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晚会方案范例

文艺晚会方案

文艺晚会方案范文1

(一)音乐实践的理论作用

艺术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音乐艺术更是如此。素质教育对于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甚至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理念先进,教学延展领域广泛,教学形式灵活,极大地促进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对音乐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合肥师范学院的音乐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乐团排练课、舞蹈团排练课、合唱团排练课、艺术实践周、各种文艺晚会,每种形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音乐实践活动的实际作用

高师音乐教育增加实践课程和实践活动,从根本上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同类型的音乐实践活动的实际意义各有不同。乐团排练课能够拓展学生的器乐演奏能力。从音响、音准等方面来考验一个学生的综合器乐能力。舞蹈团排练课可以让那些接受过舞蹈训练的同学一直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除了独舞以外,也要注重群体舞蹈的排练,使学生的舞蹈技巧得到全面发展。合唱团排练课是专门训练学生声乐能力的方式,通过合唱,同学们不仅可以练习唱歌技巧,更可以拓展音乐素质。艺术实践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们的音乐素养,还能丰富学生们举办晚会的经验和舞台经验,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积累经验。文艺晚会可以丰富学生的实际操作经验,为他们今后教学及社会实践活动打基础。

二、高师音乐教育中音乐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内容

(一)高师音乐教育中音乐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1.艺术实践是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演出成功的基本要求和保证。

通过不同周期的实践不断完善的过程,能够逐渐培养学生专业的基本素质,提高音乐实践水平,并同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团结合作精神。舞台艺术的时间局限性要求每位演员和工作人员不管在舞台上还是舞台下,都要进行完美的配合合作,只有这样,舞台演出才能成功。所以,音乐实践是每个学习音乐的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成功的基本要求,是专业发展必需的。

2.社会现实的需要。

现代文化和艺术都是高品位的,只有道德修养高,拥有很高艺术才能,才能参与其中。学生素质的提升是离不开艺术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因此要加大对音乐教育实践要求,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高尚艺术品质,成为德艺双馨艺术人才。

(二)音乐实践活动内容

1.合唱团排练课。

声乐是每位音乐老师的必修课,而合唱团是当今最普遍的一种艺术形式。作为起点低、艺术性较高的艺术种类,合唱团可以训练同学们的合唱能力,包括识谱能力、音准能力和训练音色。

2.管弦乐团排练课。

在高师音乐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音乐实践。音乐专业学员大部分拥有自己的特长乐器,管弦乐团可以让特长接近的同学集中在一起,参与实际的排练,提早感受团队合作的意义和难度,形成乐团排练能力。

3.民族管弦乐团排练课。

民族乐团可以让特长是民族器乐的同学集中在一起,参与实际的排练,提早感受团队合作的意义和难度,掌握乐团排练方法。

4.舞蹈团。

在音乐教育中,舞蹈是门重要功课。舞蹈团排练不仅可以让热爱舞蹈、有舞蹈功底的同学有了更好的发挥空间,还有利于同学掌握舞蹈的形体特征,提高学生们的编排舞蹈的能力,为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打下基础。

5.社会实践活动。

课外音乐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他们的专业特长,开阔他们的艺术视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基本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只有高师音乐专业的课堂教学与课外音乐实践共同发挥作用,才能顺利完成高师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使每一位毕业生真正适应现今社会的需求,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

三、高师音乐实践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排练课程存在的问题

1.排练效率有待提高。

虽然有固定排练时间,但是由于以前没有实践课程或者管理较为松散,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比如晚上7点集中排练,至少7点半学生才到齐,严重影响了排练效率和同学的情绪。

2.排练准备工作不够充分。

排练的一般步骤:(1)指挥或团长准备乐谱;(2)分发乐谱;(3)进行分谱的练习;(4)乐团合奏,指挥指出问题并加以修正;(5)精细排练,处理乐曲中的力度、感情等因素,完善乐曲。但在实际排练中,大部分同学往往无法独立练习分谱,很多同学都是合奏的时候才会看谱视奏,这大大影响了排练的效果,也浪费团员的宝贵时间。

3.排练课选课过于自主化。

虽然音乐实践课程是由同学们按照自觉自愿的原则选课的,但是由于过于自由化,导致很多学稀缺乐器的同学不能进入乐团,而造成整个乐团不必要的损失。

4.奖惩制度不完善。

虽然开设了专业选修课来使排练日常化、规范化,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并不能像理论课程那样进行考勤和管理。因为排练课与理论课程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排练课是充分的自由化,排练期间,大家可以随时交流走动。由于人员众多,中途早退的同学有时候也难以及时发现,指挥或者管理人员也无法保证每位团员及时到位。

(二)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1.老师精力有限,无法全程参与实践过程,导致部分活动质量较低。

2.社会实践活动多在假期进行,很多同学借此出游或者回家,并未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3.艺术实践活动安排不紧凑,班级内部缺乏必要的策划者,无法保证高质。

4.学生参与艺术实践周积极性不高,很多同学抱有能不参加就不参加的心态。

四、解决音乐实践活动问题的方法

(一)乐团排练课问题解决方案

1.在排练时间上,学校可以采取类似理论课的成绩登记制度,每个学生实践团体都需要配备专人进行日常纪律的管理。

2.在排练准备工作方面,排练前一周发放乐谱,并强制学生一周内将各自声部练习完成,在下周排练前进行个人检查。对于未完成或完成态度不认真的,进行适当的批评。

3.对排练课选课过于自由的问题,可以借鉴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做法,把音乐实践课程常态化、强制化。稀缺乐器必须参加乐团排练,对于需要的乐器,只要乐团需要,也必须参加排练,违规者按照规定处理。

4.关于奖惩制度问题,要根据实践课的实际来完善,摸索出一套最适合民乐团的管理规范。

(二)艺术实践周问题解决方案

1.合理安排排练任务。

给每个学生都分配排练任务,让他没有时间和精力逃离排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旷课现象的发生。

2.成立策划小组。

学校责成学生会、高年级学长、实践周班级的班干共同组成晚会策划小组,共同策划和举办晚会,避免人少精力和创意空间不够的情况,以便举办高水平高规格的班级艺术实践周晚会。

3.提高学生参与艺术实践周的积极性。

文艺晚会方案范文2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思维;视觉效果;舞台效果;观众体验

一、互联网模式的基础架构

互联网模式应用于产品或服务具有一定的基础架构,分析当前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营销方式,构筑于业务领域内的互联网架构可从纵向、横向两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横向方面针对产品、服务的互联网应用按时间节点,可划分为初级应用阶段、中级应用阶段和高级体验阶段。初级阶段的互联网应用,我们仅仅将其局限于一种基于PC机终端的网络化实施,发展到中级阶段,我们开始采用一种互联网+的模式发展各种业务或为人们提供服务,如今我们已经让互联网形式的运用呈现出了更多实用性效果,如大数据技术、跨界融合、云端技术等,都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更高层次的对互联网应用方式的理解。纵向方面可按递升程度划分为底层互联网化应用模式、销售层互联网化应用模式、业务层互联网化应用模式和企业层互联网化应用模式。底层互联网化应用包括如我们经常见到的门户网站、博客、搜索引擎、微博微信等,销售层次的互联网化应用如各大销售网站,天猫、淘宝、亚马逊等,基于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让客户体验到创造性的互联网概念,是企业层构筑坚实互联网思维、打造互联网模式经营品牌的关键。

