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论文范例

文艺学论文

文艺学论文范文1

如罗钢分析郭沫若前期文艺思想与西方浪漫主义的关系,指出其泛神论思想等与康德、斯宾诺莎思想的联系及区别,从而说明郭沫若在接受浪漫主义影响时作出了自己的选择与变形。罗钢认为,研究中国现代文艺思想,就是认识把握西方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创造性转化问题。“西方理论在中国”的命题,实际上是一种“元命题”。而“现代文学理论教程在中国”,即指现代的文学理论教程,20世纪初经由日本进入我国,百多年来经历民国、新中国的不同历史阶段,在传统文论、马列文论、西方文论三者组成的矛盾运动过程中,几代中国学者走出了一条进行文论体系建构的探索之路。本文拟在“现代文学理论教程在中国”的视域下,讨论、考察2002年以来国内陆续出版的几本探索性的文学理论教程,主要如南帆的《文学理论新读本》、陶东风的《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王一川的《文学理论》等。这些教程,有学者概括为“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学理论教材”(方克强“后现代语境下的新世纪文学理论教材”《文艺理论研究》)。

在进入本文论题之前,对现代文学理论教程的发生、发展,做一番简要的历史回顾与梳理,是殊为必要的。现代文学理论教程在中国,实际上是中国自先秦两汉以来两千多年的传统文艺理论教育,在晚清民国之际“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大背景下,和社会文化诸多领域一样,发生现代转型的结果。中国的文艺理论原本没有教程,依托于经史子集诸多著作,靠士人举子、官宦等,以之指导、评价当时的文艺现象和文艺活动。20世纪初废八股、废科举后,经史著作不为所重,中国传统文艺理论益遭冷落。至此,在古代的辟雍、泮宫、庠、序、学校和后来的书院、私塾中,承传数千年的自《尚书》《周易》《周礼》《诗经》《春秋》以降的古老文论教育传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型与嬗变。要言之,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传承,是通过特殊的、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教育的传递方式。中国古代有文艺理论教育,但不是独立的专门的文艺理论课程的教育,而是附丽于其他的社会文化活动方式。中国古代有文艺理论著作,但不是作为讲授的教程,不是作为教程编撰的。

现代的文学理论教程在中国的开端、形成,应与西方现代文艺学、中国现代文艺学的起源、发生做一定的辨析区分,以进一步明晰认识。现代的文学理论教程在中国的发生,则与现代学科教育制度在中国的扎根与建立直接相关。1895年甲午海战的失败,进一步逼使当时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与朝廷共同发动了,最终归于失败,但变法期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等保留下来。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的确立,施行现代学科教育,当时还兼有国家的教育管理职能。以此为开端,1905年废除科举后,现代所谓“新学堂”的大量中学、大学,便首先在我国各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南京、武汉以及江浙等先进地区,如雨后春笋般的先后建立起来了。这些学校,不同于传统的书院私塾,教授现代教育要求的各门学科课程,这直接催生了编撰现代学科教程(包括文学理论教程)的需要。民国前后现代教育制度、新学堂的建立情况,美国加州大学历史学教授叶文心在其研究专书中有周详的介绍与探讨。自1914年姚永朴在北京大学编撰《文学研究法》以来,随着新式教育的发展,大批的西方文论教程开始被翻译介绍进来,本土文学理论教程的编撰也逐渐兴盛起来。在民国时期,主要有三类。最早受“中体西用”等保守思想的影响,出现了一些以中国传统文论为内容,适当借鉴西方现代文论体系的体例框架的教程,尝试建立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此后,一些学者奉西方文学观念如情感论等为圭臬,移植理论体系、范畴原理等;三十年代后,受“革命文学”兴盛影响,出现无产阶级模式的教程,倡扬无产阶级政治功利的文学观,开始以意识形态、现实主义、典型等为核心范畴。民国时期的文论教程,政府没有统一的规划要求,故总体体现了个人著述、民间话语的特点。

新中国建立,50年代到1958年以前,应大一统意识形态的要求,教育部编写全国高校统编教材的精神,模仿苏式文论,一些学者尝试编撰新中国的文学理论教程。1958年中苏交恶“,”运动开始,新民歌运动兴起,文学理论也强调要自力更生。当时极“左”思潮日益扩大,随着学生编教材的热潮,的《讲话》被直接作为教程内容。到了1962年左右,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专家学者编写了两本文学理论教程,即以群《文学的基本原理》、蔡仪《文学概论》“。”时期,百业荒废、文苑凋零,文学理论教程也少有进展。新时期以来,改革开放、思想解放运动,使文化领域展现了丰富活跃的发展形势,文学理论教程的编撰日益多元活跃。

以“审美论”为发展契机,出现了一批反思、探索性的教程。到上世纪90年代,童庆炳以“审美意识形态论”为文艺学第一原理的《文学理论教程》,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前面对“现代文学理论教程在中国”的发展轨迹,作了一番简要的勾勒。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日益深入,消费主义、大众文化兴起。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思潮日益占领潮头,强烈影响着文学研究者。如前所述,2002年以来陆续出版了一批思想基础、理论面貌与前迥异的文学理论教程。指导思想,是一定理论体系的根本基础。历史地看,有什么样的思想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体系构成、问题域、体例框架等。这方面,近年来有研究者作了专门的“文学理论的提问方式研究”博士论文,很富于启发性。新世纪出版的几本新著,是新中国文学理论知识体系建构的突出重围之作。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童著《文学理论教程》,虽然有很多突破与创新之处,但其基本文学观念终究未脱“意识形态”的框架,虽然童先生曾强调他的观念核心是审美,意识形态只是一种功能性借用。另外,《文学理论教程》本质论的体系与各分论来源驳杂背景相异的理论内容之间,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与矛盾,难以形成理想的通约性与整体性。这些现象都表明了童著《文学理论教程》的过渡性。#p#分页标题#e#

