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与语文教育范例6篇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范文1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艺术;分析与实践

情感就是在抽象的空间里面进行延伸,我们要让一个兴趣点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在进行学习的时候要有个情感支柱,如果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只是单纯的进行知识层面的教学,课堂的整体学习氛围会出现很多问题。我们要让学生在一个浓厚的艺术情感范围中来进行学习,语文学习是进行输入和输出的过程,要把这些知识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融入情感表达输送给学生。

一、艺术教育的作用

人本身就是有感情的动物,我们在进行情感体验的时候就是我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只是学生因为生活阅历比较少,所以有时候还不习惯于用语言来进行表达,所以就要通过艺术的激发来培育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对于人的学习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当我们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情感,就能够驱使学生来进行积极的行动,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1]。其实情感的定义没有那么复杂,但学生听到一首比较好听的歌曲或者一副好的画,就会对这个歌曲产生情感,对画面产生感悟,老师可以通过歌曲和画面背后的故事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感觉这个故事很有意思,比如在欣赏一些二胡曲子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讲述阿炳的故事,通过故事来引申到文学作品上来。学生就会主动去听,去想,对于里面不理解的地方还会进行主动的探究,这些其实就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源动力,孔子指出“好学者不如乐学者”也是这个道理,就是说明在两千多年前古代的教育就对情感积累有了一个积极的认识。情感教育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教学的过程也是师生间进行有效沟通的时间,有的老师讲课学生喜欢听,有的老师讲课学生不喜欢听,其根本原因就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交流是有不同的,其实情感是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的重要纽带,老师的情感也是在课堂情感起伏中进行推动变化的,课堂有了情感的起伏变化才能够更加有诱惑力。让学生的情感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变化,通过情感教育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艺术教育的实施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但语言很优美,在进行情感表达方面也可以说是独具特色的,都是充满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整个文章的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优美清丽的情感,所以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要只是进行知识的传授,在更多方面要进行情感的传递进行情感教育。

(一)通过教材来进行艺术体验的深度挖掘

我们要进行准确的艺术教素引导,这样才能够明确语文情感教育的根本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还有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感。在整个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对所喜欢的事物来进行自我情感的表达。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把课本中的课文进行分类,然后根据不同的分类来进行情感体验和教学方法,比如在课文中有关于对祖国和民族的感情体验,《梅花魂》就是代表。还有就是历史题材的文章如《草船借箭》等,根据这些历史文化故事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古典文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体验,通过历史故事可以有效的做到借古讽今,对现代的一些事件进行合理的解释[2]。关于亲情方面的文章有《荔枝》等。老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情感侧重点,有针对性的来开展教学活动,比如在进行《我爱故乡杨梅》这课教学的时候,在文章的开头就写出了作者的写作观点,我爱家乡的杨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情感,老师可以在进行文章讲解的时候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来进行细节感悟,老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关的音乐欣赏相关的艺术作品,来激发学生在这方面的情感体验。

(二)进行情景创造

小学生在进行情感体验方面,往往是非常的肤浅,所以我们要接受老师的情感影响,对于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也很容易被感染和支配,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最好要不断的创设情景,来对学生的情绪进行启发,这样就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要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点进行挖掘,教材都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进行编写的,所以里面都会不断的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体验,比如《金色的秋天》就是表达了作者对秋天对大自然的热爱,我们要让作者的情感进行传达,这也是老师的一个重要责任,这就要老师准确的对文章的动情点进行把握。老师在教学中不断的进行引导和深化,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情感共鸣点进行碰撞,因为学生有时候因为生活阅历的原因,对很多东西没有很深刻的体会,只是会因为喜欢而喜欢,因为感动而感动,老师可以给学生找一些关于秋天的名画来给学生创造情感体验,这样学生在进行情感深化的时候可以进行更好的表达,老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这方面意识[3]。要给学生进行情义的传达,在进行《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时候,有一个老师在进行文章阅读的时候声泪俱下,表现出对总理的无线追思,并且配上低沉的音乐,这样让气氛不断的进行渲染,营造了一份情景,学生对于总理的热爱之情和怀念之情也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这样老师即使不用过多的语言也能够渲染很好的气氛,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抓住一个“情”字,用声传情,让学生对课文更加深入的理解[4]。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范文2

[关键词]艺术;人文素养;大学英语;融合

高等教育艺术学院是我国艺术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负有培养我国艺术类人才的重要责任,关系到我国文艺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也是培养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础。对于艺术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能只依赖于有限的人文教育课程,必须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贯穿于每一门课程中。大学艺术类英语教学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应在教学中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渗透,使学生不仅具有广博的英语知识,也利于学生高尚的人格、高雅的志趣、和谐健康的心态的培养。这也是当代大学英语教师应当担负的主要责任。

