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经济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共管理经济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共管理经济学

公共管理经济学范文1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认为,在市场经济出现某些不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假定时,市场机制的失效将导致“市场失灵”,此时需要政府行为替代市场机制对市场扭曲加以矫正。因此,政府通过各种规制行为(反垄断、价格管制、信息公开、产权界定、污染额度审批、提供并管理公共服务等)在有限范围内对市场机制加以矫正、控制甚至替代有充分的思想基础。正如萨缪尔森所说:“一只经修补的看不见的手也许比纯粹的自由放任或无限制的官员的政治规则的制订的极端情况更有效率。”如果说新古典主义对政府管制行为的合理性还仅限于其对市场缺陷的弥补和修正的话,那么20世纪30年代以后兴起的凯恩斯主义则将政府的功能增强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凯恩斯认为政府是公正的,民主政府通过各种利益集团的多元化竞争能够较准确的反映社会意愿并为公众谋得利益,政府是市场的合理调节者,政府将可以借助于其所拥有的公共财货和国家信用的运用及示范主动性地调节经济中的注入和漏出,管理社会的有效需求,实现经济的均衡增长。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干预企业经济活动的方式可以分为五种(见图1)。其中,通过普通法、国有化和宏观调控干预经济的活动基本上可以归为政府的宏观行为,反托拉斯和管制属于政府的微观行为。反托拉斯法①即使是在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引用成功的案例也不多,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以后,各国政府从增强本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考虑,援引反托拉斯法拆分本国企业的更是寥寥无几。因此,管制、放松管制与再管制的实践是政府微观行为的主要方式。

二、新公共管理背景下政府管制的收益成本比较

政府在经济领域的管制行为主要表现为通过行政许可(即行政审批)实施经济规制,利用行政手段对资源配置、产品及生产要素价格的制定以及企业进出市场的条件等方面进行行政限制与约束。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在一些领域的管制行为是对市场缺陷的纠正,应有严格的法律基础和经济效益标准,并在严格的行政产权界定的边界内得到合理的增强;而在另一些领域的管制行为,则要改革、清理和放松,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替代政府管制实现资源配置。

(一)政府管制对市场缺陷纠正的收益政府管制在纠正市场缺陷过程中的收益表现为:(1)当资源和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的经济外部性时,政府采取市场准入的行政许可、确立环保标准和制定对发明及创新者的保护与激励,有助于限制外部负效应的产生和增进外部正效应的扩散及供给。(2)当资源无法规避免费搭乘而导致资源使用的拥挤和竞争无序时,政府实施进入市场的行政许可将解决拥挤和经济运行的紊乱。(3)当资源具有稀缺性、耗歇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点时,政府进行行政管制可以避免资源的破环和灭绝,保证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4)当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呈现显著的规模经济而使产业具有经济垄断特征时(电信、电力、供水、供热等),政府赋予其垄断经营权并对其实现经济、法律环节的规制,会充分发挥适度规模带来的成本降低和供给提高。(5)当某些资源价格的形成,存在谈判双方实力不对等或信息不对称而造成利益侵犯时,政府保证信息通畅和实行限价措施的管制行为,将有助于保护弱势集团的利益和形成市场的有序竞争。(6)当经济出现持续的低迷并导致经济主体的经济预期丧失时,政府财货的运用将会改善预期和引导民间投资和消费增长,尽快摆脱经济困扰。(7)当经济社会需要长期的市场竞争以形成产业的聚合并利用主导产业实现经济起飞时,政府对资源投向的引导及对主导产业形成与发展的激励,能够加快一国资源禀赋和经济结构的升级并实现欠发达国家的赶超式发展。(8)政府管制如果以公开而透明的法律规章得以表现,那么就将在整个经济社会中确立起一套引导经济行为的有序规则,有效解决经济中不对称信息所造成的囚徒困境的尴尬。

