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有机知识点总结范例6篇

高中化学有机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有机知识点总结范文1

关键词:“三校生”高考 总复习 教学策略

“三校生”高考总复习,要做到优质高效,必须采取良好的复习方法。复习既要抓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既要提高理论素养又要增强考试能力,既要归纳总结又要强化模拟训练。下面,笔者就自己组织中职生应对“三校生”高考的数学总复习方法谈点粗浅的心得体会。

一.坚持回顾、筑网和演练有机结合

1.回顾所学数学知识。进行数学总复习,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温故”,就是将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在大脑中不断再现,以便强化记忆,巩固学习效果。回顾知识是开展总复习的最基本环节。当学生面对一道数学习题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回顾与之相关的数学知识。当学生回忆不起时,要指导他们打开课本或总复习资料书的目录,通过看目录回忆、查找与本题相关的知识点,做到由一个知识点的回忆带动一个单元的回忆,以一个单元的回忆带动相关几个单元的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开展讨论交流,之后复述归纳,这样可以系统全面地回顾所学内容。

2.构筑数学知识网络,理清解题方法和技巧。在回顾所学数学知识基础上,构筑数学知识网络,是应对“三校生”数学高考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该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梳理、总结、归纳所学知识,理清知识线索,弄清各类题型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要在回顾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提纲挈领的总结,以点连线,以线结网,以网筑面,做到以典型的例题之点带动一线知识的掌握,再以线带面,强化知识间横向纵向的联系和对比,构筑知识网络。

3.强化数学习题的演练。学生的数学能力最终还得体现在解题能力和水平上。因此,强化数学习题的演练是中职生应对“三校生”高考不可缺少的环节。本环节的主要做法是:对过去所学数学知识进行回顾、筑网的基础上,选取典型习题和适量题目进行课内外训练,以巩固和掌握各种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

二.做到总结归纳、理论习题化

1.总结归纳,提高解题速度和能力。数学总复习时强调总结归纳,目的不在于机械地重复和死记硬背,而在于深化认识、扩展知识、掌握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认识和遵循数学学习规律,真正形成条理化、网络化的知识体系。同时,将总结归纳知识和解题训练相结合,以总结归纳推动解题速度和能力提升,以解题深化总结归纳的落实。通过训练适当适量的习题,达到熟能生巧、触类旁通的目的。做一道习题,就应该认识到是在训练某一类题型,总结归纳一类题型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就要马上联想到与这一类题型相关的知识点、定理及公式等。

2.使数学理论习题化。数学理论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最基本的内容有数学概念、相关性质判定、推理及数学公式等。数学理论的复习不是简单重复和死记硬背,而是要建立数学理论之间以及理论系统内部的有机联系,使数学知识系统化,并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如,中职数学中涉及到“集合”、“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概念,涉及到“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正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等性质判定,还涉及“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诱导公式”等数学公式,教师要针对这些概念、性质判定和公式,要求学生训练一些相关题型,熟悉这些题型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

3.使数学知识系统化

开展“三校生”高考数学总复习的目的在于巩固所学知识,使知识系统化。这样,就既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又能让学生牢记零散的知识而不至于被轻易遗忘。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方法归纳总结所学内容。例如,通过写总结笔记、列表、画知识结构图等来理清所学知识。

高中化学有机知识点总结范文2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考复习 策略

随着2006年福建省进入到高中课程改革,至今已有4个年头了。也已经历了2次我省自主命题的高考化学科的检验。面对着新课程带来的新形势,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消化这几年新课程理念对高考的影响,进而指导我们进入到下一轮的高三化学复习当中去呢?总复习中如何做到既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又保证复习的有效性?必修和选修教材、必考和选考内容如何整合复习?那就应当从新课程的课程结构、考试范围、以及考生的水平现状对高考化学复习进行充分的分析,从而理出新的思路。

一、从新课程化学科的课程结构入手

福建省高中新课程对于化学科的教学安排一共分为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结合近年来全省各地的选择情况,几乎趋于一致:《必修1》、《必修2》,外加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与《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对于我省大多数学校而言,教学进度的安排也比较接近:高一上学期学习《必修1》;高一下学期学习《必修2》;高二上学期学习《化学反应原理》;其余时间灵活安排《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

