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设计范例

公共艺术设计

公共艺术设计范文1

关键词:公共艺术;高校校园;空间环境

1高校公共艺术概述

1.1公共艺术的概念

一切具有公共性的为公众服务的艺术形态都可以称为公共艺术,这是对公共艺术概念最直接的表述。可以说,公共艺术是伴随着人类远古时期艺术萌芽而产生,随着人类历史政治经济发展而逐渐壮大的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从其本质上看,公共艺术最开始的创作便带着强烈的目的性,即满足公共需求,美化社会环境,体现集体精神。公共艺术设计,是指以人为核心,以城市公共传播、公共环境、公共设施、公共艺术装置为主要对象,运用综合艺术手段,创造舒适美好的生活空间、生活方式的设计。公共,是指服务的对象;艺术,是指它的精神性、文化内涵;设计,主要指它的物质功能。

1.2公共艺术与校园环境

高校校园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因其存在于大学校园而有其特殊之处,首先,它面向的群体是当代大学师生,这一群体象征着青春、活力和未来,在审美、价值观、生活态度等方面不同于普通公众群体。区别于工业、商业和居住空间的公共艺术,高校校园内的公共艺术应起到教育、启迪和文化引领的作用。其次,高校校园公共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校园形象,传播着校园文化,在无形之中拉近了学生与校园之间的距离,以其独特的造型、意蕴化作学生与校园之间的精神纽带。大学作为一个包含了学习生活、社会关系建设及日常生活的大熔炉,其环境注定与平时的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它在满足物质条件的同时更加强调精神文化生活的建立。所以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外,校园公共艺术所承载着的是整个校园的学术氛围、艺术氛围建立的重任,是最重要的精神文化建设元素,它反映了学校的底蕴,反映了整个学校的师生对于“美”的基本素养。如果校园仅作为一个学习跟睡觉的地方,那么我们在大学中的世界就被困在了一桌一床之上,人的行为就是几个方盒子之间的转移,思维就被框在了这种小空间中,而校园对于学生的作用只是两种行为的转化媒介,是不利于去建立整个校园文化系统。当人们走进一所学校,看到的都是相同的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操场等基础设施,这些设施是每个校园都有、人们都司空见惯的。而整个校园中最吸引人们眼球、引起心里共鸣,且直观体现校园文化的,往往都是一些公共艺术品,其中包括校园景观空间。所以,大学需要公共艺术来体现整个校园的精神文化氛围,去建立一个群体向的审美观,价值观和文化倾向,把校园中的人群的思维以及行为活动联系起来,直观的反映大学的文化,历史等精神元素,使学校的师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受到公共艺术的熏染,最终可以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积淀。

1.3高校公共艺术概念与发展

高校公共艺术设计,字面上理解就是依附于高校校园中的公共艺术,大到自然景观,校园文化,以及师生在校园里的各种行为,小到校园里的一花一木,以凳一椅,都属于校园公共艺术的范畴。二战结束后,经济发达的国家开始注重校园环境建设,出现了以功能性为核心的设计模式,将师生生活,校园文化融入到高校建设中,于是出现了越来越多以人为本,注重人与人之间交互的公共艺术,这就是高校公共艺术设计的来源。高校公共艺术最大的特点是依附于高校出现,在当今的教育模式下,知识不单单由老师授予,校园环境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学生的审美观与文化素养。我们应当认识到,校园公共艺术不只是单单的艺术品的堆放,而是对校园学校办学理念、校园文化的诠释,更加注重高校背后的文化内涵;也不是简单的景观设计中的点缀,应当是高校人文主义的结晶,能够融入到师生学习生活当中。它是物化的校园文化,在构建多元化的校园景观的同时,引导师生学习,了解该校的校园文化。

2南京高校校园公共艺术现状及问题

南京作为江苏省会城市,是闻名世界的六朝古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作为全国教育重点城市,南京学术氛围浓厚,高校林立,综合性大学的代表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理工类大学有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艺术类院校有南京艺术学院。随着经济发展和教学建设的推进,各高校也日益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公共艺术作品成为校园成为校园内不可或缺的装饰和标志。小组成员在走访了南京各代表性高校进行了调研后,对南京高校校园公共艺术现状做了如下总结:

2.1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南京许多高校都建有多个校区,有的老校区尽管建成已久,但在建成之初,无论校区规模大小,都会在校园内设置一些公共艺术作品,如起装饰作用的雕像、墙绘,实用性较强的凉亭、座椅等。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公共艺术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观赏功能和实用功能而没有及时得到修整,导致它们在校园的角落里被腐蚀、被遗忘。与此同时,在校园翻新、改造的建设过程中又不断有新的公共艺术加入,新旧之间往往缺少联系,相互交错难免显得杂乱。此外,各类公共艺术在布局和摆放上也缺少一定规划,未能真正起到融入校园、美化校园的作用。

2.2形式单一且缺乏个性

目前高校校园景观越来越趋于雷同化,不同学科、不同特色的校园区域内,设置的公共艺术在材质、造型等方面却并没有明显的区分或是特点展现。不仅是同一高校的不同区域,不同高校之间的公共艺术作品也是缺少个性,使得大学校园总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形式不变的喷泉、雕塑、长椅、巨石等造成人的审美疲劳,忽视了大学所具有的文化理念和学科优势与公共艺术的共存关系。

2.3缺少教育和校园文化传承作用

大学校园内的公共艺术是容易被忽视的隐性教育的极佳载体,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通过适当的艺术教育可以促使每一种智能开发到更高的水平。而当今高校校园内的公共艺术往往在追求外观和形式的过程中忽略了其教育作用。南京的不少高校都有悠久的办学历史、鲜明的学科特色和独特的校园文化,遗憾的是,大部分高校并没有通过公共艺术展现校园风貌,传承校园文化,这也使得校园内大部分公共艺术作品显得单薄,没有辨识性。

3校园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

3.1多元化

这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世界,各种设计审美元素融会贯通。公共艺术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姿态,尤其是在有来自各地的学生的高校校园。当今人的审美思维是受到了多民族多文化的影响而非单一的评价体系。公共艺术的设计强调公共性,注重的是与人的交流,所以必须尊重文化差异接受多角度的呈现方式。今天的公共艺术表现方式可谓是丰富多彩绚烂夺目,材质、灯光、高新技术等层出不穷,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必趋向于多元化。

3.2人文化

所有的人为艺术都是由人创造最后由人去欣赏,公共艺术更加不例外,所以设计必须关注公众的普遍思想感情,设计思想上应以人为本。高校的公共艺术小到面向校园师生工作人员,大到面向社会公众,必定要让设计融入到大众,以创造高校校园独有的文化。

3.3综合化

公共艺术是走出纸面的艺术,是一次艺术的革命。当艺术走进公共的空间走向大众的视野,就意味着他会朝多元化综合化发展。公共艺术受到建筑、材料、视觉、心里、民族、宗教等多角度综合化的影响,此外设计师还应根据学校原有的地形、气候等条件因地制宜,考虑到其功能性的问题。公共艺术受到外界的影响越多,他的综合化性质就会体现的越发明显。

