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学案例分析范例6篇

公共财政学案例分析

公共财政学案例分析范文1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北京100142)

内容提要:本次共搜集了34个(25个发达国家、9个发展中国家)国家和地区新能源、信息技术、新材料等9个行业共93个产业案例样本及相关的财政支出、税收、公共债务和公共资源等8个政策信息,运用描述性统计与分析统计方法,总结财税政策的特征与规律,得出三个重要结论:一是财政支出、税收等财税政策工具都具有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效果,支持力度越大,绩效越好。二是财政支出政策最有效,短期内财政支出的直接作用方式更有效,中长期内财政支出的间接作用方式更有效。三是税收政策在短期内的作用不明显,在市场发育较成熟的条件下更能发挥作用。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税政策的基本经验概括为“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多种财税政策工具的配套使用;二是注重与其它公共政策的协调配合:三是注重选择合适的财税政策工具。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财税政策国际经验借鉴

中图分类号:F81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544(2015)06-0085-06

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纷纷致力于经济复苏,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财税政策充当了重要角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前新一轮国际经济竞争,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战略制高点。面对新一轮国际竞争,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明确地提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战略。当前,我国各部门、各地区正在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对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实践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研究世界各国财税政策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成果还不是很多,主要有代表性有张少春(2010)、郑胜利(2010)、王宏、骆旭华(2010)、曹文平、周留彬(2012)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财税政策经验借鉴。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基本上是对个别几个国家进行研究,对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国家和地区进行系统的研究还不多。本文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归纳总结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财税政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从中找出一般的特征与规律,为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政策参考。

一、主要国家和地区财税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样本描述

(一)财税政策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

市场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市场本身不存在或协调失灵,具体表现为:一是在市场需求方面,面临市场需求不足或不存在、不确定等问题;二是在产品供应商方面,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投入、技术及生产能力不稳定、原辅料及相关产业不配套、与传统产业竞争等问题;三是在中间制造商方面,面临缺乏最终需求引导的投入、要素成本过高、缺乏风险分配市场、路径锁定等问题;四是在科研要素市场方面,面临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等问题;五是在人力资本方面,面临“干中学”环境不具备、大学缺乏相应的专业或生源不足等问题;六是在金融保险服务方面,面临缺乏风险投资支持等问题;七是在行业协同与成熟度方面,面临与产品相关联配套的产品不存在、因缺乏足够的规模而导致成本无法分摊等问题;八是在公共政策与服务方面,面临缺乏相应公共政策、政策不配套等问题。

正因为市场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存在明显的缺陷,需要财税政策纠正市场缺陷。当前,主要国家和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财税政策充当重要的角色。即使是一惯遵循自由市场的国家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财税政策都充当了决定性角色。日本、芬兰等国家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政府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日本政府利用财税政策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印度财税政策推动医药产业崛起、芬兰成功实现从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等,都体现了政府财税政策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要作用。

(二)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的财税政策变量与产业绩效变量描述

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由消费群(包括整个产业链的最终消费者)、最终生产和服务厂商、中间品及要素市场、关联服务业四类主体组成。政府以各种政策工具和资源的配置来影响产业选择,因此,需要收集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所涉及到的可能关联经济利益主体相关的财税政策等。我们主要收集的变量包括:产业差别政策、政府承诺与保障、财政支出、政支出的持续性、税收政策、政府债务政策、公共资源政策、与其他公共部门的配合、产业发展绩效评价。各变量的分类及特征见表1所示。

(三)样本案例、资料来源及其研究方法

1.样本案例与资料来源

本研究以34个国家和地区(9个发展中国家、25个发达国家)9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案例(涉及到新能源、信息技术、新材料等9个行业)为样本,总结分析当前各国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特征与规律。9个国家发展中国家分别是阿根廷、巴西、俄罗斯、哥伦比亚、泰国、土耳其、印度、智利、中国台湾地区;25个发达国家分别是奥地利、澳大利亚、冰岛、丹麦、德国、法国、芬兰、韩国,荷兰、加拿大、卢森堡、美国、挪威、葡萄牙、日本、瑞典、瑞士、西班牙、希腊、新加坡、新西兰、匈牙利、以色列、意大利、英国。资料主要来源:(1)门户网站;(2)政府门户网站;(3)专业性研究网站;(4)图书馆数据库;(5)专业研究杂志与内部资料。

