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英雄人物范例6篇

古代英雄人物

古代英雄人物范文1

关键词:内蒙古革命小说 人物 英雄

引言

蒙古族文学由于受到生活环境和文化前景的影响,其所塑造的人物或多或少都具有英雄的特征,时代不同,其所塑造的英雄形象也各具鲜明的时代特色。近代和现代特殊的社会背景深刻地影响着蒙古族文学的创作,其塑造的英雄也必将带有现代的特殊烙印。笔者选择内蒙古革命小说中的英雄形象进行分析,探析蒙古族文学在现代背景下英雄塑造的时代特色,从中理出蒙古族文学英雄塑造和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及其人物形象塑造的自身规律,这对于研究蒙古现代文学发展及其与主流文学之间的联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蒙古文学崇拜英雄

蒙古民族崇拜英雄源于他们的生活环境和习惯。他们长期过着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相对于定居生活易于受到外敌的入侵,需要英雄人物来保护他们和带领他们去反抗外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浓厚的英雄崇拜文化。崇拜英雄的意识也深深地反映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蒙古族的传统文学《蒙古秘史》《青史演义》等就塑造了一大批英雄形象。这些英雄形象有着各自的时代特色,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些英雄形象有力气有谋略,更重要的是他们有非同常人的能力,不畏困难和权势,遇到挫折会选择迎难而上。他们骨子里就有反叛的基因,爱打抱不平,同情弱小同胞。但是,文学研究早就表明:时代交替会更加丰富文学历史性的内涵。近代和现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大大丰富了蒙古族文学英雄人物的内涵,笔者主要从现代内蒙古的革命小说如《茫茫的草原》《骑兵之歌》《西拉沐沦河的浪涛》等有代表性的作品来探析革命的时代背景所带给蒙古文学英雄形象新的内涵。

二、革命时代下的英雄形象分析

(一)革命的引导者――共产党员

内蒙古革命小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共产党员的英雄形象。这些共产党员是革命的引导者,具有比较高的觉悟和强烈的马克思主义精神及革命意识,他们带领广大的蒙古群众一道打击日本侵略和的压迫,是作者主要讴歌的英雄。如《茫茫的草原》里的师长洛卡桑,《骑兵之歌》里的哈丹巴图都是这一类型的英雄形象。这些英勇的共产党员也是一名普通的平民,和大多数群众一样受到压迫和伤害。但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明白广大受苦人民群众所承受的痛苦和他们身上所蕴含的反抗需求及力量,并且找到了一条依靠共产党进行革命的解放道路。因此,他们引导青年接触共产主义和革命理论,让他们感受到革命胜利的曙光,有新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向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小说把这类英雄塑造成了蒙古族大众的启蒙者,引导受苦受难的人民大众和有为青年走上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并积极加入八路军和共产党,掀起武装斗争夺取革命胜利的征程。当然,这些英雄自身也有缺点,但他们能够在斗争中成长,最后成熟,成为一个完美的英雄形象。《骑马之歌》里的哈丹巴图是一位土生土长的蒙古族英雄,他不怕困难与牺牲,与敌人英勇搏斗,爱护同志和人民,为革命无私奉献。同时还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政委,有着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哈丹巴图不是一开始就是完美的,他的家庭世代为奴,共产党把他从死亡的边缘拯救,并引导他走上革命道路,经过战争的历练,终于成为了优秀的引路人和革命者。其他的革命小说也大多塑造了引路者――优秀共产党员的形象,也都有相似的成长经历,最后都形成了完美的革命品质和意志。作者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塑造出了引导者的形象,并让其在社会革命的实践中逐步成长和成熟,最终烙上了深深的时代印记,成为了时代影响下的英雄。当然,我们应该看到,这些作品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英雄主义的倾向,有英雄浪漫主义的情节出现。但是由于受到革命理念和时代观念的影响,这些英雄主义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个人英雄主义,他们是引路人,而革命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是蒙古人民大众和广大的蒙古族青年,于是广大的蒙古青年也成了作者塑造的英雄。

(二)革命的主体――蒙古青年

上文分析了作者塑造的另一类英雄就是蒙古青年,他们是革命的主体,是内蒙古草原上最早觉醒的群众青年。他们的身上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蒙古族人的性格特点,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是小说情节发展的核心。这些青年一开始也是平常的百姓,通过和共产党及领导的军队接触,思想开始觉醒,意识逐渐觉悟,为了改变自身及蒙古大众的命运,开始在共产党的引导和领导下同日本侵略者和反动集团进行艰苦而深刻的斗争,在斗争中逐渐成长成熟,最终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战士。当然,这一类的英雄是一个群体,但作者在描绘这一群体时,常常塑造出一个典型的人物来代表这一类人物,通过对代表人物典型化的塑造,使期形象升华,从中反映出一个类型人的形象。例如:《茫茫的草原》中作者塑造了一个代表人物:铁木尔。铁木尔是典型的蒙古青年,性格刚烈直爽,且有着强烈的为蒙古人民奋斗的信念。然而残酷的现实一次一次地打击铁木尔的肉体和心灵,在共产党的引导下,他化悲痛为力量,全身心地投入到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去,在斗争中逐渐成长成熟,成为了一位立场坚定、经验丰富的战士,以一种英雄般的存在为本民族的解放而奋斗。由于这一类型的英雄人物一开始是平凡的大众,经过战斗的磨砺才逐渐成熟起来的,所以这个类型的人物在成长过程中充满反复和挫折。上面所指出的铁木尔也是如此。刚开始时,铁木尔政治觉悟和办事作风不是很成熟,甚至还表现出了非常稚嫩的一面。在面对伪装成领导者的反动牧主时,丧失了革命警惕性,轻易作出了错误的判断,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单凭着意气用事,曾两次擅自离开队伍,只身与敌人斗争。作者通过刻画铁木尔复杂的性格和革命路途的曲折,反映了蒙古青年在革命过程中的成长历程,具有典型的意义。通过这种典型性的刻画,一方面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起到了突出主题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正是通过这些蒙古青年由不成熟到成熟的革命历程的真实描述,反映了蒙古青年这一英雄的群体斗争的艰苦,成绩取得的不易,更加深入地突出了主题――蒙古青年,是革命的主体,是一群真正的英雄。

