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范文1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历史;问题;对策

        一、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历史

        第一阶段:城市商业银行建立。城市信用合作社自成立伊始存在着资本金不充足、资产质量低、不良资产比率高等问题,为克服城市信用社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经营素质参差不齐的弱点,城市信用合作社开始合并为地方商业银行。1995年6月22日,深圳城市合作商业银行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城市商业合作银行的诞生。

        第二阶段: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1998年3月13日,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发出通知,将城市合作银行改名为“xx市商业银行”,简称“城市商业银行”。

        第三阶段:尝试跨区域经营。上海银行2005年12月16日宣布,经中国银监会审核,宁波银监局已同意上海银行在宁波筹建分行。中国银监会表示,按照“扶优限劣”的原则,对于达到现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等以上水平的城市商业银行,将逐步允许其跨区域经营,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开始了跨区域经营的尝试。

        二、制约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市场份额低

        中商情报网研究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136家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41 320亿元,2003~2008年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资产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3.1%,存款余额33 928亿元,城商行总体和单体均实现资本达标;全年税后利润407亿元。但是城市商业银行依然不能与国有股份银行相比较,其资本在银行体系所占份额较低,所以其影响力比较低。

        (二)城市商业银行历史包袱沉重

        城市商业银行承接了原城市信用社大量不良资产,背负了原城市信用社留下的沉重的资金包袱,先天不足,成为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的共同特征。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均要求,本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巴塞尔委员会规定的8%的最低标准,否则,将对其经营活动进行限制。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尚未达到8%的最低标准。

        (三)市场地位不清

        随着规模和业务的扩张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对市场定位和自身优势认志不清,盲目地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争夺大企业、大项目,不仅背离了“市民银行”的初衷,也使风险进一步增加。

        三、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措施

        (一)产权变更

        1.通过增资扩股调整原有的产权结构。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抵御经营风险能力的增强,必须扩大实收资本,增大资本充足率;同时,调整资本的结构,增加企业和个人的持股比例,逐步降低地方财政在其中的持股比例,从而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2.通过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来改善产权结构。战略投资者的持股期是比较长的,会所持股城市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对公司的经营进行监督,董事会的成员也不再由政府垄断,公司治理将得到改善。

        (二)关注中小企业

        大多的城市商业银行资本规模较小,在大项目上难以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抗衡,在中小企业融资领域中却有优势。城市商业银行对地方的企业比较了解,拥有信息的优势,贷款比较容易监管,可以迅速的为中小企业提供小额贷款。

        (三)关注市民生活

        城市居民的生活体现于细小的日常各种费用的支付,要求比较基础,这与资本有限的城市商业银行所能提够的服务正好对应。根据本地区居民的生活以及消费习惯、理财习惯为本城镇居民量身定制理财产品,在便利了城镇居民的同时,提升城市商业银行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在当地的金融市场中获取客观的利润。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范文2

2007年:整体向好,亮点频现

2007年,整个城商行群体呈现出“快速增长,整体向好,亮点频现”的发展格局,“更名、上市、跨区域、联合重组”是贯穿全年的四大亮点。具体来看:

拯救重组告一段落,退市警报基本解除。2007年,第五、六类城商行和当地地方政府抓住最后时机,通过各种方式展开拯救行动。除地方政府通常采用的不良贷款剥离和资产置换之外,一些地方还创新出了财务重组的新模式。典型的有:第一,地方政府与政策性银行共同推动模式。在银川市商业银行重组过程中,宁夏自治区政府借助国家开发银行6.5亿元政策性融资,授权宁夏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融资平台,向银川市商业银行入股,增加银行资本金,实施股权重组,并化解不良资产。第二,引入大型国企对城商行实施控股重组。为对珠海市商业银行实施重组,珠海市政府引入了中石油,珠海市政府先出资20亿元,剥离珠海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然后实施增资扩股,中石油向珠海市商业银行出资20亿元作为资本金,持股86%,同时出资10亿元用于处置不良资产,从而达到财务重组的目的。经过一年的努力,第五、六类城商行的拯救重组成功告一段落,城商行群体长期存在的潜在退市风险基本解除。

两极分化加剧,差异化发展格局形成。虽然城商行整体向好,持续发展,但两极分化现象进一步加剧。这集中表现在:一是,规模差距进一步拉大,有的银行总资产突破3000亿元,但仍有一批城商行总资产在50亿元以下。二是,盈利水平进一步分化,少数城商行的ROA、ROE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银行水平,另有少数城商行仍处于亏损边缘。三是,质量指标差距显著。一部分城商行不良贷款率保持在3%以下,少数城商行不良贷款率甚至低于1%;仍有部分城商行不良贷款率高达两位数。四是,经营管理品质分化加剧。部分城商行的经营管理品质不断提升,达到股份制商业银行水平,并被获准跨区域发展,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北京银行更是率先上市;还有一部分城商行则刚刚脱离困境,无论是公司治理,还是组织架构、运作流程仍带有信用社痕迹。两极分化的加深也预示出未来城商行的发展格局是差异化、层次化,不同层次的城商行将分别朝着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特色银行和社区银行、微型银行的方向发展。

叩开资本市场大门,三家银行率先上市。经过多年的努力,城商行上市问题在2007年得到突破。7月9日,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率先通过监管部门批准,成功叩开资本市场大门;10月18日,北京银行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三家城商行的成功上市具有重要意义,掀开城商行发展的新篇章。首先,三家城商行成功上市意味着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发展,城商行已基本实现从信用社到现代商业银行的转变,经营管理品质有很大提升,并获得公众投资者的认可;其次,三家城商行成功上市意味着资本市场大门向城商行打开,长期以来困扰城商行的资本补充难题有望得到逐步解决,三家城商行也将由此建立起长期资本补充机制;最后,三家城商行的成功上市还意味着城商行的改革已取得重大成果,城商行群体的品牌和影响力得到提升,为其下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据此,更多的城商行会朝着资本市场大门继往开来。

纷纷更名,谋求地域突破。2007年,城商行发展中的另一大亮点是纷纷更名。上世纪90年代,除上海银行外,城市商业银行均采用“所在城市名称”+“市商业银行”的命名模式。这一命名充分显现出城商行的地方银行色彩,对于城商行在当地开展业务、获得地方政府支持起到巨大作用。但随着经济金融发展的日益一体化,其弊端日益显现。这集中体现在:一是,地方色彩浓厚,地方政府支持的背后往往隐含地方政府的干预;二是,强烈的地方色彩不利于城商行跨区域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很难获得异地客户的认同。基于突破经营地域的考虑,2007年城商行掀起一股更名热潮。总结来看,城商行更名有四种模式:第一,直接去掉“ХХ市商业银行”中的“市商业”三个字,变为“ХХ银行”,比如宁波银行;第二,在省内联合重组的基础上,多家地市城市商业银行翻牌为省级城商行,并以省份名称命名,比如江苏银行;第三,单家城商行充分发挥当地历史文化特色,或以当地城市历史曾用名,或以当地城市历史上的银行名称来命名,比如富滇银行;第四,城商行与其他类型商业银行合并重组并更名,以深圳平安银行(由深圳市商业银行吸收合并平安银行而来)为典型。鉴于跨区域发展这一大趋势,还会有更多的城商行谋求更名。

多管齐下,跨区域全面开花。多年前,笔者就曾撰文分析城商行单一城市制经营模式的四大弊端,即不利于分散风险、不利于开拓业务并留住跨区经营的客户、不利于不良资产处置、不利于城商行开展创新。随着2005年上海银行宁波分行的设立,城商行跨区域经营“闸门”放开。2007年,城商行掀起一股跨区域经营大潮,呈现出“多管齐下,全面开花”的格局。概括来说,城商行跨区域已形成以下六种模式:

模式一,直接设立异地分支机构。这又包括三种情况:一是,跨省设立分支机构,以上海银行为典型;二是,省内设立分支机构,如济南市商业银行在聊城设立分行;三是,在县域设立支行,如烟台市商业银行在龙口设立支行等。

模式二,省内联合重组,实现省内跨区经营。重组后的徽商银行和江苏银行分别实现了在安徽、江苏省内的跨区域经营。同属这种情况的还有新挂牌的吉林银行。

模式三,凭借大股东力量,先设异地代表处,然后升级为异地分行。以威海市商业银行为典型代表。

模式四,收购农信社或城信社,组建异地分支机构。2007年,锦州市商业银行和包头市商业银行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跨区域经营。

模式五,参股异地城商行或城信社、农信社,间接实现异地跨区经营。典型的案例是南京银行入股日照市商业银行。

模式六,发起成立村镇银行或小额贷款公司等法人机构,达到异地跨区经营的目的。比如包头市商业银行设立固阳包商惠农村镇银行、长春市商业银行设立吉林德惠长银贷款有限责任公司,实现“曲线”跨区经营。

重组大幕拉开,省内重组渐成趋势。长期受困规模和资本金限制的城商行一直有做大做强的内在冲动。省内联合重组无疑是一条便捷之路。通过省内城商行的联合重组,不仅可以迅速做大银行规模,解决长期困扰城商行的规模和资本金约束,还可实现省内金融资源的重新整合,提高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又能解决一些地市级政府因受财力所限而无力推进当地城商行实施财务重组从而潜在的退市问题。因此,自2006年安徽省率先重组省内城商行和城信社,成立徽商银行以来,多家省政府积极效仿。2007年,先后有江苏省、吉林省和宁夏自治区实现省内城商行的重组。2月14日,江苏省内10家城商行合并重组而成的江苏银行宣告成立。10月10日,中国银监会批准长春市商业银行更名为吉林银行,并吸收合并吉林市商业银行和辽源城市信用社,吉林省初步实现对省内城商行和城信社的联合重组。而2007年底挂牌成立的宁夏银行,虽然是在银川市商业银行一家银行的基础上重组而成,其准备重组自治区内其它地方金融机构的意图非常明显。

资本市场催热金融股权,上市公司大批入股城商行。上市公司大批入股城商行是2007年中国资本市场和银行业发展中的一大亮点。为提升财务状况,补充资本金,大批城商行于2007年开展财务重组和增资扩股工作。而资本市场的繁荣,特别是三家城商行上市的示范效应,使得城商行股权受到众多上市公司的青睐。如表2所示,根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共有19家上市公司入股20家城商行。笔者认为,上市公司入股城商行的意图有四:一是投资并获取高额回报;二是进入并经营金融产业;三是通过入股城商行为公司融资获取便利;四是制造市场看点,提升二级市场股价,配合增发等行为。从历史上的情况来看,上市公司入股城商行带给城商行的更多的是“伤害”。很多情况下,银行被公司控制而沦为公司的“提款机”,德隆是典型。对此,城商行和有关监管机构需要高度重视。

抱团出击,联合合作显现新特色。2007年,城商行之间的联合合作进一步走向深入,并呈现出新的特点。这集中表现在:第一,合作对象更广。过去一年中,城商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银行,甚至外资银行合作的案例日渐增多,并渐成趋势。比较典型的如平安银行牵头23家银行(包括城商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在内)发起银团联合会。第二,合作内容更实。与以往合作侧重于信息交流和共享、培训研讨等不同,2007年城商行之间的合作更注重实质内容的业务合作。如浙江8家城商行联合推出“价值连城”新股申购理财产品等。第三,合作方式更新。除传统的业务合作联盟外,2007年还出现“入股+合作”、“产品开发”、“柜面通”、“技术开发”等形式。第四,合作范围更宽。2007年,一些城商行之间开展的合作逐步从单一业务走向全面合作。如山东省内13家城商行打造全面合作联盟。

瞄准中小企业,市场定位日渐清晰。中小企业业务是城商行的传统业务,也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业务领域。但长期以来,城商行未能很好把握住机会,努力深化这一定位,并形成核心竞争力。相反,有部分城商行甚至偏离这一定位,走上与大型银行争夺大客户、大项目的道路。市场定位的摇摆不定使城商行的未来发展缺乏坚实基础,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日益削弱。值得庆幸的是,近两年来,城商行已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通过一系列举措解决这一问题。特别是在2007年,大部分城商行努力瞄准中小企业和个人业务,不断开发新产品、完善业务流程、实施组织架构再造,提升服务水平,在服务中小企业方面形成一定的特色。这突出表现在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设立中小企业业务特色支行、与政府机构合作、与有经验的国内外金融机构合作、实施专门的方案或计划等方面。

探索资本补充新渠道,发行次级债成首选。资本补充渠道缺乏是制约城商行发展的主要瓶颈。在目前国内可行的四种资本补充渠道(留存利润、增资扩股、上市和发行债务股本工具)中,受诸多因素限制,大多数城商行补充资本的渠道也就只能通过留存利润和增资扩股。这对于那些盈利能力较好的城商行是可行的。但对那些长期亏损或刚刚摆脱亏损边缘的城商行来说,是无法完成的任务。而且增资扩股由于涉及到老股东的利益,操作起来往往比较麻烦。所以,一批城商行因此陷入“资本缺乏――业务发展受约束――盈利能力较低或亏损――无法增资扩股――资本金进一步缺乏”的恶性循环。2004年6月,《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管理办法》,标志着包括城商行在内的商业银行通过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金的政策障碍已被清除。但随后一段时间,仅有上海、北京、南京等少数城商行成功发行次级债。究其根源就在于相当部分城商行无法达到发行门槛。近两年来,随着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加大对城商行的财务重组力度,加之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商行的财务状况有很大改善。越来越多的城商行达到发行次级债的条件。2007年,莱芜市商业银行成功发行2亿元次级债,锦州市商业银行成功发行5亿元次级债,泰隆市商业银行成功发行2.4亿元次级债,温州银行发行5.5亿元次级债。这预示着次级债将成为城商行群体下一步补充资本的重要渠道。

2008年:压力重重,在分化中前行

总体而言,2008年城商行的发展将突出呈现六大特征,面临三大问题。

上市热情高涨,第二梯队继往开来。上市不仅是为了融资,也不仅仅是提升经营管理品质,更重要的是可以建立起资本补充的长效、动态机制。这一点对于商业银行,特别是城商行尤为重要。因此,可以断言,不管2008年中国资本市场是否能够延续2007年的火爆,城商行的上市热情不会因此减少。这从媒体的公开报道中也可看出端倪。据报道,杭州银行、重庆银行、天津银行、温州银行等多家城商行已明确提出上市目标,并正在积极准备。2008年,城商行登陆资本市场仍是中国银行业和资本市场的一大看点。

经济金融区域化发展,跨区域或将迎来高峰。跨区域发展仍将是2008年城商行发展的一大亮点。从我国经济金融发展趋势来看,打破地域概念,区域化、一体化是必然趋势。因此,在经济金融区域化、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谋求跨区域发展是城商行的必然选择。当然,受监管政策和自身情况的限制,并非所有的城商行都可以通过直接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方式实现跨区域发展。这就决定了2008年城商行的跨区域发展仍将以多种途径展开。那些已经在异地开设分支机构的城商行会加快网络布局步伐。其他城商行也将会积极通过联合重组、合作联盟、参股投资、收购兼并等不同方式实现跨区域发展的相同目的。2008年,城商行群体或将迎来跨区域发展的小高峰。