这几本新著,在思想基础方面有共同性,那就是后现论,主要理论来源包括福柯、德里达的后结构主义,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学意识形态理论,乔•卡勒的后结构主义文学思想等。几本新著标举历史主义、反本质主义,强调文学理论的历史化、地方化、批评化。英美的文学理论教学,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在新历史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下,就结束了韦勒克等为代表的本质主义理论传统,开始了多元开放的理论追求,日益走向批评化、流派化的理论介绍。一直持续至今,陆续出版了大批该类型的文学理论著作。试参看2007年美国耶鲁大学PaulH.Fry教授的“文学理论导论(Anintro-ductiontotheoryofliterature)”课程内容:前言;走进和走出循环解释的方法;文本结构的阅读;艺术作品内在自主结构的观念;新批评主义和其他西方形式主义;俄国的形式主义;符号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和文学;解构主义;弗洛伊德和虚构型小说;关于雅克•拉康的理论;哈罗德布鲁姆的影响理论;后现代精神;社会性的渗透在读者和文本方面;法兰克福学派的批评理论;政治无意识;新历史主义;经典的女性主义传统;非裔黑人批评主义;后殖民批评主义;酷儿理论与性别操演;文学研究方面制度的建设;理论的终结;新实用主义;深思:现在谁不憎恨理论?此课程内容与拉曼•塞尔登的新文论教程基本相同。而我国文论教程发生这方面的变化,则到了新世纪,几本新著的出现。

文艺学论文范文2

通过变异维度创设学习空间,使预想的学习内容顺利转化为实践的学习内容和经验的学习内容。”这种承认并尊重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核心地位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把学生看做有独立思考和沟通能力的课堂主体,在强化知识内在关联性意识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经验方式和前知识对于目标新知识学习的潜在影响,最终引导学生建构更加客观和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当前西方文化教学中往往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并没有经过对事物差异性的辨析,排除非本质因素影响,真正掌握本质特征,而是通过简单的重复强化来建立概念。”变异理论明确指出知识的建构要以学习者的经验心理结构和已掌握的信息为基础,充分体现了学习的关联性,主动性和社会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向学生介绍概念的定义,而没有呈现这个概念的正反例,学生往往只学会了死记硬背,而无法真正掌握概念的关键属性。”因此,教师能够有效列举正反例是建立在对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深入考察和全面掌握的基础上的。

2以学生前知识为出发点的教学安排

变异教学理论强调,“为了领会事物的本质特征,就必须注意它与其他事物有何差异。要注意到该事物在哪个方面与其他事物不同,在差异的比较过程中,逐渐掌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在教学策略上,变异理论指出,‘分离-变异-对比’的教学操作模式正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理解事物的关键。”这种以变异、对比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明确目标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对于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结构进行细致考察,然后客观筛选和提取学生前知识中,能够有效构成目标学习内容正反例的知识信息,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关键属性的差异对比,深入理解和掌握目标教学内容的本质内涵。基于教学实践并结合对于这一科学教学理念的反思,笔者对于如何将上述操作模式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操作步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总结如下。

2.1分离基督教文化的关键属性

首先,基督教文化知识体系是庞大而繁杂的,有效分离出这一文化知识体系中的关键属性能够“化解知识难度,揭示知识的内在道理,使庞大数量的知识呈现出清晰而严密的内在联系结构,又能使结构复杂的知识体系清晰化,简约化。”基督教文化中的关键属性主要包括神论,人论,救赎论和末世论,而基督教对于人性的观点即是这四个基本教义的基础也是其联系纽带。“作为一种善恶两重的人性思想,基督教的人性论对西方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今天的人类生活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学习和掌握基督教的人性论是把握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精髓的一把钥匙。由此可见,在基督教文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人性论这一关键属性与其它次要属性区别并分离开来,并将其作为基督教文化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内容。

2.2对关键属性进行变异

其次,对关键属性进行变异,即在学生已有的文化知识体系中寻求能够区分人性论这一关键属性的相关信息。“在变异理论看来,不经历可替换的事例就不可能掌握任何一样东西。”显然,“人性”是一个具有理解难度的抽象概念,但是对于熟悉儒家思想的中国学生而言,他们对于儒家思想中的人性论也并不陌生。“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一般认同传统的儒家伦理意识模式并加以承继。”儒家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主导价值观。“著名的美学大师李泽厚先生曾在《中国思想史论》中阐明‘由孔子创立的这一套文化思想在漫长的中国社会中,已无孔不入地渗透在广大人民的观念,行为,风俗,信仰,思维方式,情感状态……之中。”而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人性论“如所周知,至少可以归结为四种:性无善恶论,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其中对中华民族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孟子提出的性善论。《三字经》开篇即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妇孺皆知的经典。与儒家文化人性本善论相反,基督教文化人性本恶观又被称为“原罪”的观点,指的是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的堕落随着生殖行为传给子孙后代,成为人类各种罪恶的根源,代代相传,绵延不绝。它与“人之初,性本善”的论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迥然不同又互为变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所熟悉的“人之初,性本善”这一观点为引子,循序渐进地引出基督教文化中“人之初,性本恶”的论点,这既能在对立观点的碰撞中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能迅速开启学生对于“人性”这一概念的记忆与思考,启发学生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去重新审视自身已有的对“人性”的理解和判断。