(三)新的英雄――蒙古女性

蒙古文学里传统的英雄绝大部分都是男性,一方面这与现实情况有必然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与蒙古民族长期形成的追求“壮美”“阳刚”等审美取向有关。但是由于革命思想的影响,蒙古族文学的理念和思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蒙古女青年也成为了革命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是一群了不起的英雄。这一群众女英雄的形象有着相似的特点:她们都来自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家庭,饱受多重压迫和摧残。但她们身上洋溢蒙古族的传统美德:直爽、干练、大方和善良,忠于爱情又反对压迫和强权。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她们不再是弱势群体,不再忍受摧残和煎熬,开始在党的引导下投身革命,掌握自己的命运和前途,成为能与男主人公相媲美的革命英雄战士。例如《茫茫的草原》中的斯琴和铁木尔原本是一对恋人,她大方、善良且忠于爱情,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但现实很残酷,她被贡郭尔霸占和迫害,她也反抗、逃跑过,但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后,她心灰意冷,以致于连铁木尔回来接她都拒绝了。在她最脆弱的时候,共产党员苏荣的到来,把革命的火种洒向了蒙古大地,使她在共产党的感召和引导下,终于投身革命,最终成为了一名出色的革命战士。作者塑造了斯琴的英雄形象一点也不比其他的英雄形象低。斯琴面对三十多个土匪时,不害怕、不慌张,沉着应对,采取机智的办法,干净利索地一举消灭了这群土匪,立了一件大功。作者通过对这一事件的描绘,生动地表现了斯琴的英雄形象,这种形象绝对可以和男主人公的英雄形象相媲美。从而反映出了主题――蒙古的女青年是新的英雄。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蒙古文学有着自已独特的审美取向和欣赏习惯,这实质上是蒙古革命文学继承蒙古传统文学的必然表现。举一个方面来说明这种情况。在蒙古革命文学中,主人公的英雄形象往往和骏马有割不断的联系。在主人公的心中,马不再是单纯的动物形象,而是升华到了一种文化符号。骏马不仅在情节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作为一种符号来形容和衬托主人公,赞扬主人公是和骏马一样的忠诚勇敢的勇士,把人和马合二为一来描绘,而骏马的形象也大多是英勇和忠诚,这正是作者心目中英雄的形象。

三、英雄人物的塑造

一直以来,蒙古文学一直都采用理想主义的叙事模式,就是在故事情节的安排和主要人物的塑造方面运用很夸张的艺术手法,以此来表现主人公有别于常人的崇高品格和英雄事迹,像《蒙古秘史》《青史演义》等传统史诗性质的作品更是理想主义叙事模式运行的典范。而蒙古革命文学创作者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吸纳了传统的理想主义的叙事模式,但同时,他们也开创新的模式,开始使用现实主义的叙事方法来关注蒙古民族大众的命运,叙事中充满现实感和民主意识。于是他们描绘的革命英雄不是天生是高贵的,而是普通大众中的一员;不是完美的,而是有着自身的矛盾和缺点,通过战斗的历练逐步成为了一名出色的革命战士。总之,作者在塑造革命英雄人物的时候,能够跳出蒙古文学传统的理想主义叙事模式,开创性地运用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使革命英雄更富有现实感,更为人民群众所熟悉和接受。

结语

总之,蒙古革命文学中还潜藏着明显的英雄崇拜意识,但这种意识在时代的影响下已经和传统的英雄崇拜有了很大的区别,普通的蒙古大众和蒙古女性也可以成为革命英雄,为了更好地表现这些革命英雄,作者在继承蒙古文学传统的理想主义叙事基础上,开创性地运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成功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革命英雄,为当代蒙古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语

参考文献

[1]张无为.草原文化与现代性――以中国蒙古族文学为例[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4(01).

[2]许士娟.浅谈现行蒙古文字[J].北方文学(下),2014(03).

[3]凌云.蒙古文学研究试分析[M].青年文学家,2014(20).

[4]宋茹.从《蒙古秘史》看草原民族的狼图腾与英雄崇拜[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S4).

古代英雄人物范文2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 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 剧目的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179-02

1 道家思想及舞蹈文本的简述

“道家里包含道教,道教产生与中国本土,是在中华民族中传播和发展的宗教。其哲学思想基于老庄道家,其信仰的核心为“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的“道”。东汉顺帝是(126~144),四川大岜鹤鸣山中隐士张道陵自称天师,治病传教,开始形成道教;因其入教需要交五斗米,故有“五斗米道”之称。此后张角以黄老道为基础,奉“太平清领书”为主要经典,从而又创立了“太平道。二道的创立,标志着作为宗教形态的道教诞生了。”“作为的是一个大道与道家关系不即不离。广义的道家包括道教,狭义的道家是非宗教性的,指老庄思想,但老庄思想又含有宗教因素,后来有人把它发展为道教,道教是道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来不能脱离道家的思想文化。”

“具有本土深厚“情节”的道教,首先吸收了古代哲人老庄的生命文化之魂;又将古代巫术溶入其中,变化的更复杂多样;还接受了大量古代神话和民间众神,发展了自身的神仙众像;也吸收了纬书神学中的天人感应,却鬼术,占星术,神秘预言;加上对佛法及君臣父子的默认,这一切构成了道教的丰富,实用与超越。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道家的思想就同其他各家思想一样成为了非主流的思想哲学。而道教舞蹈在‘以舞传教’上的忽略和向雅舞蹈和俗舞蹈的沉降并不说明它没有自己的市场和前景。鲁迅先生有言‘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中国舞亦然。“在新世纪的门前,道教,无论它在未来是否是中国人精神王国里的‘国教’,但就承继伟大的文化传统而言,我们当抱以虔诚之心,倾听它深邃的呼唤和玄妙的天籁,使大道行于天下”。道教舞蹈亦如此。”

多年来人们像担忧京剧一样担忧着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前途。看上去好象被一个“古”字给束缚上一样,好象跟不上快节奏更新的时代变化了!殊不知舞蹈也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中国古典舞也不例外。作为中国古典舞的概念与定义,“古典不等同与古代”已成为大家共识,古典是一种精神典范,古代则是一个时间概念。“古典”的典范意义是时代在本民族传统舞蹈的基础上,提炼,加工,创造而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特色,完整的表现手法和严谨的训练方法,而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体系。

从“手之舞之,是之蹈之。”到夏商周的宫廷舞是一个提升,在到汉武帝的“独尊儒术”,舞蹈除了为帝王取乐,也成了塑造英雄,弘扬忠君的儒家思想的一中形式。这一点从明代出现的戏剧到清末的京剧中都能反映出来。姑且不论戏剧是受宫廷舞蹈的影响而生。还是古典舞是从戏曲里挖掘创新,但可以肯定脱颖而出的“古典舞”是时代的需要,是舞蹈在新时期的一个进步!那是一个战争的年代,灾难的年代,困苦的年代,那个年代需要一些英雄,而古典舞把大量京剧体裁的,民间流传的民族英雄展现在舞台上,如“黄河,垓下雄魂,秦王点兵,秦俑魂”等这样的剧目,当然,象这样的剧目还有很多,也毫无疑问,这些剧目对于振奋民族精神,鼓励民族斗志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其精湛的艺术技术技巧,淳厚的民族底蕴,也成为中国人民与其他国家交往的意识使者,虽然在这期间大部分的剧目仍是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但体现了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特点,也表现了艺术为民族服务的精神。

时至今天,“改革开放”我们已经进入小康社会,人们安居乐业,世界各民族文化艺术其交流更加快捷,更加广泛,现代舞,街舞以下冲进了中国的大街小巷里。体育舞蹈也占领着各娱乐场所和大型晚会,此时走向市场经济的古典舞何去何从?能不能在这百家争鸣中站住一席之地,能不能既是民族化的又是世界化的?能不能既是古典的又是当代?“古典舞”从剧目上应运而生了一批新的剧目。如:比较早的“轻轻”和近几年出现的“风吟,扇舞丹青”等等,这些剧目都以脱离了塑造英雄人物形象的框架,足见走向“平民”化(庄子“齐贵贱”的思想),脱离斗争的历史,走向了大自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应该说是“古典舞”在当代的又一进步,也是一种新的与时俱进!