省内联合重组进行时,行业整合洗牌或来临。如果说徽商银行的成立拉开了城商行省内联合重组的序幕,那么江苏银行的成立则进一步激起各地成立省级城商行的热情。根据公开信息,截至目前已有多个省份明确提出整合省内城商行的计划。这包括,湖南省拟整合“五行一社”(指长沙、株洲、湘潭、岳阳、衡阳五家城商行和邵阳城信社)为省级银行;黑龙江省拟将省内城商行整合为龙商银行;广西拟成立北部湾银行;河南省拟以郑州市商业银行为基础,组建中原银行;陕西、山西和河北也分别提出成立陕西银行、晋商银行和河北银行的计划。虽然目前判断成立省级城商行的效果为时尚早,但各省的冲动和热情已使省内联合重组成为一种潮流。而究竟哪些省级银行能率先面世也就成为2008年城商行发展的一大看点。与之同时,随着入世后金融业的全面开放,银行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综合化经营趋势已日渐明朗。在银行、证券、保险之间的相互进入壁垒逐步被打破,城商行两极分化和差异化发展的背景下,城商行群体的重新整合和洗牌或将在2008年上演。

抱团出击是大趋势,联合合作将走向深入。外资银行加快布局、国内商业银行战略转型和邮政储蓄银行全面挂牌,令城商行的未来发展面临巨大考验。特别是异地网络布局的缺乏使得城商行处于竞争劣势。即使是那些率先实现跨区域经营和上市的城商行亦将因异地网点的局限而在竞争中日益处于不利地位。这正是众多城商行热衷联合合作的原因所在。在生死考验之时,这种联合合作将会进一步走向深入,朝着更加多样化、广泛性、务实、高效的方向发展。2008年,类似平安银行牵头23家各种类型中小银行发起的合作联盟还会更多出现。

差异化发展格局进一步强化,城商行在分化中前行。城商行群体拥有一百多个成员,单个成员之间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财务状况,抑或是经营管理水平都有巨大差异。这些城商行所在城市之间更是拥有不同经济结构、产业背景和发展模式。因此,差异化发展是城商行群体发展的必然结果。那种希望城商行按照同一模式发展壮大的想法是美好的,但在现实中却行不通。随着一部分城商行或率先实现跨区域发展,或成功登陆资本市场,或完成省内重组整合,城商行的差异化发展格局正逐步形成,并将在2008年得到进一步强化。城商行群体中的成员将分别朝着全国性银行、区域性银行、特色银行、社区银行和微型精品银行的方向前进。对此,无论是监管机构、地方政府,还是城商行自身都必须正确对待。

引资引智意愿依然强烈,引入外资工作仍将持续。脱胎于城市信用社的城商行对于学习借鉴现代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有着强烈的渴望。他们希望借此加快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的步伐。同时,外资银行对快速进入中国市场又有着强烈冲动,而参股投资现有中小金融机构无疑是最佳选择。因此,引入外资始终是城商行发展中的热门话题。2007年,青岛市商业银行成功引入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重庆银行则引入香港大新银行;成都市商业银行引入马来西亚丰隆银行;从而使城商行群体中引入外资的城商行数量达到12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2008年城商行引入外资态势仍将延续。徽商银行、包头商行、吉林银行、南昌市商业银行、洛阳市商业银行等多家城商行已明确提出引资计划,并着手实施。引入外资仍将是2008年城商行发展中令人期待的看点。

2008年,城商行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压力:美国次贷危机仍未结束,美国经济或将因此陷入衰退,中国经济亦难独善其身;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存在,严厉的宏观调控措施还会出台,行业和经济周期风险显现;紧缩货币政策仍有不小空间,流动性过剩或将发生逆转。在此背景下,城商行尤其要关注如下三大问题:

流动性问题。虽然目前尚未有银行出现流动性问题,但存款准备金率的连续上调已使不少城商行的流动性吃紧。鉴于美国仍会大幅降息,我国紧缩货币政策将更多转向存款准备金率、央行票据或特种存款;在金融脱媒的大趋势下,储蓄分流将不可逆转。因此,2008年,流动性问题将成为摆在许多城商行面前的首要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防止潜在风险转变为现实危机。

市场定位问题。市场定位摇摆不定,核心竞争力缺乏是制约城商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2008年,在宏观调控更加严厉的情况下,信贷紧缩既为城商行深化市场定位提供机遇,也为城商行坚持市场定位带来挑战。如何在信贷紧缩的前提下坚持并深化市场定位,不仅是关系到城商行短期盈利的大问题,更是关系到城商行长期生存发展的大问题。笔者认为,城商行应抓住机会,加快业务结构调整,深化在中小企业业务和个人金融业务方面的特色,做精做透,努力形成比较优势,进而确立起鲜明的市场定位。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范文3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市场化程度;政府干预

一、城市商业银行概述

(一)城市商业银行概念界定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规定:银行是“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城市商业银行是指经国鱼脸批准,由原各城市信用社组建而成的主要面向城市企业和个人并为之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政府及监管部门给其定位是: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与中国工商银行等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属于地方性金融机构。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已初步形成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中小型商业银行(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和众多的农村信用社)三个层次的商业银行体系。

(二)城市商业银行的主要发展特征

“具有地域化特征,但己开始淡化”是城市商业银行的主要发展特征。城市商业银行是以某一城市为服务区域的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有其独特的地域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立足服务地方。城市商业银行由于业务的地域性,在本地吸收的存款资金一般只运用于本地,减少了本区域内资金的流出,有利于本区域内经济的成长。同时城市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对城市基础建设支持力度相当大。

第二,为众多的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特色金融服务。城市商业银行规模相对较小,管理层次少,与客户联系密切,决策迅速,具有零售业务的比较优势。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自身实力的壮大,城市商业银行原来仅仅服务于地方城市金融的功能定位己经悄然发生了变化。一些经营情况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开始了新一轮的重组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谋求在资本市场上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并开展跨区域经营。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又掀起了一轮更名热潮,尽管这些银行更名后还保留着地方区域特色,但己经明显地体现出淡化地方城市金融的特点以及逐步成为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趋势。

二、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一)两极分化严重,并呈现明显的地区性差异

各地城市商业银行是在对不同数量的城市信用社进行重组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多的可以达到近百家,少的仅几家,加之各地经济,金融总量和发展水平各不相同,特别是近年来一些东部地区中心城市经济迅速崛起,而中西部地区城市发展相对缓慢,城市商业银行群体内部的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

(二)社会信誉较低

城市商业银行组建后,都将自己定位为“市民银行”并为在市民中树立良好信誉做了大量的工作,最终却鲜有成效,与其他银行相比差距巨大。

(三)市场份额较小

从市场格局上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度非常高,拥有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网络,具备强大的银行零售业务能力,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巨无霸。城市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受限的情况下,又与四大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尚未形成合理的分工,业务相对集中在传统的存、贷、汇上,中间业务比例比较小,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均实行存款全国通存通兑的情况下,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只能在本地区实现通存通兑,由此分流了一部分本地客户。另外,一些政府部门和单位制定本系统存款不得存入中小金融机构的不恰当干预,使得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雪上加霜。从而导致大量存款从城市商业银行向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等大银行转移,造成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下降。

