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范例6篇

高中语文知识

高中语文知识范文1

情节是小说故事推进的过程,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以下是为大家整理及分享的高中语文知识归纳借鉴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高中语文知识归纳借鉴一

大阅读的“人物性格”题型

题型:文章体现出某某怎样的性格特点……某某说传主是一个……样的人,原文是如何体现的。

一、借助“手法”表现传主性格

二、借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来表现传主性格

人物的身份,所拥有的社会地位,以及他的人生经历、个人涵养直接决定了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性格。

三、借助情节来展现传主的性格

情节是小说故事推进的过程,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

四、把传主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展现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活动的,鉴赏人物如果离开了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就不可能正确理解人物,更不可能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五、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来把握

作者对待人物的态度至关重要。这种情感态度的评价有两种方式:一是对人物的思想倾向与性格特征进行直接评论,或者借作品中某一人物之口说出;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行为过程来暗示,犹如戏剧演出一样让观众在人物自身动作的观览中获得某种启示。

总结:

掌握基本方法。

一抓描写,即找到有关人物形象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借以体会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二抓情节,即要在情节发展中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和特点;

三抓评论语,作品有时还会借助其他人物的评述或作者的直接评价来揭示人物性格特点。

六、物象的作用

物象即小说中引入的特别重要的物件,其基本作用有三个方面:

①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

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③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

高中语文知识归纳借鉴二

鉴赏文章环境

环境是指人物生存的外部世界,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城市村落等自然景观。

1.内容

(1)描写内容: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味等方面的描写。

(2)描写角度: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绘。

(3)描写顺序: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或定点换景,或移步换景。

(4)常用技巧:①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写景强调形象;②斟词炼字,写景要求准确传神;③动静结合,写景追求神韵;④点面结合,写景应该全面且突出重点;⑤虚实结合,要合理运用联想与想象。

二、环境的作用

往有大段的具体场景描写,其作用有:

1.如果场景描写在小说开头,那么其功能是给全篇“定调”。或者定下情感基调,或者定下叙述基调,使得叙述更舒缓自然、顺理成章。

2. 如果场景描写出现在人物出场前,那么其功能便是导引人物出场。如果置于小说的某个情节中,其作用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

3. 如果场景描写置于对人物的描写之中,那么其功能是揭示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心理。

4. 如果某个场景作为小说的主背景,那么其作用很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如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大海,便是人生的象征;老人与海的斗争,是人与自己命运的斗争。小说中某个场景的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这要结合具体的小说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5. 营造特定的意境与渲染特定的气氛,以感染读者。

组织语言,规范答案。

模式一: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模式二:-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心理,表现了人物……形象特点;为下文……的情节展开做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对表现中心主题具有……作用(突出了中心主题)。

高中语文知识归纳借鉴三

大阅读考题内容

一、大阅读的类型

文学类文本:小说、散文、戏剧

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新闻、科普文、调查

二、传记考查的切入角度

1、写什么?

(1)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

(2)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3)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2、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

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作用)。

3、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整理2

大阅读的“结构作用”题型

以小说为例(传记同样适用)

一、文本的故事结构(小说情节)

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二、情节的类型及作用

(一)就整体篇章而言

(二)就文章开头而言

(三)就文章结尾而言

(四)考题问法:

“文章(传记、小说均可)以……(周汝昌“安安静静的离开”)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对待“作用”题型,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 考虑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

2. 考虑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

3. 考虑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

4. 考虑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

具体分析:

1.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

①开头的作用:总领全文;照应题目,呼应下文;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欲扬先抑;对比衬托;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②中间的作用: 过渡(承上启下);由……到……(由叙述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正面到反面);为下文写……做铺垫(为议论、抒情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照应;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③结尾的作用:卒章显志,点明中心;戛然而止,回味深长;点明题旨;深化主题;照应前文,结构严谨;升华感情,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以小见大。

④标题的作用: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点明主题。

2. 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的具体作用。常用答题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

3.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一般来说,情节有点题和突出、深化主题等作用。常用答题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高中语文知识范文2