2 剧目解析

(1)主题与人物的对比。

如“风吟”这个剧目其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平和的心态而不是在表现其英雄的形象。从剧目的结构上分析,它所表现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在风中而舞的一种自由自在的心情;在这特别强调的是表现一种心情而不在是表现一种人物形象了,在这个剧目就没有一个特定的形象表现,所以演员的表现空间将更大,他可以他自己的心情对事物对自然的感受容入到剧目中去,还能更大胆的想象自己是云,是鸟,是空气等等和风一起在空中舞蹈。使这种剧目更能表现演员自我的心态。

如“秦俑魂”这个剧目是通过一个兵马俑来表现秦国的千军万马,及强大的气势。它所表现的主题是一个英雄形象,甚至通过这一个英雄形象来展现给观众一个强大秦国的士兵全都是英雄。表现战争、拼杀、抵抗、一种不屈不绕,同仇敌概敢于战胜一切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儒家的一种建构思想。所以演员必须投入到这个剧目的兵马俑的形象中去,要去用心去感受、想象出那个年代,那个强大秦国士兵的心里,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的力度、音乐的震撼,展现给观众一个英勇善战、以死相拼、所向霹雳、有着抵挡千军万马之气势的英雄形象。

综上述所说,这样形式的剧目都是在表现一定的人物形象,有特定的故事情节,还有相当丰富的历史背景。而且像这样形式的剧目都能反映出一种儒家的思想束缚,大多会以表现一个英雄的人物为主题,再通过表现这些英雄的故事和形象,来鼓励、激发、振奋、民族精神;说清了就是统治者的在思想上的一种统治手段。

综上所述,这些剧目完全有别与过去的儒家思想所刻画的英雄的剧目了。这些回归,是表现自我的剧目,究其思想根源应是我国的古代道家思想的体现,这也正是现今社会,人们重视自我、重视自然的强烈呼唤,才使古代道家思想中的“回归自然”表现自我赋予了的时代精神的意义。

(2)故事人物的对比。

在新的剧目中,人物形象,表现手法,都与老剧目有所不同。

从人物的形象、表现手法、叙事的过程上来看,在过去的剧目中剧目的主题往往是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其手法一般是人物在困境中斗争,在圆满中结束伴随着斗争的胜利,人物一步步走向“高,大,全。”其气氛渲染,灯光音乐更是如此,它伴随着剧情变化而变化,塑造的是“英雄!”形象,而演员只是为了去表现这个英雄而表演的。如:“秦王点兵”中,通过四个兵马俑来表现了那个时代所需要的英雄形象,从人物的挣扎,抵抗,不屈不绕,同仇敌概敢于战胜一切的精神中去完成动作,给观众的是一个强大的吞并六国的秦王朝的英雄们的形象,他们是高于常人的那种思想化塑造,而不是演员自己自我的表现。如此的剧目一直统治着中国古典舞。如:“满江红”中的岳飞,“梁红玉”中的梁红玉,“秦俑魂”中的秦俑,“黄河”中的那种抵抗精神等等。

而新的剧目中所表现的是一种常人的形象,剧目的本身不在是讲述一个故事或历史事件,演员好象在讲述一件心事给大家听,又好象领悟到人生的某种奥妙,而与朋友共勉。如:“扇舞丹青”中的人形象就是一个平常人的心态,只是在书法与绘画的表现中进入了一种艺术化的自我表现的陶醉。

看了以上这些例子,我们是否可以说老剧目是在塑造人物,也在塑造演员,使演员认为自己就是那一位“英雄”不断的要表演其表现英雄精神的形象动作,更要表现他的思想感情。而新剧目是在表现自我,表现演员的一种平常人,平常心的思想感情,来展示自我,尽情的发挥。一个演员当他不是在塑造别人,而是在尽情的抒发心声时,让自己融与生活,融与艺术之中,融与大自然中,追根求源不能不说是一种中国的道家思想的呈现。

3 结论

综上述所说,一个剧目一个演员,总是在表现一种爱和恨,那些“老剧目”表现的是战争年代,困难时期英雄人物对人民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和鄙视,他们有高于常人的爱。而新剧目中表现的是一种“自然”的爱,也就人的本性中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种回归自然的博爱。他把自己当成是天上的云,河中的水,山中的草……因此他的舞蹈,或是他看的整个世界都存在于美丽的舞蹈之中。“天舞彩虹,月舞山河,水舞玉袖,山舞龙腾,草舞婆姿,树舞摇倒,虎豹舞雄姿,鱼儿舞飘渺。”人只是他们中的一员,或是于它们共舞,或是心中扮成他们与它们而舞之,他们心萌中的思想是一个没有斗争,没有鄙视,只有珍惜,珍惜人类,珍惜自然,珍惜生活,珍惜今天就是美,珍惜今天就是爱。从而把只限与表现塑造英雄形象的单一剧目,扩宽了新的道路,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回归自然,自我表现的天地!

而一个演员不是在塑造别人,而是在尽情的表现自己的心声,在他们心里已经不是要找战胜什么了,而是要与天地共舞,在他们心里已经不是鄙视一切,而是珍惜大自然,发现自我。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脉搏,也正是与儒家思想所不同的道家思想在新时代的高度发挥,从而为“古典舞”扩展了新的道路,表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景象。

从“庄子化碟”的梦幻,到李白“举杯邀明越对影成三人”的醉舞,在到郭沫若的“女神”中的美化的事物,再到今天“古典舞”中出现的“回归自然、表现自我”的新剧目,一条受道家思想影响的浪漫主义延续着、发展着超出了时代步伐的想象,已经影响着“古典舞”,并将继续影响着她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 宗教与舞蹈[M].刘建,孙龙奎.“民族出版社”,1998.

[2] 于平.舞蹈形态学[J].北京舞蹈学院函授教材,1998.

古代英雄人物范文3

[关键词]清官;清官文学影视,集体无意识;英雄原型

当前活跃荧屏的历史清官戏到底是穿越时空的人性颂歌,还是逆历史潮流而动,为封建“人治”婉转低回的搔首弄姿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无法一锤定音的人们纷纷为“清官”的一纸风行寻找原因。政治黑暗、经济落后、封建帝王宣传、儒家思想……不一而足。可焦急的学者似乎忘记了一个最根本的事实:关于清官的历史2与历史3从来相去甚远。要解释清官历史文学影视的流行却从历史清官如何产生的角度去寻找无异舍本逐末,缘术求鱼,类似为诗人的全部诗作作传记式或寓言式阐释一样不可靠。我们要寻找的是历史清官文学影视从古至今的建构和流传机制,必须弄清楚他们到底因何而产生,又因何而广受欢迎。