(四)股权结构不合理,公司治理不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薄弱

出于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考虑,城市商业银行在组建之时金融当局就规定,地方财政对其持股比例在30%左右,单个法人股东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10%,单个自然人持股比例不能超过总股本的2%,从而造成了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地方政府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参与过度―事实上处于“一股独大”的控股地位;股权过于集中于一个或几个大股东之手;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所持有的股权比重也很大,而真正关心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私有企业、自然人以及外资股东所持股份比重并不大。

(五)市场定位摇摆不定,业务特色不突出

城市商业银行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和服务城市居民”的市场定位。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城市商业银行实际采取的却是采用跟随型市场定位战略,业务发展与大银行存在“同质同构”现象,未能扬长避短,不能反映其特色。

(六)产品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不高、创新能力较弱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的产品品种一直停留在信用社时期的水平上,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三、城市商业银行发展面临的问题

在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夹缝中发展起来的城市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历练了自身的生存能力。然而,城市商业银行由于脱胎于原城市信用社,虽然发展迅速,但既没能完全摆脱从原城市信用社沿袭下来的弱点,又在前进中产生了新的问题,使得城市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壮大受到了限制。

(一)地方政府控股,银行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

对于组建之初的城市商业银行而言,30%左右的地方财政持股比例造成了地方政府事实上处于“一股独大”的相对控股地位,从而为地方政府干预城市商业银行的运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表现如下:

首先,虽然城市商业银行大都通过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形成了对银行经营者的产权约束,但是地方政府在城市商业银行中的绝对控股地位使得银行实际上缺乏一个人格化的产权主体来行使对银行的所有权,由此产生了城市商业银行所有者缺位的现象;另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的主要管理职位都是由政府推荐并经董事会或股东大会选举产生,有些银行也会出现政府直接指派的现象,地方政府一股独大难以避免的会产生“内部人控制”的问题。而对城市商业银行拥有实际控制权的高管人员可能为了追求自身收入和效用最大化,置银行所有者和投资人的利益于不顾,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对银行资产的使用、处理和分配加以干预,甚至可能在银行发展规划、经营战略和分配方法等重大决策上出现个人独断现象,使得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和日常管理偏离了市场化运作的轨道,从而削弱了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其次,股权结构的不合理必然导致银行内部治理结构的缺陷。由于城市商业银行实际被控制在少数政府资本人手中,使得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权利部门不能发挥正常作用,无法对银行人行使有效的监督。股东大会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难以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董事会并不进行独立决策,而是通过听取行长报告来定度银行重大事项;行长的政府任命制,使得董事会和监事会无法制约高级管理人员的现象屡屡发生。

(二)资本充足率仍未达标

资本充足率是银行实力的象征,对于防范银行风险、保障银行稳健经营、提高银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借鉴国际惯例,我国银监会于2004年12月颁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2007年1月1日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以上。按照这一标准来衡量,截至2007年底,112家城市商业银行中仍有17家资本充足率尚未达标。资本不足不仅会降低城市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并且会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削弱竞争力。

(三)业务经营的地域限制

在“单一城市制”的地域限制下,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被局限于所在城市。这在当时的金融环境下是必须的和合理的。然而随着城市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壮大,地域限制无疑已经成为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制度瓶颈。首先,由于所在区域的优秀客户资源有限,城市商业银行办理业务时难免会倾向性的集中于一些优质客户,提高了客户集中度,增加了经营风险;其次,由于业务范围被限制在特定的区域内,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过分地集中在单一的地域中,难以通过资金运用的分散化来分散风险,从而降低了分散风险的能力;再次,业务经营的地域限制人为地分割了金融市场,不符合市场经济奉行的自由竞争原则,不利于通过市场的手段实现金融资源的最优配置,不利于为城市商业银行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运行环境。

(四)市场定位不明晰

所谓市场定位就是用以将自身与其他同业竞争对手区隔开来的产品或业务。城市商业银行虽然在组建之初就明确了“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的市场定位,其内在含义是通过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立足于本地市场,核心在于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但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在实践中并未坚持这一定位,未能在规定的业务领域形成自身的特色。一些城市商业银行过于追求规模和发展速度,跟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争抢大客户、大项目,没能形成自己稳定的客户群体,金融产品种类单调不能给中小企业和市民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没有一个建立在系统、科学的市场细分基础上的市场目标,致使目前许多业务还处于粗放经营阶段,削弱了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晶.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D].宁波大学,2013

[2]叶楠.杭州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3

[3]闫庆悦,李臻.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9:6869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范文4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某些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存在一定的问题,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没有一个建立在系统、科学的市场划分基础上的市场目标、客户目标和产品目标。其市场定位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一些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等大型银行抢夺大客户,与国有商业银行及其他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存在一定的雷同性等。鉴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存在的市场定位问题,我们需对城市商业银行进行科学、准确的市场定位。准确科学的市场定位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也为城市商业银行的稳健、集约经营提供了前提。只有进行了科学准确的市场定位,才会实现城市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城市商业银行是商业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自己市场的准确定位有利于优化我国整个金融的资源配置。

(二)本文的视角

本文在金融共生理论和市场定位理论的基础上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进行科学的定位,并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提出了策略建议。

二、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分析

(一)基础理论

1.金融共生理论

金融共生包括金融共生单元、金融共生模式和金融共生环境三要素。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是形成共生体系的基本物质条件。金融共生单元为金融机构和厂商。金融共生模式是指金融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它既反映金融共生单元之间的物质交流关系,也反映共生单元之间的能量互换关系。金融共生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共生单元性质的变化及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2.市场定位理论

市场定位70年代由美国学者阿尔赖斯提出的一个重要营销学概念,即企业根据目标市场上同类产品竞争状况,针对顾客对该类产品某些特征或属性的重视程度,为本企业产品塑造强有力的、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并将其形象生动地传递给顾客,求得顾客认同。市场定位的实质是使本企业与其他企业严格区分开,使顾客明显感觉和认识到这种差别,从而在顾客心目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市场定位理论通常是用“C—A—P”模型加以阐述。它描述了银行所具有的潜在市场定位及市场定位战略,并揭示了市场定位及市场定位战略的三维要素。构成定位决策系统的三维要素分别是客户、竞争地和产品。

(二)城市商业银行的科学市场定位

从城市商业银行的组建可以看出城市商业银行存在的原因,即存在金融供给的缺口。从金融共生理论和市场定位理论出发,本文认为城市商业银行的科学市场定位应该为:

(1)客户定位———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

对于金融共生单元中有融资需求的大企业来说,其所需的资金规模大、期限长,这与当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能力不符,出于安全性流动性的考虑,城市商业银行不宜贷放资金给大企业。因此大企业与城市商业银行的共生度低。而中小企业不仅在资金需求规模和期限上符合城市商业银行的能力及发展现状,而且中小企业与城市商业银行的信息丰度较大企业更容易接近,少了一些道德风险。另外,由于产业集群中企业的发展受国家或当地产业政策影响较大,发展方向与政府的产业导向往往一致,因此这些中小企业之间会自发形成一种约束机制,这种约束使得中小企业在信贷违约与企业声誉的选择中更倾向于后者而且由于这类企业的信贷风险主要源于产业风险,产业风险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从而大大降低了城市商业银行向其贷款的风险。因此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应为集群下的中小企业。

(2)区域定位———本土化、城市化、市民化

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为城市经济发展起到了金融支持和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另一方面,城市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支持又会促进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其共生度高。由于市民零散需求的特点,只有城市商业银行能够较好的满足。而且城市商业银行与市民间有较好的信息传输,减少了贷款风险。因此,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不宜走规模扩张的发展道路,而应坚持本土化、城市化、社区化的区域定位方向,依靠地方政府的支持,服务于地方经济,做贴近市民的基层银行,在差异化的市场定位中寻求自身的发展空间。

