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研究论文范例

文艺研究论文

文艺研究论文范文1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在该院工作的1220例临床医学研究生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男563人,女657人;平均年龄25.08岁;民族:汉族962人,少数民族258人(维吾尔族、哈萨克、回族、蒙古族);科室所属:内科476人,外科495人,医技108人,其他141人;职别:初级职称788人,中级职称44人,高级职称6人,无职称382人;工作年限:工作年限在1年以下的有612人,1年≤工作年限≤5年的有525人,工作年限>5年的有83人。对1220例研究生发放问卷,一人一份,有专业人员监督来保证问卷的准确性,回收问卷1220份,回收率100%。

1.2调查方法与评定标准

(1)职业怠倦调查采用MBI-HSS量表,包含三个维度,分别是情绪耗竭、人格解体与个人成就感,每一个维度评分分为7级。其中情绪耗竭与人格解体这两个维度平均分越高职业怠倦程度就越高,个人成就感与前两个维度相反,将其与全国常模青年做比较。(2)心理状况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每个症状评分分为1~5级,对应值1~5分,症状的程度与频率递增,分别为“无”、“轻度”、“中度”、“重度”及“严重”,将其与马斯拉奇常模做比较。

1.3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生与全国常模青年症状自评量表得分情况的对比分析

本院研究生与全国常模青年在躯体化得分情况中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等其他项目的得分情况中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研究生与马斯拉奇常模MBI-HSS量表得分情况的对比分析

本院研究生与马斯拉奇常模在情绪耗竭得分情况中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人格解体、个人成就感降低、倦怠总分的得分情况中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现如今,工作倦怠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症状普遍存在于我们的工作中,其带有消极面,常常表现出对工作失去热情,情绪容易烦躁、易怒,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对工作的态度不认真,对自己的自身价值评价降低。本研究发现,与全国常模青年在躯体化得分情况中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忧虑、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的得分情况中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马斯拉奇常模在情绪耗竭得分情况中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人格解体、个人成就感降低、倦怠总分的得分情况中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我们应通过以下几方面对策来减少工作倦怠的发生:(1)给发生工作倦怠的学生休假,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放松心情;(2)学会欣赏自己,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时,要善于思考,不要过度否定自己;(3)多做运动,运动是减压最有效的方法,适度做一些运动不仅可以有好心情还可以助眠。

4结语

文艺研究论文范文2

1.1研究型护理概念

研究型护理就是以护理服务标准和护理技术规范的产生和传播为使命,立足临床实践,重视科学研究,在护理创新中培育高水平科研成果、培养高层次护理人才、完善护理服务品牌形象,充分发挥护理专业价值,为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和人类健康做出应有贡献。

1.2研究型护理内涵

研究型护理包含4层含义:一是强调护理服务标准和护理技术规范的产生和传播,经过实践检验、科学凝练、行业认可的服务标准和技术规范有助于保证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二是强调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关系,护理科研离不开临床实践,科研源于临床,服务于临床,通过科研促进临床护理方法的改进、护理技术的提高、护理结局的改善;三是强调人才培养在推进研究型护理中的重要作用,技术优、能力强、素质好的高层次护理人才不断涌现,能够为护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保证;四是强调护理的专业价值,使护理服务适应和满足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和环境等诸方面的健康需求,为维护和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发挥作用。

1.3研究型护理特征

研究型护理一般应具备以下4个特征: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为目的,以持续护理创新为动力,以造就高层次护理人才为关键,以发挥护理专业价值为己任。

1.3.1以提高护理服务水平为目的。

推行研究型护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护理服务水平、提升患者满意度。在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模式下,护士的职业功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对护士的职业道德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切从病人利益出发、尊重和关爱病人成为护士职业道德最基本的原则和要求。作为服务的提供者,如果不能适时转变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就无法得到患者的信赖,就无法适应医疗市场的竞争环境。

1.3.2以持续护理创新为动力。

如何适应人们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拓展护理服务的领域,深化护理服务的内涵,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是新形势下护理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对此,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要以创新的思维、发展的眼光,立足临床实践,积极开展护理研究,通过临床护理问题的解决,不断推动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