一、英雄原型――清官话语的原始基型

“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历史清官文学影视同样如此。历史文学影视中的清官常常比其蓝本人物更为完美、高大、有力,基本属于该历史人物的“幻象”。近几年荧屏播放过的几部历史清官戏《包青天》、《大明王朝――嘉靖与海瑞》、《一代廉吏于成龙》莫不如此。人们因何要创造这些伟大的幻象并乐此不疲呢?本文以为这其实与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深处的“英雄原型”紧密相关。人们需要英雄,因而创造了自己的英雄。正如伏尔泰认为上帝的产生是因为人们需要上帝一样。“清官”正是数千年民族文化心理机制建构的结果,是一种沉积于集体无意识深处的英雄原型之再生和变奏。

“原型” (arch e type)来自于20世纪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荣格否认弗洛伊德以“力比多”为主要内驱力的个人无意识,认为集体无意识才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因。“集体无意识是比个体无意识更深的沉积层,是一个未知的实体”,以原型为其主要表现形式。原型的形成过程持续数千年之久,并依它们对之显现的时代而有所增减或改变。某些原型以某种抽象形式形成一个典型的象征。而另一些原型则被表现为人或半人、神乃至幻想出的动物和植物形象,如英雄、救星、智者。集体无意识可以遗传。“这种遗传的事实也表明这样真正令人惊异的现象。有一些神话和主题在整个世界以同样的形式重复着。”为此,荣格极重视神话研究,认为神话的主题都来自于集体无意识,神话的重要作用在于揭示出他们是如何体验世界的。而中国古代神话也正是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的体现。从神话人手,可轻易找到清官情结的原始基型。

太阳运行的日周期和年周期作为对初民思维影响最为深远的自然现象,使得世界各民族神话的神多与太阳人格化有关。原始人对显见事实的客观解释并不那么感兴趣,但他有迫切的需要,或者说在他的无意识心理有一股不可抑制的渴望,要把所有外界感觉经验同化为内在的心理事件。对原始人来讲,只见到日出和日落是不够的,这种外界的观察必须同时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就是说太阳运行的过程应当代表一位神或英雄的命运。

正是在这种外在感觉经验同化为内在心理事件的过程中,对太阳威力的认同成为对太阳神的崇拜,自然界的太阳被置换为人类世界的神或者英雄。我国古代神话同样体现了这一太阳崇拜的集体无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太阳神崇拜为核心的英雄原型。而此原型正是“清官”作为一种英雄人物的原始基型。

我国神话中著名三皇都是远古太阳神崇拜的产物,三皇的称谓正是太阳的别称。 “三皇者,何谓也?谓伏羲、神农、燧人也。或曰,伏羲、神农、祝融也。”(《白虎通・号》)“太嗥,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号。死祀于东方,为木德之帝。”伏羲主东方,是春日之象征。“时为夏,夏之言大也。位在南方,其色赤,其音徵。徵,止也。阳度极夜。其帝炎帝者,太阳也。”(《白虎通。五行》)神农炎帝和火神祝融都是夏日的人格化表现。而祝融之“祝”与夏日太阳“朱明”之“朱”,“融”与“明”皆一声之转。三皇其实都是太阳神的变体。

西汉官方大规模礼乐活动“太一礼仪”据学者考证其实也是在祭奠太阳神。“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祀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祀,到明而终。”(《史记・乐书》)仪式进行中的四首歌;春歌《春阳》、夏歌《朱明》、秋歌《西嗥》、冬歌《玄冥》分别是对春夏秋冬四季太阳的歌颂。“太一祭仪的本来面目似应追溯到史前时代的太阳神崇拜仪式活动,其本义是借助于人类自身的象征性模拟帮助、促进太阳神的正常运行,确保其应有的光度和热力,从而保证自然过程和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至此,以太阳神崇拜为核心的英雄原型属于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无疑。而此原型一旦形成,就会对社会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第一个王朝以光明之日“夏”命名。后世君王早朝,皇宫正殿高悬“正大光明”,奠不出自对光明之神太阳的仿效。

一些神话同样以神或英雄故事体现着以太阳崇拜为核心的英雄原型。 “共工和他手下的那群帮凶,在江流里坐了大木筏子,鼓动了大波大浪,前去攻打祝融,大江里各种水族动物,想来就是他的兵马,可是终于敌不过愤怒的火神发出来的炎炎猛火,烧得这些元帅和兵丁一个个焦头烂额。结果,根据善常战胜恶的法则,代表光明的火神胜利了,代表黑暗的水神――那个野心家和侵略者,是失败了。”显然,属于水族“人面蛇身”(《山海经・大荒西经》)的共工之失败与夏日祝融的胜利从光明战胜黑暗、火战胜水的原型意义上讲是预先注定的。

同样,黄帝与蚩尤之战同样具有太阳英雄崇拜的原型意义。“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从(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杀蚩尤。”(《山海经・大荒北经》)黄帝主东方中原。东方作为日出之处,象征光明,为尊,蚩尤主西,“蚩尤者,炎帝之后,与少昊治西方之金”。西方作为日落之处,象征黑暗,为卑。这场战争无论多么艰难,太阳英雄原型决定了黄帝的胜利和蚩尤的失败。太阳战胜风雨、火神战胜水神,与祝融共工之战同样表现了太阳英雄原型。

总之,伴随着初民的太阳崇拜,中国哲学和文化衍生了一系列光明与黑暗、水与火、东与西、正义与邪恶、阴与阳等二元对立的命题。并依据太阳运动原则确定了这些对立二元的尊卑。而“清官”从原型意义上讲首先表达的正是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之间的斗争。只不过,这种黑暗既不是太阳的东升西落而产生的黑暗,也不再是初民所面对的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水泛滥、毒蛇猛兽,而是乱臣贼子、贪官污吏、地痞流氓的横征暴敛、草菅人命、胡 作非为给普通下层人民带来的深重的灾难;救民于水火的也不再是女娲、后羿、大禹这样一些神或半人半神的英雄,而是爱惜子民、具有超人智慧或无上权力能使百姓沉冤得雪、云开雾散的封建清官。至于为何选择清官而不是别的符号承载英雄原型功能则与太阳神英雄原型在汉民族进入阶级社会后首先被置换变形为帝王英雄原型紧密相关。

如荣格所言,原型会依它们对之显现的时代而有所增减或改变。太阳神英雄原型逐渐演化成救世主等能救民于水火,为人类的发展进步带来巨大福音的神或英雄。西方基督教世界的耶和华,东方穆斯林世界的在功能上莫不如此。而在汉民族文化圈,太阳英雄原型进入阶级社会后很快被帝王取代。

如前所述,三皇都是太阳神,但后来在神话历史化过程中成为为族人带来巨大幸福或推动本民族文明进步的统治者。伏羲创造八卦。炎帝既是神农又是神医。他发明农具、遍尝百草,教人日中作市。燧人氏钻木取火,以化腥臊。其他神如谷神后稷教民稼穑,都是为人民立下巨大功勋的人物。循此思路,帝王统治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大都被附会为与其神秘能力或神秘出身有关。“黄帝三百年”(《大戴礼记・五帝德》)、“夔一足”(《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玄鸟生商”(《诗经・商颂》)。

