能迄今没有得到高度重视并被充分运用,也未被理论界进行系统性的抽象总结,需要对此予以挖掘并深入研究,进一步丰富体育文化的功能内涵。

2社区管理中的文化缺位及体育文化契合分析

2.1社区管理中的文化缺位分析

社区是指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社会成员以居住环境为主体,行使社会功能、创造社会规范的行政区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社区是城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可以说,社区是城镇构成的最小组成单元。而社区管理通常是指一定的社区内部各种机构、团体或组织,为了维持社区的正常秩序,促进社区的发展繁荣,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文化活动等特定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自我管理或行政管理活动。结合我国现行法律以及理论界对社区和社区管理内涵的定位,不难发现社区在管理上具有自治性,但是,笔者认为社区也是政府的行政区域,不能脱离政府的行政领导,否则仅依靠社区的自我管理会出现管理“失灵”。事实上,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法律定位,导致我国在对社区管理上出现管理责任不清晰、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大、社会参与动力不足等问题。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在不断加快,据统计,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3.73%,城镇社区的数量也随之不断增多。一方面从社区群众对其生活环境诉求来看,满足社区群众基本生活需要的硬件设施条件一般都会逐步得到政府的重视而被解决,但受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法律定位,社区群众的文化诉求却未能得到较好的满足,即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相对不足。另一方面,从政府相关部门对其行政权力职责履行来看,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社区居民进行严格管理,如国家计划生育等政策在社区的执行,可依然受社区自我服务的法律定位,政府对社区管理的行政指导相对不足,尤其是在借助非刚性行政指令的政策制定及指导上较为欠缺,导致对社区管理效果并不理想,社区文化严重缺位就是体现,社区居民之间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加上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关系不够融洽;社区居委会社区管理职能的履行缺乏居民的积极支持,使得一些政策难以推行实施;甚至由于缺乏正确的社区文化引导,“黄、赌、毒”等不良社会风气在一些社区滋生蔓延,给社会和谐带来了诸多隐患。

2.2体育文化功能与社区管理的契合分析

以文化为载体,加大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力度既是满足城镇社区居民对文化生活诉求的需要,也是社区管理方式的创新。而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构成的一部分,相比较其他文化,在社区管理中具有较多的功能优势,可以与社区管理形成有效的契合。首先,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讲。马斯洛认为人有五个层次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随着社区居民物质生活的日益满足,一方面他们逐渐有着强烈的文化生活需要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而体育文化具有一定的娱乐享受和自我发展功能,可以较好地满足社区居民较之物质生活更高层次需求;另一方面,社区居民还存在社交需要以获得社会尊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而社交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这就涉及到不同文化程度或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融合问题,在融合过程中,体育文化具有较强的优势,可以迅速架起沟通的桥梁,教育背景、能力禀赋、地域差异等内外部因素均不会成为体育文化在社区居民间的沟通障碍,因此,体育文化交流既是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又是促进社区居民沟通的有效途径。其次,从社区居民对不同文化参与的主动性和被动性程度来比较。不可否认,政府越来越重视在社区管理中充分依托文化载体来实现有效管理的目的,为此加大了对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文化进社区活动,但是,面对以政府为主导,通过行政指令性条款推行的模式,或者商业机构以营利为目的,功利性明显的商业化推广方式,其效果并不理想,不仅社区居民的主动参与程度不高,甚至还会引起社区居民的强烈反感进而产生抵触心理。而体育文化具有不可比拟的吸引优势,社区居民基于提升自身身心健康素质等因素的考虑,会积极参与其中,政府如果加大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力度,通过体育文化来辅助社区管理,可以为社区居民的主动参与提供平台,提高社区管理的效率。再次,从体育文化社会管理功能的作用形式来考量。体育文化相比较政府行政指令、刚性的政策规制等社会管理形式,可通过柔性影响来达到社会管理的效果,这与我国社区管理工作的特点也有着较强的契合性。如前所述,按照我国现行相关法律规定,社区是具有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基层自治组织,如果社区管理部门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在社区定期规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符合社区居民文化诉求的文体活动,并辅之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精神文化主题教育,以此来宣传党的政策方针,社区居民更容易接受和贯彻执行。通过参与社区体育文化,社区居民之间的一些利益问题也可以得到更好的解决。

3对体育文化在社区管理中功能发挥的政策建议

结合前文对体育文化的概念界定和体育文化功能内涵的阐述以及体育文化与社区管理的契合分析,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挥体育文化在社区管理中的社会管理功能,必须重视社区体育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方面的建设力度,要形成“三位一体”的强化机制,为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3.1加大社区体育文化的物质资源供给

健全的体育文化物质资源包括体育场所硬件设施、体育硬件配套环境、体育活动用品等,这些是体育文化在社区管理中社会管理功能得以发挥的前提,而当前政府对社区的体育文化物质资源投入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政策支持缺位、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即使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也没有建立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使得体育文化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支撑,从而严重制约了体育文化社会管理功能的实效。同时,社区体育文化基础设施等物质资源呈现典型的公共品特性,具有明显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等特点,使得私人市场由于无法解决“搭便车”问题缺乏供给的动力,因此,政府要承担起社区体育文化物质资源供给的主要责任。在《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拓展投资渠道”,这就要求政府要站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高度,重视社区体育文化的物质资源投入,并建立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确保体育文化物质资源能够长期有效运转。此外,基于政府财力的限制,也应积极吸引个人、企业和社会的主动捐赠,为社区体育文化物质资源建设开辟多元化的投资渠道。

3.2加强社区体育文化的精神文化建设

在社区体育文化物质资源建立健全后,需要以此为载体开展丰富的体育文化活动,发挥出体育文化提高社区居民身心素质、娱乐享受等基本功能,同时,要依托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向社区居民传递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契合政府的社会管理,引导社区居民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观念、心理倾向和价值取向,发挥出其社会管理功能。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要妥善处理好体育文化的基本功能和社会管理功能的关系,基本功能是社会管理功能的前提,忽视体育文化的基本功能,一味追求其社会管理功能只会事与愿违,因为基本功能是社会管理功能得以实现的媒介,因此,社区管理部门要以“为居民服务,为社区服务”为宗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社区群众喜闻乐见,有益于提高居民身心素质的文体活动。在文体活动开展过程中,积极运用各种有效形式和方法,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党的基本路线、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法制等教育活动,实现体育文化社会管理功能发挥的目的。

3.3科学设计社区体育文化的管理制度

具备了一定的体育文化物质资源基础,并以此为载体开展了传递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社区体育文化活动,有助于体育文化社会管理功能的发挥,但是,社区管理既是一项系统性的管理工程,也是政府及社区自身所面临的日常性管理工作,要使体育文化社会管理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还需要加强社区体育制度文化的建设力度,通过健全、科学、长效的管理制度,规范社区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事实上,当前我国社区体育制度文化建设严重滞后,使得社区体育文化杂乱无章,不仅未能较好地保证体育文化基本功能的发挥,甚至对社区规范管理、社会和谐起到了负面效应,因此,相关管理部门要尽快出台规范社区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各种法律和规章制度。一方面要规范社区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场所、时间、内容、形式,避免体育文化的无序开展影响社区居民的正常休息生活;另一方面,要通过规章制度确保社区体育文化活动能够有效开展、长效开展,为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文化提供可持续的制度保障。只有健全、科学、规范有序的体育制度文化作为保障,体育文化强大的社会管理功能才会得以体现,缺乏制度保障的体育文化也只能削弱理论界以及社会对体育文化社会管理功能的认识和重视。