2.研究方法与模型

本文研究主要是采用描述性统计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在比较各种财税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效力大小时,构建多对数回归分析模型。以财政支出政策、税收政策、债务政策和公共资源政策作为因变量,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绩效为自变量,进行多对数回归分析。

二、主要国家和地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的一般特征

根据收集的案例信息,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总结出世界各国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的一般特征:

(一)大多数国家普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产业差别、系统的财政支出、税收优惠、政府担保借款、公共资源优惠等政策

表2统计结果显示,87.10/0以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受到产业公开差别性待遇,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例为67.7%,政府利用自己的信誉为产业进行直接或间接债务融资的比例为49.5%,实施公共资源优惠的政策比例达到近48.4%,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系统的财政支出政策的比例高达89.2%。

(二)短期内财政支出作用方式以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并重,中长期内财政支出作用方式以间接作用为主

表3显示,在短期内,财政支出的直接作用方式与间接作用方式在案例中各占74.2%,这说明财政支出的直接作用方式与间接作用方式并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期,可能因新兴产业产品市场不存在或需求不足,需要政府采购。在中期内,财政支出以间接作用方式在案例中占66.7%,财政支出以直接作用方式在案例中占25.80/0。在长期内,财政支出以间接作用方式在案例中占80.6%,财政支出

(一)财税政策工具都具有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支持力度越大,绩效越好

产业差别政策、政府承诺与保障政策、财政支出政策、税收政策、政府债务政策、公共资源政策、部门配合政策等各项政策,不管是何种支持强度、何种类型的政策,都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即使是财政支出象征性的支持、公共资源一般性的支持、财政政策独立地使用等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各项财税政策工具支持的力度越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绩效越好。从产业差别政策发挥的政策效力来看,存在公开性差别政策比产业政策的其他类型的产业绩效好,存在公开性差别政策的成功案例占总案例比例的69.9%。从政府承诺与保障政策来看,政府完全承诺与保障政策比该政策的其他类型的产业绩效好,政府完全承诺与保障政策的成功案例占总案例比例的66.7%。从财政支出政策发挥的政策效力来看,系统性的财政支出政策比零星的项目支持政策、象征性的支持政策的产业绩效好,系统性的财政支出政策的成功案例占总案例比例的74.2%。从税收优惠政策发挥的政策效力来看,系统性的税收优惠政策比一般性的税收优惠政策的产业绩效好,系统性的税收优惠政策的成功案例占总案例比例的58.1%。从政府债务政策发挥的政策效力来看,政府担保政策比有政策但不担保的债务政策的产业绩效好,政府担保政策的成功案例占总案例比例的41.9%。从公共资源政策发挥的政策效力来看,有力的公共资源优惠政策比一般性公共资源优惠政策的产业绩效好,有力的公共资源优惠政策的成功案例占总案例比例的38.7%。从政府各部门配合的政策效力来看,多部门配合的成功案例高于无配合或单一部门配合的案例,多部门的联合效应对新兴产业发展有显著绩效。

(二)财政支出政策最有效果,短期内财政支出的直接作用方式更有效,中长期内财政支出间接作用方式更有效

以财政支出政策、税收政策、债务政策和公共资源政策作为因变量,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绩效为自变量,进行多对数回归分析。其结果如表7所示。

从财政支出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政府债务政策、公共资源政策发挥的政策效力来看,财政支出政策最有效。从表7中可以看出,财政支出政策、公共资源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显示出了统计显著性。其中,系统性的财政支出政策的政策效力最为明显。系统性的财政支出政策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成功概率提高了近42倍,而零星的财政支出政策虽然有效力,但所产生的产业绩效(成功概率)仅增加24.5%。

如表6所显示,财政支出短期直接作用方式的成功案例占总案例比例的61.3%,财政支出短期间接作用方式的成功案例占总案例比例的37.6%,这说明短期内财政支出的直接作用方式比间接作用方式更有效。

相比较而言,财政支出中长期间接作用方式比直接作用方式更有效。财政支出中期直接作用方式的成功案例占总案例比例的19.4%,财政支出中期间接作用方式的成功案例占总案例比例的52.70/0;财政支出长期直接作用方式的成功案例占总案例比例的29%,财政支出中期间接作用方式的成功案例占总案例比例的64.5%。