(二)政府管制扭曲经济结构的成本新公共管理运动在承认政府管制行为能够在有限领域交易费用极小化而实现对市场缺陷纠正的同时,也认识到政府管制行为会造成经济结构扭曲,使经济运行承担较为高昂的社会成本,从而主张放松政府管制。第一,由于进行行政决策和实施政府管制的人一样是有趋利动机的经济人,谋求自己或自己集团利益的最大化,而且缺乏像法人企业那样的利润及成本的硬约束。因此,政府行为将塑造公共利益的最优,本身就是一个过于理想化的判断。即便政府管制的动机是公共利益,限于信息及知识的缺乏和社会公众福利函数的不一致,政府管制的结果必然是一方获益另一方损失的“零和博弈”。第二,政府管制行为尤其是行政许可制度,使政府享有稀缺资源(如土地使用权、市场准入许可等)的分配处分权和剩余索取权。如果稀缺资源的获得采取非竞争性的方式而又缺乏有力的行政监督,会使行政权力出现滥用,牺牲公共利益的非生产性的寻租行为将会败坏政府形象和政府管制的声誉、破坏市场竞争的秩序和规则、打击经济主体的创新意识。而经济结构交易规则、公共利益和资源配置的扭曲,会使社会经济出现严重的外部负效应。因此,政府管制实际上导致了经济运行的交易成本上升。第三,行之有效而又科学规范的政府管制行为的确立和实施,得益于完全信息的获得和磋商协调机制的效率。界定产权,搜寻、甑别和处理信息,并进行社会公众之间漫长而又耗费巨大的磋商和举行行政行为审议“听证会等”,使政府管制承担高昂的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而为了能使政府管制具有帕累托改进的性质,实行公众之间的利益“补偿协议”,也会导致经济社会资源转换的成本增加。第四,在构建一个由一部分人管理另一部分人的政府管制系统时,最大的困难在于必须首先使政府有能力控制那些被管理的人,而后使政府能够控制其自身。因此,纵使政府管制是有效率的,也必须界定政府管制行为的边界和对其进行必要的监督和评价。而监控成本的出现也就在提高政府管制成本的同时,又造成机构庞杂和预算增加,从而减弱管制行为的灵活性和效率。

三、新公共管理背景下政府管制的变迁模式及诱因

管制是政府直接干预微观经济主体活动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对市场机制的替代。丹尼尔?F?史普博认为,管制是行政机构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市场配置机制或间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供需决策的一般规则或特殊行为。[1]44-48管制的产生是与市场失灵相联系的,是政府克服市场失灵的一种代替竞争政策的治理机制。政府管制与市场机制之间的相互替代不是静止不变的;相反,这种替代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也就是说,当市场机制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即出现市场失灵时,政府就通过管制以矫正和改善市场机制内在的问题,干预资源配置。同理,当政府行为不能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而且产生了寻租、腐败等扭曲资源配置的市场绩效,也就是出现管制失灵现象时,政府将放松管制。政府管制的这一动态变迁模式,如图2所示。图2政府管制行为变迁随着市场条件改变和结构性的经济变化,政府干预市场的形式是不断变化的,政府管制行为的变迁更为明显,“政府管制的历史是不断变换政府行为的重点和焦点的动态过程”[1]44-48。

(一)市场条件的变化是放松管制的外在诱因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在通讯、铁路、公交、航空及银行等行业开始了大规模的放松管制。从外在因素分析,这些放松管制行为的产生,一方面是为了适应那些影响整个经济或特殊产业的经济事件,例如,公众对失业和萧条的不满、贸易逆差、石油危机等;另一方面,由于市场条件的变化(主要指需求变动)和技术创新的发展,自然垄断领域内新企业加入所需的技术基础、最小经济规模等管制存在的根据已经薄弱或消失,有必要放松对这些产业的管制。[2]251-252在理论方面,伴随着新公共管理改革的浪潮,鲍莫尔(W.J.Baumol)等人提出可竞争市场理论(TheoryofContestableMarket),为政府重新审视和制定相关产业的管制政策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放松管制有了理论基础。

(二)政府管制失灵是放松管制的内在诱因行之有效的最优管制能够消除市场带来的低效率,增加社会福利。然而,最优管制所需要的一系列严格条件①不能总是得到满足,政府常常并不能进行很好的管制,出现管制失灵。卡恩(A.E.Kahn)曾对管制失灵现象提出过批评,认为管制“压制技术革新,姑息无效率性,引起工资和价格螺旋式上升,发生严重的资源无效率配置,引起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那样的无益竞争扩大,拒绝采取在竞争市场中所提供的收费多样性和质量选择”[3]17。卡恩的批评有些过于严厉,但也反映了当时要求放松管制的强烈呼声。由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市场条件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一系列经济事件的影响,特别是发生了管制失灵,美国首先开始实行放松管制,其后是英国、日本等其他国家,由此,新公共管理运动开始在西方兴起,其核心要素就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放松管制,目的是改善企业效率,提供高质量和多元化的服务,使费率结构更加合理,以及促进技术创新等。放松管制的实践在西方国家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行业的垄断程度迅速提高,中小企业倒闭加剧,企业间串谋现象增多,部分产品供给不足等。因此,西方国家在放松管制的同时,在部分领域又实行了再管制。再管制不是对原有政府管制的简单回归,而是伴随着管制松动产生的新的管制方式。

