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范例6篇

高中语文教学标准

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范文1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标准化;优化策略

 

现代社会的新思想影响下,很多教师和家长都逐渐重视起学生的学习。而高中作为学生的学习阶段,教师需在在这个时期里,对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进行培养,对学生的良好学习能力进行锻炼。 在高中教育中,高中语文能够很好地培养出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并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并不是很重视,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这时候需要语文老师做好引导,在平时的教学中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激发出来,并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教师必须重视高中语文的教学,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建立出一个高中的语文教学诊断标准体系,以此来考核语文老师的教学质量,保证高中语文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高中语文教学实况

无论是现在的高中学习中,还是以后在高考中,语文学科都是非常重要的。 近些年来新课程在不断的推进,语文教学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这个效果并不是特别明显,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现在还有很多地方,教师在教学时在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学生在学习时还是使用死记硬背的记忆方式。 很多学生遇到一些需要记忆的重要文章、经典诗词,都是在重复记忆,这样很难让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足够的兴趣,学生对于语文知识被动的记忆,尽管可以学习过程中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但是长期下去对学生的学习并不好,对未来的语文教育发展更没有益处。全国各地的语文教学在方法和质量上有很大差异,而且各个地方在教育方面并不均衡,没有标准的教学诊断,使语文教学进入这样一个情况中。 因此,教师应该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上怎样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科学引导,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合理高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掘出来,这是以后研究语文教学的重点方向。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标准化策略

 

(一)建立课堂教学服务意识

高中语文课堂不断推进教学诊断,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逐渐将教学诊断融入进来。 在这其中,首先要语文教师先树立起教学服务的意识,对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考核诊断,找出自己在课堂教学上出现的问题并做出改善,将教师应该有的教书育人服务意识树立起来,保证高中语文课堂诊断成功实行。 课堂教学的生态系统由很多要素之间的联系所组成,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课堂组织结构,课堂组织结构能够有效调节课堂教学生态系统。

 

(二)建立科学的考核标准

达到高中语文教学诊断的标准化目标,首先需要有能切实考核的一套标准,在考核的过程中能够将语文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优势找出来。 制订考核标准时,确保其具有科学性质、权威性质、适用性质、理想性质。我国现在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正在不断地推进素质教育,在这个阶段里,应该对老师的专业素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做出更高的要求, 需要将教师和学生的活力激发出来,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进行改善,来增加课堂教学的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 在这之前,首先需要制定出标准体系,并被所有教师所认同,然后达到教学诊断的标准化。对教师进行诊断,对课堂环节进行诊断,这样能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做出正确评价。

 

(三)建立教学诊断

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占有很大比重,在进行课堂教学诊断时,不能对教师的日常教学产生影响,最好可以一边完成教学任务,一边诊断教师的教学质量。 在教师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老师的教学进行评价,这也是一种诊断的方法。建立出合理的机制,能够实施标准化的高中语文教学诊断。

 

(四)建立诊断监督

诊断教师的教学质量,首先要建立出科学正确的监督机制,再加上严格的监管,使教学诊断实行下去。 首先对高中语文教学过程的诊断进行监督,确保语文教学诊断实行,将教师的语文教学水平进行提升。 然后,监督教师教学诊断的结果,保证诊断结果没有问题,将其中虚假的部分挑出来。严格的监管机制能够将高中语文教学的诊断更加标准化。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能对学生未来的人文素养和学习习惯起决定性作用,诊断高中的语文教学,能显著提升语文的教学质量。采用正确的方法,应对高中语文诊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并使用有效的解决方法来解决,以确保高中语文课程的顺利推进。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使用诊断方法,将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进而提升高中语文的课堂学习效率。在未来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教师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尹达.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标准化策略[J].教学研究,2015,01:106-111.

[2]蒋明.科学开展课堂诊断有效促进教研教改[J].文理导航(上旬),2015,12:6.

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范文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

【关键词】阅读教学; 想象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114-02

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1 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2 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像,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像,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3 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像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范文3

1.一种目标追求上的人文能力式改革动向

语文自身人文性和工具性决定了其在目标追求上的二重性。这种二重性发展到今天,体现在我们的课程标准与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就是一种目标追求上的人文能力式改革动向。

一方面,是一种人文主义方向。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重文化”,“关心当代文化生活,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应重视“人”、关注“文化”,是一种彰显人文主义的教学活动。这样一来,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环节的高中语文教学也应该是一种人文主义教学的实现。新课程本身就是人文主义的课程,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高考,而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去表达思想感情并提升其人文情趣、审美情趣以及人生体验,使教学最终走向一种人文主义的机制感悟。因此,人文主义应该是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一个重大改革动向。