一艺术类英语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学科多样化,大学生的数量在急剧上升,参加艺术类考试的学生队伍也在持续壮大。目前我们的艺术考试和艺术教育,过分追求专业技巧从而造就出了很多发展不全面的“短腿”人才。艺术类专业学生从小一直把主要精力和绝大部分时间放在专业的学习上,相对轻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而英语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坚持、不断记忆、不断积累的过程,如果不能持之以恒、时间上没有合理分配、没有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有可能被落下,最终使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在主观上,艺术类学生们也有强烈的学好英语的愿望,但是具体到行动上却表现为学习效果不佳。由于在高考以前的教学主要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英语教学的中心主要是以提高成绩为主,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忽视艺术类学生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致使他们在英语方面的词汇量较少、英语的听、说、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较弱,不认真研习英语语法,掌握不够准确,模糊不清,应用不灵活。而且艺术类学生用在英语上的学习时间更是少而又少,使他们的英语学习水平远不及大学英语要求的水平。进入大学后,由于大部分艺术类学生以前的英语基础较差,更缺乏英语学习的兴趣,完全为了应付考试,自我培养意识淡薄,对英语产生了厌烦的情绪,甚至一些学生不能保证按时上英语课。没有端正的英语学习态度,没有持之以恒的学习英语的决心和信心,可以说,从心理上就忽视了英语学习。艺术类学生的这种学习态度使得艺术类学生的个性明显,专业悟性相对较强,但在思想上和行为上比较自由、散漫,不愿受制度约束,因此大多数都不喜爱文化课的学习,更谈不上对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同时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过程,过于机械化,模式化。教师往往注重自我讲授,造成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感到英语枯燥乏味。英语教师教学任务比较繁重,教育教学不够多样化、层次化。没有关注艺术类学生的特点,针对他们基础差,没有学习兴趣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在艺术类院校的英语课堂中,缺乏英语教学的师生互动环节,学生与老师的课堂交流不够,学生存在的疑问不能及时的解决,学到的知识也是一知半解。

二艺术类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养与专业精神是相统一的。高等学校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应大大加强人文素养教育。艺术类的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的同时更要提高人文素养,培养自身的人文精神,这将有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实际上,人文精神与艺术是息息相通的。现今,英语已经成为跨文化交流和沟通的一种通用语言和工具。要用好这门语言,就要对英语文化、文学以及风俗习惯有基本的了解,还要理解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等人文素养方面的差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他国优秀的思想和文化为我所用。这就使我国艺术类教育必须以培育出国际化的艺术类人才为目标,掌握艺术类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英语交流能力。他们对古今中外优秀艺术文化成果知识有相当的理解和体会,能够更好地进行各国优秀艺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促进我国文化和经济的多层次全面发展。因此,艺术类英语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更要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成为富有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的艺术类人才。使大学英语教育真正成为艺术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健全人格形成的过程。英语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获得英语语言的知识和技能,感悟英语语言和深厚的异域文化内涵,并在这种陌生的语言中寻觅到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进而激发了学生们学习英语和文化的兴趣,同时这也更有益于英语教师的英语教学和专业教师深入地进行艺术教育。通过这些学习不仅使学生能够学到知识,更能增长见识,潜移默化地陶冶性情,拓宽视野,开拓思维,启迪心智,较好地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艺术类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渗透的对策

1转变教学观念,将艺术知识导入到英语教学中

英语是一门语言的科学与艺术,理性而又感性。将语言与文化艺术相联系,成为英语教学的辅助知识。英语教学本身就是语言艺术和人文艺术教育过程。出色的英语教师力图使教学过程艺术化,努力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使教学过程富有生机和魅力。即给学生带来语言艺术美的享受,也使得英语教学质量得以提高。英语教师应分析艺术教学模式,抓住艺术生的心理特点与专长,研究英语教学与艺术专业学习之间的规律性和关联性。通过艺术知识导入到英语教学即培养了学生文化意识,使文化的规范的教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提升自身情感素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艺术类英语除英语语言本身具有的特点,更有艺术科学潜在的人文特色。因此,艺术类英语教师要针对教育教学对象适时转变教学观念,加强理论学习,从而在实践中得以合理应用。注重提高自己的有关艺术专业的知识和修养,其他跨文化领域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知识,进而提升自身的专业和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轻松,平等的课堂气氛。培养艺术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样教师才能把艺术类英语教学变成一种英语语言和艺术知识学习相融合的过程,使课堂英语知识与学生所学专业最有效地结合起来,多角度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高跨文化知识和素质的艺术类人才。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艺术类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运用灵活新颖的教学策略,调动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艺术类学生虽然具有文化课分数低和英语基础薄弱的特点,但他们具有思维活跃,敢于创新的性格特点,使他们在学习的同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创新的源泉和基础。教师在对艺术类学生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缩短师生间心理距离,信任、关心和尊重学生。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教师应采取欣赏的角度去看待并采用不同的形式积极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实现学习上的创新,以达到促进英语教学的目的。