四、政府管制的经济学分析对我国的启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政府管制与市场机制的相互替代是一个动态过程。市场失灵和管制失灵界定了政府与市场的行为边界,在动态经济中,这种行为边界是比较模糊和发展变化的。当出现市场失灵时,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规范运行需要政府管制,同时,随着市场条件的变化、市场结构的动态调整和管制绩效的变化,政府管制行为也应该相应发生变化,通过放松管制提高管制质量和效率。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成熟,政府管制行为有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特殊性。我国的政府管制基本上属于行政性管制,政府既是管制政策的制定者与监督者,又是具体业务的垄断经营者。放松管制,特别是改革行政性管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培育富有竞争力的市场竞争主体,同时,加强社会管理是丰富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

(一)彻底实现政企分离是政府放松管制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政企合一的行政性垄断的局面有所改变,但尚未真正实现政企分离,部分垄断行业仍然被政府部门直接控制,企业的经济绩效上不去,消费者的福利损失下不来。在我国,放松管制首先要解决好政企分离问题,国有资产不但要从一般性竞争领域中有序退出,而且政府要在垄断性行业中转变角色,由垄断经营者转变为裁判,为潜在竞争者与在位者以及在位者之间的竞争创造比较宽松的市场环境。

(二)实行“非对称管制”,培育垄断行业新进入厂商的竞争实力“非对称管制”是指在同一个垄断行业中,对在位厂商和新进入厂商实行不同的管制政策,在防止在位厂商利用自身优势采取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同时,对新进入厂商实行较为宽松和优惠的政策。[4]在放松管制初期,原有的在位厂商仍然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凭借长期以来所获得的超额利润保持着对新进入厂商的竞争优势,它可以采用掠夺性定价、价格歧视、交叉补贴等多种策略,削减新进入厂商的市场占有率,达到排挤竞争对手的目的。因此,在放松管制的初期,需要采取“非对称管制”措施,培育垄断行业新进入厂商的竞争实力。

公共管理经济学范文2

有人认为,非凡的建筑才可能成为一座城市文明和现代性的标志,这是曲解了文明,曲解了现代。现代人讲求生活质量,而且更加关心自身的生存环境。在城市化进程迅猛推进的中国,科学的、艺术的景观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景观与城市形态、城市功能、艺术形态的关系值得深刻讨论。其中,公共设施的文化表达是构成整体城市景观的重要环节。

目前,各国学者对公共设施所界定的含义各有不同.对于初学公共设施设计的学生来说,景观的概念往往过于宽泛和模糊,明晰景观学的发展历史,深入思考其内涵,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实践公共设施理论与设计方法的同时,重视生态的、历史的、以及现代景观的客观存在,建立有机的设计观。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于2002年开设公共设施专业,迄今已有十余年历史。学院一贯秉承“实践教学型大学”的办学思路,在近年来的一系列重大设计任务中积极组织多学科、多专业的合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并成功的将实践成果和经验反馈到教学中。公共设施专业方向最初是由产品设计分支而来,在多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中,总结了一套将公共设施设计与景观设计、城市建设有机结合的教学思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明晰公共设施设计与产品设计的共性与区别

从办学历程来看,作为一门边缘性、交叉性学科,公共设施设计从广义概念产品设计分支而来。公共设施设计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的公共环境产品设计,有着产品设计单体所具备的形态特征、使用规律,也遵循一般产品的设计程序和工艺原则。像所有的产品一样,公共设施设计必须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前提。

公共设施与普通产品的用户群体有所不同。当代社会绝大部分的产品消费基本遵循“谁购买,谁使用”的原则,即使是赠予性质的产品,也可认为是使用者的消费支出被代为承担了。公共设施的消费者一般是政府或企业,使用群体是广大居民,其范围是从全社会到某些特定人群,使用人数庞大,不存在单独使用的情况。公共设施不仅仅是迎合个人或小群体的审美习惯和使用要求,还要满足更广泛人群。而社会中的使用者本身就具有族群、年龄、性别、性格、文化水平、健康状况等等的区别。

公共设施与普通产品的适用环境有所不同。顾名思义,公共设施更多存在于公共空间内,它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结合于周边一切环境。包括自然条件、城市环境、建筑空间、人文背景。同时,公共设施设计要遵循城市建设的一切法规和标准,具有专门的系统性和功能性要求。

