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范例6篇

乡村教育的现状及发展

乡村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范文1

心理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教育兼有心理学和教育学特点。心理教育是从心理学发展起来的,心理学是心理教育实践的理论支柱,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心理教育内涵在于有意识、有目的地促进人的心理发展,关注和构建人的心理生活,发展和提升人的心理素质[6],心理教育以培养与完善人格,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是引导人追求幸福生活的一种实践活动,是对心理素质和心理品质的培养,对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维护,对个人以及社会生活质量的关注和促进[7]。作为教育学范畴的心理教育分为教育、辅导、咨询、治疗四个层次,心理教育包括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8],同时心理教育具有社会属性,具有社会制约性,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6]。WTO认为健康的标准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处于理想状态,当前生物医学模式已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疾病的产生不能仅从生物个体本身找原因,也应从心理状态和所处社会环境去分析,心理因素与疾病密切相关。根据上述对心理教育内涵的阐述,笔者认为,具备心理教育素质的乡村医生能够有意识、有目的地促进人民群众的心理发展,关注和构建人民群众的心理素质,维护人民群众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具备心理教育素质的乡村医生能够较好的服务患者,减轻或治愈患者因心理问题造成的紧张和抑郁等痛苦。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对乡村医生实施心理教育培训是乡村医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

2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养现状

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是当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根据卫生部下发的《1991-2000年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和《2001-2010年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等有关乡村医生教育规划政策,我国各级别乡村医生教育培训政策相继出台,乡村医生培训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目前乡村医生培训以获得学历和考取行医资格为目的,忽视乡村医生的专业技能需求[9],心理教育素质作为一种专业技能,其培养没有得到重视,在治疗疾病时就头痛医头、脚疼医脚,医院中很多因心理障碍而产生的疾病,未能及时发现和诊断,且大部分治疗并不规范,导致患者病情贻误、影响预后,并造成过度医疗[10]。现代医学越来越重视疾病中的心理因素,临床研究发现:病人的不良心理反应易造成消极情绪状态,可使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失调,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发生心身疾病,还可加速疾病恶化[11]。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行为方式、饮食理念和生活节奏等因素都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状态,积极开展心理干预和治疗,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人民群众的疾病,增强人民群众体质,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水平。调研显示,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主动了解患者心理,对患者本人及家属具有同情心,热心讲解病情治疗过程,倾听患者感受,对患者治疗过程进行心理疏导,与患者保持良好沟通,有助于患者病情康复,控制疾病发展,预防并发症发生,促进其功能恢复和心理健康,对乡村医生进行心理教育培训成为当前乡村医生教育工作重点。

3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养策略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把医学服务的目的视为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而非单纯的治疗疾病[12]。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养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认真研究乡村医生执业特点,将心理教育贯穿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全过程,通过心理教育培训,增强乡村医生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的主动性,鼓励乡村医生和患者之间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维护患者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

3.1制定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训相关政策法规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重视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工作,制定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训政策,鼓励乡村医生自觉提高心理教育素质。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服务行业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思想负担重,心理压力大,工作愉悦度低,有消极的工作情绪[13],培养乡村医生心理教育素质,应首先关注乡村医生心理状况,研究乡村医生心理需求,使乡村医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将心理教育培训纳入乡村医生考核体系是激励乡村医生提高心理教育素质的有效措施。

3.2建立乡村医生心理教育研究基地试点

医学教育机构应积极配合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养工作,高等医学院校可以建立心理教育专项研究基地,充分发挥高等医学院校资源优势,提供医学心理学、病理心理学、护理学等心理教育培训课程和文献资源,在培训课程、师资保障等方面加强与乡村医生的互动,深入研究农村患者心理特点,有计划的为农村培养高素质的乡村医生。

3.3积极开展农村卫生心理教育宣传工作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日益提高,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质量需求也不断增加,心理教育依托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当前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卫生状况不容乐观,人民群众医学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同时,乡村医生对心理教育的作用认识不足,对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欠缺,造成农村卫生心理教育知识普及较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带头做好农村卫生心理教育宣传工作,使乡村医生认识到心理干预对患者的帮助。通过心理教育宣传,乡村医生能够有意识、有目的地促进人民群众心理发展,主动维护人民群众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满足农村人民群众就医需求,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

乡村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范文2

合的方法,对四川省南充市的乡村教师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发现乡村教师的现状面临着许多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地位低,待遇低,结构性短缺,素质有待提升,后续性学习困难,教学环境简陋等等。要想改变乡村教师的社会现实问题,需从政府、教育、社会等多方面进行考虑。

关键词:乡村教师 问题 对策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226

一、导言

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在这个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教育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的成败关系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衰与存亡,而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基础教育无疑成了影响教育素质众多因素中最关键的一个。乡村教师,作为教师群体中的主力军,他们的状态影响着其工作和教育效果,进而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乡村教育的发展。

二、研究目的

乡村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发展关乎农村发展的未来。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盼望。乡村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教师担负着培养教育农村下一代的重担,只有农村教育发展得好,农村发展的空间才会更大。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调查法以及实地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乡村教师为研究对象,展开对南充市乡村教师现状的调查分析。其中调查法包括问卷调查和文献调查法,结合调查对乡村教师的现状进行分析,再结合视频《山村夫妻教师》,以纪录片的形式展现出乡村教师的真实情况,反映出乡村教师的尴尬境遇,更有利于研究的深入开展,使得调查结果更具有真实性与客观性。