1.3.3以造就高层次护理人才为关键。

以高级护理实践培训为牵引,以强化基本技能培训为基础,以拓展专科护理技能培训为支撑,打造高素质的专业化护理人才队伍,提高护理水平,推动护理学科发展。

1.3.4以发挥护理专业价值为己任。

以被动执行医嘱为工作主线转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开展工作,提供更为整体化、连续化、专业化、个性化、人文化的护理服务。要从整体人的角度出发,履行专业照顾、协助诊疗、健康指导、心理支持、沟通协调的护理职责,通过特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与专业实践相符的价值观、伦理道德来服务于人群及整个社会,为维护和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发挥作用。

2创建研究型护理的主要思路与做法

2.1更新服务理念是前提

研究型护理应该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护理质量为核心,以护理人才培养为关键,以学科发展为引领。在该理念指导下,明确护理服务宗旨,即“用我们的爱心、耐心、细心、热心和奉献精神创造一流的护理质量,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竭尽全力提高病人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确立护理工作目标,即“为病人提供规范、快捷、安全、高效、优质的护理服务,尽最大努力满足病人需求”。

2.2创新管理机制是关键

2010年初,在深化医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背景下,原卫生部在全国卫生系统启动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要求各级各类医院推行优质护理服务,实质是医院护理服务模式和护理管理改革,通过加强科学管理,建立起一个优质服务常态化、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型护理新模式需要更加科学、高效、灵活的保障管理机制,营造更加和谐创新的工作氛围,推动护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2.3集聚创新人才是根本

解放军总医院于1996年被批准为护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被授予博士生招收资格,2011年被批准为护理学博士授权点,现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2名,高级职称护理人员56名,博士学位4名,硕士学位20名,本科学历294名,大专生824名,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占60.18%,比目前我国护理队伍大专护士比例(25.6%)高出34.6%,形成了合理的人才结构。近年来,选送百人出国(境)培训、学术交流,为研究型护理模式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2.4构建科研平台是保障

良好的科研平台和环境有利于科研工作顺利发展。一是鼓励护理人员提高学历层次,脱产或在职参加本科、研究生层次学习,取得学历后给予报销学习费用。二是加强护理科研知识培训,邀请院内外专家讲授科研选题方法、医学统计学、文献检索和论文书写等科研知识,选派有科研能力的人员外出学习,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培训班。三是定期组织召开“开题报告会”,护理论文新技术汇报会,立项课题汇报会等。四是医院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对发表护理论文、获国家专利的人员年底给予一次性奖励,对获得护理科研成果人员给予重奖,作为评优、评先、岗位竞聘、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并与护士长考核挂钩。五是设立护理科研专项资金,鼓励护理人员搞科研,取得上级资金课题医院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支持。

3创建研究型护理成效

解放军总医院创建研究型护理以来,经过4年建设,在护理人才培养、护理学科建设、护理服务提升以及护理品牌塑造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申请各类课题16项,科研经费200余万元。每年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十余项,在国家统计源期刊200余篇,在SCI、Medline收录期刊近十篇。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项、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10项。护士中有40多人担任中华护理学会和北京护理学会专业委员会各项学术职务,10多人担任国家统计源期刊杂志编委,在军内外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4创建研究型护理意义

4.1回归护理本质

护理是对病人的这些反应进行观察和判断,进而报告并协助医生进行治疗处理。现代整体护理强调在诊治伤病同时,观察、判断和处理病人伤病的反应,尽量满足和缓解伤病或治疗过程给病人在情感、心理、功能等整体方面所带来的个性化需求和改变。因此,与医生形成互补的是,护士职责正是全面、连续地观察病情,她们关注的焦点是病人疾病的反应和病情的变化趋势,工作核心是运用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的护理程序工作方法,了解和评估病人的健康状况和需求,对人的整个生命过程提供照顾,以实现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的目的。

4.2洞悉护理内容

研究型护理包括生活护理、治疗处置、教育指导、心理护理、监护观察、功能训练和专业护理等7项内容,对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活护理内涵是专业照护,焦点是判断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并要观察病人身心情况;治疗处置核心是执行科学的操作规范,并将护理评估、心理护理、健康宣教贯穿其中;教育指导在于选择关键时间节点,实施个性化指导,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心理护理应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心理反应因人、因病、因时而异地进行,缓解病人的无助、紧张、焦虑或恐惧等不良情绪;监护观察要求及时、量化、动态;功能训练要有明确、量化的训练计划;专业服务核心要尊重病人、方便病人,才能使护理工作更加贴近临床、贴近患者。