(三)税收政策短期内的作用不明显,市场发育成熟条件下更能发挥作用

由表7统计分析显示,与财政支出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效力相比,税收优惠政策的作用不存在显著性,税收政策短期内的作用不明显。税收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短期内的作用不明显的原因,目前还不太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但可以做出以下推测: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战略性与前瞻性,往往很难被消费者所认知、认同、偏好,与现行的消费模式不相适应,因而,消费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培育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消费群需要足够长的时间。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没有消费需求或消费需求不足、消费群成长滞后的情况下,单纯依靠税收优惠政策并不能解决产品消费需求问题,只能依靠财政支出、政府采购来启动并维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市场的存在。政府采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从根本上说是解决需求问题。因此,税收优惠政策可能在短期内无法发挥作用或不存在短期绩效。等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有市场需求了,产业能自我循环发展了,税收优惠政策再作用于需求、成本等,降低企业成本、刺激消费,更能发挥作用。

四、基本结论与经验借鉴

公共财政学案例分析范文2

关键词:财政学;教学问题;建议

财政学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专业课程。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教育方式也应该由传统教育向现代化素质教育转变。在推进高校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探索与研究财政学教学的改革、培养以及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如何灵活运用财政理论,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一、财政学的课程体系与特点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它是一项政府从事资源配置的经济活动。财政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科,是我国各高校经管专业的必修课程。财政学实际上是一门侧重宏观分析的理论课程,它以经济学、政治学为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和解决,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应该做什么?如何做好该做的事?政府财政行为会对国民经济带来哪些影响等等?讲授财政学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了解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经济行为的地位和作用、厘清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政策制度、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财政问题等。新时期,财政学的课程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基础理论部分。财政学的核心问题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市场机制存在固有的缺陷,市场效率会大打折扣。从市场失灵的表现、公共产品的提供出发,分析政府干预市场的重要性。明确财政干预经济的重要性,探求其职能表现如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增长等;第二,财政支出部分。分析财政支出的分类、规模、结构、效益,重点,强调购收原理与制度。明确税收制度的构成,税负的转嫁,税收的归宿和不同的税种及其计算。了解国债产生、发展、种类和结构、功能与效应、负担与限度。重点掌握国债的发行、偿还以及国债市场的相关内容。第四,宏观调控部分。介绍财政预算的基本概念以及预算编制的程序,强调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背景、过程、成果。对于财政政策的阐述,由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切入,介绍财政政策的一般理论,以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简而言之,我国财政学课程的建立和发展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思想,有鉴别的借鉴西方经济学与财政学,立足我国国情,继承、发展和不断创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学体系。从财政学的课程体系分析,财政学具有以下显著特点:一方面,具有较强的普遍性。现实生活中,从大众的吃、喝、穿、住、行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政治活动,财政现象无处不在。例如:城镇居民享受政府提供的副食价格补贴;低收入家庭享受基本生活保障;下岗职工通过政府开展的再就业工程就业;政府出资兴建桥梁、道路、大型水利工程等。另一方面,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国家财政支持助学工程、春苗工程的实施,体现出了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职能;国家财政扶持落后地区、支持弱势行业的发展,体现出了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性;稳定物价、调节市场需求更是突显了财政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等等。

二、财政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教材是财政学教学的基础,是保证教学质量以及效果的前提。近年来,有关财政学的教材虽然不胜枚举,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陈共主编的《财政学》一书。这些教材虽然在内涵上探讨了政府、市场、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涵盖了教育、卫生、社保、公平与效益等问题,但是在外延上没有充分体现与经济发展同步出现的焦点问题,例如,互联网金融纳税、社区经济发展、慈善捐赠等,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学内容的“缺位”。此外,虽然财政学是我国经济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但是目前所有经济类专业的财政学教材几乎可以通用,不能跟具体专业进行有机结合,没有充分体现不同专业的差别和特色。

(二)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在财政学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选用多媒体教学丰富了教学的信息量,但是有些教师播放课件的速度过快,学生只能拿手机拍照,越来越提不起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粉笔+黑板,教学效果也不明显。所以灌输式、讲解式等传统的教学方法依旧占据着整个课堂,仍然处于教师讲,学生记的机械状态。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因此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加上财政学有些理论知识深奥难懂,学生遇到困难,来不及消化和吸收,在听课过程中还会出现睡觉、玩手机等我们不愿看到的现象,这不仅有碍学生思考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还会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目前财政学课程的期末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卷面成绩占百分之七十,平时成绩占百分之三十,其中包括了到课率、课堂提问、实践作业等情况。由于平时成绩的来源不规范,最终成绩的评定仍取决于期末卷面成绩。这样的现象会导致如下问题:一方面,考核方式很难将学生成绩拉开。这不仅对于平时课上认真听讲、积极配合教学的学生不公平,还会使学生形成只要考试之前临时突击,应付考试就可以的侥幸心理;另一方面,难以科学反映出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程度。学生通过复印笔记、寻找过关宝典就可以顺利修完学分,这样的结果与财政学的教学理念即培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相背离。因此,考核方式也是财政学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对学生的激励和约束作用极为重要。

