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态文化建设发展

大学生生态文化建设发展

一、大学生态文化建设

大学生态文化建设包括生态文化意识的宣传和运用两个方面的内容。所谓生态文化意识的宣传,主要是指大学生自主地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有指导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而生态文化意识的运用,则更多的是指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把握,发现大学生态文化建设的问题,找出原因,根据原因分析可行的途径和对策。

1.树立生态文化意识的意义

第一,为大学生了解世界与中国的生态现状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理论,即中西方关于生态的理论。实践,即对现有生态的了解和实际调查。第二,引导大学生自主思考,以大学为试验地,去实践生态改变。这种改变还停留于生态问题的低层次思考。第三,从生态具体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上升到生态文化的建设层面,实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是建立在对生态现状的思考的基础上的。

2.反思大学生态文化

大学生态文化是一个比较新的内容,这个“新”是相对大学其他文化而言的。大学文化包含广泛,既有物质层面的内容,也不乏制度和精神层面的内容。而生态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这些层面的关联,它既有其他文化的共同点,也体现了自己的独特性。尤其是大学生态物质层面的建设和精神层面的扩展的交叉,更是它获得目前大学文化建设的关注的主要原因。

(1)大学生态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是意识不清晰。大学生态文化还处于模糊发展时期,清晰的生态文化意识还没有建立起来。二是内容不全面。大学生态文化大多还处于物质发展阶段,即校园生态的维护和建设。三是主体不突出。目前,大学生态文化建设的主体由高校、教师承担。四是特性不显著。大学生态文化无法与大学其他文化形式区别开来。

(2)大学生态文化的原因分析

第一,对生态的认识还处于问题层面,有待提高到文化高度。目前大学关注生态问题的具体解决比较多,需要进一步提高到文化层面。第二,对现状了解不透彻,需要进一步提高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大学生态文化建设包括物质发展、制度建设和精神培养等方面内容。第三,依然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要快速转换大学主体。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强调高校、教师的主动作用,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第四,受其他文化形态的影响,共性突出,特性不强。共性是所有文化的共同作用,而特性则将各种文化区别开来。

(3)大学生态文化的对策研究

大学生态文化建设一要树立大学生态文化意识,作为未来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要对现有的大学生态文化进行拾缺补漏,以实现全面发展。三要实现主体的转变,从学校、教师转向学生。四要表现共性的基础上,突出特性。大学生态文化建设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但是这种意识已经逐渐在各大高校树立起来,高校和教师越来越意识到,大学生才是高校的主体,“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把学生看作学习和实践的主体,使他们自主思考,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从而达到力、智、德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的力、智、德的发展

力、智、德的概念来自于近代著名哲学家、翻译家严复的新民主张。所谓力,指的是体魄,包括身体的强健和精神的养成两个部分。所谓智,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国家进步和种族繁衍的关键。所谓德,指的是道德修养,是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的高尚品质。

1.力

要培养大学生强健的体魄,就必须认识到身体和精神的密切关系。从历史看,西方的古希腊、罗马和中国的突厥“莫不以壮佼长大”,靠着强壮的身体东征西讨,获得更大的生活空间。而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在战争中要取得优势,还需要人具有骁猛坚毅的气势。人的身体和精神是相互为用的。要培养大学生强健的体魄,需要从身体的锻炼开始,这包括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两方面内容。对于体力劳动,大多数人是忽视的,大学以前,家长们总是以学习重要为借口,扼杀了学生锻炼的机会,到了大学校园,由于教室流动,分担区不大等原因,学生的劳动机会越来越少。从生理角度看,体力劳动促进了人类的进化,促使智力的产生和发展。从心理角度看,人们也需要体力劳动来获得心理的满足和释放更多的心理压力。可见,体力劳动是身心和谐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而体育锻炼在现代社会已经很普遍了,无论是大学安排的体育课程、运动会、越野赛,还是学生自发开展的体育竞赛,都对大学生的体力强健创造了条件。要培养大学生强健的体魄,还要重视精神的锻炼。孟子的“养浩然正气”“大丈夫精神”就是这方面的内容。现在的大学生最缺乏的就是精神的培养,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更谈不上进一步的发展。那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精神呢?中国古代的做法是从德性的培养入手,而西方的做法则是从科技进步、物质的丰富进而上升到精神的强大。遵照前者,会培养出许多的道德人,却缺少社会参与感;遵照后者,会培养出许多经济人,却缺少人情味。早在上个世纪中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当斯就提出了挫折理论,本世纪中国各大高校又提出了挫折教育的理念,这为大学生精神的养成提供了一个参考,适当的挫折教育,会使学生的挫折的容忍力增强,会结合实际改变目标,在逆境中重新奋起。要培养大学生强健的体魄,就是要反对一切破坏和阻碍大学生拥有强健体魄的思想和行为,如部分大学生沉迷于游戏,耽于享乐等。强壮的身体可以促进强大精神的养成,强大精神可以促进高智商的产生。

