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培优方案范例6篇

高中化学培优方案

高中化学培优方案范文1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对于我国电子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要进一步促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才能够更好地使得培养出的人才符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因此本文通过简要介绍目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进而提出了促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

应用电子;电子技术;专业人才;人才培养

目前,随着我国电子行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加大,同时对于人才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和企业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需要不断地对其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和改革,不断提高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素质。因此,本文首先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进行了论述,进而提出了如何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的策略。

一、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特点

(一)主要是以应用为主

对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来讲,其中最重要的特点是应用:一方面,在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为学生的理论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还需要不断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才能够更好地使得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第二,在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根据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更好地调整人才培养的内容和培养模式,使得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更好地走入社会和企业。

(二)依赖于教师的素质

对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来讲,对于教师的素质依赖性比较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开展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参与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主体,而教师对于课程的安排、教学内容的讲解等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对于教师的素质有着较强的依赖;第二,为了更好地促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也需要从教师这一方面入手,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呢,不断地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优化策略运用到教学当中,从而能够真正提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

(三)人才培养内容更新比较快

对于应用电子技术来讲,其知识的更新速度比较快,所以为了更好地开展针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使得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一方面:需要不断更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学习到最新的知识,从而能够更好地将这些知识应用到以后的工作当中;第二,为了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进程,同时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很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被提出并应用到教学当中,从而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较多的模式选择,从而满足不同学校的不同需求。

二、促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策略

(一)需要认识到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地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需要充分认识到改革和优化的重要性,为此可以做到一些几点:第一,为了更好地促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可以对优化方案的重要性进行宣传,使得教师和学生能够充分地认识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重要性,并且能够更好地投身到优化的过程中;第二,相关学校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重要性,并且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提供相关条件,例如:方案优化的资金基础、师资队伍基础,还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出台等等,从而能够更好地指导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进程。

(二)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培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需要教师不仅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教学能力,而且在实践能力方面也需要非常突出。所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需要充分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且能够将这些能力更好地运用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第二,人才培养的学校也需要对教师的招聘工作进行严格的把关,对于教师的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都给予进行严格的考核,从而能够不断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三)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

为了促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需要进一步体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与时俱进的特点,因此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断更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例如:可以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从而使得学校能够更好地从企业中了解到对人才的要求,更好地根据企业的需求来定向地进行人才培养;第二,要不断创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从而能够选择出适合学校或者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能够进一步促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小结

对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来讲,其人才培养模式有着自身的特点,必须要在充分了解其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因此,本文首先针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进行了论述,进而提出了如何优化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策略。相信,随着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不断优化,能够更好地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进行培养,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更多的合适的人才。

作者:熊志成 单位:许昌技术经济学校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培优方案范文2

关键词:培养方案;学分制;方案制定辅助系统;设计与实现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2-0084-02

一、引言

高校是我国科教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培养方案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和规格保证,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就成为关键。但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多数高校在培养方案制定中采用手工方式,部分采用电子表格工具,存在效率低下、易错、共享性差等缺点。其次,伴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数量逐渐增多,尤其是在学分制日益普及的情况下,对培养方案制定提出了很多新要求。一方面,以学分制为主要特征的培养模式,针对众多的学科专业,不同的学分数量与组成结构的约束限制,使方案的规划过程难以控制。另一方面,传统各自为政规划方法的长期存在,相关决策者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造成了信息高度冗余和难以集成的不利局面。因此,为了在方案制定过程中加强以学分为导向的信息审计,规范培养方案的制定流程,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开发技术,设计开发了一个用于培养方案制定的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对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的支持。

二、系统需求分析

经过对用户的调查,确定了本系统的基本需求,主要包括:

1.对不同角色的特殊性要求进行支持

培养方案的制定主要涉及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学院教务办、专业负责人等部门或人员,本系统涉及的角色及其主要职责如图1所示。其中学校教务部分负责培养方案制定的规则制定和方案审核,学院教务办负责课程数据的维护和沟通协调等工作,专业负责人则根据学校的要求进行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优化。

2.能够将学分要求转化为系统约束,进行方案的排定、优化和调整

学分制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学年制有较大区别,需要充分考虑不同类型课程的学分总数限制,采用科学的辅助决策支持模型,提升决策过程的速度与准确性,协助用户进行方案的优化和调整。另外,还需要兼顾开课学期的课程平衡性,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为学生提前毕业提供支持。

