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论文范例

文艺美学论文

文艺美学论文范文1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云南省昭通市三类哨点监测人群的血清(孕产妇402份;医院无关联人群400份;吸毒者481份)合计1283份。

1.2方法

全部抽取一份抽血分为两份,一份用ELISA进行梅毒筛选,阳性者在用TPPA确证;一份用TRUST进行梅毒筛选,阳性者用用TPPA确证。其中:ELISA检测试剂来至丽珠公司;TRUST检测试剂来至北京万泰公司;TPPA检测试剂来至日本富士公司。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

2、结果

2.1三类人群采用TRUST、ELISA两种方法做平行实验检测结果比较

在对孕产妇、医院无关联人群、吸毒者三类人群的血清采用TRUST、ELISA两种方法做平行实验检测后,明显发现,TRUST检测阳性数低于ELISA检测阳性数,特别是在对吸毒者的检查中。

2.2三类人群TRUST和ELISA两种方法检测的阳性样本再用TPPA复核结果比较

在对孕产妇、医院无关联人群、吸毒者三类人群的血清采TRUST和ELISA两种方法检测的阳性样本再用TPPA复核后,我们明显发现,TRUST阳性样本复核阳性数较少,准确性较低,假阴性数较多;ELISA阳性样本复核阳性准确性很高,符合率可达95%以上。

3、讨论

文艺美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言;象;意;古代文学;审美

言、象、意的概念范畴,不仅是哲学学科重点关注的对象,对中国古代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艺术性最为突出的一种形式,语言使用得是否恰如其分直接影响着作品的价值表达;而“象”在文学作品中一般呈现为艺术形象,它是读者体会文学内容、获得审美感受的直接途径;“意”可以说是作品的一种意蕴氛围,也是主观性的个人情感流淌,它对文学品格具有更高一层的领悟和追求,能够赋予作品更深的意蕴和非同一般的意义。关于言、象、意关系的辩论早在先秦时代就已出现,到魏晋时代,“言意之辨”的争论更为激烈。因而,分析言、象、意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学所蕴含的独特思想内涵。

一、言、象、意之间的关系与发展

(一)言、象、意的文学特点

言指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及书面文字表达。语言看似可以表达所有思想,囊括非常广泛的文学范围,但庄子却认为语言的表达不是无限的,它无法充分地表达我们的思想。嵇康认为言不尽意,语言只是一种符号和工具,只能从某种角度或者片面地表达事物的情态,也无法完全表达文字的意蕴和思想。在《周易•略例明象》中,王弼提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物象,能够呈现思想。语言,能够塑造物象。表达想法思维没有比物象更好的,描摹阐述物象没有比语言更为详尽贴切的。王弼提出了“言”与“象”之间的联系,并认为二者缺一不可。象可以是感知的自然现象,如星象,象征性的符号,比如说八卦,还有占卜里面的造文,同样它也可以代表着所象征事物蕴含的特性和规律。象在后来慢慢完备发展,所以有了意象这个概念,物象有限,意象则无穷。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他指出唐代的诗歌所蕴含的哲思道理是通过意象流露出来的,我们以象来无限地接近言,意象作为言语的载体,来阐述文章的义理。象在诗歌语言表达中的地位可见一斑。意作为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的文学概念,在魏晋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比如说著名的魏晋玄学“言意之辨”。庄子说:“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庄子认为想法是无法完全用语言表达的。意为道,而道之玄理不可破,更无踪迹可寻,所以说意在一种层面上是难以捕捉的,它需要一种灵动的感知认识能力而无法去用语言言说。但是,庄子并没有完全否定言语的作用,他认为言意之间是有必然联系的,只不过需要借以“象”来承载。同样,意一般具有形而上的意味,它是一种以内之心去感外物之情的文学状态。意的极致运用是追求一种空寂超逸,不着形迹的格调和境界。诗的意趣,往往无法得到理性的阐释,它仰仗于感性的渗透,寻不到具体的踪迹,更留下了充满余味的想象空间。