后世帝王多直接以日或日所象征的光明命名,把自己类比为太阳。“古帝王中有太吴、少吴、金天、葛天、祝融诸帝王,此光明崇拜之反映于最高统治阶级之说明。至夏以后,则帝王多以日名…一则吾人可自王室之大臣、小臣、史、卜、百官等名姓考之,则以日为名者,竟无一人,则民众不得以日为名甚显。而尤要者,则日既为崇拜之对象,则初民意识中,惟统治阶级能与天通,故可借此以为名,而民众既无上通于天之资格,则不得触犯所崇敬之神物,以渎乱神祗,此为最重要之一理论。”

这种置换对中国政治制度、文化心理的影响由此已可见一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帝王作为人世的太阳,其统治之合法性权威和万世师表的能力犹如太阳之于世界万物不容置疑。于是,中国古人见到“金星凌日”的自然现象就担心帝王的社稷安危。文学中常以浮云蔽日喻奸臣蒙蔽君王,用白虹贯日比荆轲刺秦王。

“每一次显著的经验都是涌人到一个旧河床当中来的一次泛滥,这旧河床一直保留到形成无意识的时刻。”太阳(英雄)原型到帝王(英雄)原型的转变是如此隐秘地契合于远古的太阳神崇拜观念,以致古人接受起来自然而不露痕迹。而我们只能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一封建伦理纲常中看到太阳――阳――君――父――男之尊贵到月亮――阴――后――母――女卑贱之观念的逐步演化过程。这种源自远古神话的集体无意识在某种意义上着实在社会上发挥着某种正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说的神话的法规作用,“它把某一社会共同体的信仰中的宇宙秩序和价值观念用类似法典的形式固定下来,以使后人尊奉不疑”。也正是这一法规似的共同价值和信念为英雄原型进一步演变为封建社会的清官奠定了心理基础。我们将会在后文看到清官作为英雄原型在封建社会的变体正是对太阳(英雄)原型和帝王(英雄)原型的双重呼应。

二、清官――英雄原型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再生和变奏

封建社会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决定了处于塔尖的帝王虽以日自比,但其温暖和热力所触及的范围却极为有限。但另一方面,生活及社会的种种不公在封建社会人民生活中却是常在的!沉积于集体无意识深处的英雄原型也在不断冲击,希望找到新的发泄渠道,缓解现世人生的苦痛,寄托数千年来沉积内心的对光明的渴求,对正义实践的信心和希望。于是,清官作为英雄原型在封建社会的变体应运而生。

与帝王的远离民间不同,清官的历史蓝本人物往往与人民有实际接触,并在当时已声名鹊起。“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海瑞抚吴甫半岁。小民闻当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于成龙死后,“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也许正是因为清官的声名及其某些作为与民众心中期待的英雄相吻合,集体无意识驱使下的民众才不遗余力地把自己关于英雄原型的种种期待穿凿附会于托名清官的各种故事中。

这就是为什么历史文学与影视中的清官多是具有一定神秘能力的英雄。如同帝王被神秘化为与万物主宰太阳息息相关一样。历史文学与影视中清官作为英雄被神秘化的倾向极为明显。历史上北宋包拯是开封府内铁面无私、法力无边的包青天。元杂剧《盆儿鬼》、《神奴儿》中,包拯可以看见冤魂、勾来旋风。明代《龙图公案》,包拯手中有桃木梆,桃木枷、温凉帽、阴阳盏等神物专断阴司事,可以使冤魂死而复活。可事实上,《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只在宋仁宗嘉祜元年(1056)十二月到嘉v三年六月期间做了一年半的开封府知府。关于其决断冤狱的智慧,宋史只记载了比较普通的“割牛舌案”和“惠民河案”两桩极为平实的案件,全无包公文学影视“日断阳间夜断阴”那般离奇和伟大。

明代清官海瑞的出身被解释为怪兽报恩,死后被民间塑造成尊神。《岭南杂志》记载明鼎革时,忠介公石坊镌石处,血泪三日乃止,藏赞海公精诚之气与君国息息相关。电视剧《海瑞斗严嵩》夸张地表现明朝第一大奸臣严嵩和第一大清官海瑞之间的斗争。《大明王朝――嘉靖与海瑞》把海瑞置身于明朝国内的财政危机、严嵩父子的、乃至抗倭斗争的重要历史背景中加以表现。无形中抬高了海瑞作为一个明朝官吏的历史作用。而从《明史・海瑞传》看来,海瑞一生耿介正直,最大政绩是他在担任两江巡抚的半年左右时间里兴修水利和勒令富户退田两件事。吴淞江、白河沿岸都是豪强的土地,所以他以钉子精神修好大堤之后,朝野上下,交口称赞。而他要富户退回兼并老百姓的田地,虽在他的坚持下收到一点成效,但立刻就被江南士绅买通当朝首辅高拱而明升暗降,调离该职,从而人走政息。

清官于成龙诞生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此时英雄原型已在包公崇拜等民间英雄原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宣泄,对于新生的主人,已无强烈神话化欲望。但仔细观看《一代廉吏于成龙》,为清官寻找神秘先兆的思维依然存在,只是更加隐秘并多以巧合表现。于成龙幼时寄读的寺庙自他离开后就保持其居屋原样,似乎算准他后来的发达。于成龙担任福建按察使期间,请赦免因通海罪而牵连的无辜平民,担任直隶巡抚期间,请减免灾区赋税,赈济灾民。两件都是其前任意欲解决而无法解决的难题,偏于成龙因为有康亲王和康熙的支持而完满解决。《一代廉吏于成龙》为了加强于成龙作为清官英雄的忤逆豪强,为民请命因素,还虚构了斩杀总军李国栋的小舅子张富贵、杀人犯张大鹏和皇帝外甥喀礼几场戏。而从《清史稿》看来,温柔敦厚的于成龙唯一一次与官僚集团内部的冲突来自他做直隶巡抚时弹劾下辖的知县赵履谦。电视剧中于成龙上受知于康熙、康亲王,下有身怀绝技的忠仆朝卿相助,和《包青天》包拯上有宋仁宗支持,下有武功高强的侠客相助实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为增强清官英雄能力而设。

此外,历史文学影视中的清官救民水火常与圣意相符。这种圣君情结清官梦的直接根源正是集体无意识中的太阳英雄原型崇拜。太阳被置换为人间帝王衍生出对汉文化影响深远的封建皇权政治,英雄的一切作为往往也归功于英明的帝王。古代神话中已见端倪: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锲俞、凿齿、九婴、大风、封稀、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锲俞,断修蛇于洞庭,禽封希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淮南子・本经训》)