对于普通的产品设计学生,他们的作业往往是单体设计,把效果图表现在一个白色背景中;而对于公共设施设计的学生,应该在单体设计之外,融入整体概念和规划构想。例如,公共设施的效果图应有环境和光线的补充,在整体设计中考虑空间内的数量和体量,考虑时间上的可更换性和可持续性。

公共设施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设施是城市景观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它所发挥的作用既包括其本身的使用功能,还要体现装饰性和意象性。公共设施的创意与视觉意象,直接影响着城市整体空间的规划品质。这些设施与公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城市的景观密不可分,而且能反映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文化水准。从街区、局部地域、整体环境的角度来进行公共设施的设计探索,有助于构建一个融城市特征、文化、功能性和装饰性等元素为一体的环境。

景观文化观对公共设施的影响

景观是一个地理学名词,更是一种文化和表达.公共设施不是孤立的单体存在,它与纵向的历史、横向的周边环境,以及营造者与欣赏者的内心交流息息相关。作为景观构成的一部分,通过景观学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公共设施在公共空间内的一些现象,和创造这种现象的动因。公共设施设计借助景观意识,利用文化符号来表达,不仅能强化设施的文化感,也使公共设施设计成为艺术化的造物活动,成为文化的手段。绝不能把公共设施设计仅仅当成一种工程活动,使其简单化、孤立化。

景观学课程促进公共设施教学

公共设施设计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材培养需求。开拓学生的设计视野,使学生全面系统的认识公共设施设计是一个产品设计的新领域,是一个全面的设计系统,理解人的行为与产品设计的关系,了解“人――产品――环境”的和谐统一的关系,确定公共设施在使用中的作用。通过整体性的景观意识培养,使学生更自觉的在设计准备阶段明确对客观环境的分析,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城市环境的分析;使学生明确对人群角度的理解,包括贯彻人性化思想、需求和行为特征、人流分析、无障碍设计理念。

景观学思想对公共设施设计学生的影响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一是同时具备美学上的愉悦和环境、经济上的可操作性。二是提高设计者的文化修养和内心境界。

小结

公共管理经济学范文3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精神关怀

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实践中,虽然许多班主任任劳任怨,责任心非常强,迫切希望把班级工作抓好,但学生却不一定理解、支持、敬爱班主任,也不一定能把班级管理好。有的班主任不及时反思、梳理、总结工作,结果虽然非常累,学生反而厌恨班主任,跟班主任对着干、逆着来;有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就事论事的多,能对班级进行系统管理和构建良好班级文化的少;有的班主任,管理班级急在心里,表露在工作中,结果越急管理越没有思路,学生越反感,班级越管不好。针对部分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情况,本文就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精神关怀谈一点自己的做法。

一、理解尊重学生

学生是正在成长的人,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也在所难免,毕竟“金无赤足”。品学兼优的学生固然可爱,有问题的孩子则更需要教师的爱心倾注。对困难生出现的学习上行为上的差异或严重的行为过失,教师要学会设身处地正确认识理解和诱导,要站在“人”的角度尊重他们的人格,对可取之处应予以及时肯定,切不可“恨铁不成钢”,用过激的言行刺伤他们的心灵,或体罚或变相体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破罐破摔”。爱默生曾中肯地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我班有一位学生,父亲打工出了事故,母亲体弱多病,加之基础差,性格内向偏执,还染上了吸烟恶习。我通过观察和家访发现该生本质不错,平时经常找他谈心,问寒问暖,动员学生为其损款,鼓励上进,上课抽问也多加鼓励,一年下来,该生改掉陋习,学习由末几名进入优秀行列,还当上了班干部。

可见,对学生的热爱、理解与尊重,实际上为他们营造了一个情感氛围,有利于他们自身的矫正,其良好的思维,行为习惯也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二、班主任要展示个人魅力

要想有效对学生进行精神关怀,还要看个人魅力。班主任的个人魅力决定着班级有没有向心力,决定着班级有没有凝聚力。我认为班主任的个人魅力主要表现在:

1.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能给予学生春风般温馨的鼓励,使学生生活充满阳光、充满朝气、充满激情。

2.勤奋进取的精神态度。成功总是由汗水凝聚而成的,歌唱得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班主任勤奋进取的精神态度能不断激励学生,给学生无穷的力量。

3.严肃认真的工作和生活态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嬉皮笑脸的轻浮态度只会培养学生阿谀奉承的不良习惯。班主任严肃认真的工作和生活态度,能培养学生沉着、扎实的学习作风。

