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综合管理范例

社区综合管理

社区综合管理范文1

关键词:社区综合减灾;社区综合减灾档案;档案管理

社区是社会结构中的基本单元,是城乡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各类灾害事故发生时的承受主体,具有基层动员、应急自救、减轻灾害风险和降低灾害损失的职责。2007年,《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强城乡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1]。2010年国家减灾委员会首次颁布《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并于2013年进行修订完善,均对社区综合减灾档案做出了规定,如第九条“档案管理规范”提出“社区建立了包括文字、照片等档案信息在内的规范齐全、方便查阅的综合减灾档案”[2]。从此,我国社区档案工作中一个新的专门档案——社区综合减灾档案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为增强全社会抵御和应对灾害的能力,2018年3月,国务院实施机构改革,组建应急管理部,并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城乡社区综合减灾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全社会综合减灾的渠道逐级下沉,也使得社区综合减灾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日渐显现。

1社区综合减灾档案的涵义

社区综合减灾档案收录了基层社区在综合减灾工作中形成的各种有保存价值的资料,内容涵盖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各个环节,直接反映社区防灾减灾工作的全部过程,具有原始记录性、信息性、知识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等属性。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是一项需要多措并举和综合协调的系统工作。截至2017年底,国家减灾委共命名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1048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命名的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也有10000多个[3]。这些社区根据各自地理环境和社区主体构成的不同,在人防、物防和技防上都各有侧重,都有各自独到经验和鲜明特色。可见社区综合减灾工作需要因地制宜,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工作内容,因此社区综合减灾档案呈现点多面广、来源复杂和形式多样的特征。

2社区综合减灾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社区综合减灾档案从无到有、数量从少到多,但相关的档案管理工作却没有及时跟进。“我国档案部门目前还没有建立起档案部门同社会危机管理的职能部门及辅助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4],社区综合减灾档案管理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档案管理部门和学术界及时关注并优化完善。

2.1缺乏具体执行细则,档案管理各自为政

《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明确社区档案管理是申报评选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十项基本要素之一[5],该要素下还细分为“社区减灾工作档案”和“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过程档案”两个二级指标。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仅提出“社区应建立规范、齐全的社区综合减灾档案,有文字、照片、音频、视频等档案信息”的要求,缺少具体意见和明确说明,在界定归档内容和归档范围上不够明确,对归档文件的种类和范畴的叙述也语焉不详、过于笼统。那么“规范、齐全的社区综合减灾档案”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应该包括社区里哪些部门或单位(如基层组织、驻社区单位或企业、社会团体等)呢?社区综合减灾档案的建档要求是什么,是建立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还是一部分建立纸质档案、另一部分建立电子档案?谁来负责社区综合减灾档案的收集和整理,档案材料收集是否齐全、内容是否详实,又由谁来统一审核或评定?社区综合减灾档案查阅的权限和范围是什么?这些现实问题和工作细节,都缺乏考量与统筹。在调研中笔者发现,各地社区在综合减灾能力建设中,几乎每个社区的建档要求都不一样,归档内容也不一致;纸质档案通常多于电子档案,而且不论是纸质档案还是电子档案,格式不完善和规格不统一的现象十分普遍。

2.2综合减灾档案研究近于空白,相关理论建设尚未起步

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能够减少社区灾害隐患风险、降低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大致包括构建社区综合减灾组织管理和协调统筹机制、识别与评估各类灾害风险、排查与预警预报常见灾害隐患、编制灾害事故应急处置和群众生活安置预案、提高居民避险减灾意识和训练其自救互救技能、开展社区综合减灾动员和与各界进行联合演练、使用减灾基础设施建设与备灾资金、申报评估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等。在这一系列工作当中,会形成许多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资料。如何使综合减灾档案为社区减灾工作服务,是社区档案工作者需要下功夫和出成效的地方,也是体现其档案管理专业水平的关键。国家减灾委明确指出“不怕劳民伤财、不怕兴师动众、不怕十防九空”[6],要求坚持以防灾为主,把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当作一项需要始终紧抓的基础工作。但是目前档案学术界似乎还没有认识到全社会综合减灾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社区综合减灾档案管理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笔者以“社区减灾档案”和“社区综合减灾档案”作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进行检索,仅录得国家减灾中心邓岚老师于2015年11月在《中国减灾》发表的《社区减灾档案建设刍议》一文,邓岚老师在文中坦承“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社区减灾档案的研究才刚起步”[7]。我国城乡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始于2008年,迄今已经整整10年,但社区综合减灾档案管理的理论建设却没有同步跟上,就目前相关研究成果来看,社区综合减灾档案的理论研究几近空白。这或说明学术界对当前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的重要性缺乏深入了解,或说明民政部门、应急管理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在某些工作环节上尚未做到无缝衔接或进行必要沟通,或说明社区案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完善社区综合减灾档案管理的途径

3.1明确应归档的材料

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已经成为社区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在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时要做好如下工作:第一,要建立健全运转高效和职责分明的社区综合减灾工作长效机制,制定并完善社区综合减灾的规章制度。定期开展社区灾害风险排查与识别,制定出社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或困境儿童、残障人士、病患者等脆弱人群清单,排查摸清居民住宅和运动场所、医院、幼儿园、学校、超市等公共设施的安全隐患,制定或编制灾害风险隐患监测清表、社区灾害风险识别与评估图等;根据社区灾害风险隐患特点、脆弱人群、救援队伍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和志愿者服务等实际情况,编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社区应急响应与紧急救助预案、各类自然灾害或生产生活事故的减灾应急响应预案,并明确救灾应急预案的启动标准。第二,要结合当地社区实际情况和灾害隐患现状,因地制宜建立紧急避难场所,设置比较醒目的安全指引标志,标明社区紧急疏散路线、应急避难场所和临时生活安置场所,并储备一定数量的应急救援器材装备、常用药品和必备的生活物资等;组织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以接地气的方法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集中开展防灾减灾知识技能培训等宣传教育活动;建立社区防灾减灾救援队伍和社会志愿者队伍并开展定期演练,还要加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之间的联合应急演练等。可见社区承担着繁重的综合减灾工作,需要面对和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解决各种问题时形成了很多有价值、可推广的宝贵经验,也形成了大量的有价值的资料。应当明确社区综合减灾档案应归档的材料,从减灾工作业务模块来看,社区减灾档案的归档范围大致包括:反映社区基本情况(辖区面积、分管范围、总户数、常住人口、所驻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信息;反映社区综合减灾指挥机构与工作制度的资料,如各职责小组名册、社区干部任免批复或批示等、社区相关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汇总等;反映风险隐患识别评估的资料,如社区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清单、灾害风险识别与评估地图,还有各种灾害事故的减灾预案和应急响应救助预案;反映社区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的资料;反映面向居民开展减灾宣传教育时形成的资料,如各种宣传教育材料等;反映综合减灾资金投入情况的资料,包括各种减灾资金筹措情况说明、资金保管与使用情况说明、社区综合减灾资金监督与管理制度等。

