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茶艺培训范例

社区茶艺培训

社区茶艺培训范文1

关键词:社区教育;培训项目;办学实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地区的社区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整体上仍然落后于城市和发达地区,要进一步有效地整体推进农村县域社区教育,必须根据农村实际情况,从确定推进策略、架构教育网络、建立工作机制、用好创建载体,打造培训品牌等方面去实践和研究。

一、抓牢方向,逐一明确四步推进策略

思路决定出路,任何工作都应该讲究策略和方法,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县域推进社区教育,策略尤为重要,根据我县社区教育的经验教训和具体情况,确定了四步推进策略。

1、整体工作定位策略

前几年,我们想促使地方党委政府对社区教育的重视,解决社区教育的组织领导、人员经费、场地设施、政策制度等问题,为社区教育提供基本的保障,从而自上而下推进社区教育,但是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因此,我们重新调整思路,在工作定位上,采取“三先”策略。一是先作为。即先作为后谋位,工作上自下而上推进,无条件从电大(社区学院)自身开始做起,逐步带动教育系统其它学校,然后逐步向其它领域系统拓展,等做出规模和影响力以后,再向主管部门地方政府提条件、要政策。二是先投入。即培训先免费后收费,初期所做培训一律免费,费用都从电大学历教育的预算外收入中开支,不但不向学员收一分钱,还为学员提供免费午餐,等到条件成熟时再适当推出收费培训。三是先试验。即具体培训项目先试点后推广,在具体开展每一项培训时,先选择有代表性的单位做试点,边实践、边调研、边完善,通过试点取得成功后,再总结完善逐步全面推开,以确保培训效果。

2、资源有效利用策略

我县电大(社区学院)属于典型的人、财、物紧缺的办学单位,做好资源利用文章尤为重要。在资源有效利用上,采取“三多”策略。一是多方统一。首先,电大社区学院和各乡镇社区学校以及教育系统内部的中小学等单位,达成人员、场地等资源利用共识,统一有关做法和规定;其次,通过教育局与财政、农办、妇联、工会、老年大学、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宫等有关单位达成统一,建立合作互助、共赢共享的密切关系,充分利用好县域教育资源。二是多校合一。在县级层面把电大、社区学院、老年广播电视大学、老年大学等多个学校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势互补做大做强,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在乡镇层面,把乡镇成校和社区学校合一,实习多块牌子一套人员班子的办学模式。三是多功归一。就是在村级层面把老年活动中心、文化礼堂、农家书屋、便民服务中心等各种场所集中到一处,在这里建立社区学校村级教学站,开展有关社区教育活动,把社区教育融入到相关的活动中去。

3、培训项目优选策略

县域内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系统或行业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内容,作为社区学院,如何扬长避短打开社区教育新局面,关键是要选好项目找准培训突破口。在项目选择上,采取“三点”策略。一是把握政府关注热点。每一届地方政府在特定时期内都会有关注的重点和热点工作,社区教育工作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去关注这些热点,然后从中找到服务热点工作的培训项目,如我县的美丽庭院建设、新农村乡风革命、发展旅游一号产业、江南药镇建设、古茶场小镇建设等等,这样的项目容易得到政府的支持肯定,也容易得以顺利开展。二是找准学员需求特点。有需求才会有市场,社区教育的培训项目要满足教育服务对象的需求,要投其所好。这就要求深入基层开展学习需求调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策划和设计地方市民喜闻乐见的培训项目。三是发挥自我优势重点。想方设法发挥和利用好社区学院自身的优势,把握好三个方面:首先,人无我有。即去开辟目前还没人做的培训项目,挖掘、培育和拓展新的培训内容和项目,如家长学校培训、假日学生集中营活动等。其次,人有我优。若开展的培训内容,别的单位也在做,那么我们必须要比别人做得更好,要有自己的亮点和特色,这样才有竞争力,比如餐饮旅游培训送教下乡,把培训送到农民家门口就是一种优势和特色。再次,人我结合。即按照不求所有但求共有的原则,部分项目在经费、场地、人员、智力等方面开展合作,联合开展培训,达到互补共赢的目的。

4、具体培训推进策略

培训项目选取以后,在培训具体推进上,采取“三从”策略。一是从点到面。全县域共同开展或巡回培训的项目,采取从点到面的方式推进。按照“先选择个别试点、再区域分批推开、后全县整体覆盖”的程序推进,如全县域的旅游餐饮送教下乡培训,全学段的学生家长培训等项目,都是采用从点到面的推进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二是从内到外。一是指从校内到校外,即从电大、社区学院和社区学校内部到校外。二是指从系统内到系统外,即从教育系统的所有学校到教育系统以外的所有部门和单位,包括乡镇村。如学生家长培训、技能证书考证培训、茶艺培训等,都是从内向外逐步推开的。三是从城到乡。根据我县城区大而集中,乡下多而分散的县域特点,社区教育培训和活动采取先在城区开展,然后再向乡下拓展的方式推进。这样既能够充分发挥城区先行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又能够让乡村一级有更多的准备时间,还能够使社区教育工作者不断积累经验,更好更多地服务广大乡村市民。如每年一次的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承办单位,采用先在城区承办几届,取得经验后由乡下的乡镇轮流承办。

二、抓好基础,逐级建立四级办学网络

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社区教育网络,通过整合资源,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社区教育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办学网络。然而我县原来的情况是,19个乡镇(街道)的社区教育主要依托乡镇成校,而原来的乡镇成校基本上是处在无独立校舍、无编制人员、无专项经费的三无状态,为了彻底改变现状,我们因县制宜地提出了构建四级社区教育网络,简称“一中心四区域十九站一百点”的四级网络构架。

1、加强一级学院龙头建设

首先,增人明职授权。在电大和社区学院一校两牌、两套班子一套人马的基础上,增挂成人教育指导中心牌子,增加人员编制,增配管理人员和专职教师,进一步确立社区学院的龙头地位,在履行好课程开发、教育示范、业务指导、理论研究等主要职能的基础上,协助教育局职能科室,做好全县成人社区教育的规划、指导评价考核等工作。其次,改善办学条件。政府投入近四千万实施电大(社区学院)异地搬迁工程,新校舍占地14亩,建筑面积11000多平米,明年下学期将启用新校舍,办学条件得到彻底改变。再次,增加经费投入。向县财政争取社区教育专项人头经费,争取的经费通过县教育局全部直接拨入成人教育中心,中心将根据各区域分中心的培训情况,考核后再拨入到各区域分中心,确保经费真正用到社区教育培训上。

2、新增二级区域中心成校

学习丽水遂昌县的做法,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根据全县19个乡镇的分布情况,新成立了四所区域中心成人社区学校,每所学校负责辖区内的四到五个乡镇。各区域中心成人社区学校,校舍场地独立、人员编制独立、财务经费独立,承担所属区域内各乡镇成技校的职责,作为乡镇一级的社区教育主体,主要承担组织实施各乡镇社区教育活动、指导教学站工作的职能。

3、调整三级乡镇成校职能

新设立区域成人社区教育中心后,原来的各个乡镇成技校仍然保留,在设址上,在原乡镇成校不变;在人员上,确定一名兼职负责人或联络员,要求学校分管领导或教务处的中层干部兼任,并且计算一定的工作量;在场地上,安排一个专用办公室,其余在有培训需要时共享学校的教学资源;在职能上,配合区域中心成校实施社区教育活动、指导教学站工作;在评价上,联络员个人和学校的工作都要纳入教育局的成人社区教育考核,并与奖励性绩效工资挂钩。

4、设立四级村居教学站点

我县共有363个行政村和8个社区居委会,根据村居的分布、人口、交通、条件等因素,分批设立第四级的教学站点。首次计划设点挂牌85个教学点,对象为已经建成和正在创建文化礼堂的村居,其余村居条件成熟一批再设点挂牌一批,在未设点前就近到附近教学点参加学习活动。教学点设在村文化中心、文化礼堂、活动中心等场所,共享场地和设备,主要职能为居民提供灵活便捷的教育服务,管理人员聘请村干部、文化中心或老年协会负责人担任。

三、抓实根本,逐个解决四大办学问题

要大力推进县域社区教育,最关键的就是要解决从事社区教育的人、财、物、评价等机制问题,我们通过充分做足加法文章,逐步真正做到有人办学、有钱办学、有地办学、有规办学。

1、“内挤+外聘”解决办学人员问题

自2012年县编委会批准在电大增挂社区学院牌子以来,县里一直没有给予学校一定的人员编制,也没有给教育系统专门的社区教育人员编制。解决人员编制的办法只有“自挤+外聘”。“自挤”即在教育系统内部挤出20多人,落实四个分中心的专职管理人员和教师,在19个乡镇中小学内部各挤出1个成人社区教育兼职教师,在电大校内挤出2个教师从事社区教育工作。“外聘”就是县、区域、乡镇、村四级办学机构分别外聘一部分管理人员和兼职教师。通过“内挤+外聘”解决有人办学问题。

2、“自筹+外引”解决办学经费问题

截止目前县财政还没有安排人均一定标准的社区教育专项经费,若等有了专项经费再去干工作,显然不行,我们不能等也等不得。为此,我们采取“自筹+外引”的办法解决有钱办学问题。“自筹”即电大不断做大做强学历教育,用学历教育的办学盈余开展社区教育,不仅用自筹经费开展免费的学生家长培训、老年教育培训、技能考证培训等,还拨出部分经费解决新设立四个区域分中心的办学启动资金。“外引”一是去争取参与有资金补助的培训项目,二是去争取引进社会民间团体、企业个人的捐助资金,三是争取政策使政府的社区教育人均经费能够逐步到位,并列入经常性预算。

3、“独立+共享”解决办学场地问题

一是建设独立的办学场地。一级、二级办学单位建设独立的办学校园,社区学院和电大实施整体搬迁,新设立的四所区域中心成人社区学校,分别设在布局调整和搬迁的职高、初中、小学、电大校园内,校园和校舍面积都达到规定的办学标准。二是共享场地办学。三级、四级办学单位,主要通过资源共享的办法解决办学场所问题,共享乡镇中小学和村文化礼堂、活动中心的场地,实施一地多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

4、“达标+创优”解决规范办学问题

达标就是达到省规定的标准化成校办学要求,创优就是达到省规定的现代化成校办学要求,同时办出地方特色,走在市内同类学校前列。我们根据省市教育考核要求,细化考核条目,逐一落实考核到各级学校,并且将考核结果与评优和绩效工资挂钩,通过系列考核促使规范办学。下半年县社区教育学分银行分中心正式开始运行,开始建立居民终身学习电子档案,建立成人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制度及激励机制,全县共设立了24个学分银行受理点,首次共有19276人次培训录入学分银行。

四、抓住载体,逐项开展四项创建行动

我省出台了《浙江省成人继续教育服务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创建一批部级农村职成教示范县、学习型城市和社区教育示范区、实验区;全省80%的县(市、区)创建为学习型城市,其中重点扶持地区达到75%以上,其它地区达85%以上;重点建设300所省级现代化成人学校;培育300个省级成教品牌项目。为此我们以创建工作为载体,积极参与以下四项创建行动。

1、品牌化培训项目创建

即参加浙江省成人教育品牌建设。根据县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设计和规划项目,落实固定的项目专项经费,配备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设计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课程,选择紧贴市场发展需求的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体制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开展有特色效果好的教学活动,持续不断做大项目规模,逐步打造项目品牌。近两年我们主打旅游餐饮培训、学生家长培训和茶艺培训等项目品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功创下两个省市级培训品牌项目。

2、现代化成人学校创建

新设立的四所二级区域中心成人学校,两所按照标准化成校建设,两所准备创建省级现代化成校。通过现代化成校创建工作,进一步加强办学方向、组织建设、规范办学等学校管理;进一步改善校舍条件、队伍建设、经费保障等办学条件;进一步发挥办学功能,广泛开展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并加强教育科研工作;进一步建设校园文化,充分整合和利用资源,创新办学特色,赢得社会良好评价,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3、示范化学习组织创建

