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赛事管理研究综述范例6篇

体育赛事管理研究综述

体育赛事管理研究综述范文1

论文关键词:体育社团;组织因素;主成分分析;综合主因

论文摘要:为全面探索影响广东地区体育社会团体实体化的因素,以及应首重抓好的综合主因,本文用有关研究方法,探明了体育社团组织因素的认同程度及重要性选择取向,通过主成分分析法,选取了6个综合主因,构造了以建设实体化为实质的广东体育社团的因子结构体系,提出了实施实体化的5项发展对策建议。

体育社团是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载体之一。推行由国家负责和指导的,集体分层落实的,个人积极参与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第二期工程,要构建和落实其组织网络和新型管理体系,必须筹建和完善体育社团。因此,抓好体育社团的各项组织因素,逐步进行其实体化建设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重要决策,是实现其宏伟工程的组织基础。

1、研究方法

1999年12月至2000年5月,用体育社团基本因素调查表(该表的结构与内容参考了有关体育社会学中“群体的要素”、“构成社团需要的条件”的界定),对广东地区的34名体育社会学学者和管理体育社团的组织工作者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兰斯·利克特(R·Liker)量度和五级评分法,还用Pentium 200MHZ With MMX计算机进行了信息检验和其它各项数据处理。以广州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的两期35名科级干部、学员先后相隔三天填写的上述问卷表为检验数据,得出问卷信度为0.87951, P< 0.01。这说明该调查表有较高的可信度。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广东地区体育社团组织因素的孟要性(价值)取向

广东地区体育社团组织因素的重要性取向的现状的调查结果,在26个调查因素条目中,以平均数的大小(在4.625一4.34375之间)来排列前后序号是:占前8位的依次为:吸纳爱好者的数量、开展全民健身、广开经费来源、管理制度、团结支持者、开拓自身产业、稳定经源占2 /3、高效率组织运作等。

从上述广东地区体育社会学者和实际组织工作者对本地区体育社团组织因素的重要性的认同程度看来,基本上包含体育社会学阐述的四大组织的系统要素。属组织的主体的基本要素有1个条目,即F1(吸纳爱好者);属组织的纲领的基本要素有1个条目,即F2(团结支持者);属组织的章程基本要素有2个条目;属组织领导体系的基本要素有4个条目,其中属有关领导体制、组织实体各占一条目外,属物质实体的条目有2条目,即F1(广开经费来源)和F24(稳定经源占2/4)。这充分反映了在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广东体育理论和组织工作对体育社团中物质实体性基本要素的高度认同取向。

2.2广东地区体育社团综合主因的选取

为进一步探索广东体育社团组织因素的多维结构和内容体系,结合考虑上述体育社团组织因素的重要性取向趋势,研究者用因素分析法(或称主成分分析法),对广东体育社团组织因素的调研数据进行了R型因子分析。

通过R型因子分析,从上述26个原始变量中选取6个综合主因子。它们的因子方差分别为21.896、12.43%、10 . 22 96、7.9496、7.1296、6.5896,其总差累计为66 .10 96(参见表1)。

在第一综合主因(主因子1)中,因子负荷较高的有F8, F20, F4。这表明第一综合主因子与体现法人实体的职责的保持最为密切的相关(0.7464)外,还与宜传规划(0.7363),科学管理制度(0.7249),合适的发展项目(0.5822)等因素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研究者对它们综合称之为“法治的规划管理综合主因”(详见表1)。

第二综合主因(主因子2),其因子负荷较高的同F1(吸纳体育爱好者,0.7605). F19(配置干部,0.7060), F11(完备的登记手续,0.5772)等因素有密切关系,故可称之为“人员的吸纳配备综合主因”。

第三综合主因(主因子3),其因子负荷较高的同F17(开展全民健身,0.6823), F2(团结支持者,0.6549). F18(组织基层竞赛,0.5811)等因素关系密切,故可称之为“组织全民健身等综合主因”。

第四综合主因(主因子4)同F12(操作性强的章程,0.5179 ), F21(广开经费来源,0.4957), F11(完备社团登记,0.4939)等因素关系密切,故可称之为“落实社团章程综合主因”。

第五综合主因(主因子5)同F18(组织基层竞赛,0.5130 ). F16(高效率组织运作,0.4971). F14(信息交流,0.4786)等因素关系较密切,故可称之为“竞赛及组织运作综合主因”。

第六综合主因(主因子6)同F25(稳定经费来源,0.5925), F6(有影响力的宗旨,0.5371),F3(优惠的管理制度,0.5190)等因关系密切,故可称之为“稳定经费的制度综合主因”。 转贴于

2.3该因子结构体系的实质和基本目标

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广东体育社团的实体化组织(因子)结构。这一因子结构体系的实质是围绕体育社团的实体化而构架的。

“实体”这一在哲学中常用的词语是“指作万物基础的东西”。因而“实体性就是指物质的基本属性”,具有事物的实在本质或本性的东西。从这一定性分析的角度出发,研究者设计了并经同行专家讨论,确认的广东体育社团实体化的建设基本目标是:建立紧密团结会员、具备开展活动的能力、掌握现代灵通信息、办事效率高、实现实体化、社会化的现代社会体育团体(附件的“体育社团实体化构架图”略)。下一步,通过广东34份间卷调查和R型因子分析,经定量分析后构建了如图1的因子结构体系。

这一因子结构体系是广东实体化的体育社团的实质和形式的整合体。它在实际中实施后是由实质和形式结合而成的现存实体,将可区别它的临时性机构、虚构的设想物、有名无实或依附挂靠单位的影子机构。这一实实在在的相对独立实体不仅是有形的,而且是有操作能力的现存实体。

2.3.1占比例值(贡献率)21.81%的第一综合主因:法治的规划管理在结构体系中占了首位。这说明了要使体育社团实体化首要的工作是长远而周密的规划与管理,以及把相关的自主经营机构、经费来源,组织运作等综合管理。常言道的“管理出效益”的道理就体现在这个因子结构体系中。管理出实体,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之一。

2.3.2占比例值6.58%的第六综合主因:稳定经费的制度综合主因,以及分别与第4、 2等两项综合主因密切有关的稳定经费来源在因子结构体系的基础地位是十分显赫的。在社团组织因素中有3项列于8位之前的也是经费因素。任何体育社团在商品经济特征条件下设法增加自身收人经济、稳定经费来源是必不可少的经济基础。某经济发达市的三年前决定,“养起来年”科研所要“断奶”,三年的过渡期后政府将不再拨款。这一“警钟”,现在正式实施了。这也是给“扶起来、拉起来、抱起来、养起来、挂起来的”体育社团敲响“警钟”。那些仍是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特征的单靠政府拨款的机构格局迟早要改制,这是商品经济体制时期的必然趋势。

2.3.3占比例值12.43%的第二综合主因:人员的吸纳配置综合主因。吸纳与培养人才是体育人才的用养并重的两个重要方面。正在起步的社区体育开展,体育社团的实体化建设,最终取决于体育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及其使用与培养两方面,这是决定其发展和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按系统论观点,任何一种系统,必须有输出和输入的过程,两者不可缺一,这是维持系统运转的必需。干部的配置使用是该系统的输出过程。同时应重视人才能与新人才的输入过程,以及人才的继续教育(它包括社会体育的指导理论与方法、组织竞赛的知识和技能、体育产业经营开发的理论与方法、体能卫生科普知识等),以及后备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对新会员、青年会员的培养。