3.2加强业务指导并提供业务培训

社区综合管理范文2

关键词:高血压;高血压社区管理及综合干预;控制疗效

0引言

慢性疾病中多发高血压,不具有传染性,发病率最高,可导致患者出现脑卒中、脑衰竭及冠心病,可诱发死亡。原发性高血压主要临床表现是血压升高,病因不明确,继发性高血压病因明确,可持久性或者暂时性升高。高血压常见并发症是脑卒中,有效控制高血压,可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及发展起到有效控制作用[1]。分析获知,高血压患者受到不良生活习惯干扰,患病率剧烈增加,尤其是随着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快,发病情况不容乐观。本组入组56例患者,研究课题是分析给予高血压患者实施高血压社区管理及综合干预的控制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我院随机选取56例高血压患者,经过临床诊断及治疗,选自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均签订了知情同意协议,根据数字表法分组,28例实验组患者年龄44-81岁,平均56.3岁,男女比例20:8,合并高血脂、糖尿病患者例数分别是15例、4例;28例对照组患者年龄43-80岁,平均56.5岁,男女比例19:9,合并高血脂、糖尿病患者例数分别是14例、3例。将2组患者入组数据进行比较,差异不大(P>0.05)。

1.2方法

纳入对照组的患者行常规药物治疗及门诊随访:告知患者药物使用剂量、途径及不良反应等,给予患者提供门诊随访,监督患者遵医用药。纳入实验组的患者行高血压社区管理及综合干预:①社区内需构建高血压管理中心,为每一位患者构建健康档案,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评估患者病情,制定社区干预管理方案并严格执行,做好患者心理干预、运动干预、饮食干预及药物干预、健康宣教等。②运动干预:告知患者进行规律、适当的有氧运动,可有效控制体重,争取每周减重0.5-1kg。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及体质进行有氧运动方案合理制定,采用慢跑、散步及骑车等运动来提升患者免疫功能[2],对患者各项生化指标进行观察及记录,若出现异常,需立即停止运动。③用药干预。若未能给予换采取恰当降压药物治疗,降压效果不明显,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各种副作用,因此,临床需根据患者病程、合并症及药物副作用等因素对药物进行慎重选择,尽量选择每天用药1次的降压药物。④饮食干预。高钠盐可升高患者血压,因此,患者需严格限制钠盐摄入量[3],平衡患者膳食并对高热量食物摄入进行有效控制。⑤健康宣教。社区需定期组织高血压疾病讲座,可通过张贴高血压宣传海报、建立健康网站来加强患者疾病相关性知识了解[4]。⑥心理干预。社区内医护人员需定期对高血压相关性知识将集中讲解,告知患者用药注意事项及控制办法,促使患者不良情绪显著缓解,促使患者心态平和及积极配合护理干预[5]。

1.3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9.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分析获知,实验组患者血压控制达标率对比(如表1所示)、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如表2所示)、血糖及血脂水平对比(如表3所示)均获得了显著改善,对比对照组患者,P<0.05。

3讨论

高血压发病率呈现为逐年增加趋势,部分患者不知道自己病情,部分患者未能及时接受治疗,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6],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临床上十分重视高血压防治工作,进行了大量研究。分析得出,给予高血压患者实施常规药物治疗及门诊随访无法有效控制患者血压波动,效果不够确切。综上所述,给予高血压患者实施高血压社区管理及综合干预的效果理想,对显著改善患者血压控制达标率、血压水平、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遵医嘱率、血糖及血脂水平存在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荐[7-8]。后续探讨中,对高血压社区管理及综合干预进行完善,增加本组研究临床代表性及参考性。

参考文献

[1]邹小健.社区规范化管理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和高血压并发症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29):143-144.

[2]王苹.综合干预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健康行为改善情况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8(2):200-202.

[3]罗耀灵.高血压社区管理和综合干预的控制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3):8-9.

[4]张晴,冯晓敬.社区高血压患者实施综合干预措施的效果评价[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6,13(1):81-83.

[5]曹瑜.高血压患者的社区综合干预治疗的效果观察[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6,3(1):41-42.

[6]尚才兵,刘峰,梁锐.家庭医生模式下的高血压综合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7,24(1):130-132.

[7]倪新英,王忠丽,李爱君.社区综合干预后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9):307-308.

社区综合管理范文3

【关键词】公共服务设施;社区综合体;规划

随着居民对美好生活场景的需求不断提升,传统社区服务“无序+分散”的布局模式尽显疲态,人们需要一种就近满足多样化公共服务需求、又能进行社会交往的公共场所。社区综合体应运而生,一种趋向于“社区最后一公里”的综合型服务供给模式[1],为当前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困境提供了解决思路。

1发展成都市社区综合体概述

1.1发展背景。成都市在社区综合体建设方面做了较多探索,自2010年来陆续编制了一系列专项规划导则来指导社区综合体建设。2010年出台《成都市公共配套设施规划导则》[2],提出居住区服务中心项目宜以综合体方式叠建布置。2013年制定《成都市中心城区十五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规划》[3],将中心城区划分为200个15min基本公共服务圈,每个基本公共服务圈内建设1个社区综合体以满足社区居民的“一站式”公共服务需求。2015年出台《成都市中心城区社区综合体规划》[4],规划建设200处社区综合体。2020年出台《成都市社区综合体建设技术导则》[5],规范了社区综合体的建设及交付标准。2020年出台《成都市社区综合体功能设置导则》[6],提出五大特色社区综合体概念及综合体功能设置建议。社区综合体,已成为成都市解决居民综合服务需求,提升社区生活品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载体。

1.2社区综合体理念内涵。社区综合体是指将社区服务设施进行集中集约建设,集合了多种公共服务设施和便民商业服务设施的综合建筑物(群)。成都市社区综合体是由社区管理、社区服务、文体休闲、医疗卫生、市政公用、社区商业等功能构成的公共服务设施聚集体,是社区的公共服务中心(表1)。