四、乡村教师现状调查分析及其解决的

对策

(一)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可靠性分析,算的a信度值为0.724,通常认为,如果量表的信度系数在0.7―0.8之间,表示量表有些项目需要修订,所以我对问卷进行了改进。第二次发放改进后的问卷共300份,回收问卷277,有效问卷为254份,回收率92.3%,有效率84.6%。第二次调查结果的信度值为0.821,通常认为,如果量表的信度系数在0.8―0.9之间,表示量表的信度可以接受。所以此问卷具有可信度,调查问卷见附录一。

可靠性统计量

[Cronbach’s Alpha\&Cronbachs Alpha\&项数\&.724\&.731\&20\&]

可靠性统计量

[Cronbach’s Alpha\&Cronbachs Alpha\&项数\&.821\&.829\&20\&]

基础教育的深度改革,乡村教师这个群体也逐渐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而乡村教师的基本现状也成为关注的焦点,更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如何改善我国乡村教师的现状,成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问题。本研究以南充市300名乡村教师为研究对象,结合问卷调查、文献调查以及实地研究对乡村教师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

(二)问卷内容及分析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调查的结果,发现乡村教师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1.乡村教师的地位较低

从图1中看出,59.8%的南充市乡村教师认为政府对他们有一点关心,31.9%的认为政府对他们漠不关心,只有21%的乡村教师认为政府很关心他们。从教师的角度可以明显感觉到国家相关政策的实行结果,虽然国家针对乡村教师颁布了许多法令,但实行的却不是那么彻底,有许多的农村地区并没有感受到政府的关心。

您认为政府关心教师吗?

[\&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 很关心\&21\&8.3\&8.3\&8\& 一点关心\&152\&59.8\&59.8\&68.1\& 漠不关心\&81\&31.9\&31.9\&100.0\& 合计\&254\&100.0\&100.0\&\&]

图1

2.乡村教师待遇偏低

从图2问卷结果中分析得知,72%的教师的工资在1700―3000元之间,低于1700元的有16.1%,只有11.8%的教师是高于3000元的。较低的工资,给教师带来了很重的生活压力,有时微薄的工资甚至难以支撑起整个家庭,纪录片《山村夫妻教师》里的两位教师的工资加起来一年只有七八千,他们的女儿现在在读大学,高中时期一个月的生活费是800元,虽然女儿什么也没有说,但周建波老师说挺对不起女儿的……

你目前的工资是多少?

[\&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 低于1700\&41\&16.1\&16.1\&16.1\& 1700-3000\&183\&72\&72\&88.1\& 高于3000\&30\&11.8\&11.8\&100.0\& 合计\&254\&100.0\&100.0\&\&]

图2

3.乡村教师结构性短缺

从图3问卷结果中分析得知,63%的教师都是教2门课程,18.1的教1门课程,甚至还有18.9%的教师教3门课程,繁重的教学任务给教师带来许多压力,而且跨学科教授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也有不便之处,教师结构性短缺的问题急需得到解决。

你教几门课程?

[\&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 1门\&46\&18.1\&18.1\&18.1\& 2门\&160\&63\&63\&81.1\& 3门\&48\&18.9\&18.9\&100.0\& 合计\&254\&100.0\&100.0\&\&]

图3

4.乡村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

乡村教师队伍的学历起点普遍偏低,合格教师数量不多,多数是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专业的基础知识,这样的现状难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由于教师资源的缺乏,代课层层拔高很多,使教师整体水平难以保证。他们又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缺乏接受系统学习的机会,这也就导致在提高中小学生教育质量遇到障碍。

5.乡村教师的后续性学习

从图4问卷结果中分析得知,乡村教师在时间资金缺乏,少有机会外出学习。然而就算在不多的外出培训过程中,教师的收获也不是很大。“专家们根本不了解我们教师的实际情况,培训的内容跟我们的现实相差好远,这样的培训跟听天书差不多,他们讲他们的,我们做我们的,各不相干!”这句话说出了大多数参加过外出学习教师的心声。

学校会组织一些教师培训吗?

[\&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 很多次\&21\&8.3\&8.3\&8.3\& 几次\&63\&24.8\&24.8\&33.1\& 没有\&170\&66.9\&66.9\&100.0\& 合计\&254\&100.0\&100.0\&\&]

图4

6.乡村教师教学环境简陋

从图5问卷结果中分析得知,有近四分之三的乡村教师反应,学校没有重铸的教学设施,甚至有些还没有充足的教学参考教材;过半的乡村教师也反映在教学中遇到困难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并且学校的体育、美术、音乐都缺乏相应的工具,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乡村教师的教学工作。

学校的教学环境怎么样?

[\&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 很关心\&21\&9.4\&9.4\&9.4\& 不好\&181\&71.3\&71.3\&80.7\& 一般\&52\&20.5\&20.5\&100.0\& 合计\&254\&100.0\&100.0\&\&]

图5

(三)改善乡村教师现状的对策

了解了乡村教师的现状,如何改善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是需要经过长久的时间,它需要国家、社会、学校、教师自身等多个方面共同配合与努力。每一项政策制度的实施,都必须因地制宜,就我们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1.建立乡村教师学习的专项资金制度。乡村教师的薪资待遇的问题,是制约乡村教育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教师待遇的切实提高从根本上看取决于政府的决策和行为。针对当前乡村教育问题,政府应该树立新的教育观,切实解决乡村教育科技事业落后问题,通过建立乡村教育经费,乡村教育继续教育等政策,使教师能长期在乡村快乐地生活和发展,同时也要通过立法,规定各级政府将教师学习的经费纳入财政经常性支出渠道。

2.建立乡村学习资源中心和实施校本培训,保障教师的学习资源。为保证乡村教育资源匮乏和乡村教师继续学习发展,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根据当地情况,积极采取措施,为教师提供更加丰富开放的教育资源使其可长期从事教育科技事业。

3.建立持续有效的学习激励机制,学校管理者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重建自主的教师学习文化,让教师根据时代、学生变化和教育内容的变化,不断地自我更新,不断地持续学习。

