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态观调研

大学生生态观调研

 

随着全球气候恶化和能源匮乏问题的日益严重,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已成为全世界的广泛共识。约占中国人口5%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其生态观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工作理念和创业取向,进而影响到我国低碳社会的建设进度和质量。因此,全面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生态观现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教育和引导措施,对于大学生树立文明、科学的生态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解大学生生态观的基本情况,课题组在河北省5所高校进行了“大学生生态观现状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0份,收回试卷973份,其中有效试卷970份,有效回收率97%。现将调查情况作如下分析。   一、大学生生态观现状   (一)大学生生态观主流是积极向上、符合低碳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1.大多数大学生能够充分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您如何看待科学家关于‘地球只有一个’的警告”的调查中,57.94%的人认为“这一警告变得更加重要”,33.61%的人认为“人类已为忽视这一警告付出沉重的代价”,而选择“现在看好像没那么重要”,“不必理会,现在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说不清”的分别只占5.36%、1.75%、1.13%。在“环境保护是否是一件很急迫的事,您认为”的调查中,15.98%的人选择“应先把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再谈环境保护”2.47%的人选择“确实很紧迫,但那是国家的事”,79.79%的人选择“是很急迫的事,与每个人生活密切相关”,1.65%的人选择“我们的环境还没到刻意去保护的程度”。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确定,绝大部分大学生能够认识到当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趋势,认识到环境恶化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后果,认识到加强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生态发展理念。在一项“您认为人与自然是什么关系”的调查中,选择“对立统一关系”的占82.37%,选择“对立关系”的占15.36%,选择“不知道”的占2.58%。而在“您认为推动和影响人类历史前进的主要因素有(限选3项)”的调查中,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科学技术(83.51%)、先进文化(60.00%)、自然生态系统(47.22%)。以上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能够看到生态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在“假如开发某处自然景观会创造客观的经济收入,但可能会影响生态环境,您如何决策”的调查中,15.46%的人认为“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大力开发”,1.65%的人认为“应先取得经济效益,等有了钱再恢复生态环境”,75.36%的人认为“应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前提下,进行合理开发”,7.42%的人认为“不应开发,不能为眼前利益而牺牲生态环境”。在调查中,85.77%的学生不同意“我国水资源丰富,取之不尽,不用担心”的观点,70.10%的学生不同意“我们要不断地开发当地的旅游业”的观点,而对“森林树木应加强统一管理”,“出行不但要考虑经济,也要考虑环保”的观点则分别有88.66%、90.10%的学生表示同意。这些说明,在发展理念上,大学生不再单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而是注重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3.大多数大学生理解、支持国家关于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政策措施,并愿意参加生态保护与建设活动。在一项“对于国家实施限塑令,您怎样看待”的调查中,选择“很好,可减少塑料废弃物,有利于环境建设”的占84.43%,选择“无所谓,我没受到影响”的占5.36%,选择“反对,因为给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的占9.79%。在“您对国家颁布有关私家车限行相关政策的支持与理解程度”的调查中,表示“非常支持”的占37.225%,表示“理解”的占48.97%。这说明,在当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大学生理解、支持国家关于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政策措施。不仅如此,大多数大学生都表示愿意投身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中来。数据显示:76.49%的大学生“参加过”或“经常参加”环保活动,93.09%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参加所在学校组织的环保志愿者活动。   (二)大学生生态观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   1.生态知识贫乏,生态观缺少足够理论支持。调查显示,63.30%的大学生不知道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53.71%的大学生不了解有关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而对当前比较热门的“低碳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等概念,选择了解的大学生分别只占17.63%和20.00%,大部分大学生表示只是“听说过,了解一点”。大学生生态知识的贫乏,也直接导致了他们在观察周围存在的事物和发生的现象时,很少能从生态的角度、用生态系统理论进行分析思考。在一项“您如何看待城市景观水域四周被砌上石头这一现象”的调查中,仅有35.98%的人能够从生态的角度给出正确答案,认识到这样阻碍了水土自然交合,水体得不到净化,不利于一些动植物的生存,违背了自然规律。而大部分学生不能给出正确答案。   2.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责任感较弱,依赖性较强。尽管90.52%的大学生都能认识到个人的生态保护意识对整个社会的重要性,但是,在“您认为当前大学生的环保责任意识”的调查中,选择“很好”、“较好”的比例却分别只占1.75%和24.64%,而选择“一般”、“较差”、“很差”的比例分别为57.22%、12.99%、3.40%。