4结语

社区文化管理范文3

关键词:老爸茶;茶文化;文化价值;社区管理

一、相关概念与文献

(一)老爸茶文化

对于“老爸茶”的起源,根据《海南岛民俗志》的记载,这种饮茶方式最早是由华侨从东南亚引入到海南的。据《海南省志》第三卷《民俗志》记载,海南民间把大众茶称作老爸茶。在现如今的老爸茶茶店中既有上年纪的男人和上年纪的女人,也有中青年男女参与的一种原生态的休闲生活方式。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研读认为,老爸茶文化是一种自然化、有一定区域特征的市民生活方式,也是海南特有的地方市井文化,它记录着市民文化生活实景,具有明显的包容性、多样性和抚慰性功能,具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和极高的参与度。生态旅游产品是提供满足旅游者消费需求的旅游项目、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的综合性旅游产品。以此为据,结合老爸茶文化发现,海南旅游生态产品开发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

(二)社区管理

社区管理有着地域和人群相对固定、组织形式多样化、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重在社区群众的参与四个方面的特征。正因为这些特征,海南社区居民慢慢有了这种喝老爸茶的习俗。除此之外,在老爸茶盛行的社区日常生活中,这种管理实施的场景不是正式的社区会议室,不是办公室,而是大家喜欢前往的老爸茶店这种生活场所。

(三)文献综述

高翔认为海南老爸茶文化是一种近代南洋文化,最早始于清末的海口,如今的老爸茶是这种南洋风俗的延续。晓剑提出老爸茶是海南文化的记号也是海南物质性元素。刘晓林认为老爸茶有提升为茶道的价值,描绘了一幅老爸茶自在悠闲的和谐画面。曾红则认为老爸茶店是当地人的一个诗意、放松的最佳场所。木言则对老爸茶店里的茶果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蔡葩、李晔从独特的个人感知视角阐释了老爸茶的优雅。刘仕刚认为市井文化的延续应从文化品牌入手,提出老爸茶既是地方文化产物又是海南人的象征和文化品牌。鲍富元提出老爸茶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体现可以从旅游开发入手,积极促进海南茶文化旅游的发展。金丹从老爸茶的现象入手,研究了海南红旗村日常生活中的协商治理情况。王亦晴认为老爸茶文化可以用原创音乐的形式来传承和发扬。从已有的文献中可以发现,目前老爸茶研究主要集中在老爸茶的起源、内涵、现象、茶文化旅游开发、文化传承和村民协商等方面,在基于老爸茶文化对社区治理和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的研究却是凤毛麟角。

二、社区管理中老爸茶文化价值

(一)解疲缓压,氛围和谐

老爸茶店经营条件简易,可接受度高,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并且距离社区较近。无论什么时候到茶店都十分方便,闲暇空余三五好友相聚茶店,聊着自己的家常和事业,品尝着老爸茶好不快乐。在茶店里茶客们能快速寻找到自己的目标伙伴并融入,分享着自己的快乐和苦恼,很好地找到情感宣泄出口,通过交流以后总会喜笑颜开,整个茶店也是其乐融融。在实际社区管理过程中,不少小事也就因此在交谈中融洽化,避免了很多恶化的可能性,相关社区管理和服务人员也积极融入这个氛围中通过非正式的方式答疑解惑、引导舆论,共同建设和谐社区氛围。

(二)沟通无间,化解矛盾

茶客们到茶店除了休闲解渴之外,也会以茶会友,以茶交友,渐渐地形成了一种非正式的交流沟通形式。常规的社区管理遇事一般走正式程序,按照相关制度按部就班的执行协调,但是效果总是差强人意。由于正式的协调程序有明显的环境压迫感,彼此双方都十分谨慎难以卸下防备,不利于矛盾的高效解决。但在茶店里大家都使用一种非正式的方式进行沟通,不管是邻里过道占用还是家庭遗产争议,社区管理和服务人员在茶馆里作为中介桥梁,一边喝着茶一边谈论着问题,在轻松的环境下引导矛盾双方进行协调,效果十分明显。

(三)价值观兼容并包

社区管理需要人性化,也需要适当的弹性和包容。老爸茶店也正好是一个面向大众的兼容并包的理想场所。茶客们喝着茶,伴随着敏捷的思维,在自己关注的领域表达着自己的观点,言语间顺畅地传播自己的价值观。针对部分观点,一些人认同,一些人反驳。对于被认同的观点,提出者一定程度上也找到了自己的成就感;对于被反驳的观点,提出者也会不断反思和完善自己的观点。正因为如此,老爸茶店给居民茶客们提供了一个兼容并包的人生舞台。

(四)话题广泛,谈天说地

老爸茶店的茶客结构多样复杂,有退休的老人,有各行各业的中青年,如教师、记者、画家、小老板、作家等。正因为茶客知识结构多样,所以在这个茶店里的话题是多样的、信息量丰富的,不同的人都会找到不同的信息需求。上到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下到谁家生了一对双胞胎,在这个茶店平台上尽收眼底。社区管理也少不了大家的参与和出谋划策,这些言论和意见可以很好地辅助社区调整管理工作思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向人们最需要的方向改进。

三、基于老爸茶文化的社区管理实践路径

(一)提升社区周围茶店基础设施和环境质量

环境是承载文化的营养土,社区和茶馆周边的环境便是老爸茶文化弘扬的营养土。伴随海南自贸区和中国特色自贸港的建设,各市县区内的社区基础设施和环境质量提升迎来了大好机遇。要规划社区老爸茶馆周围电动车、机动车车位;消费支付方式与主流接轨;做好茶馆内外的消防安全和治安条件配套;开展便携手机充电宝租赁业务和电动车充电桩配置。同时,做好垃圾分类和回收处理,槟榔类产品的食用指导,做好噪音控制,公益倡议和道德宣传标语布置。

(二)打造社区茶店的沟通功能平台

社区管理服务人员与社区周边的老爸茶馆进行沟通协调评比,让条件优秀者与社区共同构建具有明显沟通功能的平台。在新思想、新政策落实的第一线,社区可借用老爸茶馆的沟通平台,用非正式的方式在第一时间组织时事学习和讨论。平时沟通中社区居民也可以第一时间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样一来,社区管理服务人员和社区居民在这个老爸茶馆的沟通平台上能更好地互知互信,助力构建和谐、平安、有序、有爱的美好社区。

(三)构建社区重大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的非正式阵地

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改革和创新方案、政策,仅仅靠官方媒体的宣传和引导是不够的,大部分的官方宣传都是单向传输,只管政策信息的输出而没有民众的反馈。在社区周边的老爸茶馆进行专业的非官方的政策宣传和引导,有积极作用,能很好地了解社区居民对新政策和制度的反应、疑惑,能在第一时间为之做出相应的解释,尽可能地排除制度和政策的理解误区,让相关政策制度能在短时间内落地和执行。

(四)鼓励举办各抒己见的社区茶店百家讲堂

社区周围的老爸茶馆里不乏很多知识丰富、认知广博的退休人员、知识分子、长者、艺术家等,在老爸茶馆里定时自愿的主讲相关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分享自己的观点,就会渐渐形成一个百姓自己的百家讲堂。这样一来,既可以规避传统茶馆的打麻将、打扑克牌的不良习惯,又可以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基于老爸茶文化价值社区的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突出文化性、地域性、永续性和综合性,充分考虑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旅游者的生态体验效果。具有海南老爸茶文化价值的社区本身就具有明显的文化性和地域性,社区管理实践也有明显的持续性,在管理过程中涉及的事务综合多样,能给不同旅游者带来多样吸引力和多重体验。因此,在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必须考虑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完成生态旅游资源经过加工转化为符合特定标准要求的生态旅游产品的整个过程。