(二)言、象、意的关系

《吕氏春秋》认为语言是表意的工具,意义可以通过语言这一形式传达,支持语言基本可以表达意义的观点,反对语言和意义相互分离。在言意关系的争论上,“言以尽意”是《吕氏春秋》的主要倾向和重要观点。孔子提出“圣人立象以尽意”,圣人立卦象来表达他的思想,揭示事物的内部规律。语言和文字固然不能完全表达圣人的意思,但是我们可以借助图案,也就是“象”。象作为言语的载体,作为言、意沟通的媒介,比文字更为生动形象,它呈现出的是事物具体的情态,从而传达我们的思维。“言之不足,则辅之以象”,思想离不开“象”,言语也离不开“象”,“象”是沟通“言”和“意”的桥梁和轨道。若不能入象,则不能悟其妙,现其意。当我们连接了“象”和“意”的关系,那我们获得的最终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目的则是最深层面的“意”,而过程中帮助我们理解“意”的“言”和“象”则逐渐会被忘却,这就是庄子所说的“得意而忘言”以及王弼所说的“得意而忘象”。这种文学创作不再拘泥于形式,而是把握了文学艺术的形式和境界,让文学从表象走入本质,使客观的文学形象和主观的文学感受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言的意义一般是比较确定的,但是我们对意的含义一般有多重的理解,所以言意之间的关系是存在变量的。自古以来对言、象、意关系的辩论也甚多,但总的来说,言、象、意是不可分割,紧密相连的,言以生象,象中含意,寻言可以察象,寻象可以知意,而意又蕴藏其中,三者融为一体,浑然为境。

二、言、象、意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一)庄子语言艺术的魅力

语言的魅力,在庄子的散文中可谓表现得淋漓尽致,语词之瑰丽潇洒,气魄之壮美雄奇。文字极美,恣肆以适己,意境宏大,不限于六合。庄子善于用言语来说理,但却不是用枯燥生硬的文字。他的语言上天入地,洒脱无滞,无论是从节奏上还是韵律上来说,都呈现清新超脱之风范,给人以至灵至空的格调。庄子在《在宥》中写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庄子认为道是无形无迹,超言绝象,这也正是“意”的一种表现。庄子之寄言出意倾向,使得他的文章挥写自如,洋洋洒洒似游于天外。庄子善用想象、比喻、夸张等修辞,笔下之枯骨、鸟兽、花草、日月皆能言语。以《逍遥游》为例,从题目分析,逍遥仿佛是一种静态的神思,游是一种动态的形式。静要逍遥,不是死寂,即便是枯木顽石,也有时间在其之上流淌而过;动要游,是要有所进入、有所依循,无拘无束而得自在。庄子的笔墨之下,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开篇一鱼一鸟,云水相融,天地相交,这是庄子所营造的意境。“象”之真,“意”之切,让人甚感灵动,不觉呆板。化天地之气抒发内心之意,文章似浑然天成,无法捉摸,用理性思考固然意味深长,用感性去体会也极其畅快。

(二)诗歌之“意”

就我国古典诗歌而言,诗人所写的景色,所吟咏的客观之物,就是我们所说的“象”;而借景所抒发的情感,歌咏自然物所迸发的志气,就是我们所说的“意”。可以说在诗歌之中,“象”与“意”的结合,就是主观与客观相互融合的表现。所谓言,就是表达的工具,口述出来的叫做语言,书写出来的叫做文字。诗词作品有具体的情感,并不是抽象的哲学理论,它的每一种情感的寄托都可以找到与之匹配的物象,言以传意固然为妙,若能言之有巧物,便更能为文章润色添彩。宋代的文人诗人崇尚意,比如梅尧臣所写“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他认为真正的意存在于言语之外,而无法完全用语言表露。比如谢灵运的诗歌“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诗中的象丰富而生动,而言不尽的意则通过象的呈现表达得淋漓尽致,回味则韵味无穷,千古不尽。同样,把象和意融合的极为绝妙的诗人李白,他的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来描画自然山水或者表达思想感情。在《送友人》中,“青山”对“白水”,“浮云”对“落日”,意象之间工丽的对偶,不仅使诗歌的语言朗朗上口,而且使其意蕴延绵悠长,全诗境界清明高远。用山水意象烘托出缱绻的情谊,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渗透了深深的惜别之情。“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浪漫主义手法所营造的意境别有一番韵味,却始于文字而飘乎其外。在李白的诗歌中,“意”的立足早已不是传达作者思想情感的唯一方式了,它同样代表着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狂傲不羁,飘逸若仙的思想情操。