3加强艺术类英语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过程实施的主要引导者,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认为艺术类学生英语基础较差,采用教材简单,忽视艺术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贯穿于英语教学的人文素质的塑造,就会使艺术类英语教学处于比较低等的水平上,所以要建立一支稳定的大学艺术类英语教师队伍,形成教学梯队,加强这支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优秀的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尤其艺术类英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及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根本。出色的艺术类英语教师是通过长时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摸索积累而成的,教师要具备实事求是的教学理念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当面对个性突出,崇尚自我的艺术专业学生,要学会迎接挑战和自我减压,用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待教学和生活中的各种难题,找到最适合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的方法和模式。从而提高艺术类学生英语教学质量,也更利于艺术类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和跨文化人才的培养。培养跨文化高素质的艺术类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艺术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和英语教学的现状,因材施教,努力提高艺术类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兴趣,造就具有良好文化艺术素养和优秀品格的艺术人才,这是当前艺术类英语教师的重要任务。因此,大学艺术类英语教师应从自身出发,提升自身素质,有效的改善教学质量,优化教育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需要的创新型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龙春芳.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渗透教育尝试[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1(4):127-128.

[2]蒋雪非.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4).

[3]蒲云玲.大学英语教学人文素养迷失问题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06(7).

[4]朱海英.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6):57-61

[5]贾红安.浅谈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新思路[J].学术论坛,2011(6):217.

[6]代兰平,黄萍,等.高校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缺失及养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24):176-177.

[7]王婷.论人文素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大学英语,2011,8(1).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范文3

关键词:体育艺术生;高等学校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教材;合理配备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9-0212-02

随着高校体育艺术生的不断扩招,对于艺术生的高等教育也在随之发生改变。从文化课成绩来开,艺术生的成绩相比普通的学生要低很多。陕西省的政策规定,艺术生的文化课的最低分数线控制在二本分数线的65%,虽然在2011年曾拟定要将文化课分数线提高至二本分数线的70%,但从现实来看,对于艺术生文化课的要求仍然维持现状。目前中国部分高校对艺术考生英语成绩有特殊的要求,一般为70分。从这些来看,被录取的艺术考生英语成绩都相对较低,进入大学后,英语基础较为薄弱。而体育生的身份更为特殊,不仅要为学校、国家去参加各种比赛,而且在学校也是应该把重点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学习环境与成长经历会与普通本科生不同。中国各大高校的体育生大多数都是从小就进入体育的专项训练,参加比赛。即使有一部分学生从高中开始练习,也只是为了考学的需要。在整个高中的学习中,大部分的时间都被投入到体能的训练中,而很少加强文化课的学习。加之似乎人们都认为学习体育与艺术是学生不得已的选择,而且体育艺术的学生中云集着整所高中中文化课成绩较为落后的同学,这就导致了高校体育特长生体育专项技能突出的同时,存在着文化基础水平差,程度参差不齐,学习信心不足,兴趣不高等的另一个事实。

大学英语课堂更是缺乏积极性,对于从事体艺专业大学英语教师来说课堂中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本文就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合适恰当的教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1.教材缺乏新颖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般情况下,体艺本科生所使用的英语教材与普通本科生所使用的教材是一样的,这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甚至是毫无基础的学生来说无疑难度较大。笔者在最初接触体艺大一新生的时候曾经对学生的基础进行调查,有的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单词都没有掌握。如果在教学中,教学进度与普通本科生保持并进,试问,学期末他们真正掌握的知识有多少。就笔者所在的院校来说,一年级体艺本科使用的教材是《新视野大学英语预备级》I、II册,二年级体艺本科生使用的教材为新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预备级》I、II册,虽然教学进程比普通本科慢,但是大部分学生认为教材的内容与现实脱节的太严重,不新颖且缺乏趣味性,无法激发其学习英语的兴趣,更不用说真正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

2.兴趣或者是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选择合适恰当的教材是关键,因材施教才是正道,教材的选择对学习效果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所以与艺术学生专业相关的英语教材是上上之选。笔者认为对于艺术生来说,较为合适的教材是《音乐剧英语综合教程》。这本教材依然包括十个单元,每个单元为一部著名的获奖音乐剧,主要介绍了该音乐剧独特的视频片段,音乐剧的基础知识,剧情概要等。当然课后的练习依然包括了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检测。这样的教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自身有关音乐及其表演的专业知识。此外音乐剧中的歌曲重音清楚,节奏明快,特别是对于学习声乐专业的艺术生来说可以通过练习此类歌曲提高听说能力。本科体育生的选择范围要更加宽泛,如顾运筠等编著《实用体育英语》、《体育专业阅读教材》等,不仅涵盖了英语的语法知识,更加详细地介绍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最重要涵盖了体育项目的体育英语。笔者认为体艺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热情,可以寻求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本专业也许是其兴趣所在。