4对高校校园公共艺术设计改进的策略

4.1高校校园公共艺术应起到美化校园环境的作用

艺术作品本身是具有美感的事物,公共艺术所展现的美应是普通大众师生能够欣赏和认可的美,是校园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出色的校园公共艺术不仅能够体现出校园环境自身具有的自然美和诗情画意的艺术美,而且可以营造出校园环境的社会美。同时,学生对校园的第一印象是从感知校园环境开始的,优秀的公共艺术能给学生们带来视觉享受和艺术熏陶,在德智体美的人才发展要求下,校园公共艺术不失为一种便捷的美学教育途径。

4.2高校校园公共艺术设计规划应有整体性和系统性

在设计校园公共艺术时,应从校园整体规划出发,根据绿化、湖泊、平地广场等不同场所环境的条件,以及校园师生学习、思考、休闲、娱乐、集会等诸多活动的需求,设计符合校园相应文化意境的公共艺术。此外,各公共艺术作品个体之间也可保持一定关联,可带来趣味性和校园整体环境的统一性。在处理新老校区和不同地域校区的问题上,由于各教学、生活建筑群体是学校的主体,是校园环境氛围的主要营造者,校园公共艺术应首先与校园建筑风格融合,从而使建筑特点和文化氛围得到进一步加强,而不可使公共艺术孤立于校园环境之外。

4.3高校校园公共艺术应体现时代精神和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是传道受业解惑之场所,亦是先进文化和时代精神的引领者。社会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校园公共艺术作为校园整体形象的缩影也应紧跟时代脚步,反映社会和国家各方面的“新”。在校大学生的身份即将从校园求学者转变成为社会劳动者,因此,在高校校园环境中适当展示当代社会生活的各种文化现象是必要的。与此同时,校园公共艺术也承担着发扬高校自身传统文化的责任,例如纪念名人校友和历史事件的雕塑、建筑,以及各种亭、碑、桥、池、石、树等,能够加强校园的人文积淀和学术氛围。

4.4高校校园公共艺术应具有文化教育和启迪作用

在现如今的高校公共艺术建设中,可以紧密结合各高校的自身学科特点和学科优势,让学科知识融于公共艺术品中,以此间接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大学校园设有众多不同学院,校园公共艺术可以适当与学科知识相关联,潜移默化之中调动学生思考积极性。

5结语

当代高校校园作为传播文化的育人场所,存在于此的公共艺术品更是一种特殊的美学景观、一种带着信仰的“文化符号”,在创作中必须从学校校园环境的整体规划出发,遵循育德育人的文化语境,坚持时代创新与历史传承相结合的基本观念,让身处其中工作、学习的教师、学生不由自主地享受、思考、憧憬、记忆和怀念,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认知和塑造学校独特性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崔松涛,王宇石.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M].黑龙江: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7.

[2]江哲丰.高校校园环境中公共艺术建设的原则与方法[J].学术论坛,2003(3):44-45.

公共艺术设计范文2

媒体艺术作为当今设计界的主流,与公共艺术形成互动,赋予了公共艺术新的内涵,拉近了公共艺术与观众之间的距离。结合数字媒体艺术的多样性,对南京公共艺术设计进行研究,探讨数字媒体艺术与公共艺术的融合,有利于加快城市公共艺术设计领域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突出南京的历史文化,塑造南京现代化的大都市形象。

关键词:

数字媒体;公共艺术;融合;地域文化

一、发展现状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的名片,在塑造城市独特性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共艺术已成为构建当代城市多元文化、传播公共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公共艺术作为城市中不可缺少的视觉艺术形象,记载着城市的历史,蕴涵着城市的文化。其设计既应满足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又应体现城市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数字媒体打破传统的单项公共艺术交流模式,使观者不自觉地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与之形成互动。数字媒体作为艺术与技术的结晶,是一种直接的信息传播方式,活跃于公共服务领域。在英国,数字媒体产业的产值约占GDP的7.9%,是第一大产业;在日本,电子游戏、动漫卡通、网络游戏等产业成为仅次于汽车业的第二大产业。国内数字媒体产业也在飞速发展,近几年,数字媒体技术与公共艺术设计的融合较为普遍。数字媒体具有公共性和人情味,不仅传播符号多样,而且反馈灵敏、调整迅速,对消费者行为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数字媒体融入公共艺术的意义

城市公共艺术在设计中越来越多地与影视广告、三维动画、网络游戏、网络艺术、数字音乐等现代数字媒体艺术相结合,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凸显公共性

数字媒体介入公共艺术设计,以视频艺术、音频艺术、编码艺术、交互艺术、网络艺术等手段为基础,将艺术与技术巧妙结合,产生了全新的动态艺术表现形态,丰富了公共艺术的内涵。在城市广场公共艺术设计中,利用数字媒体艺术的独特传播方式有利于广场氛围的营造,趋向大众化,具有亲和力,增强了公共艺术品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凸显了公共艺术的公共性质。美国芝加哥千禧公园中的皇冠喷泉(CrownFountain)就是数字媒体与公共艺术完美融合的典型实例。设计者将媒体艺术巧妙融入公共艺术,将喷泉的背景设置为多媒体屏幕。由电脑控制的多媒体显示屏交替播放着代表芝加哥的1000个市民的笑脸,以此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每隔一段时间,多媒体屏幕上从市民的口中会喷出水柱,为观众带来一阵阵惊喜,加强了媒体公共艺术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凸显了公共性。

(二)增强互动性

数字媒体融入公共艺术设计,丰富了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为公众营造出网上虚拟空间。随着数字技术的介入,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进行交流,互动性增强。为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而建的“国家公祭网”就是很好的例子。网友可通过网络媒体为遇难同胞点蜡烛、献花,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国家公祭网”设计色调以血红、黑色和白色为主,凸显了“国之祭、史之痛、民之愿”的主题。目前,该网推出了中英日三种文字版本。中文版主要分为公祭资讯、海外公祭、在线公祭、公祭回音、公祭教育、公祭知识和网上史料馆等七大板块。英文版和日文版均分为在线公祭、公祭资讯、公祭知识、论坛互动等四大板块。媒体艺术的应用不仅为公共艺术设计提供了高科技的设计平台,也丰富了公共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

(三)塑造城市美好形象

多媒体公共艺术作为动态艺术表现形式,通常以动态的形式与公众进行互动。通过动态媒体艺术手段,融独特的地域文化、自然环境与现代城市的气质于一体,可以彰显城市个性,营造城市的美好形象。在部分欧美国家,公共艺术已发展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标志。例如法国巴黎的凯旋门和埃菲尔铁塔,不仅形象地记载了城市的历史,而且体现了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又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策划者运用数字媒体艺术方式将各个国家的国旗以超大电子屏动态传播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给观者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

三、南京公共艺术设计

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六朝古都、十代都会。远古文化、六朝文化、明文化、清(太平天国)文化与民国文化交相辉映,悠久的历史为南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奠定了南京特有的文化底蕴。而目前真正能够体现出城市地域文化特征,且满足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公共艺术设计很少。南京公共艺术的设计大多没有与数字媒体艺术相融合,形式单一,不能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公共艺术设计要想体现出一座城市独特的审美价值,就应加强与数字媒体技术的融合。