三、言、象、意的诗意解构之美学特点

(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中国传统美学一般赋予“意象”的形式为“情景交融”。情景交融,达到意与景的完美契合,用心境去领导、统帅物境。比如说,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词没有运用一个“凄凉伤感”之词,而是由多个名词性景物构成,这些意象的选择正是作者写作的独到之处,“藤”对“枯”、“树”对“老”、“马”对“瘦”,单看这些意象便给人以萧瑟之感,作者在此之上将其融合,将“凄冷”的意象叠加,便晕染出了西风漫道的荒凉之感和漂泊天涯的羁旅愁思。诗人作为审美客体,他具有感观性、主观性。客体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但“象中之象”是远远不能构成意境的,单个意象的拼凑只是客观事物的堆砌,审美客体必须要被赋予审美主体的精神痕迹,才能够真正达到言、象、意的完美统一。言、象、意正体现了人的内心与自然外物之间的微妙联系,是情思与景物之间的统一与融合。受中国古代文化建构的影响,作家深知文艺与生活的世界相辅相成的真谛,因此由“实”入“虚”,无穷之间就没了界限,文字之外的空白就成了“意”随意挥洒的想象之域,也是中国文学艺术追寻的最高审美取向。

(二)含蓄美与超越美的结合

中国的传统文艺作品,其内蕴都传达了一个相同的美学倾向:尚意,体现了中国古代整体的审美风格:含蓄之美。我国古典文学艺术把含蓄之美作为较高的境界追求,文学作品所追寻的是一种“韵外之致”。而这种表现方式正呈现了意境的特征,它是避免文学作品表达生硬、直白浅陋的艺术手段,所以“意境”是一种朦胧无限的超越之美。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有“虚境”“实境”之分,“实境”是意境中真实存在的景、形、境,“虚境”是由实境诱发和开拓出来的审美想象空间,比如李煜的《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实象与虚象对应描写,给人以物是人非之感。作者把“愁绪”化作奔流的春水,把内心的情赋予外物的景,情感表达既贴切又不直白,含蓄而不空洞,在有限的情景交融中达到了无穷无限的韵味,给读者开拓了更为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通过有形和无形的相互交融,把艺术作品的韵味延至无限。这里所说的超越美具有两层意思,一是内部的超越,即“意”对“言”的超越,这里的超越是形而上对形而下的一种超越。“意”在“言”中,却比“言”有更重大的意义;而“意”在“言”外,它又有随意发挥的可能性。所以说,“意”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言”,并且赋予了“言”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无限发挥的潜能。二是外部的超越,当言、象、意三者在作品中融合到了极致,文学表达也就没有了规定和束缚,文字对文本的限制也因为“象”和“意”的存在而不复存在,那么它对文学作品自身也是一种超越。无论是在结构还是文本意义上,都跨越了传统的维度,主体的艺术意识和创造性都有了进步和发展。言、象、意所形成的三维框架中,“言语”所构成的第一空间,“象”所构成的客观物质形成的第二空间,意蕴延长所留有的余味形成的第三空间,共同形成了文学空间的张力性和无限性,从而揭示由“言、象、意”所构成的境界结构关系,并透过文本层次关系去发现言、象、意的审美价值,追寻语言艺术的美学意义。

参考文献

[1]傅惠生.《周易•小象》语篇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3):43-50.

[2]张家梅.言意之辨与魏晋美学话语生成[M].长沙:岳麓书社,2007.

[3]郭明浩,张金梅.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言不尽意[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74-77.

[4]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8.

文艺美学论文范文3

1.移动学习理念与大学语文教育的任务和性质相符和。

移动学习理念与大学语文阅读教育的任务、目的及性质相符,能够为其提供先进的教学理念、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丰富的教学材料。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具有较强的人文性、自主性及开放性,它和中学不同,对应试和教学目的没有硬性的要求。但是更加强调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获得阅读资源和主动阅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养成积极阅读的习惯,通过阅读提高文学及语言素养,并获得情感、认识和社会等方面的领悟,从而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移动学习理念更加强调学生借助媒体主动获取学习资源,独自进行学习和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在进行学习时,学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等媒体连接网络,主动获得要学习的资料。该学习方式最大的有点就是不受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所以该教学理念与大学跃文阅读教育的任务和性质非常符合,有助于解决大学语文阅读教育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2.在大学语文阅读教育中应用新媒体技术的必要性。

随着移动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而且据调查发现,杭州有超过93%大学生会通过手机进行阅读,并且有每天有超过81%的学生使用手机阅读时间超过了半小时。可以说大学生接触手机阅读的时间超过了接触纸质读物进行阅读的时间,毫无疑问,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不能忽略借助于移动媒体来实施,它将为学生提供海量的阅读资料,灵活的、全新的学习方式和理念。所以十分有必要将移动学习理念应用到大学语文阅读教育中来,而且如何让大学生的手机使用行为转化为大学语文阅读的移动学习行为就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二、移动学习如何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推广