课程的安排是与每个模块的特性所决定的:必修是基础、选修为拓展。《必修1》主要是以元素性质为主,因此融入了较多的实验、性质讨论以及化学方程式;《必修2》介绍了简单的化学反应原理外带介绍了简单的有机物,相对来说,需要记忆的东西少了,需要理解的东西增加了。三个选修模块中,《化学反应原理》又居于首要地位,它是《必修2》知识的深入递进,较为深入的理论分析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理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计算能力。《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则是对必修模块中的晶体知识、以及有机物等知识的深入探究和递进学习。

大多数学校能够在进入高三后开始化学科总复习。一整年的系统复习,首先应当建立在对前两年课程学习的正确认识之上。哪些模块需要强化记忆、哪些模块需要强化理解、哪些模块是复习重点、哪些模块是复习难点。只有在对各模块都充分分析、了解的基础之上,我们的复习才会重难突出、主次分明。

复习策略:

强化对《必修1》的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包括方程式的记忆,强化对演示、分组实验的感官认知和理解分析。例如:《必修1》中钠元素性质的复习,可以通过浮、熔、游、响、红的“五字经”来加以概括、记忆,由此再推到出方程式,进而强化了有效记忆。

针对《必修2》(除有机部分)的复习,则完全可以融入到《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复习当中。将过去学过的知识加以整合、理顺从而强化理解。例如:运用《化学反应原理》中平衡常数K的知识,强化对《必修2》中平衡移动、强弱电解质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也是必修知识的深入和提高,因此在复习时同样应当强化知识的理解和整合。例如《物质结构与性质》中涉及的电负性问题,就可以和《必修2》中的元素周期律加以整合,强化理解。还有《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中涉及到的苯的共面问题、不饱和键加成问题,都可以与《物质结构与性质》中的“π键”知识整合。2009年福建省高考理综卷第30题,也印证了这样做的必要性。

二、从考试范围入手

《考试说明》每年都会修订,许多老师都会很有针对性的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所谓的“热点”,在这里就不再多言。这里只是从大方向上提出一些思路。

我省的高考化学科考查模式,内容包括了前面讲到的2个必修模块加3个选修模块。但真正落实到考查的具体要求,基本上可以这样概括:必修必考、《化学反应原理》不考“熵”、《物质结构与性质》和《有机化学基础》选模块考内容也较课本要求容易一些。

高考的公开性、选拔性模式决定了它是一场有一定难度,但又要照顾到大多数考生情绪、社会观感的考试。简而言之,就是一场平均分在65-70分的百分卷考试,考个六七十分不难、但要想考个90来分就未必那么容易了。这样的考试模式,就决定了我们复习的方向,将是“有的放矢”。只要了解好它“易”在哪、“难”在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复习策略:

首先解决“易”,哪儿“易”呢?必考范围的有机内容“易”,从2010年的全省各地质检到高考,有一两道选择题确实“易”,主要考察一些简单的“识记”内容和非常简单的化合物性质。

还有哪“易”呢?“选考题”,没错就是“选考题”!一场考试要想让两个模块等“分值”容易,但要想让它们“等难度”谈何容易!那么,解决方案只有一个,降难度!降到让绝大多数人都拿到绝大多数的分数,这不就“易”了么?!纵观2年来的质检、高考题,这道选考题尤其是结构的选考题,考生得分率一直远高于其他大题,也说明了这一事实。

所以要大力鼓励学生们“迎易而上”,不追求难、怪、深,只要深入理解新课程精髓,把握知识要点,就定能全取13分!

有“易”总有“难”啊,“难”在哪呢?“难”就“难”在《化学反应原理》,因为它是《必修2》(除有机外)的深入,是必考3个模块中最重理解的模块,自然也就是众多考生眼中“最难”的一块了。那么,这自然也应该成为我们复习中的重、难点。

三、从考生入手

高考的选拔,决定了高考化学试题特点。试题特点要求考生具有较扎实的“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同时也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应用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而咱们的考生,或者说是学生,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普遍存在着一些学习上的缺陷。“被动学习、效率不高、不善总结、解题不规范、表达能力差”。面对这样的现状,新课程理念下的老师,不应一味的抱怨,而应该对学生一一把脉,开出“药方”。应当把“教育”和“教学”有机的统一起来而不是将其割裂,同时,应当看到新时期的学生身上所独有的新特点,以其之长攻其之短。并结合我们化学科的特点,有效地实现复习的效果。

复习策略:

“90后”的学生好奇心强、探究能力也很强。利用总复习的大好时机,强调基本知识“回头看”,把学得的知识“系统化”,把一些实验让他们亲手施行一遍,是最好的选择。一来他们知识已经相对完善,实验效率高,二来通过实验,加深了学生的感官认知和有效记忆,以情景“统领”知识,突破教材知识板块的“封锁”,把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何乐而不为呢?