二、互联网思维在晚会视觉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互联网技术于当前产品销售、企业经营等方面的应用,我们会发现很多与之相关的业务、销售、传播等领域都打造出了互联网化,运用互联网精准营销、互联网执行企业规划、互联网让产品销售和业绩快速提升,而不仅仅局限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互联网思维更是我们需要的应用主题。互联网思维代表认知上的升级,它包括了用户思维、大数据思维、跨界思维、迭代思维、极致思维、简约思维、平台思维、社会化思维和流量思维。如果将这些思维方式应用于晚会的视觉包装设计中,我们可将其细分为五个模块与体现晚会视觉效果的舞美、节目、服装道具、LOGO海报、背景等各个内容相呼应。首先,用户思维与大数据思维的应用。用户思维和大数据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基础认知,是互联网思维的框架,从用户思维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设计晚会的执行目的、执行效果等,围绕用户体验让整个晚会的价值得到发挥,并贯穿于整场晚会中。大数据思维的应用可作为一种手段通过舞美设置、节目安排、先导小节目的设计等加以体现,大数据注重数据技术的应用,可着重设置在先导小片中,如采用数据化的展示向观众传递视觉冲击感。其次,跨界思维作为互联网思维的一个应用模块适用于晚会视觉设计中,可支持节目的设计与运行。跨界是行业领域上的全新体验,晚会的设计不仅是单独领域的展现,更可以通过节目的选排来让观众感受、体验到不同领域的视觉感受。再次,互联网思维中的迭代思维、极致思维和简约思维可应用于晚会视觉包装的“产品”上,如舞美、晚会LOGO、海报等的设计,以及背景的设计都可以采用简约美、或不断让视觉体验迭代升级,逐层级升级舞美效果,或转变体验感。关于平台思维,以晚会设计为例,平台即是让所有场景内的“产品”获得传播,让观众接受、体验是平台思维构筑的根本。与此同时,借助性质的平台也是更好执行晚会视觉设计的主要支撑,可以通过拓宽商业渠道,结合更多互联网平台去传播晚会,如当今流行的自媒体,它可以让更多观众感受到晚会“产品”。最后,我们说打造强有力的社会化效应与流量再生是互联网思维应用的主要目的,在晚会视觉包装设计中我们需要最终为社会化效应的产生而服务,为流量再生而服务。于这两项任务,我们可借助互联网打造晚会品牌IP,让品牌自带流量并自成势能,增强链接用户,最终增强用户的粘合性。综上所述,文中介绍了如何应用互联网思维打造晚会舞台视觉效果的包装设计。借助互联网思维的应用,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洞察甚至挖掘人性所在,或同时结合互联网科技创造出全新观众体验感,这便能让产品或服务回归到本质、回归人性,使其发挥出最大的能量。

参考文献:

[1]李军.流动的舞台与机动的灯光[J].剧作家,2005年05期.

[2]商旭敏.大型文艺晚会及其社会功能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14.

[3]万方,姜淑丽.基层文化服务建设研究浅论[M].北京:中国传媒出版社,2015(6).

[4]张亚男.“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系列分析[J].办公自动化,2015年07期.

[5]谭飞.论“互联网+”与视觉传达设计思维转变[J].读书文摘,2016年06期.

[6]王楠.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视觉再现[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2年07期.

[7]陈玲.设计的新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现实与展望[J].理论界,2005年08期.

[8]孙超英.信息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N].中华读书,2002年.

[9]战小漪.从移动互联浪潮说开去——移动互联网时代为传媒发展带来新机遇[J].中国传媒科技,2011年07期.

文艺晚会方案范文3

关键词:导演;晚会;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晚会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对于晚会的观赏要求也有了更高的标准。舞台的造型、表达以及审美方面的创新和设计逐渐受到观众的关注,同时越来越受到导演的重视。导演如何借助先进的技术在突出晚会主题的同时,还能带给观众丰富的视觉体验成为重要问题,“善变”的导演能够让晚会更加具有艺术性、观赏性。为此,本文结合实例,对晚会当中的创新设计进行分析。

1导演的作用和职责

1.1导演的作用

导演就像是晚会的“指挥棒”,其能力直接影响着晚会的整体质量。优秀的导演会提升晚会的整体质量,丰富节目内容,并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晚会节目的感染力。作为晚会的指挥者,导演应该对晚会的节奏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能够调动晚会现场的气氛,以此达到晚会的效果。不仅如此,导演还需要负责晚会方案的制作、筛选、融合等工作,在晚会当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2导演的职责

对于晚会来讲,其质量好坏与受欢迎程度与导演的设计和指挥有密切的关系。晚会创办之前,导演应该充分把握晚会的主题,清楚晚会的内容和形式,从而实现对晚会的创新。例如:对晚会的举办主题、晚会风格等多方面内容进行精细的设计与编排,进而保证晚会的节目方案在符合主题的基础上,具有科学、新颖、创新的特点。从整体角度出发,导演主要就是负责对晚会的编排与规划。因此,首先,导演需要明确晚会的主题,并以此进行节目内容的填充,设计晚会的相关环节。其次,在进行晚会排练时,为保证节目效果具有感染力与创新力,导演应该进行严格的监督与审核。除此之外,导演在最后还需要对晚会的构建、排练以及实际演出等一系列环节进行指挥,确保晚会顺利、有序地进行。

2晚会当中的创新设计

2.1舞美设计

在晚会的举办过程中,舞台的结构和背景十分重要,需要与晚会表达的主题相符,并且要具有独特的创新性。舞台是观众入场之后重点关注的内容,新颖突出的舞台设计能够使观众眼前一亮,在观众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观众的兴趣。不仅如此,舞台设计还是晚会主题和思想的直接体现,与节目相呼应,能够带给观众更为强烈的视觉冲击。另外,灯光的选择也十分重要,随着科技的进步,现阶段的舞台背景通常都是通过大屏幕呈现,灯光的布局要符合舞台的设计效果,并且根据晚会的主题把控好灯光的颜色和亮度,为晚会的氛围烘托提供帮助。