2.3.4占比例值7.12%的第五综合主因:竞赛及组织运作综合主因。竞赛项目在该因子结构体育运动中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因为竞赛项目及其组织运作是检查和促进身体锻炼的重要途径,对发展社团的体育活动也起杠杆作用。竞赛紧张、激烈的特点,富有竞技性、技艺性、兴奋性是吸引会员投入体育活动的强大诱因。为此,各社团要选择合适的发展项目,组织小型多样的竞赛活动,着力开展趣味性项目及其运动会,家庭型为单位的小型竞赛。

3、结论与建议

3.1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经济发达地区的广东地区体育理论和组织工作者的调研后,得出以下结论:

3.1.1现阶段广东地区关于体育社团组织要素的取舍选择是西方体育文化、体育价值观长期相互影响与兼容的意识产物,与广东所处的地缘经济与政治、文化制度密切相关。

3.1.2广东地区的体育社团组织要素的认同程度及重要性的取向,位于前8位的排序依次是:吸纳爱好的数量、开展全民健身、广开经费来源、管理制度、团结支持者、开拓自身产业、稳定经源占2/3、高效率组织运作等。

3.1.3广东地区体育社团组织要素的因子结构体系通过R型因子分析,它是由法治的规划管理、人员的吸纳配置、组织全民健身、落实社团章程、竞赛及组织运作、稳定经费的制度等6个综合主因构成。

3.2体育社团实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设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广东地区体育社团实体化发展必须紧随经济发展的步伐,逐步抓紧下列五方面的组织综合主因来建设社团。

3.2.1成员积极的主体地位:社团要从宣传、规划、项目、安排、优惠等一切方面,使吸纳和团结的社团成员活跃化、积极化,让他们以主体意识投人健身、身体娱乐活动的经常化。

3.2.2纲领的求实:社团章程的目标的制订要以求实精神,力求实际可行,以便发挥目标的指向作用、激励作用、考核作用和凝聚作用,使社团章程的具体性、可操作性进一步增强。

3.2.3组织管理逐步实施上下一体:为有效地实现体育团体的实体化、社会化、现代化的总目标,使某一社会环境的人与人的活动,即社团的成员,财产、物资、时间、信息等管理因素合理组合形成一个有机的上下统一体。

体育赛事管理研究综述范文2

论文关键词:全国电子大赛的应用人才培养初探

 

06届参加2009年大赛的学生,他们虽然是我院第一次参加的电子大赛,但是他们获得了二等奖的可喜成绩。学生们在参加大赛之前的培训,选择哪个试题方向,例如如选择控制类的,巩固模拟电路以及数字电路的基础知识;熟悉掌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学会使用Protle软件;自己学会焊接最小系统版,用汇编语言或者C语言编写简单的控制程序等等。

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为了将高等教育改革从改革实践的探索提升到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人才培养模式”词组在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频频出现,一些高等教育理论工作者、高等教育实际工作者都寻求对“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概念给出一个恰当的表述。1997年,陈祖福在《高等理科教育》上发表《迎接时代挑战,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一文,他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给出这样的表述:“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按笔者的理解,是指为受教育者构建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高教司副司长林蕙青等的《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高质量的跨世纪人才》一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她在该文中对陈祖福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表述作了一些补充:“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教育管理论文,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1998年3月,国家教育部在武汉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在会议上作主题报告,在其报告中,他从另一个角度对“人才培养模式”作如下的表述:“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决定着高等学校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而在会议的主文件《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对“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则采用林蕙青等人的表述。对于会议主文件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这一表述,潘懋元曾有如下的评论:“在这表述中,包含了人才培养的依据(教育思想)和作用(规定人才特征),主体(学校)和客体(学生)、静态(诸因素的结构)和动态(实现结构的方式)等等,可以说,揭示了概念若干重要的内涵,但远不是全面的概括,更不是科学的界定。”我们认为,潘懋元的上述评论是中肯的。近年来,不少人对“人才培养模式”给出了种种的表述,我们认为,这种种不同的表述,也远不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概括,也更不是科学的界定。作为高等教育实际工作者,我们不打算也没有能力对“人才培养模式”给出一个科学的界定或者全面的概括。不过,我们认为,从操作层面的需要而言,可以综合国家教育部从两个不同视角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两种表述,即可表述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包括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论文格式范文。我们认为,上面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表述,有助于在操作层面上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正确把握。

为了在操作层面对“人才培养模式”有一个全局性、整体性、系统性的理解,我们首先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各种要素进行分析。国家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提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几个方面: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按照科学、规范、拓宽的方针做好现有专业目录修订和专业调整工作,高等学校要根据新的专业目录,相应也调整专业设置,并从修订教学计划入手,着力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行调整;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社会职业技术岗位分工的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存在的发展不平衡教育管理论文,以及高等学校办学基础、办学条件的差异,决定了人才需求的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要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内涵:学院大力推动电子竞赛工作,实际上是起源于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进行培养”,如何在传统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之间找准位置,立稳脚跟,办出特色,成为学院发展的核心问题。但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与定位的理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面对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急切需要,和高校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经过反复讨论,学院达成两项共识:第一,无论存在多少争议,“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最核心的内涵没有疑义;第二,暂时抛开理论争议,在实践中逐步探索与尝试,才能冲出迷雾找到方向。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学院学科竞赛工作开始起步。学院一开始就将其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载体,逐渐成为学院解决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突破口。以此为契机,学院在教研教改项目中,特别要求各专业结合自身学科优势,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使电子竞赛小组成为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桥头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先锋队。加强引导,突出重点,建立从系级直至部级的电子竞赛体系,逐步实现电子竞赛工作从分散的实践“点”到人才培养平台“面”的突破。

电子竞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促进教师教学改革电子竞赛推进教育质量提升。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我们学院师生参与电子竞赛的积极性逐步提高,受益面不断扩大,获奖级别显著提升,创新氛围日益浓厚。

2009年,我们学院共有3多个队参加部级电子竞赛,参加竞赛培训学生达10人,成功参赛学生达80人,参与指导的老师达5人。

创新需要个性和创造性思维。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着重于学生的理性训练,而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不够,参与学科竞赛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个缺陷。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为例,该竞赛内容涉及电子、计算机、软件等诸多专业学科。通过竞赛活动训练,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课程有机融合并熟练掌握教育管理论文,使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得到了迅速提高,学到许多课堂学不到的综合知识,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和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许多学生在竞赛过程中通宵达旦、废寝忘食,表现出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综合实践创新能力。

电子竞赛成为教师教学教改的催化剂。学科竞赛命题范围广、实用性、综合性强,涉及多门学科、鼓励新技术的应用。这就要求赛前指导教师要有更宽的知识面和更丰富的实践经验,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新技术,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同时,指导电子竞赛的过程,可以促进教师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摘要平台。

当然,推动电子竞赛工作,光引导是不够的,还得实实在在地投入,为常规实验教学和学科竞赛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强实验室建设就是其中一个方面。近年来,学院不断推动实验室建设,优化实验资源配置,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益。随着竞赛项目和参与人数的增加,这些实验室不仅在周末、节假日,甚至在寒暑假也完全对学生开放。实验室除了配备计算机、信号源、示波器、万用表等常规实验设备外,还配备了高端实验设备,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进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提供实验场地和仪器设备,成为学生课后科技创新、自主研学的基地。