(一)找准政策落点,突出功能定位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海南省全域旅游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等文件的出台推动了海南生态体验旅游新的热潮。海南省的基层社区在老爸茶文化价值的熏陶下,形成解疲缓压,氛围和谐;沟通无间,化解矛盾;话题广泛,谈天说地带有基层治理特征的新型人文生态。这种新型的人文生态具有明显的异质性,既有基层政权为人民服务的过程,又有提升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的实质内容,还有基层的民俗民风的展示。基于此,可以以社区为圆点打造生态旅游产品,突出社区治理原有功能新型模式,吸引旅游者前来参观体验。

(二)培养生态意识,科学编制生态旅游规划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包括政府、居民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与未来经营生态旅游产品的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因而经营决策必须要考虑他们的利益,也接受他们的约束。在产品打造过程中要加强利益相关者的生态意识培养,加强宣传普及工作形成舆论监督,战略制定和规划编制一定要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友好的长远利益出发。具体而言,老爸茶文化价值社区的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要注重基层政府、社区居民、周边居民、旅游者、商业经营户、当地媒体等多方利益体的生态意识培养,编制规划和实施规划都要充分论证,确保规划的科学性。

(三)突出生态旅游中的茶文化价值社区高光点

旅游者的个体差异必然要求市场提供的选择也要有差异性,因而针对市场的现实需求选择一种异质化的旅游产品供给,注重品牌宣传特色,营造生态旅游良好氛围,是落实海南全域旅游、生态旅游的又一突破点。前文中提到,提升社区周围茶店基础设施和环境质量、打造社区茶店的沟通功能平台、构建社区重大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的非正式阵地、鼓励举办各抒己见的社区茶店百家讲堂等都是茶文化价值社区高光点的体现。在此基础上突出基层社区治理的公开性,进而可以吸引旅游者的关注和参与体验。

(四)依托政府平台,委托专业经营团队

社区文化管理范文4

关键词:基层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管理

群众文化事业对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而言,意义极其重要。在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新生,并指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要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充分发挥出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以及服务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所谓社会文化建设,就是指社区成员共同创造精神财务以及物质心态,其主要功能为引导社区群众共同创建和谐稳定的社区环境,这也是开展社区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1增强社区文化事业责任意识

近年来我国发展速度很快,人们也变得更加富裕,在文化上需要承担更大责任与使命,党和政府特逐步提高了对文化建设与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视程度。但是在很多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文化建设,体现在缺乏清晰工作思路上,也未能履行好相应政治责任。殊不知加快社区文化事业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关系着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这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文化管理部门等充分考虑到大局,在思想观念上作出创新,能够真正提高对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解决其中遇到的难题。通过营造良好的群众文化建设氛围,才能为社区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有利基础。

2不断拓展文化资金筹措渠道

社区文化要想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应该在从传统政府投资、包办文化等模式上作出改变,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投资中,各级政府应该增强自身主体责任,在财政预算中纳入建设资金,让群众文化建设有足够的资金。要加快文化阵地建设步伐,注重对已有资源的整合,运用新建、扩建和改建等措施,将公共文化设施配置齐全,真正在公共资源上做到共享。此外,政府部门要实行一系列激励政策,在社区文化事业中吸引企业与个人资金,将社区办文化积极性调动起来,让社区文化今后的快速发展获得有利条件。地方政府应该安排足够数量的专业文化管理人员,在工作经费上提供可靠保障,让群众文化管理工作能够正常开展。

3积极整合现有社区文化资源

社区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中,应该制定战略性整体规划。第一,对无法复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方文化产品来说,应该加大继承、保护与发展的力度。第二,在社区文化设施建设过程中,应该结合城乡总体规划,做到科学布局,不断对结构进行改善,让社区获得完整的文化设施。第三,从已有文化资源出发,做到科学整合与有效利用。要将机关、企业、学校以及社会团体等拥有的文化场地与设施利用起来,为社区群众进行开放,这样可以提升资源的利用率,避免出现文化设施重复建设的情况。

4组织多样社区群众文化活动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在精神文化上也有了更大的需求。要想让人们的需求得到满足,地方文化馆要注意转变思想观念,注重开展多元化的群众文化活动,并与本地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加快创新的步伐,并实现品牌意识的增强。第一,要将我国传统节日利用起来,组织社区群众参与晚会、灯谜等活动,并采取通俗形式将节日特征反映出来,从而激发群众参与热情,让他们的文化生活变得更加丰富。第二,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好文化活动宣传工作,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思想与党的方针政策等,增强群众政治意识。第三,要将当地资源最大限度挖掘出来,在展示形式上建创新,从而培育良好文化品牌。第四,要深入研究本地历史文化,促使当地群众凝聚力不断增强,在面对本地文化时有更高的认同感。应该加快学习型社区建设步伐,在图书管理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并对社区棋牌活动室进行开放,购买专业书刊,由专人负责管理。同时也要积极组织藏书、文明家庭等活动,从整体上促使小区家庭素质实现提升。

5加强基层社区群众队伍建设

第一,要将人才引进制度落到实处,并注重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在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要求我们加强基层社区群众队伍建设,不仅要引进更多高素质人才,也要采取考试、综合面试制度,让人才得到科学合理的考核。第二,要组织各类培训工作,促使工作人员素质与能力不断提升。在培训中不仅要让工作人员掌握丰富专业知识,也需要形成先进的思想,实现活动策划能力的提升。第三,也要为工作人员提供更多外出考察的机会,这样有利于拓宽其视野,学习到很多有用的技能,今后更好的投入到当地社区群众文化事业发展中。

6结语

总而言之,在十九报告中高瞻远瞩的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因此,在社区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要采取措施不断加强基层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和管理,通过各种途径,坚定文化自信繁荣社区文化,助推我国基层社区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稳健长远的同时,加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赵媛媛,徐君.文化自信:社区文化建设的使命[J].当代继续教育,2018,(1):27-32.

社区文化管理范文5

关键词: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社区教育;传播发展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义背后,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崇德向善的价值追求和文质彬彬的君子人格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格,也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根基和价值源泉。正如党的报告中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也是最贴近居民的文化传播场所。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区教育中的传播与发展在当今形势下具有极其积极现实意义。

1中华优秀文化在社区教育中传播必要性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可为社区教育组织人员提供丰富的文化素材。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为人处世原则,对社区教育内容的更新与完善会产生深远影响。因此社区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安全教育、心理疏导、法律咨询、道德规范等领域,而这些教育内容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均能找到根源。所以在社区教育中应凸显传统文化的应用意义,善于利用优秀文化对教育内容进行设计,提升社区教育工作水平,促使相关教育内容更加科学完整[1]。这就需要社区教育人员积极探索先进教育模式,并采用与时俱进合理的教育内容、载体。唯有如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才能在社区教育中发挥应有的渗透作用,助力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社区教育不仅为优秀文化传播提供重要途径,也可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提升。社区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帮助社区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实际应用价值。以往社区教育中,对传统文化发展传承重视程度不够,相关的培训方式主要依托社区活动,社区教育模式单一,极大影响社区教育工作的组织活力。而传统文化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丰富了教育形式,相关工作内容更加科学合理,使得社区教育预期成果得到发挥。而社区教育中,通过对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社区居民思想道德水平提升。

