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范例6篇

德育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德育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范文1

[关键词]心理疏导 思想教育 特性 充分认识 合理使用

[作者简介]邵海鸿(1972- )男,吉林吉林人,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吉林 吉林 132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145-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在思想教育工作中体现人文关怀,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党的十报告进一步提出要注意采用心理疏导方法来教育和团结全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党中央对于思想教育工作的关怀民心、体贴民意、服务民生、注重实效的新举措引发我国理论界迅速做出反应,针对心理疏导在思想教育中的特性及其积极的合理使用进行了广泛探讨,在实践中,我国思想教育工作正在摆脱对“灌输式”“说教式”“打压式”等传统方法的依赖,融合更体现倾听被教育者的心声、了解被教育者所需、化解被教育者心理障碍、令被教育者感受到心灵温暖、使受教育者心悦诚服的方式方法,这样的变化可用“人性化的思想教育”一言以蔽之。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而言,本文探讨怎样正确认识和采用心理疏导方法。

一、心理疏导方法与思想教育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同一性

1.在理论层面:同一于“人”这个物质载体,交汇于提高人的心理品质这个作用点。心理疏导方法源于心理学理论,是建立在倾听人的心声,排解人的心理问题的基础上的一种方法。有研究者提出,心理疏导(咨询)是“咨询者就访谈对象提出的心理障碍或要求加以矫正的行为问题,运用相应的心理学原理及其技术,借助一定的符号,与访谈者一起进行分析、研究和讨论,揭示引起心理障碍的原因,找出行为问题的症结,探索解决的可能条件和途径,共同协商出摆脱困境的对策,最后使来访者增强信心,克服障碍,维护心理健康”。这一观点是十分中肯的,形象而鲜明地揭示了心理咨询师需要借助心理疏导的方法来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及达到所要实现的排除人的心理问题、维护人的心理健康、提高人的心理品质的目的。

思想教育在理论上的定义为:“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可见,思想教育是针对于“人”这个对象开展的,是对人的心理素质施加有目的的影响,使之与施加影响的阶级能够保持在思想、政治、道德规范要求上的一致性的实践活动,正如同志的讲话:“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无疑,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思想教育实践活动给予引领,即通过思想教育实践活动影响和教育全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与道德行为符合党和国家的需要,实现整个阶级乃至全中华民族的同心同德,万众一心地向着民族复兴的理想目标奋勇前进。具体到高校施教者来说,其所开展的思想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将学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塑造成为党和国家所需要的固有品质,能够使之在思想、政治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能够在道德情操上保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能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里,不但包括正面的教育和引导,也包括对个体的人所存在的思想问题的澄清和疏导。因此,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上的心理疏导有相同意义,即同一于都是在做“人”的心理品质的塑性工作,交汇于提高人的心理品质这个作用点上。

2.在实践层面:同一于排解和转化人的心理和思想问题的“工具性”,重合于被利用过程和达成实践目的的有效性。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在提高人的品质的实践活动中,都体现出一种工具性的作用,即作为服务人的心理健康的工具和服务于人的思想健康的工具。对于工具,百科名片中的释义是:工作中所利用之器具,引申意是能够达成或促进某一事物所采用的手段,可为机械性的,也可为智能性的。据此,完全有理由将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作为达成人的心理健康和思想健康的智能型工具,因为这一智能性工具的使用,会达成塑性人的目的。当然,智能性工具等同于心理健康疏导和思想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方法。

心理疏导作用于“人”这个物质载体的塑性工具在服务于人的心理健康方面是具有独立性的,但在服务于人的思想健康方面又相通于思想教育,即与思想教育在服务于人的思想健康方面有共通性。原因在于,对于被作用对象“人”这个物质载体来说,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都具有引导人、影响人、转化人、教育人这个意义。人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是具体的、复杂的,这些问题需要心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施教者去倾听、了解、体贴、关怀、对症下药般地实事求是地予以化解,否则,不顾被疏导者和被教育者心理和思想问题的现状,只是按照实施疏导行为和实施教育行为主体的意愿去做工作,就不会与被疏导者和被教育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疏导和教育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形而上学的“两层皮”现象。思想教育需要施教者向被教育者进行理论灌输,使他们懂政治、识大体、顾全局,但被教育者都有其自身的思想状况,包括各自的思想问题、生活问题需要被了解、被关怀和被解决,因此,只是靠由上到下的理论灌输和大道理说教,不会收到使受教育者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只有通过耐心倾听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乃至放手解决实际问题,才会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心理疏导与思想教育都是关心人、感化人、教育人的塑性工具,在这一工具施用于塑性人的过程中都需要针对施教者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尤其是意识层面的问题发挥作用。求取思想教育的效果需要心理疏导工具的使用,因为这一工具在这个过程中对解决施教者思想意识层面,包括能够反射和影响到思想意识层面的其他方面的问题等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思想教育对于人的工具性教育作用需要结合使用心理疏导的工具性作用。

