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安全管理案例范例6篇

学校安全管理案例

学校安全管理案例范文1

中职学校学生思想、行为正处在形成期,在中小学阶段学校管理比较严格,加上父母的监督和管理,学生安全事故发生率较低。但在中职学校,由于学生远离父母,来到新的环境中,中职学校管理与中小学有极大的不同。因此,安全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研究中职学校安全教育方式,构建全方位的安全教育体系是当前中职学校管理中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完善安全教育责任体系

中职学校安全教育要从完善责任体系入手,层层落实安全教育责任,确保校园和谐稳定。校长是中职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安全教育工作统筹管理。校长要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提高对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将安全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中,定期组织开展全校性的安全教育工作,绷紧安全弦。定期到各部门调研安全工作,及时发现学校运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强化安全措施,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部门负责人是中职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直接责任人,负责所在部门安全教育工作的具体落实。部门负责人应当按照学校安全教育的整体工作计划制定具体的工作预案。尤其是承担实习实训任务的部门,要针对不同的实习实训设备,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防范措施。同时,要制定紧急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案。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是中职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具体责任人,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安全教育具体工作。指导员,尤其是承担实习实训任务的教师,要把安全教育纳入学生的教学体系,带领学生进行实习实训操作,以防发生意外。辅导员(班主任)要强化对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安全教育工作,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关注学生的安全动态,防范和化解安全风险。

二、构建安全教育长效机制

安全教育是中职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要积极构建安全教育宣传、学习、实施的长效机制,确保安全教育正常化、制度化。中职学校要积极完善安全教育宣传工作机制,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公共展板、条幅、电子显示屏等,开展安全知识的宣传,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定期开展安全教育知识讲座、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邀请相关专家开展安全知识讲座,组织学生开展安全知识竞赛,丰富安全知识的教与学。高度重视安全教育演练,建立和完善安全教育演练制度,定期组织师生开展消防疏散演练、心肺复苏演练、人工呼吸模拟演练、个人自卫演练等活动,并邀请相关专业人士讲解和演示。使教师和学生掌握应急处理方法和技术,提高师生自我防范的能力。

三、落实安全教育以案说法活动

以案说法是安全教育的重要形式,中职学校要把安全领域的典型案例作为教育的重要素材,通过鲜活的案例让师生重视安全工作,营造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中职学校要定期开展消防、治安、食品安全等不同专题的以案说法安全教育。学校领导、部门负责人、任课教师、辅导员等从不角度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从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站等不同领域收集典型安全事故,尤其收集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案例,如宿舍火灾、实习实训事故、校园贷(套路贷)、猥亵、食物中毒等案例,为学生讲解案例的发展过程,剖析案例发生的原因,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杜绝在宿舍使用热得快、暖宝、电热毯等大功率用电设备,注意在实习实训过程中的安全操作事项等。

学校安全管理案例范文2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077-03

协同创新是高职院校和企业产学研合作方式的升级,不断推动着高职教育在专业合作办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校企合作的教学基本单元载体是课程,将校企合作下移到课程建设层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课程作为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特点。近年来,我国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管理力度不断加大,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食品质量管理和食品安全控制技术的适用型人才,我们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协作,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对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

一、“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教学内容与岗位实际需要脱节。不同的高职院校在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课程的教学内容上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但设置的基本内容相差不大,主要包括食品质量安全基础知识、食品质量管理工具、5S管理、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质量管理体系ISO 9000、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M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食品安全控制体系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 22000)、食品质量认证等内容。近年来,在政府的积极倡导下,全国各地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小型食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食品企业朝着规模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企业的内审外培、食品生产许可认证申请审核等岗位需求不断增大,有关的标准、条例、监管办法等法律法规不断地进行更新和修订,而教材的编写到印发也需要有个过程,相关的新规定、新要求无法及时更新到教材里。在这种背景之下,从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这门课程教学内容来说,就应该与时俱进,跟现有的食品质量管理岗位的需求内容接轨。

(二)教学方法不适应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课程内容相当一部分都是一些条款、标准、规定、要求等,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抽象性。而高职院校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同时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对具体的食品质量控制和管理体系缺乏感性认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这些内容比较抽象、枯燥乏味、难以理解,仅靠死记硬背,碰到实际案例根本无从下手。

(三)考核方式单一,无法反映学生专业能力水平。由于课程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管理体系等各个模块内容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如果仍采用传统的期末笔试,结合平时作业情况和课堂考勤进行考核,并不能反映学生理解专业知识的真实情况。结合专业核心课程的要求,主要考核的是学生独立分析产品质量控制问题、质量管理的能力以及沟通、表达、团队协作能力。因此,考核方式的改革,?τ谠銮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很有必要的。

二、“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协同共建课程。结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行业专家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明确课程建设目标。在企业与学校的共同协作下,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中,按照“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共建实训基地,进行课程改革。一方面,可以通过模拟企业生产的环境,以及改进教学实验设备,在校内建立相关的实验实训场所,使学生在校内的学习中模拟企业生产环境下的工作。另一方面,学校按照企业工作任务的需求提供设备,企业提供场地,建设校企协同创新实验实训基地,将校内的教学环境扩展到企业生产环境中。企业日常正常开展工作任务,学校按课程安排要求引导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中,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培养职业习惯,将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协同建设成院校的教学基地。通过校企两方面共建,学校的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有效地结合起来,为协同共建课程提供了建设平台。

(二)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兼顾职业发展需要。课程设计既要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满足就业岗位需求,还要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需求。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在有限的课时教学中,选择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抓住关键环节,使学生在模拟的企业环境中得到专业技能的提升。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因此,要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在培养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得到协同发展,尤其在职业素质能力的提升上,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社会能力。

(三)课程教学过程与企业项目工作过程一体化设计。围绕食品质量管理体系,合理选择与企业密切相关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项目,整合课程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以企业实际项目驱动教学,强调项目的真实性,作为学生技能培养的实战训练。通过校企协同方式,结合企业项目的工作过程,共建课程教学过程的设计方案。这种以企业已经完成的真实项目作为基础,通过教学改造成为一个典型案例的教学过程,使高职院校学生通过这个项目的学习,真实地接触到企业的项目工作过程。在完成这个项目学习后,学生还可以通过跟企业实际项目的工作方案进行对比,分析自己在项目工作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三、校企协同创新共建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