人才培养:推进教学综合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电子竞赛为人才培养服务。学院是新生事物,办学之初,往往沿用母体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但由于办学层次的不同,必然会出现水土不服、无法完全适应的情况,课程改革是必然的事情论文格式范文。然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改什么,怎么改,难度相当大。电子竞赛,不仅仅是竞赛。我们希望通过学科竞赛,不断积累经验,积少成多,从改革教学内容入手,最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以电子竞赛为抓手,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院经过大胆尝试和探索,已经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在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比赛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课本和实践之间的差距,发现和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通过课程调整适应人才培养需要。实验课程内容舍弃过多的分立元件电路实验教育管理论文,引入集成运放的各种应用等新内容,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注意硬件软件结合,丰富实验手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加了大量的简单设计性和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并注意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要。课程内容和体系经过调整和梳理后,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和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原来闲置的实验室出现学生争抢进入的现象。

具体方法:参加大赛之时,小组三个人要分工明确,不能一个人扛,在调电路的时候,每调一次都要做实验记录,一定要看好接线端口,以免烧坏芯片。为以后的论文做好打算,因为论文也是评分标准的一部分。试题做好之后,调试也非常重要,看好每个环节是否都妥当,电源是否接反,以免烧坏电路板。写论文一定要到试题的数据,以免内容空洞。论文格式查看以前的打算论文,避免格式错误。影响考试成绩。

通过这次成功交流,我们了解了相关的经验,避免犯类似的错误,开办了电子设计大赛交流群,不懂的可以随时请教,给后面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体育赛事管理研究综述范文3

关键词:体育赞助营销;品牌形象转移;关联认知;匹配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11)04-0019-04

Research on Sports Sponsership Marketing

――Based on the Theory of Brand Image Transfer

LU Changbao

(School of Management,Fuzhou University,Fuzhou 350108,Fujian China)

Abstract: By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case analysis,the essay studies the pri nciple of brand image transfer from that sports event to the sponsor. The paperfinds that,the brand image transfer is not only the result of association comm unication,but also the key of the management strategy of sports sponsorship. W ith an profound analysis on the inner mechanism of brand image transfer,the spo nsor can use such four important dimensions as differentiation,relation,esteemand knowledge of a brand with BAV model,to make a management about sports spon sorship,i.e.,to make a sponsorship planning,choose sports events scientific ally,enrich mix of sponsorship,and integrate communication of relation.Sport s sponsorship is a strategic project.It needs to change the relation exiting i n sponsors and sports event into permanent relationship,which is very valuableto transfer sports spirit into the brand image of the sponsor.

Key words: sports sponsorship; brand image transfer; recognition of rela tion; congruency

当今社会,体育赛事已成为大众娱乐的主要平台,体育赞助也因此成为企业创建品牌的 重要传播手段。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直到目前,有关赛事赞助商品牌构建的机制及策略研究 仍然很薄弱[1],因而也就无法回答“究竟应采取何种方法才能使体育赞助更加 有效,进 而获得更大的品牌收益”等一系列问题。事实上,在国家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的今天,深入探 讨基于品牌形象构建的体育赞助营销管理策略,不仅对提升企业赞助热情发展体育本体产业 有益,同时也对发展赛事管理理论有益。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品牌形象转移的特点与机制 分析,综合运用BAV模型,探索体育赞助营销管理的一般方法。

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与案例分析法。首先,通过中外文献的搜集与整理,详细回顾了 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品牌形象转移的内在机制,从而为后续借助BAV模型、构建体育赞助营销 的管理框架打好基础。其次,在论文理论分析中,综合运用了很多企业的案例,通过理论和 实践的相互印证,归纳提出有利于品牌形象转移的管理策略。

2 品牌形象转移研究的回顾及评述

2.1 品牌形象转移理念的提出 体育赞助营销是构建企业品牌形 象与资产的重要传播工具[2],但与广告等由企业直 接发动的传播策略不同,它是借力赛事品牌而形成的间接传播机会,因而是一种需要高度整 合运营的“关联营销”。一般来说,赞助商需要借助赛事的品牌、赞助称谓及对整个赛事的 整合营销,通过建立、传播与事件的关联[3],才能实现构建企业品牌的目的。例 如,联想花6 500万美元购买TOP门票获得了与奥运会的关联,并以此开展关联传播以实现品 牌国际化。在所有营销传播组合工具中,体育赞助营销管理是最具挑战性的。

从上述分析可看出,赛事品牌对构建赞助商品牌形象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解释赛事品 牌对赞助商品牌的影响机制,Gwinner提出了“品牌形象转移”(brand image transfer)的理念。他认为,“企业品牌形象与被赞助活动的关联”类似于品牌与代言人之间的关系, 消费者会将被赞助者与某种“意义”联系在一起,然后再将该意义与赞助商品牌联系起来, 最终被赞助事件的形象将转移到赞助商形象之上[4]。例如,联想通过赞助奥运会 ,获得了 奥运会所拥有的全球影响力的意义,最终这种意义又转变为“具有国际品质的计算机供应商 ”的品牌认知。因此,所谓的“品牌形象转移”也就是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促使赛事品牌形 象向赞助商品牌形象转移的过程。它是体育赞助营销管理的核心诉求。

2.2 品牌形象转移的内在机制实证研究发现,品牌形象转移是通过“品牌联想转移”实现的。换句话说,消费者会将有关 赛事品牌的联想转移到企业品牌之上,从而强化或改变了企业品牌的形象[5] 。例如, 赞助NBA就赋予了匹克品牌高品质的联想。正如Keller所指出的,“品牌资产因顾客对品牌 熟知并且在记忆中持有一些好的、强烈的、独特的品牌联结而产生”[6],体育赞 助营销正 是运用了消费者“爱屋及乌”的情感评估特点,从而促成了品牌形象的转移并建立了企业的 品牌资产。这也是三星从廉价品牌跃迁为全球高端品牌的原因之一。

然而还应看到,体育赞助所反映的是一种商业合作关系[7]。现代心理学研究 发现,公 众是凭片段的信息来认识事物的,这就是所谓的主观认知。因此要想让上文所提及的两个品 牌的关联导致形象转移,并进一步地转化为品牌资产,还必须将片段式的关联升格为稳定的 关系[2]。也就是说,企业需要从消费者主观认知的角度,根据品牌形象建立与品 牌资产构 建的实际需要,制定体育赞助营销的管理策略。事实上,体育赞助营销的品牌传播效果既取 决于关联传播水平,又取决于消费者对赞助动机的判断。一般来说,消费者感受到赞助商的 普遍存在会影响赞助的回报,而赞助持续期的长短会影响消费者记忆中的品牌关联的强度。 在很大程度上,出于公益慈善目的的赞助行为,比商业赞助可能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积极回 应[5],而这也很好解释了很多企业会掩盖赞助商业动机的内在动因。

2.3 匹配与品牌形象转移效果 对于不同赞助所带来的品牌形象 转移效果,主要是通过“匹配”(congruency)分析加以解释的。在赞助营销文献中,匹配 与“关联”的意义基本一致[5]。研究发现,关联有直接与间接之分[4], 其中直接关联是指“基于功能上的相似性”,只有当赞助商产品在事件 中被运用才会发生。例如,匹克运动服作为NBA指定服装并被穿在运动员身上。而间接关联 是指“基于形象上的相似性”,只有当赞助商与体育事件品牌相似时才会发生。例如耐克品 牌与NBA的合作,会比匹克的合作具有更多的“品牌形象相似性”。