4.3改善护理结局

文艺研究论文范文3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名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后首先接受的不应该只是实验技能的培训,而是包括对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和执行。当每名研究生对这些规章制度"习惯成自然"时,就会深刻感受到每一项规章制度都是确保实验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首先是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医学院校为了实现资源共享,会建立不同规模的公共实验平台,即公共实验室。为了保障合理、有序地使用每台仪器设备,对许多实验仪器的使用都要进行预约,因此,严格的仪器使用预约制度是保证每名研究人员能够及时、合理使用仪器设备的前提。例如激光共聚焦显微镜、RT-PCR仪、冰冻切片机以及细胞培养室的超净台、高压灭菌仪等仪器的使用预约制度,能够提高设备的使用率,节约科研人员的时间。而实现对仪器预约就要求每个科研人员对自己的实验都要提前安排好,计划好,另外就是对自己使用仪器的时间有个较为准确的估计,如果实验计划有改变,一定不要忘记取消预约。这样才能保证使用仪器时按部就班,有条不紊。正是这种严格的仪器使用预约制度,充分体现了资源共享的理念,保证了每台仪器发挥最大的作用,保证了每名研究人员的使用需求。其次是严格的试剂存放、使用、备份登记制度。所有公用试剂,包括固体类试剂、液体类以及易挥发类试剂、需要低温保存的试剂都是集中放置、统一管理的。所有的公用试剂都有备份。但当你使用完一瓶试剂开启备用试剂时,一定要告知相关的技术人员,这样就能避免发生因试剂短缺而耽误实验进程的情况。每位研究生对试剂的使用也是这样,谁开启备用试剂,谁就要告知或定购的义务。"备份"试剂的严格落实杜绝了试剂短缺的可能。有些试剂是需要登记的,例如细胞培养用的培养液,使用时都要登记使用者的组别和姓名。这些登记制度不仅能动态反应试剂的使用情况,提醒实验室管理人员及时补充试剂,而且便于不同实验小组之间的经费核算。实验室管理从仪器设备的维护、使用,到试剂的订购、保管,甚至到实验数据的保存、备份都需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落实为每名研究生各项实验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2实验技能的严格培训从技术上保证了各项实验的顺利进行

每一个实验室的每一个实验都应该有标准的操作规程,包括试剂的配制、保存以及实验流程步骤,从根本上保证实验的可重复性。每一个刚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都要经过严格的标准化的实验技能培训。可以是实验室技术人员示教,可以是外请工程师的培训讲解,但更多的是博士生带硕士生,高年级带低年级的梯队结构,让新生在进实验室后熟悉实验室设备的基本操作,在博士或师兄的帮助和指导下快速积累实验技能,尽快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使他们能够更早地掌握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所必备的知识和技巧,从而使更多的研究生得到锻炼。有助于树立团结互助的科研精神,并形成实验室研究生"自我管理"的运行模式。为了能够顺利开展实验,每位学生都在想方设法,提高自己,尽一切可能在实验中减少失误,少走弯路。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医学科研实验的成败与水平许多情况下就取决于实验操作细节。例如,所有需要4℃保存的试剂、样品在使用时,必需放置于冰盒里;加抗体、反应酶时,要求必须在冰箱旁加,并且速度要快;加样器的使用方法,平时在这些细节上多注意,就可以提高实验结果的水平,延长仪器设备的使用。

3临床技能的前期培训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主要以培养高水平临床医师为目标,其教育的核心是培养研究生的临床操作技能。但目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均制约了研究生的培养,严重影响了培养研生的素质与临床操作能力。严格规范的实验室管理为确保和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供了保障。我们所在的西京医院心脏血管外科是部级重点学科、中国医师协会微创心脏外科和重症心脏瓣膜外科的培训基地,每年有大批的研究生、进修生进科室进修学习。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心血管外科学知识,了解更多的心血管外科学相关的新业务和新技术,是带教教员与学员共同努力的目标。心脏血管外科的每一例手术均为特大手术,任何一点疏忽都可导致大的失误,因此学员在进修学习中亲自动手,进行手术操作的机会很少。而实验室进行的动物实验给研究生提供了大量的操作练习机会。对于一些具备一定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外科技巧的学员,可以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指导他们进行一些手术操作,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帮助他们发现弱点进行针对性练习。如经常有学生在缝合时习惯应用止血钳夹针,这样进行心内操作很容易损伤心内结构。再如心脏外科手术野位置较深,在打结时容易出现打不紧和撕裂组织的危险,因此平时应多练习打滑结和原位打结技术。由此可见,实验室为每位研究生从学生成为医生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4实验技术人员的尽职尽责