二、心理疏导方法与思想教育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差异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都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如果仅仅认识到心理疏导与思想教育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同一关系显然是片面的,在二者具有同一关系的基础上,一定会存有差异之处。差异需要从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中来,即二者的工作对象不同,实践活动的目的就不同。

1.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是不同性质的问题。心理问题是疾病性质的,涉及人的身体健康;思想问题是是非性质的,重则涉及人的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轻则涉及人的思想是否稳定,言行是否符合群体的和社会的需要。从产生的原因分析,心理问题复杂,会联系到年龄特点、职业特点、文化背景、生活状况等,而且具体到个体人的身上会有明显的区别,一般会通过感觉、记忆、思维等形式表现出来,出现忧虑、焦躁、恐惧、记忆力减退、思维活动不正常等不良情感表现,具象于这个人处于身体不健康的状态下,需要心理医生提供帮助;思想问题产生的原因与一个人所接受的思想政治影响有关,会通过观点、立场、态度等形式表现出来,具象于这个人对认识社会问题、分析社会问题、对待他人、对待集体的不满情绪;从社会影响看,心理问题一般不会影响他人,而思想问题的存在和发展会影响他人和社会的安定团结,会与社会所提倡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发生偏差或背离。

2.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的解决有主动求助与主动施助的区别。一个人出现心理问题必定会有本人或其亲人求助于心理疏导(咨询),咨询师是在被动等待的状况下为来访者提供缓解心理问题帮助的,但一个人出现思想问题一般不会主动求助他人和组织,而是需要组织和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主动施助,且思想问题解决得越早越好,需要教育者及时发现问题、尽快疏导。将心理疏导的方法运用到思想教育中,需要施教者的主动作为和有意作为。在高校传统的思想教育中,理论灌输、正面说教的方式方法应用较多,这种方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对群体实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方法,不论在今天还是在将来,都是思想教育工作要坚持使用的方式方法。但是,必须注意到这种方法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单向信息输入的特点,即施教者灌输和引导的目的达到了,但解决被教育者思想上存在的实际问题的目的并不能够完全达到。由于理论灌输和说教是定向的,思想问题是多向的,所以,以定向的灌输和说教来解决多向的实际存在的思想问题肯定会存在针对性不足的问题,而采用心理疏导的方法则会将思想教育工作建立在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式的基础上,在二者能够沟通和交流的基础上,表达意见、交流看法,达成共识。

三、心理疏导方法在高校思想教育中合理使用的建议

1.充分认识心理疏导方法与思想教育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同一性,增强在思想教育工作中使用心理疏导方法的主动性。目前,在高校的思想教育实践活动中,心理疏导方法的应用尚显明显不足,问题是传统的思想教育的惯性思维还在左右着教育思想和施教行为,无论是对教职员工还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采用灌输式和说教式做法的较多,采用心理疏导方法的较少;在利用心理疏导方法中存在做样子、走过场的问题,在倾听被教育者的心声,帮助他们实实在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力度不足;心理疏导方法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使用需要与被教育者存在的思想问题有极强针对性,即紧密联系被教育者思想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做基础,但在实践中往往缺乏对被教育者思想状况的调查研究,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做法影响了心理疏导的效果。所以,在高校的思想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强调充分认识心理疏导方法与思想教育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同一性,增强在思想教育工作中使用心理疏导方法的主动性。

2.充分认识心理疏导方法与思想教育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差异性,提高思想教育工作中使用心理疏导方法的艺术性。高校在思想教育工作中使用心理疏导方法,不是对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疏导方法的照抄照搬,要将使用这种方法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摸准和找准被教育者思想问题的症结,有的放矢地进行沟通和交流;要主动出击,尽早尽快与被教育者进行思想交流,通过心理疏导将被教育者存在的思想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或称之为危害最小化状态,不要将小的思想问题酿成大的隐患,也不要将个人的思想问题酿成群体性思想问题。做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做好心理疏导的能力,要注意从工作实践中提升这种能力,也需要加强对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在了解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疏导知识中借鉴和提高自己做心理疏导工作的本事。

[参考文献]

德育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范文2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内在关系

党的十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一新的提法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丰富与新发展。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二者的关系,坚持育人为本原则,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保障。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价值统一性