针对不少学生不善总结的毛病,其实可以利用他们善于模仿的特点。例如:针对文字描述的主观题,我们可以让学生大量的模仿别人的标准答案,从而模仿出“语感”,进而能够自主的发挥。谁说我们的学生不会总结呢?!

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不是靠短期的强化可以做到的,应该贯穿高中化学三年教学的始终,应落实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在高考总复习过程中也要注意培养。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形成一定“思维定势”提高解题速度的同时,也要注意变通打破思维的完全定势。

总之,高考的复习,我们不应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当中。要充分把握住新课程的理念,给学生一个思路,给老师一个空间,双方配合,有的放矢,让我们用最有效的学习赢得人生最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王祖浩《化学l》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王祖浩《化学2》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高中化学有机知识点总结范文3

有机化学一般在大学二年级开设,针对大学二年级的现状,本文根据学生学习的认识规律、教学过程特点,提出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优化教学过程的四点要求。

一、确立教学目标,重视教学引导

教学目标就是教学活动预期的教学效果。目标明确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它直接影响教学效率。如果教学目标意识淡薄,随意性大,则会有意无意浪费教学时间,导致教学低效甚至无效。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教的目标也就是学的目标。因此,不能单强调教师教的目标,还要让学生清楚学的目标。只有教与学的目标明确,教学才能成为双方自觉的追求,形成教学合力。

重视引导就是强化学生的注意力,排除其它干扰。为此,教师不仅要在精讲上下工夫,让讲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而且还要注意进行精心的指导。在每讲一个内容之前,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学生引入到一种渴望得到新知识的状态,让学生对教师要讲的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就会使教师发出的引导信号与学生大脑接收系统产生共振,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把自己当作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通过分子结构、电子效应理论(诱导效应、共轭效应),亲自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以分子结构为基础,指导学生推测化合物的性质、特征反应、反应历程、制备方法等,强化发现问题能力的训练,把结构作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结构和性质的内在联系,并逐步建立这种联系的思路或模型。

分子结构反应中心(官能团)元素性质

轨道特点反应类型

分子母体(取代基)电子效应

立体效应反应性

这样引导学生根据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包括取代基、官能团),运用科学方法来探索有机物的性质及变化规律,加深对结构决定性质的理解,为新问题的提出打下基础,通过反复实践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二、运用教学媒体,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媒体包括信息媒体与物质媒体。信息媒体指言语与非言语两种。教学的言语优化、准确、生动以及充分发挥体语的辅助作用,有助于学生乐学。反之,枯燥、嗦、拖泥带水、不得要领的教学语言,呆板的体语都会影响学生接受信息的质量,造成教学时间的浪费和教学效率的下降。而恰当地使用物质媒体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极大地限制了教学传递和接受的信息量。教师滔滔不绝、边讲边写往往还得用拖堂、补课来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有机化学的教学活动中针对有机化学课程的特点如果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幻灯、投影、微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则可以大量地减少教学时间,同样也可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就是要用积极的教学化解学生的疲劳。一个内容不要讲太长时间,长内容可分解为几个内容来讲。引导后要迅速进入高潮,讲清重点。在学生还没有感到疲劳时,就应转入下一个问题的引导,让新内容引起学生新的注意力,再形成一个高潮,使学生克服前一个内容带来的疲劳,保持旺盛的注意力。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心理,做到重点突出,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如在讲解环烷烃结构时,先分别讲解环丙烷、环丁烷、环戊烷和环己烷的结构,每次讲解后稍停留,然后在总结的基础上引出环烷烃的环张力和稳定性的内容,而且在讲述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结构决定稳定性的观点,在这样的提醒下,使学生注意力保持一定的集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锻炼自学能力,改革考试方法