1.提高对移动学习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重视。

由于老师对移动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其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受到不良影响,由于老师的“路径依赖”,致使许多老师仍然以传统的纸质媒体和课堂教学为主,没有充分认识到移动媒体时代中移动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生的主要阅读媒介和阅读习惯,甚至有些老师会对此感到反感。所以,学校应该撞门进行教研活动或科研立项,来引起老师的重视。

2.培养学生应用移动学习工具进行大学语文阅读的主动性。

虽然移动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但是能否将其转化成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用的资源,关键还在于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但是目前虽然学生有很长的时间在使用移动终端,但是在用于语言文学方面阅读的时间和精力并不乐观。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学生在利用移动终端实施阅读方面的主动性进行培养。培养学生移动阅读的主动性是一个非常系统性的问题,对语言文学类的网站的建设、易于阅读的软件的开发等基础性工作有一定的依赖性。但是老师也可以通过交流软件构建阅读小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主动性。

3.协助学生客服移动阅读中的缺陷。

文艺美学论文范文4

1.中学美术教学的状况

自从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策略以来,各教育机构都在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努力。现阶段,我国中学美术教学在国家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极力改进美术教学的总体质量。从其教学成果来看,在现代中学教育体系发展的带动下,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一些最基本的美术技能以及美术知识。我国中学美术教学的课堂中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那就是教师试图通过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方法来推进中学美术教学,将学生绘画技能的培养放在了首位,忽视了学生对美术艺术的审美以及兴趣的培养,这就给中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埋下了隐患。

2.中学美术教学的实效及其局限性

通过对我国过去一段时期以及当前中学美术教学状况的分析,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虽然中学美术教学的成绩较以往有所改善,但其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便是,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美术专业教师传承知识本身的同时缺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环节,这样就导致中学美术教学中艺术灵魂的缺失,换句话说,就是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模式不能吸引学生来投入地学习美术艺术,而仅仅是泛泛了解美术。这对于我国整个教学体系的完整构建极为不利,同时,也无益于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

二、中学美术教学需要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渲染

艺术素养并非人人都具备,同样,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强弱也因人而异,因此,对于中学美术教学而言,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一方,专业的美术教师要能够用自身的艺术素养来激发学生对美术艺术本身的兴趣,进而才能将美术技能以及专业知识等内容更顺畅地传承给中学生。同时,在兴趣的导向下,中学生对于美术这门学科的认知也会有所提升,比以往更能融入美术的学习氛围中。

1.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融入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

(1)中学专业教师美术艺术素养的提升

提升教师本身的美术艺术素养是培养具备创新意识的中学生的重要前提。在实践过程中,我国从事中学美术教学的专业美术教师在以往也做了诸多探索,深深意识到创新意识对于美术教学的重要性。教师自身的艺术素养与艺术理论的认知及其对美术艺术的鉴赏能力息息相关。有的美术教师尽管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美术专业的知识点与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但由于其自身艺术素养的缺失,往往就会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有一种枯燥、机械的印象,这对于日后教学十分不利。所以,作为美术学科的专业教师要首先从自身的教学能力、对美术艺术的鉴赏能力、分析能力等方面来提升本身的美术艺术素养,进而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也能够充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学生对美术学科有着强烈的兴趣

中学美术教师自身美术艺术素养的提升对于美术教学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与此同时,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也极为关键。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能够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科教学的有效性。这对于中学美术教学而言同样适用,教师要以兴趣导向式的教学模式来进行美术教学,并且将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创新意识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之中,与教学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感知到美术这门艺术的灵性。中学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形成对美术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为他们将来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生活中来看,艺术之美是无处不在的。生活当中存在着各种形式的美,要想发掘并认知这种美,以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小就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环境和优越的学习条件,使学生对美术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2.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融入,促使中学美术教学朝向素质化方向发展

在现代绘画艺术的领域中,很多中国画家在继承传统绘画艺术的同时,为了使得绘画创作更为完美,融入了很多国内外的新兴艺术风格,进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绘画艺术特性,令作品活灵活现。从中学美术教学的角度来看,将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融入到教学的过程中,实质上就是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美术创作激情,教育学生不拘泥于形式,仔细体察自身对美术艺术的独特感觉,尤其是对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而言,每个人的艺术感觉可能都会有所不同。

