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先进个人事迹材料范例6篇

文艺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文艺先进个人事迹材料范文1

关键词:“胡呐喊”;马迹塘“故事”;“赛龙舟”;五道茶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当你走向远方,向朋友们介绍你的家乡,你是否意识到你真正了解她吗?记得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节目组曾录制过一期关于湖南省桃江县(以下简称“桃江”)的节目,当主持人问及五道茶时,桃江小美女的介绍竟然有些含糊。我当时就觉得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课堂上融入的家乡元素真的乏善可陈。那么,怎么让家乡民俗文化走入课堂呢?我想应该可以通过微课这个载体来搭建学生了解家乡民俗文化的桥梁。

一、明确内容,整理资料

桃江的民俗文化有哪些呢?首先我们研读的是厚重的《桃江县志》,这是一部描述家乡的权威全面之作,内容丰富翔实,关于桃江的民风民俗在这本书上均有详细的记载。我们从中选择了最具特色的大栗港“胡呐喊”、马迹塘“故事”、三堂街“赛龙舟”、五道茶进行了研究。

1.大栗港“胡呐喊”

流行于桃江大栗港一带的胡呐喊是一种极具特色的高腔山歌,相传是2000多年前屈原用诗文吟唱的方式而产生的。没有严格的曲谱,歌词也是临时发挥,但胡呐喊在形式上高亢激越,在田间地头的劳动中能飞山飘垅,故又叫过山仑。胡呐喊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有什么理由不能走进桃江学生的课堂呢?

2.马迹塘“故事”

马迹塘“故事”在桃江可谓是家喻户晓,这是一种舞台人物造型的高台艺术。每逢元宵节,演员扮成牛郎、织女等各种人物,立在高高的台上,在大街上穿行而过。高台是一种可移动的立体舞台,民间高台艺术最简单、最常见的莫过于踩高跷,高跷就是一个“高台”。但马迹塘“故事”远不是高跷这么简单,它是将三米多高的铁轴固定在一个平台上,旁边用石块、铁块稳定重心,上面用人物造型,编成“许仙游湖”“牛郎织女”“唐僧取经”等。“故事”的重点、难点在扎制高台,所以这种“故事”不是讲出来的,而是民间艺人用灵巧的双手、高超的技艺“扎”出来的。桃江民间有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它:“奇事,巧事,马迹塘‘故事’。”

3.三堂街“赛龙舟”

桃江与屈原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渊源,传说诗人被流放到花园洞一带,曾在桃花江畔的凤凰山脚垂钓,并在此写下千古名篇《天问》。后来屈原因难展报国之志,忧愤投江自尽。人们为纪念他的爱国情怀在江中筏舟,洒下糯米,求鱼儿不要再伤害他的身体。划龙舟、吃粽子这些活动逐渐发展成湖南一带的端午习俗,而屈原流放地的桃江更是盛行。每到端午前后,桃花江上鼓声震天,队员们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手持木桨,口喊号子,拼尽全力划向终点;江畔观看龙舟大赛的人群如潮,加油声此起彼伏,成为五月一道永不褪色的风景。

4.“五道茶”

桃江的茶文化别具一格,很有地方特色,最具特色的当属“五道茶”。婚嫁寿诞,远方来客,贵宾临门,主人都会献上“五道茶”,表示礼遇。招待一般客人则省去其中两道,用“三道茶”。一道茶是煎茶。每天早晨在茶壶内放进茶叶,倒进开水,泡一大壶茶,家家必备,煎茶也叫凉茶。二道茶是泡茶。来了客人,用芝麻、茶叶、豆子放进杯子,倒进开水,又叫芝麻豆子茶。三道茶是擂茶。用一个特制擂钵,将生姜、茶叶、芝麻、花生等放进钵内,再用擂茶棒擂碎,而后加进白糖、开水,形成糊状液体。四道茶是甜酒茶,也可蛋茶代之。甜酒茶用自家特制的糯米甜酒放入开水中煮沸,再加进一个捣烂的鸡蛋冲入煮沸的甜酒中。蛋茶,即荔枝、桂圆、红枣加鸡蛋(煮熟去壳)煮汤即成,一般煮两个鸡蛋,因用材都是圆的,寓意“圆圆满满”。五道茶是面蛋茶。一个小碗里放一个煎熟的“荷包蛋”,上面加盖一些煮熟的面条或米粉。“五道茶”是桃江一道独特的景观,也是一种特有的民俗。