一个人要具有创造能力,首先就应该具有独立获得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并不是一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也不是后天在学习中能够轻而易举拥有的,它是靠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和学生本人有意识地训练才能逐步形成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把讲课与自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已具备相当的化学知识和能力,根据这一点,在处理教材时,讲清重点和难点,把其他内容留给学生自学,并通过作业来检查其效果。例如,芳烃的亲核取代反应,只讲亲电取代反应机理和特点,具体反应则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既压缩了内容、节约了时间,又能让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它们的共性和互相之间的联系,开阔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学习积极性虽然很高,但没有较高的阅读材料的能力和习惯,这与中学时期的教材及教学方法有关。中学的教材内容少,且课堂已反复讲过,一般不需要再去阅读。大学教材内容多课堂讲授少,必须要阅读,这方面需要教师给予正确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做到以下两点:首先要让学生从预习着手,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预习提纲,这些提纲要让学生通过预习逐渐养成阅读教材的习惯;其次要求学生看书时边思考,边动笔,并在通读的基础上有选择地精读。

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的检验,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有机化学内容繁杂,如果采用闭卷考试,学生需要记的知识点很多,自然会产生“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重分数,轻能力的倾向。为此,应适当要求学生对学过的内容总结归纳,并写出小结提纲;在考试时,可以用小节提纲作参考进行有限开卷。考试结束后,小结提纲同试卷一起上交,作为成绩评定依据。这种考试方式,能促进学生认真复习归纳总结,从而真正掌握知识,避免了死记硬背、为成绩而考试的现象。此外,考试试卷可以采用一定比例的综合,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的题目,这样更能考查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注重总结归纳,树立创新意识

高中化学有机知识点总结范文4

【关键词】农村学生化学学习困难原因对策

我校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习惯较差,学习方法欠妥甚至欠缺。据了解很多初级中学教师要求学生对化学课本和试卷内容进行死记,甚至学生与老师面对面口试复述,导致学生在解决化学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上存在很大的缺陷。笔者曾对教过的9个高中班级进行过化学学习状况调查,结果是:化学学习困难的学生达90%、对化学感兴趣的学生不到10%、在学习过程中能坚持经常预习的学生不到5%、化学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有80%以上学生认识到不够用功或方法不当,而且都没有对高考重要知识和常规题型进行研究、总结、归纳。这些学生主要表现为:①缺乏自信,对化学学习缺乏兴趣。面对化学试题中陌生的题设情境胆怯,没有足够多的耐心研读题目,出现思维的空洞,在考场上出现怯场、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记忆能力差。对元素及其化合物中的典型反应、有机物的典型反应、特殊现象等基础知识记忆不牢,对化学概念易混淆且理解不透彻,典型的化学解题方法不能灵活应用。我在高三中期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是:两个班的学生无一人正确书写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一周前的例题部分学生不能简述其解题思路和方法。③化学用语不规范、文字表述不准确和书写差、缺乏理科思维的严密性,语言也不流畅。④审题能力差,读题粗心,不能找出试题中关键点、突破口,不会发现和运用新信息,更找不到题中的隐含条件,从而误入歧途。⑤学习欠努力,较懒惰,课后不练习,平时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未弄明白,也不采取任何措施,这样日积月累,导致化学成绩每况愈下。从而对化学越来越失去兴趣和信心,形成恶性循环。

1.化学学习形成学困生的主要原因

1.1自我定位。部分学生进入我校后,认为考一所本科院校无望,目标就是高中毕业后去打工,从而导致学习没有动力,当然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还有部分学生继续采用初中同样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习,但高中知识不同于初中,需要更强的思维能力,学生却惰性思维,导致成绩并不理想,缺乏自信,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怕苦畏难,缺乏远大理想和进取心,自暴自弃,形成了学困生。

1.2家庭环境。我校多数学生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孩子或是祖辈看守,或是无人监管,有的家长对自己孩子在校情况不问不闻,部分家长甚至连子女所在班级和班主任及科任教师的姓都不清楚,只是定期给生活费,不过问子女的学习情况,也不与老师交流,出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严重脱节。

1.3高考升学环境。我校学生,由于基础较差,每年考上本科院校的学生只有5%左右,而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多数学生也能被大专院校录取,使学生错误的认为无需努力也可以上大学,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差,不能形成比学赶帮的氛围,从而出现了一些不思学习,贪图享乐,上课就睡的学困生。

1.4大学生就业环境。当今社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较突出,尤其是农村大学毕业生就业更难,使部分家长和学生认为大学毕业还是打工,还不如成年后就外出打工,早赚钱,收入并不低于大学毕业生。因而许多学生只想在高中混三年后就去打工,从而导致读书没有激情,出现厌学、逃学现象。