2.2照明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各种新型的数码灯具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数字调光设备被应用于电视晚会当中,使现如今的晚会照明艺术效果逐渐变得丰富多彩。通过电脑对编排灯光的设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晚会照明的节奏,烘托晚会的气氛,使晚会具有更加浓郁的色调效果[1]。应用先进技术,晚会的照明设计实现了创新,借助灯光的渲染,能够使晚会的舞台场景更加丰富、立体,各种明亮色调交相呼应,还能够给观众带来了很大的视觉冲击。另外,舞台照明已经逐渐与舞美设计融合,舞台的整体效果更加协调、统一。随着灯光照明技术的不断研发,晚会的舞台照明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创新,打破了传统舞台的空间界限,从而实现光线与色彩的多样变换。以2018年河南卫视春节联欢晚会为例,在灯光照明的设计方面,借助先进的灯光技术和设备,另外对LED与大屏幕之间关系的科学处理,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现场效果,还能够通过电视感受现场的活跃气氛。高清录制条件下,整个舞台的灯光设计清透、干净,对人物的面光主要以5800K色温为主,在满足现场观众欣赏的同时,还能够帮助摄像机还原现场气氛。2018河南卫视春节联欢晚会采用的灯光技术有LEDpar灯、光束灯、切割成像摇头灯、图案摇头灯、染色摇头灯等数种,充分体现出河南卫视春晚灯光照明设计的不同与独特。在舞美设计上打破了传统的对称式结构,与传统舞美设计相比,此次晚会的设计感和技术型突破了之前的全景对称、视觉技术理念,不仅没有对称点,并且台口也是采用的不规则弧线型,展现了其独特的创意与美感。

2.3节目设计

除舞美、灯光之外,晚会另一重要环节便是节目的排选,素材新颖、内容丰富的节目能够带给观众极大的精神享受;科学有序的节目排序能为观众带来良好的观赏体验。因此,导演在节目排选方面的创新也尤为重要[2]。改革开放以来,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无疑是所有晚会当中最受观众期待和关注的,其对节目的甄选与排序更为重要,不仅需要融入国家发展元素,体现出国家的强盛与繁荣,还要符合国民的品味。由此可见,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导演不仅需要具备优秀的创新能力,还要具有较强的节目把控能力。以2018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为例,总导演杨东升成功将我国的报告的文化精髓融入到晚会当中,受到世界八方的瞩目,雄纳天地韵溯古今,借助磅礴大气的绚丽景观开启了2018春晚的帷幕。节目播放过程中,各种美轮美奂的背景画面、幸福祥和的笑脸、精彩纷呈的晚会内容带给了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充分体现出了我国晚会的特殊性、多样性、民族性以及艺术性,通过科学化、国家化的手段向全国乃至世界人们展示了我国的文化底蕴及思想内涵[3]。尤其是晚会当中《丝路绽放》这一舞蹈节目,不仅迎合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倡议,还通过静懿、祥和的舞蹈,将我国古代文化传统体现得淋漓尽致,被黄沙掩盖千年的丝绸之路、盛世之下国民对未来给予的厚望,全部通过这一舞蹈得以体现。不仅如此,体育舞蹈《波涛之上》通过巨浪、闪电、乌云等背景元素的渲染,与舞蹈人员强健有力的表演形成了极大的视觉反差,充分体现出炎黄子孙血液当中的刚勇与坚韧,同时寓意着国家的坚韧与顽强,在经历了动荡与飘摇之后,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发展,在几辈人呕心沥血的努力下,我国终于在世界舞台之上获得了一席之地,成为国际上的大国之一,带给了观众热泪盈眶的观看体验。

3先进技术在晚会当中的应用

3.1视频设计

现阶段,LED显示屏在晚会舞美设计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借助预存和即时的视频播放,为舞台的空间塑造带来了良好的效果。电视显示屏在我国舞台设计当中的应用最早在199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由于当时科学技术的限制,采用了16块显示屏4×4拼接的方式,形成一个整体的大背景屏幕。近年来,随着LED电视显示屏的应用,更多的先进技术逐渐被引入到晚会的舞台视频当中,如彩砖、纱幕、彩幕等,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视频技术在晚会舞台设计当中的应用,在创新舞台表演空间的基础上,为观众提供了崭新的视觉空间,能够将观众带入到实现设计的环境空间当中,为观众带来丰富的视觉体验。

3.2机位设计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舞台设计内容逐渐变得丰富多样,机位设计在现代晚会的空间设计中的地位得到逐渐提升。机位设计在舞台设计当中的应用,不仅打破了传统现场机位的限制,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观众的理解能力,使其能够对节目有着更加丰富的感受。例如:实际拍摄过程中,随着机位高度、距离的改变,镜头当中所产生的景观效果也会有所差异。并且,舞台视觉能够在横、纵的空间当中进行更加立体的展示,丰富了镜头的展示方式。

3.3AR技术

AR技术是一种先进的人机交互技术,其能借助计算机产生逼真的视觉、听觉以及触觉等多方面感觉的虚拟环境,借助这一先进技术,能够将一些无法实现的虚拟素材融入到舞台当中,并在空间环境方面完美契合。该技术最早应用于2012年的春晚当中,并在当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随后逐渐被广泛应用在各类大型晚会当中,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享受。

4结语

本文结合实例,对晚会当中的创新设计、先进技术在晚会当中的应用进行详细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晚会模式的创新层出不穷,导演是否足够“善变”对晚会的质量有直接影响,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变,才能使晚会更加富有新意,为观众所接受。

参考文献:

[1]刘昕,石力夫.主旋律晚会的创新与突破——以2018年金鹰电视艺术节开幕式晚会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4):126-128.

[2]李?.浅谈电视文艺晚会导演的创新能力[J].西部广播电视,2019(6):140-141.

文艺晚会方案范文4

公共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开设的、有别于专业艺术教育的通识教育,是涵盖了文学、艺术、民族文化、人文地理等在内的交叉学科;建立一套完善的、可行的运行及管理模式,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以攀枝花学院所开展的公共艺术教育为例,借鉴其他高校成功的经验,探索适合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相对合理的运行及管理模式,为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提供模式参考。

【关键词】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艺术社团;运行;管理

公共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开设的、有别于专业艺术教育的通识教育,是涵盖了文学、艺术、民族文化、人文地理等在内的交叉学科,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结合高校所在地的地方文化,合理整合校内外的资源,使学生在课堂上能了解到当地物质及精神文化,在课外艺术实践过程中能感知地方文化。因此,建立合理的、合适地方高校的运行及管理模式,是顺利实施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保证。

一、我国公共艺术教育相关政策及要求

国家教育部针对自《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颁布实施以来,学校艺术教育还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的现实状况,于2002年5月15日颁布并实施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教体艺(2002)6号),提出了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均要在2005年前普遍开设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并逐步纳入教学计划,计入学分的发展目标。明确了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主要任务是要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拓展艺术教育的空间,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并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管理和保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02年7月25日颁布并实施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令第13号)明确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内容包括:艺术类课程教学,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为了落实教育部令第13号,教育部于2006年3月8日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作为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公共艺术课程、制订课程教学大纲的依据。其中,对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和任意性选修课程的设置有了明确的规定。除了以上文件外,国家还出台了多个针对素质教育和艺术教育的文件,均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任务、方式及实施途径、领导和保障等方面作了相应的指导和要求,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促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健康开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二、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本人选择性对三峡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内13所院校进行了网上远程调研,于2014年5月对四川省内的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的校团委、学生处等负责公共艺术教育的部门进行了现场走访。总体来讲,公共艺术课程开设相对丰富的院校往往是处在专业艺术资源丰富地方的211大学和985大学,或者是设置了艺术专业的高校、师范院校等,而地方高校又随地域内师资的不同课程名称和内容的设置差别较大。以攀枝花学院为例,公共艺术限选课是按照《课程方案》要求开设的,而任选课随任课教师的不同每学期有较大变化,总体来说,是按照校内外的艺术师资整合情况开设的。攀枝花学院地坐落在地处川西南、滇西北的攀枝花市,是一所以工为主的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处于四川凉山和云南楚雄两大彝区之间,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民族特色鲜明突出。