二、走进乡村,广泛取材

微课通常由文字、图片与视频组成。我们整理了一下已经拥有的相关资料,比较齐全的是关于四种民俗文化的文字资料,通过图书与网络的查询已经在第一步准备完毕。图片资料需要补充的是关于“赛龙舟”与“五道茶”的。视频资料方面只有“胡呐喊”最为丰富,因为2010年7月17日,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益阳》电视系列片栏目组来到大栗港镇对益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胡呐喊”进行实景拍摄,此行拍摄的纪录片真实全面而深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几位教师分组到民俗发源地进行了实地的采访拍摄与调研。

我们第一站到达的是马迹塘,找到了故事的第七代传人蒋老师。他向我们介绍马迹塘“故事”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马迹塘“故事”演艺团每年举办一至二期小演员培训班、一期高跷人员培训班和上装人员培训班。现有踩高跷学员二十多人,上装人员有八人。他还把一些珍藏的图片与视频资料一一呈现出来与我们共享。

我们第二站来到了洋泉湾,这里是“五道茶”最盛行的地方。在农家小院,热情的大嫂为我们现场打起了擂茶。我们一边拍摄一边聊家常,擂茶的原材料全是家里的,芝麻、花生、绿豆、茶叶等都是产自大嫂自家田间,葛根、鱼腥草就在围屋山边,实打实的绿色食品啊!喝着白花花、香喷喷的擂茶,内心舒畅无比。陆续喝完“五道茶”,我们又拜访了几户人家,拍摄了关于“五道茶”的许多颇有美感的图片资料。

因为龙舟赛是在每年的端午节前后几日,于是我们选择在农历的5月2日来到三堂街镇。这里一年一度的龙舟赛是两岸民众的头等大事,自古就有“宁愿误种一季田,不可输掉一舱船”的说法。比赛时,两岸龙舟分别悬挂红白旗帜,划船者手持桡片,站立在船侧;比赛规则是约定俗成的,或比速度,或比拐弯技巧等。我们闻讯赶去时,正是龙舟赛如火如荼之际,家家户户几乎倾巢出动,为自家船队摇旗呐喊。我一路观赛,一路拍摄,不时与乡亲们聊龙舟比赛的趣事。

素材收集完毕,我们先按照民俗起源、民俗展示、桃江人说民俗、民俗的明天四个方面进行编辑。以马迹塘“故事”为例:先用文字图片资料介绍故事的由来。相传,1853年洪秀全率领太平军打下南京,号为天京。庆祝胜利时,有人别出心裁,扎数十“高台”以迎“天王”。从此“高台”造型艺术成为天京军民同乐的一种艺术形式。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军中的文员黄春林、金世才(马迹塘籍)将“高台”艺术带回故里,并将它演变成一种由演员扮成各种人物造型立于高台,在大街上穿行而过的表演形式,民间称其为马迹塘“故事”;再用视频资料展示如何扎“高台”及元宵节长街表演故事的情景;接着播放采访片段马迹塘人如何看故事;最后用文字与图片的形式介绍蒋老师和他的弟子们如何继承发展马迹塘“故事”这一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