1.5化学学科的特点。初中化学偏重于化学基础知识、化学一般性概念和最基本化学变化,对学生的认知要求和能力要求都比较低,我市中考化学分值只有70分(语文、数学、英语各科150分),重点考察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对能力要求很低,导致学生不重视,初中教师不注重对学生学科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但高中化学是在初中化学基础上更加深化,以理性认知为主,注重科学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不仅信息量大,其深度与难度也加大了,如在学习高中化学重点之一的氧化还原知识时,学生无法理解、运用、迁移,用初中的化学学习方法无法解决现时的问题。高中化学须记忆的知识很多,如:元素符号、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化学用语、概念和定义、化学方程式、元素周期律、有机物官能团的性质、有机化学反应的条件等,要理解运用的化学知识更多,没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会给今后的学习造成困难,现行四川高考化学选择题重在考察基础知识,如: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题型、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元素周期律知识、有机物官能团的性质、简单化学平衡知识、原电池和电解池知识等,四大题型基本固定,重点考察无机推断、有机推断和合成、化学试验,而高三总复习时学生不总结、归纳、演绎,只是机械重复练习,如过氧化钠和双氧水的电子式到接近高考还有30%的学生不能正确书写;不对 F、F2、HF 的特殊性进行总结、归纳等等。还有高中化学有许多易混淆知识,如:卤代烃发生水解反应是NaOH水溶液、发生消去反应的条件NaOH醇溶液条件,而醇发生消去反应的条件是浓H2SO4、加热条件。

2.针对问题采取的教学对策

2.1首先寓感情交流于教学中,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多关心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师生关系,加强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让学生在成功中进步,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2发挥化学科特点,加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紧密联系,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克服化学学习上的困难。

2.3注重培养学生化学基本概念的形成,使学生在应用中不断加深理解、灵活运用。如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用途,有机物的代表物、结构、官能团、性质、反应条件、同一类物质的共同性及递变性等等,对这些知识加深理解,构建知识网络。利用化学中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的联系与区别;元素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碱性的强弱比较规律;化学平衡中的质量守恒、电荷守恒、物料守恒之间的联系等等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及纵横联系等形成化学学科独有的特点,寻求化学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化学学习能力。

2.4联系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学中充分注意与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适当引入科技新闻、资料、照片等,讲解时尽可能以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为基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科学的亲切感并学习实用性知识。

高中化学有机知识点总结范文5

由于有机化合物都含有碳元素。碳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第四主族的元素。最外层有四个电子,不容易失去也不容易得到。原子间常以共价键的形式结合成长短不一的链状和形式不同的环状。导致有机化合物在种类数上远多于无机物。而且有机物中的每一元素都表现出不变的化合价如碳原子永远是四价,氧原子为二价,氢原子总是一价,使得有机化合物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都能燃烧,熔点低,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稳定性差,反应速度慢。而反应产物复杂。又由于碳碳键的连接类型不同。导致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也不相同,可将有机化合物分为开链烃(饱和链烃和不饱和链烃(烯烃和烷烃))和闭链烃(脂环烃和芳香烃)初步形成有机化学基本框架。

二从规律中掌握相关知识

(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深奥的东西明显化)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摸索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有意识地教学生从规律中掌握相关理性知识。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是《有机化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而烷烃的命名则是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础。因此讲好烷烃的命名,使学生掌握好命名原则。这点对学生学好有机化学尤为重要。所以开始讲烷烃命名时应将学习进度放慢一些,多列举例题反复练习。让每个学生把系统命名的规律都掌握,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而课本讲命名的步骤不太好记,教师自己编写口诀,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掌握了知识。烷烃的命名口诀为“选定长碳作主链,按照碳数称某烷,支链近端为起点,主链依次把号编,支链名称写中间,阿拉伯数冠于前,支链名称若相同,合并起来为二三,支链名称若不同,复杂在后简在前”。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熟练掌握了烷烃的命名,从烷烃的命名中掌握规律,运用到烯烃和炔烃中去,差别仅在选主链上,前者为“长碳链”后者为“含双”或者是“含三”上,以至于后面的醇、酚、醚、醛、酮、羧酸的命名都可以用此规律,驾驭这种规律为以后各类有机化学的命名打下了基础。

