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范例6篇

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

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范文1

“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近年来,大学生漠视生命、践踏生命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刘海洋事件、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复旦投毒案,既让人痛心,又发人深省。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把目光投向对生命和生命教育的认识。

生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建立在学生个体生命基础上的活动,教育活动应当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教育专家肖川教授认为:“生命教育首先要培植学生生命质量与生命尊严的意识并将其作为自觉的价值追求;其次才是创造美好人生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有能力以充满自信的理性力量和充满热情的道德良心去创造自己满意的人生。”由此可见,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也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生命教育应当成为以人为本的重要教育理念。

1 生命教育的内涵

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研究者多数从“生命哲学”、“道德教育”、“价值哲学”等哲学角度和教育的本质为出发点阐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北京师范大学肖川[1]教授认为,生命教育应当包含三个层次:(1)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价值追求,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2)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存在型态,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3)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实践领域,有明确的价值追求又包括重要的主题和领域。

首都师范大学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刘慧[2]教授认为,生命教育是一个多元的集合概念,它包括多个维度与层次;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基点,借助生命资源,唤醒、培养人们的生命意识与生命智慧,引导人们追求生命价值,活出生命意义的活动。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即是关于生命的教育。人的生命最重要的特点是社会性,所以在生命教育中必须着重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以建构良好的人际和社会的关系,来获得人生的快乐与幸福。教育不仅仅要让受教育者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受教育者提升生命质量和价值,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创造学习者积极的学习与生活体验。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价值追求,它的本质是通过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倡导认识生命的本质、珍惜生命、敬重生命,感恩生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唤起对生命的热爱,提升生命的质量和生命尊严。

2 生命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两者的涵义不同决定了他们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生命教育侧重于对生命本质以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包涵对生命价值的思考,通过教育引导人们尊重、热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掌握与他人相处的方法以及爱惜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

通过生命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实际生活中建立良好的品德,预防因忽视生命的存在与价值引起的一系列心理异常问题。但是当异常心理问题出现时,心理健康教育显然更胜一筹。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掌握心理调适的技巧,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途径去解决心理异常问题。

加强生命教育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预防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等心理危机的发生。王丽敏[3]等人的《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效果研究》一文指出,生命教育在转变大学生对生命态度方面不但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还能降低对应激源、应激反应的感受程度和改善抑郁症状。

3 加强生命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当前大学生在承受各方面压力的同时在追求精神价值迷失了自我。因此,加强生命教育势在必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教育教学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不等同于知识教育,不能用简单的知识掌握为单一的目标评价机制,而是在成长过程中个体有关生命体验与价值感的形成与培养,它是衡量个体社会化的判断标准;作为学校教育机构应当开设相应的课程,积极创建让学生参与的教育教学情景。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促进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目前有关生命教育的专家积极倡导在学校教育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并正在进行课程教材的开发、课程内容的编写以及师资队伍的培训等一系列配套设施的规范。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生命教育课程终将会走入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讲堂。

第二,利用团体心理辅导为载体创新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团体辅导主要体现在它针对性强,能够经过前期的测试、筛选,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或角色扮演等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在参与的过程中通过成员间的相互影响,体验生命的美好,增加生命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对于心理疾病起到预防作用,更好的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意义;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曾院珍(1986-),女,广西贺州人,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尹江霞(1979-),女,湖南衡阳人,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讲师。(广西 南宁 530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干预与生命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3LSZ053)、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科研项目“独立学院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及其干预研究”(项目编号:2013RSLX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215-02

近年来,在被誉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里,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学生数量不断上升,自杀案例成倍增加,凶杀事件不时见报:复旦大学的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的室友血刃事件,南昌航空大学宿舍腐尸案等,这些伤害事件引发了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更多关注。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基本都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但其教育效果并不理想。一桩桩轻视、伤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事件让人们更清晰地看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也看到了当代大学生对于自己、他人生命的漠视。许多学者认为,生命教育的缺失和淡化才是大学生各类伤害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鉴于此,本研究以全新的生命视角,审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现状,并试图将生命教育融入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去,从生命意义的视角去引导大学生敬畏生命,不断追求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高生命质量,为人才培养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根本上有效预防大学生伤害事件的发生。