四、结语

文艺先进个人事迹材料范文2

1随着绘画艺术的发展,材料在绘画中的地位已经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现当代绘画的语境下,大理石粉、沥青、土质材料、油彩、沙子、铁屑、铅皮、稻草、树枝等等更多的材料开始运用到画面,随着越来越多的材料混人到画面并被充分利用起来,材料开始逐渐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出现,寻求着自身本体的一种表达和述说方式。绘画者采用的创作方式也开始多样化,拼贴、综合材料、装置、影像等艺术形式变成了关注材料语言的艺术创作者的主要表现手段。材料开始转变为了画面的主体语言。正如刘晓纯所说:“在古典艺术中,比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中,颜料、水、胶、笔、墙壁乃至涂色、勾线的工具、材料、色、线、点、面、体、光、空间、结构又是塑造人和物的手段、人与物又是为组成故事服务的,故事又是为宗教教义服务的。媒介物质在这里是手段的手段,‘仆从’的‘仆从’。经过近现代艺术的一系列变革,‘主人’的‘主人’一层层退位,‘仆从’的‘仆从’一步步升格。媒介物质终于在当代艺术中从‘仆从’上升为‘主人’。”“在材料的利用中,随着混人的材料越来越复杂和新材料越来越多地被起用,媒介物质一步步自主自立,从艺术语言的辅助手段上升为艺术语言本身,这里最重要的是生命与物质材料的对话,思想与材料物质的交流,这种对话和交流最终留下的是注人了生命和思想的物质痕迹”。当物质材料广泛运用到绘画中所形成的语汇就变得极为广泛且多变,当物质材料完成了从为画面形体塑造服务到主体语言的角色转换时,其内涵便出现了多义性,从而完成了从物质到精神的超越。

2材料作为主体语言运用到画面,是利用材料本身所具备的物质和文化属性来实现的

任何的物质材料本身都具备两种特性。一是材料本身具备其作为物的“表情”,也就是物质本身的材质感,材料首先就是通过自身的材质“表情”作主体语言参与到画面的组构上的。二是材料同时也具备其作为存在而具备的文化积淀。材料在存在的过程中必然会融合历史为它所赋予的文化内涵。木头、土、乳蜡、油脂具备的是暖性特质;钢铁、水泥、玻璃具备的是冷性特征;斑驳的铁锈和枯黄的稻草代表的是破败,国画书法所用的材料载体宣纸在经历了千年的沉积,其本身就成了中国东方传统文化的具有代表性的材料之一……,这些都是材料本身所具有的一定的文化指向。材料正是依托其本身的“物”性和所承载的文化内质与绘画者赋予的精神相结合,才实现着物质材料与精神的穿越与渗透。在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基弗和他的老师博伊斯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觉到材料语言所带来的这种材料与精神的完美融合。基弗作为二战后崛起的德国艺术家,他对战后所造成的破坏和伤害有着极为深刻的感触。干裂的泥土、残破的废墟、荒芜的大地充满着他那巨大的作品中。在材料运用上,他把钢铁、铅、沥青、油彩、油墨、沙土、丙烯、稻草、水泥等等材料综合运用的画面,材料在画面上反复堆砌,让观者在视觉上就能感觉到画面物质的重量感和可触摸感。在他的作品《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中,基弗用腐蚀过的铅皮制作成一部部敞开的巨大书籍陈列在两个高大的书架上,他通过把材料进行重新制作和组合,同时保留着材料的符号特性,通过物质材料在视觉上所产生的喻示来描述着德国的历史和磨难。博伊斯是基弗的老师,他用毛毡和油脂材料进行艺术创作,毛毡和油脂本身就具有暖性的特征,在作品《动物脂》中,博伊斯正是利用这种材料物性特征来完成他的艺术构想,实现着材料的艺术性话语转变。我国画家朱进在他的《时光》系列作品中,运用五色土、黄色土、褐色土质材料来进行艺术创作。由于土质材料本身就因为人和土的亲密关系而具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量,他正是利用土质材料这种物质属性和亲和力来实现着自己的艺术诉求,来拉近作品和观看者之间的距离。在画面上,土质材料所独具的物质表情和文化内质成了画面的主体语汇,画面的形象倒是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观看者面对画面所产生的内心触动几乎都来自于这些涂抹、堆彻、龟裂在画面上黄褐色土料。从众多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材料的介人已经为绘画者实现其独特的绘画语言打开了一扇更为宽阔的门,同时也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段。