三从教学中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中巧妙的设置疑问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如讲“苯分子机构”时先向学生介绍苯的分子式(C6H6)和结构式。然后回顾烷烃和烯烃的化学性质。根据苯的结构式向学生提问。苯能使高锰酸钾褪色吗?根据已有的知识学生都回答:“能”接着通过演示实验,证实回答是否正确。结果不褪色,学生的头脑中就可以产生疑问。他们急于寻找原因,在恰到好处的进行解释这样学生就会听得很仔细,兴趣很浓厚。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教学中列举

一些生活实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多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从而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剖析酒后驾车的原因。日常饮用的各类酒都含有不同量的酒精(乙醇)。若饮酒过量,就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及抑制状态。那么司机酒后驾车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就大大增加,所以为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我国严格禁止酒后驾车。那么,怎样判断司机是否属于酒后驾车呢?一种科学简便的检测方法是通过化学试剂颜色的变化进行判断。这种方法是让司机呼出气体通过盛有硫酸酸化处理的三氧化铬硅胶检测仪进行检测。通过是否使仪器内物质又橙红色变为绿色来判断。原因是乙醇蒸气会被氧化成乙醛同时三氧化二铬被还原成绿色的铬三离子。通过类似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多举例说明便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在教学中恰当的进行演示实验

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恰当的演示实验,可以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清晰化:如讲尿素时,缩二脲的生成和缩二脲的反应纯属理论学生经常混淆,难于记忆。但通过实验将尿素放入干燥的试管中加热后产生难闻的气味,继续加热至试管内形成白色固体,在白色固体中加入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即呈现紫红色,这就是缩二脲反应。若在尿素中直接加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时,不会出现这样的颜色反应,这就说明有缩二脲的生成而无缩二脲的反应。能发生缩二脲反应是分子中含有酰胺键的缘故,也就是说凡是分子中有酰胺键的化合物都能发生此类反应。比如蛋白质。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日常的教学。

六对学过的知识应善于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有机知识点总结范文6

关键词:高三;有机化学;复习

高三阶段的学习,主要以课程复习为主。与新授课不同的是,复习课的目的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以“高三有机化学复习”为例,对上海新高考招生入学政策下的高三化学课复习的教学策略进行了简要阐述。

一、“高三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与高考考查方式

根据《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试行稿)》及其调整意见,高中化学等级考试中,“常见的有机物”约占20%,试卷由选择题和综合题两部分组成,综合题中必须有一题是关于有机物的,有机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中化学涉及到的常见的有机物主要包括烃(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重点是苯及苯的同系物),以及烃的衍生物(卤代烃、醇和酚、醛、羧酸和酯、油脂和氨基酸)。而在历年高考考察中,又偏重于对有机物官能团性质的考察,以有机推断题为典型。