(一)校企协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通过走访、调研校企合作企业,分析食品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选取适合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设计了11个教学单元、13个学习任务,选择的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符合实际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的需要,将相关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有机地组织起来,见表1。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力度,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条文不断修订更新,而由于教材的编写和印刷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教学内容上也要及时地进行优化和更新,以便学生获得最新的资讯。这些信息的获取更多地来源于校企合作企业,因此,加强校企协同共建课程是关键所在。例如我国《食品安全法》2015年修订版经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后,即在教学内容上及时增加解读新版食品安全法,对比食品安全法与食品安全法修订版有哪些方面的差异。每年的“3?15”晚会一结束,立即选取其中与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的内容,通过视频、图解等方式纳入教学内容中。《食品安全法》自颁布以来,我国公布了许多食品安全??家标准包括多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限量、预包装食品标签等,这些内容尤其是跟学校实习实训基地的企业有较大关系的,都及时纳入教学当中。在2009年我国《食品安全法》颁布前,食品安全的案例很多,但由于时间间隔太久,学生对此类案例感触不深。因此,在教学内容中,我们还注意收集、选取当地、近期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例作为教学内容,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2016年的“3?15”晚会报道了南宁市五里亭菜市场的某公司三黄鸡检测出了呋喃唑酮代谢物,我们将其作为食品生产危害分析中化学性危害的典型分析内容,由于是实实在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件,对学生的触动非常大,学生对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课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为了使枯燥、晦涩难懂的法律法规、标准、条款等变得通俗易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逐步培养职业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1.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运用学生容易理解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把枯燥的文本条款转化为形象的事例,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在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课程教学中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合作企业的典型食品生产为载体,在教学案例的选择时要注意针对课程教学内容,依据食品企业对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岗位的要求,所选择的案例应该来源于本行业的生产实际,最好是有教师或企业兼职教师参与的案例。例如,在对食品工艺配方优化设计时,可以选取校企合作企业在产品开发的实际试验或开展的课题研究项目的实际试验设计作为案例,当学生完成正交试验设计时,再与实际的工作任务对比,让学生获得完成某产品试验设计任务的成就感。

食品质量管理体系中各种标准、条款,对于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是抽象和枯燥的,教师在课堂上费尽口舌地讲解标准条款,效果并不理想。采取将案例交给学生按照条款开展讨论,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在案例讨论中学习质量管理体系,模拟企业质量管理小组的工作过程。例如,在讲授质量管理体系ISO 9001、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 22000时,并不要求学生记一整套管理体系的内容,也不过多地解释条款的含义,而是根据岗位对能力的需求,要求学生能根据案例查找相关标准条款,判断案例哪些属于“符合项”或属于“不符合项”,对应符合或不符合哪一条标准要求,从而理解相关原理与标准条款。其中有些条款理解上有争议的,还需要经过精读和反复推敲及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注重学生讨论的过程,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必要时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实施案例教学,对学生理解课程内容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的热情度也得到提升,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任务驱动法。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素质为核心,将课程教学中学习任务与企业实际工作任务结合起来,以任务的形式要求学生组成项目小组,对任务进行实地考察或由教师提供现场图片分析,按要求完成任务。例如在讲授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时,通过案例讲解让学生懂得进行危害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的工作流程后,结合校企合作企业或校外实训基地,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后,给学生提出学习(工作)任务:根据给出的某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图及工艺条件,拟订该产品生产过程的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计划。从以学生小组的形式模拟企业组建HACCP计划实施小组,到最后学习结束时该产品系列质量文件制作任务完成,这种任务驱动教学的过程与企业的工作过程相仿,既达到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目的,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包括团队协作、沟通、语言表达等能力也大有帮助。

3.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转移到生产实际现场,直接在现场讲授,这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体验职业氛围,使抽象、枯燥的理论内容形象化,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5S管理时,将学生带到食堂、学校实训中心,对照5S管理执行要点进行分析,让学生在现场场景中理解5S管理的推行要领和推进步骤,对食品企业在推进5S管理的意义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还可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完成宿舍的5S管理方案的制订。在讲授食品良好操作规范(GMP)时,可以结合校内的实训基地如食品加工实训室,通过现场考察,对照GMP的要求,指出实训室作为食品加工场所不符合GMP 要求的地方,并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在讲授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时,可以通过观看从企业现场拍摄的图片场景,指出不符合卫生标准操作程序的地方,并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4.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个问题自由发表意见,鼓励学生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但不需要考虑答案是否正确,而教师不对答案作任何评论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讨论、收集到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通过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促使每一个学生对某一个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经过同学之间的讨论组合和改进,最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在食品质量管理七工具之一的因果图的学习中,可以提出在食品生产中某一个质量问题,然后由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模拟实际工作?^程中的生产质量管理小组,充分发扬民主,各抒己见,制定对策表,提出改进措施。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发挥组织、引导的作用,学生则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把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学校安全管理案例范文3

【关键词】财务管理课程 案例教学 案例库

强化案例教学借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已成为各管理类专业课程任课教师的普遍共识。财务管理是工商管理、会计学等本科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其显著的实践性特征使得开展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尤为突出。作者作为一名普通高校财务管理课程任课教师,在十多年的任教过程中既感受到了开展案例教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也看到了其所面临的诸多现实障碍。本文正是基于此进行研究,以期对切实提高本科财务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成效有所裨益。

1. 本科财务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现实障碍

尽管在本科财务管理课程中开展案例教学有着显著的必要性,而且多数任课教师也在其教学过程中程度不一地安排了案例教学,但客观而言其成效往往不甚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和部分任课教师出于减轻自身工作负担的考虑而在主观上有所抵触进而应付了事有关;另一方面,开展案例教学所面临的诸多现实障碍也影响颇大,不容回避。作者认为,当前普通高校财务管理课程开展案例教学普遍面临以下几方面的现实障碍,即案例资源少、课时有限、合班制上课以及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不足等。

(1)案例资源少

目前,普通高校财务管理课程开展案例教学普遍面临着案例资源少、选择面窄的困境:虽然有公开出版的财务管理案例教材可供选择,但教材本身的稀少使得其所能提供的案例数量非常有限,而且其中的部分案例还存在相对陈旧或直接取材于国外企业从而与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相脱节等问题;另一方面,本科课程任课教师大多都承担着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往往也面临着现实的职称晋升压力,因而出于时间、精力和信息渠道等方面的限制不能或不愿自己开发课程教学所需要的案例。案例资源的稀缺必然对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合理的案例产生制约,影响教学效果也就在所难免。

(2)课时有限

按照所涉及的领域,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可以划分为三类,即基础理论、通用理论以及特殊业务理论:基础理论主要包括财务管理概述、时间价值与风险收益、财务战略与预算、财务分析等内容;通用理论主要包括企业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收入及利润分配管理等内容;特殊业务理论部分主要涉及企业非经常性的财务管理活动,包括企业并购财务管理、企业破产财务管理等内容。依据作者的教学经验,基础理论部分的系统讲解需要22~24学时,通用理论部分的系统讲解需要26~30学时,而特殊业务理论部分的系统讲解需要8~10学时。当前普通高校财务管理课程的计划学时通常被安排为48或56学时,因而即使将特殊业务理论部分作为自学内容由学生课下学习,现行的课时安排对满足基础理论和通用理论部分的系统讲解仍稍显紧张。在此状况下,如果要适量安排案例教学,就必须精简理论部分的课堂讲解,增加学生的自学比例,而这往往又会引起部分习惯于跟着老师的课堂讲解进行学习的学生的不满。实践中,多数老师正是出于对这一问题的顾忌,将计划课时首先用于保障基础理论和通用理论部分的系统讲解,待课程接近尾声时如果有多余的课时再相机安排案例教学。毋庸置疑,这种较为随机的安排必然会使案例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3)合班制上课