三、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对于中学美术教学而言,对学生进行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既不能忽视绘画艺术的创新性又不能过于强调美术艺术的创新,教师要能够把握其中的内涵价值所在。探究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创新意识对于学生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十分重要,如若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领悟到美术中的艺术内涵,那么现代中学美术教育的质量就会理所当然地提升上来了。

1.现代绘画艺术及其创新意识

(1)现代绘画艺术概述

现代绘画艺术,顾名思义,就是在现代艺术氛围中滋生出来的绘画作品,而且,相对于传统的绘画艺术而言,现代绘画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较为密切。通过对现代绘画艺术的观察可知,很多绘画艺术作品中都存在中西方美术艺术文化的影子,而且,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文化的渲染,以及社会变革的影响,使得现代绘画艺术本身有着较为独特的味道,其中不乏一些创新的内容。绘画艺术创新,是绘画艺术家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可以看到,即使是同一个艺术家,他在不同时期所创作的绘画艺术风格也都不尽相同。

(2)现代绘画艺术的特征

从总体情况来看,现代绘画艺术有着几个较为明显的特征,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特征便是现代绘画艺术中所潜藏的艺术精神以及创作理念几乎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美术艺术,这也是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艺术者对于珍视现代美术艺术的态度。从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绘画艺术的差别来看,后者忽略了对画面物体本身的形象性勾勒,转而表现绘画艺术所能给人们带来的视觉感受。绝大多数艺术形式都是较为抽象且充满美感的,只不过人们对艺术本身的认知与领悟能力存在差别,所以,对同一艺术作品的感受就有所不同。

(3)探究现代绘画艺术领域中的创新意识

通常情况下,我们在研究现代绘画艺术时,难免要关注它背后独特的创新意识。从现代绘画艺术作品中,一个具备基本鉴赏能力的人,能够从作品中体会到创作者在绘画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创新意识。在现代绘画艺术的烘托下,将创作者的创新意识也传达出来了。事实上,现代绘画艺术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又高于生活。一个致力于现代绘画艺术创作的文艺工作者往往会通过较为激烈的手段来强调艺术本身的独立性,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找寻艺术氛围中的片刻宁静。

2.中学美术教学与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融合

从教学实践过程来看,尽管了解到了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创新意识对于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但对中学生创新意识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从具体教学策略来看,中学美术教学与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融合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教育过程,教师通过对现代绘画作品内涵的解析,来启发学生创新意识。可能有的学生对现代绘画艺术创新的领悟能力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培养要循序渐进,不断地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学会欣赏现代绘画艺术作品的演变过程,以及艺术家们在创作作品时的细节变化。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这些内容,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这门艺术的内涵价值、学好美术这门课程,并以此来提升中学美术教学的质量。

(1)教师通过对现代绘画作品内涵的分析,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诸多现代绘画艺术作品中可以发现,绘画艺术大师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地进行艺术创新,从一幅幅绘画作品中,便可以窥见艺术大师创作理念的变化以及创作风格的转变。创新,是艺术大师区别于普通画家最明显的一个特征。现代绘画艺术创作的思路源于生活,但它又高于生活本身,而且,有很多艺术创新理念都是源自于中西方绘画艺术火花的碰撞,从而滋生出一个新的创意点,借助艺术大师之手,将创新的思维通过绘画艺术这一表达形式呈现给世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对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领悟,并要鼓励学生在创作个性化美术作品时,要能够将自己创新的内容融合在作品当中,进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当然,教师要提示学生,独立美术创作风格的形成是在具备一定美术技能基础上才能够实现的。

(2)对学生进行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培养要循序渐进,以此提升中学美术教学的质量

文艺美学论文范文5

作为美术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美术天赋,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发挥课堂主人翁的意识,给他们自由和自信,使他们都能创造出优秀而独特的作品。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导致课堂呆板、压抑,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自然感到枯燥、乏味。很多时候,教师只是一味地让学生临摹,而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教学目标也不具体。为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理解去创新,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同时,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表现,以关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的态度去对待他们,拉近与他们的距离,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更加活跃,进而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师要认识到在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德育工作同样重要,我们不可能把学生都培养成为艺术家,但是我们可以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品质以及个性等。因此,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表扬学生,给他们更多的自信,在活动中发现他们的闪关点,激励他们不断创新。要创新,就要使学生养成创新精神、创新意识,要让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可以创新,创新并不是科学家的专利。发明创新并不是一定要发明新的产品和原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我们创新的对象,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和观察的眼睛,勤于思考。比如在课上,我经常让学生欣赏《绘画集体联展》,学生在欣赏完后还要参与评价,我会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有个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二、激发兴趣,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是学生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释放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作品进行鼓励和表扬,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进而使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因为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学习、乐于学习,情绪才会愉悦和兴奋,注意力才会更加集中,想象力才会更加丰富,才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比如在教学《触摸美丽》一课时,我让学生来到校园中,先让他们闭上眼睛,自由想象和感受,可以随意去触摸身边的物体,学生表现得都异常快乐和兴奋,他们纷纷张开双臂和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样的教学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拓。