另一方面,是一种能力式的目的改革。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语感能力培养,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基本规范,具有应用语言的基本能力。”因而,在其具体方针也就必然要强调,高中语文教学应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学好语文知识、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较强的现代文阅读、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较强的语感,具有一定的文字鉴赏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具有自学语文的能力。因此,可以说,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在其目的追求上将不再仅仅局限于高考应试能力的训练,而是把学生智力、创造力开发放在教学改革目标的重要位置,重视学生语文知识传授过程中的审美情趣培养,力图让学生能更好地利用语言文字学会思考,形素养,体会并内化为人文情趣,因而在其教学目标改革动向上必将是一种人文能力式的改革趋势。

2.一种教学模式上的复合开放式改革动向

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范文4

高中语文教育难,之所以如此,其原因之一还在于对语文学科基本属性的论争。有学者称:把工具性作为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导致语文学科人文价值、人文底蕴严重流失的根本原因,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一种应试训练。从这种意义上讲,这一切也是“应试教育”价值取向下语文教育浓厚的功利主义使然。如今,随着国务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语文教育也迎来了它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这是语文教育改革的春天,而认真解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则是广大语文教育者的必修课。笔者以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观点之一便是摈弃了语文的功利色彩,还之以“人文”的本来面目,高扬起了人文精神的旗帜。它明确地提出语文教育要在培养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在语文课程改革中如何才能高扬人文精神的旗帜.实施好人文教育,则成了广大语文教师不容回避、也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学生预习,教师备课。备课过程中,教师根据大纲系统把握教材外,更要以身作则,熟练掌握教材的内容;相关的知识要充分学习。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整个一课教学设计意图的体现。教学方案设计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思想水平,符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条件。这样设计出的教学方案才切合实际,才具有可操作性。

我们今天所说的张扬人文精神,就是要尊重人的尊严。一是人的生命尊严.包括精神尊严和灵魂尊严;二是人的生活尊严,包括人的精神自由愿望、个性舒展愿望、多元愿望。按照这一理解.在语文教育中.人的精神自由、情感自由、思想自由、言语自由,人的个性独立、生命舒展、灵魂生长,则成为非常重要的。诚然,语文教育要学习,但绝不是学习那些纯粹的无精神内涵的语言字码本身(事实上,那种纯粹的无实际价值意义的语言字码也不存在)。学习语言本质上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人的独立的自我精神与人格,并在此过程中陶冶人的情感和情操,塑造一个有着独特的精神、情感、思想、个性,绝对不同于他人.而又与他人、与、与时代相互融洽的真正的自我。换句话说,语文教育就是人的教育,学语言也是学做人,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以语言树人!这正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所在、魅力所在、价值所在。着名特级教师于漪在谈到对语文课程的认识时强调:“一定要改变对语文学科的陈旧看法,认为语文只是渎读、写写等技术性、技巧性的小事,对人的培养无足轻重。殊不知语言、思想、情感同时发生,语言这个交际工具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还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按照于漪老师的这个思路,具体到语文教育本身,其“人文精神’’教育实质上可分为两类:一是基于语言文字本身内容的人文教育・即语言文字动人的韵律、美妙的笔形、或朴素或华丽的辞采以及积淀于语言文字本身的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等;二是基于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如对祖国的忠诚、对自然的赞美、对人类的博爱、对他人的关心、对集体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对父母的报答、对朋友的真诚、对爱情的真挚等等。事实上,语文教育所涵盖的内容还不止这些。唯其如此,这样的语文教育才是真正的“人文”教育

在理解人文教育内涵的同时,还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所倡导的人文教育绝不是那种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内核的“伪圣化”、统一化、模式化的所谓的“人文教育”。于漪老师对此曾说过:“过去我们反对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提倡人文性。当然不能把语文课教成思想修养课、道德品质课或其他课等等,语文课就是语文课,须把握它的本质属性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彻人文精神,以培养学生,收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功效。”一度时期,“工具性与思想性统一”的语文教育为“应试”而进行的近似于“技术化”的语文训练总是在消解着学生作为“人”的思想与情感,扼杀了学生作为鲜活个体的个性与精神,而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内核的“灌输式”教育由于它远离学生的内心需求,远离当今的社会生活.使学生对此有着强烈的排斥倾向。加之现代社会市场、商业文化大潮所带来的肤浅、飘浮甚至于颓废的社会人生意识对学生的影响,从而造成学生思想贫乏、情感苍白。这也有力地支撑了语文教育需要真正的“人文教育”这一新课程理念。