2.3运用变异的反例展开对比

最后,将基督教文化人性本恶观与儒家文化人性本善论,从理论基础和社会意义以及理论局限性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入的比较,以引导学生形成对于不同文化知识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并构建自身更加完善的文化知识系统。具体来说,在提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的同时,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索和发掘这两种论断产生的不同理论前提和基础。孟子提出的人性本善论的理论前提是人作为特殊动物群体的本质,它是从社会伦理角度出发做出的判断;而基督教人性恶的观点是以人作为上帝创造物的本质为前提,从宗教历史渊源角度得出的结论。这种承认并畏惧“原罪”的观点也促进了西方社会对于法律的推崇、对个人权利的尊重和政府权利的制衡。与此相反,儒家文化人性本善观反映了对人性和人生积极的态度,它塑造了以‘善养浩然之气’的圣人贤人为代表的理想人格也维护了人的尊严。但是性善论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它往往只是强调贤人政治和道德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而忽视了社会法制体制建设的重要性。对于两种文化不同人性观进行对比是学生深化“人性”概念的理解、拓宽文化视野、完善文化知识结构体系的过程。“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系统运用变异理论的课堂在帮助学生学习上更为有效。”

3结语

文艺学论文范文3

学生初到陌生的学习环境,会有一个新环境适应的过程。作为带教老师,在学习上及生活上应该多关心及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怀,学生就更容易获得学习的乐趣。学生才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在学习中获得愉快的情绪。

2临床案例与最新的免疫学理论有机地结合

现时临床医学免疫学教材中自身抗体内容与组织结构存在不合理之处,与现时的最新免疫学技术有些“脱节”,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临床免疫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解决的一些实例详解给学生,结合荧光显微镜结果,做到实践与理论一起讲解。同时,把临床意义与检查项目也作详细分析,例如:当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时,可以出现多个抗体,如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及抗Sm抗体等,它们都可以出现在SLE患者血清中,但是前者的滴度高低与SLE的病情活动度呈正相关;而后者抗Sm抗体则与疾病的活动度无相关性,其出现只能作为一种记忆性抗体,可以较长时间出现在疾病的治疗前及治疗后。作为诊断SLE的金标准。

3参与检验质量控制,提高检验质量意识

室内质量控制对于检验医学来说十分重要,是由实验室技术人员利用统计学去评价实验室的可靠程度,是保证实验室所做结果的可靠性,检验报告是否可以发出的主要依靠。在每天日常的工作中,要培养学生做每一个项目都要有室内质量控制的意识,具体如下:首先科学设定靶值,在设定时,各实验室必需对每一个测定项目要自行确定靶值;不能说试剂盒给出定值就算了,设定时先连续测定同一批质量控制品20d,每天测定一次计算出的平均值作为暂定靶值。而常用靶值的设立是要依据前面20个及后面3~5个月的累计平均值作为常用靶值。其次还要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在日常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失控情况及原因分析,这一点对于提高学生的检验质量意识,立足培养下一代检验人才的成长十分有必要。

4原始记录、标本的保存及预防职业暴露

在带教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学会把当天的实验原始记录及已经检测的标本保存好,以备临床及患者对结果有异议时查看原始记录,必要时把标本调出来再重做实验。根据我科ISO15189医学实验室认可标准,已经检测的标本要保存1周;在工作过程中还得要教育学生做好预防职业暴露意识,如果发生职业暴露,通常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及时处理、报告原则、保密原则及知情同意原则。

5培养学生危急值及时处理的意识

文艺学论文范文4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是根据班级中学生的平均水平来制定统一的教学目标,结果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因此,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兼顾学生的差异性,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满足全体学生的发展要求。例如,在教学《海伦•凯勒》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主人公不屈不挠的性格特点,教师可以制定如下差异性目标:1.基础目标:明白主人公是怎样的一个人,了解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海伦•凯勒;2.高级目标:仔细揣摩课文中哪些词语用的比较好,对反映人物的品质有怎样的作用?3.发展目标: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尝试对课文进行改写。这样的教学目标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不但层次分明,而且联系紧密,前一个目标是后一个目标的基础。对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起到了定位、激励和导向的作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自主选择目标任务,不但可以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吃得饱,而且能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吃得了。只有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才能促进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把握学生差异,创新教学方式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无论是性格还是特长都有所不同,所以,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而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出发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在教学生字和生词时,应考虑到有些学生的拼音基础较差,对于生字语音的掌握存在困难,于是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加强示范,在学生面前多停留一会,照顾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教师应加强对关键教学环节的关注,因为学生此时的特殊需求一定要得到满足,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登鹳雀楼》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古诗,了解古诗内容,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让生字在古诗原来位置上,并引导学生继续练读,之后再去掉拼音练读,打乱顺序练读,最后再放到古诗当中练读,通过以上一系列的生字练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生字的记忆能力,改进学生拼音基础较差的情况。如果对于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教师都无法满足学生,那么又怎样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和探究呢?因此,当教师发现,在这一环节中,有学生出现读错、读不顺的现象,教师应有意识加强关注,在引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同桌互助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读音,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式,从而促使学生轻松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另外,教师性格的不同也会造成教学方式的差异性,比如喜爱乐器的教师擅长用高雅的音乐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喜欢舞蹈的老师擅长用优美舞蹈来展现大自然的美好,喜欢做课件的教师擅长使用背景音乐和多彩画面实现情景再现,组织能力比较强的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主学习。