一、生命意义对心理健康的意义

意义治疗创始人V.E.Frankl认为追寻生命的意义是人类最基本的原始动机,生命意义可以帮助人们克服心理上的困惑与迷茫;心理学家H.B.English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进行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力,并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从表现形式来看,心理健康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更表现为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1]黄希庭(2004)认为,心理健康分为心理疾病或障碍、心理机能正常和完美人格三个层次,其中,完美人格属于高层次心理健康,表现为有高尚的目标追求,发展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从事具有社会价值的创造,渴望生活的挑战,寻求生活的充实与人生意义。[2]从这个层次上看,关怀生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价值。

近几十年来,许多研究报告表明,生命意义对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李旭、卢勤(2010)指出,学生对生命越热情,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对未来期待”能够显著地正向预测心理健康水平;[3]生命目的和生命控制是预测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4]赵晴(2008)在对四川省医科大学生的调查中得出,生命意义感与总体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5]王丽敏(2005)等人在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效果研究中得出,生命教育在转变大学生对生命态度方面不但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还能降低对应激源、应激反应的感受程度和改善抑郁症状。[6]由此可见,生命意义与心理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生命意义视域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虽然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了长足地发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目的。但在传统心理学的影响下,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过多地关注学生消极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发展性指导的需求。从生命视角透析,教育的初衷是关注人的生命,提升生命价值,注重生命质量,也就是说教育应该关注的是每个人,应通过积极的一面去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就此而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工作重心的偏差――重心理问题解决,轻生命潜能发掘

在谈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时,人们往往列举出许多数据来说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各类机构在考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时也总会以心理问题的多少作为衡量的重要指标。这就导致各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中更注重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少数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咨询上,以医学化模式为主轴,却忽视了每个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获得专业指导,以此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大学生活质量。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容易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自身消极、不良的一面,也就很难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另外,根据V.E.Frankl的观点,大学生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和自杀行为的出现都源于生命意义的缺失,[7]是一种存在性的心理病症。[8]然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只在涉及危机干预问题时才会面对“生与死”的主题,对大学生理解生命意义、挖掘学生心理潜能以及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相对较缺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定位在于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防治学生的心理疾病,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起以激发积极潜能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教育内容的偏重――重矫正,轻发展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课堂是教育的主渠道。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虽涉及学习、人际关系、情感等大学生生活的许多方面,但在内容编排上主要是相关概念的内涵、特点、不良问题的表现及调节方式,在教授过程中也更偏重于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矫正,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发展性指导的需求。从生命意义的视角看,作为生命而存在的人,都渴望寻找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积极能量的激发,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面临人际关系、情感、生涯等日常生活事件,在面临这些问题时,如何顺利度过、不受困扰才是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这些问题虽不构成心理问题,但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除了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知识外,还应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培养与训练,不断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3.教学方式的偏失――重知识传授,轻实践体验

长期以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更偏重于心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体验,使得心理健康课程并未起到指导行为的教育作用。虽然在教育改革的热潮下,心理课程尝试改革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增加了案例分析、讨论、活动体验等形式,但由于教师的缺乏,各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多数采取大班(100人甚至以上)授课的方式进行,实践体验的方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以知识为主导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无情地削弱了学生对于心理学的热情,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谈不上对知识的应用了。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通过知识的传授,学生可以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也知道改变这种不良状态的方法,但没有改变的行为或者在改变的过程中稍遇到困难就轻易放弃,缺乏坚持的动力。究其原因在于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缺乏最后的体验。在课堂体验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教师的指导,还能获得同伴的支持和相互影响,这对行为的改变和巩固有着良好的影响作用。

三、生命意义视域下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在生命意义视域下,反思现有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重新构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使大学生克服心理上的困惑与迷茫,在成长中寻找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不断提高生命质量。

1.在生命教育形式下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学会生存生活”、“重视生命教育”的要求,生命教育不应该独立于其他课程而存在,应该始终贯穿于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专业课等各种教育和课堂内外。从生命视角看,生命教育的教学目标强调生命与知识的有机结合,不再片面强调知识的增长,致力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快乐生命意识。[9]