关键词: 高中语法 语法知识 教学方法

高中语法教学行至今天,面临一个较为尴尬的局面:从教材编排,教师授课到学生学习,都不够重视,造成语法教学各个环节脱节,但高中语文教学又无法脱离语法知识,矛盾随之产生,教学陷入迷茫。由于初中语法知识早已作为非考试知识,因此教师跟随“教改”走,语法知识就成为盲点,很多学生最基本的语法知识没有掌握,语法知识的缺失继而影响高中课程的学习,范围较广,许多知识点无法点透,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如何在现在的语法教学中,分析得失,寻找突破口,使语法教学运用于教学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语文,成为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笔者在刚接手高一班级时做过调查,85%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语法似懂非懂,掌握不够;这个数据里面又有17%的学生甚至连最简单的“主、谓、宾”都不了解。这些语法知识薄弱的同学对涉及语法的病句修改一头雾水,划分不了层次,更别说文言文了。针对这些现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认为要做好以下方面的转变。

一、不再淡化处理,强化学生语法意识

在早此时候的语文课改中提出的“加强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能力”[1]等改革方案所引发的关于“淡化语法教育”的争论已经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甚至出现由“淡”到“弃”的局面。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因为《考纲》这根“指挥棒”在发挥作用,高考翻译当中的“句意”分的提法模棱两可,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握不好“度”,对于语法要如何教,教到何种程度,平时如何检验语法教学效果等问题,教师没有明确方向,举棋不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语法教学在有些教师和学生眼中属于“高投入,低产出”的教学模块,大量时间精力投入,繁杂不堪却很难在答卷中有明显提高。这使得一部分老师和学生对语法知识模块望而却步。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翻译必须遵循“字字落实”的翻译原则,将答案中的句意分转化成得分点,要求学生在看文言文的时候,忽略答题要求,全盘理解。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开始重视一些原来忽视了的语法现象,比如《项羽之死》中的“项王军壁垓下”,学生在翻译的时候,结合以前教过的《鸿门宴》中的“沛公军霸上”的军是理解成“驻军”,更缺乏思考能力的同学很容易把两个军字理解成一样的意思,仓促之下把原句中的“壁”忽略了。在要求他们划分这句的句子成分之后,学生才找到问题所在。“项王军”是主语,“壁”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原句省略了垓下这个地点前的介词“于”,补充上去之后,发现这些还涉及介宾结构后置的倒装。这样的教学实例在书中非常多,每次都强调后,学生也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一眼能发现句中的语法现象,这样坚持下来,学生不仅语法学好了,而且对文言文的兴趣更浓厚了,文言文这个模块的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另外,语文教材和考试内容也是其中一个原因,翻遍语文课本,内容本身基本不直接涉及语法。文言虚词不再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后,试卷当中就没有了直接专门针对语法的题目,这就让教师和学生有了语法教学不重要的错觉,但事实是语法知识在语文教学的中无处不在,考点也是暗扣在题目当中。因此,语法教学的淡化处理也会付出相应代价,其结果就是学生语法基础薄弱,由“点”辐射到“面”,学生的理解能力、实践能力与解题能力都受到很大影响,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语法教学的淡化是否“矫枉过正”了。任何问题脱离了实际情况去谈都是不全面的,语法教学淡化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不能轻视。虽然这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但一线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调整方向,自己不能“轻视”语法,教师要花心思将“隐形的语法考点”挖掘出来,还原课本,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重视语法,学会运用语法知识。

二、打破初、高中的语法教学的隔阂,实现有效链接

笔者教过一年初中语文,初中语文教学也有自己的方向和特点,教授的重点基本都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会文章或诗词的情感,比较重视培养学生进入教学情境的过程体验,但扎扎实实地系统地学习语法比较少,比如学生可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内容,这种体验式的东西对他们而言难度不会很大,但真正要深入字词,分析句子语法时能力就显得不足。当学生进入高中阶段时,接触到要求更高的文言文或者词句分析时,开始觉得难度加大,学得比较吃力。相对的高中的语文教师也是按照高中的教学要求上课,高中课本也没有设立专门的语法学习章节,并且绝大多数教师并不了解学生初中的学习情况,总以为这些语法知识在初中就应当掌握了,只是涉及地方会提及,也很少花大量时间系统地教,于是两头都忽视了,没有有效衔接。这就需要语文老师转变观念,本着“一盘棋”的观念,以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在初中阶段进行适当讲解。高中教师在全面讲文言文之前先做好语法的复习和强化,笔者就是在每年的高一教学前,先花几个课时的时间,从基本的成分讲起,把语法知识讲清讲透,并把语法知识会在病句和文言文中出现的考点和考查方式交代清楚。解决基础再开始讲课文,“磨刀不误砍柴工”,多年下来发现效果比较好。