三、实践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也是检验创新能力水平和创新活动成果的标准之一

美术教学的内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很多学生在创作美术作品时却不能联系生活实际,导致他们感受不到创作的乐趣,也就失去了提高创新能力的机会。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背景下,我们要重视美术和其他学科的融合,使美术内容更加丰富,使学生的美术作品更加充实。艺术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去参与实践,为自己的作品创作积累更多的素材,为创新能力的激发打下基础。学生可以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和学习,只有经历更多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更好地被激发出来。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美术和其他学科以及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跨学科教学。

四、总结

文艺美学论文范文6

陶行知曾明确指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说明教师的表率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教师的外貌仪表出色,只能引起学生一时的注意力;真正打动学生内心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力量。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示范作用,影响学生的一生。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不断扩充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这样才能从容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高中美术教师的学识不能仅仅停留于美术教材上,而是要有意识地涉猎其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旁征博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鉴赏《寒山寺》这幅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寒山寺之所以出名,一是在于其风景优美,二是得益于唐代诗人张继所作的《枫桥夜泊》。《枫桥夜泊》这首诗中有许多意境的描述,如月落、乌啼、秋霜、江枫、渔火等,形象地再现了江南晚秋的景色,寒山寺在夜色的笼罩下,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美感。这样的授课方式可以体现出教师的文学素养,让学生感受到美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要领悟美术的真谛,还要学习其他知识,融会贯通,进而涌起一种多学习、多积累的愿望,为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做铺垫。

二、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的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尊重他们的个性,相信他们的能力。心理学已经充分证实,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建构新知识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自由发挥想象力,在创新的空间中自由翱翔。鉴于高中美术学科的性质,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练习想象画培养创新意识。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经验,这些都是进行美术创作的良好素材,也是培养他们创新意识的重要基础。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拿出一幅画让学生模仿,这样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因此,教师要摒弃这种教学法,让学生描绘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引导学生自由想象、自由创作。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凯旋门进行创作,先为学生展示凯旋门的大体框架模型,再运用语言对凯旋门进行描述,接着让学生根据大体框架模型和语言描述进行创作。虽然高中生在电视上看过凯旋门,但毕竟没有亲身接触过,这样的创作过程就十分考验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会尽力想象,然后下笔作画。毋庸置疑,想象力的激发对培养创新意识大有裨益。

三、走出课堂,体现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

美术课程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光让学生看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所以,教师要安排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这是他们进行创作的重要源泉。“教育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学生只有在生活中才能产生奇思妙想,创新意识更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事物有了深入体会和认识的前提下萌发的。所以,走出课堂、加强实践教学有其自身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有诸多适合实践教学的机会和条件。对于高中美术教学而言,最简单的就是户外写生。美术教师可以将美术课堂转移到户外,多让学生通过接触课堂外的世界进行创作。户外写生的形式不拘一格,近者可以直接在校园里对教学设施、花草树木进行观察和描绘。除了课堂时间,教师也可以利用周末组织学生去户外郊游,带领他们去景区、树林、河边写生,这不仅可以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让他们释放平时积攒的学习压力,还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情操,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很大的帮助。

四、善用教学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文艺美学论文范文7

歌唱艺术即是赋予声乐作品以生命。但声乐演唱并不是单纯地表现技巧,而是个人艺术修养的高度体现。声乐表演者一定要把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呈现给听众。而很多学生习惯于对声乐作品内容形式上的把握,而忽略了更高的艺术审美层面。声乐表演中的艺术创造能力是歌唱者全身心都处于非常兴奋状态的一种发展和更新的活动,也是一种较高水平的心理活动过程。进行创造的心理活动与歌唱者的才能、智慧、情感和道德等各种心理品质以及个性特征都有着十分亲密的关系。真正的歌唱家的价值体现在其创造性,而不是模仿的才能。音乐艺术的发展永远是富于个性的。学生只有具有高度的音乐修养,把握音乐真谛,并且把个人的真实感受融入到声乐表演的全过程,才有可能形成一定的个人表演风格。

