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社团活动总结范例6篇

初中地理社团活动总结

初中地理社团活动总结范文1

摘要:在当前的初中生群体中,多才多艺的学生越来越多,初中生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社团。文章以社团文化推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为分析对象,首先对社团进行了概述,接着分析了社团文化与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最后论述了加强社团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措施,以便可以更好的帮助初中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社团;初中生;思想品德

在知识爆炸的年代,政府对于教育的扶持力度在不断的加大,九年义务制教育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普及。对于广大初中生而言,他们进入初中之后会产生一些兴趣,由于兴趣而组成一些社会团体,这些社会团体可以很好的培养初中生的创新与奉献精神,同时可以锻炼他们的沟通和协调能力。由此可以看出,社团已经成为了学生中学时代的每一个课堂,社团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给学生提供展示自身风姿的舞台。

一、社团的概述

(一)社团文化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学校是学生长期生活和实践的地方,因此学校会形成独特的文化。初中生社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对社会进行认知,学生在社团中的各种活动会受到社团文化的熏陶。一般而言,社团文化主要是指众多社团成员的行为规范以及形象等各项内容的总和。社团文化需要社团的负责人在长期的活动过程中做好归纳总结,使得社团文化得以传承,可以真正代表社团的宗旨和形象。

(二)社团文化的特征

第一,娱乐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当前,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各种各样的精神文化在学校内部不断发展,当代初中生多才多艺,已经不再是什么稀奇的现象,许多初中生都有自身独特的爱好,一些初中生爱好文艺,一些初中生爱好动漫,一些初中生爱好体育等等。在社团活动之中,广大社团成员可以更好的展现出自身的特长,在特定的背景之下,可以举办自身的社团活动,并对自身的同学进行影响,共同促进同学成长进步。在这样的状况之下,社团成员不仅可以使自己的才华得到展示,还可以达到娱乐化的目标,给自身身边的人带来快乐,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第二,主体性和组织性相结合。社团文化的主体性主要是指社团成员为了满足自身的发展,为了丰富校园文化,有背景,有计划的组织各项社团活动。在结束之后对于社团活动进行总结,研究,在活动之中的各项细节,吸取教训,从而使得社团成员具有超常的发展眼光,同时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合力。社团活动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宗旨是帮助初中生更好的提升自我,培养初中生成为社会主义新人才。初中社团必须经过学校团委的审核,只有经过批准才可以成立社团,这就使得社团的运作非常健康,因此社团文化又具有很强的组织性。

二、社团文化与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

(一)社团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由于社团文化所具备的优势,他可以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以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之间进行交流。众所周知,每一个社团活动的成功举办都离不开学校的关心和帮助,顺理成章的会得到老师的指导,这就达到了思想操作的可操作性,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和机会,学生的工作可以得到老师的指导,而老师也可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通过艺术文化为载体的各项活动,可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可以改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乏味情况,使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同时又扮演教育的课题,帮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更深的认知,不断扩大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

(二)有利于优化思想品德教育的环境

在以往的思想品德教育中,教育主要通过课堂讲授方法进行,这就使得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非常的枯燥,很多学生出现了乏味的情绪。在这种教育模式之下,学生往往只是重视接受教育的形式,对于教育的内涵并不关注。通过举办社团活动,我们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活动环境之中,这样可以使学生乐于交往,加强学生与人合作的交流技巧,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社团文化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作用

第一,有助于使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初中生。初中生团体可以组织广大初中生学习,在报告中的内容,重点关注对青少年的指示。在初中生中,我们可以建立起马克思主义学习社团,这些社团不仅可以关注国家大事,还可以关注初中生日常的各种细微小事。社团内部不仅包含有品学兼优的学生,还包含有思想政治老师,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学生具备远大的思想道德素质。

第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我们需要加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在进行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到红色基的等爱国主义教育基的进行学习,可以让广大初中生感受到劳动者的艰苦创业精神,感受到革命先烈为了祖国独立英勇向前的奋斗精神,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的举起爱国主义大旗,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去。例如,当前的初中生社团中有一些学生非常喜欢看电影。针对这部分学生,我们可以集中到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通过影片来鼓舞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

第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社团文化常常是以学生作为载体,常常包含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团体活动。在团体活动中,学生各尽所能,不断的处理个人与集体、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的价值观得以交流,可以激发学生的团体荣誉,这对于发展集体主义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开展各种集体活动,比如举办社团汇演、乒乓球比赛、英语话剧比赛等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集体力量,使学生树立更加坚定的集体意识。

第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当前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对于初中生也产生了影响,社会责任感被淡化,无法正确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进步的作用。为此,我们可以开展社团活动,让学生通过社团的形式深入乡村、深入敬老院为他人进行服务,使自己无私的奉献社会,不断磨练自己,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觉的社会责任意识,无私奉献人民。

第五,有助于使得广大初中生具备良好意志品格。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在各方面遭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非常重要。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他们的社会阅历非常浅,再加上当前的教育非常重视考试分数而轻视学生的素质培养,这就使得很多初中生存在心理状况不健康的现象,甚至一些初中生具备严重的心理问题。为了不断改善初中生的心理素质,学生的社团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社团内部,学生们可以进行自主交流,可以消除缺乏自信或者孤独感,可以适应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增强他们的自信,在交流中获得温暖,使得他们的人格更加健全。

综上所述,通过社团活动可以更好的推动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我们可以更好的推动思想品德教育上一个新台阶,促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好的发展,使他们可以成为社会主义的优秀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司士宇. 关于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 学周刊, 2017(27):27-28.

[2]姚丽. 信息技术与初中思品探究式教学模式和实效性的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 2016(9):161-161.