(一)公共艺术课程设置及师资情况

本文列举攀枝花学院三个学期的公共艺术课程设置,加以比较分析。2013-2014学年度第2学期开设了《舞蹈鉴赏》、《音乐鉴赏》、《书法鉴赏》、《建筑美学》、《美术鉴赏》、《影视鉴赏》、《中国绘画艺术赏析》、《化妆造型》、《数码摄影》、《古代艺术品鉴赏》、《电子琴》、《古筝演奏与教学》;2014-2015学年度第1学期开设了《舞蹈鉴赏》、《音乐鉴赏》、《体育舞蹈》、《影视剧中的中国传统智慧》、《书法鉴赏》、《建筑美学》、《美术鉴赏》、《中国绘画艺术赏析》、《现代陶艺鉴赏》、《化妆造型》、《数码摄影》、《古代艺术品鉴赏》、《现代美学创意与生活》、《油画鉴赏》、《中国画赏析》、《动画赏析》、《古筝演奏与教学》、《电子琴训练》;2015-2016学年第1学期《书法鉴赏》、《美术鉴赏》、《舞蹈鉴赏》、《音乐鉴赏》、《中国绘画艺术解读》、《数码摄影》、《影视服装设计》、《中外美术作品解读》、《陶瓷设计》、《红色歌曲与史识教育》、《中国民族音乐》、《世界名画》、《合唱与指挥》、《舞蹈形体》、《欧洲音乐简史》、《欧美流行音乐与信息技术》。以上三个学期的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情况,按时间发展来看,开设的门类越来越丰富,总体的趋势是向良性方向在发展。不难看出,艺术限选课课程相对固定,但仅限于《美术鉴赏》、《音乐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而艺术任选课课程开设比较随意。学校于2015年全面启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从学校自身的实际出发,构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科学技术与创业就业等4个类别的通识课程体系,使得公共艺术课程相对固定下来。开设公共艺术课程教师情况,以2014-2015学年度第1学期为例,开课教师22人,其中,副教授9人,讲师9人,助教2人,其他2人。学校现有学生15000余人,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达到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规定的0.15%-0.2%的要求。

(二)艺术社团建设情况

2013-2014年度攀枝花学院学生社团共68个,其中艺术社团8个:双人舞协会、动漫COSPLAY协会、广告与摄影协会、书画协会、景观与装饰设计学会、塑美与模特协会、戏剧社、古韵社。2014-2015年度学生社团共71个,其中艺术社团8个:双人舞协会、动漫COSPLAY协会、广告与摄影协会、书画协会、景观与装饰设计学会、塑美与模特协会、戏剧社、古韵社。2015-2016年度学生社团共73个,其中艺术社团11个:双人舞协会、吉他社、辛德瑞拉音乐社、动漫COSPLAY协会、广告与摄影协会、书画协会、景观与装饰设计学会、塑美与模特协会、戏剧社、古韵社、微电影协会。以上三个年度所反映出的数据是艺术社团相对稳定但所占比例小,2013-2014年度为11.76%,2014-2015年度为11.27%,2015-2016年度为15.07%。除以上艺术社团外,从2006年开始,攀枝花学院整合了校内外资源,成立了大学生艺术团,下设了管乐队、民乐队、葫芦丝队、舞蹈团、合唱团、民族艺术团、电声乐队、街舞队、曳步舞队、女子劲舞队、主持人队、话剧团等团队,常年团员达700余人。

三、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运行及管理模式探索

本文通过对多所高校的远程调研或现场走访,结合攀枝花学院的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运行及管理模式提出构想。

(一)公共艺术选修课

公共艺术选修课分为艺术限选课和任选课。艺术限选课按照《课程方案》的要求,一共为8门。涵盖了音乐、美术、影视、戏剧、舞蹈、书法、戏曲等方面内容,是针对广大非艺术专业学生设计的鉴赏课。非艺术专业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各有侧重,这些课程的开设基本能满足不同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的不同需求,所以高校应该足量开齐这8门限选课。对于任选课,《课程方案》给出了指导性的方案,不同学校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人文精神、校园文化建设等特点、学校所处地域或周边地域的地方特色文化等内容选择性地足量开设。通过对限选课的强制开设和任选课的选择性开设,让广大非艺术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和情趣,提高人文素养,塑造健全人格。对公共艺术选修课,应归口到教务部门进行管理,这样有利于对全校课程开设的统筹。攀枝花学院在这方面做法值得借鉴,在教务处设置通识教育学院,对全校的通识选修课包括公共艺术选修课进行归口管理,使得开课的课程设置和师资相对固定,并且在不断地挖掘培养适合开设公共艺术课程的师资,探索课程内容的设置等,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二)艺术社团的建设

艺术社团是大学生课外、校外艺术活动的有生力量,而课外、校外艺术活动是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校内各种艺术活动,积极参与校外文化交流,是实施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艺术社团的建设应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选择性原则,挖掘校内有艺术特长的学生资源,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在普及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指导,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艺术社团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一定艺术特长的学生组建的大学生艺术团,一类是有艺术爱好的学生群体组成的各种艺术社团。学生艺术社团主要承担课外、校外艺术活动的开展,品牌艺术活动的创建及创新等,艺术社团和其他社团一样,是校园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力军。艺术社团应归到校团委管理,在评价学生对艺术技能的掌握和认知的水平,在情感态度、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等领域的发展水平体系建设中,和大学生素质拓展相结合,实行素质拓展学分认证,建立起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第二课堂艺术活动评价体系。以攀枝花学院为例,攀枝花学院于2004年9月成立由团委领导的公共艺术教研室,具体负责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经过多年的实践,在组织各种艺术活动和文化交流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活动。“木棉雅韵”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金话筒杯主持人大赛、“静明湖之声”歌手大赛、藏历年晚会、彝族年晚会、藏羌篝火晚会、毕业生晚会、元旦文艺晚会等品牌活动,得到了全校师生很高的关注和认同。在校内外的艺术交流活动中,成功组织了2015“木棉雅韵”四川高校联盟跨年演唱会等高水平的交流会,积极参与了2014年在西南科技大学举办的“涪水含章”萨克斯演奏交流会等艺术活动,多次参与了社区文艺交流活动等,使各高校大学生之间、大学生与社会之间能够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和相互学习。在对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评价体系建设方面,攀枝花学院颁布了《攀枝花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实施办法》,与公共艺术选修课互为补充,共同建立起能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艺术课程评价体系。