二、引导学生在声乐表演中把握动作、表情

声乐表演者的面部表情、眼神以及肢体语言也是塑造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在歌唱过程中,根据旋律发展的需要,肢体动作的变化应恰到好处。肢体语言美是歌唱舞台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表演者的艺术魅力。姿态美是一种外在美,能直接让观众感受到,表演者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和所要表现作品的内涵展现出姿态美。音乐旋律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歌唱形体表演中的姿态。歌唱艺术表演的特别之处决定了舞台形体表演的运用是有度的、有分寸的,不能以夸张的肢体语言影响了歌唱的表现。歌唱艺术中的形体表演要做到贴切雅致、优美和端庄,实事求是地为表现作品的整体意境和塑造完美的音乐形象服务。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卡拉斯之所以能赢得世界声誉,正因为她在歌剧表演艺术上的成就。有人说,她已经不单纯是一位歌唱家,在她身上展现了歌剧艺术的全部魅力。她曾经说:“歌唱即是表演。”因此歌唱除了歌词内容互动沟通外,还经常用眼睛来建立互相间的关系,在表现情绪的时候,眼睛的作用甚至比脸上其他部分更为重要。通过眼神与观众的交流、眼神的细腻变化,能使观众加深对音乐作品的认识。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把握声乐表演中的动作和表情。

三、引导学生把握表演中的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与现实态度的体验,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个体主观之间的某种关系。情感有两种主要的类型:一种是从生活中直接感受到的情感体验,另一种是从艺术作品等其他渠道间接接受和感受到的情感体验,称为“审美情感”。在声乐演唱中,我们更多的是依靠审美情感。有了感情才能使艺术富有生机和活力。一个优秀的声乐作品是一段浓缩的精神生活记录,是创作者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感知和审美。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声乐演唱中除了投入自己的真实感受外,还要对歌曲的创作风格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进而更好地表达感情,更加完美地实现艺术再创造。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的完美结合,情感和理性彼此渗透。所以,在声乐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所发出的声音都要能蕴含情感、表达理性。这种表现意识的训练必须贯穿于整个声乐训练过程,通过气息的操纵、共鸣的运用、语言的掌握等声乐技巧把所理解的内容、感受的情感用歌声表达出来。这样,学生才能做到声情并茂、富有艺术感染力地表现声乐作品。

四、引导学生把握作品艺术风格,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

艺术风格是指艺术的风貌和格调,是艺术家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纵观世界艺术风格的形成,更多的是由艺术家个人的才情禀性所决定的,由于艺术家的世界观、生活经历、性格气质、文化教养、艺术才能、审美情趣不同,因而有着各不相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形成各不相同的艺术风格。正是基于这一点,声乐史上的流派样式、艺术语言才会愈加五彩斑斓,呈现出更加广阔的表现空间。歌唱艺术个性是演唱者的音色、共鸣和力度运用、情感处理、吐字行腔等的独特性。一个歌唱者的艺术个性正是其艺术素质和品格的集中表现。艺术形象的个性特征越鲜明,也就越能获得感人的艺术效果。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艺术风格,形成艺术个性。

五、结语

文艺美学论文范文8

(一)梅雨特征描述地理环境能够对人的心理活动产生直接的影响,梅雨细密绵长的特征往往会给人们带来敏感和消沉的情绪,而且梅雨天气一般伴随着高温、无风,会使人感觉到湿热、沉闷和压抑。文学作品中也对此有着很多的描写,如陆游在《枕上》中写道:“冥冥梅雨暗江天,汗浃衣裳失夜眠。商略明朝当少霁,南檐风佩已锵然。”写出了长时间的梅雨天气下空气湿度较大、万物容易发霉的特征。