初中地理社团活动总结范文2

一、2007年工作总结

(一)、党政领导重视,团的工作推进有力,取得明显成效。

报社党委历来十分重视团的工作,坚持党建带团建思想,着力抓好团的工作。为强化团的工作,报社实行机关党委书记直接分管制度,并由机关党委委员具体抓落实。2007年,报社党委除在年初召开的全社工作计划会议上就团的工作进行计划性部署外,还先后多次将团的工作纳入党委会议程,专题研究了创建“青年文明号”、市直机关“五四红旗团组织”、市直机关“青年学习成才先进集体”和市直机关“青年示范集体”等重大事项,并就具体工作的开展提出指导性意见。由于领导有力,报社团的工作呈现出齐抓共管的生动局面,有力地推进了报社团的工作迈上了发展的新台阶。

(二)、配齐配强团委、支部班子,团的建设充满生机。

2007年年初,蚌埠日报社机关团支部召开升格换届选举大会,经过全体团员民主投票,产生了新一届团委班子。五名班子成员年富力强,有责任心,能积极主动地做好工作,切实搞好各项团内活动的策划、组织及实施工作。团委班子成立后,四个支部分别成立了支部班子,也均由团员青年中表现突出的人员组成。年初,报社机关团委在广泛征求团员青年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全年工作计划,通过认真组织实施,取得了积极成效,并在年末总结中对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进行了归纳,以指导今后工作的开展。由于团员青年的思想教育工作抓得细、抓得紧,一年来,报社团员青年未发生一起违法违纪行为。

(三)、团的活动丰富多彩,团员青年积极参与。

初中地理社团活动总结范文3

本研究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量表,从性别、年龄、成绩、家庭构成等方面对中学生团队精神状况进行调查。

关键词:中学生;人际信任;团队精神

一、问题的提出:

团队精神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指团队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与目标而相互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与作风。

初中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社会既要求有独立工作能力,又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因而,对于中学生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是很必要的。

中学生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些发展特点必然会在其团队精神的培养中体现出来。他们表现为性别、年级的差异。培养团队精神应始于学生时代,这样待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之后,才能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更好地融入到新的团队中去。

本研究旨在考察不同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家庭结构等对中学生人际信任、团队精神的影响,以及针对这些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来加强中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二、研究方法:

1、被试。从本校各年级中各选三个班级,人员组成有很大差异。共459名学生。

2、测量工具: 自编中学生人际合作、团队精神量表

(一)中学生人际信任:本量表包括12项,分信任与不信任两种情况。

(二)、中学生团队精神调查表。本调查表共20项。采用5级评分制,完全符合为4

分,完全不符合为0分。对量表进行了百分比运算。

三、调查结果

表1、人际信任的性别差异分析:

表1 表明,中学生的人际信任有极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人际信任总体上高于男生。在12个因素中,除序号6、7、9无明显差异外,其余的9个问题,男、女生都表现出极其明显的差异。

表2 :中学生团队精神 性别差异 调查表

表3表明:成绩优、差的学生在调查(一)中的3、5、7上都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成绩良、差的在调查(二)中的1、2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成绩优、差的在调查(三)中的1、5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结果表明:人际关系的两个维度(受欢迎指数、受排斥指数)与人际信任的总水平和其高、低水平均无显著相关。可见,中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的好、坏并不明显地影响其人际信任度,这说明中学生的人际信任度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影响它的因素很多。

四、结果分析

1、性别对中学生人际信任和团队精神的影响

性别在中学生人际信任总体及9个内容上都存在着显著差异,这与我们预期的结果是一致的。这个结果表明了“青少年时期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男、女身心发展出现了性别上的差异。”同时也提醒广大教师在对中学生进行教育时,一定要注意性e的差异,才能引导中学生人际信任的健康发展。这个结果与之前“男、女中专生人际信任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女中专生学生人际信任度显著高于男中专生”是一致的。(吕峰,2000)

2、年龄对中学生人际信任和团队精神的影响

此次研究发现,初中三个年级学生团队精神状况在总体上无明显差异,这与研究预期不尽一致。这就提醒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初中生同时处于青春发育期,不应该把初中低年级过分当小孩进行“孵鸭”教育,也不应把高年级过分当大人,任其“自由成长”。他们的身心均处在既幼稚又趋向成熟,既依赖父母又不能完全独立的矛盾发展状态,他们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

初、高年级学生的人际信任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低年级略高于高年级,他们在对好朋友、同学、老师、权威及对父母的信任等5个因素上,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魏晓娅。中学生人际信任的初步研究)低年级高于高年级,这有学生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增长所带来的变化所致;有学识水平的升高引起的变化所致。

3.学习成绩对中学生人际信任和团队精神的影响

成绩的好、坏对中学生的人际信任和团队精神的具体内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绩优的学生在人际信任和团队精神的许多方面高于其他成绩等级的学生,比如在对好朋友、自己、老师、高尚人格的信任方面特别高于成绩差的学生。鉴于此,教育工作者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特别要摈弃以“成绩”论英雄的作法,“让鲜花和小草都享有阳光”,让所有学生都健康成长。

4.父母的婚姻状况对中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

中学生人际信任和团队精神与父母婚姻状况无关,且单、双亲家庭的中学生人际信任和团队精神,无论在总体上还是在20个因素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中学生的人际信任和团队精神主要是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形成的。这一结果印证了李丹(2000)的研究结论“学生的人际信任态度”主要是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在与教师和同伴的相互作用中形成”。

五、调查结论:

1、中学生人际信任和团队精神表现出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人际信任明显高于男生。

2、初、高年级学生除了在对好朋友、同学、老师、权威的信任上表现出极显著的差异外,总体水平上人际信任无显著差异。

3、 成绩的好、差除了对人际信任和团队精神的部分内容有影响外,对中学生人际信任和团队精神总体水平无明显影响。

4、父母的婚姻状况对中学生人际信任和团队精神无明显的印象。

六、问题存在原因:

学校层面:

(1)、只关注学生是否“只要能参加集体活动就等于没有心理障碍”以及“看起来很良好的适应状态”,而忽略了对学生积极竞争、互助合作等心理品质的激发与培养。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关注形式的教育,忽略学生个体潜能开发及自身自愈能力的提高。

家庭层面:

目前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通过上述情况的调研可以看到,中学生在“团队精神”建设方面的特点,缺乏协作或合作精神。特别是家长对孩子“唯分数论”的单一追求,使得这一代学生的各种优秀的意志、品质很缺乏。、

七、具体措施:

1、学校、家庭、社会几方面应以一种更全新的理念,更宽泛的视野,来重新整合“团队精神”的各种要素。把这项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把各学科知识,各种价值取向,各要素,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实现整体统合。

要从教育理念上正确认识和理解“团队精神”,并探讨如何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强化渗透其理念。如体育课的很多团体活动:篮球、足球、花样跳绳、拔河比赛、接力比赛等等,这些运动项目都能很好的促进中学生“团队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当然,这些运动学生们在小学都有所涉及,但是那时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有的学生这些团队意识已经有所降低,许多体育活动都不积极参加,所以,到初中阶段还要进一步对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加强它们“团队精神”的培养。还有思想品德课,现在的品德课教材很贴近生活、贴近实际,针对团队精神的内容很多,这是一个培养学生们“团队精神”的主阵地,要充分地利用好。

2、具体措施:

(1)将学校各班级划分6―8个小组,每个组员都是各科课代表,负责日常事务,有不会的问题采取“兵教兵”的方式,全员参与。这个组也是值日小组,每个分担区都有专人管理,采取加分、减分制。每周五各班级进行评星反思课,反思一周来的各小组成员在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的表现,对各小组进行加、减分的总结,评出优秀小组和励志小组(分数最低的),之后评出个人的“星”数,根据得星情况进行“滚动晋级”,一学期下来分别评出“三、四、五星级”学生。这项活动把个人与小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的效果是:即使学生不为其个人着想,他也得为小组――团队着想。

学校的大型活动、集体活动、班级活动,各小组都有自己的职责,“人人有事干,人人有活干”没有闲人,没有旁观者。

(2)参加暑期社会实践,进行分组,几人合作“救治病人”、“过独木桥”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团结协作的益处。

(3)利用游戏、校运动会接力比赛、拔河、冬季长跑、歌舞、书法、辩论赛、球类比赛、广播操比赛、背诵《中学生守则》比赛等赛事,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

(4)举行各种形式的有关人际合作、团队意识的讲座。

(5)各小M自主编排“团队精神”的心理剧,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

(6)利用双休日到社区参加志愿服务,为社区打扫卫生,宣传交通法规等,让学生们进一步体会到社会是一个大组织,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密切配合。

(7)举行以心理学游戏为依托的主题班团队会,来加强团队意识的培养。

(8)举办大型活动――请心理学专家来校演讲。

(9)信任向后摔活动,这个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很好地体会到团队精神的实质与内涵。

(10)密室逃脱,在游戏中寻找线索,触发密室机关一步一步走出密室。分为不同的房间,有需要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的、有需要勇气和胆量的、有需要体力和协作配合的,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房间,十人一组,团队作战,在限定时间内逃出密室者获胜。这项活动要求大家团队协作、集思广益,发挥各自能力,通过游戏体验,激发团队意识。只有相互配合才能成功逃脱。在这个过程中,良好的沟通,相互的信任,互相的了解与照顾,凝聚然后绽放,使得学生们找到了乐趣,进入一种良性循环。一个同心、同愿、同行的相互信任的团队,是学生们所喜欢的。

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改变旧有模式,增加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模式,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关爱,相互理解,友好合作。这不仅是培养团队精神的需要,也是获得人生快乐和持续幸福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沃建中,《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特点的研究》(2002)

2、吕峰、文庆松等。 中专生信任他人量表测查分析. 《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01年第一期

初中地理社团活动总结范文4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初中生:心理课

青少年期既是个人性格形成、人格完善、个人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又是一个生理和心理都经历着巨大变化的特殊转折期。自我认同的危机、依赖与独立的矛盾、接受与拒绝的冲突都是青少年时期存在的问题。此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论是立足于发展性层面还是治疗性层面,都意义非凡。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逐渐兴起的、能有效解决学生个人发展问题的心理教育形式,刚好符合学校班级制的客观特点,不仅能使参与者在团体互动的条件下,通过自我体验、相互学习交流,促进自我探索和自我发展,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规则和技能。而且还能帮助整个团队(班集体)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合作能力。

我在学校从事初中生心理课教学实践,通过对全班学生的书面调查发现:90%的学生都一致期望在心理育课上能多一些有趣的活动、游戏,多一些交流和讨论,以便更好地了解自我、了解他人以及形成健康的心理。目前,上海市初中生心理课一般在预备年级或初一开设,目前的心理课教学,虽然也融人了一些游戏和活动,但常常流于形式或者一阵热闹过后留不下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因此我认为,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课教学现状,将团体心理辅导运用到初中生心理课上,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

在游戏和活动中感受、体验、分享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主体,在团体中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成长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目的。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调查了解目前初中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笔者认为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主要可以选择以下四大板块。

一是自我完善篇。主要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等相关内容,具体可以选择“认识我自己”、“自我保护”、“控制自己的行为”、“责任心培养”、“应对挫折”等主题。

二是人际关系篇。主要包括如何掌握沟通技巧、如何更好地与人进行交往方面的内容,具体可以选择“了解他人”、“宽容待人”、“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合作”、“男女生交往”等主题。

三是情绪情感篇。主要包括如何更好地了解情绪情感,更好地调控自我情绪、培养美好情感的内容,具体可以选择“认识和掌控情绪”、“合理宣泄情绪”、“自信心训练”、“学会分享”、“学会感恩”、“珍爱生命”等主题。

四是学习认知篇。主要包括如何利用心理学知识应对于学习相关的一些普遍问题,具体可以选择“了解和提高注意力”、“学会记忆”、“培养创造性思维”、“学习策略”、“应对学习(考试)焦虑”等主题。

对于以上这些主题内容,心理课教师(辅导者)还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因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始终是团体心理辅导需要关注的重点。

二、初中生F体心理辅导的主要环节

严格来说。团体心理辅导全过程大致都要经历五个阶段,即团体的创始阶段、过渡阶段、规范阶段、工作阶段和结束阶段。而每一次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一般可以 分成开始、中间和结束三个部分。针对初中生常规课堂时间只有40分钟的现状。在实际运用中,每次团体心理辅导可以经历以下几个环节。

1.预热。这一环节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主题活动开始前的热身活动,一般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来达到活跃气氛、营造氛围、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或揭示主题的目的。常见的一些热身游戏包括“大风吹”、“松鼠和大树”、“解手链”、“传话筒”等,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以保证接下来主题活动的充分进行。

2.主题活动体验。根据每次不同的目标和主题内容,可以设计1~2个全体学生参与的游戏或活动。如“自我意识”这一主题内容常见的活动有“价值拍卖”、“背后留言”等。也可以借鉴一些班会活动形式自行创设一些适合青少年的主题活动。在这一环节中,尽量鼓励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和体验。

3.交流与分享。在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了活动的基础上,辅导者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敞开心扉,交流活动的心得体会。这是一个开放和分享的环节,辅导者可以事先从活动中提炼几个讨论主题,组织学生展开交流分享;也可以让学生先围绕活动自由展开讨论,最后辅导者进行总结。无论采取什么形式,这一环节的关键是学生说、教师听。例如在“生命线”这一主题活动中,学生完成活动后,辅导者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过去的事情对你现在或未来有什么影响?现在的事情是不是和未来的理想 有联系?对比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没有需要调整和改变的地方?