1、理论基础相同

首先,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理论基础都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以现实的个人为起点,肯定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强调关注人的生存状况,追求人类的解放与自由,关怀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其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坚持“人始终是主体”原则,尊重和满足人的需要,塑造人的政治性和社会性,培养人的一切社会属性,使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是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终极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是人的自身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一切素质与能力都能全面发展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紧密结合现实中的人,贯彻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与发展理念,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提升人的道德情感、使人的个性不断提升。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提倡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强调要为广大人民在的自由发展提供最大的保障。还非常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邓小平主张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他重视人的素质全面提高,还将深厚的人文底蕴赋予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实行疏导的方针,强调人格尊严和主体地位,对待学生要鼓励其自己发展,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性,最大限度地解决一切可能解决的困难。科学发展观保障和促进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彰显人文关怀意蕴。科学发展观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提供了理论支撑,提高了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2、实践准则一致

实施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要着重考虑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接受能力。需要是人类心理结构中最根本的东西,是激发人富有创造性地从事社会实践的内在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有许多需要,将需要划分为三个基本层次。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地依次递进。随着人的生产活动的发展和交往活动的扩大,人的层次性与多样性的需要决定了教育者要善于发现,依据受教育者的需求不同,满足受教育者的正当需要,从而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人的主体地位是指人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所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人的主体性的生成与发展,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会出现不同的主体性,是具体的。[1]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是主体与客体,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要对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予以尊重,启发和激发受教育者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影响。

3、价值追求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旨在培养全面和谐发展自我实现的受教育者。借助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三观”,消除人的异化和畸形发展,激发大学生寻求精神寄托,引领大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唤醒大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促进个性发展,实现自我身心和谐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机统一。

此外,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人的个性本质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尊重关心人的精神需要、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品位、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培养人的伦理情操、塑造人的独立人格、完善人的道德境界、引导人的终极关怀。[2] 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统摄心理疏导

1、人文关怀树立心理疏导“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就是人文关怀,在这种价值取向的影响下,心理疏导应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以发展的视角关注全体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为受教育者提供疏导服务,注重受教育者的个性独特发展,凸显心理疏导的人性化和个性化。

2、人文关怀确定心理疏导“助人自助”的目标诉求

心理疏导是要以教育者为主导,从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发展要求出发,引导大学生寻找深层次原因,使受教育者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要培养受教育者自主的思考能力,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减少对教育者的心理依赖性。心理疏导致力于培养有积极心态、人格健全的“心理人”。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规定了心理疏导“助人自助”的发展方向。[3]心理疏导的最终目的是协助受教育者成为能够自我实现的人。在实施心理疏导的过程中,要平等对待受教育者,反思自我、发展自我,使自身不断趋向成熟。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彰显人文关怀

1、心理疏导体现人文关怀的内在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其目的是推动社会的进步。心理疏导要以个体为着眼点,遵循个体的规律,影响个体的行为等,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调整个体的心理状态。心理疏导侧重于心理健康层面。人的思想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关注的问题,人的心理惠及人的整个精神面貌。[4]人的心理既为思想品德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由于人的需要引发内在动机,推动着思想品德的不断发展。积极而健康的个性心理才能帮助个体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由此,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必须要体现人文关怀的内在需要。

2、心理疏导是实现人文关怀的有效手段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人们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对人们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谐。市场经济和互联网蓬勃发展,使人们心理负荷过重,极度沉迷虚拟世界,进而诱发过激行为,极大威胁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心理疏导是自我革新,引导思想政治教育转移到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层面上,心理疏导提高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调整人们的心理状态,及时疏通和化解误会、隔阂和矛盾,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塑造受教育者健全的人格,促进受教育者自我塑造和自我超越。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协调个体全面发展,是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塑造、人性的提升,为受教育者提供价值引导与心灵关怀,更加彰显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内在价值。

【参考文献】

[1] 耿俊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机制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1).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7).

德育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范文3

论文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90后”已经进入了大学校园,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也应与时俱进。目前心理疏导正以独特的工作角度和工作方法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这对高校辅导员也提出一个全新的要求,必须要全面的掌握、应用心理学知识与手段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论文关键词:辅导员;心理疏导;价值;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布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是在新时期,面对着在思想上更为前卫和独立的“90后”大学生,辅导员如何利用心理学手段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心理疏导的科学意义及现实意义

心理疏导从思想政治工作角度来讲,它体现的是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是人性化的一种具体表现,是满足人类个体心理需求与精神需求的一种科学做法。在十七大报告里首次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有较高的说服力、较强的影响力,同时也要求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根据群众的实际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要。思想政治工作是历史的、具体的,必须放在特定的历史情况当中。思想政治工作绝不可以只从政治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也要从心理学、社会学及精神角度来分析,这样才能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让学生们接受思想政治工作。

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通过公共基础课的课堂教学。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近现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种思政教育方式,突出“大班制”,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在广度方面符合思政教育的内在规律,强调集体帮教。但是思政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大班制”的思政教育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要求。二是通过辅导员的个别谈话及班会形式的思政教育模式。这一模式在解决问题的深度上比“大班制”教学模式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也更容易理解。高校辅导员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课堂外最具有效思政教育工作的载体,相对于思政课的专职教师相比,担负着更多的教书育人的责任。辅导员与思政专职教师若能有机的结合并加以相应的心理疏导则更能提高思政教育的成果,做到价值导向与尊重个性相结合,外在强制与自觉内省相结合以更好的解决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