文艺研究论文范文4

在教学内容上,有些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比如对流免疫电泳、溶血反应等实验,而且教学内容都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实验较少。教学方法上,老师讲解实验原理、方法,然后学生按部就班进行实验操作,完成实验报告,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注重老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缺乏对实验内容积极主动的理解和消化,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在实验考核上形式过于单一,实验成绩主要依据实验报告,这种重视实验结果,轻视实验过程的考核形式制约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新型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1.实验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围绕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新型研究生免疫学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导”的教学理念,根据目前科研中常用的免疫学技术调整实验内容,引入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淋巴细胞的分离和增殖实验,免疫荧光和免疫酶技术等的实验内容,由教师提出实验内容及目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教学讨论等自主性学习研究,自行制订实验方案,准备实验仪器和试剂,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操作,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撰写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通过查阅相关实验技术资料,将理论知识和实验内容相联系,丰富了学习的过程,教学讨论以6~8人组为单位进行,各组推选一名组长,组长负责组织其他成员,对实验中涉及到的每个问题和注意事项由学生提出并进行分析、解释和讨论,而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实验操作阶段,要求学生熟记实验操作流程,严格按实验室规范进行实验操作。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达到提高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目标从知识传授向独立实验能力培养进行转变,使学生能够主动地、独立地完成实验的整个过程,为以后独立从事科研设计和科学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实验教学考核改革。

围绕免疫学实验考核形式单一的问题,在实验教学考核中引入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学习单元结束时进行,目的是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弥补不足,从而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备课,首先确定免疫学实验课考核体系指标,实验课评价体系包含平时考勤、提问和讨论、开题报告和实验方案、实验论文等组成部分,占总评成绩的最高比例为30%,通过实验主要注重考核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课程开课初将考核方案告知学生,明确各个项目评分标准,在考核过程中及时、如实记录以作评价依据。教师在考核结束后及时对考核结果进行科学分析,通过分析找出问题,并将分析结果及时向学生反馈,这不仅可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开展新型实验教学的体会

1.通过实验教学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在教师提出实验内容及目标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各组学生在广泛查阅资料,深入理解实验的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汇报后老师和同学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和存在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血型鉴定实验中,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标准抗A血清和标准抗B血清能够用于血型鉴定,这些血清是什么性质的血清,如何得到标准血清,从而引出单克隆抗体的相关知识并讨论。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实验相关知识的衍生,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除此之外,对实验整个过程,教师都全程进行指导,一些操作较难的、较关键的技术老师手把手带教示范,并随时注意精密仪器的维护。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并启发学生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不断总结经验,对实验现象如实地进行记录并及时地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如CCK-8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实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B淋巴细胞吗mIgM,流式细胞术对细胞凋亡的测定实验中,我们采用分组的方式及时对各组的实验结果讨论后发言的方式,阐述各组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判断,既活跃课堂气氛,又改变学生只重视实验操作,不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不良习惯,提高了同学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每次免疫学实验课结束前,教师再对本次实验内容作一个简明扼要的小结,综合分析和评价实验中出现的各种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并帮助同学一起进行分析,对于好的实验结果予以肯定,对于错误的结果寻找导致实验结果失败的原因并提出意见和方法。以此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提出的想法,尽可能通过简单通俗的语言来启发学生,既可以解决学生的疑问,又增加了实验课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使研究生熟悉了常用免疫学的检测方法,掌握了基本的免疫学实验技能,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验方法的在科研中的应用。

研究生都要面临课题设计和实验,如何把所学到的免疫学实验技术应用到自己的课题设计和实验中,与自己的课题结合起来是学生关心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进行实验课教学的同时,注意联系当前的科研工作,对免疫学技术在科研工作中的应用进行相关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和应用。例如,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和CD8+T细胞实验教学中,通过流式细胞术可以分析检测:DNA倍体含量、细胞凋亡、免疫活性细胞的分型与纯化,淋巴细胞亚群与疾病的关系、血液细胞的分类、分型,造血细胞分化的研究,药物在细胞中分布等。这些介绍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实验方法的重视,还有一些学生马上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的学科的课题和该方法进行联系,提出相关问题,老师讲解和答疑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四、结语