从文献数量来看,直接关联受到了更多的关注。相关实证研究发现,产品赞助有助于提 升事件形象向赞助商品牌转移的能力,增进消费者对赞助商的回忆与积极态度,创造产品差 异化,提高市场份额,甚至带动赞助商股票的攀升[5]。因此从创造品牌角度来看 ,李宁赞 助CBA会比青年歌手大奖赛来得更有价值。尽管有关间接匹配的研究很少,但其中也不乏真 知灼见。学者指出,一个理想的事件可能具有以下性质,即其受众是公司希望的目标顾客, 能够反映或者提高品牌或公司作为赞助者的形象[8]。事实上,间接关联包含了“ 赛事影响 力与企业品牌实力、赛事观众与企业目标顾客群”之间的匹配,而功能关联仅仅是“产品匹 配”而已。Okechuku的研究表明,赞助商提供的新信息和消费者已有信息联系越强,对赞助 商名字的记忆效果就越好[9]。如果按照上述几种研究成果的逻辑推理,当赞助商 和赛事在功能与形象上都匹配的时候,则越容易导致较好的形象转移。

2.4 品牌形象转移的认知原理有关认知原理的解释主要有“平衡(调和)理论、归因(折扣)理论与传播理论”等。 平衡理论认为,一种信仰会因一个低价值客体与一个高价值客体相连接而导致不平衡,而人 们会不断将其信仰推向平衡[4],于是导致了赞助商品牌形象的平衡处理。例如, 鉴于联想 和奥运会品牌实力的差异,消费者会赋予联想更多的国际品牌评价,从而缓解认知上的不平 衡。实证研究显示,企业赞助某个受欢迎的事件会导致消费者的好感[5]。然而平 衡理论并 不能解释同一事件对不同赞助商的影响与作用。此外,该理论还忽略了消费者已有品牌知识 的作用。与平衡理论密切相关的是调和理论,该理论假设不匹配可促使消费者对“赞助商与 事件”作调和或折衷的处理。例如,消费者会通过赋予之前不喜欢的实体更多的喜爱,或者 把之前非常喜欢的实体降低一个档次,来调和赞助商与事件的不匹配。

归因理论指出,消费者有关赞助动机的积极和消极判断,会影响赞助商的品牌形象[7 ] 。因此赞助商总希望弱化其商业目的,但消费者却极有可能强化其商业目的。按照折扣理论 的解释,如果有另一个替代解释存在,那么消费者会因此对第一个归因进行打折或者最小化 其作用。归因与折扣理论无法解释当今体育赞助商业动机非常明显的情况下,仍取得巨大品 牌收益的事实。此外,消费者也许根本就没有必要进行上述繁琐的归因。

传播理论强调了消费者知晓的重要性。首先,赞助商应对“赞助曝光持续期、品牌知晓 度、赞助传播信息设计、消费者内在特征以及观众对事件介入程度”进行科学的分析,并综 合利用广告、公共关系与公共宣传等手段,传播赞助商与体育事件品牌的关联,增进品牌联 结的强度。事实上,联想有关奥运赞助关联传播的费用高达20多亿人民币,是TOP费用的5倍 左右。其次,应强化“消费者对事件的感知、消费者对赞助商和事件关联的感知以及消费者 介入赞助活动的程度”[5],强化消费者有关赞助商的“品牌知识、能力、匹配、 质量”的认知[10]。大量证据表明,体育赞助营销对品牌的特定形象维度有着重要 德影响,它在促进消费者购买的同时,借助消费者体验实现了品牌形象的转移。

综上所述,虽然现有研究已阐明体育赞助营销中品牌形象转移的重要性与内在机制,但 要构建管理框架,则还有必要结合品牌形象理论做详细的讨论。

3 品牌形象的内在结构与品牌形象转移过程

3.1 品牌形象的内在结构与BAV模型品牌形象是有关品牌联想的综合体,是消费者通过感觉、认知和理解,并在头脑中存储 的有关品牌的知识和信息,是企业传播和营销沟通的结果。品牌形象不仅涵盖了消费者有关 该品牌的“全部想法、感觉形象、经验和信仰”,而且还体现了消费者的品牌偏好与情感倾 向性[8]。品牌形象构建对于构建品牌资产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品牌形象 的内在结 构由两个层面构成。第一层面是“品牌的功能属性”,包含产品或服务的功能、价格、质量 及包装等属性,它是品牌形象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第二层面是“品牌的意象属性”,专指 品牌象征力或所蕴含的价值,它显示了消费者的地位、文化、个性、利益与价值需求等特点 。尽管功能属性的构建很重要,但对企业来说,要创建优秀品牌则必须保证意象属性很丰满 。从上述结构看,要确立优秀的品牌形象就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改变消费者对品牌的联想 与认知。第一,借助一流产品来丰富品牌的功能属性。第二,利用产品提供者的技术能力、 生产规模、资产状况、服务及人员形象等来扩大品牌声誉。第三,借助品牌使用者形象来反 映品牌的意象属性,增进消费者的认同感、归属感及品牌美誉度。

通过分析可看出,要实现品牌形象转移则必须将体育赛事品牌的内在特质,系统转 移到企业品牌的功能和意象属性上,藉此从产品、企业与使用者角度丰富有关赞助商品牌的 联想。为了更系统地说明问题,在此借鉴BAV资产评估者模型(Brand Asset Valuator)[8 ]来解析品牌形象转移的过程。BAV模型指出,品牌资产有“差异性、关联性、尊重性与 知识 性”等四个层面。其中,差异性是指本品牌与其他品牌的差异程度;关联性是指品牌对消费 者的吸引程度;尊重性是指品牌被看好和受尊重的程度;知识性是指品牌熟悉度和亲密度。 差异性和关联性共同决定了品牌优势(brand strength),它们能反映品牌的未来价值。尊 重性和知识性创造了品牌地位(brand stature),它们是对品牌已有实力的展示。按照正 常逻辑推理,由于品牌形象转移影响了上述四个关键因素,最终形成了企业期望的品牌资产 ,因此可以借助上述四个因素转变的过程来反推品牌形象转移的过程。

3.2 品牌形象转移的过程及综合分析

1)与体育事件的结合赋予了赞助商品牌新的属性,从而使其具有了差异性。从直接 关联角度来看,如果赞助商产品与体育赛事很匹配,那么消费者会将赛事的高水平与产品的 高品质联结到一起,从而使赛事品质转移到品牌功能之上。例如李宁与NBA的结盟会让消费 者对其品牌产生一流的篮球运动装备的联想。而从间接关联角度来看,不同赛事对于其“粉 丝”有着不同的价值与意义,与赛事结盟不仅会得到赛事粉丝的关注,更为重要的是,体育 赞助营销的关联传播更易导致所谓的“晕轮效应”。消费者会将他们对赛事的偏爱扩散到赞 助商品牌意象属性之上,从而使赞助商品牌拥有了一层神圣的光环。举例来说,联想作为中 国首家TOP赞助商不仅会让国人对其品牌实力产生新的评价,而且他们也会将奥运的国际化 光环投射到联想品牌之上,从而将其看作是真的国际化品牌。

