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德育工程建构原则实践

网络德育工程建构原则实践

[摘要]

网络德育工程是近年思政教育的热门话题,但目前学界和实务界理论探讨多,实践操作少,有突出影响的网络德育工程更少。本文尝试从博客和博客圈出发,探索网络参与德育工程构建中的作用,对创新大学生思政网络系统做一些有益尝试。

[关键词]

网络德育工程;网络民主;学科关联参与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的结合催生了新的思政教育形式——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到形式、方法、手段、载体,都发生了重大变革。高校如何应对网络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冲击、如何积极占领网络阵地,的确是一件应该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综述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内又称“网络德育”“网络思政”。其研究内容是指有效地解决计算机使用过程中所引起的道德问题的活动[1],或是指利用网络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思政进网络”或“思政教育网络化”。网络思政研究有如下3个特点:一是网络思政研究文献众多,但多数只停留在网络对思政教育冲击和应对网络冲击的挑战理论探讨上;二是对网络思政教育功能和作用倡议多,构建有效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和措施得力的实践少;三是网络思政教育手段和模式构建相对匮乏,效果不佳。与网络思政的理论研究相对应,网络思政的实践也出现了实践多、效益差的特点。有学者引用调查结论显示:目前我国已有90%以上的高校建立了校园网,教师办公室联网率已达到80%以上。却普遍存在着应用软件、教学资源匮乏和严重浪费与闲置并存的现象。校园网应用领域狭窄,不能满足教学和学习的服务功能,这也最终导致效果不佳的情况[2]。有数据表明,“经常浏览”思想教育类网站的大学生仅占4.5%,“有时去看”的占36.3%,“想看,但不知道网站”的占21.7%,“暂时没兴趣”的占19.7%,“从没看过,也不想看”的占17.8%[3]。究其原因,主要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新鲜事物还缺乏足够的研究和关注。网络思政横跨了网络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领域,网络技术人员不熟悉思政教育规律和思政教育者不懂网络技术特性导致了网络思政教育主体的集体失语。因此,目前思政教育工作者对网络思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思政教育在网络载体上的传播和网络对思政教育的挑战和机遇,而网络技术人员则主要是从网络技术角度添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网络思政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领域的简单应用,也不是网络技术简单的添加思政教育内容。因此,我们应该重新盘点网络资源和思政教育规律,从深度合作交流的层面审视网络思政的作用。

二、网络德育工程建构原则探析

在网络世界,“新的社区形式的诞生把具有相同价值观和兴趣的在线者联系在一起并结成了相互支援和友谊的纽带,这也有可能发展成当面互动”[4],基于兴趣或者目的建立的QQ群、BBS、贴吧、聊天室、博客圈、SNS交友平台(以人人网为代表)都聚集了大量的网络使用者。在这些网络使用者中,以学生为代表的青年占据着大多数。因此,不是我们的学生在网络里潜水了,而是我们思政教育者的雷达根本就对这些青年学生视而不见。以网易博客圈为例,随意以“中国大学生博客圈”或者“老王热线”为名称注册的博客圈[5],都能汇集起万名以上的博友。网络社区虽有逃离真实的虚幻和重构,但是作为现实的延伸,“平行地生活在屏幕前的人们仍然受制于欲望、痛苦和个人的死亡”,网络身份“真实性很强,很可能大多数计算机媒介下的通讯使用者以自己的线下身份创造了相应的在线身份”[5]129。因此,要增强网络思政的实效性,就必须从学生加入的网络社区出发,凝聚网络社区人气,让学生在网络的世界里健全人格和自我成长。

(一)网络民主:激发大学生网络热情的基石

目前,国内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都把其实施主体限定为高校教师和管理干部。他们“既是网络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传播内容的把关人”,因此,改善网络思政就是提高教育主体的综合素质,创造最佳的传播条件[6]。但信息社会的特点之一就是身份的平等性和网络局域性,任何一个人既是传播者也都是接受者。网络社区的大学生群体也具有既是教育受众又是教育者的特性。

1.大学和大学生的智慧需要网络民主的凝聚。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时代大学生,他们有着多元的价值取向。他们比较功利,注重自我,敢于表达自我,但也不一定很高调;对社会现状感慨多,关注多,但不一定事事都保持一致的价值观;自我成长成材愿望强烈,却不一定能有恒心和毅力扎扎实实的去实践。面对如此复杂和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当代大学生,想用一种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和引导其成长成才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因此,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在充分尊重大学生自我决定自由的前提下,不断凝聚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网络民主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手段和模式。主要指人们通过互联网实现价值观和政治立场的交流、集中和反映,以及政治意愿的表达等。但在高校范围内,网络民主又有着更深一步的意义。网络民主不仅是大学生自我管理和参与高校管理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我表达和自我教育的新平台。