2社区教育中华传统文化传播遇到的主要问题

2.1规划与内容问题。社区教育中,缺乏有针对性的工作规划,文化传播内容不合理,未能激发学习兴趣。社区在教育内容设计上以法律教育、安全教育、卫生健康教育为主,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发掘力度不够明显,使得教育的渗透作用和育人效果未能有效发挥。社区教育形式大于内容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相关领域人员需要对相关问题提高重视力度。此外,社区教育中缺乏合理可行的工作规划,也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社区教育的重点是人员价值观念培训,而对教育目标的规划设计不足,会导致社区教育效率降低,影响社区管理与培训工作进步,影响社区教育水平的有效提升。

2.2基础设施问题。例如,在社区教育中,网络化教育平台未能构建,未能举办宣传讲座和社会实践主题活动,使得社区教育工作未能取得预期成效,影响教育活动有序开展。基础设施问题是目前社区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需要对相关问题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提升教育效果。其问题还表现在缺乏室内场地和专业化的教育设施,对相关教育形式缺乏升级与完善,影响社区教育工作有序开展。网络视频直播的方式对社区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相关人员应认识到技术应用不足、基础设备不完善的问题现状,并且注重采取先进技术模式提升社区教育水平。

2.3人员组织问题。人员组织问题主要是相关培训人员的自身能力建设问题,目前社区教育工作中,管理工作效率较低问题主要体现在人员组织能力不强,管理工作能力不够,对社区教育缺乏足够重视,教育工作未能发挥预期效果。社区教育中,需要相关教育单位的师资队伍支持,使得文化教育内容更加高效合理。许多社区虽然开展了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推广工作,但是由于管理人员的组织能力有限,未能发挥人员组织优势,相关工作内容设计不够合理[2]。以该校社区学院人员设置为例,由于编制所限,目前只有一名主任两名职员,却要承担教委职成科布置的各项社区活动,同时扮演“百姓学堂”进社区、进军营、进残疾朋友生活送教上门等活动策划者,一年受益的总人数达千余人次,同时承担全区的文教助理队伍建设培训工作。尽管该校社区学院2019年一举拿下“清风墨韵”“蓝色空港文化俱乐部”两个北京市终身学习品牌,其中“蓝色空港文化俱乐部”同时被评为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在提升“百姓学堂”的辐射作用和服务市民终身学习的能力方面,为建设学习型东城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但由于社区学院人员不足,资金有限,很多工作不能深入开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社区教育的纵深发展。

2.4社区居民学习费用问题。现阶段,社区教育开展中,发现社区居民学习兴趣不足,对相关内容缺乏研究与探索能力。2019年5月,该校社区学院曾经在龙潭街道社区做过一个调查,随机选择的200名市民中,女性95人,男性101人,其中离退休人员83人,占被调查总数的41%,初高中学历的有129人,占被调查总数的65%,有134人的收入在1001~3000元之间。这些被调查者都有学习意向,但是在学习上的费用,42%的市民每月用在学习及教育上的费用在11~50元,这个数据与市民的收入情况是成正比的。调查中有29%的市民希望政府给予学习上的经费补助,27%的市民希望开课机构给予补助,23%的市民希望只交少量费用,而只有5%的市民完全自己承担费用。从这个调查结果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重视社区居民学习,还需要考虑到学习费用问题,公益性的学习和培训政府应当给予办学单位一定的资金支持,或采用终身学习券的形式发给市民,最后由政府买单。此外,是否采取居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设计社区教育方式,也直接影响社区居民学习热情。社区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播应该是个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持续发力的过程,单靠几次大场面的活动往往会流于形式主义,是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甚至适得其反,打击了居民学习兴趣,使得传统文化与社区教育融合受挫。

2.5保障制度不全面。在社区教育中,对传统文化发展与传播机制构建不合理,缺乏保障制度,导致文化传播能力不足,影响社区教育工作水平。制度建设过程中,对文化传播保障机制不全面等问题,应提高重视力度,善于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健全保障机制,提升社区教育水平。由于社区教育模式尚处于初级阶段,社区保障制度构建不够全面,对社区教育规范作用不够,影响实际培育效果。目前在社区教育管理制度应用缺乏监督机制,导致相关人员出现工作惰性,难以实现社区教育预期目标。管理工作中,社区人员综合素质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利用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对人员进行管理,确保社区教育工作有序开展。

3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社区教育中的传播方法

3.1重视文化传播内容的规划设计。社区教育中,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内容应科学合理,并且需要对其进行规划与设计,促使文化教育意义得到有效发挥。实践表明,影响社区教育效果的因素是居民的兴趣与爱好,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应注重丰富社区文化教育内容,对文化教育工作形式进行改善,促使传播工作更加具有实践应用价值。社区教育中,应对文化传播方式进行设计,对其效果做出评价,注重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传统文化可为社区教育提供素材,实践教育中,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使得文化传播内容更加合理,不仅实现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提升了社区教育工作水平,促使文化传播更加具有实践应用价值。社区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使得教育工作体系更加完善,通过对文化内容的融入,使得教育效果更加明显。

3.2构建先进的社区教育管理平台。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为改善目前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现状,需要构建先进的社区教育管理平台,注重在软件方面,对社区教育进行优化改进,提升教育效果。社区人员相对集中,对其进行教育应善于利用合适的方式,注重调动社区人员的学习积极性。新媒体技术发展背景下,社区教育应更新方式、创新方法,利用微信、微博等技术手段,对社区教育方式进行升级,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实践表明,在社区教育中,利用教育平台提升了对相关人员的协调组织能力,社区教育能力获得进步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社区管理教育平台,实现了传播途径的创新与拓展,为文化发展传承产生深远影响[3]。社区教育平台为优秀文化的传播提供有效途径,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应认识到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意义,善于在管理工作中,对社区教育平台进行完善,注重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实践内容,为社区人员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教学内容,促使社区教育工作模式优化,提高社区教育能力。

3.3文化传播组织基础人员培养。文化传播组织人员是社区文化教育的主导者,相关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文化传播工作发展水平。为有效改善目前社区教育中存在的组织人员能力不足,文化传播方式不合理问题,需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工作,为社区教育中的应用提供可靠保证。同时,对基层组织人员的培训也提升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相关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社区教育是生活教育的重要方式,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对社区人员思想道德培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社区人员培训中起到重要作用,相关人员应重视发掘传统文化内涵,对文化系统中的仁、义、礼、智、信等方面内容进行培养与教育。此外,也可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典籍,例如,《论语》中相关道德规范“三人行必有我师”,教育人们谦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言而不信乎”教育人们善于反思自我、重视友爱、忠诚等。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社区教育中的传播,对社区居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这就更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自身的文化教育程度进行提升,只有注重接受培训,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才能在社区管理中发挥有效作用。文化教育过程是人格塑造的过程,需要对文化教育价值进行发掘,提升社区教育水平[4]。

3.4激发社区居民学习兴趣。实践表明,影响社区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是居民学习兴趣,倘若居民对实际教育内容缺乏兴趣,相关教育活动的参与率会明显降低,不利于社区教育组织能力提升。为有效改善这一问题,需要对社区教育模式进行设计,在娱乐化、游戏化和休闲式的实践活动中,融入相关教学内容,提升社区培训水平。管理过程中,对社区居民进行了普查,对居民兴趣与爱好进行分析,并且结合中华优秀文化,重新设计活动内容。实践表明,多样化的社区教育活动,可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社区教育组织管理人员应对相关工作提高重视,善于对教育内容进行设计,使得传统优秀文化与社区教育有机融合,发挥社区教育优势。社区教育开展过程中,应充分践行“寓教于乐”理念,在先进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开展主题文化活动,例如,诗词朗诵、曲艺欣赏等。相关活动开展可促使居民在优秀传统文化范围下,不断提升自我、巩固自身综合素质[5]。