第二和第三个环节是团体的核心活动,两者之间有时候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点,常常是交叉进行的。

4.评价。团体心理辅导的结束阶段一般都要进行总体效果评估,通过一些相关量表和测验,评估学生是否在相关方面得到发展。每一次活动结束后。辅导者可以给予学生一定评价。通过评价,可以总结该次团体活动,激励学生期待下一次的活动;也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评价可以是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也可以是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三、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法分类可谓五花八门,归纳起来适用于初中生心理课上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纸笔练习。纸笔练习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之一,通过特别设计的练习用纸,学生用书写的方式完成全部练习,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例如“生命线”这一活动就是利用了纸笔练习,要求学生在一根“生命线”上划分出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首先回忆过去最痛苦、难忘和快乐的事情并写在纸上,然后思考最近三个月要做的事情,按“重要且紧急”、“不重要且不紧急”两个维度分别写出三件事情,最后设想一下未来,按照“我20岁、30岁、40岁”等不同年龄阶段写出自己计划要实现的事情。

2.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指由学生通过扮演日常生活问题情境中的角色,真实表达情绪和内心感受,是引导学生进行换位 思考、提高移情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形式。例如,在“认识和掌控情绪”这一主题活动中,通过情境剧表演,让学生真实体验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从而能宣泄和应对消极情绪。

3.行为训练。行为训练就是通过特定的练习。学习并强化适应行为或者纠正并消除不适应行为,这是一种有效促进学生成长的方法。例如在“自信心训练”这一主题活动中,通过“说出你的优点”这一练习形式,给每个学生一个再次认识自己的机会,学会发现和欣赏自己的优点,可以重塑或增强自信心。

4.小组讨论。小组讨论也是普遍运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坦诚的、深入的团体讨论达到交流思想意见、合作解决问题的目的。几乎每一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都可以运用到这一方法。例如在交流与分享这一环节中,其实主要就是使用了小组讨论这一方法。

5. 娱乐游戏。娱乐游戏常在预热环节使用,这一方法主要是通过一些有趣的集体游戏,达到活跃团体气氛、调动学生情绪、增进学生之间互动的目的。除了预热环节常用的热身游戏,在主题活动中也常常使用游戏的方式。例如在“学会合作”这一主题活动中,采取“拼图游戏”、“踩报纸”等让学生在游戏中懂得合作的意义和策略。

6.媒介应用。媒介应用就是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物,如道具、磁带、录像、幻灯片等,达到引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的目的。这一方法是其他团体心理辅导方法的有效补充,运用时注意适可而止。例如在“应对挫折”这一主题活动中,通过经典幻灯片“胡萝卜、鸡蛋和咖啡豆”的演示,让学生形象生动地理解了三种对待挫折的不同态度。

此外,团体心理辅导一般要求参加人数在10~20人为宜,最多不要超过25 人,但一个自然班有时候人数多达40人以上,这时可以利用分组来解决这一矛盾,同时分组也有利于开展小组讨论和进行小组评价。一般可以随机分成每小组 4~6人,也可以根据活动需要将小组合并成大组。或者按性别、特质等进行分组。学生最好按小组围坐成圈并面向辅导者,便于营造课堂轻松氛围以及_展活动和 交流。辅导者还可以给每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取一个有意思的名称,如“用好我的耳朵”、“我的地盘我做主”、“果汁分你一半”等,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目前很多学校都在开展心理课或团体心理辅导小组,但很多活动的开展都缺乏计划性与连续性,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在不同阶段心理培养的需求与应该达到的任务目标,因此团体心理辅导或心理课没能充分发挥其效果。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急需专业与实操的指导,同时团体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需要专业性团体心理辅导书籍、活动道具、活动光盘等的支持。在此笔者推荐京师博仁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包,它的设计以人际沟通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团体动力学理论为基础,总结归纳各个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主题,精心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心理课堂、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配备了相应的团体辅导活动手册、活动光盘,为团体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提供硬件支持。团体心理辅导具有操作性强、可变性大的特点,配套光盘能够更直观地授予心理老师以渔,帮助老师更好地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的技巧。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即无传统的纸笔作业,也不需要期末考试,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和体验者,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秩序维护者,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快乐和自由,收获了成长和发展,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当然,团体心理辅导也存在一定局限,由于在团体情境中难以照顾到个体差异。对于一些自我封闭、人际交往焦虑过高的个体,通过团体辅导形式难以收到期望的效果。所以,辅之以个别辅导和咨询也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樊富珉.清华出版社,2003.12

2、《积极心理学》 彼德森.群言出版社,2016.6

初中地理社团活动总结范文5

论文摘要:寻求学生社团发展的新突破是进一步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举措,实证研究表明:政策倾向、活动经费、成员素质、组织规模和品牌声誉等是影响社团发展的主要因素。新组织文化的构建、新主体地位的确定和新动力系统的形成是整合运作学生社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学生社团是指在学校范围内由正式注册的在校生自愿组成,按照其章程开展工作 ,并在学校学生社团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学生群众性团体。学生社团在繁荣校园文化、提升学生思想觉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逐渐成为学生开展课外学术交流、科技发明、文艺体育、社会实践等活动的重要阵地。

一、 学生社团发展的困境及整合发展思路的提出

绝大多数学生社团从松散型的兴趣小组发展演变而来,随着社团自身发展以及社团管理体制和管理办法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越来越感觉到社团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期,许多社团虽历经多年的建设但是水平停滞不前,甚至曾经比较优秀的社团也走入了发展的迷茫期,难以找准定位和出路是 目前许多社团的通病。通过比较研究和部分高校的实践,我们发现 ABC晋级管理模式是比较切合 当前阶段社团发展的实际。其具体做法是:将所有社团评定为 ABC三类,A类为最高,C类为社团的初始等级。C类约占社团总数的 60% ,C类社团限于在本学院范围内开展活动;C类社团中考核优秀的可晋级为 B类,约占社团总数的30%,B类社团可在本校区范围内开展活动,并由挂靠学院及商家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B类社团中考核优秀的可晋升为 A类,约 占社团总数的10%,A类社团可以设立分社并可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活动, 由学校及商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另外,A类和 B类社团在年度考核的后 20%要强制降级;反之 ,其他社团可以依次晋级 ,从而形成了降晋循环的激励机制。由此形成 了 ABC晋级管理模式的理论依据和制度基础。

通过大量的实践及研究,我们发现大部分的 A类社团已经能够确定 自己的发展定位,但大量的中小社团还在迷茫中徘徊,不知道出路在哪里。在 目前阶段 ,中小社团占据了社团总量的60%左右 ,寻求中小社团的突破性发展,彰显规模效应,是目前社团工作的重要 内容。我们针对这一问题 ,做了一系列的研究。