按照教育部等九部委意见,积极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与学习共同体建设。在全县范围内积极推进学习型单位、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社团等各类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建立长效机制和激励机制,以逐步形成良好的区域终身学习舆论氛围。近几年来,每年进行一次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百姓学习之星等评比和表彰活动,2017年在县级层面评选和表彰了20名“百姓学习之星”,10户“学习型家庭”,7个“学习型社区(村)”,并且在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启动仪式上公开表彰,提升群众对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的知晓率和参与度,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为我县创建浙江省学习型城市打好基础。

4、特色化实验区域创建

根据省市教育部门的统一安排,结合我县具体情况,创造条件积极申报参与省级、市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建设。对几年来社区教育的开展情况进行一次总结梳理,组织人员带着问题到社区教育发达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在此基础上,初步研究确立实验区建设的项目和内容,找准项目的推动点和抓手,争取在2018年申报参与社区教育实验区建设,以填补该项工作的空白。

五、抓准市场,逐步打造四个培训品牌

社区的开展和推动需要借助依靠具体的培训项目,在社区教育推进过程中,一定要因地制宜紧扣县域市民的需求,瞄准培训市场,逐步打造具有县域地方特色的培训品牌,从而发挥品牌效应,进一步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

1、打造旅游餐饮培训品牌

把握政府把发展旅游作为我县一号产业的有利时机,分析了“旅游大发展、政府有要求、社会有需求、学院有基础”的县情,适时推出了“农民出题目、学院做文章、农办给经费、培训进乡镇”的培训模式,按照“先个别乡镇试点、再区域分批推开、后全县整体覆盖”的程序开展旅游餐饮培训。培训的整体内容包括客房管理、餐饮管理、烹饪技术三大部分,按照“县有特色宴、乡有特点菜、户有拿手活”的农家乐菜肴制作要求,既注重体现我县特色的共性传统菜肴和小吃点心制作,更关注各乡镇村独有的个性菜肴制作,重点融入了养生药膳的制作培训。截止目前,我们在全县一半以上的主要乡镇举办了10个培训班,受训人数达到了700多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项目被评为了省级成人教育培训品牌。

2、打造学生家长培训品牌

根据“培训永久有生源、教育内部有资源、现状薄弱有需要”的家长学校现状,采取“学院作统筹、内部聘教师、家长校组织、培训进学校”的模式,按照“从低到高、由城到乡、院校联合、分段推进”的策略,大力推进家长学校培训,按照建立相应工作机制、确定系列讲座内容、组建讲课教师队伍、举行试点巡回讲座、最后全县全面推开的步骤,有条不紊地推进家长学校建设,两年来共推出了6个年级13个专题的系列培训,举办专题培训讲座近百场,培训人数达到15000多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项目被评为了市级成人教育培训品牌。

3、打造老年教育培训品牌

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生活条件的提高,老年人学习的热情越来越高,需求也越来越大,办好县域老年大学,积极开展老年教育,对推进全民终身教育学习和建设学习型城市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从15年开始,我们涉足老年教育培训,每年定期组织人员到社会福利院、老年居家养老中心等单位送教育送服务,老年教育培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同时开展了成立老年开放学院的前期调研工作,明确了发展老年教育培训的计划和时间表,接下去将联合和整合县老年广播电视大学和老年大学的资源,在电大增挂老年开放学院牌子,进一步做大做强老年教育培训工作,逐步打造老年教育培训品牌。

4、打造茶艺中药培训品牌

磐安是“中国药材之乡”,全县有家种和野生中草药1219种,种植面积8万余亩,“浙八味”中白术、元胡、玄参、贝母、白芍主产磐安,俗称“磐五味”。“江南药镇”被确定为省首批特色小镇,“浙八味”特产市场是目前华东地区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中药材交易市场。磐安还是“中国香菇之乡”“中国生态龙井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列入龙井茶原产地保护,共有茶园面积8.7万亩。为此。社区学院围绕中药材和茶叶两大产业开展系列培训工作,今年已开展了3期茶艺和食用菌培训班,取得了初步效果,也得到了政府领导的肯定,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打造茶艺和中药材培训品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社区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农村社区教育,是落实提出的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应该紧紧把握本地县域社区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创新,深化教育实践改革,为搭建起人人愿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学有所乐的学习型社会,实现教育现代化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N].2016年6月.

[2]戴建国.农村社区教育的“经营”意识与策略[J].成人教育,2013,(2).

[3]侯龙真.回眸与省思: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研究进展[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5,(5).

社区茶艺培训范文2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课程;茶文化;实践策略

茶中人生,哲理悠悠。在几千年的茶文化发展历史中,茶文化凭借其独特魅力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幼儿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提高幼儿的茶文化水平,不仅能够树立幼儿正确的审美价值观,还能够提升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因而,幼儿园在游戏课程中应当加强茶文化建设,切实提高幼儿的茶文化水平。

1幼儿园游戏课程融入茶文化的应用意义

1.1有利于提高幼儿动手能力

茶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逐渐衍生出了茶诗词、茶道、茶艺、茶戏等在内的多种艺术形式,其内涵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物质层面来看,茶文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种植、采摘、加工等茶叶生产方式,其二是茶具、茶座等饮茶所需的茶用具,在物质层面上,茶文化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特征,而将其融入幼儿园游戏课程,能够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动手操作的机会,在长期的茶文化实际过程中提高自身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能激发幼儿文化的学习兴趣,进而增加其茶文化知识,提高其茶文化水平。

1.2有利于树立幼儿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茶文化是在人们长期的实践生活中产生、并随着时间不断发展变化而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从精神层面来看,茶蕴含了茶道、茶德等体现饮茶人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的精神内涵。“茶德”是指饮茶的相关道德品质,其主要特征为和谐、谦让,强调同世界万物和谐相处,学会遵纪爱人、先人后己的谦让品质;“茶道”是指通过制茶、品茶来修身养性、参禅悟道,最终实现精神上的享受。“茶艺”是指饮茶过程中的一种美好意境,将饮茶与人文、自然、音乐、礼仪等内容相互融合,进而达到自然和人文的高度统一。可见,茶文化在精神层面上表现为对“美”的追求与感悟。因而,将茶文化融入幼儿园游戏课程,能够让幼儿在茶文化实践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体验其中的精深奥秘,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思想情感和审美价值观念,并外化为日常行为。

1.3有利于促进园本游戏课程建设

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源于生活,可作为一种与幼儿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资源,并与幼儿园课程建设有着极高的契合度。文化源于生活,幼儿在现实生活中生长,幼儿园课程为实现自身的文化教育职能,理应建立起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茶文化涉及多样丰富的实践活动,诸如采茶、品茶、茶艺表演等,这些活动不仅可提升幼儿园教学内容的丰富性,通过将它们渗透进幼儿园课程教学中,还可提升幼儿在日常文化活动中的素养。另外,茶文化的综合性、实用性等特征,也可很好地满足幼儿园对游戏课程的需求,以及可在课程教学中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另外,依托茶文化设计具有茶文化特色的幼儿园游戏,还可培育幼儿的茶文化精神,进一步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2幼儿园游戏课程融入茶文化的原则

在幼儿游戏课程教学中,区域活动是其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引导幼儿开展游戏活动时,应当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2.1体验性原则

体验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开展游戏活动时,注重幼儿的游戏体验感。例如,教师可以创设茶叶采摘、加工流程活动,让幼儿亲身参与采摘、晒青、晾青、摇青、炒青、包揉、烘培等六道茶叶的制作工序,在这种模式下,可以让幼儿直观感知茶叶的制作过程,体验茶叶的制作乐趣,同时还保留了幼儿的主体地位,能够有利推动其个人意识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2.2适宜性原则

适宜性原则是指在开展茶文化游戏活动时,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选取适宜幼儿的游戏内容以及游戏材料,从而达到预期的游戏效果。例如,根据幼儿的发展规律,教师可以在小班举办捡茶梗、包装茶叶的活动,在中班举办装饰教室、茶叶印画的活动,在大班很一般茶艺表演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幼儿的茶文化水平,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当前幼儿园游戏课程融入茶文化存在的问题

3.1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幼儿教师是幼儿游戏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其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园游戏课程开展的优劣,将茶文化融入幼儿园游戏课程则对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而当前,部分幼儿教师对茶文化的理解认识还停留在表面,未深入认识茶文化的内涵,这直接导致了教师的茶文化游戏课程开展效果较差,无法有效提高幼儿的茶文化水平。例如,教师对茶文化游戏课程设计过于简单,对茶文化的介绍过于表面化。此外,幼儿教师未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无法准确把握游戏的难易程度,往往导致幼儿的实际能力同游戏难度不相匹配,或是过于简单,使得幼儿无法专心于活动,或是过与复杂,使得幼儿无法完成,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游戏课程的实际效果。

3.2活动设施不齐全

完备的茶文化游戏活动设施是有效开展茶文化游戏课程的物质保障,但当前,大多数幼儿园的茶文化活动设施不齐全,无法满足幼儿教师的教学需求。其中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导致茶文化活动设施不齐全的主要原因。幼儿园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导致茶具、茶叶、茶资料用书等教具和基础设施相对匮乏,使得教师无法将茶文化为主要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游戏课程。此外,由于幼儿园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也使得教师的茶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未能够得到相关专家的指导,很多教师即使有创新型的游戏设计思路,也无法实施、无处实施。

4幼儿园游戏课程融入茶文化的实践策略

4.1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

首先,针对当前幼儿园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教育部门应当通过专项拨款来确保茶文化游戏课程的有序推进,鼓励幼儿园管理者多渠道融资,加强同社会组织、企业的交流合作,争取社会各方资源,同时引导幼儿园管理者不断完善幼儿园管理者加强经费管理,切实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其次,教育部门还应当进一步完善幼儿园茶文化游戏课程的资源管理,为幼儿园茶文化游戏课程资源开发提供系统的支持和指导,结合幼儿园的教学实际,设计出符合幼儿园自身特色的茶文化游戏课程,切实提高幼儿的茶文化水平。

4.2创设适宜环境

在幼儿园游戏课程中,环境是开展游戏的重要资源,教师应当通过周边环境的创设,来推动幼儿的发展。因而,在开展茶文化游戏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茶文化内容对周边环境进行情境创设,营造茶文化氛围,将茶文化渗透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幼儿对茶文化的理解认知。例如,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以茶文化为主要内容进行环境布置,在学校走廊张贴茶叶图片,在学校公示栏展示幼儿茶叶绘画作品,在教室悬挂茶叶罐等等,让学校的每一处角落、每一面墙壁都展示着茶文化知识、彰显着茶文化内涵,进而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4.3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将茶文化融入幼儿游戏课程,就必须加强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其茶文化理论知识和技能。首先,加强幼儿教师的专业培训,为教师提供学习茶文化的途径和平台,切实提高其茶文化知识水平。同时还应当着重培养幼儿教师发掘、提取、展现茶文化思想的技巧,使得教师具备开发茶文化教学资源的能力,能够从身边事物中捕捉到茶文化教育资源,进而提高幼儿的茶文化认识。例如,幼儿园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可以从多角度让教师认识、接触茶文化,提高对茶文化的理解认识。其次,还应当加强教师的游戏组织能力,使得教师能够更好地开展以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游戏活动。

4.4丰富活动形式

丰富茶文化游戏活动形式,其中包括教师的引导和幼儿的实践,是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好的活动形式是有效实现活动目的的关键所在。因而,幼儿教师在开展茶文化游戏课程时应当不断丰富、完善活动形式,正确认识不同活动形式的特点、流程以及其积极作用,并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灵活选择开展茶文化游戏课程的活动形式,激发幼儿对茶文化的学习兴趣,引导幼儿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的方向转变,实现幼儿的茶文化知识和素养的提升。