4.大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改革,

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独立思考空间,不仅仅单纯是教师讲,学生做,而是让学生相互自己有更多交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性格爱好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使课堂成为学生教师共同的课堂。

5.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改变单一的卷面考试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

五、结语

我国乡村教育科技事业发展还是相对比较不足的,农村教师岗位的吸引力还是很弱,然而随着国家对教学科技事业改革的深化,国家也越来越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视,并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大力支持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为解决农村教师队伍问题,我国没有少花工夫,包括推出免费师范生政策、实行农村的特岗教师计划等等。我们应努力充分认识到国家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现状,剖析国家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情况,加强教育法的建设和有力的监督机构,因地制宜地采取积极措施,彻底解决乡村教育不足和农村教师岗位吸引力弱的问题及乡村教师边缘化问题,有关部门要做到一项政策实施要因地制宜,在实施前进行调查,了解接受者需求,实施过程中若出现意外效果,应该及时修正创设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从根本上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使乡村教育科技事业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周中华.乡村教师边缘地位的形成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2]肖丽琴.教学改革中乡村教师的教学文化冲突问题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

[3]董春英.乡村教师的教育信念[D].渤海大学,2014.

[4]周玉丽.生态学视阈下乡村教师师生存境遇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

[5]张素琪.乡村教师学习机会状况及保障体系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

[6]高小强,王成军.多元文化视野下乡村教师的文化生存[J].继续教育研究,2009(12):108-111.

[7]张玉林.关于当代中国乡村教师的边缘化问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05-107.

[8]张济洲.历史人类学视野下乡村教师的社会功能重释[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82-84,89.

基金项目:本研究是西华师范大学教改项目青年教师专项教育电视节目编导创新型实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XMQN1301)阶段性成果。

附录:

关于乡村教师调查研究

尊敬的老师: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填写此份问卷。本次调查旨在了解乡村教师在教学现状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您宝贵的意见与建议将成为我们学习和研究教师群体教学工作等情况的参考资料。我们会对您的回答予以保密。为了保证问卷统计的有效性和分析准确性,我们衷心地希望您能完整准确地填写本问卷,谢谢您!

西华师范大学

2014年4月

1、您从事教师职业多久了?

A.5年内 B.5―15年 C.15年以上

2、您目前的工资是多少?

A.低于1700 B.1700―3000 C.高于3000

3、您认为教师的福利好吗?

A.很好 B.很不好 C.一般

4、您教几门课程?

A.1门 B.2门 C.3门

5、满足正常的学校的任课老师足够吗?(师资力量足够吗?)

A.不够 B.够 C.有多余

6、您需要跨学科教学生吗?

A.需要 B.不需要 C.其他

7、您一年里外出学习的次数是多少?

A.0 B.1 C.2

8、学校会组织一些教师培训吗?

A.很多 B.不多 C.一般

9、您所在学校的教学资源充足?

A.很多 B.不多 C.一般

10、学校的教学环境怎么样

A.好 B.不好 C.一般

11、您认为政府关心教师吗?

A.很关心 B.一点关心 C.漠不关心

12、您觉得乡村教师职业在农村还受人尊敬吗?

乡村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范文3

关键词:城乡;新农村;不平衡

一、引言

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拉大、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不断扩大等方面。城乡经济发展失衡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针对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党中央国务院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我国二元经济结构

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城乡的“二元结构”。“二元结构”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它是以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包括二元就业制度、二元福利保障制度、二元教育制度、二元公共事业投入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制度体系。这种制度安排造成了工农业产品之间的价格剪刀差,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沉淀以及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化等问题。

二元经济结构的改善主要要从农村入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然而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主要变现为农民的总体状况堪忧,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弱势地位明显,社会稳定面临考验;农业生产的风险加大,弱质特征凸显,产业结构难以优化升级;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弱化趋势尽显,城乡矛盾更加突出。

三、我国新农村建设措施

1、新农村就业环境改革。新农村就业环境改革首先在于在农村经济结构,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需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鼓励招商引资,引导向农村二、三产业投入,并使农村二、三产业企业向小城镇集中,走农村城镇化道路,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在用工政策上,需要鼓励农民到工业部门就业,既可以离土不离乡,也可以离土又离乡,最终改变农民的职业身份。在农民进城就业的过程中,要创造更多机会和公平环境,构建城乡统一劳动就业体系,取消种种限制性甚至歧视性的就业政策,依法保护进城务工农民合法权益,形成劳动者自由流动、自主择业、平等就业、同工同酬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同时,在法律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规制下,我国可以进一步取消各种歧视性的准入限制,大力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在乡村或者城市创业办厂。

2、新农村教育制度改革。按照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我国必须进一步优化城乡教育网点,着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启动“教师素质提升”、“送师下乡”、“城乡双向交流”等工程,力求农村学生都能念上书、念好书,同时完善和健全以教育科研、小学教育、普通中学教育、职业教育以及成人教育为一体的新农村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同时,我们需要重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在农村建设文化馆、社区活动中心为主体的文化设施网点,努力逐步实现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宽带。此外,依托文化设施建设,在农村广泛开展科技、文化体育特色村创建活动以及演出、电影进农村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培育他们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培育新型农民。

3、新农村福利保障制度改革。在农村建立新社会保障制度,首要考虑的是将失地农民纳入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样可以缓解当地政府一次性支付补助费的资金压力,同时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的逐步解决,将壮大社会保障资金的实力, 缓解城镇养老保险因隐性债务而负担沉重的问题, 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保障全民化”目标。社会保障的城乡对接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步骤,我们需要着眼于城乡发展的整体性,不断健全农村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帮困五位一体的保障体系,为广大农民群众系上“保险带”。例如在统筹城乡社会保险方面,全面提高养老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并实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确保失地农民即征即保;在统筹城乡社会救助方面,则应该努力提高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

四、总结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消除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叶雪梅.“三农”问题、城乡一体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6,(3): 137-140.