根据调查和众多学者的研究显示,政策倾向、活动经费、成员素质、组织规模和品牌声誉是影响社团发展主要因素,笔者基于这五个因素开展了广泛的调研。本次调查在 2008年 3月至 5月进行,分析单位是高校学生社 团,主要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从长三角部分高校抽取了 180个社团样本,回收问卷 174份,回收率 96.7% ,其中有效问卷 171份。问卷数据采用统计软件 SPSS进行分析。

以社团发展动力为因变量,影响社团发展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 ,来探究几个因素的重要性顺序。采用相关性对各个因素的影响大小进行分析 ,结果如下:

根据皮尔逊(Pearson)相关系数及其显著性水平,影响社团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依次为品牌声誉、活动经费、组织规模、成员素质、政策倾向。该结果反映出的是社团最注重的要件,也就是说大多数的社团或者说社团的代表认为,一个社团的品牌声誉、活动经费、组织规模等因素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作为一个挂靠在学院的中小社团来讲,无论哪一项都是在短时问内难以企及的。与人们通常的认识不同,政策的倾向没有成为影响社团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就回归到了社团创建的原动力——兴趣爱好。毕竟大部分社团的创建并不是为了迎合上级政策或者党政机关的要求,所以在其后续发展中也没有对政策方面持有太高的期望。

在进行了以上分析之后,社团发展的核心问题就转化为单因子提高的问题。在相互独立的分析中得出单因子的改进策略 ,进而寻找多种措施的交集 ,即可以推出社团整体的发展思路。笔者对单因子进行独立分析并查阅借鉴了国内外一些做法之后,认为通过运作上的整合,彰显规模化效应是在短期内实现学生社团跨越式发展的合理路径。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整合,各个社团之间建立起相互联系的桥梁与纽带,或者直接融合为一体,加以正确的引导与分工,每个学生社团都可以从其他社团汲取养料,从而促进社团产生质的飞跃。

但需要说明的是,整合发展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有多种方式和途径;同时,此种方法只能够满足这些社团目前阶段的发展需要,并不是恒久不变的。当社团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后,甚至还要打破整合后的僵局,再次分离以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当然这又是另一个命题了。我们提出社团整合发展的思路以解决社团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非是要以该方式强加于所有社团之上,而是提出一种思路和模式。此种发展方式适用于寻求跨越式发展的传统社团,对一些情况特殊的社团我们非但不提倡而且不赞成使用此种发展模式,如专业社团、特色社团等。

二、学生社团整合发展的具体路径

1.同型社团的实质性合并。所谓同型社团是指在同一高校内各院系共同存在的核 t9内涵一致 、活动类型相同、甚至名称都一样的社团。学生社团的发展有两个方向,部分社团呈现自上而下的发展,这部分社团是出于完善教学管理或者配合上级工作的需要而建立的。而大部分的学生社团是基于广大学生兴趣的集合点而成立的,因此属于自下而上的发展,社团的自下而上发展决定了其类型的不确定性和重复性。起初 ,各个院系在建立社团的时候只考虑了本部门的情况,并没有与其他院系进行沟通,于是社团的成立大潮过后,发现许多学院都有了计算机协会、心理协会、书画协会等等。在同一地区、同一高校范围内出现数量众多的同型社团,当然有利于社团的全员化覆盖,对于学生素质的广泛拓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问题是经过了建立初期的繁荣之后,这么多数量的同型社团各 自独立,缺乏进一步发展的刺激因素,同时在开放互中容易相互冲突和造成混乱。因此,笔者认为,对于这些具有高度相似性的社团进行实质性的合并是其发展的必 由之路。

在社团管理的日常实践中,已经有部分社团进行了实质性的合并。许多高校都存在各层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大学生科技协会、心理协会等普及型社团,学生社团联合会以社团整合发展思路为导引,通过运作上的整合成立了挂靠在校团委的几大校级协会。整合以后的社团规模和实力大增,以青年志愿者协会来说,通过总会的宏观把握,各学院分会的分工协作,在提高了自身实力的基础上为全校范围内的志愿服务工作作了更多更有益的贡献,有效地实现了志愿服务工作的全员化覆盖,使学生社团的引领和育人功能进一步深化。在实质性合并之后,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切实完成资源整合,把人员、硬件和资金等统归到一起,即实现几个小社团的大一统的局面。

2.同类社团的联盟化发展。在长期 的社团建设实践中,只有少数的社团因为巧合或大众化而成为同型社团,相当部分的社团严格来讲属于同类社团的范畴。比如说,都是舞蹈社团,都是动漫社团,但是其核心内容上具有很多区别。这样的情况其实占据了适合于整合发展的社团中的绝大多数,对于这部分社团,直接合并是行不通的。因为其核心内容的差异,活动理念的区别等等,即使强行合并也会出现 1+l<1的悲剧。我们提出的思路是在尊重其独立性的基础上组织社团联盟,以联盟的形式来扩大其影响,增强其实力。关于组织社团联盟的思路许多研究者都提出过,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许多细节难以把握 ,比如说,联盟中核心力量的确定,联盟活动的开展是否会影响到成员社团,还有像联盟后经费的收支、人员的流动等一系列问题都亟待解决。社团本身就已经是非正式群体,社团联盟组织上肯定更加松散,要在一个松散的体系内维持一种平衡,并最有效地利用这个体系去发展自己,是对社团负责人的一个考验。

社团联盟的组建不同于社团的合并,社团联盟是在学生社团之间的比较松散的联合组织,没有相关的权力架构,所以在运行上灵活多样。在组建社团联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的一点是学生社团的主管部门在这一过程中应该起一个中介的作用,绝对不能搞成封建家长式的包办。笔者在调研时发现,社团联盟的组建大大提高了社团的影响力和举办活动的能力。以前难以解决的资金、场地、人员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社团联盟在增强了社团规模的基础上并没有破坏其自主性,在电影联盟中,设立联盟主席,其他各电影社团的社长为副主席 ,同时设立联盟秘书长,负责联盟的日常联系和定期会议。电影联盟的这套机构设置是联盟成员根据自己的需要设立的,有关部门没有进行过多的干涉。

3.相关社团的互补性合作。所谓互补可能是资源上的互补、人力上的互补、经费上的统筹,也可能是知识结构的互补或者活动范围上的互补。这种方式下并没有形成新的机构或者团体,而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相互帮扶、相互借力。这种整合是外人看不见摸不着的,正所谓如人饮水,冷热自知,其中的利弊只有参与合作的社团才知道。这种方式正因为其不牵涉到复杂的组织机构的调整,形式又灵活多样,因此,也是可以为广大社团普遍采用的。