三、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实效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语法教学的重要性,但提起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语法知识,如何让学生愿意钻研语法,就变得很困惑。讲语法知识,往往留给大家的印象就是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课堂反应较慢,难有互动,教师教得辛苦,效果却不显著。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存在不足,以往都是“满堂灌”,教师不停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却没有让学生参与进来,自己摸索,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得学生可能掌握了知识,没有掌握方法,碰到没教过的题目解决不了,学生能力没有实际提高。笔者在教《荆轲刺秦王》这篇课文时,一开始打算自己讲,但发现课文内容长,语法多且复杂,为培养学生的兴趣,我在课前设置了学习小组,将课堂任务按段落分配到小组中,通过小组讨论整合再形成答案,板书出来。学生对课本里面的“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语法现象找得很全面,课堂气氛很好。这样做既能减轻任务量又能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会合作和积累。另外,组以组之间,我也让他们互相设置难题,拷问对方,这样既能强化知识点,又能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学生学习语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另一个不足之处在于,以往讲语法都单纯教授语法知识,在学生眼里,艰深难懂,教师很少将语法知识联系生活来讲,这样,语法教学就被“架”在一个高而空的位置上。学生体会不到学习语法知识的妙处和用处,缺乏兴趣,语法教学当然就很难取得好的效果。有时为加深学生的印象,我在讲文言文时,将难懂的句子转变成现实生活中非常好理解的现代汉语的句子,学生一对比,一目了然。除此之外,我还设置一些小练习考查学生,比如让学生用文言文形式写一个请假条,提出要包含哪些句式。学生觉得很新颖,很快就动手,自己造句,其乐无穷,交上来的请假条我挑比较好的板书出来,也把有问题的拿出来,让学生自己做小老师,动手改,这样,他们很容易记住大家犯过的语法错误,对学习语法不再排斥。

等学生都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要解决“用”的问题,也就是举一反三的能力。往往有学生说,我知道这个是倒装就是没把它倒装过来。这时别着急责怪学生,老师要做到让他们学会使用这些知识点。笔者会设一个课堂前五分钟提问环节,我向学生发问,经常我会故意说错,让学生找。也会在知识积累上和他们一起努力,制作一些班级教材,学生和老师一起收集资料补充,定期更改,考查。久而久之,学生记的东西越来越多,用起来得心应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现阶段,我们要把目光放在如何搞好语法教学上,而不是要不要重视语法教学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已经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因此,我们不能忽视语法教学,应该将语法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抓,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语法知识的基本规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教学真正实现工具与人文的统一。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知识范文3

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知识 渗透

近年来,文化输入在语言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英语教学应该结合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已为当今广大中国英语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和接受,研究英语教学中文化输入的文献与日俱增。国内最新教学大纲也强调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新课程英语教学任务提出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和技能,还应根据时代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循序渐进地扩展文化知识内容。从西方文化着手,让学生感受英语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体会的转变。

一、文化教学的目标及理论基础

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巩固和扩大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提升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种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运用语言交流思想的能力和社会能力。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民族Z言反映和记录各自的文化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对语言发展起着制约作用。英语教学,必须先了解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学习英语只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是不够的。还要拓展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理解和体会,才能获得较好地运用英语从事交流的能力。同样,对本国文化了解不多。不能用英语表达本国文化也不能很好地达到交流目的。文化是通过语言发现,在解决文化冲突过程中融入本土文明。因此,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文化理解,在促进学生加深中国文化理解的同时将英美文化提升到“第三位置”。

二、面临问题

教师授课存在普遍特征,即先教单词、短语.再讲授课文。单词讲授遵“音”“形”和“义”,而“义”停留在单词字面意思。课文讲授则强调语言规则,即众多单词按照一定语法组合成句子以及某些单词或短语充当的成分。对于文化知识的理解不够广博。高中英语课本里的阅读内容均选自国外的文章。很少有整篇文章是用地道的英语来介绍中国文化的。而且国内用英语系统介绍中国历史和国情的出版物很少。教师和学生没有足够的工具书及参考资料去查阅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述内容。学生如果在缺乏深厚的母语文化底蕴的情况下,急功近利地突击英语表层学习,其结果只能导致对两种语言的一知半解。