(三)场地建设、经费投入和设施配备 

在公共艺术教育实施过程中,场地建设、经费投入和设施配备是重要保障。公共艺术选修课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及艺术教师计算机辅助教学水平,因此,需要建设满足公共艺术选修课开设的多媒体教室。而第二课堂开展则需要学生活动场地,场地内应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满足活动的开展。不论课堂教学还是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经费保障是必不可少的。攀枝花学院在每个教学楼都建设了足够的多媒体教室,完全能满足公共艺术选修课教学的需要,多媒体教室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并划拨专门的维持费用于日常的维护维修。在第二课堂开展保障方面,攀枝花学院也加大投入。现有学生会堂1个,学生活动中心1个,还建设了舞蹈房、民乐排练厅、音乐教室等场地。场地内配备灯光、音响、钢琴等设施设备。划拨了这专项资金,纳入学生活动费管理,以满足第二课堂开展和校内外文化交流的经费保障。

四、结语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学校对广大学生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课程建设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育教育和课程体系建设中,尽管在具体实施时,各校由于生源、师资、校园文化、地域内民族、地域艺术资源等的不同而不同,但总体是可以建立相对合理的公共艺术教育的运行及管理模式的。公共艺术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高校结合自己的特点,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可行的运行及管理模式,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作者:李生军 单位:攀枝花学院

参考文献

[1]潘向.高校文艺活动的创新研究[J].科技传播,2010,(3):83-84.

[2]路宪民.民族文化创新论[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3(6):74-78.

文艺晚会方案范文5

关键词:劳动素质;校园文化;高校教育

一、引言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院校建设工作的重点内容,如何建立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理想育人环境、形成良好育人氛围,是高等院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加大高等院校文化建设力度,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以及制度化的育人理念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教育中,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与德育素质的发展。劳动素质是高校学生各项素质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通过提升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高校学生劳动素质提升也是极为重要的。

二、完善高校学生教育体系 确立高校学生教育方向

高等院校文化建设是高校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是一项极为系统、涉及面极广的工程,其中涉及高等院校的各个方面,需要各个部门协同作业,单靠某一个部门的努力是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的。需要在高校行政部门、校党委的通力合作、共同领导下开展文化建设工作。校领导亲自参与校园文化构建方案的拟定工作,主抓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发动校内的各方力量,党政部门、工团部门协同作业、共同管理,切实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1]。将校园文化建设列为高等院校行政工作与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牢牢把控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方向,持之以恒地作出正确的引导与指导,逐步提升育人效果,培养高校学生的劳动素质与行为观念,让学生以劳动为荣。在开展育人工作时贯彻以艺术性、思想性、文化性以及知识性相结合的育人原则,做到有领导、有规划、有组织、有实施、有落实、有检查的完整工作流程与工作体系,引导与推动高校文化建设向着更加全面、更加健康的方面发展,最终达到教育学生思想、培养学生劳动素质的终极目的[2]。

三、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 为全体学生树立优质劳动榜样

开展高等院校文化建设工作要注重发挥全体教职人员的主导作用,加快在社会主义理念下高校学生文化素质的成长与劳动素质的培养,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发挥服务育人、教书育人以及管理育人等优秀理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集体劳动中来,让学生在劳动中培养自身劳动素质,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体能的提高,同时有助于学生责任感的形成,对于学生日后更加深入地课程学习、各项能力养成都具有一定的作用与意义。除此之外,还要注重提升对高校优秀学生干部、优秀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使高等院校文化活动开展具有较高的艺术思想、文化传导以及艺术水准,活动中产生的凝聚力与吸引力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参与到高校文化建设的热情与动力。要不断丰富高等院校文化建设的互联网途径,利用互联网宣传校内校外先进的劳动事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事迹中人物的影响,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劳动素质。建立一支专职与兼职结合、年龄搭配合理、知识结构完善、包罗各方面人才且具有奉献精神与育人素质的骨干学生队伍,让学生干部主动参与到校园劳动中来,为全体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不仅如此,为了发挥学生干部的领导作用,需要做好高校学生干部的选拔、任命、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学生干部的工作热情与工作能力,将学生的劳动素质作为学生干部选拔的标准之一,以此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与劳动欲望,长此以往,学生必定养成良好的劳动素质。鼓励学生干部在开展高校文化建设工作时,放心大胆、毫无顾虑地开展工作,辅助教师完成学生教育、学生管理以及服务学生的各项工作。为全体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作用,带领校内的其他学生主动、积极地参加到校园文化活动中,保持高等院校校园文化活动的持久性、连贯性、渗透性以及高层次性,使高校文化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现象。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全员劳动、有助于学生发展、学生进步的校园氛围,使学生在优质的校园文化与校园环境中健康成长。

四、以校风建设为途径 推动劳动活动建设

高等院校良好的校风校纪是全体教职人员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最终形成的校园风貌与精神氛围,是时代精神与民族文化在高校中的集中表现,同时也是高等院校得以发展、得以生存的宝贵精神文明财富。良好的校风校纪可以使学生自主参与到校园劳动中,并且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自身的劳动素质与劳动能力。在实践过程中,高等院校的文化的核心建设工作就是建立良好的校风校纪,校风校纪的优劣是衡量一所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水平的高低的重要审核标准。校风校纪是高等院校内部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心理环境,深深影响着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能力培养。拥有团结友爱的校园风气,可以使校内的学生更加具有凝聚力,成为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的最佳土壤,集体荣誉感的养成,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劳动积极性,改变传统观念,将自身与高校整体融合。学生对崇高理想的不断追求、为祖国发展而努力学习的使命感会很大程度激发自身的学习热情,良好的校风校纪为学校人才培养指明了道路。为此,在开展高等院校文化建设工作时,相关人员要牢牢抓住校风校纪这一工作核心,积极采用执行起来更加有效的措施,着重培养学生劳动素质与集体荣誉感,力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五、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 搞好劳动教育工作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等院校学生思政教育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数高校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知之甚少,只是单纯从以往历史课程中学到一部分核心历史内容,但对于中国近代史、封建社会发展史却了解不多。为此,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学生教育十分迫切,而高等院校文化活动是弘扬民族文化、爱国理念的极佳途径,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开展学生教育,不仅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思政教育工作,对于提升学生责任心、培养学生担当意识以及劳动素质都是一个绝好的教育内容。为此,高校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革命先辈爱国情怀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习到他们身上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精神,将这种精神应用于现代社会,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与困难,这样学生可以在接受到良好的思政教育的同时,又可以提升自身的劳动素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学生劳动素质培养理念十分契合,二者之前有诸多互通之处,教师可以通过完善高校学生教育体系,确立高校学生教育方向、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的方式,为全体学生树立优质劳动榜样。以校风建设为途径推动劳动活动建设。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搞好劳动教育工作,开展学生劳动素质培养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为高等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袁伟.现代校园文艺晚会“以文化人”的功能与创新思考——以广东海洋大学80周年校庆《蓝色梦想》文艺晚会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2(22):122-123.