开展案例教学需要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教师的有序组织,因而小班制上课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性条件。然而在前些年本科扩招政策的作用下,普通高校的本科生规模均大幅增加,在任课教师和其他教学资源相对紧张的条件下,出于节约成本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考虑,合班制上课已成为普通高校本科教学的常态,而这往往会使计划开展案例教学的老师面临两难选择:如果合理控制各小组内的学生人数,则小组数量就会过多,这不仅直接增加了课堂讨论环节的组织难度,而且也会使这一环节耗时过长,甚至不得不仓促收场;如果增加各小组内的学生人数以减少小组数量,就会大大增加小组内的沟通与组织难度,从而不仅影响小组内的合作成效,也会引发较多的“搭便车”现象。因此,如果教师缺乏相应的经验和驾驭能力,则合班制上课基础上的案例教学效果会比传统课堂讲授更差,从而使案例教学失去意义。

(4)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不足

当前,普通高校本科财务管理课程的任课教师大多都拥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接受过会计学、管理学或相关学科的系统教育,具有良好的理论知识结构,因而完全能满足理论知识课堂讲解的需要。但与此同时,由于多数任课教师都是在取得相应学位后直接开始从教工作,既没有企业实际财务管理工作的经验,也未接受过关于案例教学方法的系统培训,因此从满足案例教学需要的角度来看,其能力上的不足显而易见,而任课教师能力上的欠缺也必然会通过诸如案例的整理与选择、教学计划的拟订、课堂讨论的组织与总结等环节对案例教学的最终成效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实践中,部分任课教师也正是出于对自身能力的顾虑而彻底放弃或尽可能减少案例教学的比例。

2. 提升本科财务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效果的相关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财务管理课程开展案例教学受到多方现实障碍的制约,而且部分制约因素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也难以有实质性改观。基于自身的教学实践,作者认为只有面对现实、多方努力才能有效突破当前的困局,而重视并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又最为关键。

(1)建立并不断完善案例库

选择合适的案例是实现案例教学目标的基础,而案例选择的合适与否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择空间的大小,因此为了不断提升案例教学的成效,任课教师应该建立并逐步完善案例库。总体而言,案例库的建立可借助以下两种途径:其一,直接引入公开渠道可获取的现成案例,如公开出版的案例教材、相关的专业性网站以及开放性的案例库等;其二,教师通过调查、整理和加工,编写案例。相对而言,后者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在案例基础资料的调查和收集阶段。作者认为,根据案例编写目标和计划的不同,可通过以下几种渠道收集基础资料:浏览企业的网站、查阅其的公告和年报,并关注各类媒体的相关报道;在征得企业同意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实地调研;利用和企业的横向科研机会,在完成科研任务的同时收集相关资料。需要强调的是,鉴于实践中企业信息披露的相对有限以及出于保密和谨慎的考虑往往对实地调研持保留态度,因此将前两种渠道结合使用更有利于案例基础资料的收集。在任课教师建立和不断完善案例库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扩大案例选择的空间,还可鼓励逐步建立校内共享和校际共享的教学案例库。

(2)合理组合安排案例

财务管理课程需要开展案例教学,但实践中教师又往往受到计划课时相对较紧的制约。基于此作者认为,任课教师应转变观念并合理组合安排案例:首先,部分任课教师应该转变案例教学可有可无的观念,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而在制订授课计划时依据主次适当压缩课堂理论讲授,增加案例教学的课时分配;其次,面对相对有限的计划课时,任课教师还应合理组合安排案例,建议在阶段性理论讲授结束后,安排对应的专题性案例,使学生通过案例学习加深对相应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体会相应方法和工具的运用,待课程全部理论讲授结束后再安排具备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综合性案例,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案例安排思路不仅适应了计划课时相对较紧的现实制约,也符合本科生财务管理实践经验普遍缺乏的特征,使其能通过循序渐进地案例学习逐步提升分析和解决财务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优化案例教学的组织

案例教学一般包括案例资料发放、学生分组讨论、课堂集中讨论、教师总结、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环节,其中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集中讨论两个环节直接关系案例教学的组织效率。如前所述,在合班制上课已成为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常态的现实条件下,简单遵从上述流程开展案例教学往往会使任课教师面临两难选择,因此作者认为在坚持合理控制小组内学生人数的前提下优化案例教学的组织是破解困局的必然路径,而优化的关键就在于引入小组间的预讨论环节。作者自身的教学实践表明,在分组讨论之后引入小组间的预讨论环节不仅可以通过更为多元化的观点碰撞加深学生对案例的理解,还可以将局部共识的取得环节前置,大幅减少课堂讨论环节的时间占用。每个预讨论小组群包含的小组数量可根据小组总量确定,以2~3个小组为宜,其组合可以由各小组自由选择,也可以由任课教师指定。在此基础上,任课教师还应加强对课堂讨论环节的控制力度,不仅应要求尽量以小组群为单位进行陈述,还应在鼓励不同观点和补充性发言的同时严格控制后续小组群的重复性发言。

(4)多渠道提升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

案例教学的开展依赖于教师的设计与组织,因而其组织秩序及最终成效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教师是否具备相应的案例教学能力。鉴于自身案例教学能力的不足已成为实践中部分任课教师刻意回避或尽量减少案例教学安排的重要原因,高校相关管理部门及教师本人都必须充分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及其影响,进而共同努力采取多种措施切实提高任课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作者认为,当前可考虑综合利用以下几种渠道:出台相关制度或措施支持教师到国内外案例教学开展较好的院校观摩学习,通过接受系统培训或与同行间的深入交流深化理解并系统掌握案例教学方法;鼓励任课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业兼职或集中安排一段时间到企业挂职,通过直接从事企业实际财务管理工作,在积累实践经验的同时提升其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财务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学校和企业间较为稳定的科研试验基地,为教师创造开展财务管理实践与业务交流、咨询服务与调研的机会与平台,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客观而言,上述几种渠道都需要教师付出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因而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前提下,教师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成为关键性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任爱莲. 财务管理教学模式探讨[J].财会月刊(下旬刊),2010(4):106-107.

[2]杨淑娥,张强. 关于财务管理课堂教学方法的思考[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2):103-104.