文艺研究论文范文5

从金明昌七年《霍邑县孔涧庄碑》可以看出,四社五村作为一种民间村社组织具有久远的历史,但历代山西方志却均未见记载。该水利组织的水源地是霍山青条峪之峪泉,而位居清光绪朝优秀通志之首且搜罗最为丰富的王轩本省通志,详细到记录青条峪附近的十一条渠道、十二道泉水,也未曾提及这一峪泉,足见其被忽略的程度。从官方视角来看,官方文献刻意突出的是灌溉水利工程,包括官方管理的渠道和官方部分参与管理的民间渠道,因为这是封建王朝的权威体现与利益保障。而四社五村的特殊性在于实行不灌溉的水利民间契约,强调“耕而不灌”的用水理念,所以,它的“被忽略”意义由自身历史传统和官方意识形态这两方面所共同塑造。也可以这样理解,通过反读“强势者”生产的文献、陈述的话语以及关注的焦点,我们企图理解“强势者”制造这些“东西”的历史,并且从中读出“弱势者”的生存状态和实践策略。山西历代地方志和水利志都记载了省内的水利工程,也涉及到县以下的水渠,包括洪、赵、霍三县水渠。综观这些水利史料,能够发现官方文献的一些表述策略。

其一,官方运用“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社会管理技巧。如具体到三县来说,官府对水利的管理主要是文告,组织规模较大的水利工程,审核渠册,颁发凭信和处理纠纷,而对于各渠的具体事务并不过问。这种在水利公共领域与民间占一定自主性的情况下所形成的共同管理格局,从各县水利碑刻与渠册中也可看出上述情况。

其二,有意突出水利事业的公益性,塑造一种道德典范,注重社会效应甚于技术规模。这种表述策略的背后实际上掩饰着的是国家税收利益之目的,因而官府要通过加强水利的社会动员力量以保障地税。如在一些方志中,三县使用官渠南、北霍渠的条目多处可见,记录有功人士姓名和相关村名、社名达三十余次,彰显官方刻意所为。

其三,注重官方的政绩评估与社会后果。在地方救灾实践中,官方文献表述的侧重点在于——在评估灾害影响方面,只讲社会后果不言水利工程;在救灾措施及力度方面,也只述官府体恤民情之姿态,松动相关纳税政策,而较少或者根本就不谈水利工程的改造与维修等技术手段。地方志曾记载水灾过后官方免除地税的史料:“明洪武五年……汾水浸塌,没四千九百六十四亩……,村移内地。又高公沟,嘉靖间河断水绝,分贾村沟水为小沟,入副霍渠借流。田去赋存,民甚病之。万历九年,知县乔因羽丈地免粮,始免征。”

其四,粉饰与夸大官府的政治权威与调处行为。官方文献在谈及三县用水规约方面,主要选取民间渠道原有的规约并加以肯定,表面上承认民间原有制度安排的文化合理性,深层原因是官方对现实社会中因水资源紧张和用水需求量增加引发制度变革要求的一个被动应对,因此,其外部表征便是“率由旧章”的表达策略。