3.5完善管理制度和教育机制。实践教育中,完善教育制度有利于社区教育工作科学有效开展,相关领域工作人员应对此问题提高关注力度,善于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教育人员工作能力。社区教育在社区人员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需要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与教育,促使社区教育更加科学规范。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相关管理制度应包括管理制度、监督制度和评价制度,通过发挥制度体系的优势,优化社区教育发展方式,为相关人员提供可靠的借鉴与参考。提升社区教育理念,注重发挥理念教育优势,也是社区教育工作有效落实的保障。相关领域研究人员需要在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优化教育内容,注重发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实现传统文化在社区教育中的科学合理应用。教学经验表明,在社区教育中对管理制度与教学机制进行完善,可为实践教育活动开展提供保障,相关制度应用,有利于社区教育朝向高质量方向发展[6]。实践工作中,应发挥被教育人员的价值,通过相关反馈意见改善目前的教育工作、提升社区教育工作能力。相关教育人员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管理技术,对社区教育工作进行升级与完善,确保社区教育工作发挥预期效果。

4结语

社区文化管理范文6

一、和谐社区与群众艺术馆内涵探讨

1-和谐社区

和谐社区是指在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下,把社区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各社会团体和谐相处的生活共同体。社区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对和谐社区的建设能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和谐社区内营造良好的社区服务,搭建良好的社区环境,能够使生活其中的人们提高生活品位,满足人们的精神文明追求。

2-群众艺术馆

群众艺术馆是国家在地区设立的群众文化艺术事业机构。其主要作用是研究或指导群众开展业余艺术活动,收集与整理民间艺术财产,辅导群众的业余艺术创作,培养文化馆的业务干部和青年文艺骨干。群众艺术馆与社会娱乐性场所有所不同,社会娱乐场所更多的是商业行为,而商业行为通常与盈利挂钩;群众艺术馆则肩负着传播社会先进文化意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责任。在群众艺术馆中,群众艺术馆的馆员既要做好辅导员和演员,也要做好管理、组织等多种工作,既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准,又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能深入人民群众之间。总之,群众艺术馆与人民群众密切相连,这一特点决定了群众艺术馆在和谐社区构建中能够发挥出重要作用。群众艺术馆具有自发性和自娱的特点。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再满足于吃好吃饱的单调生活,开始追求物质生活以外的精神文化生活,追求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于是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组织了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并吸引了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们参与其中。在这样的舞台上,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文化喜好搭建文化活动空间,充分展示自身的才艺,满足自身娱乐的追求。例如,当下火爆的广场舞,以往一直是以老年群体为主,现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也加入其中,并逐渐形成独特的群众文化。这种自发性的特点集中体现在了群众艺术馆中。当前,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普及,人们可以借助各种便捷的途径获取更多文化艺术信息,也能够在互联网中观赏学习文化艺术,因此人们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也在向更高层次发展。现在,各类自发组织的文化艺术团体不再满足于唱跳,而开始向更高水平和更高层次的表演递进。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能融入群体中,并在这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中感受文化,基于文化娱乐活动对个体的发展作用,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深厚的群众文化。在此基础上,群众艺术馆将这些群众文化和丰富的群众文化生活集中起来,以群众艺术馆为载体,宣传先进的群众文化,这不仅能满足人们对娱乐的追求,也能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体现出了群众艺术馆的自娱性。

3-群众艺术馆对构建和谐社区的意义

群众艺术馆承载着丰厚的群众文化,这些群众文化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群众艺术馆的“硬件”和“软件”共同作用能够更好地支持和谐社区的构建。从“硬件”来看,群众艺术馆能够为人们提供必要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和谐社区中的人们则可以进入群众艺术馆交流文化事业并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活动,这能够极大地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活。与此同时,群众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区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在构建和谐社区的过程中,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以先进文化为指导,合理引导社区群众思想。在群众艺术馆中,依托先进的群众文化,鼓励社区群众积极参与文化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推动和谐社区的构建,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从“软件”方面来看,群众艺术馆为群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生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群众艺术馆提供的群众文化能够更好地联系人民群众,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并借助群众艺术馆向人民群众传递文化知识和经验,能够极大地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并通过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培养人民群众良好的思想和文化意识,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在我国社会不断发展的当下,只有更好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修养,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基础和保障。总的来说,先进文化是和谐社区构建的基础核心。而群众艺术馆为弘扬先进文化打造了重要的场所,逐渐成为和谐社区构建的重要力量,同时其也是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通过群众文化馆向社区群众传递先进的精神理念,并向整个社会传递科学合理的价值观精神,能够更好地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

二、和谐社区构建构建中群众艺术馆的作用

1-群众艺术馆对和谐社区构建的促进作用

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的精神文明追求也不断发生改变。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追求,在和谐社区构建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依托群众艺术馆,开展多样化的文化娱乐活动。与此同时,群众艺术馆在为人们提供精神文化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等方面有重要使命,具体来说,群众文化作为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借助各种各样的文化节日,例如文化艺术节、服装节等,以先进的文化感染群众,使群众不断提高文化素养,满足群众对文化和精神文明的追求。与此同时,依托群众艺术馆,创设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保证社区文化正常运行发展;发挥社区文化设施和文化队伍的积极作用,促进社区蓬勃发展。总的来说,群众艺术馆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从不同方面、多种层次出发将有着各种兴趣爱好的群众聚集起来,使社区中的人们可以真正融入社会群体,借助群众文化馆在群众之间构建起关系桥梁。

2-能够加快和谐社区基层文化的建设步伐

社区是文化传播的基层单位,需要更好地提高群众文化素养,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更好地落实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任,而群众艺术馆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为基层文化的形成提供必要的支持。群众艺术馆在构建和谐社区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艺术团体和良好的基层文化队伍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并深入广大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在参与各类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更好地感受文化,从而达成和谐社会的构建目标。在建设和谐社区的过程中,文化建设是最为重要的一环,而群众艺术馆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帮助。群众艺术馆借助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依托艺术团队进行文化活动宣传,能够发挥文化的感染作用,从而以文化为切入点,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3-群众艺术馆对和谐社区建设的引领作用

群众艺术馆在构建和谐社区的过程中,能够以文化为切入点,打造良好的社区文化,并通过良好的文化服务,满足文化事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群众艺术馆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通过群众艺术馆打造文化品牌效应,能够发挥文化的教育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够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够基于这种文化将社区打造成具有地区特色的文化名片,也能够创办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社区刊物。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传播,能够发挥文化的影响作用,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和整体素质。例如群众艺术馆设置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学、曲艺、民俗栏目,有助于将人民群众的生活融入群众艺术馆的文化事业中,这样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社区艺术文化氛围,提高居民的文化素养。

三、加强和谐社区构建中群众艺术馆效果的措施与路径

1-加强社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强化群众艺术馆构建

从和谐社区构建的实际情况来看,社区在向和谐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既有社区自身的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导致和谐社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问题。群众艺术馆作为推动和谐社区构建的中坚力量,不仅要加强群众艺术馆的管理工作,也要加强群众艺术馆的建设工作;在进行群众艺术馆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促进其专业素质发展,这样才能提高管理水平,以多样化的活动引领和谐社区的发展。其次,为了更好地发挥群众艺术馆的引领作用,还需加强群众艺术馆的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必要的文化场所,构建良好的文化舞台,这样才能使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其中。在这一过程中,社区的管理人员作为确保活动组织与管理的重要主体,在强化自身专业素质的过程中要加强学习;在实践中不仅要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还要提高管理能力,学习管理理论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社区艺术馆的作用,更好地通过群众艺术馆的作用达到构建和谐社区的预期目标。