[2].史花笋.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6,(9):167-173.

乡村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范文4

关键词: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是一项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规划的重大国策。河南省作为全国人口大省之一,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众多,省委、省政府特别重视义务教育资源的配置。2012年1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到河南视察时,对河南的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并特别提到了河南的义务教育。袁贵仁指出:“义务教育是均衡发展,河南不是普及义务教育最早的省份,但均衡走在了前面。”他对河南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方面做出的努力给予了高度肯定。然而,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河南城乡特别是豫东地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象依然存在。这种现状直接导致了农村学生话语权、生存质量的严重滞后。

一、商丘市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现状

商丘市多年来积极采取措施,切实推进全市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商丘市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所以,教师资源配置的失衡是商丘市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课题组选择了商丘市两所市区学校(商丘市一中、商丘市实验小学)、两所乡镇学校(夏邑县罗庄乡一中、罗东小学),通过对这4所学校实地调研发现,教师资源配置结构的失衡主要体现在城乡失衡、校际失衡、科际失衡3个方面。

1.教师资源配置结构的城乡失衡

城乡失衡主要是指农村地区教师资源配置在数量、质量上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商丘市一中现任教师中,中教高级109人、中教一级101人、中教二级116人,本科学历214人、专科学历140人、中专及以下学历3人,省级及以上骨干教师7人、市级18人,特级教师4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1人、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26人,参加省级及以上培训150人、市级178人。夏邑县罗庄乡一中现任教师中,中教高级1人、中教一级19人、中教二级11人,本科学历1人、专科学历8人、中专及以下学历23人,省级及以上骨干教师0人、市级2人、县级0人,特级教师0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0人,参加省级及以上培训教师0人、市级2人、县级26人。从这些统计数字中,可以看出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严重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2.教师资源配置结构的校际失衡

校际失衡是指不同学校之间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例如:商丘市第一实验小学,在校学生4798人、教师305人,师生比为1∶16,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学校现有部级优质课教师2人,省、市级优质课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0%以上。学校开设的课型全面、课时充足,并开设了许多特色课程;教师人均月收入(含津贴)2200元。而夏邑县罗庄乡罗东小学,现有5个教学班,在校生150人,教师10人,平均2个教师负责1个教学班的所有课程,50%的教师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仅有县级优秀教师1人;教师人均月收入(含津贴)1563元。显然,处于不同位置的学校校际资源严重不均衡,市区学校师生比低于农村学校,教师平均负担学生数多于农村学校教师负担学生数,形成了市区学校、县区学校、农村学校逐步递减的趋势。农村学校教师待遇不高、进修培训等方面机会少,这种现状促使农村教师向县区以上学校流动。教师的流动带动学生的流动,学生不断向县区学校、市区学校流动,客观上拉大了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之间办学质量上的差距,形成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师待遇不高、优秀教师外流、教育质量下降”恶性循环的局面,使区域内学龄儿童不能充分享受义务教育的优质资源。

3.教师资源配置结构的科际失衡

科际失衡是指不同学科之间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据调查,商丘市中小学教师科际结构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现象,且农村比城市更为严重。在农村,一些学校不能按教学大纲开设课程,由于专业教师匮乏,英语、音乐、美术和计算机课程不能开齐开足,即使开设,也是由非专业教师授课,无法保证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目前,农村中小学最为紧缺的是英语、计算机、音乐、美术、体育、科学、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教师。有些学校想招聘这些教师又无人应聘, 以致许多农村学校英语有课无人教,计算机有设备无人会操作,造成资源浪费。在农村教师中,还普遍存在“教非所学”的现象。因此,城乡师资结构中科际失衡依然存在。

二、商丘市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不均衡的原因

商丘市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不均衡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导致优质师资由农村向城市流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但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依然存在。由于城市经济发达,稍有能力的农民都去城市打工了,农村留下的基本都是一些老人和儿童。虽然打工者可以赚钱补贴生活,但是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多大的促进。近年,商丘市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还是很大,具体表现为农业不发达、工业弱小、财政困难、基础落后。商丘市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了商丘市义务教育和义务教育师资的不均衡发展。尽管教育行政部门非常重视农村教育,但与城市教育发展相比,农村教育的发展滞后。另外,优越的城市经济环境和福利待遇吸引着优秀毕业生和骨干教师,农村却成为优质师资纷纷逃离的地方。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导致了优质师资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对基础教育师资的不均衡发展起了助推作用。

2.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带来的问题

2001年5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重申了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曾使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国家只承担城市的义务教育经费,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费用一般由县级政府来承担。于是,县级政府的财政能力就成了决定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关键。两次税费改革后,县政府已无法承担起沉重的财政责任。因此,农村教师由于待遇得不到保障,就只能纷纷外出打工或调入城市学校,从而造成了农村教育质量越来越差的恶性循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各地财政收支状况的差异,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尽相同,造成城市学校办学条件较优,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较差。近年,尽管各级政府均采取了一些措施,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但与城市优质学校相比,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办学条件的差距必然影响农村学校优质教师资源的配置。