自主、探究”这四个字,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并不陌生,这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好方法。但是在语文教学中,要能够真正实现“自主探究”,老师们往往很难做到。在很多教师的心目中,只要自己所教的学科成绩优秀就可以了,往往却忽略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高效课堂”不应该仅仅是指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增进,而且还应该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高效的课堂要做到信息量大、思维含量高,情感培育要真正触及人格与灵魂。高效课堂是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规范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是高效课堂教学所遵循的理念。高效课堂教学就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爱学习”;促进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会学习”。 从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应还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本来面目,高扬人文精神旗帜的观点出发,提出了语文必须深刻理解人文教育的基本内涵,充分利用和挖掘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凭借作品以及多元资源,让学生受到文学、文化、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语文教学一个最具权威性的基本观点是: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另一种观点则是片面强调性为其基本属性,抑或是强调“文”(工具性)、“道”(思想性)统一而把人文精神拒之于语文学科的门外。

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范文5

一、采用多元化教学,激活语文课堂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要创新教学形式。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是生动活泼的,因为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自然会主动参与课堂。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采用讨论式、演讲式等多种教学形式进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全体学生都参与。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学校的教学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更多的教学手段走进学校,教师将现代课程与科学技术相整合,不仅可以使得教学容量增大,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有感情地朗读和优美的旋律,能调动学生的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在语文教学中,适时、优美的音乐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让学生不由自主地爱上语文这门课。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使得语文课堂生动、活跃,加强语文学习的应用。

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使其生动形象化

语言是语文教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进行思想教育最重要的工具,而学习动机则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精练、幽默,富有启发性,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集中精力、坚忍不拔地探索下去,并克服学习中的重重困难。因此,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富于直观性,规范准确富有科学性,充满情感富有节奏感,含蓄幽默、耐人寻味。

好的讲解,严谨而不乏机趣,庄重而不乏诙谐,让人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让人感受到语言之妙,妙不可言。语文教师的讲解不必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一定要表达完整,入心入耳;也不必字字珠玑、语惊四座,但一定要凝练准确,经得起推敲,真正做到“有实事求是之心,而无哗众取宠之意”。

三、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构建开放的、适应时展的课堂体系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人类生活的浓缩,其内涵极为丰富,包括自然、社会的各个方面。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跨学科学习和语文应用的过程中开阔视野,加强整合,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这就对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渠道。

1.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语文教师除要用好必修和选修教材外,述要扩大语文学4范围,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托,引导学生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和空间,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学生通过多渠道的语文实践活动加强人际交流,提高语言感受、运用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

2.可以运用网络科技手段,丰富语言学习的内容和形式。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能使语文学习内容更丰富,形式更生动。大量的网络信息为语文学习提供了鲜活的、不可穷尽的资源宝库,网络的互动性又为学生搭建了运用语言的平台。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教师著名学者肖川说:“个体的、具有主体性的人的道德水准是决定整个民族的道德素质的关键,社会生活和现代教育的发展都呼唤着主题性道德人格教育。”在语文教学课中,只有发挥学生乐于学习、勇于探究的主体意识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第一,打破思维定势,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善于诱导学生从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用于打破思维定势,引导他们用批判的眼光分析事物、发现问题。第二,巧设情境,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巧设教学情境,多设思维角度,让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拓宽思路。第三,挖掘探究难点,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捉住疑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性思维,让学生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参与式学习的快乐。

五、实现心理相容,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认为,当人与人之间实现心理上的相互沟通,在心理上相互理解、信任和配合时,就实现了心理相容。对于教学过程来说,教师对学生的真诚之爱,是学生和教师产生心理相容的基础,是实现教学管理良好运行的润滑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如果心理相容,就能让教师和学生默契配合、相互理解,从而达到教师准确理解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准确理解教师在课堂上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个动作的目的,就能产生良好的课堂效应。事实上,在学习上暂时落后的学生来说,在心理上普遍都存在一个相同的地方,那就是自尊心特别强,如果教师在上课时没有激情、热情度不高,这部分学生就会把教师在课堂上提的一些要求当做对他们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惩罚”。要转变这些学生的想法,教师就要满腔热情,用一颗爱心、诚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实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标。如果教师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就会获得学生特别是那部分在学习上暂时落后的学生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信赖感,进而把对教师的这种感情“爱屋及乌”到该教师所教的学科上,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活动。

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范文6

【关键词】美国 课程标准 外语 启示

【中图分类号】G5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2-0019-02

美国是个地方分权制的国家,不存在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但美国外语教学研究会制定了“21世纪外国语言学习标准(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并向全美各州极力推荐,美国许多州以该标准作为基本框架并结合本州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本州外语课程标准。