三、正视学生差异,尊重不同体验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表演,因此,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进行规范的文字训练和语言训练之外,还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活动。例如,在教学《世界多美呀》这篇童话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表演,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提高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又如,在教学《世界多美呀》第三自然段时,教师要紧扣其中的“撑、叫、站”等几个动词,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假如你现在就是那只小鸡,自己做做动作,感受一下小鸡高兴的样子。学生们纷纷兴高采烈地做出以上几个动作,加上课文中文字语言的支撑,这些词语在学生心中已经变得生动鲜活起来,真正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差异性,比如,有的胆小羞怯、有的落落大方,还有的在模仿别人的动作,但是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学生参与活动的喜悦之情。通过角色体验的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将本文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经验,并以独特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来,不但充分张扬了学生个性,而且拓展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自主阅读和感受中,获得丰富的实践体验,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文艺学论文范文5

小学语文实践性教学的实行

实践性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将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以作文写作为例,文从心生,心有所感,感从生活中来。这就是一条小学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连接的主线。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实践性教学的时候,可以从这条主线入手。例如,作文题目为《我心中的XX》。如果在学生们的心中对XX有印象还好,但是如果没有任何印象,那么就应该带领学生们去参观,去亲身观察,绝对不能总是让学生们在封闭的教室中,学习着那些基础知识,而却不知道为什么学习这些。写作是语文与实际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方式,也是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关键。写好作文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在生活中寻找灵感,而不是在教室与课堂上去凭空想象。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们多去观察身边的事物,留意对于生活中点滴的感触。最好是让学生们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将生活中的点滴记下来。养成这样的习惯,学生自然就会发现,原来我们学习的知识都来源于生活。

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培养小学生的能力应该作为首要课题。而实践教学正是培养小学生能力的最佳途径,所以,小学语文的实践教学就显得更加重要。

首先,小学语文的学习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前提。注重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能够从不同角度,如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对小学生进行培养与训练。

其次,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学以致用。在学习唐诗的时候,很多小学生也曾经想过,这些这么久远的知识我们学习有什么用呢?教师应该让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学习观,课文以及诗词的学习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写作,而写作的目的则是能够通过自己的文字描绘现实的生活。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们学到的知识得以体现,尤其是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要在其中找到生活的意义,学习写作也是要能够表达自身对生活的感悟。

文艺学论文范文6

CBI教学,即内容依托教学法,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用目的语言授于某一领域的学科知识,从而确保学生既可以习得目的语言,又可以掌握学科知识的教学。CBI教学通过运用目标语教授学科内容,旨在把语言学习与学科学习相结合,通过对学科的学习来获取语言能力。CBI抛弃了将英语教学与专业学习分离开来的传统教学方法,有利于学习者在使用英语语言的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促进学习者语言技能和学科知识的同步发展。Krashen认为语言的习得需依靠“足量的、可理解的、趣味性的”输入。CBI教学让学生更注重语言意义而非语言形式,围绕专业内容进行有意义输入,逐步掌握目标语言。此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应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主动构建新的知识结构。CBI教学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语言环境和交际活动,促进学生语言水平和专业知识的综合发展。CBI教学理念有4个主要特征:1)语言教学需围绕学科专业知识展开;2)语言教学中需使用真实的目标语言材料,即本族人所用的材料;3)强调新信息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使用目标语言获取、评估和解读新信息的能力;4)语言教学需符合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注意学生在认知能力、语言水平和情感需求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

2CBI教学理念下的主要教学模式

语言和专业教学背景、目标和性质等因素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CBI教学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最主要的CBI教学模式包括以下3种。2.1主题模式(theme-basedapproach)根据学生的需求、兴趣设计主题和话题,选择相关的专业教学材料,并通过各项语言技能的训练,加强学生在获取新信息的过程中对目标语的实际应用。主题模式主要由语言教师进行授课,适合应用于语言学习的基础阶段。2.2课程模式(sheltered-contentcourse)根据学生的语言和专业水平,选择难度适宜的目标语专业教学材料。目标语成为获取专业知识的工具。该模式的教学任务主要由专业教师承担,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学科、语言知识储备,适用于各类高等院校学生和有科研、学术需要的人群。2.3辅助模式(adjunctcourse)在辅助模式中,同时开设专业课和语言课,语言课为专业课服务,学生借助语言知识掌握专业内容。授课任务由专业教师和语言教师共同完成,分别进行专业教学和语言教学,适用于各类高等院校学生。

3CBI教学理念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启示及应用

英语教学总的来说可以分为2大类:EGP(Englishforgeneralpurpose)和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医学英语属于ESP教学。目前我国许多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中心、以语言知识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过于单一,无法将语言学习和专业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CBI教学模式将枯燥的语言学习变为符合学生职业需求、个人兴趣的趣味学习,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提高语言应用的综合能力。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促进了教师的全面发展。