这说明,虽然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有较强的生态保护意识,但其对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责任感却较弱,缺乏集体认同。在“您觉得以下因素哪些在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比较重要(限选3项)”的调查中,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全民素质”(67.11%)、“政府的政策”(53.92%)、“经济的支持”(51.65%)。在被问及“当您发现身边有不爱护或破坏生态的行为,您会怎么办”时,选择“想办法制止”的占37.63%,选择“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的占25.67%,选择“与己无关,任由他人处理”的占35.88%。这从侧面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在生态保护与建设中对政府、他人的依赖性较强。而这种较强的依赖性则容易滋生自身惰性,不利于大学生自身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和提高。#p#分页标题#e#   3.生态观念与生态行为脱节,知易行难。尽管84.43%的人表示支持国家实施“限塑令”,但被问及“在平时生活中是否经常用新的塑料袋”时,选择“每次买东西都会用”占12.27%,选择“经常使用”的占42.68%,选择“偶尔使用”的占39.48%,选择“很少使用”的占5.57%。再比如,大多数大学生都知道现在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紧张,但在一项“您会对用过的水进行二次利用吗”的调查中,选择“经常”的占31.55%,选择“不经常”的占57.53%,选择“从来不”的占8.35%。这说明,大多数大学生树立了相对理性的生态观念,认识到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在践行生态文明行为时,却与人们的期待有较大差距,很难做到知行统一。   4.重节约轻保护,功利性强。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调查,对于废旧书本的处理,72.37%的人选择“卖掉”;当最后一个离开教室时,75.67%的人表示“会关灯”;对于在餐馆里将剩余饭菜打包,75.05%的人选择“可以接受,自己也经常这样做”;58.66%的人选择经常双面使用纸张。但调查同时显示,只有12.16%的人选择“经常”将废旧电池扔进电池回收箱,6.91%的人选择“经常”参与植树活动,31.13%的人选择“从不”踩踏草坪,42.47%的人选择平时买东西时会尽量挑选环保节能型商品。这说明,大学生更加看重节约利用资源,给自己、给社会带来的看得见、摸得到的“实惠”,而对环境保护给人们带来的潜在利益理解不深,从而体现出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浅显功利性倾向。   二、大学生生态观现状的原因分析   应该说,随着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严重后果日益凸显以及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大力实施,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越来越深,由此,其生态观主流呈现积极向上、适应低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态势,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同样不能忽视大学生生态观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弱势   在我国,初、中、高等教育都未将生态文明列入正常的课程系统。虽然中小、学设有环境保护的相关课程,但受升学压力的影响,生态教育的内容基本处于被无视的地位。在高等教育中,生态文明教育更是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除了相关校园文化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课中略有涉及,大部分高校缺乏系统的生态课程设置。由此,大学生生态知识缺乏、生态理论基础薄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调查显示,42.37%的大学生获取生态信息的途径来自于网络、书报,36.60%的大学生来自于电视、电台。这也说明,大部分大学生获取生态信息只是基于兴趣需要,而对于那些主观能动性差、对生态信息缺乏积极兴趣的同学来说,根本就不能获得生态方面的知识和信息。此外,从现有生态环境教育的内容看,我国初、中、高等教育基本没有从理论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教育,既没有从历史发展角度强调生态文明对农业发展、工业革命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也没有从伦理道德角度,强调生态文明对人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和谐的影响,当然也就不能真正从政治文明、民主法制角度强调生态文明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由此,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薄弱、生态伦理观念淡漠、生态理论知识缺乏、生态行为时有失范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价值观的影响依然存在   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工业革命前期,人类因为生产力低下,被迫屈服于自然,对自然充满敬畏和崇拜,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以自觉的顺应为主导。第二阶段是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由此,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以人类为中心,一切从人类的自身利益出发,以此决定对自然的态度和自身的行为方式。这也成为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粗暴地干涉自然、随意破坏生态环境的依据。第三阶段是向新的文明过渡时期,人们认识到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应该而且必须和谐共处。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富国强民观念的影响下,我国的经济长期处于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虽然使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也付出了牺牲生态环境的巨大代价。当前,虽然处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时期,但长期以来,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价值观根深蒂固,要扭转这一观念,显然不是短期内就能解决的问题。