4.5搭建教育平台

要将茶文化融入幼儿游戏课程、提高幼儿的茶文化知识水平,就必须加强幼儿园同家庭、社区的交流合作,共同搭建教育平台,实现幼儿园、家庭、社区三者的协同育人。幼儿园可以同所在社区定期开展茶文化实践活动,让幼儿在生活实践中感受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提高幼儿的茶文化知识水平。例如,在茶叶的采摘时节,幼儿园可以组织幼儿同家长前往茶园、茶叶加工厂等地亲身体验茶叶的采摘、加工过程,加强幼儿对茶叶和生活的联系,在同家长的实践活动中提高茶文化水平。此外,幼儿园还可以搭建同茶叶协会的合作平台,邀请茶叶专家到园内进行宣传讲解,为幼儿普及茶叶知识,或是组织幼儿到茶业协会进行参观,丰富幼儿的茶文化知识。

5茶文化在幼儿园游戏课程中的发展趋势

5.1幼儿园其他课程中茶文化的融入

幼儿园可在游戏课程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茶文化相关元素的引入,可结合幼儿园游戏课程推进诸如茶文化相关典故、诗歌、童谣等的有机融合。另外,可设计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将茶文化相关元素融入进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中,诸如带领幼儿了解茶具,向幼儿介绍茶道礼仪,让幼儿进行古法炒茶等;教师还可通过对茶文化相关知识及艺术元素进行全面整合,以帮助幼儿循序渐进地建立起对茶文化的系统认识。

5.2特色游戏资源开发

长期以来,我国幼儿园游戏课程已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在今后发展中,为进一步推进幼儿园游戏课程建设,以加强特色游戏资源开发。首先,注重浓厚的特色游戏资源开发氛围。为此,诸如学前教育部门、幼儿园管理人员、幼儿园教师、家长等各方主体,应从政策、理念、实践等不同方面入手,共同推进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建设,提高幼儿园游戏课程对特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的有效重视。其次,加大对特色游戏资源的理论研究力度。在这过程中,幼儿教育领域相关专家、学者应推进对相关理论的全面深入研究,为幼儿园特色游戏资源开发提供有力理论支持,并从制度建构层面开展好对相关课程开发设计工作。最后,幼儿园管理人员应针对专业理论指导及专业培养开展探索研究,致力于开发有地方特色的游戏课程资源,进一步实现本土资源在游戏课程中的有效应用。

6总结

社区茶艺培训范文3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茶艺教学改革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很多高校为大学生提供免费的创业场所和孵化基地,并给予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助力创业项目开展和实施。我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又是产茶和饮茶大国,茶文化不应成为大学生们的文化膜拜,而应该让年轻一代真正了解茶文化,并通过创新创业的平台让璀璨的茶文化开出更艳丽的花朵。由此,高职茶艺课程担负着任重而道远的责任和使命,茶艺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

1创新创业背景下茶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大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不够全面客观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既是以茶为媒介的生活礼仪,又是修身养性之方式。古语云“茶味人生”,茶入口时苦涩而后甘甜,亦与人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茶文化礼仪中,又包含了儒家思想“温、良、恭、俭、让、孝、悌”,其蕴含的传统道德标准和修身养性的价值观对大学生素质养成有重要作用。茶有诸多优势,但是经调查研究表明,85%以上的大学生认同茶有诸多功效,但是很多人却认为喝茶是慢生活,应该属于中老年群体,茶又是苦涩的,没有一杯奶茶一杯咖啡来得畅快便捷。因此,大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还不够全面客观,意识的转变也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1.2茶艺课程教学内容缺乏创新创业元素

茶艺课程围绕茶艺师的职业标准进行内容设计,主要包含了茶历史文化、茶类识别、茶叶审评、茶席设计和茶叶冲泡等内容,还停留在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层面,而缺乏创新创业元素。如茶席设计板块,通常利用2个学时,告诉学生茶席设计包括哪些元素,顶多举几个案例,引导学生了解优秀的茶席应如何设计,而缺乏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应在理论知识学习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作品,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茶艺课程应结合创新创业目的,拓宽课程教学内容,优化结构扩展深度,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1.3茶艺课程创业师资明显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仅要注重大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要积极培养创新意识、创新实践和创业思维的能力。但校内专任教师多侧重于传统教学内容的传授,由于缺少企业经验,在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方面存在短板。因此应积极搭建校企深度合作平台,吸纳企业专家加入茶艺课程教学团队,开发设计创业教学内容,构建可操作性强的创业实训项目和对应的评估机制。对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部分有创业意愿和能力的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资金、师资、技术支持等,为部分同学创造创业孵化基地。

1.4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为推动就业和维护社会秩序,国家大力支持大学生积极创业,开展创业项目,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例如,在资金方面,国家不仅向大学生提供了无利息贷款,一定额度范围内,还可以免除大学生贷款利息,为学生提供免费的登记、注册、法律、税务以及管理等相关咨询服务,大大降低了大学生的创业门槛[1]。虽有这些利好的政策,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并不高,经过调研显示,约有80%以上的学生认为,创业虽然很美好,但是风险很大,创业需要综合能力,不仅需要资金链的支持,还必须具有前期调研、产品市场定位、产品推广、市场营销等诸多方面的能力,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挑战,大学生对创业具有畏难情绪。因此,在茶艺课程教学中,应聘请企业专家加入到课堂教学中,开设创新创业专题内容,融入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创业。

2创新创业背景下茶艺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在深入剖析旅管专业茶艺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课题组在新的一轮教学中,结合创新创业要求,从教学内容、师资队伍、顶岗实习、社会服务、校内爱心茶室的实体经营入手,积极进行改革,融入创新元素,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创业能力。

2.1以创新创业为导向,丰富教学内容

旅管专业茶艺课程作为专业拓展课,共36个学时。在原有茶的历史和文化、饮茶健康、六大茶类识别、冲泡实践等内容基础上,加大了茶叶审评、品饮内容,由原来的3个学时增加到6个学时;茶席设计内容由原来的理论教学调整为一体化实践教学,由教师讲转变为学生做,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茶席作品;根据旅管专业特点,增加茶旅线路设计板块,将旅游线路和茶文化体验游相融合,每位同学设计出独具特色的茶旅线路,从而丰富主题旅游的内涵。根据创新创业的要求,增加茶楼经营与管理和茶的健康调饮两大板块内容,茶楼经营管理请企业专家以讲座的形式为学生们分享交流,茶健康调饮板块由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合理搭配调饮食材,并通过实际的比例调整,设计出一款专属于团队的特色调饮茶。

2.2以上好一堂课为目的,校企双师联手搭戏台

学习茶文化知识,关键还要落实到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了解茶楼中茶艺师们的工作日常。因此,在教学模式上、创新教学方法,应在运用信息化手段的基础上,积极搭建校企深度合作平台,构建校内校外双师教学团队。在教学内容版块中,邀请企业专家一起备课一起上课,帮助学生既了解到茶文化的理论知识,又能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比如,在茶艺服务仪态训练板块中,有2个学时,前半小时由校内教师为学生讲解在茶艺服务中对茶艺师的坐姿、走姿、仪态及茶具拿取的要求及注意事项。剩下的课堂则交给来自茶楼的茶艺师,她们会结合茶艺师工作流程以及茶楼服务的实际案例,教授学生们正确的迎宾、坐姿、走姿、仪容仪态、冲泡手法等具体要求,引导学生提前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的标准。

2.3以社团第二课堂为手段,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在课堂学习基础上,依托学校大学生茶艺社团,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通过沙龙、讲座、茶会、茶席设计、鉴茶斗茶大赛等形式,丰富学习内容,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创新能力,增强对茶文化的兴趣。通过武汉每年近四场的茶博会,给学生布置茶博会调研的专项任务,从而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茶企,为学生们打开一扇了解茶行业的门;通过自主设计茶会,从茶会策划、茶品准备,到会场布置,再到品鉴活动的冲泡、讲解、品鉴,完成一条龙服务,带领茶客在享用茶的独特滋味的同时,领略茶文化的魅力;通过茶席设计,激发旅管专业学生创新创造的意识。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共同协作,从作品主题、创意思路、背景音乐、茶品选择、茶席展示等要素进行创作,展现各个团队的风格和特色;通过鉴茶斗茶大赛,调动学生们学习兴趣和热情。武职“凌家秋茗”品茶鉴茶大赛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赛项分为参加斗茶大赛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每届历时近一个月时间。初赛是对10种茶样的茶类和名称进行识别;复赛是通过品饮五款茶汤和观察叶底,来确认茶类和名称;决赛则是以茶艺表演的形式展现综合技能。

2.4以企业认知和顶岗实习为媒介,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动力

在旅管专业茶艺课程中,增加企业认知的环节,利用2个课时或第二课堂,带领学生到茶楼茶企进行参观交流,初步了解茶艺师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职责,初步建立对茶艺师的职业认知;在旅管专业的顶岗实习环节中,加入了茶企板块,根据双向实习选择,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茶楼顶岗实习六个月。并鼓励其他学生利用周末或寒暑假到茶楼实习。学生通过茶企顶岗实习或兼职实习,全面了解茶艺师工作规范流程、提升茶文化知识内涵、茶叶冲泡技能以及店面管理和销售技巧等。通过茶企的实践体验,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力,例如,合作企业八马茶叶集团,就有发展集团员工为股东,鼓励员工开设门店的项目,可以有效助力学生创业成功。

2.5以社会服务为窗口,增强学生茶文化传播自信心

秉着“惜茶爱人”的茶文化精神,依托大学生茶艺社团和大益爱心茶室,鼓励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服务,投身公益、服务他人、回报社会。截止目前,旅管专业学生参与的社会公益活动近十场,幼儿园、小学、高校、社区、留学生、转业军人等都成为旅管专业学生开展茶文化公益活动的场所和对象。目前,部分优秀学生组成3~5人技术小组,为新开业茶楼做技术指导和服务支持,店面管理、泡茶待客、销售茶品等方面都做得游刃有余,得到企业方的高度认可和评价。

2.6以大益爱心茶室为依托,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孵化基地

武职大益爱心茶室自2014年9月正式开业以来,承载了教学、培训、对外接待、社会服务、创业经营等多种功能和职责。目前,茶室成员由大学生茶艺社团学生组成,共有66名成员,来自全校的各个院系和专业。茶室机构分化明确,有艺术团部、宣传部、财务部、后勤部和市场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茶室运营时间从上午10:00到晚上9:00,根据成员们空闲时间进行班次排定和调整,由学生自主经营管理。旅管专业的学生在茶艺课期间,分配到茶室运营的各个时间段里,真正了解茶楼经营的流程及模式,实现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有机融合。

3茶艺课程教改实践效果与反思

通过茶艺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延展,教学方式方法的调整,旅管专业学生在学习兴趣、知识技能、创新创业意识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创新板块中,鼓励学生们自主设计茶席作品,将一个班的学生5人一组,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共同商议茶席主题,根据主题内容,进行任务分工,并将设计好的茶席作品进行总结,形成完整茶席文件,包括主题、主题创编思路、背景音乐、茶席图片、茶席视频等进行归档,每个班再集合到一起,形成一本作品集,同时还把每组作品上传到网上,邀请网友进行投票。一系列的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有利调动了每位成员的积极性,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创业板块中,鼓励旅管专业学生参与到爱心茶室的经营管理中,了解茶楼经营管理和运作模式,值班排班甚至盘存,学生们都亲力亲为,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除此之外,鼓励学生利用社团微信公众号[2-3],选取大学生感兴趣的花茶品种,进行茶品销售,增加了网络销售的实战经验。通过茶艺课程的改革,学生们的创新创业意识有所增强,但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标还很远。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把校外的茶艺创业课程引进校内,开设茶艺创业人才孵化班[4],校企双方共同承担茶艺创业课程,开发创业教学内容,构建创业课程体系,完善创业人才管理和评价体系,从而真正地实现为大学生们创新创业教育保驾护航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若尘.利用新媒体对茶学思想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茶叶,2017,39(12):185-186.