(二)梅雨内涵情感的丰富潮湿闷热的空气容易使人心情压抑、愁苦,而且淅沥绵长的雨丝往往会触动文人的愁情。比如王之道在《相山集》中写道,“昏沉浑似醉,憔悴不禁愁”,其中饱含了浓浓的愁思,还有刘敞和袁燮的两首《梅雨》诗,都写出了梅雨所蕴涵的这一感情特点。虽然梅雨的持续时间长,然而梅雨中农人们却可以借此时间暂将农事放下,享受一下难得的闲适和逍遥。宋代的文学作品里面有着很多这一类生活的描写,比如袁燮笔下有“小小闷人人莫厌,解教禾稼勃然兴”的诗句,表达了梅雨带给人们的悠闲惬意的感受。宋代文人经常赋予梅雨以“轻”“细”的特点,用“溟濛”“处处”等词语来描写如烟如幕的梅雨景色,如李纲《梅雨》诗中写道:“小麦青青梅正黄,连山雾雨湿溪乡。轻丝袅袅摇空界,重滴涓涓响暮廊。”着重描写梅雨的缥缈、细密、轻柔的特征。还有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把梅雨时节描写得清新自然,富有自然和生活情趣。梅雨有着如烟如雾、丝丝缕缕的自然状态,与爱情的缠绵悱恻极为相似,因此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梅雨来比喻男女之间绵绵的情思。如晏殊的《鹧鸪天》、程垓的《忆秦娥》、向子諲《鹧鸪天》等诗词,都抓住梅雨的缠绵、轻柔、无绪的特征,梅雨的这些特征像极了男女的离愁别恨,因此能够恰当地把男女感情表现出来。

(三)梅雨意象和江南地域特征的联系由于江南地区在宋代成为文人墨客聚集活动较为频繁的地区,而且描写梅雨的作品也大大增加,梅雨的意象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文学意蕴和艺术美感的得到了突出,这也就使得梅雨的意象和江南的地域特征有了紧密的联系。梅雨落在江南的暮春时节,其自然有序的情境很容易引发文人的春愁和感叹。梅雨意象的文学和情感内涵在宋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丰富,而且自宋代以后,梅雨和江南文学象征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形成了如“烟雨江南”这一种意象的固定表达。

二、梅雨意象经典表述的形成

(一)“烟雨江南”经典表述的形成自宋代以来的文学作品中,梅雨似乎已成为江南的标志。在王琪《望江南》中有着“江南雨,风送满长川。碧瓦烟昏沈柳岸,红绡香润入梅天,飘洒正潇然”的诗句,描述了江南的一川无边烟雨中,碧瓦、杨柳、红墙相互掩映、若隐若现的场景,这是江南梅雨时节的典型写照。元代《平江记事》中细致地描写了梅雨对吴地居民生活的影响,这说明在元代,梅雨已经成为江南地区民俗中重要的一部分。从地理意义上看,说起“梅雨”,即令人首先想到江南。从美学上来看,梅雨意象的江南地域性在地域、心理和文化优势三个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强化,在人们的心理认知上,“烟雨江南”即指的是梅雨季节的江南景色,如古诗中常用的“江南风物”“江南烟雨梅子肥”等词句就说明了这一点。从实际生活来看,梅雨和江南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茶叶出产自江南,而采茶的习俗和梅雨有着重要的关系,清代《续茶经》中关于梅茶的记载说明了这一点。古代作品中对于梅雨的描写大多和江南有关,比如“迷蒙”“烟雨”“溟濛”等词语,而这些词语正是如烟似雾的梅雨的真实写照,这在雨的意象中是独特和别有韵味的。

(二)苏州的“烟雨江南”意象明清以来,浙江、江苏等地由于其文化和经济方面的优势,不仅成为地理意义上的江南,也逐渐成为人们心理认知中的江南,因此苏州也就逐渐成了烟雨江南意象的代表地。苏州地处江南,由于其地势较低,在梅雨的时节,池塘青草、树木、山峦、黛瓦粉墙在迷蒙的烟雨中若隐若现,别有一番韵味。以清代王士祯的“诗地相肖”的文学理论来看,梅雨和苏州正是绝妙的搭配,宋代王仲甫也有“好去渡江千里梦,满天梅雨是苏州”的诗句。

(三)明清时期“烟雨江南”表述的固化在明清时期,“梅雨”和“江南”的经典意象表述组合已经逐渐固化,梅雨有着迷蒙如雾的状貌特征,迷蒙的江南正是对梅雨意象之美的最好体现者。在明清时期,描写江南的诗句中无不是这一点的突出体现。明代高启的《梅雨》诗中有“江南烟雨苦冥蒙,梅实黄时正满空”一句,写出了梅雨江南迷蒙满空、婉约缠绵之美。而“烟雨江南”这种极富诗意和离愁别绪意味的表述方式又成为明清文人常用来抒发情怀的意象,无论是诗句还是书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在明代《清河书画舫》《续书画题跋记》,清代《式古堂书画汇考》等书画典籍中,可以看到很多相关的意象。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