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则的内涵范例6篇

德育原则的内涵

德育原则的内涵范文1

中外科技交流离不开术语的沟通,翻译是双向的,译介(传播)则应有指向——从创生处到目的地。把英语中的moral education汉译为“道德教育”无疑不错,而把“德育”这个纯中国的教育学术语英译成什么才准确呢? “德育”到底是一个独立的术语,还只是作为“道德教育”的替身?本文即以“德育”为引例,谈谈它以及与之相关的某些术语的含义和英译问题。

在我国,德育是学校历来倡导的“五育”之首,也是现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题。“德育”这个中国的教育学名词,同“素质教育”一样面世较晚,1940年版《辞源》尚未收录,1989年《辞海》方给出如下释义:以一定的社会要求进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同智育、美育、体育密切联系。中国学校中的德育,是使学生掌握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具有革命的理想和共产主义的思想品德[1]。论及德育的具体内容,按我国1995年颁行的《教育法》以及教育部2005年印发的《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之规定,“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可见,当代中国的德育并不简单地等于道德教育,而是具有更多的文化内涵。

“道德”作为一个国际通行的社会伦理概念,通常英文译为morality,其含义比“品德”“美德”等更宽泛,因为它不仅用于评价个人的素质,还涉及人们群体生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不过,道德教育作为一个教育学概念,仅仅限于伦理教育范畴,尚不能涵盖思想政治领域的教育活动。

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源自古汉字“德”(或“悳”)的“德性”和“德行”这两个词,合起来可以表达“德”的主要内涵。西文中的“德性”是一个简单名词,从原希腊文(arete)演变到拉丁文(virtus)直到英译为virtue,其含义逐步接近中文的“美德”[2]。“德行”则是汉语复合词,无相应的西文单词对译,通常视其本义为“合道德的行为”,故可英译成moral conduct(在某些方言中用其贬义disgust)[3]。现代汉语中的“德”,字义已超越了“道德”涵盖的范围,扩展到真善美的人生观领域。

术语的外译主要是为国外使用者服务的。为了更好传播中国文化,对中文术语如何确定相应的外文术语,便于被外国人接受,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提出“以意译为主”的原则[4]。要使英语使用者完整地理解“德育”这个术语,当然要用我国的原创释义。《德育报》原总编陈茂林说:“所谓德育,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政治观念、思想意识、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个人品质。”这个解释同《辞海》对德育的释义基本一致。遗憾的是,某些工具书往往把德育简单化为道德教育,外译便不能表达其全部内涵。比如,1980年版的《汉英词典》用moral education对译“德育”就是一例[3]。

笔者以为,把我国自创的教育学术语“德育”译为moral education,使之成为“道德教育”的简称,就像把“德治”简单译为rule of virtue一样(“德治”实际蕴含“以德治理”和“以德教化”两方面含义)[3]。两词的英译都有窄化中文术语内涵的偏向,如此理解实属“小德育观”的反映。

形容词moral源自拉丁词moralis,对应于希腊词ethos,意为“风度、习惯、行为”,一般作为褒义使用,可译为“有道德的”[2]。《中国德育》原主编朱小曼说:“德性是人在与外部自然、他人、社会以及自我发生关系时的态度表现,是一个关系概念”,她认为德性品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核心,人的内在德性可视为国人观念中的道德人格,这是一个重要启示[5]。基于东方观念中的“德育”,本义在道德人格的养成(即“修身养性”之意),因此,它不仅不等同于西方用character education表示的“品格教育”[6],亦不宜把它作为“道德教育”(moral education)的简称。

再看《当代哲学人类学》作者韩民青关于人的文化性的观点——人是“动物+文化”的统一体,还有他对“人格”的定义(“人之为人的资格”或“人的文化品性和文化形式”)以及人格与道德人格(人格的道德因素)几乎相等的论断,可以把德育与人格教育联系起来思考,这是又一个启示[7]。

综合以上观点,由之产生这样一个思路——从“德”字出发,即经过德性道德人格(文化)人格教育,便不难通向“德育”。简单地说,德育就是培养人具有社会认同的高尚人格。

因此,立足于东方“大德育观”,当把我国的“德育”英译为moral culture,相应地理解为“道德人格教育”。英语中的moral culture要比moral education的内涵更丰富,这与中国传统的修身养性之说法对应,亦与“体育”一词的英译形式(physical culture)相似。作为佐证,《新英汉词典》正是把moral culture译为“德育”的[8]。