三、优化财政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优化教学内容教材内容设置方面要紧跟时展,体现我国国情。我国政府的财政职能充分体现在财政收入和支出这两大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财政收入部分,密切联系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热点问题,教学内容中丰富增值税改革、税率调整、开征房产税和遗产税的具体内容。对于财政支出部分,要对接时下民生焦点问题。例如,国家宏观调控、教育经费投入等,提出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财政管理体制的思考。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差异化”教学。教学过程中,对于财税专业,重点讲解市场与政府二者之间的关系、公共产品的提供、公共选择理论、财政收支理论以及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等;对于工商管理专业,重点讲解税收理论与制度等;对于金融专业,重点讲解国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等;对于国际贸易专业,重点讲解外贸政策、关税、出口退税、国际避税等内容。只有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时更新财政理论和实践,打破不同专业选用相同授课内容的局面,才能适应各专业财政学的教学要求,才能让学生获得与所学专业有关的财政学知识。

(二)优化教学方法在财政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因材施教,结合所学专业的特点实施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教学。案例教学法主要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典型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案例内容,并做好答疑工作。在财政学中,可以实施案例教学法的章节有很多,例如,涉及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教学部分,可以引用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帮助学生分析财政必须介入“三农”的理由,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财政加大“三农”的措施和力度;涉及国际税收管辖权的原则与类型的教学部分,可以选用案例:跨国公司的国际避税。让学生了解跨国国际避税产生的条件以及跨国公司常见的国际避税行为,进一步思考国际避税的主要防范措施;涉及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教学部分,引用案例:105家中央部门同日“晒预算”——“阳光财政”带来新气象。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政府预算公开的不断推进、面临的挑战、取得的成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在推进阳光财政的过程中,我国政府预算的改革还需要做出哪些努力。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财政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师生的教学互动,继而提升教学效果。实践教学法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方法。在财政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企业、社区,搜集第一手资料。同时邀请地方政策研究室、发改委、税务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到学校开展学术讲座,帮助学生理解时下财政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厘清财政政策制定的现实依据和具体的实施过程、探索财政政策的走向;成立相应的实训室,例如,金融管理实训室、投资理财实训室等,学生可以在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到实训室通过软件模拟实习,进行实战演练,提高专业应用能力;加强学校与财政、税务部门的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实验基地,让学生真实接触工作岗位,锤炼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任务驱动法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来设计一系列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讨论、探索、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锻炼自学能力、提升技能、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方法。以市场效率与市场失灵举例来说,教师首先要提出学习任务:分析市场系统里家庭、企业、政府之间的收支关系;探讨市场机制的基本规律;了解市场机制的有效环境;阐述市场失灵的表现。其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目的。最后,教师进行效果评价,既要包括对学生完成任务过程、结果的评价,又要包括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总之,任务驱动法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用“学生学”代替“教师教”突出了对学生技能和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公共财政学案例分析范文3

【关键词】PPP模式 案例分析 风险 对策建议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我国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日益凸显,基础设施供给不足无疑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由于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PPP)项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缓公共部门财政负担,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与效率,使得PPP模式被大力引进到交通、养老、能源、废水处理等公共设施的建设领域。

通过对PPP项目失败案例的整理和研究发现,PPP项目的风险因素比一般项目更加复杂,发展过程更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来制约,同时,对成功案例的学习与借鉴是降低项目失败率的有效途径。笔者通过对失败和成功的案例进行系统性比较分析,找出PPP项目的潜在风险因素,进而针对不同的风险提出不同的发展建议。

二、PPP模式理论基础及案例分析

(一)PPP模式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出现了具有现代意义的PPP雏形,PPP模式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与构建现代财政制度方面等具有重要作用。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发改委、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将PPP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总体来看,PPP是指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就提供公共品而建立的各种合作关系。PPP模式之所以被世界大部分国家广泛认可,在于它有效地将政府和社会资本连接在一起,并以“伙伴关系、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作为其运行的特点。