3.城镇学校优质生源爆满和乡村薄弱学校生源不足的矛盾

近年,商丘市城镇优质学校生源爆满和乡村薄弱学校生源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这一矛盾拉大了城乡之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差距。由于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管理不够规范、师资力量弱、生源持续外流,导致教育资源闲置、教师配备减少、规模效益落后。而城市学校办学条件好、规模大、管理规范、师资力量雄厚、教育教学质量较优、生源爆满,因此大班额或超大班额的现象十分突出。义务教育阶段层层设置的重点学校又加剧了基础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差距加大,这种人为制造的差距,造成了一大批基础薄弱的“差校”。重点学校绝大多数设在城镇,从而有利于城镇学生的升学。这种把学校、学生分为不同等级,为了选拔少数“尖子生”而使多数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的利益受损的恶性竞争,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宗旨。如此一来,农村学校和市、县直属学校的办学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导致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不均衡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三、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的路径

《教育部2012年教育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布局优化”。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课题组在调查研究、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针对商丘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现象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继续推行《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中有关对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改进中小学新教师补充机制,鼓励大学毕业生长期在农村执教。在提高现有农村学校教师学历和教学能力的同时,改进农村学校新教师补充机制是实现教师均衡配置的主要途径。首先,可以将现行“免费师范生”政策重心下移,让二类本科院校甚至是三类本科院校来承担这项任务,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应该具有更高的满意度。其次,适当延长“特岗教师”的服务年限,被聘任教师一旦上岗必须严格执行协议,否则,“特岗教师计划”就会成为一些大学生寻找工作的“缓冲器”,不能真正解决农村高质量教师缺乏的实际问题。再次,对于新增师资的配置,应该以区域统一配置为主,让师资薄弱学校拥有优先挑选新的优质师资的权利。

继续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近年,商丘市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支援和帮助农村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努力缩小城乡差距,达到城乡学校优势互补、均衡发展、共同提高的目的。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通知》精神,商丘市梁园区教育局结合实际情况,于2007年就启动了支教工作。2008年,梁园区教育局先后选派城区88名业务精良、师德高尚、务实创新的城区教学一线优秀教师赴农村支教。实践证明,通过组织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又把城区学校优秀的教育传统、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带到农村学校,有效提升了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缩小了城乡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存在的差距,推进了全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所以,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是有效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别的重要举措,应该大力推广。

乡村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范文5

农村成职教育是我国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然要求。乡镇成职教育在农村成职教育网络中具有承上启下直接为“三农” 服务的功能,承担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其存在的可行性和地位,不容置疑。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不断深化的重要历史时期,农村正经历着根本性的变革,而乡镇成职教育却因多重因素,正经历着改组、改革、撤并的现实,并面临淡化、萎缩,甚至被替代的危险,发展举步维艰,出现许多新形式、新问题。

面对现状,我们应该分析原因,积极应对农村体制改革和农业产业化推进的新形势,用新的视角审视乡镇成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最终探索出一条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成职教办学之路。

一、当前乡镇成职教育发展的现状

据来自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全国乡(镇)、村成校办学所数少于90年代中期四成,如湖北成职教育所数在全国占第29位,该省所辖宜昌市乡(镇)成人技术学校办学所数,在全省占第二位属于中上水平,而该市现所辖八县市五区仅剩三县一区有乡镇成校。乡镇成职教育发展为何如此不景气?原因多多,我通过十多年成教工作实践发现乡镇成职教育发展存在以下方面现象。

(1)乡镇机构改革,各地成职教育机构撤并,工作人员大幅减少,造成了在90年代已发展成的独门独院校舍、财产、资金的大量流失。一部分乡镇成校与中心学校等部门合并后,仅保留1~2名成教管理干部编制,教学设施、师资等己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和农民不断增长的学习需求,逐步被边缘化。

(2)教育体制改革,落实以县为主体的管理体制,是办好普教的有力保障,而农村成职教育直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三农”服务,县一级承受着普教重负,没有太多财力投入,乡镇一级财力不足且投入的积极性不高,农村农民无钱“买单”学技术,成职教育因经费投入不足,而停滞不前。

(3)乡镇成职教育缺乏系统管理体制。注重在统计数据、创建达标的形式上,没有注重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内容上,最主要的是缺乏一套执行、落实、评估的监督考核机制,难以检验真实的教学效果及办学状况。

(4)“农科教结合”作为乡镇成职教育整合部门优势,服务“三农”的重要工作机制,近几年来也逐步淡化。

(5)乡镇成职教育教学设施简陋、师资不足、发展不平衡,呈现出办学模式单一、内容陈旧、层次不高,影响农民求学的欲望和乡镇企业主开展职工教育的信心。

(6)不同行业、部门及相关培训机构,围绕各自发展需要,办学很少沟通,条块分割,交叉重复,农村流形于“半天式,一阵风”的会训一体培训模式,使受教育者处于盲目状态,致使许多农村劳动者无法被纳入教育培训行列。

(7)因机构改革等因素,乡镇成职教育自主办学,独立法人地位缺失,活动空间受限,不能呈现出为“三农”服务的主体地位,农村人力培训资源市场逐步被相关部门、社会组织挤占,乡镇成校呈现办学难的局面。

二、产生乡镇成职教育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影响乡镇成职教育发展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

(1)重视不够,认识不足。一是长期以来,不少领导认为,农村成职教育是一种“不正规”的教育,忽视了农村成教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二是很多人认为成职学校培养出来的算不上什么“人才”,只盯住初中培养多少上重点高中,高中培养多少上一类大学,受狭义人才观的影响,给成教发展带来困难、阻力。三是从成教投入与产出权衡比较,发挥的效益不太明显,也不象普教那样受大众观注,受急功近利的业绩观思想影响,当地行政领导对发展成职教育缺乏足够信心。认识缺位,重视不够是发展乡镇成职教育的主要制约原因。

(2)成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财政资金与教育的巨大需求存在很大差距,有限的财力只能用在公益性更强的普教上,在一个长的时期内成教投入不足不会有大的改观,增强自身造血的功能的工作机制,办学产业化的运作模式尚未形成。成教发展经常处于一种“无米之炊”的境况。