参 考 文 献

[1]辞海(缩印本)[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 912

[2]尼古拉斯·布宁, 余纪元 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1059, 636

[3]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汉英词典》编写组 汉英词典[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8:142

[4]刘青,温昌斌 谈对外交流中的中文术语译介问题[J] 中国科技术语, 2009(2): 5-7

[5]朱小曼 素质教育与德育[J] 中国德育, 2006(1): 5-6

[6]薛笑丛 “素质教育”能译为character education吗[J] 中国科技术语,2007(6): 36-40

德育原则的内涵范文2

1.1从师德的内涵来看

教师是“礼”的化身,是社会道德规范的代言人。《资治通鉴》曰:“经师易遇,人师难遭。”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应当培养“道德知识”。樊晋莲在《略论新世纪教师师德修养》一文中阐述:“‘爱’是师德的基石;‘省’是师德的关键;‘表’是师德的落脚点。徐少锦在《中国传统师德及其现代价值》一文中,概括出六大师德规范与四大教师伦理精神。沈璿强调:“唯有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信念‘师道’方可构建属于中国高校的具有伦理合理性的教师师德规范。”刘新生在《当代大学师德建设的价值取向》一文中指出:“新时期师德建设,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完成自身的新时代文化内涵塑造,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对社会的科学认知和对学生的人格感动”。构建现代性的高校教师师德考核评价机制探讨穆宏浪,夏永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6)

1.2从道德滑坡问题产生的原因来看

何祥林在《关于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现状的调研报告》一文中指出:“高校师德建设工作中的领导、考评、教育制度不健全,监督和激励机制乏力;一些高校教师不重自身师德修养等”。王德勋在《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与矫治》一文中也指出:“师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价值观念出现了偏差、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则相对淡化和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

1.3从高校教师师德的历史演进与中外师德比较来看

兰英以中西不同文化为背景,探索了师德养成的阻隔所在与融通之处,提出以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相结合的师德文化涵养方式。还提出:“要重建符合社会主义民主与市场经济制度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王晓莉从国内外对比的视角省思了国内当代师德研究。

1.4从高校教师师德评价的路径来看

潘希武在《师德量化考核的限度及其消极性》一文中强调:“师德是无法进行量化考核的,惟有在道德规范领域才可以实施量化考核。潘林珍从制度伦理及制度构建角度研究了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选择:“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路径选择应该是制度伦理及制度构建”。瞿鹤鸣在《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一文中指出:“应从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的内涵入手,依据师德内涵所蕴涵的目标和师德行为的动机与效果来构建高校教师师德评价的指标体系”。卫荣凡在《高校教师师德自律论》一书中,肯定了“慎独”、“知行合一”、“道德内化”等道德观点中的积极意义。

2.高校师德评价机制研究的批判性思考

当前,高校师德评价机制研究正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但是如何优化高校教师师德量化考核评价机制仍然进展缓慢。

2.1高校教师评价机制研究涉及师德考核评价内容的较少,尤其是量化程度低,可操作性差。

申继亮以金字塔模型为建构原则,重建了教师评价内容体系,整合了教师胜任力评价、教师绩效评价和教师效能评价的契合之处。瞿鹤鸣构建的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虽然设置了权重系数,建立了二级指标体系,但是指标体系不够精细化,大多二级指标停止在空洞的条文表达上,难以定量评价。

2.2西方的师德评价机制模式不符合中国高校教育的价值取向。

德育原则的内涵范文3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而、健康、和谐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一流的教育需要一流的教师一流的教师需要一流的帅德。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更应该加强现代教师道德构建的探索,尽快建立起现代教师道德建设的框架。本文主要从三个不同视角、三个不同层面和五个不同内涵要素方面探索了现代教师道德的构建。

现代教师道德,就是指融现代文明社会的道德规范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于一体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教师道德。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趋势,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就高校特别是高职院而言教师的道德水准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1.从三个不同视角察看现代教师道德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从历史的视角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师道德价值观念和教师道德规范不仅具有民族性,而且具有阶级性,对于那些反映剥削阶级利益和愿望的教师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要加以批判,对于那些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教师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必须加以继承和发扬,同时把它融于现代教师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教师道德。中国古代教师道德思想极其丰富,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是十分重视教师的地位和工作,老百姓将“师”与天地君亲并举,决定了教师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②是注重严以律己、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③是提倡教育的普遍性和平民性,因材施教,而非因富施教;④是主张教学相长,“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从现实的视角看当前,我国正处在努力实现现代化、努力实现全面小康的历史机遇期,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正在为“两个实现”成为“两个率先”的排头兵,这是时代的主题。构建现代教师道德,必须抓住这个主题,才能高屋建瓴、突出重点,才能正确全面阐述现代教师道德的内涵,论述现代教师道德理论和实践问题。教师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教师道德素质的高低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现代教师道德建设不是软任务,而是硬任务;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举足轻重。我们需要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当前教师道德建设的现状,深化对这项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把握其规律,形成切实可行的长远规划,坚持不懈地把现代教师道德建设工作抓紧、抓好。