3材料语言在绘画中的这种语义转变是有着自身的表述特征的

文艺先进个人事迹材料范文3

事件经过

2000年,喜欢书画艺术品的W先生灵机一动,想投资书画赚点钱。于是,他到银行贷了几十万元的款,首先按照报纸和其他媒体的介绍,专程到湖南某著名纪念馆,找到该馆名家字画中心的L先生。在L先生的陪同下,W先生看中了一套齐白石的作品。L先生对此大加赞赏,他告诉w先生,这套作品是齐白石的早期原作,为馆藏调拨的展销品。后来,L先生亲自把画送到W先生家,W先生收到画后付了全款28万元。买到了满意的名人画作,让W先生心花怒放、信心倍增。在得意之时,W先生又通过一份部级报纸上所刊登的广告,购买了湘潭市城正街某厂Y先生提供的一套齐白石早期人物画,付画款39350元。贷的款花完了,急燥、激动的心也平静了下来,再看花几十万元买的这些齐白石画作时,发现了一些疑点,于是,他携画进京,请专家帮助鉴定真伪。在得知所购画作全系伪作后,愤怒的W先生将两位卖画人告上了法庭。

鉴定书揭秘

2001年11月,北京首都博物馆中润文物鉴定中心接受山东省W县人民法院的委托,根据该中心文物艺术品鉴定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本着客观、独立、公正、科学的原则,按照文物鉴定评估的一般公认办法,对送鉴人W先生所送的齐白石《群仙图》(132×71cm)、《八仙人物图》(149×63cm)、《天皇像》(177×77cm)、《曾广铨像》(88×50cm)、《人物影像》2件(113×56.5cm)、《工笔人物画》4件(166×68cm)共10件设色纸本画作,由该中心文物艺术品鉴定专家按照必要的程序和规定,对委托鉴定的作品进行了研究考证,最后出具了《鉴定〈齐白石人物画作品〉评估报告书》(北京中润[2001]鉴评报字第8号)。

北京首都博物馆中润文物鉴定中心的专家们依据有关文物鉴定资料,经过反复研究考证、综合分析,最后得出结论:齐白石的《群仙图》、《八仙人物图》、《天皇像》和《工笔人物画》7件作品的创作年代为晚清――民国年间,是民间常画的神像题材;根据绘画风格及笔法,专家们认定为民间艺人所做,而非齐白石大师所绘。7件画作的印章均为仿制,印色油迹与此作品的年代不符;现存齐白石绘画资料中未发现此类绘画题材。因此,专家们断定以上7件作品均为伪品(赝品)。齐白石的《曾广铨像》、《人物影像》(2件)共3件作品应为家族先辈影像题材,根据其绘画风格和艺术手法考证,这3件作品绘画手法差,功力极为低劣,并非出自齐白石大师之手。这3件作品画面所盖印章在《中国书画印鉴款识》和其他印鉴资料及齐白石款识印鉴中未曾用过,因此断定,3幅画作上的印章为伪刻。根据以上内容综合考证,这3幅画作均为伪品(赝品)。参考当时现行文物艺术品价格,还有古玩市场、文物商店、拍卖市场同类或近似作品价格,根据仿制年代、艺术手法及水平的高低,经过专家综合评议,送请鉴定的10件画作总估价为人民币5000-8000元(有效期为2001年11月――2002年11月)。

花了30多万元买到的“名家画作”不值1万元,这个教训不可谓不大。w先生的受骗经历告诉我们,在任何地方买东西时,不要被场地环境、现场气氛所迷惑,不能盲目迷信任何单位或个人头上的某种招牌;买重大艺术品时,一定要请专家帮忙把关,以免问题发生以后引来无限烦恼。