[2]韦江南,韦青杏,邱勇强.高校社团发展中微信公众号的建设和使用[J].通讯世界,2016(22):246-248.

[3]陆子青.微信公众号提升校园信息传播与服务:以复旦大学为例[J].数据通信,2016(1):50-54.

社区茶艺培训范文4

随着成人高校的发展转型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持续推进,开展社区教育成为区域成人高校新的社会职责。区域成人高校和社区教育互动发展既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又有现实意义。广西广播电视大学作为区域内一所成人教育高校要重视与社区教育的互动发展,从转变观念、整合教育资源、搭建互动平台等路径出发,促进广西广播电视大学与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区域成人高校;学习型社会;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是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以提升居民综合素质为宗旨,从而实现全民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区教育集教育、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是对学校教育的延伸,是推进学习型社会和全民终身学习构建的有效形式。区域成人高校是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对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具有重要作用。区域成人高等学校作为服务地方高等教育的机构,对地方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等担负着不可或缺的责任。以广西广播电视大学为例,学校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举办,广西教育厅主管,业务上接受国家开放大学(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指导的远程教育办学特色鲜明的开放大学,同时也是各类教育及培训资源整合平台和终身教育公平服务机构。

一、区域成人高校和社区教育互动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区域成人高校参与社区教育

1.区域成人高校开展社区教育是社会使命

《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中提出,要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等教育状况、教育普及程度等因素,确定学校在构建区域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功能作用,努力办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型高等学校。区域成人高校的显著特性就是它的区域性和成人高校性质,区域经济发展和教育普及程度与高校息息相关,服务区域发展是成人高校的重要职责。一方面,成人高校是继续教育的“摇篮”,每个人都有机会去接受高等教育,帮助提升整个区域的教育文化程度,特别是在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的情况下,使其更有针对性地从事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区域成人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实用型,可以直接为区域发展服务,社会发展也在不断释放需求,使成人高校提供的服务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之间更具有衔接性。社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的引领,以社会发展为导向,充分利用好社区教育的服务作用。社区教育为成人高校提供实践和应用的平台,成人高校又满足了社区教育发展所需要的教育资源,二者之间互为发展。

2.区域成人高校开展社区教育是发展需要

成人高校在建校初期是为职工进行文化补习和技能培训,到后来提供高等教育和学历补偿,随着发展需要又转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区域成人高校在不同时期肩负着不同的历史使命。[1]区域成人高校———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是广西区内一所规模最大的成人高校,面向在职成人开展高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培训及公共服务,增加人们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加快广西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新时期国家提出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和构建学习型社会,区域成人高校的主要职能又转向为人民提供终身学习服务。从1999年高校扩招到2015年间,广西成人高校学历教育生源呈下降趋势。普通高校扩招对成人教育的生源造成一定的冲击,同时,社区教育备受重视。区域成人高校如何走出当前的低谷,成为当前发展面临的问题。2012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改名为国家开放大学,这不是简单的改名,也为各地成人高校在今后发展作出了道路指引。与此同时,广西广播电视大学也致力于广西开放大学建设,由学历教育为主,转向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发展,这实质上指明了今后发展的趋势。大量待业者的技能培训、职业培训、岗前培训,社区居民的医疗卫生、娱乐生活、健康教育等各种培训已经占据成人高校教育的大部分。因此,社区教育理应成为区域成人高校发展的主要方向。[2]

3.区域成人高校从事社区教育是完善继续教育的体现

高校的服务社会职能,表明了学校在社区教育中义不容辞的责任。《广西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确立了以广西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为基础,建设集学历继续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和公共支持服务为一体的广西开放大学。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成立广西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制定推进广西社区教育制度,依托现有教育资源,建设以县(区)社区教育中心为龙头、乡镇(街道)社区学校为骨干、村(居)社区学习点为基础的社区教育网络基地。广西广播电视大学为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不断丰富教育资源建设,成立了“数字化学习中心”;基础设施方面也不断完善,建设了数字化阅读体验中心、茶艺学习体验室、书画学习室等。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在推进继续教育、远程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等不同类型的继续教育,经过不断发展形成继续教育体系,在继续教育中充分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二)社区教育推动区域成人高校发展

1.社区教育为区域成人高校提供发展基础

构建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必须提高居民素质,重视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而成人高校是从事继续教育的主要教育机构,成为连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的桥梁。特别是随着非学历教育的发展,成人高校与社区教育的联系更为紧密,例如教育培训、职业教育、健康咨询等。为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广西广播电视大学作为区域成人高校,在社区教育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于2015年12月9日召开了“广西首届社区教育发展高峰论坛”,此次会议进行了广西社区教育的理论和实务研究,明确了广西社区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2.社区教育为成人高校提供了多元化的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

随着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社区教育的服务对象不断扩大,既分布在各年龄阶段又遍布各群体间,从婴幼儿教育、青少年教育到中老年人的教育,有下岗人群、残疾人群、无业人群等,服务对象全面。教育内容也较多样化,有思想政治类的社区教育、有技能培训类的教育、有娱乐类的教育、有生活百科类的教育等,例如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开设的书法、绘画、茶艺、摄影、电子琴、声乐培训班等等,社区居民可以根据需求进行选择,丰富日常活动,进而提升生活质量。可见,社区教育为成人高校提供了多元化的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

二、区域成人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区域成人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是构

建学习型社会的必要选择继十六大和十七大后,党的十八大继续提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战略任务的根本保障,提高对终身教育学习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并提出要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切实加强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城市建设,全面开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新局面。学习型社会主要指一个所有公民都获得高品质的普通教育、适当的职业训练和在工作上个人可以终身继续参与教育和训练的社会。[3]在学习型社会里,每个公民除了接受学历教育,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工作、生活需求去选择和参加各种学习。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昭示着区域成人高校和社区教育要担负不同的角色。区域成人高校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有着较为丰富的资源优势,不仅包括教育文化资源、物质资源,还包括人力资源等等,而社区教育主要提供贴近居民生活需求的各种培训、卫生医疗保健、娱乐等。因此,区域成人高校与社区教育的互动,两者之间能够优势互补将会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二)区域成人高校与社区教育的互动能够促进共同发展

1.为区域成人高校提供实践平台

区域成人高校虽然多为成人教育对象,但是由于学校缺少场所,社会实践能力也受到条件制约。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得不到历练,知识和技能长久便会生疏。社区教育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践平台,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去临近的社区参加社会实践,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周边有新竹社区、东葛社区,在课余时间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活动,提升社会实践能力,真正实现“做”“学”合一。

2.提高社区建设水平

区域成人高校与社区教育协作发展,将有利于社区建设。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过程中,社区资源特别是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明显不足,会严重影响社区发展。而区域成人高校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参与社区建设,恰好弥补社区资源不足的困扰。[4]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利用自身的开放教育资源参与社区发展的理论研究,把学校的教育资源引入社区,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提升了社区教育水平。

(三)社区教育能够夯实区域成人高校与社区的合作

区域成人高校参与社区教育能够提升社区管理者的整体素质,为社区发展提供指导。学校师生参与社区教育,强化他们的社会公民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社区教育拉近了学校与社区的距离,利用这一平台,夯实双方合作基础。广西广播电视大学与南宁市新竹社区合作开展的“广西社区教育实践基地———互联网生态养生菜园”项目,社区居民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和网络随时查看蔬菜生长状况,学习种植技术,科普种菜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和生活乐趣,为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区而努力。

三、区域成人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转变观念,加强认识

我国的社区教育一般是由政府主导,政府的重视程度往往决定了一个社区教育的发展水平。政府部门应该转变观念,社区教育不是一项政绩工程,它能真真正正为民办事,对区域成人高校与社区教育的互动发展要足够重视。政府要把区域成人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纳入社区文化发展规划中,强化政府的导向作用,在方针政策制定时酌情给予倾斜,在资金方面给予支持,引导成人高校和社区教育良性互动,促进双方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师生和社区教育工作者也要加强认识,在社区服务的过程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促进教师的教学理念更贴近生活实际,提升社区教育工作者素质。因此,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社区教育工作者或学校,都应该重视成人高校与社区教育之间的互动发展,唯有如此,才能加快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步伐。

(二)整合教育资源,做到共享与开放

学校作为科学文化知识中心,在社区教育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广西广播电视大学作为区域内一所规模最大的成人教育学校,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资源都较为丰富。在人力资源方面有着教学和科研水平较高的师资团队,在文化资源方面有着较为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设施方面有图书馆、计算机教室、云教室、录课室等,这些资源充分运用在社区教育中,实现资源共享,节约成本,避免重复建设。作为社区管理部门也要开放社区资源,尽可能为社区居民和学校提供便利。

(三)立足实际,搭建互动平台

我们应充分利用高校的优质资源开展社区教育活动,为做好社区教育工作,广西广播电视大学专设社区学院服务于社区工作。社区学院的成立搭建起学校与社区教育之间的互动平台,双方可以优势互补更好地开展社区教育活动。为服务社区居民,创办具有地区特色的社区学院,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开设了摄影、书画、茶艺、声乐、瑜伽等多个社区教育特色课程,搭建互联网+网络学习云平台,构建“实践基地示范、课程学习培训、实地体验实践、网络视频学习、专家在线咨询、学员互动交流”等社区教育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广西广播电视大学立足实际,敢于创新,改变传统单一参与社区教育的模式,增强了学校与社区教育之间的互动。

作者:王茹 单位:广西广播电视大学科研处

参考文献:

[1]齐寿涛.区域成人高校开展社区教育的优势探索———以北京市东城区职业大学为例[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5,(4).

[2]周昌宝,徐志辉.从学历教育到社区教育:高校成人教育的转型[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3,(1).

社区茶艺培训范文5

关键词:茶文化;学前教育;数学生活化教育

1 数学生活化与茶文化的概述

1.1 生活化教育

生活化教育是指在学前教育内容的设计、组织与实施中,将幼儿的日常生活与感性经验融入其中,使幼儿在受到教育的同时,获得认知、身心、情感与社会性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关于生活化教育,卢梭、杜威、陶行知等教育家都对生活化教育进行过论述,如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都主张教育和学习的内容应该和儿童的生活对接,儿童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去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这些思想为数学生活化教育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2 数学生活化教育

数学生活化是学前教育改革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新理念,它强调学前教育应该从幼儿真实的生活经历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学前教育的五大领域中虽然没有为数学“单独列项”,但是社会、科学等领域都和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的底层逻辑中均有数理思想,因此在学前教育阶段进行数学生活化教育的本质是把五大领域的培养内容整合在一起,让幼儿在生活中获得教育。

1.3 茶文化茶

文化是由劳动产物衍生出的一种文化。它以茶为载体传播文化艺术,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当代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与教育的连接日益紧密。通过探寻茶文化与教育学习活动的内在关联性,让学生对茶文化有系统的认知与理解,从而更好地实现人文素养的基础教育,是茶文化融入到学前教育的重要目的。因此,在对茶文化理解的过程中,提供一个来自于幼儿现实生活的依托,让茶文化真正走进幼儿的生活中,得到它们的认可,是当代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维度。

2 幼儿园数学生活化教育中茶文化渗透的基础

2.1 完善幼儿园数学课程资源体系

课程资源体系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因为数学不属于五大领域,要想顺利地开展数学生活化教育,就必须多部门协同完成课程体系的开发工作。加大对幼儿园传统文化的教育。稳定的经费来源是开发课程最重要的基础。将“数学+”课程体系独立出来,又要和幼儿园其他教育内容相互融合,整个开发周期之漫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在实际情况的推促下,幼儿园可调动家长、社会人士等各种资源进入到文化建设的场域中,可以为茶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客观条件。