(3)“农科教结合”服务“三农”不令人满意。因领导体制难以理顺,各部门看重自己的利益,参与积极性不高,同时在工作机制上缺乏相应约束机制和经费保障,仅靠成职教育部门单抓本应属于行政统筹行为的事项,缺少社会支持等原因,“农科教结合”不令人满意。

(4)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农村正经历着一个转型的重要时期,加上乡镇成教机构改革“瘦身”,给乡镇成职教育发展带来巨大的生存、发展压力,特别是一些思想准备不足,跟随时代不紧,缺乏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开拓创新意识的成教工作者,因不适应时展需求,而裹足不前。机构和人的因素是困扰发展的主观因素。

(5)部分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低下,仍处于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对参加成教培训依靠科技增收信心不足。部分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等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只重视物质投入而看不到人的素质对企业发展的助推作用,对提高职工素质的积极性不高等,是成教发展缓慢的潜在因素。

三、发展乡镇成职教育的思考

随着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战略的实施,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2005年10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召开等,为农村成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机遇与挑战、希望与困境并存的发展时期,乡镇成职教育必须增强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围绕农村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形势,农村成职对职业教育多样化需求的新趋势,必须坚持改革办学体制、教学模式,创新农村人才培训工作新机制,只有勇于走出丛林才能沐浴阳光。

(1)当前乡镇成职教育面临的经费投入不足,培养人才的目标、质量不能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现状等,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是用产业化的思路和市场经营理念运作成职教育,要变办好乡镇成校为经营好成校。在坚持正确的办学方针下,要向民办培训机构、相关人才资源培训实体机构学习他们挖掘市场、分析把握市场的经验。一句话:就是要用企业的理念经营农村成职教育,要用市场的手段组织农村成人。建立起品牌的专业、品牌的师资、品牌的学校,在农村人才资源培训市场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学校的办学实力在产业化运作中提升,最终实现学校发展与人才培养双赢互动。成职教育发展产业化,使乡镇成校必须面临的、不可回避实质性课题。早转变早发展,慢转变慢发展,不转变不发展。

(2)职成发展一体化。“成人教育”一词的由来是因其受教育对象是成人,而就其所从事教育内容均属职业教育范畴,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两教”)同属于农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成职一体化发展有助于互补双赢。作为高中编制的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有良好师资队伍、教学设备、实习基地,但与农民相距遥远,难解农村需求科技之渴,而改革中的乡镇成校虽与农村零距离接触,但缺少师资、教学实习设备、新科技项目等,不能满足成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把成职教育拿入职业教育中心的统一管理范畴,等同职教教师并作为其外派机构,与地方双重管理,实施“两教”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拉长职业教育为农服务链条,实现职业教育由职前教育走向职中、职后教育,实现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而成职教育以职业教育为后盾,发展起来更踏实,服务“三农”更有效。我认为坚持在区一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领导下,以职业教育中心为主管理,乡镇统筹配合管理, “两教”发展一体化,使乡镇成校管理体制重新改革,能切实有效地改变乡镇成校当前办学现状。

(3)整合教育资源,组建社区教育学校。加强由当地政府统筹下的农科教领导力度,积极探索新的农村经济体制条件下工作的新模式,构筑新的成职教育工作体系,增强为“三农”服务能力。在各乡镇成校的基础上,组建社区教育学校,可设想以县(区)所辖区划为主,把邻近几个乡镇成校联合一起,建一所达到初中建制的社区教育中心学校,建强阵地,按社区教育工作体系,实施全员(覆盖社区全体成员),全程(人的生命发展过程)、全面(包涵思想道德、基础文化、职业技术、艺术修养等)的教育,克服当前乡镇成校办学所数多,师资、教学设施、设备严重不足的矛盾,由“小而多”向“大而全”合并,办成规模,立足于为大农业服务,这也是一种可行的乡镇成职教育发展模式。

以上三种乡镇成职发展模式的思考,不同程度能克服现实弊病,达到促进乡镇成职教育发展的目的。在当前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时期,乡镇成职教自身必须改革,只有坚持正确的成职教改革观、发展观,才能有效克服现实弊病,走出一条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办学之路。

正视乡镇成职教育的发展现状,研究其产生现状的深刻原因,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乡镇成教的发展趋势,运用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观点,变革其原有办学体制、办学模式,积极推进农村教育体制改革,使乡镇成校加快发展,真正肩负起能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的重任,服务“三农”,推进农业产业化,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学习化的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参与文献

乡村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范文6

关键词:人力资源;人力资本;Mincer方程;城乡户籍;教育

0 问题的提出

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证实,但相关研究多数集中在教育对人力资本的贡献上。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人力资本收益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依据Arrow(1962)的“干中学”模型、Lucas(1988)的人力资本溢出模型,以及Mincer(1958)关于人力资本收益的估计模型作了大量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人力资本产出弹性系数大于物质资本的产出弹性系数,农村人力资本收益大于城市人力资本收益。有些地区的人力资本弹性系数却低于物质资本的弹性系数,这种结果是由于某些地区制度造成的障碍在人力资本收益上的反映,恰恰说明了人力资本的重要意义。人力资本的重要程度要求政府部门按照资源配置原则,重视人力资本的开发和配置,把生产要素投入到效率最高的地区和行业,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地区资源。