例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请到专家开办讲座,就会把消息放送给其他理论学习社团,同样,其他社团如果有什么理论性活动,也会消息相互沟通,从而实现资源共享。通过这样的形式,社团的活力大大增强。而此种方式因其方便操作而带来被广泛采用的同时,也容易引发一些矛盾。社团之所以会参与合作还是为了谋求自身利益,当然能够求得共赢最好,可是一旦利益发生纠葛,社团与社团具体而言就是各自的成员之间就会产生矛盾。了解了此种可能性之后,相关部门必须要规范社团合作的管理,有效明晰各自的权、责、利的归属,以减少甚至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或者纠纷。

三、学生社团整合中的文化重构

有学者提出组织是一座“冰山”,一半沉入水中,一半露出水面。露出水平面的是组织行为变革,包括组织结构、规章制度、业务流程等;沉入水面以下的是组织文化变革,包括组织的基本信念、价值体系、基本行为规范等。组织文化、组织核心能力是成功实施组织变革的保证…。因此,我们在完成了对组织体系变革的探索之后,同步也要跟上新的文化重构,否则不能相互协调,必然相互制约。

1.新组织文化的构建。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的成员共有的价值和信念体系。高校学生社团文化是指“高校学生社团在长期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是高校学生社团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这一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它代表了组织成员所持有的共同理念。如果在社团整合发展之后,各个部分依旧坚持原来的组织信念,没有新的文化作为引领,缺乏衔接和承袭缺乏核心内涵,社团将不能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社团也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和亲和力,这样一来,社团也就很难保持旺盛的活力和持续的生命力。

社团不但要构建新文化,这种文化还必须是和谐的,要让学生社团成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建设的生力军和突击手。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而和谐的社团文化是社团团结进步的支撑。和谐文化是求同存异 、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文化 ,具有弘扬正气 、凝聚人心、沟通感情 、增进融合等功能,有利于化解矛盾、整合社会关系。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方式的一种文化 ,它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 、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 ,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 。作为学生社团,要以此为根本,认清和谐的思想内涵,树立起合和共生的新理念,来指导社团的整合实践。

2.新主体地位的确定。所谓新主体地位的确定,就是指在社团合并、联合或者合作的进程中,必须打破原先的各自为战的局面,从中产生出一个新的核心主体,来领导这个长期的或者暂时的新生组织。这个主体可以是民主选举产生的也可以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只有确立新主体才能统筹协调,宏观把握。像实质性合并的社团,必须选出新的会长或者选出一个总会的集体领导班子;对于联盟,必须要有盟主,当然可以是阶段性或者某项具体工作的;即使是简单的互补性合作也要有主次之分。

依据群体成员间结合基础和亲密程度的不同,群体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是指人际关系亲密的社会群体。美国社会学家 C·H·库利提 出,初级群体是指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与合作特征的群体 。后来的社会学家将这一概念扩大到人际关系亲密的一切群体,并提出初级群体的特征主要是:面对面的互动、有限定的群体规模 、不能完全替代的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关系、靠习俗伦理维持的群体控制。。 。次级群体(Secondary Group)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 ,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学生社团在成立之初应该属于初级群体的范畴,但学生社团在形成组织并注册后 、有了自己的章程和组织架构,这时候的社团组成人员已经不具备初级群体的特征或者说超出了初级群体的范围,转而向次级群体转化。我们所提倡的进行整合运作的社团应当是完成了向次级群体的完全转化的。因为社团一旦合并或形成联盟,假如内部还存在大量初级群体的子目,由于初级群体中存在的简单组织关系,必然影响到新生组织的稳定性,从而使新组织难 以建立新的核心主体。

3.新动力系统的形成。一个社团要成立,必然有它的工作计划、工作 目标和主要业务。而整合产生的新社团当然更不能漫无 目的,盲 目扩张。要实现有机整合并有效地发挥规模效应 ,新的组织必须要有 自己新的动力系统。一般来讲因为社团生成的兴趣因素的主导,社团成员对社团的发展观念都是很质朴的,他们往往怀着很强的理想主义去投入。他们把这个当做一项事业来做,当做自己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这样的思想 ,只要稍加引导,社团的原动力——兴趣爱好很自然就能成为其新动力——自我兴趣的满足并把兴趣转化为能力。而不可忽视的是,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学生社团也未能独善,许多人把社团当企业来做,把社团当做评优、评奖的工具 ,其实做社团允许功利心,但是决不能急功近利。做社团首先要有正确的动机如果不顾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肆意地耗费社团资源,开展的活动毫无意义和内涵,那就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不当行为了。我们提倡要不断引导、创造、转化从而形成良好动机良好的发展动机指导下的动力才是实现社团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根本保障。

四、结论

学生社团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我们就如何改进和发展学生社团做了大量工作。诸多现象表明,传统的社团格局已经难以带领大量的中小社团走出迷局,实现跨越。要切实地打造优秀的学生社 团必须探寻新的发展模式,通过研究,本文提出了以合并促提高,以联盟谋发展,以合作求质量的整合发展模式。通过运作上的整合,来实现质量上的提升和规模化效应,把社团的人、财、物资源合理再分配 ,以实现学生社团的交融和再塑。在硬件改善的同时必须辅以软件的革命 ,组织文化的重构也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以新的内涵来配套新的体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团中央要求要不断健全大学生社团发展的工作机制,其 中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建立研究机制,我们以社团工作的实践为研究的依托和平台,为研究的深化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建设.现代组织学[M].杭 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318. 、

[2]何海兵.论高校社团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探索,2002,(4).

[3].高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07—10—15.

[4]秦 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 着力建设 和谐 文化[N].光明日{艮,2005一l0—18.