文艺晚会方案范文6

【关键词】人文素养;音乐教学;教学创新

当代社会,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更加注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在国家提倡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各大院校应响应国家号召,以树德育人为己任,加快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音乐教育是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培养教育人为目的,并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它是一种人文社会科学。人文素养在音乐教学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体现个体的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等方面的综合素养。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浪潮中,大多数高校在音乐教学中仅注重学生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在音乐课程中对人文素养的渗透却常常被忽视。因此,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通过音乐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正确把握人生价值,学会鉴别真善美,理性看待周围世界,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1]。并将其作为全面推进音乐教学的切入点,深入实践,努力探索,推动高职院校人文素养在音乐教学中的不断向前发展。

一、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对高校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大学音乐教育对推进和贯彻我国素质教育落实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人文素养的实质就是素质教育。在音乐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大学的音乐课作为一门艺术教学,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其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素养,已经成为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平台,对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在教育部推崇金课,摒弃水课的方针指导下,教育行业对水课和金课展开了热议。然而,高职院校相比本科院校更加迫切的需要系统的研究和有针对性的改革。金课强调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即“两性一度”,不仅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落实金课,还要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寻找改变和突破。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人文素养教育虽然在近些年越来越被重视,但是其发展的现状仍有不足,加大力度对人文素养的培养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在音乐教育中渗透人文素养培养也是从教者的责任和使命。音乐教育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重要方式在于制定更加科学的人文素养教育组织方案,确保能有效改善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提高培养效果,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条件。国内音乐教育从业者深知在教学中提升人文素养的作用和重要性,但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复杂和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将人文素养的教育蕴藏在音乐教学之中,这样既能够保障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又能够确保学生对音乐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双赢的教学目的。在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中提倡人文素养培养已经是很多国家的共识。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国家,人文素养教育更是职业教育中的重中之重。美国院校就是将人文素养培养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其地位等同于科学教育和专业知识传授。美国人更认为,人文素养的提升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宽容和合作精神。日本大学更将人文素养教育视为一般教育和普通的素养教育。英国高校也是非常重视人文素养培养,因为英国人认为他们推崇的团队精神是一种合作能力,人文素养的提升利于培养人们协同工作的优秀能力和良好态度[3]。Pleshakova,Victoria《TheImportanceofTeachingHumanitiesinHigherEducationInstitutions》中指出,人文素养教育可以帮助年轻人在这个由压力、期望、失败、问题和恐惧交织而成的令人困惑的生活网络中找到自己的道路。也可以让他们在艺术、文学和科学方面对世界做出贡献。但最重要的是,教他们如何思考,提出关于生活的问题并寻找答案。所以,纵观国外发达国家对人文素养的重视程度,其取得的成果是丰硕的。反思,教育的初衷无非是培养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其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好的接人待物能力。然而,学生在熟练掌握知识技能后,走出校园步入社会的同时,由于人文素养教育的缺失,没有成为合格的“职业人”,不能被社会大众认同。这也说明国内文化素养提升的步伐太小,速度太慢。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寻找国内外在音乐教学中对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视和发展程度的差距。总结国外优势经验,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出发,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优势品质与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人文精神支撑。

三、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一)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的现状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明确。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教师授课过程中更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往往淡化和忽视了更加重要的人文素养培养。这样会直接导致学生的理解和感知能力缺失,使学生难以真正的提升音乐素养和技能。教学管理有些松懈,音乐教学与人文素养培养缺乏良好的衔接,曾经人文素养的理念难以渗入到音乐教学之中,就是因为过去教学过程中对人文素养的忽视。规范、有效的教学管理,能让人文素养与音乐知识更好的结合,这也有益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学习音乐。教育理念守旧,教学内容有些陈旧。从教者的教育理念过于保守,往往会忽视人文文化素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受教者也会轻视人文素养的学习,从而失去对人文素养的学习兴趣。再加之当代信息更新快速,科技发展迅猛,受教者不会对脱离时代的知识和内容产生兴趣,这也更加使得教学工作的展开举步维艰。

(二)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的对策

1.基于人文素养视域下音乐教学的创新。基于人文素养视域下“教、学、做一体化”强调知行合一的课程教学模式,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结合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职业需求,树立前瞻意识,按人才规律培养。充分发挥课堂的时效性,将学生在日常的信息接收与交流中实现专业技术、职业品质和人文素养等全面的、和谐的充分发展。明确人文素养视域下人才的培养目标,更要衔接好专业和人文素养教育,结合高职院校各专业岗位特点进行音乐教学设计,在课程目标确定、内容设置、教学单元设计、知识点设定、课堂教学方法等一系列环节均结合职业需求。在音乐教学培养目标设计上重视品质目标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的品质目标过程带入音乐课堂和教学,使其成为学生学习中的重点培养目标。通过品质目标的评定来衡量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程度,进而加强人文素养与音乐教学的紧密结合。彰显音乐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情操、健全人格和以美育人的功能。音乐的情感体验,应从多样化的文化语境出发,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的整体把握,领悟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音乐教学的重心正从单纯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向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获得全面发展。从模仿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转变,以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为基础,以知识传授、熏陶、视听体验为基本教育方式,通过音乐作品透视音乐文化,启发学生的审美情绪,提升学生对音乐作品鉴赏能力。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工作岗位中面对职场竞争时能够具备广泛的适应能力。

2.优化音乐教学内容的设置。音乐教学面向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就相当于面向不同的职业岗位。结合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因材施教,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和职业人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在音乐课程教学内容模块的设计中,采用开放式设计,依据专业岗位特点来进行音乐知识的渗入和作品的选取。根据不同专业特点灵动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在常规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人文素养的理解并吸收作品的内涵与深意。在教学内容与素材的选取上注重经典与时尚结合,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和鼓励,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音乐教学中。这种课程内容上的开放性和弹性制,很好地解决了音乐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程与生俱来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既体现了音乐课程教学的审美诉求,又在品质目标维度上体现了课程的人文关怀。

3.强化人文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课程实际和特点出发,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课程的实践教学的方法、形式和手段,加强课堂教学与音乐实践活动的互动性,音乐欣赏课可以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有机结合起来[4]。在校园音乐实践活动中发挥课堂教学与音乐活动互动的优势,开展多样化音乐活动,结合学科专业,理论联系实际,提升人文素养。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把课堂中所学的音乐知识转化为人文内涵。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经常性、高品位的音乐文化交流和艺术活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在社会行为中表现出人文素养的精神品质。依托校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大学生艺术团开展丰富多样的文艺活动;例如:名师讲堂,高雅艺术进校园,校园才艺大赛,青歌赛,草坪音乐节,大学生艺术节、文艺晚会等形式来凸显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使音乐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互相补充促进,并在艺术活动实践体验如何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艺术活动展现自我。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凝聚力和向心力。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提升人文素养。

4.多元化的考核模式和课程评价的创新。考核方式的改革也是音乐教学中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系统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形式采取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综合考量的形式进行。平时采取综合考核的方法,使学生注重平时的音乐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积极参加各类音乐活动,主动参与到校园艺术文化中来。其中,期末成绩中音乐实践部分成绩占70%;音乐素养知识测试成绩占30%,提高实践的成绩比例。改革考试模式使成绩评定由音乐理论考核转变为音乐实践体验能力评价,更直观地测试出学生人文素养能力提升的实际水平和学习中的不足。引导学生重视音乐实践体验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做一个内外兼修的高素质具有优势品质的现代化职业人。在课程评价中采用课程平台参与度评价、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和学生自评等多元评价相融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借助新技术平台,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轨迹、学习活动及学习效果进行全过程采集,力争实现凡做过必留下评价。学生随时可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和钉钉群的教师反馈专栏查询自己的评价数据,便于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策略,实现课程评价的自主动态管理。