为了实现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变革,应将生命教育融入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从生命意义的视角去引导大学生寻找生活的意义,激发人的心理潜能和积极品质,不断追求生命的价值,提高生命质量,回归到关注人的潜能和价值这个终极教育目标。

2.正视死亡教育,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生命是一种矛盾性的存在,生与死伴随着所有人的生命。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但我国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死亡是一个比较忌讳的话题,对死亡的回避也使得中国的死亡教育长期缺失。实际上,英、美、日等国家的实践证明,死亡教育可以让人们科学地看待死亡,辩证地理解生与死的关系,鼓励人们以积极的心态去享受生活,感悟生命的美好,赋予短暂的生命以无限的价值。在人生道路上,总难免遇到挫折,特别是对于处在人生发展关键期的大学生而言,高校更应该重视死亡教育这一问题,应将其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中,以加强和提升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

3.以体验式教学为主,拓宽教学方式

传统的知识传授可以让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系统知识,但由于没有体验,就很容易出现知情剥离、知行脱节的现象。而体验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不仅关注知识的获得,更强调知、情、行三者之间的整合,这恰好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在近十年的教学改革中,许多教师也提出并实践了体验式教学,在课堂中采用了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游戏体验等方式进行教学,但知识的传授始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并未真正达到改革的目的。要使学生达到知、情、行合一,就必须将体验式教学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通过精心设计情境,为学生充分创造自主探索、协同伙伴探索的学习空间,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去体验和分享,并督促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以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李虹.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9(32).

[2]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李旭,卢勤.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0).

[4]彭霞,王鑫强,郭成.重庆某高校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9).

[5]赵晴.四川省医科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的现状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6]王丽敏,张亮,王小雪,等.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效果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6(14).

[7]贾林祥,石春.从生命意义的视角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

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范文3

[关键词]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4-0039-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理工学院社科基金青年重点项目“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研究”(KYY1206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郝永贞(1982―),男,山西寿阳人,硕士,江苏理工学院教师,助理研究员;陈丽娜(1983―),女,黑龙江密山人,硕士,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助理研究员;孙杰(1980―),女,河北保定人,江苏理工学院教师,讲师。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重视生命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但从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现状来看,却不同程度地存在教育取向工具化、教育内容知识化、教育手段技术化等现象。[1]从生命的视野建构生命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推动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内涵

心理健康作为人自身生命的一种状态与自我认知,从属于生命,内在于生命,是人整体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和实现生命意义与价值的内在动力。

从心理健康与生命这种内在关系来看,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是立足于生命的视野对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新理解与反思建构。它是以职校生生命为基点,遵循职校生生命的特性,用合乎职校生生命本体的方式,对职校生进行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发展生命的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模式是在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指导下,对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形式、过程优化重组而形成的一整套实施程序和操作规范。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命性,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要回归生命,回归人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生命的完整性、共在性,注重学生生命意义的体认和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第二,强调将生命的核心议题全面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围绕职校生生命发展和日常生活中遭遇的心理、生命问题进行多层次的教育;第三,强调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更多地用体验、反思、对话等“属人”的方式,来增进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

二、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核心理念

1.基于职校生生命的内在诉求

生命是教育的原点,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关注人的生命诉求。职校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加之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使得他们在自我认知、人际交往、求职就业、人生追求以及学习、成长、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生命困顿。职校生这些生命成长中的诉求都应成为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起点和重要关注点。只有积极关注职校生的生命诉求,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

2.关注职校生生命的整体生成

人的生命有三重维度:一是自然生理性的肉体生命,二是关联而又超越自然生理特性的精神生命,三是关联人的肉体和精神而又赋予某种客观普遍性的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作为一个“中介”,将肉体的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紧密地连接在一起。[2]人就是由这三重生命构成的具体而完整的生命存在。这种完整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将人的身心割裂开来,只关注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发展和心理问题的解决,忽视生命自我保护和生命意义价值等层面的教育。