(一)数字媒体在南京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数字媒体技术以“智能化”为主要特色,结合平面媒体、网络交互、影视动画等多种形式使得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多样化。2014年南京青奥会上大量采用了数字媒体技术,让南京在交通疏导、安全保障、休闲购物、旅游住宿、文化及运动场馆建设等公共空间的现代化设计方面均展现了世界一流水平,从而给各国游客留下了美好印象。南京多数公交站台的上方设置了显示“XX路公交车离本站还有几站”字样的多媒体电子屏。等候者可以根据屏幕上的提示清楚地了解等候的时间。

(二)数字媒体介入公共艺术的对策

1.视频和音频取代传统媒介

借助视频和音频等新媒体表现方式能够更好地体现城市的地域文化,塑造城市的美好形象。可以在南京城中心地段设置多媒体大屏幕,交替播放南京的文化、历史、娱乐、美食。在城市公交站台橱窗中,可以结合数字媒体手段,交替展示两幅广告,用多媒体动态广告代替静止、单一的传统广告。另外还可以在站台旁设置MP3播放器,根据人们的不同需求播放不同的音乐作品。

2.WIFI全面覆盖城市中心

三年内实现无线宽带全面覆盖市中心,加快推进城市网络数字化系统建设。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介入,人们可以借助无线网络技术与他人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交流。数字媒体技术结合网络交互艺术,由WIFI向游客提供手机定位导游。公众可以借助无线网络交互艺术,参与网络问卷调查,及时反馈信息,与他人互动,与公共艺术品互动。

四、结语

在数字信息化时代,公共艺术设计应加强与数字媒体技术的融合。数字媒体与公共艺术的融合,有利于增强城市环境的趣味性,增强公共艺术与公众的交流互动。这种互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更好地体现城市的文化,提升城市的品质,凸显城市的个性,塑造城市美好形象。

作者:唐丽 黄文静 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马骏,张新宇.浅析当代城市广场公共艺术与媒体艺术跨界设计[J].装饰,2012,(3):139-140.

[2]唐丽.唤醒城市的记忆———六朝文化背景下的南京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2,(3).

[3]陆明明.浅谈数字新媒体公共艺术的互动性[J].大众文艺,2012,(10).

公共艺术设计范文3

元素解构是指根据自身的需求,把传统景观符号中不同体系、时代和地域的一些单体符号按一定规律或随机地加以组合,形成一个新的体系,代表某种新的含义。对地域文化符号的解构,就是在本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对元素进行分裂、片断化、不完整化和持续变化的创作手法,使原有的视觉元素产生新的形象与新的语义符号。元素解构打破了原有结构的整体性,强调结构的不稳定性和不断变化的特性。对地域文化符号的解构与重新整合体现出朴拙、大气的文化内涵以及强烈而浑朴的生命本质,加之动感丰富的空间构架,形成全新的空间语境。保留文化符号的某些肌理,通过对元素符号的重新解构,使人们在感受设计创新的同时也领会到符号背后的文化内涵。元素解构的设计手法为医院公共艺术设计提供了新的空间表述方式,从而使地域文化具有了全新的视觉面貌。如杭州市下沙医院门诊大厅背景墙上的不锈钢浮雕取材自被誉为“天下奇观”的汹涌壮观的钱江潮,既提示人们,医院位于被誉为浙江“母亲河”的浙江省第一大河钱塘江边,更提示人们要以“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勇敢精神面对病痛,又告知人们要以“世人历险应如此,忍耐平夷在后头”的坚毅精神战胜病魔。在钱江潮的浪花中还加入了C、H、O、N、P这五种构筑生物体的基础元素,丰富了浮雕的文化内涵。

二、夸张变形

以当代的艺术手法,将元素意象加以夸张放大,产生具有震撼力的效果,夸张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是在某种限度和原则指导下的夸大和强调。在设计中,夸张往往是对符号的提炼、分裂与变形处理,无论是尺度、形状,还是材料、色彩等形式要素,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融进了新的内容和含义并加以强化,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象征符号,以此引起人们的共鸣,这种夸大的结果使人明白作品的“形”所强调的意义。如杭州市下沙医院住院厅背景墙石材浮雕“富春山居”意境清和,悠闲自在,宁静致远,取材于元朝书画家黄公望以杭州富春江为背景所创作的、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

三、借代手法

将地域文化元素中的局部、片段按照今天人们的审美情趣投射到当代医院公共艺术设计中,使其带有传统的文化信码,这样设计出来的公共艺术作品能起到新旧沟通的作用,并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西溪湿地是位于杭州市区西部的城市中次生湿地,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为杭州“三西”,也是目前国内第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内河流众多,水渚密布,植被繁多,生长着形形色色的水生植物,如睡莲、莼菜、菖蒲、野慈菇等。杭州市西溪医院门诊大厅背景墙上的石材浮雕取材自医院所在地——西溪湿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生植物睡莲,有着矜持超脱、芳华四溢、迎着朝气、抛去暮气的意境。杭州市下沙医院门诊大厅的挑台阳角选用具有杭州地域历史文化气息的“良渚玉琮”造型,通过现代手法演绎,使空间凸显杭州地域特性。

四、场景再现

场景再现就是把历史事件或传说中的部分场景通过画面的形式直接体现出来。这样能使人们联想起某一时代的生活、某个地域特定的传统景观,使人们对地域文化的理解更加具体和感性。如杭州市下沙医院在电梯厅、候诊区、门诊和病区过道等公共空间陈设以杭州运河和余杭塘栖、富阳龙门、桐庐深奥、建德新叶等江南古镇村为题材的马克笔画、风景油画和石材浮雕等,将江南古镇村的沧桑之美、江南园林的婉约灵动之美展现出来,带给人们清美的视觉享受。

五、结束语

公共艺术设计范文4

 