三、帮扶和谐共振

“十个指头有长短”,困难生则是那最短的一根指头,“一花独放不是春”,光靠班上的优生建不好班集体,更多的困难生则需要爱心奉献,人文关怀,促使其共同前进,达到“百花齐放春满园”才是佳境。这就需要教师对困难生的个性特征、心理动态、理想、学习、表现等有清楚掌握,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我的做法是,将困难生分类,建立“爱心帮扶”机制,优生与困难生结对,科任教师、班主任与相应困难生结对,随时关心他们,构成磁场效应,合力共振。一年下来,我班十一名困难生有三名进入B优,三名进入C优,有两位同学在省级作文赛中获奖。

四、批评从赏识开始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而且是未完成的生命体,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呈现出了精彩纷呈的色彩也难免会暴露一些缺点,犯一些错误。班主任以敏锐的观察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多维度评价学生,更有利于一个生命的成长。任何一个人都是一分为二的,批评和赏识同时进行并不矛盾。在日常工作中我发现把赏识作为批评的第一步也是一种策略。任何学生都有优点和缺点,如果只是盯着缺点一味批评,往往会让学生更叛逆,久而久之优点也丢掉了。所以从表扬学生优点入手,让学生找到自信,再指出缺点帮他改正,也是有效的教育方法。

五、创设民主开放的班级氛围

公共管理经济学范文4

关键词:独立学院;系级办公室;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009-02

一、精细化管理的含义

“精细”一词意为“精致细密”。朱熹曾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细化管理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管理理念,象征着一种文化,同时也是社会分工、服务质量精细化的必然要求。“精细化管理”源于汽车行业的“精益化生产模式”,经过演变形成了今天的全新的管理学概念。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在于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位管理者要尽职尽责,工作要切实到位,尽可能最大限度的减少资源的占用、降低管理成本,最终实现以最小的投入创造出最大的价值。精细化管理不仅仅是一种管理理念,它更侧重于实际的管理过程和方法。老子有句话“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1]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样的工作,首先要做细做透,细中见精,以小见大。精细化管理同样如此,要在常规化管理的基础上,将工作明确化、责任到人,从而追求高效率的一种管理方法。近几年,高等学校也引入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更加关注管理工作的细节,讲究精益求精。在工作安排方面,更加强调目标明确、突出重点、分工协作、追求效率。学校如同一颗大树,管理工作不仅要扶正主干,而且要注重每一个树枝长得好与不好,这些细小的树枝最终决定了大树的形状、轮廓,是否枝繁叶茂。学校管理要覆盖到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从小处着眼,精益求精,教书育人是一个精雕细琢的过程。

二、独立学院精细化管理的功能作用

1.精细化管理是独立学院管理模式的重要创新。精细化管理从企业延伸到教育领域,是学校管理模式的创新之举。精细化管理力求注重细节、优化资源、降低成本、提高绩效,强调整个管理过程的高效率运作以及管理的质量。纵观国内外的一流大学,无不关注细节。依靠粗放式的管理很难培养出优秀的教师和学生,诸多拥有一流硬件的学校却未能成为一流的名校,究其根源在于学校管理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各方面对细节管理和内涵发展不够注重。对学院的教师进行了科学、明确的分工,细化了责任,形成了“点线面体”的管理体系[2]。

2.精细化管理是现代大学管理的一种创新与实践。独立学院应该将精细化管理作为长远的发展战略,制订总体实施方案以及实施细则,并成立专门的督导小组,专门负责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和后续的监督考评。精细化管理的本质在于对战略目标的分解细化、重点实施。不遗漏学校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以提升细节为提升学院整体执行力的源动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师德风尚的培养需要精细化的管理,学生学习习惯、为人处事的培养同样离不开精细化的管理,精细化管理是现代大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3.精细化管理是独立学院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精细化管理要求学校严格执行教学规划和规章制度,重视教师的思想引领和经验分享,倡导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渗透和强化高校教学的理念。注重内部控制制度的量化和细化,要有针对性加强管理过程的某些环节,注重整个过程中的监督控制,并通过绩效考核严格约束教职工,设置严格的激励考核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以提升独立学院的办学水平为目标,以规范和效率为引擎,以精心细致的态度为保障,切实注重管理过程中的细节,以最小的成本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层次。

三、独立学院系级办公室精细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不完善的系级管理规章制度,急需重建和改进。系级办公室是新的部门,同时也是执行系里政策指令和教学计划的部门、协调上下里外关系的部门,起着承上启下、协调学院和系里关系的作用,是系里展开工作的枢纽和协调中心,但是实际上在系级办公室刚起步的时候,各项规章制度都是百废待兴的,非常的不完善,这对工作的开展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3]。