3.1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

医学英语教学需分2个步骤进行:即医学英语基础课程和医学英语专业课程。第一阶段的医学英语教学主要是词汇学习和专业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消除专业词汇对医学英语学习的障碍,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英语交际能力和科研能力。根据本阶段学生已有的语言水平和专业教学要求,可以选择CBI教学的主题模式。教师围绕符合学生兴趣和需求的主题、话题进行语言技能的综合训练,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同时带给学生满足感和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学高年级学生大都具有了较为扎实的语言基本功,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因此,第二阶段的医学英语教学应以专业课程为主。主要是采用适合学生水平、需求的原版教材,用英语或双语讲解专业课程。本阶段可以选择CBI的课程模式或辅助模式。学生在已有的英语、专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借助语言掌握专业知识,增强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

3.2教材选择

CBI模式和医学英语教学的两大组成部分即为语言和内容,而教材是教学内容和目标语言的重要体现,因此,医学专业英语教材对CBI能否成功实施至关重要。其中,语言材料的真实性是CBI教学的特征之一。至今,已有大量原版教材引入,许多优秀新版教材也在陆续出版,这为医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广泛的教材来源。但是,教材的使用需根据学生的英语程度及其理解力和接受力进行合理取舍。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国外原版教材难度较高,容易使学生产生焦虑感和挫败感;而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过于简单的教材则容易使其产生厌烦感,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只有当语言材料的难度略高于学生水平时,语言习得效果最好。因此,教材的选择要注意学生语言水平与内容难度之间的平衡,以取得教学的最佳效果。在采用原版教材的过程中,对于学生难以理解和运用的部分,可以弃之不用;同时,可针对我国国情,选取相应的章节。各个医学院校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发利用自己的教材。这种做法将课文作为信息的实体而不是语言学习的实体,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个性化学习和专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扎实掌握专业知识。另外,在教材选择中还应注意语言的准确性,以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注重语言的趣味性和文化性,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启发学生对医学道德、情感和伦理的思考。

3.3师资培养

师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CBI教学理念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医学英语教师主要包括2类:英语专业并具备医学知识的教师,以及医学专业且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然而我国目前非常缺乏既具备精通的英语水平又有扎实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影响了CBI教学的进行。针对师资匮乏的情况,各医学院校应积极应对,拓宽医学英语教师来源渠道,应对困难。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采取合作式教学(coop-erativeteaching),由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紧密配合,共同完成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资料的开发,全面提升业务素质,使双方的语言能力和医学知识都有所提高。其中,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备课交流各自的经验、做法、提出个人遇到的问题,研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思路的拓展。另一方面,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方式,聘请专家学者、外籍教师进行专业和语言的培训,或者聘请医学翻译从业者及其他有医学英语背景的人员兼职教学;同时,可为医学英语教师创造出国进修和培训机会。此外,医学英语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发挥自主精神,积极利用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3.4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

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方法容易造成学生应试能力强,但是实际应用能力差。CBI教学理念强调目标语言的实际应用,让学生沉浸在医学场景当中,培养目标语的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输出能力的训练,如:设计真实的模拟情景,强化学生在各种医学交际场合中语言有效输出的能力;围绕话题设定场景,赋予学生特定角色,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和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设定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等等。此外,CBI教学还应提倡合作性学习。利用小组讨论、辩论、集体学习、同学之间相互纠正等学习方法,安排学生一起学习、交流观点,共同完成任务。CBI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科知识为核心,更注重学习过程。这就要求医学英语教学采用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变单一的知识评价为多元的综合能力评价,全面考核学生在医学专业领域的交际能力、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考试体系应该结合笔试和口试,综合考察学生语言的实际应用和交流,以及获取专业信息的能力。同时,将终结性评价转化为过程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反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

4结语

文艺学论文范文7

关键词:黑箱理论;中医学;理论研究

科学的发展与科学方法是密切相关的。纵观人类的科学发展史,任何一个伟大理论的形成都离不开正确的认识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比如物理学的实验、数学方法,生物学的分类、比较方法等。而我们祖国伟大的中医学理论正是在长时间的对人体疾病的治疗、观察及归纳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中医学注重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间的信息联系,重视和利用人体系统的反馈调节,这与现代黑箱理论有很多相似之处。“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重要观点之一,是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最根本的核心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在中医学中也称之为“天人相应”,体现了“整体观念”中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2]。“天人合一”的思想奠定了中医学中应用黑箱理论的哲学基础。科学发展的早期,黑箱是物理学中的概念,W.R.艾什比在《控制论导论》中写道:“黑箱问题是在电机工程中出现的。给电机师一个密封箱,上面有些输入接头,可以随意通上多少电压、电击或任何别的干扰;此外有些输出接头,可以借此作他所能作的观察”。随着系统科学的应用,黑箱现在是作为科学方法论的概念,指的是内部构造和机制尚不清楚,只能通过外部功能和行为的观测和试验来认识其性质的物质系统[3]。黑箱理论所运用的黑箱方法就是通过考察黑箱的输入和输出信息的动态过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以推测、探求系统内部结构和运动规律的一种现代科学方法。中医学在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元气论”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下,建立了有机整体论的医学模式,即通过在人体外对人体进行观察、试验而不用打开人体来进一步探知人体内部的构造和各种生命活动的机理。这本质上就是一种类似于黑箱理论的思路和方法。