二、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联系

心理学认为: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心理品质及心理素质的好坏将制约着人的发展。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基础,也是教育对象顺利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的前提。因此,心理素质的提高客观上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在现代各种文化思潮泛滥,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大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也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及道德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更好的为党、为祖国、为人民服务。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单单靠开会、听报告及课堂上的说教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不够的。辅导员要在工作中充分利用一切资源以合理的方式方法将课堂上、网络上及电视广播当中的信息运用心理疏导手段转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并落实在行动当中,成为日后指导自己行动的指南。这就需要辅导员在工作当中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应用心理疏导的协调功能、动力功能及塑造功能来达到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综上所述,心理疏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十分密切,运用心理疏导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接受及理解能力。

三、心理疏导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应坚持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的功能及属性。因此,心理疏导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则表现为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已经实现或正在实现的价值。它能使学生及教师感受到其有效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疏导具有如下功能。

1.认知功能

心理疏导能够引导学生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这有效的弥补了思政教育的空洞性。单纯的思政教育往往过于理论化、形式化,让学生看不见、摸不着,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科学发展观等最新理念,学生往往觉得看不见、摸不着和自己的关系不大,若辅导员及上课教师运用心理疏导的方法,给学生以正面的引导、启发和帮助,使学生们明白,科学发展观这一理念符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对自身协调发展的指导。通过疏导可以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认知,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培养移情能力,从而更好的达到预期的效果。

2.情绪调控及培养情感的功能

北京奥运圣火传递过程中遭遇的挫折及藏独分子扰乱我驻外使馆等卑劣行径激怒了国人,许多大学生通过论坛等多种方式要求上街游行及抵制家乐福等,辅导员可利用这些事件因势利导,将学生的负面情感和过激行为转变为努力学习,增强本领和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通过疏导反尔将不好的事情转变为好的事情。

3.意志培养及塑造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其最终目标是培养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个层面的劳动者。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固然可以使人们树立坚定的信念与理想,但是在前进的道路上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与问题,这些问题单靠理论本身是无法解决的。合理正确的使用心理疏导可以帮助学生恢复信心,锻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减少消极影响,增加前进的动力。在当今时代,随着改革开放及社会变革的逐渐深化,各种思潮泛滥,这些变化和影响不可必免的会影响到处在象牙塔中的高校学子们,使其心态发生变化,在面对荣誉、诱惑及择业时心理会发生失衡,这就需要辅导员教师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其进行诱导,规范其行为,让学生知道哪些高压线是不能够触碰的,从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使其能够正确对待名利,抵御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并将积极的价值观及指导思想内化为自身前进的动力。

为了更好的发挥心理疏导在思政教育工作当中的效果,在日常的工作中应坚持如下原则:

(1)坚持因材施教,个性化的原则。思政教育面对的对象是人,人是具有多面性的,每个人的性格与喜好皆不相同。因此心理疏导要面对的对象也不同,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中,了解所带学生的性格等各方面情况做到区别对待。目前,越来越来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进入了高校,他们的生活、成长及文化背景与汉族的学生还有着很多不同之处,辅导员及思政教师在工作中绝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要给予他们心理及人文关怀,让他们能够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坚持拥护党的领导,尽快使他们融入到汉族的大家庭中来。

(2)坚持可接受性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接受是指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对各种媒介传递的信息的吸收、理解、择取、整合、内化及执行统一的过程。大学生只有接受了教育内容,才能把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往往只重视过程,将理论成篇的“塞”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到底学生能够理解多少,吸收多少则重视不够。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应努力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用学生能够接受及听的懂的语言将知识输送到学生的大脑中,重质量而不是数量。

(3)坚持有教无类的原则。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辅导员应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在工作中要坚持把自己的爱心、耐心、毅力贯彻始终。充分调动自己的激情与动力,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自己的用心。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庭,其适应大学生活的能力也不尽相同。例如:有些学生不愿意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及班级活动,一般意义上教师会认为该同学思想不够积极,缺乏团队意识。但是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关爱与引导的方式,完整地分析产生问题的各种特殊因素,从而才能真正发现教育学生的合适途径,也才能找到更加适合学生个体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达到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相结合的效果。

(4)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心理疏导解决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这是在精神层面上的。归根到底精神要反过来作用于物质,也就是说要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贯穿心理疏导,缓解学生的压力。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及生活上的问题,提高其良好的应对困难的素质。