3.为了每一个职校生生命的和谐发展

人的未完成性和未特定化蕴含着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实际上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对健康的积极向往,一种希望发展,或希望人的各种潜力得到实现的冲动。”[3]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倡导用积极发展的眼光关注每一个职校生,相信他们的生命潜能,相信他们都可以向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因此,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不再只是针对个别学生的生命心理问题的治疗矫正,而是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和谐发展。

三、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目标体系

1.基础目标:关爱生命,增进生命健康

关怀生命是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旨趣。一方面是针对少数职校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疾病、危机以及不良生活习惯进行矫正教育,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干预;另一方面是引导所有职校生从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困惑入手认识生命的现象、问题、本质,提高身心健康意识,掌握保护生命的技能、方法,增强珍爱生命的意识。

2.发展目标:优化品质,促进生命和谐

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停留在保护生命、增进健康的初级层面上,还应该从积极的层面上立足职校生现有的心理发展基础和“最近发展区”,培养他们乐观、希望、爱、感恩等积极心理品质,增强他们对生命的尊重、敬畏和抵抗生命挫折的能力,进而促进人格的健全和生命的和谐。

3.终极目标:开发潜能,实现生命价值

人是一种意义性的存在,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以价值、意义和目标作为归宿。当前部分职校生对生活的茫然感和无助感恰恰反映了生命意义的缺失。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直面学生心灵的教育,不能不关涉学生的精神层面。因此,开发职校生的生命潜能,引导职校生探究生命的意义,帮助职校生找到生命的价值成为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高价值追求。

四、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主要内容

1.生命健康教育

“人的生命首先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离开个体生命的自为存在,一切都会失去真实的承担者和前提。”[4]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的存在是人一切活动的前提。因此,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关于生命的特性、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教育;其次是关于生命情感的教育,通过对生命唯一性、独特性、不可逆性、短暂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

2.生涯发展教育

人的生命是一个共在体,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他人、社会、自然。生涯发展教育主要是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的教育。人与自我方面包括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能够调控自我的情绪和压力,进行自我生涯规划,学会学习,提升就业能力,等等;人与他人方面包括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正确处理亲情、友情及异性关系,学会尊重理解他人,学会与人合作等;人与社会方面包括学会适应社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团队的关系;人与自然方面包括树立民胞物与的情怀,尊重生物的多样性,身体力行保护生态环境,追求可持续发展等。

3.生命价值教育

人之为“人”的本质,应该说就是一种意义性存在、价值性实体。人活着总要追问为什么要活着,如何才能活出生命的精彩。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最终落脚于生命价值的实现。生命价值教育是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最核心的内容。生命价值教育主要是引导职校生从自身生活出发,体悟生命的意义,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创造自我生命的价值,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操作程序

1.激发生命情感,唤醒生命意识

“情”是打开生命之门的“钥匙”。“生命情感是个体对自我生命的确认、接纳和喜爱,是对生命意义的肯定、欣赏和沉浸,以及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关怀与珍惜。”[5]当前职校生存在漠视生命、轻掷生命、挥霍生命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生命情感的缺乏。只有激发了积极的生命情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唤醒职校生珍惜生命、欣赏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

2.强化生命体验,培养积极人格

生命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更是一种体验教育。“只有体验的东西,才能内在于人的生命之中,融化为生命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体验是进入生命的唯一通道。”[6]因此,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在激发职校生生命情感的基础上,通过体验的方式增进职校生对生命的理解,提升对生命的感悟,进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生命行为,最终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

3.挖掘生命潜能,引导自我实现

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在于使职校生树立珍惜生命的意识,形成积极的人格,更在于挖掘职校生的生命潜能,促进职校生生命的自我实现。每个个体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生命潜能,只有当个体充分发挥并表现出潜力的时候,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因此,生命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帮助职校生了解自身生命的潜能所在,引导职校生在生命体验中去发现自己的优势潜能,在生命旅程中不断实现生命的价值。

六、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策略

1.注重生命心理型教师素养的提升

教师是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最关键因素。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教师的生命状态和心理品质会直接影响学生