为民除害的英雄后羿不过是秉承尧的旨意,功劳属于尧,尧继而被万民推为天子。鲧、禹治水中,洪水泛滥,鲧为救民窃帝之息壤治水,被帝杀死。帝命令鲧的儿子禹接着治水。治理好后,禹成为英雄。显然,进入阶级社会后英雄行为已然被规定为不仅需利于民,更需是秉承帝的意志!细读清官文学影视,清官的功能和后羿如此相似。清官除暴安良总是秉承帝王的旨意。包公戏中包拯之所以敢于忤逆豪强、能处处伸张正义,多半是凭借圣君宋仁宗的支持。明太祖朱元璋是海瑞信心和力量的主要源泉。于成龙与康熙、康亲王的君臣契合无疑是其各项政治作为成功的重要保证。只不过,与后羿的英雄行为被简单解释为奉君命行事不同。清官出于集体无意识中自觉的帝王英雄崇拜,往往比常人更加忠诚于自己的王朝和君主。海瑞在狱中闻听嘉靖死讯,虽然由于职位过于低下连皇帝面也不曾见过,却痛哭整夜,把吃的饭都吐了出来。海瑞要忠诚于自己的君主,无论是否曾与君主晤面。犹如同时代的女子要忠诚于自己的丈夫,甚至是没过门就死去的丈夫。这种有悖于常理的行为完全出自处于从属地位的臣子对帝王的忠诚和处于卑贱地位的女性对男性的忠贞。而二者都根源于月亮对太阳的追随、阴对阳的遵从。天理与人伦在古代中国本来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天不变,道亦不变。而这种由于观察自然而得到的天理在作为社会人伦被规定下来以后,尽管发生了种种的置换变形,但作为一种深入民族集体无意识的产物,已完全内化为人的内心要求,执行起来毫不困难了。

不仅如此,为迎合封建时代的新需要,清官不仅是大英雄,还因为“圣人以孝治天下”必须成为孝的楷模。只不过,“孝”作为为迎合封建社会时代要求而增加的成分,在“清官”厉史文学影视中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浓墨重彩处依然在于英雄原型为人民带来光明和福音的功能。而鉴于时代的特殊性,这一点在英雄原型选择“清官”作为其承载物的同时就注定无法完美。于是,夸大“清官”英雄能力及其忤逆豪强、救民水火、为民请命就成为历史清官文学影视的普遍特征。

最后,清官的普遍薄于闺阁实与其远古英雄原型一脉相承。令人常质疑作为一个忠臣孝子和心里装满人民的清官海瑞为何独独装不下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明人沈德符《野获编・补遗》记载海瑞一生为了有儿子继承香火曾九娶。妻妾中有的被休,有的自杀,有的死得不明不白。夫妻关系极为紧张。他五岁的小女儿吃了一块男仆人给的饼,就被他一顿呵斥,说这个小女孩只有自己死掉才配得上他这个父亲的名声。小女儿果然绝食七天而饿死。相比官场,清官于闺阁的热情确实太低。包拯平时没有私人的书信往来,亲旧故友的消息都断绝了。夫妻方面可以想见。于成龙四十多岁外出为官,直到二十余年后死于任上止都不曾带家眷上任。至忠至孝爱民如子的清官们为何独独薄幸闺阁?封建时代的清官话语又因何而在此方面出现集体缺失?答案若从清官英雄的远古原型寻找就昭然若揭了。源于太阳崇拜而产生的阳尊阴卑、男尊女卑的集体无意识在汉民族古代神话中已初见端倪。古代神话的神在性方面的严谨大大不同于希腊神话中泛滥的众神。众神之王宙斯风流成性,可以变成公牛接近自己喜爱的人间少女欧罗巴。爱神和战神而被自己的丈夫火神用网罩住示众。而汉民族神话的神通常严谨而崇高。神的妻子和家世通常讳奠如深。偶然出现的妻子功能类似后世传宗接代。在神话中,女性常作为母亲而非妻子占有一席之地。正是在这样的集体无意识影响下,清官英雄在夫妻人伦方面出现了集体缺失。也从另一侧面证明了清官是对远古英雄原型的呼应,是英雄原型在封建社会的变体,主要表达封建社会主流文化对英雄原型的期待和满足。

至于《大明王朝――嘉靖与海瑞》一改已成历史定论的“笃于行谊,薄于闺阁”的历史海瑞形象的诸多情节,如同《一代廉吏于成龙》中因充满高贵的人性之光而备受观众欢迎的于成龙一样,本文以为两者共同体现了英雄原型在社会主义新时代为迎合时代审美倾向的再次变形。新时代人们期待的清官除了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疾恶如仇之外,还应该是充满人性与温情的热血男儿。这种古代与现想英雄人物性格的双重吻合正是《一代廉吏于成龙》这样的历史清官戏成功的主要原因;更是现代思维如何进入古代英雄原型使之悄悄发生变形,成为新时代英雄原型的典型案例。

古代英雄人物范文4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注释:

①赤壁:指黄州西赤鼻矶。三国时周瑜败曹的“火烧赤壁”之赤壁传说有五处。但以黄州赤鼻矶为古战场。

②故垒:古时的军营四周所筑的墙壁。人道是:人们传说是。周郎:周瑜,字公瑾,庐江(今安徽庐州)人。建安三年,自居巢还吴,孙策授其建威中郎将,逾时年二十四岁,吴中皆呼为周郎。穿空:形容峭壁耸立,好像要刺破了天空似的。千堆雪:形容很多白色的浪花。

③当年:当时,或解作盛壮之年。

④小乔:周瑜之妻。时在建安三年或四年,周瑜二十四五岁,赤壁之战在建安十三年,周瑜三十四岁,结婚已十年。言“初嫁”是突出其风流倜傥,少年得志。雄姿英发:周瑜有姿貌。英发:指谈吐不凡,卓有见识。

⑤羽扇纶巾:魏、晋时儒雅之士的装束。羽扇:白羽做成,可用作督战指挥的标帜。纶(guān)巾:用丝带做的便巾。灰飞烟灭:形容火烧赤壁时曹军的惨败及周瑜的事功。

⑥故国神游:神游故国。此“故国”指旧地、古战场。

⑦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情的倒装。

⑧尊:酒器。酹(lèi):把酒浇在地上祭奠。

(8)英发:英俊勃发。

(9)羽扇纶巾:手摇动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诸葛亮从容娴雅。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10)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11)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

(12)华发:花白的头发。 华:《现代汉语词典》这个字读huā(一声),花白义

(13)人生:现有版本作人间。

(14)尊:同“樽”,酒杯。

(15)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译文: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祖国的江山美妙如画,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应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于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苏轼所作,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苏轼谪居黄州,游黄冈赤壁矾,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词。词中描绘了赤壁雄伟壮丽的景色,歌颂了古代英雄人物周瑜的战功,并抒发了作者自己的感慨。全篇将写景、怀古和抒情结合在一起,纵横古今,意境宽阔,是豪放词风代表作。起调将奔腾的长江与飞逝的历史相交织,造成宽阔邈远的抒情空间。然后联想自己壮志未酬、人生失意的际遇,感慨万端。全词的气氛是开朗、豪迈的,虽然露了一种低沉、消极的情绪,但不是主要的。全词既有历史的沉重感,又有对现实的责任感,是一支磅礴凝重、回肠荡气的悲壮乐章。

题中的赤壁,是黄州(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城外,长江北岸的一段红色山崖。“怀古”,是古人写诗词常常采用的一个题目。在这类作品中,作者往往借助歌咏历史事迹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这首词就是苏轼游览黄州赤壁想到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有所感触而写。其实,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前,魏、蜀、吴三国争雄,吴国名将周瑜联合刘备,利用火攻大破曹操水军的地方是另一个赤壁,它是今天湖北省武昌县西南的赤矶山。这里词人借怀古以抒怀抱,不一定拘泥于地点的确凿。