德育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范文4

狭义的心理疏导是指在医疗机构中,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治疗人员运用心理治疗技术,对有心理障碍的患者实施个体或集体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广义的心理疏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依据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影响人们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等活动。高校中的心理疏导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服务和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的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解决学生们思想认识的方向问题,使他们能够按照主流文化的要求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向着某一目标前进。可见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明显的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和阶级特性。

(一) 两者概念与根本任务的异同

心理疏导是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消除心理问题,来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的过程。其根本任务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活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大学生政治思想和行为活动规律的科学,根本任务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两者的概念与根本任务虽有所不同,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都旨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两者在层次与理论基础上的异同

心理疏导侧重于大学生的心理层面,即重在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而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大学生的思想层面,即进行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伦理观等的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心理层面和思想层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列主义、思想为学科基础,吸收了社会科学的诸多成果,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心理疏导则以心理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本身无明显的阶级性。

(三)两者工作内容上的异同

心理疏导是指对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适应不良提供帮助,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能力,帮助他们认识和挖掘自身潜能,不断突破自我的种种局限,实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由此可见,两者在内容上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在具体工作中,两者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得益彰。

(四)两者工作方法上的异同

心理疏导遵循志愿原则,强调宣泄与疏导,注重倾听与感情沟通;常常采用一些特殊的心理学方法和技术进行诊断和治疗,有时可以探察出学生潜意识当中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倡工作者主动出击,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强调教育与灌输;注重说服与言传身教;主要采用一些经验性方法,解决学生意识领域中的问题。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心理疏导的意义

(一) 心理疏导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心理基础

心理疏导是一种专业的人文关怀,弥补了忽视人的心理活动而单纯通过灌输说教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传统教育理念,有助于从受教育者的认识、情感、意志的全过程施加作用,引导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接受正确的思想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

(二) 心理疏导有利于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往往忽视对大学生进行特殊心理特点的研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因人施教。心理疏导是针对具体人和具体问题选择具体的疏导方式,从而有效的帮助学生倾诉自己的烦恼,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另外,心理疏导通过创设一种感性的心理情境,采取谈话,征求意见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抒绪的场所和机会,使大学生不再觉得思想政治教育是死板的理论、空洞的说教,从而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三、心理疏导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的对策

(一)创造理论上的导向机制和教师队伍的保障机制

要动员全体教师参与,充分认识心理疏导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校应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逐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和心理咨询教师进修督导机制,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和心理健康水平。充分发挥政治辅导员的主力军作用,通过日常生活的管理,把育人寓于各项管理活动之中。另外,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心理疏导的重要保障。一般来说,高校都应该配备专兼职心理咨询老师,这应该成为高校一支新生的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教师队伍,成为思政课老师和学管干部的必要补充。

(二)实现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合的途径

德育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范文5

论文摘要:中学生消极逆反心理,冲击了德育效果,一直是一中学生德育中的难题。本文分析了中学生德育中的消极逆反心理的特点,以及诱发中学生在德育中产生消极逆反心理的原因,并提出了消除中学生德育中的消极逆反心理的几种解决方法。

中学生多正处于青春期前后时间,正是逆反心理比较突出的年龄阶段。中学生消极逆反心理,像一个反冲活塞一样堵塞了德育渠道,冲击了教育效果,一直是一个不好解决的难题。这种消极心理状态的存在,使中学生在接受德育时,对教育的道理听不进去,对一些要求、规定往往反其道而行之,对宣扬的先进典型经常不屑一顾,等等。结果造成感情不能沟通,思想不易交流,观点不易接受,教育不能产生应有的效力,严重时还会产生对立情绪。如果不及时捎除这种消极心理,就会直接影响学校管理活动和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因此,我们要认真分析消极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找出可行的矫正疏导的方法,来消除中学生消极逆反心理,切实增强德育的有效性。

1.中学生德育中消极逆反心理的特点

中学生德育中的消极逆反心理,是指中学生在接受德育过程中由于受某种原因(如教育者或教育内容、形式等等)的影响和刺激而产生的对某事物持对立、抵触、反对态度的消极否定心理状态。在学校德育实践当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越是过分宣扬某个典型,越是有人不买帐,反而有意疏远;过分批评某人所犯的错误,反而会激起一些人的同情和亲近;越是不准干的事,越是有人偏要去做……中学生这些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态来处理问题的行为,在心理学中都归属为消极逆反心理。wwW.133229.cOm

中学生在德育中的消极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呈现出如下三个特点:

一是,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消极否定性

在德育中,中学生的消极逆反心理总是针对某一具体对象表示否定的消极思想情绪和心理状态。在接受德育时,往往对某个内容、形式或方法表示否定,不肯接受正确的观点和思想;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常常表现为我行我素,自以为是,轻蔑行为规范的约束力和权威性,甚至有明知故犯故意违背的行为;在对领导的态度上,有的是不冷不热敬而远之,有的是表面服从背后乱说怪话,而有的则是公开对抗顶撞激化矛盾。