二、地方文类背景下的谱系考古

从上述官方视角来看,四社五村是一个不被表述的一隅之地,具有“边缘化”的特性——在霍山脚下位于三县灌溉水利区域边缘地带的夹缝中求生存,用水特点、制度模式与人文类型也是在三县历史地理环境中长期孕育发展而形成的。王明珂关于“族群边缘”的论述指出了“边缘”在本体论上的意义:“当我们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圆形时,事实上是它的‘边缘’让它看起来像个圆形。”对四社五村“边缘性”的考察应当取其广义用法,如时间维度的边缘、官方叙事的边缘、灌溉制度的边缘、生态资源的边缘以及文化认同的边缘。我们对四社五村所展开的一番知识考古,也正是在这种“边缘”的进深上加以审视与述论的。虽然在官方的话语表述里,四社五村是未被书写的一隅之地,但在民间场域里他们并非沃尔夫意义上“没有历史的人民”,而是“村村有庙,庙庙有碑,人人有言”。通过分析与钩沉不同的地方文类资料,我们会发现四社五村既是一个社会组织又是一项制度实践。作为一个民间社会组织,四社五村在水资源管理问题上将数个村庄凝聚在一起,形成具有联盟性质的民间水利自治体系。早在八百多年前,这一地区便已经形成固定的社会群体,而且出现了“社”的记载,属于一种地缘性村落关系。《霍邑县孔涧庄碑》记载了一起水利纠纷:李庄村头目张厚告官,因秦壁上社人广强将泉水堵住,致使李庄与秦壁下社人户不得使用;继而于明昌五年十月,张厚告东石崖泉为无主泉水,县衙偏曲归断;后在明昌五年闰十月初十日,张厚告原不实;前后经历明昌五年初判、明昌六年再判,结案于明昌七年。这通石碑除了刻过“老二”李庄与“老五”孔涧的村名外,没有出现“老大”仇池、“老三”义旺和“老四”杏沟,可能与水利纠纷案件的性质有关。当然,此时“社”的含义还非常模糊,当为村社联盟水利组织的雏形。清道光二十年《义旺村议定章程碑》和清光绪三十三年《义旺村振理前二甲碑》反映出,作为组织形态的“社”一直存在于地方社会,其作用和影响构成了传统地方历史的另一种节奏。同时,至晚清四社五村仍然受到官方力量的较多影响,需要为县衙选举里正和甲总,说明该组织同时介于“官”、“私”之间。四社五村还具有制度实践的意义。通过对地方文类进行知识考古,其制度实践的历史能够展现出一个地方人群的生活和组织过程,在不同时期人与人之间关系得以建立的机制。这是一种“乡土社会”意义上的制度实践,是一套人们生活于其中、在生活中理解、在生活中创造、在生活中发明并表达的秩序系统。制度虽然在一定意义上限制着地方民众集体选择的可能性,但同时制度的形成过程和实施力度又被各种关系所限定。作为乡土制度的村社集中体现在对一种不灌溉水利制度的联村“发明”与实践——“四社五村”为一方水土之上社会具体运行的自洽性提供了一个制度性的框架。由于特殊情境使然,迫于缺水压力,在周围洪、赵、霍三县灌溉水利管理体制的包围中,唯独四社五村实行不灌溉自治管理,因之,我们从地方文类自身角度认识到的四社五村,它还着意于对这种特殊用水制度的设计与强调,彰显出一套民间自运行的村社制度实践。总之,如果我们将这些水利文献串联起来进行整体性分析的话,能够看到村社制度实际运作的生动过程。

三、“他者”的理解与智识取向

上述从“社会组织”和“制度实践”维度对四社五村进行了一番知识考古,本节将以“文化象征”为楔入点来考察“他者”的价值抉择。这样的划分只是出于理解与分析上的需要,在当时当地具体的社会运作过程中,这些类型学意义上的区分是相互涵括在一起的,也即“四社五村”在地化情境中既是“组织的”又是“制度的”更是“文化的”与“象征的”。对任何一方的偏倚与强调,都将影响四社五村的整体意义与立体呈现。在当下“他者”表述与实践的过程中,这些维度更是弥散在他们的意识形态之中。所谓的文化象征取向,即在象征意义上,四社五村是分享共同文化、具有地域认同意识并且通过共同的身份感而团结在一起的社会群体。它一直以来作为一种地缘关系的联系机制,和以文化象征为纽带的水利组织一起共同构筑了地方的人文关系网络。

四、结语

文艺研究论文范文6

1作者署名

1.1署名惯例

研究生学术论文的作者署名要依据国际学术论文署名的惯例,依据作者对论文的贡献大小排序,一般原则如下:研究生作为实验的具体实施者,又是论文的执笔者,可以作为论文的第一作者;研究生导师作为资深研究人员,是研究生课题的设计者、实验研究的指导者,并帮助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和撰写论文,可作为通讯作者,列在排名的最后一位。第一和最后一位作者之间的作者排序可以根据对论文的实际贡献大小进行排序。为防止产生不必要的误解或纠纷,可以在实验开始前,就论文作者的署名顺序进行讨论,并签署书面协议。上述署名方式的合理之处在于:①研究生及其导师在科研活动中,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目前国内的学术管理和评价体系下,研究生署名为第一作者,导师署名为通讯作者,较为合理;②研究生作为第一作者,可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研究生的成长、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学科发展;③作为导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甘为人梯,根据论文的实际贡献决定署名次序,不与学生争抢论文的第一作者;作为学生,尊重导师,有感恩之心,有助于培育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工作氛围,避免或减少纠纷和矛盾。

1.2署名责任

在论文上署名的作者除了分享成果的荣誉外,重要的是要对论文成果的真实性等方面负有责任。如果在论文中没有特别的分工说明,发表的论文的一旦出现了问题,如出现数据不实、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时,所有作者都要承担相关责任。现在有些刊物在发表前让作者签名,说明阅读过并同意中的数据和结论,有些刊物是规定通讯作者可以代表所有作者。还有些刊物要求明确说明每个作者的责任和贡献,如谁收集的数据、谁设计的实验、谁实施的实验、谁参与讨论、谁进行的数据分析、谁执笔等。