3.能够提供多种形式的报表输出

根据对系统用户的调查,系统需要具备重要数据的导入和导出功能,还应提供完整的培养方案、课程及开课单位一览表、双学位培养方案、中英文对照培养方案等报表的输出。

三、系统设计

1.数据库设计

该系统数据库涉及学院、学科专业、开设课程、开课单位以及课程安排等诸多实体,对于这部分数据面临的大量的维护处理工作,数据库设计要提供安全性和即时性的支持。遵循关系型数据库设计开发的原则,充分抓取方案决策者在实际工作流程中的数据需求,在确定二元关系的基础上明确关系属性,确定合理主外键联系,保证数据完整性。

2.输入输出设计

培养方案制定过程存在较强的人机交互,需要提供界面友好的输入输出功能。保证系统输入正确数据的同时,采用尽量简单、迅速和方便的输入方法。辅助用户明确输入培养方案各部分内容,选择合理的输入设备,提高数据输入的效率。为用户提示目标数据的记录规范,提供输入数据的自动校验功能,满足使用者的要求和习惯。考虑系统有关方案和课程报表数据的显示格式,报表数据的响应速度,职能部门报表的呈送方式,以及终端用户的特殊需求,选择相应的输出设备,以清晰合理的方式展示系统输出。系统的输入输出接口,作为业务逻辑处理层与用户进行直接的交互,采用诸如鼠标、触摸板、键盘等简便的输入设备以及类似Listbox、Textbox和Datagridview等优秀的输入输出控件将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优秀的系统输入和清晰的显示布局,将使用户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获得良好的系统体验,从而利于培养方案管理信息系统在高校中的推广与普及。输入输出设计实例如图2所示。

四、系统实现

考虑到系统的需求和特点,选择C/S架构便于系统的布置和使用。由于该系统数据量不是很大,数据库采用微软的Access数据库。开发语言则选用C#,因为C#作为.Net平台上的一种优秀的开发语言,不但可以开发基于.Net的应用程序,也可以开发基于WinForm的程序,其体系结构非常灵活,易于在微软平台上移植。本系统采用C#的Windows窗体控件来实现用户界面,利用Windows窗体用户友好的特性来引导终端用户登录系统,可实现对系统数据增删改查以及相应的核心业务流程的轻松处理。系统主界面如图3所示。

五、结束语

针对高校本专科培养方案制定中存在的问题,设计开发了一个架构先进、功能全面的培养方案制定辅助系统。通过测试,该系统实现了对培养方案制定流程的全方位多手段的支持与控制,促进了高校培养方案管理模式的系统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全面提升了培养方案的规划技术与管理水平,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制定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性。而且,该系统对于其它行业领域同类型的计划方案制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该系统无论是在技术先进性、管理创新性以及需求的广泛性方面都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其不仅适用于高校培养方案的制定与管理,还可进一步推广到各级教育机构相关方案的规划流程中。同时,还可以在现有系统的基础架构上,充分共享系统数据,添加相应的业务规则,灵活拓展系统功能。

参考文献:

[1]张西良,李伯全,潘海彬. 创新学分制与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J].高校教育管理,2013,7(1):95-99.

[2]陶静.信息技术在教学培养方案制定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09(24):280.

[3]邹杰慧,彭宏伟.基于QFD的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制定方法研究[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30-136.

高中化学培优方案范文3

【关键词】模糊综合评价 数据包络分析 综合评价 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84-01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艺术教育在全国范围的开展,艺术类考生在全国高考生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针对他们的培养方案也逐渐成为了目前高中院校教育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有关艺术教育方面的探讨,国外的研究者主要从艺术教育的地位和艺术教育的内容等方面入手,而国内主要围绕艺术教育的问题展开研究。大多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采用实证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本文从教学、管理、德育和家校联合培养四个方面进行调查和访谈,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采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D-FCE),以八种不同培养方案下的中等学生数据为基础,对不同培养方案下的高长生进行综合评价,其结果能为普通高长生的培养方案提供合理的对策。