二是,具有强烈的主观体验性

中学生消极逆反心理是客观事物经过中学生的主观体验而产生的主观对客观的情感与态度。他对人对事的看法,不是依据事物的客观性、事情的是非曲直去进行客观真实的评判,而主要是依据自己的主观体验去判断、去表达,有较强的感情色彩。它以自己的感觉为标准,来确定对事物的态度与情感。当事物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对自己不利的,就会引起否定性的体验,产生消极的情感,如反对、不满、厌恶等,这样消极的逆反心理就产生了。

三是,具有现实可变性和较强的重塑性

从逆反心理自身形成来看,是人们的生理、心理诸要素经过一系列多层次的变化改组而形成的暂时性神经联系,因而其存在着可变性,也就是说,只要能够打破这种消极的对抗性暂时性神经联系,建立新的积极的暂时性神经联系,就可以消除主体的消极逆反心理的。另一方面,中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只要调适疏导的方法对路,是能够消除其消极心理,并能够实现其积极肯定心理的重塑。

2.诱发中学生在德育中产生消极逆反心理的原因

众所周知,心理活动的产生既要受到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客观现实因素制约。中学生在德育中产生消极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和心理现象,同样是主客观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

2.1知、情、意、行等心理要素发展不平衡是造成中学生产生消极逆反心理的主观原因

中学生由于知、情、意、行等心理要素发展的尚不够均衡,因此,情绪容易动荡,时而兴奋,时而抑郁;而且激情占优势,喜欢“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同时许多中学生由于学习目的的不同、动机不同、需要不同,在认知过程中,受环境的不同影响,造成中学生由知向行的转化过程中不能正确地转到学校所要求的行动上来。他们往往由于好奇心重,对不允许知道的东西、禁止干的事情特别有兴趣,你越禁止,他越想知道;你不让看的东西,偏要想方设法看。他们好胜心强,说话办事总是想争个你高我低,遇事容易冲动,在心理上有一定的对抗性。许多中学生由于思维方法的片面性和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常常把自己的认识当做衡量事物的标准,对现实中的一切看不顺眼,久而久之,心理便会产生逆变。

2.2学校德育观念滞后和部分教育者素质低下是导致中学生产生消极逆反心理的客观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人,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民主意识日益增强,其需要已由低层次的生理、安全需要,开始向高层次的交往需要、理解需要、审美需要、成就需要转变。表现为思想活跃,观念求新,自主意识增强,从而增加了学校德育的难度,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一些学校管理教育观念依然滞后、教育手段过于单调、教育环境不太宽松,凡事愿意运用行政手段,动辄几个“禁止”、几个“处罚”,不能使教育真正贴近中学生的心理,致使中学生对这种德育现状产生强烈的反感情绪。另外,一些教育者的形象和素质与现代中学生的需求不相适应,缺少应有的人格魁力,进取精神差,思想境界低,说做不一致,不能引起情感共鸣,也容易引起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2.3教育内容空洞和方法的不切实际是引起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直接原因

中学生产生消极逆反心理,总得有一定的,’g!子”,一定的“载体”,即这种心理的产生必须得有一定原因引出来,并依附在一定的事物之上,这种心理才能释放出来,从而由潜在的变成现实的。而我们在德育内容和方法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就是引起中学生产生消极逆反心理的“引子”和“载体”。在对中学生进行德育过程中,一些教育内容脱离中学生的现实思想和需求,教育内容要不是“假、大、空”,缺乏说服力和真实性,要不就是“平、白、虚”,不能给人以启迪和提高;一些教育的方式方法不适合中学生的特点,照本宣科,形式单调,不分层次,不看对象,一味地“填鸭式”灌输,中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这一切都会使得中学生对德育失去应有的热情和兴趣,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3.消除中学生德育中的消极逆反心理的几种方法

中学生消极逆反心理的存在,不仅影响中学生个人成长进步,更为重要的是消极逆反心理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学校德育活动的实施,削弱了德育的效果。只有消除中学生心中存在的这种消极否定心理,让中学生真正肯于积极地接受德育,才能使德育显现出应有的效果。因此加强对中学生消极逆反心理的疏导,就成为当前学校德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中学生存在的消极逆反心理进行疏导,通常有以下5种方法。

3.1晓之以理法

人的正确思想不是先天就有的,教育者要将理论上的灌输、思想上的引导与行为上的严格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用民主的方法、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诉真情,使教育对象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应该赞成什么,应该反对什么,从而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以理服人,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教育才有说服力、吸引力和生命力,要力戒“假大空”,坚持讲真话,讲真理,不言过其实,不凭空捏造,虚构典型。