(二)PPP项目的案例分析

成功的PPP项目能够解决我国财政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提高公共设施建设的效率。但是PPP仍然属于一种新兴事物,众多行业和部门并没有充足的经验以应对项目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样各样的问题,甚至监督部门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来制约,因此,许多PPP项目在实际应用中都遇到了诸多问题从而走向了失败。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同时从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找出导致项目失败的主要风险因素。

1.失败案例分析。本文选取了7个失败的案例,涉及了我国供水、污水处理、电厂、隧道、垃圾焚、公路和桥梁等领域,有一定的代表性。(见表一)

通过对以上7个案例的整理和分析,总结出导致项目失败的主要风险因素:法律风险、公众反对的风险、建设工期延误风险、政府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融资风险和不可抗力风险等。(见表二)

2.成功案例分析。如上文所言,在遍布了7个领域的PPP项目都面临了相似甚至相同的风险因素,关键性风险的分担、转移和规避是PPP项目成功的垫脚石。笔者整理研究了我国PPP项目中成功案例的典型代表,中信滨海新城项目和北京地铁四号线项目。

第一,中信滨海新城项目是我国PPP模式城市运营中首个获得立法保障的项目,剖析本案例中的运营过程和风险应对措施可对其他PPP项目提供借鉴。笔者认为中信滨海新城项目充分考虑了其合作运行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预见性的对关键性风险进行合理的分担和转移,这是项目能够成功的保障。(见表三)

第二,北京地铁四号线项目是国内首例以PPP模式运作的地铁项目。在项目运行上,首先确定地铁项目经营性投资和非经营性投资的比例;其次,在非经营性项目上,北京市政府采用灵活务实的处置办法;最后,政府根据一定的实际情况给予地铁运营商一定的政策支持。(见表三)

三、PPP模式面临的主要风险总结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和预防是项目成功的保障。根据风险分担机制的对应原则,可将以上风险分为主要由公共部门承担的风险、主要由私营部门承担的风险和由双方共同承担的风险。

主要由公共部门承担的风险有法律与政策风险、政府信用风险。主要由私营部门承担的风险有建设工期延误的风险、融资风险和市场风险。私营部门相比公共部门具有更专业的团队和项目建设经验,对市场环境以及投融资决策具有更好的控制能力。而公众反对的风险和不可抗力的风险是任何一方都无法独自承担的,因此属于应由双方共同承担的风险。事实上,除了上文列举的风险因素外,PPP项目还具有项目风险、第三方风险、关系风险等。

四、建议与小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总结,笔者分别从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应对今后PPP项目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一)公共部门的建议总结

1.针对法律与政策风险。首先,PPP模式近两年在我国迅猛发展,各行业都在寻找适宜的机会投入到PPP项目中,然而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并没有及时跟上步伐。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形成PPP方面的完善的法律体系,及时修订已有的部门政策以适应当前的PPP发展模式,最终建立一个具有规范性、实用性、统一性的法律框架。其次,我国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私营机构的发展,鼓励私营机构积极地参与到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最后,作为社会资本方,在享受国家政策支持的同时应充分学习PPP法律知识,不应存有投机侥幸的心理,否则在项目长周期的运行过程中定会面临法律及信用风险。

2.针对政府信用风险。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应该建立一种平等互助、诚实守信、互利互惠的契约关系,公共部门不能利用自身的权力与地位将风险全部转移给私营部门,私营部门也不能凭借自身在市场上的信息优势来诱导公共部门签订不平等的合同。对于政府方,应该建立完善的契约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和相应的惩戒措施,最终形成书面文件以监督各部门的行为。

(二)私营部门的建议总结

1.针对建设工期延误的风险。繁冗的审批程序、不完善的PPP规章制度、资金投入的不及时等原因都会造成建设工期的延误。为了降低建设工期延误风险发生的概率,应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PPP项目的体制机制,将运作流程规范简洁化。社会资本方应从全局的角度规范项目运作的各个阶段,弱化工期因素的影响,留有充足的时间引入民间资本,提高融资效率。

2.针对融资风险。一方面,政府应该在PPP项目上为私营机构提供适当的政策支持,比如为社会资本给予降税、贴息,在银行信贷体系中为社会资本提供担保使私营机构的信誉度有所提升。另一方面,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应创新融资方式、开发适合PPP项目的融资产品,与银行共同构成为PPP模式服务的金融组织体系。此外,私营机构自身对融资风险的认识与防范更为重要,私营机构应根据项目的特点与发展规模采取相应的融资模式,同时制定完善的风控与解决措施。