[3]黄玉梅. 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财务管理教学改革探讨[J].会计之友(上旬刊),2010(4):122-124.

[4]王玉春. 财务管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创新[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0(1):90-94.

学校安全管理案例范文4

一、对《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解读

国务院制定的专门行政法规《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已于2012年4月10日由国务院实施。《条例》坚持以人为本和从实际出发的基本指导思想,以确保学生安全、降低交通风险为宗旨,对校车及其安全管理作了全面的规定,同时又考虑到地区差异、城乡差异等具体国情,为地方立法留出了较大空间。总的来说,该《条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学校校车安全行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法律依据。为了便于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条例》的内容和精神,从而在实践中建立健全有效的校车安全管理制度,让《条例》真正为学生上下学保驾护航,减少校车事故悲剧的发生,下面对《条例》的相关内容做一解读。

1.何为校车

从当前发生的校车事故来看,多为非法校车或黑车,这些校车要么无牌无证无保险、要么是改装车或拼装车等,安全隐患非常大。因此,从法律上明确界定校车概念,取缔非法校车,是确保学生上下学安全的前提。为此,《条例》总则第2条明确规定:“本条例所称校车,是指依照本条例取得使用许可,用于接送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上下学的7座以上的载客汽车。接送小学生的校车应当是按照专用校车国家标准设计和制造的小学生专用校车。”可见,校车必须取得许可、并且是7座以上的、符合国家标准的、用于接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车辆。为了进一步明确校车标准,2012年4月12日,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了《专用校车安全国家标准》,其中规定:该标准适用于中小学阶段3周岁以上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的群体所乘坐的专用校车,幼儿校车的最大乘员数不超过45人,小学生校车和中小学生校车的最大乘员数应不超过56人。该标准将于2012年5月1日起实施,同时它规定了一定的过渡期,对于已获得许可或通过认证的产品自标准实施之日起13个月开始执行。因此,立法上明确校车概念及标准很有必要,这是一根不能放开的红线。但同时又要立足现实,在实现校车特种化之前,规定一个过渡期,能有效缓解专用校车不足的局面。

2.校车是否为主要途径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出台了这个《条例》,体现了国家对孩子生命安全的高度重视,但是国家重视校车安全,全力发展校车是否等于学生上下学主要依靠校车?答案是否定的,这从《条例》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来。《条例》第3条第1款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学生数量和分布状况等因素,依法制定、调整学校设置规划,保障学生就近入学或者在寄宿制学校入学,减少学生上下学的交通风险。第2款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城市和农村的公共交通,合理规划、设置公共交通线路和站点,为需要乘车上下学的学生提供方便。第3款规定:对确实难以保障就近入学,并且公共交通不能满足学生上下学需要的农村地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获得校车服务。从该法条的内在逻辑看,乘坐校车上下学是学生最后的选择,也就是说,国家立法的基本精神是:“就近入学和乘坐公交”为原则,“乘坐校车”为补充。之所以作此规定,我认为国家是从校车事故的源头入手,孩子集体乘坐校车上下学,交通风险过于集中,一旦发生事故,将会导致大量未成年学生伤亡,损失太大。从降低交通风险角度考虑,路途较近,能徒步上学就徒步上学;稍微远点的能寄宿学校就寄宿学校,不能寄宿学校的能坐公交就坐公交上学;对于以上要求都难以达到的农村地区学生,才为之提供校车服务。因此,保障就近入学,大力发展公交,重点支持农村校车服务是立法的总体思路。

3.谁出钱

谁来出钱购买或租赁校车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资金投入不足是当前校车发展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为此,学者们呼吁校车应作为公共服务产品由政府出资。考虑到“保障就近入学,大力发展公交,重点支持农村校车服务”这个总体思路,《条例》在校车资金问题上留了口子,其中第3条第4款规定:国家建立多渠道筹措校车经费的机制,并通过财政资助、税收优惠、鼓励社会捐赠等多种方式,按照规定支持使用校车接送学生的服务。支持校车服务所需的财政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担,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支持校车服务的税收优惠办法,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税收管理权限制定。可见,国家在校车经费保障问题上的基本原则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而在中央和地方财政比例上,具体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这既体现了校车的公益性,又符合我国国情。

4.谁来管

校车管理涉及教育、公安、交运、质检、安监等多个部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各个部门之间由于互不隶属、但又都有管理权限而形成了多头平行管理局面。这种管理局面容易导致工作机制不健全、责任不明确、互相推诿扯皮,进而形成管理盲区。因此,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建立有效的各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形成各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齐抓共管的局面势在必行。为此,《条例》第4条、第5条对各部门的具体责任划分作了详细规定:“国务院教育、公安、交通运输以及工业和信息化、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负责校车安全管理的有关工作。国务院教育、公安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校车安全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校车安全管理工作负总责,组织有关部门制定并实施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校车服务需求相适应的校车服务方案,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履行校车安全管理职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公安、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依照本条例以及本级人民政府的规定,履行校车安全管理的相关职责。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校车安全管理信息共享机制。”可见,在中央,教育、公安、交运、工信、质检、安监等部门在各自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范围内分别负责校车安全管理的相关工作。并由教育、公安部门牵头建立校车安全管理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校车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在地方,是由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负总责,教育、公安、交运、安监等部门依本《条例》及本级政府规定履行相关职责。此外,还明确了建立健全校车安全管理信息共享机制,为各部门齐抓共管提供便利条件。将校车安全管理工作重心下移,由县级以上各级政府负总责,同时要求各部门协同做好工作,也体现了国家对校车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

5.谁提供

根据《条例》第3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成为校车经费筹措的基本原则,因此,与之相适应,在校车服务提供上主要有三个主体:学校、第三方、个体经营者。《条例》第9条规定:“学校可以配备校车。依法设立的道路旅客运输经营企业、城市公共交通企业,以及根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规定设立的校车运营单位,可以提供校车服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可以制定管理办法,组织依法取得道路旅客运输经营许可的个体经营者提供校车服务。”这既与当前的中国实际相适应,也符合当前校车市场规律。但不管谁提供校车服务,建立健全校车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校车安全维护,确保学生安全乘车才是根本所在。因此,《条例》第10、11、12、13条分别规定了学校和校车服务提供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确保校车安全上路。