2.模糊的分工,不明确的权责。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新生儿,与我国传统学院的管理制度和方法有着极大的不同,因此,原先的管理制度没有多大的借鉴意义;另一方面,我国新时期人口的增长和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也空前高涨,大量的独立学院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蓬勃发展,独立学院的规模快速增长,院系逐步完善,这直接导致独立学院内部的关系愈加复杂,难以管理,而由于职责、分工不同,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同部门工作因素强度压力不同,也是非常正常的事,这对于内部人际关系的团结和工作气氛的协调都是很不利的因素,极大的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精简的工作人员,杂乱的工作内容。独立学院一般都是民营资本运营,管理者为了节省开销,减少运营成本,一般都不会设置太多的行政人员岗,所以这样相当于加倍了在职员工的任务量,而且工作内容复杂琐碎,都需要付出极大的精力和时间,而且系级办公室作为学院所有命令和政策的终端执行者,面对的是大批量的学生群体,真正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是难以预计的,还有这些工作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都是极有可能发生的。大批量的任务加在有限的工作人员身上加大了出现失误的几率和恶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四、独立学院系级办公室精细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针对独立学院系级办公室精细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树立新观念,制定新目标。首先要从大家的思想抓起,树立精细化的理念,让大家明白精细化并不是悬空的理论,它对实际工作的开展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能极大的提升学院的工作效率,形成良好有序的工作氛围,对学员和个人都有很正面的效应,是势在必行的理念,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其次要明确目标,就是要彻底把精细化的理念贯彻到具体工作的每一个流程中,让每个人都可以直接的明确精细化的工作要求和流程,从而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方向,有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2.优化步骤,做好细节。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内涵就是有条理性的做好目标分解,既要保证总目标方向的正确性和小目标的可操作性,理念的贯彻还是要依赖于各级工作人员确切的工作内容的精细化程度。规范是精细管理的基础,也保证了目标的顺利达成。学校要有明确的规范来约束师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各级工作人员也有有明确的认识规范的意义。而规范设立的基础就是方便改善师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是非常人性化的爱。具体的细化管理单元包含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保障等方面。教学管理精细化主要是指教学流程的精细化,包括备课、课堂教学、批改作业、教科研等的精细管理。精细化还可以加入对教师教学素质的考察和培训;在德育方面,学生行为养成教育要抓细节,从坐立行走、课堂秩序、学习流程、礼仪规范等入手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各班的班级管理也要有精细化的工作要求;后勤服务精细要做到卫生清洁,维修及时,安全有保障,对后勤物资做到及时合理的利用,无浪费闲置物品。

3.文化环境精细化,搭建有价值的平台。学校要从大的方面创建倡导精细化理念的文化氛围,让大家从内心深处接受认可精细化的巨大价值和实施的必要性,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是保障师生合理有序生活学习的必要措施,要影响倡导人人想精细,能精细的工作作风,并且让大家切实感受到精细化管理的好处和长期发展的巨大价值。让大家都能在学校搭建的平台上靠实践精细化的理念和工作作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业绩考核体系精细化,形成体制。将考核体系与精细化管理的实施紧密联系,让考核体系能够深层次有效的服务督促员工精细化工作的具体实施,让他们从内心和精神层面都深刻落实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作风,将精细化管理与工作人员最在乎的奖励与晋升体制直接挂钩,为切实精细化管理的员工提供更好的工作平台和更人性化的工作体验。建立完善行之有效的规范体制,让所有制度内的人都能受益。

总之,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格局,一条大道,当精细化管理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内在修养时,他将会对我们的生活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将以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次影响更多的人。

参考文献:

[1]汪中求,吴宏彪,刘兴旺.精细化管理[M].新华出版社,2013.

公共管理经济学范文5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 大学生 就业困境 对策

1.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背景分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改革已经进入自主择业阶段,毕业生就业已经不再由国家负责安排,我国高等教育也已经步入大众化的发展阶段,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就业困境,整个劳动力市场的人才供求也呈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而供大于求也必然会导致劳动力价格的降低,进而影响就业人员的价格预期,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但是由于他们的能力不足,经常会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也会因此而面对更大的就业压力。但是,从用人单位角度分析,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方面经常会遇到人才素质不能满足工作需求的问题,也就是说现阶段的大学生素质在供给上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造成这一局面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两方面,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但是实际的高等教育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却较之前有所降低,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在扩招过程中并没有适当的扩大师资队伍,进而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加之,高校内部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存在严重不足,并没有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导致很多高校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择业上更加困惑。