齐白石《黎夫人像》真迹

此件作品是白石老人约1895年为黎夫人所绘,为白石老人早期人物肖像画作品。款识、印鉴是白石老人86岁时题记并钤印。这件作品从绘画技法、功力、着色等方面考证,其绘画技法纯熟,人物造型准确,线条自然、舒畅,神态表情自然;在整个画面着色上,给人一种透亮之感,与其他仿品的绘画技法及用色形成鲜明的对比。

齐白石《群仙图》、《八仙人物图》、《天皇像》、《工笔人物画》(4件)共7件赝品

1、以上7件作品的创作年代为晚清――民国年间,是民间常画的神像题材;根据绘画风格及笔法考证,均为民间艺人所作,而非齐白石大师所绘。

2、以上7件作品画面所钤盖白石印鉴均为仿制,印章刀法功力极为低劣,所刻字型线条软弱,且印章的印色油迹与作品创作年代不符。

3、以上7件作品画面内容在现存齐白石绘画资料中及文章记述中都未见此类绘画题材。

4、因此,根据以上几各方面综合分析考证,最后认定这7件作品均为赝品。

齐白石《曾广铨像》、《人物影像》3件赝品

1、在齐白石早期作品中(26-35岁),为养家得少许报酬,在老家湖南曾画过肖像画,但以上这3件人物肖像画从绘画风格、笔法、功力、着色及创作年代考证,与齐白石早期肖像人物画的真迹作品绘画技法相差甚远。

文艺先进个人事迹材料范文4

关键词:仿生;设计;服装;配饰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057-01

一、仿生设计简介

仿生设计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是在仿生学(Bionics)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仿生设计已经开始应用于工程技术、医疗卫生、国防科技、信息系统等广大领域,并且受到科技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并且取得了非常可观的研究成果。仿生设计是以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形、音、色、结构、功能等为研究对象,在设计过程中有选择性地应用这些特征原理进行的设计。同时结合仿生学的研究成果,为设计提供新的思想、原理、方法以及途径。服装仿生设计就是通过模仿自然生物体或生态现象某一形象特质而对服装的各要素(款式、材料、纹理、色彩、功能等等)进行设计的活动。它依据生态现象的本质和自然界生物的发展对生态形象和自然生物的文化内涵和内在审美特征进行探索,并以它作为设计灵感来源的艺术实践活动。

二、现代服饰仿生艺术的表达形式

(一)仿生设计在服装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服装造型在服装设计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借助于人体以外的空间,通过工艺手段以及面料特性去塑造一个以面料和人体共同构成的服装形象。外造型和内造型服装造型的两个分类。外造型是指服装的外部整体轮廓线,内造型指服装的内部款式造型。在服装外造型的整体表达上,仿生设计并不是逼真的模仿原型的外形,而是模仿原型的韵味和特征,使其成为既有原型特征,又符合人体结构的服装造型。在整个服装造型中,服装的内造型也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服装内造型的细节能够展示出整个服装的设计特点。仿生设计在服装造型的细节展示中得到最广泛体现的是袖型的设计,例如马蹄袖。袖型是服装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袖型设计中应用仿生设计,能够整体提升服装造型的美。

(二)仿生设计在服装色彩设计中的应用

大千世界绚丽缤纷,宇宙万物色彩斑斓,生机勃勃。作为最普通的审美形式,色彩无处不在。在服装设计中,人们常把服装色彩视为服装美的灵魂,因为服装色彩能够最先闯入人们的眼帘,能够迅速刺激人们的视觉器官形成色彩感觉,并且迅速地左右着人们的情绪、心理去产生各种感情的变化和反应。自然的和谐之美是服饰仿生追求的目标,提倡淳朴、自然的设计风格。色彩采集的过程能够不断激活创造灵感,而服装色彩借鉴的直接来源便是大自然美丽的色彩。例如:设计师灵活地运用原始的自然色,植物色、动物色、四季色、土石色、巅岩石的构成,树皮裂纹,爬行动物的皮毛,美丽的鸟羽,贝壳的斑痕等纹理色彩,正是自然美对人们产生的一股极强的诱惑力,也是对自然界情感的互通和精神内涵的借鉴。