二、“高三有机化学”的复习教学策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三化学课程的复习主要是围绕着“考点、重点、热点、难点”四个方面来构建知识体系的。学生要想熟练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离不开对“考点”的了解,对“重点、热点”的掌握,对“难点”的突破。根据高三化学复习课的教学特点和高中“有机化学”的考试要求,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的,而这些方法与手段的核心是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1.做到心中有学生,做好课内外的衔接互补。为了提高高三化学复习课的效率,教师要在课前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仔细查找学生的知识盲点、难点及易错点;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讲解,这样就可以快速地解决学生的问题。比如,在复习“有机化学”知识之前,参考针对这部分知识的“考点、重点、热点、难点”,选编一套诊断性练习题,在学生做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精讲,然后再进行相应的强化训练。这样,通过加强课内外衔接互补,学生的练就有了方向,教师的讲也就有了目的,省略了不必要的讲评,学生的动手动脑机会也就多了,解题能力也会迅速提高。2.做到心中有教材,重视教材的重整与利用。从教材入手,跳出题海。化学学习,重在掌握规律。教材是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无可替代。在复习的过程中,要“以考试说明为指导,以教材为主体”,将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拓宽和加深,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架构。例如:有机化学部分,教学内容的重点部分,往往附有实验插图和实验操作,这些实验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在新课的教学中,通常采用实验演示的方式完成,且实验呈现的知识也是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和重要内容,这些都要求学生务必掌握,也是各类考试的重点和热点。那么,在高三有机化学复习教学中,如何有效地用好教材中有关实验的素材呢?首先应让学生回归教材,结合实验装置图和实验操作说明来了解相关实验知识:装置—操作—现象—方程式—注意事项(实验目的、反应原理、操作要点、应用、常见问题)等。比如:高中化学教材中有三个有机化学实验要使用到温度计:石油的分馏、乙烯的制备和硝基苯的制备。复习时可以要求学生看书后,能将书上的装置图快速、简单地画出来,同时围绕实验中的重要环节向他们提出一系列问题:①装置中使用到哪些仪器?分别起什么作用?②反应需要什么试剂或原料?③实验产生的现象?④产物是什么?如何提纯?⑤三个实验的共同点是什么?注意事项有哪些?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学生很容易通过课程教材中的图片、文字说明以及笔记等再现初始的学习情景,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记忆,较快达到复习效果。3.把更多的学科思维方法融入课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三教学除了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外,还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乐于探索。这就要求把更多的思维方法融入课堂。比如,有机推断题是高考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如果教师选择历年来典型的试题,并跟学生一起总结一些有机推断题的解题技巧,找到一些合理的方法,就能够化难为易。常用的有机推断题的方法有:挖掘隐含,充分利用题目信息;善作比较,及时调整审题方向;巧标结构,善用信息数据分析;借用流程,储存提取有用信息[1,2]。4.利用思维图建构有机化学知识体系。根据建构主义观点,通过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可以有效地将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认知结构网络,而思维导图能够促进这一过程的发生。思维导图是将纵横交叉、零碎易忘的化学知识逐步建构成一个完整的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网的立体交叉的结构体系,使化学知识有序化、系统化,从而实现教材的“从厚变薄”过程。这种学习策略,不仅能够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4]。在考试题目中,往往是把多个相关的知识点通过某一情景联系在一起进行考查,如:有机合成。该知识考查一般以有机推断为载体,要熟练地为目标分子设计出一个简洁、高效的合成方案,除了一些有机合成设计技巧外,还要能够正确、灵活的应用有机化学反应。对于学生来说,有机化学反应复杂多变,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经常会因为缺乏条理陷入思维混乱。思路不清晰使得学生做题时总是忽略某些要点知识而不能顺利完成,造成学生听听都会,做做都错的局面。运用思维导图对有机物组成结构及其研究方法(官能团种类)、有机物的相互转化关系和反应类型、根据合成路线等信息推断有机物、有机物合成路线设计进行总结和归纳,能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有机化学知识体系[4,5]。5.教学设计要优化目标、内容和教学方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教师要认真研究各类学生的特点,如:学习基础、兴趣、学习风格等,做到最优化设计,同时能够体现出教学的差异性,增强复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1)目标优化,通过研究《课程标准》,明确考试范围,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层次关系,把握好重点,避免因偏离教学目标而浪费时间、精力。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注重多元化、层次性,即基础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和拓展性目标,同时要注重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2)内容优化,在内容上,要设计符合学生水平的教学内容,尽可能的避免教学内容或习题的“新、奇、难”,并把握好复习的深度;应有效地落实基本点,突出重点,分化难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要点:①角度: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高三有机化学的教与学,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知识探索与感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②坡度:教学内容要能够体现出知识的层次性,先简单后复杂;在能力要求方面,要有一定的梯度,以便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一位学生通过自身努力都能有所收获;③精度:要突出课程的主干知识,抓住重点;在练习内容设计过程中,精心挑选、改编或者设计习题,力求做到精练、精评,充分地发挥习题的基础性与导向性的功能。(3)教学方式优化,教师在复习教学中,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针对学生的基础情况、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条件,将被动接受式学习、独立自主式学习、合作与探究式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最优化,真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从多个维度引导学生进行梳理,如:基础知识、方法以及学科思想等。此外,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充分激发和展示他们的学习潜能。

三、小结

合理的教学策略能够化解“有机化学”这一高考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高三有机化学复习时,理念设计必须与上海新高考政策相一致,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策略时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的发展,体现学科特点,着眼于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钦忠.新课程理念下中考化学复习课的教学策略[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38-40.

[2]吴翀云.浅析常见几类有机推断题的思维盲点及突破策略[J].化学教学,2016,(7):75-78.

[3]陈兴.例析有机推断题的技巧和方法[J].化学教学,2015,(4):79-83.

[4]宋睿.思维导图在高三有机化学复习中的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15.

上一篇辛弃疾西江月

下一篇求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