当前背景下,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落后传统农业部门和先进现代经济部门并存、差距明显的一种社会经济状态,广泛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反映着城乡之间的制度差异。而在这种形式下,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统筹,根本途径是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人的素质问题或者人力资本问题就凸显出来,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要素。实现统筹城乡的最大障碍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或者说是城乡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问题,是城乡协调发展,使有利于要素合理流动的城乡就业机制问题。区域人力资本收益是制约城乡要素合理流动的关键因素。国内外很多文献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同一国家和地区城市人力资本和农村人力资本收益率作了相关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城乡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呈现非对称性,但对于同一地区尤其是区域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城乡比较研究文献仍较少。朱琪(2009)针对广东10个地区城乡不同户籍的劳动力通过Mincer方程对4443份问卷做了分析,得出农村教育收益率大于城市教育收益率,而在工作经验、劳动时间、未签订劳动合同对工资的影响系数等方面,城市样本系数显著大于农村样本系数,这也验证了以往学者关于城市及农村人力资本收益状况等基本结论,但该研究没有考察健康状况对人力资本收益的影响。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应当包括教育、保健、劳动迁移及劳动信息的获取等内容,而几乎所有的营养和健康方面的因素对于劳动生产率、对于人力资本收益都是有影响的。鉴于此,在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同一地区城镇和农村人力资本收益作比较研究,主要考察同一地区城市和农村人力资本在教育、工龄以及健康方面的收益状况,并提出相关的人力资本政策。

1 数据及模型

在对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的分析中,多数文献集中在教育的收益率分析上,其估计方法主要有内部收益率法和Mincer(1974)方程模型。由于内部收益率法只把正规的学校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学校教育的结束意味着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束,这与人力资本内涵差距太大。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个人收益差异来源主要在于人力资本投资积累差异。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收益水平与教育后的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正相关性。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以受教育年限、工龄等作为衡量城乡劳动力人力资本的指标,同时引入健康状况等指标作为控制变量,采用扩展的Mincer方程模型考察教育、工龄及健康状况等人力资本要素对人力资本收益的影响。

1.1 数据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自2009年6月至2009年12月对重庆市九龙坡区“十二五”规划所做的抽样调查,样本总数为1867个,根据筛选条件,其中城市有效样本751个,农村有效样本462个,样本总体有效率64.97%。对城镇和农村人力资本状况相关性研究的调查主要包括收入、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等要素。

对与收入相关的人力资本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设计的变量有:性别、教育年限、工龄、健康状况等。关于教育年限及工龄进行如下折算:小学及以下教育=6,初中教育=9,高中教育=12,大专及以上教育=16。假设样本的入学年龄为7岁,工龄=年龄-教育年限-7;关于健康状况变量,对健康水平进行衡量,求健康状况对收入的影响。

所有资料采用SPSS16.0版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表1、表2显示出研究变量及样本分部情况。

1.2 模型

传统学者估计教育对人力资本收益的影响,多数使用Mincer方程模型,利用在该模型中假定,所观察到的收入决定因素是教育年限和工作经验。该模型认为,观察到的劳动力工资收入差别是由于不同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和工作经验的不同而造成的。对教育、工作经验及健康状况的回报率的考察采用扩展的Mincer方程,对教育年限、工作经验、健康状况的考察,代表集聚在劳动者身上的人力资本的投资。大量研究表明,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市场中教育的回报率都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Schultz,1993)。因此,一般都将性别变量考虑进来,在将全部样本进行分析之后,考虑到男性和女性具有不同的工资收入决定因素,将资料按性别分开估计不同性别的教育年限收益率和工作年限收益率。因此,本文利用扩展后的Mincer模型如下:

InYi(S,E,H)=α1+α1Si+α2Ei+α3Ei 2+

α4Hi+ξi

其中,Y指人力资本收益,一般用收入衡量,i为所描述样本,S为受教育年限,E为工作年限,H为健康状况。Polacheek等(1974)认为,使用对数函数

比使用线性函数更为有效,使用小时工资率作为因变量更为准确。由于缺少小时工资率,本文利用全年工资收入的对数对人力资本的收益进行考察,E2是工作年限的平方,在模型中起调节作用。

2 结果与讨论

利用Mincer扩展模型将教育年限、工龄及健康状况对收入的影响进行估计。在城市职工收入中有些样本含有工资外收入部分,而且该项收入对总收入的影响不可忽视;另外,在农村劳动力收入中,非农收入占有相当大比重,因此对城市和农村劳动力的收入衡量都是指年收入。分析结果表明,各模型的F值全部通过检验,且都在0.05的水平下显著(见表3)。

2.1 教育年限对收益的影响

无论是城市样本还是农村样本,可以发现教育对收入的影响都是显著的。对于城市总体样本,教育对收入的影响显著,且城市总体教育收益水平大于农村教育收益水平,这也是被用来解释劳动力流动的原因之一,即较高的教育收益水平是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对城市男性样本的检验中,教育对收入的影响系数为7.853%;在对城市女性样本的检验中,教育对收入的影响系数为8.030%。比较城市男性与女性的教育收益水平,发现女性较男性在教育收益上更为明显。在对农村男性样本的检验中,教育对收入的影响系数为5.819%,高于全部样本的4.729%;在对农村女性样本的检验中,教育对收入的影响系数为4.482%。比较农村男性与女性的教育收益水平,发现农村男性较女性在教育收益水平上更大,这一点与城市样本结论相反。结合前人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收益率是逐渐提高的,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结果表明,教育收益率一般在3%以下,而到了近几年,教育收益率增加到10%左右,相关研究结论也证实了这一点。