(三)仿生设计在服装材料设计中的应用

材质感在当代艺术的新术语中就是材料所呈现的迹理感觉,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可以解释为服装材料的肌理。材料是一切原创迹象的基点。服装设计师通常都会对原有面料二次加工,使其表面产生新的具有特异性的迹理面貌。在运用同种迹象进行设计时,因为设计师的创意和构思的差异,所运用的迹理也就各不不同,因此给人们的视觉冲击力也就有所不同。

(四)仿生设计在服装配饰设计中的应用

在原始社会时期,通过模仿植物和动物的形象制作服装配件装饰就已存在,山顶洞人就有用象牙、蚌壳、兽骨作装饰项链的习惯。极强的装饰趣味性是现代配饰仿生设计具有的特色,仿生的对象常常是植物、动物、水果等形象。如云南白族戴的“鱼尾帽”鱼头在前,鱼尾后翘,就是用金黄色或黑色的布模仿鱼的形像制成的。帽子的仿生造型还有瓜皮帽、鸭舌帽、虎头帽等等。服装设计师在服装配件的设计过程中通过运用各种写实、夸张的动植物形象来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亲切情感,更体现了人们渴望回归大自然的美好向往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结束语

大自然是万物之源,同时也是设计创作灵感的源泉。当今科技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的绿色生态意识在不断增强。服装仿生设计将自然和设计完美结合,通过改造创新服装造型,面料,色彩、配饰等去寻求服装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非常符合回归自然的理念,能够让人们在服装中充分感受自然界的百花争艳、蜂飞蝶舞。

参考文献:

[1]伊顿.造型与形式构成[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文艺先进个人事迹材料范文5

关于绘画性,就是借助某种工具及绘画材料通过立意、构图、造型等等表现手段创造出来的可视形象。这种可视形象的表现痕迹带有直接性、一次性笔触感,作品具有原创、不可复制性。原创、不可复制是绘画的基本要素,否则就不是绘画,属工艺品一类了。绘画性是情感传递的重要载体。

研究中国的传统绘画,不论是器皿装饰画、寺庙壁画还是传统卷轴画,都是画家用某种工具直接在物体上接触,且遗留下痕迹,这种痕迹可明显让观者感受到画家的创作状态。绝少有间接接触或不接触的中国绘画,所以笔墨才会被中国画家、理论家历来所重视。

传统工笔画是在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生存环境中孕育发展的。中国三面环山一面环海,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决定了中华民族要靠农业生产和采集植物果实维系生命,而这种环境孕育了先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谐相处的感情和性格,也孕育了先哲们的“天人合一”“中庸”等哲学观。这种哲学观反映在绘画上,就是追求“境界”、“意境”、“格调”、“品质”等等,注重“气韵”“气势”“写意”、“传神”、“节奏”等等。

仰韶文化时期的西安半坡彩陶描绘的图案纹式书写性、绘画性十足,已经初显较成熟的民族绘画性特征与风格。考古发现,真正独立的绘画作品是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时期两幅丝织品图画《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这是我们目前遗存最早的工笔画。这两幅画线条流畅、颜色雅致、造型质朴有着较成熟的表现力,其书写、绘画性笔触感均很强。

随着历史的发展,工笔画写实造型到唐、宋达到高峰,特别是宋画,几近极致,这种写实是一种“神似”,追求的是内心体验、内心感受,写实始终以“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等民族艺术造型原则进行,强调书写般的绘画性效果。

工笔画在经历唐宋辉煌后,随着文人水墨画的兴起而逐步走向衰落。直至20世纪初期开始复苏,至新中国成立后复兴,特别是在改革开放30年来开始走向繁荣昌盛。如今的工笔画无论在表现方式、风格流派、还是在材料工具、题材内容上都有重大变化,与传统工笔画不可同日而语。