6.谁审查,谁批准,谁颁发

校车准入制度的建立要为校车安全行驶把好第一关。为此,《条例》对校车使用许可作了严格的规定,其中第14条规定了取得校车许可必须符合五个条件,从校车标准、驾驶人、运行方案、安全管理制度及保险五个方面明确了校车的准入资格。同时《条例》第15条则对申请校车使用许可的具体程序作了详细规定:“学校或者校车服务提供者申请取得校车使用许可,应当向县级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提交书面申请和证明其符合本条例第14条规定条件的材料。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分别送同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交通运输部门征求意见,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和交通运输部门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回复意见。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回复意见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查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本级人民政府决定批准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发给校车标牌,并在机动车行驶证上签注校车类型和核载人数;不予批准的,书面说明理由。”它明确了政府各部门在校车使用许可的审查、批准、颁发上的各自职责划分。具体来说,教育行政部门接收申请,送同级交管、交运部门审查,然后交由行政部门根据交管、交运部门审查意见,提出自己的审查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政府批准后,由交管部门颁发校车标牌,取得校车使用许可。这彰显了教育行政部门在校车使用许可批准上的主导地位。

7.谁来开

校车开动之后,全车人员的安全系于司机一人。从当前发生的各类校车安全事故看,大多数与驾驶人员超载、超速、横穿、逆行等交通违法行为有关。因此,严把校车驾驶人的资格审查关,选聘安全意识强、素质高的驾驶人尤为重要。《条例》第23条明确规定了取得校车驾驶资格证的六个条件:“1.取得相应准驾车型驾驶证并具有3年以上驾驶经历,年龄在25周岁以上、不超过60周岁;2.最近连续3个记分周期内没有被记满分记录;3.无致人死亡或者重伤的交通事故责任记录;4.无饮酒后驾驶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记录,最近1年内无驾驶客运车辆超员、超速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记录;5.无犯罪记录;6.身心健康,无传染性疾病、无癫痫、精神病等可能危及行车安全的疾病病史,无酗酒、吸毒行为记录。”可见,对驾驶校车的人员坚持的是“高标准、严要求”,对于未取得校车驾驶资格的驾驶人是禁止驾驶校车的,同时也禁止校车服务提供者聘用未取得校车驾驶资格的驾驶人驾驶校车。

8.谁跟车

乘坐校车都是未成年学生,他们活泼好动、生活经验缺乏、安全意识淡薄,因此,校车开动后,必须由一个成年人负责全程照管,以确保学生全程安全。关于随车照管人员的指派问题,《条例》第38条规定:“配备校车的学校、校车服务提供者应当指派照管人员随校车全程照管乘车学生。校车服务提供者为学校提供校车服务的,双方可以约定由学校指派随车照管人员。学校和校车服务提供者应当定期对随车照管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组织随车照管人员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应急处置和应急救援知识。”可见,《条例》坚持的基本原则是“谁提供、谁指派;有约定从约定”,即原则上谁提供校车服务就由谁指派照管人员,但当校车提供主体为学校以外的第三方或个人时,学校和校车服务提供方可以就校车照管人员达成协议,由学校指派照管人员。由此可见,在校车照管人员的指派上,考虑到学校指派的人员对学生的特点更熟悉,倾向于由学校指派照管人员。另外,《条例》第39条也对校车照管人员的职责作了具体规定,除了照管学生外,还需监督驾驶人。

9.校车是否有特权

为校车设置一定的优先权是国外通行的做法。在美国,校车的待遇与警车、消防车、救护车是一样的,甚至优于消防车和救护车,美国对儿童和校车的敬畏来自于法律,这在任何一个州的都能看到相应的法律文本。在日本,校车在路上行驶时,可以使用公交专用车道和公交优先车道。为了保障校车通行和停靠安全,《条例》也同样赋予了校车一定的特权来保护孩子的安全。其中第31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校车行驶线路的道路交通秩序管理。遇交通拥堵的,交通警察应当指挥疏导运载学生的校车优先通行。校车运载学生,可以在公共交通专用车道以及其他禁止社会车辆通行但允许公共交通车辆通行的路段行驶。”第32条规定:“校车上下学生,应当在校车停靠站点停靠;未设校车停靠站点的路段可以在公共交通站台停靠。道路或者交通设施的管理、养护单位应当按照标准设置校车停靠站点预告标识和校车停靠站点标牌,施划校车停靠站点标线。”第33条规定:“校车在道路上停车上下学生,应当靠道路右侧停靠,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打开停车指示标志。校车在同方向只有一条机动车道的道路上停靠时,后方车辆应当停车等待,不得超越。校车在同方向有两条以上机动车道的道路上停靠时,校车停靠车道后方和相邻机动车道上的机动车应当停车等待,其他机动车道上的机动车应当减速通过。校车后方停车等待的机动车不得鸣喇叭或者使用灯光催促校车。”可见,《条例》分别赋予了校车三项优先权:(1)校车运载学生时,交通警察应当指挥疏导校车优先通行;(2)校车可以在公交专用车道以及其他禁止社会车辆通行但允许公交车辆通行的路段行驶;(3)校车需在道路上停车上下学生时,后方车辆应当停车等待、禁止超越等。但值得注意的是,校车优先通行权是在交通拥堵的情况下享有的,无交通拥堵无此项优先权;校车停车上下学生时,后方车辆禁止超越,也只有在同方向只有单向道的情况下,同方向有两条道时,后方车辆可以通过,但应减速通过。因此,这种规定更符合实际、更务实。总的来说,校车优先本质上是儿童优先,赋予校车优先权实质上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儿童优先的理念,只有全社会形成这种共识,校车安全事故率才能降到最低。

10.过渡期怎么办

考虑到我国国情,以及符合标准的专用校车还不多,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因此,《条例》在附则部分对过渡期作了具体的规定。第61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的实施办法。”第62条规定:“本条例施行前已经配备校车的学校和校车服务提供者及其聘用的校车驾驶人应当自本条例施行之日起90日内,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申请取得校车使用许可、校车驾驶资格。本条例施行后,用于接送小学生、幼儿的专用校车不能满足需求的,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过渡期限内可以使用取得校车标牌的其他载客汽车。”这个过渡期的规定既为地方立法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也为已经配备校车的学校、校车服务提供者、校车驾驶人申请取得校车使用许可、校车驾驶资格留有足够时间,尽量减少新法规实施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中小学校车安全管理的有效应对

《条例》的颁布为中小学校车的安全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根据《条例》所确定的基本精神,我们全力办校车不等于全部依靠校车,在中小学布局合理调整尚未完成及农村地区公交尚未完全覆盖前,校车接送与就近入学、乘坐公交上学并存的局面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种情况下,对于校车接送的中小学来说,如何有效应对?笔者认为,校车安全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各部门、各领域,在校车安全管理问题上,《条例》强调各部门、各领域联合起来,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那么对于中小学内部管理来说,也应该有这种打组合拳的意识,落实在中小学管理的方方面面。