加利福尼亚州的外语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通过学习外语课程达到利用外语进行听、说、读、写的水平。对外语教师提出的要求是:向学生传授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发现学习其他语言和文化的乐趣。阿凯迪亚联合学区(Arcadia Unified School District)根据加利福尼亚州外语课程标准制定出本州的《中文课程标准》,它是对本州课程标准的细化和深化,并将学区标准分为五个阶段,第五阶段(荣誉课程)是最高等级。

一 具体内容

第一,参与会话,提供并取得信息,表达心情、情绪和交流看法。(1)与同学或讲中文的人士讨论个人的情感和想法,并表示赞同。(2)针对不同话题,包括与学校和社区有关的问题以及有关中国文化的时事和过去事件的问题交换看法,并进行讨论。(3)以小组形式讨论解决中文社区关系的问题。(4)分享对所选文学作品,如诗歌、戏剧、故事和小说的个人看法。(5)与同学就当代和历史问题交换个人看法,并交流和讨论这些看法。

第二,用中文了解并解释关于各种题材的书面和口头语言。(1)理解、分析和解释所选文学作品的基本内容。(2)逐渐了解中国文化的艺术、音乐和文学作品。(3)了解有关时事和历史事件话题的报纸及杂志上非小说类文章的主要元素。(4)分析真实文学作品中的主要情节、次要情节、人物、人物描述、角色和重要性。

第三,向听众或读者介绍不同话题的信息、概念和看法。(1)阅读含有口语和书面语体的不同文章。(2)将编写的故事或剧本介绍给同学或社区。(3)分析并表达对中国故事、戏剧、诗歌、广播、电视节目、歌曲、电影或视觉艺术的看法。(4)从中美两国的文化视角研究、分析时事。(5)表演和(或)背诵著名诗人的诗歌。

第四,了解中国文化习俗、观点和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1)参与各种文化活动。(2)讨论文化观和社会认同的行为模式。(3)识别、讨论并分析中国文化情境下的行为模式或交流模式。(4)识别、讨论并分析中文作品所反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5)识别、讨论并分析中国文化所表现出的主题、思想和观点(比较和对比不同节日和食品的主题)。(6)识别并分析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音乐、绘画、舞蹈、戏剧和中国烹饪)。(7)阅读、收听、观看和表演中文戏剧与音乐。(8)讨论和分析各种中文文学作品和美术表现形式。

第五,通过学习中文,巩固和提高学生其他学科的知识水平。(1)从所学的有关其他学科知识的中文材料中获取知识(收集中文报纸上关于时事的信息)。(2)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学习中文获取的知识来完成中文课上的活动。(3)利用中文讨论其他学科的话题(就政治、历史和社会问题开展课堂讨论)。

第六,获取只有通过中国的语言和文化才能获得的信息,并认识到这种语言和文化带来的独特观点。(1)用中文或英文准备个人感兴趣话题的报告。(2)比较所得到的同样话题中的中文信息和英文信息的不同处。

第七,通过比较中文和自己的母语了解语言的特性。了解中文书面正式语体和口语正式语体,并比较二者与母语在这两方面的差别。

第八,了解文化的概念。(1)比较中国文化与自己本国文化的文化观和传统习俗之间的关系。(2)识别并分析不同话题所反映出的文化观。(3)分析中国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音乐、礼堂艺术和不同的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意义,并将它们与自己文化的表现形式加以比较和对比。

第九,在校内外使用中文。(1)向他人介绍关于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信息。(2)利用社区资源研究与中国语言和文化有关的问题。(3)阅读和欣赏古典中文小说的节选。

第十,使用中文是为了个人享受和丰富个人生活,并有可能成为终身语言学习者。

利用各种中文资源,以取得有关个人兴趣话题的信息并利用各种真实材料收集信息。

二 阿凯迪亚联合学区《中文课程标准》阶段五的定位

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教学必须按课程标准展开,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同时课程标准也为学生指明具体的学习目标。

阿凯迪亚联合学区《中文课程标准》阶段五被定位为语言发展中的一个专业阶段,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这一阶段的,这一阶段的学生应能在目标文化框架中懂得并能说出或写出针对不同交流对象的大多数文体的扩展语言,能应对与专业需要相关的所有情境下的所有话题;在听或读时,学生能懂得与自己意见相反使用简练扩展语言交流者的意图;在讲话和写作时,学生能理解与自己意见相反使用简练扩展语言的听众或读者的观点。这一阶段的学生能够理解所学语言文化中官方的观点,并能为高层人士做翻译。此标准对本学区教师的汉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内容要求类似于中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第九级。