1.3建设现状。2014年,成都市启动了第一批37个社区综合体建设[7]。2017年底,成都市启动了中心城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三年攻坚”行动,到2020年底全市新建2818项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其中社区综合体261个。

2社区综合体规划标准

2.1规划选址原则。2.1.1科学规划。以成都市各区的15min基本公共服务圈规划为基础,以每一个规划生活圈为控制单元,与城市新区发展规划、城市有机更新、产业功能区建设等专项规划有机结合,综合评估服务设施用地,选择用地规模适宜、符合建设标准的地块设置社区综合体,并确保每个公服圈内至少布局一处社区综合体,满足居民公共服务需求。2.1.2全面覆盖。按照“开发地块同步建设、整理片区提前配套、建成区逐步完善”及“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综合考虑社区周边现状建设、土地出让计划等情况,对不满足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的服务圈进行全面校核,结合近、远期实施进行规划落实。2.1.3交通便捷。社区综合体尽量选择在具备完善的公共停车设施和便捷的公共交通换乘工具等交通便利地块,满足居民15min步行(500~1000m)可达,提高社区综合体的使用便捷性。2.1.4空间融合。结合公园、“小游园”、“微绿地”、广场、综合运动场等公共开敞空间进行一体化规划设计,延伸社区综合体使用功能,为社区居民构建人性化的生活与交往空间。

2.2设置标准。成都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包含社区管理、社区服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市政公用、商业服务八大类,结合居民日常需求,确定除教育类的其它七大类服务设施均可纳入社区综合体内进行叠建(教育类需独立配置用地,社区综合体内不做相关要求)。《成都市中心城区公园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圈规划导则》等规范根据各类功能设施使用需求,明确了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图1、表2)。社区综合体内除了设置农贸市场等基础性社区商业设施外,还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设置部分其他商业设施,如商务办公、餐饮娱乐、邮政服务、休闲购物、教育培训、金融服务等多种功能,以保持社区综合体的活力,增强居民社区归属感。

2.3建设形式。基于公共服务设施使用需求,结合不同场地建设条件,可设置“垂直、水平、混合”三种社区综合体建设形式[8]。垂直形式以单体多层建筑为主,依据各类公服设施相互干扰度及空间关联度的差异,进行垂直空间布局;水平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单独地块形成的低层沿街建筑,各类公服设施功能在水平空间叠建,二是多个功能的单独地块构成布局相对集中的建筑群形式;混合形式即同时包含垂直建设和水平建设两种形式,形成群体建筑(图2)。

3社区综合体建设实施

3.1建设标准。成都市为加强和规范社区综合体建设,提升建筑品质和建设质量,制定了《成都市社区综合体建设技术导则》,明确综合体建设应包括建筑工程、室内装修、设施设备、环境景观、导识系统等内容,并原则上规定不得以清水房标准交付使用。社区综合体为公共服务设施的聚集体,其整体建设要求除应满足上述技术导则外,所含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还需要满足《成都市社区服务中心、社区用房、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站建设技术导则》《成都市综合运动场、综合健身馆建设技术导则》《成都市再生资源回收网点(暂存点)建设技术导则》《成都市农贸市场建设技术导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标准》《成都市公共厕所建设技术要求》《成都市环卫工人作息房建设技术要求》等规范、导则要求。

3.2开发模式。结合社区综合体规划点位的分布情况和实施条件,采取政府投资、企业配建、公开招拍挂等多种开发模式实施建设。3.2.1政府投资模式发挥政府实施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的主体作用,对于以下三类社区综合体,可优先采取政府投资方式实施。一是居民需求急切、需尽快建成投用的项目;二是位置相对较偏僻,周边配套相对不完善,社会企业投资意愿不大的项目;三是因土地性质等因素暂不具备上市条件的项目。3.2.2企业配建模式在经营性用地出让时,可在土地上市条件中明确由竞得者配套建设社区综合体并无偿移交属地政府所在社区。此种开发模式需要求配套社区综合体与经营性开发项目首期“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竣工投用”,或者根据社区实际使用需求优先实施投用。对于土地竞得者不按照建设标准、建设时间等要求实施配套社区综合体建设的,可由属地政府规划、住建、房管等多部门形成联动,不予办理关联经营性开发项目的预售、网签、规划、竣工验收等程序予以制约。3.2.3公开招拍挂模式为激发市场活力,发挥社会资本优势,吸引企业积极参与,对于地理位置较优越、有投资潜力的社区综合体项目,可采取招拍挂模式建设。成都市《关于加强居住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的意见》明确采取此种模式的社区综合体,公共服务设施面积不少于总建筑面积的50%,剩余部分可由投资建设单位配置商业设施。建成后公共服务设施部分无偿移交属地政府所在社区,商业部分由投资建设单位自持。

4社区综合体运营管理

4.1社区自主管理。由社区居委会作为管理主体,在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指导下进行具体管理。

4.2组建专业运营公司。学习苏州市成立邻里中心建设公司,负责建设和经营邻里中心的经验[9]。成都市各区一般利用现有国有平台公司,负责部分社区综合体的运营管理,社区综合体的商业部分租赁费用可用于支持公益服务支出,减少政府财政投入,保证社区公共服务同商业服务持久、健康发展。

4.3引进市场管理团队。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通过招商引资,将社区综合体中的商业及具备收益条件的部分设施整体打包,引进社会企业进行运营管理。由市场管理主体制定一套完整的社区综合体管理体系,包括商户组织、经营销售、物业管理等方面内容,在确保自身盈利的同时,以保障社区公共服务的质量。

5案例分析———以郫都区仁和社区综合体为例

5.1仁和社区现状。仁和社区位于成都市郫都区红光街道东北区域,面积约1.29km2,规划居住人口3.8万人,目前社区内已建成居住住宅11个,常住人口约2万人,社区交通便捷。在仁和社区综合体实施前,社区公共空间明显不足,缺乏农贸市场、文化活动中心、养老服务设施等公共设施。

5.2仁和社区综合体情况。5.2.1项目基本情况仁和社区综合体(又叫新合作·邻里之家)占地面积5454m2,总建筑面积约16236m2,计容建筑面积约13088m2,容积率2.4,建筑高度23.95m,空间上采取垂直建设形式,地下1层,地上5层。项目包含农贸市场、社区卫生服务站、文化活动中心、养老服务设施、公厕(含环卫休息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及商业、商务办公等商业设施(图3、图4)。5.2.2开发模式仁和社区综合体采取公开招拍挂模式实施建设,根据土地出让要求,项目建筑面积的51%用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成后由开发企业新合作公司无偿移交给社区使用,剩余的49%建筑面积由企业配置商业、商办等设施并自持。5.2.3运营管理模式项目的公共服务设施部分移交红光街道仁和社区后,充分利用新合作公司在邻里中心(社区综合服务体)、新合作市集(农贸市场)、新合作生活(生鲜便利店)三大业态方面专业化运营管理优势,由红光街道与其签订农贸市场、养老服务设施部分的返租协议,租赁费用于支持社区综合体其他公共设施的费用支出,保证社区公共服务持久、健康发展。