2-构建科学的文化服务体系,营造和谐社区精神文明氛围

要想有效发挥群众艺术馆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作用,社区管理人员就要立足于本社区的实际情况,立足于和谐社区和和谐社会构建的整体要求;在实践中不仅要向社区群众传达艺术馆的作用,让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其中,还要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先锋,更要让社区群众在参与的过程中自觉接受文化的引领。因此社区管理人员要采取有效的方法与措施,不仅要加大宣传力度,了解群众艺术馆的作用与功能,更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服务体系,做好群众艺术馆服务工作,发挥群众艺术馆的服务功能,使社区群众在参与各类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自身的精神文明追求更好地得到满足。

3-打造良好的社区文化团队,打牢群众文化根基

要发挥群众艺术馆的作用,离不开社区文化团队的支持。社区文化团队的专业性是展现群众艺术馆作用的根本与保障。因此在实践中要建立健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管理制度,促进和谐社区建设;要在制度的统一领导下,成立社区群众文化管理与建设小组,组织社区群众参与各类日常文化活动,与社区中的群众及时沟通交流,向其传递新的文化知识,引导群众参与各类组织活动。为了更好地打牢群众文化的根基,要借助多样化的活动,以群众艺术馆为载体,使各类活动能够在社区中广泛开展。例如在群众艺术馆的带动下,定期举办各类文艺比赛,调动社区群众的参与热情,增强社区群众的参与意识,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增强文化的感染力,更好地达成和谐社区的构建目标。为了更加充实群众文化的内涵,还需要积极挖掘具有本地特色的民族文化,通过民族文化丰富社区和群众艺术馆的文化活动内容,为其增添更多内涵。

4-采用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加强沟通与交流

和谐社区构建的最终目标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实现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中,不能把各个社区当作割裂的个体来建设,而是要将其当作整体和谐社区的一部分来建设。因此社区与社区之间要就和谐社区的构建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关系,一方面,通过“请进来”的策略与其他社区进行交流,以促进群众文化的交融,在这一过程中,群众艺术馆要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另一方面,采取“走出去”战略,积极引导本社区的群众作为文化表演团体,与其他社区进行交流,这样既有助于借鉴其他社区的长处,也有助于发现自身社区在构建过程中存在的短板,然后通过不断的完善,共同构建和谐社区。

社区文化管理范文7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区管理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社区固然是一个小集体、小单位,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社区管理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各级领导干部在社区管理中要始终不渝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社区管理的头等大事就是服务于经济发展,发展是解决社区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的持续发展,就无法解决社区内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就无法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所以,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深入研究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及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处理好经济规模与经济结构、经济数量与经济质量、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相互关系,实现发展、改革、稳定三者的辩证统一,促进社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另一方面,要以是否推动科学发展作为检验社区管理成效的评判标准。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尊重客观规律,讲究工作方法,坚持改革创新,以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努力工作,力求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实现社区管理科学发展,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把党的科学理论与社区管理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扎扎实实地推动社区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区管理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理念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也是社区管理科学化的基本要求。一是现代社区管理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在社区管理中必须要有大局意识,树立大局观念,善于谋全局、抓大事,解决社区全局性、战略性、方向性的发展问题。同时,社区管理要坚持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善于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把握局部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围绕全局的发展目标,卓有成效地开展社区管理,推动社区各项工作的全面落实与发展。二是现代社区管理必须树立长远观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区管理,要充分认识到长远利益的重要性,坚持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理念,无论是做决策、看问题,还是做规划、干事情,都要以长远利益为重,立足当前,面向未来,描绘远景,稳步前进。但强调当前利益必须服从于长远利益,并不是以牺牲当前利益为代价,当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发生矛盾时,要以实现当前利益为前提,权衡利弊、统筹兼顾,实现两者利益的最优化。三是现代社区管理必须树立双赢的理念。社区管理机制创新,要求统筹全局、兼顾各方,即在顾全大局的同时,兼顾局部的利益,实现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双赢。当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必须两者兼顾,既要考虑整体利益,又要兼顾个人利益。只有社区整体得到了发展,居民家庭才有发展的空间,只有兼顾居民的个人利益,才能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社区建设的全面发展,实现社区与居民的和谐共赢。

二、社区管理机制创新必须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计划经济年代的单位制被彻底打破,人们逐渐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化,社会管理模式也从传统的“熟人”社会向“生人”社会转变,城乡居民的社会生活中心已由单位向居住地转移,不同利益群体和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在社区交集,社区成为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的集中地。所以,建立以社区为单位的社会管理体系,畅通居民的诉求渠道,以直观高效的方式将问题和矛盾化解在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建立科学社会管理格局的必然要求。创新社区社会管理机制、完善社区管理制度和提高社区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正如指出的:“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对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要抓住重点,大胆探索,敢于和善于破解各种难题,努力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力争早日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机制。”

(一)要创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现代社区管理格局

由于历史原因和传统习惯,各级政府在社区管理中仍然肩负着主要管理者的责任。尽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社区管理责任不断弱化,但在目前情况下政府的主导作用仍然是其他社会组织无法替代的。所以,政府在社区管理中还应发挥以下三方面的作用。一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社区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各级党委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制定并组织实施有关的法律法规、公共政策及宏观规划,切实做好组织推动、政策支持、综合协调、服务引导,不断完善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协作机制,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进一步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推进社区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要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作用与社区管理主体作用的关系。政府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强化统筹规划、政策指导、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而社区管理主体作用侧重于强调人民群众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他们既是社区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又是推进社区建设的基本力量,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让社区居民充分参与到社区各项规划和建设方案制定、实施和修正的整个过程,才能做到群策群力、共同推动社区建设的健康发展。三要健全党务政务公开机制。在社区管理中要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要创新网格化管理机制。按照“公共服务进社区、社区事务进网格”的原则,把社区工作细化分解到每一个网格内,实行“管理到门口,服务到家庭”的网格化管理机制,及时了解掌握重点部位、群众意见、居民需求等情况,提早将矛盾化解在网格内。