三、文化教学策略的运用

(一)文化欣赏

文化欣赏是学生利用课堂对英语文化进行体会。所选内容是趣味性强、耐人寻味的精品,具有欣赏价值。可让学生利用课前值日生汇报,讲述对英语文化的点滴体会以及对某些文化现象的理解。话题和形式精彩纷呈,需要借助实物或利用投影设备展示图片,使讲述内容更加充实、生动。

(二)对比中西节日,学习背景文化

随着文化的融合,学习英语了解西方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诸如,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搜集关于西方节日相关知识,另一组收集中国节日风俗习惯,进行对比。

(三)文化渗透

人们透过语言。理解深层的社会背景内涵。进行文化沟通。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应该保证有一定数量中国文化的输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实语言学习色彩,从而促进高中英语教学。否则学生很难给予中国文化应有的评价。高中英语教学中,我们应重视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双向文化”选择。让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共同作用,相互促进,让学生在掌握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把握西方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高中语文知识范文4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材 文言文 语言知识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7-023-01

文言文是我国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所在,记载了中国数千年历史发展的轨迹,承载了中华民族千年的绚丽灿烂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学好文言文是学生学好语文、丰富文学涵养的一个基础,也给学生语文创作打下了基础。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文教学,渗透文言文语言知识,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主要以文言虚词、实词以及文言句式而呈现。对此,笔者具体研究如下。

一、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虚词

在文言文知识中,文言虚词是重要构成部分,其意义通常较为抽象,不作句子成分,没有实在意义,或者只是组合语言单位、起到语法作用,比如何、因、若、乎、而、与、之、以等都是虚词。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虚词种类丰富多样。总而言之,可归类如下。

第一、根据词性。我们可以将文言虚词细分成代词、介词、副词、连词、拟声词、叹词等。如“而”用作连词,表示多种关系,可连接分句、短语或词。①表并列关系。有时译成“又”,有时不译。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劝学》一文中的“蟹六跪而二螯。”②表修饰关系,通常是连接状语,一般不译。

第二、依照文言虚词作用与意义。又有如下类型:①一词多类异用。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也是十分常见的。以“因”为例,通常用作介词,却能够意为“乘便,趁着”,譬如因利乘便。(《过秦论》);可以意为“通过、经过”,譬如“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另外,还有可以意为“根据”。此外,还可以用作连词,意为“于是,就”,“因而”等。②兼词,如虚实兼类现象。以“之”字用法为例,可作动词、代词、助词。比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其中的“之”为助词;再如“作《师说》以贻之”中的“之”是代词。③句首虚词,如盖,夫等,譬如“夫战,勇气也”;句末虚词,如也,焉,者等。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④时间副词。比如未几,少顷,须臾,既已等等。⑤关联虚词,比如然则,虽,而等。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认识到文言虚词的特殊性,明白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的区别,把握一些古今变化词语。比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其中的“则”如今被“就是”所替代。

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实词

在文言文中,实词是最重要的词类,即有着实际意义的词语,通常可以充当句子成分,包括形容词、动词、名称等等。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实词是比较多的,同时古今意义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给学生理解与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第一、通假。在高中语文文言文中,通假现象是十分常见的。所谓“通假”即“借代,通用”,也就是借助一些近或音同的字替代本字。总的而言,可将通假现象分为如下几类:①形近通假。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秦伯说,与郑人盟。”其中,“说”通“悦”,即高兴。②同音通假。这一类通假字中借字与本字的韵母、声母相同。比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其中的“颁”通“斑”,头发。(《寡人之于国也》);③叠韵通假。即借字和本字的声母不同,而韵母一样。比如《荆轲刺秦王》一文,“图穷而匕首见见”中的“见”通“现”。④双声通假,即是借字和本字的韵母不同,而声母一样。比如:法令亡常(“亡”通“无”)(《苏武传》)。这些通假字在课文与课后习题中均有出现。

第二、古今异义。在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中,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古今异义实词,让学生明白虽然一些词在字形上和现代汉语一样,却不能完全根据现代汉语意义来理解,需要了解这些实词的演变过程。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双音词所占比例大,而单音词则较少。比如《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其中的“再”,古义是数次,两次,第二次。而今义则是多次,再一次,又一次;还有,继续。再如《师说》中“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古义是一般人;今义是大家,很多人。在高中语文现行教材中,“虽然、所以、以为”等古今异义有着非常高的出现频率。另外,丈夫、中原、故事等都是常见的双音古今异义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结合课文分析讲解,还需要适当布置习题,让学生练习巩固。