6结束语

社区综合管理范文4

[关键词]糖尿病前期;社区综合管理;糖代谢;脂代谢;体重指数;认知;生活质量

糖尿病现已成为当前社会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1]。预计2035年糖尿病前期(PM)患者人数将接近5亿,如无不采取措施,将有约90%的PM患者在20年后进展为糖尿病。健康管理是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控制疾病进展的有效途径[2]。本研究旨在分析社区综合管理对PM患者糖脂代谢水平、糖尿病认知与生活质量的影响,为糖尿病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实证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12月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体检人群中被诊断为PM、并已在社区建档的常住居民200例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试验组男25例,女75例;年龄20~72岁,平均(53.96±11.66)岁;体重指数(BMI)为14.98~35.54kg/m2,平均(24.32±3.79)kg/m2;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56例,初中24例,高中及以上20例;本地户籍91例,外地户籍9例;住在城市者33例,住在乡村者67例。对照组男2例,女76例;年龄22~74岁,平均(54.29±11.43岁);BMI为15.44~34.26kg/m2,平均(24.50±3.52)kg/m2;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52例,初中28例,高中及以上20例;本地户籍90例,外地户籍10例;住在城市者32例,住在乡村者68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年龄18岁以上,知情并同意参与本研究;(2)非糖尿病患者。排除标准: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病史及其他原因无法配合完成调查者。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对照组:提供社区建档、定期随访服务,提醒患者注意饮食调节、适量运动,控制血糖水平。观察组:在常规服务基础上开展社区综合管理。(1)健康教育:通过发放宣传手册,举办糖尿病知识讲座、参与式宣传活动等方式提高患者糖尿病知识水平。(2)膳食指导:了解患者膳食结构,为每例患者制订个性化饮食方案,限盐、限油、限糖,增加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摄入,保持膳食平衡,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节食。(3)运动指导:了解患者日常生活习惯,为每例患者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倡导适量运动,以中等及以下强度有氧运动为主,将患者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避免肥胖和超重。(4)用药指导: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定用药方案,培训患者掌握血糖自测技能,推荐自测血糖,患者出现血糖明显波动应及时就诊。(5)不良行为干预:倡导建立良好生活、作息习惯,保持充足休息和睡眠,戒烟戒酒,避免熬夜。(6)心理疏导:随访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心理状态,对出现明显情绪波动的患者及时开展评估,通过早期筛查发现焦虑、抑郁患者,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将患者转至心理治疗门诊。(7)社会支持:通过家庭医生团队与患者家属沟通,构建良好家庭支持氛围,倡导乐观积极的生活方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8)新媒体应用:通过公众号推送糖尿病知识,建立微信线上咨询群,提高社区综合管理可及性。1.2.2观察指标。(1)调查干预前和干预12个月后患者糖代谢、BMI和血脂水平,糖尿病知识和生活质量水平,糖尿病转归情况。糖代谢指标包括空腹静脉血糖(FPG)、口服75g葡萄糖2h血糖(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水平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采用糖尿病患者知识量表(ADnowl)中文版[3],对患者糖尿病知识进行调查。(3)采用糖尿病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修订版(A-DQOL)[4],调查患者生活质量情况。此量表包含46个条目,分为满意、影响程度,忧虑程度Ⅰ、忧虑程度Ⅱ等4个维度。生活质量水平与得分呈反比。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BMI、糖代谢情况比较BMI、FPG、2hPG、HbA1c水平方面,2组干预前、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干预后均低于同组干预前和对照组干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2组干预前后血脂水平比较TC、TG、LDL-C、HDL-L方面,2组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干预后均低于同组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2组干预前后糖尿病认知评分情况比较AD-nowl中文版量表评分方面,2组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干预后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试验组干预后高于对照组干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生活质量水平比较A-DQOL量表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评分方面,2组干预前、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干预后低于对照组,试验组干预后低于同组干预前和对照组干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社区综合管理范文5

国家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能力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真正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讲,国家治理体系是一系列规范行政行为、市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制度和程序的总和,包括国家的行政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目标就是要规范社会权力的运行和维护公共秩序。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有机、协调、动态和整体的制度运行系统,涉及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等三个次级体系,而城市治理现代化则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就是要处理好国家与市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而在城市治理现代化方面,也应该首先理顺好政府与社区、政府与民众的关系,使政府在职能上归位,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治,达到政府治理与居民自治之间的良性互动。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政府要首先转变观念之外,还必须有健全的制度保障,建立适应城市治理现代化要求的社区组织体系。必须看到,实现城市治理的现代化,重心在基层,基础在社区。因此,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建立新型的社区管理组织体系,既是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条件。