工笔画的再次崛起并不是简单对历史传统工笔的重新延续,而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一种自觉、自省,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画艺术的一种革新,改革开放使我国融入世界,多元文化的涌入,使得工笔画得到迅速的发展。艺术是它所属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反映,社会的强劲发展自然就越需要精神文化的丰富与多样,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没有精神层面的文化艺术形态自然是无法满足人们期望的。

当代思想开放宽松的环境,带来了文化艺术环境的真正自由,工笔画的兴盛以及多元化的格局正是这个伟大时代的一种必然。

传统工笔画的特点是谨致精微、惟妙惟肖、静谧清新、隽永细腻,这些工笔画的特点决定了其画面技法必须多次晕染加工方能形成。我们仔细研读、赏析《女史箴图卷》、《虢国夫人游春图》、《簪花仕女图》、《韩熙载夜宴图》(如图)、《双鸟戏兔图》、《芙蓉锦鸡图》等众多名作,不管内容、材质、构图等等的不同;也不管多少次的晕染,如何晕染,怎么制作,它的书写性、笔触感等绘画性依然很强。

随着社会发展,勾线造型与“三矾九染”的传统语言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工笔画家的表达意图。各种新技法源源不断地被使用,喷枪、滚筒、刮刀、砂纸、各种拓印工具等等新材料被利用。工笔画家在工具、材料、技法方面的各种尝试与探索固然是必要的,但这种尝试与探索需在民族文化传统的大语境中进行,不能为技法而技法,为新而新,导致工笔画的绘画性缺失,最终使工笔画消亡。

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工笔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一个画种的概念也不断地泛化、延伸。由于过分依赖工具材料和技法上绞尽脑汁、走火入魔式的求新变异,造成当代工笔画很普遍的“炫技”之风。为了技法而技法,画面效果上失去了笔触,失去了绘画性,更失去了书写性,当然更毫无绘画感情可言。不得不说,如此的绘画只是像工笔的工艺品而已。因为这类制造出来的“工笔画”让人看后,一点点作者的个性与情感都感受不到,毫无意味可言,更看不到民族艺术的一点实质特征,也毫无绘画性可言。

工笔画强调的是主体精神气质的表现,注重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以提高画面的“境界”与“格调”。要看画家的激情与生活积累、生活感悟――是否有感而发,那些靠工具材料的堆切,苦熬日子绞尽脑汁玩特技的作品离国画的本质绘画性愈来愈远。

而当代工笔画家在盲目“炫技”之风中,迷失在各种材料中,失落在各种肌理中,表现出工笔画的绘画性缺失,其原因是国画传统语境的转换在日新月异的当代,使人们远离了对传统文化的关怀,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影响,在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大背景下造成了对绘画感情的忽视与冷漠。

工笔画说到底还是绘画,绘画还是要保持绘画性,失去绘画性就等于自取消亡。中国画注重笔墨,注重书写性,“骨法用笔”、“力透纸背”、“屋漏痕”、“折股叉”等都无非是讲笔与宣纸接触所遗留下来痕迹的好与坏,这些痕迹是画家绘画感情传递的重要载体,“笔触”的轻重、缓急、浓淡、干湿等等都是画家情感的直接体现,所谓画如其人也。

通过喷、印、贴等手段所制作的没有绘画性、缺少笔触的工笔画,还有各种旅游景点大量复制品工笔画,到底有画家的多少情感可言,是个很值得探究的问题。显然,没有情感的画作不是艺术品,只是图案;模仿、抄袭别人的语言,是毫无艺术意义可言的,也就是说没有情感的所谓“艺术作品”并不是艺术。

画家将自己生命融入自然,把自己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与自然合二为一,画家的心境与精神在物我交融之时,感悟生命,净化心灵,净化情感,而这正是我们民族绘画的核心。只有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作品,只有真情实感升华后所创作的作品才能打动别人。