2)与体育事件的关联增强了赞助商品牌对消费者尤其是赛事粉丝的吸引程度。在直 接匹配案例中,企业不仅会通过将赛事LOGO直接加印在产品包装和广告之中,来强调二者的 联系,而且还会用消费者喜爱的赛事明星来代言其品牌,进一步强化品牌的吸引力。例如, 李宁公司在赞助NBA时就用奥尼尔来代言其品牌。在间接匹配案例中,企业会通过推出各种 与赛事有关联的产品,并通过一流的产品质量来强化其品牌印象,赢得消费者的喜爱。例如 ,在TOP行权期内,联想公司推出了多款与奥运有关的珍藏机型,其目的就是要用奥运来吸 引消费者的眼球。在很大程度上,通过与赛事不同元素的捆绑,更有利于消费者在接触与体 验中,将赛事及明星的个性转移到赞助商品牌形象之上。

3)与强势事件结合可提高企业的身份和地位,从而获得消费者更多的尊重。赞助商 品牌与赛事的联结是一个双向借力的过程。一方面,赛事通过赞助在获得经费的同时逐步走 向知名;另一方面,处于弱势位置的企业会借力强势赛事来获得更明确的市场定位。在很大 程度上,随着赞助传播的不断深入,随着大量优质消费者对该品牌的广泛使用,不仅丰富了 品牌的意向属性,而且还进一步扩大了品牌认同感和影响力。

4)大量关联传播带来了更多的品牌认知,提升了消费者对品牌内涵与价值的认识和 理解,从而使消费者对品牌更熟悉、更亲密。在大多数情形下,消费者对体育赛事的熟悉度 与亲密度会大于赞助商,而随着赛事现场的看板及其他类型广告、运动员代言等形式的传播 ,消费者会在观看赛事的过程中,反复感知到赞助商品牌的存在,进而在记忆不断强化中, 记住并熟悉了该品牌的各类特点。受此刺激,消费者会将赞助商品牌看作是一个无处不在的 、具有一定亲和力的品牌,从而提高了对赞助商品牌的价值认知。而这正是将体育赛事与消 费者的亲密程度逐步转移至赞助商品牌形象之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简而言之,一方面,差异性和关联性会进一步突显赞助商品牌形象中的市场优势。另一 方面,尊重性和知识性会使赞助商品牌形象中的市场定位变得更加清晰。从结果来看,市场 优势与市场地位的结合则会进一步强化企业品牌形象的独特性。

4 体育赞助营销管理策略框架的构建

4.1 实施赞助规划提升品牌的差异性因循品牌塑造的基本原理,从战略管理的高度,在充分考虑体育赛事及体育赞助周期性 运作的前提下,通过长期而系统的规划,寻求品牌形象转移与体育事件的契合点,以赛事魅 力来凸显品牌的差异性。

事实上,随着主要体育赛事市场开发的有序进行,有关体育赞助的实施已呈现出周期性 、系统化的管理特征。例如,多数国家的足球、篮球职业联赛每年都有一个赛季,而综合性 赛事一般采取2~4 a一个周期。在这些体育项目当中,每一种赛事都有一套严格的赞助管理 体系,规定了“关联传播”的时间跨度。从三星、耐克、可口可乐与主流赛事合作的过程来 看,它们的体育赛事赞助与传播管理都呈现出持续及周期性特征。例如,三星作为奥运会的 TOP赞助商已持续4届,并已经签下伦敦奥运会的TOP计划。围绕每届奥运会赞助的4年周期, 三星都会提出一套与业务拓展与产品销售有关的营销计划。事实上,短短的一届或者一次赞 助,例如联想赞助北京奥运会,不仅达不到品牌形象转移的效果,而且还会引起消费者对企 业实力的怀疑。因此,要想让消费者将特定体育赛事精神与品牌形象高度地联结在一起,必 须要按照企业品牌发展战略以及品牌形象定位,从赛事及赞助的周期性角度出发,对体育赞 助营销进行良好的规划。这个规划设计到具体体育赞助营销的周期预算及持续赞助管理,如 果无法持续赞助,还会涉及到不同赞助间的对接管理等。

4.2 科学选择赛事扩大品牌的吸引力遵循关联传播、匹配和归因的原理,根据产品特征、目标顾客群体特点、品牌定位与形 象转移的要求,科学选择赛事,充分挖掘赛事特点,提升品牌吸引力。应该看到,不同的赛 事有着不同的受众,因而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赞助的传播价值以及品牌形象转移的市场定位 与基本方向。对企业来说,选择何种体育赛事进行赞助,不仅需要考虑赛事的传播价值,而 且还要考虑赞助后的关联传播对企业品牌的影响能力。从匹配角度来看,体育赞助营销应能 凸显产品的优秀属性,有利于提升顾客的品牌转换成本、忠诚度,建立并维系顾客关系。从 归因角度来看,有关体育赞助的关联传播应能帮助消费者形成正面的意见,降低赞助的功利 性。事实上,这些都是企业实施体育赞助营销希望获得的收益。

按照上述收益目标,在选定赞助对象后,如何设计关联传播的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从提升品牌资产的关联性来看,企业需要研究自身的品牌定位,并结合目标顾客群的偏好, 突出品牌与赛事的关联,突出品牌的功能以及象征能力。例如,耐克在NBA赞助过程中所制 作的广告,不仅会选择具有超强人气的大牌球员如科比等等,而且还经常设计年轻人非常渴 望的灌篮情节,让消费者在梦幻般的滑步与上篮中得到艺术般的享受。除此之外,优秀的企 业也开始看到消费者主动参与对关联传播内容设计的作用。例如,一些企业通过设计带有强 烈互动性的与赛事有关的擂台赛来增进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

4.3 丰富赞助组合提升品牌的亲和力对于一流的企业来说,品牌形象并不是单调的。因此应充分考虑不同体育事件的专业特 色与区域影响力,通过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体育赞助组合,从多个侧面来完善品牌的形象 ,展示品牌的实力和亲和力。体育事件不仅有专业与综合性赛事之分,而且也有国际、全国 与地方性赛事之分。这也意味着,赛事既有受众差异也有影响力的差异。

事实上,优秀的企业在实施体育赛事赞助规划时都会明确组合运作的要求,利用不同类 型、不同层次的体育事件与其他赞助形式的组合,来完善并改变消费者的品牌感知。例如, 联想在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的过程中,既赞助奥运会,同时也赞助F1赛车以及大量的国内赛 事与电视文化娱乐节目等。总而言之,企业实施多元化赞助营销,不仅能展示企业的绝对实 力,同时也可以促动不同的消费者对品牌产生积极的情感。例如,在联想多样化的赞助营销 组合运作中,消费者既看到了联想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营销实力,同时也深切感觉到了联 想品牌形象中蕴含的奥运精神、专业态度与人文关怀的意识。