2.2 组织幼儿园教师茶文化培训

在数学生活化课程中渗透茶文化的人是教师,他们对茶文化的认知与掌握直接决定了课程的质量。一般来说,学前教育中的师生互动会比其他学段频繁和灵活,教师的主导也会更加明显。所以对教师进行茶文化的培训极为重要。考虑到茶文化与生活的结合,对教师的培训应该着眼于茶文化资源的捕捉上。茶文化本身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像是茶道、茶诗、茶艺、茶具、茶故事等,而在市民的生活中,茶更因为是生活的必需品,而与众多的事物有着广泛的关联。因此,幼儿园为教师提供的培训应该围绕着“茶文化主题教学”展开:哪些茶文化可以运用到幼儿数学教育中?哪些茶文化能够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哪些茶文化可以设计成教学实践活动?教师们带着一系列的问题接受培训,不仅得到了茶文化的熏陶,还让茶学和幼教工作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培育了教师的茶文化课程观,帮助教师从专业角度去认识和参与茶文化课程的开发,提高了教师的茶文化教育活动水平。

2.3 搭建茶文化资源协作教育的平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该与家庭、社区等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的成长创造条件。作为资源出现的茶文化,在结构属性上必然是外展性的。幼儿园在建立了一整套的课程体系后,适时引入社会的多元主体“填充”到课程体系中,就是对《纲要》最好的践行。首先,幼儿园可以和高校进行合作,在教师的培训、活动的创新设计上给予幼儿园学术支持;其次,幼儿园可以和社会上的茶叶协会、茶艺协会等形成合作关系,邀请协会的工作人员来到幼儿园,以讲故事、表演等生动的方式,为幼儿普及茶知识。或是组织幼儿到茶叶厂、茶叶店进行参观,通过更多的途径认识和了解茶文化,诠释“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再有,家长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让幼儿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为家长普及茶文化,取得一个亲子共通的途径,幼儿可以在家中进行充分的实践,如练茶艺、背茶诗等,幼儿园可以为家长提供科学的育子之法,一举多得,为学科整合后的茶文化(传统文化)渗透奠定了广泛的基础。

3 幼儿园数学生活化教育中茶文化渗透策略

3.1 设计丰富多彩的数学茶文化活动

茶叶本是大自然中树木所结的草叶,人类在漫长的自然活动中,偶尔而又无意地发现了它,然后通过反复的实践和研究,形成了从采摘到加工再到制作,一整套严谨的程序。发展到今时今日,人们都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要做好茶,就要保证自始至终的严密与精细。数学本身是结构严谨的学科,人们在学习数学时,总是通过已知的判断去推理和研究未知的内容,这与茶文化的内在逻辑是一样的。借由二者的共性,教师可以安排一些生活化的数学茶叶文化活动。如碧螺春茶只能在清晨采摘,采摘的部位是嫩叶的芽尖。茶叶杀青后不能立即揉捻,必须等茶叶中的水分降到40%以下再开始揉捻。教师可以根据碧螺春茶叶的制作过程,提前为幼儿准备一些各个时段采摘而来的碧螺春,然后将全班的幼儿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个小组负责一道工序,完成茶叶的制作过程。在所有工序完成后,教师邀请幼儿品尝碧螺春茶,然后说一说品尝感受与制作体验。这是一种将茶叶的知识与数学的精神,再加上日常生活整合而来的多面的茶文化活动。幼儿们体会到了茶叶的来之不易,而这来之不易又和时间、温度的控制,也就是和数字的精确密不可分,茶文化的内容与数学生活化活动自然而然地连接在了一起。

3.2 设计灵活多样的数学茶文化形式

创新发展是教育活化的必要因素。在数学的教育过程中,因为与生活发生了链接,数学的内涵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充,使得其表现的方式方法也变得灵活多样起来。众所周知,茶叶因为产地、工艺、制作环境等方方面面的不同,而诞生了很多品种,不同的品种在口感和外观上又有着很大的不同:绿茶讲究新与鲜,红茶讲究浓与醇,乌龙茶深且益气。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幼儿用画画的方式呈现自己对不同茶叶的主观感受,或是为茶叶设计一些独特的标志等,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注重表达和设计的逻辑性与独特性,这是数学思维导图的雏形,为幼儿数学思维的培育开启了一个启发性和实践性兼具的通道。还有,数学的生活化教育可以和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区域活动相结合。如教师可以设计“茶叶店”的游戏,让幼儿以开店的形式,为挑选茶叶的“客人”(由幼儿们扮演)介绍茶叶的种类、制作方法、口感等,“客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茶叶,拿出教师为他们提前发放的“钱币”,模拟一些购茶的行为,在一买一卖之间锻炼计算能力,同时让幼儿通过语言和行动的相辅相助,在这样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下,从内隐思考到外显表达实现幼儿的茶文化知识一遍又一遍的强化的目的,不失为一举多得的学习方式。

3.3 注重数学教学中茶文化品质的渗透

茶文化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人在其中表现与寄托的精神品质是不容忽略的。茶圣陆羽的故事、茶诗、茶联等,都是人们在茶文化中的具体表现。同样,数学学科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我们对茶文化的渗透不应该无视人文性的内容。将一些数学家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说一说数学家与茶圣在经历、精神上的共同之处,可以让他们发现可贵的品质总是会出现在不同的领域。这是道德品质教育在数学生活化教育中的体现,教师可以顺势提出:听完这些故事,你们发现了什么?有哪些感想?这样的问题让幼儿转向对自我学习的思考。他们虽然年幼且认识能力发展不完善,但是这种基于意识精神的启蒙,正如星星之火,会对其以后的成长发挥积极的作用。对数学思维的训练也是茶文化品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茶农根据茶叶的色泽、大小、形状等推断茶叶的成长与成熟情况,一边做好记录,一边准备采茶工作,这与数学学习中常用的归纳演绎的推理方法与人们在长期的种茶实践中,得到的关于茶叶长成的知识的过程是一致的。为幼儿直接总结数学思想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通过学习记录茶叶的“繁衍生息”过程,启蒙与锻炼数学思维,显然是一种富有生活气息的方法,更易于被幼儿接受,也更易于达成教育的目的。“人在草木间”视为茶。茶文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集合体,是自然产物与社会产物的集合体。在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注入的背景下,将茶文化融入到诠释丰富思维的数学教育活动中,从幼儿的生活出发,各正其位,可以在数学教育中既传递知识,又引导理性的思考,真正实现了“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上好人生第一堂课”的教育目标,为传统文化进入学前教育体系带来了深远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张陆海.茶文化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01):82-86.

社区茶艺培训范文6

一、社区教育的优势

一是范围更广、受众更多、资源更丰富。社区教育由于其目的不同,更注重课程的全面性,课程覆盖小到婴幼儿,大到老年人的全部社区居民,居民可以各取所需,具有学习型社会“全民学习”的基本特征。二是社区教育更加方便快捷。和传统成人教育不同,社区教育课程更加简洁,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手段,实现远程化、异步化,彻底转变阶段性集中的教育模式,使得“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成为现实,有力推动全民“终身学习”。

二、当前社区教育存在问题

1.思想理念有差距

发展社区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建设学习型社会。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逐步建成,精神文明建设的逐步推进,人民的精神文明需求逐步提高,学习需求日益提升,社区教育的推广势在必行。但不可否认的是,陈旧的思想观念仍然存在,一是部分领导干部对于社区教育认识不足,认为社区教育投入时间久,成效体现慢,无法表现自己的业绩;二是部分居民认为社区教育浮于表面,不如职业技能教育作用明显;三是传统思维固步自封,新瓶装旧酒,仍然采用原有成人教育模式进行社区教育,缺乏模式创新。

2.体制机制不完善

传统成人教育,主要由教育部门和人力社保部门组织开展,但社区教育,还需要宣传部门、政法部门、团委、妇联、科协、乡镇街道等单位全面参与。目前来看,组织协调、平台搭建、运行模式等体制机制问题尚未解决,牵头落实也尚未确定,一桌好菜只有一份好菜单,确实无法满足食客需求。

3.保障措施未落实

社区教育的保障措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金的保障。社区教育资金投入大,投资时间长,除了政府财政支持或者稳定的公益基金支持,很难保障其稳定性。但目前来看,即使政府也很难保证资金长期稳定投入,全国范围内也仅有少数城市能获得稳定的资金投入,但投入的标准也有待提高。二是人才的保障。社区教育,需要大量基础教育人才,但资金投入的不稳定,社会成就感的缺乏以及许多不同因素,导致社区教育存在其他基础教育类似的困境:人才“招不来”,即使招来了也“留不住”、“留不长”。许多情况下,只能短期聘用大学生或是教师等进行授课,这又导致了课程和教师的不稳定,缺乏教育的持续性。社区教育覆盖全民,“财”、“才”二力的保障不可或缺,但现今二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因此要想进一步发展社区教育,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必须确保财力和才力长期稳定的保障。

三、发展建议

社区教育的发展如同建设一栋高楼,群众思想认识是市场需求,制度保障是规划设计,资金人才是地基,只有各个部分全面完善,各个层面全面维护,才能真正做好社区教育,建成“学习型社会”。但是,所有的困难都是机遇,如果我们运用智慧和策略来有效应对,最终实现突破,将会促成成人教育的重要发展。

1.完善社区教育体制机制

如同建设高楼,首先要做好设计,开展社区教育工作亦是如此,谁领导,谁牵头,谁负责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明确制定好规则,使得工作协调有序开展。更要制定好每项工作的总体规划和阶段性目标,分步落实推进,最终实现社区教育的实施和发展,达到“学习型社会”建设目标。

(1)明确组织落实机制

成立相关组织机构,牵头落实推进,并由其他相关部门单位配合开展相关工作。明确制定社区学校的建设标准,在不同的乡镇建设试点示范,通过试点先行,示范引领,全面推进,最终完成全域社区学校的建设。以长兴的邻居宜兴市为例,宜兴市在新世纪初就成立了社区教育管理协调委员会,出台了一系列社区教育工作文件,全面负责成人教育向社区教育的转型与发展工作。2005年全市各镇街就全面建立了社区教育中心,并从2010年起开展村、居、企三类业余学校示范校的创建工作,成功构建了市、镇街、村(居)社区教育办学管理网络,完善了社区教育体制。

(2)推进校园建设机制

推进校园建设,是社区教育重点工作之一,也是完善社区教育体制机制的核心之一。而校园建设首要是校园文化建设,我县目前各乡镇成人学校正是融入了文化氛围,才显得各具特色,社区教育亦是如此。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场馆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等等多个方面,不仅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工程来实施,还要合理制定社区教育中心校园文化建设评价标准,各社区学校对照标准实施,并对先进进行表彰奖励,促进社区学校间“比学赶超”。

2.强化教育资源投入

(1)加强资金招引

通过民间资本为主,财政拨款和民间资本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各类教育基金的引进,为社区学校提供稳定、长期的资金投入,保障社区学校和社区教师的资金支持。并通过网络课程出售、企业合作等方式,开发新的盈利渠道,增加资金的引入,扩大学校规模和影响,推动“资金引入-学校发展-增加营收-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

(2)加强教师引育

加强教师引进培育,首先是确定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的社会地位和稳定收入。在稳定长期资本投入的前提下,完善学校体系建设,保障教师稳定开展工作。一保障社区学校的独立建设,防止各项工作开展流于形式,课程开展等充分尊重教师意愿,使教师“有作为,能作为”,提升教师自我成就感;二是推进校园内涵建设,增强服务能力,加强师生沟通交流,提升社会反响;三是加强教师考核,在课程实施效果、教科研工作、学生反馈等方面进行考核,并开展教学能力大比武等活动,对考核先进和比拼优秀的教师予以适当奖金和职称优先晋升等奖励,提升教师工作积极性;四是大力引进优秀年轻教师,增加教师队伍竞争,提升队伍活力和创造力。