1.3不规范署名

由于现阶段国内科研考核评价体制的影响,论文署名也存在一系列不规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①随便挂名:不管对论文有无贡献都署名;②领导挂名:为了给领导拍马屁,在某些论文上署上领导的大名;③被动挂名:为了论文审稿或发表顺利,强行挂上一些知名学者或院士大名;④晋职称挂名;为了晋升职称,而在没有任何贡献的论文上挂名;⑤主动要求挂名;有些项目负责人或领导主动暗示或要求挂名;⑥为达到某种目的而挂名;如课题申请、学位点评估等;⑦为拿学位而挂名:有些学生为如期拿到学位,在自己没有贡献的文章上挂名。

文艺研究论文范文7

PBL教学法的应用

借着处理问题的过程,自行搜寻资讯,从而学到必要的知识。“以这种方法所取得的知识,印象深刻,记忆良久,将来面临类似的现实问题时,旧知识即时涌现。即使旧知识不足以解决当时的问题,学生所拥有的‘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仍然终生受用”。[2]因此,PBL教学方法最适合“终生学习”的需要,可以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课堂讨论是手段。“PBL要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问题提出之后,按照“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指导原则,成立学习小组,进行组内讨论,分组发言。让学生在这个环节上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发表讨论的结果;之后在进行小组间的辩论,促使学生进一步的思考、探究和交流,使知识体系更加完善,从中选择最佳答案,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获取知识的快乐。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流,扩大学生们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们使用现代化技术的能力,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

例如在讲当代医学伦理中的热点问题时,由于医学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对传统的医学伦理思想形成冲击,引发一些医学伦理问题的争论。如器官移植、安乐死等,可以设计小型的课堂辩论,在课前留下作业,要求每位同学通过查找资料、网上搜索等方式,思考怎样看待器官移植、安乐死及人们在这些问题上存在的伦理争论。在讨论与辩论中,使学生们认识到生命神圣与生命质量、生命价值的冲突,更加珍惜现在的每一天,珍惜作为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职责。

教师积极参与和适度点评是润滑剂。国外的PBL教学法研究结果显示:教师积极而有效的教学支持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很有帮助。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反复研究,要控制课堂的教学进度,适度活跃一下课堂的讨论气氛,引导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的知识,用准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观点。在每次课结束前,教师要对各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内容等做出全面的评价,尽量做到评价中肯、适度,多激励和表扬学生,确有不当之处也应用婉转的语气指出,这样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PBL教学法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的优势

PBL教学法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愉快、自主学习的气氛,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畅所欲言,踊跃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可轻松地获取来自其他同学和老师的学习资源。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在师生间构建良好的双向沟通关系,既可增加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PBL教学法使医学伦理学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尽可能多地暴露出来,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正确知识的理解,还可以锻炼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习过程缩短,深刻领会教学内容,逐渐培养其临床思维能力,为今后医学生们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成为具有个体发展优势的全面发展德高素质人才。

文艺研究论文范文8

儿科临床教学中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据国内外权威的统计资料:大部分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患交流不够,缺乏互相理解造成的。全国有733%的医院出现过病人及其家属辱骂、殴打、威胁医务人员,59.63%的医院发生过因病人对治疗结果不满意,纠集多人在医院内围攻医务人员及医院领导的现象,而在已经发生的医疗纠纷中,由于医患交流不够,医患关系不和谐导致的纠纷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二[3]。交流沟通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良好的沟通可有效避免医患矛盾,减少医疗纠纷,维护医患双方的利益。儿童疾病有患病急、变化快、病势凶的特点;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儿童所患疾病的种类不同,各年龄阶段的儿童中表现为相同临床症状的病因亦不相同;而且儿童自我表达能力差,不能准确、完整地表达不适症状,患病后就诊时因精神紧张而经常哭闹不安,尤其是有打针体验的儿童,看到穿白大褂的医务人员时感到紧张甚至恐惧,查体不能配合,干扰医生诊断治疗疾病。有些家长缺乏对疾病的认识,孩子患病就诊时为引起医生的重视,有时甚至会夸大病情,还有个别家长甚至对医生抱有怀疑的态度,对医护人员百般挑剔。由于儿科临床中存在这些特殊性,从而导致儿科是医疗纠纷的高发部门。在儿科医患沟通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沟通能够有效了解患儿的病情变化及需求,及时处理病变、缓解疾病痛苦,预防医疗纠纷的产生。实习生处于医疗工作的一线,直接与病人及家属打交道,应在临床实践中注重沟通能力的培养。