(3)产品定位———符合中小企业及市民的要求

在城市商业银行的产品定位方面应致力于创新开发符合中小企业及市民要求的金融产品。城市商业银行开展的业务应与客户群相匹配,专门为他们量身定做,这样才更容易形成自己的品牌,促进自身的发展。

三、科学市场定位下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策略建议

(一)城市商业银行本身的内部环境

建设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中要注意加快完善自身水平。

1.城市商业银行市场科学定位

城市商业银行要为广大市民以及城市的中小集群企业提供各种金融服务。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找准自己的位置有助于推动各银行机构之间形成良性竞争。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的健康持续发展。

2.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城市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要坚持务实的经营理念并始终坚持适度发展的原则,要建立“质”重于“量”的观念,不盲目追求自身发展的速度。在经营的过程中,对单个客户贷款不要追求数额巨大,要注意风险的防范。作为城市商业银行还没有充分的经验,所以在经营管理中要注意审慎经营。城市商业银行是个独立的法人机构,要注重完善公司结构,落实“三会一制”制度,充分发挥决策、执行、监督、经营等环节的职能,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者既分工合作又制衡约束的运行体系,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针对城市商业银行经营风险较大的问题,首先要在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这个体系应该包括信贷风险审批流程的严格的规章制度,这样可以避免信贷人员主观因素而造成的信贷风险;加强对员工培训,建立风险问责制,增强其识别风险的能力和防范风险的意识。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对内部控制情况进行检查评价,并完善内薄弱环节;为了避免内部人员的,城市商业银行应该借鉴公司治理的成功模式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管理机制,以充分监督内部人员并规范其行为。

3.创新贷款模式和金融产品

为实现城市商业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城市商业银行自身应努力推出具有自身特色的金融产品,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城市商业银行在实际的信贷发放中探讨更为灵活的担保方法,并探索建立信用激励机制。另外,城市商业银行要大力开展城市商业银行信用卡、政府债券承销和保险、收付款项等其他中间业务,同时要充分融入当地的经济,根据当地经济特点,创新建立融资产品。对城市及周边县城的金融需求主体进行市场细分,根据各自的特点为其提供相对应的金融产品和对不同主体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尽量满足各主体的金融需求。

(二)外部环境的优化

1.政府政策支持

目前对于城市商业银行的支持,政府相关配套政策和优惠措施还不完善。我国应该在财税政策上加大对城市商业银行必要的支持。

2.监管当局的扶助

人民银行应落实并加大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再贷款的扶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城市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标准;适时开放城市商业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增强其资金实力;降低结算准入门槛,积极研究办法,帮助城市商业银行加速完善结算渠道;尽快帮助城市商业银行解决大小额支付系统的问题;放松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利率管制,允许城市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求状况、债务人可承受能力自主确立贷款利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增强市民及中小企业对城市商业银行的信心。当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银监会应该放宽经营区域上的限制。对经营得比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赋予其跨区域经营的资格,这样将有利于分散同质地区的系统风险,提高银行本身抵御风险的能力,有利于形成城市商业银行的规模效应;支持城市商业银行通过创新管理架构;银监会应引导城市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开拓中间业务,提升自身影响力。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范文5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 跨区域发展 江苏银行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务院以城市信用社为基础,在大中城市组建地方股份制性质的城市商业银行。十多年来,城市商业银行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2年一季度末,全国共有城市商业银行137家,从业人员11 万,资产总额为10.33万亿元,同比增长28.3%,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为8.7%,总资产增长率比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分别高出13.5%和6.2%。城市商业银行的崛起,对于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地方经济建设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始于2006年。当时,为解决城商行经营区域限制产生的问题,破解其发展瓶颈,银监会颁布了《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明确鼓励有实力的城商行通过收购、重组或直接设立分支机构等模式,在所在城市以外的经济区域布局,实现跨区域经营。2006年4月,上海银行在宁波设立分行,成为我国第一家实现跨区域发展的城商行。多年来,城商行跨区域发展速度加快,业务范围更加广阔,金融服务网络得到拓展,逐步打破了长期以来经营所受的地域限制。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已有78家城商行实现了跨区域发展,占全部137家城商行的57%。然而,伴随着我国城商行跨区域高速扩张,一系列问题开始显现,城商行跨区域扩张开始遭遇政策调控。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规范我国城商行的跨区域发展既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更是题中应有之义和现实之基。

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动因分析

(一)跨区域发展有利于扩大资产规模,提升城商行竞争力

首先从规模效应角度来看,由于银行业与一般工商企业不同,其经营的金融资产相对于实物资产而言,其专用性相对较弱,同质性较强。而这种同质性使得银行业相对于一般工商企业更适应于规模经济效应。然而,受区域限制的影响,我国城商行总体资产规模偏小,致使不规模、不经济较为普遍。而城商行通过跨区域发展扩大规模,有利于降低成本和提升市场竞争力。其次,由于管理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与财务协同效应的存在,跨区域并购重组不仅有利于降低筹资成本和债务风险,实现合理避税。同时,通过对现有资源的优化配置,更有利于增强其竞争能力。

(二)跨区域发展有利于降低客户集中度,增强其抗风险能力

作为城市信用社的延续,城商行的地域性、单一化特征过于明显,致使其发展与当地经济的关联度过高。就单个城市而言,往往只有有限的几个产业或行业发展较好,可供开发且前景较好的项目有限。如果一家银行被限定在这个特定城市开展业务,其资金势必集中到这些行业、产业和项目上,造成银行贷款的行业集中度、客户集中度过高。一般来说,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和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两项指标是衡量客户集中度和银行信贷风险的关键指标。而就目前所得数据来看,仅有少数城商行达到了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低于10%,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低于50%的监管标准。一旦这些大客户经营上发生风险,必将对高度依赖这些大客户的城商行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而城商行的跨区域发展有利于扩大贷款项目的覆盖面,降低客户集中度,从而降低经营风险。

(三)跨区域发展有利于扩大业务功能,提升创新能力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信息一体化的发展,大型企业的跨地域经营使得资金的跨区域流动日益频繁,客户对银行服务和产品多元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城商行按照企业的地理布局为其提供存贷款和资金清算等服务方面要求更高。而这恰恰是城商行的软肋,也大大超出了城商行自身的能力,客观上造成了大量优质客户流失。此外,由于城商行经营区域小,网点少,导致其开发新产品的分摊成本远远高于经营网点数百倍乃至数千倍于自己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客观上造成了城商行创新动力不足,拓展基金、银证、银信、外汇等中间业务的能力不强,实现的利润主要方式仍停滞在依靠传统的息差。然而,通过城商行并购重组式的跨区域发展,并购各方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利于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务,同时,通过削减冗余设置,人才及资源优化配置,专业化服务的细分,有利于降低研发的分摊成本,从而提升银行的创新能力。

城商行跨区域发展模式分析

(一)并购重组模式

并购重组是两个以上公司合并、组建新公司或相互参股。并购重组主要包括控制权转让(收购)、资产重组(购买、重组或置换等)、股权回购、合并、分立等对公司控制权结构、资产负债结构、主营业务及利润构成产生较大影响的活动。通过并购重组,城商行可以迅速提高资本水平,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实现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提高资产利用率和盈利水平,提升城商行整体竞争力。中国城商行跨区域并购重组大致可以分为吸引合并、新设合并和收购。其中,徽商银行并购重组采用了吸引合并的方式,而江苏银行则采取的是新设合并的方式。