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度,加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增加了生命教育的内容,这对心理健康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熟悉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技术,还要掌握生命教育的理念与方式。因此,职业学校既要加强对全体教师生命教育理念的熏陶,更要注重对心理专业教师生命辅导技能的培训与提升。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整合

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深度的融合。在理念上,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于生命教育的视野提升心理健康的境界;在内容上要围绕职校生生命发展和日常生活中遭遇的生命问题和生命现象,以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向度重新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而不是简单加入生命教育的版块;在方式上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技术(心理咨询、团队辅导等)的优势进行生命知识、技能的教育,在生命意义价值的教育中要更多地用体验、对话、反思等“属人”的方式来进行。

3.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教育合力

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它更多的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活动,也是一项系统工程、生命工程、幸福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配合。职业学校是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主体,负有主导作用,教育理念、目标、内容、方式主要靠学校来确定。家庭是与学生生命链接最为紧密的地方,争取学生家长对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至关重要,学校可向家长宣传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提供合适的方法与技术。职校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其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易感染性,因此,社会方面要为职校生的成长营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关注健康、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紧密配合,做到优势互补,责任共担,才能提升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参考文献:

[1]郝永贞,陈丽娜.中等职业学校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反思及其模式建构[J].职业技术教育,2014(8):86-89.

[2]光.生命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199.

[3]周琢虹.职校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J].职教通讯,2005(12):50-52.

[4]高青海,胡海波,贺来.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走向未来的哲学精神[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113.

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范文4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

近几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各级各类学校纷纷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宣传工作。通过开设各种形式的心理素质课和各种专题讲座,进行个别和团体心理辅导、危机干预、拓展训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在大学生中逐渐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矫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健康的人生态度。从全社会来看,生活质量、快乐与发展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讨论,心理学开始成为一个热门词汇。在这种思潮之下,有关生命的哲学思考也日益开展,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被郑重提出,在物质逐渐发达的今天,生命、人生的意义,精神的富足也正在被重视,成为人生成长不能越过的重要主题,也成为教育部门日益关注的重点。

较早研究生命教育的江西师范大学教授郑晓江指出,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人生与人生问题的教育,他认为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让青少年懂得如何处理“生命与生活的紧张”。可见生命教育是与生命有关的教育,对生命的珍惜、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潜能发挥等都在这个概念范围之内,有研究者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四个核心概念“悦纳自我、珍爱生活、探询意义、走向卓越”。这些主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同样被提出和重视,但在思想脉络和内涵上,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显然也有很多不同,而生命教育探讨得更深、更远。

《生命教育大学生读本》主编,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教授提出了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的脉络,这样的思想正好解决了心理健康教育者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前,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阵地,在工作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发现说教和其他一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已不能满足新形式下学生的思想需要,于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发挥作用。利用心理学这一学科的优势,从心理治疗与心理辅导的若干理论出发,从与思想政治工作完全不同的个人发展的角度开展工作,得到了广泛的赞誉,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当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或多或少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和困惑,心理健康教育既受到学科背景的滋养,同时也受到学科背景的限制,当心理学方法遇到思想问题,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郑晓江教授也谈到“青少年自杀不能简单归因于心理问题”,在他的论述中,他认为,“青少年对生命、生活的态度是自杀现象的又一个原因,要降低自杀率,必须从人生观的建构上着手,改变青少年对生命与生活的一些不健康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心理健康教育没做到的部分正好是生命教育所重视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实践工作中,通过与青少年的密切接触,心理健康教育者感受和理解着当今的青少年。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思想和观念慢慢地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被敏锐的青少年所感知。大多数情况下,适当和正确的引导的缺乏会导致青少年不健康的一元价值取向以及消极的人生观,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引发生命危机。在这种状况中,我们发现,实际上很多心理问题的出现就是对生命问题的拷问,而这里面又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情况。比如学业和能力、贫穷和疾病等问题都会引发生命尊严以及生命价值的问题,而生命尊严和价值的问题又会引起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人生意义的消极思考必然带来诸如吸毒、网瘾、自杀等严重的心理社会问题。心理问题和生命哲学思考息息相关,在实践操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能适当地缓解和调整这些问题,但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必须立足于人生观、价值观或生命思考的哲学层面上。