儿科临床教学中培养医患沟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医学生方面。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对儿科专业知识的学习主要源自书本,但儿科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医学学科,其涉及到成人内科学的各个系统疾病,也涉及神经、精神心理学、妇产科学、传染病学、外科学等各门学科,临床专业知识庞大而复杂,很多医学生的儿科理论知识不扎实,并且缺乏临床经验,与患儿或其监护人进行交流时,尤其是遇到家长所提出的医疗问题超过他们解答能力时,回答往往不能令家长满意,从而缺乏进一步与其进行沟通的勇气,失去了患儿及家长的信任,拉大了与患儿的距离。此外,由于实习生临床技能不足,缺乏沟通经验,在儿科实习中,面对的对象大多是不能表达自己痛苦的婴幼儿和非常疼爱孩子的家长,都会产生紧张及胆怯的心理,不知怎样与患儿及家长进行交流。在当今医疗纠纷不断的情况下,实习生普遍存在信心不足,学生害怕面对患儿家长,很难自觉地与患儿及患儿家长沟通以了解患儿病情,获得患儿体格检查及临床操作的机会几乎为零,严重影响了儿科实习教学的开展。临床带教方面。我国临床医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几乎都是在毕业后的临床实践中及医学继续教育中逐步累积而来,这反映出我国医学教育的不足与缺陷。传统的临床带教,往往是重点地把临床基础理论和技能知识传输给实习生,带教过程往往忽视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注重患者的生理康复,而忽视病人的心理健康指导。在当今医患关系恶劣的情形下,为了减少医疗纠纷和保证医疗质量,多数情况下带教老师不愿让学生“动手”操作,医学生的医患交流多数是局限于临床实习中的病史采集过程,特别是在儿科,患儿依从性较差以及家长过分疼爱,教师更是不敢让实习生进行体格检查及临床操作,减少了学生与患者交流的机会,导致当今大部分实习医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医患沟通障碍。患儿及家长方面。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加上家长对医疗服务要求提高,维权意识增强,医学临床教学遇到了强大的冲击与困难。儿科临床实践和其他科有所不同,往往得不到患儿及其家长的配合,在临床带教中发现,患儿顺从性低,愿意配合的病人仅占20%[4]。在我国,患儿大部分是独身子女,比较任性,加上家长太过溺爱和迁就,往往一见到医生就会产生恐惧心理甚至大哭大闹不愿配合,家长也不愿自己的小孩成为教学“道具”,处于保护孩子的心理也会拒绝实习生的临床实践,使教学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家长都希望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给自己的小孩诊治,对年轻而且没有多少经验的实习生会有怀疑、不信任,存在排斥心理,大部分家长仅会给学生讲述病史而拒绝实习生给患儿体格检查,少数家长甚至不愿向学生讲述病史,导致实习生与患儿及家属程度的交流困难。

儿科临床教学中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教导医学生调整健康积极的心态,提高自身儿科学专业素养。在医学生进入儿科临床实习之前,具有“儿科工作难”的思想准备。我国国情导致现在很多患儿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过度紧张,都希望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给孩子诊治,对没有工作经验的实习生,存在一定的排斥、不信任态度。因此,临床实习生要有思想准备,不应出现消极畏惧的抵抗心理,更不应与患儿及其家属对峙,而应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以自己的热情、真诚去感化患儿及家属,为患儿提供细心而耐心的服务,多与患儿及监护人沟通交流,赢得患儿及其监护人的尊重和认同,增进医患之间的信赖感,进而改善医患关系。做好儿科实习要求医学生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预防知识,提高儿科常用临床操作技术水平(如骨穿、腰穿等),使实习生对儿科实习过程有一个基本了解。实习生理论知识扎实,才能在遇到紧急情况及家长对相关疾病的各种询问时清楚准确的做出回答,不会因为知识缺乏导致答非所问,进而增强了与患儿及家属交流的自信,也加强了他们对实习医生的信任,建立起和谐的医患关系。只有在思想上、行动上注重儿科专业理念,才能在儿科临床实习加强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增加沟通亲切感和知识性。临床医学所服务的对象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并患疾病的人,临床医疗不仅是一个疾病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在儿科实习中,儿童住院一般都有家属陪伴,实习生与家属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实习工作能否顺利进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