3.2动之以情法

疏导不是一厢情愿的事,它往往取决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感情是否融洽,心理是否相容。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同样的道理,不同的人去讲,中学生接受的程度就大不一样。所以教育者要把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体贴人作为进行德育的感情基础,做到说理与关心相结合,教育与服务相结合,管理与排扰相结合,尽可能地帮助中学生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差距,达到心理相通。

3.3人格感染法

“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实施疏导教育,既要靠真理的力量,又要靠人格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格的力量有时显得更为重要。实践证明,教师的表率作用往往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和内容。因此,教育者要首先从自身做起,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中学生,在中学生中树立起廉洁奉公、勤政为兵的良好形象,这样才能增强教育的说服力。

3.4区别对待法

对中学生的褒贬要恰如其分,表扬批评要把握分寸,掌握时机。尤其是批评中学生,更要把握分寸,依据教育对象的性格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场合,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能个别批评的,尽量不扩大范围。很多时候,人们的逆反心理是由于教育者的方法简单生硬而造成的。因而一定要注意改进教育的方法,讲究技巧,尽量避免由于教育者自身的行为而引发的反感和抵触情绪。

3.5参与认知法

德育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范文6

【关键词】说理教育;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国家国民凝聚力的最终体现,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但会鼓舞国家战士的士气、增加国民的向心力,同时还能激发国民潜能,为不同阶层的人树立理想,故我党从建国初期一直到现在一直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宣讲活动。在我党进行召开中共中央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时就曾指出“在今后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应大力加强和改革社会中各个部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从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的方面进行着手,继而实现社会总体发展心态的理性和平、积极向上。”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方法选取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我国国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我国古代著作《论语》中曾提到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对于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讲,《论语》中所提到的“器”这个字对应的应该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方法了。通常来讲,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针对国民的行事思想观念、做人道德规范以及持有的政治观点等进行引导,继而使得我国公民形成一种符合我国社会发展需求的思想道德行为。由此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不是一种社会中常见的物质生产活动,其主要的作用在于对我国公民的自身认知、情绪波动、感情、个性发展以及社会适应性等进行精神领域范围内的疏导和引领。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具备社会物质生产中的任何特征,其是以意识作为生产活动的根本属性而从事的社会活动,所以并不具备实物形态的实施工具,故由此得出方法便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能够完成的关键所在。我国的第一代领导人曾说过:“在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但要提出具体的任务,而且要对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确定。如果我们的最终任务是过河,但如果没有搭建好的桥或者用作渡河的船,那么就无法过河,而过河也就变成了一句空话。所以说,没有实施方法的任务,只能算作是一句空谈。”由此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进行过程中的方法就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不可代替。而又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目的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故其实施方法的选择有时会比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还要关键。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说理教育

(一)说理教育方法的概述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便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根本,我国在建国初期时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主要是以说理教育为主。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说理教育在实践过程中的做法是与强制灌输理论教育完全不同的教育方法,其实通过我党在经过了长期的斗争与革命后得出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说理教育主要是通讲事实摆道理的方式来进行最终的教育活动。我党的建立者同志曾在其撰写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文中对说理教育方法进行了总结,其认为我国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时所引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便是说理教育。而对于这种问题,只能通过民主性质的方式来进行解决,解决方法可以是讨论研究、批评教育、说服引导,但一定不可以是强制命令或者是压迫规定。”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说理教育方法是在我党取得政权之后,对广大无产阶级人民的内部矛盾进行的一种非对抗性的思想矛盾以及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二)说理教育方法的特点

思想政治道教育中的说理教育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从说理教育的实施主体来看,其进行处理的是主体是处于平等关系的,其指的就是我国广大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内部非对抗性关系;其次,从方法论中规定的基本原则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采取的说理教育方法是以民主的方式来进行的,其指的就是该种方法的实施是通过我国广大无产阶级劳动人民通过对自身意见的互相发表并讨论来进行;再次,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说理教育方法的本身来看,其是通过将讨论法、批评法与说服法进行结合继而实现的从团结到批评再到团结的方法,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说理教育方法就是教育与说服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方法;最后,从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说理教育方法相反的方法来看,其的实施过程是于强制压迫、命令规定完全不同的对立方式。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说理教育方式是一种能够体现我国民主体制的主要教育方式,并符合我国现代基本教育的要求。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心理疏导

(一)心理疏导教育方法的产生

尽管我党目前所使用的处理我国广大无产阶级劳动人民内部矛盾的说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十分有效,但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其越来越无法适应我国广大无产阶级劳动人民以及社会的需求。因为,在我国的建国初期,我党及其所建立的政府在我国广大无产阶级劳动人民心里的权威较高,而我国的思想政治形态一直处于以社会主义为主导的状态下,社会形势也是处于一个比较封闭的状态下,继而使得我国人民的思想政治观念相对来说比较单一,而说理方式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才得以良好的实施。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发展,使得我国的社会形态、社会构成、人民生活方式以及就业方式等都产生了相应的变化,故使得传统说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无法再适应我国新的社会发展需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党及其所建立的政府必须在总结并发扬之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基础上,与当前我国发展的新形势进行机密结合,继而开展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故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方法应运而生。