初中地理社团活动总结范文6

论文摘要:寻求学生社团发展的新突破是进一步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举措,实证研究表明:政策倾向、活动经费、成员素质、组织规模和品牌声誉等是影响社团发展的主要因素。新组织文化的构建、新主体地位的确定和新动力系统的形成是整合运作学生社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学生社团是指在学校范围内由正式注册的在校生自愿组成,按照其章程开展工作 ,并在学校学生社团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学生群众性团体。学生社团在繁荣校园文化、提升学生思想觉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逐渐成为学生开展课外学术交流、科技发明、文艺体育、社会实践等活动的重要阵地。

一、 学生社团发展的困境及整合发展思路的提出

绝大多数学生社团从松散型的兴趣小组发展演变而来,随着社团自身发展以及社团管理体制和管理办法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越来越感觉到社团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期,许多社团虽历经多年的建设但是水平停滞不前,甚至曾经比较优秀的社团也走入了发展的迷茫期,难以找准定位和出路是 目前许多社团的通病。通过比较研究和部分高校的实践,我们发现 ABC晋级管理模式是比较切合 当前阶段社团发展的实际。其具体做法是:将所有社团评定为 ABC三类,A类为最高,C类为社团的初始等级。C类约占社团总数的 60% ,C类社团限于在本学院范围内开展活动;C类社团中考核优秀的可晋级为 B类,约占社团总数的30%,B类社团可在本校区范围内开展活动,并由挂靠学院及商家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B类社团中考核优秀的可晋升为 A类,约 占社团总数的10%,A类社团可以设立分社并可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活动, 由学校及商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另外,A类和 B类社团在年度考核的后 20%要强制降级;反之 ,其他社团可以依次晋级 ,从而形成了降晋循环的激励机制。由此形成 了 ABC晋级管理模式的理论依据和制度基础。

通过大量的实践及研究,我们发现大部分的 A类社团已经能够确定 自己的发展定位,但大量的中小社团还在迷茫中徘徊,不知道出路在哪里。在 目前阶段 ,中小社团占据了社团总量的60%左右 ,寻求中小社团的突破性发展,彰显规模效应,是目前社团工作的重要 内容。我们针对这一问题 ,做了一系列的研究。

根据调查和众多学者的研究显示,政策倾向、活动经费、成员素质、组织规模和品牌声誉是影响社团发展主要因素,笔者基于这五个因素开展了广泛的调研。本次调查在 2008年 3月至 5月进行,分析单位是高校学生社 团,主要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从长三角部分高校抽取了 180个社团样本,回收问卷 174份,回收率 96.7% ,其中有效问卷 171份。问卷数据采用统计软件 SPSS进行分析。

以社团发展动力为因变量,影响社团发展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 ,来探究几个因素的重要性顺序。采用相关性对各个因素的影响大小进行分析 ,结果如下:

根据皮尔逊(Pearson)相关系数及其显著性水平,影响社团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依次为品牌声誉、活动经费、组织规模、成员素质、政策倾向。该结果反映出的是社团最注重的要件,也就是说大多数的社团或者说社团的代表认为,一个社团的品牌声誉、活动经费、组织规模等因素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作为一个挂靠在学院的中小社团来讲,无论哪一项都是在短时问内难以企及的。与人们通常的认识不同,政策的倾向没有成为影响社团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就回归到了社团创建的原动力——兴趣爱好。毕竟大部分社团的创建并不是为了迎合上级政策或者党政机关的要求,所以在其后续发展中也没有对政策方面持有太高的期望。

在进行了以上分析之后,社团发展的核心问题就转化为单因子提高的问题。在相互独立的分析中得出单因子的改进策略 ,进而寻找多种措施的交集 ,即可以推出社团整体的发展思路。笔者对单因子进行独立分析并查阅借鉴了国内外一些做法之后,认为通过运作上的整合,彰显规模化效应是在短期内实现学生社团跨越式发展的合理路径。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整合,各个社团之间建立起相互联系的桥梁与纽带,或者直接融合为一体,加以正确的引导与分工,每个学生社团都可以从其他社团汲取养料,从而促进社团产生质的飞跃。

但需要说明的是,整合发展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有多种方式和途径;同时,此种方法只能够满足这些社团目前阶段的发展需要,并不是恒久不变的。当社团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后,甚至还要打破整合后的僵局,再次分离以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当然这又是另一个命题了。我们提出社团整合发展的思路以解决社团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非是要以该方式强加于所有社团之上,而是提出一种思路和模式。此种发展方式适用于寻求跨越式发展的传统社团,对一些情况特殊的社团我们非但不提倡而且不赞成使用此种发展模式,如专业社团、特色社团等。

二、学生社团整合发展的具体路径

1.同型社团的实质性合并。所谓同型社团是指在同一高校内各院系共同存在的核 t9内涵一致 、活动类型相同、甚至名称都一样的社团。学生社团的发展有两个方向,部分社团呈现自上而下的发展,这部分社团是出于完善教学管理或者配合上级工作的需要而建立的。而大部分的学生社团是基于广大学生兴趣的集合点而成立的,因此属于自下而上的发展,社团的自下而上发展决定了其类型的不确定性和重复性。起初 ,各个院系在建立社团的时候只考虑了本部门的情况,并没有与其他院系进行沟通,于是社团的成立大潮过后,发现许多学院都有了计算机协会、心理协会、书画协会等等。在同一地区、同一高校范围内出现数量众多的同型社团,当然有利于社团的全员化覆盖,对于学生素质的广泛拓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问题是经过了建立初期的繁荣之后,这么多数量的同型社团各 自独立,缺乏进一步发展的刺激因素,同时在开放性交互中容易相互冲突和造成混乱。因此,笔者认为,对于这些具有高度相似性的社团进行实质性的合并是其发展的必 由之路。

在社团管理的日常实践中,已经有部分社团进行了实质性的合并。许多高校都存在各层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大学生科技协会、心理协会等普及型社团,学生社团联合会以社团整合发展思路为导引,通过运作上的整合成立了挂靠在校团委的几大校级协会。整合以后的社团规模和实力大增,以青年志愿者协会来说,通过总会的宏观把握,各学院分会的分工协作,在提高了自身实力的基础上为全校范围内的志愿服务工作作了更多更有益的贡献,有效地实现了志愿服务工作的全员化覆盖,使学生社团的引领和育人功能进一步深化。在实质性合并之后,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切实完成资源整合,把人员、硬件和资金等统归到一起,即实现几个小社团的大一统的局面。

2.同类社团的联盟化发展。在长期 的社团建设实践中,只有少数的社团因为巧合或大众化而成为同型社团,相当部分的社团严格来讲属于同类社团的范畴。比如说,都是舞蹈社团,都是动漫社团,但是其核心内容上具有很多区别。这样的情况其实占据了适合于整合发展的社团中的绝大多数,对于这部分社团,直接合并是行不通的。因为其核心内容的差异,活动理念的区别等等,即使强行合并也会出现 1+l

