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及德育培育工作的开展

心理疏导及德育培育工作的开展

一、培养学生的集体感

随着身心的成长,学生会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集体生活而形成相互交往、彼此接纳的团体。良好的班集体对青少年性格的形成和品德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班级中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睦融洽的同学情谊,成为在父母和老师之外对儿童青少年极具影响力的因素,这些在交往中形成的正能量能够直接作用于青少年自身,使其自觉地抵制不良风气。魏书生在《班主任工作漫谈》的序言中说道:“班级更像一个小社会,社会上有什么,一个班级便可能有什么。学生走出家庭,通过在这个小社会上实习,才具有了一定的适应大社会的能力。”小团体间相互学习、相互督促能够更好地促进个人的发展,进而能带动整个班集体形成良好的氛围。在学习上,使学生养成小组合作模式的习惯,保持和维护班集体的荣誉感,使他们意识到班级是个不可分割的大家庭。因此,班主任的职责在于为学生创造一个和睦融洽的班级氛围,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小世界中走出来,融入到班级集体的世界之中,让学生有归属感,通过集体讨论、集体制订并实施计划,增加相互之间的默契,在整体上树立积极向上、顽强拼搏的正确价值观。

二、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学习策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些学科或学习活动产生了兴趣,便有一种内在的力量推动他自觉积极地学习,这样的学习才能更加稳固、深刻。调查研究表明,产生学习动机的内在因素往往比外在因素更容易推动学生整体水平的进步,学生因对活动本身或学科本身产生兴趣,不必施以外部的报酬和奖赏而使之产生某种荣誉感。现在的青少年个性较强,作为家长或老师很难使自己的观念被孩子所接受,事实证明,具有权威的强制性的教育往往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留心生活的能力。比如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一则公益广告:一位物理老师在课堂上利用身边习以为常的器具将整个课堂变成了节奏欢快的音乐课堂,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产生好奇心理,从而主动地探求这一方面的知识,这比老师在讲台上喊45分钟的效果要好得多。班主任要在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基础上,注重运用多种教学媒介和方式,比如在讲解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首诗时,我马上联想起其他的边塞诗歌,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等诗句进行比较借鉴,找到融情于诗的爱国情怀。同时,运用多媒体播放马克西姆的《出埃及记》,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种激情洋溢的情怀,并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寓徳于智,德智一体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而作为教导“正己、修己”之道的班主任自身要具备较高的学问和德行,在学生中树立榜样的同时,还要利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循循善诱,启发学生“文”、“礼”并重。这种方法早在《论语》中就有阐释:“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用文化典籍开拓学生思路,用礼仪制度来约束他们,老师的学问和仁德让学生感到高深莫测,这是孔子的寓徳于智之道,是值得我们现代教师学习的为师之道。《礼记•学记》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育为先。”小学生正处于性格形成的关键期,所以,态度和品德的形成取决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道德准则以及行为规范的理解程度。因此,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由他律转为自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经历依从、认同和内化的阶段才能更好地塑造学生的品德。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只是引导学生兴趣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考虑学生的内在因素,即学习动机、学生认知发展阶段和原有的知识结构与新的知识结构结合,打破常规教学中教与学的单一形式,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学而优则仕的教学理念和学习目标,但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肩负的不仅仅是育人成才的重担,还要将教学实践与思想品德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面对社会、家长的高度期待,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教师要以“爱”为出发点,以德育人,以榜样的力量来组织和开展班主任工作。要把自身所掌握的教学理论真正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制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学习模式,快乐学习,快乐收获。在课堂、课外的学习中,把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其自主探究,形成相互学习、有较强钻研能力的班集体。对于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耐心地引导,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促进整个班集体的进步。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只有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才能促进班主任与学生共同进步。

作者:魏洪昌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蔡家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