4.4 整合关联传播塑造品牌的知识性在营销传播过程中,企业应以品牌与体育赛事的关联传播为核心,利用各种整合营销传 播工具,强化品牌与赛事的联结,提升品牌知晓度及品牌价值,改变品牌形象的知识性。正 如前文所述,体育赞助只是构建了一个可以用来传播的平台,在具体策略设计中,还需要整 合企业所能运用的各类传播工具,形成品牌与赛事关联的组合传播模式。在传统传播设计中 ,配合体育赞助的主要是广告,它通过赛事标记与赞助商品牌画面的同时出现,来强化目标 受众的关联记忆,让其记住谁是真正的赞助商。而在整合营销传播理念中,公共关系、公共 宣传、销售促进、产品包装以及品牌重新设计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其中,公共关系主要是通过各种事件的设计,在增进品牌与公众关系的过程中,将赞助 行为拉到目标受众身边,将体育赞助转变成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事,从而一改赞助只跟 赛事组委会有关的冰冷外貌,激励目标受众的无尽联想。例如,联想通过奥运火炬设计与接 力这一事件,将品牌关联进一步升华为全球民众共同迎接奥运的心声。有理由相信,这样的 活动不仅能增进目标受众对联想品牌的好感,而且也能形成长期的品牌偏好。

销售促进通过各种促销手段的设计,在刺激消费者购买的同时,来加深他们对赞助商品 牌的关联认知和价值感知。例如,企业经常使用的优惠券被设计成具有收藏意义的赛事书签 ,一般的赠品则被设计成为具有赛事纪念意义的藏品或者直接采用赛事相关的产品。当然, 无论采用哪一种销售促进工具,都应明确标示企业作为赛事赞助商的特殊身份。而作为产品 本身的一部分,包装与品牌标志的色彩、图案也应设计成与赛事相关的传播元素,从而多方 位地让消费者沉浸在“赛事关联传播”之中,形成特定的知识,产生永久的记忆。最后,品 牌较弱的企业在和高级别赛事合作过程中,也可以对企业的品牌进行重新定位、设计并加以 传播,从而从体育赞助营销中获得更多的品牌价值及传播收益。

5 结 论

通过国内外研究理论成果和企业的实践案例分析发现,体育赞助营销已成为当代企业创 造品牌的重要手段,对构建品牌资产,实现体育赛事形象与体育精神向赞助商品牌形象转移 有着重大的帮助。必须指出的是,由于品牌形象转移受限于企业对自身品牌与体育赛事关联 传播的水平与能力,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应能掌握体育赞助对匹配与关联的要求,根据企业 自身的实力和能力,科学运用BAV品牌资产评价模型,从“差异性、关联性、尊重性、知识 性”等四个关键的维度,制定有利于促进品牌形象转移与品牌资产构建的体育赞助营销管理 策略。其中,实施赞助规划的目的在于借助科学的系统思考,通过将关联升格为关系来提升 品牌的差异性。科学选择体育赛事的目的在于通过保证品牌之间的匹配,将市场、产品、品 牌形象与体育赛事的相关层面一一对应来提升品牌的关联性。丰富体育赞助组合在于通过整 合不同类型的体育赞助及其他赞助,利用不同事件的影响力和专业特点来提升品牌的尊重性 。而整合关联传播的目的在于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的各种工具,通过科学的传播规划,在将体 育精神转移到赞助商品牌形象的同时提升品牌的知识性。

参考文献:

[1] 卢长宝.国外赞助营销研究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27(5): 28-33.

[2] 卢长宝.基于关联认知的奥运赞助商品牌传播策略研究[J]. 博士后奥运研究[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333-336.

[3] Cornwell, Maignan.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nsorship Research[J]. Journal of Advertising,1998,27(1):1-21.

[4] Gwinner Kevin. A Model of Image Creation and Image Transfer in Event Mark eting[J].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1997,14(3):145-158.

[5] Nora J. Rifon, Sejung Marina Choi, Carrie S. Trimble and Hairong Li. Co ngruence Effects in Sponsorship[J].Journal of advertising,2004,33(1):29-42 .

[6] Keller Kevin. Conceptualiz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Customer-base d Brand Equity[J].Journal of Advertising,1993,57(1):1-22.

[7] Francis, Quester and Mavondo. Collaborative Communication in Sponsor Rela tions[J].Corporate Communication: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3,8(2):128-1 38.

[8] 【美】科特勒•凯文著,梅清豪译.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

体育赛事管理研究综述范文4

二、相关理论与文献述评    

体育赛事是以体育竞技表演活动为载体的特殊商品,而获得这种商品或者服务权利的“票、券、证明”等,就是我们俗称的门票,也叫“人场券”。在经济社会,门票作为一种有效凭证,既有本身所代表的体育表演活动的观赏价值,同时也有对体育赛事产品价值认同的货币表现形式—门票价格,也是对所获得产品或者服务的一种价值尺度衡量。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价格理论上属于实证主义经济学的范畴,其核心论述的是应该如何解决经济问题。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也将价格理论称为“微观经济”,而与之相对应的货币理论则称之为“宏观经济”。我国学者余鑫炎、黄汉民在其主编的《价格学(第二版)》中,将价格理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价格理论的萌芽与形成各阶段、欧洲古典经济学确立的价格理论阶段、马克思着主义价格理论阶段,是对价格理论历史发展进程的回顾与总结。不可否认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价值一价格理论对于价格理论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商品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以及“供求关系均衡时,价格是围绕价值变动的”,“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影响价格的变化”等等,都是对于价格理论的经典论述。在价格理论研究历程中,也形成了众多的思想与学派,如劳动价值论、边际效用思想、供求均衡价格论、斯拉法价格学派等,鉴于非本研究重点,故不深人探讨。    

体育赛事门票价格研究是在现代经济学价格理论框架下的分支实践应用,其既遵循价格理论的普适规律,也存在作为特殊商品的自身特征。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体育赛事门票定价原则研究。

国外学者西蒙斯经过研究发现:“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门票价格的高低对观众人数的影响是一个负效应,而与其收人多少的影响不明显”。国内学者如以史兵为代表的学者认为,门票定价应考虑市场的需求与供给状况,在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索要价格,并且在处于市场垄断情况下,利用价格歧视获得最大收益。史凤云等学者认为,我国现有体育赛事门票定价的成本+利润的模式具有孤立性,采用纳什均衡定价模型更为精确。

第二,以市场营销视角下的定价实践研究。国外学者Armstrong提出的双边市场典型理论的“鸡蛋相生”问题,在分析非完全竞争下的答案是“分而治之”。国内学者李雯娟从体育赛事的产业化视角分析,积极开拓体育赛事门票营销策略,即整合营销、开拓体验、创新理念、赞助营销等。

第三,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门票价格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如孔庆波[川提出赛事门票价格具有赛事衡量、自我拟比、需求调节、心理特定功能,消费者具有多种行为特征。

第四,从法律的视角分析门票销售市场秩序混乱成因的研究。学者钱雪琴认为,市场秩序混乱,以及在市场相对垄断背景下门票价格制定的盲口性,背离供求平衡,从而为投机者所利用,应加强制度建设,行业自律。    

综合分析上述成果,在此方向的研究还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如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有待于不断拓展,不仅要从经济学、管理学、价格学、体育学等学科为研究的理论支撑,还要拓展至系统论、逻辑学、大数据、信息技术等,形成学科交叉;从营销策略为切人点的研究虽然发文量较多,但实践的创新性研究仍需不断丰富,对于当前信息化社会营销模式变革影响的研究需充实;对国外成功实践经验进行系统分析仍存在薄弱之处,如国外有哪些经验是在实践当中取得好的成效,国外以观赛者为本的思想是否能够促进我国赛事经营者的转变等等,都是能够充实此类研究的方向。鉴于此研究对于促进体育竞技表演业发展的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通过从国外实践经验为切人,以期为促进体育赛事健康发展,推进与深人此类研究尽微薄之力。