(3)从认识论、方法论的视角看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主动改造主观世界,始终是教师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这项任务的实质就是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现、人生观、价值观。首先,教师要做到热爱教育、爱岗敬业。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教师自身也是受人尊敬的:古往今来,人们把教师比作“园丁”、“红烛”、“云梯”、“春蚕”等,所有这些都是人们对教师无私无畏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的赞扬。敬业精神是一种工作作风,更是一种道德因素,教师只有从心眼里进发出热爱本职的感情,才能“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其次,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是一种表率精神,更是一种道德因素。现代教师应该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教育事业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严于律己、言传身教、举止端庄、语言文明、遵纪守法,作风正派,教师言传身教地去引导、启发、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才。其三,教师要做到严谨治学,精益求精。这是一种进取精神,更是一种道德因素。教师应该对教学一丝不苟,在“精”、“博”、“深”三字上下功夫,要像白求恩大夫那样,医术虽高,但他从不自满,对自己的要求总是精益求精,而教师则应一心一意为学生成才服务。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育教学的实践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终身为教育事业作贡献。

2.从三个层面构建现代教师道德原则

(1)从现代教师道德方向层面构建现代教师道德的主体性原则现代教师道德方向就是指现代教师道德的政治方面和政治导向,即教师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方面所表现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解决好教师道德建设的目标和方向问题,这是构建现代教师道德的首要问题,目标不明、方向不清的教师道德建设很难迈上健康的发展道路。当代教师道德的主体性,就是指教师的主体地位和教师所发挥的主体作用,这是确保教师道德建设目标和方向的根本保证。现代教师道德主体的构建,要着力培养教师的两种能力,即是非辨别能力和自我修养能力。是非辨别能力是一种教师道德上的理性力量,教师不断努力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弄清真伪,搞清楚美丑,头脑清醒,方向清楚,学习好的榜样,努力上进,这是教师作为主体的一个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要素。自我修养,是一种教师道德上的自学能力,一种主动适应社会要求不断在教师道德上调控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更新自我的能力。教师不仅对环境、对学生是主体,而且对自我也应当是主体,这两方面有机联系,教师道德建设的方向最终还要靠教师主体来把握和解决。

(2)从现代教师道德观念层面构建现代教师道德的整体性原则教师道德观念就是指对教师道德的根本想法和看法。一名教师形成怎样的教师道德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教师道德水平。教师道德观念教育,①是要“认识自己”,包括认识自己的主体和认识自己的环境;②是要“革新自己”,包括铲除一切障碍(如虚荣心、浮躁心等)和革除过去的错误观念;③是要“成就自己”,包括按照自己所长和所好去成就自己并根据自己的情况积极行动,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教师道德价值。现代教师道德观念就是要实现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教师道德价值,这也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师道德观念的整体性原则,即从其整体来看集中到一点:要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教师道德观念。整体观念原则的要求,就是小局服从大局,小事服从中心。现代教师道德观念的大局、中心,就是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3)从教师道德行为层面构建现代教师道德的实践性原则现代教师道德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实践性很强的职业道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代教师道德的方向和观念正确与否,关键看其行为。现代教师道德行为涉及到教师教学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的日常集体行为都会反映出教师道德行为教育,就是指把社会进步的道德思想和合理的道德规范转化为教师个体的思想行为,并使之养成习惯的教育。现代教师道德行为的实践性,是指教师道德应当知行统一,注重实践,引导教师自觉实践,以实践为检验,评价教师道德行为效果的根本标准。

3.以五要素构建当代教师道德的内涵

(1)师法 在从古至今的教师道德思想中,师法与规矩相通。规矩引伸义,就是指师者传道、授业和解惑的规律和准则,师者在教之兴废的成败经验中领悟由来而得师法、立规矩。在现代中国,《教育法》、《教师法》等教育法规相继颁布实施,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用法律的形式体现了教师的地位、作用、权利和义务等。由此可见,师法的形式虽然表现为教师主体活动的经验和方法,但其内容是客观的教育规律,也是现代教师道德内涵要素之一。