预防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但当面对强大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偏差等问题的时候,心理健康教育开始显得无奈,心理治疗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思考。卡尔·R·罗杰斯(1902—1987)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本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创立的当事人中心疗法主张相信当事人的自我成长力量(他这一观点认为是当事人中心疗法的基本假设),治疗师在真诚和谐关系中启发当事人运用自我发展潜力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罗杰斯认为这一原理也适用于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子女以及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他的晚年,他甚至运用这种方法参与国家首脑的会晤,调解国家之间的争端。对于以上问题,罗杰斯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治疗观点,在他的治疗实践中,他发现尊重了当事人死的选择,当事人会选择生,尊重了当事人神经症的选择,当事人会选择健康。也就是说,对当事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你需要首先用人本的方法去理解、接受,然后这种态度自然会引发当事人的思考,从而导致他自发地朝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本文接受这种观点,在治疗实践中也发现确实会有相当的效果,但落实到心理健康教育确实又会出现问题。因为心理治疗不可能针对广大人群,我们需要一种更强大的思想力量,需要一种更高的视角来看待整个问题,这种思想力量应该来源于哲学,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考;这种思想力量应该也来源于社会相关学科和心理学。罗杰斯的观点完全可以运用到教育中,至于这些思想力量如何在教育中产生作用,生命教育给出了一些回答,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这种强有力的趋势和力量。超个人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流派,同样也是这样一种社会文化经济背景下人们关注生命、关注精神领域的写照。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超个人心理学的先驱马斯洛指出人们在基本的五种人生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之外,还有超越性的需要,这是一种精神性的需要,人必须在一个更高的人类整体或人类与宇宙的关系的角度来反观人生,最终才能获得一种心灵和生命的解放,这与生命教育的内涵确有异曲同工之效。生命教育除了关注心理学一贯关注的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之外,开始更多地关注个人与环境以及个人与人类的和谐关系,这才是每个人最终获得解放和人生发展的必经途径。

超个人心理学在心理治疗中与生命教育有更多相似之处,它认为只有面对精神存在的时候,心理问题才能充分解决,只有将精神能量灌注到人的心理世界,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同样,超个人心理学的出现也是要帮助人们追求一种宁静、和谐的精神生活样式,来对抗浮躁、喧嚣的物质生存状态。

在关注的主题上,生命教育比心理健康教育有更深的内涵和外延,生命教育关注的很多主题同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关注的主题,如“贫困压力、就业压力、厌世悲观、逃避责任、自卑感、死胡同、得过且过、对生命的漠视、四面楚歌”。显然,这些问题就是心理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会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但运用的大多是心理学的方法,如共情、渲泄,认知、理情分析等,为学生提供一个出口和若干可能的解决。但生命教育显然不是着眼于此,对于每一种问题,它更重要这些问题所产生的生命问题,如贫困压力的引起、有关贫困和生命价值的问题等等。因此,生命教育要比心理健康教育内涵更深、延伸更远。再如自杀和吸毒的问题,同样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问题,但生命教育对于其涉及到的生命问题的哲学和世界观的讨论更深刻。

此外,生命教育还涉及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充分关注的内容,比如死亡教育(对死亡的理解)、女性的家庭教育(家庭是生命的摇篮)、生命与社会及环境的关系教育、休闲及养生教育等等。生命教育同时包括了很多生命伦理的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对心理健康教育来说似乎很远,仔细分析又似乎很近,在一个融汇贯通的人文教育的大背景下,这些问题都是应该剖析的问题。

心理学起源于哲学,在思想上有一脉相承的优势,在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向生命教育方面的引申应该是目前实践中可以做的工作。面对这种生命学问题的教育,学校教育多了一份责任,应在以后的实验及教学实践中发掘若干适用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与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结合,借鉴其理论及方法的优势。

生命教育是一种很好的突破,但生命教育也必然会有新的问题出现。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逐渐呈现一些问题,又逐渐解决一些问题,这是历史规律,作为教育者,顺应规律,作出努力,就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态度和人生态度,也是一种积极的生命态度。

【参考文献】

[1]郑晓江:生命教育的概念、内容和原则[J].中国德育,2007(3).