三、国外体育赛事门票价格策略    

体育赛事管理研究综述范文5

摘 要 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演绎逻辑法,对大型体育赛事的内涵、特征以及城市文化的概念结构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依据相关社会学理论,从城市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层面,对大型体育赛事提升城市文化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理论研究。

关键词 大型体育赛事 城市文化 影响机制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大型体育赛事的概念

体育赛事是体育中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部分,但至今对体育赛事的概念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不同定义,发现人们对体育赛事的认识已不仅仅是“运动竞赛”,而是把它看作一种“生产活动”。该研究是依据投入―产出的线索提炼体育赛事的特征,并进一步讨论其对城市文化的影响的,文中所述大型体育赛事是指以赛事组委会为生产者,以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劳动和各类运动设备等资本为投入品,生产可供人们观赏的各类人体运动的动作组合产品及其衍生产品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大型生产活动,包括部级各类综合性运动会和洲际、世界性的各类综合性运动会或由世界体育组织举办的有较大影响的单项赛事等。

(二)大型体育赛事的特征

大型体育赛事之所以为人们所重视,能够吸引世界上众多城市争相举办,归其根本,在于它的特殊性。所研究的大型体育赛事被看作为一种生产活动,那么根据它的投入―产出过程,可以提炼出大型体育赛事具有周期性、综合性、规范性、竞争性、可观赏性等特征。

(三)城市文化的概念结构界定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或者说,是在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精神生活方式的总和。结合研究,认为城市文化是指城市的主人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意识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以及在此种意识形态、制度、组织结构的影响下所创造的物质财富。

二、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文化的影响机制分析

本文基于大型体育赛事的内涵及特征,结合城市文化的内涵,分别从城市物质文化、城市精神文化、城市制度文化3个方面来分析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文化的影响机制。

(一)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物质文化的影响

物质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物质成果,包括物质产品丰富程度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情况。它由城市的可感知的、有形的各类基础设施构成,包括城市布局、城市建筑、交通、通讯等人工自然环境。

(二)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精神文化的影响

城市精神文化是指城市社会的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时所取得的精神成就和观念性成果,以及以此为指导的行为。在价值观方面,大型体育赛事的可观赏性会吸引大量观众观看比赛,而竞争性又可以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培养人们顽强拼搏、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在行为方面,大型体育赛事可以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促进人们积极地参加体育活动。

(三)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制度文化的影响

城市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城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婚姻家庭制度等,它们大多以法律或规章的形式被确定下来,对城市居民的行为具有强制性的约束效力。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制度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相关制度的影响上。规范性是大型体育比赛的一个重要特征,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会给城市带来比赛的经验:更为规范的比赛制度,以及一些与体育相关的制度(、群众体育等)的革新。如北京奥运会以后国务院就相继了《管理条例》和《全民健身条例》两部行政法规。此外,2009年至今,国家体育总局规章2件,规范性文件4件;地方人大和政府地方性体育法规和政府规章5件。除了章程的修订完善,在俱乐部管理、竞赛组织及开展、运动员注册、裁判员工作等各方面也制定了大量的规章制度,逐步构建起较为系统、完整的内部规范。这些政策制度的颁布极大地推动了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大型体育赛事的竞争性和可观赏性又共同促使赛事组委会不断更改比赛规则、制度,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纵观乒乓球运动规则的改变历程,可以发现几乎每次赛事规则的改动都是为了提高比赛的竞争性和可观赏性:20世纪80年代球拍和发球规则的改变,使比赛更为激烈;20世纪90年代改变选手服装、场地器材,改善了乒乓球比赛的场地氛围;21世纪增大“球体”,浓缩“11分赛制”,“发球无遮挡式”大大提高了比赛的可观赏性。再如,20世纪90年代的NBA越来越强调防守,致使球赛不再像过去那样精彩,球员伤病增多,进球减少。NBA组织了一个包括球员、教练、官员和老板在内的特殊委员会,经过一个夏季的研究,推出了新的改革措施,包括加强对犯规的判罚、改动进攻24秒规则、5秒钟规则等。这一系列规则的改变都是为了提高比赛的竞争性和可观赏性。

三、结论

古语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城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是一项巨大的、系统的工程,它波及甚广,对举办城市的影响涉及多个方面,文章以大型体育赛事的性质和城市文化的结构为基础分析得出:大型体育赛事以其周期性、综合性、规范性、竞争性、可观赏性等特性对城市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举办城市的文化。但是大型体育赛事与举办城市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在某些方面,举办城市文化也会对大型体育赛事产生影响,因此这是一种互动关系。对于举办城市文化对大型体育赛事的影响将成为下一步要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李红光.体育赛事也能成为城市象征[J].经济日报.

[2] 罗建英,丛湖平.商业性体育赛事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关系[J].

[3] 丛湖平.体育产业与其关联产业部门结构关联变动机制的研究[J].体育科学.

[4]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词解[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学教研室.

体育赛事管理研究综述范文6

关键词:市场经济 高校 体育赛事 市场开发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市场化进程的发展,竞技体育赛事已经日趋成熟,国内各项职业体育赛事开展得如火如荼,正在健康快速地发展。然而,我国大学生竞技体育赛事相对于职业体育赛事的发展明显滞后,大多数高校竞技体育赛事的组织仍由教育主管部门或者校方来承担,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市场化的作用,体育赛事市场开发不尽人意,一定程度地制约了大学生竞技体育的发展。对比西方发达国家,我们不难发现,只有科学、系统地进行大学生体育赛事市场开发,遵循市场规律,才能全面提高中国大学生竞技体育水平,实现高校竞技体育为国家储备人才的目标。

我国大学生体育赛事组织现状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体育赛事基本都是以政府教育部门为主,各高校为辅助的形式进行组织。高校举办体育赛事无论是在场馆、人员等方面都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多年来高校一直在体育赛事组织中扮演着辅助的角色,仅仅起到参与的作用,并不能发挥主动性,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类资源,为学校获取更多利益。政府主导体育赛事往往将注意力局限在比赛本身,而无法实现其功能的最大化,这种组织模式虽便于政府职能部门管理,但大大限制了高校体育赛事的灵活性,不利于提高大学生体育赛事竞技水平,也与当前社会市场化的大环境相背离。

我国大学生体育赛事市场开发面临问题

(一)大学生体育赛事资金来源紧张

资金是否充足是保证能否顺利开展体育赛事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赛事普遍面临经费紧张的窘境,资金来源仍然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给国家和学校带来了一定的财政压力。一所普通高校举办一次运动会花费少则几万元,多则达到十几万。至于市级和全国级别的体育赛事其财政压力可想而知。

参照职业体育赛事,其收入来源主要由电视转播、门票收入、企业赞助以及政府拨款等组成。其中电视转播和企业赞助占非常大的比例。目前国内开展较好的大学生体育赛事是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并且已经成为继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之后的第二大篮球赛事。CUBA依靠十余年的市场开发已经渐趋成熟,具有比较稳定的赞助商,其收入来源也相对稳定。