3.针对市场风险。市场风险包括流动性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利率风险等,私营机构应做好市场的前期调查工作,全面充分地了解市场并进行相关预测,结合政府和各大金融机构防范市场风险。政府应加快建设完善的资本市场环境,PPP项目是长生命周期项目,资金的投入、运用与退出过程长达几十年,因此需要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以保障资金来源的长期稳定。

(三)双方共同承担的风险应对措施

1.针对公众反对的风险。公众反对的风险是指PPP项目在建设期间或者建成之后会出现损害公众利益的情况,因此会遭到广大民众反对的风险。有该风险隐患的项目虽然也是为公共设施服务的,但项目期间很有可能使部分人群的利益受损,因此在关注项目最终成果的同时也应考虑到相关人群的利益。对于与公众利益相关的项目,应保证公众的知情权,一旦发生公众反对,政府和私营部门应对相关群众进行安抚,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双方应根据自身的责任大小承担相应的风险。

2.针对不可抗力风险。诸如地震、洪涝、全球性经济危机和战争等这类不可抗力风险,无论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都无法单独承担,因此需要双方齐心合作共同应对。

此外,在PPP模式发展过程中,财政、审计等相关部门应该相互监督和促进,建立监管与合作的协调机制,同时建立社会第三方的监督机构,形成政府和社会的双重监督。公共部门可以O立PPP项目的专业咨询管理机构,广纳PPP专业人才。为更好的监督管理PPP项目,公共部门自身要积极学习有关PPP法律及运营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专业素养。

本文主要针对七种风险提出发展建议,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的风险可以忽视,任何风险的发生都可能导致项目的失败。笔者相信随着我国PPP项目的发展,其风险应对措施定会愈加成熟,PPP项目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上定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来源于《北京地铁四号线PPP模式的启示――王彦行》。

参考文献

[1]宋金波,常静,靳璐璐.BOT项目提前终止关键影响因素――基于多案例的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4,7(1):86-95.

[2]亓霞,柯永建,王守清.基于案例的中国PPP项目的主要风险因素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5):107-113.

[3]周兰萍.新常态下PPP项目风险控制难点及对策[J].建筑,2015(20):8-17.

[4]谢伟冬,何雯.公私合作模式融资问题的研究与建议[J].城市轨道,2003(1):4-10.

[5]李永强,苏振民.PPP项目的风险分担分析[J].经济师,2005(9):248-249.

[6]刘薇.PPP模式理论阐释及其现实例证[J].财政税收与资本市场,2015(1):78-89.

[7]顾萍,王家明.PPP模式下社会资本风险识别与防范研究[J].网络与信息工程,2016(1):46-48.

[8]梁冬玲.PPP模式建设项目隐形风险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4.

[9]王彦行.北京地铁四号线PPP模式的启示[J].商,2016(25):269.

[10]武树礼.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引入PPP模式研究――以北京地铁四号线为例[J].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2014(6):47-51.

[11]何涛.基于PPP模式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风险分担合理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

[12]刘晓凯,张明.全球视角下的PPP:内涵、模式、实践与问题[J].国际经济评论,2015(4):53-67.

[13]周正祥,张秀芳,张平.新常态下PPP模式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软科学,2015(9):82-95.

[14]陈志敏,张明,司丹.中国的PPP实践:发展、模式、困境与出路[J].国际经济评论,2015(4):69-84.

公共财政学案例分析范文4

(1)材料体现了哪些政治生活道理?

(2)请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角度分析其所蕴含的哲理。

解析 本题考查同学们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一小问考查民主决策与政府知识,该小问属于体现类型题目,应透过材料思考政治生活的道理。材料中村民建议政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政府邀请专家进行论证等,体现了公民参与民主决策及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政府出台扶持政策,体现了政府履行经济职能;政府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体现了政府的性质、宗旨和政府活动的基本原则。

第二小问考查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按规律办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知识,由设问可知,从唯物论和认识论角度思考材料所蕴含的哲理,可结合材料回顾唯物论和认识论的基本知识点,找出与材料相关的基本观点。组织答案可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两方面、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按规律办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等方面入手,结合材料作简要分析即可。

答案 (1)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等参与民主决策,如村民向政府提出建议,专家论证等。政府审慎用权,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如政府听取村民,专家意见,制定政策等。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如政府出台政策,引导企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如政府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当地政府立足实际,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出台政策,引导生产,促进经济发展,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规律是客观的,政府的决策和实施过程,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政府组织考察,发展经济,体现了实践的决定作用。