一、学生量化指标的DEA分析

本文选取了八种不同培养方案下的中等成绩学生进行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模糊综合评价,以学生每日学习时间(输入)、补课时间(输入)、学习成绩(输出)作为决策单元的投入产出指标进行数据包络分析,其中学生n即来自第n种培养方案下的中等成绩学生,以方案M下的学生为例,建立如下C■R模型:

其中Xj为输入向量,Yj为输出向量,v为输入权重,u为输出权重,ω=tv,μ=tu,xij为第j个决策单元对第i输入的投入量,yrj为第j个决策单元对第r输出的产出量。

将需要评价的八个决策单元的输入输出数据得到线性规划P分别解其最优解,从而得到各个评价单元的效率评价指数,即八种不同培养方案下学生的综合DEA成绩,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成绩表明了不同方案下的学生在量化指标方面的相对有效性。

二、DEA成绩模糊化处理

利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函数将DEA 的分值进行模糊化,模糊综合评价中的评语集V=(优,良,差),采用等腰三角隶属函数来对其进行模糊处理。设其隶属度r=(r0,r1,……,rp-1),则:

将表1中DEA成绩分别代入上式,则得出隶属度为Bj=(bj1,bj2,…bjp)。这里的评价集为V=(优,良,差),则可以分别得到表2中DEA成绩模糊化隶属度,即量化指标Bj1,j=1,2,…,8。

三、学生非量化指标及相对效率指标的FCA分析

不同培养方案学生的非量化指标分为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程度、与学校老师及家长的沟通程度,组成的权向量Aj2=(0.4,0.4,0.2),综合评价矩阵Rj2,则Bj2=Aj2・Rj2,选择评语集V=(优,良,差),运用FCA方法评价非量化指标,计算结果表明了不同培养方案下学生在非量化指标方面的评价成绩,具体数值如表2非量化指标Bj2,j=1,2,…,8,最后将各分指标数据化为了总指标的隶属度。利用一级总指标对各个评价单元进行总评。记一级指标中量化指标、非量化指标组成的权向量为Aj=(0.6,0.4),相应综合评价矩阵Rj的值如表2所示。

表2 综合总评结果

通过式,计算得到如表2的综合总评结果。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选择模糊综合评价集Bj=(b1,b2,b3)中最大值Bi所对应的等级“优,良,差”作为最终的评价结果。结果表明:方案1、方案2、方案8下的学生综合评价成绩为优;方案3、方案5、方案6、方案7下的学生综合评价成绩为良;方案4下的学生综合评价成绩为差。

四、评价与结论

本文提出了将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模糊评价模型应用于高长生培养方案的综合评价中。根据最终的评价结果,可以得到以下初步结论与对策:

1.每日学习时间与补课时间的较长,但是学习的积极性和与家长老师的沟通程度不高的学生,往往综合成绩也不会太高。

2.学校要提高特长生的综合成绩还必须在保证学生每日学习时间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思想与心理素质教育。

3.老师及家长要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参考文献:

[1]陈水利,李敬功,王向公.模糊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9.

[2]胡宝清.模糊理论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0.

[3]苏为华.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问题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0.9.

[4]李志亮,陈世权,吴今培.基于模糊数变换的DEA模型与应用[J].模糊系统与数学.2004,18(4):64-71.

[5]周瑞超,邝雨.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数据包络分析对投入人因素的评价[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7(6):32-36.