5.优化师资队伍,组建教师研讨机构。学校要注重培养高质量的教师群体,打造一群具有深厚文化素养、知识结构完整的专业音乐教师团队,从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及能力,让学生能够在音乐课程中长期受到教师影响,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有效提高[5]。通过内培外引、以内培为主的方式,提升师资水平,优化师资结构,力争建设一支集教学、研究、指导一体的优秀团队。建立教师管理考核机制提高教师对教学的积极主动性,不定期开展教师教学类比赛活动,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互相学习和交流。

6.投入专项经费,完善基础设施设备。结合院校实际,设置专项研究经费,在课程建设、教学活动、教学研讨、指导竞赛、音乐讲座、文艺晚会配备专用教学场地、排练场地、文艺实践舞台和设施等方面较好地满足课程的需要。总之,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当前衡量教育水平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重视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整体效果。对学生在音乐教学中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实际而言,必须清晰认识到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是一项艰巨和重要的任务。作为高职院校音乐教学工作者就更要转变教学理念,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优化人文环境,提倡学生的个性发展,构建完善的音乐课程体系,在学习交流中提升人文素养,营造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校园氛围,在熏陶感染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开展多样化的音乐实践活动,在参与体验中内化人文素养。通过从教者在音乐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人文素养必将在今后的音乐教学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阳.大学音乐教育中的人文素养研究[J].戏剧之家,2016(1):180.

[2]黄慧.新常态下大学音乐教育中人文素养实践价值与路径培养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7):266-267.

[3]刘珊珊.当前高校音乐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方音乐,2017,37(13):123-124.

[4]张想.论音乐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意义和培养方式研究[J].黄河之声,2018(23):65-66.

文艺晚会方案范文7

为了更好地改变当前职业教育的现状,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当前的高职音乐教学必须进行改革,该针对学生的特点,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爱好制定有差异性的教学策略。每一个学生的音乐基础各不相同,对钢琴的感悟和领悟能力也相差很大,不同的发展阶段学生的领悟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高职钢琴教学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立足于学生的已有的基础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案,让他们能够真正结合自身实际,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教学尽可能的照顾到每一个层次的学生,提高他们的钢琴演奏能力,增强他们的职业竞争力,为学生未来更好的就业发展奠定较好的基础,避免教学计划和教学效果的严重脱节,实现学生的整体进步和全面发展。

二、精心选编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编写校本教材

高职钢琴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为发展目标,精心选编教学内容,结合学校实际,立足于学生基础自编校本教材,能够更好地体现学生的实际和老师的教学特点。编排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教材,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他们的音乐基础,训练他们的演奏能力,为学生提高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选好教材。比如,钢琴学习一般应该从基础练习开始,学习较为简单的小奏鸣曲,然后引导学生学习肖邦、莫扎特等名师大家的钢琴作品,坚持由易到难的策略,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一般情况下,学生从完成最基本的演奏到能够领悟钢琴大家的作品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至少需要半年时间,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时间只有三年,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针对钢琴教育特点和学生接受能力,围绕当前学生职业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素养,精心选编适合他们发展的教材,精选适合学生岗位发展需求的钢琴教材,完成高职钢琴教学目标。

三、立足学生基础发展阶段,实行阶梯式教学

钢琴教学一般采取单独授课方式,能够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采取一对一的模式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但是,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进入高职院校之前学生的钢琴基础也相差很大,对钢琴的领悟能力也可相同;同时,学生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也有不同的发展特点。有的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需要很长时间,也有一部分学生开始领悟能力较差,有了一定的感悟之后很快就有非常大的提高空间和发展速度。此时,教师都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制定阶梯式的教学策略,和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变化,围绕学生的实际和上课态度、发展阶段,针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稳步提升。所以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师应该不断了解学生的情况,针对学生的成绩和接受能力,制定阶梯式教学计划,把教学计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引导学生相互提高,共同进步。将平时表现较好的学生与基础较弱的学生分成一组,让他们形成很好的互动,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都有自己的比较现实的学习目标和对象,向着更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迈进。这样,通过实行阶梯式教学能够确保职业发展能力得到稳步提升,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和发展。

四、拓展实践应用平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当前的钢琴教学缺乏相应的实践锻炼,没有一个较好的应用展示平台,造成了很多学生学习实践机会较少,熟练程度不高,考试或者是应聘不能够有较好的表现。学生很容易紧张,无法达到较好的演奏效果。由于缺乏较为丰富的经验,缺乏应有的应变能力,钢琴演奏对学生心理素质和临场发挥能力要求非常高。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需要为学生更好地拓展应用空间,构建较好的实践应用平台,让他们能练好基本功。让他们参加各种实践,提供较好的演奏平台,参加不同的演出,组织各种义演,积极参与各种文艺晚会和商业演出,这样既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展示和练习平台,也让他们在实际训练中更好的锻炼综合能力,不断地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培养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五、结语

文艺晚会方案范文8

关键词:品牌学生干部;核心能力;培养现状;对策

21世纪是中国高速发展的世纪,我国大力提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在国家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它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周边企业改革创新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高职学生干部是高职学生中的优秀代表,他们广泛活跃在学院教学和学生管理的各项工作中,在学院与学生之间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重要作用,由此造就了他们特殊的人格品质和能力,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沟通协作、信息处理与判断、以及组织协调和创新等能力[1],广泛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如何培养责任心强、工作能力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职品牌学生干部,以适应现阶段新形势下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品牌学生干部的特点

(一)思想道德素质水平较高

多数高职学生干部是由老师推荐或学生选举产生的佼佼者,共青团组织的优秀代表,党和国家的干部储备资源库。他们在平时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出色的完成学院、教师安排的工作任务,时刻关注国内外事件,热心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严格要求自己、关心他人生活和学习,在学生工作和活动中处处起表率作用,对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有很好的认同感,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可以说是我国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

(二)责任和服务意识良好

高职学生干部作为学生自治组织的管理者,他们通过合理安排学生组织事务、完成辅导员老师交代的任务和开展各项活动,对具体事务的处理,逐渐养成了对自己所负责工作的责任心,具备了较强的责任感和责任意识。在此过程中,学生干部还养成了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意识,并通过活动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在学校高职人才培养和专业内涵建设中,真正起到了教师、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社交和工作能力突出

高职学生干部是高职学生中的优秀代表,能够协助教师完成学生管理工作[2],组织安排各类如辩论赛、文艺晚会等活动,为出色的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合理安排活动环节及工作人员的任务分工,他们必须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另外,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为使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得到同学的支持和认可,学生干部需要处理诸如赞助经费、场地安排、设备租借和人员分工等相关事宜,因此,他们还必须具备较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社交能力。