调查中,60.93%的大学生对一些企业以牺牲环境换取高经济效益的做法表示“能容忍”、“一定程度上容忍”或者“说不清楚”,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三)意识形态多元化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随着信息社会的深入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开放性的进一步增强,大学生与社会互动日益频繁,思想观念受各种社会变迁、社会思潮现象的影响也越来越直接。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初成时期,很容易受到社会多元意识形态的影响,而显得无所适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在进一步完善阶段,市场经济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其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强调物质利益,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价值取向,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间接滋生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特别使本来就缺乏独立判断能力的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更趋向于功利性、实用性的特点。而西方个人本位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主流思想,潜移默化地渗透和影响着大学生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从而造成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由此,当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冲突时,难免首先考虑个人利益;遇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冲突时,难免选择牺牲生态效益。   三、对策建议   综合以上调查分析可知,在大力倡导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主流生态观的同时,也应该针对大学生生态观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进一步推动大学生生态观及生态行为的良性发展。#p#分页标题#e#   (一)健全课程体系,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   课程教学是树立学生意识、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相对国外,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才刚刚起步,还缺乏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高校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根据调查,78.97%的大学生表示,其生态环境信息的获取主要来自网络、电视、电台和书报,而很少有来自学校相关课程教学。除了与生物、环境等相关的专业,开设相关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院校很少。现有课程中只在“两课”教学中稍有涉及。但也往往是一带而过。因此,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到高校的教学体系已经势在必行。从目前看,把生态文明教育列为高校的公共必修课应该有一定难度,但是,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多渠道搭建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一是积极开设生态理论、生态环境知识和生态法规等方面的选修课,适当增加学分比重,引导学生选修相关课程。二是在“两课”教学中把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等内容列为重要章节,加以系统讲述。三是充分挖掘现有专业教材中的生态文明教育要素,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讲授其中蕴涵的生态伦理道德知识。四是开设网上生态教育课堂,提供系统的生态知识、生态形势、生态伦理、生态法规等内容,供有兴趣的学生自学。通过以上措施,初步建构起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引导、教育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   (二)健全机制体制,促进大学生文明生态行为的养成   行为比之观念,往往具有滞后性。大学生文明生态行为的养成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在加强教育引导,转变其观念的同时,还必须从环境约束、管理体制、考评机制等多方面,积极探索促进大学生文明生态行为养成的有效途径。一是要大力加强高校生态文化建设,包括充分利用宣传栏、校报、校园网等媒介大力宣传生态环保知识,科学合理地规划校园基础设施,改善校园环境卫生,使学生在和谐的校园生态环境自觉改正不良生态行为。二是健全完善涉及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活动的管理体制、文明标准、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使大学生日常生态文明行为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三是探索建立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活动的考核评价和奖惩机制,建立大学生不良生态行为和不良信用档案,并和日常评优评先、综合测评、就业推荐等有机结合,形成倡导大学生文明生态行为的激励机制。   (三)积极搭建平台,提高大学生生态环保实践能力   作为未来生态社会建设的骨干力量,大学生生态环保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未来低碳经济、低碳社会发展的质量与速度。为此,高校要积极搭建各种平台,通过各种途径,促进大学生生态环保实践能力的提升。一是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组织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开展生态文明政策宣讲、生态保护宣传、低碳节能技术推广等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切实提升投身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利用高校学术氛围浓厚的优势,组织邀请生态学、环境学方面的专家举办相关讲座,使学生能够直接分享生态环境科学的最新理论和科技创新成果,从而提高相关知识技能。三是定期组织低碳减排、节能环保方面的校园科技创新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支持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四是制定出台各种扶持政策,鼓励毕业生进行生态科技创新与产品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创业活动,以实际行动投身国家的和谐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