2.智

严复认为,与民力和民德相比,民智最急。他是从人们的生活需要出发,考虑到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是民智的表现,民智进步则诸事随之演进。这涉及到了人类自身的繁衍和社会生产两个大的方面是否能够继续进化的问题。而对大学生智力的培养,正是为了进一步促进这两大生产的不断发展。大学就是对大学生智力开发和引导的重要阵地,它需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提高大学生的智力水平,随着科技的进步,提高智力的手段和途径越来越多样化,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忽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忽视人文精神的影响,要科技和人文并重。古往今来的优秀的文化成果都是我们提高大学生智力水平的有益指导,尤其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更是大学生智力成长的必要洗礼。从根本上讲,对大学生智力的培养,就是引导大学生对“真”的不断追求。追求“真”,就是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问个是什么。就是要运用符合逻辑的方法,不断地创造未来,而不是一再地回顾往昔。只有不断向前,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提高人类自身的进化。社会的“任贤与能”也是大学生智力培养的重要条件。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已经最大限度地去除了门第、援与和财贿等负面的阻碍,但是依然存在第一学历、重点院校、工作经验等许多不利因素。既然不能短时间内改变社会,那么就从适应社会开始,从各个角度分析不利因素存在的原因,寻找恰当的办法绕过才能解决阻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是适应社会的有益途径,但是还不够,还需要更多的接触社会,如很多大学生去做家教、打小时工,到底有没有必要,应不应该。实事求是地说,有必要,鼓励做,但是还要有选择。大学生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和专业需要,更多的从校园里寻找接触社会的机会,如到高校自办企业和合作单位去实践,另外还可以从社会上选择声誉良好、规模较大的单位去实习,一方面保障安全,另一方面也起到了锻炼的目的。伴随着理论和实践的积累,大学生智力获得了开发和提高,还需要培养与之相匹配的德性。即对“善”的追求。

3.德

德就是道德,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儒家的仁义、道家的自然、墨家的兼爱都是德的内容。而要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培养,实际上就是要塑造大学生的品格,协调善与恶的衍生,追求“至善”。这要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过程中不断学习和积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答案是要把人和自然统一起来,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指出,人和自然都是天地所生的同胞手足,所以人作为天地中的一分子,要爱人和万物。这显然是仁爱思想的扩大化,大学生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自然的给予,要从爱人类和社会出发,去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就是要求大学生在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过程中为未来寻找自己的位置而努力。大学生一方面要从自身发展的角度促进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去加强自身的不断进步。人与人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儒家讲“推己及人”,现代社会仍然可以应用。大学生可以从自身出发,虽然不能像墨子那样对人如己,也可以改善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和谐社会关系,实现人与人的共同进步。人与自身的关系是人们在审视人与人关系的基础上的高度概括。每一个人的进步,不是针对他人的输赢,而是与自身相比较,力、智、德的不断超越。大学生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可能不断进步,实现真、善、美的追求。

三、大学生完善大学生态文化的实践

1.以强健的体魄去创造大学生态文化的物质模型

强健的体魄是创造大学生态文化物质模型的有力保障,“美丽校园”的广泛宣传和建设就是大学生态文化的物质性的突出体现。

2.发挥聪明才智去创造新型的大学生态文化精神

大学生态文化精神的建设还需要大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在树立大学生态文化意识的基础上,把生态文化从物质层面提高到精神高度,将生态文化精神融入到人文精神的大海中去,充分凸显出大学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的引导作用。

3.以德性的感召力去使大学生态文化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业

所谓德性的感召力,是指大学生以“至善”为目标,迈向最高精神境界的过程。大学生可以从宇宙整体的角度,去寻找人与自然、社会、他人、自身的和谐之路,使大学生态文化建设逐渐日常化、行为化,成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大学生态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力、智、德的发展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为了建设大学生态文化,大学生需要迅速成长,伴随着大学生的成才,大学生态文化就逐渐地建立和发展起来了。二者是大学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

作者:王春源 何云岩 王乒乒 单位: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思政部 齐齐哈尔大学哲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