高中语文知识范文5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语文知识;积累方法;梳理方法

积累和梳理是语文学习中必须养成的习惯和能力。语文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积累、梳理的过程。新课标明确指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学生不重视积累,就会导致语文“营养不良”;学生不注重梳理,就会被收集来的东西压得喘不过气,甚至被活活压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地进行积累和梳理,指导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一、提供必要时间

现在的学生课程较多,作业较多,一天累到晚,也难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语文老师应考虑有利于学生积累梳理的因素,拿出一些教学时间,帮助学生去积累和梳理语文知识。

二、加强方法指导

1.积累方法

(1)诵读。

朗朗书生是语文的特质,语文教学离不开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是有效的积累方法,通过记诵大量古今中外名篇佳句,学生能提高语文素养。现在的语文课堂读书声少了,甚至连读都让学生快速默读,这实在是语文的悲哀。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诵读易引起学生强烈的有意注意,精神饱满,容易识记;默读则易让学生情绪低落,处于无意注意状态。

(2)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几千年的经典之谈。老师应帮助学生分类归纳,指导学生运用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等方法进行积累。比如学习人教版新课程必修2《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时可把姓氏源流、年节风俗、民族探源分别整理成卡片,帮助积累识记。再比如现在报刊上经常出现的“美轮美奂”“差强人意”“不以为然”等成语,错误频率很高,可整理相关资料。

(3)积累思想、积累生活经验。

俗语说:处处留心皆学问。语文知识在生活中随处都可以发现。这要求我们关注生活,处处留心,不断地从生活中汲取所需营养。在语文积累中,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思想文化等隐性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注重加强指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比如指导学生看电视、上网学习语文,并定期让他们在课堂上交流心得。

(4)积累要注意层次性。

老师应注意根据年级阶段特点,将高中阶段必须积累的知识分解到各学期,循序渐进地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化整为零,不断提高,庇千山之材,成一家之言。在这方面,教师最好是编辑校本教材,将各知识点整理成册,利用早读、晚自习督促学生积累。

2.梳理方法

(1)梳理要分门别类。

积累多了,头脑中的知识自然就多而杂,要让杂乱无章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一个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梳理是必不可少的。如,表达技巧知识梳理,古诗词常用意象指向,文言文常用实词、虚词归类等,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教学中经常出现你问表现手法,学生答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这些令人尴尬的事情,显然是学生不善积累梳理的结果。再比如学生对成语掌握困难,可指导学生分门别类进行简单的梳理,一个类建一个档案,考试或者做练习时,遇到一个填入一个,三年下来,各个类别的成语就很熟悉了。

(2)梳理要讨论探究。

梳理比积累更难,教师要善于组织专题,让学生讨论、归纳,帮助学生建立条分缕析的知识网络。如我在上古典诗歌鉴赏课时,要求学生讨论:“古典诗歌中诗人主要表达哪些情感?”学生举例、探讨,内容涉及相关诗人及处境,诗词及感情,表达及技巧等。通过学生的探讨,最后古典诗歌的情感分类不言自明。

(3)梳理要比较交流。

语文学习中有许多知识需要比较,在比较交流中明确知识体系。如文言文中学到的“以”字,有时相当于“而”字,这两字有何异同?为解决此问题,我要求学生把凡是已学过的文言文中出现的“以”字和“而”字相关的句子记录下来,排成一队,用法相同的归成一类,看可以归成几类。整理完毕,每组抽学生进行交流。“以”、“而”的用法就一目了然了。再比如教学《琵琶行》一诗,我特从比较艺术方面设置了三组比较:一是琵琶女与王熙凤、贾宝玉的出场比较;二是白居易音乐描写与李贺《李凭箜篌引》音乐描写之比较;三是作者与琵琶女身世比较。论题研讨完成,教学的深度和学生知识的广度充分彰显,学生素养有效提升。

三、督促措施得力

高中语文知识范文6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语言文字知识;语文素养;提高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参与学习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语文基础知识较为薄弱,那么,中职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贯穿语文基础知识训练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有如下几点体会跟大家分享:

一、备课要充分,教学形式要突出“动脑动手”

在上每堂课之前,首先要把这堂课学生可能会涉及的生字词标记出来,把学生容易读错的音、容易写错的字,以及容易相混淆的字都做上标记。拼音中的声母韵母,常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主语、宾语和名词、动词等语法概念、比喻、排比、借代等修辞手法,等等,这些基本功在帮助学生完成课文活动中布置的任务时会用得上,对于学生接受新的知识和培养新的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其次,教师在教学形式上要突出“动脑动手”。语言文字知识主要是“教师照书讲、学生拿本记”,这也就往往使语文课变得“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其实语言文字知识绝不是一些只需要死记硬背的条文,而是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鲜活的现象。正因为如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尝试着把过去“告诉式”的讲课转变为“参与式”的活动。一方面每篇课文本身都是联系日常生活中语言文字现象的实例,这些内容本来就值得我们关注和探究。另一方面这些课文也不再是一些死记硬背的条文,而是需要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脑甚至动手参与才能完成的“任务”。“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二、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合理规范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是学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说普通话,用规范字,做文明人”不仅是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方面的要求,更是开展学校德育及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内在需要。学校是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主阵地。我们要充分发挥课堂,尤其是语文课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和培养,因地制宜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课上教师讲课,学生回答,师生、生生交流,都统一使用标准普通话。这是规范语言文字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的普通话是给学生示范,所以教师的字字句句首先要绝对的规范正确。上课时一旦发现学生发言中的字音没到位,就应及时进行提醒纠正。讲授新课时,读通顺课文是最基本的要求。要读通读顺文章,就要求学生对课文中的每个字都掌握的很好。尤其是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学生接触语言文字有很多渠道,而课堂是检验他们掌握情况的最关键的一站。所以,我们每个教师都应重视课堂,很好的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有效规范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知识的兴趣。

很多中职学生一听到“字词句”这些东西就头疼,觉得没意思,甚至觉得没用处。这跟过去语言文字教学内容枯燥、方法死板有关,也跟学生还没有真正走进语言文字的神奇世界有关。其实,语言文字现象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语言文字本身也是一门科学,其中有无穷的奥妙。比如古人和今人为什么说不同的话,方言是怎么来的,汉字为什么不改用字母,一个词为什么会有好多意思,语法是谁规定的,怎么看待网络词语,怎么从语言中透视历史和文化,等等。如果学生想知道答案,或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那他就一定会有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三、设计好课堂提问

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问题。

1.适宜性。 是指设计的问题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问题的难度适宜,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从而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如果问提设计得太深,学生就会一头雾水,连问什么都不知道,就更加不用提要他们回答你的问题了。提问太简单的话,也会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没有什么挑战性,继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针对性。指设计的问题必须针对教学的关键、知识的重难点,该问的一定要问,不该问的不多问。问得多了,会让学生觉得教师很嗦。

3.启发性。即引导诱发。要求教师的设问能启迪学生思维,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

四、磨练学生阅读意志,有效阅读经典文本

中职学生普遍语文基础较差,没有坐下来静心读书的习惯,对他们来说,阅读经典是个艰苦的过程,学生很容易半途而废,因此,经典阅读不能完全迁就于学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激发兴趣的同时,注重磨练学生的阅读意志,促使学生从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提升。中职学生喜欢读轻松的大众读物,比较漠视传统意义上的经典作品,更没有边读边思考或作笔记、批注的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指导,让学生对名著有兴趣,让学生读名著有发现,让学生读名著成习惯。教师可以根据新课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具体的经典作品阅读计划,提供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将阅读任务分解到每个年段、每个学期,甚至是每个周,逐步达到规定的要求,保证阅读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实际阅读中,很多经典作品不易读懂,语文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赏析精彩章节,为学生经典阅读提供最实际的帮助,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时做好摘抄、旁批,并及时地对学生的阅读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价。可以每周安排两节专门的阅读课,一是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二是保证教师的指导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监督中形成一种自觉。

总之,加强中职学生语言文字知识训练,既是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增强中职学生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的意识,提高学生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表达水平,推进学生全面均衡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玉聪.注重中职语文教学的实用性[J].卫生职业教育,2010年02期

[2]章妙娟.在语文教育中提升语文素养[J].考试(教研版),2009年12期

上一篇京剧武生

下一篇我得到了锻炼