(2)师德 在老子的道的学说中,赋予德的人对道的取法之哲理,以后,德就逐渐由必须循行的习惯法转化为对人的品格规范的要求。从现代教师道德来看,师德就是老师对师道的体验和态度。而师道则是人类对教师活动这一特殊社会现象的本质及规律的顿悟和把握。师德的精义体现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上,师道的精义把握在本质、规律、准则上。师德与师道有区别有联系,教师对师道的体验和态度集中体现在忠诚于党和国家教育事业以及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献身精神上,可见师德是现代教师道德内涵要素之二。

(3)师爱 师爱就是教师的情感态度。如果说,师法是教师对教育规律的取法,师德是社会的教育期望于教师主体的体现,那么,师爱就是连接师法和师德的中介和纽带?一方面,师爱表现为教师对自然奥秘、人生法则和教育规律执着求索的热情;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格的坚定信念,并凝聚为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理智而深挚的爱。正是这种师爱,使教师辛劳执教,潜心求索,终身不懈,甘愿献身于伟大的教育事业。正是对学生的爱,使教师呕心沥血,诲人不倦,吐尽春蚕之丝在学生心中编织理想的锦屏,燃红烛之光照亮新生一代探求真理之路,可见师爱是现代教师道德的内涵要素之三。

德育原则的内涵范文4

关键词: 大班幼儿 文明礼仪教育 途径与方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1)指出:注意幼儿的可持续性发展,要着眼于长远行为效应,注重对其一生能够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品质培养与终身受益的文明礼仪教育,为幼儿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中华上下五千年,素以“礼仪之邦”为誉。《论语・学而》提出的“礼之用,和为贵”,便是华夏文化与民族精魂的价值导向。幼儿阶段恰为礼仪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抓住关键时期开展礼仪教育,将使教育事半功倍,幼儿获益终身。

礼仪是指以建立和发展和谐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为主要目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的,以礼节、礼貌、风俗、习惯等方式固定下来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现代社会对礼仪的界定抛弃了传统社会等级观念和儒家道德限定,更强调互为平等、互相尊重的人际关系,倡导“以人为本”、关注自我价值,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显示其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

礼仪教育是根据社会交往活动中的礼仪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以全面系统的影响,使之掌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与道德模本等活动。幼儿园礼仪教育是引导学前儿童认识礼仪文化、实施礼仪言行的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让学前儿童了解礼仪常识、掌握礼仪行为并内化礼仪情感。

一、现况分析

礼仪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德育的基础工程与意义途径。现代学校礼仪教育的基本构想是以礼导行、以礼融德、以礼育人,遵循自律性原则、合作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和整合性原则。付诸实践,更多表现出论述性多、实践性少,规范性多、论证性少,概述性多、专题性少等现实问题。在幼儿园,幼儿常表现出礼仪意识认知不足、礼仪行为时有缺失,以及园本教育途径单一、内容涣散、不成体系;幼儿教师缺乏以身作则的自觉性与营造一体化教育环境的延展思维的问题。使得幼儿园礼仪教育抑或止步不前,或者若有若无。

我园自2005年开展幼儿文明礼仪特色教育。通过引进《幼儿礼仪》课程读本,将文明礼仪教育渗透到各领域,在且行且思中发现大班幼儿礼仪教育明显表现出:教师在组织活动中目标性不强、计划性不够、组织力匮乏,教育效果不明显、教育延伸不充分等,并就此问题展开行动研究。

二、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阶段及其所处生态微系统,将礼仪教育定位于幼儿园礼仪、家庭礼仪及公共场所礼仪的三大模块。

礼仪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个由总目标统领、若干层级分目标关联而成的体系。学前阶段,其总目标是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礼仪的重要意义和生活价值,了解日常必要的礼仪常识及行为表现,初步形成尊重礼仪的思想意识,养成礼仪行为习惯。落实在大班,即促进幼儿良好行为的规范与个性和谐的发展。

目标统摄教学内容的科学制定与具体规划,在该目标下,结合礼仪本质内涵与幼儿道德教育范围,得出大班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具体内容。幼儿礼仪包括生活礼仪、学习礼仪、运动礼仪、游戏礼仪,家庭礼仪包括敬老礼仪、待客做客礼仪、进餐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包括交往、公共秩序、公共环境。

三、实施途径与有效方法

德育原则的内涵范文5

一、加强对当今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涵义

2005年中共中央在《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共青团组织要把廉洁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廉洁教育,是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和拓展,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实要求。在开展廉洁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廉洁教育的对象、内容和方式与廉政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二者的差异决定了廉政教育很多的内容和方法不能直接移植到对大学生的廉洁教育上来。