二、盐田改革社区管理体制的实践探索

深圳市盐田区委、区政府在多年的城市管理实践中,虽然无法一开始就将其提升到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理论高度,但是在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仍然有不少做法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原则。2002年初,盐田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在全区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要求将居委会改为社区居委会,并以此为中心建立新型的社区组织体系,承担起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重任。并且,明确指出新的社区组织体系的任务是“以加强社区党的建设和社区自治建设为重点,以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和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为基础,以发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以提高社区文化建设水平、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高人的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为宗旨”。很明显,这样的改革指导思想符合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它可以有效地调动基层党组织、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社区治理的合力,创建现代化的文明社区。2002年开始建立的新型社区组织体系,包括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是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由居民选举产生,主要职能和任务是建立社区服务网络,完成社区服务任务以及以社区服务为龙头的社区建设的各项任务。居委会有自治权、协管权和监督权。二是社区居民会议。社区居民会议是社区的权利机构,是社区居民表达自己意愿的组织形式,其主要职责是选举社区居委会,负责审议居委会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报告,研究决定社区内涉及居民利益的重大事项。虽然社区党支部仍然是社区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但这种新型的社区组织体系开始体现出政府和社区的职能、权责的分离,实现了居委会从“议行合一”的旧体制向“议行分设”的新体制的过渡,最重要的是使居委会开始具有“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性质,起到了“还权于社区、还利于社区、还位于社区”的作用。2005年,盐田区委、区政府出台一系列文件,对社区组织体系又进行了新的改革,将社区工作站从居委会中分离出来,作为区政府设在社区的唯一的承接政府下达的各类行政事物的工作平台。社区工作站的设立,将居委会原先承担的政府职能彻底剥离出来,然后由政府通过社区工作站的雇员为居民提供专业优质的服务。同时对居委会的委员实行直接选举,这样既激发了居民参与政治的热情,又使居民对自己选出来的委员和主任有信任感。对于民主选举产生的社区居委会,区委和各街道党委还注重发挥其协调矛盾、民主自治、依法监督的功能,创造各种条件使居委会能通过多种途径来协助政府做好基层社会工作,起到正确引导群众的思想情绪,调解民间纠纷,维护社区的治安环境,保持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居委会也就真正成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自治组织。2011年5月18日,盐田制定下发了《盐田区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工作方案》,再一次提出了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社区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完善社区管理服务功能的任务,要求做到党建有力、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全面实现争创“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的工作目标。这个工作方案的最大特点就是目标明确,任务具体,而且责任到位。该工作方案的出台,巩固了前一阶段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完善了社区管理机制,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党的十八大之后,为了进一步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解决基层社区负担过重、考核过多的问题,2014年8月盐田区正式出台实施“1+2+1”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相关文件。其目的就是通过理顺基层各类组织关系,强化综合党委核心领导地位,减轻社区工作站负担以及提升基层工作人员待遇等方式,着力构建一核多元、共融共治的社区管理新体制。这次改革主要涵盖四个方面:一是要理顺社区各类组织的关系,进一步明确社区综合党委在基层社区的核心领导地位;二是明确社区党组织发挥领导作用的方式;三是为社区工作站“减负”,提升政府服务基层群众的质量;四是增加基层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待遇,让愿意扎根基层者拿到体面的工资。而改革的最大亮点,就是系统地梳理并制订了社区工作站工作目录和考核目录。根据这两份目录,盐田基层社区工作站承担的工作事项被压缩为30项,考核事项从原来的70多个压缩成2个。这样就有效地解决了基层社区的三难:“婆婆”多,任务重,各种考核泛滥。

三、盐田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及其启示

盐田区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盐田社区的管理体制和机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出四个方面的明显特点:

1.基层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近年来,随着社会管理和社会创新工作的不断推进,参与社区管理的各类组织日益增多,虽然较好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但也带来了社区组织权责不清、功能重叠、各自为政、缺乏统筹的弊端,难以形成治理合力。因此,如何有效地发挥好社区综合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使社区各类组织依法依规充分发挥作用,形成“一核多元”的社区治理模式,就成为社区治理过程中必须努力解决的大问题。在盐田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1+2+1”文件中,明确提出了社区综合党委是社区内各项工作和事业的领导核心。要求各类组织的党组织和党员均纳入社区综合党委管理,社区综合党委要从政治、思想、组织、加强管理、强化监督等方面全面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其对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这些文件不仅赋予了社区综合党委在重大事项上的话语权,并严格规范了民主议事决策的程序。社区综合党委、社区工作站、社区居委会的重大财务事项和年度收支情况,均需要社区综合党委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讨论决定,社区股份合作公司运作是否做到依法依规也由社区综合党委监督。在议事决策的形式方面,文件也规定社区应以“新三会”形式研究决策各项事务,另外不定期召开民意拍砖会,由社区综合党委选择社区某项难点、重点事务,专门征求辖区居民和专家学者意见。这些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从制度上保障了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的充分发挥。

2.政府的执行力得到较大提高。

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变革中,政府的行为尤为关键,既要真正做到不越位、不错位,又要做到不缺位,必须当好“掌舵者”,切实提高自己的执行力。在盐田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中,做到了降低政府行政成本和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有机统一。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以前,行政化的社区居委会人员结构复杂,平均每个社区有近90个人(包括治安和保洁人员),他们的收入基本上都是区财政拨款,每年至少需市、区财政下拨经费大约1836万元。社区体制改革后,原社区居委会中属于行政工作的归并社区工作站,并给社区工作站明确职责,每个社区工作站平均配备6个雇员编制,工作人员数大为减少,个人收入水平明显提高,但财政拨款的人员的经费整体水平仍然大大降低。更重要的是,这种体制运作牵引街道办事处和各职能部门之间新型的工作关系和行政成本、行政管理及行政效能的评估方式改革,建立了新型的政府管理的垂直链条,提高了同等成本标准下的行政效率。

3.社会组织得到较快发展。

社会组织是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多年来,盐田区委区政府坚持宽进严管,厚待重托的原则始终不渝地促进全区社会组织更好更快更健康地发展,建立起从政府一元管理到政府、社会组织、公民共同治理、构建和谐社会的模式。同时,盐田区还十分注重培育社区参与意识,不但要求社区居委会具有相应的自治功能,而且还要承担起培育各类民间组织的任务。经过几年的发展,盐田区社区服务三级网络开设了教育培训、保洁、物管、家政、中介、文体活动等100多项福利和服务的公共产品,提高了全体居民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近半失业人员通过“社区就业基地”实现了再就业。2013年,盐田又将“继续完善社会组织培育和规范发展机制”列为社会创新重点项目,率先在全市设立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专项资金。除法律法规规定需前置审批以外,对公益慈善、社会服务等八大类社会组织全部实行直接登记,同时放宽社区社会组织准入门槛、简化办事程序,实行登记和备案双轨制。目前全区已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有142家,涵盖了经济、教育培训、文体、公益慈善以及综合等五大门类,逐步承接政府部分公共职能转移,并成为盐田区推动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四是居民民主意识和居委会自治能力明显增强。能否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是社区治理能否真正取得成效的关键。而要调动居民的积极参与,其重要前提就是要充分发挥基层的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居委会组成人员的直接选举。为此,盐田早在2005年就在全区17个社区居委会全部实行了直接选举,当时曾引起广泛的关注,被誉为“中国基层民主的破冰之旅”。在居民的积极参与下,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居委会真正回归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不再直接为政府“跑腿”,而是成为居民的代言人、权益保护人,架起了政府与居民沟通的桥梁。而随着社区服务站的建立,作为一个民办的非企业组织,拥有更多的自主权,经营行为更加灵活,使社区服务站在解决一些企业不愿无偿解决、政府无法全面解决、居民无力个人解决的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提高了社区服务的水平,促进了和谐社区的建设。更为可喜的是,随着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积极性的提升,盐田已经涌现出一大批志愿者。目前志愿者队伍人数接近3万人,约占辖区人口的15%,其中注册义工8000多名。这批志愿者为盐田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当初盐田社区治理体制的改革,是围绕创建符合盐田实际、满足政府社区管理和保障居民权利实现需要的社区治理模式,而不断探索前进的。但是反思盐田整个改革的进程,人们还是不难发现,盐田坚持制度创新和体制内资源优化这种与时俱进的改革,不但为形成中国特色社区治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四、启示