(二)着力创新社区综合治理的管理机制

社区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构建和谐社区,而现代社区又是各种矛盾的集合点,各种利益纵横交错、十分复杂,不同阶层的人价值观悬殊,加上现代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流动性大,社区治安问题日趋严重,综合治理任务十分繁重。所以,社区管理必须长期不懈地抓好社区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一要着力创新化解矛盾的工作机制和工作体系。化解各种矛盾是社区管理的经常性工作,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工作,社区管理机制创新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化解矛盾的工作机制,把化解社会矛盾工作纳入党政“一把手”工作日程,将工作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机构、落实到人头,形成“党政主导、部门联动、调防并重、专兼结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使社区调解工作担当起建设和谐社会的新主角,并努力推动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化解的一体化、常态化、规范化,着力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基础性、源头性、根本性问题。二要着力创新排查整治机制。在社区管理工作中,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社会突出问题的大排查、大整治,制定并完善各种突出问题排查整治的工作方案,组建维持社会稳定的督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检查督导,确保各项突出问题排查整治措施在基层得到落实。三要着力创新治安防控机制。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是社区管理中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在社区管理中要实施社会治安等级预警制度、“两抢一盗”案件挂牌督破制度,把治安防控问题解决在基层,特别要遏制刑事犯罪和“两抢一盗”犯罪的高发势头,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同时,要坚持“打防并举,重在防范”原则,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建立起以公安机关为主体,以路面、社区、单位三道防线为基础的立体化治安防控网络。四要着力创新社区矫正机制。现代社区内人员繁杂,流动性大,不但有普通常住居民,也有犯罪前科和刑满释放人员,还有流动的各种特殊群体。所以,社区的矫正工作非常重要,各社区要根据需要建立矫正机构,不断规范社区矫正工作流程,着力构建以户籍地管理为主,区、街、社区三级联动的社区矫正工作新框架,探索和规范工作流程和矫正方法,提高社区矫正的工作效果,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和常态化轨道。同时,要关心特殊人群的就业和生活出路问题,做好社区的社会救助工作,使他们感觉到社会的温暖,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五要着力创新人口管理机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大增,传统的人口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社区人口管理机制要积极探索“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新模式,采取政府出资、财政拨款、综治管理、社区使用的方式,完善以信息化为手段、居住证为纽带、出租房为平台、用工单位为重点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动态化工作格局,让流动人口在求职务工、法律援助、社会保险、住房贷款、购车报牌、子女教育等方面享有与当地市民同样的待遇。六要着力创新社会稳控机制。在社区管理中要注重发挥公安、国安、610办等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认真抓好反邪教的基础性工作,严密防范、严厉打击“”等邪教组织的捣乱破坏,加大全民国家安全教育,加强互联网监督管控,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管得住,控得紧”,确保本社区不发生危害国家安全、损害人民利益、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七是着力创新平安建设机制。创建平安社区是社区管理的重要内容,要采取“目标管理,排名问责,规范运作,持续提升”等措施,建立健全平安创建的“责任考核机制、日常运作机制、典型引导机制、挂钩帮扶机制”,全面开展“平安企业”、“平安市场”、“平安校园”、“平安医院”、“平安文化市场”、“平安市场”、“平安道路”、“平安边界”、“平安海域”、“平安景区”、“平安金融”等系列平安创建活动,形成“强化领导、滚动管理、上下联动、整体推进、拓展提升”的平安建设工作格局,推进社区的平安建设,构建和谐社区。

(三)努力创建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社区管理工作机制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区居民成分日趋复杂,了解社情民意,解决日常事务,成为社区管理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所以,必须不断建立和完善社情民意调查工作机制。一要建立社区“百姓档案”。社区管理必须熟悉本辖区的社情民意,提倡社区干部进百家门、建百家档、排百家忧、帮百家富,掌握本辖区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家庭的有关信息,特别是弱势群体、百姓诉求、外来人口和安全隐患等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及时解决,不留后遗症。二要建立社区信息库和信息网络。一方面,要组建社区信息员队伍或“民情队伍”。有条件的社区应每幢居民楼、每个小区或每个村民小组都配备一名退休人员,组成群众工作义务信息员队伍,上情下达,通报社情,了解群众需求,及时解决突出问题。另一方面,要发挥“五老”调解化解矛盾的作用,探索建立和推行以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老教师、老复员退伍军人为主体的“群众评理会”制度,着力提高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水平。同时,还可以尝试建立民间“道德法庭”,作为法律和行政管理的补充,通过舆论、风俗习惯和个人威望等道德舆论力量,多方面解决家庭纠纷和邻里矛盾。三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政府要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和分类救助为基础、以专项救助相配套、以临时救济为补充和社会广泛参与的社会救助体系,确保对困难家庭的救助和帮助。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健全劳动保障就业机制,落实就业服务政策,拓宽就业渠道,提供就业咨询、再就业培训和就业岗位信息服务等措施,使有就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得到充分就业。同时,要重视社区医疗体系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区办医。另外,社区还要做好帮扶工作,建立以政府资助为主,社会广泛参与为辅的帮扶机制,制定和落实各项帮扶政策,确保残疾人在教育、医疗、康复、就业和社会参与等方面与健康人享有同等的权利。特别是在社会保障机制方面,要建立透明公开、民主评议、发扬民主和居民共同参与的各种机制,让广大居民有知情权、参与权,以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管理与建设的积极性。四要不断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一方面要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兴办各类服务行业。如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服务站点,为居民提供劳动就业、医疗保健、计划生育、老幼托管、扶残助残、娱乐健身以及科技服务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等多方面的服务。另一方面要优化社区服务结构,健全服务功能。要根据居民的不同需求,设立多层面的服务内容,不断提高社区服务管理水平。五要盘活现有社区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要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驻共建、促进发展”原则,强化社区各机关单位和居民家庭的共建和资源共享意识,以共同需求和共同目标为纽带,充分挖掘、整合、开发、利用、激活社区的各类资源,实现服务资源共享、服务设施同建、服务项目联办、服务活动合搞,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资源的共享程度。六要建立健全社会应急管理体系。目前我国社区应急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由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负责,群众大多是被动配合,且百姓对社会应急事件缺乏了解,缺少防范知识。因此,应当将社区应急管理列入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社区应急管理体系,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减少和避免突发事件给社区安全和居民生活造成的意外危害。

三、社区特色文化建设和社区文化管理机制创新

社区文化建设是衡量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现代化程度和民族文化教育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提高社区文化建设水平,繁荣社区文化,促进我国社区文化建设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现代社区文化建设,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创建新的文化管理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一)制定社区文化建设规划,抓好社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社区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方面,要对社区文化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现阶段我国社区文化建设要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社区文化发展规律,制定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社区文化建设规划,明确社区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完善社区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机制、人才保障机制和文化设施使用与管理机制,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履行社区文化建设的责任与义务,统筹部署宣传、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教育、科技、卫生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作协等人民团体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所承担的工作责任,并从政策、资金、制度上推动社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具有社区特色、业务精、素质高的社区文化骨干队伍。一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作风正的要求,建设一支以业余骨干为主、专业人员为辅的社区文化辅导员队伍,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增强社区文化骨干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二要经常性地组织文化骨干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组织指导社区文化活动,增强社区文化建设的生机与活力。三要充分发挥辖区内各单位文化人才集聚的优势,将社区内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文化骨干融入社区文化人才队伍,提升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鼓励高校、院团的文化人才深入社区,开展社区文化交流,组织和参与社区的文化活动,丰富社区文化活动内容,提高社区文化活动质量。四要大力培育文化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共青团、高校、行业协会、民间组织的作用,加强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的招募选拔、组织管理、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志愿者队伍服务社区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促进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社区文化阵地建设,丰富社区文化活动内容

一方面,要加大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采取扩建、改建和新建等办法,加快推进社区文化中心、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文化站等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高效实用的社区文化设施网络,用活用好用足现有文化设施资源,提高社区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和社会效益,防止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变成封建迷信、淫秽、色情、赌博等低俗文化和有害文化的传播基地。同时,要倡导社区内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向社区居民开放文化设施,实现文化设施资源共享。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在社区文化活动中,要坚持贴近社区实际、贴近百姓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社区文化活动。要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乡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有机结合,从文化娱乐、健身休闲、环境美化、科技普及、艺术培训等方面充实社区文化内容,以歌舞音乐、说唱弹奏、琴棋书画、体育竞技等多种形式进行社区文化交流与传播,引导社区内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家庭自觉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保持社区文化活动旺盛的生命力,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