当前,我国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还比较薄弱,许多理论和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和探索,其中确立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指导性原则是研究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教育原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基本准则。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要求我们必须要在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廉洁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大学生个性特点及实际思想状况,确立具体的指导性原则:例如宏观指导原则、正面引导原则、心理疏导原则、教学相导原则、全面渗透原则、生态育人原则等。

二、开展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的作用

开展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廉洁意识,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使他们在受教育中逐步培养起敬廉崇洁的意识,学会正确把握自己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现象的态度,经受住外来思潮、社会腐败现象以及庸俗哲学的影响和考验,让清正廉洁的理念植根于内心,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律性,自觉抵制不良风气。使学生遵守道德准则,保持信念上的自律;学会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控制,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和面对挫折的能力;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摆在首位。

有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发展起来的,校园文化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成人成才为目标的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相互作用产生出来的,反映着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并且具有校园特色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社会形势,激发他们作为未来社会中流砥柱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并将社会责任感与个人理想相结合,内化为对党和人民事业献身的动力,成为未来反腐斗争的潜在力量。

三、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途径的分析

(一)明确教育内容

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下,对学生进行法制和诚信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通过小学、中学的道德认知、道德养成基础上,高校的廉洁教育倾向于理想信念的形成教育。高校是培养社会公民的摇篮,通过学习党和国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形成、发展的反腐倡廉的方针政策、理论与实践,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在社会主义现阶段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腐败现象的根源、表现形式及其危害根源。深入挖掘西方国家先进的廉政理论和廉政政策,以及《联合国反腐败公约》、“透明国际”的相关知识,从而拓宽知识视野,培养公民廉洁的意识才是关键所在。

(二)确定教育目标

1.掌握反腐倡廉的基本理论知识,形成廉洁自律的信念。使大学生能够掌握反腐倡廉基本理论,了解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形势和特点,分析腐败现象的成因和危害,了解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树立社会荣辱观,形成“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行为价值取向和廉洁自律的信念。

德育原则的内涵范文6

关键词:学校德育工作 德育内涵 德育原则 新挑战 建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可见,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这也对搞好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德育的内涵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少年儿童的品德教育、个性心理教育等,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德育原则

1.方向性原则。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因此,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学校,德育工作更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绝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2.实事求是原则。学校在进行德育工作中,一定要克服形式主义,应结合社会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水平。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锻炼,把提高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结合起来,只搞空洞的说教,不要求学生付诸于行动,只会毒害他们的心灵,养成言行不一的恶习。

三、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1.传统教育模式造成学校德育工作严重滞后。以应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仍在大行其道。以致于学校“重智轻德”,社会及家长对学校的评价主要看“升学率”的高低,看学生的“考试成绩”。

2.现代社会的负面影响冲击着学校的正面教育。

一是社会利益分配不均和价值观念的扭曲现象带来了部分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失衡,社会上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造成了部分学生“厌学”和“流失”。二是社会风气、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如市场经济的求利性等等。这一切都扭曲了学校德育的社会价值。 三是音像书刊、舞厅、电子游戏等社会生活及娱乐环境中存在的“病菌”,侵蚀着学生的灵魂,影响着他们的思想、生活方式和人生观的形成与发展。

3.家庭教育相对畸形的发展也严重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拔苗助长,过分溺爱子女,把孩子逼上了“家庭小皇帝”的“宝座”,甚至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学生。所有这些现象,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

四、新形势下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建议

1.加强领导,坚持德育为首。健全由校长亲自挂帅的学校德育组织机构,制定相应的德育工作管理制度、实施方案,将学校德育工作放到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体现出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2.更新观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即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这就要求工作在一线的广大教师要真正做到转变教育观念,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3.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德育价值。

(1)寓德育于各科教育及活动之中,把德育目标和任务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2)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在实践中推进德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活动基本形式之一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推进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上好实践课,首先要求指导教师要以德育内容为中心,围绕中心设计活动;其次,要求设计的活动具有可操作性,感染性。总的说来,就是要通过活动让学生受到感染、得到启发。

(3)通过演讲、讲座、比赛、升旗等形式,有目的、有针对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搞好德育主题教育活

动。

(4)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创设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熏陶,提高素质。

4.抓好家庭教育,发挥好家庭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总之,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我们应竭尽全力,为祖国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杜威 王承绪 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10月。

2.贺乐凡《中小学教育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