高中化学培优方案范文4

【关键词】MPAcc;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生教育

一、文献综述学者高度关注

MPAcc创新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汤健(2021)认为当前MPAcc人才培养存在培养目标未落地、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设计”与“落实”脱轨、教学质量评价与认证体系不完善的问题,需要从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职商维度探索MPAcc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李立成(2021)提出“一体两翼”MPAcc人才培养模式,即“信息技术+研究方法+专业知识”,以促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向传毅(2021)紧扣新时代背景,提出MPAcc人才培养要着眼比较优势,挖掘自身人才培养特色,以国际化视野构建会计专业硕士职业能力培养实施体系,通过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实现从局部改进到整体优化,最终推动新时代MPAcc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着眼课程改革,宋京津(2021)聚焦“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在分析课程现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将PBL法应用于该课程教学中。程平(2019)聚焦“云会计与智能财务共享”课程,借助Python文本分析学生对课程的评价与反思,以“金课”思想为指导推进实施课程改革。李彩霞(2020)以“财务会计理论与实践”课程为例,介绍“一纸开卷”考试改革模式。这些研究依托MPAcc培养院校的有益经验,从理念塑造、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课程改革等方面分析了创新人才培养的丰富成果,为新建MPAcc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与参考。但对于新建MPAcc院校而言,基础状况的不同导致经验不能完全照搬,如何响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并探索形成自身特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MPAcc创新人才培养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MPAcc创新人才培养是新文科建设的要求。新文科是以培养应用型复合性文科人才为抓手,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创新是新文科的关键词。MPAcc以会计专业知识为核心,在新文科的建设要求下,需要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也面临新理念、新知识、新能力的机遇与挑战。作为MPAcc人才,不仅需要有会计专业知识、具备解决企业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职能方面的能力,还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需要有人文精神、爱国精神、奉献精神,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精神追求。与此同时,企业会计核算、审计等核心专业课程也面临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变革更新,客观上要求会计专业知识与多学科交叉融合。因此,新文科建设对MPAcc创新人才提出迫切要求。(二)MPAcc创新人才培养是强化应用性的要求。MPAcc与会计学硕士有所差异,会计学术以理论教学为主,重点是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侧重理论知识掌握和学习,一般仅由校内导师担任指导工作;MPAcc作为专业硕士,以案例教学、研讨教学为主,注重创业型、职业化素质培养,强调团队合作、小组讨论等,其培养过程更偏重实务,更强调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一般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对研究生提供指导。相比会计学硕士而言,强应用性成为MPAcc的突出特征。以应用性为导向,MPAcc人才培养需要以解决实践问题为导向,在以问题识别、问题判断、问题分析、问题解决方案为主线的能力构建过程中充分体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知识创新。MPAcc教学以案例教学、研讨教学为主要方式,案例研发、案例分析成为创新活动的重要形式。因此,以应用性为指引,MPAcc创新人才培养成为必须。