例2 2013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重点,更加注重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大对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方面的投入。更加注重加强薄弱环节,加大对“三农”、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和节能环保、水利、地质找矿等的支持;更加注重勤俭节约,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深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财政的作用的。

解析 本题考查“财政的作用”这一知识点,财政的作用包括的子知识点有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三个方面。

材料中的“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应财政的第三点作用,即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材料中的财政“更加注重向民生领域倾斜”对应财政的第一点作用,即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材料中财政更加注重加大对“三农”、水利等薄弱环节的支持体现了财政的第二点作用,即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采用“子知识点+材料某处体现了这一子知识点”的格式组织答案。在作答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子知识点的陈述尽量用教材语言,二是子知识点与材料必须正确对应。

答案 ①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我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重点,更加注重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大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促进了社会公平,改善了人民生活,体现了这一点。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我国财政更加注重加强薄弱环节,加大对“三农”、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和节能环保、水利、地质找矿等的支持就体现了这一点。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我国2013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总供求保持基本平衡,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就体现了这一点。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体现(说明)类试题的基本解题步骤: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知识指向。审读设问,明确考查的是哪一知识点或哪一知识范围,并在头脑中对此知识点(或知识范围)的子知识点过电影似地快速回顾。

第二步,带着设问,审读材料,抓住关键信息。体现类试题的主要特点就是要求同学们分析材料体现或者说明了什么,因此,材料是解答体现类试题的关键。大家一定要带着问题分析材料,将知识指向和材料进行对接。材料一定要读两遍,第一遍快速浏览,了解大概;第二遍精读细读,将材料中与本题所考查知识(或知识范围)有关的语句画出来,简明扼要地标明此处体现了哪一子观点,为组织答案做好准备。

第三步,作答。把知识点和材料联系起来,形成答案要点。组织答案时可以采用“子知识点+材料某处体现了这一子知识点”的格式,也可以采用“材料某处体现了某一子知识点”的格式。

[练习]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目前,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出行需要,多数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偏低。为从根本上缓解交通拥堵、出行不便、环境污染等矛盾,必须树立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理念,将公共交通放在城市交通发展的首要位置。要按照方便群众、综合衔接、绿色发展、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快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由轨道交通网络、公共汽车、有轨电车等组成的城市机动化出行系统,同时改善步行、自行车出行条件。

上述材料体现了辩证唯物论的哪些道理?

公共财政学案例分析范文5

关键词:股票回购;财务分析;案例研究法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1

股票回购作为一种重要的市场调节工具,具有稳定股价,优化资本结构,增强投资者信心等作用。本文从近几年发生的以集中竞价方式进行股票回购的案例中选取了的伊利股份作为研究案例,从财务指标的角度探索股票回购行为对上市公司财务的影响,以期对股票回购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案例背景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56年,1996年3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股票代码为“600887”,成为全国乳品行业首家A股上市公司。

2015年7月10日,伊利股份颁布了《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关于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的独立意见》,为了“增强公司股票长期投资价值,维护股东利益,推动公司股票价值的合理回归”,伊利股份决议采取集中竞价的交易方式,以自有资金进行股票回购,资金总额不超过人民币10亿元。

二、股本情况

自成立以来,伊利股份不断增资扩股,最终实现了自身的良好发展。

三、财务状况分析

对伊利股份股票回购前后主要财务数据及财务比率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一)盈利能力

股票回购公告日后盈利指标均呈现良好的上升趋势。营业收入增长率在公告后呈增长趋势,且在公告后第二个季度达到最大值;在公告后的两个季度净利润率不升反降,没有明显的正向作用,但是在之后的几个季度其净利润率得到了明显提升且大于股票回购前的最高净利润率。综合可知,股票回购在较长时间段内,对提升净利润率具有一定的正向作用。

(二)偿债能力

偿债能力指标在实施股票回购的当季度略微下降,但体均呈现小幅增长态势,这说明股票回购后公司的资产流动性增强,但是并不明显;净资产率和固定资产率均呈增长态势,这说明股票回购后,伊利股份的流动资产减少,这与此次回购采用自有资金且回购后注销有一定的关系;资产负债率由公告前51.58%降为50.56%,且呈不断下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资本结构优化的作用。

四、结语

伊利股份宣布股票回购的时机恰逢股市非正常下跌时期,与“五选一”政策的时间吻合,这应该也是伊利股份此次回购的最大动机。在回购时机的选择上,伊利股份此次回购具有稳定股价,优化资本结构,传递积极信号,提高投资者信心等作用,同时兼具配合政府公共治理目标。

通过对伊利股份回购前后财务指标分析可以发现,营业收入与净利润率得到一定提高,但是偿债能力和资本结构优化方面的作用并不明显。

参考文献:

[1]肖超顺.上市公司股票回购择时能力及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

[2]李河柳.我国上市公司股票回购对公司业绩影响及市场效应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6.