[2]郑晓江:青少年自杀及暴力现象的生死哲学透视[J].中国德育,2007(1).

[3]顾海良主编:生命教育大学生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7.

[4]罗杰斯等著,李孟潮、李迎潮译:当事人中心治疗:实践、运用和理论[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罗杰斯著,张宝蕊译:卡尔·罗杰斯论会心团体[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范文5

【关键词】校外教育;青少年活动中心;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1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校外活动中心如何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重大的课题。

一、青少年活动中心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校外教育指的是校外教育机构在学校教育以外,利用青少年学生的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对青少年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它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领域。在校外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之需要,也是丰富校外教育功能的一条途径,更可以对学校教育形成有益的补充。

近年来,合作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充分发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主阵地作用,着眼于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领域,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不断尝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式和新内容。在青少年个体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家长亲职教育及中小学心理教师培训、辅导室建设指导和心理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作了大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益。

二、青少年活动中心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内容及方法

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作为真正人道的教育,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确立生命尊严的意识,高扬生命的价值,使他们能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一)面向青少年,开展生命教育。在实践中,生命教育可以分以下三个层面进行:首先是生存教育。生存教育具体来说可以包括以下基本内容,如:让儿童远离意外伤害的教育;教会儿童熟悉安全防护标志的教育;教会儿童有效逃离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技巧;使儿童能够具有救护和自我救护的能力等。其次是发展生命的教育。发展生命的教育具体可以包括信仰教育、感恩教育等。信仰就是我们相信并仰望的、生命赖以充实的终极关怀。对学生进行信仰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去寻找生活的意义。

实施生命教育,我们最成功的实践是开展“生命如花绽放”青少年心智成长团体辅导。辅导依托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及技术,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目标,借助体验式游戏、拓展训练等辅导形式,实现青少年团体意识和团体价值感培养、接纳和欣赏自己、珍爱生命教育、生涯规划教育及感恩教育等目标。辅导结合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发展中存在的迫切需要,分为“结缘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规划生命和感恩生命”五个主题单元,受到中小学生的欢迎。尤其是“护蛋行动”“种植幸运草”“我的墓志铭”等生命实践活动更是给学生带来深深触动。

(二)面向家长,开展亲职教育。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因此,帮助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转变家庭教育的行为,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的内容。

为此我们面向家长,通过公益讲座形式,积极传授亲职教育的理念和技术。“绘本阅读,悦读阅美”讲座基于生命教育的理念,借助绘本故事,教授家长亲子阅读的理念和技巧,提升家长和孩子的阅读品味,同时帮助家长找到与孩子沟通的一条好途径;“亲子沟通的态度与技巧”则教授家长亲子沟通的技巧,帮助家长更新教育理念等。同时,我们还通过家长联谊会、家长成长工作坊等形式,积极向家长宣传先进理念和技术,满足家长自我发展的需求。

(三)面向教师,开展心育培训。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同时,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也逐渐变得不容忽视。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育能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口。

为此,我们首先组建了“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成长沙龙”,沙龙吸收各校心理健康教师及有志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班主任或科任教师参加,通过系统学习,帮助教师们持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目前我们已开展了“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学校心理辅导的理念与技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等专题培训。

此外,我们还面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公益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公益讲座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全体教师,通过“让幸福现身团体心理辅导”“积极心理学与教师幸福生活”等讲座,传授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追求的有关理念和方法,帮助教师树立积极的人生信念,掌握自我减压的方法,自觉克服职业倦怠,创造幸福的生活和职业生涯;一种是面向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借助“班级心理活动课的设计与操作”“师生沟通的艺术和技巧”等讲座,传授心理学视野下的班级管理技巧,帮助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应对师生沟通中的常见困难,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管理技能和水平等。

(四)面向学校,开展活动和调查。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工作经验交流会会议纪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中小学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特别是热点和难点问题,研究分析中小学生教育和成长问题中的心理方面的因素,为进一步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整体德育工作提供依据,提出建议。”

为此,我们联合广大中小学,先后开展了“中小学心理状况调查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等调查研究,翔实地掌握了我区中小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为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现实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润苹.家园共育的关键在于有效的沟通[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3,07(2):55.