三、当前MPAcc创新人才培养经验

(一)MPAcc授权点数量与基本要求。根据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公布数据显示,2004—2021年,MPAcc培养单位数量累计已经达到289家,其中2010年、2014年获批数量最多。2021年,新增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授权点24家。教育指导委员会提出了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基本要求,即应具备学术道德、专业素质、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应掌握的知识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应接受的实践训练包括案例教学、现场参观研讨、案例研究与开发、第二课堂、配备实践导师,以及参与实习实践,从而提升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系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在课程体系中,核心课程包括政治、外语、管理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高级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高级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高级审计理论与实务、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9门课程,方向课包括国际会计准则专题、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财务报表分析、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国际审计准则专题、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企业税收筹划、中国税制、数量分析方法、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企业并购、风险管理、投资学、国际商务与国际结算、战略管理、商法概论17门课程。从教育指导委员会提出的要求来看,培养人才的沟通协调能力、系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职业判断能力,都对创新提出要求,只有具备创新能力,才能较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与专业知识融合实施职业判断。从课程设置来看,创新类课程(如创新与创业、技术创新等)没有单独设立课程,这就要求创新意识、创新方法等更多与专业知识融合进行,尤其是在案例教学、案例研究与开发、第二课堂等实践训练中需要融入有关创新的内容。通过多年的积累探索,MPAcc深化改革推向纵深,以教育质量认证为保障,以推广案例教学和强化实践基地建设为重点,以学生案例大赛、教育发展论坛和会计名家公益大讲堂为三大平台,同时以行动学习、“互联网+会计”“国际化+会计”等创新实践为MPAcc教育改革探索经验。(二)MPAcc创新人才培养经验借鉴。根据教育指导委员会评选的特色教育改革实践,中央财经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院校的特色创新人才培养举措值得借鉴。1.中央财经大学MPAcc“行动学习法”。中央财经大学将行动学习法作为MPAcc教育改革的核心。行动学习法广泛应用于MBA、EMBA教育。在行动学习课程中,学员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通过建立学习团队、相互学习、相互沟通、共同解决问题。行动学习法的主旨是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相比课堂学习更有效果。学员需要解决的问题可能是自己并不熟悉的专业领域,通过小组群策群力,最终在实践中通过解决问题提升领导力、职业判断能力、系统分析能力。中央财经大学在MPAcc教育中推行行动学习法,一是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以问题解决作为学员课堂收获的重要内容;二是对教师进行行动学习法培训,编写《教学指导操作手册》,推广教学改革成果。由于MPAcc人才培养的核心素质是系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职业判断能力,而行动学习法强调实践问题解决,在此过程中,相关专业知识、未知领域知识得到快速获取、融合,沟通能力、问题分析与判断能力、资源组织能力、统筹协调能力等得到充分锻炼,学员对于未知领域的学习、对于实践问题的分析和判断、对于解决问题方案的提出,都与创新能力提升息息相关。2.重庆理工大学“互联网+会计”。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发展,MPAcc人才培养对计算机能力素质也提出更高要求。重庆理工大学建设“互联网+会计”课程体系,开设“RPA财务机器人开发”等课程,打造“互联网+会计”实践基地,建设“互联网+会计”师资团队与相关教材,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互联网+会计”MPAcc人才培养模式。重庆理工大学在MPAcc人才培养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作为应用性的重要体现,紧跟信息技术发展,开发“互联网+会计”的相关课程,使学员掌握程序开发等相关信息技术,从而更好地获取、分析、利用财务信息,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强调对实践问题的分析,并且将信息技术作为解决实践问题的重要工具手段。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化+会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依托学校小语种专业优势以及毗邻东南亚的地理优势,响应“一带一路”号召,顺应企业开设MPAcc“外语+会计”创新班,建设具有国际化特色的MPAcc课程体系,设立境外实习基地,搭建国际化交流平台,培养国际化MPAcc人才,在学科交叉中体现创新能力提升。4.经验总结。通过分析现有MPAcc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经验,可以看到典型的途径包括:(1)充分依托学校现有优势,实现“优势+会计”突破。在MPAcc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部分学校依托自身的计算机学科优势、语言类学科优势、行业背景优势、地理位置优势等,将现有优势与会计硕士教育紧密结合,实现“优势+会计”创新突破。在“优势+会计”整合过程中将原有的会计专业知识与交叉学科、实践需求等充分融合,通过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创新,强调创新变革与创新能力提升。(2)充分借助社会资源,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突破。校友资源、产学研合作单位资源、地方优势产业资源等是MPAcc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资源。部分高校充分发挥这些资源优势,立足社会经济现实需求,将行业、企业作为MPAcc实践基地、实践问题的重要来源,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力量、案例研发等过程中充分融入社会资源力量,搭建产学研协同培养MPAcc人才的平台,为创新能力提升充分汇聚资源。(3)强调应用性与实践性,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创新能力。无论是行动学习法还是翻转课堂、案例研发,MPAcc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提升强调以问题为导向,力图通过现实问题解决提升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过程中,以行业、企业现实需求为牵引,以知识融合、沟通交互、创新解决方案为途径,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创新能力提升。

四、对新建MPAcc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

国内MPAcc人才培养近二十年的经验,为新建MPAcc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经验。顺应新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趋势与要求,需要新建MPAcc院校从以下方面着力:(一)在学习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建立自身特色。通过近二十年的努力,部分院校已经在MPAcc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尤其是在学科交叉、产学研合作、课堂教学形式等方面取得卓越成绩。这些院校将会计专业与理工科、语言学科等自身学科优势相结合,充分发掘校友资源、校外导师资源、校外实践基地等资源,搭建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学科交叉、实践融合、课堂教学形式变革,为MPAcc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对于新建MPAcc院校而言,这些经验值得借鉴,但也不能完全照搬,例如学科交叉,不能完全照搬“互联网+会计”或者“国际化+会计”,需要首先剖析自身的学科优势,以及学科优势融入的可能性。只有在师资团队建设、课程内容变革等方面真正实现学科交叉,才可能形成MPAcc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优势。需要深入剖析自身学科优势、行业背景特征、地域特征、生源特征、师资力量优势、就业需求等,寻求最适合自身的创新之路。(二)高度重视案例教学环节。围绕核心课程和方向课程,构建来自校内、校外的师资团队,着力开发建立案例库,编写教学案例。指定课程案例库建设负责人,由师资团队梳理教学大纲核心知识点,通过购买、自建等多种方式,编写案例内容,提出需要借助专业知识解决的问题,形成案例分析的要点和思路。将案例研讨、案例分析以及学生适度参与案例开发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新建MPAcc院校,必须紧紧抓住案例教学这个重心,一是深化本科财经类课程已经开发的案例,对内容复杂性、问题综合性进行改造,以适应研究生教学;二是选择较为成熟的MPAcc案例,以购买的方式作为案例教学的资源;三是借助校外导师资源、校外实践基地资源,开发案例用于课程教学。充分建立案例库,以案例为载体促进创新人才培养。(三)重视外部资源建设。新建MPAcc院校需要紧扣地方经济社会建设需求,培养高端会计专业人才,因此在创新人才培养中需要有开放的视野,不仅局限于院校自身的资源,还需要充分利用地方区域特色、地方优势行业特色、校外导师资源、校友资源等外部资源,将MPAcc创新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校外实践基地、案例研究对象等充分结合,利用丰富的外部资源,为MPAcc创新人才培养服务。