一、现代公共艺术设计   公共艺术起源于欧洲国家,发展至今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多年的发展历史让它在艺术上、社会上都占据了不可撼动的地位。公共艺术是以公共空间为基础,在公共空间中创造出来的艺术,该艺术的最大特点是既具有艺术性,又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它的存在不仅增加了环境的美观度,更增加了环境的协调度和可观赏性。该艺术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大约在20世纪末期,1965年伴随汉代石阙的出土,我国出现了第一件公共艺术品。由于公共艺术具有公开、开放的特点,因此它没有一个明确的创作范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共场所等地方放置了各种公共设施设计,其中不乏富有创意和启发性的设施,它们本质是属于公共艺术,但公共设施设计和公共艺术设计在出发点和表现形式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过去科技生产力都不发达的时候,人们进行公共艺术设计的渠道都是纯手工,可供创作的载体相对单一,这种单一的载体和简陋的工具限制了人们思维的发散和创作能力的激发。公共艺术建立在环境空间的基础上,它是公共艺术的载体,公共艺术的存在必须满足群众的要求,对人们有启示意义,对社会的和谐要起到积极的作用。公共艺术的出现不仅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其中更蕴含着传统文化和人文思想,因此公共艺术对人们了解历史文化和各地特色也都一定的帮助。公共艺术是出现在公共场合的,因此,它的设计和意义都要满足大众的情感需求,它不能只是一件纯粹的艺术品,应该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取向,才能在精神和心灵方面都满足大众的需求。因此,公共艺术不仅仅是一门艺术,它要展现的不仅仅是审美观和作用,它更注重的是艺术在人们情感上的满足。一件作品被设计出来,要能与观众进行情感的交流,传递创作者的思想,需要引起观众的共鸣。在我们生活当中就有很多这种实例,如候车站的电子导向器、马路上的盲道、公厕外的风干机等这些应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在设计造型上多变,增加了观赏价值和生活的趣味性。   二、现代公共艺术设计原生态设计理念   淳朴、自然一直是我国追求的品质,这种品质既可融入到我们的价值观又可融入到人生观。在现代人看来,淳朴、自然是一种难得的品质和状态,因此又被称为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无论是建筑物的设计,还是诗画的创作无一不是以追求自然淳朴为最高境界,因此自然、生态对我们生活还是存在一定的引导意义的。公共艺术表现的形式是通过各种介质构成艺术性景观,出现的位置是各种公共场合,如火车站、码头、机场、地铁站、广场、街道等;与农民雕塑家邬良英追求的通俗、朴实本质上是一致的。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如何让生态环境的思想与公共艺术紧密结合,而这结合的过程是每个艺术家需要思考的问题。生态环境和公共艺术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公共艺术是把人生观、价值观作为设计的目的,因此,在设计一件作品时,不仅要考虑作品与环境协调度,同时还要考虑该作品中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否满足大众的心里需求。若把这个作为创造公共艺术的理念,那公共艺术的发展空间将会越来越广阔。   原生态艺术设计理念是一种追求,一种对美、对自然、对艺术的追求,它重在突出自然,和谐环境。原生态艺术设计最早出现于民间,由于各地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地理气候的差异,其产生的生态艺术也是千姿百态,各具风格。无论生态艺术的形状、风格如何多变,它必定是与周围环境相互融洽的,只有与自然和谐,公共艺术才能展现自身的美。在现实生活中从不缺乏这种实例,如我国首都的奥林匹克公园,它的中间部分设计了一个下沉广场。这个广场主要用来展示我国特色文化,若把某个部分进行特别展示,这种展示方法不仅无法传扬我国的特色文化,反而会让作品显得突兀,其主要原因是作品与环境之间不和谐。从上述实例分析,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公共艺术作品创作的前提都是与环境融洽,只有融洽才能被大众和环境所接受。其次,作品本身蕴藏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是吸引观众的手段,只有具有意义和价值的作品才会在公共场合保存较长的时间,但前提是与环境和谐。汉字是我国特有的符号,它本身具有的结构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都让人回味无穷,将这些特点融入到公共设计当中是一项不错的创意,不仅改变了公共场合的美观程度,还传播了我国的汉字文化。原生态艺术设计理念重在突出人、自然和文化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看重的是艺术中所包含的文化价值以及传播的效果,艺术只是一种表现形式,这种形式是为了改变观众的视觉,让艺术的存在更有意义。比如说“深圳人的一天”,这就是一种公共艺术活动,本次活动的宗旨是艺术来自群众,从广大的民众中获取艺术作品,这不仅增加了活动的感染力,也丰富了参赛作品的风格特色,不再只是单一的由艺术家创作,其思想、文化和价值都来源于市民,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极大地满足了市民的心理需求。   三、原生态理念对现代公共艺术设计的启示   公共艺术可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生活、对环境的看法,加上现代技术的协助,让公共艺术的形式逐渐走向多样化。公共艺术设计中可融入文化、历史和地方特色,让艺术的表现形式多样,突出公共艺术的主题思想,让作品与现实环境相符合,把理想艺术转化成生活艺术,让生活艺术中带有古香古韵,让城市的整体环境更加和谐,文化更加丰富。面对发展如此迅速的社会,若一味地用历史来塑造艺术,恐会让人生厌,因此,我们需要学会用时尚现代的艺术语言来阐述历史文化,加深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发扬,呼吁人们在关注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城市公共艺术的感染力。   (一)现代公共艺术设计要体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再阐释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国家与国家、城市与城市、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频率越来越高,而随着交流的增多,照搬照抄的现象也日益增多,为了改变常用的题材,许多艺术家直接从西方获取素材,导致民族素材的缺失。有位名人曾说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风土习俗都反映着某个地方特有的文化沉淀,这种文化沉淀是某个地方的代表,其中蕴涵着特别的情感,因此,它与其他地方的文化是存在一定区别的,把这种文化融入到公共艺术设计当中,在翻新艺术的同时,还传扬了我国特有文化。如图1所示为严威创作的“中国风”,这件作品是把戏曲脸谱作为创作元素,用雕塑的形式对脸谱的结构进行塑造,而该元素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以此作为创作素材一下就突出了我国特有的文化,该作品的出现让周围环境充满文化气息的同时,还激发了我们的民族热情。从这件作品看来,公共艺术的展示不应局限在生搬硬抄上,应该用另外一种艺术语言来转换,让作品富含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价值。#p#分页标题#e#   (二)现代公共艺术设计要求与装饰物的和谐交融由于公共艺术来源于生活,因此,它反应的大多数都是现实的社会生活状态,它挖掘的是自然生态中存在的美,讲究的是作品与环境的协调度。如图2所示为背景地铁奥运支线站内设计,它是把我国特有的青花瓷作为设计主体,青花瓷花纹造型多样,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产物之一,把它应用在公共艺术中,让搭乘地铁的人感受到强烈的中国文化气息。公共艺术的发展需要事物的推动,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一味地搬取、套现会让公共艺术越来越衰败,独立思考、不断创新、体验感悟和自主创作这些都是促进原生态公共艺术发展的动力。   (三)现代公共艺术设计要体现时代需求公共艺术品是放置在公共场合的,那么它所接触到的人和物是各种各样的,如何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要求,这需要做一定的调查。首先公共艺术来源于生活,它要反映人们的生活状态就必须具有市民的情感思想,其次它要服务于大众。公共艺术是把传统文化作为创作基础,再融入现代的生活和时尚的语言来反映这个时代的社会状态。每个时代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都不相同,因此,每个作品都具有时代的特色,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变化、社会状态和生活水平。人们对于事物的追求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物质方面,另一个是精神方面,当物质得到满足后,人们就开始追求精神方面的满足,于是就产生了原生态的公共艺术这一说法。   总之将原生态设计理念融入公共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审美的心理需求,但这个程度还是处在一定范围内的,为了尽可能地增加这个范围,需将这种理念变成一种无意识,就是不做作、不限制,随意发挥,让它自然渗入,形成一种自然潮流,才有利于艺术魅力的散发。对原生态公共艺术的喜爱,要像我们对原生态环境的追求一样浓烈,这对原生态公共艺术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原生态设计是一种理念,是理念就需要实践来证明,而一种理念的证明需要有载体的展示,公共艺术就是原生态理念设计的最好载体,二者的融合对艺术家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开拓视野的机遇。伴随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艺术追求上也有所改变,不再是单一的追求美观,而是追求更深层次的东西,即精神方面的需求。艺术家把传统文化作为创作基础,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现在生活状态、当代语言进行处理,让公共艺术中包含多种元素。这样创造出来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性、民族性,还具有国际性,作品的表达能力变强,产生的艺术效果也更好。   四、总结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学生产力的发展,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大,而改变后的环境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在钢筋水泥中呆久的人们,开始想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因此,对于各种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增加了更多的需求。首先公共艺术作为一门艺术须具有艺术特色,要有观赏价值,看起来要赏心悦目;其次它要有文化价值,要具有人文特色,发扬各地民族文化,传承文化精神,这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比如说价值观,人生观等。李乐山曾说过,以人为本,是指在不影响生产需求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使用机器,彻底清除机器那是不可能的。李乐山这句话是在提倡自然设计,把生态融入设计,作品与环境和谐,这都是在走可持续发展路线,因此,从思想上来说,李乐山的话是在提倡原生态和公共艺术的融合。所以,公共艺术的发展不仅要具有艺术性,更要满足人类对生活环境的需求。