二、高职品牌学生干部核心能力培养现状

(一)高职品牌学生干部核心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学院对品牌学生干部培养的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度不健全,受学院领导、老师和往届学生干部的影响很大,缺乏公平与竞争,难以体现真正的民主,且影响学生干部整体素质。对学生干部能力的培养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和活动实践,对他们团队协作、组织沟通等方面核心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全面的学生干部核心能力培训体系。另外,由于学生组织部门职责与功能不同,学生干部的监督考核缺乏统一和科学的评价体系,部分学生干部“不作为”、“能上不能下”的局面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其他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2.学院对学生干部能力培养的观念淡薄、投入不足

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干部核心能力的培养比较分散,辅导员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与个人表现,在专业教学中专业教师针对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所需核心能力进行培养,以上两方面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但相对于学生干部今后的职业发展和需求而言,目前所涉及的核心能力培养并不十分全面,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综合培养。另外,由于各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配备严重不足,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学生干部核心能力的培养,即便有也由于经费的限制只是讲座、座谈和培训班等常规形式,对学生干部人际交往、沟通协调等核心能力的培养收效甚微[3]。

3.高职品牌学生干部自身能力的欠缺

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由普通高中、高中注册、对口单招和中职注册组成,这些学生在之前的学习生活中,已养成较为固定的思维和生活学习模式,在核心能力方面的短板显而易见,具体表现为:沟通与组织协调能力欠佳。如今95后学生干部大多数缺乏有效的口头沟通和表达能力,更喜欢利用网络进行交流。面对组织和开展的学生活动,不愿意动脑筋思考,只是按照惯例沿袭前人的做法;处理问题和应变能力不强。多数学生干部在处理组织事务时缺乏创新意识,不善对新旧事务进行对比分析,而倾向于照搬前辈学长的解决方法,如果情况发生了改变,无法在新情况下及时给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二)高职品牌学生干部核心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1.社会环境和风气的影响

在当前社会中,人们普遍认为孩子上本科才是真正的出路,就读高职只是让自家的孩子学会种热门的专业技术,能够找到养家糊口的工作,满足自身的生存要求而已,在高职院校担任学生干部,只不过就是比其他同学锻炼的机会多一些、有点早熟而已,到了工作单位一样是个干活的,不上本科就谈不上有什么很好的人生发展。另外,中国文化中的“官本位”思想,以及当前社会拜金主义的盛行,部分学生干部耳闻目染,使得他们认为权利和金钱是人们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永远是“第一位”的,导致了部分学生干部出现“功利主义”心态,忽视自身服务意识的培养。

2.学校对学生干部“重使用、轻培养”

为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毕业生的就业率,国内很多高职院校将学生的培养重点,放在了如何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和应用专业技能上面,认为只要学好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肯定会受到企业的青睐和欢迎,由此学校也会获得良好的口碑。至于对学生干部的培养,他们多数的任务是协助院领导、辅导员和班主任处理相关事务,所谓“实践出真知”,这些学生干部在协助完成学生管理的同时,他们的团队协作与组织沟通等核心能力也都得到了相应的提升,无须再花费时间和精力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培养。“重使用、轻培养”[4]这一现象在部分高职院校中非常明显,不利于学生干部核心能力的提升和长远发展。

3.家长和学生干部自身意识淡薄

目前,由于很多家长对高职院校的认知不足,认为自己的孩子进入了高职院校,将来也就不会有什么特别好的前途,只要他们能够遵守校纪校规,学好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顺利拿到毕业证书,找个不错的能够养家糊口的工作就行,至于其他的也就不奢望了。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95后的独生子女占多数,家庭条件相对而言还是比较优渥,从小到大所有的事情基本上家长都已经规划和安排好了,无须他们操心费力,也就谈不上什么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且对于如何提高自身核心能力,也没有太多的认识和想法。

三、高职品牌学生干部核心能力培养对策

(一)建立健全高职品牌学生干部核心能力培养机制

首先,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干部选拔任用和培养制度,新生入学后可先由辅导员依据学生的平时表现、个人特长和工作能力指定干部,过一段时间再进行公开竞选,营建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学生干部的竞选不应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使得拔尖的好学生能够脱颖而出。其次,完善学生组织机构的工作内容与要求等管理制度,部门间协调统筹,明确学生组织部门的工作职责、目标和内容,合理安排部门岗位分工,全面落实学生干部工作考核办法和奖惩条例,切实做到“有功奖,有过罚”,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最后,在学生干部权利运用中建立完善的学生干部综合监督体系,实现上级组织监督、同学监督、干部相互监督和工作过程的监督[5],引导学生干部为实现自身的长久、可持续发展,树立廉洁自律、为他人服务的理念,提升学生干部自身的形象和在学生中的威望。

(二)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学生干部核心能力的培养

学生干部核心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辅导员等思政系列教师的责任,专业教师除了自身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应当依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学生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在日常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教学大纲中对学生岗位能力的要求,除了讲授专业技术知识,把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也应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他们职业岗位所需的核心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此外,高职院校也可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专业教师作为一位或几位学生干部的“德育导师”,让他们带领学生干部组织、参与专业活动或科研项目,在开展专业训练与实践的过程中,依托专业教师自身具备的的职业能力和素养,言传身教,对学生干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专业教师也可以通过对本专业岗位的认知,帮助、引导学生干部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合理、实际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鼓励并监督学生干部努力为之实现,由此参与对学生干部的核心能力的培养。

(三)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培养品牌学生干部核心能力

对学生干部而言,最实际和最有效的提升他们核心能力的方法,就是组织、参加学院的人文和专业社团活动。通过这些社团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实现了学生干部核心能力的自我教育和培养,他们的自我学习、人际交往与团队协作、信息处理与分析、组织协调与创新[6]等核心能力将会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升。如通过人文社团开展的演讲、辩论和主题征文等比赛活动,学生干部的信息获取与处理、团队协作和人际沟通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通过举办文艺晚会、科技文化节、校园运动会和户外素质拓展等活动,培养学生干部的组织创新、团队合作与沟通协调能力。对于参加专业社团的学生干部,可在社团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专业社团活动,组织参加或自行举办计算机网页设计、数字化设计和数控机床操作等专业技能竞赛,训练学生干部的计算机应用、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等能力;通过赴企业参观走访,承接企业小型项目等方式,使学生能获得最新的专业前沿知识和实用技能,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科技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干部今后职业生涯所需的职业核心能力。

四、结语

本文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品牌学生干部核心能力的培养现状,指出了其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指出了通过建立健全品牌学生干部核心能力培养机制、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开展多方面的活动等方式,培养品牌学生干部核心能力的积极举措,促进高职品牌学生干部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以及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长效可持续开展。

参考文献:

[1]陈荣.高职院校学生干部核心能力培养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2]宋雨蔓,孙明丽,唐少勋.高校学生干部核心竞争力培养方案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05):145-146.

[3]宋林泽.高校学生干部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4]刘淑仪.加强高职学生干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策略[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5):76-79.

[5]王丽.高校学生干部培养问题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