1.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尽管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个提法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才正式出现在党的文件中,但实际上30多年的改革都是朝着这个方向迈进。也就是说,随着党由一个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由国家统治转向国家治理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从盐田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虽然当地的党委政府一开始还无法预见到今天所倡导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然而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举措都是为了努力处理好政府管理与民众参与之间的关系,都是为了提高政府的工作效能,都是为了实现社会事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民主化,从而更好地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这一切,同样是国家治理或者说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因此,倡导国家治理现代化不能离开中国的国情,特别是不能离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只有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总结,国家治理现代化才能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2.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党执政能力的集中体现。

社区综合管理范文6

1.1开展健康教育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糖尿病治疗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社区卫生机构每月应定期举办糖尿病知识宣传和讲座,设立健康咨询电话,随时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

1.2规范管理模式

要确保社区每一位糖尿病患者得到持续的医疗服务帮助,社区医护人员要对糖尿病患者提供全面的心理管理,指导患者科学饮食,适当锻炼,同时应重视糖尿病家人的作用,指导其帮助患者更好的控制饮食,督促患者锻炼,确保患者处于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氛围中。

1.3增加与医院的联系

邀请综合医院专科医师对社区医护人员进行定期的指导和培训,对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进行会诊,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应及时入院治疗,待病情缓解和稳定后,回到社区继续治疗,确保所有糖尿病者,均进入社区规范化管理。同时,对于社区35岁以上超重肥胖有糖尿病家属史的居民进行体检筛查,对发现的糖尿病确诊病例及时纳入社区管理。

2结果

2.1血糖控制情况比较:采用社区模式的研究组患者平均空腹血糖值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并发症情况比较:采用社区模式的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是终身疾病之一,糖尿病并发症与患者血糖代谢控制情况密切相关。由于糖尿病患者病程较长,需要长期坚持治疗。伴随社区医疗的快速发展,糖尿病防治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社区慢性病管理任务。建立和健全糖尿病患者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系统管理,充分利用各种社区卫生服务资源,进一步提升社区糖尿病防治的广度和深度,对糖尿病患患者实施有效干预和系统治疗,可以提高社区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改变其不良生活习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能够降到患者经济负担,是糖尿病治疗体系中关键的一环。

国际糖尿病协会已经制定了包括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筛选诊断、血糖监测、血糖控制等内容的糖尿病管理规范,欧美国家也对糖尿病管理内容进行了规范化要求。误国社区糖尿病规范管理工作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以社区卫生机构为核心的糖尿病管理模式已出具雏形。在实施社区综合管理模式中,社区医护人员与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尤为关键,系统的健康教育可进一步推荐糖尿病社区化管理走向深入。依托健康教育、饮食护理、心理干预、运动指导和药物治疗等方式,建立适合社区实施的糖尿病综合防治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社区模式的研究组患者平均空腹血糖值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结论

社区综合管理范文7

想要明确掌握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的有效对策,首先就要对其概念予以理解.所谓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就是指社区管理和服务主体各方的组织结构、职权划分、协调机制、制度管理以及运行方式的总称.该内容的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完善发展逐渐转变而来的,完善的农村社区管理能力和服务体制的创新是影响农村建设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内容,也与运行成本有着很大的关系,有助于农村形成良好的风气氛围.在基层民主政治逐步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农村管理和社会建设体现出了自治化的新特征,实施创新服务,构建农村建设完善体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2坚持农村社区有效管理和服务体制创新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家经济水平持续攀升,构建城乡一体化、打造和谐国家也成为了社会探讨的主要话题,新农村建设逐步成为了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内容.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加强农村社区管理,创新服务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如下:第一,做好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创新有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在改革开放背景下提出的新举措,所谓的新不仅是要提高农村经济建设水平,还要加强管理、创新服务、做到统筹兼顾.做好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工作,能够帮助农村地区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完善管理水平,强化地区发展,并逐步提高农村人民的综合素质,从而全方位的提高农村的综合竞争力,真正构建和谐农村.第二,做好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创新有助于提高农民对政府的满意度.传统的农村管理形式比较单一,社区服务缺乏针对性,内部管理不协调,服务不到位,且监管不严,经常出现权责不明的情况.加强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创新工作,有助于改进社区中存在的问题,细化管理职责、确立明确的权利与责任,提升员工的素质文化修养,从而让他们坚持以百姓为基础开展服务,切实从农民的利益出发开展工作,提升他们对政府服务的满意度.第三,做好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创新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发展,我国的经济水平、国民整体素质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如何促进社会公平、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一体化建设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做好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创新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坚持协调发展,进而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国家良好发展.

3新型的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形式

社区管理体制是阐释社区管理理念、落实社区管理内容、达成社区管理目标的一种新体系.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新形势下,其结构特征也有了进一步创新,管理形式和管理模式更加多元,已经呈现出了全面开花的新局面,其职能和管理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3.1政府主导型

顾名思义,“政府主导”就是指坚持政府在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中的基础性地位,利用政府服务加强社区管理,促进社区发展的模式.该类型主要应用于人口分布较为集中且地域范围较小的社区,它有利于对资源进行整合规划,便于集中服务,在具体设置上大多为“一村一社”或“多村一社”的形式.例如,某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建立了便民服务站、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中心以及便民超市等等,依托政府管理集中开展服务,切实提高了村民的满意度,并搭建了信息平台,实现了新技术管理.总的来说,它主要是基于政府强大管理力量基础之上的服务创新模式,实现了社区成员的大面积覆盖,促进了农村社区的和谐统一.

3.2企业主导型

企业主导型是与政府主导型相对应的管理服务模式,它主要是基于企业管理基础之上的服务类型,社区基本管理大多数都基于企业供给,并形成了自我管理和服务的新形式.但是该类型的管理方式仅仅适用于发达的农村地区,在经济水平较好的地域才能实现企业的高效管理和服务.例如,我国河南某农村社区就坚持企业主导模式,探索出了一条村企合作的发展路径,对村民实施集中规划,村民即是企业内部人员,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村民经济发展.此外,该种管理服务创新类型,还能够加强村民自治,实现外来人民与当地村民的和谐发展,做到共同参与、共同管理,打造多元化发展的新农村.