五、结束语

MPAcc创新人才培养是国家层面对研究生教育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新文科建设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从2004年至今,MPAcc创新人才培养在教学方法、学科交叉、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已经形成较好的积累,各典型院校在MPAcc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凝练出自身特色并形成一定影响力。对于新建MPAcc院校,需要在借鉴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地域特征、行业特征等形成自身的特色,同时需要高度重视案例教学环节,将案例教学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以开放的视野汇聚外部资源,在MPAcc创新人才培养中逐步形成自身的特色。

【主要参考文献】

[1]汤健,周璘睿.基于职商维度的会计专业硕士培养路径研究[J].财会通讯,2021,(19):1-4.

[2]李立成,岳峰,肖吉军等.会计硕士(MPAcc)“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视角

[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7(24):206-209.

[3]向传殿.新时代会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改革探究[J].财会通讯,2021,(3):167-171.

[4]宋京津.数字经济时代MPAcc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PBL法在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为例[J].商业会计,2021,(9):113-116.

[5]程平,彭兰雅.“金课”背景下基于文本挖掘的MPAcc课程满意度研究——以重庆理工大学《云会计与智能财务共享》课程为例[J].财会通讯,2019,(25):29-33.

高中化学培优方案范文5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被不断发展应用,大数据运算方式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我国传统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中,主要以纸质文件作为数据储存途径,难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要求。从客观上来看,受近几年教育政策的影响,高校不断扩招,导致学生数量增大,增加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复杂性。高校应当根据时展背景,选择更为便捷高效的储存方式进行档案管理。

1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作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不仅是时展的要求,也是高校自我发展的要求。在数据化背景下,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信息量规模不断增长,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模式已经与目前高校管理需求不匹配。同时,数据化时代是资源共享的时代,纸质化档案管理工作的局限性不仅在于交流共享功能的缺失,也在于其工作步骤的繁琐。传统档案管理工作中,主要通过人工完成档案收集、归纳工作。工作量巨大且缺乏效率,易出现工作错误。在数据化背景下,采用信息技术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文件收发,智能化记录入归档档案,提高了档案管理效率[1]。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对于高校教学管理的整体工作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

2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认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档案管理工作被应用到社会各方面。但目前许多高校档案管理人员仍然采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将纸质档案管理作为主要工作内容,难以适应时展的需求[2]。同时,大部分高校通常将学校建设的重点放在提升教学质量上,而不注重对档案的管理。导致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优化意识的缺失,不注重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制订。

2.2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缺少资金投入

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复杂性,而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不仅要优化工作形式,也对现有管理工作提出挑战,需要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投入的资金和设备,特别是高校各类档案较为复杂,需要先进的硬件设备以及软件设备作为开展档案工作的基础。但目前许多高校对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在实际工作中不注重资金设备的投入,影响了高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进程,难以满足现代化教学管理工作的需求,也影响了高校管理工作的效率。

2.3缺乏专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队伍

近年来,受我国教育政策的影响,为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许多高校都采取扩招策略,导致学生规模不断扩大,也导致档案管理工作更加复杂。但在目前的高校管理系统中,一些高校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工作者,大多为兼职人员,他们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培训,缺乏与档案管理相关的知识,不具备开展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在大部分高校中,档案管理部门与教学、人事部门融为一体,不仅不能体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也使从业人员难以发挥自身的价值,导致档案专业人才流失。