2.新公共管理理论适用于大学生就业问题

新公共管理的出现标志着政府管理模式已经从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方向转变,齐更加注重以顾客为导向,并且以经济、效率、效益对目标的完成机型测评,更加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对于大学生就业服务问题而言,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政府提供服务,这些服务大都包括就业政策、就业培训、就业信息等等,对于这些服务内容每个大学生都有同等的机会享受,但是,政府的服务内容在大学生数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并不会因为增加或者减少某个人而增加或者减少服务成本,也就是政府的就业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虽然在理论上大学生的就业服务是非竞争性的,但是在实际的就业实践中大学生就业具有一定的竞争性,但是在一个相同或者相近的活动空间中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和就业信息都是相同的,而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别人在就业服务中获得了就业岗位,那么自己的就业机会就会因此而降低。新公共管理理论中所提倡的“服务型政府”“有限政府”等理念,符合当下政府与社会互动关系的合理发展,新公共管理更加强调第三方在公共服务中所发挥的作用,在现阶段的中国,第三方服务在公共服务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其主要用于解决公共产品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所以其同样属于公共管理服务的范畴,为此,从公共管理视角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3.新公共管理视角下改善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对策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公共管理部门与私人管理部门之间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为此,政府部门完全可以采用或者借鉴私人管理部门中的各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依照顾客的实际需要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只有这样,政府才能更好的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就大学生就业来说,政府部门就应该立足于大学生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按照市场竞争机制试试有效的管理和决策,以不断提高我国公用服务的质量。针对当下大学生就业制度保障不完善,就业市场信息不畅通等问题,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3.1健全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规章制度

大学生就业市场主要包含了大学生、用人单位以及自由交易三个要素,为了给大学生就业提供制度保障,相应的制度规则就必须覆盖这三部分。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诸多制度法规还不完善,就业市场的运作也经常出现混乱状态,大学生上当受骗的现象屡屡出现,严重损害了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声誉,也使得大学生自身权益受到了损害。为此,我国应该健全就业市场的规章制度,完善我国的就业法律体系,不断优化就业市场环境,确保我国人力资源交易的正常开展。

3.2创建市场化的大学生就业环境

首先,我国应该进一步保障全国大学生能够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现阶段,由于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发展不均衡,高校大学生大都集中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沿海地区等,人才分布的不均衡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全国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对于人才拥挤的地区,当地政府大都会借助户籍、学历、专业等限制人才的流动,但是,这种门槛的设置本身就是一种就业歧视现象,而且可能进一步加大我国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差距,增加大学生的自由流动的成本,为此,政府部门有必要减少这一门槛设置,确保人才的自由流通。

其次,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资源中心,为大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就业信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为全国大学生提供全面的就业信息资源,让大学生能够通过就业信息网络查询用人单位的信息,增加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最后,改革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促进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模式的转变,以适应市场人才需求。现阶段造成高校大学生就业困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高校教育模式还存在很多弊端,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难以快速融入社会。为此,各大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并且在日常教学中注意按照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合理创新教学内容,不断向社会各界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3.3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就业评价机制

所谓大学生就业评价机制,是指评价主体按照大学生就业评价的方法,以大学生就业评价为标准,对大学生就业评价内容进行相应的价值判断,从公共管理理论角度分析,在大学生的就业评价机制中,可以把政府作为作为评价的对象,因为政府对促进大学生就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可以借助各种宏观的政策手段帮助和改善大学生的就业现状;评价机制要考察的评价内容就是政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所实施的各项措施和手段。此外,要想确保大学生就业评价机制的顺利实施,还必须确保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是切实可行的,也就是说政府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就评价本身的作用来说,其主要是用于对未来发展的指导,而不是仅仅进行简单的优劣区别,为此,要建立完善的大学就业评价机制就需要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时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

4.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向前发展,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而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为此,我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缓解这一现状,从新公共管理的视角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改善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新视角,出台更多有针对性的大学生就业政策,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就业服务,进而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解决国内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参考文献:

[1]朱沙,郭佩霞.我国公共产品基础理论研究进展与评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1(10)

[2]史淑桃,李明玉.高校毕业生就业态势:十一五的回顾与十二五的展望[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09)