1黑箱理论与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类经•藏象类》:“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脏器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4]。藏象学说在《黄帝内经》中已基本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它运用了整体系统观和解剖学的方法,但以整体系统观为主。通过对人体生命现象的整体观察,分析人体对不同环境条件和不同外界刺激所做出的不同反应,来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这是藏象学说形成的主要依据。正如《孟子•告子下》所述:“有诸内,必形诸外”,藏象学说的构建过程中已不自觉地运用了黑箱方法。如患者风寒外袭于肺而感冒咳嗽时,可出现鼻塞、流涕等症状,可推知生理情况下肺外与皮毛相合,同时开窍于鼻。又如在已知心主血脉的基础上,发现人体在失血过多的情况下会出现思维混乱、神志不清等病理状态,从而推理出“心主神志”之说,根据“血气者,人之神”(《素问•八正神明论》)的原理,用养心血的方法能治疗心悸、失眠、健忘等心神不宁之证,从而佐证了“心主神志”的理论。人们通过观察分析表现于人体外部的各种“象”而推知内部的各个“藏”的功能,这种“司外揣内”、“以象测藏”的方法与控制论中的黑箱方法有着相同的哲学依据,与黑箱理论不谋而合。中医藏象学说就是通过这种不打开人体黑箱的信息研究方法而形成的,其实质是中医关于人体生理和病理的理论,在认识论上具有整体恒动观的鲜明特色,在方法论上则具有信息论、系统论的显著特征[5]。

2黑箱理论与审证求因、病因理论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思维方法和过程,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恒动观和辨证观,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而“证”又是辨证论治的核心,因此通过对人体各种“证”的表现来探求引起各种疾病的因素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在中医学理论中,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被认为是致病的主要外界环境因素。而在现代医学理论中,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因素是引起疾病的重要外因。其实,他们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同一个问题,因此他们是相互符合的。在古代,人们不能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去探究,古人只有通过对证的辨析来推测病因,即“审证求因”的黑箱方法。对于黑箱,我们只能了解它的输入和输出,而不能或不便直接剖析内部结构。如果把外界环境因素比作对人体的输入,把各种“证”变量比作输出,那么输入和输出之间是有某种确定性的关系的。“审证求因”就是为了寻找这种确定性关系,来探求病因。从控制方法来说,把立足点放在整体反应性上,比单纯地考虑实质性致病因素的方法更有利于调动机体对抗疾病的功能[3]。在“审证求因”的黑箱方法基础之上,人们通过在治疗疾病过程中长时间地观察和实践,进行进一步总结和归纳,创立了较为完善的病因理论。

3黑箱调节与中医治疗

3.1随机调节———神农尝百草

《史记•补三皇本纪》云:“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这里说的是家喻户晓的“神农尝百草”的故事。“神农尝百草”虽只是传说,但却在客观上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由渔猎时代过渡到农业、畜牧业时代,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实践过程,也是药物来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神农氏”为了寻找给人们治病的药物,尝遍了各种各样的野生植物,通过自己身体的反应来推测各种植物对人体的作用。他拣选植物的行为是无目的的,是随机的,他对这些草药的具体作用一无所知,在使用一种植物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后再使用另一种进行尝试。这种方式颇似黑箱调节的随机调节方式。

3.2单变量调节———对症治疗

中药中有许多药物的功效应用较为单一,或者说应用范围较窄,但它的某个功效较为突出,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就可以用那一单味药来针对患者的某一症状进行治疗。如中药柿蒂的功效为降气止呃,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呃逆。那我们就可以专门用柿蒂来治疗呃逆的患者。这种一药对一症的方式即是黑箱调节中的单变量调节方式。

3.3多变量调节———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是解决“黑箱”中失去平衡的阴阳矛盾的根本大法,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中医治疗的理论指导核心[6]。证,是“证候”的简称,是对疾病一定阶段生理、病理变化及反应状态的概括,是辨证的结果和论治的依据。证候表现为临床可被观察到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群。因此,一种“证”包含有多个症状,那么再对“证”使用单味药将达不到治疗效果。方剂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1剂药方中包含多味可以相互配伍发挥效用的中药,它们通过相互之间的配伍作用来对“证”进行治疗。例如,著名方剂“龙胆泻肝汤”包含龙胆、泽泻、木通、车前子等几味药,它对以胁肋胀痛、身目发黄、外阴瘙痒潮湿等为主要症状的“肝胆湿热证”就有相当理想的疗效。这种一方对一证的方式体现了中医辨证具有多元性的思维特点,完全符合黑箱调节中的多变量调节方式[7]。另外,辨证是综合的辨证,把患者当作研究的“黑箱”,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的方式,搜集“黑箱”输出的症状、体征等信息,进行组合分析,再运用中医学理论来解读,进而进行治疗。比如头痛,不但询问患者头痛的发作时间、部位、轻重、持续时间等具体情况,还要了解面色、二便、舌象、脉象等其他相关情形,这样综合全面分析,使得辨证更加精确。

3.4负反馈调节———阴阳辨证

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领,阴阳辨证又是八纲辨证中的总纲。阴阳分别代表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它无所不指,也无所定指,故疾病的性质、证候的类别以及临床表现,一般都可用阴阳进行概括或归类[8]。通过对患者进行诊断,了解患者阴阳偏盛或偏衰的情况,再运用扶正和祛邪的方法使人体重新恢复调控能力,从而维持阴阳协调平衡的状态,达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无论是扶正还是祛邪,都是在不打开患者这一黑箱的状态下进行的,故都属控制调节人体黑箱的基本方法。这种调节阴阳的方法运用了控制论中的负反馈调节方法。