怀古的重要一环,是怎样把今和古联系起来。苏轼望着波祷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古以来那些才华出众的人物都已随同时间流逝而消失,犹如被源源而来的浪涛从历史上冲洗掉了一样。于是,他用“浪淘尽”三个字,把眼前的长江和历史上的人物巧妙地联系起来,在这种自然而又形象的联想中,表现他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大江即长江。这里用“大江”,除去由于声韵的要求外,也显得更有气魄。“千古”,指久远的年代。

接下去,作者把目光从江涛转向赤壁,而首先引起他注目的是古代留下来的战争遗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故”,旧的。“垒[lěi]”,指营盘。“人道是”,据说是。“周郎”,即周瑜,他二十四岁就当了将军,当时吴国人称他为周郎。这三句词说,在那古代营盘西边,据说,就是三国时代周瑜打胜仗的赤壁。点出了赤壁的历史意义,也为下片歌颂周瑜埋下了伏笔。那么,作者当时看到的赤壁,景象如何呢?“乱石穿空”,陡峭的石崖直插高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吓人的大浪头,拍打着江岸,激起的浪花象无数堆耀眼的白雪。面对着这雄伟的景象,难怪作者要赞叹不已:既赞美这雄伟的大好河山,更赞美历史上曾经在这里叱咤风云的无数英雄豪杰。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带出了对古人的怀念。下片,就转入对赤壁之战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歌颂。苏轼写这首词时,距离发生于公元二八年的赤壁之战,已有八百多年。他想象着几百年前的往事,用“遥想”两个字把我们引向了遥远的过去。“公瑾[jǐn]”,周瑜的字。“小乔”,周瑜的妻,是当时著名的乔氏姊妹中的妹妹。词中提到他们的婚事是为了突出周瑜年轻得意的神态。作者用“雄姿英发”来形容周瑜气度雄伟、人才出众。在作者的想象中,周瑜身着戎装,手摇羽毛扇,头戴着配有黑丝带子的头巾(纶[guān]巾),风度潇洒,从容指挥,在说笑之间,轻而易举地就把曹操水军战船烧成灰烬。“樯[qiáng]”,帆船上的桅杆。这里用“樯橹”代表曹军的战船。“羽扇纶巾”,写出了周瑜的神态。“谈笑间”,突出了他的自信和才略。“樯橹灰飞烟灭”,六个字就再现了一场历史性的大战。寥寥几笔,显示了作者艺术概括的才能;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对周瑜的由衷赞赏。

对历史人物的景仰,正包含了对自己现实状况的不满。对比之下,四十七岁的苏轼深为自己不能象周瑜那样年纪轻轻就建立了卓著的功业而感叹。他只好用自我嘲笑的口气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象他这样,通过想象去经历(神游)那三国(故国)的赤壁之战,人们大概会嘲笑他太富于感情,因而过早地有了花白头发(华发)吧!自嘲之余,一种看破红尘的消极情绪油然而生。“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尊”,酒杯。一尊是一杯酒的意思。“爵[lèi]”,洒酒表示祭奠。他忽然觉得,人间不过象梦境一样,不要徒然感叹了,还是给江上的明月,献上一杯酒,伴月痛饮吧!

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虽然结尾流露了消极情绪,但从全词看,气魄宏伟,视野阔大,对壮丽河山的赞美,和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歌颂,构成了豪放的基调。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古代英雄人物范文5

关键词:英雄神;相同点;差异;意义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102-01

一、神话中英雄神的相同之处

从出生及他们具有的品质看,中希英雄神大都有着高贵的身世、曲折的经历、非凡的能力。后羿用箭射十日拯救苍生。在古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几经周折终究逃脱不了神谕的安排,杀父娶母。

对英雄神的功绩描写都涉及到英雄神教给人类劳动,促进人类的进化和文明的演进。在中国上古神话中女娲炼五色石补苍天、鲧禹治理洪水为民解困,这些都是原始社会中人民劳动的缩影。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神普罗米修斯创造人类之后,盗取火种,教给人类各种技能。智慧女神雅典娜是人类的庇护者,传授给人们生存的技能。

二、中希神话中英雄神的相异之处

(一)形象对比的差异

中国上古的神话产生于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已经进入奴隶社会的中国人民普遍崇拜野兽,因而产生了图腾崇拜,崇拜野兽与崇拜神相结合,于是对于神的形象设置也就成了“神兽合一”。此时的希腊处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人们摆脱蒙昧无知的时代,大多数神都以人的外形呈现出来,他们大多是完美的化身,是人类崇拜、敬仰的对象。而且经过后人的加工,逐渐“神人同形同性”。

(二)结局的不同

这一点不同表现为悲惨与悲壮。俄狄浦斯刺瞎自己的双眼,阿喀琉斯被射中脚后跟惨死,这些无不悲惨之至。英雄的崇高与悲惨相连,演化为一种“希腊悲剧精神”。这种悲剧展示的是一种命运的悲剧,是不可逃脱的神谕的指示。中国上古神话中展示出与大自然的抗争精神,在斗争的过程中主人公归于毁灭,但体现出的是一种悲壮,而非悲惨。

(三)体系的差异

希腊神话中的神有更为完整的体系,宙斯以及他之下的十一大主神,他们之间有着血缘关系,形成完整的神的体系。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神则大多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中国的创世之神中伏羲与女娲结合造就人类,也是创世之神,在这之后的如火神、夸父、刑天等他们之间没有密切的联系,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形成中国上古神话中比较零散的神的体系。

(四)对神性表现的不同

“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平凡人的。”这是中国上古神话中诸神的重要特征。希腊神话宣扬神人同形同性,他们之所以受到希腊人的敬仰正是因为他们有人类的七情六欲。

(五)在爱情观及对待爱情问题上的差异

希腊中的英雄十分推崇爱情,于是有不和的金苹果的故事。中国上古神话的英雄们注重小节,不存在乱撒爱情种子的现象。与希腊的女神相比中国的女神更加含蓄、委婉,她们大都隐藏个性,控制。

三、中国上古神话与古希腊神话中英雄神相异的原因

(一)地形气候的差异

希腊半岛气候宜人,适于生存,发现自己优于其他动物,觉得人是最崇高、最美丽、最强大的,因而神也就成了人化的神。中国在沿河流域形成了相对封闭、稳定、单一的文化传统,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意识到自然力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崇拜神灵与崇拜自然界的野兽相结合,产生了相结合的神的形象。

(二)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的差异

在价值观上,中国上古神话重在歌颂为大众谋利益的英雄神,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等都是在强调这精神。希腊人生存于三面环海的希腊半岛,物产丰富、得天独厚,可以尽情地进行个性的展示,强调的是个人英雄主义。

(三)时代及社会制度的不同

当时的希腊是奴隶制城邦实行民主制度,他们拥有一种轻松自由的环境。众神身上体现了追求个体价值的实现、崇尚个性、表现自我的特点。中国的上古神话产生于人还没有从自然界分离出来的时候,生产力水平低下,以群居生活为主。这种差异造成了英雄神历史使命的不同。