(二)新设分支机构模式

采取新设分支机构的模式有利于强化打造企业的品牌形象,企业文化贯彻顺畅,促进新设地人员就业和经济发展。但这种区域化模式对人力物力投入较多,环节较长,要求城商行具备较强的资产规模和资本实力,同时应具备跨区域开设分支机构划拨营运资金能力、稳定的盈利能力和管理控制能力。最为典型的案例是,2006年4月,上海银行宁波分行正式开业,成为我国城商行首家跨省设立的异地分支机构,上海银行也成为国内首家获准开展跨区域经营的城商行。

(三)合作联盟模式

合作联盟是各城商行在保持现有法人地位不变的前提下,共同入股组成一家股份制金融服务公司,该公司负责向区域内城商行提供银行产品开发、数据运营维护、支付结算及业务运营平台服务、金融产品研发、信息咨询等后台支持服务。同时,作为入股银行的代言人,负责统一协调对外关系,维护成员单位的合法权益。该模式主要适用于单体规模比较均衡,发展状况普遍较好、关注于如何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城商行。其模式的独特之处在于各城商行保持独立法人地位和业务的独立性,只搭建统一的后方服务支持平台。有利于保护各城商行的积极性,也更符合市场化原则。2008年9月,山东城商行合作联盟有限公司挂牌成立,走出了城商行改革的另外一条道路。

区域发展模式合理化选择分析:以江苏银行为例

(一)江苏银行跨区域发展模式分析

江苏银行于2007年1月24日正式挂牌开业,由江苏省内无锡、苏州、南通、常州、淮安、徐州、扬州、盐城、镇江、连云港等10家城商行根据“新设合并统一法人,综合处置不良资产,募集新股充实资本,构建现代银行体制”的总体思路,新设合并而成。

江苏银行之所以采取并购重组模式中的新设合并的方式来实现跨区域发展,主要基于以下考虑。首先,新设分支机构的模式对银行的资产规模、资本实力及人员配备要求过高,而合并前这10家城商行没有任何一家能达到通过采取新设分支机构的模式实现跨区域发展的能力。其次,就参加合并的10家城商行的资产质量和规模而言,苏北的城商行与苏南城商行之间单体规模发展不均衡,其中苏州、无锡城商行的资产质量相对较好,但却远未能达到统筹领导其他城商行的能力。在这种的情况下,无论采取合作联盟模式还是采取吸收合并的方式均不可取。然而,通过新设合并,成立新的壳公司来吸收各个城商行,以此协调各个城商行间关系不仅使银行的地位由市级变成了省级,以前的各家城商行成为了分行,商标价值变大,商誉更得到了增加,同时更能得到当地民众的认可。

此外,在省政府的引导支持下,新设合并的江苏银行通过将不良贷款证券化来剥离坏账,降低不良贷款比率。与此同时,为了扩大资本规模,并满足3年内达到资本充足率8%以上的监管要求,江苏银行以积极吸引民间资本来增资扩股,募股的结果是,江苏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持有9.1亿股,占比11.6%,为第一大股东。第二大股东为华泰证券,持有6.37%。此外,受国内股市对金融概念股热捧,并考虑到上市的资本溢价预期,城商行原地区的中型企业与事业单位参股热情比较高,最终民营资本持股比例超30%。

(二)江苏银行跨区域发展成长分析

开业多年来,新设合并成的江苏银行快速成长为一家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区域性银行。截至目前,江苏银行共有营业机构460多家,覆盖江苏省内所有地级市。其中,省内下辖12家分行,在南京地区拥有17家直属支行,在省外先后开设了北京、上海、深圳、杭州4家分行。此外,江苏银行还进一步将业务覆盖面拓展至乡镇,发起设立了镇江丹阳保得村镇银行。

公开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年末,江苏银行资产总额达5137亿元,是成立之初的3.39 倍;存款总额达4342.78 亿元,是成立之初的3.25倍;贷款总额达2908.25亿元,是成立之初的3.37 倍;实现税后净利润58.4亿元,是成立之初的13倍,呈现爆发式增长,增幅居江苏省内银行同业第一。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资本充足率、资产利润率等主要监管指标达到良好银行标准。2011年,英国《银行家》杂志评选出的全球前500 家银行中,江苏银行排第226位,在国内商业银行中居第17 位。

结论

通过分析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实践,笔者认为没有一种模式能推广到任何一个城商行都能适应。各个城商行跨区域发展时,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适应当地的经济和金融环境,适应中国银行业竞争和改革现状,选择符合自己的模式,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总的来说,以上海银行,北京银行为代表的资产质量优良、规模大、业务拓展良好的银行,可以选择新设分支机构的模式实现跨区域发展,并可以作为战略投资,参股其他有发展前景的城商行;对于规模较小,但是发展势头良好的城市商业银行,受自身规模,地域等因素制约,在竞争中并不具有优势,可以按照市场自愿原则或者由政府引导,建立合作联盟,实现联合发展。而对于总体资产质量较差,规模较小的城商行,通过积极配合周边较好的城商行,实现合并重组,或者寻求急于扩张的其他资质好跨区域发展扩张的银行并购,以充分发挥管理、财务、经营上的协同效应。江苏银行、徽商银行的合并重组就是典型代表。

参考文献:

1.甄鹏举.城市商业银行与民营企业联合发展的途径[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2(5)

2.肖建军.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并购业务的可行性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6(2)

3.李姗.我国银行业并购初探[J].现代管理科学,2005(3)

4.贾丽博.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并购模式及实施路径[J].南方金融,2006(11)

5.代玉簪.城市商业银行并购重组探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11)

6.胡锦娟,张良桥.城商行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J].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作者简介: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范文6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转型;主动负债;非信贷资产

中图分类号:F830.3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4-0057-05

一、引言

跨区域经营、引进战略投资者、公开上市,城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城商行”)的一系列制度变革及其快速发展使之成为国内银行业金融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业界都存在一个共识――依靠生产要素投入增加的粗放式增长是维持目前城商行快速增长的主要源泉。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宏观经济红利”则为其粗放式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市场空间。黄隽、张春林(2012)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及相对垄断的市场结构是决定商业银行粗放式信贷扩张的主要因素。国外学者(阿布瑞姆,2008;希拉,2008)的研究成果同样表明了宏观经济条件对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决定性作用。在这种宏观经济条件及增长模式下,2004―2011年国内城商行的资产增长速度达到28.72%(高出银行业平均水平近9个百分点),市场份额由2004年的5.4%增至2011年的8.8%,税后利润更是以43.32%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在经历2009―2011年异地分支机构的快速扩张后,城商行的总资产在3年间增长了1.4倍,其对地方经济的影响日益显现,并已成为国内金融体系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然而,正如不可依靠粗放式增长模式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样,生产要素投入产出的边际递减效应及宏观经济红利的逐步减弱①决定了未来城商行的可持续增长必须依靠集约式增长,依靠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提升。在经历快速的规模扩张之后,国内城商行的业务结构及盈利结构是否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对于城商行未来应对利率市场化及不断加速的金融“脱媒”趋势是否有利?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将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国内城商行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2009―2011年城商行负债结构及其变化分析

国内城商行根植于地方经济,有限的经营牌照决定了城商行的发展依赖于特定城市经济,同时也受制于特定的经济总量及金融发展水平。中国多样性、层次化的城市经济金融发展水平衍生出多层次的城商行规模水平:既有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等规模超过5000亿元的大型城商行,也有大量资产规模不足千亿、甚至不到百亿的中小型城商行。由此可见,针对城商行制度供给的规模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助推国内城商行做大规模(陈一洪、刘惠川,2012)。在跨区域经营受限的情况下,国内城商行通过其他各种途径实现规模扩张。林再兴、陈一洪(2012)对广州银行近3年资产负债结构进行考察发现:随着规模的扩张,广州银行负债中存款占比由2009年的91%迅速下降至2011年的66.52%,而同期卖出的回购金融资产及同业融入资金在负债中的比重则达到31.56%,成为广州银行存款之外的最重要资金来源。