3.3民间组织型

民间组织的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模式是打好社区组织基础,重视民间力量的一种服务管理形式,它较多的存在于“一村多社区”和“社区设小区”类型之中,村委会领导是组织的基础领导人.某农村社区就在发展建设中采用该种模式实施管理,坚持“产业趋同、共享利益”的原则,建立村委会,开展社区选举,选拔先进党员代表组织发展,并进行有效指导,实施农村自治.这样一来,就可以以村委会为基础载体坚持建设,做好社区服务,并实施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发挥民间力量集中精力办大事,从而更好的为社区服务.

3.4政府、社区互动型

从字面上不难看出,政府社区互动型管理服务模式就是强调政府与社区居民的协调合作,坚持两者的有机结合,坚持双向互动,探索政府行政与社区管理的有机衔接,该类型的管理服务模式大多针对“一村一社区”或“集中建设区”.我国江苏一农村社区就建立了该种类型的管理服务模式,建立了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设立了宣传咨询平台并打造了新的服务团队,加强建设服务站.经过两者的有机统一和协调发展,政府与社区实现了创新建设,深化了民主管理模式,将社区延伸到了政府管理之中,将政府与社区进行了紧密结合,真正构建了其纽带发展模式,形成了农村社区多元化发展的新样式.

3.5政府、社区、社会互助型

该种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突破了传统的管理样式,实现了政府、社区和社会的三方协作发展,有助于三者的互动,将多种力量集合在了一起,提升了管理和服务的有效性.该种类型适用于“一村一社区”的发展建设之中,做到了社区居委会和村民居委会的有机统一,发挥了各方的巨大作用.我国辽宁某农村社区就利用了该种模式实施管理,提升了村民的自治能力,加强了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并实现了对制度、组织的有效保障,创新了组织管理新方式.与此同时,社区服务中心作为政府公共服务平台的延伸,打造了政府窗口,为居民提供了一站式服务,将三方力量发挥到了最大化,并引导社会力量进入了公共服务体系,真正探索出了新的发展机制.

4如何做到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的创新

在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的看到了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了解了其主要内涵和多元形式.如何根据这些特征,将其意义发挥到最大化,进一步加强管理和服务,就成为了社会各界探讨的重要话题.下面我们就结合我国农村社区管理服务的基本情况,谈谈有效策略予以完善:

4.1逐步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的观念认识

想要从根本上加强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的管理水平,就一定要提升广大人民和政府人员对其的认识度.对此,国家要加大宣传力度,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帮助农村人民了解与农村社区管理有关的制度内容和相关法规政策,开展教育,组织学习,让广大村民切实了解农村社区管理与自身发展的密切关系,进而转变人们的传统观念.此外,社区内部管理服务人员也要明确自身的职责,从自身出发,树立新的管理理念,善于从广大百姓的角度出发看问题,完善服务,创新管理,从而做好社区管理,实现体制创新.

4.2健全完善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使其更加贴近群众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想要做好任何事情都要有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作基础,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的创新应用更是如此.对此,社区单位要健全完善具体的管理内容、细化管理规章、创新管理方法,使其更加符合群众的要求.首先,要实现综合办理和分类处置,开设窗口展开服务,对问题进行集中受理,取消以往的组班制模式;其次,利用现代化技术实施网格化管理,将管理人数分组规划,使用计算机等现代化设施开展记录,加强人员管控,对社区管理实施网络运用;最后,采用服务制进行管理和服务,尤其是对面积大、办事不便的地区更是如此.社区要建立服务网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服务.

4.3坚持提升农村社区管理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农村社区内部的管理服务人员决定着其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在本质上体现着农村的整体竞争力.社区要结合实际,做好管理服务人员的选拔工作,挑选素质能力过硬的员工上岗,做好岗前培训,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鼓励政策,并实施综合考评对策,调查员工的社会满意度和村民满意度,从而不断提升管理服务者的综合能力.

4.4利用现代化技术开展网络管理和服务

随着现代化技术水平的逐步创新,以往的人工管理和服务模式已经落后于时展的潮流,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于农村社区管理服务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能够建立信息资讯,一目了然的看到社区管理和服务情况,建立信息网,采取网络互动的方式与村民进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意见.与此同时,将网络运用到其中还能够帮助领导干部分析社区管理的进展情况,也更加便于对员工开展考评,加强管理服务的有效性.

5结束语

社区综合管理范文8

一、社区网格化信息管理相关概念

社区是城市的名片,也是构成一个城市的基本单元,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的发展都要依靠社区这张名片的推动与扶持,所以社区发展至关重要。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首先要从社区开始做起。而社区工作是个复杂而繁琐的工作,怎样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是关于社区发展的重要话题。网格化管理即根据属地管理、地理布局、现状管理等原则,将管辖地域划分成若干网格状的单元,并对每一网格实施动态、全方位管理,它是一种数字化管理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化进程加快,且已渗入各个领域,我们如何实现基层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服务转变迫在眉梢,于是社区网格化管理应运而生。社区网格化信息管理,即根据网格划分,利用信息系统整合公共服务资源,依托信息网格技术建成的一套比较精细、准确、规范的综合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对网格内的各事项进行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政府通过这一系统,为辖区内企业和居民提供主动、高效、有针对性的服务,从而掌握经济动态、提高公共管理、提升综合服务。

二、社区网格化信息管理的现状

(一)基层任务繁重,配套社区网格化信息管理需逐步完善。近年来,“简政放权”、“市县同权”工作在各级政府部门大力推广。在相关政府职能权力下放的同时,部门职责工作下放到社区,这大大增加了镇街社区和网格员的负担。这些都对社区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服务职能全覆盖,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正需要配套社区网格化信息管理的逐步完善,才能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的基层工作提供精准化、高效率的信息服务。

(二)数据壁垒存在,网格化信息管理配套改革需逐步完善。相关业务系统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数据壁垒,无法实现业务部门系统与上级基础数据库的自动匹配、比对。网格员不但存在多头指挥的问题,数据壁垒的存在让本来繁重的基层网格工作有重复劳动的问题,影响了网格化服务管理的效能提升。目前,政府职能部门的体制机制配套改革逐步进行,网格化信息管理配套改革需逐步完善。