二、大学英语教师的配备与教学态度

1.教师对学生的放任也使得学生忽视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大学英语的教学课堂上,体育艺术生的出勤率一直偏低。除了上述的因教材本身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外,老师随意批准学生请假也在潜意识的提醒学生英语学习的地位不重要。国家每年的四、六级考试可以说是检测学生英语学习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普通的本科生为了能在将来的面试中取得满意的工作也是把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为大学期间的目标。但是大多数高校并不要求体育艺术生通过类似的部级英语考试,所以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出勤率、学习态度及学习效果并不关心。殊不知,英语对于体育艺术生来说是同等重要的,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培养。从艺术的本身来说,意大利被认为是艺术的源泉之都,文艺复兴兴起于14世纪的意大利并逐步向欧洲扩展,使人类经历了人文与艺术的巨大变革。无可厚非,意大利是艺术的殿堂,特别是作为声乐爱好者梦寐以求的地方,艺术生如若想学习世界上最先进、最高端的专业知识需要在欧洲、美洲去探索,缺少了国际通用语言英语,一切皆不可能。所以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应该首先认识到体艺生学习英语的重要价值。

2.课堂教学的转型

教师除了要具备英语专业技能外,更要掌握体艺的专业知识,这也就是当今社会经常被探讨的话题:大学英语教师的转型。英语只是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的一种工具,一种手段,而不能成为大学英语教师课堂中与学生交流的唯一的媒介。西安外国语大学艺术学院成立于2010年6月,现有艺术设计、动画和影视表演等美术以及影视传媒类6个专业。艺术学院坚持艺术教学、艺术创作、艺术研究有机结合的原则,依托学校在外语教学及国际交流合作方面的优势,着力推进专业与外语相融合,突显“外语专业化、专业特色化”理念,培养理论扎实、技能过硬、具有较高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培养能够从事本专业教学、创作以及研究的专门人才。如在表演专业的英语课上通常配备两名教师,其中一名教师为英语专业教师,具有扎实且丰富的语言基础,另外一名教师为表演专业的教师,但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能够进行简单的交流。在课堂中,两名教师相互补充,相互解释,用英语编排话剧、音乐剧等形式。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更能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目前中国高校大多是综合性大学,都包含语言学院和艺术学院,所以这样的经验是完全可以被很多高校所借鉴的。虽然课程的准备对于老师来说难度较大,但是学院之间、各个专业的老师之间相互配合所取得的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也是不容小觑的。

三、提高体艺生对大学英语学习的认知

由于体艺生对大学英语的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很难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通常来说,体育艺术生比普通的本科生更早地接触到了社会。

1.从事兼职工作忽略了文化课学习

笔者的体育艺术学生人数约200人,大约有1/3的学生在外面从事兼职工作。部分学生想通过自身的努力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但是大多数体育艺术专业的学生旨在体验社会。部分学生认为就业前景渺茫,与其把时间浪费在英语的学习上,不如在社会上体验生活,所以逃课的现象屡见不鲜。

2.部分高中教师错误的引导

教学之余,笔者经常与学生就其学习和生活进行交流。所教的体育艺术的学生经常会提出疑问:大学的生活不应该是丰富多彩吗?怎么和高中老师说的不一样?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提到高考成绩,部分高中老师会委婉地告诉学生:大学的生活是美好的,进入大学就进入了社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老师的说法也是不无道理。但这些是需要前提条件的。学生的第一责任是学习,之所以进入高校,是社会中需要学生在课堂的教学中提高文化课成绩,使其更加深刻地去认识这个世界。

3.专业课的训练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精力

此外大多数高校的体育艺术生把学习的经历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如体育学生很可能由于锻炼时体能的透支,导致上课容易疲劳对于体育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英语是被动的,多数都是较为懒惰的。即使有的学生坚持上课,也很难长时间集中精力到学习上。所以应该寻找趣味性的话题,以便能促进学生的参与,特别是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实践活动,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高校管理层的重视

体育艺术生时各个高校当中的特殊群体,但是各个高校很少有针对这个特殊群体所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基本上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而体育艺术生很难达到这样的课程要求。教师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计划与教学进度也往往忽视了学生自身的能力,这应该引起高校管理层的高度重视。体育艺术生的思想活跃,自己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很容易偏离正确的轨道,在学习上往往表现个性与随意性。高校的管理层,特别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学办首先应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生的本职应该以学习为主,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此外高校的学办也应该制定严格的请假制度,不随意批准学生的请假。笔者发现,在黄金假期之前的英语课堂,学生的出勤率非常低。部分教师对于随意旷课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但是笔者发现很多学生是在学办批准请假的基础上而缺课的,笔者认为对于不明原因的请假,学办应该严厉制止。一旦放纵学生的学习态度,大学英语教师也很难维持好课堂的教学秩序,更不用说用降低学生平时成绩等手段逼迫学生学习了。作为学校的管理层应该不定期地对学生的出勤情况进行检查,对于严重缺课、逃课的学生给予一定程度的处分。学生的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应该作为奖惩的一部分,特别是在每年度的奖学金评定中应占有较大的比重。

如上所述,体育艺术生是高校中的特殊群体,不能简单地用对待普通本科生的方法去教育体艺生。体育艺术生缺乏对大学英语学习的认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较弱。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英语教师与高教的管理层不能让这些学生随波逐流,应该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他们选择合适的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总之,为了能够调动体育艺术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无论是学生本身,还是教师乃至各个高校都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罗冰.对艺术类学生在大学英语新教学模式下学习心理的实践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1).