公共艺术设计范文5

关键词:体验;城市公共艺术;交互技术;设计创新

引言

“智能+”时代的到来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其中交互技术的蓬勃发展,使与之相关的交互设计、体验设计都得到了发展,并且从工业设计领域迅速渗透到设计领域的方方面面。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方面,公众已不在满足于被动地接受艺术家带来的艺术,而是希望能够参与到整个公共艺术或公共艺术设计中,因此可交互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创新成为必然。

一、研究综述及概念

“体验”一词最早出现在黑格尔的信中,用来形容他的一次旅行[1],德文中“体验”是由“经历”一词再造而成,其特点在于直接性,也就是对事物的认识来自直接感受和亲身经历,并且能够继续发生影响,那么这种东西就是“体验”[2]。在体验经济时代下,“体验”被理解成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体验服务,Prahalad认为体验创新是为了实现个性化、可进化的体验,其余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3]。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是在二战以后,为修复人们的心理创伤、重建城市及城市文化起到巨大作用。在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学者们分别从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应立足于城市文化生态,以丰富的形式和内涵走入城市公共空间[4];公共性与互动性是城市公共艺术的本质属性,公共性与互动性也是增加公众参与度、增加公众话语权的重要属性[5];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进入发展时期,其边界、功能和创作方式都更加宽广,并不局限于城市雕塑一种表现形式[6];引入新技术后,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融合[7];宋倩、尹智欣在对城市街区、城区进行改造设计过程中引入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来增加其文化价值[8]等视角来对城市公共艺术及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创新方面进行研究。综上所述,基于交互式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创新,应以城市公共场所为背景、技术手段为媒介、艺术追求为基础,保证公众在城市公共生活中能够充分与城市公共艺术进行交互,以满足公众对城市公共生活中娱乐、教育、审美、逃避的体验需求。

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现状问题

(一)城市公共艺术的缺失

国内大众对与城市公共艺术的认识还不够成熟,对于其概念解释还没有被大众所熟知,各个地区发展并不均衡,以沈阳太原街、上海南京路、纽约时代广场、长沙黄兴街等公共空间为例,如图1。由于城市公共艺术的缺失,建设者一度追求现代化、大都市,虽然满足了城市大众的基本使用功能,但却忽略了市民大众对文化认同的精神需求,导致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趋同。

(二)城市公共艺术信息传递方式单一

城市公共艺术对于信息的传递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以视觉、触觉、听觉来对信息进行简单传递,如图2。对于体验需求的满足并不全面,并且每种信息的承载设施都是单独设计单独传递,之间没有联系,导致信息传递过程中会出现信息重复、欠缺等一系列不必要的错误,不能使大众在同一公共空间中简单、有效、及时地获取当下所需的必要信息。

(三)城市公共艺术的同一性较强

由于国内城市公共艺术发展较晚,且影响因素较多,导致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时为了盲目赶超,没有针对具体景观环境规划进行设计实践。以鞍山胜利广场、长沙芙蓉广场、沈阳中山广场、大连中山广场为例,如图3。其形制、规格都比较相近,并且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景观环境的割裂感严重,对树立城市形象,突出城市文化特色没有明显效果。

(四)城市公共艺术公众参与度不高

现阶段国内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面临传承与创新的矛盾问题,面临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冲突与碰撞。设计师如何突出中华文化,如何包容现代艺术,针对不同的内容、环境、人群等因素,采取不同的设计理念、手法及元素,使城市公共艺术更能为城市大众所接受是首要问题。其次,城市公共艺术与公众的交流互动大多停留在简单的视觉或触觉等感官上,缺少能够将公众的情感带入其中的交流互动,因此很难引起受众的文化及情感上的共鸣。但是,如果一味迎合大众的口味也不见得就是能够被大众所认同的优秀设计,例如著名的概念艺术家维他利•科马和亚历克斯•梅拉米德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举办了一场“以用户为中心的艺术”,结果缺遭到接受调查问卷者的厌恶,因为完全缺乏艺术性。也就是说,在为大众进行公共艺术设计时,如何权衡、预设设计中的利弊也是现代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三、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发展方向及创新路径

基于交互式体验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发展方向及创新路径的提出,是在城市公共场所营造的基础上借助技术手段通过不同景观设施、装置提供不同交互方式,在满足其艺术、审美属性后,满足使用者在公共空间中多种需求的设计,以期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一)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体感交互技术等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并与设计行业紧密融合,对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同样带来很多可能,如何使技术更好地与艺术融合成为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师要考虑的首要问题。现在城市公共艺术面临表现形式单一,设计形式趋同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交互技术介入后的城市公共艺术应向交互方式多元的方向发展,是技术手段与艺术表现形式充分融合的发展,澳大利亚昆士兰150年庆祝活动的一部分是在威廉•乔利大桥上进行灯光秀,以大桥作为画布,多名当代艺术家通过几何线条图形,或明亮跳跃的颜色,或实验性的创想来反映建筑风格。城市公共艺术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将打破原有城市雕塑这一固有艺术形式,以体感交互感应器、数字显示系统、计算机、通讯工具、LED、虚拟现实技术等带给城市公众精神上的思考、审美上的体验、行为上的交互。多种交互技术的结合,增强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效果,打造身临其境的娱乐、审美体验。Nike的城市跑道以Nike经典的LunarEpic跑鞋为跑道形状,以高精度RFID传感器为媒介,将用户跑步的实时信息以虚拟影像的形式传输到LED大屏幕上,满足用户对超越自我的体验需求,同时还将信息存在手机APP上记录自己的运动记录,如图5。