3实现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有效策略

3.1强化对档案管理的认识,设计具体发展方案

为进一步适应现代化高校管理工作,高校必须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加以重视。首先,要强化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识,不断重视档案部门的作用,将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与高校的发展规划相结合,给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总体方向。其次,要从档案管理部门入手,采取合理措施,增强工作人员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从实际工作出发,设计出优化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方案[3]。为强化相关部门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需要高校管理部门重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校方可以从教学的总体管理层面出发,分析档案信息化建设对高校总体布局发展的重要性,使学校管理者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其次,采取合理措施,建立员工交流会或绩效考核机制,强化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深刻理解优化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再次,提升高校总体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的认识,为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进步打好基础。

3.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扎实开展档案管理基础建设

实现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首先,要有先进技术设备作支持,才能进一步开展工作。在管理人员具备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意识的前提下,要优化落后的档案设施,通过应用先进管理设施软件,为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有效进行提供保障。为获得更多的资金投入,首先,档案管理部门要提升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地位,争取高校的建设资金;其次,要注重计算机设备的更新,充分利用建设资金,更新优化档案管理信息化设备,保证资金的充分利用;再次,要秉持科学化、效率化、实用化理念,对档案管理信息化软件进行升级,构建起符合数据化时代要求的现代化档案管理系统。要重视网络建设,通过流畅快捷的网络技术,保证档案传输与保存的顺利进行。最后,档案管理部门在争取资金与设备投入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资金的利用效率,避免出现资金浪费、滥用的情况发生,有效地推动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4]。

3.3强化专业队伍建设,培养优秀档案管理人才

为推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适应数据化时代的要求,高校必须将专业队伍建设重视起来,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档案人才。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档案人才队伍,才能不断优化档案管理系统工作。在数据化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不断变化,因此,档案管理部门必须进一步重视档案人员业务水平与工作能力的提升,适应时展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要求[5]。为了更好地开展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需要档案管理部门对相关人员进行定期培训。采取合理措施,充分调动档案管理人员的学习积极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中。在实际培训过程中,管理部门必须先了解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选择多种培训方式来帮助档案管理人员提升专业知识。如档案人员对总体信息技术不了解,难以正确操作相关设备时,档案管理部门就可以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培训,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操作水平。当档案管理人员知识结构缺失时,可以引进高素质档案管理人才,对现有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完善其知识结构,保证档案管理人员具备专业理论知识,能够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高中化学培优方案范文6

关键词:人才培养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高校

        一、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战略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要贯彻落实国家高等教育方针政策,需要树立求变创新意识,持续不断的改革,以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这种变革不是全国整齐划一的模式,各大高校要结合自身地域优势,发挥本校传统学科优势,办出特色。各高校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的关键在各校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在国家新的教育政策指导下,各高校积极主动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贯彻教育思想、落实高等教育方针政策。本文以广东省华南农业大学为例,阐述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以及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突出自身特色具体做法。

        二、修订的原则

        鉴于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在修订的过程中务必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1、准确定位

        学校发展定位指: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和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制定学校发展总体战略目标,根据总体战略目标给学校人才培养准确定位,然后各专业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制订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如,华南农业大学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为实现此目标,对培养人才的定位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型、应用型和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结合地域特征,构建符合学校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新农村建设需要新时期人才。 

        2、统筹协调

        首先,学校根据战略发展目标,统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校战略目标一致。因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学校为节约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校级公共基础课需要由学校在总体目标的指导下,提供不同课型的公共基础课供不同学科专业来选择,还包括,学分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也要由学校设置统一的规范。其次,因大多学校都是多学科、综合性大学,经常出现各专业课程交叉现象,需要学校统一协调。比如,校级公共平台课程,学校必须统一协调,在最高学分限定的情况下,如何分配专业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之间的学分,就必须有学校组织协调,共同寻求平衡点。华南农业大学统一要求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由五部分构成,分别是:通识教育课程、基础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和就业创业教育。对于通识教育课程,比如英语、政治课程国家有统一规定,文科公共选修课和理科公共选修课程的学分分配需要学校统一设定;对于基础教育课程的协调工作量比较大,比如数理化课程,不同专业对知识深度和广度需求不同,学校要组织开课单位设置不同的课型供不同专业选择,同时也在原则上要求本校的一级学科需要选择的类型。