[2]张琳.艺术类大学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6).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范文4

关键词:文学多元化 文学教育 困境 出路

文学艺术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一个国家与民族文化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由于文学艺术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当下文学艺术的发展呈现多元化格局。文学多元化有利于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增强民族文学的生命力。与此同时,随着大众文化和视觉文化的流行与浸淫,文学似乎越来越被“边缘化”了,文学经典不断地被“解构”或“戏说”,文学教育陷入了某种尴尬的困境,导致文学教育开始远离文学,文学教育疏离文学精神,文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错位甚至缺失,文学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危机。显然,对于文学教育来说,文学多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又有弊。

一.文学教育的错位与缺失

首先,文学教育的错位与缺失造成一些文学接受者在文学精神和文学信仰方面产生危机。在文学多元化语境下,多元的文学艺术价值观接受者的文学艺术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和富有创造性。随着文学艺术多元化格局的出现,各种文学思潮蜂拥而至,为当下的文学接受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因而,一些人禁不住西方艺术价值观念的诱惑,导致文学精神和文学信仰产生危机和分裂。

其次,文学教育的错位与缺失导致文学艺术价值失范。随着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传统文学艺术观念与现代文学艺术观念正发生着激烈的冲突,诸如高雅文学与世俗文学的冲突、经典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冲突、严肃文学与大众文学的冲突等等,导致一些接受者无所适从,丧失了文学艺术判断力与选择力,在文学认知与文学实践方面陷入困境,主要表现为文学艺术选择迷茫、文学艺术取向紊乱、文学艺术追求迷失和文学艺术评判失范。

此外,文学多元化的语境导致文学教育遭遇两难境遇。即是坚持单一的主流文学艺术传承,排斥非主流文学,还是变革文学教育观念,以多样性取代统一性。前者无视文学艺术多元化的社会现实,不利于多元文学发展与共存,导致文学教育与文学多元化格局的激烈冲突;后者虽有助于各种文学艺术的保护,却无助于文学艺术自身的进步与发展,文学教育也就会因此而变得无所适从。因此,当下的文学教育面临着文学艺术多元化的严峻挑战。

二.文学教育陷入困境的原因

首先,教育过于功利化。伴随消费文化在意识形态的攻城掠池,特别是整个社会的人文精神的陷落,导致教育功利化色彩日益浓厚。在学校教育领域,人们普遍用实用主义看待教育,以具体数据或硬性指标来衡量教育的成功与否。教育产业化、教育商品化的思维使得教育染上了急功近利的通病。高等院校的非中文类专业几乎不开设文学教育课程,导致学生的文学修养往往是中学的“遗存”与“记忆”。一般而言,高校文学院或中文系往往是文学教育的主阵地,但是当下中文专业的文学教育状况也并不令人乐观。诸如,学生的文学教育让位于外语或计算机教育,让位于各种“资格证”考试课程的学习,学生的文学阅读和欣赏让位于“网聊”、“网络游戏”或网络文学作品(如《鬼吹灯》之类)的阅读。

其次,文学教育“快餐化”。在当下“浅阅读”时代,忽视或根本就不研读文学原著的现象几乎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谈到文学经典,大家都会说如何如何好,但就是没有多少人真正阅读过经典作品。眼下,文学经典的阅读代之以观看相关影视作品,甚至只看作品的“网上介绍”的现象比比皆是。更有甚者,课堂上堂而皇之的文学教育课程也以观看相关影视作品取代原著的品读,比如学习《木兰辞》时,不是让学生研读原文,而是让学生观看动画片《花木兰》。文学教育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日益“快餐化”、“影视化”、“图像化”的现象比较严重,文学课程教学简直就成了“影视看片会”,要么就是看影视作品,要么就是展示几张作者的图片或者讲点作者的趣闻轶事,至于作品的分析与鉴赏往往是一带而过,不了了之。文学教育仅仅满足于一种“快餐式”的“浅阅读”状态,追求视觉刺激,忽视文学精神和文学韵味的把握与接受的现象颇为流行。