(二)交互性体验化

“体验”一词已不单存在工业设计行业,在《体验经济》一书中,Pine与Gilmore指出体验经济是继农业、工业、服务业之后的第四个经济增长点[9]。交互式体验的出现主要依赖于上文提到的交互技术的发展,交互技术的介入对传统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带来的冲击可以叫作“降维”打击。现在城市公共艺术的体验感很弱,这种弱不光是技术的欠缺,还包括设计理念的欠缺。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应更具有体验感,重塑参与者、城市公共艺术、整个景观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城市公众带来全新的、真假难辨的、优质的交互体验。日本在2015年米兰世博会设计了一个可交互的艺术装置,使用了AB全景投影空间,这里的海洋、瀑布都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的,并且投影会随着参观者的移动而产生多种真实的变化,给参与者身临其境的体验,如图6。城市公共艺术体验化设计将以更直接、更多元、更深刻的方式融入大众的公共生活。设计者在对城市公共艺术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对目标与技术的错位、体验中断、使用方式的忽视等不良体验进行预设,以保证体验的连续性。在设计中,明显的装置位置、使用指示、装置放置地点都是极其重要的,它决定了公众能否明显地看到这个装置并没有“障碍”地使用它,以及所观看的视角是否为最佳视角,这些都影响着公众的体验。美国纽约的“PulsePark”,以互动灯光雕塑的形式呈现,通过作品内置的传感装置检测受众的心率,并激活广场射灯,由于受众者的心率不同,从而使看到的作品大不相同,带给公众千变万化的娱乐体验与沉浸体验,如图7。

(三)大众参与

现阶段城市公众的参与方式简单,只是停留在简单的视觉或触觉等感官上,城市公众与城市公共艺术的交互感弱,因此,城市公众很难与城市公共艺术产生文化及情感上的共鸣。基于交互式体验的大众参与,是以交互技术为依托,将城市公众作为一部分设计到城市公共艺术中,能够将公众的情感带入其中的交流互动,其成果将是城市公众与设计师共同完成。而不仅仅是设计师将城市公共艺术放置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深圳人的一天》却是大众参与很好的例子,如图8。这是一次成功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活动,使公众参与到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在给城市公众带来体验感的同时,展示了大众参与对于提高城市公共艺术认同感的重要性。虽然其公共艺术设计中大众参与的意识已经有了,但是受技术手段的制约,其带来的交互感并不强。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大众参与还包括除了设计师与城市公众等其他社会大众、城市公共空间的参与。现阶段城市公共艺术的大众参与还很浅显,参与到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元素更是少之又少,芝加哥的“云门”,通过椭圆的、反光的制作材质给城市公众带来参与的娱乐体验,并且其反射范围能够将芝加哥极具标志性的建筑全部含括在内,能够实现人与公共艺术、景观与公共艺术的完美交互,如图9。

(四)信息化

“十三五”规划中将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达100个,其关键在于信息,信息已经成为时代主流,每天在城市公共生活中产生大量信息,这些信息的安全、有效、便利的利用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设计师也要借鉴其成功之处,对城市大众进行充分了解后,对不同的体验者有个性化的、针对性、可选择的交互体验,不同的交互内容、不同的交互形式、不同的交互信息。对这些信息的计算、处理,还会对交互的发生进行预算,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风险进行规避,提供连续、良好的公共生活体验。

四、结论

公共艺术设计范文6

关键词:城市文脉;保护;公共艺术;设计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人们对于建筑的要求和城市的品味也在不断提升。而公共艺术是城市建筑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对公共艺术进行创作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城市的文脉和整体的发展形态,将现代建筑与文脉思想有力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保证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美感和观赏性。但是,目前的城市建筑总是盲目地对公共艺术进行设计,使得城市失去了原有的面貌,失去了多年来的文化沉。本文将通过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在城市文脉的保护视野下进行公共艺术的设计措施,促进城市文脉的不断传承和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

一、城市文脉的重要性

文脉即是一种文化的脉络。每个城市都有其不同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自然条件、经济技术、社会文化习俗的不同造就了城市特有的地域文化和建筑式样,从而形成了其独有的城市形象。城市的发展就是一串串历史符号的印记,这些符号组成了一个文化的脉络,记载着城市的兴衰荣辱。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城市的建筑业也在不断的城市建设中发生了变化。城市要发展,就必然会有新的建筑产生。而作为城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艺术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对城市文脉的保护,在对古建筑进行传承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才能使得城市文脉得以发展,在历史文脉中注入新的生命,也可以赋予城市新的内涵,让城市的历史得以延续,使得城市与众不同。保护好城市的文脉,就是保护了城市历史文化的连续性,保护了城市的记忆和文化建筑遗产,增加了城市的魅力,是城市文化和建筑的重要标志和里程碑。

二、目前城市文脉保护过程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城市化的建设中人们也认识到了城市文脉的重要性,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标志着城市化从粗放式的建设不断向精细化的阶段发展。但是在目前的城市文脉保护中,在理解以及思维的设计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文脉保护的博物馆化

博物馆是目前呈现城市文脉的一种重要载体和方式。许多城市的文化印记可以在城市的博物馆内得到呈列,但是城市的文脉传承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将文脉静静地展览在博物馆里,而是为了使得城市文脉得到传承和发扬,使得城市的形象和精神文化能够深入人心,加深对于城市的印象,成为城市的一种独特的符号和象征。如果只是片面地将文脉保护等同于建各类博物馆,就会忽视文脉的整体性和在未来的传承性,将建设和保护文脉当作是对城市过去发展的回归和重现,甚至仅仅是一种守旧的行为;忽视了城市文脉是不断发展的,是动态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是狭隘地将文脉理解成为固化的物理空间;忽视了文脉的多样性,文脉不是旧文物或旧建筑,还包括很多种形式的其他载体。城市文脉是贯通于城市空间和生活发展的方方面面的,换句话说城市文脉就是城市生活的发展史。例如,现在在城市中流行推出的名人故居、名人纪念馆,这只是城市文脉的一种保留方式,我们保护文脉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名人故居的纪念,进而深刻地了解到名人的生平事迹和丰功伟绩,并不是将他以一个空壳的房屋存在于城市当中。而在当下,我们应该利用起来,注入新的血液和力量,不断继承名人的精神,也发展自身先进的理念和文化,在城市文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得城市文脉能够得到延续和传承。如果只是作为一个博物馆式的展览,就会失去其本身的意义。

(二)文脉建设的房地产化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商业的发展与繁荣,财商文化也是城市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文脉与房地产等经济活动相结合,能够借助商业和资本的力量营建、保护文脉,对城市文脉的保护与营建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如果把文脉保护等同于搞房地产,或者把保护文脉作为搞房地产的借口,则可能导致文脉传承的异化、片面、抽象,甚至导致文脉的破坏与丧失。目前的城市建设中,如果房地产的开发商与市政规划主体没有自觉的文化意识、文脉意识,则其所进行地产开发与经营可能遭遇意想不到的风险。房地产不是一项单独的经济行为,同时它还关乎着城市的文化、形象等,是一项经济、文化的综合性行为。如果只是将城市文脉的建设作为一种房地产投资,那么很有可能不能够得到理想的房价升值空间,从而不但影响了城市的文脉宝华,也会影响房地产投资主体的利益。因此,我们应该在房地产的建设中自觉地树立对于城市文脉的保护和建设的意识,通过房地产开发促进城市文脉的传承和发展。