        3、循序渐进

        按照步骤循序渐进的完成,首先学校制定统一的指导思想和设置原则,第二步是,校级、院级和专业平台课程的协调工作,第三步是,各专业在以上条件之下设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a校首先是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 广泛征求各教学单位意见,交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通过。然后,召开教学单位会议,在国家既定教育方针政策指导下,协商英语、政治的学分、学时分配等问题,协商完成之后。交给各学院、各专业在以上商定结果的前提之下制订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按期交到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审核。最后,学校审核主要两个方面:一是,确保各专业遵照前期协调确定的结果,设置专业培养方案,包括校级平台课课型、总学时、总学分等;二是,形式审核,按照学校要求的格式统一排版,便于统一印刷和以后的教务管理。

        4、动态管理

        我国教育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民教育需求发生变化,知识体系也在不断更新。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要在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保持更新,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动态管理机制。一般情况下,一届学生之后要对人才培养方案大修一次。

华南农业大学规定,人才培养方案是每4年进行一次大的修订,然后是对实施中的培养方案,发现有不合适的问题,每间隔2年可以对其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三、突出特色的举措

        1、课程设置层次合理

        以“三级平台+模块”的课程设置体系。自2001年开始,华南农业大学校按照现代教育理念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的要求,构建了“三级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方案;所谓三级指:全校统一设置通识教育平台,包括公共课的实验课程进行整合,设立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便于全校保持一致,提高课程管理的效率,比如英语、政治、文科类全校选修课和理科类全校选修课;第二个平台就是,按照一级学科分类,设置大类基础课程,考虑到二级学科的特点,个别同一学科门类下的二级学科差异较大,二级平台课每门课程又设置不同课型,供不同二级学科选择,比如,大学数学,在该校设置4种课型,难度较大的两个课型供理工科和数学要求较高的学科,两个难度较小的课型供文学、管理学科和数学要求不高的学科选择。第三个平台是,各二级学科设置本学科必修课程,供本学科下面的几个专业学习。模块是指,每个专业把课程性质相同专业课程组成一个模块,要求学生在每个模块选求一定量的课程。

        2、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首先,给拔尖创新人才搭建平台。华南农业大学以优势学科为依托,创设丁颖实验班。设置丁颖实验的教育理念是,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创新教育为核心,坚持“重素质,夯基础,强能力,扬个性”的育人理念;培养目标是:依托优势专业加强科研训练和实践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自2008年起开设了经济管理类、植物科学类、动物科学类三个“丁颖实验班”,旨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实行“六个专门”: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专门安排高水平的教师授课、专门安排实验室、专门安排教室、专门组织实践教学、专门安排指导教师 。在低年级阶段进行小班教学,夯实基础,强化通识,实行导师制,学生参与导师课题和科研训练;高年级专业阶段,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根据前期对导师熟悉情况和个人学习兴趣爱好,正式选择导师,加强实践教学与科研训练。

        其次,给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提供成长空间。华南农业大学于2007年启动了“红满堂计划”。实施“红满堂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拔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优秀本科生,进行重点培养,促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要求,每年在高年级学生中遴选200名优秀学生,每学年给每个学生1000元资助。并为每位学生配备指导教师,由学生和导师共同商定培养方案,实施个性化培养,结合其个人特长,给每位学生安排一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在导师指导下加强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行优生优培。学校为进入“红满堂计划”的学生提供跨专业、推荐读研方面有一定的优惠政策。然后对立进入“红满堂计划”的项目中期检查,合格的颁发荣誉证书。

        3、密切联系社会需求、重视实践能力培养

        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市场经济发展比较完善的特点,设置“就业与创业”教育环节,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针对不同专业,在大学四年连续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华南农业大学在2009年人才培养方案中,专门设立了“就业与创业”教育环节,共6个学分,3个学分是学校统和学院开设的理论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提升与就业指导》《创业教育讲座》,将课堂教学与创业创新实践相结合;另外3个学分是学生创新与创业实践性活动。

        四、小结

        培养方案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蓝本,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人才培改革的成功与否。本文以广东省华南农业大学为例,制订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应该主意的四个原则,即:准确定位、统筹协调、循序渐进和动态管理。学校应该结合本校实际,制订本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a校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市,课程设置和管理上结合本校实际,实施“三级平台+模块”的课程设置方式,通过“丁颖实验班”、“红满堂计划”以及学生创新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尤其是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市场机制比较完善的特点,重视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