[3]姜英兵,屈慧敏.股票回购的市场时机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财务研究,2015(4):78-86.

[4]谭洪益.我国上市公司股票回购效应研究――以宝钢股份为例[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5(2):62-67.

[5]郑文钰.我国上市公司股票回购对股东财富影响的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3.

公共财政学案例分析范文6

教学的内容安排问题。在具体内容上,表现出了两种主要倾向,一是继续以传统的国家分配论为出发点,一种以公共产品论为起点,这两种体系的断裂与对立表现出了国内财政学界在基本理念上的不同理解和思想冲突,不同学校的财政学理论教学在内容上差异巨大,整合两种财政学体系的基础理念显得很有必要。同时,财政学的很多基本理论和概念在不同的教材中表述差异也很大,像财政的概念,有的教材认为是国家和政府的分配行为,有的认为是收支行为。对财政的属性进行界定,有的教材有,有的教材又没有。与此同时,财政学教材的内容也有些与实际脱轨,对税收、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内容介绍得比较少,很多非财税专业学生学完财政学后并不再学税收学了,因而对税收知识了解甚少,这就为以后进入社会从事财税实务工作埋下了脱节的根。

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问题。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教学手段方面仍然很落后,依然是教师课堂上讲,学生认真地做笔记,记概念,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师生存在着教学“梯级差”,几乎没有太多互动,课堂气氛也比较沉闷。有些院校以为实现了教学多媒体化,教学效果就可以成倍大增了。事实上,在多媒体授课方式下,只不过是将手工板书的知识灌输变为计算机页面展示,教学的模式并未有多大改进,甚至因为课件播放速度过快,学生来不及记忆和消化课堂内容,效果比以前更差。成绩考核和评定也是以期末考试“一考定终身”,没有平时的课堂内外考核指标。这样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学生平时听课也会感觉枯燥不已,缺乏对财政实践的感性认识学完之后对财政学理论知识也理解不深刻,只有靠到考试前猛背狂背,考完试也就丢得一干二净,这种教学手段和模式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解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财政学课程教学的优化与创新路径

(一)针对不同专业选用差异化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不同的专业需要在统一的大教材体系下选择差异化的教学重点内容,以满足各专业未来知识和实务的需求。如财政专业的《财政学》课程应在强化基础理论的前提下,注意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金融专业应增加国债部分内容的课时量;国际贸易专业应增加关税政策、国际税收等内容的介绍。对于不开设税收课程的财务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应增加税种知识的课时比例,而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增加社会保险、社会保障以及公共福利方面的内容。在教学内容上,应该以公共财政学理论体系为主,主要包括政府经济职能、公共选择、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及政府分权等内容,其制度基础是市场经济制度和民主政治制度。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在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结课后,会计、税收、财务管理等专业课开课之前开设,使课程在安排上能够前后衔接,使知识的传授具有连续性、逻辑性和科学性。

(二)在教学组织方式上,应引入讨论、案例教学及社会调查等多种教学方式。财政学理论教学中应更多地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课堂讨论,通过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扬长避短,达到教学相长。如财政部分侧重理论应以课堂讲授为主,讨论为辅。具体可以在讲授财政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就财政总论、财政概念、财政制度、财政职能、财政支出、财政收入、国家预算等一些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专题讨论,也可以结合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一些专题讨论。通过讨论以使学生开阔思路和视野,举一反三,更好地理解社会经济政策。税收部分侧重实践,因此应以案例教学为主,课堂讲授理论为辅。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求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在接近实际的条件下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与此同时,财政政策和实践贯穿整个社会运行,时时刻刻就在我们身边,需要布置适当的社会调研任务,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家财政政策和民生概况,在学生调研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所在,进而为其思考政策制定和改良提供视角和思路,增强对书本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比如通过调查三峡移民的生活,可以更深刻理解转移性支出的意义和功能;通过调研地方政府豪华办公楼攀比之风,可以知晓财政监督与预算透明的重要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