1.建立健全校车安全管理制度

当中小学为在校学生提供校车服务时,学生集体乘车的交通风险凸显出来,因此,为了确保学生上下学的乘车安全问题,必须建立健全中小学的校车安全管理制度,并在实际中严格贯彻落实。《条例》第10条规定:“配备校车的学校和校车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校车安全管理制度,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加强校车的安全维护,定期对校车驾驶人进行安全教育,组织校车驾驶人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以及安全防范、应急处置和应急救援知识,保障学生乘坐校车安全。”可见,校车安全管理制度是法律明确要求的。为此,中小学应该依据《条例》的相关规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如,成立校车安全管理领导小组,确立第一责任人,并让班主任、教师、车主、照管人员等相关责任人签订责任状,将校车安全管理责任细化,层层落实;制定校车采购制度;制定校车检查和维修制度;制定校车与家长接送制度;制定驾驶员选聘、任用及相应工作职责的规章制度等,通过各种校车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使校车安全工作纳入中小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使相关责任人员的行为受到规章制度的约束,从而起到“有章可循,有制可依”的作用,进而为孩子的乘车安全保驾护航。

2.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确保学生乘车安全的关键在人,而不在车。因此,加强对教师、学生、家长、驾驶人员、照管人员的交通安全教育非常重要。对于驾驶人员和车主的安全教育,可以采用定期见面、重点教育的方式,围绕驾驶人员的职业道德、交通法律法规知识及一些急救知识。对于教师或者照管人员的安全教育可以采用例会形式定期开展,增强他们的责任心,中小学校车安全事故的发生有相当一部分是人为因素造成,这与教职工的责任心不强,安全意识薄弱有很大关系,加强对他们的安全教育,使中小学每个教职工都能牢牢绷紧“安全”这根弦,多一份爱心、多一份细心、多一份责任心,校车安全事故的发生会降到最低限度。对于学生的安全教育应常抓不懈。常言道:“千般呵护,不如自护”。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防护能力才是根本所在。中小学可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各种宣传画、挂图、影视或录像资料、安全教育的教材或知识读本,生动形象地开展安全教育,也可以开展各种交通安全演习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交通规则、学习交通知识,增强自我防护能力。对于家长来说,中小学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家校联系手册等多种途径,向家长宣传交通安全知识,提高家长对孩子交通安全的重视程度。

3.建立校车交通事故预防与处理预案

为了切实加强校车安全运行管理,避免重大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中小学必须建立校车安全事故预防预案。预防预案一般应包括:驾驶前到办公室登记、记录,检查车况、仔细核对学生人数及姓名,并配备医药箱等;驾驶途中照管人员制止学生危险行为及校车驾驶人的交通违法、违规行为,中途故障时应立即停车并将学生转移至安全地带,再检查排除故障,事故发生时则按照应急预案规定的程序来处理;驾驶后的汇报、登记,对车子的检修和保养,对驾驶人、照管人员及学生定期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掌握日常急救常识。事故发生后,为了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突发交通事故的能力,高效、有序地组织事故抢救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小学应该建立校车交通事故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应包括事故处理领导小组、各相关人员职责分工、事故信息报告流程、应急处理原则和程序等,以使事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4.做好校车、驾驶人档案管理工作

中小学应该为每辆校车、每个驾驶人建立完备的档案,保证一车一档、一司机一档。校车档案上记清楚该辆车子的基本情况、维修情况、检测情况,各种单据、票据,运行时间、运行路线,座位安排表等;司机档案则要记清楚司机的个人基本情况、驾驶证、个人的健康状况,与中小学签订的安全责任书,接受校车安全教育和培训的记录、校车接受学生往返路线安全记录表等。通过完善的校车及司机档案,使中小学能随时掌握校车运行状况,通过对校车的这种动态的监管,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

5.强化证据意识,减少诉讼风险

如前所述,中小学校车安全事故与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一样,主要适用于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当事故发生后,一旦至法院,对于事故的举证责任就在于中小学一方了,如果中小学缺乏证据意识而导致举证不能将承担败诉的后果。为此,中小学应在加强校车安全管理及强化教职工责任意识的同时,不断增强教职工的法制观念,强化证据意识,适时地收集、保留相关证据。与中小学校车事故有关的证据包括校车安全监控录像、校车及司机档案、交通安全教育的记录、安全责任状、各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记录等。值得注意的是,对这些相关证据的收集,程序要合法,即不能通过威逼、利诱、恐吓等手段获取证人证言,或者通过偷听、偷拍获取视听资料,或者采用其他非常手段取得证据。对一些重要的证据,可以采取封存、复制或者公证的方式加以保存。总的来说,强化教职工证据意识,使他们在日常的工作中改变工作习惯,增强法律风险意识,有意识地收集、保存相关证据材料,防范诉讼风险。

学校安全管理案例范文5

1.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系统未能升级导致管理系统过于繁琐。目前的一些高校还在用传统的纸质人事档案进行分类整理,对于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相关检索、查阅,或者是调取极为不便。关于高校的人事变动及相关资料的变更还采用人工整理收集的方法,这种方式大大耗费了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在保管相关的高校人事档案的时候也会耗费相当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未能及时的升级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系统会给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使用以及保管带来不少的麻烦。

2.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观念薄弱。新闻媒体曾报道过,某大学有24名研究生档案无缘无故失踪,而且两年内校方并未给学生任何通知,直至学生毕业才发现本应校方保管的档案失踪。经过某大学的档案部门的调查及翻找也未能找出学生的档案。档案的失踪成为了学生们的就业最大障碍。其实从这个例子上就可以看出,高校对于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管理观念相当薄弱。档案管理人员不能从本质上重视档案的整理与保存,从而导致档案的失踪及学生的不知情。其实为何档案管理问题频发,归根究底还是因为观念的薄弱,责任心不强。所以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档案观念薄弱也是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3.未能有效对高校人事档案进行利用,导致资源浪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普遍应用就是因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对于高校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高校的人事档案应该在一定的范围内合理的利用资源,按照规定制度去使用档案资源,但往往许多高校的档案还处于一个形式化的层面上,未能真正的利用档案资源,从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4.高校人事档案无相关备份,一经损毁无法修补。许多的高校人事档案并无相关的备份,正常来讲,相对比较重要的高校人事档案应该有正本与副本,来保障人事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档案室是一个安全隐患比较多的地方,容易引发失火或是水灾。高校许多人事档案一经损毁便无办法修补,像一些活动经历和申请表都无法补办。这个问题在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之中也比较常见。5.有些高校数字化人事档案管理运维不当。有部分高校采取数字化、信息化的方式管理人事档案,更新管理方式是个很好的范例,但同时也要注重人事档案的管理安全。例如某企业运用厂家东方飞扬数字化档案管理,由于使用不当导致了内网信息泄露等诸多问题,最后采取了更改所有客户信息密码加强信息存储技术的方法。数字化人事档案管理很好地方便了高校管理,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了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在使用的过程中安全问题也是高校在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对于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新问题提出相关的改革措施