2.网络民主提供了“自我关注”的平台。新的网络媒体为学生的自我关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种学生完全做主的“学生门户网”、网络班级、网络社团里,同学们可以发通知、组织讨论活动、投票等,这样的网络工具将每一个学生都变成网络集体的建设者。强调参与性和自我教育的特性使得自我欣赏的大学生能踊跃的参与网络媒体的建设。随着网络通讯技术和数据存储技术的提升,作为博客集成的博客圈为博客智慧的凝聚提供了新的革命性平台。在一个博客圈里,圈主可以设定各种专题类别的日志项目[7],各个圈友在自己日志里将不同的日志推送到圈里。这种既有集体又有个人表达的方式能够系统性的建立学生资料库、话题库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断关注和更新也能建立起网上归属感。以博客圈构建的网络组织群体可以让每个有意愿的人都能参与圈的建设。每个参与者既是传播者又是接受者,隐名的特征又消融了师生的区别,人人都可成为知识的传播者。

(二)学科关联参与:网络思政生命力的保证

所谓学科关联参与,就是指网络思政教育的网络媒体必须以学生学习、研究切实相关的学科教育相结合。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不仅要体现学生群体的参与热情,更应有持久生命力学科的深入和与日常教学的关联性。必须在思政教育的网络空间里体现学科的深度和自由参与的民主广度。深度保证人人有获取知识,学习提高的成长机会,广度拓展了个人的参与和兴趣。

1.学科要素:网上网下衔接的教学实践系统。高校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因此高校的一切活动都围绕人才培养进行。我们必须把现有的网络思政系统和教学相结合。网络系统只有在完成学生学习实践环节的基础上才能体现自身价值和赢得学生的青睐。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延伸阅读少,自主交流和表达意见的机会少。因此,网络思政系统可以从学生拓展阅读和学习实践出发开发一些新的网络功能。目前,很多高校开设的暑期社会实践专题网、文学专题网都有这样的功能。

2.关联参与:网络思政的辐射功能实现途径。“关联参与”定义为交际双方“不断寻找并抓住合适感觉的过程”[8]。学科关联参与即以学科为中心所形成的学科系统的参与。这种学科所延伸的系统包括学科教学之外所形成的网络教学系统、教学实践环节,也包括因为在同一网络系统内所形成的网络近邻关系。学科关联参与的优点是在学生实现专业学习和实践的同时又能顺便得到道德教育的熏陶和感染。由于学科参与的需要,学生必须访问特定的网络系统,这就在学生网络参与上得到了保证。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一直以来重视高校门户网的建设和网络BBS等的舆情监控,应增加兴趣性互动参与,使学生个人智慧和集体智慧得到有效的引导。

三、网络德育工程构建实践与展望

在国内,对于网络德育工程的建设又称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使用德育工程一词更可以体现综合开发网络媒体,实现资源整合。目前,国内高校利用新媒体构建网络德育工程成功经验鲜见报道。但是我国的网络思政教育研究毕竟经历了10余年的发展,有不少成功的探索。研究构建网络德育工程的建构原则及其实践应该学习借鉴这些经验教训。总的来说,目前网络德育平台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网络课程和红色网站形式出现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另外一种是以学生BBS、QQ群空间、飞信等形式出现的学生通讯和信息交流平台。这些网络媒体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便捷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但从批判的视角而言,这类传统的网络媒体并没能完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该有的职责,甚至延伸出负效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没有很好的研究网络媒体特性和传播规律,也缺乏对信息时代大学生网民“网络身份”的把握。现有的网络德育工程不是以占领网络就是以监控网络的方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殊不知,网络世界的无限性、自由性和隐蔽性完全消解了施教者有限的教育手段。以网络课堂为例,丧失了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参与,则该类网站的关注度被减弱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了。因为隐名形式出现的学生完全可以“潜水”或者“潜往他处”。大学生处于一个学习生活信息化、价值多元化和交际网络化的复杂社会环境中。网络新鲜事物的目不暇接导致学生选择审慎原则的丧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虚化,同时也导致了网络依赖、游戏成瘾、文化存疑和学习成绩滑坡等系列问题。因此,在网络德育工程的建构中,我们应该以学生自主参与的网络民主为基石,从学科关联参与的角度重塑网络文化,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自我表达和自我教育的网络平台。未来的网络德育平台,必须摆脱校园网和传统红色网站单项传输的模式,从学生最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最迫切追求的兴趣点出发,着力解决下列问题:一是打造“网络课堂”,化解课堂教学知识容量少,专题学习研究缺乏的课堂教学现状。二是利用网络民主,凝聚大学生网络注意力,培养大学生博客文化兴趣,化解游戏成瘾和网络依赖的不良习惯。三是实现知识存储网络化,解决目前学生学习资料散落和不成体系的问题,有效实现网络思政教育的沉淀和传承。四是学生自主开发网络资源,提升网络搜索和学习能力。

作者:麻法全 单位:浙江温州大学

〔参考文献〕

[1]黄东桂.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透视[J].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12):96.

[2]汪银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及其分析[J].江淮论坛,2005(01):170.

[3]贾洪鉴.浅析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文教资料,2007(04):55.

[4][美]曼纽尔•卡斯特著.郑波、武炜译.网络星河:对互联网、商业和社会的反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30.

[5],中国大学生博客圈,老王热线(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人民检察院员工设立的以维护权益,预防犯罪为宗旨的博客圈)

[6]徐绍华.影响和制约网络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4(08):23.

[7]博客圈“鹿鸣学堂”.

[8]韦国欣.论话语中关联参与的纽带功能—谦谈Halhday的语篇连贯观[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