社团联盟的组建不同于社团的合并,社团联盟是在学生社团之间的比较松散的联合组织,没有相关的权力架构,所以在运行上灵活多样。在组建社团联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的一点是学生社团的主管部门在这一过程中应该起一个中介的作用,绝对不能搞成封建家长式的包办。笔者在调研时发现,社团联盟的组建大大提高了社团的影响力和举办活动的能力。以前难以解决的资金、场地、人员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社团联盟在增强了社团规模的基础上并没有破坏其自主性,在电影联盟中,设立联盟主席,其他各电影社团的社长为副主席 ,同时设立联盟秘书长,负责联盟的日常联系和定期会议。电影联盟的这套机构设置是联盟成员根据自己的需要设立的,有关部门没有进行过多的干涉。

3.相关社团的互补性合作。所谓互补可能是资源上的互补、人力上的互补、经费上的统筹,也可能是知识结构的互补或者活动范围上的互补。这种方式下并没有形成新的机构或者团体,而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相互帮扶、相互借力。这种整合是外人看不见摸不着的,正所谓如人饮水,冷热自知,其中的利弊只有参与合作的社团才知道。这种方式正因为其不牵涉到复杂的组织机构的调整,形式又灵活多样,因此,也是可以为广大社团普遍采用的。

例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请到专家开办讲座,就会把消息放送给其他理论学习社团,同样,其他社团如果有什么理论性活动,也会消息相互沟通,从而实现资源共享。通过这样的形式,社团的活力大大增强。而此种方式因其方便操作而带来被广泛采用的同时,也容易引发一些矛盾。社团之所以会参与合作还是为了谋求自身利益,当然能够求得共赢最好,可是一旦利益发生纠葛,社团与社团具体而言就是各自的成员之间就会产生矛盾。了解了此种可能性之后,相关部门必须要规范社团合作的管理,有效明晰各自的权、责、利的归属,以减少甚至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或者纠纷。

三、学生社团整合中的文化重构

有学者提出组织是一座“冰山”,一半沉入水中,一半露出水面。露出水平面的是组织行为变革,包括组织结构、规章制度、业务流程等;沉入水面以下的是组织文化变革,包括组织的基本信念、价值体系、基本行为规范等。组织文化、组织核心能力是成功实施组织变革的保证…。因此,我们在完成了对组织体系变革的探索之后,同步也要跟上新的文化重构,否则不能相互协调,必然相互制约。

1.新组织文化的构建。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的成员共有的价值和信念体系。高校学生社团文化是指“高校学生社团在长期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是高校学生社团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这一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它代表了组织成员所持有的共同理念。如果在社团整合发展之后,各个部分依旧坚持原来的组织信念,没有新的文化作为引领,缺乏衔接和承袭缺乏核心内涵,社团将不能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社团也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和亲和力,这样一来,社团也就很难保持旺盛的活力和持续的生命力。

社团不但要构建新文化,这种文化还必须是和谐的,要让学生社团成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建设的生力军和突击手。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而和谐的社团文化是社团团结进步的支撑。和谐文化是求同存异 、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文化 ,具有弘扬正气 、凝聚人心、沟通感情 、增进融合等功能,有利于化解矛盾、整合社会关系。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方式的一种文化 ,它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 、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 ,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 。作为学生社团,要以此为根本,认清和谐的思想内涵,树立起合和共生的新理念,来指导社团的整合实践。

2.新主体地位的确定。所谓新主体地位的确定,就是指在社团合并、联合或者合作的进程中,必须打破原先的各自为战的局面,从中产生出一个新的核心主体,来领导这个长期的或者暂时的新生组织。这个主体可以是民主选举产生的也可以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只有确立新主体才能统筹协调,宏观把握。像实质性合并的社团,必须选出新的会长或者选出一个总会的集体领导班子;对于联盟,必须要有盟主,当然可以是阶段性或者某项具体工作的;即使是简单的互补性合作也要有主次之分。

依据群体成员间结合基础和亲密程度的不同,群体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是指人际关系亲密的社会群体。美国社会学家 C·H·库利提 出,初级群体是指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与合作特征的群体 。后来的社会学家将这一概念扩大到人际关系亲密的一切群体,并提出初级群体的特征主要是:面对面的互动、有限定的群体规模 、不能完全替代的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关系、靠习俗伦理维持的群体控制。。 。次级群体(Secondary Group)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 ,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学生社团在成立之初应该属于初级群体的范畴,但学生社团在形成组织并注册后 、有了自己的章程和组织架构,这时候的社团组成人员已经不具备初级群体的特征或者说超出了初级群体的范围,转而向次级群体转化。我们所提倡的进行整合运作的社团应当是完成了向次级群体的完全转化的。因为社团一旦合并或形成联盟,假如内部还存在大量初级群体的子目,由于初级群体中存在的简单组织关系,必然影响到新生组织的稳定性,从而使新组织难 以建立新的核心主体。

3.新动力系统的形成。一个社团要成立,必然有它的工作计划、工作 目标和主要业务。而整合产生的新社团当然更不能漫无 目的,盲 目扩张。要实现有机整合并有效地发挥规模效应 ,新的组织必须要有 自己新的动力系统。一般来讲因为社团生成的兴趣因素的主导,社团成员对社团的发展观念都是很质朴的,他们往往怀着很强的理想主义去投入。他们把这个当做一项事业来做,当做自己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这样的思想 ,只要稍加引导,社团的原动力——兴趣爱好很自然就能成为其新动力——自我兴趣的满足并把兴趣转化为能力。而不可忽视的是,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学生社团也未能独善,许多人把社团当企业来做,把社团当做评优、评奖的工具 ,其实做社团允许功利心,但是决不能急功近利。做社团首先要有正确的动机如果不顾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肆意地耗费社团资源,开展的活动毫无意义和内涵,那就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不当行为了。我们提倡要不断引导、创造、转化从而形成良好动机良好的发展动机指导下的动力才是实现社团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根本保障。

四、结论

学生社团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我们就如何改进和发展学生社团做了大量工作。诸多现象表明,传统的社团格局已经难以带领大量的中小社团走出迷局,实现跨越。要切实地打造优秀的学生社 团必须探寻新的发展模式,通过研究,本文提出了以合并促提高,以联盟谋发展,以合作求质量的整合发展模式。通过运作上的整合,来实现质量上的提升和规模化效应,把社团的人、财、物资源合理再分配 ,以实现学生社团的交融和再塑。在硬件改善的同时必须辅以软件的革命 ,组织文化的重构也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以新的内涵来配套新的体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团中央要求要不断健全大学生社团发展的工作机制,其 中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建立研究机制,我们以社团工作的实践为研究的依托和平台,为研究的深化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建设.现代组织学[M].杭 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318. 、

[2]何海兵.论高校社团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探索,2002,(4).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07—10—15.

[4]秦 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 着力建设 和谐 文化[N].光明日{艮,2005一l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