1.强调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流程性。高校人事档案经常出现丢失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存在不够规范、随意化的档案管理模式,所以针对于此类问题我们要制定严格的高校人事档案的管理制度。相关的具体制度我们可以借鉴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像《干部档案工作条例》中对于人事档案的调取有着严格的规定“如必须借出使用时,要说明理由,经过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并严格履行登记手续,限期归还。”所以严格的工作条例不仅仅能够提高这些人事档案的管理安全性,还能够通过严格的方式来保障人事档案的真实性及权威性,不允许随意篡改。档案的重要性也都源于此,所以强调高校人事档案的管理的规范化和流程性至关重要。

2.细化整理类别,提高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专门性及集合性。通常整理高校人事档案一旦档案过多,分类不够细就会给档案的翻找增添麻烦,所以细化整理的类别对于提高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专门性及集合性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从工作单位性质、职责专业、人员管理权限、职务级别及影响程度甚至是政治面貌、在岗情况及载体形式来进行收集分类。高校人事档案的分类被细化,其专门性以及专业性就会被凸显出来,从而促进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发展。

3.提高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水平及人员配备。当高校人事档案的管理不断细化的同时,也是高校人事档案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为了应对人事档案的管理不断升级,人员的配备应该更加完整。传统的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中,大都是设立一个档案部,只配备一到两名管理人员,有些高校甚至并没有设立专业的档案部门与管理人员,仅仅以教职员工轮班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在此类管理方式的背后不仅仅体现了高校的档案意识的薄弱面,也体现了目前普遍高校在档案管理这方面的人员配备情况。提高人员配备不仅仅是增加相关管理人员的数量,并且阶段性地要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确保管理人员的专业档案的管理水平。及时进行培训也有助于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进步性与时效性,从而提高其高校人事档案的管理水平。在进行人员配备的同时,要明确每一个管理人员的职责,防止档案管理出现问题互相推诿或是含糊其词的情况发生。所以做好工作划分及人员配备,是有利于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与发展的。

4.升级相关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硬件及软件设施。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上不仅仅要采取传统纸质档案的模式,也要适时引进数字化的档案管理模式,针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硬件及软件上要做到实时性、高效性及安全性。不断进行更新与升级,不仅可以有效的为高校人事档案的管理规避一定的风险,并且大大减少了人物、物力、财力的耗损,提高高校人事档案使用过程中的效率。无论是从整理收集资料、查阅档案或者是调取档案来说,都是可以大大节约时间并且是十分便利的。也是一所高校紧跟时展的重要体现,更是可以从侧面推进校园整体性的数字化发展。

三、结语

学校安全管理案例范文6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xx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开展安全活动”为载体,以“警示教育”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进一步强化安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大力拓宽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渠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工作长效机制,坚决杜绝大小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为全体师生创造一个安全、文明、和谐的环境,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全面排查治理学校安全隐患和安全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控机制和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建立较为完善的学校安全工作体系,健全安全工作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推进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不断提高安全教育管理水平和学生自我保护能力,使学校安全隐患明显减少,周边环境状况明显改善,杜绝学校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确保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声誉的提高。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安全工作规范化。

1.完善工作责任制度,层层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安全工作职责,动员和组织师生、家长积极参与,群防群治,共同做好学校的安全工作。

2.落实教师安全培训制度。深入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学法知法用法的意识。上半年重点学习内容:《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下半年重点学习内容:《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观看学生伤害事故等案例分析录像资料,提高分析、处理各种安全事故的能力。

3.强化安全预案制度。根据教育局印发的安全工作各种预案,制定或修订适应本学校的安全工作预案,完善保障措施,健全处置机制,确保一旦发生突发性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使应急工作能有条不紊的展开,要使损失能控制到最低的限度。

4.强化值周值班制度。落实每日必查与不定期检查制度。学校值班领导、值班教师与专职保安坚持每天巡查制度,使安全工作呈现常态化。做好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特别做好开学初以及重大节假日、重大活动等的排查和预防工作,并及时向教育局做好安全汇报工作。

5.落实安全隐患排查制度。要严格按照“及时排查、各负其责、工作在前、预防为主”的十六字方针,把排查作为做好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学校每月和重大节假日前必查的基础上,查重点、重点查、查反复、反复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疏不漏,不留死角。继续按月(每月25日前)上交安全隐患报表,进一步完善隐患整改台帐,实行整改销号制度。

6.严格执行安全工作例会制度。每月召开一次学校安全工作例会,主要是传达上级部门安全工作会议精神,部署学校安全工作。参加人员为各部门的负责人,例会时间暂定为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二下午五点二十分。

7.进一步完善安全考核制度。安全工作人人有责,关键在于职责明确,责任到人。要进一步完善安全责任追究制,定期报告制(含零事故报告制度),学校安全工作严格按照教育局的考核要求进行考评,对学校安全工作成绩突出的将给予表彰奖励;因工作不力或管理不到位造成安全责任事故的,实行“一票否决”制,取消年度评优资格。

8.健全规范档案资料制度。要按照教育局的要求将各种安全工作资料建档,规范管理,为学校工作提供预见性和针对性的资料。

(二)加强安全教育,确保安全工作系列化

1.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的作用。广泛开展安全法制教育,帮助师生牢固树立安全法制意识,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安全知识教育。要通过安全知识的培训、宣传教育,使全校师生人人都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和自我安全防范意识。

2.加强交通安全教育。严禁学生乘坐超载车、“三无”车、农用车等,严禁学生骑电动车。强化安全教育,周密调查,逐个排查,杜绝意外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

各班主任要利用晨会或班会时间经常讲,反复讲,天天讲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并要防止学生用火、溺水、触电等事故发生。

3.加强学生节假日的安全教育。一是加强学生活动范围、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的限制与教育,教育学生不去危险或者存在安全隐患的场所;禁止学生进入不良场所和浏览不良网站,培养教育学生成为遵章守纪、健康向上的好学生。二是密切与学生家庭的联系,让学生家长主动参与到我们的教育活动中来,实现家校联动,齐抓共管;三是学校要积极配合公安、城管部门对危害学校财产、师生安全的不良因素进行制约,校园外50米内杜绝摆摊设点、制止游商摊贩,加强“三位一体”网络管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4.加强学生的法律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现状,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予以跟踪,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避免不测事件发生。加强学生珍爱生命的教育。

5.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电教老师及班主任要教育学生自觉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6.建立班级安全工作手册。为了明确在学生伤害事故纠纷中的责任,每位班主任要对班内的安全教育、安全管理等进行书面记载。《班级安全工作手册》记载的内容主要有:安全教育、学校安全会议记录、安全主题班会、班级学生安全事故处理等,注意写明时间、地点、学生人数、内容、措施等。(学校不定期抽查,学期末上交学校检查。)