此外,对文学经典缺乏敬畏之心,给文学教育带来负面作用。在虚无主义的影响下,戏说历史,解构经典,颠覆名著,调侃大师之风大为流行,文学艺术的价值与功用被淡化。从《沙僧日记》、《大话西游》、《悟空传》到《水煮三国》、《麻辣水浒》,文学名著被肆意拼接、粘贴、混杂和戏谑,堂堂的文学经典被任意蹂躏和糟蹋。一些影视改编者们对文学名著缺乏敬畏之心,用所谓的“无厘头”、“搞笑”、“雷人”、“雷语”吸引观众的眼球。调查显示,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乐于接受这种“搞怪文学”形式,而当下相当一部分人的文学知识来自于影视作品等大众传播渠道。由此可见,肆意曲解文学经典会给文学教育带来极大的负面作用。正规的文学教育往往会被网络上流行的“搞怪文学”教育所冲淡,甚至被彻底“抵消”或“消解”掉。

三.文学教育的发展对策与出路

首先,加大文学教育的开放性。文学艺术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过去那种举国一统、千人一面的文学艺术格局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文学艺术多元化语境下的文学教育,对此应具有足够的承受力。特别是在多元文学价值冲突的情况下,文学教育切不可迷失自己的方向,更不能以所谓“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为借口,任其在多元、矛盾的文学艺术价值观念中沉浮,而应尽可能地予以干预并加以引导。但干预不是训导,而是指导。文学教育应在指导文学接受者对各种艺术及其价值取向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结合个体的状况,帮助学生自主、合理地选择和追求文学艺术价值。因此,应树立适应文学艺术多元化语境发展的文学教育观念,让文学教育接受者具有接受多元文化和应对文学艺术多元化的开放心态和开放意识。

其次,追求文学教育的丰富性。文学艺术多元化语境下的文学教育要超越原来的文学艺术视野,增加其艺术的包容性。即不能从某一文学体系或文学传统出发,将其文学成果传授给文学接受者,而应该在文学教育过程中,将不同的文学艺术体系或流派中的思想文化作为比照,提取营养,传授给他们。具体而言,一是必须以本民族传统文学艺术为基点,接受多民族的优秀的文学艺术。文学教育对传统文学艺术的继承与弘扬,在于对民族文学艺术精神的内在把握。二是必须注意吸收外来文学艺术的优长。通过对先进的外来文学艺术的传授,使学生接触到具有多种价值的文学艺术,与各种异质文学艺术频繁交往,从而对异质文学艺术以及不同文学价值观念产生适应性,而这种适应性有利于文学接受者在不同的文学艺术的互动中孕育、创造出新的文学艺术。文学教育必须发展创新。文学多元化语境下的文学教育,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授既有文学艺术的过程,而应是一种文学艺术再生、整合与创造的过程。因此,应创新教育机制,革新教育方法,提高教育实效。

此外,增强文学教育的艺术性。以往的文学教育形式单一,模式僵化,方法简单,基本上是教育者唱“独角戏”,接受者只是被动接受。在文学艺术多元化语境下,解决文学艺术冲突的有效方法,不是对抗,而是对话。因此,文学多元化语境下的文学教育,应当在文学教育过程中,致力教育者、接受者和教育内容三者之间的对话意识的培养,培养接受者表达、对话、鉴赏和创造的意识,锤炼接受者的审美能力。文学教育增强对话性,首先要尊重主体意识,给接受者以充分的人性理解。接受者不是被动的受众,他们有其自己的内在情感、意志与个性,需要予以充分的尊重与理解。尊重与理解文学接受者的理解力、鉴赏力、创造力。总之,文学教育要讲究教育艺术,切实提高教育实效。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范文5

基础。

关键词:中等艺术学校;英语教育;改革

一、中等艺术学校英语文化课教育的现状

1.艺校生源及文化基础状况分析

在中国,几乎每个省,每个市都至少有一所由教育主管部门和文化主管部门主办和管理的艺术学校,简称艺校,除了这些“官办”的正规艺校之外,还有政府与社会各种机构联办或全由民间办的

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艺校。“官办”的艺校学生一般由学校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招生专业和指标发出招生通知,学生报名

参加考试,然后完成相关的录取入学手续,进入学校学习。这些“官办”艺校的学生既有来自大、中城市的,也有来自农村的。招生年龄一般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这样的学生,除了在某个专业方面(如表演、器乐、声乐等)有一定的特长之外,文化基础知识一般来讲相当薄弱,尤其是历史、地理、文学等学科的知识更是欠缺。一般来讲,这些学生在进艺校前从未正式接触过英语。进艺校后,学校一般是按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的要求来开设相应的文化基础课的。目前的中专层次的专业技术学校一般都设置了英语课程的学习。由此可见,艺校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方面,一开始就存在先天的不足:年龄的不足,文化课知识的不足,学习英语所需的理解能力更不足。