3.完善课程建设

教育资源投入,课程资源不可或缺,在任何类型的教育中,课程总是居于核心地位,因为任何教育目的的实现,都离不开课程这一重要媒介,社区教育发展,同样要大力加强课程资源投入,完善课程建设。社区教育课程建设重点要注意三个基本要求,一是满足社区居民的教育学习需求,居民需求是社区教育的根本,要根据居民的特点设置课程,如社区老年人多,就可以开展广场舞、糕点制作等课程,儿童多,就可以开展各类体育运动和乐器培训活动,根据实际需求开展课程,才能逐步扩大范围,提升居民参与积极性;二是有利于居民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社区教育必须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全社会思想观念的提升。三是符合社区教育规律和特点,任何工作的开展都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不能盲目扩大规模,否则必将南辕北辙、欲速不达。在乡镇村居中,可以重点依托基地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积极推进教育服务“三农”高水平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发挥农科教协同育人示范作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在城区人口密集社区,可以重点面向青少年开展校外活动,围绕思想道德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科技艺术教育、兴趣爱好培养、体质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推动实现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充分发挥教育志愿者的作用,鼓励支持志愿者积极参与中小学校课后服务工作,为中小学生提供优质的课后服务。

4.加强宣传提升认识

社区茶艺培训范文7

一、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工作

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引领,积极推进意识形态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一是落实组织生活,开展特色活动。创新学习教育形式,研发“永远的初心”主题音乐党课,积极组织“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学习,深入开展书记讲党课30余次,组织集中学习百余次,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合格共产党员”等教育活动20余次,党员人均撰写学习笔记近2万字。同时,积极组织广大党员教师参与“烟头革命”“红色义工”“文明交通岗”等志愿服务活动200余次,切实加强中小学卫生室建设和“无烟学校”“健康促进学校”“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全区共有9所学校被评为健康教育促进学校,海北路小学被评为第十批省绿色学校。二是夯实主体责任,开展专项整治。研究制定落实主体责任清单29项,制做党风廉政建设警示牌6块,深入开展“找问题补短板提水平创最好”主题活动,制订了《中共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关于落实区委第二巡察组巡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并建立长效机制,开展“私车公养”“有偿补课”“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等专项整治行动,修改制定了《出勤管理办法》《作风纪律专项检查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组织全系统参加“不忘初心、廉洁伴我行”创意短视频大赛和“争当贤内助,共话好家风”大赛等活动,被评为“优秀组织奖”。

二、不断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

1.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一是推进新一中项目建设。新建第一中学项目是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之一,于2018年12月中旬开工,目前教学楼、实验楼、阶梯教室及设备用房主体施工已完成,预计2020年9月竣工并投入使用。二是改善各校办学条件。投资730余万元,完成牛头崖小学操场改造,育花路小学和青少年校外教育中心篮球场改造及海北路小学道路硬化工程,为各中小学进行基础设施维修。

2.提升现代化教学装备水平。投资298万元,为学校更新计算机215台,更新多媒体教室设备33套,建设录播教室5个,为北二中和北三中建成图书阅读平台系统及智慧教室,为各校购置创客教育器材、大型玩教具和音体美器材、图书等,进一步满足了各校特别是农村及偏远学校对现代化教学仪器设备的需求。

三、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师德教育。下发《中小学幼儿园师德师风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举办以“明规范,树楷模,铸师魂”为主题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师德风采演讲比赛,上好师德第一课,举办以“庆祝新中国七十华诞,弘扬新时代尊师风尚”为主题的教师节表扬暨庆祝大会,开展治理有偿家教明查暗访,正面引导与严格管理“双管”齐下,培养教师良好的师德风尚。

2.加强业务培训。深化与北京市朝阳区的教育合作,开展“走出去,请进来”专家培训6次,受训骨干校长、教师300余人次;开展形式多样的区域培训活动百余场,受训教师2000余人次;积极发挥区域“名师工作室”的引领辐射作用,本年度4个工作室共举行讲座和研修活动52次,外出培训4次,观摩课例9次,送课22节,申报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2项;深入开展多部门联合下校视导工作,教研员深入一线指导教学、开展教研活动每周不少于10课时。引进“国培计划”项目,提高乡村一线教师水平;扎实推进新入职教师系列培训,有效促进了新教师的快速成长。本年度,评选出省级骨干教师3名、市级骨干教师83名,到农村及偏远学校送课86节。全区教师有390节优质课、11项教学设计及论文等在各级各类业务评比中获奖。

3.补充师资力量。面向全国招聘非在编教师52人,有效缓解了我区中小学及幼儿园学科专任教师不足问题。为高中直招教师12名,将于2020年7月入职,为我区高中教育注入新鲜血液。

4.推动教师交流。9月,我区有3名校级干部、58名学科教师,在全区中小学、幼儿园进行挂职、异校任职、交流和支教。4名骨干教师到青龙满族自治县乡村学校支教,1名初中英语教师到新疆支教。

四、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1.深化教育改革。为全面贯彻全国、省、市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好市委市政府《教育十条》和教师节庆祝大会上秋华书记“五个率先”的讲话精神,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根据我区实际,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相关单位部门意见的基础上,起草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试行)》。目前,初稿已经过多次修改完善,待区委常委会审议通过。

2.加大课改力度。以“五大工程”建设为抓手,强化对三级课程的有效管理,整合多学科课程资源,构建艺术大教育课程体系。组织市、区级教研活动200余次,承办全市作业改革跟进现场会,促进区域教学改革的整体推进。加强心理教育研究,举办心理剧、微电影评比、观摩活动,在今年6月举办的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区域研讨会上,我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到与会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积极推动大阅读工程深入开展,分别在海北路小学、北二中举办优秀项目展示交流现场会。抓好学校课程领导力建设,加强规划课题研究,年内,3项省级课题、52项区级课题成功立项,21项市级课题正处在研究中期阶段。

3.深化素质教育。一是以“喜迎祖国70华诞”为主题,组织开展了“我与国旗同框”合影、“我和我的祖国”快闪、“爱祖国、爱家乡”主题班队会及绘画、征文、摄影评选等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二是精心组织“四节”活动。开展体育节、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活动,学生获各级奖励1200余人次,教师获市级以上奖励160人次。二是全面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全区中小学纷纷以节日、开学及毕业季、创卫为主题,组织开展了精彩纷呈的生态体验式特色主题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三是积极推动营地教育和研学旅行工作。全面推进“营地教育进校园”活动,出台研学旅行指导意见,辖区内10所小学近4500人次先后走进歌华、集发、鸟类基地、艺术村落等营地参与活动。同时,我区承担了市教育局“十三五”国家重点课题《区域研学资源开发的实证研究》子课题研究任务,成立了《域研学资源的开发研究》课题组。四是大力发展校外教育。开设器乐、书法、机器人等30个专业的特长培训班,学员800人次;以茶艺为输出项目与东山街道、育花路社区共建青少年社区课后活动环境,深受社区青少年的喜爱。继续开展青少年生态研学实践活动课程,目前活动开展至50期共培训6000名学生,举办观鸟嘉年华、鸟类放飞等大型活动3次。北二中、蔡各庄小学申报为省级素质教育示范学校,我区8篇论文获评省市级中小学校素质教育优秀论文(典型案例)。

4.开展课后服务。根据《市教育局等四部门关于转发<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关于做好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充分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基层调研,先后召开了课后服务工作部署会和推进会,研究制定了《小学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目前,我区的10所小学已全面开展了课后服务工作,357名教师为1307名小学生提供课后作业辅导、兴趣特长培养等指导培训,切实解决了家长工作时间接孩子难的社会问题。

五、扶持推动各级各类教育

1.发展学前教育。扎实推进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多次深入幼儿园进行调研指导,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摸底调查。年内,好孩子幼儿园、六一幼儿园顺利通过市教育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复核验收,我区普惠性民办园达到4所,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9.9%。

2.推进高中教育。制定《课堂教学严细化管理办法》,推进“八步流程,高效导学”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关注学生身心健康,进行生涯教育指导,落实新高考选科分班,组织励志、感恩、远足等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2019年,中学高考再创佳绩,212人参考,本一上线15人,上线率7.1%;本二上线162人,上线率76.4%,再创13年来最好成绩。

3.做好成人教育。一是做好学历提高培训。电大共开设19个专业的开放和网络教育,在籍学员301人,毕业76人;成人高考报名424人,自学考试毕业2人。二是做好社区居民培训。完成东山社区、育花路社区、西山社区、安居社区和车站村社区学校挂牌,使我区城市区社区学校的挂牌率达100%,并向农村延伸。走访调研居民的学习需求,统筹安排茶艺、摄影、中医养生、家庭教育讲座等社区教育活动,组织文艺演出3场,承办观摩活动2次。东经路社区学校申报为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基地,安居社区、车站村和社区教育鸟类生态体验基地申报为市级社区教育实验基地,区电大被评为市级社区教育先进单位。

4.鼓励民办教育。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政府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补贴制度;将民办学校纳入教育系统大督查范围,帮助民办学校尽快提升管理和教学水平。积极引进国际学校项目,鼓励民办教育的多样性发展。

六、全面落实教育保障工作

1.抓好法制教育,创建平安校园。一是加强安全管理。制定下发了《学校周边问题隐患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并严格考核执行情况,开展学校安全事故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投资5.4万元为各校安装视频联网系统、聘请第三方机构为各校制定安全预案,投资150万元为学校聘请保安43人;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开展防溺水、防校园欺凌及食品安全教育,组织安全疏散演练活动,开展安全教育日和安全生产月宣传教育活动。加强校车管理,专用校车及接送学生车辆全部经过审批备案。二是加强法制教育。制定、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完善法律顾问制度,强化校长依法治校理念,多次全面深入学校进行各项工作检查。北二中、海北路小学顺利通过市级基层法治创建示范单位复检。深入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组织“走进检察院、法治伴我行”参观学习活动,开展“检察长进校园落实‘一号检察建议’”系列活动,邀请检察官做“守护花蕾”主题讲座,组织收看阳光网络普法课。在省教师和青少年学生法治征文评选活动中,我区6名师生获奖,1名学生在全国青少年宪法法律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中荣获三等奖。

社区茶艺培训范文8

摘要:现代建筑环境艺术的设计思路,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特别是仿古传统茶楼、茶馆等有着历史感和民族感的建筑环艺,其设计理念更需要参考茶文化的精神内核。基于此,本文分析了茶文化下的现代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思路及环艺未来的创新拓展。

关键词:茶文化;环境艺术;设计思路;茶楼

1茶文化下的建筑设计现状

1.1“偶发艺术”设计

“偶发艺术”是环艺设计师用一种基于“行为艺术理念”而构造的特殊环境,其特点是在环境设计中添加参与环节,是让观众参与其中的建筑艺术。目的是通过重构人的行动过程,让人们体验建筑的主题理念。现今的茶社体验馆、茶艺制作体验馆等都体现出了“偶发艺术”环艺设计。其建筑设计内既包含了主要工作人员的工作台,还设置了参观人员的活动台。让人们自己磨茶、制茶、泡茶,深入其中体验茶文化的精髓。“偶发艺术”设计多出现在经济环境良好的一线或二线城市,通过建筑设计理念,让人们的快节奏生活得以在特殊环境下陶冶身心、释放情绪。其设计理念不仅严格遵循茶道精神,还融入了高科技设计理念,让建筑在现代社会中还原成返璞归真的环境观感,大大地扩展了人们的生活娱乐节目、丰富了现代人的精神面貌。