外语教学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外语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阿凯迪亚联合学区《中文课程标准》是对外语教学规律的正确认识。从对我国外语教学历史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学大纲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外语教育历来比较重视社会因素和学科因素,强调外语教育对国家、社会发展的意义,强调学科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掌握,而在外语学习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随着全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英语已经在世界上成为最强势的语言,为了改变我国传统基础教育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抛弃旧的教学观念及教法,可以吸取阿凯迪亚联合学区《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为我所用。

三 阿凯迪亚联合学区《中文课程标准》阶段五给我们的启示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第九级定位为外国语学校和外语特色学校高中毕业课程目标的指导级,也可以作为部分学校少数英语特长学生基础阶段的培养方向。该级目标总体描述为:能独立地规划并实施学习任务,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演讲、讨论、辩论和报告的主要内容,能就国内外普遍关心的问题(如环保、人口、和平与发展等)用英语进行交谈,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能做日常生活方面的口头翻译;能利用各种机会用英语进行真实交际;能借助词典阅读题材较为广泛的科普文章和文学作品;能用常见的应用文体完成一般的写作任务,并具有初步使用文献的能力;能自主开拓学习渠道,丰富学习资源;能关注时事,具有较强的世界意识。通过中美外语课程标准最高等级的对比分析,我们可得出结论:中国《英语课程标准》第九级更加详细、具体,包含了尽可能多的关于英语学习的内容,相比而言,阿凯迪亚联合学区《中文课程标准》阶段五更加灵活,针对性强,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和用对比的方式来掌握语言、文化的特征,给我们的启示如下:

第一,阿凯迪亚联合学区《中文课程标准》阶段五提到“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中文巩固和提高其他学科的知识水平”,并具体要求做到“从所学的有关其他学科知识的中文材料中获取知识”,这体现了中文学习与其他知识体系的紧密联系。而在我国英语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第九级中没有提到与其他科目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内容,这就割裂了英语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忽略了英语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其他学科知识,不利于将英语纳入完整的知识体系中,因此有必要在将来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增加这一点。

第二,阿凯迪亚联合学区《中文课程标准》阶段五对学生的口语表达没有提出具体的时间要求,对学生的写作也没有字数要求,认为在这方面不应有上限,既然是荣誉课程就应该水平越高越好。我国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第九级中要求学生经过准备就一些专题作5~10分钟演讲并学会使用4500个左右的单词和一定数量的习惯语或固定搭配,这就可能使那些对英语特别感兴趣、有英语学习天赋的学生误以为达到这一要求就行了,以致不再继续努力学习,这与第九级的定位有些出入,我们应鼓励学生学无止境,不应受任何框框条条的限制。

第三,阿凯迪亚联合学区《中文课程标准》阶段五提倡的是终身教育,要求课堂外学生不断提高目标语言技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深文化理解,通过语言技能的广泛应用获得继续进行语言学习的动力。我国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第九级对课堂外的英语重视不够,标准中的内容几乎都是有关课堂内的活动,这样不利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英语,等于切断了英语学习的另一有效途径,美国学生的汉语课堂内外丰富多彩,我们可以尝试把美国学生学习汉语的活动形式引入我国的英语课堂内外。

第四,阿凯迪亚联合学区《中文课程标准》阶段五要求“从中美两国的文化视角研究、分析时事,并了解中国文化习俗、观点和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可见他们对学生文化上的要求相当高,要知道阐述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习俗、观点之间的内在、本质的联系,还要利用所学的文化知识来分析当前发生的事情。我国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第九级要求学生“在交流中尊重文化的差异,表现出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这样的规定略显偏低,我们知道语言是反映文化、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符号并受文化的影响,要学好语言一定要充分了解文化,作为课程标准中的最高等级无论如何强调文化的重要性都不过分。

第五,阿凯迪亚联合学区《中文课程标准》阶段五强调要“通过比较中文和自己的母语了解语言的特性”,在这一阶段他们引进了“比较”的观点,他们认为要在中文学习的基础上同母语进行比较以此对语言的特征作更深刻的了解。同样都是外语课程标准的最高等级,我国的课程标准对此只字未提,只是把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来学习,将英语学习孤立起来,学生不能从英、汉两种语言的学习来理解语言的特征,这种学习方法缺乏“大语言”的概念,会导致学习方法的僵化,因此有必要在将来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适当添加这一部分内容。

四 结束语

阿凯迪亚联合学区《中文课程标准》阶段五所体现的新理念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中美外语课程标准异同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不断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但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或模仿阿凯迪亚联合学区《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和做法,而应结合我国英语教学实践吸收其精华之所在,完善我国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改进我们的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