公共管理经济学范文6

关键词:学生管理工作;困境;策略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涵和地位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主要分为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两大工作内容,教学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围绕科研教学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如课堂教学、学科知识竞赛、科研项目创新、专业课程课外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撰写或设计等教学活动,而学生管理则是对除教学以外的日常性事务工作进行管理,可细分为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与服务、党建工作、就业指导、教育精准扶贫等工作内容。长期以来,高校学生管理以班级或专业为单位,以班主任或辅导员为主体,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强化理念灌输、专业技术知识学习、人文素质培养,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贡献了力量。从以上管理工作的内涵和内容可以看出,学生管理工作是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整个高校的正常高效运转,离不开教学科研人员教学生以知识,同时也需要非教学人员对高校后勤、党建、招生、就业、心理、贫困资助等各项非教学事务进行有序的管理,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乃至于将来,两者都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互不可缺的。因此,在做好教学管理工作的同时,十分有必要分析当前学生管理工作所面临的困难,探索破解困难的各类方法,以达到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目的。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困境

在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日益提升,这也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高要求,以培养出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笔者认为,现阶段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面临着以下几点困境:

1.高等教育大众化过渡引起的工作困境

我国自1999年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后,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高校招生人数激增,在校大学生数量成倍增长,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数量逐渐增加,国民的素质整体提升,无疑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如生源质量的整体下降,且当今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这一代大学生集物质丰富、社会家庭宠爱于一身,存在以自我为中心、争强好胜,人际交往过程缺乏耐心和包容心等缺点,服从意识较弱,容易对学校的管理产出抵触情绪,从而做出一些抵触行为,导致一些校园暴力、心理或精神方面问题频发,这给学生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

2.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导致的工作困境

自全国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至今,高校学生住宿、出行、餐饮等其他在校生活方式随着后勤服务社会化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有的学校的学生可以选取不同价格的宿舍类型入住,就会出现不同专业、不同院系混住的情况,这深刻影响着传统的以年级和班级为单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工作模式,工作实操难度和工作量陡增。有的学校教学与住宿不在一个地区,学习和生活分隔开来,学生经常在校园和城市之间穿梭,这给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不便。诸如此类由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引起的工作难题,如果引导不当,管理松懈,极易造成约束过少,学生在思想、行为上呈现出慵懒散漫的状态。

3.互联网时代冲击下造成的工作困境

互联网的发展给大学生带来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提供了发挥自我才能的广阔舞台,在影响教学教育工作方式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意识形态的传播。人人都是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掌握话语权。现今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6-23岁之间,正处于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特别是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的不良意识形态,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对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也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教育效果,加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和工作量。

三、提升高校学生工作策略

1.强化“以学生为本”的工作原则

学生工作应秉承并不断强化“以学生为本”的工作原则,即开展一切工作均以实现学生利益最大化作为根本。在学生管理和活动组织方面,全方位多维度尽可能全面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和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互联网不良思潮的错误影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通过各类校园社团活动提升学生各项能力和水平,增强其综合竞争力。在学生成长引领方面,学生工作从业人员应增强与学生沟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既做学生成长之路的导师,又争当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亲密朋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及时关注到每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异常心理动态情况,并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引导或教育方式,因材施教。比如在与贫困学生交流的时候要关注他们的自尊心,尽可能地提供帮助。

2.采取差异化、个性化的管理方式

学生管理工作虽然繁杂,耗费大量精力,却也不是没有章法可循。笔者认为,大学生在本科四年求学阶段中,每个阶段都有它独有的特点,那么学生管理工作就不能从入学到毕业都采取同样的方法进行管理,而是应该因势利导,根据各个阶段学生的特点采取差异化、个性化的管理方式,方能事半功倍。首先,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差异化管理,如大一新生刚入学,有些学生还未成年,侧重于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避免学生从高中阶段直接过渡到大学后的彻底反弹,出现迟到、早退或者旷课乃至于挂科、迷恋网络、厌学等一些极端的不良习惯;大二、大三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校园生活,且这个阶段的学生基本都已成年,具备自我管理能力,可通过班委、学生会等,进行学生的自我管理,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培养锻炼学生的沟通、协调、组织等能力;大四阶段学生,面临升学、就业等压力,大部分学生即将实现从学生到职场人士的角色转变,这个时期要注重对进行学生就业、升学等方面的引导,多开展就业、考研、出国深造等政策精神的宣贯,及时帮助学生解答就业、考研等方面的困惑,帮助他们顺利实现转变或继续深造。

3.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学生工作队伍

班主任和辅导员是学生工作队伍的主力军,教育部对辅导员和学生比例也有相关要求。但从近年的趋势看来,辅导员队伍因受职业发展不清晰、职称晋升存在困难、自身职业信念和素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失,导致各大高校辅导员和学生比例严重失调,这对做好学生工作是极其不利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