负债是包括城商行在内的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也是其规模扩张的基础。作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独特项目,存款一直是国内城商行最为传统、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吸收包括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对公存款及其他机构团队对公存款在内的存款资金是支撑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这种被动型负债资金,在居民及企业储蓄意愿强烈且不断上升的宏观经济环境下为国内城商行负债扩张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通过对国内64家城商行样本的研究发现,2009年64家样本城商行存款占负债的平均比重高达89%,其中小型城商行更是高达92%。国内城商行普遍存在融资渠道单一,对存款这一被动负债资金来源依赖性强的特点,特别是在跨区域经营受限、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发展环境下,依托存款的单一融资渠道日益凸显城商行的融资困境。本文将通过对国内样本城商行批发式融资(主要包括同业存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拆入款项及卖出回购金融资产三种融资来源)占负债的比重及其变化趋势的考察来揭示国内城商行的应对策略。

2011年,本样本包含的70家国内城商行总资产达到8.18万亿元,占当年国内城商行总资产的比重达到83%;70家样本城商行中有30家位于东部沿海,33家位于中西部,7家位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样本城商行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根据2011年末各城商行的资产规模分为大、中、小型三种类型,大型城商行的资产规模超过1000亿,中型城商行介于500亿到1000亿之间,小型城商行不超过500亿。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9年国内城商行批发式融资占负债的比重平均仅有7.17%,小型城商行只有4.62%,国内城商行对存款以外的资金渠道开拓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商行的可用资金规模,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规模的可持续增长。大型城商行的这一占比接近11%,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随着城商行规模的扩张,对存款以外资金来源的依赖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对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城商行而言,寻找存款以外的资金渠道是其突破规模扩张瓶颈的重要手段。

随着城商行整体规模的提升,主动吸收来自同业及金融市场资金的负债扩张得到多数城商行的认可,批发式融资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2011年末批发式融资的占比较2009年末翻了一番多,达到了15.32%。中型城商行依赖批发式融资实现负债规模快速扩张的轨迹更加明显。2009年中型城商行平均负债规模为375亿元,批发式融资占比为6.99%,2010年平均负债规模激增60.8%,同期批发式融资的占比达到14.81%,至2011年则进一步提高至20.24%,与大型城商行的这一比值基本持平。中型城商行的总负债规模增长明显,2011年较2009年增长了118.13%,同期批发式融资占比增加了13.25个百分点;小型城商行的负债规模增长了73.49%,批发式融资占比增加了4.96个百分点;大型城商行的这两个比值分别为68.75%和9.68个百分点。可见,大中型城商行在规模扩张过程中对主动负债融资依赖性提升。

与存款这一被动性负债资金来源相比,批发式融资等主动性负债赋予城商行更高的灵活性,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者可以根据货币市场利率走向及本行流动性管理需求判断是否需要主动融入资金。不过,相比西方商业银行的大额可转让存单(CD)、欧洲货币市场借款、欧洲金融债券、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多样化的融资工具,国内城商行的主动负债融资工具相对有限,集中于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资金融入、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同业存放等融资工具,这与国内欠发达的金融市场息息相关。

然而,无论是小型城商行还是大中型城商行,批发式融资在负债中占比的提升都表明了国内城商行吸收主动负债的增速高于存款。这一方面多样化了其资金来源、优化了负债结构、提高了城商行流动性及资产负债管理空间;另一方面,对于其应对未来利率市场化也具有一定的意义②。但部分主动负债成本较高,金融市场利率波动,对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依赖性的增加会降低城商行整体资金来源的稳定性,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下,少数银行经营状况的恶化可能会影响并扩散至相关银行,从而加大了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刘春航、苗雨峰,2012)。城商行运用批发式融资效率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其业务扩张及盈利效率,张健华(2012)基于前沿分析法对1999―2008年国内银行机构的盈利能力及资产扩张能力进行考察指出,拆入同业资金比率较高的银行,无论是盈利效率还是业务扩张效率都比较低,从零售市场(包括居民及企业)吸收存款较多的商业银行更加有效率。金融市场业务经营运作的不成熟及相应人才的匮乏,进一步对城商行扩张非存款类资金能力提出严峻挑战。如何优化负债结构、开辟存款之外资金来源渠道、保持应有的流动性、确保资金成本可控和盈利能力可持续,是城商行在这一融资模式下应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与此同时,目前存贷比这一刚性监管指标对城商行继续施加存款刚性压力,网络布局及客户基础的先天不足将使其在未来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融资能力继续受到挑战。

三、2009―2011年城商行盈利结构及其变化分析

负债结构及盈利结构是城商行经营运作这一“硬币”的正反面,负债结构反映其资金来源、渠道这一面,资产结构则从筹措资金的使用这一面反映城商行的经营运作。“金融脱媒”的加速及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性推进,给国内商业银行特别是城商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

考察城商行盈利结构首先应关注其资产配置结构,因为资产的配置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盈利结构,不同的资产配置结构决定了不同的盈利结构及模式。国内城商行业务及盈利渠道的单一性决定了信贷资产在多数城商行的资产配置中占有主导作用。因此,本文首先对样本城商行2009―2011年信贷资产占比进行初步统计。

统计结果表明,随着整体资产规模的快速提升,城商行对信贷资产的平均配置逐年下降。2009年国内样本城商行信贷资产占比平均为50.41%,至2011年末占比仅为43.72%,可见随着样本城商行规模的提升,其资产的配置也趋于多样化,逐步摆脱了过去信贷资产独大的局面。这种趋势在样本中型城商行中表现得更为明显,19家中型城商行2009年信贷资产占比平均达到52.67%,2010年迅速降至40.18%,2011年则仅有38.44%,是三类城商行中信贷资产占比最低的。

高信贷资产占比以金华、嘉兴、台州、湖州四家地处浙江的城商行为代表,近3年其信贷资产配置均在60%左右,信贷资产主导型资产配置特征十分明显;珠海、厦门、龙江、包商、昆仓等5家城商行则是低信贷资产配置的典型代表。截至2011年末,除包商银行外其余4家银行信贷资产占比均不足20%、平均仅有17.5%,但包商银行仍然保持在26%的相对较高水平。高信贷资产配置城商行代表除台州城商行2011年资产规模刚好突破500亿之外,其余3家均为小型城商行;低信贷资产配置城商行代表除珠海城商行外均为大中型城商行。

对典型城商行的分析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城商行资产的配置特征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下文将进一步分析两家低信贷资产城商行的资产配置及其收益情况。

两家城商行是低信贷资产配置的大型及中型城商行的代表,虽然都在非信贷资产的配置上投入较多资金,但其投资收益却大相径庭。

观察低信贷资产城商行的非信贷资产配置可以发现,多数城商行在返售金融资产、应收款项类投资等业务上投入大量资金,还有部分城商行集中于现金及存放央行款项、存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两种资产配置上,另有部分城商行则在上述两大类非信贷资产的配置上采取较为均匀的配置策略。BS银行与MX银行属于均匀但偏向资金业务资产配置的城商行。两家城商行近3年的信贷资产配置平均占比分别为30%和23%,在中央政府债券、国债、金融债、企业债、理财产品等金融市场资产的配置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两家城商行金融市场资产的配置都从2009年的不到40%升至2010年的50%左右,2011年回落至44%左右。金融市场资产的占比远超过信贷资产占比,3年平均占比分别为45%和43%。