但是,反观其它项目,即使是部级的体育赛事都需要全额财政拨款,更何况一些地区性和校际间的比赛,其收入除政府和学校拨款外,主要靠时有时无的捐赠,收入来源很不稳定,而且数额也不大,但对于应占收入大部分的电视转播权收入和广告赞助收入,几乎还处于空白状态。可见,赛事的资金保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企业赞助形式单一且延续性差

大学生体育赛事与企业赞助相结合,一方面可以弥补高校体育活动资金的不足,提供体育赛事所需要的经费和物资,保障赛事的顺利进行,进而有利于推动高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可以协助企业在大学生中树立品牌,扩大影响,并最终实现经济效益。

从目前国内赛事接收赞助的情况来看,企业赞助实物多而经费较少,使得赛事的实际操作很难达到较高水平。企业赞助的项目也会有所选择,一般都会青睐于篮球、足球和综合性运动会等,这样势必会影响到某些项目的发展。此外,有些赞助短期太强,延续性差,昙花一现,这样对于赛事的持续发展和企业效益都无益处。

(三)媒体关注度不够

媒体的关注程度对于体育赛事的推广,提升赛事水平以及赞助商的利益都非常重要。目前国内大学生体育赛事受媒体关注度最高的当属CUBA。中央电视台逐渐增加比赛的直播或录播的场次,更可喜的是2010年中国网络电视台体育台CUBA频道正式上线,可以实现对赛事的网络直播,使赛事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与CUBA相比,其它项目赛事的媒体宣传则明显不够,仅仅局限于平面媒体,比如图片、文字类,不能形成多方位立体的宣传。究其原因,一方面跟赛事本身的精彩度有关,更重要的是与赛事组织者的宣传意识淡薄分不开。对北京市10余所高校进行调查,通过表1可以发现,很多高校在邀请媒体报道时往往只看重对学校的宣传效果,而忽视了赛事本身和赞助商的需求。

(四)赛事质量不高且精品赛事少

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NCAA)之所以能够年收入超过7亿美元,一方面与其商业化运作成熟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其赛事精彩,竞技水平高,能够吸引公众的眼球。反观国内大学生体育赛事,除了CUBA、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CUBS)很难再罗列出其它可以称之为精品的赛事。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至今已有20余年的历史,已经涌现出一批较高水平的大学生运动员,但整体水平还稍差,各高校实力参差不齐,也就无法吸引媒体和赞助企业的关注,失去了市场开发先决条件。即使组织一些赛事也大都是校内比赛,年复一年在低水平上徘徊,既没有观众也没有市场,精品赛事更是少之又少。

(五)缺乏高校体育产业管理的人才

高校体育产业管理者不仅应熟悉体育产业的特点,而且要具备学校体育管理能力。高校中虽聚集了一批高学历、高知识、高职称的一流专业人才,但因受到我国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影响,其中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短缺,使得其不能发挥现有的体育设施的最大潜力,大量设备闲置,造成资源性浪费。

大学生体育赛事市场开发前景

(一)大学生体育赛事符合市场营销规律

市场营销理论之一要求“受众相对集中”,高校的环境恰恰能够满足这一条件。我国有1000多所高校,在校生已超过1000万人,对于商家来说,这一群体可能就是他们产品的主要目标顾客或潜在顾客,如果商家致力于投资这一市场或争夺未来市场,那么与在校大学生积极进行沟通并博得他们的好感就显得至关重要。而且高校的学生群体尚处初级消费阶段,企业很容易在这个群体中建立起品牌知名度和忠诚度。所以投资高校体育赛事,借助体育赛事达到企业营销的目的,这确是明智之举,前景广阔。

(二)高校环境的特殊性和赛事低运营成本符合消费者需求

体育赛事是一种特殊消费品,人们走进赛场一方面欣赏高竞技水平的比赛,另一方面感受赛场气氛,体验体育文化。高校环境文化氛围浓厚,富有朝气,具有吸引大众走进校园观看比赛的有利条件。

另外,与职业比赛相比,大学生体育赛事运营的成本要低很多,完全可以利用高校的丰富资源组织高质量的赛事。大学生赛事可以降低门槛,吸引更多的赞助商合作,以低价位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扩大赛事的影响力。

(三)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有利于大学生体育赛事的开发

1992年,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体育走产业化道路既可以提高自身水平,加快体育强国的建设,又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21世纪体育经济必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国内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开展较好的体育赛事,为大学生赛事市场开发指明了道路,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可以借鉴,这些都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大学生体育赛事市场开发对策分析

改革体制,提高学校在赛事组织中的主动性。逐步改革赛事组织体制,提高学校在赛事组织中的地位,增加其主动性,避免教育和体育部门对赛事的行政干预。大学生体育协会和下设各单项协会由赛事组织者过渡为管理者,对赛事进行监督和管理,明确赛事组织中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提高竞技水平,打造精品赛事。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科学选材、训练,提高整体竞技水平,只有高质量的比赛才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企业赞助以及媒体的报道。打造精品赛事首先要具备一支高水平的运动队,这就要求必须结合高校自身情况,培养有特色、成绩突出的运动队伍,避免“泛而不精”,例如,北京理工大学男子足球队,由于成绩突出,特色鲜明,得到了社会的更多关注。

积极寻求企业赞助,规范合作关系。建立良好、长久的合作关系,对于高校和企业来说是一种双赢的局面。高校在大学生赛事组织中应该首先降低自身门槛,吸引更多具有良好企业文化的赞助商来参与,赞助形式也可以多样化,以此来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减轻学校的财政压力。此外,高校和赞助商之间的合作关系应当规范化,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有效宣传赛事的同时充分保障企业能够获取最大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健康、长久的合作关系,避免出现短期行为,真正做到良性循环。

加强高校软硬件建设,充分利用学校优势和资源。加大对高校校园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规划要有前瞻性,满足学校体育活动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组织大型体育赛事的需要,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高校底蕴丰厚、思想活跃,具有先天的优势,所以可以结合学校特色,有效利用高校的科技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做好体育赛事的后勤保障。使观众在享受比赛的同时体验丰富的校园文化。

建设体育产业管理才人队伍。体育经济对于我国是一门新兴产业,高校中的此类人才相对较少,这就需要高校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要充分加强对管理人员进行体育产业知识、营销知识、赛事管理知识、市场调查能力、体育外事能力、敬业精神等方面的培养,建立优秀的合作团队,有效开发高校体育赛事市场。

综上所述,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国人对体育的热情和参与程度达到了新的高度,我国体育赛事市场化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大学生体育赛事作为由于其自身特点,具有非常好的市场化发展前景。尽管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赛事市场还不成熟,发展进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但是只要改革体制,遵循市场规律,借鉴国外优秀经验,发挥高校优势,同时加强规范赛事管理和市场化运作,势必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李堰生.关于高校体育赛事市场化运作的思考[J].三峡大学学报,2009(12)

2.西宗凤,周杰.我国高校体育赛事市场运作发展研究综述[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3.殷飞.我国高校校园体育赛事赞助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6)

4.李钰涛.高校体育赛事市场的开发策略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5)

5.陈汉修,孙世明,卢亮球.大型体育赛事高校优势资源利用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5)

6.赵青.我国高校学生体育赛事市场化现状的分析与研究.北京体育大学高校教师硕士学位论文,2005

7.蒋良骏.高校体育赛事面临的问题及营销对策[J].商业经济,2010,8

8.裴广.中国高校体育赛事经营与发展研究.中央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