4黑箱理论与中药药性功效

中药药性与功效的得出均为一个使用黑箱理论的过程。徐洄溪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在药学典籍的典型论说当中,可以看到诸多运用黑箱理论的痕迹。如对于浮萍,《神农本草经》中说:“味辛寒。主暴热身痒,下水气,胜酒,长须发,止消渴。久服轻身。一名水华。生池泽”。又如《说文解字》云:“萍,裖也,无根,浮水而生者”。《本草经疏》曰:“水萍,其体轻浮,其性清燥,能祛湿热之药也”,等等。仔细分析一下这些论述,可以发现古人把整个植物当做一个黑箱来看待。浮萍的生长环境如生池泽、浮水而生等即是输入信号,而各种性味形态如味辛寒、其体轻浮等则是输出结果。古人综合这些输入输出资料来推求其内部联系,便可得知浮萍的基本药性。此外,可以推测古人把服用药物看成是药物这一黑箱和人体另一黑箱之间的耦合,两者组成了一个大系统。从人体这个黑箱的角度看,药物的药性即是输入信号,而服药之后人体的种种反应则是输出结果,分析这些输入输出资料便可推知药物在人体内发挥出的功效了。另外,黑箱理论在经络学说、卫气营血辨证等其他中医学说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5小结

黑箱理论在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完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是中医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方法,是科学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祖先立足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在保持人体和疾病的整体性、关联性的前提下,应用类似现代黑箱的研究方法,从外部联系和变化来考察其内在规律。但中医的黑箱方法也有其局限性,它虽然把握了人体的整体性质,但对其内部构造、生理病理的理化机制等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带有较多的主观臆断,无法客观化、精确化,所以它和现代意义上的黑箱理论还不能完全等同。中医始终以宏观、整体、综合的角度把握人体生理病理,运用辨证论治综合诊治疾病,而不是枝节上片面地思考问题,中医理论在微观、量化上存在着缺陷或不足[9]。不过现在的科技飞速发展,自组织系列理论在各门学科中广泛应用,中医将能更好地运用黑箱方法,而在中医客观化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医学“黑箱”的本质能逐步被人们所认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医学理论。

参考文献

[1]王庆其.天人关系面面观———从古代哲学“天人合一”到《黄帝内经》“人与天地相应”[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1):3~5+58

[2]赵鼎.基于数据挖掘的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的辨治规律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8

[3]张宗明.自然辨证法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46

[4]曹洪欣.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35

[5]吴弥漫.把握藏象研究方法,走出中医藏象研究误区[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3(3):183~185

[6]李?,汤国祥,李留记.中医学“黑箱模型”理论与唯物辨证哲学观[J].中医研究,1994,7(2):6~8

[7]李顺民.辨证论治的思维特点[J].中医药学报,1991,(2):1~2

[8]吴承玉.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93

文艺学论文范文8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体育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西方体育运动对中国人民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奥林匹克运动在全球的兴起,带动了西方体育的全球化,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在其价值观念、规则制度上都向西方体育看齐,以西方体育的价值观为参考。从伦理的视角来审视西方体育文化的价值,对体育的价值和地位的提升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因此本文基于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从西方体育文化尤其是西方竞技体育的特征以及肉体与心灵的关系来阐释西方体育文化的伦理学价值。

1西方体育伦理学价值的基础

1.1西方体育的血性

不论是西方体育运动形式还是西方体育的神话故事或艺术品,都充满了力量、冲突、对抗、征服,体现了他们对身体的崇拜、对肉体力量的弘扬、对自然界的征服、对人类本能欲望的表达;他们崇尚肉体、崇尚竞争、崇拜英雄,重视“培养勇敢的人”。在古希腊,裸体比赛是一项历史悠久的运动传统,在希腊人看来,只有野蛮人才羞于展示自己的身体,裸露的身体是希腊艺术极力刻画的一种美,在古希腊人的全民性的盛大庆祝会上,他们尽情的展示和炫耀裸体,在会场上,那些健美发达的裸体,开始了角斗、拳击、掷铁饼、竞走等体育运动,获胜的选手归来,将会受到人们的热情追捧。竞技场上,运动员有着征服对手、超越自我的霸气与自信,不断的追求着更高、更快、更强,将人类肉体的能力发展,将思维的局限打开,保持了人类身体的野蛮和血性,民族个性的坚毅、勇敢、韧性也就孕生其中。

1.2规制的文明

体育本是生命原欲的象征、人体本能的表达,但人们并不可以无节制的追求自身的欲望,否则会损害到他人的利益,因此必须通过公平立法使个人的私欲纳入理性的轨道,只有在理性的法则之下每个人的欲望才能得到最充分的满足[1]。而西方体育运动的规制便是西方私法在体育领域的体现,他最大限度的保护了个人私欲,让人们在规则和道义的允许范围内显示自己的技能或武力,它是一种道德原则和体育风尚,是人类由兽性向人性的超越,是历史文明的演进,体育规制让体育的野蛮与文明之间的裂隙得以弥合。体育运动的“公平竞争”、“运动家风度”等体育道德至今仍是欧洲与北美一些发达国家中最重要的社会伦理尺度之一。