(三)城市文脉传承的精英化

城市的发展是多种文明的综合,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为许多不同生活习俗和文化背景的人提供了共同生活的可能性。城市的文化应该是大众的文化,是不同阶层的共同代表,而不是某个特定阶层的特权和专利。但是,在城市文脉的建设和发展中,人们更加注重去保护和传承那些相对精英阶层的文脉,认为只有那些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才是对城市发展有帮助和贡献的。但是,城市是每一个人的城市,城市的文脉应当能够平等、公平地代表各个阶层的利益和文化。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是多种阶层和多种文化共同碰撞的结果,而并非某一个群体。目前的城市文脉传承的精英化现象,就是在维护特定的精英群体的特权,这是非常不对等,也是非常不利于城市发展的。精英是文脉的重要建设、传承的主体,但并不是唯一,其他群体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我们在城市文脉的建设与保护中,关照到每一个群体和阶层的文脉。只有多元的文化传承,才能促进城市的健康持久发展。

三、如何在城市文脉保护视野下进行公共艺术设计

公共艺术是城市文脉保护的重要手段,为了实现城市文脉的保护和传承,我们应该在进行公共艺术作品设计的时候,明确原则,改变观念,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实现公共艺术设计与城市文脉的完美统一。

(一)注重城市性与人性的深层关联

人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是城市文脉的创造者和继承者。城市文脉是人性的标志性呈现,同时城市也为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城市文脉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具体的场所,为人性与文脉的实现、传承提供了现实条件、综合可能。而作为人主观能够性创造出来的城市公共艺术,应当能够代表人的思想和感情,反映了人们在城市生活中形成的不同生活方式、文化以及其他城市文脉。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公共艺术的时候,必须注重城市性与人性的深层关联,注重以人为本,能够在作品上反映出人们在城市中的生活以及对于城市的感情,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并且通过公共艺术作品能够对城市的文化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从而实现城市文脉的传承和发展。

(二)注重传承与创新的具体统一

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和历史,要使得城市的文脉得以发展和传承,就必须保留属于城市的独特文化和个性。而且,城市的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因此,在进行公共艺术设计的时候,必须保持与时俱进的观念,在保持城市传统文脉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时代的元素,不断创新,将历史元素与城市公共艺术相结合,做到既尊重城市文化的特色,又能体现城市的空间属性。例如,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也是现代化的大都市。在中国的历史上,北京曾经被多次选作古都。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北京的四合院、胡同文化已经成为代表北京这种城市的重要文化和建筑符号。人们对于北京的记忆并不是来自一座座的冰冷高楼大厦,而是对于古老的四合院以及旧街道等更加怀念,印象更加深刻。因此,在进行公共艺术设计的时候,我们应该运用现代的理念和手法,在作品上增添传统的符号,促进城市的文脉延续和发展。

(三)注重提高公共艺术设计的设计师的专业素质

设计师是公共艺术的主要创造者。设计师的灵感和设计理念关乎着城市的公共艺术设计作品能否对于城市的文脉起到很好的宣传和保护作用。这就要求设计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通过专业的积累,并且对所在城市的公共空间进行一定的采访,积极了解公众的需求,汲取公众的意见,并且通过综合再加上艺术的处理和设计,以城市文脉为背景,立足于当下,并从中找到合理的元素进行设计和发展,从而使得城市的文脉能够在公共艺术作品设计上展示出来,同时也能够发挥一种宣传和引导功能,影响公众对于城市文脉的保护和传承。这就需要公共艺术设计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宽容的胸怀,能够虚心接受民众的意见,积极进取,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创作出具有时代感、与时俱进的公共艺术作品。

四、结语

总之,城市文脉对于城市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重视对于城市文脉的保护。通过分析目前城市文脉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我们应该不断提高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和创作水平,将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载体和重要形式,在城市文脉保护视野下通过公共艺术设计来实现城市文化的传承,促进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雨辰.城市文脉保护视野下的公共艺术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6.

[2]叶武.公共艺术视野下的城市环境设施设计[J].建筑与文化,2015,(08):208-209.

[3]李欣家.公共艺术设计与城市形象塑造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6.

[4]周秀梅.城市文化视角下的公共艺术整体性设计研究[D].武汉大学,2013

[5]王中.走进巴塞罗那—漫谈当代公共艺术视野中的城市形态[J].艺术.生活,2006,(03):24-26.

[6]王中.当代公共艺术视野中的城市形态[J].北京规划建设,2006,(04):174.

公共艺术设计范文7

[关键词]当代艺术;公共性;观念

公共艺术是城市发展与居民生活所共同孕育的文化产物,是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等等多方面综合性的体现。公共艺术设计在城市发展中应运而生,随着当代艺术形式的变化,公共艺术打破空间的局限,与环境艺术、建筑艺术的交叉融合,使公共艺术有更多的表现的可能。在当代语境下,融入城市生活,与人们互动,并且产生意义。

1对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的阐释

自卢浮宫的公开以来,博物馆向对公众开放,艺术品可以被皇室贵族之外的人参观欣赏。艺术与人的关系愈来紧密,发展至今艺术已不再受限于场所,只静置在博物馆之中,有更多的公共艺术作品放置在公共空间,而公众性、互动性、参与性则是公共艺术的必要因素。公共空间无处不在,其功能的属性定义不同,社会活动也不同,进而形成了不同的场所精神。公共艺术作品在不同的场合,在不经意间与观众发生互动。公共性可以最早追溯到希腊时代,男性公民权利高度发展。17世纪中叶出现“公众”词汇,直到了18世纪启蒙运动之后,宣扬民主与人性,公共性才渐渐有所发展。社会学家汉娜.阿伦特说的公共领域是指作为行动实现的场所,是人们平等对话、参与行动的政治空间。所谓行动”是指人们之间不借助于中介而直接交往的活动,它是人类意识发展最高阶段的产物,是优于劳动和工作的真正人类自律。”在城市的发展中,在公共领域内,民众不同的观点之间交流、争论、融合,实现独立个人之间相互承认和自主交往的关系。作为公共艺术中的主要参与者,艺术作品要以“人”为核心,确定公共艺术如何表现。如何体现“人”的存在。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更多的绿地、街道、广场的营造,为公共艺术作品提供了发声场,同时艺术的环境让人们耳濡目染的接受艺术。随着当代艺术的发展,艺术家的作品中观念性的装置艺术作品冲击了原有的绘画方式与理念,艺术不再是单纯的架上绘画,结合新技术在当代文化语境中,表达艺术的新的可能性。单纯物质层面与美化的使用性已经不能满足人的需求,公共艺术激发公众参与其中,并介入公共艺术的讨论,将作品发挥更大的原创性与独特的魅力。