(四)民族内在的信仰不同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英雄神之所以有如此悲壮的命运是因为他们面临十分艰辛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牺牲是为推动社会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与他们命运毫无关系。希腊神话中英雄的悲剧来源于他们的命运观,他们信奉不可抗拒的神谕。

中希神话中英雄神的比较研究具有很深的文化意义及现实社会价值。对中希英雄神的比较,有利于我们借鉴希腊文明的成果,促进我国文化的繁荣。

古代英雄人物范文6

正文:而作为本次活动的策划者——陕西卫视,为了这个穿越时空的对话,付出了极大努力。陕西广播电视台副台长胡劲涛在同《世界博览》杂志社长席亚兵谈及本次活动的初衷时,说了这样一段话:“陕西是华夏文化的发源地,陕西卫视要想走出自己的特色,就是要围绕着华夏文化孕育出的文化底蕴,而这样厚重的文化更需要国际元素的升华。我们在尝试做“龙行天下”的体系式建设,龙是华夏文明的图腾,从2012年我们就开始设定这样的活动,像之前的‘重走斯诺延安之行’。我们用行走体来引导特色电视节目的创作,不断将中国文化向世界融合进行深度推广。陕西卫视电视剧矩阵中有“英雄季”,所以这次活动我们请来了许多和英雄有关的人物,通过文化内涵的延伸,体现出陕西卫视硬朗、有朝气的新形象。

《世界博览》作为外交部主管的核心杂志,一直以涉外内容特色被大众所认可,作为本次活动的协办单位,在邀请施瓦辛格来华等诸多方面,同立足华夏,影响国际的陕西卫视形成了英雄所见略同的合力。

早在踏上陕西热土之前,施瓦辛格特意录制了一段视频,表达了自己非常希望西安之行能参观世界闻名的兵马俑。作为一直扮演英雄的他,对中国古代帝王所建立起的英雄军团,神往已久。古今中外,哪个英雄豪杰不希望自己被世人所传颂?

中国自古有男人“立功、立德、立言”的三重境界,秦始皇兵马俑精妙的融合了这些精神内涵。施瓦辛格先生站在秦始皇兵马俑群像的一瞬间,一定隔空感应到了某种力量,这种力量从古到今都是血脉相通的,不分中外,不分肤色。

今天,人们依旧谈论着英雄的话题,是因为这个词代表着超群的力量,代表着邪不压正的正能量。即使我们心中的火焰已经被浮躁的市侩将要浇灭,只要世间还存在对英雄的敬畏和信仰,平凡人也会被激发出最大的生命力与潜能,在抉择的时刻挺身而出,战胜内心的恐惧,带领自我与众人走向光明,带领自我与众人由混沌走向理性与公正!

施瓦辛格在陕西卫视开坛节目录制中的一段话令在场来宾记忆深刻:“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力,如果你不采取行动,你就不能实现目标。我们在路上如果看到一辆车爆炸了,有胆量打开熊熊燃烧的车门,在吞人的火焰中把伤者从车里拉出来,就是真正的英雄!在我担任加州州长时就曾给这样的人颁发过奖章。他们都是平常人,很多人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当他们看到人们遇难时,宁愿冒着生命危险去拯救另外一个人的生命。”真的希望,我们的国际明星,能在国际公开场合多传播中国人自己的正能量,而不是取宠的“宫心计”!

“华山论剑,煮酒论英雄”开坛节目问答精华

嘉宾:阿诺·施瓦辛格、张纪中、肖云儒

主持人:郑毅(陕西卫视副总监)

主持人:三位都是跟“英雄”相关的人物:一个出演过无数英雄角色;一个身居幕后,制作着与英雄人物相关的影视作品;另一位是文化大家,耗费毕生精力,传承中华文化血脉的“英雄”。你们是如何看待“英雄”这个词的?

肖云儒:金庸先生中的武侠形象中,有许多英雄人物。他有决策能力,有智慧,同时又有执行能力,这样才叫英雄。东方英雄的概念还有一个特点,不见得他什么事情都是最强,他可以失败,王重阳就失败过,被玉女派打败过,最后他在石洞里钻研了十年,战胜了对方。

施瓦辛格:

我赞同肖云儒先生的观点,你可以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人,而你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力,不采取行动,你就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所以,我觉得英雄主义同身体是否强壮没有关系,只要你有勇气去做牺牲自我,保护他人事情,你就可以成为英雄。

张纪中:

英雄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东西,当你有这样的血性和情怀时,你就可以在危难时挺身而出。你看大部分美国电影很多都是弱小的人,但在当国家危难之时,他们能够挺身而出。当然,有很多人站在旁边根本不去伸手,这个差别是什么?就是心里有这样的种子。而我们在拍这些英雄人物的戏,就是要在每一个人心里面埋下这样的种子。

肖云儒:

心里有这个种子,张先生说得非常好,有这个种子一旦他到了特定情形下就爆发了,他就有英雄的行为。平常没有这个种子,他咋咋呼呼,好像很能,但是没有这个种子到了关键时候他可能退缩了,所以那是假英雄,前面的是真英雄。

主持人:

中国之侠有人说是集体的英雄主义,是一种牺牲精神。西方的英雄是一种个人的英雄主义,代表着拯救精神。各位有什么看法?

肖云儒:

《抢救大兵瑞恩》这是拯救,为了一个独生子把他挽救出来,最后牺牲了几个人,这个拯救是要付出牺牲的代价;,他牺牲了自己,为了拯救整个匍匐在那儿的一个排的战士。所以,拯救和牺牲,特别从心理和文化上来说是非常相近的。被拯救的人道德境界得到了升华,他会终生感激。牺牲了的人,他的人格也会体现出崭新的境界,所以牺牲和拯救是殊途同归。

施瓦辛格:

在很多二战后的电影当中,一个人为了整个国家而战,为了整个的城市、为了整个的部落而战,我们非常仰慕这种人,而我们不可能都成为这样的英雄。我认为两者并不冲突,我们既可以仰慕为整个国家牺牲自己的人,同时也可以付出行动获得个人的精神提升。

主持人:

我想每个男人心里都有英雄梦,你们心里最大的英雄会是什么样子?

阿诺.施瓦辛格:

我心目中有几个敬仰的英雄,第一位是曼德拉总统。许多人会认为曼德拉将报复白人对他所做的一切,但他用相反的方式,他完全宽恕了白人。还有就是拳王阿里,他是一位非常慷慨的人。我见过他,他甚至可以在去机场的路上,把成百万,上千万的钱给路上的人。

肖云儒:

第一个我想谈美国一位很著名的作家叫杰克·伦敦,被誉为北方的奥德赛。他塑造了无数个英雄的人物,一个孕育了这么多英雄的父亲,他的情怀与意志,一直是我从少年时代就敬佩的。第二个就是中国的老子,因为老子整个扭转了人类只倾向于光明、成功、繁华的思维体系。他崇尚流水、月亮,崇尚给人类开辟另外一条思维渠道的自然界,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我觉得这非常了不得。

上一篇全职简历

下一篇贵妃出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