(三)网格化信息管理员待遇仍需提高。由于基层任务繁重,仅仅依靠在编人员无法完成基层大量的工作,而不得不招聘合同工、临时工的网格化信息管理员。网格化信息管理员待遇存在各区不统一、城乡不统一的双重问题,网格员实拿工资总体在 2500- 3000 元之间,与其承担的工作任务、素质要求不匹配,影响网格员队伍稳定。网格员队伍素质提升来看,要想留住高素质人才的办法,网格化信息管理员待遇仍需提高。

三、社区网格化信息管理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功能特点

(一)社区网格化信息管理在经济方面的功能特点。1.不断提升经济服务水平。社区网格化信息管理平台系统集成项目竣工后,各社区多措并举,抓好经济网格化落实。社区为推广经济网格化,多次召开工作部署会、推进会等会议,成立社区经济网格员队伍。不断提升社区经济工作的组织化、精细化、服务化水平。2.全面掌握区域经济信息。社区为掌握辖区内各类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社区网格员加班加点对企业进行逐户上门登记,录入网格化 APP,通过大数据平台,提高管理效率。在“大走访”过程中,通过帮办员对企业从业人员沟通,倾听他们的困难和诉求,为下一步协助问题处理做准备。3.加大经济安全生产检查力度。在实行服务优先的前提下,社区坚持底线思维,同时结合本社区具体情况,对社区企业和项目规范化建设进行监督,联合街道安监、社会综合治理等部门,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安全发展和谐可持续。

(二)社区网格化信息管理在社会方面的功能特点。1.建立网格标准社会管理体系。根据其地理布局、属地管理、现状管理等原则,将管辖地域的人员划分成若干个网格状的单元,再根据划分好的网格结构,信息系统按照对等方式整合公共服务资源,添加政府的服务团队人员,对网格内的居民进行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的信息管理功能,让网格化信息管理的工作人员,对每个网格信息进行点对点的单独操作,使政府开展的各种工作通过网格信息系统能够细微的渗透到每一个群众中去。2.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结合基层调查数据和已有的各专业部门,例如,公安、民政、人社、政法、党建等数据,构建 " 网格化管理 "基础数据库。该数据库同时具备添加、更新、删除、搜索、查询、统计等功能。既能反映网格内每户家庭的基本情况,又能反映某个区域内某方面或某一类的总体情况,更为政府领导及工作人员提供了方便的数据获取方式。3.建立社会办事服务模块,为群众解决实事。网格服务员通过信息平台、群众来访及组团服务人员定期上门调查收集等渠道,收集群众的反映和要求后,进入系统受理,信息管理系统会首先反馈到各网格、社区、乡镇(街道)、县区、市各级相关单位和人员处理。对每件事件的受理、处理、办结及反馈评价等情况能在平台上全面反映,并可按事件类型、责任人、办理时间等要素进行分类查询,各级领导根据授权,可以通过平台了解办理进度、进行督办。

四、社区网格化信息管理建设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分析

(一)社区网格化信息管理项目背景及内容。XX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平台系统集成项目建设开始,该项目投资金额 800 万元,建设周期 12 个月。该项目由 XX市综治办发起,旨在建立一套市、街道(乡镇)、社区(村)、网格四级纵向管理结构的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将网格内的人、地、事、物等,全要素信息常态化管理,运用“互联网 +”模式,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的基层工作提供精准化、高效率的信息服务。该项目包含平台网络接入、软件部分、现场软硬件部署实施三个子系统。其中软件系统有综治管理、社保等功能模块,实现全市 1 个指挥中心、15 个乡镇街道、175 个社区及行政村的人员信息收集、GIS 地理信息云图、事件收集流转、建筑物分布、网格情况汇总等全方位网格化管理。该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得到了 XX市各级综治管理部门的一致好评。

(二)社区网格化信息管理有助于企业经济发展。自网格化信息管理工作开展以来,社区高起点谋划、高标准部署、高质量推进,以经济网格化服务管理落实任务为抓手,带动社区经济上下共同发力,全面提升经济治理精细化水平。尤其是对小微企业来说,一笔小的资金、一项优惠政策,在成长阶段都至关重要。疫情期间,社区利用网格化信息管理系统不仅帮助企业复工复产,还结合最新惠企政策,减免疫情期间租金,帮助申请各类补贴,减轻了企业资金压力,督促落实安全生产,经济网格化信息管理帮助企业发展。

(三)社区网格化信息管理全面掌握市场主体信息。为实现信息数据“一网共享”,运行质态“一网可见”,服务事项“一网通办”的目标,网格员、帮办员在平台上对各市场主体的基础信息即时采集、即时上传,对市场主体需要的帮办事项,可以一键“指派”相关职能部门办理,实现人在网格走,事在网上办的目的。推动管理员、帮办员主动深入网格企业走访排查,做到企业生产经营、投资意愿、纳税状况、困难需求等动态“一口清”,点对点为企业送政策,面对面为企业解难题。

(四)社区网格化信息管理有助于建设特色社区管理。社区网格信息管理新模式采用网格管理法和社区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应用、整合多项数字技术,采用信息实时采集传输的手段,建立市范围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再造社区管理流程。密切关注社区网格化建设的发展,决定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建设具有特色的社区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

(五)社区网格化信息管理有益于服务型政府建设。社区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不单单是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各项社区管理职权,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发挥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体现。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取向的政府业绩评价体系,相关部门拟定相关考核体系。

五、社区网格化信息管理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社区网格化信息管理更便民利民。对当前社区事务进行梳理,对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企业生产经营等行政审批、行政监管、政务服务等事务进行管理。社区网格化信息管理,企业办理等业务,群众问询办事等都不需要到市里办理,直接到社区通过网格就能办理。企业或群众有什么想法意见,通过这个平台也能传到政府各单位,政府通过网络知道的一清二楚。

(二)推进社区网格化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坚持政府统筹推进社区网格化信息管理,作为政府的最重要工程,建立权威高效的统筹协调机制,综合各部门进入社区的工作内容和考核要求,以块为主、条块结合,设计与社区网格化信息管理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制定统一的基础数据信息采集清单,做到一表采集、一次录入、多口应用。积极推动市、区两级集中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建设,作为条块衔接的数据“中转站”,网格化管理信息录入统一进入市、区基础数据库,再由数据库向各业务部门系统自动匹配、导入。

(三)进一步推动网格化管理整体联动。结合上级深化社区改革工作,科学合理界定社区职能定位,提高社区服务、管理能力。设立社区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承担社区开展公共服务、管理、受理居民诉求等职能,向下对接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向上对接区职能部门、区政务中心等,实现网格化信息管理的上下互动、部门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