2当代艺术的解读方式

当代艺术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其中传统媒介和新媒介不断引发轰动,艺术通过各种形式和当代流行文化相遇和碰撞当代艺术置入文化表征的程度上看,具有观念性。艺术作品不局限于二维平面,更多的装置作品呈现从空间中表现观念。作品不单单从审美、造型上切入,对形式美的解读和分析,而是从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等等多方面结合语境进行多方面的解读。当人类社会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自然资源为人类所用。在理性主义的思潮下,人类对自然的控制与破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新思考,比如:AndyGoldworthy的作品在当代环境中,对自然介入城市的方式问题深入的探索和思考。在英国艺术家理查.隆的影响下,艺术家对大地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对生命意义的本质产生思考。他的的作品创作手法上考虑以自然材料为素材创作,以探索自然与文明的关系。艺术家的创作方式不再局限于风景画的方形画框,亦不局限在传统架上绘画,而是在广场、公园等创作户外雕塑与壁画。他的作品常常以自然的元素为工具材料,运用凋谢的花、飘落的叶、散落的松果、折断的树枝、冰雪碎石等等元素进行创作,制作出天然的“雕塑”。他的作品往往是短暂的创作,艺术家并不试图通过改变自然的手段来反映人对自然之物的控制,自然中任何风吹草动就会带动作品的轻微变化,甚至导致作品不复存在而推倒重来。所以作品的随机性也是映射着自然的不可复制性。艺术家通过录像影片的方式将变化记录下来,向人们展示人类存在的短暂与渺小和自然的伟大力量。由于作品诞生于自然中,与周围环境看来十分协调统一,取材于自然又成为自然中的一部份,最终随着时间的流失,消失于自然之中。作品展现的人造之美,静止的几何造型、与自然之物强烈对比的颜色与线条,(如图1、2))是违抗了自然法则发展规律。在他的作品中展开了对人类在工业进步中被破坏的自然环境的矛盾问题之间的讨论。他的作品的呈现方式是一种非理性的唯美舒缓的表达方式。

3当代艺术置入公共空间

在当代艺术中,艺术家的观念性作为艺术作品的最重要的因素。透过艺术家作品,当代公共艺术的核心价值是对当下社会问题提供反思的可能。然而,当代艺术引领时代,财团、赞助者、资金综合目的以教化民众,将民众拉入社会问题的反思讨论,在此过程实现对每个人的教化。所以其思考能力应超于民众视觉经验。如克里斯托夫妇在二战结束50周年,他们的作品是将德国柏林国会大厦被10万平方米的银白色的丙烯面料和1.5万米的深蓝绳索包裹起来,使得国会大厦原本建筑肌理被全部覆盖遮挡,遮掩建筑本身的装饰,变成一座简单到极致的几何抽象物体,成为一座通体闪烁着银色光芒的大地雕塑。当今社会发展迅猛,商品化不仅仅是可见的,所见到的世界就是商品的世界。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异化的消费作为大众的表现,引发一种附加的异化的生产。“资本不再是统治生产过程的无形的中心;因为它的积累以有形物体的形式一直蔓延到地球的尽头。整个社会的膨胀就是它的肖像。”在居伊.德波看来,今天的社会发生天翻地复的变化,我们追求的是一种引人目眩的景观秀,这一点在现代人对于新闻、宣传、广告和娱乐等等的大量非本真需要中得到了突出的体现。Anishkapoon在千禧公园的弧形雕塑,无疑是对当今现代景观的尖锐的映射,不锈钢镜面反射的强烈效果虚像的,作为一种奇特的景观植入社会,它无时无刻不在对周围的都市社会进行回应。这种真实的虚像,创造了每一个到来的公众独特的情景,人们参与作品的展示,使每个人拥有独立的影像。所以公共艺术作品不限定是被动静止的观赏静物,人可以参与到作品之中,甚至可以成为作品的完成的部分。

4结语

将大众带入参与讨论的环境中来,作品的思想性作为支撑艺术作品的重要依据,公众参与作品互动,解读作品的能力也与参与者的修养以及知识背景息息相关。每个人都作品的解读都有自己的方式,艺术与思想的碰撞出火花,探讨的问题是关键因素而不在于作品的亲民性或是参与人数,而是作为组织者的身份与大众进行互动,公共艺术作品与公众产生情感共鸣,引发人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朱旗.公共艺术探微[J].中国美术馆,2015(10):20.

[2]王新生.市民社会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3]白刚.超越现代性的两条道路:马克思与阿伦特[J].人文杂志,2003(01):1.

公共艺术设计范文8

随着我国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飞速发展,自然环境的恶化让人们尝到了环境破坏带来的恶果,使人们深刻的认识到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意义。同时,随之而来的现代文化理念对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这一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设计理念僵化陈旧,缺乏创新性。现代文化理念的多元化变现形式和发展特征,严重冲击着传统文化理念,过去受公众青睐的雕塑类环境设计已逐渐被一些娱乐、实用、时代性作品取代,创新设计理念成为当下任务。二是设计局限性很大,且方式单一。目前单一的艺术设计方式很难符合现代文化发展需要,其个性化文化设计未能充分展示,使具有时代性和地方性文艺风格的作品未能问世。三是设计空谈人文内涵,严重背离大众审美观。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环境设计目标多元化特征的形成,设计作品不仅要体现某种艺术特征,更应该呼吁公众参与,迎合大众审美,设计以大众审美和实际需要为前提,具有深厚人文内涵的公共环境艺术作品。

二、基于现代文化理念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

现代文化理念对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产生了极大冲击,如何在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巧妙融合现代文化理念,使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在更好的体现现代文化理念的同时,不断满足时展要求和公众对精神文化的渴求,成为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重中之重。那么基于现代文化理念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设计要做到实用性和公众审美的高度统一。

从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历程可以得知,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不同于其它艺术设计的艺术形式,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这种特性要求设计的作品具有高度的实用性和效益性。随着现代文化理念的介入,实用性的设计原则被置于更高的地位,现代人对环境规划的要求是既要满足公共环境设计的功用性也要满足大众审美的需求,这就使公共环境艺术设计要做到实用性和公众审美的高度统一。只有这样,人们才可以从环境艺术设计的作品中,通过调动多种感官细胞,身临其境地进行一场酣畅淋漓的审美体验。

2.设计要在确保经济性的同时关注环保性。

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将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经济性特征置于十分显眼的地位,因此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但设计目标在满足人们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可忽视其对环境带来的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就要求人们在进行设计过程中同时关注经济性与环保性两方面内容。环境公共艺术设计也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现念,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确保生态平衡十分重要。现代文化理念要求,环境艺术设计不能单纯立足于经济效益,更要体现对环境的积极性,以确保环境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设计要注重文化内涵与自然性的完美结合。

公共环境艺术是一项综合性设计工程,其包含较多内容,尤其包含着人们对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的积极处理和相互协调,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质量和精神文化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等问题。公共环境艺术所附带的文化性,无论是从政治性还是商业性层面来看,都应该与公众效应、价值取向、审美需求完美结合,从而将艺术作品的自然性特征完美体现出来,即公共文化设计要注重文化内涵与自然性的完美统一,以不断迎合现代文化理念对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要求。

4.设计要在继承传统性的同时关注时代性。

文化发展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而非混沌盲目、僵滞不前,因此,公共环境艺术设计要在充分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关注现代性。目前,传统文化对艺术设计的吸引力有增无减,其表现形式与艺术设计理念或多或少的反映现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并折射出人们对环境的某些审美需求。由于不同时代人们的自然和社会属性不尽相同,人们的思想文化也会产生极大的差异。于是,随着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深入和渐进式发展,时代文化的差异性受到越来越多环境设计者的高度重视。更多的设计者也认为,在继承环境设计传统性的同时,要更加关注艺术设计的时代性。近年来,由环境设计时代性催生出的生态性,和长久存在的人文性也成为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不容忽视的因素。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