1.3心灵与肉体互为因果的关系

清末著名学者王国维在1906年发表的《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阐释他的教育观认为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种是身体的能力即体育,一种是精神的能力即智育、德育和美育,只有两者调和发达,人才是完全的人。对此作了补充和发展,将肉体与心灵之间作了线性因果解释,并形成了特殊的教育观:“体育之效在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他进一步认为肉体与心灵之间的关系如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肉体即基础,心灵即上层建筑,虽然在他的《体育之研究》中并没有讲心育对体育的作用,但心育对体育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心灵与肉体之间是一种互为因果的促进关系。正式基于这样一种关系,西方体育运动塑造中华民族的伦理精神才成为可能。

2西方体育——对民族性的重塑

2.1民族气质的转变

中国的进步学者和思想家们如严复、梁启超、陈独秀、鲁迅、等指出了中国伦理结构中的病态症状,中肯地分析了西方社会伦理道德中的“兽性”、“尚武”、“勇敢”的历史作用与教育学价值,像希腊的体育精神和尚武精神、欧洲的骑士精神无疑为他们的民族发展提供了道德依据,并且西方人的行为信条、伦理道德中有很多体育的内容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体育的产物,在推进西方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不乏类似于西方的骑士精神、尚武精神,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武士、武侠精神,并在先秦时期备受推崇,但自秦汉以来这种原有的“武士道”精神慢慢的丢失了,两汉时期,儒学受到当时统治者的推崇,成为当时的“官学”,从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东汉光武帝时期的“大兴儒风”。兴太学、观礼仪、讲经纶的文化之风在两汉时期风靡全国,同时也使“重文轻武”的观念成为中国整个封建时期一种重要的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典型代表的武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封建时期各朝各代都有过“禁武”的政策,可以说武术一直作为一种“末技”存在于各朝各代之中。这也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和文化思想中,更多的强调礼仪,回避肉体,强调差等格局,限制本能欲望,注重修身养性,鄙视勇武,以严复为代表的真正了解中西思想差异的近代学者,指出了近代中国的被动挨打,其原因就在于民族的“体力”、“精神”、“道德”三个方面的严重落后,中华民族在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统摄之下,民族精神气质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弱”的基本格调[1],而西方体育恰恰弥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能够有效促进中国民族性格由弱向健、由柔向刚的转变,让文明的精神与野蛮的体魄得以平衡。

2.2竞争意识社会化

张岱年先生认为,西方文化是一种海洋型文化,其由于自身资源的匮乏,在其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通过武力对外进行掠夺、扩张,西班牙、荷兰等国家的对外扩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随着历史的进步,这种海洋型文化逐步成为西方文化主要的特性,竞争则成为海洋型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在西方文化中形成中的西方体育自始至终都是强调竞争的,既是在被称为“黑暗时代”的欧洲中世纪,其体育也没有消亡,还保留着角斗的风范[2]。西方体育文化强调竞争、强调取胜、强调个性的宣扬,竞争性是西方体育最显著的特征。西方体育文化带有强烈的攻击性,教育人们学会竞争,勇于追赶,可以说西方体育文化是“狼”性的。中国文化是一种大陆型文化,中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各种地形纵横交错,中国四周有着天然屏障,使中国人与外界联系甚少,中国大部分地域属于温带,气候适宜,四季分明,十分适合人类居住,再加上中国资源丰富,人们衣食无忧,中国人自古就过着自足自给的生活,正是由于这样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形成了含蓄、自省的大陆型文化。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也是最大的一次远程航海就是明代郑和七下西洋,但是郑和下西洋与西班牙、荷兰航海不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炫耀大明王朝的威望、进行物品上的交换,而不同于西班牙、荷兰对于外国资源的掠夺。中国文化是一种反省内求、安身立命、修身养性的大陆型文化,这种含蓄、内省的文化特征也极大的反应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体育项目和民族的国民性上,中国人历来不好争斗,视争斗为“匹夫之勇”,在处事作风上,没有西洋人、南美人的那种蛮力,且中国的农村社会安土重迁,是世界上最少变化的社会,缺少刺激与竞争,不容易产生冒险与开拓精神,因此西方体育文化可以弥补中国国民性在这个方面的不足。#p#分页标题#e#

2.3自由平等观念的深入

中国是一个伦理规范非常浓烈的国度,人们的个性与自由被束缚三纲五常和儒家道德伦理之上,缺乏公平、平等的观念。中国儒家思想对于人们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求,个人“修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说个体是作为群体社会的一部分,事事以国家为重,个人利益作为群体利益的附属物而已,中国人自身人性得不到好的发展;即使到了大力提倡民主与自由的21世纪,中国社会仍摆脱不了人情关系法则,在中国社会办事,人情、关系、面子占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因而造成社会公平机制的欠缺和人性的压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西方世界早在希腊时期手工业、商业等就很发达,其商品经济发展迅猛,随着以平等交换为基础工商业的发展,西方个人本位的思想被唤醒,为了维护个人利益,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定的规则,来约束个人欲望,实现平等交换。同时也正因为如此,西方体育活动坚持个人主义,提倡个性解放,宣扬个人独立,突出个人自由,尊重个人权利,重视契约关系。西方体育运动为现实社会的人提供了一种最形式化的理想的公平竞争空间,尤其竞技运动具有“纯粹”的公正性,在某种程度了,促进国民个性的觉醒,以及自由平等观念的深入人心,进而推动社会的公平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