(三) 加强安全管理,确保安全工作常态化。

1.做好安全预警预报工作。利用校园网等通讯工具,根据季节、气候等变化,对可能出现的各类安全隐患,向师生和学生家长及时安全预警,提醒学生家长及师生采取措施,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2.加强教育教学安全管理。各科任教师要关爱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生,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要寓安全教育于教学之中。班主任要做好安全教育记录,做好晨检工作。上课期间,严禁教师中途离开教室或放任自流。教师上课必须对教室空位查询,发现学生缺席必须及时与班主任进行联系,班主任应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查询学生缺席原因。学生有事外出必须请假且有请假条,学生身体不好或其他原因需要离校的必须与监护人取得联系,学生一定要在其监护人的带领下方可离校。无论校内外,教师若听到或看到有本校师生在场的突发事件,必须第一时间向学校领导汇报,并立即进行施救、求援。加强课间安全管理,班主任要经常教育学生课间不要在楼道内推、拉、跑、跳,不要攀爬栏杆和护栏,上下楼梯要靠右行。值周老师在课间要加强对楼道的巡视,发现不安全因素应及时制止和消除。

3.加强学校门卫治安管理。落实门卫的工作责任,切实做好安全保卫工作,建立健全进出校门盘查制、外来人员登记制,提高警惕,严把校门关,禁止闲杂人员进入校园,禁止携带易燃、易爆、刀具等危险器械进入校园,预防社会不良人员骚扰校园、侵害师生事件的发生。

4.加强交通安全管理。以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为目标,全体师生必须步行进入校园,禁止在校园内骑车;放学时,班主任必须将学生送到接送点,路口要有值勤教师进行指挥,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加大对学生“乘车安全、骑车安全、走路安全”等交通法规教育,对教师车辆、学生接送车、家长接送等加强监管。积极开展小学生交通安全知识教育、小学生交通安全小黄帽活动,邀请交通部门有关人员来校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讲座,增强学生交通安全意识,有效减少交通事故。

5.加强消防安全管理。以预防火灾事故发生为目标,强化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大力开展应急疏散演练,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防范事故的能力和在紧急状态下自救自护的能力;完善消防设施,配齐消防器材,并加强消防器材的维护保养;继续开展火灾隐患的排查整治工作,定期对锅炉房、供电设施、仓库、电脑室、阅览室、会议室等人员集中场所或可能造成火灾事故的场所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6.加强校舍及设施设备的安全管理。做好学校安全工作,关键是要防范于未然。要实行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后勤处要派专人经常巡视学校,检查学校安全隐患,发现重要情况,及时上报,不留盲点,不出漏洞。特别是暴雨、冰冻过后,注意观察墙体、设施设备是否有裂痕或损坏,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7.加强校园防盗安全管理。要加强对重点部位的管理,做到制度齐全,措施到位。财务室不超标准存放现金,严防盗窃事件发生。严格落实教职工值班和领导干部带班制度,值班人员应按时到岗,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擅离职守。值班人员要熟知报警装置和报警方法,做好值班记录。学校领导要保持通信工具畅通,保证紧急情况下领导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

8.加强饮食卫生及防病安全管理。一是严禁过期食品、霉变食物、“三无”产品进校园;二是加强饮用水管理。严格落实《学校安全饮水管理制度》,负责人要定期对饮用水进行检测,确保全校师生的身体健康。三是根据卫生部门的要求做好疾病的防治工作,组织春季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妥善处理。

9.加强学生活动的安全管理。集体外出和大型活动要严格把关,实行审批制度。各种大型活动和集体外出活动,应严格按照“谁组织谁负责”的原则,活动组织者必须首先排查不安全因素,制订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做到人员分工明确,各个环节有人抓有人管,确保活动人员的安全。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特别加强对体育课、课外活动、运动会和各种文体比赛的安全管理,防止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师生集体外出活动严禁使用没有营运资质的车辆等交通工具。

10.加强体育安全管理。切实加强体育课、课间活动的组织管理,认真做好技术要领、运动准备、整理活动等方面的指导与安全保护,防止发生意外事故。体育教学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学内容应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符合学生年龄、性别特点。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身体情况,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并对体育器材进行安全排查,做好体育课必要的安全教育,确保万无一失。

(四)大力加强与安全职能部门的配合协作,进一步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1.努力开创全社会齐抓共管、相互监督的学校安全工作格局。主动加强与家长、派出所及有关部门的联系,明确各自在学生安全管理工作中的责任,相互监督,形成合力,共同开创全社会齐抓共管、相互监督的学校安全工作新格局。

2.狠抓校园及周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积极争取并配合公安、综治、工商、文化、城管等部门,加大宣传和管理力度,加强与公安部门的联系、合作,完善治安联防网络建设,协助公安机关严厉打击敲诈学生财物、危害师生人身安全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和校园周边地区的流氓团伙、黑恶势力,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安全良好的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

四、工作安排

二月份:(安全教育月)

1.学期初安全教育。组织上好开学第一课(大队部负责)。

2.制定并下发《XX年学校安全工作计划》。

3.学习《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三月份:(疾病防控月)

1.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

2.开展全国安全教育日宣传活动。

3.学习《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四月份:

1.学生伤害事故案例分析。

2.学习《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3.五一节前安全教育。

五月份:(防震减灾月)

1.结合“5.12”开展防震减灾活动。学校组织一次防震演练活动,各班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出一期专题板报,举办一次专题小报竞赛。(月末,各班上交一份详细的班队活动方案和三份优秀安全小报。)

2. 学习《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六月份:(防溺水教育月)

1.对学生进行防溺水安全教育。各班出一期专题板报。

2.结合“6.26”国际禁毒日,开展禁毒宣传活动。

3.学习《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4.案例分析。

七月份、八月份:

1.学生假期安全教育。

2.学校校舍安全检查,做好灾害天气的安全防范工作(重点做好防汛工作,修定防汛预案。)。

3.学校校舍、安全设施维护。

九月份:(交通安全教育月)

1.开学安全教育。组织上好开学第一课。(大队部负责)

2.开展秋冬季交通安全教育宣传活动。各班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出一期专题板报,举办一次专题小报竞赛。(月末,各班上交一份详细的班队活动方案和三份优秀安全小报。)

3.学习《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4.国庆节前安全教育。

十月份:

1.十一黄金周安全工作自查。

2.开展铁路安全教育宣传活动。

3.学习《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4.案例分析。

十一月份:(消防安全教育月)

1.结合“11·9”消防宣传日开展消防安全教育活动。学校组织一次消防演练活动,各班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出一期专题板报,举办一次专题小报竞赛。(月末,各班上交一份详细的班队活动方案和三份优秀安全小报。)

2.学习《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十二月份:(法制教育月)

1.结合“12.4”法制教育日,开展法制教育活动。

2.学习《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3.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