(二)心理疏导教育方法的概述

心理疏导中疏导二字的意思是引导和疏通,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运用的心理疏导法指的就是通过对人们内心以及思想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并使用引导疏通的方式来完成对其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将疏导的概念与心理连接在一起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对人们在生活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合理的疏导,继而使其的思想政治思想能够回归到健康积极的发展轨迹当中。

在大部分的医学论著中,心理疏导与心理咨询具有相同概念,而在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鲁龙光在其撰写的《心理疏导疗法》一书中说道:“临床中的心理疏导疗法是指医院中的医务人员在于患者进行医疗交往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良性结果,其能够对患者出现问题的心理状态进行有效的疏通和引导,使患者的心理状态恢复到正常的状态,继而达到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的根本目的。”在我国召开了党的第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后,心理疏导疗法正式的被引入到了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当中,而心理疏导的内涵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心理疏导法在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即是对医学以及心理学中心理咨询、治疗等概念的借鉴,又是对医学以及心理学中心理咨询、治疗等概念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法在实践过程中超越了某个体系中对心理分析的局限,并对我国广大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心理以及思想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疏导。由于在现实生活中采用心理疏导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多面对的心理疏导对象不同,故其所使用的方法及手段也会存在一定的区别。

(三)心理疏导教育方法的运用

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过程中,心理疏导方法即可以被看做是一种以心理咨询为主的模式,又可以将心理学中的心理咨询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理疏导方法的着手点。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在进行使用心理疏导方法的过程中,应对心理学中的心理咨询方法进行全面地运用,而负责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在进行工作时,也应对来访患者进行一定的心理疏导。虽然两种工作的实施过程大致相同,但是二者在学科以及话语体系中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因为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心理疏导法虽然是以心理为切入点,但却是一种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的教育活动,其虽然包含了心理学中的部分心理咨询处理方法,在这些方法却不仅仅是应用于对人的心理进行疏导,其更多的是对人在思想方面的矛盾进行疏导,是一种以服务我党政治思想为基本原则的教育活动。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心理疏导工作的过程中,应紧紧围绕着对疏导者的心理情绪以及政治思想变化来进行,在进行疏导时不但需要采用直接的谈心的方式,更需要对受教人员进行组织学习,使其的思想政治观能够从基本理论上得到提高。与此同时,还应对被疏导者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使其能够感受到我党及社会对其的关心。

四、从说理教育到心理疏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

说理教育方法与心理疏导教育方法在转变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内在理论联系。首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两种实施方法所涉及到的主体使用一类,即教育主体是相互平等的存在;其次,在进行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两种教育方法在进行时所遵循的是同一种原则,即以民主为主的原则;再次,在进行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两种教育方法所采用的都是趋于理性的教育方式,即通过说教、疏导的方式来对被疏导者进行思想上的开导;最后,在进行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两种教育方法都是不同于强制命令或是压迫规定的并且符合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

心理疏导作为一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兴方法,其不但吸收了传统受理教育中的一些原则和方法,更是在说理教育原有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元素。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疏导法不但融合了固有的说理教育方法中的理论主线,还在其中添加了情感类的内容。这样的疏导方式不但能为被疏导者提供一个合理的思想标准,还可以对被疏导者内心的困惑进行有效的疏导。

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说理教育法转向心理疏导法的过程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方法在发展过程中趋势。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单一向多元化的转变,即心理疏导教育方法相比于以往的说理教育方法更能符合被教育者多元化的需要;其次,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单向到双向的转变,即心理疏导教育方法相比于以往的说理教育方法来讲,更加注重思想政治心理疏导者与被疏导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后,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理论到科学的转变,即心理疏导教育方法相比于以往的说理教育方法来讲,更具有科学性,其不仅仅是从理论的角度来对被疏导者进行疏导,其更关注的是以被疏导者的思想问题为中心来进行疏导。

五、结语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法从说理教育法到心理疏导法的转变在保持了我党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脉相承的重要原则的同时,还融入了社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新的时代内涵。两种教育方法的转变从根本上体现了我党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的开放性、统一性及继承性,其标志着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 何娟.在高职思政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新途径的探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09(05).

[2] 佘双好.大学生代际特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发展趋向[J].思想教育研究,2014(01).

[3] 樊凯.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实现[J].中国电力教育,2014(02).

[4] 张晓荒.浅析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2).

[5] 佘双好.从说理教育到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J].北大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1(09).

[6] 安素贞.心理疏导与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J].探求,2012,04(11).

[7] 李玉.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若干问题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8] 初春.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D].山东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