2.教育主管部门和艺校领导对英语文化课的重要性认识

不足

尽管艺校有别于普通中学,但既是学校,艺校也肯定是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地方。艺校的学生年龄偏小,在学习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同时,文化课(含英语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在实践中,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艺校的领导,客观上都不像抓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那样来强调文化课的学习。具体表现为文化课教育大纲的制订、教材的选用、文化课教师的编制、教学设备的购置和使用,教学活动的组织、监督检查和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都没有被充分重视。学校领导把主要精力放在出作品上,联系演艺团体在自己的学校招聘“人才”,忙于完成上级下达的演出任务,或不亦乐乎地接受各种庆典活动的“暖场”邀请,等等。凡此种种,无疑会影响学校领导花力气抓文化课教育,导致“文化艺术学校”变成了单一的“艺术学校”。

3.缺乏科学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课程设置粗放随意,没有完善的教学管理和考核制度

由于重“艺”轻“文”,不少艺校的文化教育课程没有按要求执行国家的相关教学大纲或按相关的课程要求来指导学校的文化课教学活动。有的艺校强调本校的特殊性,以国家的教学大纲要求太高,难以实施为由,甚至放弃了文化课教学大纲或要求,文化课的设置随意性很强,文化课的学习时间没有得到保证,学习时间安排也不合理。

艺校英语教学的另一大不足之处是缺乏一套既结合专业特点,又适应学生年龄层次和认知理解能力的、有效的、学生想学、老师想教的学习材料。艺校目前普遍套用的是普通中学的英语教材。这样的教材内容对许多文化水平只有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讲

无疑是“天书”,根本就不适合艺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再就是艺校的(英语)文化课教学没有完善的教学管理和考核制度。只要学生的专业课能过得去,专业技能尚可,能完成各种所谓的任务演出,学校领导就心满意足了。没有强调和重视对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的管理和考核,这样也反过来让学生错误地认为在艺校,文化课的学习是可有可无的,不会影响到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此种谬误一传再传,恶性循环,严重地干扰和影响了艺校的发展。

4.英语文化课教学设备落后,教师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实效

随着各级各类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英语教材和教学方法向立体化、自主化方向发展。然而,不少艺校把大量的资金用于专业课设备器械的购置,而很少用于

购置现代化的文化课教学所需的教学设备。不少艺校的文化课教学还停留在一本书、一支粉笔的落后阶段,导致教师教学方法缺乏新意,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极大地影响了教学实效的提高。

5.英语文化课教学的落后现状产生的后果

英语是重要的国际语言,在国际事务和经济科技文化艺术等

领域的国际交往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学习英语,不仅仅是学习英语的语言知识,更是通过这门语言来学习世界先进文化和先

进的科技知识,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手段之一。由于艺校的英语文化课教学存在的种种问题和不足,必然会影响到学生文化素养的

提高和对其他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如对专业作品的学习、创作和提高。难以进行日益增多的国际文化(演出)交流,影响宣传中国优秀文化和学习国际先进文化和技术。同时,更直接影响到中等艺术学校的学生能进入到高一级的艺术院校进行深造发展,学生的系统性文化教育就此终止,无论在专业上和文化基础知识方面都成为一个半成品,学生难以在社会上找到合适的机会继

续发展自己,社会各界也不愿接受这样的半成品,中等艺校的学生毕业后,社会地位十分尴尬,学校不满意,学生不满意,家长不满意,社会也不满意。

二、中等艺术学校英语文化课教育必须深化改革

中等艺术文化学校的文化课教育,尤其是英语文化课的教育

已严重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家长、学生的要求,更不能实现培养合格的“又文又专”学生的教育目标。中等艺术学校英语文化课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1.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必须像重视义务教育一样重视艺校的英语文化教育,同时对艺校的英语文化课要有严格的监管和

考核制度

在学校的管理策略上,教育主管部门要采用不同的手段调动

教师的积极性,对艺校的英语文化课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管,要建立必要的考核制度。学校领导也要重视英语课的教育教学,要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对教师的英语教学工作进行检查,要根据英语教

育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规范、考核教师的教学行为。

2.学校要健全科学的英语文化课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在保证基础知识教授的同时,大力开发有行业特征、特点的英语学习

材料

艺校要根据艺校专业的特点,在保证基础知识教授的同时,开发有行业特征的英语学习材料。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状、就业性质以及考取高一级学校所需的专业英语知识,适当补充一些听力与口语、语法及阅读内容的材料进行教学。甚至可以自编适合本校专业特色的针对性较强的教材。学校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英语,就必须健全科学的英语文化课的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计划。英语教师也要针对时代对艺术英语的需要确定明确的英语教学目标,制订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英语训练中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的能力。

3.艺校要加大对英语文化课教育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

艺校的很多学生英语底子薄弱,因此要想能够跟上教师的讲

解,单凭教师的口头传授是很不容易的。因此,艺校要加大对英语文化课教育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要让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

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通过视听结合,降低了学习英语的难度,使学生能够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知识营养。