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范文6

关键词 弱势群体学生 体质健康教育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弱势群体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体质健康教育问题关系和谐校园的建设,关系和谐社会的构建,而现状却令人堪忧。很多学校对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形同虚设。令人欣慰的是很多学者已经展开对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发展趋势的研究。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我国国情,归纳出弱势群体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1弱势群体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1.1逐渐渗透生命化教育

如何让保健班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如何在体质健康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给弱势群体学生以生命关怀?体质健康教育作为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与生命化教育对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薛原认为在生命化教育视野下,“特殊需要”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是生命化教育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基石。“特殊需要”学生作为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生命化体质健康教育不能忽视对其从生命关怀的视野进行研究。体质健康的生命化教育就是针对人的生命的教育,特殊需要学生处在弱势地位,加强特殊需要学生生命化体质健康教育的建设,无疑是生命化教育的重要环节。

吴燕丹从生命关怀的视角提出“调适性体育课程”的概念:以适应特殊需要学生的个体水平和发展的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和积极的运动体验,达到主动调节身体、心理、社会三维的健康和谐状态为目标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特殊需要学生作为一个弱势群体,研究适合其发展的教育模式是对生命化教育的最好贯彻,“调适性体育课程”的提出是我国学者对生命化教育的探索,也为特殊体育课程的开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1.2逐渐融入全纳教育

全纳教育是世界各国特殊需要教育共同追求的理想,面对全纳教育的挑战,我们应该积极应对,因为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也是特殊需要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是全纳教育的重要一环。如何在特殊需要学生中实践体育全纳教育,是我国应对全纳教育不容忽视的一部分。体育全纳教育是指消除对个体身心缺陷的歧视和排斥,通过积极、平等和广泛的参与体育教育过程,满足不同学生的体育需求的体育教育活动。

尽管体质健康全纳教育目前困难重重,比如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中国普通教育师资与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缺乏融合,残疾人教育和体育的相关立法进程缓慢,加之教育排斥严重等等,随着教育的纵深发展,全纳教育的社会价值已经获得国际教育界的广泛认同,全纳教育的涉及面不断拓展,体育全纳教育已经成为顺应潮流之举。体育全纳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需要。体育全纳教育的导入,必将对我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3传统教学模式向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转变

在弱势群体学生的教学中应用建构主义教学策略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情感认知,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学生是掌握知识意义的主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学练的兴趣、自觉独立锻炼的习惯,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1.4传统评价方式向多元评价方式转变

多元评价目的上更加突出评价的诊断、激励、发展的功能,更关注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与喜悦,关注学生增强自信心,培养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评价内容上不仅包括认知、技术技能的内容,还关注情感的获得,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评价形式从单一评价转变成多种评价形式,如自评、互评、组评和教师评等。评价方法则不仅注重结果性评价,更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1.5逐渐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将逐渐从过去以学校为单一的责任主体转变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共同参与的多样责任主体,形成以政府统一协调,以学校、家庭、社会为基础的三位一体的体质健康教育模式。三位一体的体质健康教育模式的关键是其多主体的结构体系各尽其能、和谐发展。学校体育只有融入社会大系统,才能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并参与的体质健康教育的良好风气,才能建立起立体有效的体质健康教育管理模式。

1.6逐步完善体质健康管理系统

健康管理的过程是:对学生健康因素采集、分析、监控;对学生的健康状态及发展趋势进行评估、预测、管理和监控;根据结果给出符合学生体质健康需求的健康服务。体质健康管理应突出跟踪性的干预措施,过程应重视针对性的指导干预,让每个学生通过测试――评价――指导――干预这一健康管理过程有效地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同时学会如何进行自我体质健康管理,切实提高体质健康水平。

2结语

学校和社会对弱势群体学生应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接受健康教育的机会,让其融入和谐校园,融入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薛原.生命化教育视野下中学体质健康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2] 吴燕丹.生命关怀视野下调适性体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J].体育科学,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