1.2“地景艺术”设计

“地景艺术”由名可知,是关于大地景色的建筑艺术。其设计理念多来源于自然,由环境艺术演变而来并成为环境艺术的一种。现今许多茶楼和茶社都遵循地景艺术的创作理念,设计师从自然获得灵感,将茶楼内部打造成绿林山水一样的景色,并且在景色中又暗插了许多现代设施。现代设施与山水环境融为一体,毫不突兀。在茶文化逐渐普及的当下,人们对茶楼的需求比以往更甚;经过娱乐流行文化古装剧的影响,老百姓崇尚古代竹林七贤、李白杜甫等名流在山水中“静心品茶”的感觉。基于此,建筑环境设计师们以自然山水风光为设计思路,采用“地景艺术”设计方法,将饮茶环境高度还原成古代茶环境,给人带来了无限想象,并在闹市中为饮茶人提供了更美好的饮茶体验。

1.3“景观艺术”设计

“景观艺术”设计是地景艺术的扩充和升级,它从地景艺术中吸取创作灵感,再配合高科技混凝土等材料制作出逼真的自然生态环境。许多公园的假山假就是景观艺术设计的运用。基于茶文化普及下社区中各种茶活动的开展,设计师在各个小区或附近公园进行景观艺术建筑,让人们在开展茶文化活动时有更好的环境体验,并且景观艺术的普及也增添了小区或企业的艺术气息,潜移默化地普及了返璞归真的茶道精神。景观艺术设计可以与“地景艺术”和“偶发艺术”相结合,是其主要环境艺术设计理念的辅助。现如今,景观艺术的制作工艺渐趋成熟,甚至发展出了“微景观”,把景观艺术深入到各家各户,为许多常年有饮茶习惯的家庭提供了良好环境体验。

2茶文化下的现代建筑设计思路分析

2.1建筑空间及装饰

茶文化下各个元素的流行化,使现代建筑设计思路逐渐更加创新,不再局限于“欧式住房”或“美派田园设计”等,而回归到中国传统的茶文化环境设计理念。现代许多茶企业的建筑空间及装饰,为了贴合企业文化,便在其中装饰了许多茶艺研磨器、茶网等等装饰品,目的是让企业员工潜移默化地感受茶文化的高尚。在许多并非茶产品企业的商家,甚至平民百姓的家中,茶具的陈设及茶玩意的摆放,都成了常见的流行装饰元素。在建筑空间里,一定会有与茶文化有关的装饰物。其茶文化装饰品不仅是对建筑理念的升级,还是对个人所使用建筑环境体验的高度升华,最重要的是茶文化下的建筑空间装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对西方流行文化的冲击,欧式茶具越来越少,中国传统茶磨摆设在建筑中的使用越来越多,中国传统茶文化下的环境艺术设计深入人心。

2.2建筑材料及构造

受茶文化的影响,现代建筑环境所用的建筑材料更加高级,不再是以往的钢筋水泥,而使用了许多添有化学元素的合成材料。为提高茶楼茶馆及茶文化工作站的环境体验,更好的普及茶文化,环艺建筑的材料多使用合成材料,建造出既坚固耐用又逼真的茶乡自然环境。比如,南京市在建造都市生态休闲旅游村“金陵茶村”的时候,便采用了高科技材料,使人为建造的村落环境和中国传统茶乡村落几乎相同。建筑的构造也在不破坏建筑原则的情况下,制造出了不一样的形态各异的居民村落吸引游客。由此可见,现今茶文化影响下的环艺建筑材料的使用和构造形态,都开始往更高阶发展,实现了科技与自然的最优融合。

2.3使用功能与审美

茶文化中的茶道、茶艺和茶德等等,无论是精神方面还是物质方面,都具有高度的实用性。基于茶文化各个元素的实用性理念,现代建筑环境艺术设计需要提高建筑的使用功能。例如,在现今许多高级茶社都安装了救生扶梯,在紧急情况下人们可通过此通道直接滑下外街。在许多茶艺体验馆,建筑与科技融合一体,安装了智能声控语音系统,在各个体验点也都设有自动化教学模式。在人多的茶企建筑上,为公益环保,还有建筑自动吸收太阳能发电的功能,建筑物自身就是一个自然循环系统。茶文化的高尚优美,也要求了建筑物在提高使用功能的同时,也不能丢失了其审美体验。外在美和内在使用功能的高度融合,是当今茶文化下现代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师遵循的首要原则。

3茶文化下环艺思路设计扩展路径

3.1加强室内物理环境设计

前文提到,现代社会中高科技茶文化体验馆及茶社逐渐普及。但因其高科技在建筑物内的高度应用,因此,对电力和其他自然能源的损耗巨大。基于茶道中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能源理念,现代建筑环境艺术需加强室内物理环境设计,不需要空调和其他高科技产品就能做到建筑自主通风保暖和温度调节。借鉴广西高脚楼或胡同的建筑特色,在建筑中设置风向口,让风自主进入,形成人为“穿堂风”从而进行温度调节。在建筑改变构造,从而改变内在温度,形成建筑自主防热系统。加强室内外物理环境设计,不仅可以省去不必要的自然能源,还可以提高建筑物的使用效率。

3.2协调建筑空间尺度比例

从微观上来看,现今许多茶楼出现过于拥挤、空间尺度分配不均的状况,茶社却出现过于空旷,空间规划不合理导致空间浪费的问题。从宏观上来看,现今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密集度及土地分配不均,各大中城市土地拥挤,导致各类建筑面积狭窄,空间尺度拥挤,房子只能越建越高,或转而去挖地下空间。然而在许多经济条件不好、人口较少、土地宽裕的地区,或经济条件太好、可以买下发达地界的商家,为了寻求规模宏达的观感,出现了建筑多余空间太多,不实用的空间浪费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现代建筑环艺设计师应当在设计建筑时更加协调其建筑空间比例,在拥挤的地方寻求空间利用。例如现今许多设计师为房屋面积小的住户所设计的折叠式房屋,房间里的橱柜可以伸缩成茶几,床在不用的白天可以放起来当书架,合理利用空间资源。而在空间过剩的地方,增添建筑尺度规划,将物体间的距离适当缩小,看起来不至于太过空旷。协调建筑空间尺度比例,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空间的合理利用率,从而提高使用空间的人们的使用感和幸福感。

3.3装饰材料及茶艺术陈设

在建筑的设计中,除了外观的主要构造设计,最重要的便是室内外的装潢及陈设。一方面,合理利用装饰所需的材料。既不浪费,也不过剩。采用景观艺术材料,以高科技材料作装饰,既保证安全和质量,又提高了装饰品本身的审美艺术观感;另一方面,在艺术陈设品中,现代建筑已突破了以往的崇尚欧美的风潮,但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运用还只停留在肤浅的表面。设计思路无一不是竹林、熊猫、茶具等等千篇一律的东西。基于茶的多种元素影响,现代建筑设计应当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内核,找出其具备细节特殊性和民族观赏性的艺术设计理念,再进行设计加装。甚至可以将不同理念分类,供客户挑选或以自己的理念为主题交由设计师设计,让每套建筑都具有与众不同的创新性。

4结论

在茶文化下的自然理念、环境理念以及茶元素的影响下,现代建筑环境艺术设计逐渐向“地景艺术”和“偶发艺术”方向发展,并且突破了传统欧式建筑对中式建筑的冲击,重建了中式现代建筑设计的信心,扩展了现代建筑艺术设计的思路,以期促进了我国建筑环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丽.论现代建筑艺术设计对传统茶道文化的传承[J].福建茶叶,2018,40(02):354-355.

[2]姚鹏.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茶文化和吉祥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7,39(12):258.

[3]于藕.论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与传统茶道的融合[J].福建茶叶,2017,39(12):260.

[4]王烨.现代茶室建筑设计对茶文化的多元表达[J].福建茶叶,2017,39(07):87-88.

作者:张怀强 单位:中原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第二篇: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茶文化构思

摘要:茶文化内涵丰富且包罗万象,从茶文化角度入手进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将有助于其本土化的实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师法茶文化的逻辑渊源在于:现代性环境艺术设计呈现出一定的“人文焦虑”、当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消费”取向越来越明显、文化自信战略下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需要注入茶文化内涵。我国茶文化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耦合之处至少包括审美观念上的耦合、设计元素上的耦合。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茶文化的嵌入策略可以尝试茶文化物质器物符号的布局策略、茶文化生态功能区块的嵌入策略、茶文化审美情趣的嵌入策略。

关键词:茶文化;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文化创意产业;艺术融合

在艺术设计史上,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最早源于西方近代工业革命以来掀起的“技术理性思维”。进入现代性以后,西方艺术设计界普遍认识到,现代化的工业手段、技术理性、物质材料、实用化的审美观念等已经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迥异于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新思路,因此,风格化、类型化、个性化、多元化等表现手法开始被注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当中。在我国文化语境中,由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外来的舶来品,其带有明显的西方审美立场、表现手法、设计元素和视角传达设计特征等,在现当代我国艺术设计的语境中这种设计理念存在着一定的“水土不服”的问题。因此,在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继往开来、实现发展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需要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文化内涵进行本土化的改造,而从茶文化角度出发构思是一种可行性方案。

1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师法茶文化的逻辑渊源

即便是在西方艺术史上,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也存在着一些显著的问题被人饱受诟病,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它过于注重设计的实用功能而忽视了审美特性、现代性设计的趋同化趋势等。因此,综合从我国国内外对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总结与反思来看,积极地从茶文化资源中寻找灵感启示具有重要的逻辑渊源:

1.1现代性环境艺术设计呈现出一定的“人文焦虑”

产生于西方社会的现代性环境艺术设计思潮尽管是从“文艺复兴”这样的人文主义思潮中勃发出来的,但是,随着进入工业革命,对于环境艺术设计领域而言大规模的机械化复制成为可能,西方的现代性环境艺术设计在物欲化、极端主体性、工具理性膨胀等要素的作用下,出现了“唯物质主义”的不良艺术倾向;而从全球范围内来看,随着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逐步与市场经济结合,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纷纷出现了“模仿与抄袭”、“复制与粘贴”的设计病,不同的城市与城市之间、不同的作品与作品之间互相雷同、互相抄袭的现象称为通病,而那些个性化、人文化的内涵却基本上没有从自身文化传统中挖掘出来,从而导致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文焦虑”。

1.2当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消费”取向越来越明显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我们对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之认识大体上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其一是物质器物存在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主要表现为相关的材料、素材、实景配置等;其二是关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行为、交际、信息层面的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指的是环境艺术本身给主体带来的主观感受等;其三是深层次的关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信仰、价值观念等,审美倾向、设计理念、文化风格等均属此列。当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主流市场群体对于作品的“文化消费”需求越来越明显,一个明显的表征就是人们对于环境艺术设计当中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的审美和把握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的环境艺术设计要及时地从本民族文化传统当中嵌入相关内涵,茶文化正是不二之选择。

1.3文化自信战略下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需要注入茶文化内涵

在我国传统文化体系当中,“茶文化”不是一种孤立的文化,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浓缩,代表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和风格、内涵。有学者将我国茶文化的内涵总结为“养生”、“修性”、“怡情”、“尊礼”四个维度,是一个从物质追求到精神伦理追求、从个人到社会等成体系化的文化,在这一点上与儒家思想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关怀是高度一致的。当前,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文化自信”比任何时代都显得急迫,它指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传统和内在价值的充分肯定,也是对自身文化发展进程和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客观上它要求我们的文化建设、文化管理、文化创新要立足于我们自身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价值观上。茶文化对于当前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自信”便具有这种借鉴价值。

2我国茶文化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耦合之处

我国茶文化及其各种表现形式属于“国粹”范畴,是当前经济全球化时代最能代表我国文化魅力的交际名片之一。从精神文化内涵角度看,我国茶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天人合一”的终极追求、“尚中贵和”的交际理念、“厚生爱民”的家国情怀等。同时,茶文化的内涵、表现形式、设计元素等都具有开放性、多样化的特点,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着多样的耦合:

2.1审美观念上的耦合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观念追求“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对于环境艺术设计(如企业园林、工业园区环境设计、城市环境景观设计、生活小区环境设计等)追求整体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原则、人性化与可持续化发展相统一的原则等设计理念,在审美观念上相对传统的环境设计思路更多地具有工具理性特点。而我国茶文化的核心审美观念是“清茶远韵”,始终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置于核心位置,因此,在审美观念上两者存在明显的耦合与互补。

2.2设计元素上的耦合

如果从“设计元素”角度区分传统环境设计艺术和现代环境设计艺术,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前者更多地采用传统文化、自然风光或生活化的元素,而后者则更多地采用抽象的符号元素(圆、方、三角、点、线、面等)、工业化符号元素(如各类厂房、建筑、设备、机械、运输工具、交通工具等)等,后者主要是迎合现代人快速的生活节奏、实用化的设计功能和相对简约化的审美需求等。但是随着现代人审美疲劳和人文焦虑的深入蔓延,从茶文化中汲取相关的视觉传达设计元素以补充、弥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文内涵缺陷,便成为重要的创新方向。

3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茶文化的嵌入策略例举

3.1茶文化物质器物符号的布局策略

我国茶文化在显性的物质器物层面上具有十分丰富的表现力,同时这些物质器物又带有明显的中国文化“闲情逸致”特征,象征着一定的茶文化内涵和国民性格、价值观等。以茶文化中的“吉祥图案”这种符号为例,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将茶文化中的“梅兰竹菊”图案、八仙图、飞天图、四喜娃娃图等嵌入到环境当中,营造出一种古色古香的审美意境,借此帮助现代人在人文焦虑中寻找到一些审美想象力。

3.2茶文化生态功能区块的嵌入策略

在我国茶文化看来,茶、人、自然、社会之间是一个良性互动的生态系统,而不是封闭、冲突、对立的互动关系。从当前我国茶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来看,积极推动茶文化通过生态化布局、生态化设计提升茶叶产品、茶文化服务(如茶文化生态旅游)的价值内涵是一个主要的发展方向。茶文化生态功能区块的核心概念就是提倡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诸个区划作为一个整体性、生态性的系统看待,使之可以实现良性互动。以当前我国工业企业的景观设计为例,景观设计应当避免走向“生搬硬套”、“盆景搭配”的道路,而是应当将企业景观与企业的现代办公环境功能进行统筹,使景观设计成为企业实用化功能的一部分,并且又能给员工带来美的享受。

3.3茶文化审美情趣的嵌入策略

在我国茶文化中向来存在着“禅茶一味”这样的审美情趣,即在精神境界的审美中提升人们对于茶文化的精神感官。事实上,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与茶文化的深度耦合最重要的方面即在于这种审美情趣的嵌入。例如,在对环境艺术设计作品进行把握时,对于外在的景观设计可以借助于禅文化的“曲径通幽”、“小桥流水”、“牧童黄牛”等意境设计,给受众带来一种优雅、宁静、淡泊的精神愉悦感。在景观设计的底色塑造上也可以借鉴茶文化的淡雅底色(如素绿色)进行修饰,避免出现色彩的过于火热。

参考文献

[1]张羽薇.浅谈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4):140-140.

[2]朱伟珏,姚瑶.阶级、阶层与文化消费———布迪厄文化消费理论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2(4):52-57.

[3]云杉.文化自信:传承、开放与超越[J].理论学习,2010(10):4-7.

[4]柯慧俐.通过中日茶文化的对比看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茶道文化的影响[J].文学界(理论版),2011(8):212-212.

[5]张建超.传统汉字造型手法在当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J].大舞台,2015(1):91-92.

作者:王炳富 单位:三明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第三篇: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茶文化理念

摘要:室内设计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浓重一笔,它既体现了人类在生存发展中的科技思维,更体现了人类的历史文化文明在生活家居中的指引作用。而茶文化中的茶道精神是由中国人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继承与弘扬中提炼出的精髓。本论文从当今室内设计活动的现状和不足之处出发,通过对茶文化概念的深入发掘,整理出当前室内设计需要的一些东西,有目的性的归纳出室内设计环境艺术中的茶文化理念及其应用要点与措施。

关键词: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茶道精神;措施

茶文化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具备形色各异的形式内容与丰富的内涵。中国人民在继承与弘扬茶文化的历史进程中,综合了方方面面的内容。另一方面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我们生活中方方面面都可以得到展现出来这为茶文化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活跃的思路。因此,当茶文化与室内设计结合在一起时,茶文化则有如神来一笔,为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赋予了清新的思路。因此,在当今社会重新思考茶文化对室内设计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寻找到有效措施来弥补不足。

1茶文化与环境艺术的联系

我国的环境艺术从古时的传统建筑风格到融合西方现代艺术设计,其发展历程已经在现有的风格水平上做到了极致,因此也不可避免地触碰到了发展的天花板。考虑到当今的社会需求,已经到了不得不改革环境艺术设计理念的地步。恰逢茶文化在新的社会阶段需要重新探究其内涵,丰富其应用方面。自然就萌发了将环境艺术设计与茶文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用于室内设计中的想法。

1.1茶道精神的内涵

茶叶的产生可回溯至神农氏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茶叶得到了越来越多到百姓的青睐,茶道精神也随之风行。在茶的种植与引用过程中,逐渐提炼升华出茶道精神。而与儒、道、佛家思想的结合,则深化了茶道精神的内涵,让其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有力代表。茶文化其一就是品茶时所能展现出来的生活方式的消遣。通过从茶文化中得到相关礼仪的培训则有助于个人思想美德境界的提升。早在元明时期茶道得到大规模的宣传,宋飞的著作便记载到这一点。到了明清时期,茶叶作为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商品,也将其附带的茶文化传播至西方其他的国家。因此,我国传统茶文化体系中最重要的就是茶道精神,必须在考虑茶文化的应用时加以重视。

1.2茶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影响

茶文化元素在环境设计中的影响,从根本上来说是环境艺术设计者对茶文化思想内涵的理解与演绎。比如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到的以和为贵的茶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不仅体现了茶的品格蕴含的道家淡泊、宁静、返朴归真的神韵,也指导了人性的静、清、虚、淡,让人们能够品味到延续千年的茶文化,为我们的环境艺术设计添加更多不同的设计方案,使得其更加完美。不过在环境艺术设计融入优秀的茶文化的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居住者对基于茶文化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也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理解过程。因此设计师也需要专心静虑,心地纯和。

1.3环境艺术对茶文化概念的丰富

环境艺术设计能够展示出城市设计者的思想层次,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可以在长时间的接触中让人们得到潜移默化的暗示与改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结合茶文化理念,也对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起了一定作用。那么环境艺术设计与茶文化的结合便不仅是设计的革新,也赋予了茶文化新的生命力。从茶文化中不仅可以窥探到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也能从其中感悟出中华人民的信仰与历史使命。通过人们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能在劳动创造中继承和发展茶文化,这对茶文化整体的丰富和革新有着推动作用。在设计师的提炼与劳动人民的实践创造过程中,茶文化在现代社会可以获得新生。

2室内环境设计要求

室内设计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有着很高的要求;它与我们平时的室内装潢不同,室内设计是对房间里面的构造及设施进行创造,达到顾客要求,这涉及到居住使用者之间、使用者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把环保意识这一理念带到室内设计中,包括从装修材料的选择到设计理念,都应秉承着环保健康的初心。室内设计强调以设计为中心,这与形式主义是有着根本区别的。核心是在讲求整体的人性化功能上,满足居住者的身心安慰。

2.1室内设计流派分析

古典主义流派、超现实主义流派、现代风格流派、作为室内设计的主要流派,各自有着独特的审美观。古典主义流派十分注重整体风格的统一,通过家具、陈设、色调的组合,使得室内景观透出一种典雅大气的氛围。设计师在制作古典主义风格的环境时也需要从历史中寻找设计灵感,从历史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超现实主义风格常营造出未来感和疏离感,以此表达出设计者在抽象思维中凝结的艺术审美。通过家居的独特造型和空间光影的错乱交织.给居住者以无限的艺术遐想;现代风格流派则是根据现代人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进行设计,崇尚用简约的风格给居住者带来平静与闲适的感受。

2.2室内艺术环境设计要求分析

室内环境设计首当其冲的理念在于是否对顾客的健康有影响,因此在设计的材料方面成为了当今设计师门的主要考量,运用当代高科技材料替代旧材料,实现物质层面的环保,在环境设计加入更多的自然元素,如此能让人们在智能便捷生活的同时体验到犹如置身空山新雨后的环境中。通过色调的各种烘托渲染和对比,实现别具一格的装修风格。不仅如此,也要时刻考虑到居住者的舒适,力图在环境体验中为居住者营造出温馨和谐的氛围。

3茶文化在室内设计环境中的应用

本研究主要辨析了基于茶文化理念的环境艺术设计,如何能动地运用茶文化理念来帮助我们塑造新的室内环境设计方式,就是重中之重。对此,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3.1茶的形象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谈到茶叶,我们普通人立刻联想到的是茶园里的茶树和制作后的罐装茶叶,其次就是茶具、沏茶、饮茶的礼仪等等,这些便是所说的茶的形象。人们都特别的希望我们将茶的文化形象应用在室内环境设计中达到美化的效果,不过在利用其特点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一点,我们不能只着眼于将茶叶的形象生搬硬套进设计的物件中,而要从茶的形象中提取出具有代表性的点,利用时下的艺术角度对其进行改造,实现古为今用从而指引设计。茶文化形象也能对环境设计升华自身,让环境设计脱离浮与形式表面的层次,升级为从整体的环境布局至每一样的细节组合都能借鉴和体现茶文化,并将其中出色的构造布局思想利用到现代环境设计中来,这样也有益于帮助设计师独辟蹊径,形成基于自己对茶文化理解的环境艺术设计。茶的形象在室内设计中运用的特例有很多,像我们环境设计中利用茶具摆放方式的特点来设计室内环境的布置,这也是我们环境设计中最基本的应用茶文化的设计方式。从整体大方向上的环境设计中来看我们所运用的设计理念就是来源于茶具中茶匙与茶壶位置摆设的方式来进行构思的。具体来说就是以中心建筑为主,再围绕它设计出彼此呼应的同系列的小建筑群。这样不仅从整体布局中能够让使用者体验到茶具的布局,借此也能亲身体会到茶文化。

3.2茶文化神韵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不管是从茶文化的形象方面来看,或者是从茶文化的内在含义上来说,通过把茶文化与环境设计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能够使得茶文化这一中国文化继承并发扬光大。因此茶文化的形象和茶文化的内在含义仅仅是我们对茶文化继承的第一步,通过对茶文化进行深层次精神的探索,体会茶文化最根本的“和”的精神。从种下茶树、采摘鲜吉、制作茶叶,再到沏茶、饮茶,从与茶文化相关的每个环节去提炼茶文化核心的精神。把这些对传统文化的感悟与现代科技工程有效结合,创造符合当今人们对设计满意程度。我国茶文化历史极其悠久、博大精深,它的精神更是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通过在设计中加入茶文化元素会使设计更加得体。综上所述,要想实现传统茶文化与室内设计环境艺术的糅合,就要求设计师能够亲身体味茶文化中的精神,以茶文化为骨骼,运用现代的室内环境设计与技术为血肉,将二者结合才能达到环境艺术设计的实用性与审美性。

4结语

茶文化和室内设计的结合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多选择,随着世人对茶文化的不断了解与接受,可以让设计师更加灵活的运用茶文化的意象特色来设计室内环境,让居住者体会到历史感和仪式感,进一步提升居住者的舒适度与精神享受。

参考文献

[1]陈冲.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包装世界,2014(4):104-105.

[2]刘凯.传统茶文化对茶叶包装设计的影响探究[J].福建茶叶,2015(6):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