但是,两家城商行在金融市场资产的经营运作结果方面却存在明显的差异。BS银行近3年金融市场资产的投资收益连年翻番,由2009年的7.7亿增长至2011年的29.87亿元,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也由2009年的37.14%增至2011年的54.64%。金融市场业务已成为其支柱业务,贡献了2011年营业收入的54.64%,其利息净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为37.63%。回顾2007年及2008年,其金融市场业务投资收益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分别达到47.05%及40.92%,可见,BS银行较早确立了金融市场业务和信贷业务两大业务作为全行经营发展的重点,并通过积极主动的资产配置及经营运作实现了金融市场及信贷业务的两翼齐飞。相比之下,同样将大量资金配置在资金业务的MX银行,近3年金融市场业务账面投资收益均为负数,并且随着金融市场资产配置的增加,投资亏损也同步上升,这反映了MX银行在金融市场资产内部配置及交易、运作策略上的不当。因此,对于那些期望通过金融市场业务实现经营转型的城商行而言,积极主动增加金融市场资产配置的同时,需要敏锐把握市场利率的波动,做出正确的投资策略,确保金融市场业务的投资收益。

事实上,国内金融市场业务中最受认可的地方法人银行应属南京银行。早在2002年之前,南京银行在银行间市场开始初露头角,但资金业务在当时的南京银行业务中仅仅作为补充,没有体现以利润为中心。2002年5月南京银行董事会开始酝酿资金业务的第一次转型,即如何使资金业务成为南京银行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2002年9月南京银行在城商行同业中率先成立资金业务的独立专营机构――资金营运中心,实现从管理职能向经营职能的转变,开始直面银行间市场的挑战。经过10余年的发展,目前南京银行的金融市场业务已形成本外币、债券与黄金、衍生金融产品联动的发展格局。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金融市场业务组织架构、品牌、运作模式、人才队伍逐步成熟,为南京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对国内70家样本城商行近3年负债及资产结构的考察分析可以发现:随着城商行规模的提升、国内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以及中国宏观经济环境的转变,国内城商行无论在负债结构还是资产结构方面都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国内城商行由过去较为单纯地从零售市场(包括居民、企业、机关团体)吸收存款作为主要资金来源向零售市场存款与批发式融资并重发展,批发式融资在负债中的占比稳步提升,这一变化趋势在大中型城商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资产配置方面,城商行由过去信贷资产一家独大慢慢转向逐步增加非信贷资产配置,拓展除信贷业务之外的其他业务领域,突出表现在对金融市场业务的开发上。以包商银行、南京银行等为代表的城商行较早重视金融市场业务发展,在资产配置上向交易性金融资产、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等金融资产上倾斜,并通过积极、主动、有效的投资策略获取投资收益,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的多元化,从而为其应对利率市场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城商行作为国内银行业金融体系增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中小微企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小微企业金融产品、服务、组织架构等方面的有益尝试及实践为丰富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面对外部发展环境及监管政策的变化,国内城商行亟需突破、转型,要在立足“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广大市民”市场定位的基础上,围绕中小微企业信贷这一核心业务开展综合化金融服务;要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在争取零售市场存款的同时,积极、主动融入银行间市场,拓展同业合作渠道,为未来批发式融资积累丰富经验。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两点建议:

第一,经营转型、战略为先。战略的制定、贯彻、落实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效、执行有力的发展战略有决定性的先导作用。多数国内城商行均能针对本地区及行业的发展趋势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并明确阶段性发展目标。然而,正确的发展战略需要强有力的执行方能有效落实,其中投资者或者主要股东的素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国内城商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往往引入了地方财政、地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复杂的股权结构决定了各方利益诉求难以调和。即使地方财政一股独大也可能因为其自身的利益诉求而影响战略的制定及执行,从而影响城商行的发展路径和业务选择。如果股东过于注重短期效益,那么经营层将很难从长期利益的角度推进可持续发展。因此,战略为先需强调多方对长期与短期利益冲突达成共识,不能以牺牲长期战略转型为代价取得短期规模与效益的增长。

第二,可持续发展、模式为先。可持续的价值创造是构建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落脚点。只有与自身定位、战略目标、客户群体相适应的商业模式才能推进可持续发展(林再兴、陈一洪,2012)。对商业银行而言,商业模式是其经营活动的基本模型,是指导其价值创造的完整商业逻辑框架。

近二十年来,国内商业银行不乏打造较为成功商业模式的先例,先后出现招商银行的零售业务商业模式,兴业银行的同业合作、银银平台商业模式以及近几年颇有建树的民生中小微行业金融及合作社商业模式。以招商银行为例,在国内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占比普遍不足20%的情况下,其储蓄存款及零售贷款余额占比在2010年末就分别达到35.95%及34.65%,位居国内商业银行之首。

当然,差异化商业模式的建立可以通过创新来实现,如兴业银行在国内率先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北京银行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力支持等;也可以立足已有的较好的经营模式,通过组织架构的完善、流程的再造、产品的整合与创新、服务的改进等深入打造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商业模式,如国内城商行近年来对中小微金融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包括立足供应链的金融服务、围绕集群行业打造的行业金融服务(陈一洪,2012)以及社区化经营思路(陈一洪、刘惠川,2012)等等。

商业模式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对即将来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国内城商行在继续立足中小微信贷业务,充分发挥地方中小法人机构人缘和地缘优势的同时,要充分考虑未来吸存成本提高对资产负债及利率定价管理的压力,要建立更加科学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及利率定价系统。与此同时,消化资金成本上涨压力,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特别是提高防范中小微信贷业务中的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风险的水平。在此基础上,要延伸金融服务领域,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做好中小微企业的财务顾问、财富管理专家③,与中小微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真正成为这些企业的成长伙伴④。

注:

①数据显示,2003―2011年,我国GDP实际增长了1.5倍,年均增速达到10.7%。普遍的观点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时代已经结束,未来的经济增速将保持在7%―8%的中速增长区间。“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不再“保8”,而是设定了7%的更加平稳的增长目标。

②从国外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负债结构的变化可以发现:随着存款成本的上升,商业银行存款的增幅明显下降。同时,非存款资金来源,即拆入资金在负债中的占比得到显著提高。以美国商业银行为例,1975年其负债中存款占比平均为88.67%,利率市场化改革后,2000年其存款负债占比降至67.96%。

③比如民生银行专门给小商户开辟了财富大课堂,并已成为小微金融服务的一个品牌。

④同样有借鉴意义的是民生银行的小微企业城市合作社模式。民生小微企业合作社是把同一类型的小微企业整合成一种有组织的经济体,让这些企业抱团发展,共同融资,一起抵御风险。合作社具有合作基金,由合作社成员、地方政府及民生银行共同出资。截至2012年12月,民生银行已在上海、天津、青岛、苏州、武汉、厦门、温州、泉州等经济发达地区设立了近2500家城市合作社,会员超过9万人,涵盖了衣、食、住、行等与老百姓生活最为密切的行业。按照管理层的设想,未来民生银行将整合上万家城市合作社,联合更多小微企业,打造专属信贷产品、小微俱乐部、专属组合产品、专属结算服务、信息服务及撮合五大基础平台。

参考文献:

[1]黄隽,张春林.什么决定了中国商业银行的高盈利[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6).

[2]林再兴,陈一洪.国内城市商业银行规模扩张的路径分析与启示[J].金融发展研究,2012,(12).

[3]刘春航,苗雨峰,朱元倩.银行同质性的度量及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J].金融监管研究,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