(三)打造社区特色文化,推动社区文化服务创新

社区文化建设要根据自身的条件,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文化,不断创新社区文化服务项目,提高社区文化服务水平。一要积极开展社区特色文化建设。要根据区位优势和辖区内机关单位、学校、企业、社团和居民的文化优势,举办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开展社区特色文化创建活动,不断推出有品位、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社区、生态社区、园林社区、科普社区、音乐社区、茶文化社区等。要注重保护乡土文明和不同社区文化的多样性,传承传统人际和谐的文化基因,保护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文化遗址,吸纳现代文明所倡导的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先进价值理念,破除各种陋习和不文明行为。另外,还要从社区自身的自然文化资源出发,培育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提高社区的文明程度。二要加强社区文化交流。要组织国内外文化艺术团体到社区交流,开展高雅艺术、经典艺术进社区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欣赏水平,提升社区的文化品位。三要大力发展网络文化。现代社会网络文化已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新型文化,社区网络文化要以信息化为基础,搭建社区文化信息服务平台,传播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让社区文化信息化服务融入社区居民生活之中。四要积极开展主流文化宣传活动。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媒体,设立社区文化建设专题栏目,及时报道社区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典型经验,介绍国内外社区文化建设的做法和发展趋势,反映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要求和心声,探索社区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模式,增强社区居民文化追求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还要充分利用电子技术、网络技术、远程通讯技术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开展社区文化教育宣传活动,实现各级社团组织与社区居民的信息交流与互动,增强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效果。五要积极开展社区文化共建活动。要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驻共建、促进发展”的原则,强化社区各单位和居民的文化共建共享意识,不断丰富社区文体活动,营造文化和谐新局面。如开展红歌大家唱、军民联欢会、社区艺术节和居民运动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促进各机关单位和社区居民的文化交流与交往,丰富社区文化生活。

(四)打造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流文化,重塑社区居民的“生活伦理”和“社区精神”

社区文化管理范文8

本文概述了昆明顺城街回族社区的管理实践,分析了顺城街回族社区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原因,探讨少数民族社区管理的措施:要发挥社区居委会的自治优势;应当招聘专业管理人才;大力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多渠道推进社区建设,促进少数民族社区管理多元化;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关键词】

昆明;少数民族;社区管理;实践

昆明市顺城街回族人口占崇仁办事处总人口的19%,与附近的8个居委会合并成立顺城社区,由顺城社区居民委员会管辖。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城市民族工作在民族团结中的份量也越来越重,搞好民族社区工作显得至关重要。怎样管理好少数民族社区,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顺城社区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顺城街地处昆明市核心商务区,辖区面积0.33平方公里,东起三市街,西至五一路省博物馆,长692米,宽12米。社区总人口为1096户,3559人。其中男1724人,女1835人;常住户口813户,1261人。居住有回、汉、白、彝等民族,其中回族占总人口62%。社区的主要特点:其一,少数民族聚居,回族成分多。其二,回族民族意识强烈。关心本民族的发展和政治地位,对涉及到本民族的利害问题十分敏感。其三,民族关系敏感、复杂,一旦产生纠纷,反应强烈、影响范围大。

二、社区管理工作的现状和成效

1、顺城街回族社区管理主体

在顺城街回族社区进行管理的机构主要是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协商议事会。

2、顺城街回族社区的宗教信仰管理

顺城街敦孝巷有明代建立的清真寺一座,是昆明伊斯兰教经学院和云南省伊斯兰教协会的所在地,也是云南著名的清真寺之一。如今是每天五番拜有100人至200人参加,主麻日参加聚礼有900多人,开斋节、古尔邦节会礼有近2000人。此外还承担昆明市区90%以上的穆斯林殡葬服务工作。顺城清真寺管委会班子由9人组成,均为回族,其中专职阿訇3人。管委会承担寺内宗教活动的举办,还负责组织回族教众的学习,引导广大信教群众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营造和谐氛围,维护顺城街回族社区的民族团结。

3、顺城街回族社区内繁荣的经济活动

顺城街是昆明市经营清真食品和生活用品的主要街区,也是省内外游客、尤其是穆斯林群众到昆明观光旅游的特色景点,同时还是商家青睐的黄金宝地。这使得社区的建设早已摆脱单纯依靠政府投资的惯例。社区铺面月租金约为15000元,给社区带来极大收益的同时也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很多的工作岗位,极大地解决了居民的就业问题。

4、创新型民族工作管理

社区成立了昆明市最早的社区“民族之家”,在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以及民族传统节日中,充分利用社区的公共墙报、橱窗、电子显示屏媒介,以及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知识竞赛等形式,生动活泼地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既展示了少数民族的风采、充实了各族兄弟姐妹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在相聚中加深了相互了解,增进了同胞友谊,达到了民族工作的目的。

三、昆明市顺城街回族社区管理的不足之处

其一,社区管理主体过于单一。目前社区内存在着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会议、业主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等组织,但事实上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只有社区居委会一家,其他组织要么属于非常设机构,要么被架空,发挥不了实际作用,只是流于形式存在。其二,社区居民职业结构较为单一。回族社区在经济上的特点是生业聚合,擅长牛羊肉经营,这也使得社区内居民的职业主要为个体户,职业构成较为单一。

四、完善昆明市顺城街回族社区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1、发挥社区居委会的自治优势

由于种种原因,政府机构取代本属于社区居委会的主导地位,削弱了社区居委会本该发挥的自治性组织的优势。因此,顺城街回族社区在今后的管理中,应当淡化和消除社区居委会的行政化色彩,还原居委会自治组织的本来面目,发挥其优势作用。

2、顺城居委会应当招聘专业管理人才

居委会工作事务较多,难以有效的进行社区内的少数民族事务管理。可在居民会议的监督下,以提供薪资报酬向社会公开招募,工作认真、能力强的青年,提高居委会的服务能力。

3、大力发展社区民间组织

社区的民间组织寥寥无几,导致社区组织的许多工作停滞不前,社团工作人员消极怠工,组织优势得不到发挥。唯有多项措施并举,调动民间组织的积极性,发挥社区民间组织宣传号召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同时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体系,以优质的社区服务来满足广大社区居民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上面的要求。

4、多渠道推进社区建设,促进少数民族社区管理多元化

由民间组织来提供医疗、卫生、教育、便民设施等公共物品,这样既保证公共物品的质量,还可以促进政府部门为人民服务的效率,实现城市社区建设中产权关系的创新。把社区建设中大量的公益事业交给非政府组织,在资金投入方面进行市场化运作,通过市场运营社区服务,形成一种非营利性的市场运作机制氛围。

5、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

社区建设的内在动力包括社区参与,群众积极参与是社区前进的根本性动力。应当设立信息橱窗,定期公布社区的重要信息,调动社区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实现社区居民的沟通和交流。构建一个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环境友好、经济发展、科学文明的和谐社区。

6、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针对顺城街回族社区居民对文化传承意识较弱的现状,政府应出台相关法规、条例保护回族居民的传统文化,多渠道给予资金上的扶持,同时组织开展传统文化的学习,保证社区回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其次,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家庭的传承,这也是最传统、最有效的方式。顺城街回族社区可多开展家庭文化评比、社区家庭日等活动,让传统文化在社区的各个家庭中得以传承与保护。

五、结语

在我国加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少数民族社区既不同于城市社区也不同于农村社区,社区的管理应当倡导建设主体的多元化,这种管理不仅是政府行政管理的延伸,更是一种自我管理,属自治型管理模式。做好城市少数民族社区管理对加强社区民族工作,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都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创新民族社区管理模式,打造民族社区管理的长效机制。

作者:韦莎莉 单位:云南大学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陶斯文,喇明清.城市化进程中社区民族工作的特点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

[2]靳于谦.西部地区中小城市社区发展模式探讨[J].北方经济,2005(12).

[3]肖芒.都市中民族社区的价值——以昆明回族社区为例.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文集[G].120031.

[4]温军.民族与发展:新的现代化追赶战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