中国画创作本身就是情感的宣泄、流露,作品是画家情感传递的媒介,所以一张好画首先吸引人的是作品自身所蕴涵的情感、精神,其次才是合适的技巧。

文艺先进个人事迹材料范文6

文章标题:交警大队宣传爱岗敬业先进事迹材料

走进四中队的大门,仿佛走进了军营。警务公开的内容和各种服务于民的标语一目了然,地面施划的停车标线统一醒目,事故案例图片与安全宣传板整齐地陈列于通道两旁。提到中队加班加点最多的人,大家都会不加思索地报出一个名字——XXX。

XXX,1964年1月生,中共党员,大专,二督,现为XX市公安局交警支队XX交警大队四中队宣传民警。他常说:“作为一名交通安全宣传民警,为了创建一个安全、畅通的交通环境,辛苦一点,我不后悔。”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和情怀,他和其他的同事共同努力,使中队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注重互动,全民参与

在对社区的宣传中,他依托各村镇、社区完善的交通安全领导小组,借助老年活动站、社区健身中心、社区警务工作站等场所,发放各类宣传材料、播放各种宣传光盘、积极组织文艺演出,分别于9月16日与10月31日,举办了“关爱生命,警民共建”中秋晚会与“关爱生命”老年夕阳美晚会,邀请了辖区内的部分中小学、社区及周边单位进行汇演,并在汇演中穿插播放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光盘。同时,他还充分发动与鼓励国家二级演员黄艺成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形象大使,通过黄艺在辖区内的影响力与知名度,进一步深入群众,普及道路交通安全知识,增长普通百姓对安全出行的认识和重视。

警钟长鸣,确保“三不放”

在对企业的宣传中,XXX定期深入各企事业单位,通过落实交通安全责任制,督促各企事业单位履行交通安全教育义务。针对辖区内的几家大型运输单位的安全生产问题,特别是杭州钢铁集团,杭州玻璃厂,恒基混凝土罐装公司,中队宣传民警主动联系各单位,召开座谈会、事故分析会,以案说法,谈经历、讲教训,查漏补缺,整章建制,开展“警钟长鸣”教育,进一步确保三个“不放过”:驾驶技术不规范不放过,交通安全知识不合格不放过,安全行车认识不提高不放过。

交通意识,娃娃抓起

在对学校的宣传中,周惠兴与主动联系辖区内的各所中小学,摸索探求中小学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落实各项宣传教育责任,突出系统化的教育作用,推动交通安全宣传进学校。他合理分工,选派素质高、业务强的民警担任各个学校的交通安全辅导员,定期为孩子上交通法规课,教孩子们识别交通标志,学习自我保护的技巧。在此期间,不仅向周边各所学校赠送了“小黄帽”,动漫光盘及各类宣传资料,而且还自行设计与制作了一批《小学生交通安全漫画手册》,以帮助低龄儿童更好地认知与了解交通规则。

宣教之网,疏而不漏

在对农村的宣传中,XXX充分发挥各乡镇政府预防道路交通安全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以镇政府综合治理办公室为依托,结合道路交通安全状况,共同商讨交通安全宣传进农村之大计,建立乡镇、交警、村委会为基础的三级交通安全宣传网络,做到“镇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对各村的综合情况,包括常住人口数、暂住人口数,儿童数,车辆数及驾驶员数等进行细致地统计,并建立基础台帐。通过对各村的深入调查,为今后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道路交通宣传教育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巧用外力,良性循环

XXX深深懂得,要做好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离不开新闻媒体的大力支持。他主动到各家新闻单位联系,在他的运作下,先后有五篇通讯稿在各类报纸上刊登,钱江都市频道及公共频道也都对中队的宣传工作做了相关报道与采访,通过新闻媒体的不断推波助澜,不仅拓宽了宣传面,加深了宣传氛围,而且为中队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打响了品牌,许多单位主动登门要求与我中队合作开展各类交通安全教育活动,促进了辖区交通安全教育工作的良性循环与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