4.加强英语文化课的师资队伍建设,培养爱岗敬业的英语教师

艺校要加强英语文化课的师资队伍建设,让本校的英语教研

走在学校各科的前列。艺校要从听评课入手,严把英语教育教学质量关。艺校只有培养了爱岗敬业的教师,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艺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学校要定期开展教师和学生英语口语大赛,全面训练学生的英语能力,促使师生的英语水平全面提高。

5.教师要积极探索,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中等艺校的英语教学,可以增加课堂容量,节省教学时间,让学生能够在声像和情景中进入最佳的认知状态,同时实现课堂教学向岗位体验的延伸,提升了学生就业所需要的英语技能。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如何才能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

6.教师要不断加强学生对英语文化课学习的认识

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课的认识。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英语素质的低下会直接影响到自己对专业作品的理解,影响着自己演艺特长的发挥。同时,英语水平低下会让学生难以考取高一级的学校。学生只有提高对英语文化课学习的认识,才能认认真真把心思放到英语学习中来。

总之,不管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领导,都应该把英语教学放在重要位置,要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中等艺术学校要引导学生走向专业前沿,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考取高一级学校或者顺利走向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刘晓艳.多媒体课件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01).

[2]杨丽峰.浅析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J].考试周刊,2011(52).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范文6

我国古典的诗歌诗歌都是和乐而唱的,诗歌通过通过一定的意象营造一定的意境,借助长短不齐的句式和独具表现力的辞藻,并吟唱出来。声乐诗歌的不同就在于前者是靠曲调和声音来表达,后者主要借助语言文字来表现。声乐具有诗性特征,用诗性来表现声乐会更加灵活自如,丰富多彩而又充满激情,声乐对学习者的影响更加深刻。当前我国声乐教育一般都表现为明显的统一化和规格化特征,使得教育变得较为被动和封闭。因此,好的充满诗意的声乐教育能够理立足学生的学习阶段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进性自我表达,完善自我,成就自我。保持声乐教学的诗性特征也是我国声乐教育文化回归的重要表现,中国声乐源于诗歌,诗乐自成一家。

二、声乐艺术的美学回归

声乐教育要和审美教育统一起来,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声乐,欣赏声乐的美感,活动艺术的享受;另一方面,将声乐教育与美学统一起来,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审美经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声乐本身来看,声乐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艺术表现出来的美也是声乐的生命和灵魂,声乐教育的文化回归的直接表现就是美学回归,让学生感知更多的美学。教学中,学生技能训练和没学生教育统一起来,更好地展现声乐具有的美学品质和人文精神。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断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社会中逐渐形成并流传下来的各种物质和精神财富,既包括有形的物质财富,也包括无形的技术、文字、语言声音和思想习俗。其中最容易传播的就是声乐,承载着人们的创造、理想和审美追求。例如,著名的江苏民歌《茉莉花》,这首歌曲婉转的曲调很好地反映了江南水乡的温润,江淮大地的秀美景色、吴侬软语的温馨柔和,正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生活的写照,也是对幸福生活的直接吟唱,这首民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的山水风景、民风文化、风物人情。将声乐教育与审美教育统一起来,不仅能够很好地理解声乐作品,还能够更好地演绎作品,从美学的角度去感知和发扬声乐艺术,让声乐更具文化内涵。

三、声乐教育的文化回归路径

声乐艺术是语言和音乐并存的艺术形式,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我国声乐教育要进行文化回归,必须融入母语的文化土壤,从母语的表现形式中寻找文化的承载。

1.开设方言课

民族音乐的艺术风格特征是给予各地语言的语音、腔调和韵律之上的,如果没有了方言基础,很难找出民族声乐的味来。中国民族五千年历史,中国地域复员辽阔,五十六个民族有着相互联系而又彼此独立的文化渊源,也就产生了不同民族的语言特点和与之相应的声乐文化。各个民族有着自己特殊的表现技巧和方法,各地的方言也就蕴含着丰富的音色资源,丰富的语种也就造就了更多的唱腔体系和演唱方法。江南民歌属于吴侬软语,委婉、悠扬、清雅、细腻;而北方民歌就显得非常的沉着豪爽,西北民歌又是高亢嘹亮的特征,这又是源于北方语言而形成的民歌特色。因此,声乐与语言风格密切相关,我们不能一味地照搬西方声乐学习模式;同时,我国各地方言又种类繁多,不能完全拿来应用,学生需要从自己的声音和音调特色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音的方言进行学习。

2.开设中国乐理、声乐艺术课程

要在声乐教育中更好地回母语文化,必须开设一些诸如中国声乐历史、中国乐理、中国声乐艺术欣赏等课程。只有把声乐教育与民族文化进行有机融合,才能借助广阔的民族文化完善和丰富声乐教育的内容,让声乐教育真正体现母语文化。在传承传统声乐文化的过程中寻找到母语文化的根源,创造出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生命力旺盛的声乐艺术。

3.注重声乐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