2.2 工作经验对收益的影响

研究结果发现,城市与农村的工龄收益率都是显著的,工龄收益率在性别方面城市与农村相同。工龄对收益的影响方面,城市男性工龄收益率为6.854%,城市女性工龄收益率为3.272%,男性与女性工龄收益率差别较大;农村男性工龄收益率为4.292%,农村女性工龄收益率为3.104%,男性与女性工龄收益率差别不大。比较城市男性、女性工龄收益率与农村男性、女性工龄收益率发现,男性工龄收益率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差别较大,而女性工龄收益率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差别不大。这可以从以下方面解释:城市男性随着工龄的增长,其人力资本价值增加,而城市女性由于婚姻、生育等诸多因素,随着工龄的增加,其价值并没有得到体现。而农村劳动力主要从事体力劳动,其工龄收益率并不会增加太多。城市与农村劳动力工龄平方的系数都为负,这一点与相关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即收益曲线呈现倒“U”型,工龄的平方在模型当中起着调节作用。

2.3 健康状况对收益的影响

引入虚拟变量对人力资本其他要素中的保健因素,即身体健康状况对城乡劳动收入产生的影响进行估计。从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健康因素对收益的影响在城市与农村都是显著的,且城市样本大于农村样本。其中,在城市样本中,男性健康收益率为7.598%,女性健康收益率为9.990%,女性健康收益率大于男性;在农村样本中,男性健康收益率为2.597%,女性健康收益率为1.490%,男性健康收益率大于女性。这可以从以下方面解释:健康与教育、工龄类似,在城市由于受到平均工资等因素的影响,城市收益率也会大于农村。由于城市男女性别对工作影响并不明显,但受生育等因素的影响,女性健康因素对人力资本收益会有较大的影响。而农村样本中,虽然进城务工会增加劳动力工作收益,但由于农村劳动力大多从事脏累差的工作,收益率自然会低,且在家务农人员多是老人与妇女,女性健康收益自然会低于进城务工机会较多的男性劳动力。另外可以发现,城市劳动力健康收益远大于农村水平,说明城市劳动力在疾病及保健等方面的因素对收益产生更大的影响。

3 政策建议

城乡发展是以城市和乡村发展水平和速度的持续差距为特征的不平衡发展,是由现实的不平衡过程向理想平衡逐渐改变的过程。通过对重庆九龙坡区城市样本与农村样本中人力资本要素、教育、工龄、健康状况、性别等因素的回归分析,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政策建议。

3.1 转变思想观念,统筹城乡有序发展

实现城市化过程中实施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是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经验之一。我国目前进行的城乡劳动力转移实际上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城市劳动力并没有向农村转移。农村人力资本具有较强的外溢性,而城市人力资本则具有较强的内溢性。在农村人均收入逐步增加的同时,城乡差距逐步扩大是个事实。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还是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而不是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拥有较强能力的农村劳动者持续外流,客观上加重了目前城乡差距的扩大。因此,在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同时,应该从根本上即思想观念上转变,改善农村人力资本发展环境,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使农村人力资本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最终实现城乡统筹。

3.2 加大教育投资,加强在职教育培训

人力资本投资是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是加大对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改变人力资本储备中对城市投资的严重倾斜和劳动力城乡流动与迁移的非对称性。这个问题靠市场的力量很难解决,因此,必须强化政府在农村发展中的主导推动作用。在政府的引导下,加强对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加大国家对农民教育、农民培训和农村公共卫生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建立面向农业和农村的教育、培训和公共卫生体系。培育人才、提高农民整体素质,转变农村人才短缺和智力外流的状况,是农村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农民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通过医疗卫生状况的改善,使得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3.3 消除性别歧视,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迈入21世纪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也是2l世纪人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主要特征之一。社会保障体系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稳定器”,虽然目前农村地区建立了包括医疗、养老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但是距离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差距甚远。农村地区的土地一定程度上代替社会保障发挥着作用,重男轻女思想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态势,这是农村地区对国家的社会保障缺位的“买单”,是城乡不平衡的表现之一。农村男性劳动力更容易找到工作,而女性则在接受教育、获取工作、获得较高劳动报酬方而受到歧视。因此,在消除性别歧视的基础上,应建立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及社会优抚在内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充实和完善。

3.4 创造良好环境,推进要素合理流动

我国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的繁荣与经济的发展,同时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劳动力外流造成农村地区的进一步败落,城市也出现“大城市病”等诸多问题。在农村人均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实践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因此,以城镇化为主导,立足创造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流动的发展环境,成为解决城乡要素流动的根本出路。同时,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Schuhz W Theodore,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5l(1):1-17。

[2]Anow Kenneth J, The ecolqoml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62,29(3):155-173。

[3]Lucas E,Robert Jr,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es,1988,22(1):3-42。

[4]Mincer J.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nd personal income distil-bution[J],The Joum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8,66(4):281-302。

[5]侯风云.中国农村人力资本收益率研究[J],经济研究,2004(12):75-84。

[6]姜道奎,柏群,张体勤,区域人力资本提升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0,23(5):75-78。

[7]王梦奎.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区域发展[J],管理世界,2004(4):1-8,29。

[8]马晓河,统筹城乡发展要解决五大失衡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4(4):3-6,12。

[9]周琳琅,论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J].学术论坛,2005(4):95-98。

[10]Jamison Dean T,Gaag Van der Jacques Education and earnings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Economies of EducationReview,1987,6(2):161-166。

[11]赖德胜.教育、劳动力市场与收入分配[J],经济研究,1998(5):42-49。

[12]朱平芳,徐大丰,中国城市人力资本的估算[J].经济研究,2007(9):84-95。

[13]侯风云,张风兵.山东省人力资本投资与城乡收入差距实证分析[J].山东经济,2010(2):143-149。

[14]侯风云,邹融冰.中国城乡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非对称性及其后果[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6-22。

[15]朱琪,城乡户籍与人力资本收益――基于广东省截面数据的观察[J].经济地理,2009,29(3):450-455,460。

[16]Lucas E,Robea Jr.Supply-side economics:an analytical review[J].Oxford Economic Papers,1990,42(2):293-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